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精选9篇)
走进名著 篇1
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名著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古往今来, 一部部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名著在激励着我们。笔者就名著的作用谈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名著塑性,名著激情,名著造心
课堂是我们最神圣的殿堂, 我们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辛劳, 全都融化在三尺讲台之上, 怎样让我们在课堂上享受自己的工作, 怎样让学生汲取到知识的雨露, 成为大写的人, 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 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名著塑性
何谓“名著”?名著是不衰的经典, 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 不就是那一部部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名著在激励着我们吗?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激励着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告诉我们苦尽甘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向我们诠释着生命二字;一部《三国》教会我们荡气回肠……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冰心曾说过, 她初期的写作, 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朱自清也说, 书籍陶冶着他的心灵, 使他受益匪浅, 历经挫折而志气不衰。由此可见, 名著对于我们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我们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也塑造着一个人的性格。有一个学生, 以前很不爱读书, 一见到书本就头痛。有一天我们在上课, 说到了三国的周瑜, 他一听就来劲了, 当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时, 他也被吸引了, 下课以后, 他也发奋地读三国, 最终成了一个“三国迷”, 知识面也增加了不少, 还读了其他许多书。因为名著的这种魅力, 他终于成了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我想就是名著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孩子。
二、名著激情
阅读名著, 如同与大师共携手, 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还可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 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名著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而且在中考的时候还进行了检测。那么我们老师在教学当中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读名著?是否把名著当作学习语文的养分, 提高整个语文素养的途径?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文时, 文章虽然没有要求背诵, 但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 就很难发现它的深刻内涵, 也品味不到泰戈尔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与泰戈尔的另一篇文章《开端》结合起来学习, 最好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背会这两篇文章。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如果学生都能够背会这两首诗,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上《金色花》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把《开端》一文发放给学生, 要求他们先背, 然后写出自己读此文的感受, 没想到很多同学通过背诵, 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母爱,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 提笔就写下了几百字的读书心得, 当看着他们写下的感受时, 我简直不敢相信, 因为他们写出的心得不但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而且语言优美, 简直可以和大师们媲美。不但学习这篇文章如此, 很多篇文章我们都可以把它与名著结合起来。比如学到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我们自然会谈到《羊脂球》, 我们也会被善良的主人公而感动, 憎恶围在她周围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在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这类文章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官场现行记》《儒林外史》这些作品, 最好拿出时间给学生阅读和交流, 把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起来, 这样不但能学到知识, 还能塑造他们的灵魂, 这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名著造心
课堂是师生塑造心境的圣地,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受课文的启发, 特别是名著走进课堂后影响会更大, 会改变师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教学, 不加以拓展和延伸, 而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是很狭窄的, 他们生活的空间狭小, 又缺乏阅历, 内心的情感世界是很贫乏的, 怎么会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一个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说写不好作文, 语文还会好吗?他对语文学习还会有兴致吗?因此, 我们不但要教会他们动情, 还要教会他们抒情, 要抒情心中就要有情, 情从何来, 来自我们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文学名著, 我们可从中体悟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 产生悲天之情, 悯人之怀, 达到精神的真实, 从而激起他们心中的千层浪, 造就一颗颗真实的心, 然后做真人, 说真话, 做真事。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练就了一颗无坚不摧的心, 让他们懂得拥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就了学生一颗豁达的心, 让他们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天;《三国演义》培养了学生们豪气之心, 让他们做一个生活中真正的英雄……名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 这只是我肤浅的认识, 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感受。我看学生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 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笑逐颜开、时而悲悲戚戚、时而豪气冲天, 这些让我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快乐, 也正是这一部部名著, 让我的学生不再读死书、死读书,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真正自主的人, 名著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更塑造了一个个精神丰盈的灵魂。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灵魂对话的话, 那么就让名著走进课堂, 让学生学做一个高尚的人;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 塑造一颗颗伟大的灵魂。期望学生在众多高尚灵魂的滋养下, 可以创造出更绚烂、更辉煌的明天。
