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2024-06-0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精选9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篇1

一篇好的文章既有生动的事例, 又有完整的情节;既有丰富的词汇, 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节把中心表现出来。教师通过细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体会作者的用心, 感知人物形象, 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如何从细节入手, 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沟通、对话呢?

一、理清文章脉络, 引入情境

文本大多是名篇佳作。很多作品都很重视环境描写。如: 《白杨》中介绍作者透过车窗看到的大戈壁大、荒凉、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等特点与窗外生在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展开中心。如何通过文本中特定的环境描写细节, 进行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使学生进入情境中, 去感悟文章的意境呢?我认为教学中不能只抓几个重点句、几个关键词讲解, 而应该借助环境描写, 让学生步入情境中, 感知人物的思想。在特定环境中, 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与文本的对话也更顺畅。

二、把握整体, 探究细节

课文中, 有些细节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师应在把握好整体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细节, 把那些隐藏的细节通过思维与理解、想象与实践, 把细节丰富起来, 体会作者的用意,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 《草船借箭》一文中,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能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诸葛亮的这一笑又说明了什么?教者设计几个这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究。学生的思想大门也打开了, 那些独特的见解, 那种活跃的氛围真让人欣慰。学生们说:诸葛亮把曹操摸得真透, 真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诸葛亮真神啊, 不仅知天文地理, 还懂人心呢;他的笑是自信的、大度的, 是胸有成竹, 是神机妙算;他的笑与周瑜的妒忌、狭隘是多么鲜明的对比;难怪民间都敬仰诸葛亮。学生理解了文本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与文本的对话就能入情入境。

三、品读细节, 感受正能量

文章中能让人切实感受到正能量的不是中心思想, 而是细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品读文章细节描写, 不仅有所获, 还有所感。如教《金色的鱼钩》, 文中是这样写老班长的“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 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嚼、草根、鱼骨头、皱着、硬咽”这些词, 有个学生含着泪花说:“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 向老班长致敬!敬礼!”学生们一起敬队礼。此情此景, 学生们与文本已是心与心的沟通了。

四、抓住细节, 陶冶学生情操

细节描写是作者细致观察、丰富想象的结果, 又是学生与文本, 与作者对话的关键桥梁。如何抓住细节, 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 陶冶学生情操?首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高尚品质。如教《他是我的朋友》,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双手后又放下, 放下后又举起来?为什么在抽血过程中他越哭越厉害?从这个细节中, 引导学生体会阮恒的害怕、矛盾与救人心切, 尽管他认为输血后自己会死掉, 也坚持献了血。当别人问他原因时, 他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阮恒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感受真挚的友谊, 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其次, 在想象画面中, 提升学生情操。

总之, 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篇2

我们来到了停车场,发现地上已经划分好了停车位。地上有车牌号的是已经卖出去的,相反,没有车牌号的车位就是没有卖出去的。让我们来看看这边几个车位,想不到的是,停车的车主很守规矩,都是严格按照车牌号停车的,由此看来,就知道他们一定是遵纪守法的人。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最后一个停车位,扭头一看,地上的车牌号居然和车上的不一致,我忍不住踢了车“屁股”一脚。嘻嘻!这也算个小细节吧!

回家的时候,妈妈又讲了一个她出差期间看到的.细节。是在一幢大楼的电梯里发现的:那个人站在电梯主控的位置,每到一层楼,如果没有人上来或下去,她不像别人一样立即关闭电梯门,而是向外面楼梯间问一声:“还有没有人要进来?”她这是提醒没发现电梯门已经打开的人们。多么有礼貌啊!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郭子英的妈妈帮助后面来的老人挡住即将要关的电梯门的事情;刘祖瑜的妈妈帮助盲人,把她送到爱尔眼科医院;还有保安叔叔默默无闻地帮助我们守东西……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篇3

关键词:高年段;用心示范;持之以恒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注意力和判断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表情达意。它也是显示人与人交往中彼此尊重,体现自身良好修养的主要标志。因此,教师应不断转变重心,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对于以语言为重点的语文课堂,如何让高年段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及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完整地表达学习中的所思所得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一)继续明确各具体的倾听要求,并做好示范

