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2024-07-12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精选12篇)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1

新时期农村电工队伍要打造成为一支工作职业化、管理专业化、考核动态化、人才市场化的“四化”队伍。

1 改革用工制度, 实现农村电工的职业化管理

要实现农村电工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就必须改革当前的用工制度。通过创新机制, 改革用工制度, 将农村电工纳入到农民合同工的用工范畴, 融入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调动农村电工的工作热情。在农村电工的管理上, 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用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通过用工合同化充分发挥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

2 规范化管理, 实现农村电工的专业化管理

要实现农村电工的专业化管理, 首先, 必须改革当前农村电工的管理模式, 以专业化管理班组建设为基础, 实现农电管理的模块化管理;其次是要实现区域化管理, 打破现有的以村为供电范围的管理模式, 避免供电线路的交叉迂回, 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电网络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真正实现就近用电, 区域化管理;再次是改变农村电工岗位的终身制, 以流动促进农村电工岗位的优化配置, 以效益来体现农村电工的自身价值。

3 健全机制, 实现农村电工的动态化考核管理

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增强竞争忧患意识, 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新的用工体制下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 在全员范围内实行末位下岗再上岗的动态化考核管理制度。

4 加强人才培养, 实现农村电工的市场化管理

新时期的农村基层电力营销企业, 要加强对农电工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 着力提高农电工的职业技能和营销服务水平及法律、法规、政策教育。不仅要对现有的农电工培训, 同时还要建立农电工后备人才储备库,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补充因各种原因退出农村电工队伍后形成的人员空缺, 也可以为在农忙时节需要增加农电协管员时做好保障。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在职农电工的竞争压力, 同时还可以保持农村电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2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标尺。企业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和全新的课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合,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农村

信用社来说,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树形象,在形象上抓内控,在内控下建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所以,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当今市场经济的两个特征即为法制化经济和高文化经济。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毕竟缺乏生机和活力,也是一个单调、沉闷、没有希望的企业,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建设现代企业的思想基础。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是在长期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根植于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经营宗旨、行为特征和企业特色。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发展的直接因素,但却是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把握机遇,做大做强,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强化员工的主人公意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增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二、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构成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省联社曾经概括提出了敬业、守纪、规范、务实、和谐、创新“十二字”方针,要求大力弘扬全面实施。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可由以下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企业精神,即一个信用社总的发展指导思想,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发展。二是发展目标,即指本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任务思路,这个思路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先进性、普遍性和可行性,与总的指导思想相统一,能够吸引员工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三是道德文化,也就是思想道德品质建设,要通过加强思想作风整顿,培养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勤政清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远离“五毒”、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建立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四是素质文化,就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基础理论、法纪知识、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写作能力、微机常识、管理才能、演讲技巧、公关本领等方方面面,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五是诚信文化,其含意是指两个方面:一为自我诚实守信,个人与企业、领导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说话处事互讲信用,取信于民,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尔虞我诈,不沾污农村信用社“信用”二字的称号,真正成为“讲信用”的典范;一为致力抓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在创建“六信”(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市场、信用商户)上下功夫,使评级授信真正成为信贷管理和支农惠民的主要抓手,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六是合规文化,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把近几年案件专项治理的政策要求、规章制度、各项活动、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果整合提升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倡导、引深、巩固、发展,成为员工的“座右铭”,以遏制各类案件风险事故发生。七是信贷文化,就是把信贷管理的全过程上升为一种文化,使贷款的“三查”、贷款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审批、贷款保证、每笔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贷款结息、贷款“四制”管理、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的清收等都遵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具有文化气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八是形象文化,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像强化金融宣传,利用新闻媒体、大幅公告、社会协作等方式扩大知名度,加强设施硬件建设,优化营业服务环境,改进工作作风,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等,均属于形象文化的范畴,都要抓紧抓好(来源:好范文 http:///)抓出成效。九是党建文化,就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信用社业务经营的领导和先进性作用,积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和青妇工作,开展多种方式的劳动竞赛,活跃员工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启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十是社会文化,即通过请示、汇报、联系、沟通等多种方式取得上级领导、党政部门、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对信用社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求得支持和帮助,努力做好各项社会服务和援助工作,最大限度的优化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它也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三、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理念不够明确。文化理念是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用

一句两句话表述清楚。加上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对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正确引导和统一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问到文化理念,无论领导还是员工都一时难以准确回答。

(二)缺乏现代文化理念。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这种辩证关系,大多数领导和员工理解不透认识不

深,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负担,或者有抵触情绪。他们缺乏现代金融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往往只重视业务经营,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求稳怕乱,满足现状,缺乏把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做优的思想观念。

(三)缺乏共同参与意识。企业文化由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创造,员工是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由于领导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管理松散、工作主动性不强、集体意识淡化等原因,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领导、单位的事与己无关,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四、搞好信用社文化建设的途径

首先,在思想上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意识和发展的观念,认真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纳入信用社发展规划目标之中,列为经营管理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每一个领导者的必修课。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使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及其作用,努力培育强化自己的企业精神,制订创建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把企业文化建设叫响、做强、引起关注、落在实处。

其次,各级领导要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领导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长远的战略思考,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指导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前瞻性、科学性的实施方案和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主管部门具体抓的岗位责任制,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发展。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造就一支重文化、高素质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抓人首先要抓人的思想。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再上升为职业道德信念,从而养成人人讲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这是农村信用社企业精神的闪光点,也是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基本点。培养造就一支思想红、作风正、重文化、善经营、讲文明、技术精、高素质员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修课。全体员工要以“主人翁”态度关心和献身信合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营造一种内部动力机制,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更不能对企业文化建设置之度外漠不关心。要自上而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使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第四,增强“客户观念”,提高企业文化质量。客户是“上帝”,是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基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树立“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观念,树立“高效、优质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树立“创新服务,营销高端、优质、黄金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上,更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优质服务上,把“客户满意程度”作为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尺。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4-01