走进名著 篇2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爱上了与名著一起的日子,常常幻想,名著的世界是一片广阔无际的海洋,而我便是那在水中自由自在尽情畅游的一条快乐的小鱼。名著在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走近它,我感受到了真、善、美。
真
喜欢《红楼梦》,那么多优秀的女子,我却唯独偏爱林黛玉。林黛玉虽有时哭,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黛玉虽有时说出一些刻薄让人无法接受的话,却是她真正想说的。或许有些人会喜欢宝钗的沉稳大气。是的,她会迎合着凤姐、老太太的话,讨她们开心,而黛玉不会,因为黛玉的身上闪烁着一个字“真”。
善
三国中,曹操的才、术并济令许多人崇敬,但我还是喜欢刘备。曹操会说出“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而刘备不会;曹操会误以为别人要杀他,而辜负了华佗为其治病的一片好心,杀了他,而刘备不会,因为刘备身上闪烁着一个字“善”。
美
那丑陋的敲钟人的模样,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外貌确实很丑,但他会为了自己心爱的吉普赛女子而奋不顾身。即使吉普赛女子并没有在意他,他让我看到了一颗美的心灵。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只能敷衍了事而毫无成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依赖于名著自身的魅力外,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缺少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只会停留在仅为兴趣所驱动的“傻瓜”水平上,有了教師的引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就会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便进入了高度自觉的境界。
二、营造宽松环境,确保阅读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是中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最为深刻。学校可利用开学伊始、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使家长从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积极与教师协作,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在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定时带学生去借阅名著,每周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课时让大家交流读名著的体会,教师也参与讨论,如此一来,师生在读书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怎么可能没有精彩的内容,语文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由功利性的阅读向自发性的阅读转变,名著的熏陶功能也就得以实现。
三、制定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实施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实际,教师应根据班级总体阅读情况,制定好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笔者先将《红楼梦》作为阅读指导的范本,要求学生每天读五个章回,读后完成一篇读书体会文章。教师每天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读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师生参与互评,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趣。教师每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总结,如学生阅读《红楼梦》至第二十回时,我对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十一首判词进行了解读,让学生了解十二金钗的悲惨经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的互评探讨从课堂上进行到了下课后都没有停止。学生再读时也不会跳过红楼诗词了,往往第二天还会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相关诗词的内容。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着大家读书的投入,学生们对书中人物的点评越来越深入。这样去读名著,学生既完成了相关应试内容的积累,也促进了个人创作素材的积累,为“厚积”后的“薄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综合评估,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
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教师要加大多元化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
第一,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内容包括阅读态度、阅读定量、阅读心得、活动参与等,检查学生阅读的实际效果。“学生评价与老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阅读由量到质的变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增加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教师对高一的学生可以从常识性的知识入手去设计试题,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收获阅读成功的快乐。针对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先将江苏省2008—2011年的高考名著附加题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去解答,根据解答情况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强化考试的紧迫性。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读完一部名著,教师应立即让学生去做名著训练题,教师及时讲解,以强化学生的目标积累意识,使其收获读书的成功。
第三,建立学生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阅读做出综合评价。
教师通过各种策略,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相伴文学,爱读乐写,多思而悟,能够使学生逐步进入感悟人生、提升人格素养。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4
一、经典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是文学作品当中的精华, 它们基本都是作家们用来反映和升华现实生活, 培养读者明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它所表达的是净化心灵的良药, 当然小学生并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理解其中深奥含义, 但是强调他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诵读确实能够使其获益匪浅。 首先, 对于经典的不断诵读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和注意力的集中, 这是一个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反复诵读过程中, 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能够认识许多生字。 当然由于经典需要一定的理解力, 而小学生则处于不断的诵读阶段, 在诵读句子和文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其阅读文章及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正处于被启迪和塑造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们在此时所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他们后期的学习和生活发展。 由于经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感, 带有作者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凝聚着当时社会主要的政治文化倾向,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注入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人格和道义感的确立。 可以说经典名著在语文课堂当中承载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是起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它既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够通过教育将经典传递, 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
