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选12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1
体育锻炼与民众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 是在建设的新时期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 是新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当前重要课题, 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 关键问题是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为相关部门制定的法规、政策、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高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并查阅国内外文献。通过互联网检索收集有关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的政策文件、研究文献, 进行归纳和总结, 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
1.2.2 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以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 访谈部分专家和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者和提供者, 问卷调查200名不同群体的珠海市市民, 了解他们对于该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现状。
1.2.3 实地调查法
实地走访珠海市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3个行政区, 对各地公共体育设施、政策宣传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并对实地调查获取的文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取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和SPSS22.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相应的存储及统计分析。
2 珠海市全民健身开展现状
2.1 珠海市全民健身项目调查
在对145名经常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被调查者中, 采用多选题的方法给其选择公园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传统的项目如跑步、球类项目仍然受到居民的欢迎, 分别占到总参加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人数中的59.3%、47.9%。而一些较为新型的体育项目, 如瑜伽、太极拳、有氧操等虽然没有传统项目参与程度高, 但是受人们健康观念不断发展的影响, 也有许多人参与进来, 尤其是瑜伽这项全民健身运动项目非常受到女性的欢迎, 这是因为瑜伽具有修养声息、提升内在气质、塑造身体线条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还算丰富, 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需求。
2.2 珠海市居民全民健身参与情况分析
在对珠海市居民全民健身参与情况调查中发现, 珠海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周, 占调查总人数的51%, 体育活动的次数少于1次/周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26%, 每周活动3~4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1%, 还有超过12%的居民表示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每周大于4次 (见图1) 。
从上图可以看出, 珠海市大部分的居民都能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 对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可以明显表现出现居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也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看出现珠海市的全民健身活动已得到全面开展, 居民已经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次的调查中也有一部分的居民不定时的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统计人数在69%, 这说明有一部分居民由于工作关系, 家庭关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按时的参加活动, 只有在时间或者其他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才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根据调查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间的结果得出, 花30~60分钟的时间在体育锻炼上的居民占79.5%的, 花1-2小时的居民占14.5%, 花在体育活动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的居民占1%, 每次参与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居民占5%, 见表2。从这一数据上看, 珠海市大部分居民到体育锻炼意识较强, 运动的方法基本了解。
2.3 居民选择全民健身运动的动机
在对145名经常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被调查者中发现, 珠海市大部分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 这个比例占了27%, 改变体态、愉悦身心这两项动机分别排在第2、3位,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人们对自己的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体育锻炼来调整自己的身材, 同时也能够改变心情, 更好的环节精神压力。改变体态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身材并且最大程度改善自身形象而进行的体育锻炼, 女性占了大部分比例。而女性锻炼的主要目的在于美化自己。这反映了现在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压力对青年人的压迫。他们在空闲之余努力选择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从身心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表3中10.3%的人是以培养影响为目的, 他们以掌握各种各样的健身技巧为主要目的来进行身体锻炼,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锻炼方法学习, 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在锻炼中出现误区, 不仅如此, 他们还可以为身边的朋友提供积极有效的锻炼建议。不仅避免了锻炼中不小心对身体造成的损伤, 还可以分享出来以免更多的人受伤。还有一部分的人是以人际交往为主要目的进行锻炼, 有的人则以交友为目的进行锻炼。这个只占总人数的8.6%, 在进程日益加快的信息化社会中, 在充斥着电子产品的现代,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慢慢变的疏远, 人际关系的淡化, 让一部分人, 形成了独特的运动结交好友的生活放式。
2.4 影响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因素
通过对200名珠海居民对于影响参与全民健身的因素调查中发现, 工作繁忙影响的占71.5%, 家务繁忙占7%, 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限制占2.5%, 个人精力不够占6.5%, 缺少运动伙伴占9.5%, 经济方面压力较大占2%。见图二。
研究表明, 造成珠海市居民无法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的繁忙, 珠海市属经济特区, 经济发展较快, 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快, 这导致他们闲暇时间比较少, 大部分的很想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没办法参与其中。在调查实验发现, 一些退休在家的中老年居民没有办法合理的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的原因是家庭事务和家庭负担太重, 照顾家庭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一些喜欢球类的居民由于缺少运动伙伴, 也没办法进行锻炼, 这样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9.5%。这也反映出了相关负责单位和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认为是受场地因素导致他们无法正常的进行锻炼居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5%, 这说明珠海市体育场馆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群众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认为经济压力过大没办法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2%, 可以看出, 现阶段珠海市民的人均收入普遍较高, 除了日常生活和开销, 还有多余的金钱来投入到健身运动活动中。这是居民在进行全民健身锻炼的保障。
2.5 居民对政府公共体育设施的满意度
对200名居民进行调查可以得出 (图3) , 对于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 有33.5%、12.5%的居民达到了满意或很满意, 认为一般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36%, 表示不满意的居民占调查总人数的10.0%。其中很不满意当前的器材设施的居民占6.5%。
调查表明, 珠海市健身器材设施等基本满足健身活动, 大多数居民表示肯定。对少部分体育设施建设较少且存在使用不合理表示不满意, 还没有达到满足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 当前珠海市应加快建设更好更合适的体育场地设施, 合理投入健身器材及设施。
3 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3.1 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建议
3.1.1 政府职能的转变
公共体育服务相比其他科教、文、卫事业具有特殊性, 应该作为一项服务事业。体育事业除了提供产品和服务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 壮大国家运动员的后备力量。因此, 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正常运行, 需构建完善的体育行政体制。
“举国体制”是我国现有的体育行政体制, 它是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政府对体育事业的过度管理, 大包大揽, 一管到底严重阻碍了政府各级部门或是体育行政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的创新能力。造成了行政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社会内部有利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各种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整合, 阻碍社会资本进入, 打击了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 公共服务领域研究是热点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是其中一部分, 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体制的改革应加快由社会组织承担重多的公共服务, 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
3.1.2 政府政策的支持
贯彻落实我国和广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 通过进一步加强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立法和政策创新。研究出台《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条例》, 制定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财政、工商、人事、土地、版权、出口等政策, 建立健全地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根据实际需求, 定期编制《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投资指导目录》, 并发布。明确鼓励、允许的项目。同时指出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 根据市场规律, 鼓励社会力量的进入, 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多方共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强大合力。
3.1.3 促进体育产业的区域融合发展
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协议) 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 加强珠海与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合作, 鼓励体育产业吸收外资, 建立粤港澳台共同体育市场, 构建“珠港澳台体育产业都市圈”。率先探索落实CEPA的配套政策、体制机制和行业规则, 在企业成立、取得许可证、人才引进、融资、跨境交易等方面达到港澳的便利程度, 创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
探索在横琴举办由两岸四地广泛参与的国际体育产业高端论坛, 打造高端体育会展品牌, 以此为平台促进珠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学术交流和体育产品出口贸易。
建立以《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指导的区域城市体育合作圈。发展以海洋体育和香山体育为特色的地方体育, 加强珠江口西岸城市的体育认同, 推进珠海与中山、江门、西江各港口城市、西南地区各省、市的体育合作与交流。
3.2 健全全民健身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3.2.1 推进体育场馆免费开放
随着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珠海居民对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资金外, 体育场地设施的短缺是制约民众全民健身运动的弊端。因此, 公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推进体育场馆的免费开放, 珠海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体育场馆的民营化。要加大对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政府部门对体育场馆的经营要开拓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 即按照民营化的理念运行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是政府投资建设, 通过采取委托经营、补贴运行费等方式, 吸引部分民间企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民营化运行的理念, 使公共体育设施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自负盈亏, 同时提高基层体育设施使用效率, 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以租赁的方式提供体育场地。政府部门通过向企业或是个人租赁公共场地, 承租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租金, 承租人通过自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向公众定期开放。这样的合作方式避免了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体育设施, 同时缩减了政府开支的规模。通过合作方式级向民众提供了体育场地, 同时缩减了政府开支, 无论是政府、民众或是土地租赁的私营业主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受益者。
