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共10篇)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1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枣庄市辖五区一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即684.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75.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5.7。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
文明、以绿化促富裕,加快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步伐。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53.6万亩,森林覆盖率27.5,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市林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0年增长299.4。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林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谋划、去运筹
加快林业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建设,意义重大。我市山区面积249.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36.5,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种粮产量低、效益差,同时由于森林资源总量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炭、建材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与污染。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消化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五大生态工程和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近几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枣庄的决定》、《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枣庄市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枣庄市40万亩经济林和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把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党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局(站)长确定为林业建设的“五职责任人”,实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有力调动了各级党政干部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春季、雨季造林和冬季森林防火动员会议,市人大每年都视察并审议一次林业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力以赴、齐抓共管搞绿化的可喜局面。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造林48.6万亩,比2000——2002年全市造林面积增加72.9。
二、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突破口,带动镇村绿化快速发展
我市共有64个乡镇(街道)、2095个行政村,镇村占地70余万亩,植树绿化的潜力很大。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我市农村实际,在全市大力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以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为着力点,切实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04年搞好46个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的基础上,每年确定100个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2005年创建了106个,今年又确定了104个,推动广大农村向着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扎实迈步。我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创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是明确标准,坚持把造林绿化列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要指标。在30多项创建指标量化考核总分105分中,绿化占20分。各级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村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老百姓在受益中”为目标,大力组织创建村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有152个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标准,新增绿化面积21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60万株,绿化率均达到35以上。创建村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带动了全市镇村绿化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农田林网42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810公里,村镇植树2400万株。
二是因地制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各区(市)、乡镇坚持因地制宜,庭院内、村庄内、村庄外三位一体,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既要绿化美化,人与自然和谐,又让农民在创建绿化中切实得到实惠。庭院内以果树为主,适当配以四时花卉;院外村内的空隙,以用材林为主,有条件的村主要街道、健身园、文明广场等规划成园林绿化小景;村庄周围规划成围村林。滕州市坚持以生态创建特色化,立体推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串成线、造成片、高标准、强带动”的样板,涌现出一批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种模式的绿化示范村,深受群众欢迎。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文明生态村创建绿化机制。搞好村庄绿化,资
金投入和技术指导是保障。我们按照“一个为主、几个一点”的原则,整合资源,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调的格局,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个为主”就是村民自己投资、投劳为主;“几个一点”就是市里奖一点、区乡财政补一点、村集体拿一点、有关帮包部门及责任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据统计,近几年全市用于镇村绿化的资金达到2800余万元。市创建办联合市林业局对全市文明生态创建村进行绿化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有效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效果。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加快林果专业村、林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以林业生产带动农村生产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枣庄品牌优势的特色林业产业。石榴花是枣庄的市花,栽培面积占全国的1/9,产量约占全国的1/3,我市的峄城区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枣庄因枣得名,枣树是枣庄的市树,面积和产量在全省也有一定位置。因此,我们认为,石榴、大枣最具枣庄特色,市场前景广阔,是枣庄的名牌和王牌,同时,也是搞好村庄绿化的良好载体。我们把做大做强石榴、大枣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专题研究石榴、大枣两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并印发全市石榴、大枣发展规划,努力把石榴、大枣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了林果业发展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3年来,全市新发展石榴、大枣20.3万亩,有效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专业乡(镇)、专业村。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山岭薄地及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大力发展林果业。全市把石榴、大枣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乡镇(街办)有29个,林果专业村已发展到360个,涌现出一大批石榴、枣、樱桃、桃、柿子、葡萄等专业村,2005年全市干鲜果品产量达到30.6万吨。山亭区水泉镇林果面积10.5万亩,冬春暖大棚果已发展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00多万公斤,全镇林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2/3。该镇一个400多人的倪庄村,2005年仅樱桃一项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三是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基地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林果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我们注重围绕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重点培植木材加工业、果品保鲜加工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林业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市用材林资源的增加,木材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涌现出薛城捷利、东盛、天顺、台儿庄宏润、市中区韦伦嘉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企业有500余家,年产值6.5亿元。重点扶持店子镇长红枣开发公司等10多家石榴、大枣加工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7800吨,贮藏增值1000余万元。龙头企业的兴起,反过来又带动了林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广大农民靠林果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四、以可视山头绿化为重点,加速绿色、生态枣庄建设
