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

2024-07-09

基层文化(精选12篇)

基层文化 篇1

基层文化馆的文化产业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浅见。

一、文化馆产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文化 (艺术) 馆约三千家, 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投入、支持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全国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 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大多数的文化馆还只能是解决人员经费而已, 活动经费及其他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管理体制上造成的资产流失。基层文化部门的“人、财、物”管理归“所在区域政府”以后, 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投资发展地方文化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基础状况的不平衡和工作重点的“排序”,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更视文化为“软性”工作, 无力投资办文化事业, 基层文化工作现状是“办事”有人管, 经费无人出。

二是阵地活动萎缩, 形式单调。当年的基层文化阵地红红火火, 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进步, 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工厂文化等丰富多彩, 基层国办文化主题阵地已不能独领风骚, 部分活动阵地已落后于社会和群众的需要。活动室不能正常开放, 更因设施简陋而无人问津。文化部门前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

三是经费不足,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规定, 文化工作的经费应该是:人员工资保证正常发放:活动经费满足需要:事业经费随财政逐年增加;税前享受社会捐赠等。但实际情况是:活动经费往往由基层文化单位自筹资金, 基层文化干部往往要锻炼成为融资高手, 才能维持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事业经费实际情况是全部没有“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

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文化投入日益减少, 像文化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面临和即将面临“断奶”之虞;另一方面, “面向市场, 适应市场, 进入市场”扩大文化主体自主权的改革迫在眉睫, 呼声渐紧。在这种情况下, 按兵不动, “等、靠、要”, 是行不通的死路一条, 唯有以积极应对的姿态, 主动出击, 置之死地而后生, 方为上策。

二、文化馆要突破瓶颈问题, 必须抓好文化产业 建设

从目前情况看, 困扰基层文化工作的原因很多, 其中活动经费不足、文化自身造血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 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单位事业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要做先进文化的实践和建设者, 就要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上下一定功夫, 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敢提敢抓文化的经济效益, 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一是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要改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行为习惯, 改变那种单纯依靠上级拨款才能搞活动的思维观念, 改变那种仕不理财、文化不经商的陈腐观念。通俗一点讲, 文化馆开展的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既然是要同社会发生联系, 就必然要同市场打交道, 就如即使自己不是生意人, 也要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产生买卖关系。因而, 文化馆在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时, 也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和市场原则,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 力争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 两个效益一起抓。从哲学角度讲, 文化从属于上层建筑;从经济角度讲, 文化从属于第三产业, 基层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注意文化的这两种属性。国家已经明确把文化列入第三产业, 这就意味着, 文化将变过去的依靠国家投入的事业型向国家投入和自身发展并重的经营型转变。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既要考虑文化的社会效益, 也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要以文促经, 以文助文, 走自立自强的产业化之路, 从而为实践先进文化打下必要的经济基础。

三是要明确文化已经进入市场, 已经进入产业。文化中已经渗透了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等各种要素,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已经把文化产业列入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也已经把它列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十大发展产业之一。对于这一点, 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 那种在业务上习惯于单纯的政治性或娱乐性服务, 在经济上习惯于上级拨款的计划经济模式, 已经成为历史了。

基层文化 篇2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9-05-07 15:21:19)转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战略工程,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由此看,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但文化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也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新文化,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第234页)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等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可供消费资源偏少,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适,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二、正确估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玉溪市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云岭先锋、家电下乡、新农村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这些年来,以封建迷信等为代表的旧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抬头,不仅存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同样也影响很大,危害很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难想象,被落后文化影响的农民能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由于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和理念,一些农民虽然经济十分富裕,但文化和精神相当贫乏,结果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黑恶势力猖狂抬头,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懒惰、空虚、骄奢等现象严重,部分农民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返贫,三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情况虽已不是普遍存在,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

首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的原则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五个基本原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有重大的实践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中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又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要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管理,又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融入全局,着眼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合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明确提出促进乡风文明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二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合在一起。三是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合在一起。(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为农。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立足为农、突出为农,始终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足多予,以城带乡。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财政性建建设性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繁荣的局面。把“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文化队伍下到农村传经送宝,要坚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四)注重运作,改革创新。

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运作,抓好落实。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重视挖掘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务求实效,有序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农村方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各地方实情,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地搞好发展规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基础,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民主协商;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抓好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律、服务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着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解决“为谁”的问题,这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二要富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一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高形态的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发展更协调、进步更全面的社会。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三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和科学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就站在应对世界经济科技挑战的高度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1994年6月,他立足我国的长远发展,鲜明地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也不是新农民。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要有全面的提高。

第二,着力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限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有于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依旧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二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常年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三是许多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二是继续实放农村流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抚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办文化产业。

第三,着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社会的团结和谐,既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又需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提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第四,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

农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公益性文化。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事关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一要加大投入;文化要繁荣,配套设施是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有四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繁荣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搞好。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防止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一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这表明了国家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新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五,着力创新农村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国的农耕文化曾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骏《东门行》“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绿萍覆灵沼,鲜花扬芳馨”的诗句,描绘了优美醉人的郊野风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注重继承和发扬农村的各种具有传统特色的农耕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与此同时,针对农村文化队伍老化,文化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农村文化活动也相对缺乏教材、缺乏时代的气息等问题,要注意引导队伍和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要变过去“送文化”为现在的“种文化”,我们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如农民业余管乐队、民间剧团等都是活跃在广袤农村的民办文化,我们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同时要注意引导其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正确的文化经营活动,引导其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基层文化 篇3

关键字

基层文化建设;农民精神文化

一、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首先,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守旧、僵化。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基层农民群众大部分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不愿意接受文化的熏陶。很多农民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家致富和物质生活提升上,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业务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 非常单调,他们认为打工赚钱已经耗费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去了。某些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甚至认为文化活动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村干部和村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根本没人参加,导致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渐渐沦落到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状态。