(1)倾听时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不得中途打断,耐心把对方的话听完;(2)集中注意力聆听,关注对方的语气,听懂对方的意思,并与自己的观点比较,等对方说完后再提出问题,或纠正错误。比如说,在语文的常态听写中,我们以前都是读两三遍再往后(往往还是有个别学生没听清)进行,从五年级开始,我跟孩子们有言在先,长大了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了,从此后每个词语或句子我只报一遍,同学之间不允许互相提醒,如有提点,一经发现就会扣除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的分数,以某个人的速度为基准(通常是班上书写速度适中的同学)来进行的。由于听写的质量与激励相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养成了这时鸦雀无声的,个个“伸长耳朵”且“两眼亮晶晶”的好习惯,到现在六年级了,我们班已能在此基础上加快听写速度了,而且在出现同音词时几乎都能结合老师的提示要求明确对象来写。

(二)把倾听当做一种学习能力的考查

比如说,在“口头复述”训练中,我们已由当初的语言复述到后来的内容复述,逐步到现在的“表情复述”——从基础的重说一遍,到有归纳概括思维参加的复述,再到活灵活现地再现场景描述,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还得用心听——用心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听话听音”的起步训练了。

(三)老师或煽情或间接或简洁的语言激励巩固

对于听得用心的学生来说,哪怕只是一个无声的大拇指,一道赞赏的眼神,一句简短地“会用心听的人就是会想”都会成为他们良好习惯持续形成的动力。相反,摸学生的头或“你真棒”,“你听得真用心”,在高年级倒显得做作了。而对于那些耐不住性子,试图中途打断或随意插话的同学,一道皱眉,一个无声的阻止眼神、一个“嘘”指都能让学生明白“倾听”的要求,再不需要花费专门的组织教学时间了。

二、带动学生大方表达

而对于课堂表达,相信许多带过高年级的老师都和笔者有过同感:年级越高课堂越安静,以前经常发言的现在偶尔发言,以前偶尔发言的现在往往不再发言,以前发言声音大的现在变成小小声甚至是蚊子哼哼。群情勃发的课堂变成几人独秀,让人头痛不已!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大了,开始有了所谓的自尊心,以前对了更好,错了也不在乎;现在不一样了,生怕出错出丑,这大都是那些以往积极思考但求表现不怕错的学生的顾虑。二是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成绩中等或以下,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肯定会错,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不如沉默,反正有学习好的同学说,或者最后还有老师说,逐步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了。

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师首先还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大方回答,告诉他们,只有说出来了,别人才能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即使错误了,也是一次人前展示自己的胆量锻炼!学生大胆“说话”了,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我常说,每个问题上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是“金砖”,希望金砖抛出能引来美玉,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余往往也真能引发更多更好的思维火花,带来去伪存真的讨论议题。

其次,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批评甚至评价刻薄,更不应该马上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不爱学习了”之类的定论,可以让他们站着等一等、听一听身边其他同学的回答,再进行选择取舍作答后坐下,课后找他们了解情况,引导他们知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

最后,时刻注意“完整性”观念的深植,不论是读课文也好,回答问题也罢,学生表达语言应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因为……所以”等环节的完整性、衔接度,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在课堂每一个角落,并且还需要小学六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力要求,比如说与数学老师的协力——应用题作答要求就不可过简,还是要要求完整作答的。

总之,教师必须从自身示范做起,从细节入手,以时间为纽,才能培养带动出学生用心地倾听,大方地表达!

参考文献:

陈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细节入手[J].教育科学,2006(7).

