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体系论文

2024-09-02

林业体系论文(通用12篇)

林业体系论文 篇1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以林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忽视了生态及社会效益。当前, 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木材利用”转变为“生态利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生态林业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林业会计核算不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 更应从社会及生态效益出发, 构建基于生态林业理论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一、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 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 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 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同时, 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 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1.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 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这一弊端表现在以下两点: (1) 在林木资产的计价方面, 只考虑历史成本, 却未将时间因素对林木资产的影响考虑在内; (2) 在育林资金的“提取—使用”这一循环过程中, 没有将资本保全原则体现出来。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进行简单再生产的资金, 其提取主要来自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 但是在使用这一基金时, 由地方财政进行统筹安排, 无形之中就导致林业单位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2.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森林资源的环境、社会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中, 因而在会计计量上, 对森林资源及环境会计对象的计量缺乏有效及准确的度量。进而导致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所披露的信息, 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林业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充分披露的客观要求,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3.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只包含经济成本, 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 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 (单位) 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 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单位) , 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单位) , 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 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二、基于生态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应充分地考虑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弊端, 使其与实际状况及实现林业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计量收益时, 只计量在市场上可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对于林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生态效益及环境收益没有进行全面的反映, 而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则将环境及生态效益考虑在内, 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林业的经营及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是当前的林业单位注重林业的经济收益, 而对于林业所提供的无形的生态效益却没有计入管理的范围, 结果导致林业具有十分典型的外部经济性。而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则可以使管理者开始关注环境及生态这些无形效益。

三、几点建议

1.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

2.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 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森林采伐过量, 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 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 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 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 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 (单位) 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 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 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 真正使林业生产者 (单位) 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 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3.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和社会功能。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产者 (单位) 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 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 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 并对外报告, 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 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 (单位) 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结语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同其他的经济学科一样, 它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特定的林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与林业有关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要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应在遵循林业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以生态理论指导林业会计管理, 使其与当前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相适应, 促进林业客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 才能从我国特定的林业现状出发, 逐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充分“释放”林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杨志军, 王晶皎.基于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3)

[2].刘晓.以生态理论为指导,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09 (08)

[3].范桂荣, 蒋颖.浅析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J].绿色财会, 2008 (09)

[4].胡宏坤, 任晓琦.关于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 2009 (02)

林业体系论文 篇2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正确认识扎兰屯市情大讨论”活动方案》,结合扎兰屯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际,对扎兰屯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谈一些认识。

一、林业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林业局共有7个国营林场(苗圃),一个鹿场,13个基层林业工作站,7个林场森林公安派出所,2个木材、林政、防火、检疫检查站,4个防火检查站,森林防火外站22个,5个基层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30个,林业职工868人。施业区面积87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万公顷;林地面积45.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7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98%。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发展

1、我市生态现状

我市森林植被虽然覆被率较高,但浅山区及深山区局部湿地草场生态十分脆弱,原生植被退化、消失,物种饱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多年生物种群落向一年生物种群落演替。全市急待封育的次生林地300余万亩,200余万亩湿地草场需要休养生息。近20万亩荒山由原生的山杏胡枝子草类植被演替成山杏裸地林,主要水系河滩地已达到8万余亩,侵蚀沟65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达700万亩。

2、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林业主要通过“五大转变”、“六大工程”带动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全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重点,启动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工程285.3万亩;地方级公益林建设工程14.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22.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工程3.45万亩;薪炭林工程造林1万亩;浅山区以封育为主的次生林归户经营管护65.8万亩;封育工程1万亩;以生产胡枝子种子为主的哈多河胡枝子种子基地1万亩;现代化苗圃基地300亩,年产各种苗木1500万株。

3、林业产业体系发展

到“十五”期末,林业培育经营商品林270万亩,年生产商品材1.2万立方米,产值480万元。林区畜牧业生产达10万头只,年产值2630万元。林区农业种植9.1万亩,年产值1500万元。以榛子、山野菜、野生菌类等山货产品产值3390万元。林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

4、畜牧业发展对生态和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我市目前畜牧业存栏数为150余万头只,年产值4亿元。野生山货产品年产值2亿元,受畜牧业的影响年产量不足4000万元,山货损失达1.6亿元;对天然更新、树木生长的损失1.27亿;对草场损失1.6亿,荒山次生林下草、灌木损失2.69亿元;山杏林结实损失0.1亿元。此外,畜牧业种群超载,造成了植被的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引起河流干沽,水生动物资源、陆生动物资源种群受到影响,有些物种存在灭绝的可能。资源总量逐年减少,初步测算主要经济类动物资源减少1.46亿元,主要鱼类、两栖类资源年减少0.03亿元。畜牧业全部野生动植物资源年损失消耗及影响达8.72亿元。按生态效益计算,全市将每年损失100余亿元。

三、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林业处在生态破坏和生态治理相持阶段,实质上是在治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所有破坏的综合作用力的相持。针对我市生态建设的林牧主要矛盾。我们要抓住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的有利契机,认真贯彻执行“三大措施”,一是全面禁牧,禁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二是坚决退耕,退耕不是不种,是要种的更精,更有效益。三是调整结构,从以种为主向以养为主过渡,最终向以加工为主转变。

扎兰屯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城市,也是农牧业大市。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我们要更新观念,注重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

四、对今后林业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1、工作思路

以生态体系建设为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育林,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全面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森林分类经营步伐,合理利用森林、林下资源,坚持依法治理、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十五”期末,通过努力,扎兰屯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58%,森林经营面积达到48万公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林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工作重点

加强公益林建设,完善分类经营管理机制和林下后续产业开发利用加快商品林培育步伐。进一步完善林区林下草场生态准入管理运行机制,控制林地草场畜牧业载量。按照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三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做到场站有基地,场站有项目,各场站都要建立榛子经济林培育生产基地,按照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进行划区轮割培育,同时建立榛实害虫测报综合治理科研基地,加大防治力度提速榛实产业增值。在保护好林下资源的基础上,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山野菜三个系列八个品种,蒙森榛子王、保健茶,做大做强野生山货产品业。在伊其罕林场特种养殖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野生动物繁殖饲养规模。建立胡枝子种子、樟子松生态林、山杏种子林三个万亩工程。建立浅山区次生林归户经营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栽木耳,改造次生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完善归户林地、人工林地产权制度,加快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合理流转。放开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林权制度,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

