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

2024-07-17

走进基层(精选7篇)

走进基层 篇1

走基层的工作,让记者跳出了跑会议、扒材料的新闻俗套,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领域和世界,去发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和感动,于平凡中挖掘出闪闪发亮的金子。这样采写出的新闻稿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更加接近新闻真实,也更耐读、可读。

笔者认为,落实“走转改”的要求,必须有细致扎实的采访,绝不能浮于表面、一走了之。否则,走马观花地囫囵吞枣,很难从中捞到真正需要的“干货”。记者只有真正沉下心,去亲身体验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和对方做到“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才能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并从中获得穿透人心的力量。

1 从“身”到基层到“心”到基层

盘点大港石油报近几年的新闻采写工作,最亮丽、最生动、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记者走基层的心路历程。

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的足迹遍布大港油田的每个角落,所写的稿件也浸满了基层的源头活水,这让他们在收获充实和感动之外,也深深思索着普通人身上的感动,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美丽人生。记者们在走基层的活动中,广泛走进偏远井站、海上人工岛等基层一线单位,采写出一批优秀稿件。

采访过程中,记者们不止一次地感叹,所到之处,多以汇报、简介等形式接受访问,而看到的则更多的是日常工作,很难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和故事。空手而归是不行的,他们索性多花一些时间,和采访对象软磨硬泡,耐心寻找感动的蛛丝马迹。通过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彼此有了了解之后,人物也渐渐敞开了胸怀,开始吐露心声。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走基层的稿件尤为如此。

落实“走转改”,容易做到的是身到基层,而要做到心到基层就需要记者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探索。走基层不能只是反映基层的人和事,还必须有去探寻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意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升华出更加宏大的视角和主旨,也就是小切口、深挖掘。

记者在采写《荒野深处守井人》这篇稿件时,深入到天津、河北交界的南大港湿地中一个边远的单井点采访。面对的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石油员工,他的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环,相比而言也不是特别容易出故事。因此,记者蹲点采访,亲身体验单井点员工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用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得以触摸采访对象最真实的内心,采写的稿件朴实但不平淡。可见,走基层的工作,并非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要带着心灵、头脑去采访,这样采写出的文字才能避免蜻蜓点水,才能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

2 与基层“心贴心”的语言策略

近年来,诸如“你幸福吗”之类的采访用语颇受诟病,因此,记者在走基层采访的过程中,向群众学习语言,用他们的语言采访是明智之举,要知道群众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生动、精彩的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会给记者的文字增色不少。

记者们在基层采访时,有时也会遭遇一些语言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和基层员工对不上,有隔阂。比如,在一个湿地深处的采油站里,记者想要了解工人们是如何保护湿地环境的,但这样“冠冕堂皇”的问题往往很难引起员工的共鸣,大家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导致采访很难深入。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采取和采访对象拉家常的方式,用最“土”的日常语言和他们交谈、拉近距离,反倒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可见,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进行采访,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效果。

2013年除夕当天,记者来到大港油田物资转运库采访坚守岗位的铲车司机。这是一个在油田的产业链中相对边缘的单位和岗位,很难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经历,采访很快陷入僵局。记者用家庭、孩子、父母等话题因势利导,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采写出《我们的岗位并不边缘》这篇稿件,广受好评。

此外,群众的语言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有机”成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记者采访油田当年的女子采油队队员时,一位老队员在形容当时环境的恶劣时说,“油田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样的语言很生动,用在稿件当中也很形象和传神。一位熟悉油田绿化工作的老人,这样形容当年的情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秋天不打粮”“年年植树不见绿,岁岁栽花不见红”。这样的语言用在记者的稿件中,很具有可读性。

3 新闻要真实但并不需要“高大全”

采写基层和人物稿件时,经常会有一种困惑,那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真实和感动?尽管“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方法,因为脱离真实和不够人性化,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但我们在新闻人物的写作中,却依然难以避免这种思路带来的影响,总想把人物刻画成英雄或模范。

