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024-10-1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精选12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1

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 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

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 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 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 大多为人工次生林, 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 即近自然的林业。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 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2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 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 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

科学与实践证明, 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 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

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 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 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 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 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 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 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 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

林网超过10%, 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 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 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

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 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6) 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森林是“绿色水库”, 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 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 增加降水, 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 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 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 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 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

据测定, 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 摩托车噪声25%, 电声噪声23%。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 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 就其作用来划分, 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 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 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

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 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 (燃料、食品等) 与生产资料 (原材料) 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 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 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 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 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 实现自身的利益,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 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 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 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 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 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

面对这种情况,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 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 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 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 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 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 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 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 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 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摘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2

摘 要:基层林业站处在林业工作中的最前沿,是面向广大林农的第一窗口,是对农村集体和个人发展林业生产经营,行使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是林业部门联系广大林农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林业站承担着植树造林、林业技术推广、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建设、植物检疫、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林业统计等公益性职能。因此,基层林业站的工作能够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对于基层工作站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林业站;现代林业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基层林业工作站是指导农村林业发展的基层组织,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林业方针政策等多项任务。新时期,对基层林业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充分发挥林业站职能作用,应加强建设,并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系列化、推广基地化的要求进行,以此促进乡村林业的快速发展。基层林业站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宣传我国林业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林业素养,深入理解当下国家的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而且他们更加了解他们身边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百姓,了解当地的林业发展现状,了解当地的乡土民情,因此他们可以更好地跟老百姓宣传国家的林业法律法规。他们了解当地的宣传媒体,可以采用实用、适用的媒体进行宣传,广播、喇叭播报、宣传栏、宣传标语的涂刷,甚至可以走入农家小屋、走进田间地头跟老百姓进行宣传。基层林业站的宣传,使得法律法规从中央政府走进老百姓,从而为开展林业工作打好基础。

1.2 保障我国的林业资源的安全

基层林业站发挥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林业站授权可以行使林业行政执法,切实保护包括森林、林地、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是林业管理工作站。基层林业工作站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的重要职责。基层林业站不仅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林业资源调查,检查验收植树造林情况并逐一登记备案。基层林业工作站还要管理当地的林业采伐工作,监督林业采伐的合法性和采伐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进行调处。基层林业站还要做好森林防火,以及林区病虫防治工作。

1.3 确保各项林业生产任务的落实

基层林业站是造林绿化工作在基层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1.4 为推动农村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基层林业站是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林业为林农服务、促进广大农村走兴林致富之路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调动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加快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基层林业站建设的相关措施

2.1 要加强基层林业站职工队伍建设

林业站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基层林业站普遍存在着专业人员少,文化、业务等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只有加强培训,才能有效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比如开展基层林业站站长培训、营造林技术培训、林政执法培训、采伐管理培训、森防检疫培训等专业性较强且较为实用的业务培训。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开展培训。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也要开展必要的培训,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取经。

2.2 创新管理体制,加大资金的投入

根据基层林业站的实际工作需要,对林业站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做到以发展当地林业为目的的管理。只有对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每个工作人员才能有效投入工作中。提高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保障林业站各项办公经费及对林业管理所需的各项经费。国家应该设置专门的资金投入渠道,把基层林业站建设的这项基本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3 要提高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的为民服务意识

全面开展为民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全体林业站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恪守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多办利民之事。林业站要多扶持造林大户和依林产业专业户,所有站员都要扶持1户以上非公有制林业大户,并做到在扶持业户中洁身自好,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以实际行动促进乡村林业的发展。结束语

浅析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篇3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场世界性的能源变革,林业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要作用,并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 低碳经济 作用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发现了伴随工业经济进步所产生的巨大的全球性问题,包括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和积累,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矛盾,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它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是人类生存发展关键的一次重大转变。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健康,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也有高度的认识,并已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行动,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受到了世界的好评。

一、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储存了大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存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约有2.48万亿t,其中,约有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约占50%,现在科学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年平均吸收二氧化碳27t,同时释放氧气24.3t,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可抵消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0%左右。可见,大力发展林业对低碳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林业建设由于植被的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而是吸收环境中的碳,固定在植物内部储存起来,相应的抵消了其他产业释放的碳,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通过林业的发展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源头和过程的控制,增加森林碳汇功能,降低森林碳源效应,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追求绿色经济,维持全球生物圈的碳平衡,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的生存条件逐渐改善。

二、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1.林业是打破低碳经济发展阻碍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平台,党和政府已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受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水平、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障碍,一是现阶段以煤和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现实难以迅速转变,实现低碳经济并取得明显成效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手段来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许多困难。三是我国处于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快速发展,碳排放基数大,虽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措施可以减少部分碳排放,但要达到总体低碳目标还有很大的挑战性,碳的高排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新型清洁能源就可以打破这些影响低碳经济的障碍,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特征的文明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已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性,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生态建设离开林业就成為空话,现在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以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可以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依托和保证。

3.森林是实现新能源替代战略重要资源。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没有能源一切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实现,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能源紧缺、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质能源供应周期短,可再生性好,成为替代能源的最佳选择,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可以减少生物质能源对于粮食的大量使用,不争夺粮食资源,不与粮争地,林业发展还可以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保证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对策

只有保护好森林资源,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才能增加更多的森林碳汇,才能更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有效抵消其他产业的碳排放,逐步恢复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良性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要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林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林业重点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进行造林保护等工作,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控制采伐量,减少毁林,防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发展生物质能源、清洁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森林资源在面积和蓄积上,都有所增加,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为改善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2.继续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按照我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计划》方针指导,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大力实施国家关于林业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林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林业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和林业发展,增加森林碳汇功能。

大力加强园林绿化景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支撑,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研究,加强林业系统对减排增汇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加强在气候变化情况下的森林、湿地、园林绿化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研究,找出相对应的技术和对策,不断提高森林可再生性能源的应用技术,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支撑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3.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的力度。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蓄积量增加13亿m3”。目前,国家已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工作,各地区也应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林业发展规划方案,加大对森林的培育,另一方面,要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现有森林的保护工作,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对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和工程建设对林业用地的征占、使用防控力度,减少因森林保护不利导致的碳排放,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

