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11-11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通用10篇)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对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发展研讨论文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思想意识决定着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根本扭转了对于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渴望,才能付诸于实践。鉴于此,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于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结合当地重点的林业工程,在各基层组织中开展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人们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同时,政府可以在当地建立林业示范园,在园内推广一些见效快、效率高、市场前景好,适合农场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此作为正面的样本工程,来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并且使农民认识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素质教育针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林业经验模式,林业产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从而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同时,还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发挥市场机制对于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国家对于林业队伍建设整体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区设置相应的林业技术专业或者技术院校等,为林业技术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2。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该体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进行技术推广,同时也要不断强化技术推广的主体建设,即林农和林企的建设,通过它们在各地方的林区建立形成林业科技站,并加强在技术推广时相关的监督管理,对任何形式的错误都要及时的发现并坚决予以纠正。

2。4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促进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因此,目前林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如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都是为了将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的局面转变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状态,从而达到生态系统、林业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等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局面。

3结语

林业技术的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可能在投入了资金和技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走完这一段艰难但意义重大的改革道路。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关键词:林业工程,林业资源,造林方法,林业资源,应用分析

1 关于林业工程的有效措施与策略的应用

1.1 为了促进我国的森林资源的有效应用, 我们要进行林业工程整体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内部环节的协调。

加强培育基地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中, 选择高品质良种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原因十分重要, 林业生产也是如此。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营林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好苗木培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适当的增加培育基地的整体数量;对基地基础建设进行统一规范, 突出层次性以及灵活性。此外依据当前我国出台的有关政策适当的加大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比重,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切实实现母树林质量的有效提高并遵循一定原则加强对幼苗的抚育管理同时对现有的母树林结构构成。

1.2 造林树种选择、整地、造林季节的选择和程序。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 使透光度增加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 增加透光度, 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 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 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因而, 能提高造林质量与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然的改善。造林整地必须保持水土、避免土壤侵蚀, 这样的环境有利于造林施工及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1.3 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 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清理方法: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的方法也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 也可以用机具, 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 (也叫炼山) 。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丛和草类等植物。

1.4 整地的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 造林方法

2.1 直接播种造林法, 把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

容易施工, 面积大的造林地上进行施工。如果选择直接播种造林这方法必须对造林地条件要求较高、对幼林抚育的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直接播种造林适合于大种粒、发芽快、种源充足的树种, 如桃类、油茶、柚子、板栗和山杏等大粒种子。还得让造林地的土壤常年到晚水分充足, 减少各种灾害因素, 在于人烟稀少的山区造林更加适合, 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2 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植树造林, 使用完整的树苗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较差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 生长稳定, 因此, 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 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 种植技术要求高, 必须先育苗, 却也节省种子。总之, 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 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2.3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 (干、枝、根等) 及竹子

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 造林技术简单, 操作容易, 成活率较高, 幼树初期生长较快, 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 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 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 如柳树、桃树、柚树、泡桐和竹类等。

2.4 先选造林地在选择造林树种, 根据我国某林业学家得出的

造林经验, 造林的技术方法在于讲究造林地的土壤适合的树种要求。提倡因地制宜, 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可以考虑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 阔叶树能在四季明显, 光照充分, 降水不足的环境下适应。一方面, 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 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 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 可以减少风沙阻滞尘埃缓解热岛效益提高大气质量又能改变林相林貌,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 丰富森林资源景观, 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林业资源空间增长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长, 每年以300万公顷的增长速度, 林木生长量逐渐大于消耗量, 森林资源的发展数量不断上涨。迅速的走出了低谷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竞争却在于林业产品, 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3.1 竹资源丰富。

我国的竹类资源属于全世界最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已达850万公顷, 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4、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8000万吨。竹材和竹制品, 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 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 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3.2 森林资源存量大、质量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 其特点是存量大分布均匀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高林木生长量高。在这样的条件下, 森林向人们提供生态环保和提的优质木材。由于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充足, 必定可以供应世界各地、优质木材价格不断降幅使得林产工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上浮, 直接对林产行业的市场充满了活跃力。

结束语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剧增,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林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森林资源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林业对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含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主要特点及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依法治林”逐步成为林业建设的

指导方针,法律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1)改变林业立法思路

要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加强林业执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限制采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控制林地用途和总量,加大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是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抓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活动遍及乡村,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3)完善法律责任相关方面

要健全林业相關的法律制度,从而保障林业改革顺利进行,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正确处理林业经济的发展、稳定、改革的关系,促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改进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总之,林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作者单位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柳池乡林业站)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4

系统科学对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林业正迈上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建立起一种系统思考,通过一条生态途径,运用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综成的方法,即用系统科学为指导,实行思想、理论、方法、手段的四统一,来实现现代林业的各项任务.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与论述.

