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2024-07-27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共12篇)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1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人们越来越富裕。对所居住、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 也对生态建设提出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以前, 社会对林业多是索取, 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缺乏重视和科学手段,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寻求快速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林地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严重、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流失严重, 有些地方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突发、小的气候变化就能变成大的自然灾害,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也对全体林业工作者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方面提出了挑战。

1 正确面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不可估量, 对大自然索取的多, 保护的少, 产生的价值解决了人类发展的需求。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缺少环境的保护,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对环境的破坏不成正比, 造成现在的林业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 林地退化、荒漠化、湿地减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减少, 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

目前, 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我县三年清收林地19.6万亩, 并全部设计还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 还要进一步开展林业生态工作, 对流失的林地进行清理还林, 打击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进行严肃的处理, 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力度, 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

2 林业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对生态建设予以重视。我县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人员、资金配备的投入, 成立了罗通山森林公园、三仙峡森林公园、哈尼河保护区、大甸子湿地保护区,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对林业生态进行保护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林业科技的利用和发展, 以林养林的思路发展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资源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要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 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 玄武岩开发利用。通过各项绿色产业的发展, 带动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 建设美丽的家乡。以绿色生态建设为本, 努力为大地铺绿、加快荒山绿化、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森林的碳汇量, 使我们生活的土地山清水秀。

3 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

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可能是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林业部门应在生产工作中给予充分的重视, 解决好工作中每一步的环节, 科学的论证、严谨的工作、发挥科研院所的先进作用, 集思广义、群策群力、开展好生态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一是加强林地、林业用地、湿地的保护。严格的遵守森林法、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各部门的森林发展规划。守住林地基本红线, 确保不减少林业用地, 坚决的制止围垦湿地、滥用湿地的行为, 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林业用地。二是维护林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林农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要让承包者看到希望, 要实实在在的得到经济效益。三是推进林场改革。不能以过去采伐为主砍木材要效益, 要生存就要拓宽思路、多谋出路想办法。以管为主发挥林下经济、森林资源开发、也可以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租赁, 给有能力的公司和个人经营。四是在新形势下。过去林业行业躺在资源上吃国家大锅饭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 及时的调整思路, 积极主动地发展现有资源和非林产业, 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 更要重视林业在生态上的效益。林业过去是以砍伐销售为主, 现今,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 林业的发展以保护森林生态为主, 林业发展的思路也必须改变, 机遇和挑战同时出现。国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 立足现有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业产业、要有跳出林业想林业的思想, 要发展好养殖、种植、矿业、绿化公司、成立林业生态产业园区。最近几年城乡建设加快了脚步发展日新月异, 城市、公路、铁路、绿化需要大量苗木, 林业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及时的调整好产业思路, 在绿化市场这块大蛋糕上做强做大、挖掘发展潜力、野生驯化和田地培育大苗一体化、实现产业升级转化、保护好生态资源。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扶持, 以科学为依据, 发展精、深、优项目, 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 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活力。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2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林业的支持。森林覆盖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通过人为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文明共进的状态。人类活动不再以牺牲其它生物为代价,林区内的所有动植物及相互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都将被人类所保护,以此形成小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大目标驱使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2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林业结构调整

0 引言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面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这个大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构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已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十分迫切。下面就搞好林业结构调整,谈几点想法。

1 对全省林业形势再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2 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2.1 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林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稳步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防护林、用材林,重点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经济型防护林比例,加快选育、引进优新品种步伐,优化布局,以调整林种、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花卉业和果品加工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2 林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根据我省林业区划和各地实际情况,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治沙工程 、省会周围绿化工程)、建立两大用材林基地(燕山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六大果品基地(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基地,平原梨、桃基地,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张家口、昌黎葡萄基地和城镇周围时令果品基地)。

总目标是:到2005年,发展防护林面积至1295万亩,用材林2645万亩,薪炭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在新建林果基地中,优良品种使用率逐步达到95%以上。

2.3 林业结构调整重点

2.3.1 造林业:一是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工程造林重点由深山、远山区向窗口地带延伸,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二是林种结构调整。今后要把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在建设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同时,搞好再建“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项目,建立比较完整的防护林骨干体系;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在张家口坝上等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沙棘等薪炭、饲料兼用林。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速生树种。平原地区、特别是京南平原要大力发展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五大人造板企业和农用工程提供原材料;燕山山区,发展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的速生树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建设山区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沿海地区,发展以日本黑松为代表的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3.2 果树业。按照“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的要求,一是调整布局。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和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果品基地。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积极引进和培育名特优新树种。四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早、晚熟果品品种比例,加快我省名牌果品鸭梨、雪花梨的选优步伐,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品种和加工品种。