二、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一) 营造环境
小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深意并不真正理解或不能深刻理解, 因而在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时必须考虑到此时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他们正处于需要鼓励的阶段。 教师应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其中的文字, 之后对其中熟读程度最好且咬字准确的学生在全班进行口头或者是物质性表扬。 这种竞争性环境,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诵读经典名著的积极性。 同时不能强迫学生诵读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本著作, 而应该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供选择经典, 在这种情况下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阅读指导, 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促使经典名著能够有效融入语文课堂中。
(二) 听读结合
在学习某一种新鲜事物时, 小学生更倾向于不断重复诵读, 这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理发展所致。 这时, 教师作为引领者和启发者, 需要首先诵读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总结以便学生识记。 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文章, 在熟读的基础之上有感情地阅读。 虽然带着感情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但如果在这时学生就有这种感情阅读的意识的话则是有利于他们在后期理解文章的。 听别人读和自己读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必须从听的基础出发才能够做到脚踏实地, 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读名著时才能够有所借鉴并寻找出适合的方式。
(三) 持之以恒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在对经典名著的学习方面更是如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的便是有才学的人所具备的独特气质。在小学课堂当中对经典名著的引入必须做到锲而不舍, 因为此时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整个后期的发展。 只有不断扩大语文课堂当中这种风气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结语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经典名著和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展开的。 首先介绍了经典名著有利于儿童知识方面和人格方面培养的诸多作用, 然后从营造环境、听读结合、持之以恒三个方面介绍了将经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中国历来比较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典名著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民族性格且代表国家发展的精华部分。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关键期, 更是因为此时的学生像白纸一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而,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经典名著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本文分别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经典名著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引入方法
参考文献
[1]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 2012 (69) .
[2]李铁荣, 潘春晖.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 2014 (89) .
[3]宁忠芳.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名著[J].新课程 (中) , 2011 (5) .
[4]胡欢.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6 (5) .
走进西游名著课程 篇5
——谈西游名著课程研发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校长、老师们:
大家好!我讲述的是实验附小“走进名著,触摸经典”课程——《漫话西游》。一曲《敢问路在何方》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奇幻的神魔世界——《西游记》。根据这部名著拍成的同名电视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僧四徒、众妖魔鬼怪神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看过电视剧后,很少有学生再主动去通过书籍来了解文学名著《西游记》了,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过于浅显和简单。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决定,研发名著课程,为儿童铺筑一条促使他们生命成长的“跑道”。我们六年级对学生展开了“你最喜欢的课外书”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外名著中,《西游记》位列榜首。但学生们对《西游记》的了解几乎全部源于电视剧。于是,《走进名著,触摸经典》“漫话西游”课程也就孕育而生了。
一、细化目标内容,让课程行动起来
我们始终在追问,通过名著《西游记》的阅读,究竟要给孩子带来什么?是知识?是兴趣?还是人生?我们给名著课程“漫画西游”的目标定位是:一是给孩子与不同版本的名著亲密接触,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认识各路神仙妖魔,辨别是非美丑,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三是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创编故事,张扬个性。四是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坚毅的品格。同时,培养教师课程研发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读本,有连环画,有青少年版的,也有文言文的,有影视阅读,还有听《百家讲坛》„„我们设计了《大话西游》特色课程活动手册,从“人物速递”、“精彩瞬间”、“英雄谱”、“兵器排行榜”、“话题坊”、“我的西游故事”这六个板块引领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们在经典阅读社团课上开展漫话西游知识竞赛,推动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每天中午,我们一起相约《百家讲坛》,聆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把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向更高的层次。
