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体系(共12篇)
金融服务体系 篇1
摘要:本文由上海要建立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开始, 讨论了香港金融市场现在的优势, 以及香港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在本文的最后, 作者给出了结论。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重要性
In the latest developing plan of urban being announced by China’s government, Shanghai is going to be the nex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as a corresponding concern, someone believes that Hong Kong’s future as a financial centre seems very dim and will soon be replaced by Shanghai.But this concern is flawed in several aspects;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 now and will be very important in a very long period.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important.The first one is that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highly developed and has a well-working regulatory system.In fact,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Another reason is that Hong Kong dollar is a convertible currency but RMB still can’t be exchanged freely, and that is a very huge advantage compared to Shanghai.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the found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nd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a long way to go.Besides,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ide financial market, and his well-designed market and regulatory system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foreign investors.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reforming of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Hong Kong is much more valuable to Beijing in this respect.Firstly, the social culture of Hong Kong is the same with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is more valuable than that of western financial system.What’s more, as Hong Kong is a part of China, Beijing tends to trust Hong Kong more compared with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in political.Secondly,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has a long history;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past was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ng.Otherwise, Hong Kong’s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would also be very critical to Beijing because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much more advanced than that of Chinese mainland.In addition, as a familiar methodology that China’s government used in economical reforming, Hong Kong would play a role i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ng just as what Shenzhen did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ing in 1980s.Thirdly,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before Chinese mainland’s capital market to be internationalized while Hong Kong has been a wel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lready.During this time,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can function as a mature financial system while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 can not.In this process,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would learn a lot from it.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is still under-developed compared with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It will cost a lot of time for Shanghai to become a financial centre like Hong Kong.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lying in the head of the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the enactment of law about financial market and so on.None of these problems above can be solved in a short time.Therefore,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would act as a bridgehead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 long time.China’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s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s a very difficult work and will take many generation’s efforts.The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engine of economy.If the financial system works well, it can provide the economy huge developing energy.However, we must notice that a defective financial system can destroy the economy even more easily.There are too many examples illustrated this phenomenon such as what has happened in Asian in 1997.Beijing is clear with this fact, so China’s government would be very careful in the reforming of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and that will mak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ainland’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ed longer.
At the end, we can conclude that it is not true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of Hong Kong has been marginalized in Beijing’s economical plan.Compared with those pessimism prevails, the facts are just the opposite.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would be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e time when Chinese mainland is reforming his financial system, and it would take a long time for Chinese mainland to realize his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Beijing will threat the Hong Kong’s well working and fully opened financial market as a precious resource, a valuable reforming example and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ce.The consideration that Hong Kong is going to become an inconsequential city of China would be proved wrong.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would enter into a new and promising stage of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张纯威 (Zhang Chun Wei) , Hong Kong’s RMB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2]王志勇;王彩玲 (Wang Zhiyong, Wang Cailing) , 香港金融市场研究 (Research on Hong Kong Financial Market) , Tianjin Economy
[3]程煊 (Cheng Xuan) ,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 Hong Kong, Popular Business And the speech gives by Professor Huang Shiyou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Feb2011.
金融服务体系 篇2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2.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工具与服务模式,优化碳金融共生网络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等经验模式,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碳金融服务市场。在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等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展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鼓励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碳排放权的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碳保险等。优化碳金融服务共生网络的市场化机制与模式重点建立高端金融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工具技术能级与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建立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基于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的碳交易产品、碳期权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与碳股票的投融资工具、低碳信贷与碳保险的金融服务渠道等。构建市场化机制与模式应依托各地环境交易所开展自愿碳减排试点,根据买家要求购买甚至定制适用于不同标准的自愿减排额度,发展自愿碳减排的典型示范,构建和优化碳金融市场化机制和运行模式。
