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地方税体系

2024-07-23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精选8篇)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 篇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探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省属及重点本科高校,大部分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这些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后,对自身及学校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在学习上他们感到竞争和压力,自信心偏低。××学院前身为师专,师范专业处于优势,因此女生数量较男生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生源和学校地域、类别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教育预防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高校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选修课两种形式,主要是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

(二)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提高全校学生对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认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每年3月8日女生节,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除此之外,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成长辅导和朋辈咨询。湖南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实施了“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学院积极申报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省级成长辅导室和校级成长辅导室。通过二级学院的成长辅导室,心理专干和朋辈辅导员对求助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援助。

(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求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对超出咨询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并跟踪关注。

(五)开展网络宣传服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危机干预体系

(一)开展心理普查。××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第二学期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初步筛选出访谈对象,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

(二)建立四级网络体系,每月定期排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为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第二级为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辅导员,第三级为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为宿舍信息员。四级网络成员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及时上报,迅速反应处理。同时每个月定期召集网络体系成员开会了解排查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更新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模式。发现心理危机后,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后果。

(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新生入校后,期末考试前,毕业前夕和每年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在这些时段,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结和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入校后面临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入校后轻松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在高中时期处于潜伏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他们还面临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总体上分为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预防体系是主题和根本,危机干预体系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和扎实的教育预防体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在××学院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高,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好玩和有趣,他们对心理健康理论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是非心理学兼职教师,学校对课程的灵活性又有限制,这些都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理想。二是相对于危机干预体系,学校对教育预防体系不够重视,由于上级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亡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教育预防的投入不够,对辅导员和心理专干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投入不够,对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事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

地方税体系未来式 篇2

消费税不宜作为地方税

从理论上讲,消费税分为选择性消费税和一般性消费税,前者选择某些特定商品征税,如烟酒、奢侈品、燃油等,后者是对大部分消费商品征税,如超市买的商品。两者区别是:前者体现调节功能,后者体现筹集财政收入功能;前者适合在生产环节征收,后者适合在零售环节征收;前者适用多档税率,后者适用统一税率;前者适合作为中央税,后者适合作为地方税。因此两者看似接近,实则差异极大。

我国的消费税是典型的选择性消费税,根据以上分析,它不宜作为地方税。主要有如下理由:

首先,消费税归为地方税后,它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将激励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当地奢侈品消费,这与开征消费税来调节消费行为的政策意图相反。

其次,消费税的适用税率很高,将之作为地方税易导致横向税收竞争。例如如果不同地区商品的实际执行税率有差异,将刺激消费者在低税率地区购物,而在高税率地区消费。地方政府不会不明白其中利害,极可能通过实际执行低税率来吸引税源,引发横向恶性税收竞争。

第三,消费税的适用税率高,导致商品出厂价与零售价差异很大,逃税产生的收益很大,改在零售环节课征将刺激厂家销售采用直销模式,在电子商务发展较快背景下,此模式将会刺激更多逃税行为的产生。

第四,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集中在有限的商品上,在生产环节征税的成本很低,将之做为中央税不会产生对地方政府的负向激励,如果改为零售环节课征,无疑将大大增加征管成本。

第五,我国消费税与增值税并行征收,这在出厂环节征消费税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改在零售环节课征,大量未纳入增值税发票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一样难以纳入消费税管理范围,这将刺激小商户通过不缴消费税并低价销售消费品来赚取利润。

最后,即使将消费税归为地方税,仍不足以起到替代营业税的作用。我国2012年营业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6%,而国内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为7.8%,仅占营业税一半左右。

所以,将现行消费税变为地方税,有稍能补充地方财力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因为“营改增”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缺口问题,仓促将消费税改为零售环节课征。

可行性方案

在坚持基本满足财政经常性支出需要、有益于经济良性运行、规范税收秩序三个原则前提下,当前地方税体系建设可采用两套较为可行的方案。

第一套方案:

零售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

第一,开征零售税。当前增值税扩围改革加剧了地方税体系调整的紧迫性,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立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前的税制结构,借鉴整合性增值税(VIVAT)模式基础上,开征零售税。改革方案的具体设想是:在商品进入销售环节之前,征收增值税并全额作为中央税;在商品进入销售环节之后,取消增值税,按商品价格的5%征收零售税,并将零售税全额作为地方税。这种做法有三点好处,一是在销售环节之前的增值税全额作为中央税,地方政府就不会为了吸引税源而盲目推动扩大工业投资;二是地区财力差距会缩小;三是促使地方政府执政理念从为生产者服务到为消费者(辖区居民)服务转变。考虑到在民众不了解内情情况下,开征新税易引发过多的抵制,可以不取零售税之名而取其实,即改革营业税的税制设计使之变为实质的零售税,或者取消营业税之名而代之以零售税。

第二,下调增值税标准税率。开征零售税后,势必加重纳税人负担,对此,应将增值税税率由17%降为13%左右。这样会减轻纳税人负担,也抑制地方政府刺激工业规模扩张的冲动。

第三,个人所得税改为地方税。即使开征零售税,地方财力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对此,可将个人所得税全额作为地方税。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是从分类征收向综合与分类征收转变,但是考虑到目前分类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弱、对经济稳定影响小的特点,将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税并无不妥之处。即使未来个人所得税进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背景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仍可以通过与户籍挂钩由地方政府来征收。进而言之,个人所得税是作为中央税还是地方税,还要考虑到个人收入信息收集和税务局征收激励问题,即使将个人所得税作为中央税,其征管机构仍归属纳税人所在地的国税局,其信息收集成本未见得低于地税局,但是对国税局的征收激励却会低于地税局。

第四,对居民住宅开征房产税。针对居民房产征收房产税并作为地方税是大势所趋,但是房产税的开征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社会影响较大。要想让房产税落地生根,开征房产税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先采用低税率和较大免征范围的政策组合,纳税人局限在少数房产较多群体;二是严格遵循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改方案理应付诸民众讨论,充分吸纳民意,税基和税率的确定,必须由人大制定条款或经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开征房产税要与地方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联系起来,重点在促进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并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这样,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下,针对居民住宅开征房产税才能取得全民共识。

此外,还要对营业税作进一步改革。目前营业税中销售不动产业和建筑业税收归为地方政府所有,这激励地方政府刺激房地产市场投资扩张,并努力使得房地产价格保持在高位。为促使商品房市场回归市场本位,应将营业税中销售不动产和建筑业税收作为中央税。

第二套方案:

增值税分成+个人所得税+房产税

考虑到围绕地方税体系重构而进行的税制改革会遇到较大阻力,本文提出第二套地方税体系建设方案,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三税种的改革与第一套方案一样,只是增值税改革方案有所不同。此方案的增值税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分成规则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分成比例变化——将原先中央与地方关于增值税的75:25的分成比例改为60:40,但增值税收入先汇总到国库后,中央政府统一调配,总计要拿出40%部分划归地方政府;第二,分成依据变化——地方政府取得增值税的分享收入不是依据当地实现的增值税收入,而是依据当地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的比例来确定。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案,是因为现行分税制方案是地方政府分享的增值税依赖当地实现的增值税,而增值税税源集中在工业部门,工业产能扩张有利于地方政府税收增长,在机制设计上促使地方政府推动工业投资扩张,容易推动全国性产能过剩,且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变增值税分享办法的主要意图是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完善消费设施,降低对工业投资的强依赖。

当然,以上两套方案均是抓住地方税体系重点部分进行改革,其他地方税种改革的紧迫性不那么强,但仍须逐步完善。改革的方向一是归并或取消部分地方税种,使地方税体系简化,二是完善具体税种,如资源税中煤炭税目改为从价征税,以及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的改革。

地方税体系重构的关键是开征零售税或改变增值税分成规则,改革营业税和房产税,改变个人所得税的归属。另外,需说明的是,每个税种都会存在扭曲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税制改革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选择,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在综合考量中国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情况下提出的地方税体系重构方案,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税制建设的终极目标。从税制结构变动的内在逻辑看,降低流转环节税负,增加最终分配环节的税收是税制改革的大方向。如果过于倚重商品税,就会加剧商品税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也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在全球化时代跨境购物越来越多情况下,商品税税率高会引发税收流失国外。

长远看,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是成长性较好的税种,通过不断完善这两个税种,并顺势调低商品税税率,我国税制结构势必会降低对商品税的依赖,商品税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也会随之减弱,税制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是在当前,改革税制、调整政府间税收分配关系已迫在眉睫,除了重点在商品税上做文章外,难有其他更合理的选项。