3、“十一五”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公益林建设后续项目。

(2)灌木榛子林种实害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项目。

(3)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4)生态公益林封育项目。

(5)达斡尔乡生态林建设项目。

扎兰屯市是一个林业大市,在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中,要重视全社会注重生态道德的培养,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如前所述,在注重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看到其消耗资源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投入产出比例。一个区域的生态水平,标志着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就扎兰屯市而言,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条是扎兰屯市立足于实际之本,特别是在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污染环境的工业,从长远和绿色品牌的创造作为扎兰屯市今后奋斗目标。

0pt;TEXT-INDENT: 44.25pt”>

林业体系论文 篇3

關键词: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湖北

中图分类号:S7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36-05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System of Hubei Forestry Information

Yuan Chuanwu(1)Luo Yong(2)Huang Guangti(3)Ya Ping(4)Deng Xiaoming(5)

(1.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2. Hubei Provincial Forestry Information CenterWuhan430079;3.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Hubei ProvinceWuhan430079;4. Beijing KQ GEO Technologies Co.,LtdBeijing100081;5. Hubei Ontop Technology Co.,LtdWuhan430072)

Abstract: Based on existing information standard and standard technical documents, combined Hubei Provincial need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e proposed overal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ization standards, each part of framework was refined, and established standard schedules of forestry information, then listed standard types need for forestry informa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each class standards, to ensure principle of “unified standard” designand construction,provided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forestry informationization;standard system;framework;Hubei

标准化工作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目前已成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业务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1-6]。国家林业局在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要加快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并指出林业标准化工作是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09~2015年,已发布实施了34项林业信息化行业标准,为指导和规范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制工作,是统筹规划和规范指导林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保证。

本文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构建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并建立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明细表,指出湖北林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类标准以及每一类标准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系明确、标准类目齐全的完整的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确保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建设,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统筹规划、全面协调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未来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从而为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1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先行先试,开拓创新,跨入全国林业系统领先行列,成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先后建设了湖北林业行政审批平台、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平台等,为湖北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但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使指导、规范全省林业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专用标准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1)缺乏科学的体系指导。导致已有标准之间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已经开展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国家林业局已发布的行业标准针对性和通用性不强,没有与地方上林业重点工程、重点规划和重大政策结合,标准的操作性、易用性和通用性不强。同时,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作指导,导致标准间的关系不明确,影响了标准的立项、制定、修订以及执行。

(2)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滞后。一方面,通用性、基础性标准空缺较大,无法满足对相关标准编制的指导作用,如林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森林资源元数据标准等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以前研究不充分,导致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预见性较差或制定、修订工作周期过长,使得指导、规范林业行业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专用标准滞后于林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nlc202309090710

(3)标准立项和研制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湖北林业行业各有关单位在林业信息化标准立项和研制中,存在重复交叉、关系失调、制定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各林业有关单位为应对急需的应用系统而立项编制的林业信息化标准中,相当一部分过于零散或质量不高,难以协调,各用户引用标准造成混乱,使得林业信息资源难以交换和共享。

(4)标准化工作认识缺乏,应用意识低。在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仍然有一些单位对林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标准应用的意识低下,工作主观随意性大,在本地区、本部门的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只满足于“自己干着方便、用着顺手”,不理会、不主动采用相关标准。长此以往,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不利于林业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助长了林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分散主义倾向,不利于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一套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的、与林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促进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范围包括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层次结构和标准明细表,用于指导湖北林业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以及林业信息化标准的制、修订与管理。

2.1标准体系的技术路线

在编制和研究中,从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借鉴了国家及林业行业指导性文件,吸纳了其它省市林业信息化建设经验,通过对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收集与学习,对已有标准的收集、分析和讨论研究,通过采用一套先进的分析建模工具UML,编制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见图1)。

2.2标准体系的组成

根据信息化的基本分类和当前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状况,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基础类、应用类、网络类、安全类、管理类等5个标准分体系,在5个分体系下再分成若干子体系。按照各子体系分类,再进一步细化分类,列出各分类的标准项目名称,标准体系框架结构(见图2)。

2.3标准体系的逻辑框图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指导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框架性文件,也是一幅描绘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该制定的标准的蓝图,它涉及到5个方面内容,各个方面的标准体系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内容复杂、数量较多的大体系,且各方面的标准化程度极不平衡。

基础类标准层处于整个体系的最上位,它为下边的其他4个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机制保障;安全类和管理类贯穿于网络类、应用类和基础类标准之中;网络类是信息安全和业务应用的根本保障。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图3)。

2.4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

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以框架形式进行体系的构建,体系表按不同的情况设计到第3级层次。标准体系采用不同类型的开放式框架形式,即把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内的标准按其性质、类别和隶属关系,分层、分类地安排在框架的确定位置上。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其各分体系、子体系均是开放型体系,并且随着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其各分体系、子体系均能增加与优化,不断完善,以适应湖北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基础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资源信息产品和资源目录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森林资源管理、湿地保护、造林绿化、产业发展等林业公共和基础数据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采集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湖北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采伐作业设计调查、湖北森林资源管理行政审批办理;湖北湿地普查、重点湿地监测预警、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湿地资源保护保护区审批、湿地资源变化预测模拟、湿地演变趋势动态模拟;湖北石漠化土地宏观监测、石漠化敏感地区监测、石漠化的定位监测;湖北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管理、野生植物调查监测管理、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濒危野生劢植物监测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等内容。

(2)应用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接口调用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核心业务系统建设、资源交换系统Web服务、资源交换系统服务接口、系统数据调用接口、GIS公共服务平台接口技术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行政审批系统、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系统、湖北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湖北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湖北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湖北野生动植物管理信息系统、湖北林业综合办公协作平台、湖北森林防火预警系统等内容。

(3)网络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林业专网、内外网、电子政务涉密网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专网网络互连及交互、内外网信息共享与交换、访问控制及加密认证、涉密网输入输出数据安全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网络机房建设、湖北林业视频会议室建设、湖北省森林资源数据编码体系、湖北林业基础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湖北林业业务应用系统相关的流程控制、湖北林业业务系统建模应用、湖北林业数据库数据更新技术等内容。

