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2024-07-05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精选12篇)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篇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又在阅读中慢慢升华。这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感悟至深的体验, 也是广大语文教师不争的共识。那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一.引导学生读时习法

让阅读服务于写作, 应激励引导学生习得大量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并不断地进行效仿写作, 将之转化为内在的写作素养, 让学生写作的思想、情感、技巧、睿智等不断得到提升。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中做好迁移引领。

1、认知迁移。

在阅读中提炼作品相关信息, 诸如中心建立、材料处理、结构特点、语言色彩、手法运用等技法, 引导学生认知并认同。进而设计好贴近学生实际的文题或话题, 指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习。如阅读《童趣》一文, 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 文中趣事乃学生熟知, 文中童心让学生感染, 典型烘托主题的手法让学生接受, 我于是仍以《童趣》为题指导学生效仿记述自己童年的趣闻趣事, 出彩作文较多。

2、体验迁移。

文章往往是一种思想的载体, 一种情感的依托, 二者也正是作者写作时最大的原动力。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去感知思想与情感表达的方式, 在熏陶与沐浴的同时, 学生的思想也在交流, 情感也在倾诉, 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如阅读《皇帝的新装》一文, 学生的情绪很激烈, 认识也很有见地, 我便提供续写和读后感两种形式让学生选用, 不少文章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创造, 绽放出学生个人情感的火花和思想睿智的光芒。

3、感悟迁移。

阅读时指导学生一边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 一边认知作者的感悟缘何而起、因何而生, 并展开联想与想象, 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加以感悟与思考, 从中得到启迪与教育, 并将之迁移到写作实践中, 让写作成为一种思想的剖白, 一种心灵的流淌。这对于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创新性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引导学生写时借法

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有时感觉先前习得的写作方法难于应用或不够用, 往往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 再次借用一些实际、实用的写作方法, 对于启迪思维、发掘素材、激发灵感、破解症结等方面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下面, 我就结合常见的三种现象来谈一谈。

1、写前一筹莫展。

一个文题或话题确立后, 一些学生很茫然, 脑子一片空白, 不知写什么, 该如何下笔。这时, 引导他们去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范文, 通过范文的指引勾起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周边的情和境的体验与感悟, 这会给学生明确主旨、取舍材料、加深体验、深化感悟、清晰思路等带来不少帮助。

2、中途思维卡壳。

写作进程中, 不少学生会出现卡壳现象, 诸如一种意思不知如何表达、一个人物不知怎么刻画、一个观点没有材料支撑、一种感悟总是隐隐约约等。这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 定能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写后不闻不问。

一篇习作出炉后便大功告成, 不再问津, 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其实, 文章是改出来的, 而且修改是最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环节。但受思维惯性影响, 立即修改的确不易。如果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与自己习作类似的作品, 在比较中会生成新的体验, 明白新的道理, 激发新的灵感等, 再修改, 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写时借法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 其效果也非常明显。但若把握不好, 容易产生机械套用甚至抄袭现象, 反而让学生步入写作歧途。因此, 写时借法务必科学合理, 教师的指导务必扣住其特性。

其一, 自主性。写时借法往往是在学生内在需要驱使下进行的, 阅读中的体验、感悟与思考具有鲜明的个体色彩, 借用的方法与技巧也有极大的主观性, 教师切不可强加人意, 必须遵从“人本主义”原则, 明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学生的视角予以适当的导引, 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去阅读, 撷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写作服务。

其二, 选择性。写时借法实际上是在选择性阅读中进行的, 可学生往往不知读什么, 甚至无东西可读。教师一方面进行点拨, 让学生读有方向,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一起查找并选择那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写作需求的作品来读, 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

其三, 探究性。写时借法必然有一个在阅读中与自己的写作相比较的过程, 然后才决定借鉴或排斥。但有时, 学生会产生困惑, 感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时, 教师参与阅读, 跟他一起分析、共同探究写作方法的优劣, 深化他的体验与感悟, 促使他的思考更加深入, 往往会有一些创造性的收获。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篇2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 罗青梅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做到以读促写,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

