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体系(精选12篇)
地方金融体系 篇1
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安徽金融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 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安徽金融业整体发展增加了生机与活力, 地方金融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 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助推器。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 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将是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 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地方金融体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 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 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 (合作) 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履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相比全国性金融机构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
(一) 综合信贷支持方面
地方金融的服务范围集中于特定行政区域, 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本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对市政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往往高于全国性金融机构。
(二) 税收方面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总部设在本地, 对地方税收的支持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三) 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立足地方, 服务市民是其永恒的宗旨, 往往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代缴费业务等。
(四) 财富贡献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是省属企业或本省的居民, 因此其价值增长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建立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调动地方金融企业的积极性, 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 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客户的全面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 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因此, 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安徽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徽商银行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城商行序列的前列, 但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 竞争力还不强, 差距还较大。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 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 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 致使在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 缺乏对地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
迄今为止, 安徽省尚未系统出台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 有一些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在扶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 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安徽省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 还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考核办法来操作的, 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确定和干部任用, 也是按照国有企业的做法执行的, 这对金融业这一特殊领域而言, 是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善法人治理机构, 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 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 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 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
三、对建设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金融机构, 还包括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使金融真正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现对构建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和指导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 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 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 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 出台扶持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 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 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首先,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适时出2台0支12持地年方第金6融期业发中展旬的刊指导意见, 形成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综合 (性总政第策4体8系3, 增期加) 政策的可操作性, 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深T化im改e革s, 做大做强。其次, 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奖励, 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创新奖励基金, 激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 开发金融新产品, 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要求, 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使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得以实现。第四, 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帮助和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 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 帮助协调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二)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信贷投放
当前, 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 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一批项目陆续落地, 资金需求旺盛。众多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 融资压力大增。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受平台管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 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财政资源, 用足用好本地资源, 引导包括城商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有效规划信贷安排, 合理有效的开展信贷投放, 以保证我省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同时, 建议加强和改进政银企对接的形式和力度, 让地方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政府战略性重点项目中, 争取早投放、快投放、早见效。
(三) 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有效整合
目前我省的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 致使在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可以先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中介协调组织, 统一协调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发挥各自专长谋求共赢。在条件成熟时, 可以尝试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此举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 完善金融体系, 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的现N状O., 同06时, 也20可1为2i完n善an地c方e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 (人C治u理mu结l构at、i提ve升ty地N方O经.济48发3展) 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 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 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 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 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 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 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四) 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地方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 但是由于地域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原因, 目前安徽省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金融人才都相对缺乏。因此建议政府的主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以吸引有志之才、培育可塑之才、使用胜任之才。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政策, 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工作。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机制, 安排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或各地市挂职, 也可以安排政府的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 打造一支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郑兰祥.门志路.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11年02期下.
[2]汪来喜.关于地方政府推动区域金融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19) .
地方金融体系 篇2
一、论坛名称及会徽:
1、论坛名称:“全国地方金融第XX次论坛”。1996年创办,一年一次,2010年至2020年分别为“全国地方金融第十四次论坛”——“全国地方金融第二十五次论坛”。
2、论坛会徽及释义:D一枚古钱币,象征着地方金融源远流长;图标内圆圈象征地球,方形意寓地方金融在全球四通八达;外形整体是 “地”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整个会徽形似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象征地方金融生命盎然,永不停息。
二、承办单位条件
1、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各界反映良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及大专院校、地方政府、企业集团公司、参股金融机构或与金融机构有紧密业务往来的全国性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投资、风险管控的金融服务企业。
