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4-07-03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共7篇)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

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就“人文性“来说,增加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要求。对于大纲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的安排体例非常合理,编书者有意将一类的作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编排,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系统化、明晰化。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注重作品中思想理念的系列归纳,使学生对一些思想的认识形成整体,不是支离破碎的,这便于他们对某一思想由浅入深的认识。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人生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属哲学论文和随笔,单元的要求是要善于质疑思辨。哲学论文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设计本单元的教学,要做到质疑思辨,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哲学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着几篇课文都涉及到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因此我把这个单元教学的理念定位在“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这个主题上,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去营造精神的家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明确这几篇课文的连贯性,在教学中注意将这几篇课文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一个主题链。《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人是什么》探讨了伟人大家们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最后落脚在怎样“回忆往事、把握现时、瞻望未来”的问题上;《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探讨了庄子哲学中“出世”的问题;《孔孟》则把两位儒家的至圣与亚圣的思想放到一起比较,说明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突破这些主题的入口是,要设计好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由上一课的主题引入对下一课的学习,并把每一篇的主题有机的串联结合起来。这几篇课文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中国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当然属于一种自然的境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当然属于功利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当然属于道德境界。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所谓的天地境界。在《人生的境界》这课中,作者从人们觉解程度的高低,也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人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那么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境界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人生的境界”。2、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为什么不想入世,只想出世呢?庄子又是用什么方式表示自己与世道的对立呢?我们可以从《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找出答案。3、庄子的哲学是主张出世的,而孔孟之道则是主张入世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同是孔孟之道对人生的认识也有差异,今天我们阅读《孔孟》,来探讨孔孟之道的差异。

第二,引导学生将四篇文章所论证的主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特别是讲《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一课时,我把前后有关庄子的几篇课文都结合起来,如《逍遥游》、《庖丁解牛》、《秋水》,包括《语文读本》上有关本单元的几篇哲学论文及有关对解读“庄子”的论文,抓住作者鲍鹏山对庄子的一段评论进行解读——“庄子是一 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认识庄子所处的社会,也就是庄子哲学思想形成的客观现实,又联系现今的社会,怎样保持清洁的`精神,即洁身自好,保持人格的独立及自由的精神,使自己的精神境界高尚起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起来。还结合《孔孟》这一课,将孔孟入世的人生哲学同庄子出世哲学进行比较,从中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领悟文化内涵,以丰富心灵的世界,敢于走进人生的旅途,但又不会被世俗所玷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要保留人性的纯真与洁净,保留那一块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三,设计以探讨人生问题的语文大型活动,使探讨深入化,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了把四篇课文的内容连贯起来,在上完了本单元的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大型的语文课外活动,以”追忆往事,把握现时,憧憬未来"为主题,拟订了以下几项活动:

1、主持人以阐述三方面的关系为主题进行演讲;

2、“追忆往事”的名人名言联句;

3、用一段最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把握现时”的意义,如课文中作者将把握现时比作小学算术中的“1”,而未来是后面的零;

4、“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即兴演讲;

5、小型的辩论赛:将道家学派、儒家学派的思想及有关人生的问题进行比较,那么在现实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你赞成哪位哲学家的说法呢?既“出世”与“入世”的辩论。

6、最后语文教师做演讲总结,主要是将四篇课文所展示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总结,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营造精神的家园,清洁自己的精神,从哲学家那里得到人生的启示等等。

第五册第一单元 篇2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他们觉得幸福生活是爸爸妈妈给的,对党、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我在课中渗透了一下,但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到这么深入,现在他们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生活,就是充满朝气、充满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爱祖国。

《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课中,我注意了语言的训练,如: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换一句话,但意思不变,可以怎么说。再比如,学生画爸爸对“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句子,喜欢把整句话都画下来,我就组织学生讨论需不需要全画,为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远上”、“斜”、“生处”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3

第一单元 色彩

1、 爱什么颜色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仿照本诗编写一段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续写小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1、 课前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

2、 萨克斯音乐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你想像一下,如果没有颜色,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2.来,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由色彩装点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学生欣赏课件。(课件内容是:五颜六色的风景、服饰等)

你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蔚、战、疆、威”。

2.分小组交流、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三、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1.找三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作者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自己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你最喜欢哪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朗读。

全班同学哪个学生喜欢哪个小节就随着音乐读这个小节。

四、课文延伸、发散。

1、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什么东西的颜色是这样的,你也来编一段小诗。

2、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编写内容。

六、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让我们用喜欢的色彩去装点绚丽的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吧!