(4)安全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机房数据安全、网络端口入侵检测、用户存取访问权限、系统关键数据安全、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应用系统访问控制安全管理规范、通信与操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湖北林业安全保密与数据备份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动力系统维护、湖北林业中心机房介质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人員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湖北林业专网运行维护管理等内容。

(5)管理类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运维管理方面的标准。重点突出中心机房及网络设施管理、信息化项目及档案管理、运维管理及服务以及评估考核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具体包括湖北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 湖北林业厅门户网站管理、湖北林业网信息发布管理、湖北林业厅办公网管理、 湖北林业专网管理、湖北林业中心机房管理、办公计算机安全管理、账号与口令管理、湖北林业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管理、电子邮件安全管理、设备运行监控管理等内容。

nlc202309090710

3结语

(1)本标准体系基于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确立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对标准体系的类目和内容的需求,为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所需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蓝图,保障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各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有章可偱、有法可依,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了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降低了运维成本,规范和促进了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为湖北林业信息管理者了解、查询和选用所需标准、掌握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标准的需求等提供了详实的信息,使湖北林业信息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林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所有标准情况,能够发现其与国际国内现状的差距以及短缺程度,并根据湖北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向主管部门提出标准制修订项目申请,使标准的制定工作紧密结合湖北实际需要,避免盲目决策和与现实脱节。

(3)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了标准的框架,以开发式框架和标准明细表的图表形式表示,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每个分体系根据不同的属性再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分支。也从技术角度规定了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涵盖范围及对象,使得技术人员及用户能直观地了解湖北林业信息化标准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相互关系。

(4)建立了湖北林业标准化体系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实现了湖北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的网上查询、修改和实施信息反馈,优化了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了标准化体系推广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对推动标准的普及和提高标准的时效性,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晨,吴保国,靳爱仙.我国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现状[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5):8388.

[2]刘世洪,胡海燕,郦晶,等.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2):1317.

[3]杨杏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体系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1):101103.

[4]李芳芳.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趋势分析及经验借鉴[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6):3135.

[5]罗志东,李智广,史明昌.水土保持信息化标準体系建设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3033.

[6]吴志刚.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2):5052.

(责任编辑:郑京津)

林业体系论文 篇4

集体林权改革后, 农民除了土地又用了一种绿色财富, 部分农民也有了一种新的身份“林农”。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 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 政府会在政策、资金投入等各个方向鼓励林业的发展。林业产业是以培育、加工、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基础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属性, 也有自身的四大特性:即资源的可再生性, 产品的可降解性, 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的统一性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同体性。

现代林业产业是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型产业, 第一产业是森林资源培育业和森林采运业;第二产业是取自于第一产业的森林资源进行加工生产的产业, 包括森林资源加工利用、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林产化工等;第三产业是为林业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 包括林业品流通业、林业服务业、林区生活服务及森林旅游业等。林业产业不仅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包括木材、竹林、人造板、木桨、林化产品、木本粮油、花卉、药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在内的大量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提供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作用于产业发展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金融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过程。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目前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 资金的“瓶颈制约”表现得非常显著, 林业存在一定的“金融弱质”, 林业资金投入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相称。因此现阶段从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入手, 研究如何合理优化林业资金结构, 扩宽外部融资渠道, 发挥国内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平台作用, 健全林业风险保障体系等问题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2 在金融需求层次上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林业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来源存在巨大缺口。

现阶段林业资金的投入主体以财政投入为主, 外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的比重明显偏小。一方面林业经营主体由于难以达到金融信贷条件的要求以及资金或去驱动有限, 面临融资困境, 仅依靠经营主体自身积累进行再投资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 社会投资者因为对林业经营特征和产业政策了解不足, 在难以准确判断林业投资收益与风险水平, 以及缺乏有效保障收益的投资方式情况下, 对林业投资只能是望而却步。在我国整个林业发展历程中, 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合适的林业特点, 满足森林多重效益发挥的林业投资融资机制, 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 最终导致我国林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 未能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林业, 林业产业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林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极不相称, 林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 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2) 林业保险发展滞后, 林农抵御风险能力弱。

林木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 既易受到火、风、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袭击, 又易遭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 林农还面临着市场销售、自身素质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据粗略统计, 我国发生森林火灾每年平均约1.35万起, 受害面积73.71万公顷, 相当同期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20%-25%。每年因各种森林病虫害损失的立木生长量达1000万立方米左右,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我国林业保险出现较早, 但发展十分缓慢。一方面由于林农的收入偏低、保险意识薄弱, 投保率过低。森林保险基础比较好的福建省南平地区2004年该地区森林保费收入19万元, 比上年减少42%, 承保面积0.93万公顷, 不到该市林地总面积的千分之五。另一方面, 林业保险经营效率较差, 亏损严重。福建省南平地区2004年森林保险赔付率高达796%, 近3年的平均赔付率也达176%。最后造成森林保险供给主体严重不足。面对高赔付率, 开展业务职能赔钱的现状国内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敢轻易进入林业保险领域。目前, 国内市场上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开办森林保险业务, 由于常年亏损, 业务量也在急剧萎缩。自1984年至2007年的24年间, 中国人保平均每年承保的林木只有1300万亩, 仅占我国森林面积26.25亿亩 (2005年林业普查数据) 的0.5%, 占人工林保存面积79, 885.5万亩 (2005年林业普查数据) 的1.6%, 森林保险覆盖面很小。

(3) 农村信贷保障体系不健全, 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民贷款难、贷款利率较高以致经营成本增加是一个普遍现象。林业发展由于受气候、自然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 不确定性风险较大, 担保、抵押难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抵押担保难。农民能用于抵 (质) 押的物品极少, 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难, 因此对超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的贷款需求一般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二是辖区无信用担保机构。三是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服务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虽然现在已有林权抵押贷款, 林业贴息贷款等金融产品但其体系仍然十分不健全, 贷款申请的程序繁杂, 这都严重削弱了金融支持力度。

(4)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林农由于自身素质、市场经验等原因, 需要以林业产业化经营为取得高效益的途径。依靠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或林业协会的组织带动将小规模的、分散的、盲目的效益低下的林业生产发展成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大规模、高效益的生产经营状态的林业产业形势。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象漂移严重。近年来, 国有银行商业化运作之后, 大多退出县域市场, 转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行业, 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象漂移严重,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 涉林业务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严格的信用评级管理制度, 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手段落后、资金实力较弱等缺陷, 难以独自承担支持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

