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2024-10-01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精选8篇)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1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枣庄市辖五区一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即68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

文明、以绿化促富裕,加快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53.6万亩,森林覆盖率27.5,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市林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299.4。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枣庄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枣庄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枣庄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00——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05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二是因地制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各区(市)、乡镇坚持因地制宜,庭院内、村庄内、村庄外三位一体,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既要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又让农民在创建绿化中切实得到实惠。庭院内以果树为主,适当配以四时花卉;院外村内的空隙,以用材林为主,有条件的村主要街道、健身园、文明广场等规划成园林绿化小景;村庄周围规划成围村林。滕州市坚持以生态创建特色化,立体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串成线、造成片、高标准、强带动”的样板,涌现出一批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种模式的绿化示范村,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机制。搞好村庄绿化,资

金投入和技术指导是保障。我们按照“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个为主”就是村民自己投资、投劳为主;“几个一点”就是市里奖一点、区乡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有关帮包部门及责任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据统计,近几年全市用于镇村绿化的资金达到2800余万元。市创建办联合市林业局对全市文明生态创建村进行绿化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有效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效果。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加快林果专业村、林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业生产带动农村生产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枣庄品牌优势的特色林业产业。石榴花是枣庄的市花,栽培面积占全国的1/9,产量约占全国的1/3,我市的峄城区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枣庄因枣得名,枣树是枣庄的市树,面积和产量在全省也有一定位置。因此,我们认为,石榴、大枣最具枣庄特色,市场前景广阔,是枣庄的名牌和王牌,同时,也是搞好村庄绿化的良好载体。我们把做大做强石榴、大枣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专题研究石榴、大枣两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并印发全市石榴、大枣发展规划,努力把石榴、大枣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林果业发展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3年来,全市新发展石榴、大枣20.3万亩,有效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专业乡(镇)、专业村。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山岭薄地及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市把石榴、大枣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乡镇(街办)有29个,林果专业村已发展到360个,涌现出一大批石榴、枣、樱桃、桃、柿子、葡萄等专业村,2005年全市干鲜果品产量达到30.6万吨。山亭区水泉镇林果面积10.5万亩,冬春暖大棚果已发展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全镇林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2/3。该镇一个400多人的倪庄村,2005年仅樱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三是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林果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我们注重围绕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重点培植木材加工业、果品保鲜加工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林业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市用材林资源的增加,木材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涌现出薛城捷利、东盛、天顺、台儿庄宏润、市中区韦伦嘉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企业有500余家,年产值6.5亿元。重点扶持店子镇长红枣开发公司等10多家石榴、大枣加工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7800吨,贮藏增值1000余万元。龙头企业的兴起,反过来又带动了林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广大农民靠林果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以可视山头绿化为重点,加速绿色、生态枣庄建设

我市目前尚有35万多亩荒山需要绿化,荒山绿化已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覆盖率低,与建设绿色枣庄、生态枣庄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把可视山头绿化作为全市林业建设和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推进荒山绿化的突破口,2005年召开了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暨雨季造林现场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内完成市内九条主干道路可视山头绿化。一是建立可视山头绿化目标奖惩机制,切实把荒山绿化任务压在各级党政肩上。市委、市政府将各区(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枣庄高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责任人。把该项绿化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具体奖惩办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荒山造林需要。市政府对验收合格的荒山成片造林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疏林地补植每亩补助25元,各区(市)、乡镇(街道)也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相应配套。三是普遍推行工程造林和专业队造林,切实提高造林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组织造林工程队和专业队300多个,人数达20000余人。四是搞好检查验收,兑现奖惩。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人员组成的考核验收工作组,对2005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工程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了全市雨季造林会议,对各区(市)可视山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给予了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奖惩政策的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党政搞好荒山绿化的积极性,全市迅速掀起了可视山头绿化高潮。

五、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农民是植树造林的主体,维护农民在林业方面的合法权益,始终是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原则,进一步稳定政策,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全市大力开展林业权属年活动,认真抓好林地和林木的权属落实工作,做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依法完善;对长期得不到绿化的林业用地,依法调整承包关系,限期绿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绿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峄城区古邵镇杨林村对村内外的绿化树坑进行公开拍卖,100余名村民争相竞拍,最高拍出了“50元一个树坑”的高价,4000余个树坑植树权拍卖了20余万元。杨林村的做法推广到周边12个村,带动这些村栽植各类树木6万余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积极建立市、区(市)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市已有60.85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国家省、市补偿范围,为生态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和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林农果农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绿化成果。