3.加强与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信息、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中介服务组织的辅助服务与共生合作,构建完善的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碳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开展碳金融服务时,必然需要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的辅助。法律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相关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碳交易的产品信息、流程信息、市场波动性、日交易量和交易额、产品价格、碳项目运行、风险、参与方运营状况等等信息和技术服务,开发碳金融服务软件,建立项目开发、项目投资、项目设计、东道国政府审批、项目审定和注册、项目实施、检测和报告、核证/签发CER、碳指标销售、市场退出等全过程服务体系,建立碳金融市场注册与结算平台、碳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灵活变通和多元组合的共生网络合作模式与协调机制。构建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应加强碳排放信息系统和碳交易数据库建设,促进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与环保检测等部门合作,建立碳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企业环保守法情况审查等.建立和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建设,确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低碳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完善商业银行与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碳信用披露制度,为CDM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碳信息数据库,整合碳信息资源,与国际金融经济数据对接,实现信息采集和披露的标准化,及时反映碳市场及相关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市场信息.提高碳信息收集、处理、加工等数据分析能力和高端碳金融战略决策能力,为提高碳金融服务质量、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参与国际碳市场竞争、占领国际碳市场高端和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能力。
金融服务体系 篇3
“三农”发展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要顺利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高效、公平的金融服务体系。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已经引起决策层、理论界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网络”不断更新和延伸。2006年底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到2008年底已达100家;2007年3月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到2008年底已达37000个,已成为连接城乡的最大金融网络。
我国农村金融呈现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国家正极力促成在农村地区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九龙治水”,就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营业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九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为“三农”服务。此外,民间金融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之中。
但是,“九龙”在全国各省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省份“九龙”是不健全的。以地处安徽省西北部的“农业大市”阜阳为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正在压缩对“三农”的业务,呈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趋势;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贷能力弱,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和农户贷款的要求;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阜阳尚未组建。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阜阳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贷款需求量约为180亿元,而金融部门仅提供了近35亿元的贷款,占19,4%,农利资金供求失衡状况严重。2008年末,阜阳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40,8亿元,其中对农业方面的贷款仅占24%。而且在这“24%”的债款中,用于粮、棉、油的收购贷款又占很大比例,真正用于农村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贷款很少。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中国银监会2007年6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了以下几个农村金融现状: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2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近两年来,虽然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情况逐步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最新的统计显示,在农村网点布局方面,我国还存在2826个“零金融机构乡镇”。从阜阳市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情况看,平均每个乡镇拥有网点数也仅仅只有1,33个,阜阳市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布点情况。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广大农村和农户持续发展的金融需求很难满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范围有限。1998年3月,国务院对农发行的职能做了重大调整,将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贷款,以及粮棉油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归农业银行管理,农发行成了专著于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全国农发行的业务急剧萎缩,2002年全行系统累放粮棉油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亿元,其中粮食贷款减少62亿元,农发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
(三)农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涉农业务萎缩。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农业产出效益不高的特点。为了增收节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点,分流精简员工,撤并低效网点,即使留下来的网点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的功能。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向优质客户、大客户倾斜的同时,逐渐远离了农村中小客户,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从对阜阳市的调查看,2008年全市的涉农贷款是呈下降趋势的。
(四)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有限,难担服务“三农”重任。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业务的退出和农业银行农村业务的收缩,农村信用社承担起支持“三农”的重任。但因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改革未有大的突破,目前已“重病缠身”:①合作化没有实质性恢复。“官办”也没有根本性改变,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形成。②经营状况不佳。全国农村信用社2001年底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比已达44%;有58%的信用社资不抵债,资不抵债的金额为161亿元。到2008年底,这些问题均未得到解决。③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④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因此,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农村保险覆盖面窄,农村经济补偿机制未健全。资料表明: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化,加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全国的农业保险开始大面积萎缩:2000年农险保费收入仅为3.87亿元,2001年继续减少为3.31亿元,只占总保费的0,6%,农民户均保费只有2元多一点,农险品种也由高峰时期的60多种下降到目前的不到30种。这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背道而驰。2007年以来,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精神,各地纷纷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推动手段,利用保险这一“外壳”,注入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内容,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但目前试点的范围和险种还较窄,规模较小,不能够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流。
(六)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信贷、结算、代理、信息咨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创新。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产品服务创新,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多层次的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强化支农职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覆盖面广的优势,把农村信用社培育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扩大邮政储蓄的功能,发挥其在农村乡镇网点
多的优势。从2008年的情况看,邮政储蓄银行的放贷业务还没有真正展开,应加速建立邮政储蓄的支农机制。三是在保留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其政策性支农领域,把农业开发、扶贫贴息等政策性业务转给农业发展银行使其信贷重点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由产品贷款转向产业贷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在抓好农业银行改革的同时,克服其偏离农村的倾向,强调其服务对象是涉农企业,要为农村和农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五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实现非正规金融组织合法化,建立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和破产保护制度,强化民间金融市场的退出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制度,保护中小贷款人的利益,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壮大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更具有普惠性质。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更贴近农户、个体生产者和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小额融资需求,对支持农业发展、引导民间融资以及创造一种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商业可持续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村生产经营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农村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定位应当是:农村小额贷款组织是不吸收社会公众存款,依靠资本金面向“三农”发放贷款的企业法人。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地位缺失的问题。同时《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最大的区别是,村镇银行既能放贷,又能吸收存款,因此资本金数额也比较大。而中国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将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壮大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国家应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实行积极的支持和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银行的扶持和指导功能。对农村信用社给予财政补偿和金融政策扶持,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接受抵债资产收回不良贷款征收的相关税费,促进信用社落实债权。改变农业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结构,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措施解析 篇4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
