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2024-06-18

酒店管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通用2篇)

酒店管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1

小学音乐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音乐双语教学是一门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教学方式。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对异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也能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全球的意识。

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听到英语,不能听到母语,使学生无法再去依赖自己的母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听、说英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 双语教学 沉浸式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就是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音乐教育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注重文化传播功能,延伸、拓宽音乐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因此,音乐课进行双语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他们对异国音乐文化的鉴赏力,也能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全球的意识。

在双语教学模式方面,国外已有沉浸式、双向沉浸、结构型沉浸等较为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去年7月,我校提出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要求,并已开始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听到英语,不能听到母语,使学生无法再去依赖自己的母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听、说英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带来一些诸如学生无法听懂、甚至根本不听等等这样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很好地使用沉浸式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其发挥正面作用,避免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在进行音乐双语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想法和心得,供大家探讨。

一、找准结合点

所谓沉浸式双语教学,就是指整堂课中,英语是唯一的课堂用语,学生“浸身”于英语环境中。这样一来,如果把握不当,那么,音乐课很容易变成英语课。所以,音乐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好音乐和英语的结合点。音乐双语是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一种“语言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把音乐课上成英语课,这样会同时扼杀学生的音乐及英语的学习兴趣。

我担任的是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双语教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的音乐课程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口形唱歌,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法,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唱歌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游戏和各种音乐表演,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因此,在进行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时,我牢记音乐教学的课程目标,每一堂课均围绕音乐课程目标和双语语言目标来进行设计,音乐学科目标排在第一位,语言目标排在第二位,始终贯彻这一理念:教学语言(英语)是为课堂(音乐)服务的,而不是课堂(音乐)为教学语言(英语)服务。

如我在教学《Deer》这一课时,首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采取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已知单词“woods森林、lake湖、boat船、deer鹿、house房子、rabbit兔子、wolf狼”和已知句型“What’s this? What shall we do? What can you see? What happened? ”的基础上,我将歌曲教学设计成“去森林里玩”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动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语言,从而进入教学情境。在对比rabbit 和deer不同的心情,处理歌曲的演唱情绪时,学生可能无法听懂老师说出的scared和brave这两个陌生的单词,但老师用不同的表情、语气让学生体验、模仿,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之下,学生就能够按老师的要求演唱出歌曲的情绪,从而能顺畅地完成课堂教学,体现《音乐课程标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教学理念,达成本堂课的音乐课程目标。然后,在本课的新单词Repeating Mark的教学中,我采取“三阶段认知教学法”。首先,让学生通过听和观察,引出反复记号,告诉学生这就是Repeating Mark,理解Repeating Mark在歌曲中的唱法,教学生读准Repeating Mark;然后指着卡片上的反复记号问学生“What’s this?”,让学生能自己读出Repeating Mark;最后,让学生在其他的歌曲当中去找出Repeating Mark,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成本堂课的双语语言目标。最终达成了音乐和双语的双重教学目标。

二、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最佳结果就是让学生100%地浸身于英语环境里,可是,如果急于求成,从一开始就这样做的话,势必会物极必反。学生非但听不懂老师的教学语言,不能跟着老师来进行学习,甚至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此讨厌上音乐双语课,久而久之,所谓的双语教学,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在前期的音乐双语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两种教学语言同时进行。

这个步骤用于刚起步的音乐双语课堂。这个时候的学生,对音乐双语教学的语言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学生才能听懂老师的英语教学语言,跟着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先用英语说一遍,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听到的是英语,产生初步的映像,再用中文说一遍,了解其意思,并做出反应;接着师生进行互动,老师用英语说出指令,学生用中文说出其意思,并做出反应。这个时候要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比如奖励一些小星星或小贴纸等等,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师生互动,不知不觉就能听懂英语指令了。比如我在教学《Two Small ears》这一课时,每句课堂指令都先用英语先说一遍,再用中文再说了遍。如先说指令“Please sing after me!”,然后接着说“请跟我唱!”接着进行“学生跟老师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记住这一句指令的意思。当进行完这项教学活动后,再问学生“Sing after me.What’s mean?”请一个学生说出这句话的中文意思,并奖励一颗小星星,激励学生主动地来听老师说出的英语指令。反复操练几次后,让部分同学能完全听懂这些指令,从而去带动那些不能完全听懂的学生来参与课堂活动,逐渐融入音乐双语课堂。

