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2024-09-20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共10篇)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发展瓶颈,如何调整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阐述林业提供的薪材是农民生产、生活能源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农村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再生性能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

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

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41.

[2]严宏生.江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苏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J].中国林业产业,,(7):19-22.

[3]王世鼎.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技术,,(2):26-28.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2

1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 各地农村通过人工造林、退耕还林, 实行农林间作、套种等立体林业开发措施, 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茶、桑、干鲜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类、 中药材、竹藤和花卉等生产, 林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 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并举的“三元结构”转变。“三元结构”种植, 是在确保粮食生产, 统筹兼顾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 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种植格局。在构建种植业“三元结构”体系中, 林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2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历年不完全统计, 年均流失土壤50亿t, 损失耕地7万hm2, 造成生态恶化, 洪涝灾害连年发生, 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在含蓄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林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是森林改善环境的功能, 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展, 使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研究表明, 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1,2]。二是农村林业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田防护林和实行“四旁”绿化, 不与农作物争水、争田、争肥, 林中落叶及林下微生物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国家相继开展的生态工程及绿色通道建设项目, 是农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因素。国家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生态工程建设, 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生态治理, 改善了生态与环境。沙地变成了农田、牧场和果园, 过去受风沙侵袭和干热风危害、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 粮食产量普遍增长, 使退化、沙化的草场得以恢复。实施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将林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建立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好。在阻挡风沙侵蚀和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 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 保障通道畅通的同时, 也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

林业在增加优质木本粮油产品和绿色食品供给、优化和调整食物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 因此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林业不仅在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确保粮食稳产和增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还可以提供木本粮油、干鲜果品、森林蔬菜及食用菌等绿色食品, 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可食性生物资源, 野生淀粉植物约300种, 如橡子粉;已经开发利用的木本粮食100多种, 如板栗、 柿子、枣等;野生油植物约有400种, 初步查明含油40%以上的约有300种, 能够食用的约有50种, 如光皮树、核桃、 油茶、橄榄、文冠果等。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豆科植物有1 252种, 禾本科植物约有1 200种, 主要有刺槐等。此外, 油橄榄、棕榈等经济林可以利用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荒地种植, 投入比粮食生产成本低, 效益较高, 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可观的优质木本粮油产品。

4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 牧区防护林, 特别是速生灌木林可以维护和改善牧区草场的生态状况, 增强抵御风沙干旱灾害的能力, 为畜牧业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同时, 发展牧区林业, 以林育草, 以林保畜, 保障和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 林业的发展对于农区、农牧交错区和纯牧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保障作用。

在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 发展林草间作, 以林育草, 以林保畜。一般林地幼林阶段可以林草间作, 割草舍饲, 成林后可以在林下放牧, 林地就是上好的牧场。林下种草放牧还可以促进林木生长。森林可以抗寒防暑, 为畜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防风沙和抵御寒冷, 又是防暑的有效屏障。因此, 林牧结合是促进牧区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5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林产品加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林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 农村林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加工利用, 已形成了木材加工、造纸、人造纸、林产化工、林果及饮料生产、山野菜、食用菌、饲料工业等加工体系及产业链,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增收机会[3,4]。

摘要:阐述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林业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林业为粮食生产提供生态安全保证;林业增加木本粮油和绿色食品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食品结构;林业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农村林产品加工业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农村,林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4.

[2]卢林, 王二强, 庞静静, 等.园林树木冻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 2007 (3) :33-35.

[3]彭扬, 丁党生.论林业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长江论坛, 2009 (1) :32-39.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林业机械 生态 作用

根据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状况, 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 了“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 可持续发展道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林业工作的核心是生态建设,因此,林业生产由单一的采伐木材转向多种经营,以采伐和集材为主的林业机械时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抚育为主的各类林业机械,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而林业机械恰是加速这一篮图实现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林业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

我国的林业机械是随着新中国林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的林业机械,品种单一,而且数量少。苗圃作业机具及病虫害防治机具,没有自己的定型机具产品,防火机具更是一片空白。随着生态建设的发展,林业机械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林业机械产品系列化、种类多样化、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仢作用。