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的保护力度,防治湿地开垦,实行退田还湖还水工程,恢复湿地功能,减少森林土壤裸露,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林地退化,减少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挥发导致的碳排放。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遵循生态经济和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发展林业充分利用适合当地条件的自然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可再生性,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责任意识,地方林业部门要明确责任,要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应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以生态利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建立可操作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林业生态效益的认识,明确没有生态环境的保证就没有经济效益的观点,从长期看,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需要花更大的投资挽救,是一个负的效益,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5.构建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建设发展规划,构筑一整套科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导向、经济补偿等办法优化资源利用,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建立国家补偿机制,完善生态林业体系,提高森林质量和数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积极引入碳汇造林机制,落实政策和工作責任,改革传统生产方式,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绿化思想,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机制,扩大特色经济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增加碳汇,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大绿化、美化面积,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林业发展中营林机械的作用分析 篇4

1 营林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营林机械是指有关森林的采伐、培育、种植所涉及的所有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的总和。主要包括拖拉机、电动机、育苗机械、采集机械、处理机械、造林机械、防火机械、病虫害防治机械等。新时期下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条就是植树造林,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没有营林机械,只凭人工在沙漠上种树,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回绿洲的面目,所以,对于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营林机械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早期的营林机械都以伐木工具为主,并且由于科技落后,大部分的工具都是进口。由于早期我国林业的主要内容就是伐木,所以,其它工具都是十分简陋,甚至有的拿农业工具代替。随着木材砍伐过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应该保护森林,所以,营林机械的使命也在悄悄的变化。例如:林业的发展也转变了形式,营林机械也从过去的注重伐木转变到注重造林改造。各种有助于造林的机械逐渐被重视,并且得到了发展。营林机械在采种、选种、育种、除草、育苗、选苗、喷灌、除草等工作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由于植树造林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想要在短时间内做到高效、高质量的造林,就必须需要营林机械的配合。

2 营林机械的发展方向

林业的发展取决于营林机械的发展,而林业的发展原则又为营林机械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一些以生态环境为先,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才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战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营林机械从结构、材质、工艺上都逐渐发生发生变化,对于营林机械未来也朝着更轻便、更易携带、功率更大、危害更小、噪音更低等趋势发展,越来越人性化的设计,越来越高效率的设计,这都是研究人员对营林机械的研发方向。

2.1 营林机械引进、改造与自主研究并行

目前我国营林机械研究方面仍处于一种落后水平,所以,我国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机械进行改造。在引进先进机械的同时,也要吸取先进的经验,以上2种途径同时进行,可以有效加快我国林业建设的步伐。

2.2 向便携式机械发展

按林业生产特点和我国国情,便携式林业机械在产品品种和数量上将是上升趋势,除目前己有的油锯、风力灭火机等外还将发展草坪修剪机、微型绞盘机、上树打枝机等。人工林更新机械如割灌机、40马力以下的小型集材拖拉机用于病虫害防治的高扬程喷雾机或喷烟机风力灭火机和其它灭火机械及检测装置。

2.3 向成套生产线方向发展

林木种子处理、工厂化育苗竹材加工、集成材、油漆、刨切单板、二次加工、小径木加工等方面都将有成套设备。专业化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有些生产线将采用计算机控制。

2.4 向深度加工方向发展

我国森林资源短缺将是长期的,因此,对林产品必须进行深度加工以扩大对社会的有效供给缓解林产品紧缺矛盾。另外可将木材加工剩余物加工成各种燃料等。例如: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宾馆草坪使用的低噪音草坪修剪机、小型油锯以及园艺工具等;采伐用高性能油锯、枝丫收集及木片加工机械等。

2.5 向环保方向发展

营运机械应该具有高效、节能、寿命长、功能全、环保安全性、存放空间轻松的特点,具有启动装置卓越,低噪音的工作环境,高效率的节能,清洁的废气排放无烟和无刺激气味等功效。确保“安全、环保、节能”这些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环境的好坏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尽管植树造林是改变环境比较有效的手段,但真正可以改变环境的是人的内心,所以,只有从改变人们的思想做起,让人人都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是保护、改变环境的最有效的方法。大的方面来讲环保节能,最后“安全、环保、节能”问题己被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也采取相关措施限制非环保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恩皓营林机械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7)

[2]吴福家.浅谈营林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5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大发展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代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水,温室效应等等。而森林则肩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故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在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明确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要,我国要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共同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一、我国林业现状:

(一)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 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林业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林业产业已发展成包括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机械制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育及合理利用、森林旅游、多种经营等综合性的产业,并有了长足进步。

二、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较低、部分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有关部门监管不规范,局部地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1、土地沙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2、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3、旱涝灾害严重

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

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低层次重复,粗放型扩张现象依然存在,致使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林业科技成果供给线路不畅,集成化供给不足,转化动力不足等等。

三、我国林业中的法律:

为了保证林业的正常运行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

林业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林业各项活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总称。林业法律法规的任务就是保障我国林业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国家规范和促进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其他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林业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林业建设的主要领域,林业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公布施行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8部相关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森林法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20多件行政法规,国家林业局制定颁布了50多件部门规章,各省区市根据当地实际,公布施行了300多件地方性林业法规和规章。我国林业主要的几部法律:

1、《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1985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9条。

2、《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9年3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42条。

3、《防沙治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7条。

4、《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共十一章78条。

四、林业相关法律对林业发展的作用:

林业法律中《森林法》是林业法律体系核心法律。林业法律的核心是林业,而林业法律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森林法。森林法是以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调整对象。综合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法律。作为林业法律的基石和核心,森林法是较早制定的林业法律,其所针对的范围也是林业法律中的重点,它为发展我国的林业事业、逐步改善森林资源状况、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提供法律保障。《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林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资源占林业资源的很大比重。它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的法律。它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度过了以损害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阶段后,我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而野生动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起着极大的作用。这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法律。比如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等。这些法律,构成了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特别是森林法和野生动物法,这两部法律是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的基石。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其他林业法律法规,作为一个组成要件形成了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我国各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作用

林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党在新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任务,有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发展林业既是推动我国广大农村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好家园的根本之策,也是促进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最近一个时期,林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始终贯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厘清县域经济发展难题,保障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文明,关键在于要有特色。对于洪泽来说,就是要立足生态建设,做大林业与中药材这一特色产业,实现“绿色覆盖洪泽湖畔、药香漂洋过海”两大林业建设目标。