领导和同志们,我市林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一定以这次全省现场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努力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2

关键词:林业,休闲产业,发展路径

自由是人的本质和最终需要, 休闲是实现自由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休闲消费已经成为测度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发展休闲产业己经成为国际化的大趋势, 以旅游为主导的林业休闲产业, 成为我国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林业休闲产业以生态和环境的维护与改善为宗旨, 具有较强的产业依托性和地理性特征, 并体现了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的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以生态和环境的维护与改善为宗旨。发展林业休闲产业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林业休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林业休闲产业的概念

林业休闲产业是指以森林资源为载体, 具有同类社会经济功能, 提供各种服务劳动, 满足人休闲需求的企业集群。它包括4 个主导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康体休闲产业。

2林业休闲产业的特征

(1) 较强的产业依托性。林业休闲产业主要以林业为依托, 是林业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主体, 也是休闲产业的主体。 (2) 较强的地理性特征。林业休闲产业主要指林区范围内的休闲产业, 以促进林区经济的社会发展, 增加属地居民收入为目标。 (3) 体现了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林业休闲产业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 只要进行合理运营、科学管理, 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生态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实现永续利用的目的。

3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发展的成果

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林业旅游休闲产业在国外发展迅速, 发达国家森林旅游休闲以森林公园休闲、地质公园休闲为主导产业。森林公园在欧美称为国家公园, 日本称为国立公园, 国际保护及自然资源联盟统称国有公园。发达国家森林公园业发展较早, 目前美国90%以上的林地都允许公众进入进行户外游憩。在拉丁美洲, 森林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90%。而我国的林业休闲产业存量没有西方多, 但是发展势头却与西方不相上下。具体表现在: (1) 我国建立了国际重要湿地30 处, 面积达343 万m2;野生动物繁育基地645 个, 珍稀野生植物培育基地493 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7083个, 野生动植物科研及监测机构295 个, 因此, 我国发展林业休闲产业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2) 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04 年,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1.02 亿人次, 比2003 年增长了26.67%, 比2002 年增长了25.51%。国内旅游收入4710.71 亿元人民币, 比2003 年增长了36.85%, 比2002 年增长了21.46%。 (3) 旅游业就业持续增长。尤为重要的是, 旅游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女性、毕业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4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发展的不足

4.1 发展速度迟后,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林业休闲产品供给比较单一, 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雷同, 不能适应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业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 尤其不能适应农村休闲消费需求。据统计, 我国目前有“宋城”90 余处、“西游记宫”800 余个、“微缩中华景观”30 余处, 文化附加值低、缺乏特色, 与属地自然景观、社会文化缺乏和谐性和一致性, 为我国发展林业休闲产业带来许多障碍。

4.2 文化附加值较低,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教育功能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生态建设既包括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再生建设, 也包括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建设。作为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林业休闲产业文化附加值较低, 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目前, 林业休闲人文景观、基础设施的生态文化和传统文化附加值较低, 对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宣传不够, 不能满足休闲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4.3 休闲产品价格偏高, 超出中低收入居民的支付能力

我国休闲消费支出普遍偏高, 超出中低收入居民的支付能力。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建成450 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游乐场和主题公园。但是统计数据表明, 90%的主题公园基本处于收入持平或亏损状态, 主要原因是中低层收入者消费不起, 无法拉动内需。

4.4 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产业发展缺乏规划, 体制落后, 管理规制缺位

我国没有把休闲产业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进行规范和管理, 无论在产业政策或产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上, 休闲产业还没有占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位置, 因此, 在休闲经营管理方面形成了体制落后的态势, 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上述问题客观描述了我国林业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 为加快发展我国林业休闲产业,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提供了依据。

5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发展的改善措施

(1) 实施政府导向的优惠政策, 扶持产业发展, 加强政府的政策倾斜, 如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促进产业高效运行。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组织, 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 是保证林业休闲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3) 发挥示范效应, 带动产业发展。在林业休闲产业建设中, 培育品牌企业, 利用示范效应, 营建产业竞争优势。林业休闲产业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适应性广的林业经营模式, 必须因地制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维可.关于瑞安市生态休闲林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温州农业科技, 2010 (2)