我市目前尚有35万多亩荒山需要绿化,荒山绿化已成为制约我市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覆盖率低,与建设绿色枣庄、生态枣庄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委、市政府把可视山头绿化作为全市林业建设和生态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推进荒山绿化的突破口,2005年召开了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暨雨季造林现场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内完成市内九条主干道路可视山头绿化。一是建立可视山头绿化目标奖惩机制,切实把荒山绿化任务压在各级党政肩上。市委、市政府将各区(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枣庄高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责任人。把该项绿化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制定了具体奖惩办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荒山造林需要。市政府对验收合格的荒山成片造林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疏林地补植每亩补助25元,各区(市)、乡镇(街道)也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相应配套。三是普遍推行工程造林和专业队造林,切实提高造林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组织造林工程队和专业队300多个,人数达20000余人。四是搞好检查验收,兑现奖惩。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织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人员组成的考核验收工作组,对2005全市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工程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市委、市政府近期召开了全市雨季造林会议,对各区(市)可视山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给予了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奖惩政策的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党政搞好荒山绿化的积极性,全市迅速掀起了可视山头绿化高潮。
五、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农民是植树造林的主体,维护农民在林业方面的合法权益,始终是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原则,进一步稳定政策,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全市大力开展林业权属年活动,认真抓好林地和林木的权属落实工作,做到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依法完善;对长期得不到绿化的林业用地,依法调整承包关系,限期绿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绿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峄城区古邵镇杨林村对村内外的绿化树坑进行公开拍卖,100余名村民争相竞拍,最高拍出了“50元一个树坑”的高价,4000余个树坑植树权拍卖了20余万元。杨林村的做法推广到周边12个村,带动这些村栽植各类树木6万余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积极建立市、区(市)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市已有60.85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国家省、市补偿范围,为生态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和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林农果农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绿化成果。
领导和同志们,我市林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一定以这次全省现场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努力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2
林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 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空气中的污染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大力开展营林造林工作,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林业逐渐得到重视,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林业的发展, 使得近年来我国的林业面积逐渐呈增长趋势。然而, 由于我国的国情及林业的实际情况, 我国林业发展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东南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远远少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因此, 森林面积较少的地区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环境的改善, 这种现状不符合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需求量大于林木增长量
我国由于人口数量大, 森林资源少, 导致人均森林占有面积较小。人们对木材需求量地不断增加, 也相对增大了开采数量, 从而导致森林面积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木材需求量远远大于林木增长量。这种情况不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1.3 林业部门体制相对滞后
目前, 林业经济呈低收入阶段, 使得各项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大大减弱。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地转变尚未到位, 政府行为方式也不尽合理规范, 林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市场经济发育不全, 这些都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林业种苗的改善
种苗工作是林业工作的基础, 只有种苗好, 才能营造出优质的林木。因此必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种苗, 快速繁殖种苗。为种苗的繁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 并将培育的优秀种苗进行推广, 加快优秀种苗的繁殖。
2.2 经营方式的优化
将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模式, 改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现代手段, 提高营造林的工作效率, 提升营造林质量。还要加强林业管理, 优化营造林的管理工作, 促进林业发展。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鼓励林农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条件进行营造林工作, 使林业得以健康发展。
2.3 政府部门对林业的扶持
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 林农营造林工作的热情也持续增长, 形成了良好的形势。林业部门要在这种新形势下, 正确思考林业管理工作, 正确指导林农进行有序的营造林工作, 建立高效及时的服务指导系统,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切实做好营造林工作, 必须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切实做好营造林地管理生产,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营造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各林业部门一定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5 提高林业技术水平
现代的林业需要技术的支持, 林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的林业技术整体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林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制约, 林产品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促进我国林业技术发展。要科学种植, 合理规划, 提高种植的质量与数量。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林产品的开发, 增加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分量, 促进林产品经济地发展。
2.6 在科研上深入探讨
林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 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指引林业发展。因此, 要给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优惠政策及完好的工作环境, 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林业科研工作。
2.7 使融资渠道达到多元化
林业要想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稳步地发展, 需要政府、银行及群众的共同支持和支援, 并建立相应的战略政策促进林业的发展。政府要尽量给林业调拨一定的资金支持, 银行也要放宽林业贷款政策, 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筹集林业用款。这些都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虽然政府部门给林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林业发展还处于特殊时期, 林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 就需要林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提升林业开发技术的支持, 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 林业发展不是很快, 但也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只有加快林业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并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就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益.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 2010 (8) .