一、学习观察,抓住特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有人曾形象地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学完一篇课文,应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好在哪里。如果每课都坚持这样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奇、秀、险”、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堂上,我让学生认真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课后试着进行专题性的片段练习,让学生写一篇赞美家乡景物的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家乡的鲜水塘: “清流县李家乡有个美丽的山村叫鲜水村,因村里有口古老而神奇的鲜水塘而得名,塘中荷叶如盖,莲花溢香。鲜水塘下方排列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七口姐妹塘:石塘、深塘、上塘、围塘、长塘、门口塘和大坡塘,组成一条‘一’字形的.水长廊。左侧毗邻一片平旷的肥沃良田,右侧连接数座错落有致的新旧房舍,周围掩映着参天古树;尾部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宛如一把大琴昼夜弹奏着欢快的民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池塘全是活塘,每口塘都有几个泉眼。明净的泉水汇入两条干渠,分流出纵横交错的小圳,灌溉数百公顷良田,哺育全村儿女。塘水夏冷冬温,塘里除了人工饲养的鱿、草、鲢、鲤等高产鱼种,还有自然繁殖的珍贵的鳗、鳖、鲶等。鲜水塘是清流闻名遐迩的淡水鱼盛产地,是鲜水村的聚宝盆!”这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抓住了鲜水塘形状、水质和盛产淡水鱼这些特点,以生动、优美的语句把美丽、富饶的鲜水塘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鲜水塘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已经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许多名人作家的作品之所以闻名,除了有丰富的直接的生活经验,还有他人的间接经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如,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所做笔记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就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为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知识贫乏,写的文章空洞,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多看书、读好书,吸收课本中的“营养成分”。在教学中,我注重读的同时,让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摘记下来,分类整理为: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如:景物描写:“目之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十一册《林海》)环境描写:“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十一册《凡卡》)人物描写: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活动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已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十二册《穷人》)学生积累了课本上的许许多多的素材,提高了他们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如: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难忘的……”。一位学生在《难忘一的件事》中这样写道: “哼,该死的卫生委员,这又脏又臭的厕所也敢安排我去扫,我在家可是个‘小皇帝’,家务事连个手指头都没碰过,我就在这儿袖手旁观,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位学生把平时从课本中积累的素材,变为自己作文技巧的迁移,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把一位怕苦怕累、怕脏怕臭、怕劳动的孩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选准范例,自改作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准课文范例,是学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小学教科书语文所选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习作指导和讲评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如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七组的《小抄写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因此,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写入的作文。写完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选择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但是内容不具体、语句不生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小抄写员》,启发学生:①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②父亲对叙利奥的态度怎样?③被父亲一次又一次地误解,叙利奥是怎样想的?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并仔细体会。这样一问、一读,学生就悟出了: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课文对照,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找出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了读与写互动,提高了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篇3

关键词:以读促写;应用能力;群文阅读;情境阅读;微课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学生健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仅是在简单地进行解题,或者是死板硬套地背诵教师教的解题方法或者是解题模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文教学也是一样,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写,致使师生都比较头痛。所以,为了改变读与写在教学中的这种现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述,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群文阅读中促使学生动手写

所谓的群文阅读,是指让学生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提炼观点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并组织学生对自己所提炼出的观点进行写作,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因为没有写作方向而对作文学习产生的畏惧,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我组织学生对《难忘的泼水节》《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三篇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于这三篇文章都是有关“周总理”的,所以,在阅读时,我组织学生自主说一说“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我鼓励学生写一篇文章,主题自选。比如:有学生写了《我眼中的周总理》《〈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后感》”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写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自主阅读和思考中了解“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解周总理身上的伟大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情境阅读中促使学生动手写

所谓情境阅读的创设是为了将枯燥的汉字形象化,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来能够将抽象的课堂直观化,促使学生在情境的展示中找到自己写作的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实际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来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阅读《老人与海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图片,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自主地去阅读,去理解老人身上以及海鸥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写自己的体会、感想,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在微课阅读中促使学生动手写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也是将课堂直观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微视频来引导学生阅读,并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写作的方向,在自主写作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并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在阅读《北京的春节》时,我借助微课向学生播放了“老北京”春节时的相关视频,其中包含了文本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比如:腊八蒜、杂拌儿、麦芽糖、江米糖、庙会、春联等等,这样的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将文本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还能诱导学生对相关的方向进行写作。比如:春节、话说春节、过年那些事、过年的饺子等等,组织学生自主地进行写作,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以读促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动手写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这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以读促写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主动写作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锦.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师,2011(19).

