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时期(精选12篇)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1
新时期农村电工队伍要打造成为一支工作职业化、管理专业化、考核动态化、人才市场化的“四化”队伍。
1 改革用工制度, 实现农村电工的职业化管理
要实现农村电工队伍的职业化管理, 就必须改革当前的用工制度。通过创新机制, 改革用工制度, 将农村电工纳入到农民合同工的用工范畴, 融入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调动农村电工的工作热情。在农村电工的管理上, 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用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通过用工合同化充分发挥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
2 规范化管理, 实现农村电工的专业化管理
要实现农村电工的专业化管理, 首先, 必须改革当前农村电工的管理模式, 以专业化管理班组建设为基础, 实现农电管理的模块化管理;其次是要实现区域化管理, 打破现有的以村为供电范围的管理模式, 避免供电线路的交叉迂回, 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电网络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真正实现就近用电, 区域化管理;再次是改变农村电工岗位的终身制, 以流动促进农村电工岗位的优化配置, 以效益来体现农村电工的自身价值。
3 健全机制, 实现农村电工的动态化考核管理
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增强竞争忧患意识, 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新的用工体制下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 在全员范围内实行末位下岗再上岗的动态化考核管理制度。
4 加强人才培养, 实现农村电工的市场化管理
新时期的农村基层电力营销企业, 要加强对农电工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 着力提高农电工的职业技能和营销服务水平及法律、法规、政策教育。不仅要对现有的农电工培训, 同时还要建立农电工后备人才储备库,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补充因各种原因退出农村电工队伍后形成的人员空缺, 也可以为在农忙时节需要增加农电协管员时做好保障。无形之中不仅增加了在职农电工的竞争压力, 同时还可以保持农村电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2
河姆渡镇政府宋恵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当前,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各项职能与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成为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它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一、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特点
1、工作目的更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统一战线的共同目标都有所不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阶段,结成统一战线的目的也都存在着差异。进入21世纪,时代赋予了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目的,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挥团结凝聚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2、工作对象更宽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数量、规模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成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近60万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教群众已达1亿多人。其中解放初期基督教只有教徒70多万人,现在已经发展到2000多万人,并且还以每年1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个私企业更是广泛分布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其次是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过去统战工作主要是做有影响的代表人士的工作,而有影响的代表人士大多集中在中上层,这造成了统战工作长期以来重点一直放在中上层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和速度急剧增加,新兴阶层不断出现,使统战工作对象的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大中城市的中上阶层,一些小城市和乡镇的私营业主、新社会阶层等都成为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对象。
3、工作内容更复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除了做好多党合作、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经济领域内的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等面上统战工作以外,就全局而言,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西藏工作、香港统战工作、对台工作等都成为重点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消长。显然,由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插手和干预,这些工作都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同时,在开放的环境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制度、政党制度不仅会同过去作“纵向比较”,更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内化和认同的难度显著增加,从而也造成了统战工作的更加复杂化。
4、整合功能更突出。整合说到底是利益的整合,就是通过多种
方式,在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使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历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沟通协调,稳妥做好多党合作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开展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港澳台侨统战工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功能更应提升到履行执政党整合功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主要途径来认识,在各阶层、群体和个人之间整合各方利益,并建立起公正和谐的各项社会制度。尤其在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利益整合功能更加突出,更要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臶下,找准利益整合的角度和着眼点,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将广大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将新阶层不断纳入现行政治体制,从而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振兴。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统战部门应找准四个着力点积极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
一、在凝聚各方力量上着力(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作为统战部门,要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凝聚和团结更多的、更广泛的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方面从思想认识上凝聚力量。统战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从组织制度上凝聚力量。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团结起来,尤其是要把团结和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摆到统战工作的突出位臵。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分化出六大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作为统战部门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领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政治地位,把他们团结起来,让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在提供智力支持上着力(提高素质)
统一战线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和智力的优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聚群英之才,凝众贤之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尤为重要。
一是要多谋发展之策。统战部门应组织广大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事关农村和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思考,多谋发展之路,多献务实之策,帮助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要常送发展之艺。统一战线中,高级知识分子众多,许多人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与农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组织统一战线成员经常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科普咨询、良种推广、项目协调、产品推介等活动,帮助农民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三是要广引发展之才。要发挥统一战线成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发
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境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把统一战线的丰富资源不断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三、在解决农村就业上着力(促进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因此,统战部门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贡献。
一方面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工作。要在“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下,积极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要让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识到,吸纳城乡劳动力、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既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企业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另一方面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创办实业。国家和不少地方为愿意在农村发展的人士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作为统战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农村发展,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发展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出积极贡献。
四、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着力(协调关系)
稳定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统战部门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包容性强、回旋余地大的特点,努力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民主监督。统一战线要按照“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积极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对制度不公,执法不公、分配不公等现象,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发表意见、开展批评、提出建议,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充分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应群众意愿,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3
关键词:湛江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
一、对外宣传中的湛江蛤岭村
蛤岭村,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成长并崛起了,并赢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好称号,令人瞩目。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位于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蛤岭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近年来,蛤岭村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如今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自来水、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蛤岭村还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蛤岭村注重主要干道的净化,该村村落环境整洁,村道保洁方面作得相当到位,村内住楼布局相当规范。比起10年前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蛤岭村率先走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的行列。