无论是我国的任何一个地区, 其金融服务体系所针对的都不是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一个行业, 其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 其中以实体经济为主, 当然也不乏虚拟经济。因此, 针对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所服务对象不同, 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机构, 使我国建立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说, 改革金融服务机构是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更好的改革金融服务体系能够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金融服务结构得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来看, 我国的金融机构众多, 但是其基本上都是针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 尤其是针对实体企业而言的, 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向实体企业倾斜, 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其他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的金融服务结构弱化, 无法带动我国金融服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对于金融服务机构而言, 与之相配套的其他金融机构还不是十分完善, 比如说其中的担保机构, 其担保机构没有真正的发挥担保的作用, 甚至有些担保机构发挥着反作用。因此, 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 带动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 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 使我国的金融服务机构更加具有层次性。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也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做需要遵从的一个内容, 使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力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整个国际金融经济整体情况看, 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水平上呈现出相对落后的状态, 许多金融服务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没有清晰认识到自己服务质量, 在服务过程中显得尤为被动, 这种相对被动的服务理念导致了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不高。同时,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我国国情, 没有全面的顾及到我国各个区域, 尤其是忽视了广大农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 在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第一, 要强化服务理念, 即将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理念强化起来, 在服务的过程中将被动转变为主动, 使服务理念能够更好的发挥主动的地位, 进而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的水平上真正的得到提升。第二, 建立完善的服务, 即在作用对象上要惠及各个方面, 不能仅仅将作用对象设定为某一个, 或者是某几个, 这样将不利于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水平的提升, 因此要强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全面化, 使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全面化的得到发展和提升。
三、辅之以健全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对于金融服务体系来说是一个大的背景, 只有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中才能有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 因此, 要想确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辅之以全面的健全的市场体系。目前来看, 我国市场体系还没有充分发挥帮助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一些股权、债券的作用, 仅仅是从微观层次上辅之以相应帮助, 没有体现出宏观效果。因此, 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使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出为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股权或者是其他债权的融资转让功能, 进而带动金融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可见, 对于金融服务体系来说, 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体系需要与金融服务体系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系, 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
四、强化市场秩序
要想贯彻和落实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和规范, 市场秩序的规范对于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来说就是一种制度和约束, 在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相应的市场秩序作为支持。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可以为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相对低的风险, 可以将风险化解到最低, 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行对稳定, 进而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同时, 规范化市场秩序还可以激发一些新的元素, 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 其还可以利用我国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来突出展现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得到更加合理的发展。可见, 对于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说, 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 强化市场秩序将更好的发挥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带动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强化保障体系
强化保障体系不仅仅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 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重点, 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 完善的保障体系能够为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对象提供双重的保障, 使金融服务体系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同时, 强化这种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性也是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的一种保证, 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协调。
总之, 为了更好的提升金融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力度, 需要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所针对的对象和所服务的对象进行改革, 带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使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在开展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与其他企业单位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 使金融服务体系能够真正的做大层次化和针对性, 改变我国金融服务体系起步较晚, 相对不健全的现状。使金融服务体系得到有效的创新, 合理的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金融服务体系是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况的一个重要标志, 强化对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 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金融服务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更好的透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丰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7)
[2]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7 (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 篇5
2.1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2.1.1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较晚,在 20 世纪初期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才开始建立,为了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迅速完善,美国政府最初采取了先由政府创设,后积极培育农民力量,政府干预在逐渐淡出的策略。美国根据《农业信贷发》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美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了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在美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实行农场主经营的特色,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支农意愿强烈。
2.1.2 日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 篇6
一、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促进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
1.完善金融监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完善金融监管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2)完善金融监管是中国金融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来自两方面考验与挑战,一是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二是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而中國目前仍然实行严格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模式。因此,借鉴国际各国金融监管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它国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保证金融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创新是完善金融监管的“催化剂”。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监管漏洞。美国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就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监管,对衍生工具市场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衍生工具泛滥,脱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以及机构设置都面临挑战,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持公正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统一监管是否是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引起争论好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本国金融发展与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促进我国金融安全根本途径