2、承办单位须得到当地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支持。
3、所在城市交通便利、接待能力强。
4、具有承办会议的财力、物力、人力。
三、申请承办程序
1、承办单位应认真确定当次论坛预算及承办方经费承担数额。
2、申请承办单位必须是隔年申请,即今年申办明年或后年的会议。
3、承办单位须于会前一至两年向论坛组委会负责递交加盖公章的《全国地方金融第XX次论坛申办报告》及《全国地方金融第XX次论坛承办单位申报表》。
4、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组委会负责组织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赴承办单位进行评估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5、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组委会通过下列程序确定承办单位:(1)审阅承办单位的《承办报告》;
(2)审阅专家委员会对候选申办单位的考察报告;(3)全国地方金融论坛专家委会委员投票确定承办单位;(4)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组委会主任在本届论坛闭幕式宣布下一届承办单位并授牌。
(5)下届承办单位主要领导到会接牌并致辞。
四、时间、地点、规模
1、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年会召开时间为每年8-12月,具体时间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协商决定。
2、会议地点为承办单位所在城市的四星以上宾馆或承办单位的自有场所。参观考察地点由承办单位确定。
3、会议规模控制在300人左右。
4、会议只收参会代表食宿费,不收会务、资料、参观等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承办单位所在城市食宿情况确定,但必须考虑参会代表的承受能力。
五、承办方式
可以独家承办,也可以联合承办
六、费用预算表(另页)
地方金融竞赛 篇3
直到3月最后一个星期前,多数市场人士眼中的“温州金融改革样本”还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概念。
而数日后,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正式获批,深圳、上海、天津三地金融改革亦相继发声。这似乎意味着,金融改革浪潮将在全国重要经济城市兴起。
抢跑地方金改
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金融改革之火随即点燃。
一周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率领央行调研组赴浙江温州了解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并首次提出“温州金融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允许试错”的观点。
很快,4月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24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见措施,内容包含多项金融创新之举,如展开跨境双向贷款试点业务、成立深圳前海股权交易所、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促进企业跨境发债等。
有消息说,深圳金融改革早在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已基本成型,只是当时决策层并未对方案明确表态,因此被搁置下来。这次“旧案重提”,也是看准了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顺势而为。
12日的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刚过,媒体就将《意见》的全文一字不落地登在了各大网站的头条。
“本来还有许多事项只是在筹备过程中,如今(《意见》)内容提前曝光,更是要尽快落到实处。”一位接近调研组的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向深圳前海管理局问询得知,目前深圳方案正等待审批。
4月17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武汉参加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时表示,应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解决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的问题,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三板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3天后的4月20日,天津也召开了金融工作座谈会。《天津日报》的报道说,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出席会议并且作了讲话,他提出,“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他说:“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是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特别强调,“要找准角度,形成优势特色,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提高金融机构聚集度,研究建立北方要素市场交易中心、北方资本市场交易中心、北方融资租赁中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国际保理业务中心等。”
其实,天津一直没有停止金融创新试验的脚步,金融以及涉及到城乡统筹的小城镇建设、土地改革这两大方面的改革内容,一直是十个综改方向中最为外界关注的方面。
这也是天津拥有综改专项方案的两大领域之一,在天津的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中,囊括了全国艳羡的场外交易市场以及“港股直通车”等改革事项。天津没有停止过对此项工作的申请和促进,而在眼下金融改革的大势下,天津也正在积极促成各项金融改革目标。
与此同时,天津在金融革新也在进行着多项发展尝试,在全国大兴金融背景下,天津为自己寻找的错位定位是:“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目标定位”,关键词是“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基地”。
温州金改试验的星火快速传递。在不到30天里,金融高官马不停蹄地造访各城市调研,地方政府金融改革的构架也火速出炉。
这一态势的背后,也有各地区智库研究力量和媒体造势的角力。
深圳前海的金融规划,依托于北京一家知名研究所历时一年的研究课题,据设计方介绍,现在公开披露出来的只是方案很有限的一部分内容。
同样,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中,也一直委托高校在进行研究设计。来自学术界的信息显示,在上海竞争中央“人民币国际化”等政策扶持稍显落后之时,相关机构紧急跟进商讨应对,在课题的委托上开始物色新的智力支持。
同样的智力比拼也发生在珠海横琴等地。4月中下旬,广东省主管经济的副省长陈云贤在造访横琴后,专门提出横琴应立即拿出一套金融改革方案。由于时间紧迫,横琴将此方案委托给广东一家常年致力于离岸金融研究的著名高校研究所来开发。
金融新版图
在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从来不乏各种蓝本。在温州金融试验区正式成立以前,各地方政府便开始探讨区域内金融中心可能出现的模样。上海浦东志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天津滨海要建立北方金融中心,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海南海口等,欲争南方金融第一位置;在西部与中部,成都、武汉、西安都打出了建立金融中心城市的旗号。
有业内人士说,“在网上搜索金融中心城市,一下就能搜到十几个,似乎中国每一个省份都能建立一个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往往都产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讯便捷与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城市,如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其形成不外乎两条路,一是政府有意识推动,二是当地经济不断壮大而自发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而从国内看,除上海长三角与广东珠三角这两大经济实力雄厚、金融制度相对完备的地区外,其他地区提出的建立金融中心城市的规划,几乎都是地方政府有意识推动的结果。
夏斌说,“在国家统一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各地方政府强调金融中心建设,往往是看中当地经济建设中资金筹措的问题,希望凭借建设金融中心而扩大存贷款市场、吸引大型资本的落户。”
在经济增速下调、投资动力下滑的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都需要非银行信贷类的资本来破除身上的资金紧箍咒。而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获批,正好砸开了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门,从地方政府到大型资本、民间资本都嗅到了下一个“蛋糕”的味道。
“中国经济总量较大,有成立区域化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同时出于各地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也符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有国家发改委专家这样认为。
而对触觉敏锐的资本市场来说,谁先抓住了这种不同寻常的脉动,谁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短期利益。就在一些地方金改政策框架初现端倪之际,浙江、深圳、上海、天津等区域概念股纷纷涨停。“金融改革概念股”一跃成为了投资者最新的追捧对象。
Wind数据显示,作为金改领头羊的浙江、深圳板块近日被游资炒作,4月10日至今累计涨幅均在40%以上,而随着上海、湖北、天津可能接棒金改下一站,这些板块的概念股亦表现出强劲的增势。
地方角逐金改,会给未来的中国金融版图带来怎样的变化?
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对记者分析,“上海的金融改革重点在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开展国际板、跨境结算,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天津的地理位置靠近北京,不能发展传统的银行业或保险业,因此将目标锁定在PE和VC,加上有近千家PE/VC落户于此,成为全国PE中心不是难事;温州地区民间资本雄厚,民间金融合法化与灰色借贷阳光化则是其改革的人心所向;至于深圳,由于其高科技发达、拥有创业板重要市场、金融人才汇聚以及靠近香港的多项优势,改革范围自然可以囊括多项跨境业务。”
“温州、深圳、上海、天津都在进行金融制度改革的探索,但重点则各有不同,目前很难定义孰优孰劣。”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
在沈建光看来,四地的金融改革呈现不同侧重,“比如,温州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其金融改革作为打破银行业传统的垄断、建立准入机制的试点,同时也将推进海外投资与个人直投等资本项目开放。”
“深圳与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的地理位置接近,与香港的广泛交流能够促进国内外人民币的流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上海立足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天津出台的 18项措施,相对于温州和深圳方案,更加倾向民生。”
他认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四地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表明决策层加速金融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未来可能陆续出台更多举措,以深化金融改革与支持金融创新。”
在这轮地方金改计划申报与获批的竞争背后,也能反映出近几年中国金融创新的一个趋势:改革已经开始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允许谁先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就要求需有研究设计蕴含其中。先前几年“金融中心”要政策、要扶持,所涉及的层面往往过于宏观;但金融实际是一个非常技术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抓手,定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中心”、“私募股权中心”,并进入到操作层面。此番各方在方案披露上之所以如此敏感,对设计细节三缄其口,固然是在等待国务院正式批复,但担心竞争对手搭便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这如同申请专利,恰恰从定位上规避金融中心同质化的遍地开花问题。
在各地涌动的竞争下,最终能够获批的方案肯定是有限的。“但这些获批的试点将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军,对深化金融改革将有引导示范的作用,也对当前处于放缓趋势的中国经济有提振的作用。”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
自下而上的推力
“当前金融制度改革面临两大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暨南大学金融系国际金融系教授兼博导杨星说。
在她看来,我国诸如国债利率、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仍处于管制范围,“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央行决定,银行系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通过管制存贷款利率来保证银行的利差收益”。
温州与深圳两大不同侧重的金融改革,某种程度上正是一种自下而上、倒逼存贷利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手段。
在温州提出金融改革方案中,“银行利率市场化”这一颇具触动性的意见被重点提及,尽管该观点在浙江省层面便被否决,但其“投石问路”的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利率区域市场化在当前暂不可行。“如果温州将本地利率规定在10%来揽储,那么谁愿意将资金投去其他地方?”