二、下面是这次调查中显露出蛤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蛤岭村的建筑。纵观蛤岭村的建筑,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富差别相当明显,环绕着大路的楼房,几乎都是很豪华的别墅,起初让人感叹到蛤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成功,然而如果顺着小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低矮的平房,家里面的设施极其简陋。十分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背后仍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问题。
2.学校设施。在整个蛤岭村,只有一间幼儿园,而孩子要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需要到镇、市里面去上学,教育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很多学校合并,对于农村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教育问题依然是村民们觉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医疗设施。农村村民希望满足的另一个现实需求是医疗问题,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仍不多。
(二)村民的收入
据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大多数村民们都处于低收入水平,新農村体制改革并没有使他们在收入方面得到提高,生活收入基本靠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收入单一;在家的一般靠打散工维持生活。村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以至于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新观念,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自身的经济水平提不上来。
(三)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访中,发现蛤岭村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而没有其他诸如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之类的文化组织,假日休闲娱乐比较单一,消费力度不大,但据说该村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邀请一些戏曲团来本村表演,事实上真正会去看的村民占多数,只是满足少数群众的需要。但对于一个新农村来说,这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应该在本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村民的政治素养不高
大多数年村民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虽然该村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但是村民们对新农村的了解不够深,只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政策深入了解。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村民对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会偶尔去关注村务宣传栏,了解村务,但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不强
调查表明,在村民眼中,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得还不是很好,村民普遍持有不认同的态度。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新农村严重缺乏认识,导致对村干部在新农村相关建设中有所误解。
三、蛤岭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读书完成小学学业。很多学生因为上学太远而怨学、辍学,家长也因负担重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5-6万元,这相当于8年多的纯收入。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来搞去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耕作的土地因扩建村房而减少,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实现村民真正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但是在蛤岭村却找不到任何的企业,这样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发现的就是一个收费景点蛤岭新农村生态园。“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为农民的蛤岭村村民却无地可耕,无地可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
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五)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
蛤岭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作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没有人管理和过问。其次管理不够到位,调查显示有60%的村民对于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表示不满意。
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面对吴川蛤岭新农村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作到注意新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蛤岭村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
(二)针对解决蛤岭村学校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及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问题,当地政府应投入资金注重设施建设和维护
吸引知名企业兴办学校,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注重村民教育和再教育问题。注意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素质修养。加强村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健全蛤岭村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保障体系
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对此各级政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可实施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四)针对村民收入提高不大,贫富差距明显问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先富带后富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先富起来的村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收入转型,运用知识增产增收,实现农村人口收入比重和途径的转型。
(五)针对新农村中的弱势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发展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事业,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六)解放民思想,充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把新农村的真实内涵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动员群众一起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积极参加村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也应拓宽反映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七)大力推进农村政治建设,努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
浅析新时期农村基层管理建设 篇4
一方面是农村的落后与农民的贫困。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底层,其合法利益常得不到保护,工作强度大收入却很微薄,往往付出与回报不相称。另一方面是村民与干部的交往脱节,村民与村干部的联系较少,乡镇官员日常不直接接触村民,不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意见。另外,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村劳动力不足,老龄村民主动了解村务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基层管理基本现状
(一)管理方式是强制化, 它容易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为完成上级政府分配的任务,强制推行的方式使村民产生抵触反抗的心理或行为。福利性事业无人问津,村民不了解村务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 最终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二)管理过程缺乏民主。民主选举不按程序操作,“拉票”、“贿选”时有发生,对于村委财产有少数村委会是迫于制度在年终公开一次。但也有一些村将大的方面公开,小的方面隐藏。村民委员会财务管理、工作业绩的考核每年接待费都由乡镇来决定。过多的财政干预使村委会处于上级政府的控制之下,造成基层农村不能自主开展工作。
(三)管理缺乏自主性。虽然村干部直接选举的方式已经实施,但走马观花形式化,并没有落到实处。乡政府依然插手村里的各项工作,乡政府对村里的重大事务在实际的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村委会得不到实际可运行的权力,村干部成为了执行者而不是策划者。
(四)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与现实需要不符,许多的村干部产生于村民中间,一些村干部文化素养较低,没有开阔的眼界,没有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去领导群众进行民主建设经济发展。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村民的支持,然而,由于管理学知识缺乏,在实际的工作中凭个人经验主义处理办事会显示出“家长制”的弊端。另外,农村本来就相对闭塞,接触新思想的机会不多,理论支持的缺乏使他们愿意循规蹈矩而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胆识。
三、新时期农村基层管理建设探析
(一)提高农村基层管理的民主性。逐步规范选举程序和标准,做好选举动员,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熟悉选举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发展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给予引导和支持。形成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自治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各类组织的工作性质和方向,在实践中提高。通过民主选举制度,让村民自己选出真正满意的带头人;通过实施民主决策政策,提高村民参加日常事务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民主管理,让村民自己主动参与日常事务的运行,了解熟悉村委会的工作;通过实施民主监督,让村干部的权力在村民的视野下运行。从提高基层村干部的素质水平着手,对村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对村民难懂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解读,达到有效的宣传。
(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与时俱进。促进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想方设法的促进招商引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来调动其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当前农村形势日益变化,根据新时期农村发展的要求,适时转变乡镇政府的工作职能,让服务走在管理的前方。通过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来逐渐减少乡镇政府以经济发展指标对农村地区发展施加压力。
(三)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转变干部作风对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农村的致富之路以村干部素质的提升为支撑。村干部工作要想做好做到是处重要的是要转变干部作风。克服教条主义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基础,克服官僚主义是转变作风的着力点,克服形式主义就要求干部走进群众中去,采纳群众建议,不搞形象工程,多为群众实际利益考虑。
(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学习培训是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开展以县为依托全面有效的培训,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领导者对基层农村建设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扩大人才的来源,为基层选配一些党性觉悟强、善于经营管理、拥护集体、作风正派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村官,以村干部的人格魅力来代替权力的压制。
(五)从当前农村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显示状况着眼,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随着新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一些新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元素,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传统的“乡土性”有退化的趋势,正如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农村已经产生了一些差异和变化,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依旧限制着若干活动,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工作来增加村民参与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所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作用,只要适时适当的有效利用,可以起到增进农村社会的凝聚力的积极作用。
(六)围绕服务群众的主题,建设服务中心。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的现象,建立一条龙系统服务的便民服务平台推进问题解决。开展便民服务与乡镇工作系统公开一体化,并且在便民服务建设中,把便民惠民服务工作与各项目标考核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便民服务工作的开展,以此提高了便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祥.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8(06).
