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通用12篇)
新农村建设 篇1
2010年2月23日, 笔者从江苏省电力公司获悉, 泰兴市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2009年度“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16个受表彰的县市供电公司中位列榜首。
据了解, 2009年泰兴市供电公司加大力度全面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按照江苏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要求, 制定实施方案, 坚持“政府发动、乡镇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的原则, 在具体工作中, 按照“总体布局、典型先行”和“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适度超前”的原则, 力求10~15年不落后的标准, 主动与规划部门共同确定线路通道、变压器布点位置, 促进电网结构优化, 城乡环境美化。该公司投资6 651万元, 建成9个电气化镇, 109个电气化村, 新建、改造农村电网10kV线路106.66 km, 400 V线路490.10 km, 新增配电变压器167台, 总容量26 345 kV·A;更换农村居民客户接户线48 079户、1 145.75 km, 电网结构、供电可靠性明显改善。
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 泰兴市已逐步建成了符合农村特点, 并且能持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供电网络, 农村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 电能损耗明显降低。该市蒋华镇2009年人均年生活用电能量为194 kW·h, 创历史新高。该镇六圩村通过电气化示范村建设, 低压线损率大幅度下降, 由上年的6.45%下降到2009年的4.82%。该市七圩镇七圩村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 新建改造10 kV线路6.36 km, 新建改造400 V线路11.2 km, 将过去的8 m电杆全部更换为10 m或12 m电杆, 400 V主线全部采用120号绝缘线架设, 电杆统一按新农村建设规划排列, 新建和改造10个台区, 新增容量1 250 kV·A, 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七圩村村民张德本一直想兴办现代化养鸡场, 苦于电压低, 始终未能如愿。看到配电台区换上250 kV·A变压器, 觉得致富的机会来了, 于是在2010年春节前添置了一套饲料加工设备, 办起了1个万只养鸡场。春节前, 许多百姓还增添了大功率的空调器和高档家用电器。该村党总支书记钮纪平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真正让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 篇2
孤山村是麻坪镇的南大门,与城关镇接壤,全村9个村民小组,269户,1072人,耕地面积1360亩,区域面积345.1公顷,XX年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XX年市、县把该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麻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孤山村全体群众的苦干实干,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上均取得了可喜成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日新月异。XX年孤山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标杆支部,该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明村镇、被洛南县政府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一年来的成绩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一年来,改造高压线路3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用电问题;硬化6个组级水泥路XX米,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困境;投资6万元,建成五间标准化村级党员活动室。投资7万元,硬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修建了篮球场;去年该村遭受2XX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但全村群众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修复水毁农田200亩,水毁河堤1100米,水毁道路800米。
——主导产业逐具规模,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该村优质良种核桃建园达540亩,中药材种植100亩,新发展的280亩优质柿子建园已全部挂果。全村发展千只以上养鸡大户45户,养鸡达5万余只,产值300万元,净收入100万元;10头以上养猪大户15户,年出栏达1500头,产值120万元,净收入30万元。有序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全村年劳务输出4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劳务收入达200万元,净收入达150万元。XX年全村总产值达到5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72元。
——环境卫生规范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一是修建了100户沼气池,将农村不用的畜粪、桔杆等原料充分利用,酵化成气,解决了粪堆乱堆、柴草乱放现象。二是投资2500元修建了5个垃圾池,对全村的生活垃圾予以集中倒放和统一清理。三是制订了卫生公约,全村划分三个卫生责任区,各负其责,道路、庭院卫生定期打扫、定期检查,形成制度,使群众在卫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实施涂白工程60户。通过一系列卫生综合治理,有效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同时,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对村庄中心区域进行了绿化,大力建设花果型庭院经济,每户栽植花果树木19株,全村村容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今年年初,他们又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总结去年来的成绩,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及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余人;开办农民技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户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项专业技术。开办村民阅览室,充分利用省文化厅捐赠的5万余元书籍、光碟、乐器,组建40余人的村级乐教队,今年春节组织200余人的社火表演及文化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村级活动室、活动场地建设力度,修建农民文艺、体育活动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投资1万元,修建科普文化长廊,定期宣传科普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这个科普文化长廊成为全村的又一个亮点。
——战斗堡垒基础强化,干部作风深入民心。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堡垒。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支部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支部书记多次参加省、市、县的培训班,深入华西村等省内外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高标准配齐党员活动室、办公室用具,各项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统一上墙,规范齐全。深入开展了“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全年培养红星党员5名,该支部分别被商洛市委、洛南县委、麻坪镇党委命名为标杆支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广大党员遵纪守法,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深受全村群众拥护。
采取的措施
麻坪镇在新农村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抽调农、林、水、牧、国土、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干部为成员,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孤山村实际制定了远景规划。
二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XX年3月孤山村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五次在孤山村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决定和方针政策,市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措施,宣传镇村的新农村规划和发展蓝图,把广大村民的热情、思想、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在建设过程中,广大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言谏策、出力流汗。
三是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一开始就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各个时期的具体标准层层分解任务,夯实各级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上下联动,资金捆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的投资总是有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作用,麻坪镇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比如组级道路硬化只投资水泥,群众投工投劳,每家每户的院落及出路镇村只提供机械,涂白工程镇村只补助每户2吨水泥,群众自己买瓷片并投工。
五是定期督查,严明考核。镇党委、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也列在年初为民承办的十件实事项目之首,定期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解决资金困难,督促群众上劳,督查站所、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极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几点启示
孤山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是喜人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各级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还缺乏积极主动,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借机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存在“上热下凉”,忙了干部,有的甚至包办代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建设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重“硬件”轻“软件”还比较突出,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及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文化体育及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等“软件”还跟不上,“软件”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四是急于求成。个别干部群众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这种急于求成思想会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硬件”是基础、观念是根本、文化是动力、组织建设是保障,要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一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二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以明晰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资金捆绑。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就是一句空话。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韩国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成功,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以物代补,以奖代补”,政府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要求农民在各自的居民区自行开展修房修路和改水美化活动,鼓励农民主动创造美好生活。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能把政府的扶持引导变为大包大揽,要重视组织和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使广大农民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五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农村发展不只是要钱、要物、更要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形成学科技、谋发展、比观念慰然成风。六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掀起根除“脏、乱、差”,向陈规陋习宣战热潮,制定规范化和长效性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健身场所、科技培训中心等,丰富农民生活,活跃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七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村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村组干部用好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要廉洁自律不能违法乱纪;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新农村建设 篇3
启示一:建设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新农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群众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调动农民和农村自身的积极性,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贫穷、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订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第二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第三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即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启示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还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还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在指导思想上,韩国新村运动引导各地,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在资金筹措上,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要跳出农村研究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在指导思想上,把城市支持农村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农业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蔬菜等优势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上,搞好二、三产业的布局,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增强城镇的经济总量。在资金筹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推广以奖代补、招投标制、实物补助等建设模式,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道路、科技、教育、卫生、人力等重大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启示三:建设的重点领域——改善人居环境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所有农村每个村免费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地方政府为用好这些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电气化、农村自来水、水稻品种、村民会馆等生活环境上,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足、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落后城市的局面仍呈扩大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应全面分析我市农村社会经济现状,根据轻重缓急,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为切入点,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10~20种适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四:建设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最终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一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重点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公路等。二是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建设活动。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一期间,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四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调整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五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韩国新村运动走上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韩国1978年时基本相当,相对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责任依然很重大,建设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以政府统筹指导为主、分阶段协调推进的模式,对不同经济状况的村镇进行分类指导,建议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在基础建设阶段、扩散阶段、充实和提高阶段等不同时期的建设模式和经验,针对不同镇村的发展状况,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路径,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农民。
启示五:建设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贫困的根本因素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韩国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发展文化;其次,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就业能力。最后,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的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农民,走出一条立体推进农村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李山水,许泳峰.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8-58,168.