摘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策略

当前在农村,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生活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1在建设投入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

农村群众文化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起主导地位,并不是排斥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相反,要努力开发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社会捐助,也可以是群众集资;既可以是无偿贡献,也可以是市场化运作;既可以投入场所建设、设施添置、队伍组建,也可以投入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只有创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2在建设内容上,坚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与注入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

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既要体现农民自身需要,又要注重社会正面引导;既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一方面,民族民间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点,那就是它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东西。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群众基础。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使之古为今用,有利于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形成文化产业,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要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必须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不断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使农村群众文化“与时俱进”。诸如现代文艺体育项目、网络文化、风光摄影等等是现代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村实用技术等等也是现代文化的内容。

3在建设对象上,坚持优化文化专业队伍与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群众唱主角相结合

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支精干优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具体说来,要把一批政治上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形成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要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优化文化專业队伍;要提高文化专业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民文艺骨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文化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所以,下大力量开展面向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提高这些骨干的文化才干,发挥他们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至关重要。同时,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在对象上,还必须强化群众性。没有农民群众的参与,没有农民群众唱主角,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扶持农民文化团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在建设载体上,坚持加强文化阵地硬件建设与拓展多形式文化活动相结合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阵地建设是关键。文化阵地是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要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进程和成效。一些地方文化设施陈旧或空缺,文化场所多年失修或挪用,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要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民办公助、集资入股、个人出资等灵活措施,因地制宜。

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文化阵地需要文化活动来巩固。在搞好农村群众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文化活动要多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如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活动,也要有读书看报、文化辅导、实用技术培训、法制讲座、卫生保健常识竞赛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既要有专业人员送戏、送电影、送卫生、送科技等输入型活动,也要有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大群众参与的如农民艺术节、祠堂放歌、农民运动会等自娱自乐型活动。要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真正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

[2]董瑞娜;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

[3]曹云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年

新时期我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探析 篇4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制定, 建设社会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农村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根据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文先进文化理论, 逐步探索构建与农村经济、政治相适应, 满足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防止封建、愚昧思想和外来不良思潮对农民思想的渗透。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思想, 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新农村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 农民群体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私营企业的兴起是改变农民群体结构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使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农民务工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 成为私营的职工, 既可以增加收入、学习生产技术, 又可以兼顾农耕生产。城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以及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高, 也使得城市农民工数量增多。农村私有企业的兴起以及农民工队伍的壮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使得农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有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农民群体由原来单一的农耕劳动者分化成现在的农耕劳动者、城市农民工、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私营业主并存的群体结构。随着农民群体结构的多元化转变, 不同层次的农民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所改变, 使得农民在对文化的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所以,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要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而且应该结合新农村农民的群体结构特点,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 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

农民错误地将科技的领先性等同于文化的进步性。造成这种错误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无法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看到西方发达的科技便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 对本土文化产生蔑视和排除的心理。这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并未认识到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解决人们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问题如道德滑坡等。科技的进步能够带来物质水平的提高, 它只能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科技的领先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先进。要改变农民这种错误理解, 首先应该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 使他们认清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农民错误地将流行文化同于先进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开放性逐渐增强, 农民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性随之提高, 但是因为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受到部分错误舆论的影响, 盲目从众, 认为流行的就是先进的。流行的文化之所以流行, 可能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潮流,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具有积极的因素;但也可能是因为受一些错误舆论的引导, 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造成的。比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就被认为是没有实力、没有地位的表现, 这就是错误舆论造成的流行趋势。部分农民没有看到流行文化中包含的消极因素, 把从众与先进混为一谈。使农民正确理解先进文化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农民认识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才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 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经济飞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提高。但是, 相对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农村文化本身的落后性。长期以来, 自然农耕经济和以宗法家族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占据重要地位, 农民受封闭落后的农村经济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产生的狭隘的小生产观念和小农意识代代相传。虽然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耕经济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这种受传统落后生产影响而形成的落后性、封闭性、农耕性的农村文化具有持久性。因此, 对于落后文化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努力。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只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不论人力还是物力上没有给予扶持, 以至于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不能正确传达, 使党的先进思想失去畅通的传达渠道。

(四) 农民价值观混乱

农村开放性增大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开放性增强。这虽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为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农村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之下, 农民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如在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使农民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日益严重, 农村中现在青少年辍学打工、老人赡养等问题日益凸显。

封建残余思想也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另一主要原因。封建残余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 在部分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抵制传统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以致农民价值观出现混乱。比如, 在农村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以后, “宁可为圣人修庙, 不为孩子建校”和“死人占地”现象日益严重, 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农民认为为先人挑一块风水宝地可以造福子孙, 所以不惜占用耕地, 甚至为了争抢一块地而大打出手。对于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 农民价值观的混乱是种障碍。所以, 我们必须确立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农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状态, 这既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结果, 也是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但是, 无论社会思想多么复杂,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要改变农民价值观混乱的现状必须要确立一元化得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一个普遍规律。胡锦涛认为,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 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既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这样, 既可以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又可以在统一农民思想上形成思想的合力。

