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4-10-07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12篇)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囊括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服务开展、社会文化的参与度以及生活中涉及精神享受的多种方面。图书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地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实框架。目前,图书馆服务体系形成了如下的现实状况: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3]2016年1月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成果汇编——<研究成果篇>、<政策文件篇>、<试点建设篇>、<重点项目篇>》.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2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并确定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建设目标,自此,全国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2014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2013-2017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本次立法旨在推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由公共财政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文化需求为目的,按特定标准合理布局的文化设施格局;目前纳入这一体系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运而生,被概括为:独立地或通过合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设施及其蕴含的各类资源的架构,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馆外服务点和流动书车,以及它们的合作性服务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的,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各种文化服务部门等几个方面。其中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之一。与其他设施相比,首先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当丰富,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实物表达的各种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大舞台。其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超越空间障碍和突破思想障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上的互动,达成共识与合作,无形中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者谢拉将这称之为社会和谐的力量,启迪到图书馆来的人们,独立地思考引发探询。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但起社会和谐的力量,还拥有社会同化的力量。以盐城市图书馆为例,为加快推进“书香盐城”建设,通过推广“盐渎风”全民阅读,据统计,2014年,以市图书馆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盐阜大众报社、盐城晚报社等多部门联合,共举办16大项300多场次活动,包括“读书与梦想”征文和视频作品比赛、“书香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国学颂读书、演讲大赛、“书香盐城、放飞梦想”少儿绘画大赛、开展《黄海讲堂》品牌讲座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知识等,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盐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亮点。简而言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反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领头羊”,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重新认识地市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从而利于地市馆的规划和功能的发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职性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公共图书馆的这一系列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集、整理、借阅职能之外,还承载辅助教育、文化休闲、知识支持、模式拓展等功能。美国著名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史不仅仅与社会思想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支持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的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概论》认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性的机械装置,是将图书馆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由此可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传播使者,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中心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又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性质,是开展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地市级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支持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地市级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专题报告、举办各种讲座等从技术和环境上支持了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开展,把自身发展成为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基地,其开放式教育职能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

2、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休闲活动中心

地市级图书馆加强休闲娱乐相关设施建设,将休闲娱乐纳入到文化休闲的范畴,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传播和活跃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文化娱乐消遣活动传播人文关怀和平等的理念,争取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作为文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来,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盐城市图书馆每年开展的迎新年读者联欢会、常年开展的书画展览和读者书友会等休闲服务,以及书山寻宝、有奖猜谜、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效增强图书馆的亲和力,为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支持中心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市级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文化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地市级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古代典籍孤本到现代海量数字资源,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咨询,为企业追求最佳效益服务,为专业学者提供提供学术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作用,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对用户所需信息搜寻组织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知识创新服务,以最大限度缩短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公众的知识更新速度和能力都得以大大提升。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据统计,盐城市图书馆2014年全年接待读者1631578人次,外借图书1627471册次,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决策参考、外文翻译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并通过与基层单位合作设立分馆,流动图书车定点定期上门服务,举办科普演讲、书画艺术展览、地方历史名人讲座、海盐文化讲座等系列讲座,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知识支持。

4、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拓展中心

信息数据的全面爆发,公共图书馆仅靠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公民的文化诉求,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盐城市图书馆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探索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延伸服务,如环向合作、横向合作、纵向合作等模式。环向合作,以文化服务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造文化生态建筑群,增强文化服务的感染力、渗透力以及贡献力。如盐城市以聚龙湖为中心,从公用基础设施到共享文化资源,由浅入深的合作,周边汇聚: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盐阜大众报、淮剧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形成文化圈;横向合作,以“四色文化”发展为导向,利用图书馆海量馆藏资源,加强与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白色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文化以及沿海五县(市)的蓝色文化合作;纵向合作,一方面以产业链为主线,直接与书商、出版商、数据库商等公共图书馆上游企业联系,以最少的经费为公民提供最符合需求的资源服务,最最恰当地符合18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的杜威“三最原则”;另一方面以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学会为整个区域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为县(市)级及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站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鉴于当前我市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欠缺,应重点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其他学科双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资源服务需求。

三、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肩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重任。从公共图书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来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既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当前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对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梅;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7年10期;

[2]王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李惠玲;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方标军;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江苏省文化厅;2013年;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在建设服务性政府过程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

一、提供多样性服务,满足公众休闲需求

时代的进步,以知识为载体的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文化素养不断上升,更多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许多著名博物馆成为旅游胜地,参观欣赏博物馆成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博物馆有异域风情的,中西文化差异与碰撞的,自然的,艺术的,军事的馆藏品,分类陈列,具有专业的讲解员进行热情的讲解服务,让游客在游览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考虑到大众需求,博物馆可以设置一些休息室,餐饮处等,为公众服务做到一心一意。使游客在博物馆游览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学习,文化的熏陶,艺术上的欣赏,还可以使心情愉悦。游览博物馆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愈来愈受大众的喜爱,是培养情趣的良好途径,在社会压力大的今天,不失为一种休闲放松方式。

二、激活历史亮点,提升文化创新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能更好地发挥培养信念、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层次较高的专业服务渗透到社会角落,更能树立品牌意识,凭借其有效的运营机制,将其办成建设文化名城的一个亮点。在公共文化体系建立的进程中,博物馆应作为区域性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个平台,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服务功能、提供高质服务,以其自身的作为引入和吸纳辖区的有效资源,并将其整合起来,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力综合地显示出来并获得不断发展。