一方面,过去那种无限拔高的写作手法受到质疑,很难引发真正的共鸣;另一方面,社会呼唤新闻工作者创新新闻语言和方式,回归平实,回归人性,回到事实本身。有些人和事,并没有经天纬地和声泪俱下,却偏偏要写出伟大的瞬间,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走基层正是为了纠正我们之前的这种不好不足的做法,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贴近老百姓,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去找寻平凡中的感动和伟大,从而获取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港石油报》在采写全国劳模尤立红,全国道德模范王欣、顾金钟等英模人物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拔高的关系问题。尤立红是大港油田的一名普通石油员工,凭借艰苦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创下了不俗的业绩,接连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十大标兵等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她是劳模,但她又是一个女人,而不是铁人。记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就特别突出了她作为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一面,写出了一个更加生活化和真实的尤立红,这样的稿件也就更加亲切。

走进基层 篇2

河南电力开展“四个一”提升工会干部作风

本报讯(通讯员 代小龙)2月22日,河南省电力工会举行干部作风建设推进会,提出将开展工会干部作风建设“四个一”主题活动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将其打造成民心工程,铸成工作品牌,为工会工作注入新活力,树立工会组织新形象,在企业和电力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四个一”即要求各级工会干部“挂钩一个基层班组、参加一次生产实践、开展一次主题谈心、做好一项专题调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履职能力。自去年年初河南省电力工会开展该活动以来,各级工会干部围绕工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走基层、进班组、促谈心、搞调研、参加实践等方式,强化了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了工会工作制度完善,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重塑了工会作风形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职工广泛认可,被职工称为“贴心行动”。

走进基层 篇3

在包铝运营转型启动大会上,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王炬讲了一个“熊猫和老鼠”的故事,给在场的中铝集团领导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气候宜人的温带地区,专以某一类竹子为食的大熊猫,由于人类的扩张,生存环境日益压缩,没有足够的竹子来维持它们的种群,因而成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而同为哺乳动物的老鼠,无论人类如何用心良苦、挖空心思都无法使其灭绝,却因为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强而能与人共舞。

是做对生存环境比较挑剔的“熊猫”,还是做特别适应外界环境、生存能力极强的“老鼠”?这是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要回答的问题。

作为有色行业龙头企业,中铝公司曾经是央企盈利大户。2006和2007年,中铝每年盈利200多亿元,盈利位居央企前十,年收益增长率央企第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国内铝价大幅下跌,行业发展陷入低谷。2008年和2009年,中铝成为央企亏损大户,电解铝停槽,氧化铝压产,干部员工降薪,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熊维平和新党组成员上任后,迅速开始了一场扭亏攻坚战,同时展开中铝的战略转型,打造“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

追求完美、挑战卓越,必然经历痛苦的蛰伏、质变。中铝转型是涵盖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业务布局等多方面的再造之战。2010年工作会议上,熊维平指出:“亏损不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更不是竞争对手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是我们的基础管理滑坡了。投资、结构调整代替不了基础管理,只有全力抓好基础管理才能真正的提升竞争力。而运营转型是强化基础管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是战略转型的基础。”

2010年开始,中铝陆续选取了西南铝、山西华圣、华泽铝电、山西分公司等十几家企业作为试点,在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帮助下,广泛开展以“挖潜增效”为核心的运营转型工作。对此,熊维平表示,运营转型是公司管根本、管基础、管长远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深刻革命”。

所谓脱胎换骨,必定是一个如蛹化蝶般痛苦的过程。几十年来的作业习惯一旦扭转,几十年的管理模式一夕调整,谈何容易?当然,如果能够成功地从传统中破茧而出,就将迎来广阔的翱翔空间。

2010年,中铝打赢了控亏增盈攻坚战,全年实现盈利。2011年,中铝整体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2009年至2011年,中铝实现了从年亏损70亿元到盈利30亿元的转变。

对于这一“蝶变”,中铝人有怎样的认识?几个月来,运营转型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国企》记者走访了西南铝、华圣、华泽铝电、中铝山西分公司和山西铝厂等运营转型试点,目睹了运营转型变革给中铝带来的新变化。

