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诗作文

2024-05-30

走进唐诗作文(精选15篇)

走进唐诗作文 篇1

唐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五万余首唐诗的创作者的阵容庞大。它的题材非常广泛:阶级矛盾、个人抱负和遭遇、人生悲欢离合、秀丽河山均可入诗。在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两种风格交相辉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还创造了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让我们谈谈李白吧!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谈完李白,当然少不了杜甫了。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造诣最高、修养最全面、创新精神最强的一位诗人,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五言还是七言,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无一不能,无一不工,堪称诗坛的“全能冠军”,名篇佳句之多,可谓无与伦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明白晓畅而又精粹警策的诗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珍爱的瑰宝。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在唐诗中,少不了的李杜,更多的伟大诗人,如我们所熟悉的: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称为诗鬼的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称为……

让我们走进唐诗,更切实地了解吧——中华文化的骨髓。

走进唐诗作文 篇2

一、鼓励激趣,让学生感受写作快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兴趣,正如“无水之源”。

目前,初中生写作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奖励作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写了很多作文,其中一定有几篇作文写得较好,或者他们自己认为较好的,我把这些作文选出来,在作文评讲课上点评并赏析,给予作者鼓励,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充分肯定,即使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言妙语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初中生的“三自”意识较强烈,自己的“好东西”没人知道、没人欣赏,就不会有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如我在班级内的墙报开设“优秀写作专栏”,将每一次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让全班的师生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选用学生习作中的片段,并把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谷风》或推荐给学校广播站,甚至推荐到优秀期刊上发表,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一学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装订成一本,自制封面,自己题名,自己为文集写序,并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竞赛和泉州德育网等各种征文比赛。这些做法,让每位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我真行”、“我是优秀的”,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不会有不喜欢写作的学生。

二、融入现实生活,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源头

学生生活阅历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初中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发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学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就是初中学生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问题所在。我们需培养学生细腻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来自生活的相似处,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训练从内容入手,要求教师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化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

三、以课文为范本,进行专项迁移训练

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架设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在品评鉴赏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学习表达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等,进行适量的、多样的、扎实的片断训练。如标题的拟定,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词语的运用,等等。在作文训练课上,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教材和例文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创作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这种经历,跟学生们课外的游戏很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然后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比对修改,仔细揣摩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句式可仿,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平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文中的精彩词句,精彩的句段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更是激活读者思维火花的最佳契合口,也为写作打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他们拿起笔进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良好条件,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做到循序渐进即可。

四、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情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先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才有丰富的知识,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她教香菱学写诗时,非常重视阅读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把陶、应、谢、阮、庚、鲍等人看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其他部分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亦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首先,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付诸笔端。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会给学生带来乐趣。

其次,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人,他的直接经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经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便是阅读。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传播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储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者》、《意林》、《可乐》、《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等,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实践。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写作是一种智力劳动,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但当学生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写作后,写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会促使他们更有兴趣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走进唐诗作文 篇3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摘抄记忆、默写名句

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且不说唐诗宋词的意境、韵味,单是那些名言名句的积累,就够学生受用有余。名句之所以名,是因为语出惊人、哲思深邃、反复咀嚼余香满口,读来琅琅上口,令人交口称赞。称职的语文教师都应该知道名言名句巧积累对学生作文的益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陈子昂)、“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高中选修课中几十首古诗词,每首都有名句。这些经典,何时读来都让人浮想联翩。写景的、状物的;春景、秋色,春花、秋月,无不让后人百读不厌。我们的学生如能熟练掌握,信手拈来,用上一句、或者模仿一点,立刻令文章熠熠生辉。

2、联想记忆、回顾课文

联想记忆很重要,如:学到《春夜别友人》,古往今来一系列的送别名句老师要指导学生联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这一系列的送别名句,各有千秋。这些来自不同阶段的古诗词名句都属“美句”,作文都有可引用或者借鉴之处。