海南省航道地方立法问题探讨 篇3

一、海南省航道地方立法的意义

依法治国一直是现代政治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将依法治国方略提高到新的高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海南省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市场, 更需要政府的监管。要做到依法执政, 前提是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立法, 是“由特定主体, 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 运用一定的技术, 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依照上述的立法概念, 航道地方立法, 就是指特定的地方国家机关, 依照法定的程序, 制定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航道管理规范的活动。就海南来说, 航道地方立法主体是特定的地方国家机关, 包括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立法活动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立法活动的目的是颁布对海南省航道建设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约束力,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合理合法行政的前提。在大交通行业, 我国目前已有了《公路法》、《港口法》、《民用航空法》、《铁路法》等法律, 而作为水运重要基础设施的航道, 全国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本法律出台, 显然对航道的建设和发展极其不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是第一部航道行政法规, 1987年发布, 2008年修改。1991年交通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实施细则》。《条例》和《实施细则》成为了对航道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然而, 在新形势下, 法律的滞后性表现明显, 各地区呈现出的不同发展特点。全国已有多个省市自治区人大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地方性航道法规、规章, 相比之下, 海南省更需依赖水运发展地方经济, 地方航道立法势在必行。

二、海南省航道地方立法的条件

(一) 航道旅游经济发展需要

如今的海南闻名世界, 以国际旅游岛的形象示人, 迎接着八方游客。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相关利好政策的实施, 来海南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除了享受热带天堂的阳光, 空气, 水上旅游项目也受人追捧。内河航道旅游, 近海航线开发, 邮轮游艇业发展使得旅游航道开发引世人期待。对航道的发展和保护则彰显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 省内立法环境要求

海南省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权和特区立法权, 已经制定了大量的适合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目前海南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保障经济发展将是立法工作的重点。

海南省的特殊性促使其在建省之初就以立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已先后出台了旅游条例、旅游市场管理规定等。而目前, 水上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航道的管理与开发却缺少一部地方性的法规作为其权益的保障。因尽快补上短板, 保障水上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 航道行政管理部门多年实践积累立法经验

海南省港行管理局隶属省交通厅, 旨在推进港口建设, 加强航运事业统一有效管理, 完善港航管理体制。作为行政职能部门, 多年贯彻执行有关港口、航道、水路运输等法律法规规章, 经验丰富并且能够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提出宝贵的立法建议。省港航局内部曾专门成立法制办, 借鉴沿海省份港航政策法规建设经验, 结合海南港航发展实际, 构建了海南省未来10年港航法规框架体系规划, 完成了《海南省航道管理办法 (送审稿) 》条文修改和释义。这已经为海南省出台地方航道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国内外相关立法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国内, 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人大发布了地方性航道法规, 安徽、吉林等省人民政府已发布地方航道规章。这些法规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加强航道管理, 保障航道安全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外, 荷兰、德国、美国等一些水运发达国家在航道的开发建设方面很早就制定了专项法律, 促使国家水运资源合理开发, 航道资源统筹发展。

借鉴前人立法的宝贵经验, 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并且可以开阔视野, 结合本省自身的实际, 制定符合本省经济发展的航道法律。

三、关于海南省航道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航道建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海南港航发展缺乏政策法规支撑。

目前海南省航道管理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严重缺乏, 政策落实不到位, 航道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不成体系, 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 责任追究不明, 因此, 航道的发展急需政策法规支持。

2. 海南港航发展缺乏整体统筹协调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制。

水运的特性决定了港航的发展不止是一个部门的努力可以达成的, 特别是海南省发展旅游航道建设, 更加需要交通、海洋、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合作。而目前各部门之间并未形成统一共识, 对于港航的发展无沟通, 无协调, 各自为政。管理上亦是职能分散、职责交叉、职权不明。港航发展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 急需出台一部有效的航道管理法规解决这一问题。

3. 海南港航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海南省内河航道建设并无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 又缺少后续养护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上, 重公路, 轻水路, 重港口, 轻航道是各省面临的困境。因此, 以立法形式落实航道专项配套建设资金刻不容缓。

(二) 航道地方立法建议

1. 立法定位。

鉴于目前海南省仍未出台相关的航道管理法律法规, 建议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 开展《海南省航道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 借鉴交通运输部和兄弟省份的经验, 通过人大立法适应海南省水运发展需要。