[2]王臣, 赵军.关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
[3]侯彩霞, 刘俊花, 李峻.林业发展新问题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36 (4) .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科]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4
发展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县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权改革促农增收
到2008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5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6.9万亩,活立木蓄积为2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26%。林木绿化率为23.29%。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林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森林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目标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引导林地科学流转,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林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72个有改革任务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0.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100%,已明晰产权面积10.7万亩。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乡村林改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原则,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如:孙德林承包经营40多亩,当年投入2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5万元。
二是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如:草沟镇于韩村对部分林地进行公开招投标,预留公益基金和林业再生产资金。一些乡村通过实施林改增强村财实力后,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黄圩镇三侯村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筹集15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如武圩村村民许超到通海村与当地村民联合,投入30万元资金申请办理木竹加工企业,并长期聘用20位村民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既解决当地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增加林农收人,又促进了当地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观念,大力推广林牧一体化,做到了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的有机结合。速生丰产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这样长的生产周期使老百姓很难下大决心造林。而林牧的结合就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林下养殖见效快,收益高,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架子牛的出栏周期仅为三个半月,养鸡的生产周期仅70天。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林牧结合、林牧一体化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户办起养殖厂,如大庄镇大庄村林下种植香菇,有效地推动了林业发展立体化进程。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粮间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改革。一方面,着力规范全县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为了方便林农和业主林权登记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县林业局投入8余万元组建装修林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与县信用社共承办了森林资源转让评估抵押21起1000 亩,林权抵押贷款计690万元。同时县林业局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及时调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接让利于民,让林农真实感受到林改带来的政策实惠。
二、重点工程促农增收
退耕还林配套造林项目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3.6万亩,补助资金 650万万元,全县 10000多个农户从中受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的目标,增强了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板材加工业和经济林基地三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狠抓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今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 100多万元,重点抓好了杨树低产林改造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促进了林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上半年,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福晟木业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落实省级财政林业贴息贷款万元;扶持康中木业、凯华木业,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辐射带动8万农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合作经营模式,给全县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业协会1家、合作社2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亿元。
四、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一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土壤类型确定发展的林种。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两大林业板块基地”,形成板材优势产业。“两大板块基地”即速生丰产林板块、鲜果板块基地;“板材优势产业”即大庄、黄圩镇的板材加工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通过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带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今年新增1.4万亩杨树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利用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牧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从事园林绿化和发展花卉专业户达到20户,年创收入50万元。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5
系统科学对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林业正迈上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建立起一种系统思考,通过一条生态途径,运用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综成的方法,即用系统科学为指导,实行思想、理论、方法、手段的四统一,来实现现代林业的各项任务.就这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与论述.