1.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在明确责任分工,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2.改进风险监管法规,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增强系统性,提高针对性,强化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采用国际最佳做法,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金融业实际,把握金融监管工作规律,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为谁监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改进监管提供科学指导。首先,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以下三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协调。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要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规范性监管转变。其次,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可是金融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这一点甚至不因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存在赢利空间,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抑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采取疏导的办法,理解创新,理清创新线索,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三、结束语
海南省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篇7
1.1 借助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支持汽车行业发展
目前, 海南省汽车厂商的上下游均以中小企业为主, 规模较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 缺乏担保或抵押, 往往不符合银行的一般风险授信政策, 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为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海南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 (以下简称国开行) 积极开展合作, 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分别以信用协会、政策性担保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操作平台、担保平台和贷款平台, 将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群众的民主监督优势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加以结合, 收效良好。截至2008年末, 国开行借助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已授信扶持6家中小汽车经销商、2家中小零配件生产厂、1家小型汽车修配厂, 通过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支持海南省汽车行业发展。
1.2 积极开展汽车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在传统汽车信贷业务模式基础上, 海南省各金融机构从授信、融资营销模式着手, 积极开展创新, 丰富汽车金融服务产品体系。以深圳发展银行海口分行为例, 一方面针对海南汽车经销商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 采用“汽车质押+合格证监管”的先票后货业务拓展海南本地汽车金融业务, 已取得初步成效。另一方面, 以汽车生产厂家为核心, 对其下游众多经销商进行“1+N”链式融资支持。该业务模式开创了国内企业金融业务集中化处理的先河, 提高了业务处理规模和效率, 在汽车金融业务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 海南省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汽车金融市场主体单一, 业务规模小
目前, 海南省汽车金融市场的主体仍为商业银行, 截至2008年末, 商业银行汽车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2%。而商业银行主导的汽车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商业银行的最终目的只是获得存贷款的利差, 缺乏同制造商的利益关系, 不能保证对汽车业连续和稳定的支持。海南省汽车金融业务规模一直较小, 截至2008年末, 海南省汽车贷款余额仅占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0.6%, 金融机构发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内在动力不足。另外, 商业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也多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 无法为制造商提供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层次服务。
2.2 汽车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及处置难度大
一方面, 由于我国个人收入报告和征税体制的欠缺, 金融机构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收入的完整性和还款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和监控, 加之恶意逃债、金融欺诈等社会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欠缺发达的二手车市场, 大部分汽车经销商没有二手车经营权, 风险处置能力受限。1另外, 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薄弱也加大了汽车金融业务的风险处置难度。以查扣抵押车辆为例, 常有发生车主不按时还款, 仍能办理年审、照常使用的情况出现, 金融机构与车辆、交通管理、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存在较大困难。
2.3 宏观形势变化对汽车金融业务影响明显
2008年,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 汽车产业遭受强烈冲击, 汽车市场出现罕见的下滑和萎缩, 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减缓。就外部环境来看, 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购买力下降导致内销受阻;受全球经济衰退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 国内车企出口受到很大抑制;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受限, 后续发展面临资金瓶颈, 都将制约未来一段时期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另外, 现阶段发达城市汽车市场趋于饱和, 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一段市场成长期, 农村购买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客观造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趋缓。而汽车行业和市场发展速度减缓将对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直接产生不利影响。
2.4 汽车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环境有待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防范风险的基础。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令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尽管为汽车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 但是可操作性和完备性仍有待加强。如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分期付款销售法律, 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来规范分期付款销售行为, 难以全面保障交易主体的利益。在动产抵押方面, 尽管工商总局出台了动产抵押登记办法, 但是目前法律界对于动产抵押登记的效力优先性仍存在争议, 以汽车质押转为抵押存在不确定因素, 同时, 各地工商局对于动产抵押登记的执行尺度不一, 加大了实务操作难度。
3 推动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培育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 加强汽车金融机构建设
借鉴国外成熟汽车金融市场经验, 应建立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导, 银行、信托租赁、信贷联盟、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汽车金融机构体系。但就现阶段而言, 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刚刚起步, 在政策和自身层面都受诸多约束, 对市场的把握和运作专业金融机构的经验有限, 可首先考虑积极培育汽车金融公司等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 在促进其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综合银行的资金优势与汽车金融服务业对行业的信息优势和对经销商的控制能力, 逐渐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
3.2 建立健全汽车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担机制, 降低风险处置难度
由于汽车具有“动产” 的性质, 风险管理难度较大。目前, 海南省通过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借由政策性担保机构, 对于中小汽车企业授信的风险分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涉及范围有限。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组建专门的汽车贷款信用担保公司来分散风险。其次, 应大力发展二手车市场, 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的管理力度, 调整、充实、完善相关的政策规范交易行为;放宽对交易主体的限制, 主推以汽车经销商为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建立科学的二手车评估体系, 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难度。再者, 应推动建立金融机构与车辆、交通管理、司法部门的信息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 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成本。
3.3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汽车产品创新力度, 支持汽车产业良性发展
目前, 海南省乃至全国汽车金融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仅有作为信贷品种的汽车信用贷款, 与国外丰富的汽车金融产品体系相比相距甚远。通过深入市场调研, 吸取国内外金融机构有关产品设计和产品营销的成功经验, 推出适合区域汽车融资需求特点的汽车金融产品。随着汽车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和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汽车金融服务不仅覆盖汽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过程, 还应延伸到汽车消费及相关领域, 包括为厂商提供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为用户提供的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服务等。
3.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为保证汽车金融业务的稳健运作和发展, 应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基础。首先, 应尽快对信用立法, 以此规范信用行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明确信用管理机构、执行机构、执法机构设立和职责,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规范失信行为的内容、法律衡量标准及处罚标准等, 为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再者, 应完善汽车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建议尽快出台与分期付款销售有关的法律, 规范市场行为, 保护操作主体的利益;对动产抵押的法律效力予以明确, 统一、细化各地工商行政机关动产抵押执行标准;建立全国联网汽车登记制度, 以便于金融机构贷中监控;完善二手车管理制度和融资租赁相关的配套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王传宝.我国汽车金融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5) .
[2]曹雄飞.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汽车工业研究, 2008, (7) .