作 者:徐国祯 作者单位:中南林学院,湖南,株洲,41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3(4)分类号:F326.20关键词:系统思考 生态途径 组织管理 综合集成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5

浅议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当前,我国林业已进入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林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的实施,促进林业科技工作更好地服务林业三大体系的建设,分析了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林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湖北林业科技;发展问题;建议;对策

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基础产业。2009年6月,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作了精辟概括,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对新时期林业承担的使命进行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我国林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林业已成为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一个战略重点,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祖国腹地,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是我国的林业大省、湿地大省,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09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

设“两圈一区”的宏大生态文明建设构想。2009年9月,湖北林业工作会议确立生态立省战略,湖北林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发展现状

1.1 自主创新研究取得新突破

“十五”以来,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林业科研项目200多项,林业技术支撑与示范项目10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推广及科技支撑项目30项,全省“十五”以来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5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获国家专利5项,制订林业技术标准22项。

1.2 科技推广取得新进展

“十五”以来,我省共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70多项,辐射推广面积120多万公顷,新增产值190亿元。每年组织千余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现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2 000余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5万册(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林农50万人(次)。活动范围遍及全省近1 000个乡镇。

1.3 科研、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科院(所)78个,其中省级1个,中外合作科研机构1个;各级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94个,其中省级1个,即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市(州)级13个,县(市)级推广站80个,建站数比率达96.00%。国家级、省级科技兴林示范市(县、场)3个,林业中等专业

学校4所,高等职业学院1所。

1.4 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近十年来,先后与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项。先后派出科技考察、培训、交流等团组35批300人次,邀请国外来访专家200人次,引进用材树种、经济林木、花卉品种等230余种。2001年以来,与中国林科院合作承担林业科技支撑项目5项。2005年5月,省林业局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了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协议。2008年10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林科院在京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2008年12月16日,国家林业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合建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正式启动我国首个以城市圈为核心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

1.5 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来,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武汉)挂牌成立、武汉城市圈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启动、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挂牌成立等科技攻关平台相继搭建,科研条件得到改善,夯实了发展基础。同时,农业转化资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林业科技支撑项目,“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是“挖坑栽树”而

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很大程度上对科技工作缺乏应有的思想重视和资金支持,以至对科技工作是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5.00%左右,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仅为30.12%,大大低于同期浙江省50.00%,49.00%的水平。

2.2 科技项目重点不突出

目前,省科研项目特别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点学科项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长期性,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重复分散,深度不够,仅停留在一般的常规应用水准,有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

2.3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一是科技成果总量不足。随着林业重大工程的迅速推进,现有科技成果已难以满足林业建设的迫切需要,科技成果产出速度更赶不上林业建设任务的增加速度。二是科技成果结构性短缺。优秀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数量偏少,服务于生态建设的技术严重不足;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尤为缺乏。三是科研项目特别是具有本省特色的重大重点学科项目缺乏连续性,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重复分散,深度不够。建议与对策

3.1 振兴科技事业,实施六大林业重点领域及重点学科研究项目 3.1.1 湖北主要栽培树种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主要栽培树种良种选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加强湖北主要栽培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的基础上,加大种质创新力度,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林木新品种。

3.1.2 森林资源高效培育及利用技术研究

针对全省每年木材缺口大,木材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经济林产量不高、质量差等问题,在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1.3 重大森林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严重危害我省森林资源的病害、虫害及森林火灾等,重点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研究,以指导防火工作和防火力量的安排。加强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控和预警研究,采用综合技术控制重大森林灾害。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源疫病预警能力,防止传播危害,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饲养动物卫生安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3.1.4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针对我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我省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1.5 林业生物产业开发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挖掘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优势,开发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固体成型燃料等能源产品及技术,提高林业生物质的创新能力,培育林业生物质新兴产业。

3.1.6 数字林业应用技术研究

以服务林业资源监测与利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为主体,建立林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应用网络系统。

3.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2.1 林业科技合作共建机制

积极推进与中国林科院的省院联合共建,以协作攻关、支撑发展为目标,以重大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立开放、协作、共享、双赢的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和推进我省林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外省林业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地方农业科学院等开展科研协作;组织全省林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提高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省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工作,开展技术引进与创新。

3.2.2 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以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优势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储备,产、学、研相结合,建设若干个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林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3 林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与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林业技术协会、林业合作组织、培训基地、信息服务网络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全省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3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3.3.1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建森林资源培育、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林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加强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武汉城市圈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北缘地区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建经济林木种苗繁育、森林灾害防控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我省林业的工程化技术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3.3.2 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

根据国家森林、湿地生态定位综合研究站建设规划布局,结合我省实际,拟在神农架林区、星斗山、后河、九宫山、大别山、大洪山、洪湖、龙感湖、三峡、丹江口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区建立10个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依托这一体系在省林科院建立起湖北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与管理中心。