3.2.2 多种渠道扩大健身场地
关于全民健身设施体系, 可借鉴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思路。方便当地居民的体育锻炼。珠海市大学园要根据开放对象, 吸收相应社区、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并且尽快探讨并制定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方案, 努力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利用率。
优化资源整合, 通过改建或扩建的方式对街道社区以前破旧的健身场地进行整修, 提高健身场地的使用率。其次, 积极引导街道社区尽可能想办法利用街道社区周边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 为街道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健身场地;尤其是市中心, 由于空间相对有限, 在没有办法扩建健身场地的情况下, 想办法利用街道社区周边临近的公园为市民提供健身场地是一种很有效地解决健身场地不足的办法。再次, 尽可能扩大公共全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开放范围, 加大街道社区内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单位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程度, 做到资源共享。另外, 应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的维护, 定期对街道社区的健身设施进行检修, 确保各街道社区的健身设施更好地为市民进行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最后, 加强街道社区晨晚练辅导站点、各类全民健身运动团队的建设, 为市民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
3.2.3 加强体育公园与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设施的联动发展
社区体育市场开发的街道办事处在整个公园健身活动中是最有资格和最有条件的依托。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发动、宣传协调的作用, 其次, 充分发挥其工作务实性特点, 同时具有比较稳定的基层社会成员, 而且服务管辖范围很明确, 其下属的各社区居委会一般都有办公用房, 专职编制, 并且都有经费支持, 而活跃社区文化更是完善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 具有现实意义。
强化公园全民健身运动活动宣传工作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有益社会文化建设的活动。他们也可以自发地为老年人举办各种活动, 比如老年舞蹈、歌唱、秧歌比赛等等;也可以为老年人公园全民健身运动活动建一些适合的场馆, 比如建设可容纳人数为3倍的小型健身房, 里面放置一些小型杠铃、哑铃等运动器材, 还有供老人坐的长椅即可, 时常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身知识的宣讲, 加强健身意识, 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 努力扩大老年人团队。
3.3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3.3.1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工作机制
健全机制, 强化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是惠民重大工程, 珠海市应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 成立专门办公室, 健身指导委员会包括体、教、文、卫、民政等部门和单位, 组织社会团体和群众全民健身的工作, 使全民健身事业在这种合力下的健康发展。
全民健身法制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珠海市对于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主要加强完善和落实。一方面加强健身服务标准化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体系,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其使用和维护制度, 制定社会力量扶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关管理制度, 同时要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加大对现有执行情况的检测。
3.3.2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健身指导员的建设, 社区或基层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体育健身互助小组, 协助其开展工作, 缓解人才的不足现状。同时, 动员和团结社会力量, 宣传健身知识, 调动群众参加健身运动积极性。
充分发挥体育指导员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加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其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平, 其次,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指导工作, 并能够到街道社区就业;积极吸引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 发挥他们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共同参与, 并开展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形成志愿服务的机制。
3.3.3 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成果的考核和评价, 应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设。涉及到的因素有体育场馆建设, 体育指导服务, 居民满意度等。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 要规范相关政府部门的行为, 应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要及时对其建设过程进行跟进, 对建设的效果进行反馈, 只有这样, 体系建设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偏差, 才能形成科学化的引导机制, 逐步实现体系建设的目标。此外, 绩效评估可以反映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 绩效评估是对政府行为进行考核以及对政务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 但是关于服务绩效考评的因素很难策略, 因此政府有必要选择合理的考评因素。
实行健身目标责任制,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健身评价体系。在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 及时发现问题, 了解群众需求。建立科学的健身考核体系。体育部门需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探讨健身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和办法, 结合群众考核实行奖励, 构建双向互动的机制, 坚持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以群众为中心, 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工作标准, 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是加强政府管理, 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手段。必须要坚持以街道社区为切入点, 以群众为核心, 以全面地表现群众公共体育文化生活质量为基本内容, 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政府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舆论监督, 规范相关部门的行为和计划完成情况, 并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 及时解决体系建设中的困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有助于确保政府增加对于群众性体育建设的工作, 以科学的理念和思维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保障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追求产品提供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 同时还要关注居民的满意度等因素, 作为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依据。同时, 科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制度可以激励政府部门工作, 强化目标, 建立对于相关政府部门的问责制。
3.4 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指导体系
3.4.1 整合与利用区域资源
对于健身指导体系, 珠海市体育部门应与高校合作, 吸收专业体育教师, 对体育指导员专项培训, 鼓励高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为体育指导员, 这样既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 又充实社会指导员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工作中, 应深入群众。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安全提供保障。同时, 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4.2 引导城市居民选择健康的运动方式
就当前而言,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生活大步的向前进。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手笔了。而相应的, 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正朝着红火的方向前进。在这个环境下, 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引导人们去健身,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运动中, 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
如今, 市老年居民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虽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的意识, 但绝大多数只是进行一些简单健身活动, 体育意识十分淡薄。这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的宣传工作依然没有做到位。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冲击, 尤其是对那些观念落后的人而言。这是要利用科学的手段, 合理的进行的[2]。就老年人健身而言, 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就要求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虑。抓住他们需求的, 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更好地打入市场, 实现战略上的突破。
通常情况下, 普遍老年人的收入主要就是靠社保或者退休金, 也就是说, 他们其实都不是很富足。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健康体育活动来培养老年人参与全民健身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开发老年人体育市场, 鼓励个人、企业等社会组织团体为老人提供全民健身运动场所或器材, 促进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的发展。
3.4.3 改进全民健身的宣传方法
构建街道社区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要重视信息宣传服务, 同时也要保证信息宣传的质量。需要有较高体育文化素养的人员从事宣传服务工作。一方面, 街道社区老年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就是要把有关体育理论知识、技术知识、时事知识和健身知识综合地向老年人进行宣传, 通过知识经验和相关体育人物的广泛传播逐步引导老年人形成普遍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科学合理进行身体活动。另一方面, 考虑到街道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是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 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 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动动胳膊、动动腿, 因此, 应该多注重组织有意义的体育讲座, 请运动员、教练员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多与老年人交流互动, 从而促进老年体育的发展。
其次, 向老年人普及体育知识、锻炼注意事项、健康小贴士等, 关注老年体育, 关爱老年生活。另外, 宣传的内容也应讲究文艺性, 尽可能以优美生动的笔触、活泼明艳的宣传画面展现在老年人面前, 吸引市民的眼光, 促使老年人得到美的享受, 刺激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信息宣传的内容方面, 一定要多注重以宣传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为主, 尽可能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意义、活动的积极作用、活动具有哪些形式、活动的趣味性是什么等。
参考文献
[1]汪波, 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 2011, (2) :5-11.
[2]张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22-26.
[3]于善旭.中国政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法治推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18-23.
[4]刘志成.我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2, (4) :75-80.
[5]徐元洪, 李雪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要素构建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391-394.
[6]张瑞林, 王晓芳, 王先亮.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19-22, 27.
[7]张瑞林, 王晓芳, 王先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8-13, 21.
[8]刘德新, 李少龙, 任保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目标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 :23-28.