关爱学生,关注细节 篇4

一、关注细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 “成人感”明显增强, 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和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他们又常常管不住自己, 容易犯错误。其实他们的绝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 并非品质上有大错。要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关注“细节”。所以, 我对班上学生的发型、服饰都有严格要求, 不允许留长发、穿奇装异服;在校时要佩戴胸卡, 不能放在口袋里;擦黑板的时候动作要轻, 同时开窗保持通风, 以利于师生身体健康;在班级里要主动帮助学习或生活困难的同学;午间去食堂吃饭时要排队前往, 不乱冲, 以防摔倒……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另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受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的影响, 一些人往往出口成“脏”。我觉得, 要改变这一状况, 家长的行为、态度很重要, 于是我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 坦陈言语不文明的弊端, 得到了他们的赞同。接着我趁热打铁, 与学生订下君子协定:谁说了脏话就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唱歌, 并接受大家的处罚。他们听了都鼓掌表示欢迎。在最初的几天, 班里风平浪静, 见此情景, 班内几个不安分的调皮鬼又开始蠢蠢欲动, 一次课间, 学生小王、小李竟又粗话、脏话连篇, 引得许多人看“好戏”。我得知后冲入教室, 沉下脸来, 正欲把他们臭骂一顿, 忽然看见他们的眼神中有些惶恐, 学生们都呆呆地注视着我。我猛然记起了自己的诺言, 硬是把到嘴的斥骂咽了下去, 严肃地指出了错误, 他俩也心悦诚服地认错并决心改正。大家还推选了班级文明语言监督员。在我的影响下, 学生日常语言中的“脏”字慢慢少了, 特别是在和女生谈话时, 男生们大都能保持绅士风度, 谦逊有礼,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变得融洽起来。我觉得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细节, 帮助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关注细节, 了解学生内心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说:自己在工作中也强调了细节, 可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这是为什么呢?我在实践中感到:这很大可能是因为, 教师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学生当作了发号施令的工具, 初中学生叛逆心强, 师生间一旦言语不合, 学生自然就不听话了。我以前做班主任时也遇到类似情况, 很是苦恼。后来读了《陶行知语录》, 有一句话给我以极大的启发:“爱满天下, 乐育英才。”教师首先要有爱生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 进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

凡是做过班主任的老师, 往往都对班里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大伤脑筋。几年前我也遇到过, 并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甚至照搬了一些名师的做法, 如:在早自修开始前就冲到教室里, 使那些抄袭作业的同学干瞪眼。但时间一长这方法就不灵了, 学生会来得更早抄答案;后来要求大家一早就把作业交到讲台上, 请班干部监督, 来一个交一个, 但因为学科较多, 总有几个学生不自觉, 会把讲台上搞得很乱, 且还有漏交的;又请家长晚上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 加以督促, 结果是大约一半家长做了, 但另外的家长做不到。时间久了, 部分家长嫌签字麻烦, 要求取消。作业不能及时交, 其他任课教师经常向我抱怨, 这种状况进入初三后特别明显。我苦思冥想, 找不到解决的好办法, 后来一转念:何不去问问学生?于是我就找了几个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到办公室, 一开始他们都很惶恐, 以为又要挨批评或请家长来批斗了。但我只是和颜悦色地问:“老师今天不批评你们, 只是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按时交作业?”学生们听了都松了一口气, 纷纷抢着诉说起来, 我详细地做了记录, 大体意思是: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多, 而且难度也大, 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根本就完不成, 为了不被老师骂, 只能选择去抄。听后我震惊了:原来学生每天要做3小时左右的书面作业, 量实在是太大了, 而任课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 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抄袭间接来说其实是被老师逼出来的。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我开始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先与任课教师统一认识:尽量减少书面作业量, 特别是机械性的抄写, 高难度的可让基础较差的少做或不做, 接着每天让班上的学习委员统计完成家作的时间, 控制总量, 每天写作业不抄过1.5小时, 如果发现某天作业超量即刻我汇报, 我就马上协调删减。新措施一公布就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两周下来, 学生每天交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好, 即便偶尔有拖拉, 也只是极个别的学生, 课代表们不再为原先的查缺催交工作而头疼, 任课老师对此也越来越满意了。

从解决学生抄袭作业的细节, 我觉得:教师做任何事都不能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 而要走进学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关注细节, 细心帮助学生

二十一世纪, 教师不能再像旧时那样居高临下、野蛮粗暴地对待学生了, 而是要转变观念, 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用爱去感化学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育者, 爱胜过一切。”可见“爱心”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对学生有了爱才会舍得付出, 真心实意地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但有时班主任的爱还应悄悄地进行, 不必大张旗鼓, 甚至有时还不能让学生知道。