其次,农民在追求娱乐活动时往往出现方向偏差。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农民也有了追求知识、追求审美、追求娱乐和文明的愿望与渴求。但是长久以来,农村的文化生活枯燥而单一,农村的娱乐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没有可供选择的娱乐和休闲场所,这使得很多农民觉得精神空虚,渐渐沉沦在缺乏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性质的娱乐活动中。比如说,很多农民在闲暇时间喜欢赌博、打牌,却很少有农民看书或者学习新知识。在重大节日,偶尔有城镇举行大型的娱乐活动,离偏远的农村距离甚远。有一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立的图书馆和文化娱乐场所因为管理不善,对农民来说缺乏吸引力,可谓门可罗雀、形同虚设。

第三,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缺乏和不足是限制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经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村镇的文化娱乐场所年久失修、设施老旧,如果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更不用说成为农民的娱乐场所了。村镇的图书馆、阅览室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及时的订阅报纸书刊,使得农民难以通过报纸书刊了解到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科教新农”在很多农村地区成为一个空口号。资金不足还导致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单一、范围狭窄,仅能够在城镇周边地区开展,而处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则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这使得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陷入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困境。

第四,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有知识、有素养的农村青年都选择了出外打工,以使自己在事业发展和物质生活上更上一层楼。所以,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在农村组织一支文化服务队伍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农村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具有文化建设专长的人才不愿意到基础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加之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因资金不足、培训方向狭窄等原因导致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培养各类型的专业文化人才。现阶段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引不进、留不住、培养不出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匮乏,对农民来说缺乏吸引力,导致目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止步不前、举步维艰。

二、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组织的领导。

各级的政府和党委应该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看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并将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上的一件大事。乡镇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乡镇政府和党委应该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到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规划之中去,为文明建设和谐、有序、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组织的领导要到位,各级乡镇应该成立精神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班子的成员和工、青、联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同时紧抓争优创先工作,让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最后,责任考核要到位,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经过层层落实,将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全年的经济建设成果一同考核、共同奖励,使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成为影响干部职位提升和薪金上涨的重要依据,将广大农村干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第二,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行体制创新。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要以优惠的政策和方针奖励积极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的文化创作者,鼓励他们多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艺术活动,使得文化娱乐活动能够贴近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比如说,国家可以颁布法律法规,对在农村进行艺术表演和文化演出的艺术团体给予税收的减免政策,乡镇政府要定期地开展文化主题活动等等;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以农民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使得教育、科技、广播、政法和卫生部门都能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来;基层文化建设还应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区、镇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应该将农村的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其中,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软硬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让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稳步前进,无后顾之忧。

第三,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创新载体,促进文化水平提升。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好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农村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凤云.服务型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2

[3]崔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理论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12

基层文化 篇4

其特点表现在:结构基本合理, 但发展尚不平衡;网络基本健全, 但运行尚不能高效;服务已经尽力, 但尚不能达到优质。例如:定兴县16个乡镇均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 有较充裕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而玉田等个别县大部分文化站仍然处在有站无舍、待建状态。沧州市103年文化站 (2004年) 计指导文化户7255个, 而邢台市195年文化站 (2004年) 仅计指导文化户72个。邯郸、沧州等市大部分文化站为兼职人员, 缺乏群众文化知识、文艺技能和群文工作经验, 很多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会使用文艺器材, 没有能力发挥有文化设施、设备及“阵地”的功能作用。

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县 (乡、镇) 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缺乏行政规范, 随意性大。例如:省委、省政府对于基层文化建设年年都出台新文件, 向各地方政府布置新任务, 提出新要求, 但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政令不得畅通。因为一些县 (乡、镇) 政府总能以本地区所谓的特殊县情、乡情、镇情、村情为由拒绝执行, 而没有问责。这些地方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总能显露出党政领导个人的意志在起着作用, 也就是说, 他们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想态度决定了所在的地方的基层文化建设命运, 同进也暴露了这些县 (乡、镇) 政府封建“人治”的残余色彩依然浓重, 与当今现代意识的现代社会文明格格不入。这是我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面临着最大障碍之一, 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文化建设没有搞好, 通常的说辞是“经济欠发达”、“加财政匮乏”等, 实践证明, 这些理由都是站不脚的。例如, 地处西北山区的易县是个较贫困的“财政县”, 但该县党政领导能够认真遵循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 经过调研和专家谁, 确定了依附东陵、西陵这一宝贵、珍稀文化资源作为突破口, 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力度, 张扬全县的文化氛围, 努力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发展旅游文化经济。于是, 在全县28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 文化站设有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 所有文化站站长全部由县财政开支。尤其在近几年里, 该县对于文化投资粗略计算就达1300余万元, 其中为建文化馆投资了260多万元, 从而营造了这个县良好的文化环境, 使得该县28个文化站中涌现出了8个先进文化站, 包括3个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的文化站。好的文化环境必须产生好的文化效应, 这个县新畔石村就是一个很好范例。该村除了拥有能满足村民一般性文艺活动必要的乐器外, 还建有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 并且还依照“小康文化建设规划设计蓝图”, 动员村民搬迁以腾出场地建设了两人处文化广场。该村村民拥有了充裕的文化活动场所, 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在闲暇时间唱歌、跳舞、练习乐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自娱自乐、寓教于乐,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而杜绝了违法犯罪事情的发生。

基于上述, 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关键环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才能把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落实到实处。

1.各级党政领导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思维方式、端正思想观念, 协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执政地位的视角审视基层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于使基层文化建设速度迅速赶上来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