浅谈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问题 篇5
专业论文
浅谈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问题
浅谈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意义,对现阶段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分析。接着又对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做出了观点性的指导建议。最后,在顺应时代发展相应党的号召关于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做了理论性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意义、建议、政策方针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就是要想富就得先修路,只有公路通了,百业才能兴旺,这也是在广大农民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以及农民的迫切需求下,把农村道路设施公共品的供给与管理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巩固农业基础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问题,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就是农民阶层,我们国家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就是农民兄弟,在中国革命及现代化建设中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并做出很大贡献。农村公路也是公共物品的一种,投资回报率基本上等于零,农村公路供给的责任应该由政府承担起来。所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不但要加快农村公路的发展,而且还要使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公路的加快发展具有以下两点意义,首先,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宏伟目标,其次,使我国公路网结构得到改善及优化,我国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公路,造福农民百姓是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其谋发展、促发展,使全体农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工程建设中永远不变的主题就是质量,同时,最慢是工程的生命,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更是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常重要的。在处理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时要持正确的方法。在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发展的速度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但要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而且在确定建设速度时还要做到科学合理。在不断的积累人才、技术与建设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提供发展的机遇,根据现有的技术力量、管理力量缺乏的现象,政府在监督上要加强力度,在培训力度上不断加强,使农村公路的后续发展力得到增强。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农村公路的建设方面,其一农村公路投资标准不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在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安排暂行的办法中指出,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通村及通屯的道路,每公里按十六万至二十万的标准投资,在试点的时候就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设计建设标准太低的问题出现,多数通村及通屯的道路路基宽度为四点五米,路面宽度为三点五米,水泥有十八厘米的厚度,水泥路面下面没有垫层,导致村屯的公路出现会车太难,没有承重能力容易损坏的现象。其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区各相关部门都有农村道路建设的任务,由于项目没有统筹的经费,所以,最后结果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建设,并且,在完成项目后,各部门并没有明确相关的管理养护的责任,也没有对相关道路建设的资料进行移交,所以,交通主管部门不能把它纳入养护的范围。其次,关于农村公路的养护方面,其一没有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另外,由于受托管的市公路管理处因人力、财力的因素,只对县道的管养关注,对村道、屯道疏于管养。其二是农村公路养护中没有足够的经费,根本做不到有路必养。其三没有专门管养农村公路的机构及人员。
三、笔者多年来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建议
首先,没有健全的机构,职能不完善等问题存在,自二零零九年五月成立城区交通局以来,由于没有健全的机构,没有完善的职能,导致对公路的管理、运政管理以及水上交通管理的职责都没有办法履行下去,机构在不断深入的改革,随之很多管理职能都下放到了城区,包括屯道路的管理养护及交通整治,三类机动车的行政审批与通村等。所以,必须对机构健全起来,不断完善以城区为主的农村公路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护管理体系,在城区交通运输局设立二层的机构也就是公路管理所,并配置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数名,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站,对辖区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质量监督、道路路政执法等工作负责起来,这样才能对农村道路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其次,在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上加大财政力度,做到有路必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度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筹措起了具体要求,就是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国家支持范围,遵循的原则是多方筹措,分级管理,建立健全的资金筹措渠道,并且是以政府为主要投入对象的渠道,把农村公路中全部的道路养护管理纳入市、县财政支出范围,根据财力情况调整投入的标准。再者,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标准不断提高,避免重复投入的现象发生。近些年来,农村机动车的使用越来越多,农村道路问题也突出的越来越明显,如会车难、安全性太低等,要想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首先要对建设标准进行统一,在资金投入方面不断增大,并且做到避免重复投入。最后,做好农村公路等级的调整,做事保证有依据。及时调整农村公路新接养的工作以及等级的确认工作,使新建公路的及时验收移交工作得到保障,并把它纳入管理养护的范围中。对于城区上报达到四级路标准的道路,上级公路主管部门要对等级做出及时的确定,并将其列入财政补助保障的范围中,保证各有关负有责任的单位能根据上级确定的等级标准管理养护公路。
四、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我们要切实搞好农村公路建设
首先,不断加强质量意识,一定要做到以质量为中心,在组织领导、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以及资金监管各方面都要加大力度,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把示范工程抓好,点带动面,全面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水平;加强宣传的力度,动员大家,把地方政府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其次,使配套的资金落到实处,配套资金是否能筹措到位,这是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很多地区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配套的资金得不到落实,导致不能顺利进行农村公路建设,针对以上情况,要求政府部门要适当的加大投资力度,另外,调动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集资建项,当然,还要把好的政策充分利用好,做到收之于民、用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于路。最后,在公路建设资金监管的力度上不断加强,农村公路改造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有较大的资金额,并且有很多的来源渠道,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就是加强资金监管的力度。首先要遵守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得到保证,避免由于挪用资金而导致工程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再者就是坚持双合同制度,在审计监督方面不断加强,与检察机关联合共同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
五、结束语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有艰巨的任务,并且时间比较紧急,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就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各地都要重视起来,树立讲实话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做到真正的求真务实,为实现公路交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玉叶.浅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J].科技风, 2010,(17).[2] 邢宇宏.关于农村公路设计的几点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0,(17).[3] 周军,高学斌.如何有效控制农村公路工程造价[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08).[4] 龚贵林.山区农村公路道路安全等级划分方法探讨[J].公路与汽运, 2010,(01)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和论证分析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新农村社区体育的特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及其具体目标内涵,并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分段建设、循序渐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体育的方针与步骤,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原则;目标;步骤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95-03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根据2006年中国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其中,我国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村人口7.37亿,占全国人口的56.1%[1]。农村社区体育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农村社区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群众体育永远不能问鼎现代化,也永远不能称为全民健身。怎样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原则与目标,怎样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回答的几个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特点
社区体育分为城市社区体育、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三种类型。农村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城镇化推广以来的产物。
1.1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开展活动的艰巨性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必须以全体农民为主体,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真正拥有与享用参加体育的权利和政府部门积极维护与保障农民享有的体育的权利,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新农村社区体育是以7.37亿农民为对象,且农民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同时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具有广泛性。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极为不平衡,不少地区既缺乏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体育器材,又缺少组织引导: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功能缺乏正确地认识。要使农民自觉地、科学地、有组织的开展健身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1.2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元化特征。农村经济的增长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以及新农村社区体育每个层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层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民的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5]。这种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1.3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农业生产性相对于其他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星低,生产以畜力和手工劳动为主,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这就使农民的劳动与农村社区体育密切的联系起来。农村社区体育与农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况且我国人部分地区的农村以农业为土,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大,就产生了具有农村社区体育与农业生产劳动特色的农村体育项目。
1.4参与时间的随意性和季节性农民的工作时间不像其他职业一样有上下班的固定时间,农业生产有农忙和农闲之分,每天的农活有重、轻之分,这就形成了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时间具有随意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农闲和农活量小的时间是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较好的时机。