“温州有良好的融资平台,民间资本雄厚,理论上有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但央行对此的看法还是比较谨慎,一是相对于某种金融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区域性利率市场化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某些银行逐利性很强,不排除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和银行息差不升反降,从而影响金融稳定。”中信证券相关报告的分析说。
“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这一观点短期内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是民间金融改革的一块试金石。”报告说。
易鹏认为,“没有这样的倒逼行为,深化改革就只是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深圳改革范本则剑指资本项目的开放。
4月12日,深圳政府在当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将推行深港两地跨境双向贷款业务,鼓励前海企业去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如果此提议得到国务院批准,将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巨大的利好。”沈建光认为。
在他看来,上述意见对于拓宽企业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因为香港人民币利率是市场化利率,通常低于内地利率;通过向香港等境外市场融资,前海企业可以获得廉价资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内地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沈建光说。
此外,由于涉及资本回流,深圳前海的改革提议也同时打开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大门。
沈建光建议,在具体操作上,前海可以采取在本地结算中心与深圳结算中心两点交割,实行当天交割金额总量控制,来借以控制每日跨境资金进出总量,初期总量可以稍少,而后逐步放开。同时,不允许在离岸金融中心与境内其他地方或机构间的直接资金往来,而是全部通过结算中心间接进行。
“这种方法将拓宽境外资金特别是人民币资金的回流通道,提供了更多保值增值与投资渠道。在离岸市场上,有利于加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吸引力,做大离岸人民币存量,加强离岸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在岸市场上亦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改革,为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提供契机、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流,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沈建光认为。
与深圳一岸之隔的香港也对深圳金改颇为关注。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对记者表示,由于方案尚未批准,金管局暂时不好发表任何见解,但仍保持着对事态发展的关注。
也许,来自香港市场人士的看法更能表明态度。香港太平洋国际投资集团总裁唐仪对记者表示,前海金融改革试点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深圳本地的金融发展,对港澳来说也可以形成互补,成为内地与港澳的桥梁,帮助更多内地资金尤其外汇进入港澳,推动三地的金融业发展。
央行决心
针对温州、深圳前海金融改革设计,资本市场与学术界因两大方案中涉及的金融制度改革而站在了相互对立的两面。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鉴于中央对本次金融改革试验的重视,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可能在5年时间内形成。
不过,部分经济学家却提出质疑,认为利率与资本账户的改革带来的影响过大,恐引发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强烈动荡,因此不宜操之过急。
深圳市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人大代表文焕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现在讨论的不是谁是第一个吃螃蟹者的问题,而是次优理论的问题。怕就怕改革步伐太快,非但不能起到优化作用,反而使现状恶化。”
在近乎白热化的讨论中,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并没有表态。记者曾多方联系深圳前海、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所获得的答案基本是“请耐心等待国务院的批示”。
其实,决策层的想法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寻。
在4月3日,证监会便宣布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至500亿美元,人民币RQFII500亿元,而今年初这个额度为200亿元。
之后,央行于4月16日宣布,从即日起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
同样是16日,外管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消息:“目前,强制结售汇政策法规均已失去效力,实践中不再执行”。
4月17日,央行发布一项调研报告更明确表示,“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三者是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的关系。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应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
这种呼声在海外市场上尤能得到体现。4月,伦敦首次由官方层面宣布将成立海外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并与香港、新加坡三地共同推进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伦敦金融城报告指出,伦敦市场上人民币存量已达到1090亿元,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已初具雏形。与此同时,汇丰银行以2倍超额认购率在伦敦发行了首批人民币债券。
“这可以看作是对现行金融体制的松绑,最可能的方案是先批准区域性资本账户的开放,然后由人民币国际化倒逼内部利率市场化。”暨南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兼博导杨星说。
这种分析与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的消息有吻合之处。《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从接近金融改革方案设计的相关人士处获悉,部分与境外人民币市场息息相关的地区正在构建离岸人民币业务试点。
例如,海南正在打造以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为导向,促进其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珠海横琴亦正准备在CEPA框架下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打造以在岸/离岸人民币结算岛为主题的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这些方案意味着广东以及沿海等地将可能尽快打通人民币国际化的通道。
(本刊研究总监史晨对本文亦有贡献)
地方金融体系 篇4
关键词:安徽,地方金融体系,重构
一、引言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 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 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 (合作) 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毋庸违言, 目前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在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 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 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此外, 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可见, 在当前情况下研究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构问题, 进而推进地方金融体系的二次创业显得十分重要。
二、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 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体系, 对推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必要。必要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是增强地方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安徽省信贷市场中, 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其在信贷投放时, 都是从全国范围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考虑的, 安徽省政府缺少话语权。要实现金融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必须尽快打破传统的金融供给格局, 增强省政府对地方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 做大做强地方融资平台, 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有力手段。
第二,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地方上的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是大量吸收就业人口的主力, 如果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会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 进而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加快建立能满足地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及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众多, 每年有大批务工人员外出打工。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下, 抓住机遇完善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 可以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就能获得充分的就业岗位, 既能够消化过剩的劳动力, 又将大大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
第四,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是承接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需要。由于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衡, 安徽省各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力度不一致,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合肥、芜湖等地由于地理位置较佳、人才资源丰富, 更重要的是城市政策环境宽松、金融支持能力强、力度大, 金融服务意识较强, 服务水平较高, 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较快。有的地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没有明确的有关金融支持的安排和计划, 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呈现出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 即使资源再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难以扩大。为了更好地承接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需要, 从全省范围内整合地方金融资源, 重构地方金融是大势所趋。
三、重构地方金融体系的难点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必须通盘考虑, 重点处理好重构过程中的各种难点问题。具体说来, 重构地方金融体系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 如何发挥好重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地方政府与金融业的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在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地方政府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还是以金融业自由发展为主。在过去长期以来, 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政企难分, 金融机构有明确的行政级别, 在职位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政府行政色彩。因此, 在现实中, 一些地方政府采用种种行政措施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干预, 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对一些指定的行业、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形成政策指令性贷款;而地方金融机构因利益驱动, 往往也会看中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因此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于过多的介入到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中, 那么在重构过程中, 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又该如何定位自身的职能呢?