(二)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

从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中可以看出,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民错误理解先进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方面要从农村儿童着手, 要保证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 提高农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比例。同时, 在基础教育中融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让农民从小能够正确认识先进文化, 了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培养其对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基础文化设施, 对成年农民普及基础知识进行再教育。近年来, 我党把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是, 这些文化设施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许多文化活动室、图示室或是空置或是改作他用, 有的甚至把文化活动室改作棋牌室。这些基础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再教育的场所, 比如合理利用图书室里的科普读物普及农民基础科学知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必要场所。

(三) 创新先进文化宣传方式

先进文化的宣传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影响到农民对先进文化的正确理解, 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单一的灌输式方法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引起农民的共鸣。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创新宣传方式。目前农村的娱乐方式依旧比较单一, 以电视、报纸、棋牌等娱乐为主。可以尝试发掘民间艺术的教育潜力, 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 把先进文化融入群众文化之中, 有利于农民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地方戏曲、快板、相声等文艺形式之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是因为其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方式轻松活泼, 以及祖辈相传的亲切感。如今, 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东北二人转”、天津大鼓、山东评书等形式, 把先进文化思想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给农民。有的村庄曾把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排成系列话剧, 不但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还可以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苑芳江:《用先进文化克服小农意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4) 。

[3]刘美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启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

[4]张颖:《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 (9) 。

[5]刘树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发展》, 《理论界》, 2010 (3) 。

[6]冀玉珍:《论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的途径》, 《菏泽学院学报》, 2010 (7) 。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5

试论新时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探析

作者:赖吉盛

论文关键词:城乡分割 农村养老保障 家庭保障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已不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刻不容缓。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相衬落后,当前建立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够现实。造成此困魔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城乡分割政策,而要走出此困境,必须创造城乡整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促进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困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化。在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已不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刻不容缓。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当前建立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够现实。

(一)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与土地保障受到挑战

1.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我国农村家庭结构不断简化,规模不断缩小。农村家庭规模为3.80人,20农村家庭规模为3.58人。下降了5名%.家庭规模的缩小,必然伴随着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在65岁以上老人户中有76.21%的户是一个老人或两个老人与其子女或亲属在一起生活,只有一对老夫妇生活的户占11.27%r,有10.73%的户为单身老人户,老年人与未成年生活在一起的为1.5%.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

2.人口老龄化的挑战。19,我国农村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5.4% , 65岁(含65岁)以上老年人日占6.9% , ,我国农村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1.95% , 65岁(含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9.550l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向老年人口类型转变的进程加快。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加突出。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化,大批青年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出现迁移性结构失衡。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农村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核心家庭的增加,家庭“四、二、一”人日结构的形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趋势,使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严玉削弱一而观念的更新,农村年轻人赡养意识的淡化和老年人自立意识的强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逐步转化为依靠社会养老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3土地保障受到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挑战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养老的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农村城镇化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干部非法违规占用良旧建房等,再加上农村人口的绝对增加,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1990年、1995年、、年分别为2.10,2.17,2.06,1.98亩。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土地经营效益低,阻碍了土地经背的规模化,削弱了市场竞争的能力。农民增产不增收是最好的证明。另外土地的质量不断下降与频繁的自然灾害都导致了农村土地再也不能保障农民养老。当前农村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说明农村养老保障必须由家庭保障转向社会保障

(二)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困境

对社会养老保障概念的科学界定以及对西方工业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阐述,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困境。

1.社会养老保障的科学内涵。社会养老保障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或重点的制度体系,它通过国家立法,由政府出面来推而广之以保障公民老年的基本生活。所谓“基本生活”,是高于“最低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即不仅仅满足于温饱,还需满足受保者社交、文化、教育等合理的生存需要,并能和其他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保险一般由雇主(企业)与雇员分摊保险费,国家为受保者承担最后的责任(对无雇主的个体农民而言,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保险最初在产业工人中推行,而后逐步扩大覆盖面,直至惠及农民,实现“国民皆保障或城乡整合,这一过程是与工业化和社会转型相一致的。”

2.西方工业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

(1)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雄厚的经济物质实力。西方社会保险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工业化初期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只能面向城市工人实施社会保险。当工业化发展到中高级阶段时具有雄厚的经济物质实力,这时才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表1中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的经济水平数据反映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普通规律。即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社会结构趋向一体化,即城乡整合程度高。二战后,西方各国大都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英国1951年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79%,法国、意大利及北欧国家也基本实现城市化。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美国198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74%,日本1975年城市化率已达76%.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下,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经营基本实现规模化一与现代化,城乡社会结构趋向一体化。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另外从表I的一二列数据可知,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施间隔时间较长。

3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现状。

从表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有大幅度增加。但与表1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立农民年金保险时的经济水平相差甚远,不仅如此,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不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且农村结构严重扭曲。众所周知,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在当前仍相当严重,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30.9%,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69.1%与当时西方国家建设城乡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所要求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较低相差甚远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条件与西方国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所具有的条件有很大距离,所以在我国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够现实。

二、城乡分割是造成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的城乡分割是造成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困晚的经济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而我国农村经济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前在农村建立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很困难的。长期的经济城乡分割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缺少经济基础。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道路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只能来自农村农业,于是国家采取了财政、金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三管齐下的政策,尽可能多地汲取农业剩余。从1952年一46年间,总共有32465.44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不仅要为城市工业化提供资金,而且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粮油食品。国家正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征收农业税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支撑城市毛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所有这些政策都有所松动,其中不少政策已经废止,但由于原有的经济城乡分割的惯性及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就使得改革前形成的经济城乡分割格局得以维持,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城市发展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在新的世纪里,农民不仅要面对自然风险,而且要面对市场风险,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人差距继续扩大所有这一切阻碍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二)各种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是造成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困境的社会原因