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创造”,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信息,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利用系统在人才、资源和规模上的优势,将博物馆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博物馆的培训功能延伸到社区,做到在接受培训上令街道业务干部受益、受惠。同时,根据基层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群体,选择若干个基层单位建立培训网点,采取免费、低收费及流动的运作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个文化艺术门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流动培训的方式提高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每年有计划地根据基层不同阶层的需求,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文、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的讲座,使公益讲座系列化、专题化。力争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最终让广大的市民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优质高尚的文化享受,保障文化权益。

三、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公共文化服务准备物质基础

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处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只要物质存在,运动就存在,万物总是处于不断消失的永恒过程中。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也一样,只不过,并非所有年代久远的文化遗产都濒临消失,要看这一遗产本身的素质。例如青铜器、奇石、化石等,其寿命就远远大于织物、纸张等。如果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存在也是暂时的,最终也会消失。虽然文化和自然遗产最终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延缓消失的进程是完全有可能的。博物馆可以提供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种所需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永久的保存下来。虽然私家收藏也可以暂时挡住了一部分文物的消失,但是纵观欧洲博物馆史,即使实力雄厚的那些家族收藏也不能做到永久拥有所藏的文物,其收藏最终不是散失就是进入了博物馆。凡是进了博物馆的私家收藏都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博物馆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硬件设施中的博物馆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文化象征,博物馆本身独特的格调和风貌,在加上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博物馆建筑就能起到既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又达到了丰富城市景观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软件设施指博物馆的讲解。为了弥补文字说明的不足,通过讲解员有感染力的解释说明,让游客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有所认识了解。讲解员的讲解服务在游客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扮演着教育、宣传及启发思维等角色,讲解服务的水平影响游客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是各博物馆提升其服务品质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结束语

博物馆经营和发展的水平越高,代表这个地区的百姓精神水平越高,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为了使博物馆为公众服务持续性与健康性发展做出贡献,要发挥自身优势,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更好地走近游客、吸引游客、得到游客的认可和关注,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汤兆红.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5:203-205.

[2]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A].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力量与博物馆的挑战[C].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2013:12.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4

关键词:广场,文化,作用

广场文化, 是近年来首先在城市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的扩建与使用, 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可以说, 广场文化是农村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既能满足多层面的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想就此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及类型层次

广泛的群众性。纵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 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 有着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展示自己的才艺,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都是笑脸相迎, 你谦我让, 平等交流, 其参与面之广, 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与之相比较。

自娱自乐性强。每天早晨晚上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 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电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 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 参与自然, 撤出随意, 无拘无束, 乐在其中。

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因其类型与层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 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 也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 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 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

乡镇不同于城市, 各有各的特点, 就从宁夏190多个乡镇来看, 广场文化活动受其地域、人口、经济状况、民风民俗、当地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制约, 情况各有不同, 归纳起来, 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或层次, 即较低层次、中层次和较高层次。

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 公园、庭院的演唱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装、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即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又能起到调解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增进人际交往的作用。

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 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 借助文化的手段, 形成“文化搭台, 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 店庆、场庆等广场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较高层次。即政府倡导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 有特定的背景, 鲜明的主题, 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 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 需要预先策划, 筹备和投入一定经费, 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 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晚会、节日晚会、纪念活动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 鼓舞群众的斗志, 凝聚民族的力量, 激发社会的活力, 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 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具体作用

娱乐作用。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 农民对精神享受的渴望愈加强烈, 劳动之余的娱乐就成了他们休整身心的必要过程。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打破了行业、年龄、的局限, 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综观宁夏各乡镇近几年来形成的广场文化, 形式内容日趋丰富新颖, 参与者观赏者的队伍日趋庞大。从最初的只有几支秧歌、腰鼓队, 到今天的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 (剑、球) 、音乐、器乐、书法美术、腰鼓、秧歌、舞龙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的情况看, 广场文化既给农民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 也给农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台, 对各种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一定的娱乐作用。

社交调节作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部分家庭迁进了新建的小区楼层, 由于钢筋水泥和防盗门的阻挡, 使家家户户与邻隔绝。同时, 随着社会进步, 人口减少,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家庭职能不断弱化, 亲友、邻里、同事之间的交往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此外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也有意无意地辐射到农村。现代先进的传播媒介, 虽然能准确地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削弱了人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正是这些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导致了乡镇广场文化的产生和活跃。在广场文化活动中, 参与者与观赏者都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 全身心地进入角色, 实现社交的丰富, 情感的沟通, 从而使心灵得到抚慰, 情绪得到调节, 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

完善市场作用。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 吸引了巨大的人流汇聚, 也吸引着商家的目光。从宁夏各乡镇广场文化活动来看, 绝大部分广场引来了无数的流动商贩, 叫卖声掺杂在欢笑声中, 愈显得清脆动人, 叫人忍不住解囊消费。还有出租车载客, 给车主增加了收入。广场文化活动开拓了民间交易新市场, 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完善了市场种类, 促进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广场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 频繁而有规律的广场文化活动将广场变成了文明成果的集散地, 迅速而广泛地传递着现代文明。而就目前全区广场文化发展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社会投资运作少。就宁夏各乡镇已经建成的广场来说, 几乎都是由政府全额投资, 包揽运作, 没有一个广场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来投资建设的, 缺乏文化与商家联手打造的特色。

利用率不高。就一些比较大的广场来说, 投资几百万元, 但实际利用的除了周末、节庆、节假日搞几场有影响的演出活动外, 平时几乎闲置着。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政府领导为了搞政绩工程, 如建开发区、中心镇等, 在人口不很聚集的地方建文化广场, 由于交通、民居、人气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广场平时活动的人数较少;二是广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有的连管理人员也未配备, 如果有的话, 也只是一些退休人员管理罢了。

缺乏品牌意识。一是缺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二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周边的一些乡镇和一些移民调庄乡镇, 这些乡镇由于受地域和人口的变迁等因素影响, 多数基本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乡镇广场文化活动在人们交往最集中的地域,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 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也充分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

总之, 新农村广场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 遍布乡镇村落, 联系着千家万户, 影响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 焕发农民的精神, 陶冶群众的性情, 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繁荣, 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 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 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02) .