二、搭建展示舞台,让课程缤纷起来
我们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阅读展示活动:书本剧创编表演、西游人物画展、西游取经路线绘图、大话西游讲坛、漫话西游沙龙„„可以说,西游名著课程的研发,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真正成了课程研发的主人,我们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创造,沉醉其中。
1.书本剧创编表演
我们选择《西游记》 中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着教材《负荆请罪》的剧本形式小组合作创编剧本,再以小组的形式展演。排练中学生是主角,导演、副导演、道具准备、编剧,分工明确。为了演好角色,他们会设计很多动作,不惜在地上打滚作揖,为了更加神似,也不惜把小脸涂得像花猫一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碰撞,智慧共生、才艺互补、合作共赢。他们表演给自己看、给家长看、给老师看,给伙伴看,他们表演的好或不好根本没有关系,而这些经历、经验也许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2.西游人物画展
孩子们利用美术课的时间进行了画西游人物、根据故事内容配插图的活动,每个班级都形成了各自的西游人物画册和西游故事集,还利用社团泥塑课的时间制作了西游人物泥塑装饰盘,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挂在教室的墙面上,赏心悦目极了。孩子们还剪刻了很多西游作品,这一幅幅剪纸作品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绝妙匠心。孩子们在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的过程中对西游人物很和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西游取经路线绘图
科学课上,孩子们跟随着唐僧师徒的脚步,踏上了历经千难万险的西天取经之旅。
孩子们整理了《西游记》中发生的一些主要故事情节,筛选出了那些能在现在地图上找得到的地方,他们自由组合小组进行合作,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场景,讲一讲主要内容,看一看发生的时间、地点,找一找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发挥集体的智慧,做成了一张张精美的PPT,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我们截取一部分绘制成了一张《西游记》取经路线图。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小说中很多的地方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创作来源于生活”,而且还对中国以及周边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4.漫话西游论坛
阅读推进活动中,我们举行了漫话西游论坛。同学们从英雄谱、兵器谱、关口谱、战役谱、团队谱五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汇报。
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的英雄谱上,孩子们列举出了孙悟空、二郎神、菩提祖师等,他们有理有据,侃侃而谈;兵器谱上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三尖两刃刀、降妖宝杖、如意金箍棒、金钢套„„孩子们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介绍,一件件法宝在他们的介绍下灵动起来;关口谱中,学生如数家珍,把这些关口形容得凶险万分、危机四伏;经典战役更是精彩万分,学生或讲述,或表演,或评书,台上讲得激情四射,台下听得如痴如醉;最经典的要数组建自己的西游取经团队了,有些同学选择各路神仙前往西天取经,有些同学邀请盘丝洞的女妖精同行。最有争议的是猪八戒和唐僧,他俩刚被一批同学以各种理由否决掉,又被另一批同学以更充分的理由请回了取经队伍,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5.漫话西游沙龙
漫话西游沙龙为学生交流个性化阅读感悟搭建了平台,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锋相对地辩论,沙龙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地辩上几句。
沙龙活动现场,仇校长也被大家的热烈发言感染了,现场提问:“刚才有几个同学都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降妖除魔无所不能,可取经路上,他后来一遇到妖怪就到天庭找神仙帮忙,这不说明了孙悟空并不是神通广大的吗?”同学们不假思索地进行反驳,有的说:“孙悟空能够根据妖怪的兵器和法术一眼判断出它的来历,找到他的主人来降伏,这火眼金睛的本领只有他才具备,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是名副其实的。”有的说:“孙悟空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打败妖怪,这种临危不惧的品质体现了他的神通广大。”有的说:“孙悟空并不是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打败妖怪,他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合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说:“孙悟空神通广大之处并不只局限于他高强的本领,更在于他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个人魅力。”„„同学们的发言可真是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们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掀起了读书沙龙讨论的又一波高潮。
三、打破学科界限,让课程联动起来
结合西游名著课程,我们所有的任课老师齐动员,纷纷研发了相应的学科课程。美术课上让学生用笔画一画,用彩泥捏一捏,与众不同的构思,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成了美术课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音乐课上唱一唱西游歌曲,来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演一演小组创编的书本剧,学生乐在其中。科学课上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世界地图,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寻找蛛丝马迹,为取经大任绘制了一张路线图。
语文学科开发了想象习作《孙悟空开水果店》,通过合理独特的想象创编出各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而寻找生活中的西游人物,让学生把目光从虚幻的世界迁移到了现实生活中,于是妈妈成了唐僧、爸爸成了猪八戒,姐姐是白骨精,弟弟是孙悟空,班主作是如来佛祖,奶奶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孩子们深有感触地说:“老师,其实我们也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我们接受的是学习道路上的考验,要想通过这些考验取得真经,我们就要具备唐三藏般的理想与原则,孙悟空般的神通与斗志,猪八戒般的乐观与随和,沙和尚般的忍耐与服从。”说的多好呀,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需要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坎坷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财富。而这,正是我们想通过《西游记》这本名著让孩子们获得的人生真谛。
四、创新评价方法,让课程活跃起来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效果,就有什么样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1.建读书手册(西游档案):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西游读书手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以及制定的读书计划书、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然后评比“最佳读书手册”。