1 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特点

我们认为:发展林业经济必须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分类经营改革,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逐步实现林木、花卉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2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首先,林业产业建设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药材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培育、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林业产业,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使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新风吹遍乡村,有利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

其次,林业生态建设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主要内容。农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林业。目前对耕地的精细利用已经取得了巨大效益,但是对林地的利用水平还不是很高,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利用好林地这些非耕地资源,可以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从森林对农业的防护效益看,森林具有防灾减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功能。据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

其三,发展林业是推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举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通过绿化道路村庄、构筑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揚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自觉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有力推动农村的绿化美化与和谐稳定,还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 进一步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时期关于“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对林业的新定位要求,切实加快林业发展速度,让该绿的地方绿起来,努力建成天然大氧吧,推进全区林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第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孔东升,2010-06-15

[2]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北林果研究,宁久丽,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森林健康,林业,发展

前言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态的基础, 一个健康的森林并不是没有病虫害、枯立木和濒死木等情况, 健康的森林只是把这些危及森林健康的情况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 从而使森林的食物链和生物得以维护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人类对森林健康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人类对于森林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森林是可以承受和自行恢复的, 健康的森林是能够保障发挥多种效益的, 而不健康的森林却无法实现各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各项水平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要想保持森林的健康状况, 需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 将森林健康融合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当中, 加强对森林健康的监测工作, 建立和健全全国的森林健康监测系统, 将森林健康作为林业发展的战略性计划。

1 当前我国森林健康的现状

随着美国在森林健康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国的大部分森林都处于健康的状态当中。随着人们思想和理念的改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森林健康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关注对森林的保护工作, 加强对森林的培育力度, 使森林向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的健康方向发展。为此, 我国在关于森林健康方面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和指标, 从而分别从生物多样性、地力维护和森林健康等多个方面建立了综合性的衡量依据。另外, 我国还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了森林健康的示范点。开始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健康模式。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经营类型来发展林业, 同时还要实现改善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双重任务, 目前这些示范区基本已经建设成型,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充分表明我国在森林健康模式的探索方面迈出了很关键性的一步, 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的成功, 森林健康模式将不断的向其他地区扩展开来, 从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2 制约我国森林健康的因素

2.1 过去造林品种较为单一

前些年, 我国号召植树造林活动, 虽然植树造林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由于当前造林时苗木品种较为单一, 这样就形成了大片的纯林, 这些纯木苗木品种单一, 生物种类也较少, 一旦发生病虫害则很难得到很好的控制, 发生森林火灾也很难控制, 使森林面临严重的威胁。

2.2 过去造林没有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

在过去造林中, 没有因地制宜的进行, 从而造成树木因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变成老头树, 无法健康的生长, 同时这些老头树也成为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源头。

2.3 林分质量较低

单一的树种和没有进行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造林, 所以森林的综合效益很难得以有效的发挥出来。

2.4 人类的破坏

由于人们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欠缺, 我国的森林资源被人类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 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数量由于人为的破坏数量不断的递减, 这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被打破, 很难保持稳定性。

2.5 外来物种的入侵

近年来, 由于贸易的频繁, 在林木交易过程中所携带着许多的外来物种, 特别是最近几年, 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更趋严重, 对原生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性, 由于人们对外来物种的认识度还不够, 所以对其病害的发生还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3 我国森林健康的发展途径

3.1 营造健康森林

3.1.1 科学划分立地类型, 实施标准化造林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将各种类型造林模式纳入各级政府地方标准, 实行标准化造林, 解决“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跨越, 打好营造健康森林的基础工作。

3.1.2 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建立多类型植被

地带性植被是大自然经过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择保存下来的成果,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能够通过封育恢复及通过人工促进能够恢复原生植被的, 应以自然恢复为主, 不必要再上外来树种。对无法恢复原生植被的, 在营造生态林中应首选乡土树种, 提高树种适应性。在造林规划中, 应择优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乔灌木, 进行优化组合, 营造多类型森林,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形成优势互补, 良性发展。

3.1.3 乔灌草结合, 以灌草为主

乔木营造要以防护林为主, 减少片状纯林数量。平原农区, 应以乔木防护林及丰产林为主, 在生态与经济效益问题上, 以经济效益为主, 重点发展品种杨及果树经济林。沙区要以灌草为主, 重点治理沙源, 为发展畜牧业打好基础。山区发展要以灌木为主, 适当发展常绿树种。

3.1.4 加强种子繁育苗木工作, 促进遗传多样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开展植物造林活动, 虽然通过植树造林活动使我们的森林资源得以进一步发展, 但在植树造林时存在着苗木品种单一的问题, 同时无性系繁殖苗木比例也有所增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成为森林健康的隐患, 所以在现阶段, 我们应对这一问题进行重视并想办法予以解决, 有效的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从而使林业资源得以健康的发展。

3.1.5 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造林营林始终

在造林和营林过程中, 从规划设计开始后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 使其与各环节同步进行检查验收。

3.2 促进森林健康

3.2.1 加大现有林抚育间伐力度

过去营造标准要求乔木造林1650株/hm2 (110株/亩) 以上, 从现在林分状况看, 密度过大。从现存人工林看, 土壤水肥供应严重不足, 使树木产生恶性竞争, 造成林分整体树势衰弱, 为烂皮病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现在应立即对林分内枯死及发病严重的林木进行卫生伐, 清理病源物, 之后应有计划进行抚育间伐, 最后达到公顷保留株数。

3.2.2 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

过去由于栽植品种不对路及未达到适地适树要求的林分, 现在大部分已形成小老头树, 并成为森林病虫害爆发的发源地。对这部分林地应进行超强度改造, 实行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3.2.3 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

在进行采伐时应注重树种的合理搭配, 采伐宜采用隔带间伐为宜, 从而使采伐后更新的林分形成混合林, 使其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发展, 提高森林健康的水平。

3.2.4 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保护措施, 尽量做到任其自然生长,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从而使原生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

4 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8

我国林业政治制度的调整, 使得基层林业的生产经营得到巨大转变。尤其是对已宜林区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大量投资资金进入基层林业, 也产生了不同林业进行合作的经济模式。基层林业人员能否继续长期地维持现阶段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 主要原因在于林业盈利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实现, 或者部分实现。因此中国的林业归属, 不是只经过一次调整就能到达预期目标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 是林业政治制度能够继续优化, 真正实现林业给利于民。对于县级林业科研单位而言, 在基层林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要提高林业生产者的盈利, 并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给予全面的指导帮助。