[9]张建会, 刘振江, 刘晔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2
3.1增进服务意识
培训可围绕儿童心理学、服务技能等方面开展。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把握服务的方式,避免一些消极态度的出现。同时,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了解,可以有意识地改善自身的服务用词,鼓励员工使用更具亲和力的言语,进而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阅读的宽松环境。
3.2注重课后服务
需要员工采取走出去战略,来更好地拓展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职能导向。为此,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员工前往附近的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征询师生对图书借阅的诉求。通过分析,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送书到校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在课外读物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不定期地与有关教师进行座谈。
3.3优化图书种类资源
具体而言,应根据图书馆所在地周边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来构建。为了获取孩子们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最后进行图书种类资源优化。
3.4优化阅读工具资源
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应迎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使得现在的孩子习惯于聊QQ以及网上阅读。因此,为了拓宽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功能,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考虑购进信息化资源。同时,在图书馆的空间区域配置上,应考虑规划出一个集体交流的场所。而这种区域的功能,直接与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特征相匹配。
4结语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3
摘 要 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路径,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目的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终确立提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区)作为江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在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增强环鄱区人民群众的体质、丰富人民娱乐文化及提高全省人民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作用。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当前江西省全民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尚不成熟、组织机构缺失、民众健身意识差、人均健身途径较少等问题。下面对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探讨研究,找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不足并提出创新性对策,能对提高江西省民众体质贡献微薄之力。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30%,人口4456萬人占江西省总人口50%。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镇农村地区占主要成分城乡差异较大。但江西省体育人口却不足33%,无完善的工作评价体系、数据统计体系,可见在环鄱区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对增强全民体质和发展体育人口起核心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剖析
(一)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16上升到0.47,处于贫富差距警戒线。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村占主体地位,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其中县乡镇农村群众早上基本无参与晨练习惯且健身路径缺乏有些甚至被村民私自毁坏拆除。民众晚上以散步为主,运动量小起不到健身效果。部分乡镇也无部门是专门管理体育运动,只有少数体育运动由村干部自发组织,因此政府主导部门未起带头作用。
(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领导机构不健全,管理层次单一
经调查走访发现环鄱区各地全民健身管理机构偏少,除南昌市外其他市县只依靠当地体育局和体育协会组织群众健身活动。而上级主管部门仅仅下发文件组织体育活动,地方机构只向民众传达文件精神而不落实具体内容,直接降低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县镇农村更是只负责传达地方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缺乏科学指导。
(三)地方性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影响
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比例23.3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近期公布我国体育人口33.9%,可见江西省体育人口还处于全国下等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对全民健身重视程度也不够,未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大众健身意识淡薄尤其是乡镇农村地区,把劳作当体育、有钱人搞体育、运动浪费时间等观念强,直接导致农村体育人口偏低,明显少于城市体育人口。而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当地人口数比值低,民众有健身意愿但得不到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其缺乏。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构路径
(一)加强全民健身领导队伍建设,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环鄱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层次上以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构建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其下可分为社区级、街道级健身服务体系以家庭体育为发展落脚点。再之下可分为乡镇级、村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体育协会,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使之层次分明管理有序。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并在《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框架下以江西省体育总局为依托指导人民群众体育健身。
(二)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容完善其功能系统、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内容上可以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为五大系统,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指导下五大系统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直接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农村按村级人口数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群众体育健身。发动在校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统中来,立足基层为环鄱区群民健身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层次尚不清晰,体育机构有所缺失,同时未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支持,城乡发展差异使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均。其次财政资金投入、媒体舆论宣传、体育场地设施、民众健身意识和专业性等方面是影响全面构建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因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路径建设以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两大主体,又分各级别健身服务体系。体系下设立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五大系统并根据本地区特点增加财政投资、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专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利用该系统为环鄱区群众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计划[N].中国体育报.2011-02-25(004).
[2] 黎晋添.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1).
[3] 汪波,李慧萌.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3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4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时至收官之年,江苏等省、宁波等市通过新闻媒体宣称已经初步建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成都等市也预言2015年将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虽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是一回事,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较多的重合和交叉,实践中常常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些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体育健身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指导队伍更加健全,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有进一步提高。不过,由于人们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内涵和构成的认识偏差,以致各地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时存在轻重不一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重设施、活动、组织等硬件建设较多,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等软件方面的建设相对较为薄弱,离“比较完整”、“比较健全”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亟待在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厘清认识,狠抓薄弱环节,力争各地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完整、健全、可持续的。
一、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认识
何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底是如何构成的?这是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不过《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并没有界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出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曾经指出,全民健身体系是指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为体育健身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指各级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投资兴办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公益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系统、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等,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1]。
显而易见,全民健身体系本应该是涵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后者应该是前者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之一。而为何国务院要求在2010年就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体系,而在2015年底才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呢?其实在2011年前的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过程中,作为支撑和保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自然也在建设之中,只不过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年7月22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是“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还没有明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这一提法。在国家明确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要求努力实现包括公共文化体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更加受到重视。所以,国务院在新五年计划中特别强调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且把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作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而发展体育健身设施、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壮大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等不过是实现前述任务的工作手段或者保障措施而已。
而在认识和实践中,却会出现偏颇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创新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房斌老师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实现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服务的保障系统[2]。苏海滨老师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包括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全民健身信息体系和全民健身指导体系[3]。成都市提出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健身设施、体育组织、健身指导服务、活动开展、健身保障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4]。北京市也主要是通过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激发体育社团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活力、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等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5]。可见,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基本上囿于场地设施、活动、组织等方面,这是极不全面的。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公共体育服务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理应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样,我们可以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指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界定为“指由全民健身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估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这样,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根据增强人民体质的需要,做好全民健身服务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创新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模式、管理运行机制和供给方式等。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为此《全民健身条例》从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可以说,全民健身计划体系、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和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正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可能包含对全民健身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等的制度安排。
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及时修订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构成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层级体系,自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之后,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都相继制定和发布了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有的还根据工作情况出台了阶段性工作计划,这些年来全民健身计划层级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全民健身条例》还规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修订、实施、评估和报告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工作环节。该条例要求定期开展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并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对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行修订。由于国家并没有把开展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的时间规定那么严格,《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也是要求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到2014年才进行一次全面评估,这就造成不少地方并没有像体育设施和组织队伍建设、活动开展那样,积极而认真地开展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也没有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及时修订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使时间长达五年的计划跟不上一两年内的情况变化,没有很好地发挥实施计划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
2.抓住全民健身服务重点和地域特色,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内容
国家之所以要求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因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程度和生活幸福指数,应该是评估全民健身活动绩效的核心指标,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来看,《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总体合格达标率和总体优秀达标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达标率、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秀达标率作为身体素质指标,连同体育锻炼参与率而被置于该评估标准的首要位置。不过,仅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学生三个层面来进行分层测定和分析国民体质状况,并以此来制定和修订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导引性作用不大。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阶段,体育健身活动对于他们身体素质的影响自然很大,而处于黄昏时期的老年人和体质特殊的残疾人同学生一样,对体育健身活动有着特殊的需求,他们应该是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对象。从活动内容和方式来看,地域或者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健身活动,往往具有普遍化、社会化的特征,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一般较高,所以在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注意挖掘地域或者民族特色,着力活动品牌的创立。
3.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和全民健身服务业,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5
论文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特征,应确立全民健身的先进文化理念、加强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体系等,从价值、制度、物质技术三个层面,构建起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论文关键词:
郴州市;文化学;农村;全民健身
郴州市土地面积19317km,农村人口246万人,约占郴州总人口的53.7%,41个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郴州总人口的2%左右,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是一个众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占53.7%的地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突破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难点和“瓶颈”,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性”落到实处,又是“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运用文化三层次的理论对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学考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行动策略.
1体育文化及其成分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精神成果,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当前,文化学研究对于文化的成分分类出现了二层次、三层次、四层次乃至五层次多种方法.三层次分类方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或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并且各自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来说,物质技术处于文化系统的最外层,组织制度处于中间层次,而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
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三分法大致相近,其所指精神部分相当于三分法的制度和思想观念两个部分.此前,我们常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二分法提的,现在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三分法提出的.我们认为三层次分法最为有效和客观,其优点在于物质、制度、思想三层次与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高度契合;与人类的三个最为基本的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度吻合性;对于本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科学地建构了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解释系统.在这种分类方法中,人类一切依靠自身智能从事的活动都可以归属在这三类之中.