二、捕捉意境、下笔有神

1、改写、仿写、扩写,成就美文

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每个老师必讲的考点、学生必修之课,关键是每个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作文中。对于这些老师要尽到指导作用,我们的分析意境不是单纯为理解而理解,为高考而高考的。古代文化精华如果没有从写作的角度去传承,那是我们教学中的败笔。如:《春夜别友人》完全可以改写成一篇散文,也可以扩写除原有境界外再增加意境。“明月当空、清风徐徐、流水潺潺、古渡栈道。……”或者仿写一篇散文,不妨把里面的名句用上。学过《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写成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完全可以要求学生翻译,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优美的画面等等。学古诗,一首应一得益于一篇同样意境的作文,也可在原有意境的基础上创新再加工成另外类型的文章。

2、爱国、爱民、创新,打造精气神

现在的孩子从记事那天起,就不同程度地遭受新媒体的不健康东西的骚扰,粗劣电视剧、鬼故事怪兽,社会上流传的不健康传闻或大或小让学生精神受到污染。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忧国忧民”的诗词,中唐“创新求变”的《寄李儋元锡》(韦应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等,这些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进步诗篇,是打造学生成就国家栋梁之才的很好教材。而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更是激发学生们爱国激情的美好佳作。从这些历史名人那里我们可以学到浩然正气、爱国惜民之心。

三、美言美文、华章诱人

选修课课堂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阅读是吸收,积累是储存,写作是倾吐。要想倾吐得好,畅快淋漓的作文,就得注重平日的吸收和积累、练习。而挖掘高中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深邃内涵、精彩名句适时用于作文,很有必要。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集中了古代诗词的精华,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只有多角度接纳、运用,才能写出出彩的作文。

总之,一个学生才思再敏捷,素材再丰富,如果文章出来乏味枯燥,也不会赢得老师的好评。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是因为词彩优美、文笔动人。任何人洋洋洒洒下笔千言,都是因为平日材料的积累、勤于练习。厚积才能薄发。因此,鉴赏古诗词和学生作文接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 篇4

两年前的秋天,我离开了生活了十三年的故乡,来到这个陌生的校园。离开了昔日的好友,我只会坐在属于自己的狭小角落里,茫然地看着有说有笑的新同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离别赠言,在夜晚寂静无声之时,便会伴着沙沙的写字声,在思绪中晃动。这时,我心中的悲寂便不知不觉与诗词融合在一起。哦,我懂得了,我懂得了古人的心,我更懂得了我自己的心。无论这里有多么繁华热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没有见证过我的牙牙学语;无论这里的人们有多么友善,在我看来也不是记忆里真诚而熟悉的脸庞。即使身处异乡,我的心却始终在故乡滞留啊!月亮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把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那不正是想抚平寂寥的人那伤痕累累的心吗?

我不由得想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他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化作最真诚的祝福:只要亲人平安幸福,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一轮明月,犹如近在咫尺。难遣之情至此释怀,于是同举杯,共祝愿,这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自己的宽慰。寥寥数语,创造了一个童话般优美的意境,千百年来感动着你我,从遥远的天际一直走到现在、将来。我想,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你看,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涛汹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早已倒背如流,如今回味起来仍是意蕴无穷……晚上,捧杯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慢慢啜饮着带有苦香的.液体,遥望着即将被灯火覆盖的明月,想起唐宋文人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华章佳句,内心不禁被触动。

走进唐诗 篇5

──口语交流活动课案例

活动目的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步骤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学生4: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是一幅男子汉的形象,正因为是一种“沙场在前,美人与后”的境界才显得和谐与壮烈,令人感叹遐想不已。

学生5:“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古朴,平实,平生最爱朴实。学生6: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令人顿觉天地虽大,万物虽众,自己却是来时来,去时去,生来孤独,死也孤独。心境好时读它,只觉得淡淡的惆怅;而心境不佳时读,可是觉得无边的寂寞了。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学生7: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精巧艳丽的温庭筠,豪放旷达的苏轼……

学生8:最爱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的名句与妙思太多,个人认为历代以来鲜有及者。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从同学们气宇轩昂的吟诵中,老师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学生9:乌鸦啼鸣,巧托游子的离情羁思。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10:杜鹃泣血,表达蒙冤之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学生11:喜鹊啼叫,添愁惹恨。李端《闺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2.到唐诗中去赏月

学生12:唐朝的月,是王维的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明松下房栊静”,月,悄然飘临静谧山野,惊醒了欲睡的山鸟,将月辉轻洒在屋舍的窗台上,诗人是那样地欢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于松林间抚琴自娱,而那山月恰如相约,溜入松林来相和共赏。

学生13:唐朝的月,是杜甫的月。“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望着这中天孤月,诗人想起了阔别的家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此刻不也正念着千里之外的妻子儿女吗?