第二课时

一、 认读字词。

二、 教学生字。

三、 书写。

四、 作业。

2、金色的草地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在草地上玩过吗?都玩什么游戏呢?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金色的草地

二、 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 检查自读情况。

方法:由段到句,再到词、字。

4、 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 你见过蒲公英吗?

四、理解感悟,朗读指导。

1、再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交流重点: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2)、“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a)“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哪些变化?

(b)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

3)、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4、你平时喜欢花草吗?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五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篇4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赍发(jī) 盘缠(chan) 玷辱(diàn) 胭脂(zhǐ)

B.尴尬(ɡà) 口呐(nà) 髭须(xī) 朔风(shuò)

C.拾掇(duo) 央浼(měi) 规矩(jù) 祈祷(qí)

D.妥当(danɡ) 憎恶(zēnɡ) 滑稽(jī) 吼啸(xiào)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酒馔 伏侍 喝采 交头接耳

B.庇佑 撮合 恶梦 唉声叹气

C.严峻 虔诚 委屈 成帮搭伙

D.绊倒 分辩 报歉 不假思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不知是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我急切地要把这所学校的情况报道出去。

B.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既然是经典著作,都不适宜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C.愤激而不刻露,深切而不艰涩,出经入史而无“掉书袋”之嫌,张中行先生的晚年之文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D.艺术的价值必需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只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很好,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B.在中国遭受罕见地震重创、举国哀悼之时,__喇嘛在德国柏林集会发表演说显然不合时宜。

C.尽力的让自己对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平心静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平静,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D.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自作主张,凭经验自己买药给自己治病,特别在抗生素方面。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对于能不能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问题,大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B.新课标中,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C.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年轻人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犯一些错误。

6.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7.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一)

走运

[波兰]雅?奥卡

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

“真漂亮。”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

“是好看。”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

“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肚子!”

“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吧!”

“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

“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吧……”

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

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

“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

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

8.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有无特殊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小说为何命名为“走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走运》的核心物件是毒蘑菇,从“我”对毒蘑菇的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了“权力使人异化”这个主题。

B.文中“我”明知有毒和处长的不知形成对照,表现了我的软弱和处长的热情。

C.我开始撒谎说“我生来不吃蘑菇”,而当处长知道有毒后又撒谎说“已经吃了好几口”,谎言逐步达到极致,与其说蘑菇毒,不如说官场中谎言之毒。

D.所谓的“走运”使我差点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我碍于情面、自作自受。

E.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将许多情感凝集在对蘑菇的反应上,由此折射出丰富的普遍存在的东西。

(二)

小说如何才能“好看”

董兆林

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要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看的故事。

小说家是艺术家。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他的人生观、个性由此体现出来。读者想要知道引起自己兴趣的人物命运如何,事件的发展趋势、结局是什么,情节会满足这种要求。故事应该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能够和题材相适应,合情合理;情节像不断引导读者兴趣的路标,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进入你所要求的那种心境。你不能轻易让读者看出你的意图,要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声东击西,一会儿让读者最不愿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让读者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千方百计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看不出上了小说家的圈套。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好理解,有些意识流小说或心理小说等,情绪化东西四处弥漫,似乎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类小说也是有故事的。它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意向、情绪上的扑朔迷离,但包裹着心理内核是能感受出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就由此繁衔出来。这类作品中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或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可能写的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直觉与思想也很重要。

作家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作品深度、成败、高下的尺度,主题思想的体现往往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一部小说打动读者的也往往体现在这方面。

那么,思想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小说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感觉(直觉)。他可能仅仅意识到人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情节这样发展比那样更流畅。为什么如此,则很多人可能并不能自觉地意识到。

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规律,如果先有立意(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这是创作上的大忌。其次,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把握住这可贵的“一瞬”,则有赖于作家长期的思考。思考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对过去积累的思想意识、精神、道德评判、价值观等等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对叙述表层下各种主题碎片予以挖掘、整合。

