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精选12篇)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1
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昌吉州各县市注重把握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 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为重点;加大了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 促进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文化保障。纵观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 县市文化部门审核把关。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对乡镇网吧、电子游戏室、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发挥监督作用, 促使其依法统一管理, 有秩序集中经营, 遏制了黄、赌、毒现象。
2 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一场四馆一院”建设, 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木垒县文博中心、吉木萨尔县文体中心、北庭西大寺遗址博物馆展厅以及呼图壁县博物馆、阜康市瑶池园建成投入使用。并陆续建成昌吉恐龙博物馆、体育馆、奇台体育馆、呼图壁县文体中心、玛纳斯县文博中心等项目。四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遍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有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3 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做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并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队。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予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4 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 “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与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5 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 “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木垒县的阿依特斯盛会、阜康市的西王母蟠桃会、昌吉市打造的花儿之乡等都是在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后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 很受欢迎, 使濒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逐步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C].文社文发〔2011〕11号.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2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实事求是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建设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均有所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中,重庆市坚持贯彻中央的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速,加快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1999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05年,全面完成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和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十一五”期间,采取有线建设和无线覆盖、地面数字接收3种方式,全面完成41107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0年,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响通”攻坚行动,要求
在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前,为100万户偏远山区农户免费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为7万户农村建卡贫困户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在39个区县(自治县)、872个乡镇(街道)、8967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截至2010年年底,已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65万套,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5万台,在24个区县(自治县)、423个乡镇(街道)、4083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安装终端2.6万余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1%、97.39%。
二是基本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项工程于2006年启动,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截至2010年,1个市级分中心、42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包括市少儿图书馆及涪陵少儿图书馆)和896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已建成683个,剩余156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同时,积极推进共享工程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超计划建成街道服务点36个、社区服务点244个,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建服务点28个。三是强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市级层面,建成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红岩魂陈列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总投资16.16亿元,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区县(自治县)层面,重点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建设。市委三届
五次全委会以来,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文化馆新建或改扩建15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5个,其中一级馆24个、二级馆7个、三级馆4个;41个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新建或改扩建20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6个,其中一级馆29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l个,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14个、影剧院17个,总数分别达到35个、56个。乡镇(街道)层面,2006年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建839个,截至2010年,已建成809个,剩余30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提前实现“到2012年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目标。村级层面,整合组织部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家书屋,配套建设村文化室。目前,全市8967个行政村均已配套文化活动室。
四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惠民电影放映工程。2008年,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放映75万场次,观众2.4亿人次,其中2010年放映17万场次,观众4817万人次。成立了重庆市农村惠民电影数字放映院线,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72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776套,平均每11.6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每18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的目标。
五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步伐加快。2007年,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部分区县(自治县)启动试点工作。到2009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
1400个、书刊外借点4150个。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后,市政府积极争取新闻出版总署支持,加快建设进度。截至2010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书刊外借点16150个。每个书屋均配备图书1900余册、报刊20余种、音像制品200余张,每个书刊外借点配备图书150—250余册。
三、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据调查数据表明,一是设备设施陈旧简陋,二是还有一部分的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建设需要填补空白,四是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规范。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益日益增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迅速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然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策划和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十分贫乏。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这势必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
3、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尽管不少地区已经基本建成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文化机构缺乏对文化服务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文化职能观念。
4、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完备法律体系:就公共文化而言,目前我国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两部法律
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无法构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坚强的制度空间。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鉴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公益性惠民工程,社会和公众的文化主体回归,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公众的参与。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1、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了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之外,公众的文化参与、社会的文化责任承担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全民的参与,就需要唤醒其公共文化意识,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2、坚定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文化责任不可推卸,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
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对各个基层文化协会的管理,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搭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组织平台,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浅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乡村“农家书屋”却是人员严重不足。以郧阳区为例,好多年人员只出不进,人员老化越来越严重,乡镇文化站人员更是严重不足。表面上看,郧阳区20个乡镇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一名文化助理员,但是部分乡镇文化助理员有名无实,他们往往身兼多职,只能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而无力搞好自己的专业。347个乡村每个村都成立了农家书屋,但是却没有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或没有建立完善的书屋管理制度。这些农家书屋一般由村干部代替管理,这就造成了有的乡村农家书屋成了摆设,失去了农家书屋的作用。这些与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极不适应。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各乡镇文化站长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站长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几乎没有。郧阳区20个乡镇的文化助理基本上都是由各个乡镇80年代原文化站直接转移过来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几乎清一色的老初中,高中文化以上的不多。这部分人员思想相对僵化,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热情不够,创作激情没有,专业知识不足。这些人搞好本职工作已经不易,如果再让他们工作创新,搞创作,或搞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就有难度了。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现存问题形成的原因