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1 以读为导, 分析教材中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独特之处

有的老师认为,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 可以不要课本, 笔者则认为,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园地, 完全抛开课本去进行语文教学是不现实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就必须从教材中的课文分析入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立意

写文章贵在立意, 即确立一个写作中心, 这个“中心”是写作成功的根本, 只有“新”才能吸引读者, 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教师在教学时要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 教师应指出古往今来表达母子之情的文章举不胜举,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如果不另辟蹊径, 是很难超过前人的。本文作者就别开生面, 只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极其平凡的事件:儿子去地坛, 母亲“送”;儿子在地坛, 母亲“忧”、“找”。母亲那艰难的命运, 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从而使他对无私的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 正好突出了表现亲情这一主题。由此可见, 立意“新”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1.2 选材角度

分析也要从“新”字着手, 强调选材角度新颖的重要性。这在写作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作为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 表现父子情深的文章比比皆是, 父亲对儿子的爱, 如果要列举事件的话那可能永远也写不完, 但作者却选取父亲送别儿子买橘时的“背影”这个特殊角度来写, 这同作者当时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的关系。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辛苦送儿子上北京。临别时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而且反复叮嘱一路小心。当时父子面对惨淡的前景, 心境不好, 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写, 抒发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充分体现了父子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应该说, 选材角度“新”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 如学生领会了“新”的重要, 对创新会加倍重视。

1.3 写作技巧

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写作技巧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语言的表达和精巧的构思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语言的新颖一旦为学生所理解, 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高度重视。因为语文的能力,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所以不可小视。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注意体会: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用“泻”而不用“照”, 用“浮”而不用“升”……。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泻”与“浮”的新颖之处。同时他们也会在平常的说话和作文中注意遣词造句, 尽可能地选择新颖的词语, 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对文章巧妙构思的分析也不容忽视, 如何把已有的材料精心地组织起来,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这就要从新颖独特的角度去构思, 才能吸引读者。此外,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穿插、各种描写手法的成功安排, 都是“读”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认真分析, 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2 以读促写,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教材中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之处, 只是借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 让名家做学生的老师。这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在说话和作文训练中, 让学生向课本这个老师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自己尝试着创新。

2.1 在课内说话训练中培养

在上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与分析教材同步, 比如分析了《药》中康大叔从华老栓手中接银钱的动词“抓”、“捏”之后, 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同义词来替代, 然后再比较二者的优劣。学生在比较优劣时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创新是不可能的。。

2.2 在专题作文训练中培养

通过专题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想、想象能力是科学的翅膀, 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教师须对全学年的作文训练进行科学的安排。布置一定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写作训练, 因为这两种体裁的训练最能提高联想和想象水平;而联想、想象正是全方位的创新。离开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去奢谈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 起码也是不全面的。

其次, 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写出自己的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 这就需要打破框框, 争取“自由”, 鼓励学生说前人所未说, 想前人所未想。在这一点上, 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都应作为重点。这里, 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 只要不是反动的、荒谬的, 只要言之成理, 都要予以肯定, 大加赞扬, 让学生认识到“新”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性。总之, 在作文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第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作文训练之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比如让学生互相批改别人的作文, 学生在互相批改或评论作文时,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缺点, 谈自己的见解, 不费一番心思是不行的。而这一切靠的就是话语新, 偷一点懒都讲不到点子上。对学生的看法, 教师不应求全责备, 应当重在鼓励,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以读促写读中感悟 篇5

——《三月桃花水》教学案例 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王晓芳

一、背景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课文语言优美,易激发阅读的兴趣,所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读书、写字、练笔活动融进课堂,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做到还语文教学以本色,这是我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1、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听边看课文朗诵。(放课文朗诵视频)

2、听完了,也看完了,你觉得三月桃花水美吗?你想读吗?(想)好,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要求:用最美的心情,读最美的文章。

3.谁愿意告诉大家,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生:(我觉得三月桃花水很美。课文中写道“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这是一幅多美的景色啊!)