从林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原始林业和传统林业把木材生产视为主要产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目前国家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明确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灾害的根本措施”。强调加强生态建设,一切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来确定林业机械的生产与发展。 现代化的林业标志之一就是林业生产的机械化。苗圃作业机具的使用,加快了林木种苗的培育,提高了种苗质量,为大面积 造林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林木速生丰产和改生态善环境的潜在能力,是一项百年大计。造林规划和施工,林业机械是实现其目的必要手段。造林地的清理、除草除灌,整地直至造林。相适应的作业机具:割灌机,整地机具,植树机,甚至拖拉机、汽车都将投入使用。造林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如果没有足够的机具保证,大量的造林工作是不能实现的,造林生产的机械化势在必行。幼林抚育,林分改造,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这一系例林业生产环节,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相应的生产机具,其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用飞机进行大面积撒药滅虫,林木就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经验告诉我们,林业机械是搞好绿化的最基本的保障。

二、 林业机械的种类 按照传统的营林生产先后程序,可把营林机械分为:整地机具、播种机具、造林机具、抚育机具、病虫害防治机具、采伐机具等。营林机械包括种子采集和处理、林地清理、整地育苗、中幼林抚育和林木保护等作业用的机械。其中常用的有采种机、割灌机、挖坑机、筑床机、插条机、植树机等。 因树木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大小差别很大,树木生长的地形条件也大不相同,多年来采种人一直使用上树机具上树采种。后来出现了振动采种机。它的工作装置安装在拖拉机或其他行走或动力机械上,用油马达驱动振动头,产生振落效果而不损伤采种树。采集的球果或种子再经处理机械进行干燥、脱粒、去翅和清选后备用。

割灌机是造林和抚育幼林用的机械,一般多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抚育与间伐、割灌木、割草和伐小径木,是小型轻便的机械。在割灌机上增设一些附属装置和设备后,还可用于收割稻麦、抽水、钻孔、磨锯齿等,实现一机多用。

植树机是机械化植树造林的主要设备,多与拖拉机配套使用。植树机分为连续开沟式、间断开沟式和选择挖坑式三种。连续开沟式和间断开沟式植树机在工作时,开沟器切开、破碎和推移土壤,形成连续(或间断)的栽植沟。苗木按规定的栽植深度和株距被栽入沟冄,覆土压实轮随即推拥苗木周围的土壤并压实。 选择挖坑式植树机出现于70年代,其结构原理与连续开沟式和间断开沟式大不相同,植苗员可在适宜栽植的点上操纵植树器挖坑植树,从而提高了机器的机动性和对不同地面的适应性。

拖拉机和汽车。他们是营林生产的主角。 整地机具主要是犁和耙、筑床机,播种机具主要有播秌机,植树机泛指栽植苗木的营林机械,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分为简单植树机、半自动植树机、自动植树机,按作业的立地条件分为采伐迹地植树机、沙地植树机、选择植树机、大苗植树机、容器苗植树机,以及连续开沟、间断开沟、选择挖坑植树机等。抚育机具主要是割灌机以及喷灌设施等。病虫害防治机具、防火机具、采运机具等在营林生产中的种类都是比较单一的。 营林机械的运用,除部分专用机具外,如:植树机、割灌机、油锯、风力灭火机等,其余机具与农业生产都是通用的。林业的种类具有不确定性,飞机的应用,飞播造林和森林防火,已远远的超出人们界定的类别。在营林生产中,各机具应用的轻重比例,由其经营目的及生产模式而定。

三、 林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林业机械的发展要以“生态效益优先”为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本上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步入良循环。明确这一战略目标,由此确定林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坚持适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林业生产的特点,机具的适用性要考虑地区的林地立地条件、林木特性等综合因素,立足专业, 发挥林业优势,使三种效益和谐发展。林业机具的生产,不但针对性要强,适用性也要强。 坚持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满足营林生亦需要的同时, 扩大机具的通用性,以满足其它产业的需求,并能提高经济效益。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所用的机具是一样的,只是型号的不同。还有喷灌设施,营林生产、农业生产、以及食用菌生产都是必用的机具。割灌机不仅用于营林抚育,园林绿化也大有用武之地。 林业机械的生产注重专业性和通用性并举,坚持多元化,面向社会,

我国林业还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初期阶段,林业机械的现代化,将极大的促进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实现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发展林业机械,建设生态林业,必须重新审视林业机械在建设生态林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百度百科 “林业机械”.