3 强化措施,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林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林业结构调整快速向前推进。

3.1 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解决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强化市场观念和质量意识,注重林果产品提质增效和以优取胜,逐步使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高。

浅谈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4

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相互比较, 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更强的功能, 具有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以及防沙的重要责任。所以,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而必须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劣势进行分析, 提高生态林业的发展水平, 对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进行发挥。

1 生态林业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1.1 生态林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林业, 就是在自然发展和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林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 生态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生态林业是在不破坏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 往林业系统中投入能量、物质等, 来提高生态林业系统的输出, 让生态林业系统具有较强的能量转换率和生产力。生态林业能够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构建出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1.2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

实施生态林业是解除当前环境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森林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木材和林副产品, 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等重要的生态效能, 对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使我国有足够数量的森林资源, 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因此, 开展生态林业建设是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和保证。

2 发展生态林业的劣势分析

2.1 缺乏长远规划, 短期行为仍然存在

永川林业经营比较粗放, 缺乏整体的长远规划, 对速生丰产用材林、高效经济林、生态旅游景观林、生态公益林等没有结合林地条件、发展前景进行详细划分, 没有分类制定发展规划。林业经营短期行为常有发生, 重点培育基地不突出。如:当时为争取公益林补偿金, 将部分林地肥沃、林分良好的森林划入了公益林, 降低了林地产出效益;生态景观林保护与林业采伐经营产生矛盾, 留下发展隐患;砍大留小、砍强留弱等“抽壮丁”式的采伐行为普遍存在, 无序经营特征明显;树种单一, 主要树为马尾松和尾巨桉, 发挥不出生态系统复杂功能。

2.2 分户经营过细, 规模经营难度增大

在林权改革中, 由于强调提高分山到户率和单户发证率, 致使山林划分过细、过滥, 出现了“一山几主”、“一主几山”等现象, 对今后的规模经营带来很大阻力。从目前情况看, 较大面积的林地流转、人工造林、修建林区公路等经营措施, 已受到一定的影响;组建林业合作社、村级股份制林场等经营行为, 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钉子山”、“碉堡山”, 致使科学经营措施无法落实。取消一切涉林收费后, 因经费缺乏, 村级管理积极性下降, 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山林界线纠纷存在隐患, 全民造林、全民管护的氛围没有形成。

2.3 政策体制落后, 综合改革创新不够

对生态林业发展的认识, 思想不够解放, 对基层和林农的首创精神不够尊重, 制定和执行政策有僵化、机械化的不良倾向, 如禁止造林炼山、禁挖冬笋等政策。在林政管理方面, 没有体现“山上管严、山下管活”的发展思路, 而是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对林区源头管理不够到位, 对流通和加工环节管理过细。木竹资源市场调配机制不健全, 行政干预过多。林业税费仍然偏高, 资源“外流”现象屡禁不止。木竹加工企业税划归县里后, 乡镇林政管理的主动性下降。森林资源监管机制落后, 林业局 (站) 集执法、管理和服务职能于一身, 服务意识、服务环境存在较大问题, 出现问题不易追究和深究。20世纪末, 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后, 林业系统出现人才断层, 技术干部队伍青黄不接。

2.4 产业链未形成,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在林业产业发展上, 只引大项目 (企业) , 拒引甚至排斥中小项目 (企业) , 没有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全区木竹加工企业集中生产少数产品, 工艺品、生活日用品、高档家具等生产企业极少, 林产品种类少, 无法带动足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无法形成繁荣的林业产业市场。由于很多中小项目 (企业) 没有进来,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资源浪费大, 全区资源再利用企业基本是空白。这种状况, 造成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影响了木竹资源的价格提升, 降低林农生产积极性。

3 发展生态林业的几点建议

3.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林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林业肩负着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两大任务, 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建好两大体系, 就必须树立经济观念、三大效益协调发展观念、大林业观念、市场竞争观念, 坚持走优化结构、综合开发、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产业化建设中, 要着眼于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提高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协作水平。