按照文化学的三层次理论,体育文化应该属于人类文化系统的哪一层次呢?对此,我们应从体育的本质目标和衍生目标中去寻求答案.我们认为,体育的本质目标是“对作为物质属性的生理意义上的人体的改造”,它是一切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作为组织属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角色等的改造”和“对作为精神属性的心理意义上的人的情绪等的改造”是体育的衍生目标.据此,我们认为体育文化应属于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但是,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自身既包含有物质技术成分的文化,也包含有制度成分和思想观念成分的文化内容,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子系统.其中,体育运动技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比赛制度、竞赛规则等体育发展战略、方针、体育机构设置等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思想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根据文化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地位关系,我们认为,体育物质技术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最外层,体育组织制度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中间层次,体育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体育价值观,即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
2郴州市农村体育的文化学特征
2.1体育思想文化特征
体育思想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体育审美情趣等内容,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郴州市农村从总体上尚处于农业文化形态之中,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里,各种生产劳动都要依靠人的肢体活动来提供动力,这种体力劳动客观上具有与体育活动相类似的健身功效但很不具体,农村群众对体育健身没有需求,休闲时间聊聊天、打打牌.在节日活动中偶尔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非为健身而进行,而只是作为文化娱乐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活动.因此,作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因体力活动少和营养过剩引起的各种“文明病”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健康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在郴州农村体现为一种价值和形态依附于节日文化而存在的亚体育.农民群体没有形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培养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健康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2.2体育物质文化特征
2.1.1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恩格尔系数高(食物消费与总收入的比),根据06年1月25日郴州日报报导郴州农民年收入只有3506元,扣除生产投入,子女教育,生活必须等费用.农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更谈不上健身经费的支出.因此郴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现代体育场地设施极其贫乏,有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农民健身的场地,也没有健身的经费投入,有的地方甚至连中小学也是如此.以桂东山区调查情况为例,许多乡镇仅有1~3块篮球场地在中小学校,200m及以上田径运动场各乡镇平均不到1个,其他如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用场地器材设施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小学校的体育课只得在草地、公路上进行.农村群众到中小学校去锻炼又受学校管理的制约,农民专门的健身场地是极为少见的.
2.1.2体育运动技术落后
与体育场地器材贫乏相联系,郴州市农村群众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也没有体育辅导员对农村群众进行指导,不知道选择健身项目,运动技术更加落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无法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缺乏技术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健身效果难以量化和控制.由于缺乏体育人才,即使在一些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地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则不完善和组织工作不力的特点.一方面对现代体育活动规则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多在几乎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展开.组织工作更是表现出鲜明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一些群众性较好的活动也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时竞赛活动弄得不欢而散.
2.3体育制度文化特征
2.3.1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现状
县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对城镇体育健身管理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冷,对外体育比赛任务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轻,对上负责意识强,对下负责意识弱的现象.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但由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没分化,许多县乡农民体育协会仅有“牌子”,没有力量,完全依附于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没有分化出来的社会体育组织.乡镇文化站(体育指导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但目前体育工作并未进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范围,许多乡镇的文化站甚至连文化工作也未开展. 2.3.2体育健身活动尚未制度化 与体育健身组织相适应,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特征,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群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在目前形成制度的全国农运会上却很难见到农民的影子,更难见到少数民族群众.在郴州的市、县、乡尚没有制度化的农运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家庭、个人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很少开展.调查资料反映,郴州市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在节日之中偶尔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少之又少,远远低于全国农村7%的水平.
3构建符合郴州地区农村实际的全民健身体系
3.1在体育思想观念层面,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观念
郴州各级政府的文化、体育、教育、民族、农业等部门首先应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全民健身视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通过传媒、“三下乡”和建整扶贫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理念,谋求在思想文化层面实现转变,为体育健身制度发展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增长群众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觉开展切合本地实际的个人、家庭、村寨等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习惯,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及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保证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科学性.
3.2在体育制度层面,构建强有力的农村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
郴州应加强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体育管理部门的力量,从组织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此外,作为政府部门,文化、教育、农业、民族、宗教等管理机构也应积极投入力量,共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乡、镇文化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应当尽快加强文化站的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应建立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是农民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县、乡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年终要进行考核.此外,各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体育民问组织对于活跃农村体育健身活动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体育骨干是组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各地应把加强文化体育骨干的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举措.
在评价制度方面,郴州市要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同时,积极开展省级、地市级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并逐渐推行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先进为榜样,积极推广经验,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把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农村体育事业与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在评价体系和标准方面,郴州市一方面要参照全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使之成为推动郴州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先进制度文化.
3.3在体育物质技术层面,逐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和活动体系
郴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建设纳入建设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乡镇、中心村健身房、球场等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专门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全民健身“雪炭工程”,改善郴州农村体育设施落后和贫乏的面貌.没有条件的地方则可结合当地中小学校的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给农民合理的使用.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援建或兴办面向农民群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体育物质条件,保障健身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层面,郴州市农村应以全国农运会、民运会为周期,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优势,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省、县、乡、村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为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用先进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使人们远离黄、赌、毒的危害.在活动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方面,既可选择群众基础好、健身价值高、易于组织又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特别是郴州民间传统项目如摔跤、秧歌、蹬山、龙舟、龙狮、武术等项目.也应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各类活动中应根据农民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问长的特点采取文体结合,娱乐为主为突出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性构建丰富多彩的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4构建郴州市全民健身体系的主要措施
4.1职能部门建立制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国家倡导和开展的,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国民,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健身法规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的法律依据.国家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应从实际从发,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合理运行.在方针、政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全民健身工作落到实处.
4.2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场馆自然资源
健身场馆是广大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政府在修建和维护场馆方面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投资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和外企建立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探索场馆多渠道建立的实现形式,如开放中小学校场地,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条件.健身活动的主体人群并非到健身场馆健身,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而健身.因此,要想法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功能,使之为广大群众健身服务.
4.3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群众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主体力量,是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的依托.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要遵循社会化、自助、自治的原则.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打破封闭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立真正意义上、根据兴趣自愿织成、形成不受地域限制的体育锻炼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建立多元化健身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设施,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4.4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
体育指导员对健身人群进行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措施.要不断增加体育指导员人数,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确保各类健身站、健身点有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提高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能力.