3 关于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3.1 改善林业资本结构, 让林业“走出去”

鉴于外资和对国内林业发展的影响比较薄弱, 缺乏引资的主体和生产方式, 我们在改善林农产业资本结构时应该加强对外资的引进和合理的利用。

3.1.1 建立林业产业外资管理机构, 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为加强林业产业对外资的组织管理, 我们有必要在林业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外资管理机构。为林农提供切实可行的林业引资专门计划和发展规划, 提供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 还要切实加强对外资利用的领导与管理, 在投资方向、项目立项、评估考察、审批、执行与绩效监察方面, 都应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应重点鼓励的外资投向: (1) 林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是中低产林改造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 林产品精深加工。主要是林竹工艺品、技术含量高的林产品等创汇林业项目。 (3) 新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碳汇再造林项目。

3.1.2 完善林业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

因为林业项目的投资存在着投资回收期长, 不可预测因素多, 投资的市场与自然风险大等特点, 在林业产业利用外资上, 我们优惠政策不但不能削弱, 反而应该加强。对林业项目税收政策给予优惠, 可视为对林业的一种支持和投入, 应最大限度地给予减免。如实行所得税减免期的延长, 减免林产品特产税, 有关林业机械设备和林业物资的进口应降低关税, 减免进口增值税等。其次, 在土地政策上, 建议对外商投资的营林造林项目、林业技术开发项目, 给予土地出让、出租优惠, 延长土地使用期限。在使用期限内, 对已开发的土地, 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等。对外商从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免缴土地使用费。

3.1.3 以林业产业集团为载体,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我国林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比较弱, 林农产业对投资者来说更有些“势单力薄“,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和发展一批大中型林业企业集团, 充当吸引外资的主体。利用目前国家对林业扶持政策的契机, 建立由国家、地方、集体林场和林农参股的集林木育种、林木生产加工、内外贸、科研于一体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大型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创业林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3.2 完善国内金融服务机制, 让创业林农“走进来”

(1) 国内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2) 充分发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商业性金融应该扩宽林农信贷的抵押范围, 提高林农贷款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 切实增加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覆盖面。对于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的油茶林等林木品种, 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同时, 大力发展林业资本市场, 放开直接融资, 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方面进行融资创新,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使社会资本转化为林业资本。

在政策性金融方面, 最有效的措施是应该建立专门的林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和融资机构, 专门为要林农提供支持。现有政策性银行也应该继续并且加大一系列惠农政策。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为林业的负债融资进行担保, 提供联系林农和投资企业的中介服务, 帮助创业者吸收社会投资。并且为林农开展相关资讯服务, 帮助他们不断扩宽融资渠道, 解决资金问题。

在风险保障方面, 针对目前商业性森林保险发展滞后的现在, 政府应该加强与商业保险的合作, 创立支持林业发展的新品种。例如创立“人寿保险式”森林保险, 林农参保后, 若发生火灾等造成巨大损失, 由政府财政资金辅助保险公司共同理赔, 如财政资金补偿70%。若在参保年限内没有发生损失, 则返还林农80%的保费, 这样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 能够保证保险公司和林农双方的利益。目前正在个试点试行的政策性森林保险也是完善风险保障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4 结论

发展林业产业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国家政策, 也跟林农自身的素质, 创业意识, 产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联系。林业金融问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牵涉到政府、金融、林业产业及林农自身的方方面面, 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集体林权改革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林业金融体系的构建将是林农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将极大地推动其发展的速度, 同时也为林农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合理优化林业资本结构, 扩宽林业融资渠道, 发挥各个层次的金融机构的作用, 定会使林业产业的发展更加顺畅。另外除了从林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给林农以资金支持和指导外,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在技术和方向上给以支持, 比如设立农林课堂, 组织专家编写针对, 组织专家编写针对林农创业的培训教材, 系统介绍林产品的生产和维护、林业创业的基本规律、林业创业企业的组织管理等知识, 在农民中进一步宣传创业文化。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新的投资热点, 使林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绿色银行的经济效益也充分激发了林农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目前林业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致使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投资渠道受限, 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工具创新乏力, 林业金融服务功能单一, 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发展滞后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视角下, 我们应从合理优化林业资金结构, 扩宽外部融资渠道, 积极发挥国内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开发林业信贷产品, 健全林业风险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促进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林农产业,金融体系,资本结构,金融服务机构,风险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永基, 潘学焕.集体林权改革下的林农创业:一个研究框架[J].经济与管理, 2011, (5) :14-16.

[2]潘学焕, 秦涛.基于资本形成机制的林业金融体系构建路径[J].林业经济, 2009, (11) :62-66.

[3]赵常欣.关于林业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林业, 2004, (9) :33.

[4]任爱英, 白凌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 (学术版) , 2008.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议论文 篇5

1林业成果的推广现状

1.1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由二级单位构成,即县级中心(站)和乡(镇)林业站,在生产第一线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资金,条件差。而这些基层推广组织却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联系千万林业种植户、林业科研工作者的纽带,它们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推广的成败。因为县级中心(站)、乡(镇)林业站,贴近生产第一线,处于林业生产最基层,一手连着林业种植户,一手握着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县级中心(站)、乡(镇)林业站的建设未达到设计之初的要求。

1.2人员缺乏业务知识。

目前,在我国基层从事林业科技推广的人员数量较少,未达发达国家数量的一半。而基层人员学历大部分为高中毕业,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涉及林业的也很少,远不能适应林业科技推广的需要。再加上思想上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吃苦耐劳,不深入林区实践,不了解林业种植户需要,仅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等问题,不能得到林业种植户的认可,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1.3上下缺乏有效的沟通。

近年来,尽管林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但实际情况是为推广而搞推广,林业种植户所急需的好技术、新成果并未运用在实际中,科研人员不能主动到生产中,只在单位里弄成果,发明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引进来,示范和推广范围较小。即使搞了示范和推广,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未产生实效。相应地,林业种植户对于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也不了解,如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无从下手,不能与科技人员沟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影响了自身的`效益。