[2] 王娇.林业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 2010 (25)

[3] 胡士磊, 张松, 台朝朝.浅析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S2)

[4] 李培祥.试析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研究, 2008 (3)

[5] 孙晓霞.闲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东经济管理, 2007 (3)

[6] 瞿茂生.闲农业中的林业模式[J].南林业科技, 2007 (4)

[7] 温银娥, 汤庚国.建自然、稳定、优美的城市森林景观——上海崇明生态休闲林规划设计[J].代城市研究, 2004 (12)

[8] 韩德乾.技进步与休闲产业[J].然辩证法研究, 2003 (2)

绿色发展赋予林业新使命 篇3

坚持生态优先,强化资源保护。要在加大植树造林的基础上,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地位,科学划定、严格管控林业生态红线,保护森林、湿地、物种栖息地等各类生态用地,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要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以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为核心,建立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为保护资源和发展林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坚持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动“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林下经济、林权交易”等新业态的形成,努力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

坚持文化引领,推进生态文明。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林区采风、生态笔会、绿色征文、林业主题宣传等活动,加大创作力度,挖掘、整理和提炼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加快推进生态文化示范园、生态文化主题公园、林业科普基地、展示中心等基础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绿色理念和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4

关键词:东北林业;生态林业;转型

东北地域面积广,涵盖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三大平原,该区域气候优越,土质非常适合林业的发展,所以,东北地区的林业有史以来在全国影响很大,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该地区的经济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业产业。伴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关注,实现该地区林业向生态林业的转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东北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根深蒂固,因此,在转型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

1东北林业的现状

虽然当今东北地区的林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东北地区林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林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林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森林覆盖面积减少

由于东北林业的经济性,传统的采伐方式严重破坏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林区生产管理组织者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重视度不够,进而造成林区乱采、偷伐等现象时常出现,为追求地区的财政收入,许多还处于生长过程中的中龄、幼龄树木也遭受砍伐,林业的采伐速度大大超过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据统计,仅在20世纪最后10年,吉林省的成熟林总面积从150.3万hm2锐减到52.8万hm2,减少64.9%,长白山林区从6亿m3的蓄积量减少到仅剩1亿多m3,减少83.4%。伴随着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使整个生态环境遭到损坏,造成整个森林环境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急剧减少,整个森林生态环境状况遭到严重的损坏,由于树木数量的锐减,森林的降水量和气温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地土壤的含水量降低,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少水,进而引起林业区域土质松散,部分地区出现荒漠化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加剧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

1.2木材使用效率低下

近几十年来,木材加工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林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其木材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木材加工业的合理配置对于促进经济与林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东北地区传统的林业生产过程就是将砍伐的树木用于生产原木,或者用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其中,将木材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将砍伐的树木生产成原木,然后进行销售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模式,虽然许多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企业也相继存在,但每个企业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木材加工的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只能进行简单的木材初加工,很难实现采集、初加工、半精细加工、精细加工、出售的木材一体化的加工方式。此外,传统的初加工形式只能对树木的主体枝干进行加工处理,造成树木的枝桠部分大部分被废弃。因此,传统的生产模式严重降低整体林业生产的效率,使大量的林业资源受到损失和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减少了造成森林面积。

1.3林业生产技术落后

东北地区传统的林业生产就是通过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比较低,进而出现林区生产设备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机械设备老化等现象,从而造成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低下,整体机械化程度低,此外,整个林业生产的标准体系不全面,缺乏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科研、试验、推广的过程,整个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低,对林业发展的总体性研究比较片面,很难实现林业发展与经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很难满足其向生态林业转型的要求。

2生态林业转型的路径

面对东北林业当今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其林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结合东北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林业的生态转型:

2.1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要实现东北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化,首要任务就是扩大树木的覆盖面积,完成扩大树木的覆盖面积任务可以通过多条不同的路径来实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以重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相关政策,将扩展森林面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提入政府工作日程,政府部门还需要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吸收多方面的信息反馈,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其次,相关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执法,坚持从源头出发,加强林区组织管理力度,依法对破坏森林资源、乱砍乱伐的违法犯罪作斗争,从根本上遏制乱砍滥伐现象的产生;最后,要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学生教材、城市宣传广告、新闻媒体、报纸传媒等手段提倡人人爱林、护林,坚决与破坏森林的行为作斗争,共同维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实现经济结构优化