3.3.3 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进一步完善省林产品质检站基础设施,拓展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功能,全面提高湖北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保障机制和技术探索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4 加速成果转化,引领新兴产业 3.4.1 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通过组织林业科技单位和林业科技工作者送科技下乡,把科技成果、先进

适用技术迅速普及到林农及林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科技兴林、科技扶贫、科技富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推进科技下乡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把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办成一个大品牌。

3.4.2 切实加强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推广与示范工作,着力研究解决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等问题。在重点工程管理上,实施科技支撑与工程立项、拔款、验收三同步,提高重点工程的科技含量。

3.4.3 加快创建林业科技产业园

创建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是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进湖北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并通过园区的建设,使之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技术集成、人才集聚、产品关联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6

1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1.1 林业发展的实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我国的经济和建设工作走向正规, 林业的基础性地位再一次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林业资源保护、造林绿化事业得到了普遍开展, 形成了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入新世纪, 林业的价值和作在社会上已经建立了共识, 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最新结果显示, 我国已有近20 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 首次突破20%的森林覆盖率, 有150亿立方米左右的活立木总蓄积, ≥135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其中, 人工林面积在6 000万公顷以上, 已经成为世界首位的人工林建设国家。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口不断增长, 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 这都给林业资源保护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 林业工作者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通过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现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支撑。

1.2 林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 我国是一个经济待发展、社会待提高的人口大国, 尽管有非常丰富的森林面积以及储量, 不过由于人口众多, 加之高速增长的经济需求, 使得林业资源的利用不规范, 消耗很大, 以至于林业资源保护的严重不足。一般的说法为:我国人均森林储量仅有世界人均储量的1/8, 这一实际情况值得林业工作者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要时刻提醒自己。其次, 受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 我国的林业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从整体上看西部更为落后, 再加上投入不够, 不完善的林业体制、机制, 以及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突出;最后, 因人们受利益所趋对林木大肆地砍伐, 没有重视林业资源真正的价值, 因此造成了不合理的开发与保护, 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最终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再就是管理体系的缺失、执法不到位等, 尽管林业资源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 但消耗的却要多得多, 这就要求在开展林业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管理与种植齐抓, 科学地管理和保护。

2 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措施

2.1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工程性措施

浪费以及破坏林业资源, 不但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还会造成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和灾难, 也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 必须加大整治措施, 特别是采取一些工程性的措施。首先, 采取工程性措施对天然林加强保护, 以保证天然林面积和储量的稳定。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 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 使林草面积不断扩大, 加快林业培育速度;其次, 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 不能把其内在和价值忽略掉了, 加大投入力度, 倡导退耕还林, 是人工林的面积以及储量不断增加, 减缓甚至解决一些地方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问题;最后, 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 确保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更加宽阔, 进而更好地保护自然, 保护湿地, 即使发生旱涝灾害, 也不会严重威胁到生命以及安全。

2.2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性措施

林业行业的强项就是管理, 在当前的背景下更需要狠抓管理, 因此这就必须深化改革, 对管理机制、体制进行完善, 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 对林地林权加强管理, 以防资源流失;其次, 对林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森林利用率, 加大森林砍伐以及木材加工的管理力度, 使林业建设更加规范化、法律化, 提高森林质量, 减小付出且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最后, 对现有林业加强监测,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使森林事故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更加完善, 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 搭建林业信息化平台, 确保林业发展得更加健康和安全。此外, 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确保管理队伍的稳定, 使管理人员的质量不断提高, 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管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营造良好的森林执法环境;还需加大旅游业倡导的力度,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并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管理和政策层面上实现为林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确保林业健康地发展。

3 结语

需认识到林业资源对人民群众和社会生产的重要价值, 要从促进进步和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林业资源的保护问题, 要将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转化为促进林业工作全面进步的途径和动力, 从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出发, 真正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以促进林业工作整体性的进步。在文章的最后, 该研究者还是要在此强调提高管理工作的价值, 要依靠法律、技术的力量, 发挥管理的优势, 在促进林业资源保护目标实现的同时, 创造出林业健康发展的新态势。

参考文献

[1]叶庆辉.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09 (5) .

[2]吴剑锋, 张燕婷.如何解决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17) .

[3]祝思明.浅析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2 (14) .

[4]廖忠华.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J].政策, 2002 (2) .