4.5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项目的多样化
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是能够吸引群众健身的重要途径.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要多样化,要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广泛参与.建身活动项目的开展要体现农村群众特点,注重吸收当地的体育传统项目.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6
摘 要 完善社区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是社区服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证有限的社区体育健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从管理、资金筹备、宣传、活动组织、场地等几方面研究,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几点建议。
关键词 厦门市 社区老年体育 健身服务体系
本研究通过观察、问卷、访谈调查的方式,较全面的对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的基本情况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议,希望以此促使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系统的管理
(一)加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管理上存在行政化倾向,表现为政、社不分,这样就导致社区管理组织和基层政府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上“都在管,都不管”的局面。因此要加强政府管理领导作用,明晰政府、社区各类体育组织角色定位,是避免社区体育组织化运作过程中出现越位与缺位现象,保证有序、高效运作。具体就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核心作用,注重强化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引导健全以社区老年体育协会为核心,以老年活动中心、晨晚练指导站为基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老年体育活动负责人为骨干,以社区广大老年人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二)吸纳部分有用人才参加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管理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除了由政府牵头组织外,还有些是由居民小区内的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和具有体育特长的人自发组织进行的。他们具有社会公益观念、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对社区公共体育事务有责任意识,因此吸纳这些社区人员进行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指导工作;鼓励和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参加志愿者队伍,例如:通过建立老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时间银行”系统,开展低龄、健康老年人义务服务时间存储与使用试点工作,倡导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激发社区老年人体育参与的自我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增加其专业服务管理能力。
二、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活动的筹资机制
完善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机构和体育活动的筹资机制打破社区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开拓经费来源,增设融资渠道,为社区老年体育发展提供经费支持与保障。经费是保障社区老年体育持续发展的前提,缺少经费是导致老年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和无法保障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这样仅依靠行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活动的需求,因此,除了依靠政府机构和上级体育行政机构拨款及辖区单位出资之外,努力争取社会赞助,或者依法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等多渠道经费来源。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加强厦门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机构、影视戏剧界等,制作、演出、出版、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办好市老年网站,为社区老年体育组织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扩大媒体宣传对社区老年体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社区老年体育多元化信息服务宣传平台,方便社区老年人获得体育服务。
四、组织开展特色多种多样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首先,积极利用社区居委会和各级老年体育协会等社区老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使且成为经常化、制度化。
其次,利用厦门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以及各方面已有的条件,开展有厦门特色的老年体育活动,并带动各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五、改善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
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环境、设施、场地条件是发展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增加经费投入,采取各种办法,为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并注重管理维修;在已建成社区范围内,努力挖掘潜力,在闲置土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新建简易的体育场地设,开避健身场所,安放常用健身器材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新建的社区和小区,必须按要求规划、建设好体育场地设施。
要充分利用驻区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场地设施还没有对大众开放,因此要加强社区、政府、单位多方面沟通,发挥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已有的体育资源,协调共建体育场地,保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人健身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
六、加强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人才的建设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这就要求有大批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投入到社区进行服务工作。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7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体育服务是为了满足公众的体育需要, 由公共组织为其提供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而存在的。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按其目的可分为三类: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娱乐服务以及体育医疗服务, 其中有包含众多小项。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它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健身的需要。其常见形式有体育医疗、康复、培训、表演等服务和场地设施、政策法规、信息和科研服务等。
“时势造英雄”概念的诞生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概念都是顺应时代而诞生的,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在构建新兴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 相对之前的一些概念, 其更明确的指出了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职能与发展方向。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特点
1.2.1 全民性
全体民众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 其建立是为了保障每个民众都能享有的基本体育权利, 为了满足民众的基本的本健身需求。相对于健身场所和健身意识较为发达的城市来说, 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应该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弱势群体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保证公民健身参与的均等化, 促进社会公正。
1.2.2 服务性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公众健身的需求, 相关要使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难看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立足点为服务, 其构建是由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构成,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的民众对健身的需求。
1.2.3 公益性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因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要遵循公益的原则。而且其隶属于我国新型服务型政府体系的范畴, 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保证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满足公众的需求。
1.2.4 多样性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 这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健身的不同需求。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是物质与精神并存的, 既要满足物质需要 (如场地、器材设施等) , 又要满足精神需要 (如信息咨询等) 。
1.2.5 民本性
以人为本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所要坚持的, 密切注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要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立足于社区, 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种类的健身需要。
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依据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 它由相关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相关要素构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
2.1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本文观点认为有相关的要素构成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们是这个体系的结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也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而存在的, 这些相关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 共同构架了整个体系, 也维系着整个体系的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要确定某一要素是否隶属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看它是否反映了体系的本质。2.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所在是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的服务要素分为两类:支持类和保障类服务要素。支持类服务要素是满足人民健身直接需求的, 如场地的设施、技术的指导、信息的处理等;而为了保障这些要素得以顺利进行的其相关要素则被称为保障类要素, 包括政策的法规、监督额反馈和绩效的评价等。
2.3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所在
政府公共体育部门应该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主体而存在, 政府部门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所需要的直接支持类要素, 还要满足能将这些支持要素传送到群众手中的各种保障类要素, 所以, 政府公共体育部门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建设一个新型的服务型政府为全体民众服务是极其必要的。
2.4 坚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定位。本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 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运行有序及系统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活动的需要。
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分析
3.1 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架构载体为种类繁多的健身活动, 没健身活动, 再多的场地设施、信息处理都是枉然, 也就没有了全民健身。本体系主要有健身性、竞赛性、表演性和示范性等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要积极创新、注意引导, 吸引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
3.2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是由组织系统来实现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行政部门, 即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各级专业和非专业的部门;二是体育组织指的是非政府组织, 其包括民间机构和各种体育社团与协会, 同时还包括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事业单位;三是基层网点, 其主要细化到社区, 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 民间机构为依托, 基层网点作为基础, 架构起一套运转良好的全民健身管理和运行机制。
3.3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顺利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为场地设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主要由公共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所属场地、社会场地、商业性健身设施等组成。为了满足不同类的健身需求, 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建设成为能够整合不同部门资源, 居民和单位和谐发展的健身系统。
3.4 全民健身信息体系
本体系包括信息咨询、监督反馈和绩效评价等三方面。大力发展全民健身的信息网点建设, 为民众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 如信息咨询、体质监测等;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及时检测、及时处理各种反馈信息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对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及时评价,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是将全民健身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3.5 全民健身指导体系
本体系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运动理论、技术方面的指导两个大方面。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才能够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事业积极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科学健身, 建立起完整的全民健身技术指导和理论研究体系, 才能够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有序运行。
摘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的需要而诞生的。本文通过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及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 分析了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众要素, 希望能够为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旗, 常乃军, 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1) :16-191.
[2]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6) :472-475.