拨云见日

薄雾笼罩中,汽车缓慢地在一条条幽暗的隧道中穿行。山脚下,西南铝公司厂房及生活区的一排排房舍,连同那山坡上的橘树、崖壁上的野花,构成了一幅山城初冬即景。

几十年前,为了给国防工业提供精密铝材,三线建设者住着干打垒,喝着稻田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依山傍水的现代化工厂。如今,西南铝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多年来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天宫一号、国产大飞机提供了材料支持,为国防军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金融危机的到来,打破了这里静谧祥和的氛围。不仅是西南铝,而且整个中铝公司都陷入了亏损泥潭。那时起,西南铝厂区欢笑声开始减少,不少人的眉梢笼罩着一层愁云。

还好,眉梢的愁云并没像山城大雾那样盘桓太久。

2011年8月1日,按照中铝公司的总体部署,运营转型之战在西南铝全面打响。从此,有着近50年辉煌历史的中国铝加工业龙头,站立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三个月来,运营转型工作小组及试点单位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小处入手,从细微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记者记录了西南铝运营转型工作中的点滴,折射出西南铝企业转型的艰苦探索和大胆实践,更折射出西南铝企业转型的勇气与信念。

大塘四循环站为熔铸厂三车间提供循环冷却用水。按设计要求,大塘四循环站采取的是全天24小时供水,而熔铸厂三车间每天实际生产时间用水只有12~13小时,水泵每天约一半的时间在空转,耗费了大量的电能。

运营转型项目组通过分析,认识到主要的原因在于与熔铸厂缺少实时的联系。通过沟通,他们在大塘四循环站放一条信号线至熔铸厂三车间,当不生产时计控中心水泵延时30分钟自动停机,而需要生产时立即启泵。仅此一项,就能年节约电能6.5万千瓦时。

冷轧厂运输涂层机列铝卷的地爬车和天车,经常会对铝卷产生印痕和碰伤,每年因此产生的废品占技术废品的20%左右。冷轧厂涂层机列运营转型工作组和班组员工集思广益,提出在天车钩头上增加胶皮和废轮胎,在地爬车上用钢板重新固定底座,并增加软垫。通过1个月的实施,印痕和碰伤分别比上半年基数降低8%和18.9%。

长期以来,在熔铸区域,5A65合金都是使用高品位的原铝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运营转型工作开始后,运营转型工作组和熔铸厂一起通过采用成本树、产品价值流和“5个为什么”等科学的问题解决和分析方法,决定用少量低品位铝锭代替高品位铝锭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在生产2个熔次的5A65合金时,减少投入高品位铝锭近5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节约了生产成本4万多元。

作为铝加工板块的首家试点企业,西南铝开展运营转型工作时,从其他加工企业抽调了不少骨干。西南铝的运营转型工作中诊断出的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对这些外来骨干都起到了明显的启发作用。一位外来骨干就对记者表示:“西南铝的改善方式针对性很强,在铝加工行业中具有很高的复制推广价值。”

通过运营转型试点大作战,西南铝的亏损被终结在 “十一五”。2011年1至11月,在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西南铝压延厂和锻造厂均提前完成了全年内部利润指标。

鱼跃龙门

黄河之水一路浩浩荡荡,在华山脚下拐了个大弯,掉头东去。拐弯处的山西运城市,分布着中铝旗下的华圣、华泽铝电、山西分公司和山西铝厂等几家企业。

2010年深秋的一个早晨,秋风卷起了片片黄叶,日光虽然刺眼,却已是凉凉如水。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第一氧化铝厂厂长郭庆山刚刚走出家门,就接到通知:“按照单位安排,你被派往抚顺铝业参加运营试点培训。”

到沈阳报到时,郭庆山对运营转型和即将开始的培训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认识。跟几十名同样来自中铝各分公司的同事一起,郭庆山跟着麦肯锡的老师学习了将近一周,总算对运营转型有了初步的认识:“运营转型是一场由企业最高层发起,涉及企业管理全过程、全部专业、所有人员的运营变革,核心是追求完美、创造价值、减少浪费、持续改进。”