师:(1)你体会得真好,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吗?(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全班同学学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5.多美的三月桃花水啊!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板书:春天的竖琴)

(2)是啊,这潺潺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把竖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大家见过竖琴吗?(没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竖琴的图片和声音。(课件演示竖琴的图片和声音)

(3)快,侧耳倾听,春天的竖琴都都给我们演奏了那些乐曲?赶快读一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进行勾划)(鼓点声、水波声、鸣响、低语声、丁冬声、铃声、水浪声)(4)谁来说说,你的耳朵听到了些什么声音?(生汇报读课文,师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有节奏的鼓点声、忽大忽小的水波声、纤细的低语、清脆的丁冬声、急促的水浪声)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好听吗?快去把你喜欢的声音读给你同桌的小伙伴听听。(同桌练习读第四自然段)

(6)多么美妙的声音哪!高低不同、长短不

一、忽快忽慢,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是一支非常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朗读声中去聆听这些悦耳的音符。(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7)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我仿佛来到了小溪边,满眼是清澈的春水,耳畔是动听的水声在回荡,让人久久不愿离开。

6.三月桃花水是一首动听的歌,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能映照出春天的美景。)(板书:春天的明镜)

(2)在这面镜子里,你都看到些什么?请孩子们用我们刚才学习三、四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五、六自然段。

(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建议:①小声地自由读课文;②勾画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小组交流;③展开想象,体会课文中所描写的画面,讲给小组的同学听;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参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并发表意见的好习惯。)(4)全班交流。

①小组为单位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②在春天的明镜里,我们看到了燕子、垂柳、姑娘、袅袅炊烟…… ③我们好像听到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快来呀!快来呀!春天多美啊!”我们仿佛看见河边的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④我们想把我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5)组间交流。

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6)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谁愿意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大伙?(生纷纷举起小手)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赶快去读读课文吧!(生练读课文)(7)水清如明镜,透过它,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飞燕垂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画啊!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水中的美景吧!(齐读课文五、六自然段)4.听孩子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到水边走走,去领略三月桃花水的无穷的魅力,请每一个孩子敞开你们的心灵,闭上你们的眼睛细细聆听,想象在这幅美景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师范读,生想象)预设:

(1)(我好像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河面上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快乐地游来游去……)果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2)(我看到了天空中飘落的蒙蒙细雨,细细的,轻轻的,斜斜地直入水中。)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3)(我仿佛看到了在树叶上滚动的小露珠。……)你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4)(我仿佛看到了在草坪上奔跑嬉戏的小朋友们,天空中是各式各样的翩翩起舞的风筝……)…………

三、案例反思: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要的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是基本的教学思想必须明确。在阅读课上,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学生阅读的能力有没有得到训练,阅读的习惯有没有得到关注和培养,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有没有收获,其次再想想有没有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只要带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不管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总的方向不会错。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倾神往。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精心创设和妙用导语情境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情境能使教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这课时,刚上课,我就用一幅幅春水图,再配上美妙的流水声,一下就将学生带入课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地特别地默契。他们渴望读、乐于读,读得很快乐,读得有滋味,读出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读出了春天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读。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读有训练读的方法,以提高读的能力。写有训练写的方法,以提高写的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读写促听说,读写结合,重点突破,全面开花,通过熟读成诵形式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联系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比较重视学生用语言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对语言进行仿写,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地比较透彻,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觉得写作并不难。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篇6

【关键词】以读促写     小学生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促写”就是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阅读教学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应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章法、技巧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达到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目的。几年以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咀嚼字词,积累诗文,丰富文章语言

朱自清先生在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指出:“写作的训练,还是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是通过读文章的确可以影响写作。”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美,它好比一座富矿,字、词、句就是这座富矿的矿石,我们只要不断开采,加工这些矿石,积少成多,就能获得很多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细心地咀嚼字词,体会它的妙处,不断积累、自觉运用到作文中丰富自己的语言。那如何咀嚼字词、品味语言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领悟中外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艺术。从品一字、一词、一句入手,揣摩作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途径。如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一些词的特殊含义,或用删除调换词语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细细咀嚼、体悟、理解,慢慢积累。课余时间看、读、记、思。这样持之以恒不断积淀,学生的仓库逐渐充实、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如:很多文学大家的文章都十分注意动词的运用,善于用恰当的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看瓜刺猹”,作者通过“ 听”“捏”“走”“看”“刺”等词语把闰土机智勇敢的特点刻画了出来。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首先咀嚼品味这些动词的妙处,并引导学生进行运用动词刻画人物性格的训练,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尝到了甜头,既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另外,课文中还有一些格言、名言、警句、俗语、歇后语等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摘抄,熟读成诵,日积月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就能获得众多的写作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文章的语言。作文时,“信手拈来”,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或沿其形。既可为文增色,还可长留记忆深处,终身受用。当然,积累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报刊上的奇闻趣事,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准确生动的生活语言都可以纳入积累的范畴。