记得2009年我担任初一班主任, 开学初学校要求统计各班的“特困生”, 然后从“爱心基金”中给予资助, 我到班中问了一下, 竟无一人举手回应。我觉得很奇怪, 又翻了学生登记表, 发现男生小陆和奶奶一起生活。课后, 我就去学校附近的他家中了解情况。发现他家仅两间平房, 里面没有像样的家具, 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但他为何不申请补助呢?他奶奶告诉我:小陆一向自尊心很强,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寒的实情, 所以回家没把这事告诉她。但是小陆家中经济实在困难, 迫切需要这笔钱, 而要领“爱心基金”就需要公示, 怎么办呢?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 由村里开出证明, 如实把小陆的情况上报到校德育处, “爱心基金”500元直接发给小陆的奶奶, 他不出现在公示名单中, 我在班中也绝口不提, 我又和食堂老板商量, 减免了一半午餐费, 他奶奶很是感激, 紧拉着我的手道谢。接着我又送了他一些学习用品, 鼓励他多和其他同学交往, 慢慢的, 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能主动和别人谈话了, 到食堂吃饭时还主动帮同学端碗送汤, 很是勤快。在学习上他虽然成绩不太优秀, 但非常刻苦, 对班级工作也很负责, 后来他顺利考取了高中。通过这件事, 我感到:班主任关爱学生的细节, 有时可以采取“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方式, 这样对维护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的成长可能更有利。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篇5

“快乐,别人给不了,要你自己体会。”瓷瓷如是说。以前有几天,我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一直烦闷伤心着,朋友瓷瓷便来安慰我。

我觉得瓷瓷说得很对,快乐要自己体会,自己成功过、坚持过、梦想过,快乐自然体会得到。

寒假时,妈妈喜欢上了摄影,去佳能专卖店买了一台单反相机。妈妈把相机放在家里,我没事就喜欢拿它出来照相,玩弄间,我竟然比母亲更快学会熟练地使用单反,拍出来图片给父母看,他们都会赞叹我的技术。于是我也爱上了摄影,上网查找关于单反摄影的资料。

因为爸爸爱养花,阳台上满是花花草草,我便抱着相机蹲到阳台的地上,用心拍着花草绽放自己生命的姿态。我拍得十分投入,以至于在地上蹲久了,站都站不起来,托着照相机的手也发酸了,但是一看到自己拍摄的成果,欣喜、自豪、激动一下子全部涌进了心房。因为自己的用心与坚持并没有白费。把相片给朋友看,她们都是一下子“哇”了出声,由衷地喜欢我所拍摄的生活中的图片。

我感受到了从心底发出的快乐。虽然我深知我的这些照片远远不及真正大师所拍的要好,但是我拍的照片所捕捉到的`生活细节,都是快乐的。这只是一件生活中极小的事,但却让我开心快乐了好久,同时也让我信心大增。我所拍的照片里,有一张是绿叶丛里探出头的一朵火红的勒杜鹃,只有这一朵花绽放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如同花火红的颜色般耀眼。我就在那一瞬间被感动了,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心中洋溢着幸福快乐之感。

关注课堂细节,陶冶学生情操 篇6

一、注重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应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努力,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抓住时机潜移默化渗透尊重他人的教育

在体育课上抓住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进行正踢腿练习时,崔思杰同学由于上踢过高摔了一跤,但这名同学爬起来又继续正踢,这时有几位同学发出了嘲笑的嘘声,我就立即停下练习,对崔思杰同学进行表扬,并教育全班学生说:“崔思杰同学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摔到了爬起来又认真练习,这就是永不放弃,从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向他学习,希望刚才嘲笑的同学也能领会到这一点”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表扬了崔思杰同学,又委婉教育了嘲笑的同学,这比单纯进行说教和理论上的教育要实用得多,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用教师的幽默培养学生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体育老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学生健康不仅表现在肌体肌肉的发达,同时也表现在生理,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平衡稳定。具有幽默感的体育教师,他的言行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喜悦之感,并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豁达乐观精神。我在上课时,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做各种破坏课堂纪律的小动作,对这类学生,如果采用高压政策训斥他,就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四、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可以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们把自觉锻炼身体与建设四化、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培养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结合起来,培养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教育是我们最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块阵地,因为体育教育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向。这给了我们体育教育者很大的很灵活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足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序的创造。体育创造力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体育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体育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上。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成功后。

