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气象局作文(共16篇)
走进气象局作文 篇1
每天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的时候,我总会问爸爸妈妈气象台是怎么知道明后天的天气情况?今天,我带着问题走进了气象局,想去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
来到气象局,气象观测员陈老师首先带我们来到一楼的气象科普厅。那里有许许多多变化万千的气象科普知识,我们边参观边学习,了解了日常生活中风、雨、雷、闪电、雪、霜、雾等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五楼的气象影视厅,其中三位跃跃欲试的小记者成功做了回"气象预报小主播"。紧接着陈老师带我们到最重要的气象观测台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很多先进的气象测量仪器,学到了许多关于气象的表示符号。我想这里就是预先知道天气状况的监测点吧!小记者们有的做笔记,有的询问,学习得非常认真。最后,我们在三楼会议室集合,观看了气象动画片,来了一场气象知识竞赛,让我们对气象科普知识有了更深地了解。
虽然天气有点热,但是我们还是沉浸在学习气象知识的海洋里,因为我们都在认真地探索气象的奥秘。
走进气象局作文 篇2
一、鼓励激趣,让学生感受写作快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兴趣,正如“无水之源”。
目前,初中生写作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奖励作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写了很多作文,其中一定有几篇作文写得较好,或者他们自己认为较好的,我把这些作文选出来,在作文评讲课上点评并赏析,给予作者鼓励,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充分肯定,即使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言妙语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初中生的“三自”意识较强烈,自己的“好东西”没人知道、没人欣赏,就不会有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如我在班级内的墙报开设“优秀写作专栏”,将每一次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让全班的师生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选用学生习作中的片段,并把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谷风》或推荐给学校广播站,甚至推荐到优秀期刊上发表,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一学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装订成一本,自制封面,自己题名,自己为文集写序,并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竞赛和泉州德育网等各种征文比赛。这些做法,让每位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我真行”、“我是优秀的”,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不会有不喜欢写作的学生。
二、融入现实生活,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源头
学生生活阅历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初中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发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学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就是初中学生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问题所在。我们需培养学生细腻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来自生活的相似处,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训练从内容入手,要求教师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化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
三、以课文为范本,进行专项迁移训练
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架设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在品评鉴赏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学习表达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等,进行适量的、多样的、扎实的片断训练。如标题的拟定,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词语的运用,等等。在作文训练课上,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教材和例文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创作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这种经历,跟学生们课外的游戏很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然后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比对修改,仔细揣摩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句式可仿,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平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文中的精彩词句,精彩的句段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更是激活读者思维火花的最佳契合口,也为写作打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他们拿起笔进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良好条件,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做到循序渐进即可。
四、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情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先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才有丰富的知识,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她教香菱学写诗时,非常重视阅读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把陶、应、谢、阮、庚、鲍等人看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其他部分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亦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首先,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付诸笔端。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会给学生带来乐趣。
其次,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人,他的直接经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经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便是阅读。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传播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储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者》、《意林》、《可乐》、《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等,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实践。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写作是一种智力劳动,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但当学生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写作后,写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会促使他们更有兴趣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獲,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跟着小记者走进气象局作文 篇4
今天,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但也还是阻挡不了我想跟着小记者这个大集体探究气象的奥秘。于是,在约定好的时间里,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萧山区气象局,气象探秘由此开启。
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萧山气象科普展厅。一进展厅,我就被各种气象影像深深吸引了。那现在就请跟随我的记录,带你了解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大自然现象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云: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太阳照在地球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因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电磁波,所经云层的厚薄成度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云有白色、灰色和黑色的。云的形成还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使水汽凝结的空气冷却,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当具备充足的水汽,使空气冷却的上升运动和凝结核以后,云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风的基本情况: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风是矢量,以风向、风速或风力表示。风向指气流的来向,常按16方位记录。风速是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以米/秒为单位。
我们跟着老师的讲解,还了解了水滴的形成、雨的.形成等科学原理。还认识了气象站里用来测量气象的一些测量仪器及它们的作用:如百叶窗、雨量筒、日照仪等等。接着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演播厅,在这里我们尝试了是怎样播报气象的,在演播厅外面的操作台上,有许许多多的按扭,这些都是播报气象缺一不可的设备。之后我们来到了气象台,在气象台里,小陈老师讲解气象是如何形成文字数据,并传送到各个职能部门的。
探秘气象局作文 篇5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班全体同学去百色市气象局里探秘。
来到气象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山坡上那颗又大又圆的白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颗白球是用来探测天气的。上了坡,站长带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这儿周围的树木很茂盛,天空很蔚蓝,草坪的中央屹立着一根笔直的杆。站长告诉我们,这根杆是风标,风标的左边是用来测风速的,右边是用来测风向的。站长还逐一给我们介绍了草坪上关于探测天气的形状各异的仪器,大家都听得入迷了,真是受益匪浅。
接着我们来到接收数据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摆满了电脑,电脑屏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工作人员就是根据这些数据发布天气预报的。我们纷纷向站长提问,有的同学问雷电是怎么形成的,有的同学问什么时候才下冰雹,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打雷闪电而不下雨……站长都认真回答,这真让我们佩服,站长懂的气象知识真多!