2.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本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纳入同级财政支出预算,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责任、工作措施和经费投入“四到位”、“四落实”。

3.各地方要把每一项确定了基层文化建设项目以及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计划, 及时报送当地“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群众团体、媒体征求监督, 做到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对凡是不能如期完成或落实的文化建设项目, 都要公开召开“答辩会”, 建立健全问责制度。

4.把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绩效的“评判权”移交给当地人民群众, 以防止发生“浮夸风”。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民意, 促使基层文化建设始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高速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

5.尽快为基层文化建设立法, 为政府在这方面的行政规范提供法律依据, 才能使得各级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有法可依, 切实做到行政规范、杜绝封建“人治”残余思想的滋生, 从根本上避免行政随意性给基层文化建设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军队基层文化 篇5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是指“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军队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基层实际而开展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这个要领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营文化活动,不是单纯的玩玩乐乐,不仅仅在于满足、官兵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娱乐中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其次,我军的性质决定了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鲜明思想性。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政治上要永葆人民军队本色,思想上道德上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为此,军营文化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格调,始终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表现出鲜明的思想性。

我军战时担负着作战任务,平时要贯穿着适应战斗生活的养成教育。与此相适应,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坚持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体现了强烈的战斗性。从活动内容看,突出火热的军营生活,即使是开展游戏游艺活动,也多与军事训练、战斗场面相关。从活动方式看,偏重有利于战斗力培养的集体活动方式,比如音乐活动,军营倡导流行的是队列歌曲。从活动形式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阳刚雄健的为主,以适应战时需要。

我军的基层文化工作一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尽可能地把广大官兵都吸引到各项文化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

所谓“群众文化群众办,战士之家战士管”“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目有晚会,体育每月有比赛”正是军队基层文化工作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生动反映。

军队文化工作包括专业和业余两大部分。专业文化工作是职业性的,而业余部分主要是指我军基层文化工作,即主要由非职业工作人员,主要用业余时间开展的工作。其业余性显而易见。这就要求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不要与部队中心工作争人员争时间,而要积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同时也不要因为基层文化工作的业余性而忽视对文化活动的认真组织领导。正确全面的认识是: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但任何中心工作都离不开文化工作。

基层文化工作通常以“娱乐、健身、审美、求知、成才”十个字为指导方针。其中“求知、成才”四个字都表现了“丰富的知识性”这一特点。我军基层文化工作历来重视开展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在红军时期,基层俱乐部的工作内容有明确规定:“应当开展识字运动消灭文盲”,“应当提高红军战士的一般教育知识(科学常识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基层俱乐部性质的规定中也有如下内容:“是基层官兵开展课外学习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俱乐部分设的四个组中也有一个“学习组”,其任务是带领和组织官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军民两用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性这一特点增强了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它是基层文化工作能够吸引广大官兵积极参加的一个深层动因,也是基层文化工作历来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一个内在原因。

十五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其二,“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其三,“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其五,“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些内容,结合部队基层建设的实际,全都与基层文化工作密切相关,有的直接是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职责,有的是军队基层文化工作的任务,没有一项超出军队基层工作的范围。因此说,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正是军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是一门科学,它的知识体系包括史--即军队基层文化工作形成发

基层文化的总结与提炼 篇6

基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文化体系化发展的基础,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因此,如何切实总结提炼基层在长期的积累和培育中逐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征、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成为当前许多企业深入思考的课题。大庆油田电力集团作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基地,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总结提炼了闻名中国石油内外的星火变电所团队文化,使一个只有19人的小站队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示范区,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奖,真正发挥了“星星之火,燎原一片”的文化辐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关于总结提炼基层企业文化的粗浅体会。

全面收集素材盘点文化存量确保提炼精度

基层企业文化的总结提炼如同做文章一样,要想总结提炼得更具有逻辑思辨性,更具有理性人文色彩,更具有思想导向性,必须厚积素材,找准文化根脉,确保提炼的精准性。笔者所在的单位通过讨论分析、召开座谈会、开展专访等形式,把在星火工作过的干部员工请回来忆当年、谈感受、思变化、看发展,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光荣传统;收集整理有关星火的创业发展资料、图片、物品、格言名句、故事以及各级领导的题词、讲话、留言等史实;深入挖掘鲜活的、生动的、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人物和事迹,全面盘点星火变电所在第一次创业中形成的受到江泽民同志肯定的“实干、公正、廉洁、奉献”的干部形象和“政治上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作风上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工作上严细认真的求实精神,生活上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的“星火精神”等财富,从中发现了星火在培育人才方面的突出特征,从而明确了“一点星火万盏灯”的总结思路,提炼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样一句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文化建设理念,贴切生动,简洁有力,含义隽永,不仅脍炙人口,更撼动人心,让人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牢牢把握精髓做精文化现量

确保提炼深度

基层企业文化的总结提炼,要同企业的行业本质紧密联系起来。脱离行业本质谈文化,有如弱风扶柳,成效不彰。当下企业文化建设“千企一面”、“生搬硬套”、“空中楼阁”等现象数见不鲜,就是因为许多企业没能找准自己的行业本质,致使总结提炼的企业文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者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思考,反复推敲,理性升华。星火变电所只有19人,在旷野里占地1万多平方米,只有一个主控楼和开关场,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轮班监盘、巡视,看的是同一个点,走的是同一条线,循环的是同一个面,产生的故事都很相像,给人初步的印象是简单、机械、枯燥、寂寞,总结提炼要想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十分困难。必须紧紧抓住变电运行行业本质,把握其骨子里和始终流淌在星火人血脉里的东西,独辟蹊径,借物喻人,总结提炼星火人的岗位价值观:严细精准、一丝不苟的“塞尺精神”;自我加压、主动工作的“风扇作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线圈原则”;不求功利、无私奉献的“电容品格”。把员工严细认真、敬业乐业的精神全部凝结在天天接触的设备、器物上,内容与形式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密切相关,既亲切熟悉,好记易懂,又务实致用,富有深度,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赢得了星火人的认同和同行及参观者的赞同。