[2]刘俊英.浅谈广场文化[J].理论观察, 2010 (06) .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5

明确职责

心系群众

充分发挥文化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

——贡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我县文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文化厅、州文化局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和州委提出的“构建两个国家级基地,打造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战略目标,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力打造我县“三江明珠”品牌,全县文化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一、贡山县基本情况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端,中缅、滇、藏结合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核心区域,国土面积为450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72.08千米,辖四乡一镇26个村委会,2个居民委员会,24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县。主体民族传统节日有独龙族“卡雀哇”节、怒族“仙女”节、傈僳族“阔时”节以及藏族的藏历新年节。四种宗教文化(天主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原始

—1— 宗教)并存,且互不干涉和睦共处(一家人也有多种信仰并存),形成了这一区域特有的各种文化兼容、共存的多样性特点,是东西方文化、宗教文化的交界点,被喻为民族文化“活化石”。

二、贡山县民族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随着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使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建了县图书馆业务大楼、县“三江明珠”艺术团业务用房,修缮了县文化馆业务大楼,新建了捧当乡文化站、茨开镇文化站,扩建了普拉底乡文化站、丙中洛乡文化站,完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完成了32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到目前为止,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农村电影管理站、县“三江明珠”艺术团均有了独立馆舍,能正常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为基层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十一五”期间,我县立足于资源优势,对全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普查,共收集3000多张图片资料,整理完成3万多字涉及诗歌、舞蹈、音乐、口弦、濒危文字、口传文学、民居建筑、习俗、节庆等内容的文字资料,独龙族“卡雀哇”节和怒族“仙女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丙中洛乡怒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名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技艺的各族各类艺人进入省级

—2— 保护名录,70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子项目进入州县级保护名录。

3、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贡山县群众文化工作始终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克服困难,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共计文艺演出场次250多场次,演出节目2500多个,演职人员达2万多人次,观众人数达10多万人次,通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每年积极参与组织 “仙女节”、“卡雀哇”、“阔时节”等民族节日文艺演出,组织参与了“普九”文艺下乡专场演出、送“十六大”、“十七大”进独龙村寨专场文艺演出。特别是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成功举办了“纪念独龙江公路通车五周年暨纪念江泽民同志为独龙江公路通车题词五周年”大型原生态演唱会和庆祝“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五十年华诞”《三江明珠》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文艺晚会,通过组织举办这些大型文艺活动,为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员和文化资源,大大提升了“三江明珠”中国·贡山的知名度。

4、加强文艺创作,不断推进文艺精品。我县文艺工作者始终以“三贴近”为原则,以本土文化为基点,创作出了《热情贡山》、《激情贡山》两台接待性专场晚会和一批如《独龙织女》、《起奔

—3— 传情》、《独龙阿洒》、《鲜花的祝福》、《崛起的大山》等优秀节目,其中《独龙族酒歌》《独龙织女》和《起奔传情》在2006云南省歌、舞、乐展演中获金、银、铜奖。

5、稳步推进文博工作。县文物管理所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境内文物的管理、保护和抢救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做到行政村普查覆盖率100%,自然村普查覆盖率98%。截止目前已复查完成9个文物点,新发现32个文物点。上报了翁里怒族民居建筑群、普卡旺独龙族民居建筑群2个文物保护点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6、积极发挥图书馆服务社会功能。图书馆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做到了“外树形象,内抓服务”,为读者提供热情、大方、细致、周到的服务。扩大了图书馆在社会的影响;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改善管理环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抓好窗口服务和读者服务活动,积极发挥县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县图书馆馆藏图书4.2万册,“十一五”期间每年接待读者2000多人次,借阅图书5000多册,为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地方文献借阅、电子阅览等服务。

7、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继续推进“2131”工程。我县

—4— 农村电影管理站自2004年成立以来,为保障“2131”(二十一世纪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总目标,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农村电影管理站坚持深入农村开展电影放映工作,采取在县城郊区、社区以及乡镇村寨不间断地开展广场电影,把银幕挂到了我县四乡一镇的村村寨寨,切实加强了电影放映力度。几年来,共完成放映场次场2025场,观众人数达5万多人次,放映覆盖率为100%,其中放映民族语影片200多场,科教片放映500多场。

8、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文化行政执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加大对贡山县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对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网吧,歌舞厅等热点、焦点经营场所,采取集中治理,并加大惩处与整治力度,公布文化市场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及社会监督;坚持接到举报迅速处理、秉公执法、执法必严的工作准则,进一步规范了贡山文化市场。目前,全县共有文化经营户56家。其中歌厅、音乐茶室16家,音像制品零售、批发、出租经营户22家,书报刊零售点5家,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户5家,打字复印室4家,台球经营户2家,电影放映经营户1家。文化市场和稽查队、扫黄打非办十一五期间共下乡500余次,出动车辆900次,查处违法经营户5家,收缴违法盗版光盘(碟)38425碟,收缴违法盗版书籍8000余册。