四个月的培训,郭庆山学会了利用问题树、鱼骨图、能耗桥等先进的工具分析问题,也逐渐接受了“管理层为持续改善而存在”的全新理念。最重要的是,他完成了思维和理念的转型。“以前,我们习惯于针对问题本身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学会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学会了围绕减少浪费、创造价值来寻求改进方案。”

在电解铝车间,记者看到,打料锤每3分钟打入电解质一次,以便氧化铝能顺利进入电解槽。电解质遇到锤头后冷却凝结,往往会形成直径40mm的大包,一线工人管它叫“壳头包”。壳头包会堵塞物料通道,影响生产效率。以往都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即电解工加强巡视,见包就打。电解槽内部的温度高达900多摄氏度,即使在初冬季节,记者在一米外也觉得暖烘烘的。酷暑时,打壳头包的痛苦可想而知。因此,在过去,工人普遍采取一个拖字诀,尽量把敲打工作留给下一班。

从沈阳回来后,郭庆山组开始织电解一厂员工,尝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展开头脑风暴,应用问题树分析,终于弄清楚了壳头包形成的原因,即电解质发粘和锤头停留时间过长。原因找到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今,电解一厂的壳头包总体数量减少了70%。

直流电接地,是一个很难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电解铝车间普遍对此习以为常。运营转型开始后,华圣电解铝厂二车间的高炳红积极地利用所掌握的先进工具,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最终,较早地在同行业中攻克了这一难题。如今,无论是哪一个部位出现直流电接地,高炳红他们都能很快地查找出来。

汇涓滴而成大海,无数个关键细节的改善,为中铝带来了蔚为可观的成绩:以山西分公司和华泽铝电和华圣为例,截至10月底,三者的运营转型短期效益均已接近或超过1000万元。

运城,是鱼跃龙门故事的发生地。如今,这块热土上的几家中铝家企业,正上演着自我超越、自我挑战的新传奇。在中铝14家试点企业中,这样的传奇并非个案。

不竭动力

运营转型也叫精益转型,就是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全员工作方式、理念、思维和行为等所有工作转变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上来,使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它是企业全员、全面、全方位、可持续改进的管理变革。

中铝24万员工的“总动员”,一个个技术、管理瓶颈被打破,背后是推动运营转型成为制度的动力机制。为了给这场持续深刻的“蝶变”提供不竭动力,熊维平提出:“领导重视是关键,广泛参与是基础,科学方法是根本,深化改革是动力,专业化团队是保障。”

激励政策,在运营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确保运营转型的可持续性,中铝总部将运营转型收益的15~20%作为绩效工资反馈给企业作为正向激励。运营转型成为员工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大调动了普通职工对参与运营转型的积极性。对此,记者深有感触。在试点企业走访期间,记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普通干部职工对运营转型工作的认可与参与热情:无论走到哪一个车间,受访者都能举出几个运营转型的实际案例,谈一些对运营转型的认识体会。

除激励政策之外,各单位一把手的重视也是运营转型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熊维平开始,中铝各级单位的一把手都对运营转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各家试点企业都成立了以公司一把手为组长,公司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运营转型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运营转型办公室。

记者看到,无论华圣、华泽,还是山西分公司和西南铝,都普遍建立了作战室。在专司运营转型进度的办公室中,四面墙都设置了十几二十几块关键业绩指标看板,详细标注了类似壳头包、锅炉改造等项目,每天由专人填写指标进度,关键指标波动、与目标值的差距及改善举措一目了然。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运营转型的出发点、内容、目标和方法,2011年2月开始,中铝的各试点企业开始动员一切力量,向各级管理者和基层员工普及运营转型的相关知识。参加过首批培训的郭庆山们自然是最好的传道者。类似的培训开始一场场举办,每一个完成培训的学员都迅速成了讲师。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铝已经有14家企业开展了运营转型工作。其中一部分已完成试点工作,正在转向固化阶段,涉及的业务系统也由主流程系统拓展至辅助系统和营销系统。

但是,运营转型工作并未告一段落,相反,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记者在山西采访期间,一条“噩耗”传来,每千瓦时电上调3分钱。对于成本的一半是电费的电解铝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每吨成本增加450元,无异雪上加霜。