[2]黄立华.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启示——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功经验[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6-118.
新农村建设 篇4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新农村建设 篇5
新农村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文明和谐文明新农村通过参加我乡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讨活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全乡的各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专业化生产、系列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目前我乡四家较大钢铁企业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拥有多条生产线,每个企业都能同时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5万吨以上,并且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系列化生产,因此今年在其它钢铁企业进入困境时,这些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唐成的工字钢无论是销售的数量还是效益一直保持良好的局面。
二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实现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今年我乡几个大的钢铁项目的建设都进展顺利。我乡国宏钢铁公司30万吨电炉连铸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现已投入1500万元;金航钢铁公司30万吨型钢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50轧机一套,现已投入1200万元,这两个企业厂址相邻,产品相对结互补,因此从立项到开工都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投产。
三是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培植新的亮点,保证整体上的经济发展不受某一行业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我乡,除了钢铁、水泥两大优势产业外,其它项目如造纸、包装、陶瓷、钢结构、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此外年产40万吨的洗煤厂、200万件的骨灰瓷生产线今年都相继投产。因此,虽然钢铁、水泥形势不景气,我乡的经济发展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解决好土地、电力等瓶颈问题,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持续较快的发展。在土地使用上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了只有平均每亩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才有资格在我乡落户,力争在有限的资源上,少盖温饱型的.“经济适用房”,多盖含金量高的“精品工程”。东马庄村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规划了工业区并投资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构筑了企业用地和用电的优势,直接吸引了总投资1.3亿元的金山钢铁等项目在东马庄工业区落户,为我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
五是要把搞好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水平,优化村一级的投资环境。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土地流转和占地补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在我乡顺利落户,在做此类工作时乡机关人员都坚持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宣传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中央、省、市和区乡对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宣传上项目给国家带来税收、增加集体收入、解决村民就业及富一方百姓等种种好处。大家虽然放弃了星期天,放弃了国庆长假,中午和晚上加班加点,但都毫无怨言。有了广泛的宣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最终都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使每个项目能够在我乡顺利落户。
六是要树正气、讲团结、保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正气、讲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树正气以振奋精神,讲团结以凝聚力量。正气不树、歪风邪气盛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讲团结,力量得不到凝聚,一盘散沙,正事就要受到干扰。因此我乡坚持在全乡长期开展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贩”建设新农村 篇6
胡占军种的西瓜似乎特别甜,一进门,他就大盘小盘地端了_上来。有黄皮红瓤的还有绿皮黄瓤的,皮薄汁多,口感特别好。见记者细细品尝,他用手指了指西瓜:“引进的。”随后,他又指了指果盘里的樱桃西红柿:“这也是引进的……”
从外面看,胡占军的办公室很不起眼,只是一间平板房,但房内的陈设一应俱全。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气派的老板桌,胡占军就在这里,掌控着外面占地100亩的蔬菜基地。
走南闯北
我们在胡占军的办公室里,看到他获得的不少证书,其中一张是他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证书的下方注明了授奖的时间:2010年7月。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人们称他为“胡总”,—直夸赞他是难得的‘‘人才”。但他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却总称自己是“小贩”、“菜贩子”。
5月的一天,我们在山西省外专局、朔州市人社局领导的陪同下采访了他。胡占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的老家是辽宁锦州,从20岁开始贩卖蔬菜,是一个“菜贩子”。那个时候计划经济刚刚结束,商品比较匮乏。我在部队时就是食堂管理员,退伍后又开了1年饭店,逐渐发现贩菜是个好行当。于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用电话四处联系打听行情。当时有个地方需要圆白菜,我就贩运去了。装车的时候菜价是1角8分钱1斤,到了目的地就卖到3角5分钱了。因为是托战友调的车,所以路费很便宜。第一次贩菜就挣了钱,从此对这行产生了兴趣。
从这以后我就继续贩菜,从河北到河南,从山东到山西。将北方的蔬菜往南方运,回来时还不忘捎带上海南的香蕉或是湖南的橘子。
1990年左右,我国的一些地方引进了一种美国尖椒,叫做牛角尖椒。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尖椒是在内蒙古的赤峰,它个大形粗,又顺直。我一见就爱不释手,当时就向当地部门要了一些种子,带回村里告诉乡亲说:你们种,我来收购。
第二年8月是北京特别缺菜的时候,我就把尖椒收起来运过去。结果,卖了好价钱,利润达到每亩2000多块钱。而当时种玉米,也就每亩一两百块钱的利润。种尖椒的农民得到丰收了’就相信我了。
而我第二年也干脆就不跑了,搞起了蔬菜基地。当时发展到了1000多亩,产品往北京、石家庄、郑州销,后来还销到武汉、长沙、广州。最后顺着107国道一直走到头。我就发现,发展基地不错。
在老家农闲的时候,我就出来转,到陕西的定边、安边、靖边转。后来又转到了山西朔州。我到朔州收了几次菜后,就发现这个地方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土地比较平坦,部分村庄水利设施不错,比较适合果类蔬菜的生长。然而老百姓的种植技术非常落后,品种的选择也和市场上不协调。当时的上沙塄河乡大部分水浇地都种的是玉米,大田蔬菜种植几乎为零。当地蔬菜几乎全靠外调。1999年,我在红旗牧场建起了蔬菜育苗基地,并以上沙塄河乡上沙塄河村为试点,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当地农民从大田种植的粗放管理,转变为大棚种植的精细管理。由于当地农民没有蔬菜种植经验,我带着技术员从整地到栽植再到田间管理,手把手地教农民,最后按市场价格把老百姓的辣椒全部回收,使农民的亩产收入从200元上升到2500元~3000元。老百姓高兴地说:种上胡占军的辣椒,就像开了银行,孩子上学、老婆看病没钱,到地里摘几袋辣椒就变回钱啦!同时,那一年我也挖到了第一桶金。看到老百姓脸上丰收的喜悦和自己的收获,想一想付出的辛苦——值!好,咱们现在就到地里去看看。
创业创新
我们跟随胡占军下到地里。这是一片基地大棚,坐落在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从朔州市区出发,在乡野间驱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漫步在基地中,看到的是布置十分规范的大棚及温室。温室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入口是一个狭窄的“窑洞”,“窑洞”用砖拱修砌而成,与地面成30度角,有人通过需半躬上身,但下到洞底,就会豁然开朗。胡占军引进的各种瓜果蔬菜,正在这里孕育成长。
胡占军领着记者在他熟悉的菜地、熟悉的大棚里边走边谈着:
我今天能在这里创业,是因为我认识了红旗牧场的王场长,是他热情地将我留下来的,再一个,是看到这里有大量的农家肥,因为前面就是一个养牛场;另外,这边的土地很便宜,而且土地是沙壤土,沙壤土比较适合椒类生长。当时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种青椒,还想用我的“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去干一番事业。
可是,种了几年以后,逐渐地我发现光靠种青椒不行了更要紧的是,自己种起来又脏又累,又种不了多少,赚不了几个钱。于是,我就发动周围的百姓来种,我来收购。渐渐地,农场的蔬菜面积大了品种也丰富起来了,后来盖起了大棚,我又引进了其他品种。原来的常规品种退化,我就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引进杂交种,有的是二次引进。现在大棚里就种有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黑土豆、小杭椒和朝天椒等等,或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或是从别的地方二次引进的。其中朝天椒有多个品种,有一种叫做蓓蓓虹,原种荷兰,其价格较别的要翻一番。