—5—

三、独龙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综合发展规划》(2010年—2014年)和与省文化厅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相关要求,我县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旅游小镇建设,建好一个独龙族博物馆,征集唱响一首独龙族歌曲,征集编排一套独龙族舞蹈,提升乡文化站文化配备设施,提升6个行政村文化室文化配备设施,资金共投入400万元。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文化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工作部署动员会议,制定了《贡山县文化局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独龙江乡文化站以及所辖六个村委会的音响、灯光、计算机、照相机、书架、桌椅、液晶电视等价值80万元的设备,于2010年11月23日前已全部送到位。独龙族歌曲和独龙族舞蹈的工作由州文化局负责完成,预计今年12月30号前完成,独龙族博物馆建设由县民宗局负责完成。

四、文化安全和文化边防建设面临的困难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截止目前全县 26个行政村尚未建设文化活动室。

2、设备设施不足。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的灯光、音响、—6— 乐器、舞台类的各个民族服装等的配备力度不足。加上掌握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的民间艺人大多数生活较为困难,为了生存而无暇顾及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播传授。

3、现代化高科技的各种设备配备不足,这对本地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承和适度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

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加强和巩固边境地区农村文化阵地安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安全等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带来一定的挑战,农村文化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设备配备明显不足。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存在的困难

缺乏开展非遗保护所需的工作经费。目前能够掌握独龙族、怒族传统民间文化的绝大多数民间艺人年纪都在五、六十岁以上,而且生活比较贫困,年轻一辈又不愿意主动向老艺人学习本民族文化,县内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等方面存在濒临消亡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现存的濒临消亡的民间传统文化也无法及时进行挖掘、收集和保护传承。

六、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县各个乡镇文化站(除独龙江乡文化站以外)都建设

—7— 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开通了网络。但是网络费用一年下来产生七、八千元,进一步增加了地方人民政府的负担,现在有些乡镇面临网络关闭的局面。

七、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特殊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优秀的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留不住,没有盼头,缺乏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那些有编创能力的文艺人才,因我县特殊的地理区域环境和工资待遇问题而留不住,而本地对文艺方面有天赋和培养潜力的好苗子,却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受到限制无法正常招考进来。由于我县属边境民族地区,加之贡山所处的地理位臵的特殊性,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演艺市场条件尚未形成,艺术团走向市场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考虑培养我们自己的专业艺术人才,想方设法留住这些艺术人才,通过他们积极挖掘和整理我县独龙族,怒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通过艺术加工逐步推出一批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剧节目,积极为我县民族文化旅游事业服务。

八、贡山县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组建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本县境内各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日常管理。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建议由政府办、文化、城建、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环保、旅游、民宗局、政法委、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

—8—

2、制定贡山县民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控制在保护区内非传统建筑的建设,实施新、老区分开的原则,同时在新区的建设中注意建筑风格与周围的民居、自然相协调,改善保护区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

3、注意对已登录的文物及民族文物、传统工艺等实物资料的保养与保管,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承袭与培养。

4、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贡山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管理办法》、《贡山县民族文化传承人管理办法》、《贡山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管理办法》、《贡山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管理办法》等并以实施规范性保护和传承加以开发利用,积极为贡山社会发展服务。

5、有计划、有秩序、有组织地分别对县内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诗歌、曲艺、音乐、舞蹈、绘 画、雕塑、节日和庆典活动,民族体育,生产生活习俗,传统工艺,以及口传文化等,进行收集、整理,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为贡山民族文化旅游服务。

6、组建一支由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文学创作等专业中业务水平较强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小组,配备专业设备即照相机,摄像机、采录机、计算机、定位仪等现代化设备,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创作和编排反映本土民族的文艺节目和歌舞剧节目,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我县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9—

7、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工作人员的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以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建设“农民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8、坚持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组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原生态文艺活动,挖掘民间艺术人才,活跃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防,稳定边疆,繁荣和发展我县文艺事业,出台我县引进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政策,建立文化艺术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贡山县文化局在县领导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在群众中有了一定的威信,在事业发展中有足迹,极大地增强了全县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自豪感,形成了文化局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雷厉风行的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这是文化局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以上是我局在十一五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进展,我们深知,与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老大哥兄弟县文化局和先进文化局比较,我们还有许多不足,许多工作还需要加强和改进。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把我局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使我局在加强公共文

—10— 化服务、推动城乡文化发展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贡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原则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是为公民提供教育、知识、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它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平等性、便利性三个基本原则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本质的特征,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必须明确事业的公益性,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位。

公共图书馆本身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平台;也是公民文化权利、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支持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筹措经费。”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它的生存完全由公共资金来维持,是由政府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它对任何人的服务都不应该直接收取费用。因此,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使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图书馆界前一时期出现过“创收”“产业”的呼声,或者是搞“一馆两制”,服务项目收费,办理借阅证收费,借热门书收费、听讲座收费、查阅期刊收费等等,这些都偏离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的定位。把图书馆推向市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变图书馆为“租书馆”或经济实体,这是对公共图书馆性质的改变,其结果只能使公共图书馆的形象严重扭曲,必要业务萎缩,社会职能虚无,名不副实,如果把“图书馆产业化”,势必把公共图书馆引入歧途。