本文主要从建设途径和科技服务型林业单位的建设两个大方面对县级林业科研单位自身职能素质的提高进行论述, 对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现代化建设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2 林业技术创新及发展的作用

传统林业品种体现出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弱等问题, 因此技术创新可促进旧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现阶段, 我国林业发展中, 还存在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问题, 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 无法精确控制作物的水分、温度、日照、养料等。而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发展, 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分、阳光等进行直观的在线测量, 提高林木环境管理的针对性;诸如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林业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 林业技术的创新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 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优化人员结构。

3 建设途径

3.1 职能的调整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之下, 林业建设面临更重要的任务, 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我国目前政治体制背景下, 政府部门的行政格局均为条块结合模式。县级林业单位要想实现将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以科技服务为主的基层林业科研单位, 单单凭借县级林业单位自身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只有获得各级林业部门以及基层林业人员的的密切配合与支持, 才能够实现各个建设目标。

3.2 优化投资方案

进行科技服务型林业站的建设, 需要对资金投入进行改革, 采取优化的投资路径, 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益[2]。林木推广的资金主要由4个来源: (1) 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 (2) 以林木经营为目的的育林基金、农林特产税的技术推广部分以及升天效益补偿款; (3) 项目年终收益返利; (4) 林业产品盈利中由于技术创新的部分款项。对县级林业科研结构的投资有利于对建设投资资金的有效监控, 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一些财政资金缺乏的区域, 采用申请的形式, 逐级向上级单位申请专款补贴。而在国家方面, 可以将以往的审批投资改为建设项目的资助、奖励。县级林业科研单位将国家的自助和奖励以及区域投资资金相结合, 从而提高地方对科技服务型林业科研单位建设的积极性和信心, 确保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3.3 引种试验

由于某些县级区域林木品种优势不突出, 导致林业生产效益差。因此在查清待引进林木或其他作物资源、管理、果实加工等情况的基础上, 从其他区域引进进行栽培试验, 明确林木的生长情况及果实成熟周期, 优选适合本区域的优良品种。如可以引进优良品种枣树、核桃、油菜、大棚番茄等较为畅销的产品。任何品种都有自身适宜的生长环境, 包括气候条件、土质等, 这些环境条件都将影响着良种的生长情况及果实成熟周期, 直接影响产品收益以及销售情况, 因此在对某良种进行引进过程, 首要任务即是进行气候、土质等生态条件的适应性试验。

4 科技服务型林业单位的建设

4.1 按类别、区域建设

只有技术创新, 才是林业科研单位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3]。应突出不同类别的林业站对当地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内容的侧重点, 提高服务效率, 增强服务效果, 促进当地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政府部门以及林业主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不同地区的林业科研单位的建设力度、程度进行全面自习的调研, 调研的对象不仅包括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员, 还应包括镇以下的干部, 尤其是重点咨询林业生产人员, 具体记录林业生产人员对县级林业科研部门的看法以及所提的建议, 目的是了解实际、具体情况, 以此为依据进行后期的县级林业科研单位的建设。

4.2 考虑地区全面发展

在按类别、区域对县级林业科研单位建设的同时, 要考虑地方整体性的发展。循序渐进是手段, 整体推进是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 并不矛盾。尤其是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比较恶劣, 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 但决不能放缓对林业科技工作站的建设。在此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层保障性措施相对较差, 生态环境建设迫在眉睫。虽然我国对此类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投入较大, 但地方林业单位却无暇顾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小, 当地生产者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所以我国对县级林业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化转变的过程, 不能忽视区域不同、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物资以及资金应该多向经济水平相对的区域投入, 从而保证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单位的整体提升。

4.3 注重监督、制约

对林业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的监督、制约, 能够起到应有的警醒和监督作用, 促进基层政府部门对林业科研单位职能的建设。对于科技推广项目, 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 协调项目的用地, 督促物力、财力以及人员的配套供应。当然当地有关部门也要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 对项目的资金要专款专用, 所用物资、材料的质量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4.4 营林措施

做好一、二、三措, 即每年完成抚育1遍、涂白2次、灭荒3次的工作, 并采取割灌除草、松土扩埯、浇水涂白、林地清理等基本护林工作。将一年分为2个阶段, 在6~10月完成林区林木的扶育工作, 抚育林木工程按照先简单后难, 先近处后远处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近处到远处的原则对分管林地依次进行林木抚育。10月到次年的5月重点进行防火管理, 分区域责任到人, 确保林木火灾的解除。

5 结语

通过对现有县级林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 具体从林业科研单位职能的调整、优化投资方案、引种试验3个方面对科技型林业站的建设途径进行的论述;从按类别和区域建设、考虑地区全面发展、注重监督和制约以及营林措施4各方面对科技型林业站的具体建设措施进行论述。论述范围较为全面, 对提高提高县级林业科研单位在林业技术创新及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阳;李建民;刘晓阳;宋娜;郑艳伟;;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2] 孙德明;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森林土壤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篇9

森林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林木生物积累所需的水分、养分、光、热和空气除部分来自大气外, 水分、养分和一部分氧气都要依赖森林土壤的补给, 并依靠它的基础支撑, 使林木挺立于大地进行多种生命活动[1]。肥力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特性, 它是决定森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中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 即水、肥、气、热四者的协调状况。因此, 森林土壤肥力水平既受到成土条件的制约, 也可以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控。森林土壤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不但是现有森林植物及其他物种的繁衍基地, 而且还使之有再生的功能。林木及森林中的多种资源, 在采集利用后, 及时采取更新恢复措施, 并保持良好的地力, 就能够继续保证森林植物的后续生长, 实现森林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从这个意义理解, 它又是可以长期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生产资料[2]。从发生学角度来讲, 森林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等外在因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 并与该系统内其他生态因子, 如太阳辐射、降水、温度、森林植物、微生物、动物等进行着不间断地物质和能量交换, 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正是由于森林土壤是几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因此它的现状和某些特性又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因子提供借鉴[3,4]。