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西瓜品种——墨童、帅童、蜜童、金蜜童、黑美人、金美人、绿美人等,都是我这几年引来朔州的,这么全的品种在华北是第一家。它们都是小无籽西瓜。一般的无籽西瓜皮比较厚,皮薄的就裂了不适合运输,而我种的墨童,皮只有火柴棍那么薄,并且,一个80公斤的人站上去也不会裂。它们真的是西瓜中的极优良品种,不要说我崇洋媚外,我只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好的成果,这样汁多味甜,质细爽口,且无籽、皮薄的东西,真是太值了
但当地农民对这种西瓜的种子不认可。这个种子1元8角1粒,如果把这个种子直接给老百姓,老百姓不掌握催芽技术的话,成本可能会更高,达到一棵苗3元6角以上。而且无籽西瓜催芽特别困难,需要口嗑,以及必要的温度和湿度。为了降低老百姓的风险,我本人不仅首先掌握了这个技术,还把瑞克斯旺等公司的專家请过来,现场指导。待我以点带面地推广了几百亩后,山西省农科院的一位教授找到我,很惊讶地说:我研究无籽西瓜这么多年都没能推广开,你怎么能推广开了呢?我说我掌握了这种技术,请外国人来帮忙,并且我知道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草莓是我从国家级引智基地辽宁东港市草莓研究所引进的。我曾贩运过草莓,知道哪里的草莓好。东港的草莓现在是全国最先进的,常温下放置的时间最长,我引进回来好几个品种,试种后挑选了几个在山西推广开了。这种草莓最开始是从国外引入到辽宁的,我把它引入山西属于二次引进,现在已经是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红旗牧场“一场一策”重点项目。
我的很多品种都是从瑞士的先正达公司和荷兰的瑞克斯旺公司引进的。其中先正达是全球500强企业、世界第三大种子公司,它现在跟山东寿光有很好的合作。
我每年除了引进他们的新品种外,还要到他们公司的基地去考察,看一看5<9-什么更好的品种。
现在,我们的种苗每年几百亩地向外推广今年已经累计达到了3000亩的面积,带动了朔城区、山阴县、应县一部分和宁武一部分的农业发展,初步估计,每亩地的收入,现在已经可以达到4000元-5000元。
富裕—方
在基地大棚的尽头,赫然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朔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再往前,则是一片盐碱地。抬眼远眺,远方有一条连绵的山脉,当地人介绍说,那是太行山的余脉。
为了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朔州市委、市政府选派部分大学生村官到他的基地培训锻炼学习,通過大学生村官这一纽带,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运用。
朔州市委、市政府对胡占军的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副书记、市长冯改朵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他的基地现场办公,勉励他进一步把蔬菜产业做强做大,为北方设施农业建设树立样板。
山西有的地方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而胡占军的合作社推行的是“一场一策”和“一社一品”。胡占军说,“一场一策”是红旗牧场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新思路和坚持为牧场及周边农村、农户致富为宗旨的富民新政策。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固定蔬菜种植面积近千亩,辐射周边几十个村庄,受益村民超千户,村民由原来种植大田的收益2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元/亩。
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蔬菜育苗、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杭州、温州、广州、长沙、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十几个大型市场,而且牧场附近村民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这些无公害、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瓜菜,瓜菜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就好,村民们的收入就比以前高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就一天天鼓起来了。
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朔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建设“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示范作用。合作社自主研发创新设计的日光节能温室及大棚,以它很好的抗压能力及采光性能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上级的肯定,被山西省外国专家局授予山西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漫步完基地后,我们又回到胡占军的办公室里。他的“上班”时间经常是在这办公室里,里面有大液晶彩电和连通四海的网络。他在屏幕上搜寻着市场信息和企业的发展良方。他说,在他的美国大牛尖椒、甜椒、石头硬果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布利塔长茄、宾馆专用杭椒、朝天椒、荷兰豆、金皮袖珍葫芦、水果黄瓜、礼品西瓜、伊丽莎白、网纹甜瓜、无籽西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中,有的就是从这里获得的,有的已经开始在朔州大面积种植。
当我们问到他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胡占军说,资金固然是规模化种植的制约因素,但对他来说,最紧缺的还是专业型人才。希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到他的基地来合作生产,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的质量和品位。
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互联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虽已发生巨大变化, 但农村信息化进程的滞后, 严重制约着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当今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跨越空间地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不仅如此, 已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活动和个人工作、生活的平台, 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各个方面,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交流、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等方式, 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总体上, 我国互联网发展快速, 但目前农村互联网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 与城镇差距依然很大, 城乡“数字鸿沟”仍较明显。数据显示, 农村网民人数不到城镇的1/3 (29.9%) ,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1%, 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21.6%, 是农村的6.5倍。这种不平衡, 不仅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发展, 而且成为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将大力促进广大农民便捷及时、低成本或无代价地获得有益信息, 开阔视野, 更新思想观念,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文化素质, 向现代农民转变, 使农民生活、生产经营方式走向现代化, 增收致富, 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 都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 农村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 不仅已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而且已成为其重要新标志。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 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促进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 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没有现代新型农民, 就没有新农村。当今我国仍有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素质比较落后, 这与他们缺少与外界交流, 信息的贫乏有很大关系。与外界交流少, 得到的信息少, 见识就少, 知识就缺乏, 视野就狭窄, 传统思想观念就得不到更新。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需要使农民开阔眼界, 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 解放并改变他们的思想和思维, 提高文化素质水平。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交流最广泛、最便捷的交流学习平台, 是一个无可相比的超级巨型“信息库”、“图书馆”、“学校”。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学习现代思想观念、新理念及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等。通过农村互联网, 可发展农村网络远程教育, 农民足不出户, 就可以接受丰富而多类别的现代教育, 学到大量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毋庸置疑, 掌握互联网工具, 畅游互联网世界, 需要一定文化知识基础, 一定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 这也促使农民补充文化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与操作技术。头脑中有了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知识, 手上掌握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封闭的农民就能变为开放的农民, 传统农民才能变为现代新型农民。