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2024-09-29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通用9篇)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篇1

峡口镇文化广电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峡口镇紧跟上级步伐,加快建设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现将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峡口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峡口镇位于香溪河流域中下游,长江西陵峡北岸,是兴山的南大门,东邻水月寺,西接高桥,北抵高阳镇,南通屈原故里秭归县归州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兴山至宜昌,兴山至秭归、宜昌到神农架的必经之地,宜巴高速公路途径境内,距古夫新县城31公里,距长江主航道34公里,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峡口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民风淳朴,全镇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3人,峡口是山区农业镇,有粮油、柑桔、茶叶、牲猪、核桃、药材六大产业。

近几年来,我镇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乡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我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为依托,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 延伸,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人员基本情况

峡口镇文化广播电视站于2005年改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在编职工6名,公益性岗位1名;2名女性;大专文化程度3人,其它为高中学历,技师2人,高级工2人,员级2人,平均年龄为44岁。

(二)文化中心阵地建设

峡口镇政府文化中心广场位于峡口镇政府后面,占地2500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该项目自2008年12月公开招投标,2009年5月20日开工建设,于2010年12月15日施工完毕,目前已经全面竣工。建筑面积864平方米,总投资380万元(不含文体器材),有效填补了峡口无文化阵地空白。文化中心现有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内设乒乓球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厅(排练厅、KTV娱乐、健身)等、所有项目全面免费对外开放,文化广场配有广场露灯,音箱,每到晚上6点30分准时打开,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有线电视发展

峡口镇有线电视于2012年在全县率先由模拟电视整转为数字电视,共有电视用户1200多户,具体分布于居委会、祝溪、白鹤、建阳坪、石家坝,近年来,由于点歌台的关闭、四务通的反面宣传、户户通天锅、网络电视的进入导致有线 电视极度下滑,通过续费情况看,目前有电视用户近400多户。

(四)公益电影放映

峡口镇共15个村1个居委会,按照上级的要求各村每月一场电影,全年放映任务180场次,目前已放映157场,10底可全部完成放映任务,但由于公益性电影的放映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电影无人看,劳民伤财的情况,通过放映期间的观察得出几点,一是家家都有电视,智能电话和网络电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没有局限性;二是影片陈旧,好看的片源太贵;三是现在农村群众都是高龄岁数的人在家,走远了不方便。

(五)村村通、户户通工程

峡口镇村村通、户户通天锅3批共发放5000多套,除有线电视通达的地方没有发放外,其它村基本满足了百姓的需求,通过发放后跟踪上门安装服务,有问题的进行售后服务,目前,群众反映较好。

(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峡口镇共有16个村和1个镇文化中心于今年年初全部都挂牌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有图书室17个,其中,16村每村1个,镇文化站1个,藏书达3万多册,每个图书室都配有1名图书管理员(网格员兼职),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全天免费对群众开放,开放时间长达40个小时;但个别村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村干部不重视,无专人看守,图书室和 书架上灰尘多,没有人打扫,书摆放的乱七八糟,建新村委会后图书不知去向,书籍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或图书室当成仓库等现象;体育器材上,每个村都配有乒乓球桌和棋牌桌各1个,双坪、普安、建阳坪、杨道河、平邑口村都配有健身路径1套,双坪和黄家河村由市文化部门配有广场拉杆式音箱1个,大部分村都有独立的文化广场,但缺乏篮球架等体育健身器材,每天晚上群众都可以在上面跳广场舞和健身娱乐,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七)广播村村响工程

广播“村村响”于2016年11月开工以来,抽调中心2名工作人员和在外聘请2名外线技术人员联合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经过4个月努力,15个村的机房,100多个收扩点200多只喇叭30只音柱全部安装到位,并可投入使用,但由于设备招标质量差,目前大部分村收扩点不响了,通过前几天到点检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喇叭无反映,看外表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就是喇叭坏了;二是收扩机不通电;三是收扩点声音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四是群众反映播出的东西听不清楚;四是村里反映,好要发信息没有反映,要跑到机房重新启动后才能使用;五是收扩点少,不能全覆盖;六是信号差不能覆盖到需要收听的地方;七是镇到村里的个别村无法连通。八是发射机不能自己关闭,喇叭里面噪音大,群众反映扰民。