2 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2.1 土壤质地

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 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 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 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 结持力紧密, 易于板结, 通透性差, 保肥力强, 但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 这种性状不利于杉木生长, 对毛竹繁衍、生长尤为不利。在林业集约经营中应重视土壤质地的调查研究, 在速生丰产林培育中尽可能施加有机肥或间种绿肥, 并强化幼林阶段的土壤管理, 增加松土锄草次数。黄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 通气透水性强, 适宜杨树、泡桐等生长, 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 加之降水较少, 土壤干旱缺水成为肥力发挥的主要障碍。这一地区林地砂土改良措施是掩埋落叶, 加施土杂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取客黏改沙措施以根本改善土壤质地。

2.2 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是指可供林木根系生长活动的土体厚度。它关系到土壤中水分、空气的容积及林木所需养分贮量, 也影响根系伸展及林木抗风倒性能。土层厚度在山区尤为重要, 由于山地森林土壤中石质多、土层薄, 因此土层厚度是宜林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调查研究中土层厚度划分以A层、B层厚度总和为准, 30 cm以下为薄土层, 31~60 cm为中土层, 60cm以上为厚土层。山地土壤厚度与地形部位及母质类型有关, 一般坡下部堆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厚度较大, 山脊山顶或坡上部残积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土层较浅薄, 由于具有这种分布规律, 在造林地选择或立地类型图绘制中可以地形部位作为土层厚度的参考依据, 并辅以实测为佐证。

2.3 腐殖层厚度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深刻作用后形成具有多功能团的、含氮的、酸性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即胡敏酸、富里酸。通常用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 (HA/FA) 评价腐殖质质量。通常草甸上HA/FA比值大于1.0。阔叶林土壤HA/FA比值为0.5~1.0;针叶林土壤HA/FA比值小于0.5。腐殖质在森林土壤肥力上具有多功能, 它是林木营养物质的主要源泉, 土壤中大部分氮、磷、钾等养分存贮在腐殖质中, 通过逐渐释放而为森林植物吸收利用, 成为稳定的长效肥源。腐殖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能够溶解难溶性磷, 提高磷的利用率。腐殖质带有正、负电荷, 可以同时吸附阴、阳离子形态的养分元素, 避免其流失, 同时具有对酸碱反应的缓冲性能。腐殖质具有胶体性能, 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 使土壤疏松多孔, 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腐殖质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能源, 有助于土壤酶活性的加强, 改善土壤肥力。

由于腐殖质的多功能性, 在森林土壤调查中人们都非常重视腐殖质的调查研究, 通常以腐殖质含量和厚薄来确定土壤的利用途径。腐殖质质龄一般用腐殖质层 (A层) 及其亚层的厚度、颜色衡量, 颜色愈暗, 厚度愈大, 则腐殖质质量愈高。A层厚度在10 cm以下。灰褐色土壤为少腐殖质;A层厚10~20 cm, 暗灰褐色土壤为中腐殖质;A层厚度在20 cm以上, 黑褐色土壤为多腐殖质。

不同地区、不同森林土壤类型的腐殖质含量有很大差别, 北方森林土壤多于南方, 山地森林土壤多于平原、丘陵, 阴坡森林土壤多于阳坡。从森林土壤类型比较, 腐殖质含量依次为棕色针叶林>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七·五”期间国家攻关课题“用材林基地森林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表明, 东北山地林区及南方林区的立地研究中将腐殖质层质量列为分类评价的主导因素。黄泛平原区杨树丰产林培育采取落叶归根的措施以增加土壤腐殖质, 改良林地土壤。这些实践都说明腐殖质在森林土壤培肥中具有重要作用。

2.4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湿度) 影响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对林木生长有显著制约作用。水分在土壤中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影响, 分为重力水、毛管水、吸湿水和膜状水。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影响极易渗漏或流失, 甚少为林木利用。吸湿水和膜状水受土壤颗粒的强烈吸附, 也难于为林木吸收。毛管水可长时间在土壤孔隙中滞留, 能为根系充分吸收, 是林木利用的主要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受气候 (降水、气温) 、地形、植被及土壤本身性状的影响。在一定气候区域内地形对水分再分配起着主导作用。通常高海拔地区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 土壤湿度较低海拔湿度大。山坡上部有地表径流及土内侧渗, 水分随地形汇于山脚坡麓, 因此山坡上部土壤湿度明显低于下部。山地坡面分为凹形坡、直形坡及凸形坡等, 降水或土壤水受这些坡形影响, 其土壤湿度大小依次为:凹形坡>直形坡>凸形坡。阴、阳坡及坡度陡缓导致土壤水分状况差异更明显。土壤本身的质地、结构和孔隙状况也是制约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因素。在相同地理条件下黏质土含水量高于砂质土。团粒结构土壤能渗入更多水分。孔隙度大的土壤容蓄水量也大。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林木生长成直线相关。江南山地凹形坡杉木林、毛竹林生长量远大于凸形坡和直形坡的林木。大兴安岭地区坡麓草类落叶松林地位级为I~Ⅱ级, 山坡上的杜鹃落叶松林地位级为Ⅲ~Ⅳ级。黄泛平原林地土壤湿度常年偏低, 毛白杨人工林4—10月土壤含水量在20%~25%林木才能有较高生长量。这表明在林木培育中对土壤水分状况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人工林营造中主要通过立地类型划分和正确选地以尽可能适应林木生长要求。平原地区营造的速生丰产林已采用人工滩溉方式进行调控, 以满足林木速生丰产要求。

2.5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构成林木生物量的基本物质, 在林木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有20种左右。碳、氢、氧等元素自于空气和水中, 其他养分元素都依靠土壤补给。氮、磷、钾、钙、镁、铁等在林木器官中含量多, 土壤中含量也较丰富, 通称为常量元素。硫、锰、铜、锌、硼等在林木及上壤中含量均少, 通称为微量元素。林木各种器官含氮量为0.1%~0.3%, 缺氮量时其根、茎、叶生长均受到抑制。森林土壤表层全氮含量一般为0.1%~0.3%, 速效氮更少。林木组织含磷0.1%~0.2%, 缺磷时则生长停滞, 干形发育差。森林土壤磷含量多在0.02%~0.10%, 速效磷含量为0.5~50.0 mg/kg。林木组织中含钾0.3%~2.0%, 钾对树木生理有重要调节功能, 贫缺时会严重削弱树木抗逆性。森林土壤中全钾含量为2.5%~5.0%, 速效钾含量20~200 mg/kg, 有效钾含量20~200 mg/kg。微量元素是构成树木体内酶、维生素及生长激素的成分, 并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是树木正常生长发育不能缺少的。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低, 但能满足林木需要。