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国家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共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无偿对广大读者进行文化宣传、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的义务及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使得公众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每一位公民对社会资源都能够公平享受,这体现为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写道“公共图书馆是人类各种思想和各种观念的记录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收集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记录的最重要的机构,同时,它也是人类成就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利用的地方。”《宣言》还强调指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尽一切努力接待读者。无论本地区各种人的肤色、种族、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以及教育程度的不同,图书馆的大门必须自由地、平等地为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平等享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与设施的权利,是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既要包括城市、中心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要包括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公民,即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有机会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呈现地域性差异,一方面是东、中、西部的差距,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文化与信息的不平衡,也将会造成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基层群众文化机构的运转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考虑平等性原则,构建公平合理的图书馆体系结构,大力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向社区乡镇辐射的、广大城乡居民需要的文化资源建设,构建省、州(市)、区(县)、镇公共图书馆网络,让基层群众能够公平享受文化服务,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而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简化服务流程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限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便利性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机构设施和环境上,要考虑到地区、人口的分布,服务半径的大小,尽量方便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有的新馆设备及布局并不符合专业的标准和要求,讲究豪华而不实用;还有的图书馆像个迷宫,读者被支使得跑上跑下而不得其门;公共图书馆还必须为弱势群体着想,设置专门的残疾人与年老体弱者设施,还有一些必要的附属服务,比如餐饮、休息等也应在考虑之内。其次是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图书馆现有的许多规章制度大都是从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保护和便于管理出发,而不是从有利于读者的使用出发,如读者在进入阅览室的时候,不允许携带自己的有关资料。也不允许带包,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在开放时间上,图书馆也应改变作息时间机关化的作风,实行全年开放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是读者到馆的高峰期,适当的延长每天的开放时间。最后,图书馆还应该简化各种服务流程、办证手续,减少各种办证条件。有些阅览室可以实行免证阅览制度,要把尽量节省读者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实现。

总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围绕三项工作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志珍.公共图书馆免费平等服务的文化价值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11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7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档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 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 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维护了国家安全。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原始记录的产物。档案不仅是一种物质载体, 而且具有极高的精神内涵, 并展示着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魅力。档案文化有着民族独有的显著的精神内涵, 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寄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所彰显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更加明显, 民族文化价值是档案文化价值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二)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加强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以提供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 满足公民基本的文化需求, 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为根本目标。享受文化成果、参加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等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公共档案部门肩负着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档案的工作, 其工作成果满足了公民的文化需求。

( 三) 增强公民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 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淀,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当下, 通过各地公共档案部门组织的革命文化纪念活动、革命题材的展览活动以及开发革命文化产品等, 真正提高了档案文化的服务效能, 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激发民族凝聚力, 增强了公民的文化自信。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 档案文化建设资源不足。丰富的馆藏是进行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 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公众利用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档案馆馆藏资源不足且馆藏结构单一, 馆藏来源范围狭窄, 载体形式单一, 同时对自身馆藏资源疏于开发, 因而难以满足群众拓展知识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二) 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重要特性在于“服务”, 然而, 档案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有悖其服务性, 如普通公民利用程序繁琐, 方式单一;服务理念偏于传统, 档案工作人员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 淡化了公共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三) 档案文化人才建设有待加强。档案文化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精神。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标准, 档案工作门槛偏低。虽然某些地区也进行了档案工作人员上岗前培训考试, 可是由于缺乏系统严格的规范程序和标准, 往往收效甚微, 影响了档案利用的满意度。

三、发挥档案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档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 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是弘扬民族之魂、走向强国之路的重要环节和渠道。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及华夏文明都离不开档案文化的传承和记载。

(一)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只有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才能是繁荣发展档案文化。第一, 调查新资源, 深入调查, 摸清家底, 对中华历史文明不断深入发掘, 全面提升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夯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档案文化基础。第二, 制定新规划。结合以往对历史档案资源挖掘的部分基础,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历程相关的档案史料挖掘进度。同时随着档案馆藏量的不断增加, 档案资源内容不断丰富, 有必要制定出新的档案资源研发规划, 以突出党的建设历史亮点。第三, 找准新定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档案文化所彰显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 充分利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 乘势而上, 做强、做好、做大档案文化这篇大文章。

(二) 创新档案文化建设。文化是生产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档案文化也是软实力。第一, 创新思维。档案文化思维创新是档案文化传承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以思维创新引领创新行动, 树立“以文化人”思维。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和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 找出路径、选准目标使档案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实现“中国梦”有关的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充分有效利用档案文化资源,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摒弃档案文化发展的片面观点。第二, 创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实施重大文化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档案管理体制是档案文化发展的活力。结合国情, 不断创新、深化改革, 建立健全档案文化管理体制, 解放和发展档案文化生产力, 特别是要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制, 不断推进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 创新内容。档案详细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遗存、形式、内容、精神等, 档案文化传承了历史文明的精华, 这正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根基。创新档案文化内容是核心,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使档案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社会, 实现档案文化知识化、影视化、网络化, 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第四, 创新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档案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制于不同的传承方式。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着眼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承方式。面对当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使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愈加丰富多彩, 从而增强其内容的感染力。

