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精选12篇)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1
1 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乡村规划, 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 通过介绍或体验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 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有制度保障, 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统一整合资源、信息, 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 避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 树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 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 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 景观格局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 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 坚持数年抚育发展, 才可能产生效益, 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 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 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 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 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 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地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 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 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向生态化转型, 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 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 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 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 生态系统功能知识, 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 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 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 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 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 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 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 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 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 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 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 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 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 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 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4 结束语
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 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 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 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 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 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 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 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 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 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 为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 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 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 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 2014 (3)
[2] 何志魁.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的理论依据[J].青海社会科学, 2014 (1)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2
一、青海省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青海省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是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
青海省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从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上看,青海省土地面积7215.0万hm2,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其中草原面积3646.7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5%。草原面积中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3.8%。全省林地面积719.4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03%;森林覆盖率只有5.2%,大大低于18.21%的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匀,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带。青海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局限,适生树种比较少,全省有耕地面积66.9万hm2,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9%,其中坡度25°以上坡耕地3.3万hm2。青海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山地分布很广泛,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2.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林业是青海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青海新农村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林业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二是林业能够促进农牧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增收的可能,发展林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林业建设是实现新农村牧区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林业的发展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由上可知,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
二、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青海省林业产业的利用率,促进新农村建设,在了解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和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总体规划,分区治理
总体规划,分区治理,是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青海省而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青海的地理地貌特征,从整体上对青海省的林业进行规划,将全省划分为东部黄土高原综合农业区、环青海湖牧农渔林区、柴达木盆地农牧林渔区和青南高原牧林区。总体上实行“南封、北育、西治、东造”的总体方针,而针对不同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其林业发展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进行分区治理。
2.因地制宜,找准重点
因地制宜,找准重点,是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重要环节。青海省林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而应开展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找准每个区域的建设重点。具体说来,青海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对于浅山地区要大力营造兼顾生态和烧柴等问题,在东部农业区则要实现绿化、美化和产业化目标,此外要发挥林业的城乡环境美化绿化功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景观。
3.保护资源,培育特色
保护资源,培育特点,对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青海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发展林业,还要保护资源,力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链。在具体做法上,青海省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培育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色,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对于妨碍林业发展的乱砍乱伐行为,要明令禁止并严惩,与此同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培育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4.林权改革,分类经营
林权改革,分类经营,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青海省新农村建设,要发挥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要在林权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开展分类经营,使青海省林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整体上规划青海省林业发展。其次,要建立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确保林业发展合作经营的有效性。再次,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使森林资源发展有章可循。此外,还要建立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支撑体系,通过林权改革,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结语
总之,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青海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即总体规划,分区治理;因地制宜,找准重点;保护资源,培育特色;林权改革,分类经营,充分发挥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林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海省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童智玉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马春梅.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探讨[J].才智.,(09).
[2]张军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7).
[3]梁钧.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03).