走出了办公室,就进入多功能厅,一位年轻的阿姨走进来给我们播放关于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片,在宣传片里,我知道了世界气象日诞生于1950年3月23日。了解了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是怎么工作的,现在地球的气候情况……
最后我们走进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第一眼看见的是两个又宽又大的屏幕,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是连接电脑的大屏幕,而电脑又连接着新一代雷达,如果遇到暴风雨,雷达一旦探测到,数据就会显示在屏幕上,值班的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知道,同时发布天气预报,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天气预报是先靠雷达监测,然后转送到设置好的电脑屏幕,再通过值班的工作人员发布的。工作人员还给我们看了国内各地的天气,天气还真是每分每秒都在变呢,气象云的图像十分有趣。
世界气象日作文:游气象局 篇6
昨天下午,老师向我们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为了丰富我们的科普知识,今天的科学课是去气象局参观 。我们全班同学禁不住拍手叫好,欢呼雀跃。
来到气象局,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两片植满花草树木的草地和一个大圆形花坛。草坪上已落满了花瓣,有高大的望春花树的白色的,有树枝繁多的紫桐树的糯米状紫色的,还有一小簇像是被人摇下的新鲜梨花花瓣,她们把整个“绿被”装饰得令人赞叹,惟妙惟肖。因为需要分批参观,我们就在绿被边一边嬉戏一边等待。
轮到我们参观的时候了,我们依依不舍地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公园”,来到“仪器综合基地”。 在那儿,解说员阿姨细心地给我们介绍了百叶箱,低温测量仪,地面温度测量仪和风速风向测量仪等多种仪器的用途与工作方法。其中,就有两项是我喜欢与好奇的仪器—风速风向测量仪和地温测量仪。风速风向测量仪是由一根伸向天的约两层楼房的高度铁质的电线杆形的东西。顶部有一个t形的铁条。铁条的一端是一个帆板形的“牌子”,风向哪边吹,它就像哪边摆,这就是在测风向,另一端托着一个y形的铁,每个顶点上都有一个圆形“铁球”,它一直在旋转,这是在测风速。看,这测风向风速的“小玩意”还挺有趣的吧。
再说说地温测量仪,它由三样“配件”组成,一样是弯形水管理里装一些线,你可别小瞧它哩,它这东西看上去普通,作用可是大大的哟!它可以把温度显示直接送入监控室,价值100多万呢!第二样是三根温度计,一根早上温度,一根是下午温度,还有一根是夜间温度。另外一样是三根被卷起来的温度计。三样零件协调工作,缺一不可。
让作文走进微时代 篇7
一、创设微作文的创作平台
“微作文”, 顾名思义, 突出一个“微”字, 那就是字数少、花时少。新课标指出, 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都申请了自己的QQ和微博, 班级也有QQ群、微信群, 这为微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 字, QQ空间、说说的字数可以更加多一些。在一百多字中, 记录平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或是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 或是评论一条时事新闻已经足够。不需要强调有正式的开头结尾, 也不在乎使用多少修辞手法, 强调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多思、多练、多写。而且微作文还可以配上图片、表情, 增添新鲜感, 吸引读者。
我曾经利用当班主任的有利条件, 一是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记录本上简单写几句, 可以是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可以是吐露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二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 在班级日志上记载班级大事, 并适当点评。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3 分钟”,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读一读自己写的“微作文”, 并且把写得好的微作文在板报、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 微作文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 创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 变得“处处是创作之所, 人人是创作之人”。
二、寻找微作文的创作话题
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 并不意味着创作话题的完全随意。时下, 一些在微博、QQ空间随意吐槽, 用词不文明, 甚至炮制虚假信息, 传播负能量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微作文需要扎根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及时记载生活, 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比如一次班会课, 一场运动会,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都能成为很好的写作话题。微作文的“微”很像“微言大义”中的“微”, 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微”中见精神, “微”中见个性。
另外, 微作文贵真,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评论的渴望, 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中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写作, 为自己需要而写作, 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 作品自然能够彰显个性, 表达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流淌出的文字也是最为鲜活、原汁原味的, 稍加修改, 便可以成为一篇优秀大作文的素材。
三、评价微作文的创作成果
学生不论写作水平高低, 他们认认真真写出一篇文章之后,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与肯定, 但是一来批改大作需要较多的时间, 而老师大多课务繁忙, 往往来不及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及时反馈, 有时甚至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好, 那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成绩的期待早已冷却。二来, 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于给学生“挑毛病”, 评语中批评多于鼓励, 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化, 使得评价方式也可以更为及时和多元。