首先,需要实现林区林业加工企业的整合,对不同的生产企业集中化,发展不同生产企业的特色,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的木材加工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对木材从采集到精细加工的一体化发展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木的使用效率;其次,林业区域应该改变单一的林木生产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在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完成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林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工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木材的初加工,一方面,木材加工产业应该实现密集型产业一体化结构建设,林业区域可以对相应的木材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化,增强整体木材加工质量,提高生产过程中对树木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林业区域可以发展农业、畜牧业,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珍贵药草植物的种植生产,还可以运用本地的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

2.3加快产业科学技术

林业区域必须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学校和研究场所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培育林业物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林业机械的开发等项目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努力改善林区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工作条件,优化技术研究人员的层次,从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广泛吸收青年技术人才,汲取林业生产过程的新鲜血液,建立稳定团结的林业科技队伍。另一方面,国家要努力发展林业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开设一些林业发展重点学科,通过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教育实践,培养一批林业科技人才,从小加强对林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对生态林业的相关理念、管理方式、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全民化教育。

3结语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相应的林业保护措施也在不断提出,虽然在转型的道路上困境频频,但是实现林业的生态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首先要采取多种手段充分扩大林业森林覆盖面积,其次要对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加上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人才储备力量的培养,相信在这些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下,东北林业在不远的将来必能实现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高连峻.以建设现代生态林业模式促进东北林业的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1997(Z1)

2倪鹏伍.谈谈东北林业经营目标问题———以森林生态为主体的建设和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发展.[J]绿色中国,2004(4)

3田国双.林业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指标构件.[J]林业经济,2014(11)

4殷凤绪.东北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型的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2015(5)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5

----诚实守信楷模个人事迹材料

----现任___县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负责全面工作。自从年月担任___县总工会主席以来,以卓越的领导才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出了一个率先垂范、奋发有力的领导班子;以执着的敬业精神,甘愿奉献的人生品格,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工会干部队伍;以与时俱进的意识,敢为人先的风貌,开创了___县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刻苦学习,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在工会工作岗位上的“新手”,总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善学好思,边学边干,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了解我县工会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使自己更快地进入角色,不仅积极参加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集体学习,还经常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单位坚持自学,并认真做笔记。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六大和中国工会十四大会议精神,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几年来,记笔记达几万字,写学习心得达数篇,撰写理论文章20余篇,调查报告几十篇。由于加强了学习,使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头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县工会工作全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

够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会工作。

二、敬业奉献,勇挑重担,努力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

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全省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大县、宽裕型小康县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为此,我多次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提会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明确工会工作的重点,保证了全县工会工作顺利开展,为我县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新成果。根据上级工会的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全县广大职工中开展了“献良策、创记录、提素质、作主人”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年增创经济效益达万元。积极组织全县职工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县代表队每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组织协调签定经贸洽谈合同,有利地推动了全县----产业的发展。

二是依法维权工作取得新突破。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要求,我把维权工作作为工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首要任务来抓。全县有----个基层工会组织,有的单位建立了职代会制度;有的家企事业单位实行厂务公开,公开率达;有的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集体合同,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工资协议。强化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并配合县直有关部门每年开展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保护了广大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了依法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有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法律监

督委员会,组建率达。

三是送温暖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组织开展了县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___单位包扶百户特困职工和“双连双促”活动。对户特困职工建立了档案,实行微机动态管理。成立了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把日常救助与临时救助和节日救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大力开展了促进再就业“十大帮扶”和“四送一助”活动活动。几年来,建立了职介所---个,培训基地--个、安置基地---个。免费培训下岗失业职工---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对全县---名家庭困难的应届和往届大学生进行了资助,金额达---万多元。开展了“维护女职工权益特别关爱行动”,较好地维护女职工的权益。另外,协助有关部门推进了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四是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几年来,新建基层工会组织家。全县工会组织全部达标,升级--个,创优--个,建成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个,市级模范职工之家--个,先进职工之家--个,模范职工小家--个。坚持对县直和乡镇工会主席实行了目标管理,实行百分考核制度,强化了工会干部培训工作。县总办了期工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达---人(次),提高了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了演讲比赛、职工卡拉比赛、象棋比赛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在企业中开展“知识武装工程”活动,进一步