二、学以致用,依文仿写,借鉴写作技巧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由于小学生作文刚起步,难免有些不适应或是产生畏惧的心理,这时候就更应该借鉴他人之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由仿到创的重要方法。而仿写是写作训练过程中最直接又最有效的提高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模仿例子,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降低习作难度,培养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仿写可以是仿词、仿句、仿段,甚至可以是仿篇、仿立意,但在中段习作中,主要以仿句和仿段居多。如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火烧云颜色的三种表达方式:一是ABB式,二是ABAC式,三是用生活中物体的颜色来描述颜色。学生见到这么富有创意的颜色时,无不惊叹,此时笔者就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写写这样的颜色,不少学生就写出了翡翠绿、玫瑰红、柠檬黄、珍珠白、宝石蓝、深海蓝等词。可见,引导学生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范文的谋篇布局、章法技巧去写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读写结合,开发写作能力

巴金先生说过:“书读多了,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研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写多姿多彩的札记随笔,或展开联想,给课文加“尾巴”,或独辟蹊径,写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等。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让学生写联想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要注意的是,就一篇课文而言,其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在阅读之后准会有或多或少的情感,但“写”的情感则要靠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或角色转换来自然生成。因此,教师在学生写话之前,一定要想方设法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尤其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强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其打开思绪的大门,展开遐想的翅膀。这一“强刺激”的内容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但量不宜过多。这种“强刺激”,学生花时不多,学得轻松,写得从容。正所谓“情到佳句出”讲的就是这个理。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篇7

(一) 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

克拉申 (Stephen Kashen, 1983) 认为, 学习者获取的知识都是输入性知识, 是依靠对知识理解接受得到的, 就如语言学习者的头脑就像一个空水杯, 如果不输入水, 就不会输出水。克拉申提出“i+1”原则, “i”代表了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i+1”就是学习者期望达到的水平, 也就是输入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而对于高中生而言, 英语的输入主要需要靠阅读来完成,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以读促写的教育教学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的输入假说。

(二) 斯温纳语言输出假说

斯温纳 (Swain, 1985) 认为, 语言学习有输入和输出两部分, 其输出部分是关键。输出可理解为将所积累的输入部分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输出, 这样阅读和写作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随着阅读数量的加大, 写作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如果不加强阅读积累, 也不会提升写作水平, 没有输入即阅读, 就不能有输出即写作, 写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阅读积累的过程。没有写作则阅读没有意义, 没有阅读则写作更是无源之水。因此, 我们要把输入和输出、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二、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

目前, 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薄弱, 笔者经过调查和分析, 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学生方面

1. 缺乏积极性, 惧怕写作。

由于学生写作能力弱, 一听到写作就惧怕,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 对写作就越来越没有信心。

2. 缺乏素材积累。

英语知识很零碎, 在学习中要注重积累、整理, 而许多学生只知道跟着教师的进度往前走, 却忽视了知识的整合积累, 一到写作的时候, 总是找不到能用的词汇和句法, 写的句子要么满篇语法错误, 要么单词拼写频频出错。

3. 缺乏灵活应用高级句型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 有不少学生注重整合积累, 但是却不会正确灵活地使用那些知识点。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 教师要更多地注重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句型, 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整理出来。

4. 缺乏认真审题习惯。

在写作前, 学生仅仅是快速浏览写作题目, 却不仔细审题, 常常忽视人称、时态、结构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二) 教师方面