2几点建议

2.1转变机制。

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这种推广体系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国家林业保护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科教兴林战略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任,学习并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稳定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政府早已出台《关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规定》的文件,但落实不到位,为调动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领导机构的作用,建议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村会协作模式等,目前这些方法已在多个地区推广开来,取得不少成绩。最后要采取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机制,如政府投资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较高的推广项目,由林农或林业企业承担,由政府实施监管。

2.2构建平台。

目前林业系统内部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局面,这种各自为战的状况不利于推广事业的发展,要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科技、信息和政策。做到“三个整合”,整合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信息的优势,根据需要收集、发布、提供各种信息。整合人力资源,协同专业技术人员,为林业推广提供技术保证;支持科技人员以股份制等方式参与林业生林业实体;在实践中对林业种植大户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林业种植大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技术资源,将研究成果和技术进行组装,面向全社会、广大林业种植户发布,大力宣传新型实用成果和技术。

2.3保障资金投入。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障各项资金持续的投入,引导全社会对林业科技推广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每年对林业的投入不断提高。

2.4监控监督。

在林业推广中,推广前应做好决策和论证,实施过程中的政府要起到监控监督。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要认真学习、借鉴其他项目的管理经验,加强财务监督,待项目完成至某一阶段时,组织专家检查,经检查合格方能继续付款,以确保成果推广项目的有效性。

2.5人才建设。

要想把林业科技推广做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二要购置必要的设备,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三要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种植大户的技能,为林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林业体系论文 篇6

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04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林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个湖北”建设总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事业,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关键作用,承担重大使命。新的历史形势下,既保障森林资源增长和生态良好,又能保证经营主体的利益,达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进而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这既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的合理选择,对于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意义重大。

湖北在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农成为林权主体,经营形式趋于多样化。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其个体分散经营的方式也暴露出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受理念、技术、管理、信息、投融资等方面的制约明显。要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和林农需求,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必须加快发展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部门林业”向“服务林业”的职能转变,以巩固林改成果并推进林业的转型发展,这对于促进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林业社会化服务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主要通过技术指导、营销协作、信息共享、政策咨询及其他相关职责等完成对林业的社会化服务[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内的多元主体,其服务对象是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林农或林企。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权主体实现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各地充分意识到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1.2.1社会化

市场经济和发展环境达到一定阶段,经营主体对于服务有需求,市场组织具备相当条件并能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林业的部分管理职能就可以转向社会化,可以交由市场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林业社会化服务应运而生。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是具有利益性和经济性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1.2.2多样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服务机构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服务的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科研机构和院校,涉林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2]。

1.2.3系统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系统、全面地覆盖了林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包括生产资料、资金、信息咨询的提供,良种推广、防火抗灾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品的加工、储存、销售等服务,具有系统化特点。

2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概况

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明显加速。2006年湖北明确提出要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出要按照服务组织网络化的要求,创新林业服务体系,并积极扶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

湖北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的基本完成以及森林资源流转、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及时跟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兴起。目前,湖北各地已设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70余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67个,全省已有2800余家林业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为林企、林农提供社会化服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体系建设日渐完备,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建设与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取得的成效

2.2.1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1)积极推行林业抵押贷款制度

2010年湖北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要求全省积极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大力发放小额林业贷款,鼓励开展专业公司担保贷款,各地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成员或者协会成员联保、互保方式发放贷款,效果显著。截止2014年,抵押面积达到20余万hm2,受益林农近100万,累计贷款金额近80亿元。

(2)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组织

截止2014年,湖北省已有林业合作组织2800余个,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社(会)员近30万人。近年来合作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经营风险。

(3)试点启动森林保险

2012年湖北省开始实施政策性森林保险,启动14个县市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的试点。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14个试点县市共签投保森林面积200余万hm2,占应投保面积的80%以上,有效保护了林农利益。

(4)全面开展科技支撑和推广

经过多年建设,湖北已形成覆盖省市县乡的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由科研、推广、基层林业站等构成的科技队伍,以科技支撑、合作、咨询、示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服务林农和林企,极大地发挥了科技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湖北开展了林业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2.2服务多元化,覆盖面较广

从全省范围来看,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已基本涉及林业生产的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及法律咨询、产品市场信息、林地资源流转、投融资服务等;二是产中服务,包括良种壮苗培育、林地规划,造林抚育,采伐更新作业设计、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资源评估服务等;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的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服务等。

2.2.3创新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扶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得到林农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林农入社率达97%,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林农以林地资源入股,由合作社集中经营,推进规模、集约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降低林农个体发展产业的风险;三是形成主导产业,企业、合作社和林农组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了长效保障机制。

2.3存在的不足

2.3.1经费投入不足

湖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底子薄,周期长,而且林业长期处于相对弱势产业,需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林业服务行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能力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高,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水平和运用效果都还达不到现代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力度[3]。

2.3.2林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目前,湖北林业市场还不能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优化的资源配置,使其适应现代巿场经济体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金融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善的林权抵押信贷巿场化操作程序;二是在保险方面,尚未全面建立保险公司与政府合作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三是在法律服务方面,林业市场的空白较大。

2.3.3林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均衡

就地域分布来看,其中宜昌、恩施两地的合作组织数量占全省总数的40%,有的地区则仅有1~2家;就提供服务的种类来看,林业科技、政策法律、资产评估、防火措施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相对较少。

2.3.4缺乏服务人才

当前,林业服务体系中的大部分工作是面向基层,条件艰苦、经费少、待遇低,缺少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4]。现有工作人员中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人员学历不高,而且部分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

3湖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及有关对策

3.1发展原则

3.1.1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就必须遵循林业自身特点和社会服务的规律,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等组建各种林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组织的职能范围,实现合理分工和互补合作[5]。

3.1.2重点突破与全面带动相结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重点解决突出的问题,逐步带动并实现全面发展。

3.1.3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就服务主体而言,目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划分两大类:一类是提供有偿服务,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另一类是政府为主作为服务主体、提供无偿服务的组织等[6]。对于第一类服务领域,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进一步规范其运作;第二类则需要适应角色转变,加强服务功能建设。

3.2发展对策和建议

3.2.1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供给的服务体系

林业要适应市场发展,其服务应由部门独揽的形式逐步转变为大多数功能应通过社会和市场来完成,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即政府部门发挥主导、监督的作用,主要依靠政策引导,依托专业的技术、经济、信息等组织或部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供给的新型服务体系[7]。