上述这些营养元素在天然林中依靠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积累与循环, 进行自我调节供应林木需要, 未见天然林因某种养分不足而使生长受严重抑制的现象。但在人工林中, 特别是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林, 生物量移出林地多, 轮伐期短, 养分积累与循环失调, 会导致林木养分不足, 生长减缓。北方平原杨树人工林、南方杉木、桉树人工林常见缺少氮、磷而生长受挫, 因此林地施肥成为速生丰产林培育的必要技术措施。

2.6 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由土壤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二者相对数量决定的。一般用氢离子浓度来反映土壤酸碱性, 并用p H值表示。当p H值=7时为中性, p H值<7时为酸性, p H值>7时为碱性。土壤水溶液p H值一般为4~9, 但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山地土壤类型多为酸性, 平原土壤为中性或碱性, 森林土壤除少数类型外多为酸性。土壤酸碱性分级:p H值<4.5为强酸性;p H值=4.5~5.5为酸性;p H值=5.6~6.5为弱酸性;p H值=6.6~7.5为中性;p H值=7.6~8.5为弱碱性;p H值>8.5为强碱性不同林木对土壤酸碱性有不同适应性, 这在育苗、造林、特别是引种外来树种时更要注意它们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土壤酸碱性对林木生长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有效性而间接影响于林木。土壤p H值还可通过微生物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固氮作用的强度。此外, 土壤酸碱度还会影响土壤营养元素的化学形态、溶解度及土壤保持养分的性能。

3 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森林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特性及其管理的应用基础学科。林业要发展, 林地生产力要提高, 很重要一点就是以森林土壤学为指导, 根据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关系, 在生产中采用适宜的技术。现就造林、森林经营及林区上应用土壤的实践作一简述。

3.1 在造林中的应用

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 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 (适地适树) 、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 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 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 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以获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区杉木是主要造林树种, 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 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 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因此, 在水肥条件好的土壤上栽植杨树更为合适。造林前整地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与通气性, 易于幼树根系扩展, 有利于成活与生长, 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措施, 但各地要因地制宜。江南山地多为花岗岩风化物上形成的红黄壤, 其质地松散, 易于流失, 全垦整地会导致大量养分流失, 造林前整地以穴状为好, 避免全面整地。淮北平原林地有大面积砂姜黑土, 质地黏重, 板结紧实, 新植幼树根系难以伸展, 采用大穴整地效果明显。黄泛平原宜林地多沙质潮土, 肥力贫瘠, 同时造林苗木较大, 非常适于大穴或撩壕整地 (深宽约1m) , 这样可扩大幼树营养范围, 增强水分保蓄能力。各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养分耗用多, 林地又多贫瘠, 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树木生长需求, 适时施用化肥。

3.2 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对有林地中幼林的抚育间伐, 成过熟林的采伐利用及天然次生林的改造, 都需根据土壤立地条件, 采取相应措施。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普遍良好, 幼树密度多达10万株/hm2以上, 相互挤压, 生长受到抑制, 亟需疏伐抚育, 但限于当前人力物力, 不可能全面实施, 只能选择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进行抚育疏伐。我国各林区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 它们所在的土壤条件不同, 生长各异, 应根据土壤肥瘠分别采用隔带补植目的树种、去劣留优或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成过熟林的采伐可导致采伐地土壤及小气候的剧变, 影响日后森林恢复, 因此不同林分采伐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通常土壤肥力好的林分采用皆伐, 伐后人工造林;肥力差的采用渐伐方式, 伐后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摘要:阐述了森林土壤的作用, 介绍了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并从造林、森林经营等方面总结了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土壤,作用,土壤属性,林业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逵.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J].土壤学报, 1989, 26 (3) :207-216.

[2]赵其国.九十年代的土壤科学[J].土壤通报, 1992, 23 (1) :17-20.

[3]罗汝英.森林土壤学:问题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222-240.

森林土壤及其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篇10

在林业开发以及发展过程中, 森林土壤是最根本的因素, 林业植物的生长中需要的养分、水分、光能、热量、空气等除了个别的是大气作用, 水分以及养分还有部分氧都是依靠森林泥土的供给, 同时依赖于泥土的撑持, 植物才能够进行成长。泥土中具有肥力特征, 是泥土为植被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能量的能力, 是泥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属性的集中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受限于水分、养分、通气以及温度状况, 简称水、肥、气、热这四个因素的综合。所以, 森林泥土肥力状况不仅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 也能够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森林泥土是一种天然形成的产物, 不仅能够哺育现有植物的生长并且还有使之再生的能力。收集使用树木以及森林中的自然资源, 要立即对自然资源肥力进行补给恢复原状, 同时要维持良好的地质肥力状态, 确保森林中的植被后期顺利生长, 完成森林泥土的循环使用。从这个方面来说, 这是一种能够循环使用且长久使用的资源。从发生和发展角度来说, 森林泥土聚集了温度、生物母质、地形等自然因素产生的土壤肥力, 经过时间的变化进行变化, 是森林生态体系中关键的部分, 同时和体系中别的组成部分, 经过阳光照射、下雨、温度、植被、动物、微生物等之间的接触以及传递, 产生能量变换, 推动了生态体系的前进。

2 与林木生长密切相关的森林土壤属性

2.1 土壤质地

质地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以各种比例组合而成。根据各种土粒级百分比, 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在化验室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 在野外用手感法也能确定。森林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通气性、透水性及温度变化, 因而质地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南方低山丘陵林地土壤多黏土、壤土, 结持力紧密, 易于板结, 通透性差, 保肥力强, 但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 这种性状不利于杉木生长, 对毛竹繁衍、生长尤为不利。在林业集约经营中应重视土壤质地的调查研究, 在速生丰产林培育中尽可能施加有机肥或间种绿肥, 并强化幼林阶段的土壤管理, 增加松土锄草次数。黄泛平原林地土壤多砂土或砂壤上, 通气透水性强, 适宜杨树、泡桐等生长, 但由于土壤水肥保蓄性能差, 加之降水较少, 土壤干旱缺水成为肥力发挥的主要障碍。