2. 立法前期准备工作。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较复杂, 需要协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 主要抓紧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加强航道立法的权威性。为保护发展自身经济需求及个体利益, 地方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中各自为政, 地方政府对违反航道管理规定的行为听之任之的情形屡有出现。长此以往, 必然危害航道管理部门的形象, 损害国家利益。因此, 海南省地方航道立法需要由人大统一制定地方性法规, 以便适应海南省航运经济高速发展。第二, 强化立法调研的重要性。起草地方性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由省法制办和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成立航道立法调研组, 加强航道立法调研。深入到省内港行管理机构, 水路运输企业开展航道地方立法调研, 深入到兄弟省份借鉴学习立法经验。只有实地考察, 立法才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第三, 尽快将航道立法列入计划。在海南省港行管理局《海南省航道管理办法 (送审稿) 》基础上, 由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完成《海南省航道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的起草及论证工作, 使之尽快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争取3年内完成航道地方立法工作。

3. 立法中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 明确立法目的, 推进依法治航。航道立法和航道依法执政, 立法是前提, 执法是关键。立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执法的效果与力度。航道立法目的: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运资源。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必然促使航道建设的步伐加快。合理建设航道, 开发水运资源, 可以增强通航河流水体自身的洁净能力, 改善两岸绿化生态环境, 提高两岸乡镇市容和群众生活环境。二是加强航道管理, 保障航道安全通畅。航道管理包括建设管理, 养护管理, 服务管理等, 管理得当可以将航道基础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航道安全通畅至关重要, 主要依靠两方面来保障, 技术支持和制度管理。一方面保障水路通航条件, 一方面保障良好运输环境。三是促进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立法需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更要为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第二, 确定航道工作的管理体制。交通管理部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管理系统。航道行政执法职责, 事实上由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航道管理机构承担。海南省即是海南省港行管理局。所以, 参照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在地方立法中授权航道管理机构执法的做法, 立法中应规定主管部门, 并直接授权航道管理机构成为行政执法主体,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处罚和征收等工作。这样, 可以树立执法权威, 提高行政效率。另外, 由于航道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还需规定海洋、国土、旅游、环保、海事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各自权限范围, 以便分工配合, 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共同管理航道。第三, 立法保障航道建设资金的来源。目前, 海南省沿海公共航道、防波堤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交通运输部用于重要航道建设工程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为辅, 地方没有相关配套资金投入, 沿海进港公共航道、防波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各省份都面临着航道投资少, 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在现阶段, 要解决航道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应借鉴欧美等航运发达国家建设经验,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筹资机制, 确保必要的财政投入, 同时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航道建设。

各地航运经济快速发展, 各省航道建设中遇到不同的新情况, 在国家现有航道立法保护不完善的前提下, 寻求各地航道的法律保护需要依靠自身的立法建设。海南省突出的特色是旅游航道建设, 在分析本土的立法环境后, 建议提高航道领域法律规范层次, 在本省制定地方性法规, 明确各部门分工, 统一配合, 立法保障建设资金来源, 理顺立法原则性问题, 为航运事业发展做好铺垫。当然, 在具体的航道保护建设中, 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规范。

摘要:海南省航道地方立法是旅游经济发展需要, 是省内立法环境的要求。当前, 海南省航道建设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海南港航发展缺乏政策法规支撑, 缺乏整体统筹协调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海南省加快航道地方立法的重点, 是提高航道领域法律规范层次, 通过地方性法规, 明确各部门分工, 统一配合。要理顺立法原则性问题, 并依托法律保障建设资金来源, 为航运事业发展做好铺垫。

关键词:海南,航道,地方立法,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吴丽华.航道整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3]张柱庭.交通法律法规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4]罗晓桦, 潘永和.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5]徐华.欧美内河航运发展启示[J].中国船检, 2010 (4)

[6]陈明辉.吉林省航道地方立法建议[J].水运管理, 2010, 32 (2)

[7]谢辉.浅议航道管理制度创新[J].交通科技, 2008 (1)

完善地方税体系的思考 篇4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地方税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 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严重不匹配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理顺了中央与以省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间的税收收入分配关系, 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明确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关系。20多年来, 省以下的分税制迟迟不能得以落实, 这固然是由于地方政府层级过多的缘故, 但与地方税体系缺乏整体设计不无关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保证了中央与省级政府的税收收入, 省级以下税收收入如何分配并不明确, 而与此同时, 大量的事权层层下移, 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想见一斑。