首先, 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 老师不再是微作文唯一的评价者, 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来参与点评。我曾经让学生将自己的微作文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站平台上,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他人的文章后简要跟贴点评, 或者用为心中的佳作点赞的方式, 评选出最具人气的作文。这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便上来了, 而且相比较于老师的评语, 学生对于同学的评语可能更为在意。同时老师也减轻了自己批改作文的负担。
其次, 老师要转变观念, 以鼓励为主, 多挖掘闪光点, 重点是让学生坚持写、有兴趣写。对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水平的提高, 而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微作文的评价不必非常正式, 哪怕是画一张笑脸, 发一个表情, 都是对于学生的肯定。
学生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 “微作文”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一篇篇语言新鲜、内容活泼的“微作文”, 记载的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效的“微作文”训练, 更为长篇幅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微作文是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 它字数少, 可以利用网络为创作平台, 内容扎根生活,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有效评价,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8
作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厌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回归生活, 抓住精彩片段
鲁迅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导致考场作文虚假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学生长期生活于学校、家庭之间,单调、乏味,缺乏鲜活的经历。即使有一些生活经历,也是熟视无睹,记忆淡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积极进行实践体验,疏通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
对生活没有感悟,不能抓住生活的细节,就会感觉生活平淡、枯燥、无聊,这也导致学生思想的匮乏与感情的浅薄,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做好积累,才能使作文有真情实感。习作之树要想枝繁叶茂,必须底色常青。作文没有根,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壳,失去了内在真实美。留心生活,融情于笔端。在写《早晨》一文的时候,让学生留心早晨的人、事、景,他们写出了许多活生生的早晨的人与事。有写晨练的,有写当街叫卖的,还有写人们早起之后那双朦胧的睡眼的,非常精彩。
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很多。有一位教师从“六·一”儿童节着手,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六·一”联欢会后,学生们余兴未尽,因为是他们的节日,那张张笑脸洋溢着对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的憧憬。教师提议:不上课了,一起来写诗。于是在黑板上写道:花红柳绿,欢声笑语。我们的六一充满喜气。有的学生兴奋极了,举手续写:欢天喜地快乐无比,是我们给六一的赞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黑板上出现了师生共同创作的《快乐的节日》这首诗。虽然诗的韵调不严格,但与学生当时的兴奋、对生活的赞美比起来,这真的不算什么。
二、细致观察,激发写作灵感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按理说学生习作的内容也会很丰富,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中写得不具体,读来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观察不仔细,不全面,也不深入。许多素材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没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经意间从学生的视线中溜走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中触发创作灵感。
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停留在为写作而被动地观察的层面上。这样容易使学生步入写作之前要观察、文章写好之后就不再观察的误区。因此,教师要淡化观察的功利性,从积累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增加观察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用心去体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景致。当然,大千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观察时要学生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体会其自身的独特性,在观察中品出平淡中的味,悟出平常中的奇,习作内容也因此丰富起来,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在一段时间里,一位学生仔细观察了一只小白兔后,写了《我给小兔相个面》一文,文中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发现:
“虽然它和鼠类是近亲,身体却比老鼠大多了,与老鼠十分相像,只不过耳朵长了些。它全身毛色不同,大部分是咖啡色和白色,只有在脸上有一闪一闪的几簇白毛。在那椭圆形的脑袋上嵌着两只小眼睛,红眼珠在眼眶里不住地转动着,似乎在寻找藏身之处。红红的鼻子下面还长着一张三瓣小嘴。你只要小心地、扳开它的嘴唇,就会发现两颗洁白而又细小的大门牙,难怪它能这么快地磨碎食物。
它性情平和,胆子小。每当我给它喂食,它总不肯出来,我只好把食物放在地上。等到我一走开,它便从屋里跳出来,拼命地咀嚼食物。”