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发挥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受益终身。

关注细节 引领学生走进写作神殿 篇7

1.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些体现出“写作是生活的需要”的思想, 作文本来就是如此。

2.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 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

3.写作教学应贴近孩子实际, 让孩子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孩子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 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由此可见,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回归自然, 在写作中关注细节的教师才有可能将孩子带进作文的宫殿。

一、恰当地借助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

“课文”可以说是写作的源泉, 习作的舞台。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扎根在课本上的阅读教学可谓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再加上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 最重要的是它们语言丰富、生动、规范,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相对来说, 我们的作文教学所选取的范文, 不是来自《课本单元同步作文》, 就是《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再不然还有《小学生习作技巧大全》。两者相较, 立见高低。孩子怕作文, 最怕的就是没有东西可写以及怎样将自己的素材很好地表达出来。积极指导孩子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选择材料, 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与此同时, 也不要忽视了课文。因为课文中的“空白”也是孩子习作练笔的材料。以课文为范文, 在高起点的影响下, 也能让孩子学到高明的写作技巧。“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 或写得简略, 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和插图以及标点符号中, 为孩子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借助课文中的这些“空白”, 适时地引导孩子进行推测、想象, 以习作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空白”补充出来, 这样既充分地利用了手头的课文, 又能提高孩子学习课文的兴趣, 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灵感和欲望, 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从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在讲授《我们的民族小学》时, 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候, 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 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 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 他们都感受到这段描写的是“窗外十分安静”。于是, 我让他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观察我们的课堂, 让他们用这样的描写来形容一下课堂。在有迹可循的情况下, 孩子们妙句丛生:教室里十分安静, 树叶不摆了, 蜻蜓不飞了, 小蚂蚁停在窗台上, 好像在听同学们发言……。这样的训练对孩子们来说, 比单纯地讲作文技巧要有效得多。

二、教师写好下水文, 先试深浅, 激发孩子写作兴趣

“教学相长”的真谛在教学中展现。每一步走来, 总发现看似孩子们被我引导走进语文圣殿, 其实孩子们的用心体会更推动着我潜心思考。“怎么教”、“教什么”萦绕在我的脑海, 不敢有半分松懈。那一双双渴求获取知识的眼睛, 比天上的星星更明亮, 怎能容许我的半点怠慢?我开始与孩子们展开了作文竞赛。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长征随想》:似乎又闻到了硝烟味, 仿佛又听到了枪炮声, 朦胧中再见红军战士飒爽的英姿, 翻雪山, 过草地, 四渡赤水出奇兵……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每个人的心里都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说长征是一支歌, 那就是一支悲壮的歌。如果说长征是一首诗, 那就是一首豪迈的诗。如果说长征是一阕词, 那就是一阕气势磅礴的词。历史不该被遗忘, 历史不能被尘封, 长征是史书上壮丽的一笔, 接笔挥毫, 看我辈再书辉煌。

孩子们的斗志被激起, 纷纷挥笔写出自己的作品。红军长征 (赵嘉威) :小小红军真勇敢, 遇到强敌不退缩。聪明勇敢歼万敌, 历尽艰险为革命。四渡赤水出奇兵, 翻过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真艰辛, 三根铁链做桥底。红军冒死不怕苦, 长征精神永学习。长征[新] (周峻毅) :漫漫长征很艰难, 湘江一战死无数。四渡赤水出奇兵, 翻过雪山大会师。长征历史要记住, 祖国富强我们创。长征[新] (赵宇亮) :长征路上很辛苦, 红军前进有人哭。长征英雄数不清, 四渡赤水出奇兵。炎黄子孙要记住:祖国未来由你造。长征随想[新] (黄宇阳) :伟大长征瑞金始, 湘江抢渡代价苦。遵义会议确地位, 四渡赤水受鼓舞。出奇制胜金沙江, 天险巧夺沪定桥。皑皑雪山何足惧, 茫茫草地脚下路。英勇激战腊子口, 六盘山下曙光露。延安会师开新篇, 举世瞩目踏征途。革命理想高于天, 官兵一致同甘苦。长征精神成动力, 共奔和谐小康路。