调动了广大职工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在全县广大职工中开展了“---大振兴、-----当尖兵、-----要先行、职工立新功”的大讨论活动,开展了“树信心、强本领、做贡献、促振兴”的主题教育,进一步把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为建设宽裕型小康县做出了新贡献。

三、作风民主,工作务实,开创了我县工会工作新局面

作为县总工会的主要领导,我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勤于奉献,廉洁自律。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工会工作能否搞好,关键在领导班子。基于这种认识,我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首先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抓起,加强领导干部形象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大事由集体研究决定,保证了对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其次,是充分发挥副职作用。对副职充分信任大力支持他们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两位副职对分管工作敢于负责、主动工作,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搞好团结。我和领导班子成员经常交心谈心,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一班人同心协力,团结共事;五是建立健各项了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学习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党组会议制度,常委会议制度、考勤制度等项规章制度,并要求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几年来,在我的带领下,班子成员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无违规违纪现象。把县总工会的领导班子建成了一个为民、务实、清

廉,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二)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我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并以建设“四型机关”为契机,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学习。我教育机关干部要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使机关干部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加强学习方面要求机关干部要做到“五有”: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制度、有学习笔记、有学习签到簿、有学习考核办法。在提高机关干部学习质量上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读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学习研讨与知识测验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学习业务相结合。由于加强了学习,使机关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二是抓思想道德建设。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为广大职工热情服务、文明服务。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真心实意为广大职工办实事好事;三是在机关中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即在各部室开展了争创先进部室、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当先进工作者活动、在县直机关争创“四个一流”(争创一流班子、一流队伍、一流作风、一流业绩)活动。我亲自组织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百分考核制度,坚持半年考核一次,年终总结验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在机关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机关干部都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四是抓转变机关作风。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向基层工会下发了征求意见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6

摘 要:我国经济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云贵高原区域,由于城市规模化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林业面积数量的减少,在缺少植被的环境下,土壤层受雨水冲刷严重,整个区域的石漠化现象显著。在石漠化不断延伸的情况下,土壤的肥力持续下降,石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越发的困难。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进行生态恢复和扶贫开发,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本文就基于CDM林业碳汇的石漠化区域扶贫开发的生态路径进行探讨,主要目的就是为石漠化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CDM;林业碳汇;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

石漠化是我国比较常见的生态问题,集中分布于南方区域,尤其是云贵高原等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主要表现就是岩体表面的土壤层被雨水冲刷,造成了岩体的裸露。就石漠化的发生原因来看,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原因是石漠化区域的降水较多,对土壤的冲刷严重,而且土壤层较为稀薄。人为原因是由于人们的砍伐活动或者毁林开荒造成了植被的大量减少,致使植被对土壤层的保护作用减弱。目前,石漠化区域由于自然地原因限制了发展,已经成为了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所以在国家扶贫开发的项目中,石漠化区域成为了重点对象。

一、贫困区域概况

安龙县栖凤街道办事处于2012年6月29日成立,位于贵州省西南部,辖区国土面积211?72平方公里。境内有芭猫河、岩怀河、八坎河和南盘江。海拔407一1360米,年平均气温19.3度,年均降雨量1048.55mm无霜期305天以上,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街道交通比较便利,南昆铁路,汕昆高速,国道324线穿境而过。此区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石漠化严重,贫困率高,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基本概念

在CDM林业碳汇的基础上进行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必须要明确CDM和林业碳汇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的CDM,实际上指的就是清洁发展机制,主要就是在发展中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环保。而林业碳汇则指造林再造林的森林管理,旨在通过森林管理,实现二氧化碳和碳汇交易的的相结合。总体而言,无论是清洁发展机制,还是林业碳汇,其根本宗旨都是要实现低碳经济,也就是说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正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基于CDM林业碳汇的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生态路径

1.科学分析生态环境

要在CDM林业碳汇的基础上进行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从生态路径考虑,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生态环境。因为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而要进行扶贫开发,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生态治理。在生态治理的时候,利用林业碳汇的核心内容进行造林再造林的森林管理相当重要,而要进行造林再造林,就必须详细的了解生态环境,从石漠化区域的生态实践出发进行植被的恢复和再造。为了突出生态恢复的效果,植被选择必须要能够适应生态环境,否则会加大生态恢复的投入,使得生态恢复工程的效益性降低。