学生14:唐朝的月,是李白的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月亮是那般爱水,诗人欣然赋诗,以酬知己。“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月亮有时那么爱山,成了行吟于山岭间的诗人的伴侣,这让诗人喜不自禁。3.到唐诗中去安家

学生15:唐诗中的塞外,是我久已梦想的家。在那里,“胡天八月即飞雪”,但你不要皱眉,因为那里的雪不仅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俊俏,更有“大雪满弓刀”的雄壮;在那里,甘醇的“葡萄美酒”定会让你醉卧沙场,笑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那里,听的不仅有幽怨的“公主琵琶”,还有吹得“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羌笛,定叫你心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那一片神奇土地。

学生16:唐诗中的宫廷,是我梦寐以求的家。在宫中,能够看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这不是天大的幸事吗?在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的地方,你还可以倾听白发宫女诉说唐玄宗的风流逸事呢。而在“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夜晚,你也可以同“轻罗小扇”的宫女一起去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同她交个朋友,陪她度过寂寞的青春。

学生17:唐诗里那个梦幻般的江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把家安在那里。那里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空旷,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清幽,还有“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悠闲。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学生18:“推敲”的来历。

学生19: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生20: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学生21:黄鹤楼李白止笔。

学生22:白居易进长安。

……

(既然远在千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高的造诣,我相信,我们中将来也会出现若干个“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大家有没有信心?既然,大家信心百倍,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诗歌”!)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学生23:建德江之夜

月色在波光里摇曳

无风 是水送孤舟

渐入烟霭中的苍茫

杏花 烟雨 江南小洲

停泊如夜幕缓缓降临

又如月色寂寂盈满

终于在孤岛的唇边明了起来

更加明了的是一抹相互的陌生

客子异地 与谁共婵娟

树高野旷

哪里有这般低沉的天空

在乡愁的俯视之下

压近漂泊者的胸口

小舟不眠于满月的清辉

独倚舷侧

觅寻亲人的脸

明月可在水中接近

能否在水中望见家乡

主持人: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学生24:秋雨有感

归期未有期

秋雨的思绪缭绕积结

涨满异地的池子和夜晚

行行复行行

你是我未曾归去的情人

困守于塞外驿站的秋天

伤感的诗人啊

如果你的行旅朝向故园

如果你的目的不是人间的天涯

你为什么不向北回归

西方是圣者的天堂

你这样的诗人和我都是人间俗物

西窗的烛光静而又静

一个人的背影明暗相继

相伴弹拨的雨夜沥沥

是过去或者将来

而今的我溺于灯光昏黄

不堪凄惶

主持人: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学生25:江雪里

孤舟上的笠翁就是诗人吗?

世界沉默于江流白雪

所有的失败如此简捷

化作万倾水上一枚钓钩

千山隐于白雪

飞鸟的路淹没在寞寞长天

这样简单的水墨里

一声呼唤也没有

冰样冷的冬天

诗歌的浩淼烟水中

水底的鱼已经很饥饿了

我在江雪之外凝视

等一只猩红的梅花

刺痛雪的寂寥

三、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醉唐诗作文 篇6

你是一杯耐人回味的苦茶,让我细细品尝,你是一幅风韵犹存的画,让我流连忘返,你是一座百花怒放的园林,让我备感芬芳,你是一波清澈见底的小溪,让我心境明朗……

喜欢你“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掠过的丝丝惬意,喜欢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缕缕轻莹,喜欢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股股柔情,喜欢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朵朵纯洁,喜欢你一年四季所展示的各种风姿,你那婀娜多姿的倩影总在眼前荡漾,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啊!你让我深深地陶醉。