[4]姚顺彬.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林资源动态变化浅析[J].林业资源管理.,(S0).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3
一是坚持以“创绿色家园”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推进村容村貌展现新景象。各地创绿色家园,突出了五项内容:一是村屯绿化,二是庭院绿化,三是沿路、沿河、沿渠、沿塘绿化,四是农田林网绿化,五是近山、远山绿化。短短两年,已见到了明显成效。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市7000多个自然村开展了村庄绿化,基本建成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彩”的绿色家园。辽宁省沈阳市以农村四旁和空闲地为重点,不占田、不拆房、不填塘,平均每村植树1万株,展现出“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树相连”的新面貌。山西省夏县首批选择85个村,大力发展庭院绿化,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景观。
二是坚持以“建富裕新村”为结合点,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在创绿色家园中,不是为绿化而绿化,而是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的关系,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一齐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齐要,在创绿色家园的同时,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东、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林业产值迅速增长,其中,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省林业年产值均已突破1000亿元,广东省达到1643亿元。江苏省用全国0.7%的林地,实现了全国7%的林业产值。各地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涌现了一大批富裕县、富裕村、富裕户,这次表彰的100个绿色小康县、990个绿色小康村、9162个绿色小康户就是其中的部分代表。苏北邳州市大力培育杨树、银杏产业,2006年全市林业产值达140多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其中林业收入6.3亿元。
实践证明,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找准“创绿色家园”这个切入点,抓好“建富裕新村”这一结合点,就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特殊作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林业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长,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林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市场空间日益扩大。从国内市场看,我国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2006年,全国木材供需缺口折合成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据预测,2010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1.6亿—1.8亿立方米。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特别是山茶油、橄榄油等珍贵食品价格居高不下。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紧缩政策,优先满足国内的需要。同时,生态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最短缺、最需要大力开发的产品。
——林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特殊作用。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分布在山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当前,我国耕地亩均产出达到686元,农业发展水平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我国43亿亩林地,亩均产出只有22元,仅为耕地的3%。这既是林业建设的突出问题,也是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要解决亿万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必须着眼于山区资源的潜力,特别要着眼于林地资源的潜力。如果能把山区的潜力、林地的潜力发掘出来,必将全面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林业集三大效益于一体,对促进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走的是一条“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给人类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抛弃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纽带。林业既是农村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和发展农村优美的生态文化景观,为农民群众提供清新空气、洁净水源和无噪音的生活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农村创造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对提供丰富的林特产品和具有农村风土人情的生态文化产品,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致富途径。
——林业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对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作用。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计依靠。农村土地分配问题是影响整个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我国有300多万个自然村,几乎都与林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农村土地利用中,耕地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改善了人与耕地的关系和农村人与人的关系。而农村的集体林由于长期实行集体经营,普遍存在地证不符、四至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成为农村矛盾和纠纷的主要集中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各地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农群众的山林权属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利益更加直接,广大林农群众直接参与决策,专注林业生产,获得了应有的收益,化解了一系列农村社会矛盾。同时,通过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明显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自发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文明风尚,有效改善了邻里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局面的逐步形成。
林业建设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林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途径 篇4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乡村规划, 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 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 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 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 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 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 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 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向生态化转型, 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通过培训, 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 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 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 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 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运用媒体力量, 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 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 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 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 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 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 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 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 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 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 形成不同文化现象, 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 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 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 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 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 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 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 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 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 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 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 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 为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 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 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五、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 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 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 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 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 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 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 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 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 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 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 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 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 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 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林业需要注重统筹规划, 为加强技术培训, 进行科学指导, 提供政策引领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 2007-03-16.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5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农民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认真分析好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简单的灌输和空洞乏味的说教上,而是要把当前农民关心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干部办事公道等问题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群众解难题、搞服务,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农民群众之中,寓教于服务之中,体现到办实事上去,真正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小康的积极性。