农民创业融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篇8
1. 自身素质因素。
农民自身素质包括农民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其中农民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很大。心理素质主要指创业农民的心理条件, 涉及创业农民的创业意识、性格、气质和情感。尤其是创业农民的自信心、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对创业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能力素质是指创业农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主要涉及创业农民把握机遇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等。当然, 创业者也并不是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开始创业, 可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培养这些能力, 但创业者要具有通过学习、改造, 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意识。在农民创业者中以男性居多, 文化程度也逐渐提升, 往往具有一定的技能和打工经历。其创业基本上都属于生存型创业, 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农业产业链上。因农村社保体系的不完善, 创业者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成为创业的直接动机, 创业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 农民创业者仍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
2. 家庭环境因素。
虽然多数农民经过城镇务工, 具有一定的胆识, 但受职业技能培训及经验的限制, 家庭经营是创业依赖的主要形式, 多为个体户, 规模均不大。在创业起步阶段, 家庭亲友是主要的精神支柱和资金支持者, 创业过程是家庭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 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是正向的。
3. 外部环境因素。
农民微型创业企业多为解决生计而创立, 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农民对创业机会的把握。政府应提供对农民创业的配套政策和金融支持, 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将农民创业企业发展纳入城乡统筹, 大力宣传农民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增强农民创业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激励更多的农民创业者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
二、农民创业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分析
1. 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农民创业需要。
银行贷款主要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 而农民缺乏相应有效的抵押物, 通过担保公司贷款又难以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贷款的数量和规模也无法与农民产业规模相匹配, 难以满足产业化、规模化的种养殖业、粮食加工等大资金的创业项目。另外, 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也与种、养殖业等行业一般超过两年的生产的周期不相吻合, 难以满足农民创业的资金需求。
2. 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
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近几年涉农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严重, 为了获取超额利润, 对一些涉农的政策扶持资金用于经营, 使农民创业的资金来源流失较重, 尤其是农信社改为农商行后, 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进行放贷, 贷款手续更加复杂, 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而贷款额度逐步减少, 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高的非农部门[1]。加上每年缴纳的存款准备金、购买债券等, 使得包括政策性的支农周转金等大量资金流出农村。邮政储蓄银行每年也从农村市场吸收了大量的存款, 通过资金上存转移了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
3. 农村金融服务意识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 结构失衡, 多数银行撤销了在农村的经营网点, 即使是面向农村以扶贫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 出于交通、环境等考虑, 一般也都是将其总部设在县城等较为繁华的区域, 很难真正服务于三农, 实际服务于农村的主要还是农商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服务不充分竞争, 同时由于利益趋动致使农村资金向城市的逆向流动, 形成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总量减少, 也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由于这种资金供应的状态客观存在, 农村金融服务意识难以提高, 金融服务手段也难以改进, 金融服务功能严重弱化, 更难以服务于农民创业等风险性项目。
4. 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不明确。
国家最初设计金融体系的时候考虑到农工商发展的需要, 而随着金融行业对利益的追逐, 致使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城市工业化, 设定的目标客户群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其中,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对农民的影响面小, 业务范围也相对较窄, 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国农业银行改组为商业银行, 分布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农民存款为主, 由于涉农贷款的回报率低, 风险较大, 其吸收自农村的资金大多流向回报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而改组后的农商行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 支农政策性体现不多, 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支农服务水平, 很难支持农民创业项目[2]。
5. 农业保险业落后。
目前, 中国农业保险业才刚刚起步, 一方面, 农民创业活动存在较高的风险, 商业保险很难愿意将其列入保险范围, 针对农民创业的风险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周期长,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农业保险任重道远[3]。目前的农民创业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上, 很容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风险较高。如果农业保险发展不足, 会使农民产生畏惧心理, 大大挫伤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因此, 农民创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业的保障。
三、完善农民创业融资体系的金融途径
1. 拓展支农政策性金融业务。
面对创业农民缺乏商业贷款所需抵押品和担保条件的实际情况, 各商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发展不能是城市金融发展模式的简单移植, 一方面依靠金融的市场调节,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政府要把国家的三农政策和金融企业的趋利性质结合起来, 市县财政要通过财政贴息、减免税费等引导措施, 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创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积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 合理使用支农周转金。通过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债券, 将上存资金以再贷款方式增加涉农贷款资金, 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使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贷款, 杜绝资金外流现象。再通过支农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合理投向农村, 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村发展资金的来源, 让其在农民创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
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 积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 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以推进金融体系创新。一是对涉农政策性银行实力的提升,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多增加金融服务网点, 扩大资本投入, 发展壮大涉农银行的服务实力。二是积极吸引地方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 让其有利可图, 拓宽涉农贷款的资金面, 为农民创业贷款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三是大力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通过政策调整和加大监管, 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市场, 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展信用合作, 坚持互助合作、为社员服务的宗旨, 摒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化和营利性。经过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再通过政策倾斜和利益引导将商业银行的竞争引入广阔的农村, 打造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势必构建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规范的民间资本等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优势互补、种类各异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
3. 创新农民创业金融品种。
各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民创业的能力、项目、条件特点及类型, 结合创业农民的经济状况和资金需求, 积极创新, 开发适宜的创业贷款品种, 丰富服务项目, 以加大金融对农民创业的服务力度, 满足农民人性化、多样化的创业信贷需求。同时也要优化贷款流程, 创建农民创业贷款绿色通道, 积极开办“一站式”审批等, 在不影响风险点控制的情况下, 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以更好地为农民创业提供金融服务。
4. 建立和发展农民创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应该作为支持、保护农民创业的一项政策措施, 以克服农民对创业失败的畏惧心理, 解决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首先, 要建立适合各个地方实际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运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 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其次, 要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尤其是在初始阶段, 需要通过财政增加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助资金, 使众多的农民形成共识, 尝到甜头, 将农业保险转化为有效需求。第三, 鼓励商业性农业保险广泛参与以迅速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政府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 决定农业保险供给的方向和数量, 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统一的框架要求, 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5. 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属非正规金融, 长期受到排斥。但农村是民间金融发育最肥沃的土壤, 农民创业过程中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包括民间集资、地下钱庄、私人借贷等形式, 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创业融资的渠道, 由于其具有的方便、快捷、灵活等优势受到资金需求者的青睐。但由于缺乏法律地位, 民间金融容易造成变相乱集资、暴力讨债等社会隐患, 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监管。金融监管部门不应否认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要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 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 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兴起, 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规范了民间金融借贷, 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改善, 对各地的民间金融规范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家华.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创业企业治理及其政策支持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 2011, (5) :11-13.
