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24-07-27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选12篇)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1

如何有效监控和评估本科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继2011年颁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之后,2013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1],至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正式拉开序幕。与以往本科教学评估不同,此次评估呈现以下鲜明特点[2]:(1)变他律为自律,发挥高校自身主体地位,自我监控内涵发展;(2)变非常态的“迎评”为常态化的质量监控,通过数据采集、撰写质量报告,使高校在新常态下平心静气地思考和改进内部质量监控体系;(3)变千校一面大一统评估为更加细分化个性化自我审核自我评价,让高校因地制宜,挖掘亮点,做细做实,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监控体系。

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双语课程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将之列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近年来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教学课程。但由于其开设条件、归口管理、监督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有较大差异,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对其他课程教学亦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导致各国间知识、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交流日趋活跃,为适应这一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特别是2007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共设置503门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而省级、校级的双语教学改革项目也在不断扩大,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开设了54门、30多门全英文授课双语课程,浙江大学双语课程达到164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更多[4]。然而与常规课程质量监控相比,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批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兼任,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督导并无特别筛选,因此质量监控不够专业,造成审批人为干扰大,如校、院、系领导之间认识存在偏差,或盲目开设,或保守拒绝,双语教学很难健康有序开展,且缺乏退出机制。督导听课等质量监控措施往往因为不专业而流于形式。

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一般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同意,学院审核,学校批准,涉及学院、系部、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管理主体,容易出现无人负责现象。并且,目前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内容牵涉面广、领域大、专业难度深,因此很难对其做出合理的评估,质量监控体系容易流于形式。

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造成内耗。

(二)监控主体素质不高

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前者通过选修,可以将一部分英语基础不好、排斥双语教学的学生排除在外,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而目前据笔者观察,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后者占据大多数,并且学生整体英语素质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双语教师水平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之一,当前双语教师队伍虽然大多具有博士学历,专业英语水准不错,但运用英文讲课的能力尚且不足;国外进修过的教师大都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双语教学。外籍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或教育专业,专业领域知识贮备不足,讲授较为肤浅,无法深入分析。一项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具有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半数以上教师口语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且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很难获得所需要的培训和交流。

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更罔论提出改进意见了。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不少高校虽然对于双语课件、教案、教材选取、试卷、听课评课等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但总体而言,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如有教师使用英文教案中文授课,某些双语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作业和考试仍然使用汉语),或无所适从(院系领导、学校主管部门、督导各自意见不统一)。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双语教学质量是学生、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所谓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指针对上述因素加以分析建立评价体系,通过监控,控制、协调和优化,从而形成闭环的反馈系统,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一)确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聘请校内外双语教育专家、学院代表、教务处部门成员等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撤销,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审议质量标准,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双语教师、教务处质量监控人员、督导及学生代表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报告。

(二)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初步提出以下双语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并细化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分配一定的权重,从而构建起了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项内容。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三)完善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1. 课前监控

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由教师先提出申请,院系同意后方能提交管理委员会审定,建立严格的课程准入机制。然后,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师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试讲,由评价委员会专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评审。最终对于双语教学教案、大纲和讲稿审查,经管理委员会审核后上交教务处后方可使用。

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的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逐步接受双语、认同双语、爱上双语,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 过程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由评价委员会、院系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如未达到标准,则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整改,必要时可实行退出机制,从而最终使得教学质量达到标准。

3. 课后监控

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平时及期末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判断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学生掌握效果,学生成绩分布,填写双语教学成绩分析表和小结表等,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归档,为下一步的双语教学整改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其次,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最后,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文章从新本科教学评估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并提出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Z].2011.

[2]赵强.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5]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2

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2.教学资源管理 3.教学过程管理

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说明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1.2 质量目标 1.2.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质量要求:

① 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② 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1.2.2人才培养目标

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质量要求:

① 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

② 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

③ 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1.3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定位。质量要求:

① 有利于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② 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1.4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权限和沟通是学校的重要管理职责之一。校内组织机构(行政、学术组织)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职责和权限)应予以规定和沟通,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要求:

① 有适合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 ② 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相互关系清楚;

③ 不同层次、职能部门、机构之间就相关质量活动进行有效沟通。1.5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学校领导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校领导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质量要求:

①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 ② 有明确的评审办法和程序;

③ 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④ 评价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1.6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制定改进措施。基本内容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等。质量要求:

①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② 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

③ 评估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2.教学资源管理

2.1 人力资源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结构及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比例;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教师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等。质量要求:

① 师资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教学质量; ② 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 ③ 师资培训、进修得以正常实施; ④ 有教师考核、奖惩机制; ⑤ 主讲教师资格的认定。2.2 教学经费管理

教学经费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基本内容包括: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质量要求:

① 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

② 做到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公开、透明,投入加大,使用合理; ③ 财务处每年公布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 ④ 公布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

⑤ 公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每年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2.3 设施建设与管理

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是设施管理的关键因素。基本内容包括: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体育设施、校园网等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管理。质量要求:

① 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能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 ② 教学设施硬件的投入和维护正常;

③ 教学设施软件建设应以为本科教学服务为宗旨。2.4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2.4.1 专业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质量要求:

① 专业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 ② 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 ③ 新专业建设满足教学要求;

④ 专业定位合理,专业特色明显,课程体系科学,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等满足教学需要。2.4.2 课程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质量要求:

① 课程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

② 按计划实施,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③ 每门课程有教学大纲;

④ 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有评价标准,经费资助到位; ⑤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2.4.3教材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选用、评优和资助;引进原版教材;教材供应。质量要求:

① 教材建设应有规划、有措施; ② 鼓励引进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

③ 有科学的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优制度,经费资助到位; ④ 教材供应满足教学需要。

2.4.4 实践教学建设管理。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实习/社会调查等。质量要求:

①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② 按培养计划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③ 有规范的管理制度。2.5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改革与研究。质量要求:

① 立项评审规范、经费到位;

② 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认定书规定的内容; ③ 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3.教学过程管理

3.1 培养计划制订

培养计划是学校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计划制订、审核。质量要求:

① 培养计划制订、审核程序规范; ②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③ 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3.2 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关键环节。计划制订应按照社会和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达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基本内容包括:招生计划制订、生源质量分析。质量要求:

① 招生计划制订程序规范、合理;

② 体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③ 生源质量高。3.3 培养人才全过程

学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控制首先应确定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培养过程的诸因素,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及文件。关键环节包括:日常教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学籍管理、体育锻炼等。

3.3.1 日常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包括: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课表情况;考试管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质量要求:

① 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正常进行,有记录,有反馈,有改进; ② 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严格,课表的任何变动须按变更程序进行; ③ 考试管理严格、规范;

④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严格、规范。

3.3.2 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奖励及激励措施等。质量要求:

① 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完善、效果好。

3.3.3 学风建设。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质量要求:

① 把学风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②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③ 为学生创造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良好氛围;

④ 重视考风建设,制止考试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⑤ 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优良校园文化氛围。

3.3.4 第二课堂。基本内容包括:讲座、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质量要求: ① 定期开设讲座;

② 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经费落实、辅导教师到位。

3.3.5 学籍管理。基本内容包括:选课、成绩、学籍管理。质量要求:

① 选课手段现代化; ② 成绩管理做到准确、及时;

③ 对入学、升级、毕业资格进行管理,建立学籍档案。

3.3.6 体育锻炼。基本内容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

质量要求: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

3.4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文件、教学成果、试卷、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资料等。质量要求:

① 档案齐全、管理规范;

② 管理手段先进,便于查找、利用。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4.1 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控制、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4.1.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内容包括:校、学院(系)领导及督导组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质量要求: ① 形成制度;

② 有听课记录,有反馈。

4.1.2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质量要求:

① 有大纲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方法; ② 有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③ 组织各种形式的实习/社会调查的检查,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组织校内专家检查、旁听答辩。

4.1.3 不合格控制。基本内容包括:重修、学生违纪处理。质量要求:

① 有重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② 有学生违纪处理规定,包括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理规定,并严格执行。4.1.4 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质量要求:

① 毕业前按照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的要求严格审核; ② 每学期告知学生离获得毕业、学位资格的差距。4.2 分析

教学质量的分析主要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2.1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基本内容包括:考生的各门高考成绩、中学情况、进校后的跟踪分析等信息分析。

4.2.2 考试分析。基本内容主要有:试卷分析。

4.2.3 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任课教师、培养计划等信息分析。

4.2.4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基本内容有: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就业工作措施与效果。4.2.5 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基本内容有: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分析质量目标是否实现。质量要求:

① 定期进行各类调查分析; ② 调查力求客观,样本有一定数量; ③ 分析结果在不同层面公布并及时反馈; ④ 分析结果作为改进质量和进行决策的依据之一。4.3 改进

教学质量改进的基本内容包括:制定纠正措施、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质量要求:

①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 ② 各项措施要落实到位,并有检查;

③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是一个过程,要始终以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满意程度作为持续改进的第一要务。说明 说明

1.纲要涉及的基本概念

(1)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过程。

(2)教学质量管理:从纵向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学校定位、教育思想观念、本科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定位、目标的质量体系;从横向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培养计划、培养模式、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