因为你,我可以飞奔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漫天黄沙,让我体味到王维在边塞的孤独;因为你,我可以遨游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浩瀚长江,让我领味杨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因为你,我可以漫游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去挖掘陆

游心中那一丝未渺的希望。是你,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情感。啊!你让我深深地陶醉。

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写照。“沉舟侧畔千帆过,痛树前关万木春”教会了我做人要乐观向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教会了我做人要洒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会了我人要有奉献精神,是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啊,你让我深深地陶醉。

让作文走进微时代 篇7

一、创设微作文的创作平台

“微作文”, 顾名思义, 突出一个“微”字, 那就是字数少、花时少。新课标指出, 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都申请了自己的QQ和微博, 班级也有QQ群、微信群, 这为微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 字, QQ空间、说说的字数可以更加多一些。在一百多字中, 记录平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或是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 或是评论一条时事新闻已经足够。不需要强调有正式的开头结尾, 也不在乎使用多少修辞手法, 强调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多思、多练、多写。而且微作文还可以配上图片、表情, 增添新鲜感, 吸引读者。

我曾经利用当班主任的有利条件, 一是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记录本上简单写几句, 可以是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可以是吐露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二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 在班级日志上记载班级大事, 并适当点评。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3 分钟”,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读一读自己写的“微作文”, 并且把写得好的微作文在板报、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 微作文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 创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 变得“处处是创作之所, 人人是创作之人”。

二、寻找微作文的创作话题

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 并不意味着创作话题的完全随意。时下, 一些在微博、QQ空间随意吐槽, 用词不文明, 甚至炮制虚假信息, 传播负能量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微作文需要扎根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及时记载生活, 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比如一次班会课, 一场运动会,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都能成为很好的写作话题。微作文的“微”很像“微言大义”中的“微”, 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微”中见精神, “微”中见个性。

另外, 微作文贵真,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评论的渴望, 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中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写作, 为自己需要而写作, 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 作品自然能够彰显个性, 表达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流淌出的文字也是最为鲜活、原汁原味的, 稍加修改, 便可以成为一篇优秀大作文的素材。

三、评价微作文的创作成果

学生不论写作水平高低, 他们认认真真写出一篇文章之后,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与肯定, 但是一来批改大作需要较多的时间, 而老师大多课务繁忙, 往往来不及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及时反馈, 有时甚至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好, 那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成绩的期待早已冷却。二来, 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于给学生“挑毛病”, 评语中批评多于鼓励, 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化, 使得评价方式也可以更为及时和多元。

首先, 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 老师不再是微作文唯一的评价者, 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来参与点评。我曾经让学生将自己的微作文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站平台上,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他人的文章后简要跟贴点评, 或者用为心中的佳作点赞的方式, 评选出最具人气的作文。这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便上来了, 而且相比较于老师的评语, 学生对于同学的评语可能更为在意。同时老师也减轻了自己批改作文的负担。

其次, 老师要转变观念, 以鼓励为主, 多挖掘闪光点, 重点是让学生坚持写、有兴趣写。对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水平的提高, 而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微作文的评价不必非常正式, 哪怕是画一张笑脸, 发一个表情, 都是对于学生的肯定。

学生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 “微作文”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一篇篇语言新鲜、内容活泼的“微作文”, 记载的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效的“微作文”训练, 更为长篇幅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微作文是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 它字数少, 可以利用网络为创作平台, 内容扎根生活,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有效评价,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8

作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厌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回归生活, 抓住精彩片段

鲁迅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导致考场作文虚假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学生长期生活于学校、家庭之间,单调、乏味,缺乏鲜活的经历。即使有一些生活经历,也是熟视无睹,记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积极进行实践体验,疏通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

对生活没有感悟,不能抓住生活的细节,就会感觉生活平淡、枯燥、无聊,这也导致学生思想的匮乏与感情的浅薄,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做好积累,才能使作文有真情实感。习作之树要想枝繁叶茂,必须底色常青。作文没有根,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壳,失去了内在真实美。留心生活,融情于笔端。在写《早晨》一文的时候,让学生留心早晨的人、事、景,他们写出了许多活生生的早晨的人与事。有写晨练的,有写当街叫卖的,还有写人们早起之后那双朦胧的睡眼的,非常精彩。