从这篇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饲养的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认识了小白兔,了解了它的习性,从观察中触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亲历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撇开学生缺乏观察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说,就“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内容来说,生活体验太少确实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埋怨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能做的就是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爱心,为学生创造一些“新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验、手工制作、扮演角色、游戏竞赛、自办手抄报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作文接力活动,让各小组购买一本硬面抄本,全班六、七本即可,每天让各小组的一名学生来写,作文的题材、内容、范围、形式不限,但必须是真人真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对这六七本作文进行批阅,利用几分钟择其“闪光点”进行评赏。第二天,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完后,又接着进行下一轮,如此循环,通过这种活动,写作资源就可以慢慢积累下来,择其一二就是一篇美文。
开展“新童谣”的征集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倡导良好的校园风气。让学生各自收集健康的儿歌、道德、三字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创作,写出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新歌。有不少学生习作贴近现实生活,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如一位学生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同学之间有困难,大家齐心共帮助,你一言来我一行,集体生活乐融融。”
学校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家乡,可以从家乡的名人、特产、风光、经济等几方面进行拓展阅读。然后开展读后感交流会,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再抓住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习作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供平台,展示学生写作成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语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习作能力的高低更是天差地别。因此,关注到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对于避免严重的习作能力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有帮助的。
从三年级开始,笔者协助学生创办班刊——《新荷》,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生活作文”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写作小诀窍”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的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精彩镜头”一栏,记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那些学生的“一鸣惊人”的妙语。这些栏目的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識,使优生有了提高的机会,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班刊。
参观气象局300字作文 篇9
美好的旅程开始了。第一个地方是气象仪器集中观测点。看!那是什么,几根温度计平躺地面。经过解说,才明白那是地热传感器,测量地下土壤温度。除此之外还有测量风速的风杯,测量土地冻土情况的冻土器,还有大型、小型雨量器,这些都是我平时接触不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想象中的气象世界。
在放映室,我们观看了两段科普片,了解了九大行星,这使我深刻知晓了自己所生存的星球是独一无二的,还让我了解到气象学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一次的观影意义远远胜过我看一些所谓的“大片”。这种科普片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则是有关雷电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雷电的形成、防护和被雷击中后的急救等。这更加的让我认识到适应大自然、遵循其客观规律的重要。
天气预报是怎样播报的?现在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看见主持人的播报,让我越发的觉得天气预报的播报是困难的,这不仅要有卓越的口才,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态度。
参观气象局作文400字 篇10
14时30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邵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师给我们讲解了天气知识以及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的。他说:这些仪器和装置都跟天上的卫星相连接,卫星把整个云层的变化过程全面记录了下来,传送到这些装置中,再经过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后,就变成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但天气是瞬息万变的,而我们的气象站又太少,所以天气预报也有不够准确的时候……听着叔叔的精彩讲解,看着周围电脑上显示的风级、雨级等数据库,真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处不在!然后,小记者们还提出了各种问题,叔叔都细心地为我们一一解答,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神秘的气象知识。
接着叔叔又带我们参观人工造雨炮台。哇!雄伟的大炮,昂首向天,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神威。叔叔介绍,其中一种人工降雨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在云层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层中,云儿遇冷又变成小水珠落下来,就产生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可以给大地带来滋润、缓解持续的高温,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
走进生活,作文更精彩 篇11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走进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感觉,是其他感觉无法替代的。与家人开展一次娱乐活动,享受合家欢乐的乐趣;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做家务。这些不都是切实可行的活动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一次愉快的聚会》的作文,孩子大多说是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聚会,特别热闹。有了生活体验,写起来就容易了,结果学生们写得特别快,生活中的万种滋味,悉数心田,又愁何“无米之炊”呢?