在教学中, 教师不重视写作教学, 更多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模式教学生写作: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课后写作———教师课后批改———教师上课简单讲评———学生背诵范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失去积极性, 越来越惧怕写作, 完全忽视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没有有效的输入, 就没有素材的积累, 那么有效的输出有从何而起?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定要明确“以读促写”对阅读和写作的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 采用“以读促写”的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中“以读促写”教学方法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由于高考的要求, 学生所了解的阅读仅限于做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时候读到的文章, 而忽视了这两块以外的阅读, 实际上, 英语泛读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读英语书目, 学生可以了解英语文化、英语思维, 扩大词汇量, 学习精彩段落和句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 提供一些可以供他们阅读的英语书目, 引导他们发现英语阅读内容中的精彩之处。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阅读任务, 让学生在每一个阅读周期内完成阅读书目, 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比如, 教师可以将两个星期设置为一个阅读周期, 要求学生每两个星期阅读完一本英文书目。教师可以从古典文学、现代小说、童话、散文等角度给学生列举几本书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一周之后,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并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语言表达, 学习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 促进学生于阅读中掌握有利于写作能力提高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加强“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6个步骤来落实“以读促写”教学模式:读前介绍背景———读中阅读理解———读后讨论巩固———写前准备———写初稿———评价和修改初稿。读前介绍背景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了解阅读文章的背景, 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读中阅读理解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文章结构, 学习积累有用的词汇和句型, 为写作做准备。读后讨论巩固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 转述成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环节, 是输出过程。写前准备主要是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明确写作要求, 准备写作会用到的语言知识。写初稿, 在阅读和写前准备环节之后,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能准确把握题目要求, 灵活应用阅读所学到的技巧和知识。评价和修改初稿, 可以采用师生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 就文章的结构、句法、语法等方面进行评价修改。

(三) 利用阅读留白培养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接触到不同题材, 不同话题的文章之后, 学生的英语思维也会被激活, 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尺度, 适时让学生去写心中所想和所悟。这种写作, 教师不需要限制学生, 只需要告诉他们去写他们想写的东西, 篇幅长短不限, 题材不限, 甚至可以不计较语法对错, 只需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 促进思维的开放化。

立足教材, 以读促写 篇8

一、挖掘文本内容, 丰富写作材料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第一来源,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捕捉生活镜头, 于是抱怨生活平淡无事可写, 在这方面教材可以帮我们大忙。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赏读分析, 引发学生的感想和相关回忆。抓住契机, 恰当抛出话题, 调动起他们本已模糊的生活片段, 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学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阅读经历的同时, 联想起自己童年阅读的经历。如你记忆中读的第一本书的经过, 读书对你最大的影响, 读书中的乐事, 最难忘的老师等等, 并让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又如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她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 使学生想起那些可以作为朋友的长辈;学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的部分让许多学生想起了自己童年的趣事;学《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既粗俗又善良的性格, 让他们想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普通人……

教师在教材中精选好文章, 向生活延伸, 往往会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勾起他们的回忆, 并能深入理解生活, 不断拓展生活内涵和外延, 日积月累, 学生的作文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

二、品读课文语言, 学会遣词造句

对初中生而言, 学习模仿名家名作是他们占有和运用词汇的必由之路。教材选的文章文辞兼美,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例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所以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朗读。但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是不读或只读一遍课文, 就越俎代庖地帮学生分析起来。他们不知只有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地步, 才能聚沙成塔, 厚积薄发, 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另外, 在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造句、仿写练习, 把一些好的语言形式、修辞方法, 学以致用, 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研读课文写法, 提升写作技巧

许多教师经常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有时学生听的云里雾里, 因为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技巧与实际无缘, 是用不上的“阳春白雪”。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妨把讲解写作特色同引导和运用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及时把从课文中吸取到的写作经验运用到写作中。如《背景》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之笔, 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练习;《童年的朋友》的肖像描写洋洋洒洒, 是进行肖像描写的好范本。《松鼠金龟子》的拟人化写法、《白杨礼赞》的借物喻人手法、《我们家的男子汉》详略结合的写法都是读写结合的好训练点。在进行以上方面的训练时, 还要注意三点:

1.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课堂上做好情感调动, 调动起学生的内心感情, “情动于中”, 诱发了写作情绪, 课后不写不快。每次的作文命题都要让学生有话可写, 从父母写起, 写自己的家庭和朋友, 写自己的小学生活和对初中的憧憬, 写自己生活中的困惑等。

2. 方法要灵活多变

好方法一成不变, 也会使人产生厌烦心理。读写训练也是一样。教师不妨把大作文与片段练习、口头练习、日记、随笔结合起来, 把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穿插进去, 不失时机的搞一些语文活动, 如优秀作文展、互批互改作文、改课本剧等,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可以让学生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仿照秦文君的《伟人细胞》创作一个关于贾里的故事, 模仿《松鼠》一文介绍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搞班级赛诗大会等等, 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利用好教材的课后习题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设置上非常注重读写结合。苏教版教材每一课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几乎都是读写结合题。这些题或写感受, 或看法, 或仿写、改写、扩写、继写文章, 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每一题的设计都独具匠心, 是众多专家潜心研究的结晶。教师不妨利用好这些课后题, 把教学引向深入。《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道课后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一人称, 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我就这道题做了个改写训练。经历了“写、读、评、导”之后, 学生由最初困难重重, 到渐入佳境, 到意犹未尽。学生根据小弗朗士的动作、语言描写来揣摩韩麦尔内心的感受, 依照小弗朗士的描写方法对韩麦尔先生进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以读促写,展开读写双翼 篇9