或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领略文学的魅力, 或许他们在学习中还存在惰性……但毕竟他们已经进入这美好的境地了。

三、注重评价的作用,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面对不同水平的孩子, 我们更应该多一分宽容, 在评价中让孩子们看见写作的希望。因此, 在每次的作文后我总会给孩子们正面的评价, 并提出一个作文建议, 然后再给出一个初步分数。同时告诉孩子们, 这只是一个参考分数, 真正的分数是第二次修改后生成的分数。激发学生认真修改自己原文的愿望, 正是因为每个孩子要超越的人是自己, 所以他们更愿意努力修改。因此, 往往第二次交上来的作文都比第一次有更出色的表现, 有的甚至换题材重新写作, 正是在孩子们如此高涨的写作需求下, 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平宏.那天, 我让自己长了一条尾巴[DB/OL].[2011-04-01].http://www.pep.com.cn/rjwk/cxyuwen/024/dushu/201103/t20110324_1029566.htm.

关注细节 为学生有效探究添翼 篇8

细节一:材料选择要适宜

在科学探究中, 尤其是在对比实验中, 适宜、匹配的器材, 是保证在探究中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进而确保探究获得成功的充要条件。因此, 教师自己或积极引导学生在事先寻找、选择、修饰探究器材,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疑的。由于忽视了器材与探究课题的匹配程度, 造成探究特别是对比实验的缺憾、失败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教学实践中也时有所闻。

例如,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5个主题《铁生锈了》, 由于一时难于找到纯粹的铁锈, 一般教师只好退而求次, 给学生准备一些所谓的、不纯粹的“铁锈”, 即还没有完全变成铁锈的铁块和铁锈的混合物。在与铁对比是否能被磁铁吸引时, 就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景:“铁锈”具有能被磁铁吸引的性质。

为了与铁锈的性质相吻合, 一般教师只能补充说明并“引导”:“真正的铁锈是不能被磁铁吸引的, 这块铁锈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呢?”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意图回答:“这块铁锈还没有完全锈掉, 里面还有铁的成分……”看似圆满的教学过程与科学结论, 不仅与学生观察到客观实际相背离, 同时也误导了学生, 当实际观察到的事实与“应该得到”的现象不一致时,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来修正。这不仅违背了“事实—结论”的知识逻辑, 更大的危害在于妨碍甚至逆化了学生对科学探究中实证意识的培养与确立。

其实, 只要教师确立观察资料必须真实的观念, 事先对“铁锈”进行必要的处理和修饰, 将纯粹的铁锈带入课堂, 上述的一系列缺憾和弊端都能避免。

再如, 教科版五上第四单元《运动与摩擦力》探究主题中, 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这一对比实验中, 接触面光滑或粗糙的差异度, 会直接导致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由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时, 测力计的指针几乎始终处于摆动状态, 很难稳定下来, 学生读取的数据往往误差较大。在对比实验时, 如果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差异较大, 这种误差对学生的探究影响较小, 如果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差异较小, 这种不可避免的误差, 极有可能使实验得出相反的数据, 即接触面光滑时, 摩擦力大;接触面粗糙时摩擦力小。如果出现这种状况, 我们除了重新实验, 很难找到更好的弥补措施。这除了浪费宝贵的时间外, 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想要避免上述状况的出现, 解决的方法其实也比较简单, 只要教师事先将一块木板 (作“另一个物体”) 两面修饰处理成差异极大粗糙与光滑的面, 同时将一个长方体木块 (做“运动的物体) 相对的两个面也修饰处理成差异极大地粗糙与光滑的面即成。用如此差异强烈的器材, 作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对比实验的材料, 就是在实际测量中难于避免误差, 也不会出现光滑时摩擦力大, 粗糙时摩擦力小的尴尬局面。