短暂的沮丧之后,华圣铝业党委书记张俊仓很快又振作起来。他对记者表示:“要没有实施运营转型,那我们的压力就更大啦。严峻的形势进一步证明了运营转型的重要性,也更加激发了我们更上一层楼的决心。任务远未成功,我们还需努力。”

走进基层 篇4

“三个关键”有效推进干部帮扶。活动刚开始, 部分干部也无所适从, 不知道去一线该做些什么?有的干部应付帮扶的要求, 下去转转走走形式。发现这个苗头后, 宿迁联通及时提出了“三个关键”的要求:一是转变思想是关键, 干部下一线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线员工的一员, 自觉从被人高看一眼转变为高看员工一眼, 尊重、理解、融入一线员工, 聆听一线员工的真实想法, 摸清一线员工的真实状态。二是融入一线是关键, 干部下一线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线员工的朋友, 真心听取一线员工的呼声和诉求, 想员工所想, 急员工所急,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赢得一线员工的感情, 才能融入一线听到实情。三是解决问题是关键, 干部到一线不仅要看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要从基层的矛盾和困难中, 从一线员工的呼声中寻找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的良策。通过落实“三个关键”, 宿迁联通干部逐步进入状态, 帮扶逐步显现实效。活动开展以来, 宿迁联通36名中层干部先后深入一线帮扶近300人/次, 撰写帮扶报告近100篇, 提出为公司决策采纳的合理化建议20多条, 为一线解决难题72项, 也就仅仅半年时间, 一线帮扶已由最初的“形式主义”, 演变成为公司决策的参谋、干部工作的帮手、一线员工的朋友, 成为公司干部联系一线、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五个一”做实党员示范岗活动。宿迁联通党委在总结了前几年党员示范岗活动问题和经验后, 上半年对党员示范岗提出了五个一”的具体要求:“选择一个薄弱网点”, 每个月制订一对一示范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党员在结对网点重点示范提高薄弱网点的服务水平;“带着一个服务课题”, 党员每次带着课题到网点, 了解网点在落实企业重点服务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要求党员在网点主动发现和解决一些制约该网点服务提升的关键问题, 逐步解决网点的服务薄弱问题;“收集一些客户意见”, 党员在网点重点解决客户问题, 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 不能现场解决要收集带回重点解决。“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党员每个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反馈在网点发现的问题, 提出对网点服务的建议, 以及对企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的体会。活动开展以来, 宿迁联通42名党员挂钩42个服务薄弱营业厅, 通过落实“五个一”, 党员示范岗在做好岗位示范、思想示范、形象示范、技能示范、业绩示范等五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2个服务薄弱营业厅在上半年的营业厅服务评比中, 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其中16个营业厅脱离薄弱评上星级营业厅。

走进基层 篇5

群众、服务发展”活动的情况报告

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走进基层、走进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集中调研服务周活动的通知,2009年4月17日青白江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平凡带领六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到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走进社区、向群众学习,问策于民、为民解忧。

一、收集的意见建议

此次调研活动以座谈的形式展开,广泛收集和听取了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听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群众对司法局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做出了高度赞扬,并踊跃发言,为司法行政机关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度。大多数社区居民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了解不够全面,司法局可以在宣传工作方面加大广度与深度,让百姓体会到司法行政工作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维权。

(二)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多样性,提高群众对法制宣传等

1内容的接受度。在宣传方面能够广泛、深度地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在群众中培养法律服务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特别是“五五”普法中群众法律水平大有提高,可因势利导培养群众“以法助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丰富普法宣传的形式,如讲座、演出等;三是内容要以以案说法的形式为主;四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常进社区摸排纠纷;五是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作为司法局深入基层宣传的平台。

(三)司法局应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务,深入社区、院落,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利用社区教室,请一些专家、法律服务志愿者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课,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于群众主要求助咨询的妇女儿童维权、婚姻家庭和财产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应该加强宣传,提供法律援助。