2、教学语言用英语,教学内容为中文歌曲。

这一步骤从第二周开始可以进行。这时,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听懂老师的英语指令,这一步骤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每堂课都用学生熟悉的英语指令,教学一首简单的中文歌曲,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歌唱教学中的英语指令如:Listen to the song!Sing the song!Sing after me!Sing with me!Sing and act!„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上音乐双语课同样是比较轻松的,并不难听懂,老师再适当地加以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么快就能完全听懂音乐双语课,是很了不起的,在音乐双语课堂内找到了自信。在接下来的音乐双语课堂中,也能保持自信来上课。

[PAGE]

3、全英语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以“唱”为主,而“唱”也是练习“说”的一项内容,小学的英语课堂中就有很多是用“唱”来巩固所学单词、句子的。如果只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学语言用英语,教学内容保持中文歌曲不变的话,那么,学生就永远只能“听”懂老师的英语指令,其“说”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所以,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也要求在音乐课堂内听、唱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当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英语课堂指令学会中文歌曲时,学习英文歌曲就变得非常方便了。善于模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之一,小学的音乐课堂也带有很强的模仿性,抓住这一特点,用英语课堂指令让学生进行模仿演唱英语歌曲,能很轻松地唱好英文歌曲,学生的音乐能力和英语的听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教学英语歌曲《Teddy Bear》这一课时,我利用了非语言行为(如:图片、动画、手势、体态语等),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Teddy Bear》这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实际上都是teddy bear所做的一个动作,我首先问“What’s can you see?”让学生观看动画,再提问“Who can do like it?”让学生去模仿动画里看到的动作“turn around”,从而引出歌词“Teddy bear, teddy bear, turn around.”,并且也理解了这一句歌词的意思,接着再去学会唱歌词。这样的设计使双语教学中的新单词教学变得非常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新单词教学,而是渗透进了歌曲的教学之中,在模仿、探究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去学习、理解并掌握,既突出了音乐学科的教学重点,又淡化了双语教学的教学难点。

三、以“趣”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双语教学要以趣味的语言、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积极参与到沉浸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沉浸中以趣味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双语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语言要有“趣”。

在音乐双语教学中,为了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可利用非语言行为(如:手势、声势、眼神、体态语等),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使他们在英语课以外有了交流的语境。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它是通过节奏、旋律、肢体表现来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用恰当的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来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实现课堂顺畅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大量运用手势和身体语言,如我说“Listen!”时用手指着耳朵;说“Look!”时用手指着眼睛;说“What do you think of?”时用手指着脑袋划三个圈;说“Come here!”时手向内招等等。学习重点乐理知识时,也可以通过手势、肢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我在让学生听辨音的高低时会提问:“Which one is higher? Which one is lower?”同时加上右手上举和放在胸口两个动作,学生就很明了什么是“higher”什么是“lower”。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2、内容要有“趣”。

在双语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选用适合儿童的英文歌曲进行教学,如《Autumn Leaves》、《Teddy Bear》、《All The Pretty Little Horses》、《Beanbag, Beanbag》《If You Are Happy》、《Happy New Year》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如在学习《If You Are Happy》、这首歌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词变成拍手歌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游戏拍击,使有一定难度的歌词在游戏中在愉快的氛围中被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然后我们根据歌词创编了集体舞,深受学生们喜欢。学生通过表情、体态、动作的变化喧嚣情感、尽情表演,创作空间骤然扩大,并创设游戏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大胆表演。在双语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其创造能力。

四、切入点要恰当

音乐双语教学要找好音乐和英语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音乐双语教学的重点。音乐最容易引起少年儿童的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性,使其更容易感知、体验、接受新知识,在欢快的音乐歌舞氛围中完成对英语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再到有意注意的心理认知过程,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当然不同的歌曲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侧重点与双语教学巧妙融合,有的歌曲歌词简单,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用英文演唱歌曲;有的可在乐理知识上和双语融合;有的歌曲可在情感上与双语知识融合。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沉浸式音乐双语目标。例如在教学《Autumn Leaves》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双语教学目标是掌握歌词中每一个单词的读音及意思,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在教学《Teddy Bear》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双语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歌词的意思,能熟练演唱歌曲,并能配上动作表演歌曲;在教学《All the pretty little Horses》这一课时,针对这首歌曲中出现的单词比较多的情况,我设计的双语教学目标则主要是感受歌曲的意境,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并能在这种意境中学会演唱歌曲,教学重点在旋律而不在歌词,只要求学生掌握歌词的读音及唱法,并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歌词的意思。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初学时,他们的口语能力还不是很强,而音乐双语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少而精,逐渐发展到多而全,循序渐进。