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相结合。要理清农村干群关系,突出解决好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好村务公开管理、减少信访源,为农村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抓好农村的法制建设,采取措施打击农村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要打击各种类型的恶势力和丑恶行为,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团伙,严禁黄、毒、赌,净化社会空气,加强未成人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弘扬正气,使群众安居乐业。要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户”和“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现在,有些农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遇事独断专行,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缺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素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防止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薄,同群众感情变冷漠的倾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这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以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多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关心那部分有实际生活困难的群众,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离你更近,才会佩服你、信任你,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基层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农村广大干部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党员干部做好农村群众的工作,最起码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善于并会做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三是要清正廉洁,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前,有些地方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几乎是空档,其表现为: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党员队伍老化,文化水平低,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致使思想僵化,推动工作全凭经验;更有少数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形象不好,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还有少数基层党组织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身教重于严教,事实胜于雄辩。要牢固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造就“四有”新农民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路线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教育人上,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农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内外响应,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摆在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大教育力度,拓宽工作范围,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全方位立体交叉进行。一是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着重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二是用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阵地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宣传方式和农村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进行广泛地宣传,教育农民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三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创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生态村镇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扬正抑邪。四是要针对当前的思想实际,以培养“四有”新农民为出发点,重点加强爱国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浪费的教育。总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化、形象化,使农民群众在广泛的参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7
我国是林业消耗的大国, 在不损害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大规模的林业建设则是在农村开展的, 种植人员大都是农民。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加快林业建设对于农民、农村、农业的关键性作用
1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 促进“生产发展”;林业, 特别是特色经济林,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 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 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 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破解政策难题, 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1.1 林业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理的林木布局可以成为农作物的天然屏障, 众所周知, 树木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 它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 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我国人口总数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要想满足我国逐渐增多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就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粮食的产量, 而我国的地形比较复杂, 主要有平原、山地、丘陵等等地形。我国对于平原的种植利用率是很高的, 但是对于一些山地、沙地等特殊地形的利用率就很低。据调查, 合理的林业布局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达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间, 所以加快林业建设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增产增收, 增加森林产品的供给, 缓解粮食的生产压力, 保证人民的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推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农产品的开发利用, 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我国的农民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九亿之多, 所以农民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我国的耕地现状是人口多、耕地少, 要想加快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就应该大力地发展林业产业, 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林业发展项目, 增加森林食品的输出, 发挥地区优势开展特色林业经济, 在增加农民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就更应该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业项目。
目前, 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国林业建设中, 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 (1) 大力发展种植业 (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 , 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 (2) 大力发展养殖业 (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 , 如牛、羊、蚕等; (3) 大力发展采集业 (山野菜基地等) , 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 (4) 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 (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 ; (5)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6) 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 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带动农民致富, 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近年来发展迅速, 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 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 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加快发展地区的林业经济, 农民的生活富裕了, 这就为“乡村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 发展庭院林业, 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容整洁”不仅要建立在农民的生活富裕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同时要想达到真正的“村容整洁”, 就需要一个地区的农民集体建立一个绿化良好的园林式生态文明村, 而林业建设能够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目前, 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 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 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 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 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名度。
1.4 发展现代林业, 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 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 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 抓好造林绿化工作,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第二, 要坚持因地制宜, 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 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三,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加强对乱砍乱伐树木现象的监管力度, 严格地控制珍贵动植物的买卖情况, 切实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森林火灾及树木的防害保护工作, 保证我国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 我必须认识到林业建设在提倡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知道林业的经济意义也要知道其生态意义。各级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对林业建设的监管力度, 保证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要密切的关注在林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 才能更好的加快农民致富,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桂平, 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 2006.第45卷第6期.[1]黄桂平, 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 2006.第45卷第6期.