1.5活动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国地域辽阔,具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因此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社区体育项目也就不尽相同。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简便易行,健身、健心等有民族和民俗特色的体育项目深受农民喜爱。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2006 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具体任务。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是在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是由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建设的发展,以及老龄人口增多等因素引起的。在我国学者关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众多论著和论文中,“以人为本”都被置于一个核心地位,人本或人文精神成为大家共认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宗旨或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精神,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应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主题,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一切活动中都应以个人生活需求的满足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以人的生活质量、个性发展作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基本评价指标,在充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兼及其他社会功能的满足,而不是相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具体原则,即民主自治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基层自发原则、大众参与原则、社区合作原则。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过程成为新农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过程,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活动成为农村社区居民以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自觉活动,成为依靠农村社区自身力量以民主方式达成自我管理、白我发展的过程。明确了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原则精神,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指向、活动内容以及指标界限,从而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界定一个基本的范围。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日标是:1) 适应新农村体育工作的需求,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居民体育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的农村社区体育,构建亲农、便农、利农的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2) 以拓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内容,增加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项目,促进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化。建设好新农村社区居民健身场地,方便新农村社区居民就地近参加体育活动;努力提高新农村居民体育生活质量,不断满足新农村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3) 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理顺新农村社区体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完善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功能,改革新农村社区体育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新农村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建立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大众体育活动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4)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农村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体育资源,大力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整个社区体育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活动便利,举办经常性的农村居民体育活动,丰富新农村体育文化生活。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步骤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工作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有关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阶段划分与内容安排,我们可以作初步的科学规划,即三个阶段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计划,按此计划,第一阶段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重点在改革新农村社区体育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通过强化县级教育文化体育局、乡镇文化体育站和村委会的管理、服务职能,确立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的主体地位。第二阶段,把发掘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发展新农村社区各项体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为主要建设内容。第三阶段,将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组织完善、功能全面的自治体制。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前期、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初期、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期和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熟期。前期和初期以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由行政单位型向村居主体型的转换为主要内容,发展期侧重农村社区体育各项功能的建构、各类社区体育社团组织的培育等方面。成熟期的主要标志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自治地位的确立和自治组织体系的完备。
上述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阶段划分着重强调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转换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逐渐建构带动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其他建设事项的配套跟进,使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需要补充的是,在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与全面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既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衡量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阶段性成果一个重要指标。据此,我们认为,将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和社区凝聚力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划分社区体育发展的阶段,似乎更能体现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则精神与目标要求。
由此我们把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划分为如下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塑造新型农村社区体育意识、逐步改革现行农村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把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又是基于我国当前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保障。在管理运行上建立责权分明的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形成上下协调,左右沟通的决策系统。注重目标的导向机制,过程的制约机制,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广泛的参与机制。县、乡政府和派出所应联合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保护,同时应将社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列入政府行为,如场地的规划,用地办证的手续由政府职能部门作为特殊事来办,从而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促进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用好管好体育场地器材,乡镇政府、村委应同时制定各项制度。就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现状而言,政府倡导与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关键作用或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政府过度参与甚至包办代替,而应是充分利用政府权威倡导、动员、恰当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以及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予以监督、评估和经验推广,从而激活社区各类体育资源,使之成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后续建设的持久内在动力。
第二阶段,健全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全面发展社区各项体育事业。相对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社区体育建设突出的任务是健全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具体而言,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进一步由行政主导型向社团自治型转换,培育并发展各类由居民参与组成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和自治组织;大力建设农村社区体育社团组织,主要包括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的服务组织、协会组织、娱乐组织等。初步形成围绕着农民权益、以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为目的的层次多样、门类齐全的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体系,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为满足农村居民体育活动需要、实现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人文目标的各项事业相应建立起来,如新农村社区体育环境、社区体育基金、社区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体育娱乐、社区体育教育、社区体育公共活动场所、社区体育保障、社区体育活动秩序与安全控制等等。
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功能、增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整合。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以“人本”为旨归,以人文发展目标为最高追求,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最终成果要以农民体育生活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为评价指标。为此,新农村社区体育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显得至关重要,新农村社区体育功能的完善没有固定的标准,它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必须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状态相关联。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我们不能对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功能完善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然而它总是通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得以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农村居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居民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社区体育文化的繁荣而表现出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项持续的社会运动,也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特别是发挥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二者的作用,使之在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尽其职、上下配合、协调一致乃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政府作为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倡导者、支持者、规划者其作用自不待言,社区组织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其作用也不可小视。而农村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既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又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成果的主要享受者,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参与既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所在。因此,构建政府、农村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及其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良好的健身环境是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也是新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的内在需求。它反映出社区社会、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对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生产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体育活动类型逐渐由消除疲劳主导型向精神型享受主导型过渡,体育将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不仅满足于场地器械等物质条件.追求健身环境的优良也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4.2建议
1) 我国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从二个方面来考虑的,即东西部、沿海与内地,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农村社区体育三方面的不平衡性。我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这三个层次的农村社区体育面临的条件和水平各不相同,采取均衡发展战略。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非均衡发展模式有三种可能:一是优先建设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带动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和西部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是一种“彗星建设发展模式”;二是快速建设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推动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向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看齐,是一种“波浪建设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西部边远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速度,辐射沿海地区新农村社区体育和内地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是一种“橄榄建设发展模式”。
2) 科学的新农村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起到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投放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地配置和充分有效地利用,使新农村社无体育的组织措施更加得力,从而使新农村社区体育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7-02-28.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R].2006-03-14.
[3]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永军.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21-27.
[5] 齐立斌.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2):61-63.
[6] 赵金华.发展农村社区体育[EB/OL].http:www.121tt.cn/Article/jxgl,2005-10.