[2]胡延松.破解中国农民融资困难的政策途径[J].调研世界, 2010, (6) :19-2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9
农村金融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多年来, 为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 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纵深探索推进, 农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满足度逐步提高, 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万亿元, 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6%, 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 增长20.8%。其中, 农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 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 增长16.4%。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加, 但仍然存在供给缺口
近年来, 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供给总量上稳步增加, 但与增长势头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 仍然存在供给缺口。目前, 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三农”有一定的联系, 其目标是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 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 体现并实施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2008年末, 该行共有机构2152个, 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 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 功能单一, 在实践中, 其支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更多的是充当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的银行角色, 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农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 农村业务萎缩, 支农作用大大下降。首先,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 农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 全力加强城市布局, 从而使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其次, 农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 基本放弃收益低、风险大的涉农贷款, 反而将从农村吸存的资金投入城市中收益高、见效快的项目, 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 严重影响了支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主要定位于为农户服务, 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自2003年启动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以来, 其服务能力和支农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截至2008年末,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 7.8万个营业网点, 资产总额7.1万亿元, 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 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 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但是目前来讲, 由于其自身问题较多严重限制了支农能力。1.资金来源狭窄缺乏, 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吸存农村地区的资金, 又由于在和商行、邮储竞争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匮乏。2.深化改革尚未完成, 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 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已顺利移交省级政府承担, 除北京、上海、重庆、宁夏成立农商行, 天津成立农合行外, 全国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联社, 作为政府的管理平台。但是深化改革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未完全完成, 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经营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 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挂牌成立, 到2008年末, 邮政储蓄银行有3.7万个营业网点, 资产总额达2.2万亿元, 涉农贷款余额92亿元。由于其具有无历史包袱, 网络强大, 资金充沛等明显优势, 必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它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 缺少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 限制了其支农能力。
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 影响甚微。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等。
(二)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 难以满足农民、农村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信贷品种不多, 且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规定仍然过严,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 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 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三是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 还有保险基本属于空白。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表现在:1.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 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 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 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 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磋商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2.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咨询体系建设落后。3.农村金融中介环境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 缺乏风险补偿机制, 并且有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 提供虚假资信证明, 甚至协同贷款欺诈, 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中介环境。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 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 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投资欲望, 不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因此, 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 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即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为支柱, 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 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 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 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 拓宽其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 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 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中的支柱作用。鉴于商业性银行趋利性的特点, 农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 即重点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
第三,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治理结构, 提高自身能力, 改善服务条件, 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第四, 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扶持“三农”建设中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
第五, 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 满足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 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使其合法化、规范化, 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 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满足“三农”建设多层次的需求。
第六,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 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 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具体应当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大试点范围, 增加险种,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 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 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 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 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 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及信用状况, 设计能满足多元需求, 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 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 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 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 尽快建立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立、存储、管理、使用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 挖掘信用资源, 为农村各类经济活动主体获得贷款创造有利的信用条件;另一方面, 加大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 普及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完善立法, 严格执法, 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 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 在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四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摘要:鉴于农村金融服务对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娄照, 谭玮,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考察:现状与问题[J], 金融经济, 2008 (10) .
[2]王延涛, 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7 (10) .
[3]孔发龙, 江西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分析与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07 (9) .
[4]何广文, 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关于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篇10
一、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原因
1.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几年, 辽宁省的金融产业不断发展, 金融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金融行业的功能不断完善, 目前辽宁省的金融格局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辽宁省的金融不断增值, 促进了其经济的高速发展,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行业比较低迷, 但经过调整, 逐渐呈现复苏的趋势。同时, 金融环境的改善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业中的金融机构数量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 辽宁省的金融功能区建设也在逐渐完善, 金融服务区积极履行其职能, 极大带动了辽宁省金融产业的聚集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的金融服务内容也在不断的改善, 辽宁省的银行加大了对金融行业的信贷支持, 其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增大, 加大对金融重点企业的扶持, 使其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同时, 优化金融行业贷款的结构, 使其趋于合理。同时, 关于金融服务与其产品不断创新, 并对金融行业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保证完成自身服务的同时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辽宁省的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并且资金的需求趋于多样化,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模式趋于多样化, 金融行业的需求转向了全面的需求, 需要完善的资金链对其扶持;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中、大额的借款偏多的趋势, 因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支持。