(三) 完善档案文化发展的法治保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贯彻《档案法》是在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同时, 也是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深化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全面推进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普及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 认真做好档案普法宣传, 增强“依法治档”意识, 使档案法律法规真正入脑入心, 为档案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四) 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人才是支撑。第一, 健全档案人才培养机制。档案馆可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 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尤其加强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档案管理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档案人才进行培训, 不断更新档案知识, 洞悉档案文化建设前沿, 优化知识结构;加强档案人才业务交流,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一批懂档案、善管理、敢创新的档案人才。第二, 健全档案人才管理机制。更新观念, 创新体制, 政策倾斜, 提供优厚待遇, 引进海内外档案专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建设结构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档案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精神内涵,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再挖掘、再升华, 是对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 发掘档案文化资源, 补齐档案文化建设短板, 凝集共识, 切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8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公共图书馆界一直对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问题进行着不断的反思。有专家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某一地区图书馆的中心机构, 首先应成为该地区范围内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主要承担参考咨询、情报等较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也有专家认为:公共图书馆功能实现的顺序为信息咨询研究中心、教育支持中心、阅读中心、社区信息中心和社区中心。笔者以为,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是独立运用现代化传播方式、广泛覆盖全社会城乡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中枢平台, 图书馆的未来应该是实体和数字化资源的“复合体”。

1.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定位。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因此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和无偿服务, 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无偿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益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更好地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此可见,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能更好地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2.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及倡导社会阅读功能定位。

社会教育职能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 也是公共图书馆存在理由的有力注解。省级公共图书馆鼓励自主学习, 培养公众的终身学习习惯, 保障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料, 支持终身教育, 并参与远程教育;同时也支持正规教育, 辅助公众完成正规教育计划, 可以在学校设立图书馆分馆或流动图书站, 开展馆际互借, 为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配备资料, 制订学生假期阅读计划, 组织阅读活动, 提供作业辅导等。再次, 支持儿童教育, 提供家庭教学配备的相应资料与培训。2011年9月份福建省图书馆少儿分馆在百年馆庆之际开馆了, 先进的设备, 优质的服务, 立刻在整个福州市区掀起了一场少儿学习的风暴, 可见, 公共图书馆在少儿学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和能力的主要场所, 组织开展学生阅读活动和社会公众阅读活动, 提供儿童阅读方法技能指导, 提供教师或家长对儿童阅读相关资料的引导;组织书评、作者见面会活动, 宣传推荐书目, 引导阅读方向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使阅读成为一个社会共同爱好和普遍习惯的推动者, 是阅读文化环境的建设者。

3.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定位。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 以人为本, 无偿提供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 如当地生活基本信息 (就业、消费、法律、医疗等) , 当地政府机构、企业、科教文卫等机构及其人员信息、地方志等。通过信息服务进而改善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参与社会的程度与质量, 并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扩展, 成为信息提供者。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这也给省级公共图书馆创造了一次新的机遇, 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政府信息成了近年来图书馆界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

1. 开展和创新讲座事业, 拓展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实施品牌战略, 精心打造服务精品, 使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富有活力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近年来尤其是公共讲座已经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教育、文化休闲、倡导社会阅读等功能的主要途径和品牌服务。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建省社科联合作“东南周末讲坛”品牌, 每年举办52场系列科普类讲座, 52场经典书籍阅读、艺术赏析类讲座。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国图———东南周末讲坛》专家大型讲座每年4场。开展以摄影、书法、漫画为题材的主题展览20余场, 还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文津图书获奖作品”大型展览和宣传推广活动。2011年又打造了“市民生活课堂”的品牌活动。2010年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授予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先进单位和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 加强信息服务, 包括加强省级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逐渐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提供的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原始文献、咨询服务、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剪报、内参、刊物和课题研究、专题综述之外, 更应该提高服务层次, 重点开发高质量的、权威性的二三次文献产品, 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结合自身信息组织、检索上的优势, 及时准确全面收集、加工、整理信息。例如, 在为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福建省图书馆为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协等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编辑信息集萃等;同时还为国内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和电子文献传递工作。另外, 为全省重大的政务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的一项创新和探索, 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更新与服务策略的转变。截至2010年10月的11个月时间里, 我馆参考咨询部馆内及网上共接待读者48717人次, 其中网络参考咨询29312人次, 口头咨询13190次, 电话咨询5192人次, E-mail咨询352人次, 专题咨询671人次, 共完成大大小小的咨询课题802个, 专题咨询达37528条, 网络参考咨询35727条;近年来, 福建省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走进“两会”活动, 深入省政协、省人大会议驻地, 为全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现场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咨询服务, 搭建起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受到代表和委员的欢迎和好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 政府信息服务成省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块。我馆从2008年初着手筹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 于同年5月1日在中文工具书阅览室开辟专题阅览区, 正式挂牌成立“福建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同日对读者开放, 到2011年5月, 我馆开设了专门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廉政专题阅览室”。自成立以来, 共接收福建省政府下属43个单位送交的2003年迄今的文件49446件, 接待读者3019人次 (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 。同时, 我馆多次组织人员对外宣传政府信息服务工作, 并相应地着手建立政府信息服务数据库, 应该说, 在政府信息服务中, 我馆走在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前列。