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建国初期为适应当时的工业化战略而出台的一系列城乡分割政策有关

1.户口籍管理制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画地为牢,圈而治之,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这样必然导致农业从业人日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按照国际惯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之一就是农业从业人口比例很低,基本上达到城乡一体化。而我国的户籍制度阻碍了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从而增大了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成本。

2.劳动就业制度。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劳动就业政策,规定城市劳动部门只负责城市非农业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人城市寻找职业。所有城市就业机会就为城市居民垄断,而国家又统一规定了大大高于农民收入的城市职工工资,就造成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当然,城市居民的食品、住房、燃料、水电等优待还没有包括进去。这必然导致农村从业结构简单,农民只能束缚在土地上,其养老保障只能是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的凝固化以及国民对其观念反映,造成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困境。

3.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即城市劳动者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农业劳动者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国家与集体等)救济为辅的保障形式。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政策一起导致了二元社会格局凝固化,反过来导致了二元社会保障的凝固化。这必然会阻碍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开展。

各种城乡分割政策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因此,只要城乡分割的事实存在,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就不可能具有城市养老保障的`地位与发展机会,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三、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政策取向

对于当前是否进行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进行,但不是一开始就与城市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是为城乡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创造经济、社会等条件。

(一)有步骤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邓小平早在改革初期就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一般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人的客观要求,显然,它是在农村推进现代化社会保障事业白自必要条件之一。为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强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必须堆动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通过城市化进行。同时,城市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以适应更多的农民进城的需要。

(二)深化农村内部改革,实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能力

邓小平在进行农村农业改革时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一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从而保证在农村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来源。

(三)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

根据有关指标,我国的工业化已达到中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按国际惯例,应是_「业与农业平行发展时期、并随着u业利润的提高,加大工业积累对农业的反哺这时国家财政对农民采取倾斜政策,以加快农业人员实现平等收入与生活待遇。只有这样,在农村建设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才有可能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6

例如:我县农村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占有相当比重。一是农村文化大院稀少而简陋。如我县17个乡镇的503个农村文化大院中,70%以上的大部分村文化大院硬件設备简陋陈旧,配套内容稀少,服务功能有限;阅览室书籍古老、数量有限,新刊物、杂志廖廖无几,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以科技求发家致富的需要。二是建设“新农村”不是建“新村”。有的地方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建设新村运动,急迫地要把价值无穷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柝除,使这些农村丧失了地域性、民族性、个性和艺术特性,乡村文化生活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保护农村文化的根脉。注重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变成完全城市化的“新村”。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接受文物部门的评估,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三是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由于长期缺乏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相当一部分乡村文化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且不平衡,乡村文化设施已不能维持开展正常文化活动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广大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文化局面,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应当深思的重要课题。在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文化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推动城乡“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是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乡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农村文化设施硬件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原有的已不适应要求的文化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和修缮。与此同时,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公益文化设施要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广大群众服务,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多方筹措财政建设资金,积极鼓励社会、企业、个人等各种力量投资办文化,拓宽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改善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培养他们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让更多的农民自觉出资、出力、出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新农村文化阵地。

二是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化主管部门要始终把“文化下乡”作为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鼓励各文艺团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使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增强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流动舞台“送戏下乡”、“千村千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表达他们拥有富裕生活的喜悦之情和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农村文化专业户、文化热心人、文化纪经人等不断涌现,且日益活跃,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从而使广大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转移到建设美好家园上来,乡村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不见了。干事的人多了,闲散的人少了,干成事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的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争取资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制定详实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在广大乡村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和历史文化名村、民间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会同宣传、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一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

四是以人为本,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如采取以会代训、实地辅导、相互交流等形式,对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专干、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与乡镇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制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对农村文化大院常年进行业务辅导,以点带面,从活动开展、场地建设、人员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多方位开展服务,从而使村级文化大院的档次和服务功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团体组织,壮大和稳定民间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各专业门类的人才群体。

五是典型引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文化的要求,宣传、文化等部门要把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为重点,适时创新形式和内容,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贴近新农村建设的文艺作品,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俗,逐步形成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貌。注重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宣传,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六是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等部门全力以赴,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自觉地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把文化工作纳入了社会发展规划和党委、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同时,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文化建设资金,以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七是培育新风,着力提升公民素质。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课堂、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全县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学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7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⒈农村文化设施不太健全, 文化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 尽管上级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但由于上级的投入标准太低、县乡财政困难难以配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缺乏, 再加上管理不善的原因, 农村文化设施与活动阵地仍比较落后。一是文化场地设施缺乏。目前, 我县大部分的乡镇没有文化活动中心, 大部分的村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农民文化生活简单、枯燥, 单一。而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缺乏配套设施, 成了“空壳子”。全县11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除了21个配有少量图书外, 其作用等同于一间会议室。二是文化阵地功能退化。现有的文化活动阵地的文化功能大多萎缩退化, 多数文化活动中心其公共服务职能基本被弱化, 难以发挥引导先进文化的作用。

⒉农村文化队伍不尽人意, 文化工作无人做的问题比较普遍

目前, 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大多待遇不高, 人心不稳, 工作不力。一是人心不稳, 在其岗不谋其事。乡镇文化站与广电站合并之后, 文化站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单位改为差额拨款单位, 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乡镇电视台系私人投资创办, 文化、广播形合而心不合, 乡镇文化工作收入乏源, 工资待遇难以保障, 导致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愿做文化工作。二是人才缺乏, 心有余而力不足。隆回县2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共有工作人员133人, 只有2人具有文化专业技术职称, 33人具有广电专业技术职称, 很难承担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失范, 文化市场无序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乡镇文化广播站及其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审批权和执法权, 审批网吧、文化组织以及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等都没有规定乡镇文化广播站参与, 因而无法进行监管, 形成了“上级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状况。农村文化组织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农村网吧缺乏有效的监管, 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屡禁不止, 通宵网吧仍然存在。经营盗版、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死灰复燃, 不健康文化活动愈演愈烈。