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匮乏,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待遇差、地位低。在基层,特别在农村,老百姓一般把那些会吹拉弹唱,会写写画画的人称为文化人才,这也算是我们所说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这些人只有在红白喜事、节假日才会被人想起,平时无关疼痒、地位不高。我们通常把那些分管文化工作的或者从事文化工作的具体人员称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这些人以基层文化站为主体。他们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而这些人平时待遇很低。经济待遇差,地位低,是基层留不住文化人才的原因之一。
2.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一方面,在基层,特别在广大农村,文化需求大,文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而具体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又非常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严重不足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矛盾。郧阳区20 个乡镇每个乡镇配有一个文化助理员,每个乡镇也只有这一名文化助理员在具体从事文化服务和文化建设工作。这些人员中大部分身兼多职,一部分有名无实,没有在岗,可以想象平时的文化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人员严重不足是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大量优秀人才却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因为在基层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不仅经济待遇低,政治待遇更是无从谈起,许多人一踏进文化领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职业了。现在许多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一辈子就是一个小职员,想晋升比登天还难。
3.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基层,特别在乡镇,只要经济发展好了,经济指标上去了,其它的像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完全是可有可无,只有在上级检查文化方面的事情时,才会想起文化服务人员。
4.市县、乡镇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对公共文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体系,对文化站的建设、运营、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都处于缺失状态,导致文化站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没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文化专干不专,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5.文化专干配备不到位。很多文化馆,文化站尤其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缺乏文化专业管理人员。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经费,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得不到专业的文化艺术培训和辅导,整个基层文化队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无法辐射和带动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搞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搞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一环,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搞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以为,搞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逐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待遇。首先适当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适当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让他们觉得在基层工作大有作为。这样既能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稳住文化服务队伍。
2.努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对基层文化站的投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工作环境舒心,从而留住他们的心,以利他们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
3.政策倾斜,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近年来,各地一般都是要求新进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逢进必考”,但录用新人数量有限,对改变现有队伍文化结构作用不大。笔者以为,可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适当放宽招录条件,定期专门为基层招聘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同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4.加大对农家书屋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农家书屋有人管,不流于形式。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是基层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农家书屋管理好了,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也就后继有人了。目前各地几乎都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很多地方都是由当地村干部兼管的,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新路子。
5.逐步建立健全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在每年的年终考核中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考核力度,逐步健全考核机制,使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四、结语
搞好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服务队伍。目前,各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缺失与不足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情况会及时得到改善,我们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一定会得到壮大。
参考文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4
一、注重管理保障, 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 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 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 同时加以量化, 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 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 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鼓励创新实践, 构建创新体系, 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 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 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 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 在职能发挥方面, 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
二、注重硬件投入, 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 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 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 扩大活动场地, 增添活动器材, 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 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 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 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 积极争取跑办行政村 (社区) 文化室建设项目, 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 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 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 结合福建援建项目, 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 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 至2011年年底, 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 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 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 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三、注重队伍建设, 促进发展壮大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 他们具有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和创造文化价值的能力。因此, 激发和引导农民的文化自觉, 不仅要当作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也是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这更说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 昌吉州各县市一是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在公招“村官”中, 择优招聘, 将入选的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 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 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有目的地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文化单位跟班学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本村业余文化队伍, 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储备相应的文化人才,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抓好村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农民组织各种文化队伍, 各乡镇、村组因地制宜地落实好“五支队伍”建设, 即社火秧歌队、戏曲演唱队、歌舞表演队、乒乓球篮球队、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县市、乡镇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 村级业余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户纷纷建立起来,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这一形势, 上级文化部门及时对具有长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村给与相应的命名挂牌和鼓励支持;对具有一定文化专长的农户, 如戏曲演唱、器乐演奏、剪纸刺绣、木雕石刻、书法绘画等均分别命名为“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等。实践证明, 各村的农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文化需求, 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和自主创建文化组织、文化户, 这不但解决了文化需求问题, 而且能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另外, 在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上, 还注重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差别的搭配和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群众参加, 做到文化队伍以老带新, 全民参与, 从而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生命力的延续, 促进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注重典型引路, 促进整体发展
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代替健康的文化生活, 没有文化小康相配套的小康经济, 只能是脆弱的经济。当前, 为民服务的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 昌吉州各县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经济基础好、文化底蕴厚的村作典型示范, 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即与创建州、县、乡级文明村相结合;与创建“五好”文化阵地相结合;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相结合、与“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相结合, 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推广体育文化, 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 也得到文化的提高;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相结合, 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影活动, 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这样一来, 不仅能为村级文化建设增添亮点, 而且还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形象。通过典型辐射带动, 一些村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 很快地扭转了落后的局面, 并陆续跨入了乡镇、县市、乃至州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的先进行列。