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很多。有一位教师从“六·一”儿童节着手,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六·一”联欢会后,学生们余兴未尽,因为是他们的节日,那张张笑脸洋溢着对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的憧憬。教师提议:不上课了,一起来写诗。于是在黑板上写道:花红柳绿,欢声笑语。我们的六一充满喜气。有的学生兴奋极了,举手续写:欢天喜地快乐无比,是我们给六一的赞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黑板上出现了师生共同创作的《快乐的节日》这首诗。虽然诗的韵调不严格,但与学生当时的兴奋、对生活的赞美比起来,这真的不算什么。

二、细致观察,激发写作灵感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按理说学生习作的内容也会很丰富,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中写得不具体,读来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观察不仔细,不全面,也不深入。许多素材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没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经意间从学生的视线中溜走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中触发创作灵感。

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停留在为写作而被动地观察的层面上。这样容易使学生步入写作之前要观察、文章写好之后就不再观察的误区。因此,教师要淡化观察的功利性,从积累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增加观察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用心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景致。当然,大千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观察时要学生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体会其自身的独特性,在观察中品出平淡中的味,悟出平常中的奇,习作内容也因此丰富起来,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在一段时间里,一位学生仔细观察了一只小白兔后,写了《我给小兔相个面》一文,文中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发现:

“虽然它和鼠类是近亲,身体却比老鼠大多了,与老鼠十分相像,只不过耳朵长了些。它全身毛色不同,大部分是咖啡色和白色,只有在脸上有一闪一闪的几簇白毛。在那椭圆形的脑袋上嵌着两只小眼睛,红眼珠在眼眶里不住地转动着,似乎在寻找藏身之处。红红的鼻子下面还长着一张三瓣小嘴。你只要小心地、扳开它的嘴唇,就会发现两颗洁白而又细小的大门牙,难怪它能这么快地磨碎食物。

它性情平和,胆子小。每当我给它喂食,它总不肯出来,我只好把食物放在地上。等到我一走开,它便从屋里跳出来,拼命地咀嚼食物。”

从这篇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饲养的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认识了小白兔,了解了它的习性,从观察中触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亲历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撇开学生缺乏观察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说,就“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内容来说,生活体验太少确实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埋怨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能做的就是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爱心,为学生创造一些“新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手工制作、扮演角色、游戏竞赛、自办手抄报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作文接力活动,让各小组购买一本硬面抄本,全班六、七本即可,每天让各小组的一名学生来写,作文的题材、内容、范围、形式不限,但必须是真人真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对这六七本作文进行批阅,利用几分钟择其“闪光点”进行评赏。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完后,又接着进行下一轮,如此循环,通过这种活动,写作资源就可以慢慢积累下来,择其一二就是一篇美文。

开展“新童谣”的征集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倡导良好的校园风气。让学生各自收集健康的儿歌、道德、三字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创作,写出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新歌。有不少学生习作贴近现实生活,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如一位学生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同学之间有困难,大家齐心共帮助,你一言来我一行,集体生活乐融融。”

学校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家乡,可以从家乡的名人、特产、风光、经济等几方面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读后感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习作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供平台,展示学生写作成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

从三年级开始,笔者协助学生创办班刊——《新荷》,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生活作文”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写作小诀窍”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的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精彩镜头”一栏,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那些学生的“一鸣惊人”的妙语。这些栏目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識,使优生有了提高的机会,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班刊。

唐诗的魅力作文 篇9

唐诗的简洁明理。唐诗通过几十字的描述,也就能够讲述一篇动人的故事,就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简洁明理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新境界。这就是唐诗魅力之一,中华的象征。

唐诗的意味深长。唐诗的第二特征就能使它所表达的意涵悠长,反映出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可以让读者能深思其意,吸引读者。就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对友谊的理解,意味深长;还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表达作者的不怕牺牲、警醒后人,意味深长。这是唐诗魅力之二,唐朝人民智慧的结晶。