如图1所示, 地方的税收收入分配比例在上调, 到2013年接近50%, 说明地方政府的财力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所承担的事权也在不断加大, 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上涨, 如图2所示。到2013年已超过85%, 支出与财力严重不匹配。通俗说来, 这种现象可称为“小马拉大车”, 也许有人会说, 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的潜能, 但毋庸置疑, 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二) 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小

世界各国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立法权和基本管理权属于中央, 地方政府只负责征收使用。二是立法权属于中央, 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限。三是立法权和管理权完全属于地方, 地方可以决定课征哪些税种。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则属于第一种, 税收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高度集中, 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保证我国税收法令的高度统一, 以及为中央政府进行强有力的调控提供财力上的保证。但是各地资源禀赋不一, 民众的公共需求也不一, 税收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的缺失, 使得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税源情况, 以及公共需求的情况来组织财政收入, 势必会限制地方政府的管理积极性, 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权, 税收收入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需求, 这在客观上又会刺激地方政府通过其他非税途径筹集财政收入, 如随意扩大行政性收费, 发行公债, 通过土地出让换取收入等等, 极大地破坏了我国财政体制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更严重的是将会导致很多棘手的问题, 如债务危机, 土地财政等。

(三) 地方税体系中缺乏主体税种

如表所示, 营改增之前, 营业税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大头, 随着营改增的逐步推行, 营业税将逐渐萎缩最终消失, 虽然目前规定将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那部分税收完全返还给地方政府,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在操作上也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返还的及时性如何保证, 返还额是否会在国、地税之间产生争议等。营改增之后, 如果按照现行税法, 增值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将跃居第一, 但增值税是共享税, 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分成, 这就势必使得营改增后地方的税收收入, 又面临减少的困境。再者, 一般来说, 税源稳定, 税基较宽的税种, 才适合充当地方税主体税种, 增值税作为流转税, 易受市场价格和经济状况的影响, 难以有效保证地方财力的稳定性。

(四) 地方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较低

数据显示, 地方税收收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程度较低。2002-2013年, 几乎都在50%以下, 而2009-2013年比重更低,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不景气造成的, 经济不景气, 商品货物流转额减少, 使得以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 为刺激经济, 地方政府又扩大了财政支出, 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 使得这一时段的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地方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间的巨大缺口, 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 一方面, 中央会通过转移支付弥补地方政府一部分财力上的不足, 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在设计和管理上, 仍然不够科学规范, 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支出需求, 而且转移支付比重过大会带来较高的制度运行成本, 如信息不对称、程序繁琐等, 会极大地影响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会通过行政性收费、举债、出让土地等方式筹集收入, 产生土地财政、债务危机等财政风险, 最终也将不利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 税种结构不合理

在现行的地方税体系中,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从表1可以看出, 这三个税种的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60%, 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三个税种并不是地方税, 而是共享税。而适合做地方主体税种的财产税, 如房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的收入,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却不高, 只占20%左右。可见, 真正属于地方政府征管且收入属于地方的基本上是一些收入规模小、税源零星分散、征管难度大的税种。虽然一直以来, 营业税收入中属于地方的部分由地方征管, 且占据了地方财力的三分之一, 算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但随着营改增的逐步扩围, 预计在“十二五”结束之前将完成, 因此作为地方财政收入支柱的营业税将会消失, 这一不合理的税种结构将会导致一场大的变革。

二、地方税体系国际比较与借鉴

(一) 地方税系的国际比较

鉴于世界主要由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组成, 为使比较更加客观全面, 因此在联邦制国家中选择美国和德国, 在单一制国家中选择法国与日本来进行比较。

美国:分权程度很高, 三级政府有独立的税权, 独立的主体税种、独立的税收征管机构。在税权方面, 州和地方政府有独立的立法权, 但各州法律不得与联邦宪法相抵触, 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由州法律所赋予, 并且受到州的监督, 各州和地方的税收政策差异很大。在税种方面, 三级政府可就同一税源分率附征, 如所得税税基共享。各级政府都有各自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为个人所得税, 州政府为销售税, 地方政府为财产税。在税收征管方面, 三级政府各有一套征管机构, 且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各州和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税法和税源分布情况设立征管机构, 机构名称和职责范围上存在差异, 征管方式也有不同。