(3)教学质量标准:既是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目标及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应达到的质量水准,又是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即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2.制订纲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1)目的:纲要是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为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出基本要求,又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依据。(2)基本原则:

① 找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② 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③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④ 借鉴有关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和方法; ⑤ 贯彻教育部、上海市有关文件的精神。

3.为了便于了解,用后面所附的“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列出了纲要中提出的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并分为主要方面、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基本内容四个栏目;又用附图表示了四个主要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关系。

4.纲要中有关项目的编号为统一编号,一览表中方括弧内的数字即为此编号,此编号将在后续文件中统一使用。

二、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构架,它明确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及各自的职责,同时明确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系统、主要监督内容以及有关监督单位。

(一)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二)工作机构及其管理职责

(三)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和监督一览表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资源管理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质量保证分框图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质量保证分框图

(一)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校教务委员会是在书记、校长主持下保证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和实施,并监督各个工作机构的执行情况,其成员由书记、校长、有关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人、图书馆负责人、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负责人、体育部负责人、部分学院(系)负责人及由校长聘请的资深教授、学生代表、校外人士组成。校教务委员会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主要有:

1、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

2、监督各个工作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情况和监督单位实行监督的情况;

3、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

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质管办)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质管办的职责主要有:

1、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2、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3、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报告等;

4、完成校教务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机构及其管理职责

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为现有的各有关职能部门、体育部和各学院(系)。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书记、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人事副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主管基建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分别对书记、校长负责;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基建处、团委、资产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宣传部、监察处、校医院、学位办、图书馆、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等职能部门分别对主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负责;各学院(系)、体育部在有关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的领导下做好有关工作。

按照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为: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共涉及18个一级项目、37个二级项目、91个质量要求。在每个项目中,工作机构的基本管理职责是:

1、制订相应的质量子目标及其质量指标;

2、制订实现质量子目标和达到质量指标的计划;

3、组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

4、根据监督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

(三)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

本科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是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由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及全校师生实施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监督: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日常监督

每个工作机构设质量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并定期将情况反馈给质管办。定点监督

对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监督。实施定点监督的单位可以是质管办、职能部门、学院(系)等。监督单位要将监督情况及时报质管办,并反馈给被监督单位。定期监督

由质管办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管理评审主要是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评审,也包括对职能部门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执行情况的管理评审及对学院(系)的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包括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公众监督

由学校开通各种渠道包括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网站、信访等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质管办、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要对公众监督的意见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

为了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更具体和可操作,采用一览表的形式,即“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执行和监督一览表”将执行项目名称、责任人、执行人或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监督项目名称即质量控制点、负责人、质量监督单位、监督内容等列出。同时,上述内容也另用框图表示。

三、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是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所涉及的若干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使教学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它反映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中,主要涉及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有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在质量保证流程中,须列出有关程序,并用流程图表示。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二)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图 同济大学教学资源管理质量保证分流程图 同济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质量保证分流程图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总流程

按照社会、国家及学生的要求,通过本科教学的一系列质量活动,达到培养的人才能使社会、国家及学生满意。程序

1.校长主持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1]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1.1]、质量目标[1.2]、专业设置[1.3]、职责、权限和沟通[1.4]。2.进入教学资源管理[2]和教学过程管理[3]的质量保证分流程,并由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和定期监控。分流程的进行程序另见分流程图。质量控制点有管理评审[1.5]、教学评估[1.6]以及教学质量分析和改进[4.2]、[4.3]。3.管理评审[1.5](1)由校长主持,定期(四年一次)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职能部门、学院(系)进行评审,由质管办负责组织。

(2)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教务处提出学生培养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满意度分析报告。经过管理评审,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过程管理中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资源管理提出改进意见。

(3)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应在每学年末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质量报告,并在管理评审时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自评报告。管理评审应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提出改进意见。(4)质管办、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

(5)质管办应将管理评审的结论和意见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6)校教务委员会应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质管办予以落实。

(7)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审结论和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备案。

(8)质管办应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的改进工作加以督促和了解。4. 教学评估[1.6](1)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定期(四年一次)进行教学评估,主要内容有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负责组织。

(2)质管办与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迎接上级部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的准备工作。

(3)各学院(系)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做好自评工作。(4)质管办将评估结论反馈给各学院(系)。(5)质管办、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

(6)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估结论和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

(7)质管办应对各学院(系)的改进工作加以督促和了解,并将检查情况报项目责任人。5.教学质量分析和改进[4.2]、[4.3](1)由教务处处长组织在每学年末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主要内容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2)教务处制订生源质量分析指标,试卷分析指标,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指标和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分析结果。(3)教务处将分析结果报校长并反馈给有关单位和各学院(系),督促有关单位和学院(系)进行改进。

(4)质管办收集各学院(系)及职能部门的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等,报校长并督促各学院(系)及各职能部门予以落实。

(二)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保证教学资源管理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设施建设与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及教学改革与研究等项目达到质量标准纲要规定的质量要求。程序

1.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为主管人事副校长和主管财务副校长。2.人力资源管理[2.1](1)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人事副校长。

(2)由人事处制定能够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负责教师资格认定及考核工作;负责教师职称晋升及定岗工作以及应采取的相应的培训、进修等措施。(3)由教务处负责主讲教师的认定;制定正、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制定教师的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4)公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及有关措施,并由人事处、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具体实施。

(5)由各学院(系)做好学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报人事处备案。

(6)由各学院(系)做好教师工作考核,将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及责任教授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报教务处。教务处对此进行检查,并将信息反馈给各学院(系),同时报质管办。(7)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主要内容:师资队伍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教学质量;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能否保证教学质量。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实行监督,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8)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做好改进工作,并对下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建议。

(9)质管办、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教学经费管理[2.2](1)教学经费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财务副校长。

(2)财务处根据本教学经费预算计划保证经费按时到位,并予以公布。(3)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各学院(系)、体育部按经费预算进行实施。(4)财务处于年终公布本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和体育部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主要内容: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经费、上机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差旅费、教改经费等是否满足教学要求。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实行监督,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6)财务处、教务处在制订下一的教学经费预算计划时应考虑评价结果,予以改进。(7)质管办、财务处、教务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做好有关记录。4.设施建设与管理[2.3](1)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基建副校长。

(2)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根据教务处提出的要求,组织制定本科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建设规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3)计划涉及的各部门按计划实施。财务处必须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监督负责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汇同教务处组织检查现有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及体育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将评价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部门,督促其改进。

(5)质管办、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教务处做好有关记录。5.教学基本建设管理[2.4](1)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2)专业建设管理[2.4.1] 1)教务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各学院(系)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对专业建设进行管理。2)教务处、各学院(系)予以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专业建设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质管办会同教务处组织检查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将信息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

4)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予以改进。5)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课程建设管理[2.4.2] 1)教务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教务处于各课程建设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课程建设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4)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教材建设管理[2.4.3] 1)教务处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建立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优制度,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教材建设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教务处于各教材建设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将验收结果报监督责任人并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教材建设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

4)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5)实践教学建设管理[2.4.4] 1)教务处制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重点在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2)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做好实验教学建设计划。

3)由教务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各学院(系)实施。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会同教务处组织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的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5)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6.教学改革与研究[2.5](1)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组织制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经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3)教务处组织进行评审、立项;做好管理工作。(4)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对所立项目进行研究、实践。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于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组织进行中期检查,于项目结束时组织进行验收,将验收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各学院(系)及项目负责人。质管办对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务处。(6)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7.财务处应保证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所需经费到位,由质管办主任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保证分流程

保证教学过程管理的各关键环节,包括培养计划制订、招生工作和培养人才全过程达到质量标准纲要规定的质量要求。程序

1.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2.培养计划制订[3.1](1)培养计划制订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提出制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经校长批准,予以公布。(3)各学院(系)按原则意见的要求,制订有关专业培养计划,并经学院教务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后报教务处。

(4)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审核。监督负责人为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审核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教务处将审核意见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定期检查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出修改意见。(5)各学院(系)修改后报教务处,正式汇编成册,并予执行。3.招生工作[3.2](1)招生工作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

(2)教务处组织各学院(系)制订招生计划,经主管校长批准后,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并予以公布。

(3)教务处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和录取工作。(4)宣传部在媒体上做好宣传工作。

(5)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新生报到后的全面复查。监督负责人为纪委书记。由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对新生报到后进行全面复查。

(6)将复查结果报监督责任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教务处、各学院(系)。(7)监察处、校医院、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培养人才全过程[3.3](1)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执行责任人为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2)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3.3.2]、学风建设[3.3.3]、第二课堂[3.3.4] 1)由学生处会同团委组织制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的工作计划,经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批准后,予以公布。2)由学生处、团委组织各学院(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举办讲座,开展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监督负责人为质管办主任、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由质管办、学生处、团委组织对各学院(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各学院(系),各学院(系)进行整改。4)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3)日常教学工作[3.3.1]、学籍管理[3.3.5] 1)由教务处负责制订日常教学工作的各项计划和文件,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并进行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进行考试管理,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进行管理,进行学生成绩及学籍管理等。2)由各学院(系)组织实施。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学籍管理检查。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和学生处处长。由教务处对各学院(系)的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任课教师是否有主讲教师资格;组织校领导、校督导组听课;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检查;由质管办、学生处检查学籍管理是否按有关条例进行。