第二, 如何处理好金融体系中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培育问题。地方金融系统的重构需要有较强实力的地方金融企业起带头作用。但是在安徽省, 全省金融资产仅占中部地区总额的16%。安徽的地方性银行———徽商银行, 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国内省市级商业银行前列, 但与国内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 竞争力并不强, 差距较大。目前该企业的经营范围除了在南京新设有分行外, 主要分支机构还只是局限于安徽省本省, 这就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同行业的影响力不足, 也不利于服务企业的跨省业务往来。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 安徽省的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 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 致使在重构过程中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如何处理好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合作问题。重构安徽省金融体系过程中, 如何有效的吸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安徽省的金融业在泛长三角地区属于比较落后的, 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 我们应该尽快融入长三角的金融一体化。但是安徽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一员没有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建立有效的、长期的金融合作关系, 使得这些地区的转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会降低对来自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使长三角地区对安徽省产业转移的能力产生疑问和犹豫, 致使产业转移的工作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
第四, 如何处理好重构中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问题。重构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 但是目前安徽省的金融人才不足。不仅地方金融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连政府部门也是如此。专业人才的缺乏, 一方面是由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够, 金融业不够兴旺, 实践中培养不出优秀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优秀人才也被东部发达地区吸引过去, 人才留不住。政府没有金融专业人士怎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政策呢?企业没有金融专业人士如何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和前进方向呢?这都是重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重构地方金融体系的对策
地方金融体系重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重构过程中需要做充分的考虑和论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信用建设。一方面面对金融业如何发展, 地方政府的介入是必须的,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 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 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 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 出台扶持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 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 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地方金融业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打造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平台。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改善信用环境作为整顿和规范地方市场经济秩序, 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加强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 要加强信用宣传, 唤起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高商业银行融资、放贷的信心, 为吸引外部企业的流入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企业的安全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第二, 积极推动地方金融中心建设。从安徽省现有金融资源分布来看, 合肥市金融资源相对集中, 金融机构数量较多, 金融服务比较齐全, 金融管理人才较为丰富, 金融业发展基础最好。应该充分发挥合肥省会城市和总部资源优势, 确立合肥在全省金融产业区域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加快构建安徽金融核心地区。
第三, 加强对本省金融机构支持, 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金融是资本密集行业, 产业规模效应显著。安徽的徽商银行在国内都已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要积极促使其上市筹资, 进而有效吸收闲散资金、民营资本及外资以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并投放到最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域, 并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跨省开设分支机构。这其中需要企业本身重视这个问题, 当地政府也需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的这方面发展需求。
第四, 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建立地方金融控股 (集团) 公司是解决安徽金融发展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 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 完善金融体系, 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差的现状, 同时也可为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 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 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 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 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 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 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第五, 加强与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和人才交流。对于安徽省而言, 地处长三角边缘, 应当适度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放宽准入政策, 推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合作, 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活跃度高的地方性金融市场,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此外, 重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利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有利时机, 一方面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另一方面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来喜.关于地方政府推动区域金融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19) .
[2]、钱水土, 程建伟.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6) .
邮储银行“三农”金融的地方实践 篇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分行积极掌握市场信息,全面了解政策动态,与当地政府、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紧密合作,深入农村基层,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所需,提供多方位、立体的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特色金融服务,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也实现了“三农”金融服务的长期商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综合各地的实践情况,将邮储银行在一些省市服务“三农”的特色模式呈现如下。
北京分行:“新三起来”工程特色贷款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立足首都区域经济特点,紧密结合“新三起来”工程(“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政策要求,深入挖掘特色行业贷款需求,创新服务。
(一)土地流转起来,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通过与市农委、园林局、农交所紧密合作,试点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有效盘活了农民土地资源。截至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34笔,1600万元,无一笔逾期。
(二)资产经营起来,推出“农保贷”小额贷款产品。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首都21.2万农户。2013年,在充分了解农业保险后,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推出了以保险理赔金作为担保方式的“农保贷”小额贷款。“农保贷”小额贷款覆盖范围广、业务担保手续简便,是探索银保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摸索出了通过非标准抵质押物的创新带动农户小额贷款的新思路。截至目前,“农保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39笔,金额1200万元。
(三)农民组织起来,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将合作社实际控制人作为放贷主体,贷款额度提高到500万元;引入农业担保公司,丰富担保方式;与农委、农研中心等相关部门合作,为市区两级示范合作社贷款争取贴息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贷款7000多笔,金额4.5亿元;其中合作社贷款51笔,金额4326万元。
(四)打通农业产业链流通环节,实现小额贷款产品升级。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也加大对农业产业链下游流通环节的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在新发地、锦绣大地、城北市场等1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整了产品要素,将小额贷款额度提高至最高50万元,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
吉林省分行:“粮农宝”+土地未来收益担保贷款
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每年为政府代发的各类涉农补贴达30多亿元。在吉林省财政厅牵头组织下,省分行以农民每年获得的粮食和综合补贴作为质押,设计并推广了“粮农宝”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业务。此项业务根据贷款年限,通过放大直补款的倍数,来确定贷款额度。目前贷款期限最长为12年,贷款额度最高为直补资金的7.3倍。全省34家县(市)支行开办了此项业务,覆盖省内所有产粮大县,已累计放款超过4万笔、6.15亿元,结余4.21亿。这项业务政策依托性强、农户意愿旺、银行信心足、风险系数低,形成了政府、银行、农户三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为破解农民抵押物不足的难题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以土地未来收益为保证,稳步推进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发展。该业务的运作模式为:政府组建的物权公司为农民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若发生逾期,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至物权公司,物权公司将土地挂牌上市流转,用于偿还银行欠款。此种模式有四个优点:第一,土地收益有保障。吉林省连续十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第二,物权公司职能有保障。在目前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物权公司能够为银行把好审核关,且对土地流转负保障责任,与农民共同向银行担保。第三,担保周转保证基金有保障。省政府成立了保障基金,用于前期垫付银行的逾期贷款,现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第四,政府正在探讨引入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民土地收益贷款提供额外保证。
截至目前,全省有15家县(市)支行开办了业务,贷款余额达到8354万元,资金投向大部分为专业农场主或种植大户,开辟了贷款服务“三农”的新领域。
山东省分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
近年来,山东省分行对全省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并与各级政府交流后,结合省分行现有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以及总行小额贷款产品名录中的创新产品名单,初步确定了以优化传统小额贷款为基础,稳步发展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业务创新思路,推动小额贷款传统营销模式转变为名单制营销和产业链式营销。
经过充分准备,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于2013年末向总行申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和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贷款。自收到总行批复后,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对4家分行所辖9个一级支行上报的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养殖大户、5个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按时将试点方案、目标客户名单等上报总行备案,完成试点准备工作。
2014年3月24日,邮储银行潍坊市分行寿光支行发放首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向寿光市浩宇家庭农场发放贷款50万元。本笔贷款创新性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担保方式,也是邮储银行系统第一笔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主要担保方式的贷款。4月10日,该行又发放了山东省分行第一笔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200万元。烟台市分行和德州市分行也分别于4月4日、4月10日成功发放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
截至4月30日,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已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业务20笔,金额613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情况,受到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等机构的充分肯定。
湖北省分行:开发“邮储助农贷”等新产品
2013年10月,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与通山县政府、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制定了助农金融工程建设方案。12月,省分行在咸宁通山县开展“邮储助农贷”试点。
“邮储助农贷”采用“政府+合作社+农户+银行”的合作新模式,即:政府提供资金担保、合作社提供平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银行提供创新服务。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额度小、利率高、缺担保的融资难问题。作为第一个申请“助农贷”业务的人,通山县九宫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祝新在获得50万元贷款后,对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更有信心。
同时,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基层党组织合作开展“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共同搭建“三农”工作点,将基层党组织职能嵌入基层信贷过程当中,探索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矛盾,挖掘农村信贷需求,有效防范农村信贷风险。今年一季度末,全省272个双基双赢“三农”工作点累计发放贷款19978万元。其中位于湖北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恩施州分行,先后与地方党组织在双基双赢“三农”工作点联合召开推介会15场,场均受理贷款达200多万元。
2013年,为解决小额贷款营销渠道问题,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集中审核创新项目82个,基本形成通用类、区域类、特色类三个层面的创新产品体系。其中通用类层面围绕湖北省代表性行业和市场,覆盖面达到78%;区域类层面围绕区域优势行业、市场展开,覆盖面达到92%;特色类层面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展开,覆盖面达到35%。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计开发新产品168个,新产品替代率达到50%,为“三农”融资注入了新的动力。
温州启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 篇6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公布
工信部11月7日正式公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规划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事件
浙江织里镇征税风波
10月26日上午,浙江织里镇在推行童装加工企业税收“社会化征管”过程中,上门征收的代征人员因工作方法简单,引起一外地业主不满,双方发生纠纷。当事业主事后纠集百余人聚集镇政府上访,要求解决纠纷问题,引发群众围观。
观察人士认为,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暴露的是外来人口管理、产业转型等相互交织的社会矛盾。
区域
温州启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
11月8日,温州市开始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以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债务危机问题。
据介绍,温州全面实施的地方金融业创新总方案是《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州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
人物
金融监管层密集换帅
中国金融业三大监管机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高层人事变动已经正式开始。