唐诗的历史悠久。唐诗发源于中国的古唐,在那是盛行,出现了诗的顶峰,文化创作达到高潮,为此后的宋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词比唐诗更为开放,没有那么严谨,苏轼的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了先河。这正是唐诗魅力之三,是整个中国文化魅力的源泉。

我爱唐诗作文 篇10

在唐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一首诗歌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教会我许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唐诗,我的理解能力变强了;因为唐诗,我认识了更多字;因为唐诗,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杜甫的《望岳》是我的座右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有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它告诉我一个人应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李商隐的《风雨》使我内心充满了凄楚悲凉,“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我为诗人晚年的凄凉悲苦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王维的《山居秋瞑》让我仿佛看到了雨后山村田园如诗如画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不正是我们家乡石台风光的写照吗?李白的《行路难》教会了我坚强,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有一颗执著追求的心,何

愁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呢?

我最喜欢诗人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爽朗大方,爱饮酒,诗作多以醉时写。我最喜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无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李白的诗我总会诵记于心,还能学以致用呢!写作文时我时常引用李白的诗句,例如写瀑布的壮观时,我自然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表达我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时,我又自然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走进生活,作文更精彩 篇11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走进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感觉,是其他感觉无法替代的。与家人开展一次娱乐活动,享受合家欢乐的乐趣;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做家务。这些不都是切实可行的活动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一次愉快的聚会》的作文,孩子大多说是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聚会,特别热闹。有了生活体验,写起来就容易了,结果学生们写得特别快,生活中的万种滋味,悉数心田,又愁何“无米之炊”呢?

二、走进校园生活

校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收获亮丽的风景。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比赛的文章,为此,我还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很多孩子拿了小本子,一边观看一边记录。到写作文的时候,一个个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完了。很多学生把比赛的场面描写得真是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还有的写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真实自然。

三、走进社会生活

社会提供给我们不竭的资源。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走向社会,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汇报一下“课外调查家乡的环保现状”。对于耳闻目睹的这些情况,孩子们格外健谈,有的斥责镇上的化工厂不讲职业道德,有毒的废水随意排放,致使水源、鱼虾、庄稼都受到污染;有的直指某些公民没有公德意识,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接着,我又让他们谈谈治的方法。有的认为要狠抓源头,严惩不贷;有的则主张大量的说服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因此,以社会为素材,引导孩子去了解、参与,就能认识得深刻,写得入微。

四、走进自然生活

春踏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黄花酒,冬吟雪花诗,是何等美妙的感受!指导孩子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田野、山岭看一看,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闻一闻;了解昆虫,那就留意好草丛间、树底下、洞穴内,看看它们的生活习性,听听它们的鸣叫。在与大自然接触中,孩子们的写作材源信手拈来,与此同时,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可谓“润物细无声”。

走进唐诗作文 篇12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 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 让学生跨出教室, 跨出校园, 跨入社会, 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 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 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 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 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 不会“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拓宽作文训练空间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甚至包括荒诞无稽的, 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 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1. 涂涂画画。

涂涂画画是低年级小朋友非常喜欢做的事, 把涂涂画画和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精心安排各个节目。

每人制定活动方案, 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用笔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在学雷锋的日子里,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在争做好事中, 出现的许多生动的事例, 会成为作文的好材料, 经过指导, 学生又多了作文的机会。

四、对学生“三放开”

1. 放开内容。

学生所接触的一切, 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现在, 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 不定内容, 自由发挥, 学生松了绑, 十分活跃。

2. 放低要求。

学生刚学写作, 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 本来就学的东西不多, 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 怎样立意,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怎样突出中心, 就好像刚栽下的树, 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 你还每天去摇一摇, 再拔高一点, 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 总觉得有很多缺点, 因此辛辛苦苦地改, 认认真真地批, 改得文章面目全非, 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深受教育。没想到, 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 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 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从此, 我每接手一个班级, 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 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 发现其优点, 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 只要字写得好, 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 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尽管错字病句很多, 甚至不够通顺, 我也在班上宣读, 并张贴出来, 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 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完全可以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3. 放开表扬。