4)教务处、学生处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

5)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根据检查结果做好改进工作。6)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系)做好有关记录。(4)体育锻炼[3.3.6] 1)体育部按照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制订学生体育锻炼计划,经教务处会签,主管副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

2)体育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

3)主要的质量控制点为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教务处组织检查,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体育部。4)体育部进行整改。

5)教务处、体育部做好有关记录。(5)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质量监控项目监督负责人为教务处处长。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4.1.1]、实践教学质量监控[4.1.2]、不合格控制[4.1.3]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4.1.4]。2)教务处组织校领导、校督导组听课,每学年末汇总听课反馈意见和各学院(系)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监控。3)教务处组织校领导和资深教授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抽查,每学年末汇总抽查结果和各学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监控。4)学生处制订学生违纪处理规定,负责对违纪学生的处理。5)教务处负责对重修课程学生的审核,对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查。6)学位办负责对毕业生学位授予资格的审查。

7)学生处、教务处、学位办将监控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单位和学院(系)。

8)有关单位和学院(系)根据反馈意见做好改进工作。

四、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实施 第三章 教学资源管理的实施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实施 第六章 奖惩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和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具体实施《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使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基础性文件,《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构架,《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流程》是使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得以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本条例是具体贯彻执行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框架和流程,使质量标准纲要提出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处于严格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得以落实。

第三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机构是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主持的校教务委员会,其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是:

1.统一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制订、修改和实施;

2.监督各个工作机构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情况和监督单位实行监督的情况; 3.决定有关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条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机构是质量管理办公室(简称“质管办”),其工作职责是:

1.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 2.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3.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报告等; 4.完成校教务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 执行《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工作机构是学校的各有关职能部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宣传部、监察处、图书馆、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等,以及各校区的管理委员会、体育部和各学院(系),其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的职责是:

1.制订相应的本科教学质量子目标及其质量指标; 2.制订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子目标和达到质量指标的计划; 3.组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

4.根据监督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

上述各项子目标、计划应广泛征求各学院(系)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实施方案应公布,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改进工作。

上述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对主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负责。

第六条 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的系统是本科教学质量监督系统。主要由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及全校师生实施监督。有以下几种监督:

1.日常监督:每个工作机构设质量管理员,负责对本单位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

2.定点监督:由专门的质量监督单位对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监督。实施定点监督的单位可以是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能部门、学院(系)等; 3.定期监督:由质量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管理评审和教学评估;

4.公众监督:由学校开通各种渠道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第二章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实施

第七条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责任人是校长。

第八条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质量目标;专业设置;职责、权限和沟通;管理评审;教学评估。第一节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第九条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第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第二节 质量目标

第十一条 质量目标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由教务处、学生处、体育部、财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十二条 校教务委员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学校定位,明确指导思想。第十三条 在主管教学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组织下由教务处会同学生处、体育部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实践训练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报校教务委员会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十四条 各学院(系)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第十五条 财务处应确保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经费的投入和及时到位。第三节 专业设置

第十六条 专业设置项目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具体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责任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学校专业设置规划,审阅教务处提出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及新专业的初审意见,报校教务委员会。第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新专业申报的有关规定;组织对各学院(系)申报的新专业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报项目责任人;

2.开展对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研工作,提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报项目责任人。

第十九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新专业申报的有关规定,需要申报新专业的学院(系)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第二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负责审核学校的专业设置规划,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意见及新专业的初审意见。第四节 职责、权限和沟通

第二十一条 职责、权限和沟通项目的责任人是校长,执行责任单位是校教务委员会,由质管办具体执行。

第二十二条 校教务委员会应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各工作机构、质量监督单位、质量管理员的职责、权限。

第二十三条 校教务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一次各机构的沟通会议,对上一学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对下一学年的工作进行布置。校教务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召开专题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审议。第五节 管理评审

第二十四条 管理评审项目负责人是校长,由质管办、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具体执行。第二十五条 质管办应负责组织好每四年一次的管理评审包括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以及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第二十六条 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评审,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教务处提出学生培养质量状况的分析报告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满意度分析报告。

第二十七条 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管理评审,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应按照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的要求,在每学年末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质量报告,交质管办备案;在四年一次的管理评审中做好自评工作,提交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自评报告。

第二十八条 质管办应组织好质量管理员对本部门本科教学质量工作的日常监督,对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质管办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报告,上报校教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条 质管办应将管理评审结果包括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改进意见,对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的改进意见以及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意见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三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应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质管办予以落实。

第三十一条 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应根据反馈的评审结论和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备案。第六节 教学评估

第三十二条 教学评估项目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三十三条 质管办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会同教务处组织好四年一次的教学评估包括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

2.与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迎接上级部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的准备工作;

3.将评估结论反馈给各学院(系),并检查各学院(系)的整改情况,报项目负责人。第三十四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学校制定的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的工作计划,并做好自评工作; 2.根据反馈的评估结论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做好改进工作,并报质管办。第七节 公众监督

第三十五条 质管办通过网站、信访等渠道对学校定位、本科教育地位、质量目标、专业设置、职责、权限和沟通四个项目收集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反映,接受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公众监督。

第三十六条 质管办分析汇总公众监督中反映出的情况,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阅后,上报校教务委员会,同时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三章 教学资源管理的实施

第三十七条 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是主管人事副校长和主管财务副校长。

第三十八条 教学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经费管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十九条 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人事副校长,由人事处、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四十条 人事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提出本科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 2.教师资格认定中提出本科教学的要求;

3.在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及奖惩工作条例中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质和量的要求; 4.在教师职称晋升工作计划中提出本科教学工作质和量的要求; 5.提出定岗工作中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 6.制定本科教学教师培训、进修等措施。

第四十一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着重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的管理,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定主讲教师资格认定以及正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 2.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

3.制(修)定教师的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第四十二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并将执行情况分别报人事处和教务处:

1.贯彻落实好人事处及教务处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定; 2.做好学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做好教师工作的考核,并将主讲教师和责任教授的教学情况报教务处。

第四十三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检查师资队伍是否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2.检查本科教学教师工作管理能否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3.将本科教学师资队伍情况的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四十四条 人事处、教务处、各学院(系)根据反馈信息做好改进工作,并对下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建议。第二节 教学经费管理 第四十五条 教学经费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财务副校长,由财务处、相关职能部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及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四十六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本教学经费预算计划,保证经费按时到位,并予以公布;

2.于年终公布本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和体育部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第四十七条 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应按经费预算进行实施。第四十八条 教务处应会同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检查本科教学活动经费(主要项目有实验和实习/社会调查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费、上机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差旅费、教改经费等)是否满足教学要求; 2.将本科教学活动经费情况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四十九条 财务处、教务处在制订下一的教学经费预算计划时应考虑评价结果,予以改进。

第三节 设施建设与管理

第五十条 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基建副校长,由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图书馆、财务处、教务处、各学院(系)、体育部和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监督。第五十一条 基建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教室、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宿舍等的用房及用地规划的制(修)定工作,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第五十二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会同资产处制(修)订教育技术设施、教学实验设施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

2.实验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第五十三条 图书馆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用于本科教学或学习的图书资料及设施等的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做好用于配合本科教学的图书资料软硬件等的建设工作。

第五十四条 体育部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体育设施建设计划,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保证体育设施正常运行。

第五十五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本科教学设施建设及维修所需资金按时到位。第五十六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提出本科教学用教室、实验室及设施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报告。第五十七条 各学院(系)、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定保证实验设施、计算机机房、校园网、语音室等正常运行的措施。

第五十八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和各学院(系)在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的定点监督中,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本科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包括现有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及体育设施等;

2.将本科教学设施情况评价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四节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第五十九条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监督。

第六十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践教学建设管理等所需经费及时到位。

第六十一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并经项目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并实施:

1.制(修)定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并对专业建设进行管理;

2.制(修)定课程建设规划,制(修)订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制订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3.制(修)定教材建设规划,建立教材编写、选用及评优制度,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4.制(修)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及相应制度,重点在实习/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第六十二条 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订实验教学建设计划。第六十三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定措施,认真实施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和实践教学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工作。

第六十四条 质管办应会同教务处、各学院(系)做好以下定点监督工作: 1.检查教学基本建设所需经费到位情况;

2.检查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3.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 4.检查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是否满足教学要求;

5.以上各项监督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第五节 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六十五条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财务处和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和教务处处长,由质管办、教务处具体监督。

第六十六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制(修)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指南,并负责全校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立项、评审及管理工作。

第六十七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具体实施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第六十八条 财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保证所需经费按时到位。

第六十九条 质管办会同教务处在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情况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教改与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将监督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第六节 教学资源管理的质量监督

第七十条 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基建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图书馆、各学院(系)、体育部、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执行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的工作报告,报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质管办。

第七十一条 质管办、教务处、各学院(系)应在每学年末提出对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实施定点监督的监督报告,报教学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监督负责人和质管办。第七十二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七十三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资源管理各项目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

第七十四条 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第七十五条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项目:培养计划制订;招生工作;培养人才全过程;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第一节 培养计划制订