贴近实际需要做大文化增量

确保提炼广度

一个好的基层企业文化不应只满足做一棵树,还应该致力发展成为一个错落有致的生物群落,既有高树,又有矮灌木丛,还有藤蔓、小草,甚至不知名的花朵,这样,才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干部员工进行熏陶、感染,最终达到 “以文化人”的目的。作者所在的单位根据星火变电所在历经“少人值守”改革、由常规变电所异地新建为全微机保护自动化变电所、企业扁平化改革和大庆油田重组整合等形势变化中,始终保持传统不丢、标准不降、火种不灭、红旗不褪色的过硬作风,总结提炼了新时期星火人的岗位工作理念,即管理体制变了,我的工作责任不变;运行机制变了,我的工作态度不变;企业条件变了,我的工作劲头不变;操作手段变了,我的工作标准不变,使星火企业文化内容在变化中实现提升。针对变电运行工作规定动作多、重复性强、基本功尤其重要、举手之间合错一个刀闸将给油田稳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特点,深入总结了老技术员追着变电工教学变电知识的《总想“整直溜”的工程师》等优良传统故事,精选加工了观点鲜明、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农夫的果园》——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鹧鸪的歌》——不练基本功怎能过难关;《野狼与小鹿的对话》——不提早准备怎能抓住机遇;《狐狸与猴子》——不三思怎能行;《野鸭的故事》——不思进取怎能展翅高飞;《恐龙的自白》——不适应变化怎能进化,等等。做成图文并茂的张贴画挂在走廊里,时刻提醒、鞭策员工加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星火变电所坚持“教不会不撒手,学不会不出手”,涌现了很多感人的学习故事,创出了27年累计倒闸操作10万多项、巡视1.2万多次、行程15万多公里、发现缺陷588项、填写各种记录4 200多万字、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事故的好成绩。2006年,他们被评为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

经过上述总结提炼出来的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融入实践、反哺实践,有效地推动着企业整体素质向更高层次迈进。

基层文化 篇7

一、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

二、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办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三、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作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与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五、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承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 篇8

(一) 村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是推动我国农村乡风文明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因此, 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以百姓的文化需求为主体, 大力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活动, 培育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 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提高村民技能

村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能够增强村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专业技能, 也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为了继续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必须重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缓解社会矛盾,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进而维护国家的长久稳定。

3. 丰富村民生活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可以进一步的丰富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 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一) 基本观念建设

1. 转变落后观念

要使公共文化活动持久地发挥作用, 必须帮助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如利用知识讲座、电影下乡、科技展示等活动, 帮助村民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2.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

木偶戏、布袋戏、皮影戏, 各种手艺、口技等技艺都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重点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保证民族文化被保留和继承。

3.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发掘和保护, 同时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入学习科学的发展观, 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 统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等, 制定详尽的未来发展规划, 使传统的文化产业和现代的文化市场协调发展, 成为地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 基础设施建设

1. 增加建设资金投入

(1)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必须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强化各项政策的引导、扶持和保障, 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 尤其对于我国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 应该出台相关的扶贫、扶助政策, 只有齐心协力,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

(2) 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必须拓宽投入渠道, 多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加强社会各界参加村级文化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引导大中型企业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公益性捐助, 形成以企业扶持文化, 以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村级文化建设事业。

2. 扩建文化服务设施

(1) 建设村民文化站

相关政府部门只有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结合当前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特点, 建设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村民文化站, 才能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经营农家书屋

经营农家书屋, 免费或者优惠向大众开放, 鼓励村民读书, 有效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力量为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三) 基层队伍建设

1. 培训文化服务队伍

科学的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项目, 不断深化和改革用人机制, 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做出贡献的文化骨干进行表彰或者奖励, 挖掘更多的人才, 真正的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的文化辅导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要。

2. 规范组织人员制度

为了使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要规范组织人员制度, 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 加强督促检查, 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 基层活动建设

1. 举办文娱活动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纪念日,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 鼓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教师、在校学生和具备文艺专长的村民参加文化志愿者队伍, 同时引导当地农民自己组织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 将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让文化惠民活动落在实处, 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进一步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2. 开展体育比赛

体育运动总是伴随着辛劳的汗水或激烈的竞争, 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因此它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 也可以培养村民的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定期举行村与村之间的、村民间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友谊比赛, 可以凝聚人心、传递文化, 增进友谊。因此, 我们应该让公共体育活动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结论

只有充分意识到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努力建构服务型政府, 倡导服务行政的理念, 积极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一定能够实现我国村级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认识[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 (03)

把企业文化深植企业基层 篇9

自1999年8月到2007年6月, “两兰”根据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先后经历了“二四三二一”四次大的重组整合, 实现了炼油化工一体化管理。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91亿元, 利润30.73亿元, 上缴税费106.2亿元, 居甘肃省百强企业上缴税费之首。2008年以来, 兰州石化公司党委结合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在继承创新中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 把在干部员工中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在促进思想文化融合、转变思想观念、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推动企业平稳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全面掌握公司员工思想状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弘扬企业优良传统, 促进思想文化融合, 公司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展了调研活动。调研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 2000余名员工参与了这次调研。经过统计分析, 形成了《兰州石化公司传统文化认知度调查报告》和《兰州石化公司中层干部访谈报告》。通过调研, 摸清了不同年龄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了解程度的差异;不同文化程度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了解程度的差异;不同职位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了解程度的差异;不同部门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了解程度的差异;不同岗位员工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了解程度的差异等等。这些调研结果成为公司全面掌握员工思想状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促进思想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