[7] 樊丙有,著.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新时期我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探析 篇7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制定, 建设社会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农村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性: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根据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文先进文化理论, 逐步探索构建与农村经济、政治相适应, 满足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防止封建、愚昧思想和外来不良思潮对农民思想的渗透。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思想, 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新农村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 农民群体结构呈现多元化
乡镇私营企业的兴起是改变农民群体结构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使得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农民务工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 成为私营的职工, 既可以增加收入、学习生产技术, 又可以兼顾农耕生产。城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以及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高, 也使得城市农民工数量增多。农村私有企业的兴起以及农民工队伍的壮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使得农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有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农民群体由原来单一的农耕劳动者分化成现在的农耕劳动者、城市农民工、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私营业主并存的群体结构。随着农民群体结构的多元化转变, 不同层次的农民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有所改变, 使得农民在对文化的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所以,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要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而且应该结合新农村农民的群体结构特点,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 农民对于先进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
农民错误地将科技的领先性等同于文化的进步性。造成这种错误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无法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看到西方发达的科技便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 对本土文化产生蔑视和排除的心理。这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他们并未认识到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解决人们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问题如道德滑坡等。科技的进步能够带来物质水平的提高, 它只能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科技的领先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先进。要改变农民这种错误理解, 首先应该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 使他们认清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农民错误地将流行文化同于先进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开放性逐渐增强, 农民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性随之提高, 但是因为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受到部分错误舆论的影响, 盲目从众, 认为流行的就是先进的。流行的文化之所以流行, 可能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潮流,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具有积极的因素;但也可能是因为受一些错误舆论的引导, 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造成的。比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是如果不这么做就被认为是没有实力、没有地位的表现, 这就是错误舆论造成的流行趋势。部分农民没有看到流行文化中包含的消极因素, 把从众与先进混为一谈。使农民正确理解先进文化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农民认识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才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 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的经济飞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显著提高。但是, 相对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滞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农村文化本身的落后性。长期以来, 自然农耕经济和以宗法家族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占据重要地位, 农民受封闭落后的农村经济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产生的狭隘的小生产观念和小农意识代代相传。虽然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农耕经济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 这种受传统落后生产影响而形成的落后性、封闭性、农耕性的农村文化具有持久性。因此, 对于落后文化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努力。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只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不论人力还是物力上没有给予扶持, 以至于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不能正确传达, 使党的先进思想失去畅通的传达渠道。
(四) 农民价值观混乱
农村开放性增大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开放性增强。这虽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也为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农村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之下, 农民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如在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使农民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日益严重, 农村中现在青少年辍学打工、老人赡养等问题日益凸显。
封建残余思想也是造成农民价值观混乱另一主要原因。封建残余思想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 在部分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抵制传统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以致农民价值观出现混乱。比如, 在农村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以后, “宁可为圣人修庙, 不为孩子建校”和“死人占地”现象日益严重, 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农民认为为先人挑一块风水宝地可以造福子孙, 所以不惜占用耕地, 甚至为了争抢一块地而大打出手。对于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 农民价值观的混乱是种障碍。所以, 我们必须确立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农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状态, 这既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结果, 也是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体现。但是, 无论社会思想多么复杂, 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要改变农民价值观混乱的现状必须要确立一元化得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一个普遍规律。胡锦涛认为, “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 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既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这样, 既可以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又可以在统一农民思想上形成思想的合力。
(二)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
从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中可以看出,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民错误理解先进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把先进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方面要从农村儿童着手, 要保证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 提高农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比例。同时, 在基础教育中融入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 让农民从小能够正确认识先进文化, 了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培养其对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基础文化设施, 对成年农民普及基础知识进行再教育。近年来, 我党把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但是, 这些文化设施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许多文化活动室、图示室或是空置或是改作他用, 有的甚至把文化活动室改作棋牌室。这些基础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再教育的场所, 比如合理利用图书室里的科普读物普及农民基础科学知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是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必要场所。
(三) 创新先进文化宣传方式
先进文化的宣传方式直接影响到对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影响到农民对先进文化的正确理解, 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单一的灌输式方法很难引起农民的兴趣、引起农民的共鸣。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创新宣传方式。目前农村的娱乐方式依旧比较单一, 以电视、报纸、棋牌等娱乐为主。可以尝试发掘民间艺术的教育潜力, 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 把先进文化融入群众文化之中, 有利于农民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地方戏曲、快板、相声等文艺形式之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是因为其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方式轻松活泼, 以及祖辈相传的亲切感。如今, 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东北二人转”、天津大鼓、山东评书等形式, 把先进文化思想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给农民。有的村庄曾把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排成系列话剧, 不但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还可以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苑芳江:《用先进文化克服小农意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4) 。
[3]刘美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启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
[4]张颖:《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 (9) 。
[5]刘树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发展》, 《理论界》, 2010 (3) 。
[6]冀玉珍:《论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先进文化的途径》, 《菏泽学院学报》, 2010 (7) 。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9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1. 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不足
对这方面的问题, 表现在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认识。比较普高存在的观点是, 农村农民刚刚洗脚上田, 对文化的需要缺乏自发的热情, 投资农村文化建设见效慢, 从而在规划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 忽略了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块;二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过分注重硬件建设, 忽略文化教育等软件的投入, 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受到冷落;三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认识模糊不清。也就是说, 不少领导决策者, 包括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 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和出发点缺乏根本的了解;四是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缺乏热情, 认为文化建设是阳春白雪, 不是他们下里巴人的事, 遇到文化建设采取了躲着走的情况。