(四)建议司法所和社区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将司法所的具体职能进行宣称,方便群众办事、求助、咨询,解决群众告状无门、办事无路的困境。某些区级部门将自身的社区居民身份证明、现实表现鉴定、婚姻证明等职能下沉至社区,但社区因无执行某些调查的权力,在情况未明、无法承担后果的条件下不能为办事群众出具证明,使社区的工作很难开展。

二、调研工作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对于群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廖局长明确表示了要坚定地带好队伍,亲民、为民、爱民,服务群众的决心。对于群众求助事宜采取首问首办制,职责之内不推不拖,职责之外引导办理。同

时,也对以后的工作做出了以下几点安排: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志愿者进社区,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基层、院落,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答疑,对疑难问题也可采取约谈的方式,达到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形象提升的双赢目的。

(二)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加扎实、深入。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对自身职能的宣传还很不够,老百姓对司法局的职能了解很少,宣传科、各司法所要加强对司法行政工作自身职能的宣传,让老百姓知晓我们的工作。

(三)着重宣传出我们的亮点和特色。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立足职能,加强自身宣传,扩大知晓面,更周到地服务群众。

(四)寻求有效载体,加强宣传。提供走村串户的口头宣传、流动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宣传相结合。

(五)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规范化的宣传。透过补贴的杠杆,规范工作,加强宣传,司法行政工作任重道远。

(六)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受理群众的来访之后,立足职能,协调分流,方便群众办事。干部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老百姓对职能部门的了解。尽快地做好“司法行政部门办事指南”的展板,相关负责人留电话,配合社区衔接,调动辖区内热心

公益、公平正义、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积极分子,服务社区居民,解决群众办事难的困境。

(七)应化工路社区艺术节的邀请,司法局可以以司法行政工作宣传为主要内容,利用2009年4月28日的社区艺术节深入化工路住宅小区、院落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深入到最基础的院落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对疑难问题可采取约谈予以解答,做好“司法行政职责指南”上墙、统筹安排深入基层培养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工作。

此次调研活动拉近了区司法局与社区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觉司法行政工作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将群众的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上来,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服务于民、发展于民。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社区群众面临的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立足职能,具体地向上级反映群众的难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体谅群众。区司法局的全体干警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亲民、爱民、为民”的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快捷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推进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局长 廖平凡

走进基层 篇6

马林聪说,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虽然学习、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管理体制上, 我国主导标准化工作的是政府部门, 具体是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管理, 一些部委的行业标准化组织分工负责。因此, 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都有一定的政府背景, 而国外一般是政府部门通过法律的授权给非政府组织进行标准的制定、发布等。

客观地说, 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有我国体制的优势, 可以更好、更快地执行国家政策, 可以集中力量完成科研攻坚,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例如, 缺少了一定的市场检验机制, 使得我们的标准化工作会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因此, 如何能够保证标准化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合理性、一致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体制上要有一定的创新, 既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 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项标准化工作按照规律、按照市场要求来推进。另外, 对于标准化实施效果的好坏, 我们还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 我们要建立这种机制, 以准确检验标准的执行力度和可操作程度等, 这些都需要创新思想。

马林聪说, 报告中在“推进标准分类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提出的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分类管理, 就是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同时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中也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在这方面, 陈钢主任提出的“三个四加一”工作部署, 既结合了我国的国情, 又兼顾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因此, 部署的工作很有针对性, 很有可操作性。

“创新思维要始终贯穿标准化工作的始终。我们的创新不是打破原来的机制, 而是要用创新的方法去完善现在的标准体制。”马林聪说, 创新不仅要体现在贯彻“三个四加一”, 还要根据工作的需要, 不断进行新的创新, 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忘记创新, 要做到与时俱进。

方向已明确, 关键是落实。马林聪说, 作为全国标准化国家级研究机构, 我们肩负了国家很多重大课题。但纵观这些年工作,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对此我们要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

首先是我们的标准立项过于单一。作为国家级标准化研究院, 我们以往过多地关注了国家政策方面的标准立项, 而对基层的、行业的、企业的关注点比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家层面的标准立项需求, 还要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 将触角伸到各方面、各企业的需求, 特别是消费者需求, 让我们的标准更加有实用性和贴近性。