2.设“荣誉之树”。
(1)评比“西游读书郎”。评价主要依据:①根据学生平时阅读质量进行评比,主要是“西游读书手册”的完成情况。②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被评选出的“西游读书郎”把他的照片及个人简介、读书感言挂在荣誉树,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评选“取经团队”。
评价主要依据:①对每个小组阅读《西游记》情况进行简单的测试调查,根据小组过关率进行评定。②根据小组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检查合作研究的成果。
(3)评选“西游家庭”。
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家长和孩子互评互促“我和爸爸妈妈同读西游记”等活动,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视度及是否辅导等具体情况,并给予“亲子读书奖”。
我们期盼着,《西游记》的阅读课程能作为一个突破口,鼓励我们继续研发更为完善的四大名著阅读课程,让名著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期盼着,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在毕业时,都能完成四大名著的阅读任务,并将这作为每个孩子阅读考核成绩之一。
我们期盼着,我们学校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更多更优秀的世界名著,把阅读作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让名著导读走进语文课堂 篇6
(一)整体感知,局部切入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实验证明:人的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多成分的,因此,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阅读教学才符合我们把握事物的思维规律。名著节选相对于整本书而言,正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节选的片段再精彩,终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人站在山脚,很难观其全景一般,在写作背景不明、情节不完整的情况下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能准确地把握名著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语言特色。在《荒岛余生》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概述内容。学生读后,心中满是问号:鲁滨逊,何许人也,孤身一人竟能在渺无人烟的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之久?离奇的经历,曲折的情节,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再来学习《荒岛余生》,自然是细细品读,惟恐放过了一个细小的环节。这种由整体认识到局部品味的阅读方式,既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名著的阅读方向,同时又能借选文的品读具体直观地触摸到主人公坚毅顽强的硬汉形象,应该说是一种形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比较阅读,品出意韵
比较是一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通过阅读,学生看到了珍珠鸟渴求信赖的目光,聆听了斑羚种族面临危难集体吟唱的壮烈悲歌,也感受到了狼的狡黠和华南虎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犹如欣赏了一幅动物世界的神奇画卷。然而,当我引导他们阅读了《昆虫记》的导读内容后,学生的眼中现出了惊喜的神色:“竟有这样的作品!”我相信,在那一刻,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兴趣激发了,那洋洋洒洒二百万字的《昆虫记》,那100多种形态各异的昆虫,那细致入微无所不包的介绍,将会带他们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不仅同类题材作品的内容可以比较,导读中的精彩片段也能利用起来。还以《昆虫记》为例:这部名著的笔法细腻,生动优美,渗透着作者对小生命的点点关爱,这与本单元的《珍珠鸟》的语言风格近似。课堂上,我将《珍珠鸟》与导读中介绍螳螂捕蝉情景的精彩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在精读揣摩中,同学们很快便沉醉在优美生动的细节描写之中,小组讨论的时候,孙世奇这一小组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较之前文,法布尔的观察更为细致,不但有外形、神态和动作的描绘,连昆虫的心思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张念同学的发言则更为精彩:“面对珍珠鸟,冯骥才充其量只是一位爱心大使,而法布尔面对两虫争斗,竟俨然是一位欣赏者。在他的眼中,小小的昆虫都是一个个富有情感的个体。那娓娓道来的介绍,渗透着对自然生灵的赞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认真挖掘,充分发挥比较的作用,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名著导读的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三)巧用归类,启迪升华
现行的语文阅读教材,虽然都是编者精选之作,但由于篇目繁多,文体多样,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停留于单篇文章知识点的掌握上,无法系统化,规律化。如果我们把那些学过的课文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并给予启发引导,则不仅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使思维向纵深的良好势头发展。浏览初中语文教材的目录,你会发现,鲁迅的文章几乎每册书中都会出现1-2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仅前四册就选用了5篇。考虑到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选入了这部著作,我决定组织学生收集这5篇文章,然后与名著导读结合起来阅读。此时的阅读,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这部名著的重新认识。《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录,大多以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为题材,作品的内容初中生易于接受,但由于写作背景、风俗文化等原因,作品的主旨、人物的情感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为了使学生在知识归类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深入,我设计了两个课堂小练习:①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童年;②鲁迅,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小组讨论后发言。当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不少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同学们对作品和作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走进名著 篇7
一、分析现状
1. 教学资源缺乏,满足不了中学生阅读的需求。
我经过认真调查了解发现,名著在农村中学生中的拥有量是微乎其微,因而农村中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确实令人担忧。
2. 家长关心不够。
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心和指导。
3. 受条件限制。
有些农村家庭十分贫困,负担不起买名著及课外阅读刊物的费用,且住址偏僻,离县城太远,所以买课外读物成了一种奢望。
4. 教师关心不够。
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教科书,忽视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
5. 学生兴趣不浓。