3.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生态林业工作要坚持以农民增收、经济快速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创新发展思路, 加大宣传、动员、引导、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适应本地发展的林产业。

3.3 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切实做好对林农的服务工作

将集体林地一律承包到户, 并将宜于造林地块落实到户, 同时按树木栽植年限, 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 逐村逐户办理林权证, 为林农解决后顾之忧, 做好服务工作, 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3.4 多措并举, 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 把经济林的栽植技术与后期经济效益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 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充分利用农闲时节,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 以镇、村、家适用技术为主阵地, 对镇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并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 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

3.5 引导林农树立两种意识

(1) 要树立经营意识, 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林业, 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什么, 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 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 大力发展高效林产业。 (2) 林产业结构调整基地形成后, 要逐步引导林农由以销售为主, 向“订单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努力做到为“加”而种, 为“销”而种。

3.6 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采取的保护措施: (1)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强化保护措施, 对重点区域实行限制开发, 加大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 最大限度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2)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切开发都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3) 创建生态示范镇村, 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 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 形成全民生态意识, 创建一批生态示范镇村, 筑牢生态保护基础。 (4) 完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 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和评价。

3.7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初步形成改革思路:即将林场整合成立一个生态公益型林场, 合理核定编制, 其人员机构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林场按市场机制运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适时组建林业投资公司, 将经营型国有林场资产、人员、债务、债权整体划转, 全面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分解责任, 细化任务, 制定措施, 推动落实。 (2) 严格执行政策, 避免因政策不平衡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3) 严肃工作纪律, 坚决防止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坚决防止以牺牲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改革的一时推进, 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8 多渠道筹资、多形式用地, 解决林业建设资金和用地难问题

按照政府投入拉动、吸引社会参与的思路, 组建国有林业投资公司融资、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园区以土地换森林、企业及个人认建认养、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镇街、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工程建设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破解工程建设投入难的问题。坚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用地模式。城市造林主要在城市规划的绿地范围内实施, 土地采取征用、先租后征的方式解决。农村造林以坡瘠地、荒山荒地、“四旁”隙地为实施重点, 采取业主租地、农民出土地、农民与业主进行股份制合作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同时, 严格按照绿化指标和城区山头禁建线控制各类开发建设, 做到全区所有建设项目与森林绿化建设方案“五同步” (同步规划、同步评审、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 破解工程建设用地难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 提高认识,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林业的发展, 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服务,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生态林业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推动力量, 为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和平。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主体, 是促进自然和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 因而实现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重庆永川生态林业建设的劣势, 并且提出了加强生态林业发展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莽, 胡文杰, 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3 (04) :56~57.

[2]王洪军, 黄石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1) :23~24.

[3]蒋敏元.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林业科学, 2005 (02) :67~68.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5

1森林的重要性

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产业发展种类多,所形成产业链较长,因此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我国当前僧多粥少,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轻工业,平衡轻重工业比重,优化工业结构,森林资源不仅有极高的经济附加值,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整个工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森林作为环境助手,对生态有多方面的保护。首先,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森林是一种庞大的植物,自身总有极强大的空气净化功能,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空气净化器,对我国各种严重的空气污染进行有效清洁,改善大气环境。其次,防风固沙。森林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凝聚力,可以抵挡沙预防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发展 篇6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纵观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增强发展的活力。

(4)传统观念—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提出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2.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适用方法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尽快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那么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有哪些具体适用的方法呢?

3.林业建设要有适当目标

林业生态建设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但要注意不管什么目标,通过建设要达到:

(1)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

(2)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3)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

(4)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5)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3.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3.2要坚持发展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一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做到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促进生物质循环,发挥生态效益。

3.3需要有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发展产业林,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出工,林种苗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3.4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

4.通过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以要素市场为平台,以森林资产为纽带,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切实把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一要进一步做好林权发证后续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还未明晰产权的纠纷山场,要加大纠纷化解、调处力度,争取尽快发证;对原已发放的林权证经核实确实存在错误的,要及时纠正。二要完善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市场化服务功能,为林权流转切实做好信息发布、交易拍卖、变更签证、许可验证、资产评估、抵押注记等全方位服务。三要加快林权流转,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伐,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四要在评估平台、交易平台业已建立的基础上,打造先进便捷、周到的社会服务平台,指导发展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经济等服务,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