(八)文化活动开展

峡口镇文化中心每年开展2到3场大型文艺活动,腊月邀请书画者协会来到集镇免费为群众书写对联,正月举办闹元宵舞龙舞狮表演,三月联合妇联举办三八妇女节广场舞比赛以及知识竞赛,五月举办了庆五一迎五四道德模范以及全民歌咏比赛;六月联合幼儿园以及小学庆祝庆六一活动,七月举办了庆七一唱红歌比赛,十月联合工会、妇联、共青团共同举办了庆国庆节文艺晚会,元旦联合政府举办了元旦长跑活动,并邀请了县宣传部、县文广新局以及文化馆领导到场观看,每场晚会观众达1000多人次;每年我中心还聘请县里的舞蹈老师和太极拳老师到峡口来培训4到5场,接受培训人员达500多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就我镇而言,近年来新建农家书屋16个,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应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使用率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全镇16个农家书屋面积都比较小,活动场地简陋。大部分图书资料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阅读的需要。农家书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真正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运转困难。目前,全镇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全镇所有建成的农家书屋因资金缺乏,没有工作经费,不能及时更新图书。同时所有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均是村干部兼任,没有任何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大量缩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淡漠。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素质高的建设队伍。然而,农村近年来文化建设人才储备却不尽人意。一方面,由于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没有任何待遇,导致基层“文化能人”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导致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希望今后上级有关部门坚持把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构建村级农村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经常开展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大财政保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一支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增加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将农家书屋管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或建立专门的资金账户,为他们发一定的报酬,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将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具有组织宣传能力和舞蹈、音乐、美术等专长的人选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以充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

最后,我们真诚的期盼上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能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坚持重心下移,更好地惠及普通百姓,把更多的文化资源推向广大农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广大农村基层,让更多的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篇2

一、媒体的基本功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目前,国家给予广电行业部分税收免税或优惠政策,从而大力支持广电的发展,这说明了广电行业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其主要是传播一些与社会公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为社会群众提供公共性的服务。强化广电的传播以及公共性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广电媒体在媒介一体化过程中保障公众的利益,并更好地建设广电媒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好的服务体系,需要有比较完整的媒介体制和规章制度作为重要保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电视台的公共服务部门给公民带来优质的服务,满足群众的视听需求。以山东广播电视台为例,其电视台推出的“民生直通车”新闻报道节目,以“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为核心理念,关注公众发生的小事、实事,在节目最后还会详细讲述一些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小孩子的故事,传播温情,收获爱心,发扬公益事业职能。