寻找作品的深度,直觉往往是致命一击。

小说家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而不是从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敏锐、敏感、极富预见性,善于发现别人所忽略的现象和细节。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认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当别人只看到部分时,小说家能预见到整体,能抓住其精神实质。除细节外,他能看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周围人没有注意到,而常常连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人物独特的性格。那时,也许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纵着自己的命运发展。特别是当你把人物尽可能的想透彻,而人物已经在你心中生根、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托尔斯泰说:先不去想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尽可能的认识清楚。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家透彻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许多作品仅仅是在叙述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叙述语言的技巧艺术荡然无存。

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是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璞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其不同寻常。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12.小说怎样才能“好看”?请分条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什么说“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对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你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这种体验吗?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的,只有在情节上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才能一步一步带领读者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

B.小说家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和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中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

C.小说家要具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认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能抓住其精神实质。

D.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都是写的自己最熟悉并赋予了情感追求的作品。

E.作家应该“固守家园”是说作家要守住并依托自己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并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

三、作文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1.根据《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别里科夫结婚以后》。

2.以下是一篇小小说的开头,请你认真阅读后,根据情节续写,要求合乎情理,具有启迪意义。

水泊梁山大减员

上峰有令,要求各机关单位实行减员增效。水泊梁山自然也在此列。

水泊梁山一把手宋江在传达会上说此次减员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先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再由水泊梁山大减员委员会研究研究,对108位首领的德、才、勤、绩等逐个逐项进行考评,最后决定谁去谁留。末了,宋公明言辞严厉地说:此次是动真格的,108位首领非得下去一大批不可,而不像以前几次。希望大家作好思想准备!

会议一结束,水泊梁山便像一口煮沸了水的大鼎,闹闹哄哄乱糟糟。有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有大发牢骚骂娘的,有窃笑不止的,也有叫苦不迭的……但很快也就肃静了,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毕竟这是件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马虎不得。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发明坦克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坦克图片及字词句(或制作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摘读片段,感受坦克威力

1、出示坦克图片

大家看,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你对它的了解?

2、摘读课文片段: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世界上首次冲上战场的坦克威力如何呢?请你先读读这段文字,再找出其中一个词语加以概括。(大显神威)

(2)、具体从哪感受到坦克一冲上战场就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它的威猛吗?

3、小结:英国坦克,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不仅把德国兵吓得魂飞魄散、四处逃窜,更给世人带来震撼,给世界战场带来历史性的改变。那么,如此威猛的武器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字词:(1)检查认读

(2)出示矛、盾图片:谁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再示坦克图片:谁能介绍一下各部位的名称?(枪口或炮弹、轮子、履带)

3、用以进攻的矛和能够自卫的盾,与坦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再默读课文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是呀,一次普普通通的比赛,却使发明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段,再次感受发明家的伟大创举,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4、延伸:每一种发明创造都来之不易,用于战争的坦克当然也不例外,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我们下节课再作研究。

三、巩固练习,学会生字书写

1、认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3、重点指导:矛、盾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坦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坦克的威力,也知道了坦克的问世是发明家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他是怎样集合的,这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师边复述边恢复板书)

二、品味词句,探究设想思路

1、出示挂图,再现情景

你们看,这是当年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比赛时的一个画面,此时情况如何,请大家读读课文1至4段,并展开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2、当时情况如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一下?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情况的紧张危急?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齐读,说说你从句中哪些词感受到又紧张又危急?

(2)“如雨点般”去掉行吗,为什么?你能给“如„„般”换个比喻词吗?

(3)是呀,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右难以抵挡,这比赛是多么激烈,多么令人紧张呀!谁来读读这一句?

3、可是,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们的发明家为了取胜,又是怎样设想发明坦克的呢?(1)、画一画:请再默读2、3、4段,随着发明家的设想,在脑海里一步步勾画坦克发明的过程。

(2)、说一说:发明家分几步设想出坦克的?(随机板书:铁房子、枪口炮口、轮子履带)(3)、议一议:每一步的设想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4)、理一理(看板书小结):你们看,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5)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文中道理

1、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使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正如课文所说:(出示句子齐读)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其实课文向我们讲述发明坦克的故事,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再读句子)

2、留心生活,不难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东西就是采用集合的方法发明的,如:铅笔+橡皮=橡皮头铅笔,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不少的方便 ;鞋子+轮子=溜冰鞋,既加快了行走的速度,又丰富了我们课余的生活……你也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3、这个道理除了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哪些方面呢?