根据集团公司下发的《大庆精神教育大纲》, 公司制定了活动开展方案, 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材》作为两级领导班子、基层车间和班组统一的学习材料, 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再学习、再教育, 并融入到公司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板报等工具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举办座谈会、民主生活会、党员轮训等形式研讨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知识竞赛、征文、宣讲等形式深化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 组织员工赴大庆油田参观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 观看电影《铁人》和电视剧《奠基者》, 在报刊、网页上登载员工的观后感和影评, 开展“如何学习老一辈石油人的爱国、创业精神?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大讨论。通过这些方式, 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历史和现实教育, 加深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激发员工艰苦奋斗、共克时艰的豪情和勇气, 以“铁人”为榜样, 忠于职守, 勇于创新, 为兰州石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各种类型的学习讨论中, 很多员工用朴实的语言、切身的体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情感。

2008年以来, 公司以兰州石化建成投产50周年、建国60周年、大庆油田会战5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 进一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优良传统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活动。以“忆传统、话发展、促管理”活动为载体, 组织召开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并弘扬“高严细实”作风座谈会100余场 (次) 。邀请参加兰州石化早期建设和见证兰州石化发展历程的离退休老干部、劳动模范参加座谈会, 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鲜活事例讲述企业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和发展史, 深入探讨“高严细实”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企业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及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增强了干部员工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员工学习践行先辈们情系石化、忠诚企业, 刻苦学习、勤于钻研,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攻坚克难、敢打硬仗, 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的热情。

为进一步挖掘“高严细实”新内涵, 公司还编写了《兰州石化公司“高严细实”作风的由来》《兰州石化公司优良传统文化汇编》《企业文化故事集》等下发到各基层单位, 供基层单位组织学习。在内部新闻媒体上开展了“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 增强企业凝聚力”征文和大讨论, 刊登心得体会、言论文章100余篇, 帮助广大员工深刻认识“高严细实”的内涵。与此同时, 还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高严细实”新内涵征集活动, 进一步挖掘“高严细实”的科学内涵, 共有42个单位的330人参与, 征集到“高严细实”新内涵223条。这些新内涵既反映了兰州石化的历史渊源, 又反映了时代对兰州石化的要求, 同时也反映了员工对国家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和对自身发展的关心和期望, 成为进一步系统总结提炼“高严细实”新内涵的重要依据。

为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精神, 分析查找出“1.7事故”深层次原因, 深刻汲取事故沉痛教训, 弘扬从严治企的优良传统, 在全公司范围内集中开展了“痛思教训打基础, 严字当头显风范”主题大讨论活动。在大讨论活动中, 公司上下共召开各层面的讨论会2356场 (次) 。在围绕20个专题深入开展讨论的同时, 要求各单位把大讨论活动与“三大排查” (查找安全生产隐患、查找专业管理短板、查找管理薄弱环节) 活动结合起来;与“学规章、反三违、抓演练、全员管”安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活动结合起来, 这些活动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各单位对查出的问题, 分门别类汇总整理, 逐一提出整改措施, 并划分领导与管理责任。据初步统计, 这次大讨论活动共排查出安全生产隐患2971项, 专业管理短板1025项, 管理薄弱环节639项, 确认薄弱车间41个, 薄弱班组162个。既让员工受到了教育, 振奋了精神, 也澄清了模糊认识, 厘清了思想问题, 在如何对待企业、如何对待管理、如何对待利益、如何对待自己, 在是与非面前, 各级领导干部管还是不管?严管还是松管?放手还是狠抓?严格管理是爱还是害等企业管理等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公司还建成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基地”占地450平方米, 展示内容以翔实的文字、400余幅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为素材, 融合现代声光电等技术, 真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兰州石化从项目开工建设到企业改革发展这一恢宏的历史画卷, 记录了兰州石化人在不同时期“奋发进取, 为国争光;艰苦奋斗, 勤俭办厂;严字当头, 科学文明;献身石化, 爱厂如家”和“高严细实”的人生历程。整个展览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史实准确、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是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育员工牢记过去, 珍惜现在, 开创未来, 宣传兰州石化公司以及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基地使用后, 不仅吸引了企业内部的员工前来参观, 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些政府部门、部队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也组织员工前来参观。截至目前, 接待参观人数已达到2万多人次。

编辑出版《兰州石化史话》。《兰州石化史话》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编辑出版, 彰显兰州石化人锐意进取、超越自我、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品格和精神, 见证“共和国长子”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攀登、为国争光的激情和豪迈的精神, 由“沧桑历程、要事追踪、长子风范、科技之光、名优产品、塔林星辰、佳话轶事、文化传承、石化新歌”九个篇幅百篇文章30多万字、300多幅图片组成, 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兰州石化50年的沧桑岁月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对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对青年员工了解企业发展史、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力量、再创企业辉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兰州石化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兰州石化史话》相辅相成, 是对员工进行企业传统、企业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

创作《兰州石化之歌》。《兰州石化之歌》是中国石油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继承和发展。它由《为了祖国好》《祖国知道》《做就做好》三部分组成。三首歌主题鲜明, 内涵丰富, 风格迥异, 充分展示了50年来企业建设与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及“共和国长子”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 集中反映了兰州石化人在新时期顽强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情感。高亢的歌词、激昂的旋律,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歌曲自2009年7月5日首发到国庆节前夕,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各单位精心组织传唱活动, 使《兰州石化之歌》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极大地鼓舞了员工士气, 增强了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成为引领兰州石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希望之歌、使命之歌、精品之歌。在甘肃省国有企业职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汇演上, 兰州石化合唱团合唱的《为了祖国好》荣获创作一等奖;在中国石油电视歌曲大赛评选中, 兰州石化选送的《兰州石化之歌》的三首曲目《为了祖国好》《祖国知道》和《做就做好》全部获奖。