2.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经费
农村文化建设要活跃, 必须舍得投入。目前, 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瓶颈是, 一是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 对农村文化建设在政策上缺乏倾斜,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 就我省的建设农村书屋而言, 也只是选择了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建点, 不是每个村都能现实;二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还不高, 村级经费主要用在维持日常办公方面, 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3. 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日渐需求
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在农村建设了新楼新屋, 有漂亮的广场和花园, 但除了年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 罕有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被一些旧陋习占领, 麻将、赌博、迷信活动时有产生, 农村群众的思想受到了侵蚀, 势必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
因此, 要深刻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势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全面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共享。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提高认识, 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城乡文化发展重要日程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的全局观点, 按照科学观的要求,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 了解农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渴求, 在制订城乡文化建设发展方略时,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到议事日程上来, 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人才培训、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 用政府看得见的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加快制订切合实际、可行有效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使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积极健康的农村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要尊重了解农村对文化建设的需要, 做到新村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同时, 要加强舆论引导, 鼓励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注意整合农村能人、外出乡贤的力量, 鼓励他们投资、资助农村文化建设上来。要充公利用乡村的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资源, 根据乡村文化的特点, 建设一村一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快投入,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资金要有保障。一要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分配制度, 从制度上源头上保障农村文化建资金;二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方案, 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下决心, 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 在分配使用资金时, 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 把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预算拨足拨齐;三要注重吸纳社会资金, 要树立开门办文化的意识, 大胆接纳社会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热诚投资的钱物, 广开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形成合力,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四要加快农村文化室、图书室、广播电视进村这些民心工程的建设。广东省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 在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进村、农村书屋上狠下功夫, 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 目前仍然是部分村点受惠。但我们可以抓住这有利时机, 争取上级的支持, 利用自身的条件, 先行一步, 启动农村书屋等项目建设。五是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使用、运作和拨付过程中不出问题, 使专项资金用到实处, 让出资人放心。
四、因村制宜,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其目的是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文化活动上。农村的文化活动, 要充分尊重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 要尊重乡规村约, 同时, 要主要把先进文化引进到农村活动活动中去, 形成以先进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既要注重主题性、先进性和思想性, 又要注重娱乐性、休闲性和民俗性, 使农村群众能自觉接纳, 自觉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一要注重文化活动的品位。随着第二代农民的成长, 这些农民普接受高中教育, 甚至大学教育, 文化程度较高, 对文化需要的要求比父辈们高。因此, 要主动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接纳高雅文化, 以实际行动向农民展示, 高雅不是绝对的, 土文化也不是低俗的。利用条件经常开展一些高品位的、知识性、美术性、艺术性等较强的文化活动, 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二要注重发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精细性。过去不少人认识, 农村文化活动只是一些低层次的文娱、休闲及节假日活动, 随便搞搞就好。正是由于这种观念, 框住了农村文化上升的路子, 农民
摘要: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本文论述了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各种有效方法, 具体包括了创新机制、提高业务、加强交流、保证场地等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团队;建设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 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 是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 整合群众文化团队和创作骨干力量, 规范群众文化团队组织和管理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个群众文化组织网络, 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 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为发展本区域的群众文化事业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一、创新健全管理机制
以建章立制为抓手, 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群众文化团队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创造条件, 并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引导团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 主要采取四个管理手段:一是采取统筹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对本区域的群众文化团队, 按级进行管理, 相应级别的团队由相应部门管理;二是对优秀团队进行评选表彰, 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三是将团队主管人员和骨干纳入志愿者行列进行管理。四是根据团队水平, 将全县群众文化团队分为优秀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和一般团队三个档次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首先, 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目前, 社会文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团队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 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团队的统筹管理, 在团队类别的多样化、展示交流方式、辅导、培训、辅导老师的交换交流等方面, 积极引导, 创新机制。
其次, 建立监督和服务机制。文化部门要将团队建设纳入日常管理工作, 作为评定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明确各级文化网络对团队建设的职责, 利用评估、达标验收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团队的发展。
第三, 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根据团队现实状况, 引导团队正常发展, 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从团队成立时间、人数、艺术水平、社会贡献、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对日常管理规范、活动较多、发挥作用显著的优秀文化团队给予奖励, 交流经验, 展示成果。
第四,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团队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 制定团队内部管理制度, 从人员、活动、经费、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对团队自身建设进行完善和细化。
三、加强团队组织的业务辅导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群众文化团队组织是群众从事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 加强团队的业务辅导, 是发挥文
群众无法真正融入。要打破农村文化活动是简单粗糙的观念, 及时抓住农民在高雅文化面前固有的自卑而又渴望进步的心理, 建设一批农民群众喜欢、理解接受参与, 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化活动, 如书法美术活动、红歌大家唱、摄影比赛、舞蹈、读书、文艺创作等文艺活动;三是注重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村主体、农民参与的方式, 扎实开展。政府主导, 除了在政府在政策上扶持、资金投入、人员参与外, 还要积极开展送文化、送戏曲、送图书、送科技进农村的活动, 为农村文化活动注入活力。同时, 要组织农村化馆业务辅导职能的重要一环。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 群众文化专业力量需要逐渐增加, 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因此, 县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培训班、讲座、讲习班等辅导方式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经常性业务辅导。
第一, 发挥文化馆的职能, 加强文化馆对基层文化团队组织的业务辅导。建立相应的辅导制度, 严格考核, 在做好全县文化骨干培训的基础上, 做好辅导工作, 确保每个业务干部完成到基层进行业务辅导的工作任务。
第二, 发挥现有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志愿团、志愿者的作用, 做好文化团队的文艺提高工作, 同时, 培养现有各团队组织的文艺骨干作为志愿者, 做好文艺团队的文艺普及工作。
第三, 向社会征集志愿者, 建立规范的文化志愿者签约、管理、奖励制度, 对文化馆 (站) 优秀辅导者、优秀文化志愿者进行命名、表彰、奖励, 让志愿服务成为文化工作中一道风景。
四、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交流
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学习、表演、比赛等机会, 而文化部门和单位对全县文艺团队的交流做好规划, 搭建平台, 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交流包括省内、省外交流, 而各县区之间以及本县内各乡镇之间的交流应该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领域。在县级群众文化活动中, 我们应该邀请各乡镇文化团队积极参与, 在乡镇级文化活动中, 不仅可以邀请本乡镇团队, 还可以邀请其他乡镇的团队参与, 让观众拓宽欣赏视野。特色的优秀团队, 还可以走出本县、本市、走向省内外进行友好交流。
另外, 我们还有意识地培育一些品牌团队, 在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尝试参与市场运作演出, 为团队发展创造良性循环机制。
五、利用多种方式保证团队活动场地
在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上, 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措施。在团队活动场地保障方法上,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团队级别, 由相应级别的单位给予场地保证;二是对优秀团队, 除了相应级别的单位, 上级单位也应给予必要的场地保障;三是根据有关政策, 鼓励社区单位、机关、学校等向社区开放场地。
群众文化工作有健全的组织网络, 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网络发挥好职能。文化馆除了为馆办团队提供场地, 还应在一定时间段对全县优秀团队提供场地。乡镇文化站面向整个乡镇提供团队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段为优秀的社区级团队提供场地。社区文化室主要面向社区团队提供场地。目前, 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一般都是一室多用, 对特殊性需求很难满足。其次, 虽然有些乡镇地域狭小, 活动场地不足, 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学校的文化设施, 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拓宽途径, 鼓励挖掘、开发活动场地。
参考文献:
[1]冉江平.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新重庆.2006. (07) .