可见, 农村互联网建设, 对于农村普及现代科学知识, 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摆脱落后思想观念, 改变固有思维方式, 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变, 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活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使农民富裕起来, 提高现代生活水平, 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农民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致富信息, 了解到许多致富技术、项目, 从中加以选择并付诸实践, 实现增收致富。目前, 互联网上已汇集了众多涉农网站, 不仅为农民提供大量有关农业政策信息, 而且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众多的技术咨询,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互联网可在最短时间内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致富实践中。农村的市场信息不畅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知道去哪里卖, 不知道哪里卖价高, 大量积压、滞销, 低价甩卖, 甚至劳动成果烂掉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增产不增收。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 可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 为农民打开广大的销售市场, 加快农产品流通, 最终使农民增产增收。不仅如此, 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展最具潜力的农业电子商务, 将电子商务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营中, 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交易方式, 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 简化交易程序, 大大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流通、交易、经营成本,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益。当今发达国家农业电子商务已得到很快发展。据资料, 2003年以来, 美国农业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2009年, 美国从事在线交易的农场数量已经达到45%。此外, 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 既可促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又可使农民了解到大量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知识等信息, 接受到现代先进生活观念、生活方式, 促进传统生活观念、方式向现代生活观念、方式的转变, 实现生活现代化, 缩短城乡现代生活文明的差距。同时, 通过互联网还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应用必将成为农民现代生活新的组成部分。
三、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建设新农村建设, 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通过互联网可更广泛、更有效地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 使更多农民了解现代先进的农业科技, 接受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从而有效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率,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不仅如此, 农村互联网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 供求信息不灵敏, 使许多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和结构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 致使农产品供求脱节、结构失衡, 造成农民收益低甚至无收益的主要原因。通过互联网农民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进行农产品生产和调整, 进行二、三产业经营范围、种类的选择和调整, 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因此, 加快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农村现代化,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互联网不仅是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 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现代网络文化。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 可使农民接触和享受现代网路文化。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文化信息, 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通过健康有益的网络电视、电影、动漫、游戏等, 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使农民在文化娱乐中受到教育。通过互联网, 建设面向农村农民的文化网站、网页、栏目, 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整合, 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 对农民进行广泛的文化宣传教育, 使农民学习、接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良传统文化及现代新文化, 对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大力促进作用, 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 对于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和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五、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又是各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既可使农民通过互联网及时方便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 更多更快地了解国家和地方民主政治建设信息, 又可使农民通过网络平台、渠道, 传达、反映农民的意愿、意见和建议, 加强农民与政府、社会各界的交流, 以及发挥农民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有利于农民参政议政, 行使、保护农民民主权利, 使农民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更充分地享有公民的民主权利。通过农村互联网, 开发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专门网站、网页、栏目及互动平台, 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政治建设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政治意识, 发挥农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互联网不仅可以使农民在网上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农民需要什么, 生活生产等活动中有什么实际困难, 而且农民可以在网上快速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让政府、部门及时倾听农民内心的呼声。农民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务公开的信息, 可进行投票、监督、投诉、检举等, 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可见, 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 对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加快我国民主化进程, 具有划时代的积极作用。
六、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设新农村, 必须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 可带动农村网络教育发展, 使农村学校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 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教师培训, 并使学生通过视频、软件、网站、栏目等进行课程学习和得到课程辅导, 促进教学水平和效果提高, 有利于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对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农村互联网发展, 将带动农村医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 农村医疗机构可获取更多的现代先进医疗科技知识和信息, 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有助于提高其业务水平, 并有助于农村医疗机构和城市大中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使城镇医院为农村医院提供大量的互联网在线医疗技术支持, 使农村医院的管理、收费等实现网络化管理, 从而使农民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实惠。不仅如此, 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对于农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因此, 必须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与发展, 要将互联网“下乡入户”, 作为关系农村长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作为比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更为重要的举措, 应该加以实施, 大力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 1
[2].宋莉.农村互联网信息匮乏乡镇是难题突破口[N].科技日报, 2008-5-6
[3].庞俊霞.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8
