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双语教学

2024-07-09

沉浸式双语教学(精选7篇)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1

20世纪70年代末, 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 (Input Theory) 理论, 指出“人们习得语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可理解性输入; (2) 已知的语言知识; (3) 略高于已有语言水平的成分。”[1]这一理论假设学习者在接触足够可理解性的语言后, 自动生成必要的语法知识, 从而自然习得语言。除可理解性外, 输入材料要略高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范围, 要有趣而有关联并要有广泛内容和持久操练。长期以来, “输入假设”理论一直被作为外语习得中的核心部分, 了解对学生语言输入的情况, 教师可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促进有效教学。

1 沉浸式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育概论》里, 麦凯和西格恩把“双语教学”定义为: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 其中一种语言往往是, 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简言之, “双语教学”就是在学校等教育机构里, 使用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对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针对我国的大学院校, 双语教学具体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 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进行的教学。这一教学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 其中,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 (Immersion Experience) ”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教学法。所谓沉浸式, 是指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 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 (本文指英语) 环境中, 教师不但用英语讲授语言知识, 而且用英语讲授部分非语言类课程;就是说, 英语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工具。[3]这样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 有利于其英语思维和英语表达习惯的形成。

2 工商院校中双语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工商等专业的地位日益彰显, 报考这一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目标也大相径庭。有些学生英语功底深厚, 进入大学后, 能很快适应双语教学, 他们乐于沉浸在全英语的环境中, 很多人将目标锁定为通过托福、雅思、GRE等考试留学国外;而有些学生虽然也是高考高分生, 但英语功底薄弱, 不适应英语授课, 有严重的畏难情绪。此外, 由于经费等问题, 双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由本校的中国老师承担, 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高, 但普遍英语功底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双语教学的一大挑战。还有,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软、硬件设备不够完善等都给工商院校的双语教学提出难题。

除了这些普遍现象, 以“输入假设”理论为核心进行的调查结果更进一步凸显出双语教学中的困境。在国际工商院校中, “沉浸式”教学较为盛行, 即用英语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 学生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课本学习、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课外活动的展开。鉴于课本相对稳定的状况, 笔者主要围绕后两者, 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发现语言“输入”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寻找办法, 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课堂输入的调查, 主要围绕五方面:一是能理解教师课堂语言的程度;二是教师课堂提问的效度;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频率;四是从教师语言中的收获 (发音, 用词, 语法或信息量的比例) ;五是对教师工作的期望 (帮助理解课文和难点, 提供更多信息, 组织交际活动或监督自学的比例等) 。

针对课后输入的调查, 主要围绕四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外学习重点 (复习课文与做练习, 背专业词汇, 阅读补充文章或练习听说的比例) ;二是每周的课后学习时间;三是使用参考书或上网等形式学习英语的频度;四是课后不愿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 (认为难以获得合适的输入材料, 难以理解输入材料, 对英语教学不感兴趣等的比例) 。

调查数据显示:从课堂教学看, 学生普遍反映教师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不强, 对学生表扬的频率低, 课堂提问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 学生在发音和用词上受教师影响最大, 学生期望教师给他们输入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课外学习看, 学生课后语言“输入”仍以课本为主, 由于难以获得或理解输入材料而在课后不愿自主学习, 英语输入量明显不够等。

3 加强语言输入的措施

“可以看到, 在很多学校, 一些外教的英语课更受学生欢迎, 分析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丰富, 二是师生互动频繁, 三是授课方式生动。”[4]受此启发, 加上针对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 笔者认为提升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 主要措施只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输入”, 使学生在课堂外乐于被“输入”。

3.1 教师在课堂内要善于“输入”

3.1.1 加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大多数国际工商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输入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所以,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双语授课时, 既要用学生大体能听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又要善于利用直观教具、电教设备及身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输入内容。其次, 教师讲解要重点突出, 量体裁衣,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讲解的繁易, 不要对学生讲不能感知和理解的东西, 也不能讲那些他们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 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在调查中发现, 在最初阶段, 很多学生甚至不理解教师的基本课堂用语, 一则因为学生语言欠缺, 二则因为教师使用的课堂用语不规范。对此, 建议教师 (特别是非师范类毕业生) 和学生 (特别是不适应英语授课者) 在最初的教与学阶段加强课堂用语的学习。

3.1.2 发挥提问式“输入”

当前, 多媒体使新型“填鸭式”教学应运而生。一堂课上, 教师从头到尾点鼠标, 学生则目不暇接“欣赏”各种课件, 这是一种消极“输入”, 无法产生积极“输出”。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提问将信息反馈与组合有机结合, 在听 (问) —思 (问) —答 (问) 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缺席/惰性”可被有效抑制, 其听讲、思维和表达能力可得到有效训练, 使“输入”与“输出”相得益彰。针对基础阶段的学生, 教师提问要能由浅入深, 从面到点, 逐渐缓减学生怕被提问的心理压力;要能结合学生兴趣点, “投其所好”, 诱发其“不吐不快”之感;要能因材施问,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求知欲;要能变换角度, 提出新颖问题, 挑战学生思维等。此外, 在提问与聆听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及关注的目光与学生交流, 对“开口”的学生予以称赞的语言或眼神来肯定其表现, 对不能及时作答或回答有错的学生要耐心启发, 循循善诱, 这样, 学生才能克服害羞或怕错而不愿开口的心理, 从而产生积极“输出”。