2.掌握生态的整体性

掌握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也非常的重要。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进行扶贫开发的时候,要从生态的整体性上入手进行。凤栖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境内河流众多,海拔起伏也比较明显,加之铁路公路穿境而过,所以在进行扶贫开发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考虑比如水流的控制、不同海拔的差别对待等等。通过区域的整体性考虑,将整体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这样进行的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才能具有全面性,效果也会更加的显著。

3.将生态恢复和低碳经济紧密结合

因为要考虑到扶贫开发,所以不得不进行经济建设。由于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本来就比较脆弱,所以在进行经济开发的时候要牢牢掌握低碳的概念,并将生态恢复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换句话说就是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开发,应该采用生态化的手段进行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链的开发。俗话说“靠山吃山”,由于凤栖街道办事处地处山区,所以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山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色产业的建设,这样,既能够发展区域经济,又不会带来其他的工业发展问题,对于石漠化脆弱的而生态而言,就是一种保护。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开发,扶贫工作的效果自然大大增加。

4.牢牢把握林业碳汇的核心

林业碳汇的核心就是进行造林再造林的森林管理,所以在生态开发中要牢牢的掌握这一核心。在森林管理中,重要的是实现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发挥,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对森林的生态性和经济性进行区分。对于生态林木,要严格执行管理标准,禁止乱砍滥伐现象,保证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进行经济林区的建设,这样,整个区域内的林业经济性也会得到实现,这对于扶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现在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必须将经济发展纳入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来。石漠化区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所以在进行扶贫的时候,要将生态建设和低碳经济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保证扶贫开发既有效率,又有质量。

参考文献: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7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鄂州

1 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时代,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胀、土地荒漠化、酸雨增多、森林退化、粮食短缺、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也接踵而来,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安全问题[1]。面对这样的困境,公众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生产部门[2],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态建设和经济生产的双重重任,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3],是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认为在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4]。2009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代表时把林业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5]。林业对整个人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类存在,关系到地球消亡,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然而,随着林业的发展,以木材生产经营为主的传统林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逐步形成以转变林业经营思想、调整林业经营目标和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建设思想[6]。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7]。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生态效益综合体现、是经济效益全面提高、是社会效益突出显现的林业[8]。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隔江相望,南同咸宁濒湖毗邻,是鄂东水陆交通枢纽。鄂州是古铜镜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原产地,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等称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51.7万亩,占国土面积21.6%。其中有林地面积29.9万亩,森林覆盖率14.1%,森林蓄积量47万m3。鄂州市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有大小湖泊133个,其中梁子湖湿地属省级保护区。市级湿地保护区有洋澜湖、红莲湖、花马湖,湿地保护工作是鄂州林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鄂州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市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建设“产业鄂州、创新鄂州、全域鄂州、灵秀鄂州和幸福鄂州”、加快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9]。这些目标的实现需以现代林业建设为支撑,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繁荣,为鄂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2 鄂州建设现代林业的途径及意义

2.1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这是鄂州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能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这有利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当前我们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大环境已不允许再走“先粗放后集约”的老路,也不可能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繁荣,我们所需要的是绿色繁荣[10],绿色GDP。鄂州地处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加快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难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发展现代林业,促进林业相关经济发展,如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林业观光园等,都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对于推进鄂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硬指标、硬要求。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鄂州绿水青山的政绩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鄂州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科学发展。

2.3 开展生态安全道德观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尖端科技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我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很脆弱,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而且,即使是现有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大都停留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开展公众的生态安全道德观教育尤为必要。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

2.4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层次兴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科技兴林是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就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科技的推动作用[11]。目前,鄂州林业科技基础很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兴林总体水平很低。为了提升林业发展层次,一是要狠抓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林木种苗站、骨干苗圃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林业科技推广经费,保障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突出抓好创新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普及和林业科技培训,提高林农对科技兴林的认识,切实提高林农科技素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林农,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12]。四是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林业科研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功能来筹集资金。还可以利用林地发展经济林、苗圃、花草基地等林业产业。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般也大多来自财政拨款,还有企业和个人捐款,可以考虑采用发行环境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