五、注重活动普及, 促进实效产生
村级文化建设的硬件硬起来之后,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也显现出来。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以各类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健康发展, 并产生了可观的实际效果。如在农闲时间或节庆时日开展的自娱自乐型的戏曲、歌舞、曲艺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民们已逐渐从单纯的欣赏者向积极的参与者转变。通过这样的演出活动, 不仅使他们的在身心上得到了愉悦, 而且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出了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再如村级文化室中的图书阅读、各类知识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让村民们真正开阔了视野, 增加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得到了实惠。在充分发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 全州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 由于多种原因, 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笔者认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工作, 解决传承人问题, 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 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去。遵循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的方针,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 借鉴“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的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百村特色文化”竞赛, 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主办为群众联办,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 近年来, 在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昌吉州各县市除了采取以上做法之外, 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初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较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5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途径和机会。
其次,目前山东大学正阔步走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所百年学府,自其诞生之初就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山东大学11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国内外大学之林。这次实践活动是山东大学培养其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生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锻炼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团队收集到大量真实资料,对调研对象形成了深刻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培养了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
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诸多领域,文化的发展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存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
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东营市市政府驻地、胜利油田基地、山东济南、浙江宁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备。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建设水平较高,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务周围居民。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乡镇、行政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类型单一。
当然,其中亦存在特殊情况。如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虽为一行政村,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对同类型村庄而言存在明显的先进性。这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所致。
2、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同文化资源配置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首先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硬件配置比文化软件配置先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多于和高于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奉献等。
其次,在文化硬件资源中,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型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建设数量较少。
再次,文化活动存在“欣赏水平式垄断”。部分文化艺术活动仅仅为少数人提供文化服务,而多数居民因欣赏水平有限既无兴趣也没能力参与其中。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与居民文化需求间存在不对称问题
在部分乡镇、村庄,居民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因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和规模小等特点而不被重视。相反,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的网络、无线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却存在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在市区,因人口众多,需求各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因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很多公共文化活动虽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但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
三、对策和建议
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力、引领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普遍看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这体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健全,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且缺乏文化人才储备,而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是改善现状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地方财政应当统筹兼顾,适当倾斜,逐步提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且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之供给。
2、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导致文化资源存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统筹发展,必须在保证城市文化功能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西部倾斜,使公共文化走向田野中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农村基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满足村民经常、就近和有选择的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
3、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
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有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前提下,提高群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同时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场所。在农村,做好规划,以科技下乡为核心,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优秀民间艺术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民间文艺舞台,最终让村庄成为有文化的“新农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村民”。
四、结语
“文化@基层”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团结协作,发挥跨学院、跨专业的优势,制定了科学的调研实践计划,安排了了详实的调研任务,在山东东营、山东济南、浙江宁波等地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形成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该调研团队的活动旨在通过调研相关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文化需求现状来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贡献我们山大人的一份力量。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了活动任务。
参考文献: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6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变革
一、前言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开展了一些大的文化工程和文化惠农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文化生活,但是受行政体制分割的影响,各大工程和项目之间亦是以各部委牵头实施。各部门难以突破不同行业管理之间的壁垒,皆以各自行业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建设及实施管理,从而形成普遍性的上面规划建设面面俱到,撒胡椒面,而下面照单全收,分别布营的现象。当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普遍实行“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即管理上由市县文明办、文化局与乡镇共同管理,属双重管理单位,活动经费和管理人员均由乡镇负责,县(市)级文化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致使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经费和人员不到位,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从农村各地的实践来看,正是由于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结构造成的行业自我设限,导致本已有限的资源整合不良,管理不到位,互相推诿责任,大大降低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
二、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第一,政府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尚未实现向“服务型”转变。我国目前仍处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及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向转变的历史转型阶段,因而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既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又具有转型期经济体制的烙印。政府部门不仅制定文化职责和市场监管,而且直接投资文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发展中政府部门“管办部分”的状况。这一传统的文化体制,在当今已完全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同样也面临着制度转轨时期的“真空”,传统体制下的文化管理与供给体系基本上处于“网破人散”的局面,而转型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尚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与县乡党委政府的“脱节”现象,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责不明,组织机制不全,考核目标不清等问题。
第二,体制结构呈无序状态,机构内部功能紊乱,多头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传统文化体制这种科层化的行政管理架构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容易造成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和组织的低效率。就政府部门来说,文化管理的职能部门众多,诸多文化行政主体行使文化职能,往往造成交叉行政,重叠施权,政出多门及政令不一。如随着网络游戏与音像制品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现象之后,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为争夺市场管理权而蜂拥而至,进行职责争摊和权力分抢,而彼此间在市场准入条件、稽查监管强度和社会性奖惩方式等诸多限制管理环节的歧义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社会戏称为“上面三国演义,下面诸侯混战”,以形容本是完整的文化市场管理权被不同部门分割得七零八落,各部门却依据分割到的权力设立各种规制。同样是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即使农村文化市场秩序混乱,问题成堆,亟待加强监管,却因农村文化市场比较分散,存在着面大线长的管理难度,各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基层政府皆少有作为。可见,这种管理体制造成政府文化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上下错位,各行其是,有了利益,互相争抢,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极不利于文化事业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