二、走进校园生活
校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收获亮丽的风景。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比赛的文章,为此,我还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很多孩子拿了小本子,一边观看一边记录。到写作文的时候,一个个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完了。很多学生把比赛的场面描写得真是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还有的写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真实自然。
三、走进社会生活
社会提供给我们不竭的资源。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走向社会,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汇报一下“课外调查家乡的环保现状”。对于耳闻目睹的这些情况,孩子们格外健谈,有的斥责镇上的化工厂不讲职业道德,有毒的废水随意排放,致使水源、鱼虾、庄稼都受到污染;有的直指某些公民没有公德意识,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接着,我又让他们谈谈治的方法。有的认为要狠抓源头,严惩不贷;有的则主张大量的说服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因此,以社会为素材,引导孩子去了解、参与,就能认识得深刻,写得入微。
四、走进自然生活
春踏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黄花酒,冬吟雪花诗,是何等美妙的感受!指导孩子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最好的方法是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田野、山岭看一看,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闻一闻;了解昆虫,那就留意好草丛间、树底下、洞穴内,看看它们的生活习性,听听它们的鸣叫。在与大自然接触中,孩子们的写作材源信手拈来,与此同时,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可谓“润物细无声”。
让口头作文走进英语听说课堂 篇12
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要求:能根据写作的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 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能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能简单描述人物和事件, 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从标准看,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技能和逻辑表达能力。面对一个作文题目, 学生首先在脑海里筛选有效的知识点, 如果第一步很好地完成了, 那么如何把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而往往问题出在第一步, 错误百出, 五花八门的表达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 还是平日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语言逻辑太过欠缺。那么, 如何结合这两点的教学, 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呢?
二、口头作文的优势
在理论上说, 写作可以从口头作文开始, 因为布里顿 (Brit t on, 1970) 说过:“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而英语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英语综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听、读是输入, 只有达到一定的输入量, 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说和写的输出能力。所以说口头表达是书面写作的基础, 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提炼和升华。当然口头表达包括口头作文。如果口头作文和书面写作双管齐下, 定能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但从现状来看, 口头作文并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重视, 紧张的课时安排, 繁重的教学任务, 大多数教师都无暇在口头作文上多花时间。从形式上看, 书面写作是以写促写, 而口头作文是以说促写。我们的教材词汇量大, 贴近生活, 语言地道, 图文并茂。如果教师钻研教材, 巧设教学任务, 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那么这个空间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看, 口头作文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词, 不仅能强化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还为学生创造及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的机会, 使知识内化过程及时完成。从发展来看, 美国的整体教学法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合部分, 在教学上不应该分割而应同时教学。”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性质看, 写作训练多数是课外活动, 而口头作文是课内活动, 是“过程性”, 而非“指导性”教学,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三、写作与听说课的桥梁——口头作文