[4].陈果, 顾朝林.网络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演变[J].城市规划汇刊, 2000, 1
新农村建设 篇8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 篇9
赣州是江西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 俗称赣南, 下辖二区二市十五县。新世纪之初的2004年, 赣南人民秉承客家人求新图变、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在这片富有传奇色彩的近四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六七年的新农村建设, 昔日“陈旧破败, 人去村空”的赣南农村, 而今成了“群山环抱, 碧水流淌, 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在村间;黛瓦白墙, 竹影摇曳, 恬淡的农家庭院沐浴在阳光下;橙黄橘绿, 歌中收果, 如画的千山万岭成了‘绿色银行’……漫步在赣南的广大农村, 无处不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天成的妙趣”[1]的新农村, 成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在诗歌中所描写的“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注脚。乡村已经是一片农民诗意的栖居地, 山水田园路, 这些乡村最古老的元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召唤下, 有了别样的乡村审美神韵。
赣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被称为“赣州模式”、“江西经验”, 已在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传播或复制。据新农村建设五周年特刊《新赣州》统计, 赣南新农村建设五年来, 共接待国内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团五百多批次, 以及坦桑尼亚、赤道几内亚等国际新农村建设考察团。
一、古老客家民居文化意蕴的新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美
挖掘古老乡村的文化底蕴, 彰显堙没的乡村文化意义, 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审美改造的首要原则。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独特的农耕文化村落。“这些古村落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审美情趣等精华, 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 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体现, 是社会与它所在地区关系的基本表现, 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具有多方面的价值。”[2]
赣南是客家人聚居之地, 素有“客家摇篮”的美誉。客家是由于历史上战乱、饥荒等因素,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地带定居, 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在其发展过程中, 保存了中原汉族古老的文化体系和方言系统, 与当地土著的文化系统和方言体系融为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客家先人们在南迁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特别是在住宅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围屋。但是散布在赣南广大乡村的客家围屋由于建筑年代久远, 早已失去了它当初的风采, 古老围屋中的民居大部分已搬出, 只剩少部分老年人仍留在围屋中居住。人气的缺失和管理的缺失, 客家围屋成了乡村脏乱差的滋生地, 客家文化底蕴早已堙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当地新农村建设者们通过调研, 认为客家围屋虽然破旧, 周围环境虽存在脏乱差的现状。但客家围屋毕竟承载了一个民系悠远宏博的历史文化内涵, 每一座客家围屋都蕴涵着一段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 理应将这些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独特地域风貌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重新彰显其古老的审美底蕴, 这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使之成为新农村新的靓丽风景。
案例一:位于赣县北部的白鹭洲客家民居, 依山傍水, 整个民居建筑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这是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民居村落,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相对保存完好的69栋祠堂庙宇的门楼风格各异, 千姿百态, 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一直以来缺少管理, 致使潜藏着深厚审美文化底蕴的白鹭村藏在深闺人不识。村民们散养的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漫步其间, 留下了满地的粪便。此外, 由于该围屋年久失修, 整个排水系统基本失效。放眼望去, 古老的村庄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山墙边、门楼下到处堆满柴禾杂物。面对这种情况, 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 村里请来了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 制定了《白鹭古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确定了对白鹭村客家古民居实行“三清一不清、三改一不改”的审美改造原则, 即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 但不清文化积淀;改水、改路、改厕, 但不改历史原貌。通过整治, 将客家古风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 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新农村审美改造的白鹭村, 山环水绕, 绿树古居相映成趣, 村内青石铺就的村道, 与古民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形态万千的风格相得益彰, 客家建筑的审美文化底蕴重新焕发了其审美魅力, 白鹭洲以“诗意乡村”的新农村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案例二:素有“八卦围”之称的龙南县栗园古围是赣南规模最大的一座客家围屋。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立园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因围屋建筑在大片的板栗树丛中, 故取名栗园围。这座客家围屋蕴涵着丰富的八卦文化, 围内房屋按照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建造, 四周用片石筑成高六米、厚两米的围墙, 围墙长度三公里, 布置了四百多个枪眼, 围墙外人工修筑有一条两米宽的壕沟, 其防御系统堪称史上最顶级的建筑。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围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雕梁画栋已经磨去了棱角, 陈旧的墙体承载了过多的沧桑。围内违章建筑遍地, 卫生条件差, 成了典型的破旧古村。在新农村建设中, 村民们充分挖掘客家围屋的文化元素, 一方面整治村庄, 一方面改造围屋, 将栗园古围建成了集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客家文化、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古韵与现代生活气息相融的“诗意乡村”。
以上两个案例是散布于赣南无数客家古村落新农村审美改造过程中的缩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赣南客家古村落, 各村有各村的特色, 各村有各村的审美文化底蕴, 在新农村建设的审美改造过程中, 政府部门并没有强制新农村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 而是根据不同村落的不同特色和文化内蕴, 农民们自主进行对古村落的规划建设, 按照农民们自己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美改造。如今的赣南新农村, 每一座古村落都焕发了新的魅力, 可以说,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古老客家民居,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首韵味独特的美丽诗篇, 都是充满着诗意的新乡村。
二、舞动在阡陌间的灵动飘带——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
“农村的建设规划与布局上应注重利用自然条件, 结合地势, 与自然和谐相宜。”[3]这是客家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审美改造的原则。赣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市, 在近4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农村耕地只有29.29万公顷, 而山地面积却有271.3万公顷, 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赣南客家村庄因其特殊地貌环境, 形成了其独特的村落建筑群。首先, 身处丘陵山区, 客家先民一般都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 住宅大多依山势而建, 山坡高低不平, 弯弯曲曲。其次, 客家人特别喜欢樟树, 在客家村落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有许多樟树, 这些樟树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 已然成了古木, 虽然在大炼钢铁年代砍伐了许多, 但民居之间仍然留下了很多古樟树, 这些古樟树成了古老村落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 赣南老百姓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靠近珠三角和厦门经济区,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经济得到改善的客家村民, 首先想到的是造房子, 客家人讲究住宅的风水朝向, 在以前缺少规划的时候, 新建的民居像插花一样散播在古民居的周围。“有新房, 无新貌”, “只见新房, 不见新村”的现象很好地概括了赣南客家村落当时的现状。
面对客家村落的如此现状。该如何进行审美改造呢?