第七十六条 培养计划制订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校长,由校教务委员会具体监督。第七十七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提出体现培养目标、满足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原则意见,经校长批准后予以公布;

2.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审核程序;

3.组织各学院(系)制(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并按照审核程序组织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核;

4.将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公布、汇编成册,并予以执行; 5.收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以备下一次修订用。第七十八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按学校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原则意见,制(修)订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经学院教务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后,报教务处;

2.收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加以分析、总结,报教务处。第七十九条 校教务委员会负责对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核。

第八十条 校教务委员会定期检查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否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节 招生工作

第八十一条 招生工作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由教务处、宣传部、监察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纪委书记,由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具体监督。第八十二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指标和学校发展规划,制订本科招生计划,保证生源质量; 2.会同宣传部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计划,报项目执行责任人批准后实施; 3.做好录取工作。

第八十三条 宣传部在执行本项目中,应与教务处共同提出招生宣传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审查宣传内容,并在媒体上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第八十四条 监察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并报告纪委书记。

第八十五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将本学院(系)的招生计划报教务处; 2.做好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

第八十六条 监察处、教务处、校医院在新生报到后的全面复查的定点监督中,应根据新生报到后复查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审查新生是否符合入学要求;将复查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对复查中发现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的处理意见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教务处及有关学院(系)。第三节 培养人才全过程

第八十七条 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有:日常教学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奖励;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学籍管理;体育锻炼。执行责任人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由教务处、学生处、体育部、团委、各学院(系)具体执行;监督项目的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学籍管理检查;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团委书记,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质管办、各学院(系)具体监督。第八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包括教学检查规定、考试管理制度和规定、学生选课规定、学生成绩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报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

2.检查各学院(系)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和反馈给相关学院(系)。

第八十九条 学生处在执行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工作计划,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

2.制(修)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实施中要公开、公平、公正;

3.制(修)订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和评选优良学风集体办法,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和实施,评选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

4.检查各学院(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工作的情况,将检查结果报执行责任人和反馈给相关学院(系)。第九十条 团委在执行第二课堂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制(修)订第二课堂计划和规定,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2.制(修)订为学生开设讲座的工作计划,经执行责任人批准后向学生公布; 3.制(修)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并予以公布、落实; 4.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活动、开展社会实践;

5.制(修)定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规划和措施,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九十一条 体育部在执行体育锻炼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制(修)订本科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报教务处;

2.制(修)订学生体育锻炼计划,并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第九十二条 各学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执行学校对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的规定; 2.执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奖励和学风建设的规定; 3.执行学校第二课堂计划和规定。

第九十三条 教务处在课堂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体育教学质量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检查各学院(系)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的情况,包括:教师执行教学进度的情况、教师按课程表教学的情况、每学期开学、期中和期末进行教学检查的执行情况、考试管理和考场纪律情况、任课教师是否具有主讲教师资格; 2.落实校领导和校教学督导组听课,并收集和整理校领导、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意见; 3.检查体育部是否制(修)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体育教学是否按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是否满足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4.检查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开展情况;

5.将检查结果及提出的整改措施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相关学院(系)、体育部。

第九十四条 教务处在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定点监督中,检查各学院(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情况,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计划落实情况,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是否符合本科教学质量要求。

第九十五条 质管办、学生处在学籍管理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教务处是否制(修)订学籍管理条例; 2.学籍管理是否按照相关条例执行;

3.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和教务处。

第九十六条 质管办、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情况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检查各学院(系)是否按要求和规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开展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和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工作,并评价是否符合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2.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相关学院(系)和职能部门。第四节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

第九十七条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项目的执行责任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项目监督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由质管办具体监督。第九十八条 教务处在执行本项目中,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制(修)订全校性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

(2)指导各学院(系)按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进行教学文件的归档工作。

第九十九条 各学 院(系)在执行本项目中,应根据学校教学文件归档要求和规定,做好教学文件、教学成果、试卷、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资料的归档工作。第一百条 质管办在档案工作检查的定点监督中,应做好以下各项监督工作: 1.教学文件是否按要求和规定进行归档管理,档案是否齐全规范; 2.有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以便于档案的查找和利用;

3.将检查结果报项目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项目执行责任人、相关学院(系)和教务处。第五节 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监督 第一百零一条 教务处、宣传部、监察处、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体育部应在每学期末提出执行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的期末工作报告,报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的执行责任人和质管办。

第一百零二条 质管办、教务处、监察处、校医院、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系)应在每学期末提出对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实施定点监督的学期监督报告,报教学过程管理的责任人、各项目监督负责人和质管办。

第一百零三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一百零四条 质管办每学年末提出对教学过程管理各项目监督情况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

第五章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实施

第一百零五条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监督负责人是校长。

第一百零六条 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主要内容有以下监督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教学质量的改进。第一节 教学质量监控

第一百零七条 教学质量监控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学生处、学位办具体监督。监督项目的主要内容有:

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3、不合格控制;

4、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第一百零八条 教务处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项目中,应在每学年末汇总校领导和校教学督导组听课的反馈意见和各学院(系)提交的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零九条 教务处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项目中,应在每学年末汇总学校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结果和各学院(系)提交的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条 教务处在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的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审核学生重修申请,做出是否准予学生重修决定; 2.每学期末对学生重修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3.会同学位办检查是否有学位申请规定及程序,对学生毕业、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4.每学期末对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资格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一条 学生处在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的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制(修)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报校长批准后执行; 2.调查和确定学生违纪事实,负责对违纪学生的处分; 3.每学期末对学生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百十二条 教务处每学年末应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控制和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等监督项目的监控结果,提出综合报告和改进意见,报校长并反馈给培养人才全过程项目的执行责任人。第二节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

第一百十三条 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由教务处、各学院(系)具体执行。本项目内容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

第一百十四条 教务处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制定生源质量分析指标,按分析指标对生源情况进行分析;

2.制定考试试卷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按分析指标对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3.制定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表及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调查分析结果;

4.制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毕业生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第一百十五条 学生处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制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指标,组织各学院(系)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汇总各学院(系)的分析结果。

第一百十六条 各学院(系)在本监督项目中,应落实教务处、学生处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的各项要求。

第一百十七条 教务处应在每学年末提出教学质量专题分析的汇总报告,报校长及校教务委员会,并交质管办。第三节 教学质量的改进

第一百十八条 教学质量的改进监督项目的负责人是质管办主任,由质管办、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系)具体执行。

第一百十九条 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在本监督项目中,应做好以下监督工作: 1.对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自行及时予以纠正,并做好记录,需要整改的,应提出整改措施,报质管办备案;

2.针对定期监督、定点监督和公众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的措施,报质管办备案。

第一百二十条 质管办在本监督项目中,应收集和汇总各学院(系)、各职能部门针对在定期监督、定点监督和公众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而制定的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并予以监督落实,每学期末将各学院(系)、各职能部门关于落实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措施的情况,报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的监督负责人。第六章 奖惩

第一百二十一条 学校每学年初按照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要求,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3

一、构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充分考虑双语教学与单语教学普遍具有的共性,又要考虑其不同于单语教学的特性。

从共性上讲,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注重评价的全程性和动态跟踪性。应将教学的准备过程、实施过程和整改过程均纳入评价视野,并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以利于及时发现和切实解决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第二,注重评价内容的系统性。应对教师授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课外对学生的引导、辅导等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价,通过检查评价,使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双语教学的特点。第三,注重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强化以评价客体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教学质量是教与学及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双语教学评价中,抓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引导因素,并据此合理选择评价主体和客体,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取得好的评价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将评与被评、他评与自评有机结合,以充分调动教与学和管理中的能动性因素,加深对质量要求的具体认识和充分理解,让评价过程成为诊断、反思、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促进评价的整体和谐。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评价客体的自我发展是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因而,在重视横向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对被评价对象的纵向的过程性评价,充分肯定评价客体的努力和进步。第四,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明确、具体、可行,而且应与评价主体的评价能力相符合,以利于作出客观评价。

从个性上讲,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和目的,符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种关系的有机统一:第一,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统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会用外语表达是双语教学的根本,因而,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引导教师从各方面统筹、兼顾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外语掌握的程度,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第二,教与学的统一。双语课程由于使用外语教学而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有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双语教学更应注意避免教与学的脱节,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上的主导作用。基于此,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应引导教师关注、指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第三,规范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一方面要通过评价指标对随意和盲目的教学行为予以规范,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彰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构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专家评教

专家评教主要是通过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双语教学专家评教应突出体现双语教学的一些实质性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在评价指标中,应对授课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作出重点要求,应通过一些指标对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之处作出明示。例如:引导教师紧扣双语教学的多重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处理好两种教学语言使用的关系;引导教师处理好选用外文教材(讲义)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引导教师克服课堂上单向讲授,加强师生互动;引导教师学生对外文教材(讲义)的使用和注重学生词汇学习的基础性意义;引导教师注重提高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专家评教应体现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重视教师教学的动态发展,引导教师注意随时听取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教学,并通过评价打分对教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充分认可和激励。