一、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阅读。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读一本好书,犹如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多读书,才能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语文厚积才能薄发。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孩子把阅读的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独树一帜。

二、整体把握,找出写作特色

阅读教学担当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应加强阅读步骤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领悟句子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

师:父亲拿花生和桃子、苹果对比就是让我们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觉得老师也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是的,这世界上的一切都默默地各自生活着,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会发现每种事物的不同,你的思想会突然得到启迪,你的心灵因震撼而激动。也许它们只是一只顽强固执的小蚂蚁,一支为写字而用完的铅笔,一张可任人涂鸦的白纸……我们可以借鉴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三、利用文本空白,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

依托文本,善于运用文本,找寻话题,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及时发现练笔契机,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进一步诱发写话灵感。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引导孩子大胆想象画面进行写作。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个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不停地挖掘。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生: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

生: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划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啊!正是这咬紧牙关的煎熬,才迎来了幸福的劫后余生!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伤了吗?

生: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因为我跟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此时此刻,阿曼达在废墟里执着地等待着父亲,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阿曼达会在废墟里想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以读促写,优化写作教学 篇10

一、“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优势

“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基于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理论, 即学生应当借助阅读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 并从阅读中获取和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丰富自身写作的用词、句式、结构以及内容;写作是学生主要的语言输出形式, 有助于学生优化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简言之, 就是学生通过不断阅读进行积累, 提升表达自身想法和情感的能力, 并且通过写作表达,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学习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阅读英语材料是英语输入的关键途径,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逐步掌握和提升遣词造句以及结构布局的技巧与能力。写作是英语知识的输出过程, 也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根据阅读中掌握的句型结构创作新的写作思路, 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相辅相成。

二、“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写作对他们而言显得障碍重重。经过针对性分析后, 笔者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写作素材匮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 加强自身语言积累, 从而使写作有依可循, 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此外,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选取的优秀写作素材, 其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课文的分析与讲解。

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及其基本语言表达习惯。

例如, 在中文中表达疑问语气“你去哪里啊?”时, 通常将主语放在最前面, 表示地点的代词在后面。但是在英语中却说“Where are you going?”, 将主语和谓语放在后面, 疑问代词放在最前面。这与汉语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再如“中国银行”这一表达。中文中将有隶属关系的两个词中较大的放在前面, 较小的放在后面。然而英语表达“Bank of China”却恰恰相反。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 如地名的表述等。只有对这些典型的、有差异的语言表达有较好的理解与感受,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

2. 通过阅读教学提炼趣味化的写作主题

阅读教学在写作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还能帮助学生提炼出趣味化、有价值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以阅读中的一些优秀题材、内容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展开写作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吸取写作经验, 熟悉词语、句式以及文章结构的使用方法。此外, 趣味化的写作主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例如, 在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时, 会涉及到很多有关节日的趣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节日主题以及庆祝方式进行想象, 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照片, 如春节贴春联、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等情景。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写作主题的思考和想象中。如展示完照片后, 教师可以设置卡通人物问学生:“Do you like these festivals?”等学生回答结束后, 卡通人物继续问学生:“Why?”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再如, 在学习《Wild animals》这部分内容时, 会涉及到很多有关动物的趣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