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接任现年65岁的刘明康,担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一职;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接任尚福林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原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接任现年65岁的吴定富,担任中国保监会主席。
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金融管理 篇7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 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 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 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在后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其一, 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其三, 回归实体经济, 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其四, 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其五, 国际化趋势加快。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其一, 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 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其二, 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形成, 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三, 生产要素的转变, 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 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深入改革, 不断扩大发展, 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 金融结构并不平衡, 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实现国家对金融发展的要求, 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A.地方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B.地方准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C.其他地方性机构,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 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 各类机构不断涌现, 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 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
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地方性明显, 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 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 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 借贷方式单一, 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其二, 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 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 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 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其三, 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 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 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 成立金融办, 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 如上海和宁夏等地, 这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 应规范政府职权, 明确政府干预方式, 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 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其四, 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 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 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 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不能实现统筹规划, 促进地方金融更深层次的发展。
3 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 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 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 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 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 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 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 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3.1 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的模式下, 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 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国债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人民银行对国债监管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 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 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
3.2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 积极创新,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 使其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3 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权限, 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 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 使地方金融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 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 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3.4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 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 加强联系, 相互监督, 增强监管力度,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3.5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 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 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 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 在增加融资的同时, 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 提高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季.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4) :55-56.
地方金融体系 篇8
第一, 加快完善地方金融体系。通过组建地方银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担保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等途径, 推动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新型农村金融以及保险、担保等分工合理、互为补充、投资多元、功能完善、竞争充分、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第二, 充分体现创新突破的理念。运用有效的政策措施, 引导现有金融机构深化内部改革, 扶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 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 实现跨区域发展, 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活力。
第三, 深化特色定位, 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地方银行特殊的金融支撑作用,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 为当地的优势传统产业、优良成长型企业、优质成熟市场, 量身定做出全方位的金融配套服务和多样化金融产品。
第四, 强化经营管理, 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管理流程。加大人力资源改革创新力度, 着力激活发展潜能, 全面形成发展合力, 构建具有地方银行特色和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探索建立合适的资产负债管理结构, 创新经营管理决策机制、控制机制、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
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探析 篇9
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发生了金融风波, 从而这些地方金融风波事件中不难发现,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 而地方金融风波的发生会给群众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此, 建立中央、地方分层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多管现象较为严重
尽管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 但是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着严重的多管、重复管理现象。现行中央垂直金融监管架构下, 地方金融机构大多由银监部门负责监管, 然而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一些机关对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监管, 在这样的环境下, 地方金融机构既要受到银监部门的监管, 又要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
(二) 金融管理目标不一
金融管理目标的不统一, 就会给地方金融管理造成难度。就目前来看, 有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目标是推进国际金融建设, 有的则是加强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还有的是将重心放在了金融创新上。虽然说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 但是在“统一金融监管”的大全加下, 地方金融机构应当求同存异, 要确立有效、相、科学的管理目标。
(三)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不相符
在地方金融管理中, 地方金融管部门权责不相符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就地方金融封信防范工作来看, 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的职责已经由地方政府负责, 而金融风险信息却由监管部门地方分支机构负责, 在这种环境下, 会影响到金融管理效率和质量。
(四) 地方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缺失
就目前来看, 我国地方金融是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虽然国务院, 央行、银监会适时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规章, 但是地方的金融监管乏力制度还比较欠缺, 难以适应地方金融发展的需要。首先, 我国尚未出台有关地方金融管理的相关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非常少, 由于法律法规的确实, 使得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其次, 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缺乏系统性, 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管法律体系, 影响到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建设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 地方金融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其管理有着之间的关联, 加强地方金融管理, 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然而在实行央行垂直向下金融监管的框架下, 地方金融一直有利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而法律作为地方金融管理工作执行的依据和保障,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为地方金融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脱离了法律的金融监管管理工作就会举步维艰, 难以正常的开展下去, 从而影响到地方金融的发展[1,2]。故此, 加强地方金融法律建设格外重要, 只有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建设, 才能确保地方金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从而促进地方金融的有序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3]。
四、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策略
(一) 地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地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机构, 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稳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建立地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对需要上市的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全方面的核查, 只有达到法律要求的标准后才可以给以审批;要明确地方金融机构注册资金的最低限额。
(二) 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法律目标
地方金融管理离不开法律, 它需要法律制度给予保障, 法律制度对地方金融管理的目标设定至关重要。首先, 要将地方金融管理的机制、政策、措施形成常态化的法律制度, 以法律制度来督促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而促进地方金融合法化、正规化发展;其次, 要加大金融监管, 维护金融秩序。在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一些地方的高利贷、地下钱庄也迅速崛起。而高利贷、地下钱庄的扩张将会对地方金融秩序造成较大的威胁。而以法律为依据, 加强法律建设, 依法进行金融监管, 可以更好地维护地方金融秩序, 规范地方金融市场, 例如, 在温州市金融管理中温州市政府为贯彻执行金融改革工作[4], 建立了“一办 (市金融办) 一行 (市人行) 二局 (温州银监分局、温州保监分局) ”的管理结构。这一管理结构旨在实现中央与地方协同管理温州金融发展与改革, 赋予地方金融管理部口实权, 将游离于中央监管之外的民间融资、新型金融机构和业务纳入管理范围, 在这样的金融管理结构下, 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 温州市在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的过程中, 加快了相应立法工作, 做到依法改革, 有法可依。2013年渐江省颁发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 2014年温州市颁布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一配套的地方法规, 改变了温州内民间融资无法可依的现状。
(三) 地方金融机构市场经营行为的法律监管
地方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其经营活动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 地方金融机构市场经营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金融市场秩序, 会给地方金融管理带来巨大的难度。在此, 相关部门就必须对地方金融机构市场经营行为进行监管, 将地方金融机构市场经营行为纳入到法律范围内, 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进行法律确认, 从而将地方金融市场行为引入正规, 从而规范地方金融市场秩序, 为地方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 降低地方金融发展风险[5]。另外, 在地方金融管理中,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 如美国, 美国实行的是“双线多头”的金融管理体系,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 不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 避免了政府对地方金融的过度干预。同时, 在这种金融管理体系下, 为地方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了地方债券得到了快速发展。
五、结语
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的缺失是地方金融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的核心和关键, 只有加大地方金融管理法律的研究, 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 以法律制度来约束地方金融机构行为, 规范地方金融市场秩序, 从而更好地推动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摘要:“一行三会”是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这种架构下, 地方金融管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地方金融管理与法律直接关联, 法律制度的确实就会给地方金融管理造成难度, 为了促进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 就必须加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建设, 为地方金融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本文就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建设
参考文献
[1]单飞跃, 吴好胜.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 2013, 06:48-55.