人们常说,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村庄要靓丽, 道路厕所要先进。厕所改造、道路硬化是体现新农村、新风貌、新美学的重要一环。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 村镇像非洲”。脏乱差, 道路泥泞, 蚊子、苍蝇满天飞是我国前几年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农村道路, 大多是山区小道, 或者田间小路, 弯弯曲曲的土路, “晴天像把刀, 雨天似泥塘”是以往赣南客家农村道路的写照。国家在前几年就意识到了我国农村的不佳生存状况, 提出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也深刻意识到要改变农村的生存面貌, 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就必须加快农村道路的改造。提出不仅要村村通公路, 还要将水泥路连接每家每户, 使道路改造成为客家新农村新面貌的重要视点。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就势按照现有村落格局进行农村道路改造的审美原则, 围绕整个村庄修建一条环村公路, 然后再修建一条条连接线连通各家各户。经过这样的审美原则改造, 如今的赣南客家村落, 远远望去, 似条条舞动的飘带, 绕过古民居, 绕过古樟树, 蜿蜒曲折地飘向千家万户, 新农村就像童话一样魅力无比。
案例三:定南县天九镇新拗村认真开展“三清三改”, 规划修建了一条长三公里的环村水泥公路, 并从每家每户延伸出一条水泥公路连接环村公路, 弯弯曲曲的入户水泥路与环村水泥公路组成了一曲舞动的韵律。在此基础上, 村民们又规划兴建了六座水冲式厕所, 彻底消灭了露天式厕所, 并协助有条件的农户改卫生户厕, 陈旧的村庄显示出了新的活力。
案例四:南康市龙华乡崇文村修建了以村十字路口为中心、四面延伸又环环相扣的村组道路网络, 这些道路网络蜿蜒于各个村落田园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 一栋栋绿树掩映的客家民居和造型别致的新民居错落有致。这些昔日脏乱差、道路泥泞的村庄而今已是旧貌换新颜, 果园、公路、河流宛若洁白的玉带, 盘缠在美丽的村庄, 白色的农家整洁错落地镶嵌其间, 没有喧嚣, 只有宁静, 美不胜收。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在改造村容村貌、进行新的规划和布局过程中, 采取了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依、保持古村落文化因素的审美改造原则。这一审美改造原则的运用, 一方面使村容村貌快速发生变化, 同时也保护了古村落的文化底蕴, 能让村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即时效果, 提升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局部改造又节省了新农村建设资金,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在新农村村容村貌改造过程中, 当地新农村建设者们采用了由政府无偿提供水泥, 农户自己准备沙石, 村里集中义务投劳的模式, 修建了一条条的通村达户水泥路, 修建了无害化的厕所, 使整个村庄形成了独特美丽的诗意乡村, 农民们常说: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入画来。
三、生态绿色的庭院经济——绿色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生态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 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审美改造过程中, 一方面以改造农民的居住条件, 整治农村的居住环境, 提升农村的观感效应为切入点, 另一方面也积极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 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众所周知,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此激发“经济活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那么, 在新农村建设中, 如何激活农村经济呢?又如何定位新农村的新经济环境呢?
赣南新农村建设者们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根据赣南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农耕文化, 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经济运行环境必须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基础建设相得益彰。
赣南地处南方红色丘陵地带, 红色的土壤, 低矮的丘陵, 温暖的气候, 特别适宜蜜桔和脐橙的种植。赣南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蜜桔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曾经出台了一个重要举措:号召广大农民在山上再造一个新赣南。而今在新农村建设中, 赣南又摸索出了一个更加切合农民实际的“庭院经济”模式, 绿色生态经济在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展示出了无穷魅力。“一幢房、一果园、一栏猪、一口沼气池”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在赣南古老的大地上, 成了新农村新的审美视点;“房前, 鱼塘相映, 屋后, 果园绵延”, 展示出了赣南新农村新经济的画卷。
案例五:“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七十多年前, 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笔下的美丽诗篇, 如今在会昌县大塘村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完满显现。只有六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荒地进行生态经济改造, 经过几年的努力, 该村实现了每户一个果园, 一个生猪养殖场和一个沼气池的庭院经济模式, 这种绿色生态产业, 不仅美化了村庄, 美化了农村居住环境, 而且这种绿色生态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案例六:与赣闽粤三省接壤的寻乌县, 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 是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带,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1930年毛泽东曾经在此做过农村经济调查, 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庭院经济模式的改造, 如今的寻乌县每到初秋时节, 满眼都是橙红橘黄的美丽乡村。该县的三二五村, 曾经是贫穷落后没有名字的小村庄, 1928年3月25日之后, 为纪念古柏领导的寻乌农民暴动, 村子被命名为三二五村。这个村子是赣南著名的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 成了全县著名的首富村。放眼三二五村, 山坡上, 层层叠叠地排列着整齐的脐橙树, 墨绿的树丛中, 红灿灿的脐橙缀满枝头;山坡下, 一座座美观大方的新农居点缀在红绿相间的果园中, 将古老而美丽的新农村打扮得更加迷人。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的赣南, 千山桔绿, 万岭橙黄;云里摘茶, 水中插秧;歌中收果, 画中采桑;白鹭行行, 紫燕双双……”[4], 这种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 充分体现了我国已经富裕起来了的新农民新的产业理想。他们正在经历一场以绿色产业为主题的革命, 家家户户在山上种下一篇绿, 收获一片绿, 绿色与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 昭示出新农村生态农业的光辉前景。
中国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了的中国农民一次审美大超越, 是中国农民从温饱型转向审美型的一次蜕变。新世纪以来, 由于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宽松, 不但免除了农民的各种税收, 还补贴、奖励农民种田,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另一方面,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给我国农民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 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富裕起来的农民, 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了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新需求, 人性得到了回归, 已经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忙碌, 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条件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而其审美创造必然向自然美复归,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赣南新农村建设正是适应了广大农民在新的审美需求情况下, 发起的一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点燃了中国农民积蓄已久的新的审美创造潜质。
摘要:新世纪之初赣南人民秉承客家人求新图变、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赣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被称为“赣州模式”、“江西经验”, 挖掘古老乡村的文化底蕴, 彰显堙没的乡村文化意义, 是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审美改造的首要原则。规划与布局应注重利用自然条件, 结合地势, 与自然和谐相宜, 这是客家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审美改造的原则。一方面改造农民的居住条件, 整治农村的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也积极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 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4]任继众.一把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J].见:赣南日报.2009.12.2.又见:新赣州——新农村建设五周年特刊, 2009 (11)
[2]张海英.浅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N]山西科技报, 2009-12-17
服务新农村, 建设新成教 篇10
一、转变成教思维, 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形势下, 成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 而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坐在家里办教育, 等着培训送上门”的模式上。
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成人教育中心校要坚持面向市场, 面向农民, 面对实际,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农民“口味”的方式、方法对农民进行教育, 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培训什么, 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
扩大“订单式”培训,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类型、多规格的教育培训。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特色”上做文章, “活”字上下功夫, 强化实用技术培训, 加强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创业培训, 培养行业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与此同时, 广泛开展关于居民的道德、法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生活保健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新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