开展“杰出员工”选树活动。为了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员工队伍, 从2009年3月份开始, 我们用了半年时间, 以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的, 以评选兰州石化“杰出员工”活动为载体, 在生产一线操作服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中开展了兰州石化重组改革十年来首届“十大杰出员工”评选活动。通过自下而上广泛推荐, 万名员工投票公选, 产生了10名重组改革近10年中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在员工群众中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代表, 并随即在全公司干部员工中开展了“学习“十大杰出员工”, 弘扬“高严细实'作风, 再塑‘长子风范’, 推动企业发展”的学习活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 组织广大干部员工认真学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全公司掀起崇尚先进人物、学习先进人物、赶超先进人物的热潮;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励广大干部员工以“十大杰出员工”为榜样, 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 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 公司评出的“十大杰出员工”中, 炼油厂催化二联合车间催化装置二班班长卢朝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乙烯厂副总工程师孙烈华、电仪事业部联合二车间烯烃班技师张会芳、自动化研究院先控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王长明、维达公司机泵维修钳工二班班长孙建民等五人荣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注重实效 缔结硕果

思想和文化是灵魂, 重组整合中, 如果思想和文化不能统一和融合, 就无法增强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就无法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 就无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兰州石化公司由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和兰州化学工业公司重组整合而成, 虽然两个企业都曾隶属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 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必然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企业文化, 加之社会思潮的影响, 员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因此, 重组整合后, 统一员工思想、融合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通过开展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弘扬“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使处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员工把思想统一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上来, 消除了文化碰撞, 筑牢了全体员工共同的思想基础, 使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使全体员工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各级领导干部把心操在生产和工作上, 在各方面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严格管理;广大员工高标准、严要求、细工作、求实效, 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崇尚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技术、提高能力, 自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 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增光添彩, 敬业与忠诚意识、责任与奉献意识、执行与协作意识、遵章与守纪意识明显增强, 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管理基础夯实, 执行力增强。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优良传统渗透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行为准则。企业重新修订了各专业管理制度, 发布了新版操作规程;恢复了公司季检、分厂月检、车间周检的岗位责任制检查制度;实行了对机关处室进行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制度, 明确岗检目标, 突出岗检重点, 制定岗检细则, 培训和建立岗检人员队伍, 促进了安全生产隐患的治理, 形成了对管理薄弱环节 (车间、班组和个人) 的帮扶机制;重申和严格推行PDCA循环管理方法, 从根本上筑牢了管理基础。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通过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高严细实”优良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工作责任感及职业意识进一步增强, 蕴藏在干部员工中的精神合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物质合力。2009年, 兰州石化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新高:公司级生产经营管理类对标指标完成率由年初的62%提高到82%;67项关键性技术经济指标中63项指标好转, 48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对标增效累计达到5.8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非常突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1亿元, 实现利润30.73亿元, 居集团公司炼化板块首位;实现税费120.47亿元。先后建成投用300万吨/年重催装置再生烟气脱硫、1080吨/小时炼油工业污水回用等重点环保设施, 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大幅降低, 杜绝了环保事故, 环保指标显著改善, 废水排放总量1702万吨, 同比减少19%, 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甘肃省下达的“十一五”减排指标。

建设贴近基层的班组文化 篇10

1 班组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提升素养

1.1 塑造形象是前提

在班组建设活动中, 要以《国家电网公司员工行为规范》为标准, 塑造统一的员工形象。一是外在表象的约束。统一标识, 统一着装, 微笑服务, 实行5 S管理等, 给人留下一个整洁、干练的总体印象。二是内在心态的自律。树立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在班组文化建设中, 开展诚信教育, 培育创新精神, 遵守《员工守则》, 规范职业行为, 倡导爱岗敬业, 表彰积极奉献, 努力把规定的目标要求默化为员工的文明习惯。

1.2 提高素养是关键

素质修养是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的关键, 班组文化建设要抓住这一主线。在“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活动中, 提倡每月读一本经典名著、每季交流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到读好书使人明理, 读哲学使人睿智, 读历史使人知荣辱, 读文学使人懂雅俗。针对一些基层班组年轻员工较多的特点, 要多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们, 多用包容的胸怀呵护他们, 和他们一起探讨职场定位、适应环境、努力坚持的奋斗历程。多用开阔的视野引导他们, 鼓励他们博闻强记, 兼收并蓄, 储备知识, 积累经验。

1.3 凝练精神是根本

制定班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紧扣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 结合本单位具体要求, 围绕自身工作实际, 提炼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班组愿景和个人愿景。一是作为班组精神, 时时对照激励员工;二是作为员工个人的座右铭, 经常思考反省、鞭策自己。“涓涓细流、汇聚大海”, “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 “平凡的工作, 也能做出非凡的成绩”, 让这些浅显朴实的语句, 成为员工个人的心理诉求, 这就是增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的班组文化元素。开展“争当文明员工”活动, 培养文明习惯, 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为员工搭建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明白受人尊重所要担当的责任。

2 班组文化建设的必备元素

2.1 诚信是内外兼修的基本功

在班组文化建设中, 倡导诚信, 营造一种友善融洽的工作氛围。班组成员间心无芥蒂, 团结坦诚。面对浮躁、功利、推诿、不负责任的人间世态, 要鼓励员工守住自己心中的一片宁静, 勤奋踏实地做好平凡但有意义的工作。“基础决定高度”, 诚信虽是个人修为, 但拥有大批诚信员工的企业, 却是强大而有竞争力的。