3.2.2拓宽服务范围,建设功能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相对于传统林业而言,现代林业需求广泛、全面,而且不同地区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内容、方式、程度等也不尽相同。[8]目前湖北的林业社会化服务总体上规模小、范围窄,这就造成了经营需求与服务供给上的矛盾。因此要合理采取分区域或者集中建设的方式,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等一系列合作平台,切实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全面化。

3.2.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会化服务活动和行为

市场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湖北市场服务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规范管理、经营水平、市场意识和职业素质都有待提高。尽快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林业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功能、组成方式、运行模式等进行规范,并用法律手段对服务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监督和管理,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法可依。

3.2.4完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重点围绕林权管理落实配套政策,保障合理的市场行为和公平交易;二是积极引导组建家庭联合经营、股份制等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协调,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林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市场并增强林农和林企抗击灾害风险的能力;四是要着重加强湖北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重大、专项和系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2.5优化基础和环境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协调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平台、交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改善从业人员待遇,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多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沟通,将政策及时落到实处;三要顺应网络信息时代发展,大力采用科技信息技术,切实提高运作和服务效率;四是加强人才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秦邦凯,程云行,梅阳阳.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13(5):553556.

[2]郑苗苗.内蒙古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鲍钦,张隆平,施湘锟,等.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13114.

[4]晋书元.湖南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报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杜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乔永平,聂影.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邵武市林业服务中心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0,(05):2528.

[7]朱海强,刘晓华.广西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7):2224.

[8]丁胜,廖浪涛,蔡志坚.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聚类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03106.

论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篇7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振兴林业, 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乡镇林业站的成效, 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 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程度, 直接关系科技作用的效率。以朱溪镇为例, 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 从2002年开始, 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 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 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 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 产量9 480kg/hm2, 平均市场售价5元/kg, 产值达到4.74万元/hm2, 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 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 到2009年, 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 年均产值90多万元, 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 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也促进了林农增收[2]。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 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 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 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 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 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 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 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 实际工作中,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 往往造成事出多门, 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 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 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 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 二是不到位, 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 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 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 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 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 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 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 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 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仙居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 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 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 要求他们自主创业, 进行有偿服务, 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 被迫放弃职责, 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 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 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 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 做多做少, 做好做差一个样, 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 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 内容欠缺, 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 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 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若采用有偿服务, 一部分群众会放弃, 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 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 也有收益。同时, 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 若采用有偿服务, 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 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领导, 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 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协调相关部门关系, 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 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 发挥各自的职能, 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 (上接第247页) 管理工作[3]。

(2) 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 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 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 并需制定预算, 积极争取经费。

(3) 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 要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4]。

(4) 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 掌握农村林情, 广泛收集信息, 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 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 使经济效益高效化, 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 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 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在晋升技术职务时, 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 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6) 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 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 如电脑教室, 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7)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 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 建立示范点, 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詹祖仁.林权制度改革后新型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 2007 (5) :87-89.

[2]江淑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 (2) :233-236.

[3]黄建华.福建林业科学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1) :105-109.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之我见 篇8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 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 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 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 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 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 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 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 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 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 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 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 (单位) 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 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 (单位) , 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 , 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 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1 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

本, 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 利润虚增;另一方面, 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 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 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 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

1.2 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 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

一方面林业生产者 (单位)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 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 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 林业生产者 (单位) 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 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 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 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 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 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按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纵观世界林业的发展, 从本世纪30年代起传统林业理论的基石正在崩溃, 把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林业理论的框架在60年代已基本形成。从这种新型的理论出发, 森林肩负着既要发挥生态、社会效益, 又要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双重任务。随着立体林业模式、混农林业模式、生态林业工程复合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实践表明, 我国的生态林业已起步, 并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将有力地解决我国林业建设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的难题。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 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 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森林采伐过量, 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 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 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 因此, 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 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 (单位) 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 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 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 真正使林业生产者 (单位) 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 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林业生产者 (单位) 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 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 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 并对外报告, 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 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 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 (单位) 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 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 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 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 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 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具有典型的外部性, 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 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 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因此, 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 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 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3 结语

总之, 作为林业经济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财务与会计, 它的建立和完善自然离不开特定的林业环境, 同其它经济学科一样, 林业财会实践的一系列理论方法, 都是也应该是遵循林业内在发展规律, 与林业环境诸方面相适应。因此,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强调的实质就是林业客观环境与林业财会实践的统一性。只有明确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才能从我国的特定的林业现状出发, 逐步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充分“释放”林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潜能。

参考文献

构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体系 篇9

1 积极营造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环境

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环境,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科技、经济核算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目标、研发能力、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因此, 国家应在政策导向上给予政策倾斜, 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 激励林业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 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 林业企业也要将生态创新思想纳入企业发展目标, 加强组织管理, 提高技术研发实力, 为生态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除了在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作用外, 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 营造良好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环境, 营一个开放、统一、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注重环境效益的社会导向。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动力, 因此, 政府应积极制定各种法律制度, 并在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 以期更有效地对林业生态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 同时, 企业也要牢固树立法治思想,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形成有利于林业生态创新的法制环境, 并积极抓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2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内涵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的综合系统, 要全面开展这项工作, 必须进行机制创新, 林业具有公益性, 社会性等重要特征, 其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 因此,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应当是政府行为, 政府在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森林法》中明确规定,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是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基金, 用于生态效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以及林木的营造, 抚育, 保护和管理。这为建立环境资源林的经济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3 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 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 增加透光度, 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 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 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 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 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

3.1 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 是造林整

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三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 也可以用机具, 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3.2 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3.3 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 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 而且.施工容易, 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 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 对保证春播, 早出芽, 增强幼苗抗旱能力, 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 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 生长稳定, 因此, 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 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 栽植技术要求高, 必须先育苗, 却也节省种子。总之, 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 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 主要是播种苗 (又称原生苗) 、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 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 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 建立与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就是在调整林业结构, 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机制的同时, 转换管理机制, 形成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林业生态技术管理新模式。首先要增强林业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林业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引进, 吸收, 消化, 创新水平。其次是加强产学研结合, 减少研究和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 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创新主体。

5 健全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由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前期经济效益较小, 因此依靠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较慢, 必须成立林业技术服务中心, 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 服务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体系, 实现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目标。

6 创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体系

林业生态技术创新若要顺利实施, 必须建立合理的创新体系, 该体系应以林业企业为核心, 以林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为辅助, 借助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计等社会力量, 实现学习, 革新, 创造和传播林业生态技术的一个功能体系, 由于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设想的生产、经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到市场应用完整过程的总和, 所以, 这就意味着创新体系必须是一系列机构的相互作用, 而这些相互作用必须能够鼓励林业科学研究, 推广林业先进技术,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荣诚, 生态技术创新研究初探[J].中国软科学, 2004 (5) :159.[1]荣诚, 生态技术创新研究初探[J].中国软科学, 2004 (5) :159.