作 者:徐国祯 作者单位:中南林学院,湖南,株洲,41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3(4)分类号:F326.20关键词:系统思考 生态途径 组织管理 综合集成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6
【关键词】森工企业 体制改革 市场体系
1 正确判断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伐运输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对木材生产依赖性严重;国有林区木材加工及林产工业(尤其是人造板)规模小、效益差,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趋同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资金;缺乏统一的产品营销系统及网络等。
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现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森工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3)重复建设,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加快林业发展及造林技术探讨 篇7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的总体发展态势非常好, 总规模在不断的变多, 而且增长的速率很快, 资源的生长总数已经超越了使用总数, 开始改变之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众所周知, 资源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自从加入到世贸组织之后, 我们国家的林业面对的竞争形势更加的严峻了, 虽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林工行业的竞争, 其实质却是对资源的争夺。
2 资源总数不多, 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的总数不是很多, 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布局不均衡的特点, 而且它的结构也存在问题, 当前的管理能力不高, 总体的产量也不是很多。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我们无法为使用人供应其所需的内容。因为资源的总数不多, 而且面对着品质较差的现象, 此时就会使得资源呈现出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进而导致价位上涨, 严重的干扰到林业的发展。
3 常用的资源培育方法
为了可以尽快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林产品, 开展林业工作, 就必须使用合理的培育措施。具体来讲, 常用的培育措施有以下的几种。第一, 种植苗木。第二, 人工更新。第三, 封山培育。鉴于当前的发展形势, 我们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第一种, 它带给我们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在造林之前的时候必须开展好一系列的工作, 比如要做好土地平整工作, 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树木类型, 选择好种植的时节等等。具体来讲, 经过良好的整地活动我们能够将立地状态变化, 将杂草等清理干净。在种植之前以及今后的时间内, 会增加地面的光照量。除此之外, 还能够使得小范围的地形发生改变, 最终也可以起到增加光照的意义。在白昼的时候, 地表的气温比那些有较多植被的区域升高的要快一些, 此时土的特性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最终使得土的肥效增加了, 能够发挥出提升植被的成活率的作用。同时通过合理的整地我们还能够将所在区域的水土保持好, 降低土壤发生侵蚀现象的几率, 提升造林的最终品质。
3.1 合理的整理林地
整地是造林之前的一个关键工作。具体来讲, 就是要将土地之中的杂草以及枝叶等去除掉。具体来讲, 常用的清理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整体清理, 以及块状和条状的。除此之外, 按照清理的方式可以分成割除以及烧毁和化学喷除三种方法。对于割除工作来讲, 它可以靠着人力来完成, 也可以借助设备来完成, 最常用的设备是割灌机。在清理之后要将其平铺, 将其清除。或者是喷一些化学物质, 将杂草等去除。
3.2 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4 常用的造林措施
4.1 播种法
具体来讲, 该措施指的是把种子直接的种植到林地之中。该措施的优点非常多, 比如它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苗木培育工作, 而且施工很方便, 适合在大规模的造林地中开展。不过它对于立地性有很高的规定, 而且种植之后还要接受良好的抚育。适合该种方法的植被种类有如下的一些: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插和撒播等。
4.2 分殖法
具体来讲, 该措施指的是借助植被的营养部分开展的一种造林活动。它的优点非常多, 比如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苗木培育工作, 而且造林的工艺不复杂, 操作起来很简便, 最主要的是它的成活率非常好, 植被在初始阶段的长势很好, 能够遗传母树的优秀特点。不过它对于立地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而且会受到材料的限制, 该措施主要适合用到松树、杨树、柳树类等。
4.3 种苗法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方法之外, 我们使用的最多的措施是种苗法。
4.4 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树木种类
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 营造林技术方法应讲究适地适树的实效要求, 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合理安排选择种植各种树种或块状套种混交的原则。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 一方面, 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 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 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 又能改变林相林貌,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
4.5 正确选择种植的时节
一般来讲, 种植工作都是在春天的时候进行的, 最近几年, 树种样式多样, 此时的引种以及工艺推广等活动开展的比较到位, 种植的时间也明显的提前了, 像是我国的南方区域一般在冬末春初开始, 最晚也不会拖延到三月。在这个时间段开展种植工作的效果非常好, 能够确保植被成活。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节温度不是很高, 植被不会大量的散失水分, 植被的地上部分都处在一种休眠的模式之中, 种植之后比较容易保证成活。而且植被的根部较早活动, 在种植之后先生根, 然后长出叶片, 它的抗旱水平非常高。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秋天安排种植工作, 主要是因为这个时节便于人力安排, 能够确保造林工作的品质。不过在气温较低的区域, 像是我国的东北最好还是在春天开展工作。
4.6 造林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 不论全垦带整地, 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见方, 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 杉株行距规格为1.7m×2m, 密度达到180~200株/亩;松、阔株行距为2m×2m, 密度达到160~170株/亩左右。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 根系顺向水平舒展, 苗梢向山下。要适当洚浅, 抑制根劲萌蘖, 扩大生根部位, 增强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长苗木。苗茎入土三分之一左右, 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茎入土15cm~20cm左右为宜。
4.7 营造混交林
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 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 纯林的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 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 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 各地都有出现, 因此, 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 更提倡发展以云杉、杨树、柳树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 多林种的混交林。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得知, 在开展林业生产工作的时候, 所有的参与者必须要对工作要点有很好的掌握, 比如应该知道在什么时间种植最合适, 什么区域适合种植什么品质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林业工作开展到位, 才能够切实的带动林业发展, 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林业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贡献的力量非常显著。最近几年, 国家积极的开展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的林业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得到合理的改善, 进而切实的提升资源的总数, 确保品质得以显著提升。文章具体的论述了当前时期的林业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造林科技等内容。
关键词:林业发展,培育资源,植苗造林
参考文献
[1]唐海波.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J].广东科技, 2010, 20.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8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逐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结合本地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建立并逐步增加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支持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农牧民生活补偿。切实解决好生态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补偿额度、补偿的公平性等关键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生态补偿的积极性。
3.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森和纪念林。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4.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战略目标转移