2.5 发展林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传统经营方式的落后、体制和机制的僵化是当前制约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特别是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林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改革,以此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全市林业管理体系。着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效率为核心的扁平化运作机制,以规划为龙头的规范化运作机制,谋求林业效益最大化,构建与发展现代林业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因此,面对林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对林业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深入改革,以激发林业企业发展活力。一要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构造多元化产权结构。这是解决林业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的核心。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林业企业,可以通过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出售、租赁、拍卖,采取诸如独资个体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改制为国家控股或国家参股乃至完全变成个人经营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二要大力进行劳动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和要求,引导和锻炼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独闯市场的能力。资源管护、采伐、营林、运输、公路养护等内部劳动组织结构都要以专业户的形式出现,使之与市场对接[13]。

2.6 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林业工程是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的过程,目前我国在实施的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该工程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盖度和质量,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地生产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14]。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促进生态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营造优良环境。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湿地保护、荒山造林、长江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大力推进鄂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建设鄂州森林生态屏障,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7 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 篇8

【关键词】加强发展;林业;绿色经济;宏伟目标

1.林业与绿色经济的天然联系

林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森林及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森林还可以提供果实、油料、香料、中草药等非木质林产品,对于维持逾全球10亿人的生计有重要作用;林业在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维护粮油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业大致也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营造林业,第二产业主要指的是林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涉林服务业。其实在“绿色经济”概念提出以前,林业三产就已经在走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换言之,林业三产具备强大的维系生态安全和保障绿色增长的潜力。到如今,林业的三个产业已在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第一,营造林业通过集体林权改革释放生产力,增强商品造林的活力,改善林区百姓的生活;第二,加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工方式升级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顺应时代发展对加工企业的要求;第三,生态旅游获得发展良机,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有望有机结合。升级后的新三产将在绿色经济中发挥更加重大作用。

2.林业一产以生态促经济

在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经济大系统中,林业既是极其重要、日益壮大的组成部分,又是必不可少、十分关键的运行环节。由于森林和湿地资源都是绿色的可再生资源,在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促进经济排放的减量化、经济产品的再利用、各种废弃物的再循环,进而促进整个经济驶入生态友好、循环发展的轨道。具体地说,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以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一种间接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同时,林业又可以生产许多林产品,在许多方面发挥直接的现实的生态经济效益。

林地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森林是山区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山区农民最便捷的就业门路。在贫困山区大力发展林业,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和长效扶贫的措施。大力发展山区林业是国家保生态、农民得实惠的双赢选择。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及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脱贫致富。

3.林业二产以创新赢效益

林业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潜力主要体现在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二产是林业资源的加工使用产业,只有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才能带来生态和效益的共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重点推广林木花卉新品种繁育及高效栽培、重要经济林和原料林高效经营、珍贵和乡土树种培育、森林抚育经营、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木竹材料及林特产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林业灾害防治、野生动物繁育利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良种良法使用率。林业重点工程必须与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验收,建立考核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科技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4.林业三产以效益促保护

林业第三产业的绿色增长潜力主要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潜在的生态效益方面,三产的典型是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看树代替砍树”的新模式,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旅游有望使生态保护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导方向转变。红色生态旅游值得借鉴。

大力推进的旅游经济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增强了生态安全,更提高了旅游区群众的收入。以巴中市通江县为例,全县共接待游客10.2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482.8万余元,农家乐、乡村酒店等旅游设施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巴中市南江县铁炉坝村,通过搞集生态、观光、绿色经济于一体的立体产业, “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现在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大幅调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5.林业与绿色经济带来的启示

林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石,增加森林资源资产,保持森林健康活力,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增进林区人民的福祉就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发展理念。林业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保障和促进国家的绿色增长,而且还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林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绿色增长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发展林业、促进绿色经济,要围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个出发点,才能达到兴林富民的目的。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寻求提供多种多样的发展和减少贫困的机会,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多元化的收入和就业,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抵御了市场风险,这些方面应当成为未来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6.结束语

鉴于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为顺应国内外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我国林业的地位应提升而非继续降低,林业的职能应加强而非继续削弱。只有这样,我国的生态建设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我国广大山区和林区的民生才能得以有效的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能得以日益稳固。 [科]

【参考文献】

[1]丁卫东.浙江省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发展战略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51~152.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期《沁园春 雪》教案下一篇:消防网格化管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