其次是标准成果的推广力不强。我们以往的工作侧重在标准的制定上, 而在推广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没有下大力气推动标准的实施。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在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上下工夫, 让标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服务人民生活。

再次是对社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的关注不够。作为国家级的标准化研究院, 我们应该把关注行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行业提供“拿来可用”的标准服务。例如:食品行业, 虽然每一个企业有自己不同的标准, 但这些标准之间也有很多可以共用的标准, 如果让一个企业研究, 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费很大力气才能解决, 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们理应承担这项任务, 发挥我们综合性标准院的职能和优势。

最后是我们的标准数量不少, 质量却不高。

为了克服目前研究院在标准立项、研究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准备从以下方面对研究人员进一步引导:一是引导研究人员走出4号院 (中国标准院所在地) , 引导他们走到田间地头, 走到企业一线, 关心社会热点, 关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 让我们的研究人员视野更开阔, 心胸更豁达, 最终达到更深远的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二是在研究的选题上, 在进一步关注政府、国家政策层面的标准化研究课题的基础上, 要深入基层, 深入社会, 去了解基层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对标准化需求的共性话题, 让我们的选题更加接近市场;三、我们一些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与政府工作息息相关, 也对政府工作有一定的支撑, 我们将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为了保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将调整和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例如, 我们将建立成本核算和绩效分类的员工管理制度, 对关注公益性科研的科研人员进行制度的倾斜。同时, 我们在收入分配方面也会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引导研究人员走出去, 把标准做实, 把标准做的更加科学, 出好的成果、有用的成果。

谈到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马林聪说, 标准化科技协作平台是在国家标准委的倡导下, 以标准化研究院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参与方主要是地方的标准化研究院所。我们力求搭建一个平台, 把地方部分专家调动起来, 能综合组织力量。我们将一些研究的课题发布在平台上, 让地方和行业的标准化部门了解国家层面的标准化研究重点和项目, 同时也让我们的研究人员有一个接触基层的机会。

马林聪说, 今年, 我们除了邀请质检系统的一些标准化研究单位参与进来, 还真诚地邀请质检系统以外的标准化研究机构和组织、大中专院校、骨干企业的有研究意愿的专家参与进来, 让我们的平台成为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平台。让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联手, 能让我国的骨干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走进基层 篇7

参加活动的领导和艺术家有:

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央视国际画院院长、中国书协第四届理事赵立凡;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总监、央视国际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筱曼;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航天专家教授孙锦云;航天英雄杨立伟的爱人张玉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著名节目主持人赵普;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

央视国际画院邀请的著名书法家有: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朱守道;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汪碧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赵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李小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神州名家书画》杂志副主编、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钱建恒。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邀请的艺术家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实力派画家张奎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党校兼职教授刘建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画家) 、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副编审,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弟子沈鹏正举;中国藏獒画家腾模 (首次编写发行的《藏獒的画法》一书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关于藏獒绘画技法上的空白) ;世界最长的荷花中国画长卷作者徐保林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工程分支学科美编) ;以及部分媒体的女摄影家和我们二次走进“农民工小学”的女摄影家们。

活动开始, 首先由房山区民仁学校校长朱宝国致欢迎辞;主办方的代表, 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央视国际画院院长赵立凡致辞;学生代表发言。接下来, 房山区民仁学校名誉校长张士英、校长朱宝国、副校长李树梅为主办方赠送锦旗, 央视国际画院院长赵立凡, 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总监、央视国际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筱曼,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接旗。随后书画捐赠仪式和摄影采风活动正式开始, 书画家们还现场表演创作字画。

活动中,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蔡美月还向民仁学校捐助了价值3万元的演出服装, 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作为代表, 向民仁学校校长朱宝国捐出。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航天员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孙锦云教授, 杨立伟的爱人张玉梅和民仁学校副校长李树梅也为孩子们捐赠了礼品。去年“六一”来看望过孩子们的女摄影家们还把自己当时拍的照片精心制作扩印, 送给孩子们。

上一篇:全绿色化工下一篇:急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