二、健全培训载体, 形成高效培训网络
目前我们的成人教育培训市场还处于一种长期以来分散的、随机办学的格局。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各自为阵。成人教育中心校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虽然拥有舒适的教育环境, 优秀的师资队伍, 但却常常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我们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载体, 形成高效的培训网络。这个网络应该以电大、市技术学院为龙头, 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载体、为基础, 以社区教育中心、各部门、各行业、企业和各村农民学校为补充。只有实现横向、纵向的联合, 资源整合, 资源共享,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人教育中心校的主体性作用和功能性作用。这样就能以较小的社会培训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培训效果。
三、在困境中求出路, 在创新中求发展
农村成人教育当前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法制建设仍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 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培训方式、手段落后。农村成人教育经费, 在许多乡镇得不到落实, 撤乡并镇后, 一部分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便“断奶”。
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积极地在困境中谋求出路, 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坚持农村成人教育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针, 正确处理农村成人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把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成农民学习中心的理念, 要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承担社区教育的任务, 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对当地农民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 对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岗位培训, 对需要接受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进行职业教育, 以及开展法制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老龄教育等。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是提高国民素质, 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创建乡镇学习中心, 构建农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建立农村学习型社会。
新农村建设 篇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做为全党全社会中心工作来抓,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全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通化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现状
通化市下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986个行政村,3765个自然屯,农村人口122万人。六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强化领导、强化帮扶、完善措施、强力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累计完成新村建设项目17548个,完成投资267.8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4854个,完成投资215.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42个,完成投资37.1亿元;社会公益事业3952个,完成投资15.62亿元。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水泥路建设2325.14公里,85%的行政村实现“屯屯通”,65%的村达到“户户通”;完成边沟建设13566.85公里;完成自来水工程998个,受益人口477681人;完成围墙240.1万延长米,修建统一大门30359个;新建垃圾点3390个;新建卫生厕所79242座;安装路灯(含太阳能)14366盏;新建秸秆气化站9个,沼气池13087个;种植绿化树(小棵灌木)3747.7万棵,绿化公路里程达到749.54万公里。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完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四清、四改、两化”工作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农村有发展,生活有提高,环境有改善,活动有场所的新农村建设新风貌。
省委、省政府对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暨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省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相继在通化市召开,共接待省内外学习考察组300余次,推介了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该市新农村建设在全省评比中取得“五连冠”佳绩。
二、对整体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政府必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四大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议和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强化领导包保、部门帮扶、企业捐建和能人援助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目标。鼓励富裕村开展帮扶贫困村的包保工作,重点在资金、物质和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帮扶达到富带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强化新农村办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推行农户门前“三包”、农户责任区和基层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滞缓、推动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和对口单位应积极向中央、省或各个部委争取各类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形成政府资金支助、农民自助、包保单位赞助和社会各界捐助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利用好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尤其是利用好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将农村环境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百万亩棚模蔬菜建设项目、农村安居工程、水泥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卫生厕所、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农村书屋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聚合财力、统筹使用。市级财政每年应列支新农村建设奖励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专门用于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全市上下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县级财政要按每年3%~10%递增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奖补和表彰奖励,奖补资金不得少于500万元,保障工作经费10万元以上。鼓励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创新农村卫生保洁管理工作,探索对农户、商户和养殖户征收农村卫生保洁管理费的工作方法,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农村物业”管理带来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同时,要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三农”,充分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举措。农村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农民就会在生产生活环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能为环境整治提供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相互推进,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托通化市医药和食品两大支柱产业,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山区特色农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探索效益明显、产品优特、资源节约、技术高新的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打破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格局,整合资源,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同时,要依托高句丽文化、三角龙湾等著名景点,做大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吃、住、游、娱、乐、购”为一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快标杆村建设,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打造标杆村是进一步引领和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上层次、上水平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地域、资源、民俗和文化等优势,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打造具有通化特色、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标杆村。在资金投入上,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社会资源加大投入,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和项目,打捆使用,重点向标杆村建设项目上倾斜,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杆村要实现“八统一”,即:边沟、围墙、绿化美化必须实现统一;大门和门楼必须实现统一;房屋和墙体颜色必须实现统一;厕所必须达到卫生化,统一摆放;村屯亮化必须实现统一;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配备专(兼)职卫生保洁员和车辆,垃圾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填埋处理。集体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村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中心村屯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达到“户户通”,庭院硬化100%。通过打造标杆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在产业发展上,农村环境改善上等方面,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新局面。