[2]王焯.区域文化品牌的发掘与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个案[J]文化学刊.2010, (04) .
作者简介:
马祖民, 男, 出生年月:1967年1月, 现职称:群文馆员, 本科。
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除了节假日, 农村这块文化阵地也要经常看到文化活跃的身影,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把村民引进先进文化圈子, 从打麻将台、赌博、迷信等低级活动中走出来, 进入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来。
总之, 通过扎实有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活跃农村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引导农民改变文化品味, 让他们在文化上融入现代化进程, 做一个高素质的农村, 农村这片广柔的土地上, 才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关系到科学发展、富民强国的大局,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实体, 城乡收入不断增长, 相当一部分的人已经迈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文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投入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 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城市的文化建议, 因此, 重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让农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应当是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角色定位,对策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民乃国之本, 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民富不光体现在经济方面, 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体育文化也强烈的体现在这种民富的思想当中。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核心思想是要明确提出富民的战略规划, 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三项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战略决策。而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完善无不在三项战略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群众体育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十一五期间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
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减少城乡文化差异, 增加文化认同。“十一五”期间, 我国群众体育有了显著的进步:公共体育设施的明显增多, 群众体育组织的进一步健全, 群众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 群众体育意识的提高, 群众健身习惯的培养, 浓厚的健身氛围的营造, 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 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 做好农村体育工作。
3 新时期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角色定位
3.1 增强农民体质, 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
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强身健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逐渐改变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偏见与认识不足, 增加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认为务农就是锻炼身体, 没有必要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的传统观念。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生活改变, 更是精神文化领域的生活改变, 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相对单调的农村生活, 更会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农民群众开展精彩文化生活的动力。当体育逐渐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进程中时, 也就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通过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
3.2 改善新农村生活观念, 促进新农村体育意识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经济建设的速度远远快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速度。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和衡量体系。体育作为一种新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改变传统农村生活观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学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来丰富农村生活, 体育不仅是一种手段的体现, 更是理念转变的体现。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广大农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农民体育发展最难逾越的障碍。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 健身器械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普及, 农民群众已经逐渐具备了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活动, 未来更应当逐步形成自发锻炼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
3.3 加快城乡一体化衔接, 促进体育地理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 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逐渐的与城镇接轨, 成为城镇外延的重要区域, 最终形成城乡结合, 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居民在文化理解和观念认同往往是难以逾越的界限。因此, 促成文化认同, 形成精神文明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体育作为一种无国界无界限的文化活动, 是这一任务的最佳载体之一, 体育文化的融合与认同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城市与农村的良好衔接与融合, 城市地区的体育文化融入可以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而农村地区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又会给城市地区的文体活动添加新的元素与动力。二者的相互交融, 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促进新的体育地理的出现, 不仅扩大了城市原有体育地理的范围, 更会形成新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地理的出现。
4 新时期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对策
4.1 体育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开展以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层层深入, 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经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从无到有, 社会体育指导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 都是促使体育生活观念不断深入民心的良好举措。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村基层领导机构要在体育观念积极融入农民生活的良好态势下, 继续坚持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与推广, 加强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广度、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不断强化广大农民的健身意识;加大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与组织管理, 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自发健身、自主锻炼的体育观念。为广大农民进一步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体育设施的改进与完善
虽然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与设置上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 要注意发挥区域优势, 统筹城乡发展, 重点扶持老区、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 多主体、多渠道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同时要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农村体育资源聚集地的作用, 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建设。
4.3 体育服务的扶持与管理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 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 参加体育活动人员的年龄已逐步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健身条件的要求已越来越科学化。要加强行政机构对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的扶持与帮助, 建立起更多的群众体育组织团体。同时对现有的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与团队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保证群众体育的质量与连续发展。要明确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 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职能, 充分发挥学校、农村村委会等群体组织和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站 (点) 的规范管理, 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 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机构, 同时要积极构建群众体质监督网络, 定期开展群众体质测定工作。这也要求群众体育发展要在全面、协调上下工夫, 统筹兼顾城乡、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需求, 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体育部门具体管理、其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发展机制。
4.4 农村特色体育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特色或者是地区特色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是地区或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的体现和发扬, 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发展新农村群众体育活动, 不仅要把先进的体育理念与体育设施带到农村地区, 更要注重农村地区的原有的珍贵的特色体育项目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一个农村地区都有自身浓郁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 抓住这条主线, 不仅可以激发本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积极热情, 更能事半功倍的推进新农村群众体育意识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群众体育特色。
4.5 注重城乡群众体育一体化建设
在新农村群众体育建设进程中要突出城镇一体化建设思想。做好城市群众体育与农村群众体育的一体化建设的有序衔接与循序渐进的逐步融合。不仅要加快与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体育建设与体育普及, 更要在体育文化与体育意识的普及与宣传中注重城市与农村的有序衔接。让城市地区的良好体育观念深入到农村地区, 并逐渐被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而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农村特色体育文化也将进入城市地区, 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心的元素和色彩, 从而形成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最终伴随城镇一体化形成群众体育的城乡一体化。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环节, 是全民素质提高与全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部分,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将促进农村地区农民群众身心素质的广泛提升与进步。群众体育要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 以建立覆盖城乡的、比较广泛的可持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 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要使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 使体育服务体系的网络更加完备;活跃体育公共服务的载体;拓宽体育公共服务的渠道;要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把全民健身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要促进全民健身或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十二五”期间, 全民健身事业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核心, 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峰.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 1999 (5) :132.