笔者认为,依据教学常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设计专家评教内容时可考虑以下因素:教师按时上下课情况;学生出勤率、课堂秩序和听课的认真程度;教师教学的投入和教风严谨情况;教师教学文件(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的准备情况;教师将选用的外文教材(讲义)和编写的专业词汇表发放学生人手一册的情况;教师通过教学反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教师授课内容的充实程度和合理安排情况;教师选用或编写的外文教材(讲义)与授课内容结合的紧密程度;教师讲课思路清晰、内容熟练、重点突出和阐述准确的情况;教师的外语使用和外语表达(发音准确度、口语流畅度、语速适中度等)便于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师恰当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情况;学生反映教师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学习,以及在既保证专业学习质量又促进外语学习水平提高方面的情况。此外,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精确量化。笔者认为,遵循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专家对各项内容进行评价之后,还应设置“专家评语”,以便专家对评价作出必要的补充说明,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方便专家向教师提出书面的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

2.教师自评

为了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促进教师改进双语教学方面的作用,需要细化两项工作,并要使之相辅相成。一是把教师作为被评价对象,应使其事先了解双语教学的要求,熟悉和认可双语教学课堂评价指标。二是把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要增加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自评,以增强教师自觉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觉改进教学的意识,形成教师、督导专家、管理人员的合力协作。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双语教学自评指标设计可包括如下内容:双语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双语教学目标(各章节和各教学环节的目标以及课程的总体目标)的吻合情况;以学生为本,征求学生教学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师生互动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合理调整、形成有效教学模式的情况;培养和锻炼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情况;成绩考核兼顾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结果的情况;双语教学特色及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的情况。

3.教师评学

学的质量本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反映,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与评教相比,评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突出表现在:一是已有的教师评学指标不够细化,评学内容不够全面、深刻,普遍只涉及课堂常规、学习态度和学风等方面,而且从实际操作上来看,教师评学基本上是一学期只进行一次,即任课教师只于期中对整个教学班做一次性评价。二是严重缺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集中于期中、期末的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和检验。在教师评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顺利实现双语教学外语技能增长与专业知识掌握相结合的目标。因此,双语教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分阶段作出评价。依据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师评学指标可突出以下内容:学生课内学习的表现;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和认真程度;学生读懂外文原版教材(讲义)的情况;学生用外语进行口头和笔头交流与作答的情况;学生各章节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外语水平提高的情况;学生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师评学而言,指标固然重要和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力气开展评学实践,形成教师评学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对学的过程的监控工作,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来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布置课后作业、加强章节测验、勤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每一章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辅导,在对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中,应加大平时表现的比例,切实转变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方式。

4.学生评教

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实行学生评教旨在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中心主义,促进和实现教学相长。实行学生评教有助于完善评价主体,进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评教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走形式,切实发挥学生评教的应有作用。为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有别于专家评教的、专门的学生评教指标,并注意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

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单语教学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中学生评教指标应做到:一是注意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映教师教的能力,评价内容应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评价能力,避免出现让学生评价那些只有专家和教师同行才能有能力评价的内容。二是注意从学的角度来了解教的情况。三是评价内容不仅要反映课堂教学情况,而且还应反映课外情况,同时要反映课程内容及外文教材(讲义)和参考书是否适合学生。四是注意从提高评价指标的明确度和简洁度来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应避免出现抽象化和太概括、太综合的指标。学生评教内容的设计可涉及以下内容:教师遵守教学纪律的情况;教师管理课堂和授课的熟练程度及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教师授课使用外语比例及外语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情况;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作业布置及批改、辅导的情况;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提高、学习方法改进、学习能力、内容深浅、选用的外文教材(讲义)和参考书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上内容在形成具体的评价指标时,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分解,以保证指标的明确和简洁。此外,学生评教还应设置开放式问题,为学生留出对教师授课特色和不足等评价的补充以及自由提出意见与建议的空间。

5.学校评价学院

高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双语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应视为进一步促进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学校应把学院一级的双语教学管理纳入其中,以切实推动学院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投入。从促进和提高学院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学院的双语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可包括以下内容:双语教学的目标规划及落实情况;双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质量监控举措及对双语教学的支持措施;双语教学管理的特色和有待改进之处。这些方面可进一步从学院的师资建设(包括引进和培养)、活动组织、氛围营造、外籍指导教师聘请、教学经验交流、经费提供、工作激励等指标方面进行考量。■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敏]

市委教育工委为思政课聘请教学信息员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4

一、双语教学质量循环体系

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信息接收者和反馈者, 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接收程度, 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课程质量。很难想象一场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看来精彩纷呈而在学生看来却是晦涩难懂的双语教学过程有丝毫的质量可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全方位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及学习技能并使之有效地服务用人企业和社会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诚然, 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中运用的质量循环并不一定可以直接用在学术领域, 但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由用人单位间接参与相关课程教学文件的制定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对学生而言可以产生吸引力和实际带动效果, 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质量循环还可以被称为“管理团队”、“质量团队”、“教育过程团队”、“老师—学生—企业参谋”、“教学代表会晤”等, 一方面是通过学生自愿分组学生反馈评价小组, 定期为老师提供学习情况的反馈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是通过毕业生回访、企业调查问卷等方式, 通过已完成的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促进校内双语教学课堂的质量循环。其中, 建立稳定的校内学生反馈体系尤为重要。在校双语学生的反馈体系是一个志愿性质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渠道和问题与决策的组织。质量循环体系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过程的讲义或课件PPT, 以及在教学期间的学生借助于网络平台的实时反馈和在学期结束后的最后评估, 结合专业英语领域的用人单位反馈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可以提高本科专业教学中双语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质量循环体系的实施

本课题组自2009年承担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食品科学技术导论》的建设以来, 致力于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 以跨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 多方面, 多层次地推进以外语为工具的专业课学习, 通过构建双语教学受众学生及目标企业的质量评价循环体系, 加强总结、交流、沟通和互动,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基础上, 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以建立满足工业界现实与未来需求的双语教学体系,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双语学习与工作能力;建立具有创新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适应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教育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1. 针对于学生的质量评价循环体系。

双语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循环反馈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体系, 需要多方位的参与及配合。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及专业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向学生们介绍教学评价循环体系的作用和目的, 通过用人单位的参与增加学生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与联系, 促进双语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定位及方向把握。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申请随时参加质量循环活动, 根据专业和学生比例选出若干学生作为其质量评价小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反馈小组定期走访目标用人单位, 并结合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综合情况, 召开由教学管理及双语教师参与的双语教学反馈交流会, 每次会议的内容会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及课程网站上公布, 反馈意见及可行性方案也在网上公布, 起到实时反馈与监督评价的作用。主要的实施步骤: (1) 教学管理人员及双语教师为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组成成员提供有效的质量循环操作的背景和方法培训, 为质量调查的实施提供有效资源保障。 (2) 训练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小组成员预先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就一些问题进行提问, 例如:定期回顾某阶段双语教学过程的效果, 双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否为大家所有效接受, 哪些课上内容对大家没有帮助, 怎样提高双语教学考核过程的公正性、真实性等, 所发放问卷得到经教学管理人员及双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提高问卷的质量。征集不同专业领域的工科往届及应届在校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修正和完善, 提升双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自主学习。 (3) 对质量评价反馈小组的组成成员增加公开度和公信度, 比如让调查评价组成员在课程开始前向全体学生作自我介绍, 选出骨干负责人及召集联络人等, 负责双语教学过程中日常评价反馈的基本事务。 (4) 通过有效地提供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机会, 使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组成成员更加贴近一线教学及实际用人单位, 有责任感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搜集反馈的工作中。

2. 针对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构建专业课双语教学与对口工业企业交流合作的绿色通道, 走访包括涉外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工科专业的用人单位, 了解企业现实和未来对于双语能力的需求, 征询工程企业对于工程师的外语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要求, 校准工程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目标, 在双向沟通互动中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外语的机会和水平, 培养适应现在工程专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水平工科人才。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结合工业界需求和学生反馈, 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编撰新版《食品科学技术导论》教材、辅导资料和作业册。同时, 编写相关工科领域的实验规程、生产加工线等的英文操作说明,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双语能力, 缩短学生就业后的专业及外语应用的延滞期。

三、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效果

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工作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促进普通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的关系, 因而在提高课程内容、学生—教师关系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方面比普通的教学工作更加有效。一方面, 由于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调查还包括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用人单位及企业、社会调查的评价数据, 因此其还发挥着建议委员会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根据在校学生及用人企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提升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 质量评价反馈体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拉近了课堂教学与校外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使得学生们在双语教学活动中真正有了发言权, 使得用人单位在教学目标的培养中有了真正的参与权, 使得双语老师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利于该教学群体的实施, 各方面的反馈均将直接整合作用于双语教师的教学过程改进中,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总之, 质量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学生、教师及用人单位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参与, 便于双语老师实时地从周期性的反馈中得到全方位的整理和总结具体包括:现有双语教学情况的综合反馈 (现在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 、流动图 (下一个教学循环中可能所面临的情况) 以及经验数据库 (暗藏的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分析) , 在大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持续发挥作用, 提升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DB/OL].[2004-08-12] (2005-11-2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505/7463.html

[2]张丽华, 李继军, 马丽, 等.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J].考试周刊, 2010, (7) :14-15.

