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2024-09-18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精选3篇)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篇1

作为中学生,仅有课堂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够的,读课外书尤其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是教学之补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阅读名著既可以使人明智,增长见识,又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教师应怎样引导好中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见解与方法。

一、分析现状

1. 教学资源缺乏,满足不了中学生阅读的需求。

我经过认真调查了解发现,名著在农村中学生中的拥有量是微乎其微,因而农村中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确实令人担忧。

2. 家长关心不够。

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心和指导。

3. 受条件限制。

有些农村家庭十分贫困,负担不起买名著及课外阅读刊物的费用,且住址偏僻,离县城太远,所以买课外读物成了一种奢望。

4. 教师关心不够。

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教科书,忽视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

5. 学生兴趣不浓。

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球赛或电视剧感兴趣,而对于名著特别是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学生们更是毫无兴趣。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方面的引导工作,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二、创建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真正培养和调动农村中学生的名著情愫,我认为应该创建并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来确保学生喜爱名著、接受名著、走进名著,使农村中学生在文学的天空里享受名著特有的魅力与滋养。具体作法为: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学校要多购置名著,使学生能读到名著;第二,在班内创建图书角;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上阅读名著;第四,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五,学校定期组织名著读后感评比活动。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 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去读,用心去领会名著的精华与魅力,使学生的心与名著的魂真正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名著,走进名著的世界。

1. 为了让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激趣形式,如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著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如学生可采用名著片段诵读的方式,也可以向大家讲述关于名著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氛围。

3. 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名著阅读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阅读交际情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体验名著所特有的神奇力量。经常性的展示交流活动可以营造浓郁的读名著的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举办朗诵会、好词佳句推荐会、课外阅读信息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书籍,并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推荐书籍

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中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八九年级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五、指导方法

1. 轻松读书,富有实效。

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注重的是内容的内化和运用。对精读的作品,可采用圈点批注、摘抄、评析等方法。精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红楼梦》一书,常常是先浏览故事的梗概,然后确定其中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读到描写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的习作有帮助,就可以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 制作读书卡。

(1)作摘抄。即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2)作批注。即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便理解和记忆。(3)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学生在阅读后,写出提要 (或提纲) 、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 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学生可从中真实地感受到名著阅读的快乐, 提高文学素养。

总之,农村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逐步引领学生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使学生体验到名著阅读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篇2

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陈学宽06630

5[摘要]本文论述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从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入手,创建阅读名著条件,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关键词]引导 农村中学生 名著阅读

作为中学生,仅有课堂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够的,读课外书尤其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是教学之补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既可以使人明智、增长见识,又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中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十分重要而又难以执行的任务。下面,浅谈我个人的一点见解与方法。

一、分析现状

第一、教学资源缺乏,满足不了中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过认真调查了解,名著在农村中学生中的拥有量是微乎其微,因而农村中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确实令人担忧。第二、家长关心不够。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心和指导。第三、受条件限制。有些农村家庭十分贫困,买名著及课外阅读刊物的费用负担不起。且住址偏僻,离县城太远,买课外读物成了一种奢望。第四、教师关心不够。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教科书,忽视对学生课外名著阅

读教育。第五、学生兴趣不浓。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球赛或电视剧感兴趣,而对于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学生们更是毫无兴趣。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方面的引导工作。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二、创建条件

基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现实原因,为了真正的培养和调动农村中学生的名著情愫,我认为应该创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的因素来确保学生喜爱名著、接受名著、走进名著,也让名著引领农村中学生在文学的天空里享受其特有的魅力与滋养。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学校下大力度多购置名著;第二、在班内创建图书角;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网上搜索,在网上阅读;第四、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五、学校为语文教室布置任务,学校定期组织名著读后感评比活动。

三、培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去读、有心去领会名著的精华与魅力,让学生的心与名著的魂真正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名著,走进名著的世界。

1、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2、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老师、同学们介绍。可采用名著片段诵读的方式,也可以向大家讲述关于名著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他们阅读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名著阅读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阅读交际情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体验名著所特有的神奇力量。并通过经常性的展示交流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读名著的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举办朗诵会、好词佳句推荐会、课外阅读信息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书籍,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四、推荐书籍

我们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

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到八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推荐学生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穆斯林的葬礼》等。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指导方法

1.轻松读书,富有实效。我们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对精读的作品,可采用圈点批注,摘抄,评析等方法。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红楼梦》一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故事梗概,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名著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92-02

外阅读是小学教学课外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已成为当前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二、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妈尾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小鱼姐姐"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在哪里--向谁借--结果怎样"。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妈借尾巴"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五、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书有好坏之分。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地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

1、读科普读物。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全书》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2、读名人传记。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贝多芬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潜心科学研究、不讲究穿戴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等。这一切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3、反映祖国的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5、读经典名著。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然,对孩子来说,经典名著不仅仅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有《格林童话》、《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大卫·科波菲尔》、《哈利·波特》等也是他们的经典。

上一篇:食品加工类课程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