3. 拓展基层延伸服务。

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拓展基层延伸服务, 建立分馆或发展基层图书馆, 扩展服务范围, 提升服务水平, 统一资源共享, 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 通过建立馆外流通点和“流动图书车”等形式把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出去。福建省图书馆积极发挥图书资源优势, 拓宽服务领域, 积极推进廉政文化书籍“六进” (社区、农村、学校、部队、监狱、机关) 创建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 福建省图书馆就跨出馆门,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把服务延伸到了社区、农村、学校、部队、流通点, 开展了“流动图书馆”和“流动图书网点”的送书活动, 在社区、驻榕部队、武警、残疾人康复中心、少管所、劳教戒毒所、幼儿园、小学、省政协等建立了65个图书流动服务点和分馆, 每年向分馆和流通点送书2万多册。2010年八一前夕, 又与驻某地高炮旅和驻榕61731部队协作建立分馆, 向部队战士提供2000册的爱国主义、廉政专题、军事专题的各类书籍和光盘, 还为部队开通35万种电子图书, 1.7万种电子期刊数据库, 总量达27TB。

21世纪, 省级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时代。这是在我国“知识工程”、“共享工程”、“创新型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基础上的新发展, 从而引起了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架和完善, 为公共图书馆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目标要求公共图书馆为自身战略定位和创新服务作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作用与发展。探讨了新时期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阐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目标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自身战略定位和创新服务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省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程亚男.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基本原则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 (5) .

[2]袁俊喜.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 2011 (3) .

[6]李璞.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 (1) .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

一、文化馆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文化馆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担负着本地区群众的文艺创作、辅导、文化活动服务、传承文化、非遣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从工作性质上来说, 文化馆是最可依赖的, 也是最可信的一支专业的力量, 因为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工作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一是文化馆的馆舍是十分宝贵的国有资源, 近年来, 文化馆的馆舍、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得到了完善, 成为服务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证。二是文化人才队伍优势, 培养了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文艺团队分布在各个乡镇村, 这就是近几年文化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累的财富, 这些业余团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会取到很大的作用。三是有数字化优势, 可以传播文化各艺术门类的知识、信息、辅导、培训等网上学习平台。

二、当前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 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对艺术性的认知还不够到位。

工作认识不深刻、活动组织能力偏弱、服务意识偏淡, 工作上、服务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 文化馆的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分, 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文化馆的专业化水平有待于提高, 让人民群众明白文化馆的工作是什么性质?是做什么工作的?

2. 文化馆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管理确实还存在着问题。

在具体工作服务辅导中部分从业人员还存在着职业意识淡漠, 对自身定位不够清楚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文化馆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影响了文化馆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文化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执行单位, 文化馆要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需要进行自身工作的创新, 才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文化馆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正因为此, 文化馆专业人才的服务水平要从源头上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文化馆精品创作的质和量存在着不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精品创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创作人才, 但是目前创作人才短缺, 大众的文艺作品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因为人民群众对文化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导致了精品创作数量越来越少, 经典新作更少。

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发挥作用的策略

1. 文化馆的专业人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性的学习。

文化惠民, 要突出惠及百姓、服务群众, 从组织的众多文化活动中, 更多的是要凸现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要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要把人民群众的想法、建议、需求作为文化馆工作中的动力和一面镜子,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突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使人民群众真正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享受知情权、参与权、创造权、选择权、监督权。文化馆的工作就是要群众得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2. 文化馆从业人员要开展才艺比赛及各门类赛事活动, 通过比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并且一是要精心选拔专业人员培养对象, 二是要加强人才项目扶持, 三是要加强人才动态管理, 进行对人才队伍阶段性考核, 对服务能力强, 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才进行表彰并授予“群文优秀者”荣誉称号, 建立建全人才队伍档案, 对专业人员和业余艺术团队进行不定期的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能力及业务技能的培训辅导。

3.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不管在活动的组织上、策划以及培训、辅导等活动中, 要寻求本地区的特色文化, 打造本地区自己创作的精品节目, 成为本地区的品牌效应, 要繁荣民间文艺创作, 发挥业余创作人才主力军作用创作出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 精品创作经费文化馆应给予支持, 通过作品加工会的形式发现好作品;开展业余创作人员的培训, 激活社会力量,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不断形成文化馆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使公共文化服务各类活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站得住、叫得响。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1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可以在更好的满足生产力提高后, 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而且对于进一步端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保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 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全民阅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已具备阅读的条件, 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 既包括传统纸质文献的阅读, 也包括对现代网络的阅读。全民阅读, 是培养一个民族浓厚学习氛围的重要手段, 对于提高国民素质, 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民阅读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 与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保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全民阅读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展和提升的有效践行思路, 二者相辅相成。

二、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一) 全民阅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理念。全民阅读是新时期我国一个重要推广的理念,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可以有效的开展建设, 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否可以顺利建设,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大处着眼来看, 全民阅读, 可以增强文化认同, 凝聚国家民心, 振奋民族精神, 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从小处着眼来看, 全民阅读, 可以提高每个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增强科技文化知识水平, 丰富一个人的内涵, 坚定其思想价值信念,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 “读书”, 也即阅读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的最主要渠道, 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要形成的重要目标和理念。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初衷就是要为全民提供一个提高文化水平的平台, 显然, 在各种目标中, 使全民形成热爱阅读, 会阅读的目标, 才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目标。而且, 的的确确各地都在以全民阅读活动为契机, 不断实现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践行目标, 比如荆州市群文品牌活动“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 这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地市级入选项目。荆州也因此而获得了整个软实力的迅速提高, 也正是因此, 这座城市因读书而备受尊重, 这何尝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二) 全民阅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我国的开展时间并不长, 在许多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从另一方面来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涉及的面很多,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 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政策策保保障障机机制制等等多多方方面面的的内内容容;;另另外外, , 时时代在发展, 每个阶段和每个阶段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相同, 对文化的认同感也不同, 文化始终是在持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进步。当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理所当然的也要随之而发展, 这样才能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步。也就是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就直接决定着这必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全民阅读, 恰恰是对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好的检验, 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了各种服务设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人们通过在这些文化服务设施中进行阅读。对提供的文化资源进行观看, 对提供的保障措施进行检验。而且人们书读的多了, 知识丰富了, 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相应提高了, 这都可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 这些意见是最有说服力的, 必然可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 全民阅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同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的繁荣发展。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家有书声不怕穷”;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读书的城市有品位”。阅读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 更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知识积累, 将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 也将决定一个国家的最终意义。在这个意义上, 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而且读书的各种优势注定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需求中的重要内容, 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走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基础性作用, 也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 没有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是成功的。在这方面, 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体系对于支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 二者同时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系。因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都要从实际出发, 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原则也是要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民阅读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方面的重要践行思路。