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球赛或电视剧感兴趣,而对于名著特别是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学生们更是毫无兴趣。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方面的引导工作,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二、创建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真正培养和调动农村中学生的名著情愫,我认为应该创建并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确保学生喜爱名著、接受名著、走进名著,使农村中学生在文学的天空里享受名著特有的魅力与滋养。具体作法为: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学校要多购置名著,使学生能读到名著;第二,在班内创建图书角;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上阅读名著;第四,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五,学校定期组织名著读后感评比活动。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 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去读,用心去领会名著的精华与魅力,使学生的心与名著的魂真正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名著,走进名著的世界。
1. 为了让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激趣形式,如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著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如学生可采用名著片段诵读的方式,也可以向大家讲述关于名著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氛围。
3. 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名著阅读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阅读交际情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体验名著所特有的神奇力量。经常性的展示交流活动可以营造浓郁的读名著的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举办朗诵会、好词佳句推荐会、课外阅读信息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书籍,并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推荐书籍
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中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八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五、指导方法
1. 轻松读书,富有实效。
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注重的是内容的内化和运用。对精读的作品,可采用圈点批注、摘抄、评析等方法。精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红楼梦》一书,常常是先浏览故事的梗概,然后确定其中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读到描写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的习作有帮助,就可以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 制作读书卡。
(1)作摘抄。即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2)作批注。即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便理解和记忆。(3)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学生在阅读后,写出提要 (或提纲) 、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 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学生可从中真实地感受到名著阅读的快乐, 提高文学素养。
走进名著 篇8
文学经典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的对话中, 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 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正因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初中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教材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序, 以突出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的目的。
二、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媒体都有报道,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更是深有同感。对本校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阅读品位堪忧。学生课外忙里偷闲读点东西, 主要是为了放松消遣, 他们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
2.阅读方式堪忧。“读影视版”“读连环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如对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西游记》的阅读方式调查, “读原著”有20%、“读简缩版”有40%, “读影视版”有40%。
3.阅读习惯堪忧。对八年级800个学生进行调查:学生选择“圈点批注”的有230人次;选择“摘抄好词好句”的有250人次;选择“写读后感”的有50人次;选择“只读不动笔”的有270人次。也就是说, 有33.7%的初中生课外阅读基本只读不动笔。
三、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分析
导致初中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很多, 大致有几个方面:
1.没有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学生课业负担重, 从早读到晚自习, 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 学生没有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支持。在学校, 教师以分散精力, 影响学生为由, 不提倡阅读课外阅读;在家里, 家长只看学生成绩, 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3.缺乏指导。很多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 渴望读些好书,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 学生无从选择, 往往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四、我的思考
如何改变这种令人忧虑的阅读现状,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潜心摸索, 得出些许粗浅的认识。
(一) 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少做题, 多读书”的主张。为了切实让学生有时间可读, 又不增加其负担, 我就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尽可能减少其他作业。把以往一些抄写这些费时、低效, 甚至起反作用的作业, 大胆废除。与之相反, 将课外阅读当作一门天天要做的作业来布置, 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的占有, 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 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