5.未来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6.结语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7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科技为先导, 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 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 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 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 坚持以预防为主, 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 除害和兴利并举, 实行“边建设、边保护”, 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 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 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 依靠科学技术, 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 治理水土流失, 防治荒漠化, 建设生态农业, 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 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力争到21世纪中叶, 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 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 “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2 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2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 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2.3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 以重点工程为骨干, 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 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 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2.4 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 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 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3 发展方向

到21世纪中叶,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3.1 近期目标。

从现在起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km2, 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hm2;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改造坡耕地670万hm2, 退耕还林500万hm2, 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hm2;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hm2, 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hm2;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8%。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 有效遏制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 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池, 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 逐步将25O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25O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km2, 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hm2;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17.6%以上, 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hm2;改造坡耕地300万hm2, 退群还林300万hm2, 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hm2;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万hm2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hm2。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3.2 中期目标。

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 大约用20年的时间, 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 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hm2;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hm2,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2%;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 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hm2, 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3 远期目标。

从2031-2050年, 再奋斗20年, 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 宜林地全部绿化, 林种、树种结构合理,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 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8

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现如今, 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已经逐渐由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了现代化的发展形式, 林业建设也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投资的重点。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绿色植被, 是保证土壤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因此,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做好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据调查发现, 我国目前的林业建设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林业覆盖率较大, 绿色植被面积广阔。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为突出, 具体而言森林总资源数量较少, 分布不均, 退耕还林措施无法有效落实。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破坏现象依旧突出, 且国家的资金投入有限, 建设任务繁重, 很多工程还需进一步完善。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 我们一定要找到有效方式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

第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做好科学规划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引进先进技术, 实施科技创新。完善落实制度体系, 优化森林群落, 培育更为优良的树木品种;第二, 充分调动起社会的全部力量实施林业建设, 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网络工程, 做好宣传工作, 帮助广大群众明确认识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着手准备。制定完善的林业建设管理制度, 并做好树种培育工作, 坚持良好养护,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管理, 促进森林、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 做好林业的规模化、多样化建设。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它要以生态效应的提升和景观效果的实现为基础, 并保证资金的有效把握。因此,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果结合等现代化方式提高林地的产出率。

2 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文章中, 我们已经正确认识到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如何做好林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2.1 严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律, 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其特有的规范。以生态文明思维谋划发展, 树立正确的环境理念, 提升人们协调、保护自然的能力, 将森林资源置于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 以大自然的持续发展为基础, 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进步。

2.2 提升环境的生态服务能力

环境是广大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不仅作用于人类, 也会造福于人类。因此, 我们一定要提高其生态服务能力, 为子孙后代做贡献。对此, 相关单位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帮助人们了解林业发展是生态建设的基础, 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进一步推广“退耕还林”政策, 对我国风沙严重地区实施大规模防护, 优化森林系统结构和功能, 提升林业资源质量。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强化林地保护意识, 完善林业管理服务体系, 坚持可持续经营, 切实完善其服务功能。

2.3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传播生态文化知识

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 它需要有文明的观念和文化知识作基础。我国相关单位要坚持开展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活动,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树立广大百姓生态文明的新思路, 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做好有关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工作, 善于利用媒体进行信息交流, 突出绿色文明健康理念, 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生态环境。

2.4 扩大林业产业的整体实力

林业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产业实力的壮大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开展,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建设新要求的提出, 加快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实力已经成为了林业发展的核心。各林业企业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作业, 开展多形式加工工作, 对野生动植物加以利用, 并带动旅游业和种植业发展。与此同时, 还应该逐步转变林业发展经营方法, 变“粗放型”为“集约型”, 扩大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 。发展循环经济, 做好节能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逐渐提上了国家工作重点日程中来,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环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走一条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势在必行, 对当今社会也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对此, 我们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 做好宣传工作, 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坚持遵循自然规律, 并做好人与社会、森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工作, 提高森林覆盖率, 为我国林业建设水平的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王思潼.浅析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6:266.

[2]刘芳, 李涛, 孙玲, 柯书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结合与发展[J].现代园艺, 2014, 6:133-134.