3.1.3 营造愉快的“输入”环境

克拉申指出:学生会潜意识地滤出心理上不认可的输入而让其情感上认可的输入进入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为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教师应学会营造愉快的输入环境,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进行“赏识教育”。调查发现: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认为教师的赞扬犹如一剂“补药”, 能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单纯的表扬, 赏识教育还要求教师有宽容的心理承认学生的差异, 根据差异创设出让学生能发挥所长的情境和机会, 通过赏识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手势和由衷的鼓掌等改变学生因自卑、懒惰、从众等诸多心理因素而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 在愉快的情感中, 学生自然成为教师语言输入的忠实听众, 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3.1.4 做好语言与专业的双“输入”

调查显示:学生的发音、用词的准确程度和知识面的宽狭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师,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要做到发音正确, 用词到位和内容充实。但在实际教学中, 国际工商院校的教师较多局限于辨析专业词汇的意思, 分析句子结构, 释疑难句等语言形式的讲解而常忽视专业知识内涵的输入, 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 学习深度受影响。为避免这一缺失, 教师应首先明确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才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备课中, 教师需要投入双倍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影响专业教学进程和深度的前提下, 花时间、精力来提高语言水平。同时, 在课堂上, 双语教师还要能娴熟地在外语和中文之间切换, 为学生讲解深奥的专业知识, 另外, 结合专业知识, 补充一些国外文化风俗习惯和背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

3.2 学生课外要乐于被“输入”

由于课时有限, 课外活动成为课堂之外的有效延伸, 所以, 教师不仅要善于在课堂上进行“输入”, 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使其在课堂外也能自觉接受语言的“输入”。对此, 教师应重视:

3.2.1“输入材料”丰富性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抱怨给他们布置的输入材料或题材狭窄, 或词汇量过大, 难以理解, 这是他们不愿在课外再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所以, 教师应选择合乎学生兴趣、需要和语言程度的素材, 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 使其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内容可涵盖有趣短小的英语故事, 词汇与语法简单的诗歌甚至英语广告、购物指南、火车时刻表等, 专业方面如实用的情景对话材料, 如关于讨价还价、参加交易会、订货会等, 越丰富实用越好。

3.2.2“输入形式”多样性

要使学生在课外能继续英语学习, 必须借助多样化的输入模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就某一语言现象或课文背景等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带到课堂进行分享;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在课后编英文手抄报 (以专业为主) , 制作中西文化对比课件或制作英文名片等并参加评选;可要求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适当加工的基础上, 排演对话;可要求学生欣赏英文电影并尝试写影评或找出人物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这些课外活动因目的明确且不单调枯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精神, 这对国际工商院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注重“输入”还包括加强课外作业的督察机制, 据调查, 学生大多有惰性和依赖性, 如果教师不进行监督, 他们对作业或任务常常是置若罔闻。所以, 教师在布置了课外作业后, 一定要加强检查。例如, 在安排有关饮食文化的阅读之后, 要求学生设计出中、西菜单对照表等,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输入量。

寻找适合国际工商院校学生学习特点, 让不同基础、不同心理的学生能学有所成, 这是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引入双语教学, 对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找准教学重点与探索教学方法等都大有裨益, 值得加强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涛.输出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111-113.

[2]麦凯, 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3]郑秋芳.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09 (1) :50-52.

[4]赵丽梅.高等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之探索[J].社科纵横, 2010 (3) :170-171.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2

一、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的必要性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是指用学习者非母语的目标语言作为直接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由于其语言教学效果显著,引起了各国教育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迅速被美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所借鉴,并被分别运用于法语、汉语、印尼语、日语、俄语及英语等10余种语种的语言教学,我国则是于20世纪末引入该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除了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来教授目标语言外,主要是通过用目标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目标语言。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将始终“浸泡”于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目的[4]。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升入大学后,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级在校生57人,只有2人入学前接受过正规的日语教育。欲使这些已错过最佳外语学习期的学生想要利用大学4年时间掌握日语,培养日语思维习惯,教师就必须人为地为其创造日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其置身于日语的“真空”环境,沉浸式教学模式可谓首选。但是,日语“真空”环境的构建却是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日语并非当今社会上的主流语言,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日籍教师少,学生很难接触到日本人,日语学习的大环境较差。其次,因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对日语并不太熟悉,如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2017级57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仅为22人,其余35人均为调剂生。最后,因为学生是零起点,在低年级阶段,沉浸式教学组织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教师有必要运用文字、语言、图像、音乐、颜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话语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原则

(一)多样化原则

沉浸式教学模式理论认为欲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器官机能,单模态教学话语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由于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大多数学生为零起点、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及大部分学生是调剂生等原因,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模态话语。为此,在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模”并举,促使学生的语言及文化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系统性原则