[2]韩松岭, 论林业技术创新[J].学术交流, 2003, 10 (1) :72.[2]韩松岭, 论林业技术创新[J].学术交流, 2003, 10 (1) :72.

林业体系论文 篇10

关键词:乡镇林业站,自身建设,职能变化

林改后, 我国林业由政府大包大揽逐步转为政府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大多数功能由社会和市场来完成, 即出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它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乡镇林业站的服务对象由村集体变为千家万户之后, 林农的需求千变万化, 林业站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 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林农所需的所有服务;并且随着林改的进一步深入, 林农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的变动和增长, 会出现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 承担了部分原来由林业站承担的职能。所以, 林业站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林业站与其他林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同时加强自身的建设。

1深化认识林业站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乡镇林业站工作范围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林业站确保了林业政策和林业工作在基层的落实。首先, 林业站受县 (区) 级林业管理部门的委托, 行使林业执法权。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推广、林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其次, 基层林业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组织。基层林业站的服务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一方面, 基层林业站向林农广泛宣传林业政策法规;另一方面, 积极为林农提供科技服务。有计划地组织林农、乡村林场广大职工、乡村护林员、林业专业户开展技术培训, 培养林业科技致富带头人, 创办林业技术示范基地。积极引进林业先进实用技术, 开展试验示范, 有效地促进了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 为林农提供法律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 积极引导林农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实践表明, 乡镇林业站在基层林业建设和林农致富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林业站职能的转变

就目前龙泉市的情况来看, 林业服务的需求强度是很大。林权改革完成不久林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表现还不十分明显林农对林业服务的需求强度是很大的。虽然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 但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还较小。这些组织多数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的, 产生的时间还不长, 在整个林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还不能取代林业站的很多服务功能。从目前来看, 林业站仍然要承担相当重的服务任务, 职能转变可以分两个步骤:一是短期内, 林业站可以从以前的重点抓组织生产, 转移到重点抓资源管理上来, 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二是从长期来看, 随着林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林改的进一步深化林业站的工作应重点突出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 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林业企业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3乡镇林业工作站今后的工作重点

3.1充分发展林业站宣传作用, 切实加强领导,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林业站是林业政策的“宣传部”, 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 切实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林业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林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提高林业部门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3.2加强林业站的管理职能, 注重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

随着林业的发展和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 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的生态功能, 实行生态优先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等。所以从林业站工作目标上来看, 林业站也应将其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管理及对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上。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 商品林的种植、经营主要由个人来承担, 所以林业站这部分职能主要是管理功能。在职能转变中, 可将这部分职能弱化或直接取消。

对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与管护要明确责任主体, 落实管护技术措施。对护林员培训考核, 经考核合格的, 方能聘为管护员, 否则不能上岗。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 要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责任、管护质量要求、管护年限、管护措施, 以及管护报酬、奖惩措施等内容。管护人员按照管护合同完成管护任务, 达到质量要求的要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兑现管护报酬。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例会, 一是让护林员汇报当月管护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二是安排近期主要工作;三是加强对护林员进行业务培训, 集中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努力提高护林员素质。做到依法护林, 依法兴林。要建立完整的森林管护档案, 及时准确提高管护报表和信息。要积极采用先进手段, 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不断提高管护水平。要按月对护林员日志进行审核, 并逐一签字。护林员巡山护林的同时, 对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 对新造林地进行管护。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落实管护责任, 明确到人, 制定奖惩措施。要加强对森林的抚育管理工作, 严格林地林权保护管理, 实行林地用途管理制度。

3.3发挥林业站的服务作用,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对林业站兼有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部分和单纯服务功能的部分, 应根据各林业站自身的条件和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的情况等有选择地提供其中有限的一部分。这符合我国政府改革需要, 而且从林业站的资源配置来看, 也更加现实、有效, 能够保证林业站为林农高质量的服务, 让林农满意。从林业生产过程来看, 根据林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和需求, 林业站应重点强化那些林农需求迫切 (如产前市场信息) , 以及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 (如伐后验收) 。例如在育苗过程中, 林农可以自主选择种苗的来源, 即除了林业站的统一调拨苗, 还可以自由选择市场上的其他苗木, 甚至不再需要林业站的苗木;林农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特别是对经济林产品的价格、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 这是林农在产前迫切需要的信息。在造林过程中, 林改前林业站在整个造林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从取苗、林地准备、栽种、抚育到质量验收, 都由林业站组织完成, 这时的技术指导的力度较大。而在林木生长过程中, 林业站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随着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林农个人, 林木管护的工作主要由个人承担, 盗伐的现象基本消失;林木防火问题由林农交纳一定数量的防火费用给村集体, 由村组建防火队或防火协会, 如有火灾发生, 由林业站统一指挥各村组建的防火队灭火;林业站的服务重点要放在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上面。为此, 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1)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乡镇林业站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 充分利用农村护林员的人力资源, 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 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 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除治, 防患于未然。从长期发展来看, 要在各个基层林业站之间建立起一个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使各基层林业站之间的森防信息实现共享, 以便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而且能够结合森林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 进行区域性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

(2) 加大科技含量, 改进防治手段。针对当前基层林业站人员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 选派年轻有为、专业知识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去, 切实加强基层林业站的技术力量, 为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此外, 还需强化防治手段: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 采用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生产措施,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增强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 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性农药等, 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要大力普及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术推广力度, 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3)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防治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条件。因经费投入不足, 每年都有不少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因此, 今后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 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按“谁受益, 谁补偿”的原则, 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总之, 在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面, 林业站应与林农更多地沟通和宣传, 林业站在技术指导中应该更加强调针对性、示范性、定向性。当然, 林业站也有少量的服务针对林业加工企业, 如提供原料信息、作为企业与林农之间的中间桥梁等。这些事实上也为林农的生产提供市场信息。

3.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管理总站关于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4件实事的通知》精神, 乡镇林业站应该结合全区实际, 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活动体, 抓好林农培训、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扶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兴建“绿色小康乡”、“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等实事, 进一步推进村庄绿化工作。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 林业站作为基层的林业部门, 其职能应该突出重点, 有选择性地提供林农满意的服务。此外, 林业站的职能转变, 要从市场需求政府工作目标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同时还应协调好林业站与其他林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总之, 乡镇林业工作站今后要在林业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近如.从集体林区看林业站的作用[J].中国林业, 2002 (10) .