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时时表扬, 事事表扬。只有这样, 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五、训练学生作文的批改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 并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 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形成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

1. 面批面评。

在学生写完作文时, 当面批示, 在遇到学生表达不够完美的地方, 及时启发学生自我修改, 虽然费时费力, 但效果明显, 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自写自改。

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自己及时修改, 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 以此引发学生深思, 使之“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有效地避免了犯同类失误。

3. 互批互改。

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互批互改, 并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这种方法有新鲜感, 易于吸引学生注意。

4. 揣摩深究。

作文的学习要注重循序渐进, 再说文章贵在“精练”。为此, 我常要求学生同一篇作文要多次修改, 反复揣摩, 集体探讨,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审题立意、篇幅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的习惯。

品唐诗作文 篇13

——题记

不知道如此美妙的诗韵,最初是谁的纸墨记下的。或许,最初诗不过是段段民谣,人们口口相传罢了。唐朝的盛时让那段段民谣,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升华,变得飘逸。也许,不尽然是好的。但是,她的美是有目共睹的。

诗,盛在唐朝,也许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个强大的年代才有这样富有才情的诗人,只有在那个宏伟的年代才有这样的景给诗人们描绘。

唐诗就像是唐时的美人——杨贵妃,称得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诗,很少谄媚,又是甚至是尖锐的,她有时是婉转的,但有时她又是高傲的。她的豪放,她的傲骨,都是透着一股盛世唐朝的风气,端庄稳重。这样的唐诗用“天生丽质难自弃”来形容都是不过的。

品读唐诗的味道,读出当年的悲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将进酒》的诗句,这首诗让我认识了这个豪放不羁的诗人,被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的李白,李太白。他潇洒,高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太白这样写道。杜甫就写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李白是骄傲的,他轻蔑权威,这样的李白让我们感觉真实。将进酒让我看透了李白,那个潇洒的酒仙,那个豪放的诗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写下的《出塞》,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壮,那时候的人们希冀着和平,希冀着没有战争的日子,镇守边关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者泱泱大国。多少年以后,抗日战争里的勇士们,不也是有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承诺吗?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土,保卫着属于这个国家的尊严,即使,代价是我们的生命。愿意付出一切,换的你的尊严,更不愿如今的美好,被那些人破坏。出塞,让我看透了那个年代,那个沙尘纷扬的年代,那个期待和平的年代,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坚持,和承诺。

遇见唐诗作文 篇14

唐诗如茶,品过方知其韵。

唐诗,一字一句中透露诗人无数情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首唐诗、几个字眼,或许就能让你平复心情,被它所吸引。

今晚,我又如往常一样,锁紧房门,悄悄开一盏灯,翻阅家里残缺不齐的的唐诗三百首。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的一首《风》,就像诗中有画一般,在我的脑海里画出寥寥几笔,乍一看,又像一阵风吹落了秋叶,一转眼,几枝桃花在这春风中绽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送别诗表现了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活泼,朴素晓畅,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时战祸连年。当一个将军立功扬名时,会有千万士兵的身躯变成了枯死的骨头,战死沙场。曹松为此伤感,写下了《己亥岁》……

我望了望日月工作的钟。呀,都这么晚了,或许,该睡觉了。

梦里,我看见诗人们借酒烧愁、借诗抒情,在各种情况下写下一首又一首诗……

窗外,雨淅淅沥沥还没停。静下心来,我听到雨滴落在青青草地……

中国是诗的国度,滋润着一代国人的精神与灵魂,诗歌艺术源远长流……

寥寥几笔,却让人琢磨不透;看似简单,其实蕴含深意。

唐诗,就是如此。只有深入骨髓的去品味,才知道这其中蕴含的诗韵。

让多媒体走进作文课堂 篇15

怎样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呢?多年来笔者一直在作文教学方面进行探索。而多媒体的出现恰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有如下优势:

一、运用多媒体帮助收集素材, 扩充信息量, 触发写作热情

对于作文来说, 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 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很容易, 提起笔来才思泉涌, 洋洋洒洒, 一蹴而就;有的学生作文举笔蹙眉, 苦思冥想, 搜肠刮肚仍无从下笔。原因很明显, 缺乏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而当代城市中的学生, 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建筑群里, 许多家庭单元房的铁门一关, 独守一隅, 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大部分中学生每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实际生活的接触面很狭窄, 根本没有生活积累。要克服这一难点, 不仅要教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而且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 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认知, 感觉真切、自然, 甚至可以身临其境, 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 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围绕绿色食品的图标进行《谈谈绿色食品》的说明文写作训练。学生虽然都听说过绿色食品的概念, 但是真要写成文章, 又无从下手。笔者鼓励并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绿色食品的含义、绿色食品的特征、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怎么识别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等资料, 扩充了信息量, 丰富了写作素材。面对大量的绿色食品信息, 以及各种绿色食品的图片, 学生写作热情高涨。笔者又进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小的切入口进行写作, 力求谈得具体深入。只一节课的时间, 大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材料充实、说理透彻、条理清晰,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小天地、网上大世界”, 学生借助多媒体可以感知丰富多彩的世界, 扩大我们的视野, 扩充我们的信息量, 写起文章来也就如有神助了。

二、运用多媒体扩充写作内容, 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了生活, 写就无从说起。”要写好文章, 首先必须学会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 深刻地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翔实可靠的材料, 然后才能进行写作。如果不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凭主观臆断, 闭门造车, 是酿不出文章的蜜的。在作文教学中, 不论是命题作文, 还是给材料作文, 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 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 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这是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 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 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 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借助投影 (或幻灯) 、录像 (或电影) , 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比如, 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 也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内容写“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阿里山的神木”等相关导游词。笔者先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然后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 既节省了板书时间, 又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 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神奇的九寨沟》。第一次放映的时候, 笔者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 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 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 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 下笔成文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 重播观察过的录像, 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 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 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 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 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 由学生自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当然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写,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 提高审美品位。在这一点上, 多媒体的运用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贮存的诗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打开电脑文库, 无疑如打开了一座藏量无穷的文学书库。作为语文教师, 笔者经常在网络中下载一些时文美文以及优秀的创新作文,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鉴赏作品, 学会审美。讲到诗歌词赋时, 也把诗歌的鉴赏展示给学生品味。通过生动直观的感知, 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发现美的价值、欣赏美的神韵, 不断提高学生自己的审美品位。

三、巧用多媒体讲评作文, 增加课堂容量, 优化评改途径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 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 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好可以改变这个尴尬的现状。笔者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多媒体上, 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 师生共改, 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完成作文后, 教师快速浏览, 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 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 用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指导学生从内容误区、表达误区和文面误区3个方面找出例文存在的问题, 一起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下诊断书。例如在让学生完成半命题作文《那一次, 我很》之后, 笔者找了优秀作文、二类和三类作文各一篇, 用投影仪投影出来, 由学生集体评改。先把优秀作文展示出来让学生赏析, 用红色线条画出精彩段落和语句。然后示范为《那一次, 我很快乐》写评语:表现生活, 真实独特;灵活选材, 避俗求新;注重描写, 懂得抒情。属于优秀作文。接着由学生找出另外两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把典型的病句、病例用红笔划出来, 进行分析、推敲、修改。然后学生各抒己见为《那一次我很受启发》写诊断书:文章虽然主题鲜明, 构思巧妙, 但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失真。只能属于二类作文。而另一篇《那一次, 我很内疚》的文章的诊断书是:卷面不整洁, 书写错误较多, 字数不够。属于三类作文。学生边表述, 笔者边打出来, 既形象又直观, 也为同学互相批改作文提供了范例。虽均为口头评改, 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 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 均能做到视听结合, 集体受益。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优化评改途径, 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一节课的学习效率要比普通的一篇篇作文念读讲评课提高四、五倍。同时, 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 可谓事半功倍。

四、结束语

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构思作文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 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 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 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 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 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构思作文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 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 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 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 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发型修饰礼仪有哪些下一篇:高考带队老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