[2]黄伟.论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05:53-57.
[3]华国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江淮论坛, 2011, 04:29-36.
[4]郭德香, 陈昱州.试析地方金融改革中的法律问题[J].学习论坛, 2015, 12:74-76.
湖北地方金融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篇10
1.1 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湖北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中, 股权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持股比例过大, 使得地方官员占据银行的管理层, 导致了商业银行在运作的过程中, 带有一定的地方主义色彩。同时, 六个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不尽完善, 虽然采取了绩效工资的机制, 但在实际中执行的效率较低,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2 资产规模较小, 资产流动性弱
湖北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分支机构地域辐射能力差的问题。 截至2010年末, 六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1503亿元, 其中汉口银行1000亿元, 占66.5%。其他5家合计503亿元, 平均资产规模仅100亿元。而全国143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规模为549亿元, 超过湖北银行资产的总和。六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在50%以上, 反映了资产流动性较弱。
1.3 经营的潜在风险较大, 资产质量不高
2010年银监会规定的最低拨备覆盖率为150%, 6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2家拨备覆盖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平均值。这说明湖北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情况差。根据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5%。在湖北省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中, 荆州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05%之下, 其余五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1.4 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落后行业水平
截止2010年末, 湖北省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为0.98%。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78%, 而建设银行为20.44%;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湖北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湖北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加快金融业务现代化和中间业务方面, 发展较为滞后。
2 湖北地方金融资源整合路径建议
2.1 保障整合后的湖北省银行业良好发展
(1) 明确城市商业银行地位, 走特色经营路线。汉口银行的经营重点应该是武汉的企业和城市居民。新设立的湖北银行, 可以利用自身在湖北省各个地市的网点, 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省, 待规模壮大以后, 再进行跨省扩张。湖北银行现阶段的发展应该走本省内跨地市经营的方式, 在各个地市结合当地的特点, 进行本土化特色经营, 立足于服务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 在湖北银行运营过程中, 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必须注意避免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 确保合并后湖北银行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按市场化的要求运营。同时, 可通过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目前, 已有六家城商行引入外资参股, 达到了提高资本充足率、更新经营理念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标, 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3) 湖北银行建立后, 应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和置换, 采取超常规手段, 剥离不良资产包袱。如哈尔滨商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剥离不良资产26亿元, 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由29%下降到14%。同时, 可采取资本补充与资本约束双管齐下的方式, 提高资本充足率;如济南商行引进澳洲联邦银行, 资本充足率达到10%以上。
2.2 促进湖北省整体金融资源整合
(1) 利用整合后的银行资源, 搭建地方融资平台。
在国家不断压缩大型商业银行放贷额度的背景下, 湖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资金瓶颈日益显著,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要起到融资平台的作用。湖北银行成立后, 应和汉口银行共同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地域网点优势, 对湖北全省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在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中, 汉口银行的作用也不容轻视。
(2) 在银行资源整合基础上,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 突破性发展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武汉金融辐射和服务区域的功能,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争取发行区域性项目债券、企业债券和区域建设政府债券, 规范和推动信托融资、私募基金融资, 提升武汉区域性市场, 积极争取非上市公众公司柜台交易试点等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设, 由政府出面注资成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 构建城市圈社会征信体系, 实现城市圈内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建立城市圈诚信机制。
(3) 建立金融系统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机制。
银行资源整合后, 银行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督促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信息披露, 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政策支持。同时, 在金融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需要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 保证金融资源整合的良好运行, 尽可能避免各方利益冲突中的违约现象和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曦.以金融控股模式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的几点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10) .
[2]张明艳.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经视点, 2009, (5) .