⒋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近年来, 各级加大了文化下乡的力度, 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也有所增加, 但是文化下乡的范围和次数毕竟有限, 乡镇举办的文体活动也不多, 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十分单调贫乏。有72%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看电视, 有23%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打牌。群众普遍反映, 一般只在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才能看到电影和文艺演出。农村文艺演出被群众戏称为“珍稀物种”, 难得一见。

二、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1. 夯实基础、整合资源, 建设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要按照国家和省要求, 建好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一是应当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主要功能公益化的思路, 逐步推进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形成乡 (镇) 有文化活动中心、村 (居) 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文化阵地体系, 并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拓宽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要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要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进程, 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同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缓解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管理, 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创新工作机制是进步的灵魂。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 要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乡镇文化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 科学界定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职能并授予相应的职权, 切实让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管理职责。其次, 要努力提高队伍业务素质。鉴于文化工作的专业性,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要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 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文化工作队伍。

3. 加强组织引导, 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对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要着力改变当前自发和单一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 促使文化活动进村入户经常化、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将文化的发展融入经济建设大潮, 加大文化产业化力度, 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文化的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览、节假日喜庆活动、评选种菜、养鱼能手等, 繁荣农村文化。要整合农村民间文化组织, 着力打响一批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

4. 尝试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 探索一条农村文化发展新途径

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8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1. 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不足

对这方面的问题, 表现在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比较普高存在的观点是, 农村农民刚刚洗脚上田, 对文化的需要缺乏自发的热情, 投资农村文化建设见效慢, 从而在规划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 忽略了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块;二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过分注重硬件建设, 忽略文化教育等软件的投入, 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受到冷落;三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认识模糊不清。也就是说, 不少领导决策者, 包括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 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和出发点缺乏根本的了解;四是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缺乏热情, 认为文化建设是阳春白雪, 不是他们下里巴人的事, 遇到文化建设采取了躲着走的情况。

2.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经费

农村文化建设要活跃, 必须舍得投入。目前, 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瓶颈是, 一是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 对农村文化建设在政策上缺乏倾斜,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 就我省的建设农村书屋而言, 也只是选择了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建点, 不是每个村都能现实;二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还不高, 村级经费主要用在维持日常办公方面, 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3. 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日渐需求

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在农村建设了新楼新屋, 有漂亮的广场和花园, 但除了年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 罕有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被一些旧陋习占领, 麻将、赌博、迷信活动时有产生, 农村群众的思想受到了侵蚀, 势必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

因此, 要深刻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势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共享。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提高认识, 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城乡文化发展重要日程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的全局观点, 按照科学观的要求,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 了解农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渴求, 在制订城乡文化建设发展方略时,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到议事日程上来, 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人才培训、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 用政府看得见的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加快制订切合实际、可行有效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使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积极健康的农村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要尊重了解农村对文化建设的需要, 做到新村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同时, 要加强舆论引导, 鼓励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注意整合农村能人、外出乡贤的力量, 鼓励他们投资、资助农村文化建设上来。要充公利用乡村的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资源, 根据乡村文化的特点, 建设一村一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快投入,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资金要有保障。一要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分配制度, 从制度上源头上保障农村文化建资金;二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方案, 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下决心, 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 在分配使用资金时, 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 把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预算拨足拨齐;三要注重吸纳社会资金, 要树立开门办文化的意识, 大胆接纳社会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热诚投资的钱物, 广开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形成合力,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四要加快农村文化室、图书室、广播电视进村这些民心工程的建设。广东省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 在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进村、农村书屋上狠下功夫, 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 目前仍然是部分村点受惠。但我们可以抓住这有利时机, 争取上级的支持, 利用自身的条件, 先行一步, 启动农村书屋等项目建设。五是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使用、运作和拨付过程中不出问题, 使专项资金用到实处, 让出资人放心。

四、因村制宜,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其目的是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文化活动上。农村的文化活动, 要充分尊重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 要尊重乡规村约, 同时, 要主要把先进文化引进到农村活动活动中去, 形成以先进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既要注重主题性、先进性和思想性, 又要注重娱乐性、休闲性和民俗性, 使农村群众能自觉接纳, 自觉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一要注重文化活动的品位。随着第二代农民的成长, 这些农民普接受高中教育, 甚至大学教育, 文化程度较高, 对文化需要的要求比父辈们高。因此, 要主动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接纳高雅文化, 以实际行动向农民展示, 高雅不是绝对的, 土文化也不是低俗的。利用条件经常开展一些高品位的、知识性、美术性、艺术性等较强的文化活动, 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二要注重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精细性。过去不少人认识, 农村文化活动只是一些低层次的文娱、休闲及节假日活动, 随便搞搞就好。正是由于这种观念, 框住了农村文化上升的路子, 农民

摘要: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本文论述了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各种有效方法, 具体包括了创新机制、提高业务、加强交流、保证场地等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团队;建设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 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 是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 整合群众文化团队和创作骨干力量, 规范群众文化团队组织和管理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个群众文化组织网络, 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 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为发展本区域的群众文化事业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一、创新健全管理机制