细节二:材料呈现要得法

没有经验的老师上科学课时, 一做实验就就把要用到的材料全发给了学生。这样一来课堂像菜市场一样, 闹哄哄的一片。教师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管理好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大一部分是在材料发放的细节上出了问题。看似简单的材料发放, 却有很多讲究, 也得注意细节。有时, 有序地发放、使用实验材料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1.先讲后发:这种方式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发给学生实验材料前, 要先明确实验的方法、目的和注意事项。一切交代清楚了, 才让学生领材料, 这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实验经验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然实验开始了, 再去说方法, 几乎没有学生会认真听的。

2.边做边发:对于一些用到的实验器材比较多的实验, 或者同一个实验中需要多种材料的, 不妨依次发放材料。一来能让学有序地进行实验, 二则减少干扰因素。

学生对沉浮的前概念一般是:重的、大的物体会沉, 轻的物体会浮。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依次有序地发放了三组材料:大木块和小铁片 (木块比铁片重) , 干龙眼和新鲜龙眼, 一粒橙和一片橙。通过三组对比实验, 层层推进,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原来重的物体不一定就沉。这样一组有序的实验, 学生思维产生矛盾, 于是会进一步思考研究, 重建科学概念。

3.做完整理: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课堂中的某一个实验做完后, 整理好收好材料。二是一节课结束后整理好材料。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 一些好动的学生, 即使做完了实验也会继续玩实验材料。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除了及时地教育以外, 还需要在小组里专门安排人员“看管”实验材料, 一做完实验就让他收好材料, 不让好动的学生有机会动它。材料可统一放在桌子中央, 也可以藏进信封、抽屉或者交还老师。

一节课上完以后, 大多数学生就拍拍屁股走了, 很少有学生主动帮老师收拾整理一下实验材料。看似一个细节, 里面却能反映出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既然是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 那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结束自己的研究活动, 整理所有实验用品。从小就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 善始善终的实验习惯。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多, 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是探究活动就像是娱乐中的派对, 探究活动的过程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容易出现“乱”, 大多老师对探究活动都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而在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略导致“乱”的细节, 忽略小组的“动静协调”, 忽略材料呈现的时机。

细节三:探究研讨要充分

当前的科学常态课上, 我们会经常发现, 如果学生拥有足够的、恰当的探究材料, 以及拥有充分的探究机会的话, 学生表现出来的动手的积极性或者是动手的能力, 都要比动口来得强。交流活动开展落实的状况是不尽如人意的。有时在课堂上虽有所交流, 也只是点到为止:或一优秀学生作“报告”, 其余学生点头附和;或因忍受不了时间的煎熬, 教师举行密集型的启发, 甚至自己站出来包办代替……交流虽然不是直接的探究活动, 但它往往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 起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类似于杠杆的作用。教师必须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交流中形成一个浓浓的“思维场”。

如五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将一组沉浮材料放入水中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时, 不应只满足于谁沉谁浮, 更应追问:它们沉得有什么不同?浮得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观察, 发现原来越重或越小的物体沉得越厉害, 越轻或越大的物体浮得越厉害, 这样一来, 学生对表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当体积相同时, 重的物体容易沉;当重量相同时, 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这个结论就显得更精确和简单了。如果我们总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 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认识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也就只能囫囵吞枣。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科学问题时, 主题要小, 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 不要变量太多, 但要挖得深, 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 将概念层次化。积极开展师生、生生互动, 使研讨层层深入, 从表面深入到本质,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科学教师要关注交流这块“短板”, 让交流贯穿探究活动始终, 穿针引线, 发挥探究活动的杠杆的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篇9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课堂细节的点滴。课堂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在学生分不清动作危险性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时刻组织和关注课堂的各个方面,掌控整个教学流程,从而减少课堂上的运动创伤。那么,什么是运动创伤呢?我认为,运动创伤指的是由于从事体育运动所致的运动系统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包括闭合性运动损伤和开放性运动损伤,像脱位、骨折、擦伤、肌肉拉伤、扭伤等等。这些运动损伤往往在教师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影响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影响着课堂氛围和效果。为了减少学生的运动创伤,作为体育教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课堂细节。