本次教学改革采取了多“模”并举的原则,为避免教学中各模态教学话语运用及转换的随意性,教师坚持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努力使各模态相互结合,彼此交融,各课程均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且稳定的话语系统,实现了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系统性。

(三)针对性原则

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组织课堂教学,多“模”并举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这导致个别教师盲目滥用多模态教学话语,具有作秀之嫌。为避免这一现象,本次教学改革坚持根据教学内容、师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态设计,不跟风、不盲从,做到了使模态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的.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实践

通化师范学院所在的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交通相对比较闭塞,常住的日本人只有在该校任教的日籍教师1人,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缺乏日语实践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日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自3月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通州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开始了沉浸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改内容、改方法,更是对教学手段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将多模态话语运用于教学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日语学习氛围,至今已收到较好效果。

(一)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动漫的有效运用

在沉浸式教学改革中,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理论课程上。如将采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并采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汉语授课的模式,改为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引进沉浸式教学模式,选用日文编写的教材,并用日语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选读的文学作品多是名著,作品背景及作品本身语言等都偏离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日语专业教师改变以往单模态教学模式,根据较多学生喜欢日本动漫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由日本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文学系列动漫作品,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奔跑吧,梅勒斯》,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地狱变》等。日本动漫作品制作技术高超、画面优美、配音悦耳,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神经,学生可以借助画面、语音更深入地感知日本文化,了解作品背景,轻松解读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之后,阅读原著,用日语写出读后感,并在班级内分享,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日本文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例如,在介绍日本新年、男孩节、女孩节和花火大会等能体现日本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特色的节日时,该专业改变以往单模态的文字讲解模式,组织学生观看以日本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等儿童动画片,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进行总结归纳,或与我国的风俗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通过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为一体的影像视频亲身体验了日本的风土人情,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沉浸式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课外也“浸泡”在日语环境里,教师组织日语专业学生成立了日本动漫字幕社和声优社团,进行日本动漫配音大赛、字幕翻译大赛及动漫表演大赛等,使学生不仅通过视觉、听觉,甚至通过触觉来学习日语及感受、感知日本文化。

(二)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PPT课件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PPT课件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优秀的PPT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集文字、音频、视频和图像为一体,构成一个多模态话语的集合体。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在沉浸式日语教学中利用PPT课件的这一优势,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音频并辅以文字及教师的日语授课,积极为学生构建虚拟日语“真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

(三)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日渐成熟,腾讯推出的微信,不仅作为交流与信息分享的手段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它不受空间、时间,以及人数的限制,所传送的语言材料还不受模态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频,甚至可以是视频,所以也被广泛运用于日语教学之中。作为沉浸式教学改革的一个举措,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每日30分钟日语语音聊天的活动。由值日生准备一个话题,要求大家在这30分钟内只能用日语发表意见。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不仅会根据话题适时上传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语言材料,营造气氛,引导谈话的正常进行,也会及时评价和反馈谈话活动。由于语音聊天的话题多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这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使学生由不敢、不愿意说日语,变得能开口用日语积极表达思想。每天30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语学习大环境差、学生说日语机会少的难题,也被师生戏称为“迷你”日语角,由此可见,短暂的日语沉浸,却可以收到了较大的成效。

(四)日语专业沉浸式教学中日本文化室的有效运用

多模态话语通常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及空间模态等,空间设计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注意力等。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日语学习空间,使学生尽情地沉浸在日语世界里,通化师范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日常上课的教室,将板报、标语和标识设计为日式外,更是投资建设了日本文化室。其主要包括日式房间、日本文化展台、日式坐台及学生自由练习区,可同时容纳10到15名学生进行授课活动,或是同时供5到10名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使用。日本文化展台里展示的主要有和服、日本酒、日本茶具和插画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可供学生在此接受日本文化的启蒙式教育。日式房间主要有日式榻榻米、围炉、屏风和拉门等,主要用来进行日本茶道、插画的练习及表演。日式坐台区除安装有日式桌、椅之外,还安装有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该区域主要进行日语演讲、欣赏日本音乐等,每周一次的日语口语角活动也在此进行。在这个完全日式化的空间里,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肢体接触、与日本物品的接触和与模拟日本环境的接触,耳濡目染,如临“日”境,可以全身心地感知日语、日本文化,对学习日语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多模态话语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历史并不十分久远,运用多模态教学话语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为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2]梁德惠.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1):121-124.