[3]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4:1-26.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9

1.1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改革体制要适合社会的发展, 并涉及到生态林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建立新体制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生态林业体制的建立是整个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

1.2生态林业建设创新工艺

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需求, 因此,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来设计出新的施工工艺,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改革和改良, 来保证生态林业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要充分的利用高科技因地制宜设计出树种林种合理的布局, 实现其机构的多样化。

1.3生态林业环保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生产和发展直接操作和执行者,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因此, 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中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生态意识, 让员工能够从心里上认识到生态林业的必要性, 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建设中。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将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农林业建设的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的这种发展必须要依照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去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从而危害到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生态林业建设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状况下, 结合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科学的设计生态林业建设方案, 合理的规划林业建设的布局,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林业系统主要由森林系统中海岸线、自然保护区、天然树林等组成, 还包括防护林体系诸如沿河防护林、道路旁树木、农田周围树木、村子中树木等。生态林业是网络状呈现片、点、带、网的紧密结合, 这种森林生态体型主要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能够合理的布局整体上生态林业的设计, 利用生态林业的优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2.2生态林业建设的稳定与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稳定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生态林业建设的作用。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巨大差别, 其林业的发展模式诸如林牧式、林工式、林渔式、林林式都会存在于建设中, 在生态环境中有着多种的生物物种、机构层次也不相同, 就要求生态林业建设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 林林的资源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2.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建设要想在社会经济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需要看其是不是能够适应当地生物圈中森林资源基础状况。生态林业的生态效益必要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来合理的布局, 打造一个完善的设备功能的生态林业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要实施一个均衡的发展状况, 才能有效的进行林业的建设。

2.4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挥出自己的功能。生态林业整体化发展才能够防止生态被破坏、改善自然环境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提高经济的效益,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有经济目的的人工生态的系统, 还表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生态林业的功能比较多, 要把生态林业系统中各种产业结合到一起, 实现其整体化的发展把加工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都融合到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当中。生态林业还能够在经营的方面提供木材产品;还能够改善生态的环境, 保持水土完整性、防止风沙的侵袭等作用。在保证森林承载力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出整体化发展的林业体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生态林业建设已成为了当前重要的任务。要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结合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面对决林业建设中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使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 :195-196.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1培养生态林业建设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只有人类在思想上认识到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甚至于杜绝破坏生态林业的行为,最终最大程度上的利用林业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1.2合理的对生态林业建设进行规划

对于建设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划分区域和研究技术,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规划,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优化整合资源使用结构。

1.3改进生态林业工艺

如何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林业资源,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这要求要不断的提升技术水平,及时改进工艺,对于生态林业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系并充分结合考虑,构成一个科学的生态林业发展体系。

2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2.1合理组合

对于生态林业的建设,要遵循优化组合的原则,如何合理的搭配丰富的物种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1]。在建设生态林业时,要对所拥有的植物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科学进行组织,资源优化。

2.2效益结合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当前社会,不能只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既要谋求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环境和经济互相促进,到达双赢的局面。

2.3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林业建设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了解本地条件,发挥特色,与农、林、牧、渔等周围的生产因素充分结合。学习同类型生态林业的先进经验,但绝对不能生搬硬套,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一大益处,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为了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密切地相结合,整体布局,长远规划。基于生态林业的重要作用,要加强研究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努力。

3.2多样化和稳定性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同地方对于生态林业的规划设计会更加的具有地方特色。而为长久发展,只有保持生态林业的稳定性,才能尽早的发挥其效用。生态林业建设将会朝着稳定和多样化发展[2]。

3.3均衡适度化发展

虽然生态林业对于人们有着很大的益处,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但是,也要考虑到生态林业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不能盲目的追求生态林业的建设,要使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均衡各种资源,适度的进行调整和规划。

3.4整体化发展

建设生态林业时,要从整体进行考虑,具有大局观,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一处,发挥生态林业多元化的功能,与各个产业相融合[3]。这样,生态林业不仅仅可以保护环境,改善污染,更多的是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所以,未来的生态林业的发展将会更加的整体化和全面化。

4结论

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社会,环保问题得到重视,对于生态林业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起到作用。人们要了解生态林业建设的内容,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必要性,科学的进行发展规划,在因地制宜、结合效益等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作用。生态林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化的趋势,并会更加多元化和稳定化,越来越均衡合理,最终创造出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慧.略论生态林业的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10(4):22-23.

[2]代慧玲.生态林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北京农业,2015,9(9):104.