三、农村基层政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
一是探索农村基层政府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垂直集中管理机构,进一步协调督促组织、宣传、文化、财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教育、科技、司法、农牧、卫生计生等部门切实抓好设施、队伍、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注重发挥文化部门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政策、预算等进行统一协调,对下级文化部门实行垂直行政管理,其他部门进行行业监督指导管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加以明确,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由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加强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和规划。
二是明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工作责任。各县级党委政府应在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要求下提供有效的政策导向,合理统筹县域的资源安排,组织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供应;明确各乡镇党委政府是所在辖区内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把乡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纳入本乡镇党委政府每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自身财力提供部分文化产品,扶植和策划文化活动,明确乡镇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使文化工作者有时间有精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镇对村落文化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村委会根据村民意愿组织开展活动,最终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服务网络。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7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辅导,资源整合
我党的第十七届七中全会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 其中重点强调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从而突出了我党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于文化馆来讲, 其是建设公共文化系统中的关键内容, 需要全面发挥其功能, 保障好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以下简要分析了基层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 仅供参考。
一、当前基层文化辅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 基层文化辅导的力量较为薄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文明水平的逐步提高, 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趋于专业化、标准化及普遍化。社会中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基层的文化辅导工作有着更多的需求, 为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是, 很多文化馆依旧沿用以往的工作模式, 文化辅导工作以无法适应当前发展需求, 落后于社会发展。如果仅依靠文化馆当前的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工作, 很难完成任务, 无法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要。
(二) 基层文化辅导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 基层文化辅导团队的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 业务从业人员趋于老龄化发展。因为多种原因, 很多文化馆长时间没有接纳新人, 一些年轻的、专业技能熟练、文化素养较高的干部无法参与到文化辅导团队中;其二, 从业人员的学历较低, 专业技能相对薄弱, 无法胜任当前基层文化辅导工作;其三, 基层部门中行政管理人员、业务从业人员及文化骨干的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相反, 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较为闲散, 没有人员进行整合, 严重浪费了资源。所以, 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激励更多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基层文化辅导的队伍中, 贡献自身的力量。
二、对基层文化的辅导资源进行整合
(一) 激发基层文化爱好者的热情
对于基层的文化爱好者来讲, 其主要包含文艺骨干、民间艺人、自愿者等。他们长时间工作及生活在社区中, 拥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及服务基础, 是建设基层文化的精锐力量。基层文化辅导的工作重点就在于让这些人积极的组织民众进行科学、高效、健康、良好的文化活动, 他们不仅作为基层文化的辅导目标, 同时也作为资源开发的人员。例如:在重庆市的某区域文化馆, 就整合了很多文艺骨干, 创建了“文化指导”团队, 有步骤、有规划的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增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业务能力及综合素养, 再让他们加入基层文化辅助工作中, 就形成扎根基层的文艺辅助团队, 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现今, 已经产生了辅导系统, 提高了基层文化辅导的质量及效率。
(二) 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引导与帮助功能
伴随着基层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民众对精神文化的要求及文艺水平的标准越来越高, 从而为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同周边的高校、大学等进行合作, 尽量为专家、学者创建深入基层的机会, 让他们对基层文化辅导工作进行指导。另外,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基层文化辅导工作中, 增强他们的实践经历, 从而不仅处理了辅导团队人员老龄化问题, 同时又创建了一致富有能力、高素养的青年辅导团队。
(三) 创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文化馆应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 创建一支以文化馆为领导, 专业人士为骨干, 社会各界业余力量为候补的基层文化辅导团队。并以此为基础, 创建一个覆盖社会艺术培训、基层文化指导、未成年人文化辅导、农民工辅导等内容的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其主要负责对基层文化的辅导模式及方法进行研究, 编订年度计划、辅导规划, 同时依据真实情况对组织内的成员进行培训。设定专人负责进行联络工作, 及时了解并掌握辅导的进程, 找寻其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对辅导中心进行调整。另外, 应确保辅导团队的专业技能及文化素养, 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创建基层人才培养计划, 利用网络技术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从而确保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四) 对社会自创的文化活动进行积极引导与帮扶
伴随着基层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 社会内也产生了很多自发的文艺队伍、文艺个人及自创的社戏、文化大院等活动。这些队伍及活动高效的汇集了一些喜爱文艺的人员, 进行健康的文艺活动。例如:在湖南省的施家梁镇施家村, 就有居民自创了农民的合唱团, 在天府镇, 也存在自创的市民艺术队伍。在文化馆获取此信息后, 主动登门为其提供服务, 帮助民众规划活动流程、培训表演人员、编创节目, 进行彩排等。在2011年的农村文化进社区活动中, 他们大显神通, 获取了良好的效果。再例如:在某市的公园、街头, 经常活跃这一些文艺爱好人员, 定期组织一些文化活动, 他们多为该地文化馆中的骨干分子或者社区、街道的民间合唱队伍, 利用他们积极的热情与饱满的态度带动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对社会自创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与帮扶有助于更全面的激发民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有助于团结民众与基层人民的心, 从而提高基层文化的辅导质量及效率, 丰富民众的业务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 想要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 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遵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需求, 增强整合基层文化辅导资源工作, 创建一支技术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基层文化辅导团队, 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文化辅导服务, 从而提高辅导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庆国.陈敬良.农村出版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及其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出版, 2013 (02) .
[2]张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1 (07) .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8
1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特别是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实现了县县拥有图书馆。温家宝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 加强文化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近年来, 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2001~2006年的5年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达654亿元。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到158.03亿元, 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1.91元。文化事业费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几, 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财政的增长幅度。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 国家投资4.8亿元, 地方投资14.2亿元, 对全国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予以补助, 建设规模达197.27万㎡。同时, 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公共文化服务效果明显增强, 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目前此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5TB, 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 中央财政为此投入24.67亿元, 地方也有资金投入。由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让更多的老百姓享有了更多公共文化服务, 享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文化实惠。
但在各项工作成果喜人的同时, 也存在不容乐观的一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县以上基层公共图书馆2791家, 据统计目前尚有700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经费, 一些图书馆虽已建设新馆, 却缺乏相应的馆藏。如河南省, 全省119个县级馆, 馆藏量达到8万册以上的只有10个, 不少图书馆只有几千册的藏书。全省图书购置费在1万元以下的县级图书馆有77个, 其中全年无图书购置费的有41个, 有53%的县级图书馆连参加行业评估的资格都没有。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 国家财政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仍需加大力度。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城乡差距和总量不足。从文化事业的投入看, 2006年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经费是158亿元, 但用于农村的仅有40亿元, 不到三分之一, 这些资金用到县以下的就更少了。如果按人均算帐的话, 每个农村人口享有的文化事业费只有1.48元, 所以说多数的文化事业费分布在城市, 农村的水平偏低。李长春同志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在农村。”言之有理, 说到了点子上, 国家应采取倾斜政策, 加大对基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除了贯彻普遍均等的惠民政策, 还要继续实施重大文化工程, 比如文化信息共享、送书下乡、农村书屋等。为了使图书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能够正常运转, 中央财政需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使图书馆有钱买书, 使基层的群众和农民也能看书、看报。
国际图联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应为1.5km, 即在城镇平均1.5km2内应当有一所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然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 特别是服务最广大群众的基层图书馆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不仅达不到, 随着近些年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原在城中心黄金地段的馆舍, 被征用作商业用地, 而将新馆舍建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新馆建成后, 虽然很大、很漂亮, 但因为交通不便, 读者寥寥无几, 门可罗雀, 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文化设施建设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方便人民群众为原则, 不能一味追求急功近利的经济效益和馆舍的豪华气派。像图书馆, 就应该建到居民区或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 方便读者利用和阅读。同时,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当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 然而在城市住宅建设中, 社区图书馆建设却凤毛麟角, 许多居民在享受社区幽雅的居住环境及齐备的生活服务的同时, 无不感叹在社区内缺乏一块“文化绿洲。”因此,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将图书馆设置到老百姓身边, 为民众提供阅读和获取知识的便利, 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治国方略, 又符合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 意义重大。