近年来, 中学生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只凭喜好, 随便找一些武侠、言情、搜奇猎怪的小说来读, 这样不仅收获不大, 反而容易受书里不良东西的影响, 产生副作用。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切中肯綮:“……如果不加引导, 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 那么, 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 消遣作品, 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么一代人, 这将是一个绝大的悲哀。”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就会陷入误区, 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 从而背离“好读书, 读好书”的课外阅读宗旨。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 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 向他们推荐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
(三)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序指导
初中生的阅读刚刚起步, 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 不仅收益甚微, 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 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阅读, 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 养成不良阅读习惯, 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如冰心的《繁星·春水》,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展开联想和想像, 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像《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 学生容易被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 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 掌握故事的大概, 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 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 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四)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导师, 是阅读的最大动力。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 教师只能引导, 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允许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只要内容健康, 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喜欢想象、幻想的同学可以选择《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等;有远大抱负的同学, 可以选择《名人传》、《居里夫人传》等……其次, 应积极开展活动, 保持学生兴趣。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 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为话题作演讲;读《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 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审美愉悦中走进名著意境 篇9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他的名著《诗艺》中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在审美愉悦中自然而然地走进名著的世界,《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图说》的编者依据教育部《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文学名著书目,精选名著原版插图及相关的珍贵图片,辅以说明文字和专家导读,精心编辑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好书,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用图来表现原著意境。书中所选图片都是中外历代名家所绘,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原著的精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同学们可以在对这些图的审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原著的主要情节、精彩片断、人物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等,而且会留下很深的印象。瞧,这幅图中的葛朗台坐在椅子上,大拇指在不停地绕动,两眼痴痴地望着远方,他的弟弟破产自杀,他一点也不悲痛,却愣在那里想,明天全索漠城的人若知道他在酒桶生意上挣了二十万法郎该会是多么吃惊。图中葛朗台的神情充分地表现出他贪得无厌、毫无人性的守财奴本性。看,这是《围城》的初版封面,其中的一男一女背靠着背,神情忧郁,似乎是陷入了婚姻的围城中想向外冲。这幅图体现了围城的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语。书中所选的插图都像这两幅图一样耐人寻味,而且和书中的文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图,形象地表现出了文的涵义;文,清楚地说明了图的意境。
与图片相呼应,编者还邀请专家写了名著的导读文章,每篇导读文章都分作者简介、内容精要、作品赏析、精彩妙语四个部分。作者简介部分把作者的代表作、主要成就、重要评价、主要经历等单独排列,名言特别排出。翻开书的第一页,你一眼就会看到用小四号细黑体排出的《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名言:“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百倍的勇气来对付一切的不幸。”《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的名言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其他每部名著作者的名言也都震撼人心。书中内容精要部分叙述原著内容的语言优美流畅,能真实地再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内容梗概、艺术风格等。作品赏析部分重点突出,见解独到,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都作了透彻的分析。精彩妙语部分是从原著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名言名句或著名的写景、抒情片断等用隶变体排出,有助于同学们抄写、背诵,从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鲁滨逊漂流记》的精彩妙语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如下的妙语:“我默认天意的安排,现在我开始占有这种安排,开始相信一切安排已是最佳。”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鲁滨逊顺应自然的思想。而在《泰戈尔诗选》的精彩妙语中,我们则可以领略到这样的名句:“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其中的意味,我们只有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静坐沉思,才能领悟。
【走进名著】推荐阅读:
让学生走进名著论文06-21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09-18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07-04
走进名著《一千零一夜》11-24
阅读课教学设计:走进外国名著专题08-23
走进学生走进生活08-12
走进初三作文500字,走进初三作文11-11
走进初一作文600字 走进初一作文记叙文08-30
走进基层07-17
走进文本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