以林业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 篇8
1 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1.1 林业横跨国民经济
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涵盖范围广,与农民关联程度高,林业建设可以吸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带动木材加工、干鲜果品、森林食品、药品加工、林产化工等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1.2 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林业在解决荒漠化,调节气候,防灾减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多年经验表明,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能使粮食作物增产2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10%。
1.3 林业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消除贫困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林业产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目前承德县林果品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一项主要产业,2011年实现林果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林果增收1800元。通过退耕还林、首都周围绿化、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项目的实施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4 林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 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 就必须植树、栽花、种草, 增设绿色景观, 增加绿地面积。目前,承德县下板城、六沟、新杖子等一批乡镇农村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 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 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质量, 而且成了休闲度假景区, 农家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2 正确处理好林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1 正确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
兴林是为了富民,农民富了才能更好地兴林。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首选目标,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林业发展增加活力;只有广大群众富裕了,才能为林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才能真正做到“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2.2 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建立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更好地支撑和保障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
2.3 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发展好、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要务。要发挥好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促进作用,首先要保护好森林资源,杜绝乱砍滥伐,坚持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使林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之源。
2.4 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要牢固地树立质量效益第一的观念,既要抓住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林业的发展,又要更好地把质量和效益放到重要位置,努力抓好质量建设,大力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健全机制,以林业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
林业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承德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六套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1 建好领导机制
明确一名主要领导主抓,成立了推动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责任,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目标分解,责任到人。
3.2 做好项目带动机制
围绕国家财政政策调整带来的林业投资变化,积极做好与省市项目规划的衔接。精心组织,科学部署,立足生态农业,力促农民增收,以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县城周围绿化、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工程为契机,着力打造用材林、苹果、板栗、仁用杏、大枣、时令果“六大基地”。
3.3 深化集体林林权改革机制
精心制定林改方案,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调动和促进社会各方面对林业的投资,促进林权周转、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3.4 树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鼓励发展循环林业、生态林业,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发展有机林业。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项目工程建设,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强化森林防火,巩固绿化成果。
3.5 大兴科技兴林机制
大力推广和普及林业实用技术,树立依靠科技兴林致富的农户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林业科技的进步,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益。
3.6 健全服务机制
根据不同乡镇、不同区域特色,举办形式多样的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制定相关技术措施和行业标准,促进林业区域化规划、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促进林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认识林业产业的特点,发挥好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促进作用,就一定要以创新激励机制为手段,以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承德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9
1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 大力植树造林, 构筑农田林网, 建设庭院林业,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 对于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 保障农业稳产高产,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1.1 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 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目前, 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 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因此, 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1.2 林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 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 有当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 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 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目前, 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非常多, 如大力发展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食用菌、中药材、林下家禽养殖、山野菜基地、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带动农民致富, 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3 林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 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 必须植树、栽花、种草, 布置绿色景观, 增加绿地面积。目前, 在豫西农村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 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 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生存质量, 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 也大大提高了乡村知名度。
1.4 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林地面积的1/2以上, 在占有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和林区, 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转贴于
2 在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较突出的作用, 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林业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 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 狠抓造林绿化工作,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其次, 要坚持因地制宜, 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 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再次, 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 一手抓资源保护,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 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 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维持生态平衡。
总之, 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有效地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 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3 发挥职能作用, 切实搞好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林业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通过建设新农村示范区促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为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一是要深化认识, 加强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将新农村建设纳入林业工作重要日程, 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 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具体抓, 要形成合力, 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扎实推进。
二是要统筹安排, 科学规划。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结合林业实际, 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绿化规划, 把各项绿化任务落到实处, 确保有规划、有目标、有项目、有措施、有实效。在制定规划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尊重客观实际, 尊重农民意愿, 不照搬照套, 不搞千篇一律。要注意保持地方文化特色, 尊重农村风俗习惯,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把新农村建设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紧密结合, 相互协调, 整体推进。