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5.依托科技进步,服务生态林业建设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重大林业工程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主要发展思路为:一是优良树种、品种推广。推广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果大无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果沙棘,抗寒强的紫果云杉和耐旱、耐寒、生长快的小叶杨造林。二是育苗技术推广。推广容器育苗、祁连圆柏扦插育苗、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三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处理各类造林苗木,配套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固体水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汇集径流整地造林技术等。
6.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森林保健为中心,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预防体系设备,运用高新的预防技术和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的体系,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处置。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蔓延的趋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其建设思路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并逐年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在控制原发生面积的基础上控制成灾率。
7.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支持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外资(贷款和赠款)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的使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管好用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8.森林火灾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9
各市(州、地)林业(绿化)局: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优势资源。我省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的部分县有悠久的油茶经营历史和良好的生产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影响,导致油茶生产经营粗放,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下降,油茶这一特色资源优势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油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我省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
油茶综合利用产业链长,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前景广。我省是南方重点油茶产区之一,现有资源面积100万亩,年产茶籽1.4万吨。充分利用油茶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特点,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省山区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满足社会和大众对良好生态产品、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内容,要认清油茶产业在我省发展特色商品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产品市场需求,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把我省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二、明确油茶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调整优化油茶品种结构,切实提高油茶生产力水平;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综合开发油茶产品,提高油茶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油茶产业,使油茶发展成为我省适宜发展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完成新造油茶林300万亩,低产林改造100万亩。全省油茶面积从现在的100万亩发展到400万亩,通过新建油茶基地和低产林改造,平均亩产茶油达到30公斤以上,全省实现年产茶油12万吨和年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建成精炼茶油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龙头加工企业3—5家,全省油茶相关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全省油茶产业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产品开发销售一体化,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科学引导油茶产业发展
(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按照国家和省的油茶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以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的天柱、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岑巩、玉屏、松桃、铜仁、册亨、望谟等11县(市)为重要产区,以黔东南、铜仁、黔西南、遵义、黔南、安顺等市(州、地)的黄平、台江、镇远、剑河、三穗、施秉、江口、万山、石阡、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兴义、贞丰、正安、凤冈、惠水、平坝等19个县(市)为一般产区以及全省适宜种植的其它县(市、区)共同发展的油茶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建设格局。充分利用我省油茶产区资源优势,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在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西南州等地培育扶持3—5家油茶加工的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加强油茶良繁体系建设,优化油茶品种结构。
油茶良种壮苗供应不足是当前制约我省油茶发展的主要原因,要加快建设我省油茶良繁体系,加大油茶良种的选育和扩繁力度,大力推广使用芽苗砧嫁接技术,全面使用嫁接苗,慎重使用扦插苗,严禁使用实生苗,确保油茶基地建设使用优良无性系等良种壮苗。进一步加大对天柱、黎平、锦屏,松桃、玉屏、册亨等县新建或改扩建良繁基地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在我省产区已表现出丰产性能的湘林系列、长林系列、岑软系列油茶优良品种,实现近期年繁殖优良无性系苗1500万株,2015年后年繁殖优良无性系苗4000万株的目标任务,满足基地建设对良种壮苗的需求。
(三)加强种苗市场管理,规范生产秩序 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油茶种植农户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加大对油茶种苗管理的执法力度,实行油茶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种子、嫁接穗条的来源管理,确保油茶基地建设使用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要实行“三证一签”制度,真正做到“四定三清楚”(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苗木销售去向清楚);坚决打击非法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嫁接穗条和苗木的行为,切实保证油茶种苗的质量。
(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扩大优质油茶资源。
油茶低产林改造要在对现有油茶林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生产水平,科学合理地采取抚育、适量嫁接和更新等措施,努力提高现有油茶林的单产和经济效益。对立地条件较好,林相整齐,中壮龄植株占多数,但因长期掠夺式经营形成的低产林分,要采用林地垦复、密度调整、合理施肥、病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抚育改造;条件许可的可以间作矮杆农作物、养蜂、灌溉,提高单产;对产油量低、林相不整齐,老化衰败,老、残、病、劣植株比例大的林分,宜直接用优良品种进行更新造林;对油茶林相较为整齐,中壮年植株占多数的,且由于品种原因造成产油量低的林分,可采取嫁接换种的方法进行改造。新建高标准油茶基地,一是要做好造林地选择,我省东部地区要求海拔800米以下,西部地区要求1100米以下,酸性土壤,土层厚度60cm以上,土壤肥沃,适宜油茶种植的地域。二是要实行多个优良无性系配置造林,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坐果率,达到高产目的。三是必须使用良种嫁接壮苗。四是全面推广油茶配方施肥技术,强调施足基肥;五是严格按照油茶的相关技术规程,实施整地、挖穴、栽植、抚育、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六是有条件的地方,提倡油茶林地间作矮杆农作物和实施养蜂、灌溉等措施,以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
四、加强政策扶持,努力营造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积极拓宽油茶产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一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争取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扶持油茶产业发展;二是要将发展油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规划安排油茶基地建设;三是要通过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四是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扶持油茶加工企业、种植大户、油茶专业合作组织等,促进产业发展;五是各级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对油茶高产示范基地进行扶持。
(二)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要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要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要通过林地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
五、积极培育油茶龙头企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一)积极培植油茶龙头企业。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是要认真调查研究并提出产品补贴、以奖代投等相关政策建议,争取落实扶持油茶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引导和鼓励油茶加工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引进资金、技术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壮大具有本省特色的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五是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各自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挖掘茶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贵州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油茶产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一是要重视培植油茶种植大户,要通过相关项目扶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合理流转林地等,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要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油茶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三是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以村带村,以户带户,在强化基地建设、产品流通的基础上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