4、总结:是呀,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还可包括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让我们再次铭记:只要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5、除了这个道理,文中还有哪些好词佳句你想积累?(读读背背)

四、做做练习,加强积累、迁移

1、必做题: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选做题:(1)选用“如……般”、“像……似的”或“像……一样”写一句话。

(2)学当发明家:你也能集合生活中两样或几样事物的优点进行发明创造吗?如果还能写下设想思路那就更棒了!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自卫)

矛(进攻)

会动

+

+

坦克

铁屋子

枪口、炮口

轮子、履带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⑦引导学生质疑。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③给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①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抄写词语

①自己读、记词语。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 氧化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

我们的祖国多么,多么!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b.小组交流。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④集体读、背。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复习 篇6

5、《北大荒的秋天》

1、(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北大荒

2、《北大荒的秋天》通过对(天空、小河、原野)的描写,突出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

3、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大豆、高粱、榛子)的描写,写出了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

4、从“哗啦啦的笑声”和“乐呵呵地演唱”这两个词,我体会到了(庄稼丰收了,人们很高兴)。

5、“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的意思是(庄稼丰收了,人们很高兴)。

6、我发现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很多,有(银灰、橘黄、血红、绛紫),我能照样子再写几个(碧绿、深蓝、金黄、粉红)。这多种颜色就叫做(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

7、写出像“哗啦啦”“乐呵呵”之类的词语:(叮铃铃、轰隆隆、淅沥沥、笑眯眯、喜滋滋)

8、写出像“转眼间”之类表示时间短的词语:(一转眼、刹那间、一会儿、一霎时)

9、多音字组词: zhuǎn(旋转)(转弯)zhuàn(转动)(转盘)

10、课间的校园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在跳绳,脸上带者微笑;有的同学在踢毽子,嘴里还不停地哼着节拍;还有的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他们兴高采烈,个个玩得满头大汗)。

6、《西湖》

1、(风景如画)的西湖(美不胜收)的西湖(景色秀丽)的西湖

2、课文通过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近义词:格外(特别)、秀美(秀丽)

宛如(犹如)、硕大(庞大)

4、多音字组词: 华huā(中华)(华灯)华huà(华山)

5、形容山的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秀美典雅)(崇山峻岭)(千岩竞秀)

6、形容水的词语:(清澈见底)(湖水荡漾)(水平如镜)(万壑争流)

7、形容游人不绝的词语:(游人如织)(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流如潮)(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8、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9、杭州西湖十景:(苏堤春晓)(络绎不绝)(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10、城市与美称:南京(石头城)、昆明(春城)、哈尔滨(冰城)、苏州(水城)、济南(泉城)、广州(花城)、重庆(山城)

11、夸一夸西湖:“(啊,西湖你真美!不亏是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我要用相机把你拍下来,还要用画笔把你画下来)。

12、造句:

*好像(1)秋天,柿子树上的柿子熟了,好像一个个红灯笼。

(2)红红的枫叶好像一团团火。

*犹如(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东方明珠电视塔犹如一个巨人耸立在天地之间。

*仿佛(1)深秋时节,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了,仿佛黄蝴蝶在飞舞。

(2)秋雨仿佛千万条线在空中飘洒。

*宛如(1)美丽的西湖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长江宛如一条玉带向东流去。

13、写两句赞美西湖的古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句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

7、《拉萨的天空》

1、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它还被称为(圣地)。

2、《拉萨的天空》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3、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4、(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5、反义词:(隆冬)——(盛夏)

6、描写蓝色的词语:(湛蓝)、(蓝晶晶)、(瓦蓝)、(蔚蓝)、(天蓝)、(浅蓝)、(碧蓝)、(纯蓝)

7、造句:不管 还是

(1)爸爸不管隆冬还是盛夏,每天都坚持长跑。

(2)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每天都准时到校。

8、西藏是个(大高原),有很多高山,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拉萨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住地),拉萨的文物古籍有(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泵寺、色拉寺、罗布林卡、小昭寺)。

9、布达拉宫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相传为(松赞干布)始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练习2

1、字典中“漾”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水面轻微动荡),一是指(液体太满而向外流),在“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中“漾”解释为(水面轻微动荡)。

2、蔫(比喻性格内向,不好动),如:(蔫性子)

挎(在胳膊上挂着),如:(挎着篮子)

蹑(踮着脚,动作很慢),如:(蹑手蹑脚)

3、描写民族建筑的词语:(高堂广厦、玉宇琼楼、错落有致、曲径通幽)