2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主体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明确了一个思路, 那就是中国的政府要从“经营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服务民众的最大和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必须把握两个方面:方向和主体。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 是要满足中国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 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必须是健康积极的。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必须是政府。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担当关键性、决定性的角色, 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
政府不仅应该是“投入”的主体, 还应该是“引导”和“建设”的主体。首先, 政府必须给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这是任何别的机构都无法代替的;其次, 政府必须要培育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骨干部分”, 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再次, 政府不仅要组织公共产品的生产, 更要购买这些公共产品并用来服务民众。因为, 国家的征税权利与其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是相对称的, 人民的纳税义务与其享有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是相对称的, 所以,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与职责。而公共财政又是保证国家和政府履行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石;最后, 除了在硬件上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外,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持续培养人才梯队。在国外,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来源于政府、基金会和企业。而我国现在的情况却是主体 (政府) 缺位, 骨干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失位, 社会力量没位。笔者认为, 需要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高度出发, 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政策、新理念出发, 理性梳理和正确剖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总之, 政府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 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同时, 国家应当建立一个长效而稳定的服务机制, 整合服务, 集中投资, 归口管理, 从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 普遍均等服务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由基层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下, 并由政府组织与提供的一种图书馆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实质是政府履行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 体现的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大众在公平、公正获得其知识信息基本需求服务这一基本权利而安排的文化福利制度与规则, 属于社会再次福利分配范畴, 注重的是“普遍和均等”。
各级地方政府, 特别是基层的县区和乡镇政府, 如何正确看待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 如何体现和落实“普遍均等”原则呢?这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普遍均等”服务的含义。根据OECD国家对“普遍服务”的定义, 它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可获得性, 即无论何时何地, 都应当得到相应的准公共产品;二是非歧视性, 即所有用户都应当被同等对待;三是可承受性, 即服务的价格应当为大多数用户所能够承受。《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县 (市) 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而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政策, 旨在通过缩小图书馆服务辐射距离而合理体现“普遍均等”原则, 也是符合图书馆服务产品的特性要求的。《纲要》还指出“要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的政策措施。因此, 根据财力和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 力争在每一个社区、乡镇的中心位置规划建设一个或多个合理规划的公共图书馆, 通过县区级中心图书馆和乡镇级分中心图书馆实现对整个区域城乡居民的辐射服务, 达到服务的“相对普遍均等。”但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地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规划, 不可盲目决策。例如, 有的县区级政府 (人口在50万以下) , 不顾乡镇和社区公共图书馆几乎空白的情况下, 规划并建设近2万㎡的县区级中心公共图书馆。这是脱离实际, 在搞形象工程, 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一来必然导致本已处于落后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趋于延缓。
从目前总体的情况看, 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最大的问题仍是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太大。公民本当拥有“普遍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但是由于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 造成了文化发展差距巨大, 使得这种“普遍均等”的权益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怎样才能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理论上来说, 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投入应由本级财政支出, 但是如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有限, 投入受到限制, 就应该由中央财政以专项拨款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投入。
4 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
4.1 法规政策保障
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要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就
新型农村交往的精神动力实证研究
万蓬勃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山东
青岛266109)
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引起了空前的关注, 如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如何进
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 也成为农村社会的聚焦点。越来越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教育文化交往要求是新型农村交往的精神动力, 农村社会交往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民自身素质呈正相关性。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促使农村的社会交往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从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 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关键词]农村交往;精神动力;实证研究
必须运用法律法规形式, 将基层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及其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国务院及政府主管部门十分关心图书馆工作, 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图书馆发展的若干规定。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按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的图书馆法, 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 我国的文化立法工作也长期处于“软肋”状态。从整体上看, 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内的文化事业建设的法规建设还很缺乏, 对于文化事业发展十分不利。需要通过文化立法把党和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上升为国家意志;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来实施, 给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以法律的地位, 给文化建设和发展以法律保障, 这是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 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来推动基层图书馆事业建设和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必须的。
4.2 经费保障
经费是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济支撑。在图书馆法尚未出台之前, 各地方政府应将体系运行经费标准, 主要包括:设施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读者活动等费用列入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规划中, 并保障落实, 可成立由读者和市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年底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布各县区、乡镇的实际投入情况, 对未达标者进行问责, 以全力唤醒各级地方政府的图书馆责任, 促进县区、乡镇政府保证图书馆经费的投入。
4.3 人员保障
图书馆事业稳定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基础文化素养, 多学科知识背景, 熟悉业务, 把握发展趋势, 具有创新服务理念的专业人才队伍, 他是基层图书馆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 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员工, 必须是深爱着图书馆事业, 把平凡的工作岗位看作崇高的事业, 时时处处注意图书馆的社会公众形象, 精心细致地对待每一次读者服务活动, 具有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主动思考、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改进工作。这是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同时, 还须解决好基层图书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待遇偏低, 人才流失的现象。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系统的科学管理, 以制度化管理来保证基层专业队伍的逐步形成和长期巩固。
4.4 管理保障
图书馆的管理体系问题, 仍然是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首先, 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 与公共图书馆系统憧憬的总/分馆建设理想之间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尽管一些地区试行了总/分馆制、构建统一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就是为了突破传统图书馆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 使管理集中化、资源共享化, 但是没有彻底改变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据笔者了解, 一些县区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沿袭了传统的县区、社区、乡镇三级管理模式, 文献资源、管理人员及日常经费均由各级行政部门负责, 投入必须取决于各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年度财政状况。一些社区和乡镇后续投入没有保障, 图书馆难以为继;一些乡镇出现多头投入, 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浪费;管理人员或设专职, 或为兼职;虽然标明了开放时间, 但实际服务时间很少符合要求。这些局限直接影响了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必须积极探索, 配合社会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的变革, 争取尽快打破传统行政、财政管理体制的束缚, 实现统一运作、一体化管理的总分馆体系,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总分馆制, 为基层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姝, 展示激情与责任的神圣平台[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 2008-4-5 (4) .
[2]李漓, 政策保障政府买单[N].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 2008-4-5 (8) .