依靠科学,强化科技支撑,是实现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各级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油茶科技攻关和推广,强化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切实解决油茶发展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建立优良无性系高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各油茶发展重点县要尽快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点2个以上,通过综合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油茶发展。
强化工作指导,搞好信息服务是适应油茶产业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发展油茶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各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油茶及其产品,扩大社会的认知度,增加消费群体,增强油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油茶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行业指导水平,正确处理好生态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实注意生态保护,防止毁坏森林资源。要努力做好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使种植油茶的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贵州省林业厅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 篇10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56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8﹞36号)、《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聊办发【2018】4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茌平枣乡特色和生态优势,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 1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2.目标任务。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企业数量、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到2020年,严守96.9181万亩耕地红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06个等级,到2030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以上、4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63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力争实现全市废弃农膜基本回收。到203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护和修复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 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46%,湿地面积达到2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到2030年,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二、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
3.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力布局制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分别划定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万亩、60万亩,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2.1万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博平镇、冯屯镇、乐平镇、杜郎口镇为粮食核心区域,打造优质专用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导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用化+优质化”的路子,依托三月柳、鲁星食品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探索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围绕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杂粮、中药材等,打造一批品种丰富、集群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4.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搞好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以上。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向环境容量大的适宜养殖区域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 3 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到2020年,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2万亩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1.5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农业“新六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培育、支持圆铃大枣生态农业园区、浩佳森林海花园等特色体验型项目,发展文化传承、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体验型业态。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的“四型业态”,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梯次利用,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支持齐鲁味精、圣康食品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新六产”示范主体3家。(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5.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深入推进贾寨镇一二三产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成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大力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广渔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强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控。(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科技局、畜牧 4 局、农机局、水产局)
6.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耕地、水域岸线、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以县为单位,针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林业局)
7.健全农业绿色扶贫机制。统筹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科学选择精准扶贫产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贫困群众从农业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牵头单位:农业局、扶贫办)
三、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8.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种地 5 养地协调发展,推广粮油轮作等栽培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轮作休耕试点。探索耕地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管控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牵头单位:国土局、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
9.健全农业节水制度。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完善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工程体系。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探索田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到2020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30年,建立起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牵头单位:水利局、农业局)
10.强化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和普查,科学推进农业野生植物和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建设,做好阳谷县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大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完善外来物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机制,积极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黄顶菊普查和防治工作,开展综合防治示范技术试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部门: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四、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11.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条款,加大对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对典型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技术指南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牵头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责任单位:农业局)