2.2 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就是在种植植被的地区内植被的根系活动范围。它直接影响到泥土中水、气的含量以及植被需要的养分含量, 同时也会对根系的成长以及树木抗风能力。在山区一定要特别注意土层的厚度情况, 因为在山区山地中森林泥土石块多、土层厚度不厚, 所以在山区造林一定要按照土层厚度选择种植区域。在勘测探索时土层的厚度要区分为两层, 两层厚度之和为准, 少于三十厘米是薄土层, 三十到六十厘米之间是中土层, 六十厘米以上是厚土层。山地土壤的厚度和地貌情况以及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有关, 大多坡底因为岩石破碎形成的结构疏松风化壳较厚, 土层厚度也厚, 坡中以及坡上土层厚度就比较薄, 所以其分布是具有规律的, 在选择植林造林时或者策划图纸时可以根据地形位置当做土层厚度的参照, 同时进行勘测作为证明。

2.3 土壤水分

泥土的含水量对泥土中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成长产生作用, 在树木生长有着限制影响。泥土中的每种作用力都会对水分产生作用, 划分为重力水、吸着水、毛纲管水以及膜状水。重力水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都会渗流出土层中, 不会被树木所吸收。吸着水以及膜状水在泥土中受泥土颗粒的分子引力作用下, 仅仅的束缚在土粒表面, 接近固态水的性质, 也很难会被树木所吸收。毛纲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能够被树木根系吸收, 是树木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当地环境气候、地质形状、植被种类以及泥土自身的特性都会对泥土湿度产生作用。在有的地区其地貌形状对水分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一般海拔较高的地方下雨雨量大、空气中水分多, 泥土中水分少海拔水分多。山坡水分直接向下坡直流或者泥土内渗漏, 水分会随着地形就向坡底流去, 所以上坡上部水分明显比下坡的少。山地坡面有很多形状, 大致可以分为凹形坡、凸形坡以及直形坡, 坡形状态对土壤湿度也起着影响, 凹形坡含水量比直形坡大, 直形坡比凸形坡含水量大。阴阳坡以及坡度倾斜的角度对含水量影响更大。泥土自身的种类性质、构造以及空隙大小对含水量大小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在一样的地质条件下, 粘质土就比沙质土的含水量大。团粒构造的泥土能够吸入更多的水分。泥土中颗粒之间缝隙大的吸水量更大。

3 森林土壤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3.1 在造林中的应用

在绿化造林和速生丰产林培育中, 从树种和造林地选择 (适地适树) 、造林前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乃至成林后的施肥灌水, 都需根据土壤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立地类型是造林设计中落实技术措施的基本单元, 无论山区或是平原都根据土壤某些属性如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等择其要者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因子。在造林中树种选择是关键环节, 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生态特性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以获取最大效益。江南地区杉木是主要造林树种, 但它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才会有达到高产。北方平原造林树种有杨树、刺槐, 但它们生态特性各异。杨树好水肥, 并能充分发挥其速生优势;刺槐抗逆性强。所以, 在泥土肥力以及水分比较好的地区种植杨树最合适。在栽植树苗之前先对泥土进行整理, 能够促进泥土的透气性以及渗水性, 方便树苗根系的发展, 能够更好的促进树苗的成活, 这是必须要做的准备, 不过要根据立地实际情况进行。长江以南地区的山地大多是花岗岩风化之后形成的泥土, 其地质不密实, 比较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 如果整地时是使用全垦的方式水分势必会流失, 所以最好使用穴伏的整地方式, 不要进行全垦。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主要是砂姜黑土, 其密实性强, 泥土板结, 新种植的树苗根系很难深入, 所以最好使用大穴整地方式。由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地质比较潮湿, 土壤中肥力缺乏, 并且栽植的树苗比较大, 所以比较适合大穴或者沟带整地, 这样能够增加树苗根系吸收养分的面积, 加强水分储存情况。

3.2 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

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人工林地的培育以及采伐, 对成过熟林的砍伐以及天然森林被砍伐后再次自然生长繁衍所形成的森林的改革, 都要按照土壤的状况, 使用有关的办法。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天然森林内, 更新换代一直很好, 每公顷能够有十万棵树苗, 互相排挤, 相互制约, 成长比较慢, 急需砍伐一部分进行培养, 不过受限于现在的人力条件以及资金情况, 不能实现整体的治理, 只能选择泥土土质较好的地方开展砍伐培养。国内各个林区都有很多面积广阔的次生林, 所成长以及发展的地质情况不一样, 生长发展差别很大, 应该按照泥土土壤情况进行改进, 留住地质条件不错地区的树苗, 砍伐掉地质条件不好地区的树苗。对成过熟林的砍伐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土壤条件以及小范围内环境产生影响, 对于后期森林的还原有不利影响, 所以不一样的森林状况要选择不一样的砍伐方式。一般对于泥土肥力条件好的全部伐除, 之后再人工进行造林;泥土肥力差的地方大多使用分次砍伐的方法, 砍伐之后人工或者自然更新;综合因素以及作用下产生的历史自然体。

参考文献

[1]李庆逵.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J].土壤学报, 1989, 26 (3) :207-216.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营林技术;林业害虫;防治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的多次森林资源调查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林业害虫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林业害虫的爆发既具有火灾的蔓延性,又因其特殊的传播破坏原理造成了挽救上的极大困难。所以,林业害虫重在防治。林业害虫的防治目前主要以生物防治为基础,即运用营林技术对病虫害加以防治。根据具体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地制宜,发展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将林业害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发生。

1.林业有害生物的简单介绍

1.1林业害虫的概念

所谓林业害虫,就是那些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和繁殖,极易造成巨大病虫害蔓延的昆虫或其它植物。在来源上主要分为本地固有病虫害和外来生物。本地生物由于有天敌的控制,发生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外来生物主要是从国外经中间途径进入我国的有害动植物。有害生物的传播很容易随着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传播,防治上有很大的困难。

1.2林叶害虫的种类

林叶害虫是影响我国森林发展的主要障碍,全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占据了很大的部分。我国较为活跃的害虫有两百多种,对于不同的森林类型有不同的害虫。松林主要易发生毛虫、叶枫等,阔叶林主要发生白蚁、天牛等,此外还有鼠害、白蛾等普遍性的害虫。病虫害的发症迅速,破坏力巨大,治理困难,所以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预防。