3.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

在积累大量的阅读素材后, 学生往往会对某个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 通过“以读促写”模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阅读主题, 他们往往会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该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把读后感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学生喜爱的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写作教学, 不仅更易被学生接受, 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以读促写”写作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操作和掌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能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课堂教学适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例如, 在教学8A Unit 1 Friends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 通过提问“Who is your best friend in our class?”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写作话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读学写以读促写 篇11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密切结合。”要做到读写训练到位,扎实有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文学习中下功夫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要学几百篇文章。这几百篇文章都是经典。在向我们传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人物事物景物和生活常识、教育我们做人的同时,还向我们传递着写作的功夫——这些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在写作上有很高造诣的作家写的,当你读他们的文字的时候,会从他们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文章当中,感受到他们向你传递的写作功力。例如,让“动”的静下来的写法: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外面十分安静。其中,作者写了很多原本平常总在“动”的事物: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有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的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这几句话,写了原来摇着的树枝,欢快鸣叫的小鸟,不停地扇着翅膀飞行的蝴蝶,跳来跳去的猴子。同学们读书读得好啊,好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把这些原本“动”的事物写的静了下来:不摇了,不叫了,停下来,好奇地听着,你说,这样一变化,外面该是多么安静啊!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写变化”,为了表达“安静”,这个意思,让原来“动”的情形、“闹”的情形安静下来。写出了他们变得安静下来的样子,“静”的意思,静的程度就突出出来了。

练习:思考一下你们住的地方,白天“动的、闹的”情形,到了晚上有哪些变化?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夜里“动的、闹的”情形的变化,突出夜里的“静”。你可以接着这句话往下写:

夜幕降临了,闹腾了一天的小区(村庄)终于静了下来。读练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长此以往。还可以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泛读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是的,读书读得多,确实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我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让学生品尝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供自己学习揣摩。摘抄精美语句,深入、细致的品味、欣赏,将其熟读成诵,做好语言的积累。

三、对文中出现的对比、照应、过渡、修辞、描写等表达方式在分析的基础上练习运用、体会提高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物;学过《少年闰土》之后,结合人物身份的特点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等等。练习的形式有连字句成段、仿写句子、生活实录、片段描写等,长期坚持下来,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开辟说话园地,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开辟了说话园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五、学以致用

阅读与作文联系的越紧密,学习与运用的联系越密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以读促写”的几点尝试 篇12

一、整合教材, 系统归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要对文本探幽发微, 还要从宏观上整体观照, 注意教材的编写思想、总体构思、编制依据等。教师可据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整体教学计划, 构建清晰有序的教材教学系统, 进行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 生成新的理解或发现。如在处理高语第一册教材时, 笔者做了这样的划分:

文采斐然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分析课文时把侧重点放在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 学习其组词造句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比喻句、通感句、拟人句并练习景物片段描写。

深邃幽远篇———《我与地坛》《花未眠》。《我与地坛》阐述了积极的生命理念和深挚的母爱, 《花未眠》探讨了深刻的美学问题。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提升高度的, 如《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 《花未眠》从自己所见所感中总结比照得出结论。学完后布置学生练习写短评, 如“我读《我与地坛》”。

激情演讲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等四篇。分析时主要扣住演讲词的特点并拓展《语文读本》上的五篇演讲稿, 旨在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思想认识并深刻体会演讲稿的思想性、逻辑性、鼓动性等特点。之后写作文“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要求具备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二、深挖经典, 触类旁通

课本大多文质兼美、名家名作荟萃, 是作文无限丰富的资源。学生只有深入探究, 才能真正把握文本主旨和精华, 从而活学活用。如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 开展研究孔子思想及人品的专题讨论, 并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孔子世家》等多篇文章。在学生了解到孔子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成就及对现今社会的意义后, 引导他们以“孔子”为话题写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训练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

三、系统编选, 赏析佳作

毕竟教材的篇目有限, 为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迎合他们个性化阅读兴趣, 需要教师精选大量的佳作供学生赏析、积累。

美文时文赏析。可按主题编选感恩篇、志向篇、爱国篇、人生篇、友情篇等;按手法编选细节动人篇、结构精巧篇、开头引人篇、结尾巧妙篇、语言优美篇等。这样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启发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技巧, 揣摩写作规律。

诗歌鉴赏与背诵。可按年代精选代表诗作, 应侧重于唐宋时期。按题材编选送别诗、爱国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言志诗等。在这个过程中, 力求使学生感悟到古诗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进而陶冶情操, 提高鉴赏和写作水平。

四、巧于仿拟, 勤于练笔

阅读是吸收, 是学习, 是借鉴, 是输入;而写作是表达, 是倾吐, 是输出。巴金曾说:“我正是读多了小说, 才开始写小说。”教师平时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由适当的仿拟逐步过渡到创新。

仿写形式:仿结构、仿手法、仿句式等。扩写改写内容:评价人物、古今对比、故事再编等。

上一篇:双课堂下一篇:如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