[3]张文杰, 王敏, 杨丽丽.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课程建设[J].科技传播, 2010, (8) :79-80.

[4]张泽生, 汪建明, 任改莲.基于质量循环体系的本科教学效果的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3) .

[5]金俊兰.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的构建[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6) :43-44.

[6]刘娟.高校内部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信息, 2008, (26) :194.

[7]Millis BJ, Cottell PG.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M].Phoenix, Ariz.:Oryx Press.1998:282.

[8]Murray P.The quality circle and the American survey:what to do when you can’t have lunch[C].Unpublished paper, 1983.

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定义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首先,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能够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目标系统的规定即教育质量;其次,学生学到的价值观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等与人类、环境等条件及需求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教学质量;最后,教学质量还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变化在相应的时间和条件下达到的标准,这种标准可以让大家满意。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与学校的特点密切相关。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都必须有目标性、形成性、评价性三个共同的特征。教学质量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目标性;保障教学条件,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就是形成性;监督评价学校内外的教学质量就是评价性。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及监督控制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教育结果可以适应质量、需求和期望的系统。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要求

2.1目标导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确立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目标导向应积极注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培养;还要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思想上,实现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动学习的能力。

2.2条件保障

有力的条件保障对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条件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其中师资力量和水平尤为重要。只有好的教学条件,才能使教学质量提高。

2.3激励约束

激励约束功能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政策措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4监督控制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6

一重视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规范化

1开放教育的教学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在教学的相关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应推动依法治教,健全教育教学法制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发展进程,并扩大力度推动依法治校发展,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制度与指导制度。在开放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失去政府方面的支持与引导。面对如此的形势,我国政府应及时制定能够充分协调发展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使开放教育教学可以在良好环境运行的同时,始终坚持创建“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良好环境。同时,还需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监管机制,主要承担协调与管理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此外,还应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教学督导机构,使得督导职能能够独立行使。也可利用完善国家督学制度,创建一支专职督导队伍,并长期坚持“指导、督学、督政”并重的路线。

2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与完善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保障质量的根据与基础,各国远程教育组织以及认证机构通过长时间的分析与研究,确立了关于质量保障的相关准则。从美国方面来看,其教育教学研究所在“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标准”当中提出了关于质量保证的七个方面,具体是课程的支持、课程结构的支持、组织机构的支持以及教与学的支持。学习者的支持、教师方面的支持以及评价和评估方面的支持。从英国方面来看,国家开放大学前副校长曾经指出,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较好的教学管理以及扎实的研究基础、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高质量多种课程媒体的学习材料。国内中央电视大学原副校长于云秀则指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支持是核心要素、教学管理是保障要素、教学过程控制是重点要素、系统运作是基础要素,教学资源是关键要素。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原因应当是建设一支开放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一般包括了研究人员、技术任务、管理任务以及教师任务4支队伍的建设。通常情况下,教师能力及其素质状况可以对教学质量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对于远程教育院校而言更应该建设一支需要科学规划的教师队伍,并将这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不断引入关口。主要利用学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方式强化针对教师的再教育,切实引导教师转变其教学观念与角色观念,加强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态度,并提升实际教学水平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此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针对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政策。通过长期不懈的工作,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以及层次等多个方面趋于完善,这也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此外,还应深入强化教育管理者的质量意识以及责任精神,并树立起以“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的“科学、规范、效率”的办事准则,与此同时,教育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在实际教育以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物质资源保障

1教学平台功能、结构的完善

根据一组最新资料显示,远程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疑难问题急需解决,有近七成的远程学习者使用了网络手段来寻求帮助,这一情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都能够很好的以网络手段为主要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各类难题。教学平台主要承载着教学支持服务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和结构,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因而,通过扩大此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且改善教学及其平台管理建设,能够进一步完善此平台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此外,该平台应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更好的查询各项成绩、考试以及注册等方面事宜,从而进行课程学习;也应有助于管理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以及进行交互式、协作式等教学活动,进而跟踪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还要便于教务管理人员的用户管理、作业考试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公告管理等。

2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学习资源和优质教学建立在课程这个载体之上,且通过课程建设来不断地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建设,按照目前的形势,逐步补充开放教育教学的资源,以使其更符合发展要求。然而这一过程中却仍旧存在着教学资源质量不高,且针对性不强等等的问题。那么,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就要统筹规划,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突出其实用合理性的特点。除了通过自建方式之外,在建设方式上,更应该广设渠道,通过与技术公司以及其他院校的合作实施教育建设,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建设要与职业要求有机结合,并按照学习者自身特点、学习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特点等多个要素来综合考量,其中应该涵盖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式、使用的实际方法、内容涉及的深度与广度等问题,还应体现出实践性、量力性、满足性和经济性等诸多原则;在内容组织方面,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出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好,并满足学习者要求的课程学习资源。

3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齐全

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主要因素便是齐全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也是办学条件当中的先决条件。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包括教室、教学实践设备设施及其场所、音像教材播放器材、联网计算机机房等等在保障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此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还要对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各个学点以及学习中心的相关设备设施,根据专业开设的要求进行合理配备,以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四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endprint

1逐步完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培养目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这同样也是评价教育质量优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培养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那么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分地考虑到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即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并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市场推广以及设计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目标上,就更为强调人才个性全面协调以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教育的具体作用就应该是使被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以及知识等方面全方面发展,以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个性结构确定下来。

2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进一步强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学资源、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于过程管理,主张“服务促质量,过程出质量,对施教以及受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服务促质量”即为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的教育服务,基于教育产品和助学服务质量以足够的重视。“过程出质量”即是建立在多元化施教基础之上,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辅导状态以有效。

3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第一,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起来,并根据规律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囊括着教师评价、学习者评价以及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对教学管理的评价、对教学资源的评价等。

第二,将教学质量监控、辅导和评价制度建立起来,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对评估体系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教育体系与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

总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先深入分析并把握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多重因素,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系统,从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惠萍,张仁钟.农垦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毛汉领.远程高等教育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9).

[3]张作岭,杜世强.全面运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J].现代科学教育(高等研究),2010(6).

[4]赵军,胡剑波,杨健康.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5]林卫国,刘蓓,蒋瑟著.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蒋爱军,杨桂梅,朱迎玲.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4).

[7]张护玺,胡小瑜,金伟娇.论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霞展研究杂志,2009(7).

[8]任春玉,王晓博,王万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7).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7

一、文献回顾

刘东风 (2007) 通过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师资建设、教材选用、教学管理等若干因素进行问卷分析, 梳理了师生对双语教学的实践存在不同的体认和倾向, 提出正确认识双语教学课程的适用范围、教材选用、通过设立教学改革项目资助等途径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童秀环 (2007) 提出要加强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全程化管理, 制定了较为全面综合的管理文件和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了课程立项、中期检查、期末教学评估各阶段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芦永德 (2009) , 王保宇 (2011) , 赵小晶 (2011) , 周志霞 (2012) 等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影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汪艳 (2011) 以黄山学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验为例, 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及政策引导和激励等方式实现。黄宝强 (2012) 从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出发, 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给出了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探讨, 以及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对于双语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应用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对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的更少。因此, 本文运用管理理论中著名的评估体系———平衡计分卡的管理理念构建金融学科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d Card, BSC) 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哈佛大学两位教授Robert Kaplan和DavidNorton发明的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 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 现今已经被全球很多企业采用。

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 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公司的资产运营、财务效果、盈利情况等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地综合评价。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通过确定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细化双语教学过程中各层次的指标体系, 从而更好地分解和明晰了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学质量提高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准确有效的评价双语教学质量。

(一) 高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维度

以公司为评价主体时, 平衡计分卡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以高校的双语课程为评价主体时, 平衡计分卡分为素质提高、学生、教学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

1.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是企业战略实施是否改善了企业盈利水平。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金融学科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英语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因此, 双语教学的素质提高维度是对双语教学质量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素质提高既包括教师双语教学素质的提高, 也包括学生通过双语教学其应用外语在专业领域的能力提高。可以说,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但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就学生素质而言, 学生的外语级别、专业基础、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是其考核的具体指标;就教师素质而言, 教师的外语能力、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态度等是其考核的具体指标。

2.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层面是管理者确定其服务对象。从客户维度看,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服务的直接对象成为双语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当然, 除了学生之外, 社会中的企业、事业等人才需求单位也是双语教学服务的对象, 但它们是双语教学服务的间接对象。在学生维度下,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此外, 选择双语课程的学生人数、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都是学生维度的评价指标。

3.平衡计分卡的内部经营流程是管理者要确认组织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 这些流程帮助业务单位提供价值主张, 以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 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流程正是指导学生获得双语教学服务, 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的管理流程从双语课程的开课、教师的选择、教材的选定、学生的确定、到组织选课、课堂教学、临时停课、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最后到教学效果反馈及修正等一系列程序会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 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合作的效果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因此, 教学流程也是考核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4.学习与成长维度。企业同学校的本质是一样的, 企业经营运作的目的是获利, 实现利润最大化。高校运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满足人才的需求。因此, 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该成为不断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组织。只有这样, 高校的发展才能有潜力、有实力。因此, 高校双语教学的学习与成长方面主要考察高校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能力。其中高校双语教学教师对双语教学过程的满意度、教师的培训机会, 科研支持经费额度, 出国进修机会、薪资激励政策等等都是其考核指标。