第一,关注课前细节,是减少课堂运动创伤的前提

体育课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所需要的场地、器材,教学内容等,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会有着无限的憧憬和遐想。在他们的思想里,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于是在行为上就不太受约束,精神上相对比较放松,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关注课前细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备好详细的教案。学生情况包括班级的人数、特点、男女比例等等,还要询问班主任有无特殊学生(如有先天性疾病的)。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这样的案例发生,如某个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心脏病突发,结束了宝贵的生命。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要时刻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了解班级学生的详情,为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备课之前,教师还要实地考察上课的场地情况及周围环境。在教案中,要具体体现教学组织安排,重点考虑安全因素。教学内容也要有机地搭配,避免学生过度疲劳,要控制运动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还要给学生安排放松运动。所有的这些都要在教案中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当然,在上课之前教师还应该打理好自身形象,这个细节往往能带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心情,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考虑好课堂奖惩制度,也是减少运动损伤的一个必要因素。

第二,关注课中细节,是减少课堂运动创伤的关键

叶澜教授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变化,随时抓取课堂中及时突发的新信息,及时筛选,合理取舍,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曾有一次印象深刻的听课经历,教师的教学内容是“障碍跑”。课前,教师按照课时计划布置了场地,讲解了上课内容,给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便开始“障碍跑”的教学。在我看来,教师的场地布置考虑周到,安全保障高,准备活动充分,应该会呈现给听课者一堂与众不同的课。但是没想到,课堂教学进程开始没多久,就出现了一起教学安全事故。一个学生在跨过垫子时不慎把脚扭伤,被送去了校医室治疗。因此,即使这一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么的创新,教学过程多么的流畅、精彩,这都是一堂失败的体育课。原因显而易见,在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运动损伤,属教学事故。从此事例中,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特别要关注课堂细节,各个方面都要做好准备。

在教学内容开始部分,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调要按教师的要求,用正确的姿势,安全地参与课堂教学。再者,教师可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现身示范,强调学生要用正确的跨越、攀爬等姿势参与课堂。小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动作方法、实施过程未必都能听进去,但对于教师的切身示范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个受伤的学生正因为没有按照教师的跨越方法完成动作,而教师也没有及时的提醒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事故。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学生跨越姿势错误这个细节,就完全可以避免此类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三,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严谨

严谨的教学态度是体育课的基本保障之一。在上述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练习顺序过于机动化,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参与障碍跑的路线及方法,没有抓住教学难点。再者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参与方法肯定是千奇百怪、与众不同的,而这种存在危险性的课堂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给学生敲响警钟,再严格规定好活动方法、路线等等,再三强调安全性,最后才能逐渐引起学生的重视。这节课的机动性虽然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却是导致运动创伤的一大原因。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考虑还不够周全。

在课堂中,教师还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点、每个学生,对每次练习都要有明确的反馈和评价。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出现运动创伤后的处理。无论是对受挫学生,还是对其他学生都要进行鼓励,重新帮他们树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有些学生看到伙伴出现特殊状况后,就会胆怯、退缩,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关注到这个细节,现身做精彩的示范,进行语言激励。教师还可以发挥小干部的作用,请他们为全班同学做精彩的示范,再次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重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中相对灵活、机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更要关注各方面的细节,无论是对教师本身,还是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失误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减少运动创伤。

第四,关注课尾细节,是减少课堂运动创伤的保障

体育课在结束本堂教学任务后,并不意味着整一堂课就精彩的收场了,我们还得做场地的清理和器材的回收。记得,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给学生上的一堂“侧向投掷轻物”的课,教学用具是废弃的羽毛球。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比较顺利,但是在最后,我请几个学生留下来帮我清理场地时,因为没有特意强调安全有序地进行器材回收,学生在收拾的时候不小心把羽毛球扔在了另一个学生的眼睛上,导致另一个学生眼睛出现轻微的红肿,着实把我吓得不轻。一个小小的疏忽,使一堂课的最后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虽然,学生没什么大碍,但事后想想,此类教学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教师在请学生回收器材时,关注到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征,及时强调安全有序地回收器材,就完全可以避免此类运动创伤。此后,教师还要了解学生课后的练习情况,为下一堂课做好调查工作,为下一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后练习方法和观念,还要及时进行小结和反思,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教学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着智慧;细节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在教学中,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细节,耐心叩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走进课标教材,走进学生的心灵,持之以恒抓常规,安全教育不放松,这样才能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PLC控制设计下一篇:城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