[3]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9.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方法。2016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领域的完善、移动互联的普及, 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教育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将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是以游戏为载体, 设计教学的基本任务, 吸引学生沉浸在学习任务和过程中,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收获知识, 提升能力。2003年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联合组织了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 开启了国内研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大门。随后,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潘庆玉教授的著作《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中被提出。

围绕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 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 比如CBL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导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教学的本质都是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要手段, 创造一种游戏情境, 将学习与游戏结合。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充满趣味, 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中都获得了成功, 是目前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的教学方式。

这些衍生出来的教学法应用在课堂内, 依靠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有游戏氛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技术, 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问题, 但这并不是系统化的, 还没有有效的和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背景下,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新变化

(一) 移动互联网带来教学游戏的连续性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 4G网络和普及的移动终端设备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据Quest Mobile发布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5年12月, 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了8.99亿。

通过手机的4G网络,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掌握学习节奏, 这使得教育的开展随时随地, 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游戏沉浸式”模式中, 如果开发配套课程内容的教育游戏, 设计出“每日任务”“活动任务”“限时任务”等非强制性内容, 再或者根据配套教材内容的英语单词知识点设计游戏, 则会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游戏”,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 大数据带来个性化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 大数据已经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这使得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后作出的决策更加合理。在教育领域, 大数据可以带来个性化的学习, 帮助学生从模糊学习到精确定位, 减少无意义的付出。学生的学习信息, 如选课信息、做题信息、互动信息, 都留在互联网上, 可以针对该学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将模块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推送给学生。在游戏沉浸式教学中, 可以根据大数据, 自动生成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试题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现, 形成攻关模式。

(三) 虚拟现实带来教学的真实感

虚拟现实技术 (VR) 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 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 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沉浸、交互、想象”三个基本特征。在教育中, 虚拟现实可以教育变成游戏, 使无形的理论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虚拟情境, 实践操作过程变得有形、“真实”, 且可以重复进行。

三、多技术环境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分成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个性化攻关游戏、通关游戏反馈四个环节。

(一) 自主学习

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一是通过课本;二是通过网络资源, 如慕课、微课的方式, 进行初步学习。这部分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完成, 但是可以通过交流群、论坛提问的方式形成共同学习。

(二) 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完全采用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进入VR建立的虚拟世界, 去“看到”一些认知性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型的内容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系统对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成绩报告, 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对于不用VR呈现而采用计算机软件或情形模拟呈现的内容, 学生的反馈情况需要电子或手工的方式形成数字报告, 录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学生的情况、单个学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三) 形成个性化攻关游戏

大数据结合总体和单一的学生情况, 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攻关游戏。攻关游戏根据学生当前的薄弱环节和历史成绩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设置。对于全体学生来说, 游戏的情节设置或许相似, 但是情节的推进过程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会存在差异。

个性化攻关游戏可以在电脑或移动互联网下完成, 平台数据共享, 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 随时随地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攻关游戏还可以形成多个挑战难度的攻关游戏, 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促使反复学习。

(四) 通关结果的反馈

通关后, 解锁下一章节的自主学习内容, 从而又进入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若不能通关, 说明该学生还没有掌握, 这时学生可以回到原先的自主学习阶段进行二次学习, 也可以请教师在面对面或者互联网环境下, 进行辅导答疑。问题解决后, 再次进行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进行二次闯关。

四、“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 教学内容的游戏化设计

慕课、微课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慕课、微课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而是游戏中可以参考的拟人化了的“向导”角色。首先应让课程设计者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策划, 这个过程类似于项目化课程的过程, 策划的结果是写出一个游戏策划脚本, 即类似于目前所说的课程总项目。再由游戏软件策划人, 从软件设计的角度, 情景化课程教学内容, 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 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故事中, 将知识点转换为游戏中的任务。

(二) 教学评价和进度的游戏化设计

可以通过设计“虚拟币”来增加趣味。根据游戏任务的完成状况, 发放“虚拟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虚拟币”才能解锁下一个课程, 进入下一阶段的游戏任务。通过互联网社区互动、线下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分享相关有价值资源都可以获得“虚拟币”。另外, 一些拓展知识可以设计成支线游戏任务。这些“隐藏”情节, 都需要用“虚拟币”兑换。

(三) 大数据下的游戏化个性定制学习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 进行小游戏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学生的初始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借助大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偏好性、发帖率、页面浏览记录等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 向学生推送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模块或者游戏模块。

(四) 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环节还是在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 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环节都需要进行提问来获得答案。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出分享模式。线上提问需要花“虚拟币”, 解答别人的问题则可以赚到“虚拟币”。另外在攻关游戏阶段, 可以在互动设计中加入需要双人合作完成的游戏任务, 例如每周擂台赛等, 报名学生可以进行PK。

五、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资源建设

有效的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 需要从教材、互助论坛、“互联网+”的网络资源、VR资源、教师资质培养等方面进行。

(一)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在书中加入配套的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与课程内容对应的微课或慕课资源。鼓励学生课前学习, 同时记录下二维码的扫描次数、播放视频次数等。对于一些行业最新的变化或者案例, 也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进行补充, 确保整个资源的时效性。教材的内容, 围绕整个游戏展开, 不面面俱到, 增加学生在网络资源学习探索的乐趣。

(二) 互助论坛的建设

互助论坛的建设, 可以参考“百度知道”的建设思路。但与“百度知道”不同的是, “虚拟币”不只单一在互助论坛上存在, 还存在于游戏环节中。因此, “虚拟币”就成为游戏环节和互助论坛互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互助论坛上提出问题需要耗费“虚拟币”, 回答问题可以获得“虚拟币”。为了防止作弊, 互助论坛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虚拟币”作为服务费。

(三) 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慕课、微课很多还是以免费的方式提供, 这其实是不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 毕竟没有人愿意无偿开发这些资源。因此, 提供网络教育的平台, 必须探索科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游戏化模式就可以通过延伸服务获得收益。比如在大数据分析学生喜好时, 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图书;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 可以购买虚拟道具;在VR的虚拟世界中, 所有的呈现都可以植入品牌广告, 从而获得广告收益。还可以在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主线情节时采用免费的形式, 但在支线情节中, 需要“虚拟币”等方式来获得收益。

(四) 教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的意识, 首先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对这些新技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 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做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尝试。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搭建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平台;与社会各公司积极合作;广泛地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 甚至直接引进内容资源平台, 然后组织人力物力, 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生产出适合自己院校的“游戏”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 2015 (13) .