三是要培植典型, 树立榜样。在全市继续抓好“绿色宾园示范村”创建活动和“绿色小康镇”、“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的评选活动, 以此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培植典型, 树立榜样, 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是要开拓创新, 务求实效。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绿化促美化, 绿化促文明, 绿化促致富”的目标,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核心内涵落到实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广泛引导和鼓励基层群众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见, 一切以农民群众意愿为原则, 以群众满意为前提, 以群众的实惠为目的, 不搞强迫命令和硬性规定。要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注重实效, 不搞盲目攀比, 杜绝形式主义。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及时发现并设法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林业部门应有的贡献。
摘要: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林业工作实际, 分析了“林业、新农村建设、职能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10
1 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合理的规划对建设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住宅、道路、娱乐设施、公共场所及绿化等都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布局, 有些地方看重生态, 就要以生态恢复建设为主;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就要在林业的品质及配置方面着手;有些地方需要改善生活环境, 就要在林木的布置上多下工夫;有些地方需要园林设施, 就要合理布置园林位置和所需林木品种。总之, 在新农村的林业建设中, 一定要实地调研、统筹规划, 科学合理地把林业建设融入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当中。规划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当地以后林业的发展, 关系到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前期, 一定要充分重视规划的重要性, 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慎重审视, 切不可草率施工, 避免到时候出现不合理现象再次重复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一定要积极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让群众积极参与, 这样在建成后, 当地群众可以积极维护, 确保建设成果。
在规划当中, 需要注意几个问题:①要适地适树, 不可为应景而筹措布置树种;②要保持当地生物多样性, 不能因为引进新树种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③要合理结构搭配、高低结合, 充分发挥土地作用和空间效应;④注意林业发展和当地生产活动相结合,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⑤维护当地生态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 形成生态文化。
2 建设新农村林业必须加强农民专业知识培训
新农村林业的发展, 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因此, 提高当地农民的林业专业知识, 是发展新农村林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民, 在以后的当地林业发展中会严重滞后, 从而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培训当地农民的林业知识时,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把林业建设当成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基础条件, 充分认识林业是维护新农村建设生态平衡、建设当地生态文明的前置条件。在适合发展林业产业的地区, 还要让当地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业就是发展当地经济的必要措施, 把发展林业和农民自身利益结合起来, 这样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就会积极参与、充分重视。其次是要加强林业知识技术培训, 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和劳作方式, 提高农民自身在林业方面的专业素养, 把当地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能手, 这样在新农村林业的发展中农民就会积极主动。最后是鼓励农民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 利用合作社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同时要提高合作社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 大力发展科技兴林、科技兴农。
3 新农村林业建设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具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 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 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 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 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 做到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 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 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4 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将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 发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等, 为城里人提供各种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基础, 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作用。在新农村林业规划建设中, 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 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 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林业景观, 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 锻炼他们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 满足他们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愿望。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 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 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了新的渠道。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11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文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F320,F312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Problems and Solutions
LUO Fangfang ZENG Xiangshan WANG Biqing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worried problems, such as planning lag, resources wasting, serious pollution, low level of social management, lack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new rural. This article states us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lea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of comstructing ecd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极大制约了广东的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这使广东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广东、幸福广东的战略支撑。因此,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立省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粤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广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当前广东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二五”期间广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是更科学、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东农村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全省突破发展瓶颈,推进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1 广东新农村建设现状
2006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成效显著。2008年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互联网;2009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2010年,2.1万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完成农村改厕101万户,建成文化广场5 000多个、农家书屋1.2万家,城乡社区文化室1.6万个;2012年,累计解决农村1 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 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 028元;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 720 km,完成森林碳汇工程23.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7.7 %。可见,自200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省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有效解决广东“三农”问题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2 广东新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统筹城乡的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省新农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善,然而,统筹城乡的规划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高层次、高起点的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城市之间、城市内部重复建设严重,“城中村”大量涌现,农村普遍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社区”的现象,制约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平衡发展。
2.2 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广东以劳动密集型、粗放模仿型的“三来一补”经济为主,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和“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热且缺少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产业弱质化严重且存在无序、低水平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甚至资源掠夺式发展,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较重,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广东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越来越硬的资源约束,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化”、农民弃耕普遍、耕地质量大幅下降、水污染加剧、小规模生产等农村落后产能大量存在等。