2:《2009-2010 年林业机械市场调查及发展预测报告》.

3:.苏威洲,童仲豪,叶翰鸿.实现网络三维互动—cult3D 应用指南[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0.

4:陈达文《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我国林业机械的现状及发展》—中国林业机械协会 1996 年第 2 期.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4

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适地适树)、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以获取最大效益。

3.2 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5

1.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 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生产各环节服务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发挥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组织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的“统一经营”以农户的独立经营为前提,建立在从事相同产品生产、有着相同需求、粗具专业化生产规模的农民自我选择、自觉行动的基础之上,服务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也更为有效。这种以保持农民财产独立性、经营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合作不仅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符合世界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发展潮流,代表着中国未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一个方向,并将对中国农村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

2、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为广大分散、超小规模经营的弱势小农搭建了一个与外界联系的有效平台,通过向农民社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降低了农民进入新产业和新市场的交易成本,产生了规模经济,改善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高了农

户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如河北省临漳县獭兔协会带动了占全县农户总数50%的6万农户成为獭兔专业户,年销售总额达1.6亿元,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

据农业部提供的数字,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采用了合作社模式的占1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主要有龙头企业联合农户兴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形式。

3、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后,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为当地农村的科技推广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托载体,缓解了当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供给不足问题。

4、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林业生态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篇7

林业既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又是生态效益共享的公益事业, 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挖掘林业潜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林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大有作为, 大有可为。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们林业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好作用。通过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优化农村生态,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森林资源, 绿化美化乡村;发展林业产业, 扩大农村就业;明晰山林权属, 推进民主管理。

(1)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 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 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由利用变为了征服, 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类起源于自然, 生存于自然, 发展与自然, 与自然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之意。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保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 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反应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 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 经历了由和谐到失衡、再到新和谐的旋律上升过程。工业文明的出现, 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 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的提高。

(2) 大力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 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 才能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果品、苗木花卉、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木本粮油、蚕桑业和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 让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让广大村民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 充实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 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山区要实现生产发展, 必须高举生态建设旗帜,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动摇。

(3)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 、最可靠的就业机会, 充分释放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经济越发达, 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4) 加大林业生态建设 ,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 , 尽快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推行林业分类经营试点经验, 加大公益林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补偿标准, 管护经费直接发放到农民或经营者手上。其次, 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 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让利于民, 让农民在经营林业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支持力度, 增强林业经济活力。结合生态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为旅游资源变旅游资本服务。按照“加快旅游大发展, 构建和谐生态村”的发展思路, 奋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根据社情、山情、林情, 改变单一种树、砍树、卖树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力兴办农家乐, 发展观光林业, 改变人居环境, 让游客住农家大院, 吃农家饭菜, 乡间山水, 赏乡村风情, 促进百姓增收。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山区林业县, 希望在林, 潜力在山, 做好山上这篇大文章,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很强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就是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寻求和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 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去扭转和改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是运用现代技术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新世纪的林业发展, 是在盛世兴林背景下中国林业的时代性发展, 林业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应当承担更重的责任, 做出更多的贡献。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 引导中国林业走上健康、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8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发布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4]楚永生 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第3期,2005.5

[5]汪泽青: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求实, 2005.1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9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林业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作者:王占东 宋嘉君 李 俊 由云生 谢文丰 王晨飞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 要:集安市山多、沟深、林密,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林业既是这里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实践表明,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作者通过对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集安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林业产业 发展状况 调查

随着国家林业宏观政策的逐步调整,林业发展已进入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历史时期,林业经济也由原来单一的依赖木材生产转向依靠林地开发、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态势。多年来,吉林省集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产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抓好林业产业建设,现已形成多种门类、多种项目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近日,我们针对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具有起步早、项目多、规模大、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集安市的主导产业。集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调整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集安市地处长白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分。全市幅员总面积49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9万亩,占总面积的86.1%;有林地面积390万亩(其中:红松幼林2.3万亩、中龄林1.5万亩、近熟林0.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9%,全市森林覆盖率78.9%。多年来,集安市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大效益同步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5%。特别是2009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12.8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1.2%。