[2]陈亚聪.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N].人民政协报, 2016 (07) .

[3]吴祥恩.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3) .

[4]胡秀霞.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4

语文教学中的“沉浸”, 是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中, 身心投入, 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不知疲倦地在文学殿堂中汲取营养。具体地讲,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沉浸理论, 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智力的快乐和心灵愉悦, 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发展。同时, 教师通过“沉浸”教学带动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沉浸式学习,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视听训练, 为沉浸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重视听话教学, 培养学生“做一个能理解、能思考的听众”。具体如下:“1.注意倾听、边听边思考、能听懂别人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倾向。在听中获取信息, 分辨事实与观点, 对内容的真实性和观点做出分析,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等;2.培养学生听文学作品的兴趣, 能记住主要情节, 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评议, 了解人物特点和事件意义;3.通过聆听, 对讲话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 把握要点;4.参加讨论, 能听出不同意见和分歧所在, 有针对性地表述个人观点。”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 在注重多读多写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视听力的培养,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读多写已为人们所重视, 然而语文听力教学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导致有些同学在同人们交流和沟通中总是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影响交际的障碍。如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 更难辨明对方话语中的深层涵义。

事实上, 在现实生活中, 80%的信息由眼睛和耳朵获得, 所以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 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 进行视听能力训练, 恰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传统语文教学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 课文里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 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 学起来枯燥。荀子早就指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 词是外壳, 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 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 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所以在语文视听课堂中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 让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 听到声情并茂的录音, 欣赏到品味形象的词句, 视听感官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情绪受到感染, 才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彻底激发, 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不仅是学生的问题, 还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打铁须得自身硬, 为了很好地指导视听能力训练,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教者要有一定的视听理论素养。

很难设想, 一个听说理论匮乏、聆听技巧拙劣的语文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视听训练。施教者没有一定的视听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就不能理解视听教学的实质性要求, 往往总是在形式上花力气, 最终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平时多进行视听理论的学习和积累, 尽管现实当中视听理论和视听教材都比较缺乏, 但是只要我们尽力而为, 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还是能找到一些理论方面的资料, 用以努力武装自己, 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的。

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给学生播放录音材料, 仅是单纯为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或者只是让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知识, 并未制订训练计划, 设置训练目的。有的教师对听力训练课程的安排没有计划性, 只是兴之所至, 随手拈来几篇文章朗读几遍, 然后叫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就草草结束。教师在观念上不重视听力训练必然影响训练效果。而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 则会自觉把培养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尽量做到听说读写并重, 营造良好的氛围, 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在进行视听训练中, 施教者的表达力求做到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工具。首先, 语文教师要做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当、准确鲜明、简洁明了、富于逻辑性。其次, 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形象性, 在对文学作品的美读、描述、点拨中, 要能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 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教师要利用视觉化语言强化听觉语言的形象性, 如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体势乃至简笔画、图片等,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立体感。再次, 教师的语言还要有情感性。饱含热情的教育口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心中的阳光雨露, 使他们振奋, 促使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奋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如果教者语言枯燥乏味, 缺少情感感召力, 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 不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 就难以收到上佳的聆听训练效果。最后, 语言要有音乐美, 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进而发声清晰、音色清和、质地纯正、情韵俱出, 具有听觉美。再加上停顿的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使用都可使聆听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三、施教者还须有一定的演讲技巧。

这是驾驭聆听课堂必备的技能。有时候, 在课堂上老师总要运用一些方法和学生接近, 激发他们的情感, 引发他们的联想, 使得训练能够进行下去。这些方法包括:趋同法、求异法、对比法、想象法、激趣法和反问法等。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 选择恰当的手法, 叩击学生的心扉, 震撼学生的灵魂, 引发学生共鸣, 使学生乐于聆听, 从而获取最好的聆听效果。

四、施教者要给学生以示范。

口语交际活动总是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活动构成的, 教师的指导工作应同时兼顾听和说双方。只要不是教师担任说话者, 教师就必须以听者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起参与视听训练, 集中注意力迅速做好记录、及时做出良好反应给学生以示范, 这是最好的指导教育。同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听和说的双边活动, 尤其注意巡视学生听说情况, 对学生及时进行教学指点。教师担任说话者, 要努力在口语规范化和口语表达技巧上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教师还应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在视听活动中实现合理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情境口语交际练习, 这对于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五、施教者在进行视听训练时, 必须做好通盘考虑, 胸有成竹地设计好整个流程。