2.3 污染严重,生态恶化
近年来,广东在环保工作方面成绩比较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飞速增长与资源环境超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大气污染、土质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全面覆盖的挑战,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城市的环境污染不断向周边农村蔓延,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治理难”的特点。此外,一些乡镇政府环保意识淡漠,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放之任之,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nlc202309040919
2.4 社会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制滞后,即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村管理体制比较单一,管理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集体经济集约发展和农村统一规划建设不协调;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劳动、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容易诱发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村民直选存在一定的寻租现象,部分村干部通过“直选”进入村委会获得经济“寻租”机会,容易做出某些短期行为,损害村民和村集体利益,进而引发群众纠纷等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5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处理,秸秆随意焚烧,污染空气,污染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生命健康。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但无论是基层村干部还是农民环保意识仍较淡薄,在农村发展决策和村民日常生活中很少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愿意投入农村环保事业,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民还存在随意扔丢垃圾等落后的生活习惯,导致“只见新村不见新貌”较普遍存在,严重削减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3 广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对策
3.1 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绿色经济
农村绿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根本动力。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绿色经济,一要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逐步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镇村特色经济,实现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升级改造[1];二要大力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绿色生产与加工;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扎实做好高标准的农田及水利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建设和改造现代化鱼塘、渔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机制。二要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抓好农业源污染减排,规范农村养殖,特别要控制养猪场等的排污量,减少和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新型绿色农药化肥。四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和支持节水设备的推广使用。五要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构建全省的生态安全体系。
3.3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宜居新农村
建设宜居新农村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规划建设,依托本村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优化农村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科学编制规划[2],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其次,积极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因地制宜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网络信息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硬底化道路网络和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第四,切实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大力支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第五,加快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做好医疗、养老、重大疾病救助、适龄儿童教育工作,围绕新型农民培育强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推进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等。第六,加快全省绿道网、生态景观林、农村社区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健康休闲娱乐场所建设。
3.4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强有力的“助推器”。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努力在农村社会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一要加快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倡导绿色、集约、智慧、包容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村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二要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手机、网络、文艺演出等阵地,努力将环保宣传教育与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农民愿意将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三要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主动远离和抵制黄、赌、毒与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新观念。
3.5 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体制,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保障[3]。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责任制,为村庄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严守把关;其次,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实行村务决策一事一议制,切实保障村民自治的权利;第三,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农村公共事务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四,建立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事故风险防范机制,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打造平安新农村。第五,把农村社会管理列为县、镇(乡)、村责任人年度或任期考核测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伟良. 广东发展循环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07(8):98-99,108.
[2] 方 伟,林伟君,周灿芳,等. 热带亚热带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广东典型地区的调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1):221-222.
[3] 蓝海涛. 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21-25,79.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 篇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林业居于基础地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动力和主体, 是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农村是林业发展的基地, 我国土地的绝大部分布局在农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因此, 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而现今农村林业发展已摆脱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主、林业产业为主导的地位, 在指导思想上是以生态效益优先,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 因此研究农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出发点的林业发展对策成为—个重要的课题。 笔者在基层林业部门从事工作20余年, 现以聊城农村为例, 从农村生态文明的角度就林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路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以期相互借鉴, 与各位同仁共勉。
2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 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而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趋紧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多样化遭到破坏、PM2.5不断超标等严重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重大课题。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口的2/3都在农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村天然的自然生态条件,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比城市更具有优势, 但从目前来看, 却出现相反的趋势, 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 农村村庄建设的不合理, 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 特别是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向农村的转移, 使得农村的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3聊城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聊城市地处山东西北部, 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区, 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生态系统多样, 适合多种经济树种和速生用材树种的生长, 是欧美杨、毛白杨、泡桐等速生树种的最佳适生区域, 也是枣、苹果、梨、桃、杏、李等重要经济树种的主要栽培区。林业作为聊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 对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 湿地是“地球之肾”, 森林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作用[2]。发达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 有效的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社区生产生活、保障农业增效和粮食高产, 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聊城市通过近年来启动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 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以上, 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林少绿的状况, 形成了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小气候环境。