五、教学效果与分析

我进行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模式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还谈不上有很显著的效果,不过,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有所体现:

1、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外国音乐的背景、文化,弥补传统音乐课的不足,拓展艺术视野。

2、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巩固英语课学到的单词、句型和一些音乐术语,使枯燥的英语变得趣味化、音乐化。

3、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音乐双语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和业务水平。每堂课教师都在精心设计着音乐和英语的交叉点,使课堂英语化,使英语音乐化。

进行沉浸式音乐双语教学实验以来,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用英语授课,难度可想而知。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用语的使用都要从头训练,所有语言一开始讲中文,然后到中英混合,最后过渡到英语讲课。学生只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音乐双语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沉浸式双语教学并不神秘,只要按照英语和音乐教学的规律,科学、系统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经过努力,学生的音乐和英语水平都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酒店管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2

1 沉浸式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育概论》里, 麦凯和西格恩把“双语教学”定义为: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 其中一种语言往往是, 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简言之, “双语教学”就是在学校等教育机构里, 使用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对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针对我国的大学院校, 双语教学具体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 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进行的教学。这一教学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 其中,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 (Immersion Experience) ”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教学法。所谓沉浸式, 是指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 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 (本文指英语) 环境中, 教师不但用英语讲授语言知识, 而且用英语讲授部分非语言类课程;就是说, 英语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工具。[3]这样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 有利于其英语思维和英语表达习惯的形成。

2 工商院校中双语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工商等专业的地位日益彰显, 报考这一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目标也大相径庭。有些学生英语功底深厚, 进入大学后, 能很快适应双语教学, 他们乐于沉浸在全英语的环境中, 很多人将目标锁定为通过托福、雅思、GRE等考试留学国外;而有些学生虽然也是高考高分生, 但英语功底薄弱, 不适应英语授课, 有严重的畏难情绪。此外, 由于经费等问题, 双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由本校的中国老师承担, 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高, 但普遍英语功底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双语教学的一大挑战。还有,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学软、硬件设备不够完善等都给工商院校的双语教学提出难题。

除了这些普遍现象, 以“输入假设”理论为核心进行的调查结果更进一步凸显出双语教学中的困境。在国际工商院校中, “沉浸式”教学较为盛行, 即用英语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 学生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课本学习、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课外活动的展开。鉴于课本相对稳定的状况, 笔者主要围绕后两者, 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发现语言“输入”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寻找办法, 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课堂输入的调查, 主要围绕五方面:一是能理解教师课堂语言的程度;二是教师课堂提问的效度;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频率;四是从教师语言中的收获 (发音, 用词, 语法或信息量的比例) ;五是对教师工作的期望 (帮助理解课文和难点, 提供更多信息, 组织交际活动或监督自学的比例等) 。

针对课后输入的调查, 主要围绕四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外学习重点 (复习课文与做练习, 背专业词汇, 阅读补充文章或练习听说的比例) ;二是每周的课后学习时间;三是使用参考书或上网等形式学习英语的频度;四是课后不愿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 (认为难以获得合适的输入材料, 难以理解输入材料, 对英语教学不感兴趣等的比例) 。

调查数据显示:从课堂教学看, 学生普遍反映教师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不强, 对学生表扬的频率低, 课堂提问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 学生在发音和用词上受教师影响最大, 学生期望教师给他们输入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课外学习看, 学生课后语言“输入”仍以课本为主, 由于难以获得或理解输入材料而在课后不愿自主学习, 英语输入量明显不够等。

3 加强语言输入的措施

“可以看到, 在很多学校, 一些外教的英语课更受学生欢迎, 分析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丰富, 二是师生互动频繁, 三是授课方式生动。”[4]受此启发, 加上针对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 笔者认为提升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 主要措施只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输入”, 使学生在课堂外乐于被“输入”。

3.1 教师在课堂内要善于“输入”

3.1.1 加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大多数国际工商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输入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所以,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双语授课时, 既要用学生大体能听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又要善于利用直观教具、电教设备及身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输入内容。其次, 教师讲解要重点突出, 量体裁衣, 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讲解的繁易, 不要对学生讲不能感知和理解的东西, 也不能讲那些他们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 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在调查中发现, 在最初阶段, 很多学生甚至不理解教师的基本课堂用语, 一则因为学生语言欠缺, 二则因为教师使用的课堂用语不规范。对此, 建议教师 (特别是非师范类毕业生) 和学生 (特别是不适应英语授课者) 在最初的教与学阶段加强课堂用语的学习。