2.2 沟通是增强团结的粘合剂

有员工会认为, 自己身处公司最底层,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所谓, 只要工资、奖金不少就行了, 班组建设与己无关;也有人会觉得, 除了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外, 自己总感到工作的意义不是太明确, 人生似乎还缺乏一些应有的光彩。这些现象和心理会影响团队的执行力与创新精神, 削弱团队的战斗力。针对这些情况, 要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学习交心, 营造宽容和谐的工作氛围。重视、信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让员工感受到他们被认可、被赞誉, 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引进竞争机制, 让素质高、事业心强、富有团结意识、热爱班组工作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构建攀登事业成功的阶梯。

2.3 尊重是为人处事的立足点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 班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心智、责任和抱负的建立健全。领导尊重员工, 要改变“居高临下”、“我管你从”的思维方式;员工尊重领导, 要怀有对企业、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员工之间互相尊重, 既体现了自身素质, 更表达了友善、谦逊和欣赏的心态。同样, 对客户的尊重, 不仅是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 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关心员工生活, 在员工过生日时, 送上一盒蛋糕, 寄上一张贺卡, 更是值得珍惜和体味的关爱和尊重。

3 班组文化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延伸

在基层班组工作的“80后”们, 具有独特的观念、行为和兴趣。他们崇尚自由, 追求多姿多彩, 注重个性化诉求。在班组文化建设中, 提倡亲情服务, 体现人性思维;尊重个人诉求, 弘扬人本理念;发扬民主自由, 渗透人文精神;培育高雅气质, 塑造人格魅力。

基层文化 篇11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  把握  对策  重视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特别是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也更加重视,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一环,其作用正在不断彰显,整体建设也呈现出稳步有升,稳步有进的良好局面。但认真审视当前基层文化馆的建设,还面临着“事务更多、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等问题,需要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认真思考,研究对策,有效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各地对基层文化馆建设越来越重视,也都在文化馆建设上采取了一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文化馆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建设上有短板。基层文化馆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摆上位,抓住重点,才能确保基层文化馆建设质量。近年来,政府对基层文化馆工作不断重视,投向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基层文化馆任务的不断拓展,投入的费用仍然严重不足,很多单位入不敷出,文化馆整体建设力量还很薄弱。加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馆不像其他的工作容易见到成效,很多时候都是投入多,见效慢,不赚钱。导致一些地方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重视大型集中性文化活动,轻视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重视设施建设,轻视日常活动。一些基层文化馆甚至出现了经费难保证、队伍难稳定、设施难巩固的“三难”尴尬局面,使得文化馆建设的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人才建设不够,发展上缺活力。由于一些因素影响,文化馆人才建设上存在不足,在文化馆工作的很多同志都是身兼数职,一个人很多时候都要干几项工作,很多时间还要加班加点,但由于对文化馆整体建设没有一套科学的量化性考核指标,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缺少量化和细化的考核措施,导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文化馆事情多,人员少,加上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匮乏,自然资源恶劣,人员结构不合理,文化馆的整体素质受到限制,各种文化活动也很难组织,个别镇文化站常年不开展活动,职能软化、萎缩。

三是立足实际不够,落实上缺力度。当前,各地对基层文化馆的建设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基层文化馆的定性、定编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馆的建设很多时候只是局限于眼前利益,有些乡镇只注重经济效益,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够,部分地方甚至将基层文化馆建设中的“创收”和“分工”挂钩,少数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难以解决。有的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化馆只具有业务管理指导职能,行政、人事管理与业务管理易形成脱节,加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工资福利待遇政策未落实,给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几点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始终坚持把文化馆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细,才能架起文化的桥梁,让文化强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提高重视程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基层文化馆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推动基层文化馆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多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让政府能够站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将其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文化馆建设和发展的近、中、长期规划,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活动,确保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要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全面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基层文化馆建设,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层文化馆建设,把基层文化馆建设与文化推广捆在一起,形成政府、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加大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馆建设,改善文化硬、软件设施,理顺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明确文化工作人员的职责,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是要注重教育引导,在打牢人员思想上下功夫。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念激荡碰撞,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对每名同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都提出了严峻考验,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也是“水涨船高”,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理应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高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使文化馆的工作蒸蒸日上。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讲,绝大部分同志热爱本职,工作积极主动,但也有部分同志存在等靠要,甚至混日子思想。因此,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教育引导,立足当前的社会形势,根据基层文化馆人才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观摩培训、采风调研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促进其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方面的交流,最终实现人才由单一素质向综合素质、由个体素质向群体素质的转变,为文化馆整体建设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三是要拓宽发展渠道,在提升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基层文化工作要坚持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为老百姓提供新鲜活泼、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人们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中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但当前,基层文化馆建设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活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来讲,加强文化馆建设,必须要从群众实际出发,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落实,把文化馆建设与民族文化的传播统一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提升活动质量。

四是要优化成长环境,在盘活人才资源上下功夫。当前,虽然很多基层文化馆人员少、任务重、工作杂,但每一名工作者都爱好自己的工作,但其成长上升的路很窄,要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馆建设中“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要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对文化馆整体队伍的年龄、学历、技能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加大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的考评力度,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要着眼当前文化馆发展情况,认真调研,采取有效对策,把地方公务员竞争上岗的考试、答辩、公示等制度引入文化馆干部的提拔任用制度中来。对才华出众、政绩突出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借此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均应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要会议、重大庆典等时机,积极组织具有导向性、示范性、主题突出、优质的文艺演出活动,使文化馆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基层文化馆作用日益凸显,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必须要认清这一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基层文化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从传承民族文化着手,从群众关注着手,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以赴抓好基层文化馆建设,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刘艳雨.对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辽宁大学学报,2006(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6)。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探析 篇12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 部分基层群众思想保守落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50%以上的人口为农民, 而大多数基层农民由于受到的文化教育不多, 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合理、科学、全面的认识, 甚至有些年老的群众会认为开展文化教育就是浪费, 不如省下钱来吃喝, 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属于文化推广的一部分, 就卫生和计划生育来说, 许多群众认为计划生育没有必要, 完全不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 坚持认为“养儿能防老”, 完全忽略计生宣传员的文化推广。这些人对文化活动的开展不积极, 甚至有抵触情绪, 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无法进一步开展。