[3]蔡箐,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及其法律保障问题[J].图书馆杂志, 2008 (2) :6-8.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9
关键词:基层,艺术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服务
伴随着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步伐,我们看到, 历史的机遇又风尘仆仆地迎面而来。这个机遇就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几年来我们更体会到:国有基层艺术表演团体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 是一种水涨船高的依存关系。
乐之一:农村文艺演出市场与日俱增
经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深知国有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 完全是以市场为价值导向的。然而我们对农村实际存在的演出市场到底有多大、有多深等诸多问题都还没有透彻的了解,这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改革紧迫性的认识。只有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之中,我们才能对农村演出市场有清醒直观的了解。每年剧团(当阳市歌舞剧团)送戏下乡都在150场以上,但这并不是农村文艺演出市场的全部,还有不少的演出份额正在被个体演出社团所分领,但这还是不能满足农村演出市场的需求。
乐之二:农民的审美观基本没变,瞄准农民心理进行创作
一个剧团犹如一个人,如果久住城镇少下农村,或不接触农民,就会被这时尚、那风向、那思潮摇得稀里糊涂。
笔者经历了多年的基层文艺演出工作后发现:当今的农村就像一条流动的河,留下来真正务农的一是中老年人,二是留守儿童,他们立足家乡,在文化审美上颇具稳定性:歌舞类节目(如流行舞、流行歌曲等一些都市文化类节目)少儿们非常喜欢,但中老年人不怎么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舞台上讲述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个性鲜明的现代人物、土腔土调的本地典型,这种审美观基本上延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审美观。难怪在文艺界有人这样说:只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打动人心。
乐之三:投身城乡一体化建设,冶炼剧团营运之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时时都在变。 公共文化服务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其实是农村深刻变化的结果。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又成为了农村变化的新主题,公共文化服务必将对基层剧团发出新的呼唤,二者将长期处在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关系上。
基层剧团和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基层剧团与政府之间、基层剧团与其他文化机构之间、基层剧团与农民之间、基层剧团自身之间的关系。
基层剧团与政府之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历来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准则。由政府买单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还是固定市场行为,没有竞争对手,而基层剧团是被政府选择的对象之一。今后随着社会投资创办的文化团队的队伍扩大和演出质量的提升,基层剧团将和它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被选择。如果仅靠剧团与政府的一点行政关系,是不一定能争取到更多更大的演出市场的。因此,基层剧团还应该加强与政府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人才队伍地建设,增强创作实力, 巩固自身在各种文艺演出团队中的整体优势地位。
基层剧团与其他文化机构:基层艺术表演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两个方面尤要注意:一是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团结,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有偿和免费之分,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服务群众为己任的,应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二是以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建立起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队伍,并以此不断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基层剧团与农民之间:由于有人先期或后期买单,基层剧团投身公益性演出活动容易出现不负责任的倾向,出现如质量低下、草草收场等现象。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服务对象当人,只要钱到手,什么都忘了。实质上,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是人心对人心的交换。
基层剧团自身之间:基层剧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想收到较好的效果,剧团自身所表现出的作风至关重要,尤其是剧团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作风和原则是什么呢?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的“文艺家应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因此,基层文艺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政治觉悟、文学修养和专业技能,更好地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 先行者、先倡者,更好地服务农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10
1 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 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 基层图书馆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基层图书馆与一些大型图书馆在软硬件条件、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但从基层图书馆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满足大众基本文化需求而言, 基层图书馆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根基。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 也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秉承“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的宗旨,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 将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获得图书馆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层图书馆的天职。因此, 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 是提高广大基层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需要, 更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职责。
2 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2.1 基层图书馆具有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或社区组织支持和赞助的文献信息中心, 以收集、整理、保存、开发、服务为己任, 面向社会所有人提供免费服务, 以保证个人和社会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平等与自由。公共图书馆是属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之下的, 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财政支持和保障的公益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 公益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调整信息分配、维护信息自由公平的保障制度, 其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 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有义务为社会所有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1]。图书馆是公益性很强的服务阵地, 面向社会所有成员平等开放, 确保人们基本文化权益与知识自由获取, 彰显了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精神。
2.2 普及科学知识, 提供终身教育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是社会公众进行普及科学知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图书文献, 它能满足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要求。图书馆长期稳定的对全社会成员普及教育、传授文化知识所发挥的作用, 是任何学校无法替代的。图书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设施, 为无数普通学习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这里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 特别能够满足残疾人、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要。新型的图书馆是大众的互联网, 具有快捷获取信息、高效处理和分析信息以及迅速地把知识传递到用户手中的技术能力, 使读者在这广阔的知识海洋中, 均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进修, 推动自主的终身教育, 它成为人们一生中最便捷、最直观、最廉价、最平等的学习平台, 成为面向社会所有人开放的无门槛的大学。
2.3 保护文化遗产, 收集地方特色文献的作用
图书馆的产生, 使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它从诞生之日起, 就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 从古代典籍到现代数字化信息, 只要是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图书馆保存的对象。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馆藏数字化、电子化, 使文献资料更长久、更完整地得到保护。丰富而多元化的馆藏资源, 成为先进文化理论研究、传授文化知识、以及开展文化娱乐不可或缺的资源支持。同时,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 对这种地方特色文献的搜集、整理、收藏是基层图书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基层图书馆应加强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形成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库, 向读者提供本地区特色文献资源查阅、咨询等服务。
2.4 传播先进文化, 发挥文化娱乐功能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分为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提供文化休闲空间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2]。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 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文化资源, 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些资源的利用极大的促进了公众文化娱乐、情趣提升和休闲阅读, 使其拓宽文化视野, 从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讲座, 演讲比赛, 文化展览、学术会议、举办知识讲座和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使图书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的第二休闲空间, 满足了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3 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发展对策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公益性工程, 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基层图书馆必须采取措施, 抓住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机遇, 夯实基础, 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