[3]陈新生, 楚继军, 王宝珠.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 (10) :35-40.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8
1 背景
1.1 城镇上山战略背景及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综述
“城镇上山”是云南省已经着手推行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并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近年来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的学术研究,我们在知网中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30篇,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重要会议论文2篇,尚未有相关博士学位论文。仅有的部分文章主要针对局部地区有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类文章。主要内容大致分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相关体制现存问题、全民健身体系改革面临的问题,全面健身历史沿革变迁、未来发展理念及目标等。张勇在《基于服务科学的我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与本课题有相仿的地方,他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公共体系”都是以服务科学为目的来对其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不同的是城镇上山不仅需要硬技术还需要人文软实力凝聚人气[2]。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规划与建设中,体育、艺术文化等文化要素常常作为规划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和实施。
1.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态势
全民健身是公共体育事业很重要的一环,社区体育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公共体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居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构建,对于提升社区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建设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体育设施,完善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成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而“城镇上山”必然给社区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革,如何使配套设施更适应人们居住变得极为重要又具挑战。
2 构建城镇上山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
2.1 城镇上山以及全民健身战略介绍
城镇上山旨在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守住生态红线,为人类的长久生存之际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就必须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一系列的全民健身体制改革。我们建立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不仅要适应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要认清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世情,并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因此,全民健身的意义旨在健康生活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加强体育意识培养,以丰富的体育活动方式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社会和谐。
2.2 适合走城镇上山道路的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与规划
在运动训练方面,云南省天然的地理资源,不同高度的海拔优势,使之成为理想的高原训练天堂。而且云南省又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都为开展高原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众多有利因素使云南成为田径、自行车、游泳、各种球类、竞技赛艇等体能类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理想场地。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滇进行高原训练,项目涉及多种竞赛、田赛、公路自行车、游泳、各种球类等。加上云南高原训练基地内众多集训练、健身娱乐设施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可以形成集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产业群。为开发和规划更适合大众的体育项目,可以借鉴以上竞技体育类高原训练的成果,同时不忘创新大胆尝试。例如,将山地自行赛道增设障碍、坡地以及溪流等,增加本项目的紧张性和趣味性。另外,增设各类户外素质拓展类场地开发利用,如大理苍山、鸡足山、昆明西山等可根据特点开展攀岩、登山探险、滑草、滑翔、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体育旅游项目;如澄江、泸沽湖、大理洱海等,可以用其开发一些垂钓、漂流等休闲体育项目,游泳、划船、龙舟等户外竞技项目;大、小石林、乃古石林、九乡、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银屏山仙人洞等,在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情况下,都可开展体育探险和科学考察。
2.3 打造特色区域体育项目品牌带动体育产业发展
我们决不能止步于仅以开发多种特色项目来吸引游客和体育爱好者,要借助一些国际知名案例,进行全方位的策划。优化整合体育文化、广播传媒、影视传媒、信息网络等政府相关部门资源,调动社会各个相关行业组织以及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创新和尝试赛事活动形式,甚至是利用云南省多民族文化优势,利用节庆、美食不断吸引外来游客等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注入新鲜活力。着眼于国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结合云贵高原地理优势,找准以举办某些户外体育赛事为载体和突破口,打造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品牌,为推动云南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做出新的篇章。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间配合,通过积极的招商工作获得有关企业的赞助资金,以保障活动和赛事获得充足的物质支持和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4 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融于城镇上山新建城区规划中
《意见》指出体育设施是普及全民健身的基本物质保障,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适用与大众人民使用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中小型体育场馆、户外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致力于在城市社区打造15 min健身圈,明文规定我们将来要构建的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率以及乡镇行政村体育公共设施又一个100%的覆盖率。社会主义国情下体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需求。如何不断提高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这一关键环节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当今致力于城镇化建设与体育供给主体建设的政府、科研人员的又一挑战。
开展城镇上山重大战略以及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和历史机遇,规划新建城镇社区必须要以人为本,本着为人民提供更健康、更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要提供比人民原有的物质、精神条件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规划新建城镇社区必须引入绿色建筑实体、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美好信念来引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最后,大力发展体育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社会现象,在充分考虑人本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健康中国、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等等一系列重要时代背景因素情况下,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于云南省“城镇上山”建设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今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一环。
3 结语
经过大胆创新和科学论证,不断的将一系列竞技体育项目、休闲体育项目以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打造体育产业链的成功案例,把云南省城镇上山重大项目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价值实体,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带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打造特色品牌。
在响应重大战略部署的同时,要同时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并重,即:城镇上山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两个战略和谐发展,打造共同体并促进和谐美好的时代背景下优秀体育文化的形成;把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美好理念、五位一体总布局、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整个城区规划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使“城镇上山”建设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政府部门文件以及有关学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在顺应云南省以“城镇上山”为背景的城镇化建设潮流、全民健身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时代潮流,为了使城镇更有利于人类长远居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同时为城镇上山与全民健身共同体系的打造而努力。
关键词:城镇上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晶.云城镇化的“新型”与“特色”——基于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考[J].经济师,2013(9):24-28.
[2]张勇.基于服务科学的我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4):30-35.
浅议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健身,服务,体系,发展
北京奥运已经结束,中国奥运健儿所取得成绩证明了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是,还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不只是看奖牌榜上金牌数量,更要看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专业运动员的成绩并不代表整体国民的体育水平,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必须把精力放在全民体育上。全民体育的兴旺发展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到2000年要“建立起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实现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到2010年要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对我国全民体育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尽快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
1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身设施体系
体育设施和场地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保障,没有完善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全民健身也就无从谈起。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国家在竞技体育的场地设施上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如今奥运会已经结束,国家应相应减少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比例,特别是要提高对中小城市和乡镇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资金投入。另外,要进一步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增加体彩收入,为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从当前的形势看,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体育设施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健身需要。因此,各地方政府应鼓励私人投资建设商业性健身场所,并为私人投资健身行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只有国家投入和私人投资相结合,才能尽快全面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2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宣传体系
国家在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支撑我国体育事业新时期发展新格局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抓住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我们要以奥运为契机,在未来“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注重宣传奥运精神,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让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作为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律以及第一部全民健身工作的施政纲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与运行中,除了应深化政策法规的改革与发展,继续细化充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将之丰富为符合新时期全民健身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全民健身计划》外,还应当重视政策法规的普及与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国政府在全民健身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3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科学指导体系
全民健身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民健身,而全民健身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中国开展社区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指导锻炼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引导和帮助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投资。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健身的需要,限制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应在未来的几年里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使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有科学的指导。
4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质监测体系的发展
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经进行了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存在如下四个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1.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2.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3.20一69岁年龄段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4.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进一步完善体质监测评价系统,改革监测评价系统的各项指标,确保有关测试方法的规范与数据的准确。不断提高与改善各社区内的监测仪器,研究开发更为简捷、有效、全面的体质监测手段,适合局部地区及时、便利的开展体质监测活动。针对体质监测活动的结果,有目的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作为下一阶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引与依据。
5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体系
体育健身组织管理系统是由政府组织、体育事业组织、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经营组织、非正式组织共同构成依照一定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运行的系统。“目前,一个在政府领导下,以体育社团为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点的点线结合、覆盖面广、参与人多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在我国初步形成,对推动和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全民健身行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纲要》中提出在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阶段的目标与任务之一就是“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各地方政府应发挥地方健身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和政府的新型合作关系。
结语:
在未来的几年,大力宣传体育政策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加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健身场馆和设施数量,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完善全民体质监测体系,争取尽快实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使我们的国家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
参考文献
[1]秦贻勤.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新探索[J].科技促进发展,2008,(5).
[2]陶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7,(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10
在当代中国,社区一词是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被人们所熟悉。社区成为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广为使用的话语体系。当今社会社区不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决策,社会现代化与社会管理共同关注的战略性主题。[1]
1.1 公共服务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很大范围内和很大程度上,与公共服务的效率、水平、质量直接相关。“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2]。新时期政府正处于“全智能”的“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关键阶段[3]。社区这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也面临着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只有切实旅行公共服务只能,社区管理与服务才会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公众为中心,透明法制,便利的民主的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