二、增强广电媒体服务功能的意义

增强广电媒体的服务功能,是掌控社会舆论主动权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广电媒介的价值在于运用生产内容和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为政府等事业单位宣传政策体制,引导社会舆论,实现这个公共平台的公益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思想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宣传的重点就是人多的地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网民有将近6亿,其中手机网民占了大部分,现在大部分人都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脑等途径获取国内外信息,只有极少数关注主流媒体。广电媒体必须认识到这一现状,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争当舆论的主导者,否则就会逐渐脱离社会主流。在媒体融合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传播平台,增强广电媒体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在网络信息时代下重新建构广电媒体的主导地位。齐鲁频道是山东地区播出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个地方电视台。这个电视台倾力打造了一系列关乎民生、民情的节目,如《小溪办事》。《小溪办事》播出的新闻都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体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关注各种侵犯老百姓权益的事情,急民众所急,反映群众的声音,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每一期的播出内容中,以民生、民情为主题的内容达到整期的90%以上,重点关注不合法占用地皮、各行业乱收费、医疗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新闻,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另外,《小溪办事》以固定的新闻节目时段播出,搜集齐鲁大地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宣传,关注平凡的人,通过普通人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不平凡的光辉,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三、增强广电媒体服务优势的有效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由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转向以手机、电脑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观众逐渐减少,地位受到威胁。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民可以不受传统媒体在时间以及节目内容上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节目、信息,自由掌控所需的媒体内容,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评价等社交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必须增强广电媒体的服务优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应该注意转变创新思维,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开发市场的能力,增强用户的主体地位。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增大其开放程度、塑造互动平台等方式,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追踪用户,从而重新获得主动权。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山东电视台是省级主流媒体,其旗下的公共频道是一个贴近民生的频道。公共频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民生直通车》《新闻女生组》以及《民生三人行》三大节目,受到群众的热捧。以《民生直通车》为例进行分析,其办台宗旨为“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这个节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固定观看。同时,节目注意加强传统电视媒体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此外,《民生三人行》以挖掘地方趣味性事件为主,将事件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制作,再通过“拉家常”的形式,让整档节目充满地方特色,并且能够体现节目的亲近性,扩大了节目的影响范围,不但推动了电视台的发展,而且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节目增强了传统媒体的服务优势,更好地实现了其服务价值,从而不会在互联网的潮流下被埋没。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应该坚守自身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质,强化自身的服务优势,与互联网完美结合起来,重新获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广电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致力于打造平台的开放性以及互动性,更好地充当党委、政府部门的宣传窗口,搭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实现自身的服务价值。

摘要:媒介一体化的趋势给广电传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一些要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广电传媒虽然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但就存在价值而言,广电传媒的价值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其本质是公益性的。增强广电传媒的服务功能,不仅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电传媒,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宜梁.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庆商报》微信矩阵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298-299.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篇3

一、提高广电公共服务的实力

1.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近年广播入户率达95%,所有行政村建有规范化广播室,广播调频信号到村100%,建立广播运行维护保障机制,提高收听广播节目质量,确保广播“优质通”、“长期通”的工作目标。为了确保广播“优质通”、“长期通”,落实了广播日常维修资金,按每只广播每年不少于7元的标准,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同时建立了专业维修队伍。

在积极推进“村村响”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县广电努力抓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内容建设。目前,建立了以《金色田野》、《今日我县农村》综合性对农节目为龙头,以文化、法治、政策和新居民服务等四档特色专版为龙身,以33个乡镇广电站对农广播为补充的对农公共服务节目体系新格局。

2.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扩面”工程。1999年开始,我县实施有线电視“村村通”工程,成为内江市第一个基本普及有线电视的县(市)。近三年来,我县广播电视台协调网络公司着力在入户率较低的村开展用户扩面工作,推进有线电视均衡发展。一是把提升有线电视入户率工作列入乡镇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二是结合广播“村村响”工程,延伸网络,增加光点,并对传输质量差的网络进行整网提升。

3.实施城乡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为切实提高对困难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2008年年底开始,我县启动实施了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并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截至今年6月30日,对全县具备安装条件的2145户低保户全部完成安装工作,减免入网费共计30.99万元,每年减免收视费共计36万多元,使“低保户”群众看上了有线电视,享受到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4.实施“数字电视”工程。我们选择具有优质、高效、便民特质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考核,打造优质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制度。至2014年8月底,我县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5万多户,其中互动式用户37500多户,互动比例高达25%,居全省前列。同时还发展个人宽带用户7000多户。

二、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保障实力

(一)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面向普通公众客户,提供高标清直播/点播、功能性业务直播频道时移回看与三屏互动、宽带业务、语音业务、远程教育“宽视学堂”、以“万事通”生活信息和“智能物管,智慧社区,电视管家,贴身服务”业务形态打造的社区信息化产品、电视商城、电子支付等产品。面向集团客户提供数据专线业务、党员远程教育、“交互视频+数据业务”的行业个性化应用产品。