关于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思考 篇11
一、地方金融管理基本情况
1.地方金融管理范畴。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并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地方金融管理对象看,包括以下三类机构。
(1)地方正规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中央管理金融企业,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该类机构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相对健全的监管制度。(2)地方准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经营业务具有金融性质,但不受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直接监管。近年来,为弥补“三农”、中小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国家降低了地方准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准金融性质的机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目前,该类机构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监管。(3)其他地方性机构。此机构是指以合作制形式存在,主要为合作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如在民政或扶贫办登记注册的农民资金合作社或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该类机构通常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务发展上也欠规范。
2.地方金融管理特点。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目前“一行三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均已实现垂直管理的格局下,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归纳来看,地方金融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1)管理主体上。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由“一行三会”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实施管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则以出资人身份,通过选派、任免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负责管理地方金融机构财务;小额贷款公司由省金融办负责机构准入和市场退出,有关重大事项和高管层任职资格也由金融办审核;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由省经信委负责;典当行则归口省商务厅管理,并由商务厅对其进行年审评级。
(2)管理手段上。一是根据法律规章对地方金融直接进行监督管理,如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管理。二是通过财政部门,以出资人身份委派高管人员积极参与到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事务中。三是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能,如出台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如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地方政府在资金组织、优质项目推荐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积极进行政策扶持。
(3)管理方法上。地方政府以整治信用环境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湖南省政府一直以来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近十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协调推动、部门参与的创建模式。
3.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1)职责重叠,易形成工作推诿。如部分地区明确规定金融办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及监管工作,但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仍由经信委负责。由于职责存在重叠,在以后工作中易形成工作推诿。
(2)制度缺陷,准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目前,对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典当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造成准金融机构运作比较混乱,一些准金融机构偏离主业,进行高息借贷、变相融资。
(3)条块分割,部门沟通协作不充分。如各地虽已建立金融稳定联席会议,但联席会基本没有召开过,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一行三局”虽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但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很难保证。
二、目前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
1.地方金融管理模式。(1)“分类管理、专办协调”模式。分类管理指的是不同类型地方金融机构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各自行使监督权。专办协调指的是地方专设的金融办代表地方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部分金融办还被赋予对地方特定金融行业进行指导和监督职能。目前,绝大部分省市采取的是这一模式。
(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权,通过成立金融办,授予金融办相应职责来主导地方金融管理。这一模式以上海市金融办和宁夏金融办为典型代表。而两地金融办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又有所区别,上海市金融办接受当地国资委的委托对市属金融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事实上已具备“金融国资委”的职能。
(3)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这一模式以天津泰达和重庆渝富两大控股集团为代表。天津泰达控股集团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重庆渝富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综合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功能是对银行、投资公司等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属于典型的股权控制管理。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地方金融和产业资源,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实现了对地方金融的掌控。
2.利弊分析。(1)分类管理模式的利弊。分类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错综复杂的金融资源配置国情以及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但随着监管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这种模式日益暴露出问题。一是不利于统筹规划,制约了地方金融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部署。金融办虽然具有协调职能,但各地普遍存在级别定位不明晰,履职能力有限的问题。二是导致“风险大锅饭”局面,可能出现谁都行使监管权利,谁都不担监管责任,金融风险遭到漠视,出了问题财政和央行兜底的局面。
(2)上海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利弊。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行大金融监管战略,具有规模效益,能有效节约成本。上海模式下,上海市金融办通过国资委授权管理资产,集资产、人事、业务管理于一身,既是国资出资人,还具有金融市场监管职能,由此变成一个复杂的利益体。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虽然避免了金融办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但一般对于服务于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三农的地方性微利型金融机构和民间草根金融组织兴趣不大。两者在功能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上海市金融办具有行政监管职能,是一级政府机关。
三、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针对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局面,首先,国家应出台地方金融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或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引导,防止出现一哄而的上局面,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管理,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2.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因掌握的资源较多,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金融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地方金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内容较丰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行三会”、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地方金融市场化发展实证研究 篇12
一、玉溪市地方金融发展概况
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玉溪市在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 抢抓机遇, 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市场化运营, 有效促进了地方金融快速。目前, 玉溪市地方金融机构形成了包括9家法人农村信用社 (含1家农村合作银行) 、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 (云南省首家村镇银行) 以及5家小额贷款公司 (全省首批) 在内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09年6月末, 全市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15.11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184.24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119.8亿元, 机构网点数达208个, 服务对象涉及市政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三农”服务、个人业务等领域。
从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践看, 玉溪市地方金融运行与成效突出体现以下特点:
(一) 运营实力明显增强,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
依托玉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环境以及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 地方金融取得快速发展, 实力明显增强,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目前, 地方金融在资本总额、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资产利润率等五项指标均达到良好银行标准, 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玉溪存款类银行机构 (目前已达14家 (类) 机构) 市场竞争较为集中的状况下, 地方金融发展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09年6月末, 玉溪市地方金融机构存款规模比2005年末增加82.15亿元, 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市场份额达28.91%, 比2005年末提高3.66个百分点;贷款规模比2005年末增62.86亿元, 占全市市场份额的37.14%, 比2005年末提高4.49个百分点。
地方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贡献也日益增强, 尤其是对地方的市政开发建设、“三农”服务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玉溪市辖农村信用社围绕烟草、畜牧、蔬菜、油菜、核桃、竹子、膏桐、水果、花卉、蔗糖等特色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及其他涉农中小企业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同时, 积极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 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截至2008年末, 全市农村信用社已为全市38.6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 建档面达83%, 颁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31.5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68%, 核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9.3万户, 授信金额近30亿元。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信社存款余额143.6亿元, 贷款余额100.8亿元, 存贷比达70.2%, 在上半年存款增10.6亿元增长7.9%的基础上, 贷款增加16.6亿元增长19.7%;玉溪市商业银行作为玉溪唯一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 紧紧围绕地方发展战略和思路, 以“立足地方, 服务中小, 方便市民”为市场定位, 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水利工程、支柱产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创业促就业等信贷支持力度, 并针对尚未设立机构的县域, 有效延伸落实矿产业及绿色农业的信贷支持, 较好地发挥了地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能动作用。
(二) 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 围绕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重点, 玉溪市地方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上紧扣“管理”这个核心, 大力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 治理结构改革成效明显。