1.2 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城市社区体系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题,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为重要目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会的体育服务体系是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组织,为了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事的一切活动;是社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4]而公益事业属于政府和公共服务的体系。
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满足社区成员公共体育需求,全民健身需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社区体育服务总和[5]。是社区只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构建群众性与文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能为社区民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器材和服务构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健康快乐,不断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以西安市1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统计学等综合方法,就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明确其地位与作用。
2.1 文献研究,阅读有关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30多篇。论证其形式特点、发展经验
2.2 调查访谈
(1)对西安1 2 0社区进行调查,论证,力求现实、科学,前瞻。
(2)进行体育专家、公务员,咨询、访谈,就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结构,机制,现状进行论证研究。
(3)问卷调查对社区服务中心发放问卷并在实施地进行调研,准确详细地取得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第一手资料。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4份,回收率达到95%有效率1 0 0%。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构建的一个体现公平、公正、公益性的为普及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康运动,传播体育先进文化,实现体育生活化、社会化,满足广大群众锻炼需求。保障实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力的各项公益性体育机构和服务体系总和。主要有六个基本内容:(1)公共体育政策法规;(2)体育基础设施;(3)体育组织机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4)公共体育活动主体内容;(5)公共体育活动方式;(6)巩固体育活动经费[6]。
3.1 西安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新世纪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体育工作以提高群众体育水平,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陕西省委政府提出的“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促进体育全全面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群众体育人口达300多万,占全总人口百分之40。体育四进社区活动力度很大。每年开展群体,竞赛和表演活动达150场次以上,进行国民体测抽样50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健身广场180多,体育健身馆304个。晨晚锻炼点1600个[16]。西安市目前共有社区588个[16],平均1.3个社区拥有一套全民身路径。全民健身工程布置合理,为市民创建了良好的环境,各区还开展了先进社区的评选,体育工作也成为条件之一,突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与组织体系,发挥了社区体育体系的作用。
3.2 西安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组织不健全。目标不明确;不能发挥其地位和作用;体育信息不畅通;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在调查中45%的社区没有体育服务机构,无专职管理人员,组织系统不健全,不能满足社区锻炼人群的要求。
(2)体育场馆、健身器材偏少,社区体育活动资金无保障,不能很好的协调利用社区的学校或工厂的锻炼场所。
(3)体育信息不通,55%以上的社区没有举办骨干培训班.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无法同社区对接。,不能很好的指导群众锻炼;运动处方及技术指导。指导员分布也不均匀。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对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不明确,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提高民族素质。
4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地位作用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保证社区体系便利开展的有利因素,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管理指导,构成了社区体育的服务体系内容其地位和作用较为关注,它是推动社区体育文化、体会社会化、体会生活化,推动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发展要求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以社区为单位,以整个社区成员为对象,以体育项目为载体,通过自治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最终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为大众提供锻炼平台,增进全民健康是人的愿望和需要,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4.2 社区体会服务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展示社会体育文化的平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质量;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生质量的有力保障。
4.3 是精神文明的有效手段
社区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有意义上讲,社区体育与精神之间都是营造一种充满和谐、友情、现代化新型的社会人际关系[14];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提高社区综合素质实现人们的归属感。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创造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4.4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但社区组织机构不健全,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权重要求,政府投入与管理跟不上,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地机制措施,体育社会指导员缺乏难以满足同一层次人们的指导需要。
4.5 社区体育是是形成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社区人们健康方式。建立体育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4.6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11
关键词:全民健身战略;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12-06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to develop sports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sports consumption. This study selected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s of the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fitness must adhere to the leading of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 market mechanism and Internet +, t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dopt the means of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ervice, custody and leasing so that public service, quasi-public service and market service are combined to meet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residents effectively.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ic vision; scientific fitness demonstration zone; service mode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编号2013B039)。
作者简介:徐文琦(1982- ),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和休闲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将全方位地融入国家竞争战略与城市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三者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居民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与拉动科学健身消费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覆盖全体公民和伴随每个人全部生命周期的过程,其本质是体育生活化。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改善民生服务”,“建设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咨询、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积极创建科学健身示范区,进一步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1]。当前,促进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普及和科学健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已作为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仅凭政府自上向下的逐级推动,依靠尚不完善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来驱动显然是力不从心、难以持续。总结西方国家发展大众体育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20年来的经验与成败,现实的选择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通过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搭建链接政府、社会、市场等资源的组织网络,为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科学健身需求找到合理的市场对接机制和渠道,让有需求、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人群享受多样性的市场化服务。从而为一般人群,特别是社会中弱势群体与消费能力有限的人群更好地享受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涉及政府民生保障的责任,又涉及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交叉,是一项覆盖领域广泛的事业与产业。如何在继续强化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分类有序地推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准确定位科学健身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边界,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市场分工合作,事业产业相互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加快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2]。
本课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特征与服务模式作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对我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内涵与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凝练,为后续研究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1 “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1.1 概念的界定
伴随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对全民健身领域投入的加大,我国全民健身科技领域正面临着如何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进行转化的局面。为此,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并选择了包括无锡市、武汉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原院)在内的五个地区(北京、天津、渭南、武汉、无锡)的五种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学校、乡镇、农村、城市)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试点单位。依据《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解释,“科学健身示范区”是指,以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的提高,依托城镇政府、社区、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域,为有效落实“科技惠民”政策与创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工作提供科技保障[1]。“科学健身示范区”概念的提出是当前经济社会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将体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升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1.2 特征分析
基于对科学健身示范区定位的描述,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性:对个体而言,从事体育锻炼是一把“双刃剑”。大量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在合理的条件下,体育锻炼会使人们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如若不然,则会造成各类运动伤害,甚至出现“运动性猝死”。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采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确保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的安全,而且诸如体质检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等服务必须“有效”“可信”“可行”。
示范性:“示范”是指做出榜样或典范,以供人们学习。这就要求“科学健身示范区”所涉及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流程与科技手段除了具备“科学性”“先进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满足辖区居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前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需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的差异,尤其是从事体育锻炼意识上的差异,应该尽量维护、合理使用或提高现有“硬件”条件,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科技手段改善“软件”条件,确保辖区内居民能够不断地享受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服务。
2 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2.1 营造科学健身文化,构建体育强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精神需要[3]。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向高级的精神需要发展过程中,人类会产生一种经验的积累,即文化。体能是人类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的前提条件,对体能培养的经验总结就是科学健身的文化。科学健身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运动促进健康”的科学健身文化,对于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实现体育事业在新常态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而当前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强国”的建设目标还相距甚远,特别是我国科学健身服务总体发展极为不平衡。居民依旧缺乏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途径,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量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至今相当普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中开篇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4]。”这标志着营造惠及全民的科学健身文化与体育强国战略正有机结合起来。
2.2 倡导健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10个省市区,针对6~69岁城乡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1.2%,特别是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青少年人群仅为8.9%[2]。此外,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口已占总死亡率的85%,且慢性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在职业人群中患病比例日趋增大[2]。因此,积极倡导科学健身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待。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只有每个公民都成为“和谐因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而“和谐因子”的前提是个体的健康。面对每一位公民的健康需要,政府必须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并通过各项政策与措施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强调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实际上是要强调从每一位公民做起,积极融入到科学健身的实践中去,逐步实现个体机能和谐、群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2.3 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保障公民权利
培养,即按照既定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教育与训练来获得提高与发展。科学健身则是对个体体能的培养。体能是指人体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完成某种目标必须掌握的具体方式或具备的个体心理特征。而身体素质是体能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与体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身体素质的缺陷就会造成体能发展的障碍。科学健身示范区从对个人体能的培养来讲,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差异,所进行的针对性的体质检测、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以及科学健身指导。它通过建设紧邻居民生活环境的科学健身场所,以保证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对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为社会生产资料的发展而斗争。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了享受的需要,由此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即“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由此可见,个体对于完美体能的追求,同样也是人的本性需要。追求科学健身的多样性需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不仅是个人、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人类的根本权利。保障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不仅传承了中华体育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践。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设,通过社区、单位、乡镇、农村等不同服务模式将科学健身知识、技能带到居民身边,走进千家万户,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民权利的优越性。