对林业和谐发展建设问题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林业能力;法制建设;和谐发展

1.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

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1.2机构设置不合理

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1.3机关运作不规范

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1.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 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1.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

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1.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2.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2.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2.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要强化林业意识,提高林业社转

2.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3.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发布、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4.1森林法的修改

对现行所有的有关森林法律法规进行清理,简化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并入森林法或者森林法实施条例。例如,可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中的要点是条款并入森林法,将其中的详细规定并入森林法实施条例。

4.2森林法实施条例修订

细化林业许可制度,细化林业调查规划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林业职工岗位责任制管理与监督等条文,增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将所有森林公园和所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纳入林业管理。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发展 篇8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推动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林业经济的进步。

但是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林业效益的提升。

文章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林业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分析了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宝贵意见。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市场经济;问题;创新点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

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

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

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 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 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

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9

姓名:

摘要:在我国经济产业构成中,林业是当中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当前林业正面临着人均资源少、森林面积不断萎缩、森林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稳步发展,林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重点与核心。本文介绍了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研究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具体技术措施,从而确保林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前言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维护自然环境生态的平衡,从而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国家生产部门。我国从古代以来就有着以林卫生的观念,并积累了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生产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林业技术创新以及现代化林业发展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林业发展能否跟得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少不了林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世纪环境中,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各项技术领域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型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木材生产为次要的模式,而且产业结构还在不断的优化之中,各种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林业资源结构在优化管理、病虫害预防治理以及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上的成功,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严格来讲林业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科学发展的要求,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使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归纳来讲,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林业技术的意识较薄弱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林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进步也都相应带动了林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对于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得该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也有的地区尽管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资金支持,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反而不如传统的经验有效,其盈利也大不如以前,这样造成了对新技术的质疑并放弃。

1.2 创新发展资金不充足 我国林业工作从整体上来讲,科技带动林业的创新和发展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用于开发新技术,林业创新发展的资金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样也造成了林业发展上的恶性循环,缺少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没有创新和发展,林业生产效益上不去,企业更加缺少资金来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问题是目前各地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1.3 林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林业在科学技术支持下,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客观条件上的底子薄、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等问题,使得新技术以及人才储备上都有不足的缺点。我国在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制方面,目前多数都是靠单纯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缺少自主研发以及新技术的二次创新能力,因而在国家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有些国外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应用效率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一味的拾人牙慧终究不能满足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2、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我国林业技术目前已经具有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林业建设当中,由于林业工作者缺乏相关的技术创新意识,使得他们习惯固守僵化思维与发展方式,影响自身成长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要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首要加强林业技术宣传和普及工作,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企业可以依据当地林业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开设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培训重点放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意识上。同时,企业还可以突出性地宣传创新性人才及其相关事迹,将其作为典型模范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创新精神学习活动,通过相应奖励机制刺激创新理念的不断萌发和产生。再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吸收也是提升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引进相关人才就等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性思维模式,通过引进人才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继而在全企业内营造出一种积极思索、勤学好问的优良学习氛围。

2.2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匮乏与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一矛盾问题,当前资源消耗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3]。因而,林业人员在促进林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技术的新开发与新创造。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要严格与环境保护原则相适应,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并重的新型林业技术。当前我国在长期实践经验重改进革新的一些林业技术,如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就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典型案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在当前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2.3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确保当前林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除了要及时革新、发展新型林业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林业技术有效推广与应用的工作。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加强对相关林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必须以市场为核心,确立企业所诉经济和价值诉求点,通过将林业技术与实际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并有力宣传的方式,提高林业技术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战略价值[4]。相关企业与工作人员在引起先进林业技术之后,应通过重点示范、典型推广、以线带面等管理宣传方式进行技术的大规模试验与投入使用,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注意不断以实践结果检验林业技术的效用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发挥出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3、结语

林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林业工作者应当大力发展和创新林业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大林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只有真正将林业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在林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才能真正发展创新型林业和可持续发展林业。

参考文献: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0

一、生态林业功能

生态林业的功能

生态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对水利工程使用寿命都有巨大作用,对农牧畜产、稳产起到屏障作用。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经济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保护和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国际社会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个最根本尺度就是看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是否维持平衡,一种经济只有尊重生态学诸原理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会是和谐的,生态经济的发展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及其生物资源的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必将为新的环境革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能够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二、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林业要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这就促使传统林业要向新型林业—生态林业转变。我们知道,木材生产就是砍伐、运输、加工、其面小,它是人们追求林业短期经济效益的一和方式,林业经济总量偏小,但这种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是有限的,现已被人们渐渐认识。而生态林业建设意义则不同。创建生态林业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新世纪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题,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这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林业战略思想发生的这种历史性转变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大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农民增收难问题在云南省具有普遍性。因此,坚持“治林”与“治穷”相结合、“富林”与“富民”相结合,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宜林荒山绿化和次生林改造,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业

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就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生态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五)完善法律机制,促进生态林业建设

1、我国法律中关于生态林业建设思想的体现

上一篇:2009-2010第二学期健康教育课教案下一篇:英语日记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