三、结语

2011年,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提出, 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 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手段。全民阅读活动在整个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开展的载体, 同时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的。但从总体看来, 全民阅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仍然不是很明确, 很多人依然把二者割裂开来看。

参考文献

①郑孟七.绍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 31 (8) .

②王晓兵.全民阅读与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0, (2) .

③雷成耀.推进我国“全民阅读”的几点思考[J].创新, 2011 (2) .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作用

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免费向公民提供学习读书的场所,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与智慧的集散地, 图书馆是一个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开展教育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千百年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在发挥着文献收集、整理、保存等。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基层图书馆与一些大型图书馆在软硬件条件、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但从图书馆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满足大众基本文化需求而言,基层图书馆的作用举足轻重。那么如何使基层图书馆真正成为服务基层大众的场所;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职能效应,如何在社会教育职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所有图书馆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责

地方图书馆无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基层图书馆的天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广大基层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 能否办好地方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为群众服务的观点问题。当前, 我们倡导办好地方图书馆, 重视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 加强基层图书馆事业建设, 这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更是保障广大民众基本文化知识满足的需要。

二、地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管理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 地方图书馆又担负着开发智力资源和传播知识信息等诸多功能, 特别是在区县农村, 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含量是多元化的, 这就给基层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基层图书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公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制定本地区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并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确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3.开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空间,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农村

充分发挥地方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设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当地文化站、图书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基层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些文化站、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4.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社区,作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社区图书站建设。建立社区分站,不仅方便了成人读者,也增加了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场所,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同时,作为社区图书站专门开展丰富社区未成年人精神生活的活动,每年都会在学生寒暑假时期为社区未成年人组织电子阅览活动,通过移动播放器等载体为社区未成年人播放有益的视频节目。并且在我们的网站上传一些适合未成年的读物、讲座、益智类游戏等,此举,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同时也引导了孩子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使用、利用互联网。

三、加强地方图书馆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丰富服务内容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对公共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的自动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建设和大众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大规模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形成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面向基层服务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建设和对外服务犹如共享工程的两大推进器,因此,必须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建共享工程资源库群,以及创新地方特色服务,构筑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共享工程的实施,首先要以各级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为依托,形成具体的承载和运行网络。促进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让图书馆走近群众身边。

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是其重要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不仅将为基层图书馆改变馆容馆貌提供有利契机,而且将为基层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将为公众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地方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延伸、丰富服务内容,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通过与“共享工程”使地方图书馆的实际文献数量增大几倍乃至几十、几百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可以使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新形势网络环境下应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观念,是图书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图书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12

一、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地位

(一)满足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人们不再过于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则是县级文化馆的使命之一。县级文化馆开展的文化展览活动、文艺活动、文化培训活动等能够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不断的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在满足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这一层面上,县级文化馆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化发展的内核,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却不是仅仅凭口号就能做到的。县级文化馆立足于基层群众,能够以丰富多样,而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影响群众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娱乐了群众的身心,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让群众对于国体有更全面的认知,这有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

(三)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文化教育事业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县级文化馆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更接地气,因而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职责。虽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都较高,但是仍存在着文盲现象,利用县级文化馆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让群众全面了解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内部环境。

二、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服务策略

(一)以为民服务为立足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县级文化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县级文化馆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具体说来应该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质量两方面着手。首先县级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县级文化馆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县级文化馆硬件设备更新的投入,扩大县级文化馆的规模,以满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配备电子阅览室以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其次,应进一步贯彻国家文化部的精神,努力做好省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工作。还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人员责任制,为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当然要不断提高县级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以大众文化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虽然县级文化馆是为了普及文化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县级文化馆的文化就是脱离群众,县级文化馆普及的文化应该是以大众文化为着力点,力求让最多人懂。因此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必须充分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主题,以本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作为传播对象,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发现更高雅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发挥其辐射作用,让文化教育的覆盖面更广,更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三)以主流价值为切入点,升华创新服务理念

县级文化馆的服务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之一,县级文化馆在行使文化传播功能时必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致,以正确的政治理念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纠正,也能够避免儿童建立错误的价值观。同时县级文化馆还必须不断升华创新服务理念,传统的文化形式难免让人们觉得乏味,因此县级文化馆除了开办常见的文艺活动之外,还应该多举办一些以地区风俗为主题的活动,从而增强群众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主流价值为切入点,深化创新服务理念,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新时期下各种文化潮流混杂,社会上不正之风频出,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县级文化馆更应该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利用其受众较广的特点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民族文化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增强内部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上一篇:幼小衔接教学下一篇:用爱架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