[2]朱国生, 等.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2) .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11
關键词 农村中小学;文化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农村中小学校作为当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理应联系工作实际,立足岗位职责,深入全面掌握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当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我们全面深入掌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同时,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注意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误区,比较典型的表现,有如下三种类型:
误区一:学校文化就是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简称校风。在我国,学校素有培养和建立良好校风的传统,一些取得成功办学经验并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学校更有深切的体会,可是,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校风那就不确切了。
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考察看,学校文化与校风有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学校文化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要大于校风,尽管人们对学校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具体看法尚不一致,但有一点却日趋统一,即学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建校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狭义的学校文化则是学校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因此,我们常说的校风属于狭义的学校文化范畴。
误区二: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
把学校文化建设看作学校文化娱乐活动是对学校文化的另一种狭隘的理解。现在,我们经常在有关报刊上看到,说某某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搞得好,很富有特色,一般都是讲成立了一些社团,建立了一些活动室,开展了一些活动,其实这种理解很不全面。
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校园文化活动只是一种载体,通过活动,强化的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因此,学校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学校群体的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群体价值观是全校师生认同的,它存在于全校师生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之中,体现在师生处理事物的一般准则、态度、意志、表现和行为习惯当中。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以日复一日,一再重复的警句格言形式出现,不仅影响现有的师生,而且也会影响即将跨入校园的新成员,给他们以心理上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
误区三:学校文化就是校园容貌
学校文化是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的统一体,而校园容貌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尽管校园容貌是师生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所学校的风格,体现校园的个性,表现一个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并成为社会对学校作总的评价的起点,但它毕竟也代替不了学校文化的全部内容。
现在,有的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校园容貌这一外在表象;有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上,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文明卫生;有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园象征物(雕塑)、校园的建筑造型、色彩装饰等上面。不能否认,校园容貌可以起到反映并强化学校价值观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但学校文化建设如果只注重校园容貌,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的培育和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就会失去它存在的真正价值。
从上述农村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几种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对学校文化认识存在误区,势必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理念的引领,将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要么使学校文化建设误入歧途;要么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为此,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文化建设,要求我们首先要对“什么是学校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树立正确的学校文化观念,以科学的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才能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时期 篇12
1村级债务现状
1.村级债务非常普遍
目前,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依然是改革攻坚克难中难啃的骨头。即使是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例如种粮直补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政策倾斜, 各地村委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资金断层。这时村委会就会向金融机构举借债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与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 依然普遍。
2.村级债务类别多、涉及面广
现有的村级债务不仅有向银行的抵押贷款, 也有借村干部的名义向银行的信用贷款, 还有向农业资金互助社的借款、向村民募集的资金等。这些村级债务涉及到的主体包含村民、村干部、当地银行、乡镇政府机构。
3.村级账册不健全, 债务不清晰
我国大部分村委会并未形成健全的村级治理机制, 村级财务管理更是一团乱麻。大部分村委会并不单独建账册, 而是委托乡镇一级农办来核算具体财务。村委会根据自己的需要, 一些债务没能如实反映, 很难从财务报表上看出村级债务的真实规模。
2村级债务的不良后果
适度的债务有助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债务规模过度, 则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严重时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1.削弱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当需要村民自己集资搞建设时, 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为政府买单, 而不愿出钱出力。村委会账务不公开, 村民不明高额村级债务产生的原因, 就会萌生村干部贪污的想法, 对村委会丧失信心, 这就激化了村民与干部、与政府之间的对立。
2.影响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常年累月积攒的村级债务久久得不到化解, 村干部有了新规划、新想法, 却苦于没有资金, 在工作中无法施展拳脚。上级考核时, 高垒的债台也必然影响考核业绩, 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村官队伍中。
3.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级经济发展离不开上级拨款, 当村委会资金难以收支平衡时, 就会寄希望于乡镇一级的财政补助, 希望能筹集到更多的拨款来为村级债务买单, 这无疑会增加乡镇政府的经济压力。融资不到位, 拨款就不及时, 经济也就搞不上去。
3村级债务为何会陷入困境?
1.经济薄弱, 收不抵支
一方面缺乏外援:乡镇政府每年给下属村委会的拨款都只能在预算范围内, 该预算是经过上级部门严格审批之后才执行的, 额度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缺少内生动力:当我们走入一个乡村, 映入眼帘的除了整葺一新的道路和房屋, 还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而原本属于他们的农田却无人耕耘, 村子的经济发展必然落后, 一旦遇到资金问题就会出现债务。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
乡镇政府会给村委会下达的订报纸、放置健身器材、居民房外墙出新、公厕改造等任务, 为争创美丽乡村建设而造桥、造路。这些工程都决定了村委会财务支出的刚性, 但是这些财政压力又不能转嫁到农民头上, 就只能向金融机构举借高额债务, 改良农村规划,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一旦债务到期没法还款或者还利息, 不仅影响村委会的征信记录, 甚至使得村委会债务陷入恶性循环。
3.村委会财务人员不能合理理财导致收不抵支
村委会成员的学历普遍不高, 甚至能识字就可以当选。村委会的会计在任职前也没有严格要求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 更没有理财的意识。村集体的财务管理普遍混乱, 超标招待、超标用车比比皆是, 当遇到资金问题时, 只会“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地到乡镇政府去游说讨拨款, 而不是想办法盘活村委会资金, 使得源头不断有“活水”来。
4如何带引村级债务治理工作走出当前困境?
1.从源头上控制, 将村级债务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低水平
举债必有风险, 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 是预防村级债务扩大化、恶性化的重点。在借债时, 村委会负责人要严格审批制度, 即使是良性债务也不能任由其发展。必要时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 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村级债务风险动态预警系统, 设定风险警戒线, 以实现对村级债务的实时动态监控。
2.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现有的村务公开制度, 只是公开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 力度还不够。公开村级财务可以有效的接受村民的监督, 接受舆论大众的监督,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既保证村民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也可以发挥外部监督的约束作用。
3.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建议引入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参与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 以加大对村干部的外部监督强度。同时, 在选择审计事务所的过程中, 要保证审计的工作质量, 防止沦为新的形象工程。
4.加强对村委会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指导
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定期、集中地面向所辖区域村委会的财务人员开展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免费公开培训, 使其能胜任村委会的理财工作, 让一切有利于村委会创收的资金充分涌流, 开创新的资金“源头”。
参考文献
[1]陈东平, 褚保金.我国村级债务成因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 (2)
[2]陈东平, 王海员.村级债务研究现状与展望[J].农学学报.2012 (9)
[3]贺雪峰.解决村级债务问题刻不容缓[J].农村金融研究.2015 (11)
[4]吕洪波、张溪.当前村级债务化解难的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1 (9)
【新农村建设时期】推荐阅读: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07-12
新农村建设11-04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02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发挥工商职能支持新农村建设11-10
摘要:新农村建设09-14
四化新农村建设11-10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促进新农村建设06-26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08-10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