[2]陈祖挺.浅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福建林业科技, 2 0 0 4 (4) .

林业体系论文 篇11

【关键词】构建;林业;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生态功能

1.加快林业改革

1.1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总结推广民间护林组织的做法,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组织。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1.2扎实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紧密结合县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形式和假发展,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1.3努力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按照林业分类要求和不同生态区位、功能质量等级,把全县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对后两种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限制性利用,允许经营主体通过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和林下合理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1.4全力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

做大做强林业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林木林地押金管理办法。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林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登记等程序,以现有林木林地资产为抵押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尽快组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探索以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做法,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

1.5改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严格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和责任赔偿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1.6探索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设立林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普及,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科技素质。建立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伐区调查设计中心、木材检验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界定中介组织职能,规范中介组织服务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经营。

2.搞好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建设

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当地特产林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走速生、丰产、优质的发展路子,快速增进森林资源总量。

2.1实施低产林改造试点项目

明确低产林分改造对象,简化低产、低效林分的采伐审批程序,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产权主体参与改造积极性,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林地保障,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率。

2.2探索建立“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营造林机制

加大封育力度,及时完成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三大资源培育基地,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各年度造林任务。

2.3创新特产林科技推广模式

以特产林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经营技术,促进特产林资源总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加快特产林产业化进程。

2.4探索林木种苗培育新机制

依托县区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建设育苗基地;加快实施种苗国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县区林木种苗检测中心,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苗保障。

2.5放手发展个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等混合型所有制林场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农和社会各方面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鼓励林纸林板林脂企业一体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创办工业原料林基地。

2.6实施以特产林为主的经济林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当地某某特产之乡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3.推进林业再加工项目建设

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建设林业再加工生产基地。具体要采取四个举措:

3.1创新经营体制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或行业协会运作,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进联营联合,向规模经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吸引境内外资本改组国有林产工业企业;鼓励组建跨地区的林产工业企业联合体。四是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国家林业税费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放宽林木采伐政策等落到实处;各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清理取消与林产工业有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3.2构筑产业集群

制定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尽可能促进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加工项目进园区,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林产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链条、集约发展。

3.3培育龙头企业

在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分别确定一两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税费、资金、贴息贷款、建设用地、加工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4.结语

林业资源的锐减,水土流失、干旱洪涝、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生态安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民而冲击周边的社会稳定。因此,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社会稳定,更谈不上经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且关键在于确保各种重要自然要素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国林业,2003-19.

林业体系论文 篇12

1. 我国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问题

1.1 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现今,我国通行有四套林业会计核算制度。这四套制度是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设计的。这些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不同的经济业务服务,从不同的款项出发,为不同的账户量身定制,逐一编制会计报表,这样就形成了三个基本方面的独立核算,分别是:基本业务、天保经费和公益林项目。

1.2 林业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全。

林业会计核算对象不全一方面是指现今只将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货币效益计入了林业会计的收益总量,但是没有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其他收益,也就是忽略了产生的巨大生态和社会效益。这样只计算经济效益的方式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对应而言的第二个方面是指,林业生产成本方面也是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和质量的消耗,而只是包含了林业的经济成本的耗散,这些种种计算方式都反映了现今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局限和有待完善。最后一个方面是,计算木材成本时没有计入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这样无法保证育林资金的正常循环。

1.3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

现今我国通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方面作出特别区分,因而造成无法精准正确的反映林业企业经营利润和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由于信息的不全面,混淆了林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林业收益。

2.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2.1 建立林业会计分类核算体系。

想要发展现代林业,其中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林业分类经营。根据用途的不同划分森林资源,将其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根据众多林业专家的建议,将商品林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而将生态公益林纳入事业会计核算体系。

划分的依据就是经济效益是商品林追逐的重点,所以应该采纳社会经济团体所奉行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用此理念核算盈亏是根据完整的林业资产经营成本,以此编制会计报表,这是商品林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而与之对应的是公益林,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是它的目标,因而要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以收支平衡为出发点编制会计报表。

2.2 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现代林业的发展初衷以及终极目标都是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三者的协调和高效,要求在共同运作的过程中相互磨合促进,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要注意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仅要包含经济效益的货币计量部分,还应该重点突出林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奉献和消耗。以综合收益代替传统的单纯货币收益,这才是完整的完全成本计算模式,带有有关生态效益和环境资源的计量部分。应该注意,这部分应该增加的是: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这些都在各个方面强调反映着林业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完善林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我国现今通行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是以反映林木资产的情况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为重点,主要的实现渠道是通过货币形式呈现的经济信息。这种方式的缺点就是不能全面投射出关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对于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而一些以前不包括的内容应该也要掀开神秘的面纱,例如,林业企业在生态保护方面所投入的成本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收益和利润。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考量,才是满足现今完整全面、公开透明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对于披露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应该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其一,利用固定的货币信息作为反映林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载体。具体工具有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二,借助自然量以计量单位来编制环境报告书,说明环境绩效来定性的环境效益分析。

在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要注意加大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同企业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是依据不同企业所具有的不同的资金特点。凭借企业内部的制度监督体系来保证决策的科学制定、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及相应的有力监管。从决策、执行和控制三方面全方位来建立有序高效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从而达到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的要求。当然这一切的基础应当是建立在林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优良业务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上的。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建立在具有独特个性的林中环境中的,因而革新现今通行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时候应注意遵循林业发展的内部规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违拗自然。通过建立完备的林业会计分类核算体系,完善核算内容,同时加强林业会计核算信息的披露来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彭雪婷.浅析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J].科技资讯,2014,12(10):236.

[2]孙春华.浅析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39.

上一篇:中小学资产管理下一篇:UNIX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