(二) 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的村庄和小区里都安装了健身器材, 但是时间一长健身器材的维修更新工作便无着落, 并且一个小区只有零星几个健身器材, 数量和质量都不过关。乡镇中文化站的数量不多, 并且现有的文化站大多数只是虚设, 或弃置他用, 没有真正地发挥文化推广宣传的作用;一些乡镇图书馆藏书较破旧, 缺少新的科普类书籍。这些基层文化设施的缺失给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 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缺乏重视

考核基层领导干部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经济, 一个是文化。经济是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是文化的绩效却很难制定, 而且文化的发展也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体现出来, 所以大多数基层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 对文化只是敷衍了事, 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工作开展, 并没有赋予它实际的意义。还有一些基层领导会响应国家号召展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但是也只是暂时的, 短时间的, 很难长久坚持。这些现象的存在也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

(四) 缺少专业的文化推广指导人员

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时, 缺少专业的文化推广人员, 而现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是快退休的中老年人, 他们对现代的科学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无法科学准确的宣传现代的文化思想, 比如计划生育的文化宣传工作, 一些基层的思想落后的宣传员可能从自身来说就抵制这项工作的开展, 就更无法对此进行宣传。基层文化宣传员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带头作用, 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对人民群众有直接影响, 只有配备了高素质的文化宣传推广人员才能使基层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工作进展的更顺利。

二、深入基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发展基层文化也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要发展基层文化, 不仅要求政府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更要求基层大众从自身出发积极、自愿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形成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 就群众自身而言

1. 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审美情趣。

要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审美情趣, 就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和热情, 形成一致的认同。如对卫生和计划生育三下乡的工作, 文化宣传人员从自身来说一定要认同计划生育的做法, 刚刚召开过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 每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放宽了对原来计划生育的限制, 这也使计划生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有关人员在宣传这一文化理念时, 要从年轻的夫妇入手, 打开如破口, 切实做到计划生育文化活动下乡,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面向解答下乡, 计划生育宣传下乡。并以计划生育的家庭为榜样,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 进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这样才更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文化传播。

2. 扩大基层群众文化队伍。

虽然现在全国90%以上的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群众文化队伍, 但是水平参差不齐, 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还不够, 尤其是许多偏远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 或是大多数年轻人出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的留守村落, 还尚未形成自己的文艺队伍。这就要求基层群众要充分发挥身边文化人的带动作用, 由少及多, 形成自己的文化队伍, 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 提高队伍的文化素质。多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 并依托基层文艺骨干的力量, 对各个演出队进行指导, 让演出队可以“走出去”, 激发各个地区群众对文化的热情, 扩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面,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 就政府而言

1. 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

从2008年开始到2015年, 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原来的9%上升到25.1%, 说明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各个地区基层文化设施较为落后, 所以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把财政资金多向此方面倾斜, 建设更丰富、高质量的基础文化设施。同时, 政府也可以选择融资的方式建设基层文化设施,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好调研工作, 二是要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参与的文化设施。做好调研工作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设文化设施, 并因地制宜, 建设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同时政府要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判断, 要建设大众能够广泛参与的文化设施, 而不是符合少数人需求的文化设施, 让大众都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才能使场所、设施建设的更有价值。

2. 拓宽渠道, 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群众基层文化根植于群众, 服务于群众, 为群众喜闻乐见。近些年, 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节日, 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深入挖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历史, 弘扬优秀文化,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收到不错的效果, 要坚持继续创新, 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要特别重视开展农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例如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活动, 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计划生育“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的经常化开展。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村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各级政府要抓住机会, 把活动办成群众自己的文化节日, 让更多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切实感受到文化的发展成果。

(三) 就社会而言

1. 给群众文化活动一个正确的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活动为主体, 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主动参与, 人民群众才能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 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境界。社会要广泛呼吁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给群众文化一个正确的定位, 倡导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乐观性、大众性, 这样才会使基层大众认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同时要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体会到其他活动中所没有的愉悦。

2. 群众文化活动要符合群众需求。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形式枯燥单一,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活动的多元化的选择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这就要求社会和相关部门对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 让文化的形式做出改变, 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社会各界要开动脑筋, 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僵硬死板的模式, 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大众的喜爱。要认真研究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 比如在留守村落中多开展老年楹联书画活动、老年戏曲爱好者活动、广场舞活动、少儿艺术培训、少儿阅读演讲活动等。

三、结语

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潮流, 新时期我们更要注重基层的群众文化建设, 要从群众自身、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切实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 让基层群众文化惠及每个群众, 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推进, 我国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全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部分, 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更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发展。本文从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基层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并从群众自身、社会、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切实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玉玲.《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探讨》.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4) .

[2]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舞台, 2011 (6) .

[3]曹建.《构建出版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体系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 2013 (11) .

[4]汪馨兰, 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求实, 2013 (5) .

[5]戈铁胜, 赖晓葭, 庞菲.《论独立学院新建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考试周刊, 2010 (9) .

上一篇:纳米Pd/C催化剂下一篇:沉浸式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