以建章立制为抓手, 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群众文化团队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创造条件, 并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引导团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 主要采取四个管理手段:一是采取统筹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对本区域的群众文化团队, 按级进行管理, 相应级别的团队由相应部门管理;二是对优秀团队进行评选表彰, 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三是将团队主管人员和骨干纳入志愿者行列进行管理。四是根据团队水平, 将全县群众文化团队分为优秀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和一般团队三个档次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首先, 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目前, 社会文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团队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 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团队的统筹管理, 在团队类别的多样化、展示交流方式、辅导、培训、辅导老师的交换交流等方面, 积极引导, 创新机制。

其次, 建立监督和服务机制。文化部门要将团队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 作为评定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明确各级文化网络对团队建设的职责, 利用评估、达标验收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团队的发展。

第三, 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根据团队现实状况, 引导团队正常发展, 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从团队成立时间、人数、艺术水平、社会贡献、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对日常管理规范、活动较多、发挥作用显著的优秀文化团队给予奖励, 交流经验, 展示成果。

第四,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团队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 制定团队内部管理制度, 从人员、活动、经费、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对团队自身建设进行完善和细化。

三、加强团队组织的业务辅导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群众文化团队组织是群众从事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 加强团队的业务辅导, 是发挥文

群众无法真正融入。要打破农村文化活动是简单粗糙的观念, 及时抓住农民在高雅文化面前固有的自卑而又渴望进步的心理, 建设一批农民群众喜欢、理解接受参与, 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化活动, 如书法美术活动、红歌大家唱、摄影比赛、舞蹈、读书、文艺创作等文艺活动;三是注重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村主体、农民参与的方式, 扎实开展。政府主导, 除了在政府在政策上扶持、资金投入、人员参与外, 还要积极开展送文化、送戏曲、送图书、送科技进农村的活动, 为农村文化活动注入活力。同时, 要组织农村化馆业务辅导职能的重要一环。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 群众文化专业力量需要逐渐增加, 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因此, 县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培训班、讲座、讲习班等辅导方式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经常性业务辅导。

第一, 发挥文化馆的职能, 加强文化馆对基层文化团队组织的业务辅导。建立相应的辅导制度, 严格考核, 在做好全县文化骨干培训的基础上, 做好辅导工作, 确保每个业务干部完成到基层进行业务辅导的工作任务。

第二, 发挥现有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志愿团、志愿者的作用, 做好文化团队的文艺提高工作, 同时, 培养现有各团队组织的文艺骨干作为志愿者, 做好文艺团队的文艺普及工作。

第三, 向社会征集志愿者, 建立规范的文化志愿者签约、管理、奖励制度, 对文化馆 (站) 优秀辅导者、优秀文化志愿者进行命名、表彰、奖励, 让志愿服务成为文化工作中一道风景。

四、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交流

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学习、表演、比赛等机会, 而文化部门和单位对全县文艺团队的交流做好规划, 搭建平台, 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交流包括省内、省外交流, 而各县区之间以及本县内各乡镇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在县级群众文化活动中, 我们应该邀请各乡镇文化团队积极参与, 在乡镇级文化活动中, 不仅可以邀请本乡镇团队, 还可以邀请其他乡镇的团队参与, 让观众拓宽欣赏视野。特色的优秀团队, 还可以走出本县、本市、走向省内外进行友好交流。

另外, 我们还有意识地培育一些品牌团队, 在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尝试参与市场运作演出, 为团队发展创造良性循环机制。

五、利用多种方式保证团队活动场地

在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上, 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措施。在团队活动场地保障方法上,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团队级别, 由相应级别的单位给予场地保证;二是对优秀团队, 除了相应级别的单位, 上级单位也应给予必要的场地保障;三是根据有关政策, 鼓励社区单位、机关、学校等向社区开放场地。

群众文化工作有健全的组织网络, 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网络发挥好职能。文化馆除了为馆办团队提供场地, 还应在一定时间段对全县优秀团队提供场地。乡镇文化站面向整个乡镇提供团队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段为优秀的社区级团队提供场地。社区文化室主要面向社区团队提供场地。目前, 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一般都是一室多用, 对特殊性需求很难满足。其次, 虽然有些乡镇地域狭小, 活动场地不足, 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学校的文化设施, 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拓宽途径, 鼓励挖掘、开发活动场地。

参考文献:

[1]冉江平.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新重庆.2006. (07) .

[2]王焯.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J]文化学刊.2010, (04) .

作者简介:

马祖民, 男, 出生年月:1967年1月, 现职称:群文馆员, 本科。

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除了节假日, 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也要经常看到文化活跃的身影,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把村民引进先进文化圈子, 从打麻将台、赌博、迷信等低级活动中走出来, 进入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来。

总之, 通过扎实有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活跃农村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引导农民改变文化品味, 让他们在文化上融入现代化进程, 做一个高素质的农村, 农村这片广柔的土地上, 才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关系到科学发展、富民强国的大局,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实体, 城乡收入不断增长, 相当一部分的人已经迈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文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投入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 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城市的文化建议, 因此, 重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让农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应当是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9

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当今市场经济的两个特征即为法制化经济和高文化经济。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毕竟缺乏生机和活力, 也是一个单调、沉闷、没有希望的企业, 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建设现代企业的思想基础。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是在长期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它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根植于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 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经营宗旨、行为特征和企业特色。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发展的直接因素, 但却是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 要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把握机遇, 做大做强, 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强化员工的主人公意识,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增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二、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 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由以下方面的内容构成:

一是企业精神, 即一个信用社总的发展指导思想, 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发展。二是发展目标, 即指本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任务思路, 这个思路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先进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与总的指导思想相统一, 能够吸引员工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三是道德文化, 也就是思想道德品质建设, 要通过加强思想作风整顿, 培养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勤政清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远离“五毒”、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建立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四是素质文化, 就是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基础理论、法纪知识、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写作能力、微机常识、管理才能、演讲技巧、公关本领等方方面面, 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五是诚信文化, 其含意是指两个方面:一为自我诚实守信, 个人与企业、领导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说话处事互讲信用, 光明磊落, 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尔虞我诈, 不沾污农村信用社“信用”二字的称号, 真正成为“讲信用”的典范;致力抓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在创建“六信” (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市场、信用商户) 上下功夫, 使评级授信真正成为信贷管理和支农惠民的主要抓手, 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六是合规文化, 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 把近几年案件专项治理的政策要求、规章制度、各项活动、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果整合提升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倡导、引深、巩固、发展, 成为员工的“座右铭”, 以遏制各类案件风险事故发生。七是信贷文化, 就是把信贷管理的全过程上升为一种文化, 使贷款的“三查”、贷款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审批、贷款保证、每笔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贷款结息、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的清收等都遵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 具有文化气息, 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八是形象文化, 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像强化金融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大幅公告、社会协作等方式扩大知名度, 加强设施硬件建设, 优化营业服务环境, 改进工作作风, 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竞赛等, 均属于形象文化的范畴, 都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九是党建文化, 就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信用社业务经营的领导和先进性作用, 积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和青妇工作, 开展多种方式的劳动竞赛, 活跃员工思想政治文化生活, 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启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十是社会文化, 即通过汇报、联系、沟通等多种方式取得上级领导、党政部门、有关单位、社会各界对信用社工作的关注和重视, 求得支持和帮助, 努力做好各项社会服务和援助工作, 最大限度地优化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 它也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三、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 文化理念不够明确

文化理念是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 所包括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 不可能用一句两句话表述清楚。加上长期以来对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正确引导和统一规划, 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问到文化理念, 都难以准确回答。

(二) 缺乏现代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 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这种辩证关系, 大多数人理解不透认识不深, 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负担, 或者有抵触情绪。他们缺乏现代金融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 往往只重视业务经营, 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满足现状。

(三) 缺乏共同参与意识

企业文化由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创造, 员工是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是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由于领导有时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 工作主动性不强, 集体意识淡化等原因, 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领导、单位的事与自己无关, 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四、如何搞好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 在思想上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 认真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纳入信用社发展规划目标之中, 列为经营管理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每一个领导者的必修课。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 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 使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努力培育强化自己的企业精神, 制订创建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把企业文化建设叫响、做强、引起关注、落在实处。

其次, 各级领导要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领导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 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长远的战略思考, 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 指导各个系统的设计, 提出具有个性化、前瞻性、科学性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主管部门具体抓的岗位责任制, 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发展。

第三,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造就一支重文化、高素质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抓人首先要抓人的思想。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形成职业道德观念, 再上升为职业道德信念, 从而养成人人讲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 这是农村信用社企业精神的闪光点, 也是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基本点。培养造就一支思想红、作风正、重文化、善经营、讲文明、技术精、高素质员工队伍,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修课。全体员工要以“主人翁”态度关心和献身信合事业发展, 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营造一种内部动力机制, 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 更不能对企业文化建设置之度外漠不关心。要自上而下,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齐抓共管, 使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第四, 增强“客户观念”, 提高企业文化质量。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真正树立“客户至上, 服务第一”的观念, 树立“高效、优质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树立“创新服务, 营销高端、优质、黄金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 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上, 更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优质服务上, 把“客户满意程度”作为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尺。

第五,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接轨。农村信用社向社会展示企业精神和建设企业文化, 不能孤立进行, 要靠社会支持, 要与社会接纳, 要通过社会服务来实施完善。因此要重视做好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 增强自身环境文化气氛, 让社会、企业和客户了解、关心、参与, 取得社会认同和接纳, 从而不断改进、充实、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真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推进农村信用社转型、安全、和谐、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企业文化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标尺。企业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和全新的课题, 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农村信用社来说, 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树形象, 在形象上抓内控, 在内控下建和谐, 在和谐中谋发展, 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所以, 企业文化建设成为贯穿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主线。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利.忠浅析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年6期.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09-02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内涵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农村的经济的转型,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农民作为生活的主体的地位,被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与价值所压抑和排斥,农民致力于发家致富,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却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农村出现了传统文化空白,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逐渐消失。但是当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们有着证明自己人生的意义强大需要,而群众文化作为农民生存价值与精神的表达方式,在某些地方得以空前的传统的回归。

群众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这种文化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连。它的形成要有五个要素,即要有和农业相联系的自觉的参加群众文化文化活动的以农民为主的人群;要有在农村地域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要有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服务设施;要有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要有接受农村群众文化的对象即农村群众文化的认同者和消费者。得到的农村群众文化的主体认同和消费。它也带有大众性、传统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虽然得发展,但是也存在问题,例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等现象。

二、推进进农村群众化回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推进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回归,是农民强大内在的需求与精神支撑的需要

快速的市场经济,现代的传媒以及社会的流动,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样式,传统的构成了农民人生意义的文化与活动,要么被现代社会宣布为愚昧,要么被市场经济边缘化。因此,他们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表达自己世俗关怀,表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目标与说法。而所有寄托目标与方式的表达对于他们容易选择的是传统文化的追寻。这就导致群众文化回归的必然。

2.推进进农村群众化回归,是全面建设小康、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全面建设系统的工程,文化建设做为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建设小康,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与支持。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回归的有效途径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做好文化管理工作