2. 影响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
辽宁省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 金融环境与金融服务水平也不均衡, 同时, 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辽宁省金融投资倾向于城市的工业化建设, 金融体制的改革进展速度不平衡。
不健全的担保机构致使贷款难度较大, 担保抵押物品的缺少, 使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放贷难度不断增加, 部分贷款申请的程序复杂, 如:申请时间长, 额度限制多等, 金融行业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极易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担保机构缺少政策性的扶持, 导致担保机构的服务缺少主动性, 担保机构缺少风险补偿, 一旦遇到贷款风险, 担保机构将难以生存,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时考虑颇多。
目前, 辽宁省金融机构单一, 服务功能不健全, 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金融服务逐渐趋于多元化, 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产业的调整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 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有各大银行、合作的金融组织构成, 部分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转变了经营策略, 其服务功能逐渐减弱。现阶段的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存、放、汇三种, 业务种类较少、服务方式单一、现代化科技应用不足、结算手段落后等不能满足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 制约着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信用环境不理想, 保险制度落后。不良贷款的问题一直存在, 借贷行为的法律监管不完善, 极易引发各种矛盾, 信用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 辽宁省的保险制度落后, 金融保险发展缓慢, 致使金融行业存在高风险、高赔付率、低回报的现象, 金融保险业务的不完善制约着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完善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不断完善, 但金融机构却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 制约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一致;金融工具的单一不适应多元化的金融发展需求。
辽宁省经济风险补偿体系不健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 金融行业很容易受到风险的波及, 损失补偿目前主要是国家政府的保险补偿, 但这种补偿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市场的竞争意识薄弱。目前, 辽宁省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竞争体系, 金融服务不断降低, 金融机构在社会竞争中未能感到威胁, 金融机构间缺少竞争意识。
辽宁省金融立法不完善。金融保险立法的进程缓慢, 同时金融合作立法落后, 金融机构对其职能、社会角色没有明确的认识, 政策性金融立法尚未出台, 对金融机构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不明确, 导致其经营与管理不规范, 金融风险不断增加。
三、完善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目前, 辽宁省对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规划, 但人为的协调并不能真正促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需要对其制度进行调整, 促进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完善其竞争环境, 让市场经济中的机制来决定其发展。辽宁省的资金市场要逐渐开放, 鼓励全方位金融机构的发展, 实现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辽宁省为了促进其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金融市场进行了政策干预并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法律环境, 制定金融计划, 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 金融服务体系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1.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 要完善其金融制定, 才能保证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发展要加强其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法律法规制度、信息披露机制、清算设施等, 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市场环境与金融活动进行改变。目前, 辽宁省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其经济的发展需求,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仅可以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更好发挥, 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
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法律将对社会行为进行约束, 对金融体系中的经济活动也能进行约束,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 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中的金融体制, 需要对金融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与调整;建立健全金融会计体制, 会计影响着公司的运行, 对于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投资者对投资公司的了解便是通过会计得以实现的, 但我国金融机构的会计信息不透明、会计信息失真, 致使财务会计报表与真实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财务数据的失真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不能有准确的掌握, 错误的金融信息将使国家的调控不能实现,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金融会计体制, 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通过对其资金的流动、安全、盈利等方面进行监管, 达到预防金融风险, 保证金融体系运行的目的, 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影响都比较巨大, 影响了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 加强对金融行业的整顿, 能够逐渐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扩大监管的范围、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丰富监管手段等;建立健全金融支付清算设施, 支付清算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能够促进金融业的稳定, 实现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 逐渐与国际接轨, 支付清算系统的完善可以降低支付的风险, 保证资金的流畅。
2.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 才能保证其服务效果, 目前, 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的原因便是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倾斜等都影响着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保证资金的流通, 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 保证信贷资金的来源, 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 调整倾斜性政策, 促进金融行业的全方位发展, 政府要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 打破金融垄断, 鼓励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律环境, 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金融体系的改革, 要完善立法, 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严格执法, 保证法律的公正性, 为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同时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才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才能促进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立保险体系, 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但我国金融保险体系还不完善, 险种少、业务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金融信贷风险系数不断提升, 金融机构面对各种风险,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影响了贷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辽宁省的金融体系要不断完善信贷制度, 保证金融环境, 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3. 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社会环境
确定规范的信用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信用制度为其提供保障, 规范的信用制度将维护经济活动中参与人员的合法权益, 规范的信用制度将保证企业的运作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实现的基础便是信用制度, 一旦信用制度发生危机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规范的信用制度。政府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中, 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提高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 市场经济中要逐渐实现以讲信用为荣, 不信为耻的意识, 可以对先进人物、道德典范进行宣传;政府要健全法律体系, 将信用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 在法制的基础下, 真正形成良好的信用制度, 促进金融活动的有效开展。
创新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的健全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 创新的金融制度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调整, 金融制度要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目前, 辽宁省的金融制度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制度进行调整,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 金融制度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发展, 调整现有的制度, 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政策, 并对金融监管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 明确金融结构的服务内容, 更新监管的理念, 同时金融监管也要实现创新, 利用创新来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完善, 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辽宁省的金融体系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急需解决, 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文中对辽宁省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阐述, 根据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系列措施, 如:保证金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政策环境及保证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 辽宁省金融体系将不断完善, 辽宁省的经济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有效的金融体系建设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虽然辽宁省对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正逐渐发挥其作用, 但目前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 深化辽宁省的金融改革、完善辽宁省的金融服务体系, 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进一步的促进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对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完善辽宁省金融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爱俭, 刘喜和, 王学龙.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1, 12 (12) :24-26.
[2]卢文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1.