3 科学健身示范区服务模式的研究
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本研究经过2年的跟踪调研与实证研究,凝练形成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见表1)。
3.1 “政府+科研单位”服务模式分析——以无锡市为例
无锡市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承担了“城市社区类”试点的研究与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并纳入到无锡市争创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动计划。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项目组的指导下,无锡市体育局基于现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资源,充分利用无锡市在物联网、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结合当地全民健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全民健身领域,通过对国民体质检测系统的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远程监管,传统健身馆的物联网化改造,移动客户端App开发与应用,串联全民健身资源,初步探索出“智慧场馆、智慧指导与智慧监管”的模式。依据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经验,可将工作归纳为如下内容(见表2)。
无锡市科学健身示范区经过2年的建设,在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区域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形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科学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在“技术引导和健康效应双重驱动”的理念指导下,为不经常锻炼的人群进行科学健身常识的普及,针对经常锻炼的人群多样性需求以提高科学健身的认知度、参与度、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对体质检测不满意、器械健身存在安全隐患、健身指导服务匮乏等问题。
初步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健身指导服务。通过对传统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改造和移动交互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居民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远程服务,并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为居民提供各种专业的科学健身服务。
有效降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成本。传统全民健身服务各个环节主要通过人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完成同样的指标,物联网实施方案比传统实施方案所需要的费用要少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新方案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参与,而且提高了服务的标准化。
3.2 “政府+单位+科研单位”模式——以中原院为例
2013年6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单位中唯一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指导下,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职工群众科学健身需求,重点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与新方法的普及工作,以“服务职工健康、构建和谐院所、推广健身经验、凝聚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科学健身示范区”平台作用,切实服务职工群众,增强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提高职工群众科学健身水平,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
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两区三群体(两区即工作区南区、生活区北区,三群体即在职职工群体、离退休职工群体、街道居民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设集科学健身咨询、知识普及、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科学健身示范区。力争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健身活动中增添亲和力,在驻区科学健身活动中发挥带动力,造福职工身体健康的服务体系(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原院作为科学健身示范区“企事业单位”类的试点,不仅充分发挥单位管理效能集中的优势,同时整合科研机构智力资源与专业优势。通过设施建设和组织创建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科学健身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3.3 “政府+企业+科研单位”模式——以武汉市为例
2013年8月,武汉市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前期充分的项目论证、规划和选址,提出以城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江城健身e家”为目标的建设构想,并制定出台《武汉市“江城健身e家”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江城健身e家”是在“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突出公益导向,普惠百姓健身”的理念下所创建的汇集体质检测、健身指导、宣传与教育、健康管理和咨询功能的“五位一体”(如图1)社区科学健身服务中心,实施政府体育部门投入器材和设备,社区根据条件提供场地等配套设施,委托专业体育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模式[4]。
“江城健身e家”的核心在市场化运作,关键在于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全民健身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可复制、可持续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紧密围绕科学健身市场需求,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市场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科学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
服务立足市场需求。作为一项普惠百姓健身的公益性项目,“江城健身e家”以“每天一元钱”的服务理念,引导广大市民参与科学健身,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如人体成分、骨密度、血管机能、亚健康等十余项增值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社区实情提供室内羽毛球、乒乓球、养生康复、休闲茶吧、室外儿童嬉水池、少儿培训等服务项目。
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解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与政府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必须扩大主体范围,更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主体配合,改变政府单独、直接提供服务造成的供给不足的局面。通过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公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模式。
建立科学健身云数据平台。“江城健身e家”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科技手段来实施主体运营,通过建立科学健身管理系统、云数据平台、个性化信息载体与定制推送服务的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建立一套连续、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其定期、长期、连续地监测检查、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实时监控与反馈。
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政府体育部门、社区与市场的资源,采用市场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其优势在于:1)能够最大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2)能够有效地对科学健身进行宣传,起到示范作用;3)能够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使其服务与产品更加个性化,更贴近群众;4)可以提供各类有偿、个性化、多样性的有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5)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降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
4 结语
实践证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服务模式运作效果良好。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托管、租赁等模式,将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满足居民对科学健身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需要。
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对体育设施的互联网化建设和数据交互平台,居民可以便捷地通过移动终端App,轻松享受到专家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运动处方指导、线上咨询等服务。
在经济条件、市场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尝试将全民健身与居民医保卡打通融合。对医保卡余额到达一定数量后,可按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购买由政府指定范围的科学健身服务。虽然已有地方率先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受限于行政阻力与其他体制性障碍。
根据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成效来看,乡镇、农村的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与幼儿、儿童少年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家务和农务繁重,再加上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与经费支持相对短缺,无暇参与健身。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乡镇、农村常住人口的科学健身意识水平和保障能力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2]鲍明晓.推动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国务院(46号)文件解读[EB/OL]. http://sports.163.com/15/0207/11/AHRKE6LG0005227R.html.
[3]Abraham H.Maslow,许金声.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6.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 xinwen/2014-10/20/content_2767791.htm.
[5] 田野.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10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4):243-246.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3-515.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篇12
1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1 . 1组织管理系统
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组织管理系统是让广大的社会群体参与到公共健身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大众健身事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管理体系也不断得以完善。从目前我国现行的公益性健身服务组织管理系统来看,主要包括:宏观组织管理系统、中观组织管理系统和微观组织管理系统三个层面。宏观和中观主要是由公益性群众性健身管理和社会健身管理系统组成;微观层面的则是由公共健身活动点、开放性健身活动辅导站和公益性健身场馆组成。
1 . 2健身服务设施系统
公益性健身设施系统是由国家财政、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企业或个人出资兴建的公共健身场所,以及购买的公共性健身器材,为社会群体提供免费的健身服务。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系统是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由公共健身场地的规格、数量、规模、布局、类型和维护等要素组成。这些健身设施有些是部分时段开放(高校健身场馆、旅游景点、半开放性公园等),有些是全天候开放(城市广场、完全开放性公园、街道社区等), 这些设施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娱乐环境。
1 . 3健身服务指导宣传系统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指导宣传系统包括公益性健身服务指导系统和公益性健身服务宣传系统。前者包括健身科技发展规划、健身指导员的配备、健身方法及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几个要素,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公益性群众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健身指导,以提升群众健身的科学性;后者则包括宣传的形式、内容和传播媒介几个方面的要素。通过公益性健身服务宣传来调动广大社会群体参与健身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健身氛围,以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1 . 4健身服务评价系统
公益性健身服务评价系统是考察全民健身服务质量水平,了解国民体质现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公益性健身服务评价系统要素来看,已经形成了国家体质测试中心、各省市体质监测站和高校体质测试点的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数个站、多个点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监测规模。
2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现状
通过对我国各级群众健身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查发现: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制定公益性全民健身的相关政策法规,组织群众性健身竞赛组织工作,指导和推进社区、校园和农民健身工程事业的发展,制定国家健身标准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在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系统建设方面,尚未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来建设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系统,显然没有很好地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合力作用。我国体育彩票产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这就需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加强体育彩票公益基金建设,鼓励企业、个人投资,扩大各级各类健身场馆、公园、公共健身场所的公益性开放性程度,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指导宣传方面,宣传的形式和内容较少涉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3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3 . 1服务体系的定位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标的定位,首先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向公众提供公共健身产品和服务,协调人际关系,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进社会和谐;其次,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尊重每一位社会成员享受最基本的健身服务权利,以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核心,保障广大民众的自主参与,增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创造力;最后,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老年人、幼儿、残障人员等)的关照,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健身或康复项目,为他们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体现健身服务的“群众化”和“全民化”。
3 . 2服务体系的功能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通过向广大社会群体提供健身服务和健身文化产品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并具有较强的公共健身服务资源的共享性。由于不同地域、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所享受的健身资源的非均等性,造成我国居民享受服务权利的不均等。因此,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最大限度地覆盖群众生活,承担宣传社会公平性、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性,以人为本,以及协调群众健身资源市场化造成的分配不公等社会教育功能。另外,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承担着挖掘地域性健身文化资源,宣传和保护民间传统健身文化项目和非物质健身文化传承的职能,这也是我国公益性健身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和彰显。
3 . 3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
公益性健身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决定了不能运用市场的手段,考虑投入与产出,而是要采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为主导,集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如今,我国公益性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服务施系统、指导宣传系统和服务评价系统尚不完善,各级民间健身组织、公益性健身文化产业和公益性全民健身基金会依然没有成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以致难以实现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在全社会的共建共享;另外,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利性健身文化产业的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和转移,这就需要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务求实效;同时,坚持统筹协调、突显公平的原则。公益性健身服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社会公共健身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更多社会群体享受公益性健身资源的基本权益,打破年龄、地域和身份的限制,合理规划、统筹与兼顾,特别是要加大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公共健身服务的扶持力度,突出服务的公平性。
3 . 4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本研究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系统规划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构建公益性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整个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要求各地域根据自身的公益性健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不同健身对象的实际需求,制定“政府支持、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新型公益性健身服务体系的管理模式。
第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参与度。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扩大城乡健身人口,正确处理城乡、社区、学校、俱乐部等公益性健身服务事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广大社会全体的健身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