3.1 培育公共服务理念,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培育公共服务理念是现代图书馆践行高品质服务的需要, 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要为群众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文化服务,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作为支撑[3]。专业人才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坚强后盾。为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图书馆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基层图书管理的一员, 要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掌握做好基层图书管理服务工作的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 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以适应新环境和用户新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 使基层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2 加强政府主导, 加大投入, 合理规划
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力量, 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 监督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政府的文化职责, 主要是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规划, 投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实现文化责任的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文化产业化在社会文化生活甚至政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追求利益最大的市场所无法取代的。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应逐步加大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各级文化部门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 制定本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 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每年确定图书馆目标, 任务和措施, 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 建立严格经费使用制度, 进行审计和监督, 使政府下拨经费直接进入基层公共图书馆专用账户, 确保购书等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3.3 健全服务体系,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建设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 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基层图书馆应立足馆藏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对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进行有层次和系统化的业务指导。通过建立基层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协助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提升服务水平。基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闲置的资源与其建立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 对其藏书结构, 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 开展业务辅导活动, 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对于藏书数量不足, 财政投入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环节的文化站、图书室, 基层图书馆通过与其建立流动合作关系, 利用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 由基层图书馆配备特色文献资料, 采取建立流动图书箱、流动图书车等方式, 定期调配各图书室的图书, 让基层图书馆的图书轮流放置在各个服务点内, 源源不断的向各文化站、图书室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同时, 也可以利用共享工程提供流动播放器、光盘等载体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适用技术, 使流动服务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3.4 加快建设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新时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科学文化的日益发展, 基层图书馆传统的存储模式和服务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力度。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多数大中型图书馆和部分小型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图书自动化管理, 建立了本馆的馆藏目录数据库。但对县级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 由于受经费、机械设备、人力资源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信息化建设起步维艰, 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为加快基层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应通过强化领导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建立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走全面合作的发展轨道等办法, 努力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满足基层群众对于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切实让基层群众在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得到实惠。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 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而基层图书馆是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基层图书馆应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服务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信息化建设, 这样基层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就会得到进一步延伸, 服务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改进,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 2009, 16 (5) :122-126.
[2]吴宏想.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建筑学研究前沿, 2012, 18 (5) :375-377.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篇11
公共卫生是指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如传授健康科技,预防并监控传染疾病,增强身体功能,保持公民身心健康,以实现延年益寿的目的[1]。公共卫生服务是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公民享受健康保障的最底线。当前我国公务卫生服务正逐步走向均等化,它不仅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还集中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公益医疗服务的决心。自2003年的SARS暴发后,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也逐步升级,2009年的H1N1流感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健康神经。随之人们也更加积极的面对公共卫生及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办法。基于此背景,笔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出发,针对现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应对全国性突发传染病和应急事件中的表现也存在着不足。因此,笔者对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随着基层公共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和工作强度也不断增加。但我国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仅为14%[2],基层人力资源已跟不上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成为了制约公共服务事业进步的阻力之一。而大量专业人才都积聚在我国省市的各大医院,这种地域与人员的不合理配置格局不利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国公共物资在空间分配上也存在弊端,东中西物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差距,这一硬件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等级”服务:医院对不同户籍的就医人员采取不同的服务态度,使就医人员在情感上得不到平等对待。如对隶属于本辖区户口的居民给予免费接种疫苗、老年保健等公共服务[3],但针对外来户口的居民只给予免费疫苗接种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实现,也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基层人员能力欠缺:从基层人力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中可以看出,我国医学精英都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好的省级或市级医院,只有少数人会热情的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人员的质量。在全党全国全力建设公共卫生的重要时刻,必然会加大对基层人员的要求,而基层人员具备相关公共知识的并不多,致使基层公共卫生及服务力量达不到党和政府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发展均等化公共卫生的人员配备要求。此外,医疗机构职能在分配时也存在偏差。同时,政府下设的卫生行政部门及一些医疗机构制定的相关体制,也不利于当地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而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发挥作用,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不能满足这项惠民工程。
对 策
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人员积极性:增加基层公共服务专业医生的数量,这样既能提高基层公共卫生的服务质量,又能提高整体医疗事业的服务质量。政府如何把全科医务人员引入基层服务,这是发展公共卫生的关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在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基层公共服务,并给予相关服务奖励,从而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设重大项目:重大服务项目主要涉及慢性病、传染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相关项目。因为传染病需要进行提前预防[4],在确诊后还需要及时上报治疗。而对慢性病需要进行指导,宣传正确的健康理念,督促進行健康的锻炼等。此外,还要制定应对基层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进而减小公共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高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及管理人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在培训中,应注重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并提高服务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专业人员需进行定期的实地实践,开展基层公共卫生讲座,传授公共卫生知识。此外,还要对公共卫生进行监测和实时评价,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定编定岗,并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以推进基层分配制度的改革,并实现多劳多得,从而调动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把服务质量、数量和社会的满意度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建立监督机制,进行跟踪调查评定,并进行月度汇报,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科学有效的进行。此外,还可用绩效考核的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基层服务领域。
讨 论
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医改的过程,同时还是实现人们共享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建议不断改善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资源,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尽早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徐立伟.半数死亡漏报折射基层公共卫生困境[J].中国社区医师,2011(23):26.
2 黄春广,刘风琴,张金生,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6):590-591.