听、说课 (一般为教材的1a、2a、2b) 的教材设计一般安排为听力背景材料, 并以此为依托呈现新知识:单词——词组——句子——篇。教材呈现有可能是单词 (七年级较多) , 有可能是相关联的句子 (八九年级较多) , 但教授新知识时还是要从单词入手, 到词组, 再到语篇。基本操作是:把新单词放到句子里讲授 (用法或固定搭配) , 启发学生在句子里记忆单词, 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检查巩固 (可以结合练习册上的习题, 可以看课本图画练习等等) 。而句子无论从形式上的并列或是因果关系, 还是内容上的逻辑关系, 都有主题和逻辑在里面。通过这些句子材料,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教材, 这时知识往往是分散无章的, 而启发学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往往是知识的归拢阶段。当然, 听力材料呈现、掌握好之后, 听力放在口头作文之前或是之后就视情况而定了。是通过听力升华好一些呢?还是口头作文升华好一些呢?不同情况, 区别对待。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教材为例加以说明。Unit 1 1a What will t he wor ld be li ke i n t he f ut ur e?设计成口头作文, 而1a就是口头作文最好的资料包,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顺序, 1, 2, 6可以放在一起, 3, 4可以放在一起, 5可以放在最后。程度好一些的同学还可就其中一句展开扩写, 例如1, 可就机器人帮助人类做家务等等展开。而2a可设计成题目:“What wi ll t he ci t y be li ke i n…”此时如果把P4的3b放到这里来讲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所以题目可以设计成:“What do you t hink t he cit y wi ll be li ke i n…”这样做既能整合教材内容, 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高效课堂。
如果我们以这个思路设计课堂教学, 你会发现教材里原来有很多的秘密, 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近它, 发现它。
摘要:从中考看, 英语写作无疑是最高形式的考查方式, 是听、说、读最好的反馈, 对学生来说也是最难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听力、阅读、写作三足鼎立, 而写作教学是八年级学习重要的一环。传统的写作教学是以写促写, 学生费力、老师费时不说, 还人为割裂了听、说、读、写, 不符合教学规律。如何挖掘教材, 研究课堂教学, 在听说中促成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呢?本文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 探讨以说促写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写作,口头作文,听说课关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参观气象局作文350字 篇13
走进市气象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象观测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里面有百叶箱、风向风速仪等。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逐一了解了这些形状各异的`气象监测仪器的作用。
接着,我们参观了防雷科普馆B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知道了雷分三种:直击雷、球形雷和感应雷。我还知道了雷电袭击人的四种方式,有直接雷击、接触雷击、跨步雷击、旁测雷击等。通过动画小剧场的方式,我们了解了现代建筑的防雷措施及重要性。
参观完B馆,我们又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了A馆。一进馆,我们就看到馆中矗立的一尊雕像。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尊雕像就是富兰克林,他是第一个成功引雷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避雷针。工作人员给我们模拟了风筝实验,我们去摸“富兰克林”手中钥匙时,感觉手麻麻的,这说明经过雷击,钥匙已经带电。
最后,我们来到气象局二楼参观。这里整齐地摆放着许多电脑,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制作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
参观气象局作文500字 篇14
气象局在九子大道的尽头――四中的左边,一条小巷子里。我们在九子大道的路上有说有笑,一边说笑,一边欣赏着田野里的油菜花,一朵朵油菜花像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舞裙在大地上翩翩起舞。啊!春天真美,我们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气象局,刚到气象局的大门口,看到了“青阳县气象局”六个大字,走进来一看,树木葱茏,花草紧紧的拥抱着大地,可真美。我们来到一块大草坪上――其实是测量台。走进测量台,向东一看,一个大白色的箱子,介绍员叔叔说,这是百叶箱,再向西一看,是风力标和风速标,随后是地表温度计,还有一个瓶子,我们估计是用来接雨水的,好测量今天的温度。测量台参观好后,我们来到了二楼会议室,解说员阿姨向我们介绍了工作原理和她们是怎样将气候变化告知全县人民的。随后,我们在气象局休息室内休息了一下,之后,我们就怀着各种思绪回到了校园。
引领中学生走进作文的圣殿 篇15
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作文方法, 引领中学生走进作文的圣殿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这过程有些长, 可效果较好。具体来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方面:
一、句子写通顺
首先把句子写通顺。乍一听, 这没什么新鲜的, 这不是老生常谈吗?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点, 因为句子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句子都写不顺, 又如何能集句成文, 即使七拼八凑了几百上千字, 那也是一盘散沙, 一堆砖砾。刚进初中的学生, 作文病句较多, 所以要先学会改病句。所谓病句, 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 前者叫语法错误, 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现象有:成分残缺, 成分赘余,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重复啰嗦, 重复累赘, 句式杂糅, 前后矛盾, 否定不当。