2.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体现

2.1营林过程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全程控制,在营林的全过程都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1.1育苗过程预防虫害发生

育苗过程是森林构建的第一步,预防病虫害发生要从头开始。在树苗培育时,要选择地势相对较高,土壤透气好的苗圃,既有利于苗木的健康生长,又能保证植物不会感染一些病菌,保证苗木有较强的抵抗力。其次,苗圃要远离相同树种的森林,避免森林中的害虫侵扰苗木,在苗木上产卵,使苗木成为病虫害的传染源。另外,同一苗圃不适宜长期培育同一苗木,一些菌类会在多次培育后积累足够的量,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苗圃中产生的枯枝杂叶要及时清理,患病树木要进行焚烧处理,以免感染其他苗木。

2.1.2造林过程中注意监测

在森林尚未形成时,树木的抵抗力相对较低,需要适时地进行病虫害的调查,一旦发现人造林中出现病虫害发展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将坏死和得病的树木及时清理出去,同时密切监视其他树木情况,适当进行一些杀虫工作,将病虫害控制在初发期。

在森林基本成型后,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安排护林员对林中情况及时检查,适时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对于患病的树木,要及时清理,树干最好焚烧处理,以免病菌继续感染其它树木。对于病虫,要做到调查,若出现某一虫类出现大量繁殖的情况,要找到根源,加以治理,保证森林的健康成长。

2.2营造混交林

2.2.1混交林的优势

混交林在抵御病虫害的侵袭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混交林中,不同的树种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生长,而且,难以形成病虫害丰富的事物来源,混交林中不同树种适合不同的生物生存,间接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各害虫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提高了森林的破坏性抵抗力。

2.2.2混交林的推广

虽然混交林具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其营造难度大,国内的人工林很少有人工混交林,尤其是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现有的混交林主要是由新的小树苗和原先存在的旧有树种混合种植,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这种混交林中,新旧树木生长不均匀,病虫害生长的条件仍然很充分,生物之间的制约力较小,不足以控制生物数量的稳定,混交林的推广仍有待发展。

2.2.3混交林的树种选择

混交林的树种在选择上要有所根据,不能随便几种树种混合种植就当成是混交林。树种在选择上首先要考虑树种之间的共生性,两种树木必须要能够互利生长,起码要做到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还要考虑各树种所适宜生存的生物条件,如果两种树木所生存的病虫是同一种类,那混交的作用就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另外还要科学考虑树种的搭配,如果两种树种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适合其他生物生长的条件,那混交林就变成了另一种灾害了。

2.3合理运用生物技术

营林工作中加入一些生物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营林工作的难度,还能产生一些额外的收获。

2.3.1设置保护林

在森林周围设置一定宽度的保护树种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利用病虫害因为迁飞而大规模扩散的条件,在森林周围种植一些非该类害虫栖息类树木的保护带,可以阻止该类害虫的幼虫迁飞扩散,在营林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一下。

2.3.2选用抗病能力高的树木

利用生物科技,通过基因改良等相关措施,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培育出适合大规模种植的树木种类,在营林过程中适当地进行一些实验。利用生物技术还可以改造出针对特定害虫的树木,对于那些难以防治的病虫害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

2.3.3树木合理砍伐

森林中的树木和其他的生物一样都有一定的寿命,树龄相对较大的树木不仅对于环境影响力减小,而且抵抗力相对旺盛时期的树木较弱。容易成为一些病菌攻击的目标,而且高龄树木根系发杂,一旦感染很难加以控制,极易产生大面积的感染。所以,对于森林中的高龄树木,适时地进行轮伐,可以保持森林的较高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营林工作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3.结束语

林业害虫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同时又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必须加强林业害虫的防治。做好营林工作,是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方法,营林工作是一种预防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将营林工作真正做好,才能发挥出营林工作应有的效果,为增加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我们的绿色财富做好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刘子忠.刍议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J].科学之友,2010,4(36):56-58.

[2]徐宏波.刍议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3,6(9):34-36.

[3]杨金智.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J].吉林农业C版,2011,16(11):123-125.

环境影响评价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篇12

1 林业项目分析

基于林业项目的研究背景、由来、实施目的、类似项目实施经验的概括评价,从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等确定评价内容、评价级别和评价重点。通过公共参与调查,初步了解项目的影响力[5]。研究建设项目的相关技术文件,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筛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确定评价重点和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各专项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均可为后续的环评工作提供依据和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

2 林业项目环境现状评价

对即将实施的林业项目进行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林业用地、项目区域概况、工程项目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施林业项目的功能区进行分析,如分析项目建设地是否符合各项环境功能要求,可为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6]。针对项目功能区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如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轻度影响,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3 林业项目环境预测评价

建设项目的环境预测评价是整体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事先估计拟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因子变化的量和空间范围以及环境因子变化发生的机率与实践的推测。分析各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特征,参照相关环评导则与标准,评定各污染因子的污染等级,如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识别和分析项目建设、工程生产等活动对生态、生物等的环境影响,评估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时间、范围及生态效应等,如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区域性影响、社会性影响等[7]。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分析可能受到项目建设影响的环境要素,以及项目对这些要素及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项目生产与区域环境的相容性、建设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针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规划设计,对拟定的项目布局进行改革,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8]。

4 林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一项特殊的主体,一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等均会对林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须对林业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9,10]。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建设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评价各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由此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并反馈于工程建设,以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5 林业项目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各种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目的是获得效益和维持发展,林业项目也不例外。林业是环境建设的主体,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林业项目投产后,通过公共参与,调查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由此体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运行效果。

6 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根据森林资源和林业的重要性及目前的严峻情况,应该针对每个林业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林业建设项目主体,以及区域环境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评价,提出减缓、控制可能造成负面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降低潜在的风险,对各个生产过程做出优化选择。通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替代性方案,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靖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展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6):96-99.

[2]刘东兰,郑小贤,李金良.森林经营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16-20.

[3]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程吉宏,王晶日.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4):52-54.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6]戴寿连,张骏,朱锦茹,等.浙江省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11-3415.

[7]王国申,朱金兆.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1-117.

[8]钟恢明,周庆华,高山明,等.农林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5-89.

[9]雷跃平.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3):1-3,10.

上一篇:美国337调查下一篇:课程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