加快林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篇11

关键词:新疆;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62-1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氣干燥,土地沙漠化区域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以及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使有限的绿色环境不断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近年来,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新疆林业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林业工作的战略部署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制定和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组织各级职工群众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理,督促检查各项林业工作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果。

1生态建设与绿化造林同步发展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中部,有着特殊的气候特点。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疆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区森林主要有山区、天然林、绿洲人工林和荒漠河谷天然林三大部分组成,林业用地面积1.63亿亩,其中山区天然林3191.96万亩,绿洲人工林2808万亩,荒漠河谷天然林1.55亿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1亿m3。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新疆区域生态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绿洲内部生态日益趋于稳定,荒漠化扩张速度大大减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初步建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主体绿色屏障,为新疆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新疆林业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区相继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管护、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建设,争取草地生态置换工程项目,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间的2.94%提高到目前的4.02%,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4.95%提高到23.5%。全区有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93%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沙化土地面积扩展迅速减缓,由1999年以前每年年扩展384km2减少到现在的84km2

2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十一五”以来,新疆林业工作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统领,以增强老百姓收入、强化兴林、富民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保障优势资源实现战略转换为重点,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为工程依托,林业发展的理念有了大突破、大创新,全社会对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生态效益第一”、“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林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林业已融入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全区林果总面积突破1300万亩,年果品总产量达到450万t,产值达到80亿元,果品储藏保鲜加工处理超过130万t,人均林果收入超过400元,在实践中实现了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的双赢,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3依法治林、全面提升林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全社会为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正在形成,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使全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

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国家的林业政策也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基层产业”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的重大转变。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工作的主导方针,为了从根本上保护绿化成果,不断加强以法治林的工作力度,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护机构。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解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区林业将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林业产业的壮大,荒漠化进程必将得到缓解。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我区把生态林建设作为根本切入点,着力强化生态治理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 篇12

关键词: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一体化规化

一、森林资源管理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和管护经营,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管理力度, 继续深化森林经营方式的改革, 建立森林经营新格局, 逐步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恢复, 林木采伐管理一定要严肃落实限额采伐制度, 认真按调查设计施工, 楞场、集材道要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出现严重积水或冲刷, 重点公益林区禁止一切人为生产活动, 实行封山育林, 切实提高其整体生态防护功能。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

实行野生动植物“五举措”保护措施:一是加大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力度, 促进群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在各村镇、林场所张贴受保护野生动植物图片、标语等;二是引进举报奖励机制, 在各个乡镇设置举报线人, 一经接报, 即予严惩;三是对所有经营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发现违法经营野生动物经营户, 即核消其经营证件;四是对野生动物驯养户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 查处其违法收购、捕获的野生动物;五是加大对运输车辆的查处力度, 对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 一经发现违规和无证运输, 即就地查处。

三、水质资源管理

加强水污染防治, 建立饮用水源预警预测机制, 保障饮水安全, 实施区域水环境整治和监测, 增强水体生态修复能力;深化城乡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 对污染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生产单位, 实行限期治理。

四、生态环境管理

(一) 公路两侧可视范围造林绿化工程

林区主干线、局址、林场所绿化工程;重点流域治理工程。

(二) 退耕还林工程

对大小绥芬河两岸可视范围第一山脊内开垦的耕种、坡度超过25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 全部退耕还林。

(三) 林区主干线、局址、林场所绿化工程

绿化局址通往各林场所公路两侧, 栽植绿化大树, 对局址小绥芬河林业一侧修建沿河护堤路一条1300延长米, 完成了局址绿化任务, 另一侧沿河护堤路绿化工作应由地方镇完成或委托完成;对林场所街道绿化进出场区2公里米以内公路两侧和主要街道栽植大树, 次要街道以花灌木、绿篱、果树为主。

(四) 重点流域治理工程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 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 综合防治的原则, 布设相应的水保措施。针对沿河流域内的挖沙取土、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占地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 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 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五、森防林政管理

(一) 在森林防火上责任共担

春秋防火期间, 定期与一县两市召开森防联席会议, 明确各自联防责任, 在防火期间定期沟通情况, 建立起“无火共防, 有火共救, 分工协作, 责任到人”的联防机制。

(二) 在林政管理上齐抓共管

定期与县镇召开林政管理联席会议, 加大宣传力度, 继续开展林政联合大检查活动。

六、新型能源管理

上一篇:金融服务体系下一篇: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