二、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谋划林业产业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集安市的基础和主导产业项目,林业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林业局设立了专门的林业产业办公室,根据各产业特点组织成立产业协会,全方位指导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将生态经济沟的建设纳入了全市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经济沟的开发建设。

2.编制发展规划

根据“生态立市”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符合集安实际情况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为了切实指导好全市林业产业发展,集安市组织林业产业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岭南为经济林、用材林建设区,岭北为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区。以葡萄、五味子、刺五加、山楂、苹果梨、板栗、红松果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以杨树、刺槐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紫椴、水曲柳、黄菠萝、刺楸为主的珍贵用材林和依托于林业的种植(养殖)业作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科学编制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正确地引导了全市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发动群众

发展林业产业的主体是群众。为了转变农民群众对发展林业产业认识不足的问题,集安市各乡镇和林业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户,通过对比算账、政策补助引导等方式,改变群众“粮本位”思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强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动力。同时,他们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向群众广泛宣传中央、省有关政策和各地产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使群众了解更多关于林业产业发展的知识和相关信息。

4.推进林权改革

为适应林业产业发展,集安市按照“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原则,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根本,全面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广大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林业产业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有123个村、771个村民组完成了自留山的确认、已流转山林合同的完善和新改面积的划分工作,总面积310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3%,其中分林到户259万亩,占参改面积的84%;股份制合作经营22万亩,占参改面积的7%。集体统一经营29万亩,占参改面积的9%。完成合同签订3.14万份,占应签订合同的98%。集安市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目前,配套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通过改革,有效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广大农户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的主体。

三、突出特色,选准项目,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瞄准市场选项目,是实现林业产业效益的关键。集安市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与富民、富市、富行业相结合,以效益为先,选准项目,强化经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以山为本,积极培育优势林业产种植业

1.1着力抓好种苗花卉基地培育。国家提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后,集安市抢抓机遇,加大种苗花卉基地培育,完成了一处以种植红松、落叶松、杨树、绿化用苗及各种花卉为主的种苗花卉

基地建设,将苗木培育推向了管理科学化、生产集约化、产苗优质化轨道。截止目前,全市种苗花卉基地面积发展到239公顷。

1.2积极搞好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利用集安市岭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葡萄和五味子产业,并建立起 “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集安市已发展葡萄2.1万亩,年产值达到3707万元。同时,积极培育红松果林和其它经济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红松阔叶林7942公顷,年产松籽1000吨,年均产值1200万元,速生丰产林7276公顷,实现产值5479万元。

1.3大力发展中小药材种植。充分利用集安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气候特点,大力发展中小药材种植。目前,全市已形成岭南五味子基地和岭北天麻、细辛、贝母基地。其中,全市五味子种植面积已达到1.68万亩(盛果期达到1.5万亩)鲜果产量达到6921吨,产值1270万元。预计三年内,全市五味子的种植面积将达到2.4万亩。

1.4合理调整参业种植结构。集安是全国人参主产区之一,为解决参业发展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及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参业生产由原来的以园参、西洋参种植为主向培育林下参、趴参和平地栽参方向转移。目前,全市林下参种植面积已达到7643.7公顷,产量达到14379公斤,产值18430.7万元。

2.依托于林,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

集安市始终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集安特色,合理调整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平衡资源可供量,力求养殖规模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五”期间,集安市以发展林蛙养殖为主和以林间养蜂、养鹿、牛、羊、冷水鱼为辅的养殖业以及香菇、木耳等培植业,年产值突破1334万元。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开发的189条生态经济沟,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沟经济,建立标准化生态经济沟66条,2009年实现产值18082万元,从业人数达到5899人。经营项目主要分为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三大类。据调查统计,养殖业主要以林蛙为主,养殖面积达到79147公顷,年产林蛙达到176吨,实现产值2676万元;狍子、梅花鹿、河鱼等其他养殖实现产值1965万元。种植业主要有林下参、园参,个别沟系拓展有中小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如细辛、五味子、刺龙牙、蘑菇、木耳等,种植面积达到5784.6公顷,年产值实现4946.1万元。“十五”以来,集安市累计投资6000万元,建成标准化生态经济沟66条,面积发展到80422.5公顷,主要项目以发展林蛙为主,以养鹿、牛、羊、冷水鱼为辅。与此同时,发展林下参、园参、细辛和木耳为主的中药材和食品,年产值超过亿元,成为集安市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项目。