针对不同的病句, 要采用不同的修改方法, 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 修改病句时, 必须保留句子原意, 不可改走样了; (3) 从语法角度入手, 抓住句子主干, 有利于保留原意; (4) 从词法角度入手, 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 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5) 从逻辑事理入手; (6)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教师在改作文时, 注意收集学生的病句, 在评讲作文时仔细评说, 让学生心服口服。评讲时, 能幽他一默最好, 这样学生就记得牢。例如: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评说:这人说话多“小心”啊, 漫山遍野遍布了角角落落, 还要补说“到处”, 可他没想到“到处”也是包括了角角落落, 这真是多余的词了。
二、写好一段话
段是组成文章的大块组织。中学生的文章结构并不复杂, 往往只需要几段文字就可以了, 当然这几段文字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它们集结在一起编织成文章, 表达作者的一定思想, 情感。由此可见, 写好一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作文中, 要写好一段话, 关键的一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有的人往往在段落的第一句就把这一段的中心写出来, 这就是中心句, 后面的句子则围绕其中心句来写。如:小桃树的身后有两棵小杨树, 它们在这个春天尽情地舒展它们的枝条。那些长的, 短的枝条或向天空或向四周有着凤尾竹似的弧线。杨树上细细的叶子新绿新绿的, 与身前的桃花映衬着, 让我们的桃花娇羞娇羞的。另外, 中心句也常见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一棵披着嫩绿叶子的石榴树, 刚开着花。含苞的居多, 那花苞紧抿着嘴, 嘴型如甜瓜的瓜底, 弧线美妙, 红橙橙的, 让人想上前咬上一口。有几朵刚开放的, 五瓣花萼终于咧开了嘴, 吐出了薄薄的如红丝绸的花瓣。有些笑得灿烂的, 露出了密密的着生在花萼上的雄蕊, 红丝黄花药的。这株石榴也是无主的, 它的花掩映在疏密有致的绿叶中, 含蓄得很。不像学校东边院墙外的一家人的石榴树, 花儿在春天就开了, 它的花开在高高的枝头上, 是那么的炫耀, 那么的张扬!中心句偶尔也会在句中, 在段落中, 前面几句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句中的某一句话写的, 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当然, 有的中心句是不明示的, 需要自己去概括。
三、用心观察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他必须站在自然中, 站在人群中去呼吸, 去感受, 去思维。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练习用恰当的文字去描摹它, 如画家用彩绘去描摹一切, 而我们却是用文字去描摹一切。
在我校种着许多香樟, 一年四季常绿, 可又有几个人去用心观察它的叶子在春天新陈代谢的过程?例如, 我的教案习作中写道:这几天, 校园里几棵营养足的樟树冠上开满了绿色的小花, 一朵一朵地疏密有致地开着。有的鹅黄, 有的嫩绿, 很想伸手摘一朵, 但摘不到。绿色小花的下面往往有几片嫣红的叶子, 真是红叶衬绿花了, 分外夺目。树冠上还有一些黄绿的, 黄黄的, 橙黄的叶子, 春风一吹, 黄的, 红的叶子如彩蝶飞舞, 竟让人有点莫名的惆怅了。仰头, 看见绿的花笑傲枝头, 新生的力量又让人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
我们不仅要观察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拔动自己的心弦去体会周围的一切。那些不能说人类语言的植物, 动物自有它们的语言, 情感, 只是我们对它们不了解, 且漠视它们罢了。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不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也就不能与它们的心脉一起跳动了。如:咕咕———————咕———这带着说不出的一股愁怅敲打着我的思绪:不对呀, 它在寻找它的同伴吧!它也不想想:在现代文明不断侵占鸟儿们的今天, 你这只眷念城市生活的鹧鸪要在这城乡结合地找到同类该有多难?咕咕———————咕———又一远山的鹧鸪低声应和了。咕咕———————咕———这只鹧鸪叫得更起劲了, 它们一高一低地应和着, 我为这只孤单的鹧鸪终于找到它的同类而高兴了。
四、给文章安上灵魂
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强调写文章要有主旨, 但我认为这词语太硬, 太带有命令性, 我不喜欢, 我喜欢说:写文章时要给它安上灵魂。文章是人写出来的,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人写文章是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诉, 写作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这份情。在用文字把它说出来的时候, 一定要用恰当的词语把这思想把这份情感恰当的说出来。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可我们人把一个个文字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安放在一起, 然后把一句句串联起来组成文章, 它就有了我们人的感情了, 有了我们人的灵魂了。如此说来, 文章是和我们人很亲近, 很亲切的, 是我们思想的诉说, 情感的流泻。这样一来, 学生对写文章就少了一份怯意, 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凑份儿, 多了一份真实;少了一份厌恶, 多了一份欢喜。
当然, 人的情感是随着年龄, 环境, 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或许你昨天悲秋, 而今天你就爱秋了;或许你昨天觉得学习是一件很重的事, 而今天你就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了。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 你想要在瞬间抓住它, 你就在瞬间把它写出来, 不必害怕你在两天的时间内就写出了相矛盾的东。因为这只是你的心路历程, 只是你情感的流露, 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这一点来指责你。
让童话走进小学作文 篇16
童话以通俗生动的儿童语言、神奇美丽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深邃启智的寓意,告诉我们一个个做人的道理,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童话走进小学生的作文,并让一个个美丽的童话生动地流溢于小学生笔端呢?