3 何建军,谢聪,孙明惠,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2(4):138-139.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篇12
一、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基层图书馆是文化传播且营造和谐积极影响力的工具
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功能设施, 其最根本的核心作用力是积极有效的发扬并壮大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先进文化的精神和氛围,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营造整个民族的和谐积极的文化和精神氛围。让政府和群众都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实现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文化吸收、文化展示、文化互动和文化教育的目的, 不断为国民提供一个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文化传播基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还表现在它对基层文化遗产和不同地区区域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发展史的保存和记录, 这种社会职能的作用发挥也在潜移默化中在进行着珍贵历史的文化传播, 让群众对过去的文化遗产有一个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认识和启发。同时基层公共图书馆为了更好的拓展其服务的功能性, 根据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为群众提供多种不同的文化休闲服务, 包括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和研讨会, 并对相关文化内容进行展览和交流, 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类继续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同时政府也极力倡导和支持全民阅读, 不断推进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这个过程能不断促进我国群众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也为我国的公共文化传播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2.基层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信息咨询的知识性作用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上一层公共图书馆进行任务和文化职责上的分担, 其最核心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不断促进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精神。另外, 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文化教育机构, 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养成的作用, 这种图书馆发挥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功能也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所区别于其他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个职能。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社会教育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但这种教育并非只有教育机构比如学校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图书馆也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知识性作用, 图书馆的这种教育作用是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所具有的职能和作用价值也是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信息咨询的知识性作用。而随着社会和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 基层公共图书馆也在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的需求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并开拓更具与时俱进且更好的发挥社会教育价值的新内容, 强化公共图书馆公益、公平性教育, 为全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
3.通过基层图书馆实现广大群众获益文化素养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公益性特征, 是图书馆为广大群众所带来的文化服务这一特点。从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来看,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之下才有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这个过程也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的实力的不断演变发展中, 人们开始对知识文化有了一定的需求, 才让图书馆具有一种文化知识传播的服务职能, 来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服务。公共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文化传播的原则是通过政府的精神和政策的指引, 为广大群众提供最基础的文化权益, 来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文化素养。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所具有的公益性也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的最根本特性,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作为基层的公益文化事业的传播服务者, 不断为群众提供各类不同的文化需求, 这种文化服务是惠民利民的存在, 同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播职能, 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 保障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需求, 提升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同时, 促进我国社会的文明建设发展。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定位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
1.基层图书馆的主体失位
基层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具有公益性的文化组成部分, 在其作用和职能的发挥过程中需要有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引导支持, 但在图书馆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乏重视和引导, 这种问题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去, 造成了不同时代的战乱和政局动荡不安, 这些后果都离不开对文化建设的缺乏和不重视。当前, 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工业发展占据了主导, 而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却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立场, 使得我国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整体国民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制约了我国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进步。
2.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理念落后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在20世纪初我国有大批的学者走出国门, 这加快了外国思潮在我国的兴起, 其中图书馆思想的引进和传播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建国初期, 也是随着我国大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图书馆学理论的过程, 不断开始进行了图书馆教育文化的研究, 并逐步开创了属于我国自己的图书馆。但在这个过程中, 图书馆的建立受到多种思想成分的干扰和阻碍, 包括封建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发展意义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成冲突和障碍, 这种冲突和反对的思潮使得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存在一定的限制和误区, 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对文化知识需求的发展, 没有切实真正享受到来自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同时在图书馆的发展中, 国家对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存在一定的意识偏颇, 把对图书馆的发展主要着重放在大型城市博物馆, 而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的忽略意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拉长了我国图书馆建设与国外的发展差距, 同时也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 当前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这种滞后现象, 需要政府加强重视力度, 并通过资金和人才的双重投入, 才能更加全面而有力的推进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进步。
三、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建设和发展
1.基层图书馆要有一定的创新特色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我国图书馆事业也在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的特色来进行综合的规划建立, 并对图书馆建立的结构、资源配置、人员分配以及服务内容体系进行整合计划安排, 不能按部就班, 需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秉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建立适合当地区域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特色, 更好的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呈现和传播, 并根据当地群众对文化的内容和需求进行多种具有特色和创意性的文化信息服务, 让基层图书馆成为基层群众文化信息服务的中心, 并不断通过本区域的文化沉淀和人文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形成属于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播的中心, 让基层图书馆成为我国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头作用, 更好的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断培养群众热爱祖国文化和历史精神的素养, 并通过基层图书馆的创意特色发展实现我国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更好的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2.促进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科技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深入使用。网络技术的发达所带来的便捷作用也开始逐步延伸到我国的各行各业, 这使得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形式, 为广大群众也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文化吸收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虚拟服务平台, 为广大群众提供无障碍的信息服务。同时,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 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已经被大众通过这种渠道开始购买信息产品, 并让图书馆的文化传播的作用力开始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和约束,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阅读的可能。另外, 当前众多手机用户可以发展为图书馆现实的虚拟用户, 这非常方便的满足了不同群众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需求, 并解决了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用户缺乏的问题, 而从侧面需要图书馆在这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更好的利用这种信息技术来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 能够提供用户所需信息并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因此在信息科技化的趋势下, 基层图书馆通过开辟虚拟社区与完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更好的为基层群众提供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从而能够为其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便捷直接的无障碍信息服务, 真正发挥图书馆的切实文化传播的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 我国的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利用当前的科技创新技术, 在政府对基层图书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引导下, 建立符合当地基层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并不断营造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精神与和谐氛围, 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的信息资源,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综合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素养, 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更好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对推进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尤其是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国家也在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不断呼吁和加强对文化建设部分的重视, 主导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战略, 并将其作为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发展要素。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定位
参考文献
[1]龚蛟腾.基层图书馆的定位、反思与趋向[M].学术论坛, 2013.12:4-9.
[2]王燕.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国家文化战略实施的基石——浅议基层图书馆发展[A].科技广场, 2013.2:149-153.
[3]杨晓丽.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A].大连大学学报, 2012, 33 (6) :123-125.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推荐阅读:
基层公共文化体系06-05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01-20
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08-27
基层公共卫生10-01
基层公共卫生绩效考核10-25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村级活动场所及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议书09-24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05-13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