在进行听力训练前要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听力训练要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训练程序。教师进行每一次听力训练, 都要事先确定训练目标、要求、题目、材料、对象、时间、程序、指导和检测等方面的内容并能告之学生, 使学生心中有数, 激发兴趣。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精心选择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听”的积极性及效果。因此教师选择材料应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 尽量使所选材料形成系列, 如可以先从辨音入手, 然后逐步过渡到短句、长句、段落及篇章结构。还要注意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选择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语言材料。一则好的听力材料, 不仅能让学生得到一次听的训练机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语文重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那么听力材料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让学生通过训练听这种能力, 掌握一种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多掌握一项本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熏陶。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的, 犹如一座宝库,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创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我们应精心选择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富含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听力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受到鼓舞, 以塑造其良好品质。如此才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新课程目标。教师切勿认为随便找一些材料就可应付了事, 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为准绳, 有的放矢。由于口头语言的难控性、紧随性、同步性, 材料的呈现和学生的听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传授一些听力技巧。如学生听话时要紧随说话者的思路;听话时要抓住要点, 捕捉关键句, 注意说话人的停顿之处;注意说话者的无声言语和体态语言, 根据语气、语调推断说话者的意图。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才能使接下来的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 在视听训练中, 教师还要听懂学生的心声。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应该面带微笑, 用眼睛注视着对方。在听的过程中, 还需不时点头示意对方“我听懂了”。无论学生说对了还是说错了, 无论是说明白了还是语无伦次, 教师都要专心倾听, 不能有半点不耐烦, 偶尔可做提示, 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努力在倾听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 理解力的偏差, 或创新的观点, 适时给予有价值的点评。长此以往, 教师总是以专心致志听别人讲话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耳濡目染, 自然会模仿老师的样子倾听了。最后, 还要善于做好听后讲评工作。材料呈现、练习完成后, 教师要进行适当讲评, 指出学生较为成功和薄弱之处。以后可以针对薄弱环节有意识地训练。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训练计划, 使计划切合实际。

视听训练用丰富的语言浸润学生的心灵, 努力为他们搭建传递人文精神的平台, 努力为他们输送厚实的文学养料。唯有如此, 语文课才会有滋有味, 品之如洌泉, 食之如甘醴, 才能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才能让视听的过程美不胜收。

摘要:听力与说、读、写三种能力一样, 是构成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听”居首位。语文教学理应把听与说、读、写三种能力同等看待。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视听能力训练,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求施教者具备相当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闫国利.阅读发展心理学.

[2]李宇明等.语言的理解与发生.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362-363.

[4]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10, 2.

[5]田慧生, 李臣之, 潘洪健编著.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 (1) .

[6]林崇德, 郭以实.陶行知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学习与发展[L].人民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10.

[7]李伯棠.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L].湖南教育, 1988, 7.

[8]陈忠.针对心理特点培养听说能力[L].陕西教育, 1987, 11.

[9]黄慧.语文教学应重视听力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08) .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5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的时代, 是交流与沟通的时代, 当今日的孩子成年时, 面对的将是一个国际竞争和世界合作日益发展的新世纪, 到那时, 掌握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将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拿大, 沉浸式双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沉浸式教学法留给我很多启示。

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是费时而不高效

周期长, 效率低, 难以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目标是目前各年级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就以一个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为例, 一般来说, 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了六年的英语, 大学再学三到四年, 总共学习了近十年, 课时基本上超过1000学时, 但是他们仍然不能较全面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在学生真正开始接触英语的中学时代, 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英语学习应该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而现实我国的英语教学结果是费时而不高效。

(二) 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我国学习英语的热潮不断升温, 逐渐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自1990年代以后, 小学和幼儿园也在纷纷开设英语课程, 各种儿童英语教材到处可见。当然, 这种状况使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既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小学甚至更早接触了英语, 由于方法不当, 到了中学导致很多学生发展不平衡, 两级分化严重, 给教学带来难度, 很多学生过早对英语失去兴趣。

(三) 中学英语教学中仍面临其它难以解决的问题

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等, 使中学英语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英语教学条件上的差异, 尤其在农村中学缺乏应有的教学仪器设备, 由此影响教学效果。同时, 一些学生和家长还认为学习英语是没有用的, 这样的错误认识使得英语学习变得被动, 以及英语课时本身的限制, 学生遗忘率高, 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实施设想

在中学阶段开展英语沉浸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使他们在学校期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 (文中指英语) 的语言环境中。浸入英语将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 在教学中教师以英语来组织教学, 减少母语的中介, 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英语眼、英语耳、英语脑, 使学生成为一个世界人。

(一) 创人文环境, 设氛围英语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对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做着不断地探索, 我们的教育主阵地———教室, 是我们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 所以班级环境的布置就像一本静止的教科书, 无形中在教育着孩子。那么为何我们不让我们的教室成为孩子们无声的老师呢?比如将我们我们的教室四壁挂满色彩斑斓的画片和单词的卡片;每位学生的生日都可以呈现在教室里, Birthday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December;也可在教室里建立一个视听角和英语图书角, 孩子们带来自己喜欢看的图画书, 英文歌或者原版的英文名著。只有让学生置身在一个英语氛围中才更有可能得到英语的熏陶。