玉溪市农村信用社按照省级联社的统一部署, 在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工作的基础上, 理清产权关系, 在全省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目前, 全市农信社已分县区建立统一法人社, 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了“三会一层”的职责, 并成立了资产、风险、财务、信贷、薪酬管理等委员会, 建立了议事规则和程序, 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玉溪市商业银行由最初分散的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单一法人社, 随后通过增资扩股, 发展成立玉溪市商业银行, 实力逐步增强,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和完善,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分工明确, 运行效率逐步提高。
2. 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有效提高了内部经营管理水平, 特别是在管理架构、机制创新以及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等方面取得明显改善。
(1) 在管理架构上, 地方金融机构除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在逐步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内部管理进行了架构设计:一是突出强调了风险管理部门的功能设计。玉溪农村信用社在各独立法人社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 加强对风险的防控管理, 同时设立了风险管理部, 安排专人负责风险管理, 将辖内不良资产集中管理, 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避免发生各类案件。玉溪商业银行立足实际, 制定完善并有效制定实施《玉溪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15项内控制度, 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制;二是突出机构网点布局的合理化。近年, 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加注重了机构网点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新设、搬迁、改造、收缩等调整, 使布局更加合理, 运营效率也稳步提升。近年, 玉溪农村信用社先后撤并高风险、高成本的营业网点24个, 玉溪市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新的机构和网点, 扩大县域业务范围;三是管理层级尤其是信贷管理权限渐趋扁平化。为使管理决策更加灵活高效, 地方金融机构突出了管理层级和权限的扁平化, 通过合理分级授权、设立信贷中心、精减管理层等措施, 增强基层的决策权, 有效缩短审批时限, 减少房贷流程, 提高审贷效率。
(2) 在机制创新上, 重点突出激励机制的健全完善。近年, 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制定完善“三定”方案、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方案及各种考核办法, 逐步建立起干部职工能上能下, 能者居之, 适度轮换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 将原来实行的等级工资制逐步改革为结构工资制, 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等部分组成结构工资。按岗位系数与系数分值之积确定绩效工资, 根据员工所在岗位责任大小, 劳动强度及技术含量高低设置职位层次, 确定岗位系数, 突出绩效工资和奖励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3) 在内部管理上, 重点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 力求以制度管人, 不断规范内部管理。近年, 地方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 注重结合实际制定、修改、完善自身规章制度, 贯彻制度优先的原则, 使规章制度覆盖业务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重内控, 防风险, 加大稽核检查和处罚力度, 提高违规、违法成本, 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通过加强内控管理等各项基础建设, 辖区地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逐步强化和完善, 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三) 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化, 竞争优势日渐显现。
1. 市场化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地方金融市场化发展中由于确立了合理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促使地方金融机构走出了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玉溪农信社始终坚持“立足三农, 服务城乡, 支持中小企业,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 有效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玉溪商业银行确立了“立足玉溪, 服务滇中经济圈, 辐射全省”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坚定贯彻“服务地方, 支持中小, 方便市民”的市场定位。合理的市场定位促使地方金融机构找准了服务对象, 在国有银行、股份银行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2. 市场化的经营方向逐步清晰。
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由原先的按计划、指令和指标运营的模式逐步走向了法人治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1) 提高信贷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以创新抓市场、促发展。一是积极创新抵押方式, 探索运用仓单、提单、库存原材料、应收账款、林权、存单质押等各类有效形式作为抵押放贷;二是积极创新担保方式, 采用联保协会担保、联保小组担保、国有和民营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 为农户、中小企业等提供有效担保;三是贴近市场需求积极加强银行信用卡、票据融资等功能的开发和运用, 提高信用贷款额度, 满足大额信用贷款需求;四是开设“金融夜市”, 适应特殊客户需求。农信社在全市首开“金融夜市”以满足部分上班、务农和经商客户不能在正常营业时间办理业务的实际需要。
(2) 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 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玉溪市农村信用设在发放传统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实情陆续推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信用贷款、畜牧贴息贷款、农机具专项贷款、巾帼科技示范信用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户建房贷款、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家电下乡补贴贷款、农业救灾专项贴息贷款、烤烟煤专项特色信用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等丰富多样的信贷品种, 满足广大“三农”和中小客户的多样需求。玉溪市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发放信用贷款、小额快速通贷款以及创新推出存货质押、林权抵押、采矿权质押类贷款, 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2009年2月, 玉溪市商业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衔接共同构筑融资平台, 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的运行优势, 通过创新拓展单一资金信托, 助推玉溪市高新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委托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向社会推出首款本土理财产品—“玉溪财富”高新信托人民币理财产品, 成功融资4亿元。
3. 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经过近几年的深入改革与发展, 目前已经从国有控股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成功突围, 地方金融发展的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1) 机制活, 决策快。地方金融通过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完善以及管理层级的扁平化改造使其运行机制更加灵活高效, 管理服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地方金融机构决策层级少, 完全依靠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因此, 能更好地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客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2) 网点多, 分布广。与大型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模式不同, 地方金融机构点多面广, 遍布城乡, 能为“三农”、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3) 地缘优势明显。地方金融机构是在地方成长发展, 天生具有地缘和人缘优势, 客户资源相对更为丰富, 并且地方金融与财政部门、当地担保机构的合作更加便捷和密切; (4) 产品创新快, 特色浓。地方金融可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灵活研究和推出独具特色的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 及时满足各类需求。
二、正视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 经营基础上面临的“先天不足”问题
当前, 科技基础薄弱和人才资源不足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地方金融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方面, 与大型银行相比, 地方金融机构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持, 在技术设备更新, 管理和支付系统建设、网络开发等软硬件方面的基础建设仍然较为薄弱, 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较为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现代新兴支付方式和手段的推广及运用;另一方面, 由于历史和发展原因, 当前地方金融发展普遍存在人才资源不足, 人员结构不合理, 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制约了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
(二) 市场发展上面临的“可持续性”问题
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其发展的可持续问题逾逐步显现。一是资本实力需进一步增强。在业务经营不断拓展的同时, 资本实力较小的问题逐渐显现, 需各地方金融机构及时补充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二是存款组织压力增大。与大型银行相比, 由于地方金融机构支付决算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手段以及基金代理、理财等中间业务发展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存款的快速稳定增长, 给地方金融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三是运营成本高位运行。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科技网络建设滞后加之点多面广, 客户小而分散的实际情况, 使其经营成本一直难以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利润率的持续提高, 进而对自身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高的成本压力。
(三) 运行机制上面临的“功能差异”问题
地方金融囿于发展条件与政策环境的制约, 在外部环境与政策支撑上、在资源配置与市场运作上、在能量积累与发展空间上、在经营活力与监管约束上, 与其他同业系统和机构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相比, 一定程度上说, 普遍存在着“低、小、弱”的状况, 由此, 使地方金融在加快发展、更好发展上, 面临诸多的体制、机制以及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功能差异”问题。也因此导致地方金融在管理机制、产品创新等具体运行中显得“能量”不足,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相比存在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
三、对推进地方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坚定把握改革方向, 强化市场化进程
地方金融的发展应始终按照市场化的方向, 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努力按照市场化经营的要求, 最大程度贴近市场,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产品种类, 提高服务水平, 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二) 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有效拓展发展外延
地方金融的发展要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实施战略联盟、利润回补等方式补充和增强资本金;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股权联合、开展同类跨区域循环参股等途径提升扩融层次;通过积极扩大存款来源, 做好存款组织, 有效配置资源, 在不断增强自身经营实力的基础上, 逐步拓展发展的外延, 跨出区域扩大服务范围。
(三) 有效推进机制创新, 努力夯实发展基础
地方金融发展要加快基础工程建设, 尤其要加快科技基础建设步伐,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争取早日突破发展中的制约“瓶颈”, 同时, 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及约束激励制度, 强化风险防范, 提高资产质量,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和支持地方金融机构的快速稳定长远发展。
(四) 重视优化运行环境, 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地方金融体系】推荐阅读:
地方金融风险体系11-02
地方金融机构05-10
地方政府金融监管07-26
地方金融管理的规范论文05-10
类金融机构地方监管06-11
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8-02
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06-30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07-23
农村金融体系下金融10-29
现代金融体系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