3.1.2 发挥提问式“输入”

当前, 多媒体使新型“填鸭式”教学应运而生。一堂课上, 教师从头到尾点鼠标, 学生则目不暇接“欣赏”各种课件, 这是一种消极“输入”, 无法产生积极“输出”。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提问将信息反馈与组合有机结合, 在听 (问) —思 (问) —答 (问) 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缺席/惰性”可被有效抑制, 其听讲、思维和表达能力可得到有效训练, 使“输入”与“输出”相得益彰。针对基础阶段的学生, 教师提问要能由浅入深, 从面到点, 逐渐缓减学生怕被提问的心理压力;要能结合学生兴趣点, “投其所好”, 诱发其“不吐不快”之感;要能因材施问,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求知欲;要能变换角度, 提出新颖问题, 挑战学生思维等。此外, 在提问与聆听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及关注的目光与学生交流, 对“开口”的学生予以称赞的语言或眼神来肯定其表现, 对不能及时作答或回答有错的学生要耐心启发, 循循善诱, 这样, 学生才能克服害羞或怕错而不愿开口的心理, 从而产生积极“输出”。

3.1.3 营造愉快的“输入”环境

克拉申指出:学生会潜意识地滤出心理上不认可的输入而让其情感上认可的输入进入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为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教师应学会营造愉快的输入环境,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进行“赏识教育”。调查发现: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认为教师的赞扬犹如一剂“补药”, 能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单纯的表扬, 赏识教育还要求教师有宽容的心理承认学生的差异, 根据差异创设出让学生能发挥所长的情境和机会, 通过赏识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手势和由衷的鼓掌等改变学生因自卑、懒惰、从众等诸多心理因素而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 在愉快的情感中, 学生自然成为教师语言输入的忠实听众, 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3.1.4 做好语言与专业的双“输入”

调查显示:学生的发音、用词的准确程度和知识面的宽狭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师,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要做到发音正确, 用词到位和内容充实。但在实际教学中, 国际工商院校的教师较多局限于辨析专业词汇的意思, 分析句子结构, 释疑难句等语言形式的讲解而常忽视专业知识内涵的输入, 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 学习深度受影响。为避免这一缺失, 教师应首先明确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才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备课中, 教师需要投入双倍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影响专业教学进程和深度的前提下, 花时间、精力来提高语言水平。同时, 在课堂上, 双语教师还要能娴熟地在外语和中文之间切换, 为学生讲解深奥的专业知识, 另外, 结合专业知识, 补充一些国外文化风俗习惯和背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

3.2 学生课外要乐于被“输入”

由于课时有限, 课外活动成为课堂之外的有效延伸, 所以, 教师不仅要善于在课堂上进行“输入”, 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使其在课堂外也能自觉接受语言的“输入”。对此, 教师应重视:

3.2.1“输入材料”丰富性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抱怨给他们布置的输入材料或题材狭窄, 或词汇量过大, 难以理解, 这是他们不愿在课外再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因。所以, 教师应选择合乎学生兴趣、需要和语言程度的素材, 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 使其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内容可涵盖有趣短小的英语故事, 词汇与语法简单的诗歌甚至英语广告、购物指南、火车时刻表等, 专业方面如实用的情景对话材料, 如关于讨价还价、参加交易会、订货会等, 越丰富实用越好。

3.2.2“输入形式”多样性

要使学生在课外能继续英语学习, 必须借助多样化的输入模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就某一语言现象或课文背景等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带到课堂进行分享;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在课后编英文手抄报 (以专业为主) , 制作中西文化对比课件或制作英文名片等并参加评选;可要求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适当加工的基础上, 排演对话;可要求学生欣赏英文电影并尝试写影评或找出人物对话中的用词习惯和表达特点……这些课外活动因目的明确且不单调枯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精神, 这对国际工商院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注重“输入”还包括加强课外作业的督察机制, 据调查, 学生大多有惰性和依赖性, 如果教师不进行监督, 他们对作业或任务常常是置若罔闻。所以, 教师在布置了课外作业后, 一定要加强检查。例如, 在安排有关饮食文化的阅读之后, 要求学生设计出中、西菜单对照表等,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输入量。

寻找适合国际工商院校学生学习特点, 让不同基础、不同心理的学生能学有所成, 这是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引入双语教学, 对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找准教学重点与探索教学方法等都大有裨益, 值得加强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涛.输出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111-113.

[2]麦凯, 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3]郑秋芳.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09 (1) :50-52.

上一篇:退履约保证金申请书下一篇:社区环境整治汇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