(二) 模拟情境, 营造宽松自由的机会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英语教学需要具体情景的支撑, 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 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把学生置身于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学生自由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在教授7AUnit5Reading时, 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室布置成欢度万圣节的样子, 可以布置学生制作南瓜灯 (pumpkin lantern) 、面具 (mask) 、戏服 (custumes) 并带一些糖果 (candies) , 让学生身临其境节日的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里做游戏, 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词汇和一些句子表达。当然随着情境的需要, 我们的教室还随时可以变成shops, hospital等等。除了创设情境, 我们也可以根据时事发展组织我们的教学, 在学习8B a charity show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旱灾等等, 通过现实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热情,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 学科重组, 将课堂最大化地输入

由于课务的设置, 孩子们用外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而且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用母语思考再转变为英语, 这对英语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其实, 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与学科结合的例子。如8Bunit3 Vocabulary可与信息技术课结合, Unit4 Vocabulary可与音乐课结合, 8A Uunit4 wild animals可与生物课结合等。

四、沉浸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沉浸式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用全英文进行授课指导, 所以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英文基本功, 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我们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 提高本专业的知识水平, 同时要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多一些培训活动, 平时还可通过看原著、看原版电影等, 甚至与外国人交流等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沉浸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4) .

[2]毛伟宾.浸入式双语教学及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沉浸式双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普外科,实习

临床实习阶段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阶段,更是对书本知识总结并进行临床实际应用的阶段,是将来的临床工作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在,临床医学的国内外交流愈加频繁及重要,不仅体现于文献的交流和国际会议,还包括各类疾病的国际多中心诊疗合作及各种信息的远程传输。因此,英语教学对于现今医学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普通外科学这类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率高的学科,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医学英语是指一种以中、高级公共英语为基础,与医学(专科)紧密结合,使医务人员能以英语为工具,自如地从事临床医疗活动的一种专业英语。而医学英语因来源复杂、构词讲究、词汇量大而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现代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不仅需要通过提高现代医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表达临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具有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现代化医学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约5亿多,而学习英语者至少在15亿人以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虽然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的学习,但随着教育部根据其1987年颁布《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此几乎所有医学院校本科生甚至绝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一样,其英语学习转向专攻公共英语,各医学高校更加注重的是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考合格率,而忽略了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

同时,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国内尚无统一的五年制普及型双语医学教材,特别缺乏临床实习阶段可以应用的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高校应用的医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临床医学中实用性的英语内容却很少,内容比较零乱片面,其实用性及系统性均较差。同时,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阻碍了医学生的语言交际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后果是,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的临床应用脱节,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以至于进入临床后仍旧无法应用医学英语。

二、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良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环境是解决我国目前医学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和“聋哑英语”的有效途径。其实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对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进行着探索,所谓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时,让所有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及其他活动,以减少母语的介入,从视觉、听觉及思维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英语眼、英语耳、英语脑,使学生进入一个完全“英语化”的世界。

医学英语绝不仅仅是医学单词的简单排列,而是比公共英语更加复杂的一类社会语言系统。尤其是临床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不仅代表医生对所在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是医生和患者、医生与医生间的交流平台,医生需要用临床医学英语为病人、为整个社会服务。在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公共英语的教学,否则就像完全分割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而单独学习,这样也失去了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医学英语应通过结构型沉浸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具体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具体的临床课程,以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具体的科目内容学习为主线,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穿插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临床病例的学习必须把公共英语的内容融会在其中,以促进临床医学英语的学以致用。

三、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涵盖了外科很多的基础知识,普外科的实习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外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进一步地学习其他外科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普外科不同于内科,最主要的特点是普外科实习中有很多的临床实践操作,而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缺乏在实践操作中使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因此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要求带教老师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和了解普外科实习内容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更好地领会贯通医学英语。

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贯穿整个带教的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授课: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周应组织小班讲课,具体用英语讲授关于普外科临床的理论知识,使得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普外科的理论知识、普外科相关医学词汇、术语如何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进行系统地了解,为临床实践应用打下基础。(2)英语教学查房:所有医学生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每天都要跟随带教老师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这是英语教学最好的实践机会,语言的锻炼需要环境,只有通过和患者接触,才能学到全方位的医学英语。同时,由于对话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准备。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同时对临床实用性英语及其相关的公共英语非常了解。在查房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疾病知识,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对话,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及相关公共英语的熟练度。(3)英语带教操作: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从换药、门诊小手术到临床大手术,牵涉到很多的实际操作,这对实施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意在教授专科理论知识时应用英语,同时在带教操作时也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英语。使得医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能学会这些知识和操作的正确英语表达。(4)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在现代医学中,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英语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书写英语论文,而不仅仅是中文素材的翻译,同时通过英语论文的写作加深对医学英语的理解。

临床专业理论知识课之后临床实习阶段过程中,继续进行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成果及对以后临床、科研工作、学术交流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的国际化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更加规范及实用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劲蔚.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与应用浅谈———留学美国沉浸式医学英语学习有感[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41-43.