一、积累童话素材
1.把心灵的目光投向生活的环境。可以这样说,孩童们的很多美好时光是在童话中度过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最早为孩子们讲述童话的人,尤其是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都是童话大王,有的虽然识字不多,但他们讲起故事来却是信手拈来。那一个个生动离奇的童话故事,通过娓娓动听的语言讲述,加上贴切生动的修辞手法,就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把孩子们带到那一个个奇妙深邃的意境之中,引起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记得小时候,我们小朋友常到邻居家的曹奶奶家去玩,当时年过六旬的曹奶奶虽然一字不识,可有一肚子的童话故事,她讲的有“兔儿姐姐烙馍馍”、“沉香子劈山救母”“放羊娃剥蛇皮做大衣”等故事。三十几年过去了,但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
2.把渴求的目光投向课本。不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都选入了一定比例的经典童话。这些童话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流传到现在的艺术精品,篇幅或短或长,语言通俗生动,每篇都蕴含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无不让那一颗颗童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那童话所营造的充满神奇魅力的氛围中驰骋翱翔,使孩子们从小受到美的启迪和感染,对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如小学课本中的《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能见异思迁,否则一事无成的道理;《让我们感受春天》讲出了主人公巨人拆除花园的围墙,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到他的花园里尽情玩耍,共同分享大自然的美,这个花园才四季如春的故事;《小鸭子和鸡》所述的鸡帮鸭子找虫子吃,鸭子又把不幸落水的鸡救上岸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等等。这些可爱的孩子,在这么鲜活优美的童话氛围中,他们的童心才会更加清纯向上,无意之中得到的教益是无法估量的。
3.把渴求的目光投向课外。课外的童话读物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有中国的和外国的、古代的和现代的。这些茫茫的童话作品,都是历史和社会留给我们的活生生的艺术珍品,经历了时间的荡涤和打磨,曾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闻名世界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特别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更是小朋友们喜闻乐道的作品,还有古老灿烂的中华大地上一篇篇蕴含大智的童话,无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无不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启迪和升华。
二、指导学生写童话
有了童话素材的积累,学生写作童话就有了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捕捉生活中每一个闪光的瞬间,激发灵感,通过自己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童话故事,就会带着作者的激情溢于笔端,再根据童话的写作特点,就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话了。在习作之前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讲童话。在写童话前,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所见到的童话内容分享给大家,这对萌生有类似内容的学生,都是一个及时的修复和补充,能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和灵感,大家无不受益匪浅。
2.选择最巧妙的表达方法。手里有了生动感人的素材以后,选择最佳的表达方法显得非常关键。这就像盖房子,有了最好的木料,就要有最新颖的设计规划,才能盖出最漂亮的房子。选择表达方法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布局好结构框架,如何开头,怎样结尾,选用怎样的叙事顺序等。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童话写作,完成对你的童话欣赏和分享。
3.选择童心闪亮的语言。顾名思义,童话就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要以充满纯真稚气的儿童语言去表达和叙述,在一种甜美感人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跳动的童心,感受自我陶醉的喜悦。
4.指导学生写作童话。有了写作的题材,选择了最佳的表达方法,确定了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童话写作就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动手写作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教师及时地旁敲侧击,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顺利地完成习作。
5.组织欣赏和评讲。这一步很重要,教师要一针见血地肯定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优在什么地方,值得大家欣赏和学习;不足在何处 ,要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指导学生润色和修改。
【走进气象局作文】推荐阅读:
小记者走进芜湖气象局作文09-26
走进初三作文500字,走进初三作文11-11
走进初一作文600字 走进初一作文记叙文08-30
走进唐诗作文05-30
作文走进初二07-04
初一作文走进08-13
走进社区作文09-22
走进,四季作文11-16
走进四季的作文08-28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