(二)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内部的关系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由四个维度组成, 分别是素质提高、学生、教学流程、学习和成长。这四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素质提高维度是对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显性考核尺度, 素质提高指标得到优化说明双语教学质量良好。但是要想实现素质提高指标优化的目标, 必须先做好学生维度和教学流程维度的指标得到改善, 只有学生越来越认可双语教学, 学校的双语教学流程越来越完善顺畅,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和效果。最后, 要想让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就必须加强对学习和成长维度的考核, 只有这样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双语教学的效果才能更加理想。因此, 学习和成长维度是对双语教学质量潜力地考核, 是质量评价的隐形考核尺度。

四、结论

本文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理念指导下, 阐述了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从素质提高、学生、教学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其中, 素质提高维度是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显性考核尺度, 它是建立在学生维度和教学流程维度的基础之上的, 而学习与成长维度是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隐形考核尺度。

参考文献

[1]刘东风.稳妥推进双语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 2007 (5) :42-45

[2]童秀环, 冯幼民.加强双语教学管理, 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国际关系学院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高教探索, 2007 (6) :3-6

[3]汪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探索——以黄山学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 2011 (2) :123-125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8

双语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已在高职院校普遍推开,并力图成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同时,更注重国外优质课程体系的对接和双语教学实践。以北京市为例,共有29所高职院校,其中16所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多为经管类专业,并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实施双语教学。在逐步推进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区别,如何更有效地对双语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院校基本还是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指标来管理双语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团队和教学管理部门难以获得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准确评价信息,难以有效地指导双语课程建设和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很多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双语教学感到困惑。鉴于此,本课题将立足于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发挥评价指标对实际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引导教师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教学管理部门也能够获取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有价值信息,实现对双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显示,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均比普通学生有显著提升;学生在双语课堂上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机更强烈。但双语教学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课程定位、教师素质、学生特征、教学方法、教材、语言环境、管理体系等都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国外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较早,对双语教育评价的研究也相对较早。国外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语教育预期评价、双语教育过程评价和双语教育结果评价三个环节对双语教育进行评价。美国双语教育家Buggs认为双语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应该涉及五个方面,即:对学生双语技能与各科学业成绩的评价;对学生的性向评价;对双语教师的评价;对影响双语教育结果的各种社会因素的评价;对双语教育计划本身的评价。

国内对双语教学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在已有的文献中,大多为一线的双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介绍某一门学科或某一门课程的评价方法。关于双语教学评价指标的研究,一般都涉及到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多以两级指标为主。

3. 研究内容

从已有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双语教学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双语教学的标准与要求缺乏准确认识有很大关联,因此更难以实现对双语教学课程的评价和质量监控。本课题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有步骤地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促进教务和督导部门更合理地管理双语教学,进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与管理水平。

4. 研究方法

主要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为主。

文献研究法:分析目前关于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论文与著作,拓展研究思路,奠定理论基础;

访谈法:分别对教学研究专家、双语教学一线教师、相关院校教学管理与督导人员、我院在读学生及赴加拿大的留学生等进行专题访谈,聚焦研究问题,收集反馈信息与建议;

案例研究法:对相关院校进行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实施可行性。

5. 研究实施与分析

课题组面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应答率100%。

调查方法为参照相关文献和师生访谈结果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表,遵循自愿原则进行匿名答卷,调查表统一发放与回收。调查内容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年级。(2)对双语教学的总体评价,包括双语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帮助,是否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双语教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双语教学,等10个问题。(3)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专业知识功底是否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英文发音是否清楚,英文表达是否准确,讲述是否口齿清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10个问题。(4)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新颖,教学案例是否设计合理,等5个问题。(5)对所用教材的评价,包括教材内容是否合理,习题难度是否合理,英文阅读是否有难度,等4个问题。(6)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包括英文板书是否可以接受,中英文讲解比例是否恰当,授课速度是否合理,课前是否发放讲义或专业词汇表,课件是否有吸引力,你可以接受的中英文讲解比例是什么,等11个问题。(7)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评价,包括你的英语基础是否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你对于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你是否主动查阅英文生词,你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等7个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这一模式是认同的,且愿意接受双语教学,对在双语课堂上能够锻炼英语职业能力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如54.2%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选择双语教学的课程,51.7%的学生表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双语教学,49.2%的学生表示认同双语教学模式。

从对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来看,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教师能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所用教材、学生能力。由于本次调查中,学生能力的设计主要是学生本人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英语基础的评价,未通过客观标准予以检验,存在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教师评价较低的现状,故学生能力因素侧重表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完全指英语能力。

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与分析后,所得出的结果如下。

(1)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对双语教学效果不产生显著性影响。

(2)影响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综合以上各项二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课题组认为,对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最显著影响的是以下五项:教材内容是否合理;教师英文讲解是否清楚;授课过程中配合使用英文板书;教学内容是否丰富;知识理论体系是否完整。

(3)关于中英文讲解比例。

在学生可接受的中英文讲解比例中,倾向1:1的学生比例最高。总体来看,偏重英文讲解更符合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预期。

6. 研究结论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篇9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内容多种多样, 就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来说, 有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也采用与外部评估相同或相似的质量标准进行, 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有些学校甚至照搬其他高校的评价标准, 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和专业特点。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使学校容易混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导致不科学和不客观的评估结果出现。

(二)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

尽管许多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但是并没有密切联系各院系把实际工作开展到具体课程与教研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开展内部教学评估的职能设置于日常教学教务管理部门, 这样做的优点是评估的权威性容易得到体现, 评估工作的信息采集和意见反馈周期可能会短一些。但问题在于,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教学教务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学教务管理的评估, 往往难以得到落实,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尽管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估等方式进行自我纠偏, 但是由于评估的标准、计划是由其自行制定的, 且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很难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故很难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因此, 这种不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能对学校教育质量做出有效保障。

(三)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中评估对象的被动性

高校片面迎合政府评估需要, 内部并没有加强质量管理的动力, 欠缺提高质量的良好氛围。评估结束后进行的整改工作中, 即使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1], 并没有主动加入到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只是接受各种类型的评估, 缺乏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互动, 内部质量保障缺乏活力。

(四) 教学评估结果利用率低

与外部教学评估相比, 有些学校的内部教学评估在实践上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因此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并不能使其完全发挥应有功效。在教学评估结果的利用上, 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评估结果效应的现象, 如评估结果不公开或含糊其词;评估结果不与奖金、晋升挂钩;评估结果只给分数, 不能使教师明确如何改进教学;评估中发现的类似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问题无法解决等等。高校评估结果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展开和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

二、逐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一) 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各高校办学宗旨不同, 可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等几种类型, 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办学模式来制定。从图1中可以看出[2], 有28.4%的受调查者认为以本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相对制定并固化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 按照“坚持有效的, 完善不足的, 补充需要的”原则, 充分吸收教学评价过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对现有的评估标准进行梳理整合, 对需要调整的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3]。构建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针对本校的地区、层次、类型,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观、价值观, 制定适合校情的质量评估标准。

(二) 正确处理学校内部机构职能关系

图1中显示, 有35.8%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构。目前不少高校都专门成立了类似于“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校内机构, 负责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 但也有许多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是由教务处负责。这就凸显了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 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 (评估中心) 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管理与监控作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两个方面, 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二者从内涵和机理上相互对立, 但在功能上并不排斥;另一方面, 二者又统一在共同的质量保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此关系基础上, 将日常的教学管理与专门的质量监控作为主管校领导处理教学工作的“左膀右臂”, 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作为教学咨询监督部门, 负责实施教学监督、组织教学评估、反馈教学信息、提供评价结果;教务处作为学校管理部门, 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与运行、处理各类教学信息、利用各类评估结果。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既要明确各自职责, 分清各自职能, 摆正各自位置, 又必须注重双方沟通交流, 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 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使学校的管理和监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坚持评建结合, 深化内部教学改革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 探索与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道路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学校应始终坚持贯彻评建结合的方针, 使评建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4]。由图1可以看出, 有55.4%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利用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41.7%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学校的薄弱环节, 有37.5%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即时梳理现有专业情况, 缓招或停办与社会发展或办学条件不符的专业, 有43.7%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要注意新专业的设立应与教学条件相适应。学校内部教学评估对学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重点在于建设, 而整改工作是教学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评估整改工作, 每一次评估结束后, 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教学评估与监督的情况, 认真制定整改方案, 落实整改措施, 并进行检查验收, 确保整改到位, 取得实效, 使整改工作与评估工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 培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文化氛围

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 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 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5]。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仅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 还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和通力合作。因此, 质量管理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育全程的质量保障活动, 形成共同信奉的价值观, 树立质量意识和改善意识。只有当教学质量提高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和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 才能形成学校的质量保障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说, 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体成员自觉的努力,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树立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 自觉地为提高质量而努力工作, 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不断追求完美教育质量为核心, 受政府支持与资助, 校内外合作, 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顺利完成充分证明, 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 各被评高校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工作, 在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6]。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大跨步向前发展, 同时也要求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 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保障长效机制, 从机制上建设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科学与管理, 2007, (4) .