4、描写山水风光的词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5、蓝晶晶(绿油油、黑乎乎、金灿灿、红通通)

层层叠叠(整整齐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来往往)

6、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长春版小语第五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7

长春版小语第五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美丽的乡村(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小小的山村》《乡村里的大花园》《窗外》和一首诗《我从山里回》以及表达《养花趣事》。4篇课文通过不同的体裁,描写了家乡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29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准并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29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准并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策略:读想结合、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9课时。 4―1 小小的山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品词析句,了解山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喜爱乡村,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识字重点是淌和层 教学难点: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小山村的特点。理解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乡村吗?想知道乡村又有着怎样的景色吗?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雄伟的建筑、没有名胜古迹,那里的风景美得自然、美得秀丽、美得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人。你们想去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美丽的乡村》(板书)齐读。乡村里有着怎样美丽的景色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小小的山村》板书课题,并齐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哪个词语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山村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 3、不认识的字要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查字典或是借助课后生字表识字) 4、小组交流识字情况,学生汇报。 5、识字游戏 我说你猜(一生用语言描述,一生猜)三、生字回文,再读课文 1、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了。我们首先采取自愿读的方式,谁愿意先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片段读给大家听。 四、书写生字 我们交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怎么写吗?看谁能把它们的名字写得最漂亮。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住“山环水绕”说明山村很美。 理解“山环水绕”的意思,理解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小山村。 指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体会山村的总体特点。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注意强调“即使”的读音。找出关联词语:“即使……也……”读一读句子,练习用关联词语说话。 (2)理解“容易、坐落”的意思。 (3)体会山村的小,读出山村的美。 课文的哪些句子还能体现山村的小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3―7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 (书后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3―7自然段。 课文的那些句子还能体现山村的小,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 学生汇报: (1)第五自然段写山村小。找学生读一读这段,你还能体会什么? 这段“贴”字用得准确生动,说明山村小,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山村的静。 用课件理解:“牛羊在上山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这句话写出了山村的动态美。 (2)第六自然段也写山村很小。这段“别”字用得生动形象,把山村和自然融为一体。 把大山比作衣襟,把小山村比作珍珠,用拟人、比喻说明山村很美。 读出赞美之情。 4、我们来到这样美丽的`小山村,还会听到许多声音,你相信吗? (1)找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听到那些声音? (2)想象,你还能听到那些声音?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美妙的声音。 5、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1)教师引读,学生体会房子的建筑美。学生读括号里的部分:“村里,路面是用( ),房屋是用(  ),围墙是用(  ),猪窝鸡舍也是用( )。” (2)交代这是排比句,写出山村的特点:用石头建造的,古朴、自然、别具一格。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请你再一次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指名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词语“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 5、1)出示连线题路面  垒围墙  砌房子  铺鸡舍  盖 2)根据动词,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6、出示两个自然段: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自读质疑。房子是盖在山腰上,怎么能贴在半山腰上呢?清泉是在房子前流淌,怎么能在房檐下流淌呢?山村再小也不会像珍珠啊? 2)讨论。 3)总结:这是因为从远处看的原因,一切都变得那么小,房子就像一个个小火柴盒一样贴在了山腰上(师做贴的动作)清泉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样从檐下流淌(师在黑板上画一画窄窄的清泉),而这小小的山村和这高高的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比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珍珠一样,别在了大山上。(师做一个别的动作)看,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好啊,把这个句子写得这样生动而又准确。 4)练习背诵,积累语言。6、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乡村的美。 课件出示: 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 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小小的山村的。 你体会到什么?这是一问一答的句子。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设问句。 指导学生读一读,体会山村的美,点明作者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再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三、全课总结 听声、观景,石林、层楼、牛羊、清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准确的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别具一格的乡村图画,抒发了作者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作者描写的小山村是他的家乡,这里宁静、美丽、质朴,你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你的画笔把这美丽的山村画下来吗?(想想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五、积累好词好句。 1、词语:“山环水绕、山谷、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背一背。 2、积累句子:家家户户像帖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3、积累名言:课后28页积累。 六作业: 1将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积累本上。 2你想赞美小山村吗?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小小的山村 山环水绕 群山环抱 听声观景 有动有静 美丽 别具一格 喜爱  

上一篇:元宝山区建筑工地火灾隐患及预防对策下一篇:22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