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农民是主体,素质是根本所在。要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扩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影响面,继续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增强农民“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重管理”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或实施墙体文化,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爱护农村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通过村规民约制度,进一步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积极开展好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平安村活动,引导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新农村建设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规划,建设
当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的背景下, 农村电网建设应遵循针对性原则, 打破旧有观念, 给出新思路, 以更好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完善,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
1 新农村电网建设出现的问题
1.1 规划不合理
就当前农村电网建设而言, 电网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新农村电网建设普遍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与管理措施, 不少农村用户私拉乱接、频繁窃电的行为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同时不合理的电网规划还表现在布线杂乱、线路末端电压不足以及线路导线过载等一系列问题;而安装供电设备时同样存在施工粗糙、安装不合理、不到位等问题, 对农村电网供电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形成供电不均衡态势, 甚至于部分居民用电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
1.2 电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区域人口相较于城市显得更为分散, 用电难以集中, 因此输变电线路布设范围较广, 损耗电力较多, 相应的维护费用随之增加, 农村供电成本显得更为高昂, 其回收利益反而极为低下。由此点来看, 农村电网建设投入量过低、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 这导致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受到极大阻碍而严重滞后。而在新农村与城镇化的背景下, 农村区域村落分散聚居的状态有所改善, 农村电网资金投入也应相应提升。
1.3 电力设备水平低下
在地域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与影响下, 农村电网普遍存在设备水平不高、更换周期过长的问题, 特别是农村电网低压网络显得尤为脆弱, 其装备过于陈旧、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以及绝缘水平低等问题普遍存在。长此以往, 变压器有很大几率发生烧毁事故, 或导致电表负荷加重, 这对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2 农村电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农村电力网络
农村电网建设积弊已久,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着眼于农村电网合理规划, 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强化农村电网管理工作, 确保农村电网规划的合理性。首先应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 结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电网线路, 选用先进电子设备完善农村配网, 逐步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水平。其次可考虑通过“闭环结构开环运行”这一模式来改善农村配电网络, 即在环形网络基础上将其中部分线路断开, 使之成为“树枝状”辐射形, 一旦线路出现故障则可操作开关转移失去电源的负荷至其它线路, 由此可确保乡镇医院、交通、学校以及生产企业的用电负荷, 避免设备或线路故障检修而对此类电力用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建设农村电网变电站时应遵循“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 对电网整体结构加以合理规划, 尽量避免迂回供电。另外还可考虑通过单母线分段来处理主接线, 倘若变电站负荷较为重要, 还可考虑加设旁路母线, 为供电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2 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
国家电力部门应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 防止产生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 应利用经过批准的规划方案为电网项目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以合理控制电网建设。现阶段新农村电网建设问题频现, 其结构较为混乱, 其中以配网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电网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指导, 负荷到位后往往盲目就近拉线, 临时应付, 导致电网结构极为混乱, 管理部门也难以统一规划和建设。此外还表现在二期农网改造过程中, 部分区域曲解了电网改造工作的含义, 单纯认为农网改造就是加大导线截面积与变压器容量, 还有不少区域投资地下电缆项目, 导致电网建设资金严重浪费。由此来看, 树立电网规划权威性方可保证电网建设资金的高效利用,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电网建设工作。
2.3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农村电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与城市区域发展相比, 农村受限于低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因素, 其电网建设工作也显得较为滞后。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农村电网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政府划拨资金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是应有之义。在获取充分的资金支持后, 新农村电网建设也将有条不紊地展开, 农网建设改造工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2.4 定期检修农村电网, 及时更换线路监控设备
农村电网运行离不开各类电力设备的支持与保障, 优良的电力设备是电路顺畅无阻的保证;而电力设备水平的提升既满足了农村电力用户的日常需求, 也有利于减少电路故障, 提高供电质量, 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由此, 农村电网检修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配网电力设备, 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
3 农村电网改造与发展趋势
(1) 针对乡镇企业等无功负荷相对较重的区域, 可选择就地无功补偿方案;而经济发达区域则可考虑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 (SVC) 。
(2) 对于电压等级为35k V的变电站数目应尽量削减, 增加以110/10k V电压等级为主的变电站, 完善并改进农村区域配电模式。
(3) 选择电网线路保护装置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经济发达且有条件的农村区域可考虑具备重合闸功能、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微机保护系统。
(4) 对于以主干线路为主的部分线路应适当缩短检修周期,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架设粗导线来控制线路损耗。
(5) 应组织农村电力工作人员参与培训, 指导其熟悉先进新设备并尽快掌握, 并要求其对于农村电网系统存在的新问题有充分了解, 具备应对部分技术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应强化用电宣传力度, 普及合理用电的观念, 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与偷窃电行为。
(6) 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应遵从因地制宜原则, 建设小型电厂自给自足, 以解决远距线路传输所产生的压降与损耗问题, 或用于输电电力不足时的有效补充, 确保供电可靠。部分情况下可作为调频厂来改善供电质量。此外当供电系统存在无功缺额或无功过多时亦可用于输出无功功率或吸收多余无功功率, 改善农村配网功率输出因数。
4 结语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民众生活改善所需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区域用电需求潜力。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电网时应合理规划新农村电网建设, 从思想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并对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新特点与新需求予以充分考量, 设计出最优化的电网规划编制, 同时还应遵循差异化发展这一战略思路, 树立全局发展观念, 加大资金投入以提高农网科技含量, 适度开展超前建设与超前动态管理, 确保农村电网规划与建设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海济.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 2014 (10) :182-182.
[2]张鑫.论农村电网建设的智能化改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9) :1284-1284.
[3]蒋林丰.农村电网建设的安全管理难点突破[J].农村电工, 2014 (09) :5-5.
[4]蓝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10k V输电线路的设计探讨[J].大科技, 2014 (18) :122-122, 123.
【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02
新农村建设时期08-24
摘要:新农村建设09-14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促进新农村建设06-26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08-10
建设新农村文化自觉10-16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05-14
新农村建设战略分析06-04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