3.2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首先, 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为农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地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 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木材、工业原料、木本粮油、食品药材等10多万种林产品。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开发, 进行多功能的加工利用, 可以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2]。其次, 发展林业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 聊城市的木本粮油、 果品、木材加工、用材林培育等传统林业产业和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浆造纸、苗木花卉等林业新兴产业都蓬勃发展, 呈现猛烈发展势头, 如冠县的万亩梨园、茌平的圆陵大枣、高唐泉林纸业30万t木浆项目、东阿的黄河森林公园等, 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3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 是美丽乡村构建的核心元素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林业生态文化, 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而“美丽乡村”首先指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 通过发展庭院林业,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存条件, 建设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了乡风文明。
4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
在全市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规划, 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基础设施薄弱, 森林资源保护能力不强;林种单一, 易发生病虫害;林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没有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基于林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也由于上述的一些问题, 聊城林业发展应从多路径推进。
4.1林业发展要整体规划, 统筹设计
林业发展是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乡村规划, 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 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需要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 科学地统筹规划。在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 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需求, 要让农民广泛参与。所做规划要实现以下目的:1实现林业结构的多样性, 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确保林业科学发展;2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3实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科学建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切实改善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 造福当地百姓; 4实现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确保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5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凸显林业发展的人文底蕴。
4.2林业发展要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在城镇化、工业化也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森林资源管理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有些地方的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林地非常严重;以建设公园、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等为名, 任意改变林地用途;对树木任意采挖移植, 毁林毁地;对林业资源长期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应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 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控制用地规模, 坚守林地红线[3]。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检查监督体系,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同时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创新管理机制, 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方式, 让社会组织承担起林木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业资源保护等任务。
4.3林业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林业发展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 对于没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来说, 在发展林业事业时, 同样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 林业专业户还需要常常接受培训, 以推广新科技成果的应用。要实现林业科研与生产的高效结合, 充分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 要依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技术, 选择适宜的地点, 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去感染、激励和引导林农, 将林业新科技和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广大林农。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在森林预测、监测、控制和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要加快“3S” (卫星遥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 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林业在农村林业中的应用[4]。林业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 加强林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5]。
4.4林业发展要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调动林农参与积极性
目前, 大气污染, 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只有全民形成绿色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绿色消费自觉意识, 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的发展理念, 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才能促进林业发展。因此要让农户充分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和对自身的极其有益性, 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农村人口众多, 土地辽阔, 农田、山地既是维持一个区域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 又是一个易受人们不当行为影响的污染源。根据调查城市市民的生态意识明显高于农村村民, 因此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引导村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
4.5林业发展要创新, 培育特色林业
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不同村庄有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 在多元文化下人们的习俗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因此对于一些有特色的农村, 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 结合乡村风光、乡村文化, 着重开发观光林业、休闲林业、旅游林业。这既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同时也成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渠道,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 沟通人们思想, 弘扬并传承人们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 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4.6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生
林业具有生态和经济双层功能, 我国新农村要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不能走先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 再治理环境而制约经济的路线, 应当走产业和生态同步建设, 互利共生的道路。林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 以林产品市场需求为指南, 建立林业工业原料基地, 使得林农与林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形成资源链、价值链、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系统[6]。
4.7林业发展要加强林业投融资渠道
要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家庭林场, 培养新型职业林农, 引导农民采取股份制、转包、租、互换等形式, 推进林地、林权的依法转让。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广大林农提供金融服务。扩大森林保险范围和品种, 使林业生产经营者收益有所保障。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探索排污交易权、 资源使用权等补偿模式。加快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机制, 鼓励开展碳汇造林活动。
摘要:指出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主战场, 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物质基础, 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元素, 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 以期为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治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J].人民论坛, 2008 (3) :4~6.
[2]罗贤宇, 郑珠仙, 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3]吴园军.构建“四个林业”, 推进“五个转变”, 山东林业谋划“十三五”[J].联合日报, 2015, (12) .
[4]孙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搞好新农村的林业建设[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5) .
[5]曹庭珠.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9) .
[6]张智光.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J].2012, 36 (2) .
[7]佟福锁.新农村建设中基于生态理念的林业发展[J], 南京林业大学报, 2008 (2) .
【新农村林业建设的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5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08-31
农村林业产业化06-23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9-20
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修改稿10-20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05-14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