(二)以优质服务赢得用户信任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根基,谁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贴心的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忠诚;谁能为业务产品营销提供一整套的后台服务支撑,谁就能在市场中胜出。资中有线构建了“服务提供、服务支撑、服务监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建立了立体多元的渠道服务体系,一线服务团队从服务礼仪、服务行为、服务操作到整个窗口的服务VI标识,都有系统的规范;通过建立各类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即自有营业厅、与中国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营业厅、自有的电子渠道96868客服热线、网上营业厅、电视营业厅、合作电子渠道(如银行代缴、城市一卡通、利安电超市、移动手机掌上营业厅)等,大规模构建服务网点,以方便客户的各类服务请求;对于客户的各类服务请求,都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做到服务及时。

我们的基础服务(即服务规范性、便捷性、及时性)通过5年时间做阶段性的提升后,现逐步向优质服务迈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质量缺口分析,推行SLA服务水平管理(由后端技术支撑部门保障),以客户签订服务协议,承诺服务QOS指标和网络性能参数指标,为客户提供透明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客户统一视图、客户交互事件的全面接触管理(客户报障、咨询、投诉、产品订购等等事件管理),分析与挖掘他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提供差异化产品,完善服务,以期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

我们的服务监管分为外部的测评和内部的监管。客服部前端服务质量和运维部对网络运行质量进行监管,并对客户发起的关键流程进行前端与后端闭环的电子化监管。同时引进第三方的社会测评,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聘请社会服务质量监督员及专业机构,进行测评。

(三)以提升运维服务保障能力建高品质网络

我们正致力于建立严格、高效的运维体系,运维管理层、网络监控与调度层、作业维护层级化分离;实现全程全网端到端的运行维护机制,以“体系化、制度化、流程化、指标化、信息化”五化标准,不断提高网络资源优化配置与网络运行质量保障和客户服务水平,建设高品质网络。

体系化:按运维组织架构全县集中监控与调度一体化维护体系;制度化:从运维就绪与服务保障类健全,并让制度与流程深度藕合;流程化:面向客户、网络和产品的各类后端保障流程的建立与优化;指标化:各专业维护单位按公司指定的服务QOS指标(系统可用度、平均故障相应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与各系统性能参数NP指标达标运行,并按系统按不同指标做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半年检、年检维护,确保网络运营质量;信息化:建立运维保障运营支撑系统,为客户快速开通业务、快速定位故障与及时修复,运维流程的电子化管控提供支撑。

(四)以信息化提升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作为运营商,信息化战略与系统建设非常重要。信息化的业务营运支撑BOSS系统(以计费、结算、营业、帐务功能,客户服务、决策支持、服务开通、网络资源管理、网络质量运行与管控功能等关键事务为重点)已成为电信营运商营运管理的核心系统,广电网络需迎头赶上。

我们遵循NGOSS(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体系架构制定标准和演进策略,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完成17个子系统建设,使信息化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资中有线BOSS2.0历时一年的建设已于2011年9月已上线运行,支撑公司全业务运营与管理。

提升企业的服务运营管理水平,我们正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行端到端的运营与服务管理,所谓端到端分为横向与纵向服务。横向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纵向从市场营销、销售、综合客户服务、服务就绪、服务保障、服务计量、经营分析决策。

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 篇4

公共文化服务的赋权性是指以文化政策为导向,赋予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享有并表达自己应有的文化权利。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和均等性,主要是指文化政策导向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一切文化服务和产品是以政府为主导、集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益性服务;这些服务和产品的宗旨是满足所有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我国所有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公民享受基本文化需求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公益性的文化启蒙,让享有文化艺术权利成为人们的共识,形成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的凝聚力。为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应该承担儿童和青年的文化艺术教育的义务,培养他们的文化权利意识,涵养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使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篇5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_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标准化保障均等化,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探索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目标

(一)村级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到20_年底,全县建成11个农民文化乐园;到20_年,全县建成30个农民文化乐园。其它美好乡村中心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功能要求,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先行建设村文化活动室,逐步达到农民文化乐园标准,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村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不少于1场“送戏进万村”正规演出、12场电影、12场文体活动、6场培训讲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得到落实。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各类培训活动丰富多彩。

(三)村级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参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每村组建群众文艺队伍不少于2支,每个农民文化乐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兼职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