农村群众文化回归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但是在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干部领头作用。“火车跑的快、全靠机头带”,农村村干部与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基层实践者,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因此,基层干部的作用,直接决定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低,要推进群众文化回归,必须要提高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要破思想观念束缚,解放思想,高度重视村干部队伍建设。突破干部源头瓶颈,优化结构,做到选用村干部多渠道、广覆盖。突破培训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理论水平、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好做文化管理工作。

2.加强推进农村群众文化资金支持,夯实文化基础设施

当前我们农村经济建设取的很好发展,但是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并是很多,特别用于在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少中更少。因此,我们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并以社会投资、个人或企业捐款和民间集资,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开支,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并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3.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思想

抓好宣传教育,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共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新时期新农村价值观体系,必须与传统的文化相联系,通过群众文化实践来培育。既要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因此,我们要真正依托农村群众文化这个载体,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必须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4.拓展农村群众文化内容,探索群众文化模式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角色定位,对策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民乃国之本, 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民富不光体现在经济方面, 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体育文化也强烈的体现在这种民富的思想当中。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核心思想是要明确提出富民的战略规划, 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三项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战略决策。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完善无不在三项战略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群众体育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十一五期间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

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减少城乡文化差异, 增加文化认同。“十一五”期间, 我国群众体育有了显著的进步:公共体育设施的明显增多, 群众体育组织的进一步健全, 群众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 群众体育意识的提高, 群众健身习惯的培养, 浓厚的健身氛围的营造, 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 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 做好农村体育工作。

3 新时期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角色定位

3.1 增强农民体质, 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

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强身健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逐渐改变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偏见与认识不足, 增加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认为务农就是锻炼身体, 没有必要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的传统观念。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生活改变, 更是精神文化领域的生活改变, 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相对单调的农村生活, 更会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农民群众开展精彩文化生活的动力。当体育逐渐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进程中时, 也就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通过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

3.2 改善新农村生活观念, 促进新农村体育意识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经济建设的速度远远快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速度。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和衡量体系。体育作为一种新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改变传统农村生活观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学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来丰富农村生活, 体育不仅是一种手段的体现, 更是理念转变的体现。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广大农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农民体育发展最难逾越的障碍。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 健身器械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普及, 农民群众已经逐渐具备了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活动, 未来更应当逐步形成自发锻炼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

3.3 加快城乡一体化衔接, 促进体育地理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 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的与城镇接轨, 成为城镇外延的重要区域, 最终形成城乡结合, 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居民在文化理解和观念认同往往是难以逾越的界限。因此, 促成文化认同, 形成精神文明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体育作为一种无国界无界限的文化活动, 是这一任务的最佳载体之一, 体育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城市与农村的良好衔接与融合, 城市地区的体育文化融入可以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而农村地区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又会给城市地区的文体活动添加新的元素与动力。二者的相互交融, 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促进新的体育地理的出现, 不仅扩大了城市原有体育地理的范围, 更会形成新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地理的出现。

4 新时期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对策

4.1 体育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开展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层层深入, 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经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从无到有, 社会体育指导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 都是促使体育生活观念不断深入民心的良好举措。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村基层领导机构要在体育观念积极融入农民生活的良好态势下, 继续坚持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与推广, 加强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广度、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不断强化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加大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与组织管理, 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自发健身、自主锻炼的体育观念。为广大农民进一步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体育设施的改进与完善

虽然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与设置上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 要注意发挥区域优势, 统筹城乡发展, 重点扶持老区、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 多主体、多渠道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同时要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农村体育资源聚集地的作用, 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建设。

4.3 体育服务的扶持与管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 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 参加体育活动人员的年龄已逐步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健身条件的要求已越来越科学化。要加强行政机构对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的扶持与帮助, 建立起更多的群众体育组织团体。同时对现有的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与团队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保证群众体育的质量与连续发展。要明确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 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职能, 充分发挥学校、农村村委会等群体组织和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站 (点) 的规范管理, 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 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机构, 同时要积极构建群众体质监督网络, 定期开展群众体质测定工作。这也要求群众体育发展要在全面、协调上下工夫, 统筹兼顾城乡、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需求, 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体育部门具体管理、其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发展机制。

4.4 农村特色体育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特色或者是地区特色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是地区或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的体现和发扬, 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发展新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不仅要把先进的体育理念与体育设施带到农村地区, 更要注重农村地区的原有的珍贵的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一个农村地区都有自身浓郁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 抓住这条主线, 不仅可以激发本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积极热情, 更能事半功倍的推进新农村群众体育意识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群众体育特色。

4.5 注重城乡群众体育一体化建设

在新农村群众体育建设进程中要突出城镇一体化建设思想。做好城市群众体育与农村群众体育的一体化建设的有序衔接与循序渐进的逐步融合。不仅要加快与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体育建设与体育普及, 更要在体育文化与体育意识的普及与宣传中注重城市与农村的有序衔接。让城市地区的良好体育观念深入到农村地区, 并逐渐被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而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农村特色体育文化也将进入城市地区, 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心的元素和色彩, 从而形成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最终伴随城镇一体化形成群众体育的城乡一体化。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环节, 是全民素质提高与全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部分,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将促进农村地区农民群众身心素质的广泛提升与进步。群众体育要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 以建立覆盖城乡的、比较广泛的可持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要使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 使体育服务体系的网络更加完备;活跃体育公共服务的载体;拓宽体育公共服务的渠道;要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把全民健身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要促进全民健身或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十二五”期间, 全民健身事业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 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峰.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 1999 (5) :132.

[2]朱国生, 等.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2) .

上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下一篇:最新热点商机扫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