3.借助生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按照“生态立市”目标要求,借助集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四大名片”优势,集安市积极谋划发展森林旅游业。从90年代初开始,利用森林环境、林产品生产基地,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观光、生产实践、教育、休闲度假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目前的森林公园、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达52万人次,旅游收

入1418.8万元。2005年,利用国债资金,开展了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AAAA级标准建设。目前,森林旅游已逐渐成为各界投资的热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2008年,集安市又开展了五女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文字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09年得到省政府批准。老秃顶风景区也将列入旅游开发计划。今后,集安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的条件将越来越广阔,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4.创新机制,兴办林产品加工业

4.1合理布局开发森林矿产业。集安市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勘探、开采矿藏企业数量已达到38户,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形成了以古马岭金矿为代表的矿产开发的龙头企业,年产黄金80~100公斤,产值800~1000万元。

4.2积极创办林产品加工业。多年来,集安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外商、社会各界人士来集安兴办无污染、低消耗、高效能的绿色林产品加工业,制定和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为经营者搭建一个集政策、法律、技术、信息与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立泰木业和生森木业为龙头,以地板块加工、木旋、集成材生产为主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群体和以人参加工、松籽、山野菜生产、工艺品制作等林副产品加工齐头并进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09年,全市木材加工总量为79000立方米,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447万元,上缴税金820万元。在全部64家木材加工企业中,有21家木材精深加工业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家。

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打造林业产业亮点

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集安市林业产业,他们还突出抓了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典型,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以典型带动全局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林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中,为了控制原木外流的现象,规定阔叶木材全部实现精深加工,不允许以原木或半成品的形式对外销售,国营木材统由森茂林产品公司加工、销售,集体木材保重点企业发展,使林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产业效益。其次,发展产业乡镇和专业村。青石镇目前发展葡萄8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8%,有1500户农民种植葡萄,占总户数的60%,年产值1400万元左右;太王镇将果树村的水果、新红村的林下参、上解放村的葡萄、阳岔村的平地栽参、高台村的五味子、双安村的特色养殖等培育成能致富一方百姓的规模产业,目前已发展草莓450亩、果树10995亩、葡萄5500亩、五味子2100亩、养貉子600只、种蜂200箱。2009年特色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果树村属市郊村,全村已发展果园4570亩、葡萄500亩,优质品种达30余种,80%以上的农户以发展果业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530元;青石镇长川村已发展葡萄1784亩,占全村耕地的93%,97%以上的农户都在从事葡萄生产,被命名为“通化市葡萄生产专业村”;秋皮村是通化市林业产业先进村,地处集安市青石镇云峰电厂坝上库区,林业产业开发以水源保护为主,全村有林地面积5.3万亩,占幅员总面积的92.3%。几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强村裕民”的目标,提出了“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山种树、林下播参、种植药材、封沟养蛙、拦江养鱼、空间养蜂”的长、中、短和水、陆、空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截止2009年,全村累计栽植人工林3600亩,发展林下参4780亩,开发生态经济沟11条,林下种植中草药696亩,栽植山葡萄340亩,封5条沟拦江养鱼400万尾,养蜂600

箱。2009年,全村林业总产值已达8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6.8%,农民人均林产收入达到5200元,占总收入的85.3%。第三,通过项目带动辐射,促进了农民增收。集安市永泰蜂业公司自成立蜂业协会以来,已发展蜂农413户、蜂群29000群,蜂蜜产量达1000多吨,王浆4万公斤,蜂胶4000公斤,蜂农销售收入总额20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集安市森源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已发展食用菌户400户,平均年生产菌种300万袋,净产值达400万元,既提高了采伐剩余物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废弃的菌料还可用作饲料、肥料和取暖材料。

集安市的林业产业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既体现了资源上的优势,又证明了观念上的更新,目前,他们又在积极谋划,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0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

枣庄市辖五区一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即68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富裕,加快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53.6万亩,森林覆盖率27.5,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市林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299.4。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枣庄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枣庄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枣庄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00——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05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上一篇:第一学期家长工作小结下一篇:保罗.波耶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