东欧金融体系风险加剧 篇11
一、东欧地区金融和经济形势严峻
2月17日全球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东欧金融体系风险正在加剧,并可能向西欧扩散,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此前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不错的东欧经济体都已经陷入了长期深度的经济衰退。
由于外资抽逃和经济前景堪忧,东欧国家主要货币纷纷大幅贬值。自去年8月以来,包括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众多东欧国家的货币跌幅都已经超过30%。2009年至今,东欧货币加速贬值,短短两个多月的“缩水”幅度几乎可与去年下半年匹敌。
东欧国家的外债比率也比较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截至2008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超过1.54万亿美元,其中很多是短期债券,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相当于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3。波兰和捷克的外债水平已达本国GDP的100%,匈牙利的外债水平则增至GDP的2倍多。
二、东欧危机爆发有其必然性
东欧地区深陷危机中与其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和出口以及背负过高外债不无关系。
欧盟东扩之初,东欧国家一度步入经济快车道,西欧银行等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了一股东欧“淘金潮”。通过入股当地银行和向当地企业或个人提供外币贷款,西欧银行积极拓展东欧业务,这同时也成就了东欧经济的飞速增长。2007年,东欧地区甚至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当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的7800亿美元中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其中大部分购买了银行债券等金融产品。但金融危机袭来后,西欧国家纷纷将对东欧地区的投资撤回,导致东欧外资抽逃现象严重,西欧流入东欧的资金从2007年的4010亿美元大幅减少到2008年的670亿美元,从而引发了东欧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除了严重依赖外资,过度依靠出口也成为东欧经济的软肋。由于外部需求,尤其是来自西欧的需求急剧萎缩,支撑东欧经济增长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
东欧国家积累的高额外债更为眼下的危机埋下了祸根。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东欧国家大多实行着高利率,本国企业和个人因而选择利率更优惠的欧元和瑞士法郎等外币贷款,形成了大量外债。其中,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外币贷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80%,保加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超过50%,情况最好的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也已经超过20%。
外汇储备不多但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庞大是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另一隐患。据统计,东欧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2%升至2008年的10%附近,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赤字都达到两位数,其中保加利亚甚至超过了20%。
三、东欧危机可能“拖累”其他经济体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东欧国家的最大债主是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瑞典,6国拥有东欧债权的84%。其中,奥地利一国就占据近1/5,超过3000亿美元的债权,相当于其全国GDP的68%。同时,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外资银行股权占全部银行股权的40%以下外,其余东欧国家外资银行股权占比均超过了70%,而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几乎完全被外资银行控制。因此东欧国家一旦发生大量债务违约,则西欧银行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有经济学家因而担心,东欧可能会成为欧洲“次贷”的发源地,而欧洲将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东欧陷入危机还会严重影响到西欧成员国的出口,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近1/4的出口输往东欧地区。作为连锁反应,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外需进一步紧缩的严峻形势,而由此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又将重挫资源出口型国家。总体上看,东欧金融形势恶化势必威胁到整个欧洲,并将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
四、东欧危机的解决之道
为了阻止金融危机从东欧向西欧扩散,欧盟各国政府已承诺将尊重欧洲共同市场规则,并依据东欧各国的不同情况,扩大对东欧诸国的帮助。为了帮助立陶宛、匈牙利、塞尔维亚和乌克兰摆脱国家违约的命运,IMF已向这些国家注入逾520亿美元资金。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也将向东欧陷入困境的银行及其客户提供245亿欧元的融资,藉此释放贷款。东欧诸国此刻也应该团结起来,在重要国家的协调下,共同应对危机。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微观协调 篇12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微观层次, 农村资金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约束, 首要的表现就是资金资源量的约束和配置结构的约束, 因此, 破除农村金融资源约束首先要合理开发和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一、培育农村“造血”机制, 增加农村资金资源量的累积
农村经济自我“造血”是现实农村资金资源量的累积的根本。培育农村经济“造血”机制首要是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壮大农村经济力量。
二、以培育农村“造血”机制为目标, 提高财政“输血”效率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资金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支农首先表现为一种“输血”模式, 但财政支农资金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 最终导致农村经济自我“造血”功能的加强。为此, 要建设稳定、高效、统一的财政支农资金体系, 改革财政支农管理体制, 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资金来源渠道。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一是国家在现有基础上, 每年从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项目, 从政策上确保在近期内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在国家对国有企业呆坏账核销资金的基础上, 转换出部分资金用于政策性银行的农村投资补偿。三是国家安排专项资金, 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性支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 以确保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
以培育农村“造血”机制为目标, 支农资金投入要重点突出, 兼顾全局。重点支持范围包括: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扶持新型的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中介体制、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系统的尽快建立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扶持,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对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 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村大、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投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围栏草场、人工种草的保护工程;加强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形成外部资金的导入机制
一是在所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存款中, 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投资。二是对商业银行的农业和涉农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 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支农。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和贷款保险体系, 一来增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融资能力, 二来对商业银行涉农贷款进行信用担保。四是允许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 寻求合作伙伴, 通过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农民共同基金等形成筹资, 扩大资金规模和支农能力。
四、广开渠道, 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投融资
【金融服务体系】推荐阅读:
金融服务体系10-27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06-21
金融服务体系研究10-11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10-29
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研究08-14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09-06
建立和完善邮政金融客户服务体系08-12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10-29
现代金融体系05-10
金融体系风险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