[2]固化评鉴成果,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R].广东省教育厅课题, 2009.

[3]林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6) .

[4]李虎成, 陈利利.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 2005, (10) .

[5]高宇.论教学评估与大学内部制度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10

2001年, 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386所。到2013年, 全国高职院校增加到1266多所。通过这些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和可喜成绩。很多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 如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 他们的毕业生具备动手能力强, 工作肯吃苦耐劳等特点, 因此也成为铁路、汽车等行业里专业骨干, 毕业生的高素质高能力也为这些学校的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体现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特色, 他们针对特定的培养对象, 以就业为导向提出特定的培养要求, 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但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明确培养目标, 办学条件、教学实际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少问, 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诸多竞争对手时底气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般理论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质量目标定位与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选用和采购、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条件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依据。第一个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全面发展, 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 及人的身体或精神的自由发展。第二个理论是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反映了全面发展的实质, 提高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第三个理论是职业能力理论, 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根本所在。职业能力一般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它针对某个专业领域, 重视从业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即职业能力的高低一般用实践能力的高低来衡量。

三、国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国外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有许多独特之处, 例如日本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 法国有短期技术学院, 德国有高等专科学校, 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等。加拿大的职教模式主要强调岗位所需能力, 对于理论基础则强调个别化学习, 教师要容忍学生出错, 对学生的自学起引导作用。德国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学活动在企业和职业校园里实施,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对国外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言, 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 它们没有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缺乏明确性, 注重理论知识, 忽略技能的掌握, 忽视了素养的全程性。同时,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不高, 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盲目的跟从教师, 没有明确方向和目标, 导致学习兴趣不浓, 这个问题也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有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还不是“双师型”,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高职院校一味的地扩大招生规模, 却尽可能地减少教师投资, 忽视师资职后在岗培训, 这对教师的职后成长是很不利的。

(三)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合理性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选择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忽视了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其课程应以技能为主线, 而不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完整性, 因此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就是大错特错, 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必修课限制过多, 选修课程弹性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运用传统教材或进行名义上的教材改革, 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缺乏现代化

很多高职院校不能够因材施教, 教学进度整齐划一, 不实施分层教学,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与学各成体系,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不能有效的与学生沟通, 课堂讨论与经验交流较少, 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与现代化, 一些高职院校还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的覆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创造性等都是不利的。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 树立高职教育质量关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与转变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其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高职教育质量意识。

(二) 教学过程保障

目前, 高职教学体系的学科型特点还十分突出, 因此建立符合高职发展特色与要求的教学过程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还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 因此,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强调实践性环节, 提高职业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 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高职师资却存在诸多问题。切实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多方位吸收优秀师资, 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4.2-8.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11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因此,高职教育者要切实推进高职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在办学经费、设备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观念等方面跟不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学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常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只是停留于表面,管理者没有或很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测评数据作深层次的对比分析并加以利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外部质量评价 轻内部质量监控

对高职院校实施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外部鉴定与评价的监督功能。学校往往会重视外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评估。然而,真正发现问题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活动,但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上,很难严格要求、照章办事,往往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监控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2. 教学质量保障缺乏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更多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价,而学校内部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的操作和管理并不规范,主观性强,人为因素多,内部进行的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也是为了外塑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而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具备的改进和激励等重要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由于他们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对计算机相关技术感到畏惧,加上学校领导不重视,即便建设了相关信息系统,大家也不愿意使用,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家觉得在纸质上填写资料比操作信息系统更快更顺手,因此很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广上不尽人意,造成很多数据弧立,如各类评教信息、反馈信息、学生考勤信息、学生成绩信息等,只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评估检查使用。大量的信息没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分类汇总、对比分析,更不能形成领导和管理部门决策用数据,因此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很难深入进行。

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大都建成了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信息量巨大,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依托于学校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实时动态的处理能力,把各类数据动态地展现给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因此,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服务的核心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制度创新,是有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手段,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保障教学质量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保障和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构成。各系统各自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议时,要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的信息系统规划进去。

2. 构建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因此,学校领导要强化质量意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内外信息沟通顺畅,学校提供给外部质量评价的信息要与内部质量监控信息一致,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校存在的弱点,通过监控系统获取各方反馈信息,学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要构建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学校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确实落实教学质量的建设工作。

3.以信息技术融贯“三级四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级”指由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构成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在层次关系中,教研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单位,中间为二级院系,最高层为校级,通过层层监控来把控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不同层次组织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也不同,各有侧重,适度重叠,分工协作来同共完成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四方”指由学生、督导、二级院系、教研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各方权重进行合理设置,减少人为主客因素,评估目的以预防和控制为主,尽可能地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把优质教学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为建立起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创造了契机,评估制度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普及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质量目标要求,调动了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高了社会各方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不仅仅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质量评价和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价,更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以务实的态度,确实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及制度创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 79-81

[2] 周慎,张玲.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7-32

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12

根据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学生的入学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态度;二是教学条件和资源;三是教学管理水平) , 以系统论为指导, 构建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互动功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建立学校、系 (部) 、教研室职责分明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 履行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职能, 完善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功能。

1.1 教学管理系统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一般包括教学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执行运作系统3部分。其中, 教学指挥系统是指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组成的校级管理, 参谋咨询系统是指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研究室, 执行运作系统是指由系 (部) —教研室组成的系 (部) 级管理。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明确教务处和系 (部) 各自工作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 建立以教务处和系 (部) 为主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系统, 形成以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为校级管理和以系 (部) —教研室为系 (部) 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 分别承担学校和系 (部) 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中, 校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学校整体教学目标管理, 重在决策和监督;系 (部) 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本部门教学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过程管理。学校要不断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 逐步向教学管理研究型方向发展。

1.2 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实施教学督导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 在维护学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必须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校、系 (部) 两级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教务处是全校教学质量督导执行中心;系 (部) 是本部门教学督导、监控的核心;教研室既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关键的组织。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范围, 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 (包括教学质量督导规程、督导岗位责任制、督导档案管理、督导信息反馈以及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评教制度、考试抽查制度、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 , 以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1.3 教学研究系统

教学研究系统有2种形式:一是设置教学研究专职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 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学研究队伍;二是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

1.4 教学条件支持系统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千方百计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使教学条件支持系统能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改革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和物质保证。

2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

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制度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应建立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建章立制, 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2.1 教学督导制度

健全校、系 (部) 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督导组成员既要吸收离退休资深教师、专家和领导, 又要吸收教学一线骨干教师。采取日常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督教与督学相结合、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使教学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2 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是掌握教学信息、监控教学过程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应坚持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 结合教学工作重点, 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检查, 掌握教学状态,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3 新教师开课试讲制度

新教师开课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并组织试讲。岗前培训或试讲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试讲合格后, 由教学部门审查教师的教案、授课计划, 并在上课一周内组织听课、评课。

2.4 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直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 是教学信息监控和反馈的主渠道。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应在对教师的评教中占据较大权重。

2.5 听课评教制度

学校应建立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队伍听课评教制度。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评教对象和相关部门。听课评教结果应作为考核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和被评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2.6 学生信息员制度

教务处在各年级、各班级选拔学生信息员, 公布教务处电话和电子信箱, 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保证学生能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对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 教务处应有专职人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形成分析报告, 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及其所在的教研室和系 (部) , 跟踪并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效果。

2.7 考试抽查制度

考试是检查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应建立试题、监考、阅卷、评分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制度。对各专业主要课程应建立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以考核教学的真实质量。

2.8 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 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感受和建议, 及时发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创造条件,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 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2.9 教学质量激励制度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教师教学质量应与评先、晋升、岗位津贴挂钩;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精品课程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 将教师引向教学研究领域, 通过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同时, 为防范并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教学事故,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应制定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为树立良好教风, 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评估是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明确目标, 把评估内容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通过评估掌握学校当前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存在问题, 分析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充分发挥教学评估工作的参谋和指导作用, 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为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实施教学质量规程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以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 、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为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3.1 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系 (部)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学工作的状态和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系 (部)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制订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开展系 (部)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促进和落实校系二级管理体制, 协调二级管理的工作关系, 充分发挥系 (部) 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各系 (部) 认真落实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方案及重点工作, 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3.2 教学计划评估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和根本性教学文件。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 不断修订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严格规范教学计划的审批程序, 维护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3.3 专业、课程评估

专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做好专业评估工作。专业评估包括专业设置评估、新专业合格评估、特色及品牌专业 (重点专业) 建设评估。

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 应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统筹安排, 以三年制专科为重点, 大力加强对三年制专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评估工作。

3.4 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如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标准等, 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5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应具全面性, 既要审查教师任职资格, 又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 还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导向作用。

3.6 学生学习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应以学风建设为重点, 严格考试管理, 狠抓考风建设, 以考风促学风;严格学习过程淘汰制;建立学生学习监督和检查制度;建立评选学习标兵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探讨双专业 (相近专业) 制度;选拔优秀专科生进入校内成人本科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4 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高等院校必须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以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学生信息员等为主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依托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建立网上教学信息监督反馈机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管理活动及时进行调控, 实现教学管理的互动功能。

上一篇: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下一篇: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