[2]杨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4):78-80.

[3]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4):141-144.

[4]罗天航,李荣.医学本科生普外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B):217-218.

德国学生“沉浸式”的暑期体验 篇7

感知自然,体验人生

在假期,德国孩子通常会与父母一起去度假。德国人很看重度假,他们每年至少有20天的法定带薪休假时间。父母们通常都会选择在暑期休假,带着孩子一起去度假。据调查,2016年,59%的德国人计划出去度假,只有12%的受调查者确定自己不会出行。

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青少年旅行、野外宿营和语言旅行能够体验更加自主的社会生活。德国法律允许18岁以下的青少年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参加青少年旅行,但要求有专人负责看护,时间通常是1周至3周。旅行的目的地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国外,形式和主题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野外露营和语言旅行。

其中,野外露营通常是在海边、山里或森林里,根据所选择的地点和主题,会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如果是去海边露营,通常会有驾驶帆船或摩托艇、赛艇、潜水、冲浪、沙滩排球、游泳等活动。如果是去山里或森林里露营,活动项目可能会有攀岩、绳索攀爬、探险、徒步、射箭、学习搭帐篷、放篝火、用大自然提供的原料做饭等。

语言旅行的目的地主要是英语国家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邻国。除了上课之外,学生通常会被安排住在当地家庭,和当地人共进早餐和晚餐,练习口语。组织者通常还会将语言学习与另一种兴趣爱好的学习(如舞蹈、绘画、足球、表演等)结合起来。

然而,度假和旅行的费用较高,父母的时间也有限,因此,一些德国学生假期的大部分时间也会在家里度过。为了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德国地方政府、教育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或协会通常会组织或提供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假期活动。这些活动信息会被汇总起来,并在放假前提供给学生。例如,德国汉堡的中小学生今年拿到了一个138页的《汉堡假期指南》,里面除了各类优惠的假期通票之外,还汇总了汉堡地区的假期活动,包括水上活动、运动夏令营、音乐舞蹈、外语或电脑学习、探索和探险、参观动植物园等。活动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会让孩子们觉得假期真的是太短了。

针对单独在家休假的学生,德国一家专业的“假期网站”提出了100条活动建议。其中有些是传统休闲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划船、游泳、骑车、郊游、徒步、读书、运动、组织聚会和烧烤等;有些是能力拓展性活动,如学习急救、乐器、外语、杂技表演、体育运动、烹饪、跳舞、汽车驾驶等;有些活动很有创意,如种植一种植物,然后观察和记录它的生长,或发明一种新的游戏,或设计自己的服装,或在森林里寻找宝藏等。

另外,还有些德国学生会选择在假期打工。德国的法律允许13岁以上的学生在假期打工。但根据《青少年工作保护法》的规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只能从事适合其年龄的工作;每天工作不超过2个小时;不能在18点至8点之间工作。对于15岁以上的全日制学校的中学生,该法律规定他们可以在假期全天打工,但前提条件是总的工作时间每年最多20个工作日,每日工作不超过8个小时。

对于学生是否应该在假期学习这一问题,有专家认为,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大,假期应该放松身心。但是,鉴于研究已表明,假期太长会导致学生遗忘所学的内容,尤其是数学,而且年级越高,问题越明显。因此,也有专家认为,至少高年级学生应该在假期学习,但同时强调,学生必须出于自愿;时间要适度,不要多于2周,每天3至4个小时即可。

假期活动也有教育意义

总的来看,德国中小学生在暑假学得少,“玩”得多。不过,不容忽视的是,不少玩乐的活动除了放松身心之外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具体来说,参加青少年旅行,对于孩子的性格、体格、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参加运动类项目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体魄,锻炼他们的毅力、耐力、勇气、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离开父母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其独立自主性。与其它队友24小时相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协调、沟通与解决冲突的能力。语言旅行可以让孩子们开拓视野,了解其它国家的风土人情。野外露营让他们了解和热爱大自然,增强其环保意识,提高他们野外生存能力。

假期打工不仅可以让学生赚到钱,满足自己的一些特殊愿望,例如购买新的手机、自行车、衣服等,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工作的辛苦,学会负责任地使用钱。通过打工,他们不仅可以学到新的技能,同时还可以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既有助于学生将来申请培训或就业,也有助于他们提前了解特定行业和职业的要求,看看自己是否喜欢或适合从事这个职业。

全面发展从假期开始

德国的孩子为何能轻松愉快的度过假期?我想,一是因为德国多数联邦州的法律禁止教师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假期作业也会遭到父母的反对。二是因为德国人口少、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不大,并已形成重视享受生活和休闲度假的社会文化传统。三是因为德国高校和中小学发展比较均衡,学生升学择校的压力和竞争不突出。四要归功于整个社会的理性文化氛围。政府、学校、校外教育机构都知道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重视学生校外的活动。而且,舆论偏于强调学校和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父母也大多比较理性,不迷恋分数,更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基层文化下一篇:建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