(四)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村民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以上,满意率95%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内容标准化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提供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依托农民文化乐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抓好八项服务:

1、演出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筹使用每村4400元的农村文化活动补助资金,组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一场正规演出。

2、电视服务。实施入户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协调发展、互为补充,力争20_年综合入户率提高到95%以上,免费提供10套以上公益性节目(包括4套央视、3套省台、2套市台、1套县级台节目),让农民群众看好电视。

3、广播服务。规划建设全县应急广播体系,依托“村村响”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让群众收听到4套以上广播节目。

4、电影服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工程,保证农民群众平均每个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达50%以上。

5、书报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保证必要的更新,解决农民群众经常看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

6、上网服务。每村配备4台以上电脑,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资源,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7、活动服务。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节庆礼仪、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展览展示、评比表彰、志愿服务、议事聚会等,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8、培训服务。围绕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能力素质,每两月举办一期培训或讲座,内容包括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文艺书画、非遗传承等。

(二)抓好设施配套,推进功能定位标准化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适中、重点突出原则,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的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

1、一场。供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配置必要户外健身器材、舞台。

2、两堂。礼堂主要供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婚丧嫁娶、庆生祝寿等,可配有室内舞台;讲堂主要供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

3、三室。文化活动室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非遗传承演练及文化辅导等;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供村民浏览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医疗卫生、电子书刊等,欣赏红色历史、经典影视、舞台艺术、少儿动漫等。可整合广播室、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之家、便民服务室、交流议事馆等功能。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篇7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论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山区;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在推动农村、乡镇以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公共文化投入逐步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体系不完善、服务效能不高、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迫切问题。对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2016年4月21日明确的2016年重点工作,将继续围绕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设计和改革实践,明确了今年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和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并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督促中西部22个省区市制定落实“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志愿服务,探索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四是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和督察工作。继续做好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同时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察。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多年来,针对山区特殊地理环境特点,各地基层在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开展工作中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整合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共享

针对山区村落分散的特点,在基层实践中,不少乡镇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作为重点,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人才和资金的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试点,综合利用广场、礼堂、讲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融党员教育、科普宣传、文体娱乐于一体,因地制宜地把公共文化开展在山区群众的家门口,就近服务周边群众,让山区群众方便地乐享其中。

二、结合“三农”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结合山区实际,把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群众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推动了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山区群众开展专项培训,提供数字化信息、教育培训、影视娱乐等服务,使更多的山区农民群众能够共享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服务。让公共文化建设在“三农”工作中体现价值。

三、多管齐下,分工协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注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文化基础,形成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建立“县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点有农民文化乐园”的四级文化服务组织,实行县乡定编、村级定员的办法,配齐各级文化专员。财政加大投入,从城建、美好乡村、旅游开发等建设上配套投入文化建设,合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考评制度,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宣传文化工作考评、文管人员绩效与专项经费使用挂钩。建立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形成层层监督、环环相扣的责任落实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成立山村文化管理队伍、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三支公共文化建设大军。

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文化宣传员的作用,加强对山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山区基层设立兼职文化管理员,聘请文化宣传员,专门负责本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的日常管理。积极吸纳年轻人参加山区公共文化发展来,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针对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象,重点解决。返聘一些老文化工作者,传帮带形式培养新人。组织专门培训,请名师、聘专家帮助提高山区基层工作人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五、大力推进山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资源整合,强化集约建设,在规划布点、资金安排、着力重心上向山区倾斜。根据山区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山区农民需求,播出政策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山区农家书屋征订农业科普读物,开展图书共享漂流活动,让山区群众及时掌握信息。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与长效机制建设同步谋划、同步实施,推进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保障,通过组织领导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示范带动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有力地推动工作落实。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纳入市、县区、乡镇三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进行单项考核,把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时时抓、层层抓。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各级政府机构共同努力,各级干部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把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辟出山区群众公共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娟.基于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广电公共文化服务 篇9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上一篇:婆婆的小花园作文1500字下一篇:我最亲密的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