12.积极开展农业“四减四增”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快农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进程,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到2020年,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1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和《聊城市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严格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成立1家以农药为主的农业投入品集中配送中心,推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散经营、7 统一标识、全程追溯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或生产经营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实施农药、兽药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落实农药、兽药、添加剂使用台账记录制度及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畜牧局、水产局)
14.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基料化、秸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建立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格局。加强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利用方向,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养殖业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通过全市建设的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要求。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严格执行新的国家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和残留治理试点,加大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力度。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方式,依法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责任,由具有危险物经营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8 积极保障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用地。(牵头单位:农业局、环保局,责任单位:国土局、农机局、畜牧局)
五、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和修复
15.养护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开展田园生态系统建设试点,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植物篱等田间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地方独特品种,保持农业物种的多样性。推广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技术,保护病虫害天敌,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促进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保护和改善田园生态景观,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功能,培植田园综合体。(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茌平县旅游发展中心、林业局、畜牧局)
16.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确定放流品种与数量,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渔业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专业化、社会化,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河湖生态新格局。在河道沿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先种植苜蓿、牡丹、构树等需肥需药量低、经济效益突出的作物。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平方公里。(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农业局、水产局、林业局)
17.加强林业和湿地建设。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林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准入。加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维护,突出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2018-2020年,全县新建、改建农田林网化面积4万亩。(牵头单位:林业局)
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8.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和人才建设。做大做强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县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的布局和建设,规范县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与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积极引进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聘请有实践经验、能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技术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行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环境友好型种养、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以及农产品绿色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 10 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落实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
19.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继续打造“圆铃大枣”、“十孔莲藕”“茌梨”等农产品品牌,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管理工作,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到2020年,培育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10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个数达到120个,认证面积与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占比达到60%,启动农业质量提升年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作物品种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双证制”管理,建设聊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暨产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健康肉供应链建设行动,夯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质监局、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
20.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加强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污染状况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覆盖布设、运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发布监测报告。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能力。按照国家统 11 一安排,开展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对重要农业资源实行台账式管理。(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环保局、国土局、质监局)
七、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扶贫、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林业、农机、畜牧兽医、水产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整合涉农资金要向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绿色生态类公益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贷、保险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物处理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
2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多种渠道和各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生 12 产领域、消费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4.强化考核奖惩。完善全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县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开展联合督查,每年开展一次自查和评估,终期要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和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涉农财政资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整体效能。对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落实工作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加快林业发展创建绿色家园】推荐阅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林业经济建设06-29
加快绿色发展立法工作10-02
绿色林业发展路径10-01
镇加快创建省级示范镇工作汇报07-10
加快发展08-31
建立绿色生态林业05-17
闽东加快发展0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17
加快发展的途径08-25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