德国:税收立法权集中、执法权分散, 以共享税为主体, 没有各自独立的征管机构。在税权方面, 与美国不同, 税收立法权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手中, 对于一些主要税种由联邦政府负责立法, 地方负责征收管理。各州在联邦法的授权下有一定的立法权, 但仅限于一些地方性小税种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在税种方面, 主要有专享税和共享税, 共享税主要由那些税基宽、税收收入规模大的税种组成, 那些税收管理权和收入权归某级政府所独享的税种则被划分为专享税, 各级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共享税。在税收征管方面, 州政府没有独立的税收征管机构。联邦和州的财政部在州设立财政总局, 由联邦和州共同领导, 底下分设联邦管理局和州管理局, 分别对中央专享税和州专享税以及共享税进行征收管理。地方政府则设立地方税务局, 负责征收地方税。

法国:税收管理权限集中, 地方税比重小, 以行业税、居住税为主体, 没有独立的征管机构。在税权方面, 法国属于中央集权型, 中央负责制定各种税收法律与政策, 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较小, 只能对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拥有一定的税率调整权和税收减免权, 以及在中央的授权范围内, 可以开征某些特定的零星小税种。在税种方面, 法国不设共享税, 有中央税和地方税两大税系。中央税主要是一些收入稳定、税源大的税种, 而一些税源小的税种则被划分为地方税, 地方税收收入较少。在税收征管方面, 全国只有一套税收征管机构, 主要由财政部下设的税务总署和公共会计局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征收, 然后再按照中央税和地方税种的划分来划分收入。

日本:地方政府税权较大, 地方税税种多、以流转税和财产税为主, 有独立的征管机构。在税权方面, 中央和地方政府兼顾。主要税种的管理权在中央, 但根据日本的《地方税法》规定, 地方政府有权起草征收条例, 有权决定法定地方税的税率, 还有权在规定的地方税税种之外另行开征税种。在税种方面, 地方税税种非常多, 日本共有50多个税种, 30多个为地方税, 主要是流转税和财产税。在税收征管方面, 各级政府都有各自的税收征管机构, 财务省负责征管国税, 总务省负责征管地税。

(二) 经验借鉴

一是税权划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西方主要国家对税权的划分基本都坚持了两个原则:其一, 以法律形式明确划分各级政府间税权, 其中联邦制国家多在宪法中规定, 单一制国家则通过专门法律予以明确。其二, 保证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 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权, 以便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及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国的税权划分也应该借鉴上述两个原则, 以一部基本法来明确各级政府的税权划分。我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分权型的税权划分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中央集权型税权划分模式则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唯有集权分权型税权划分模式兼顾两头, 值得借鉴, 但应注意分权的界限。

二是税种设置。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地方税体系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主体税种主要是财产税或所得税, 辅助税种一般为一些税源分散、收入规模小的税种构成, 基本保证了各自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力。我国地方税种类虽然涵盖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 但缺乏有效的主体税种。目前占我国地方税收入比重50%左右的是营业税和增值税, 但这两个税种不大适合做地方的主体税种。营业税由于营改增的推行已日渐萎缩, 增值税的共享分成比例较低, 难以满足地方支出的需要, 因此地方亟需培育税基宽、税源丰富的财产税, 使之成为主体税种。

三是税收征收管理。当前在西方主要国家中, 在税收征管上, 国、地税分设机构的有, 只设一套征管机构的也有, 因此, 具体的机构设置, 应该根据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税源分布情况以及征管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地确定。目前我国实行国、地税两套征管机构, 但征管协调性较差, 导致征收效率较低, 征收成本较大, 因此, 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合理划分国、地税的征管权责与内容, 并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健全国、地税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以便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完善地方税体系的建议

(一) 在各级政府间进行科学合理的税权配置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完善分税制”,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在各级政府间合理配置税权。

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税权配置。一般来说, 财政分权程度是由政治制度、市场化水平及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 分权程度越高则财政竞争可能越激烈, 可能导致地方因争夺流动性税基而引起部分地方公共收入下降, 和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等问题。实践中, 各国虽然分权程度不一, 但中央都处于支配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地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自古以来, 我国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同时我国市场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按照与我国政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我国适合采用“适度分权”模式, 税收立法权应主要集中于中央, 但应适当考虑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职能,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在与事权适当对应的基础上, 给予地方合适的税权。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操作:第一, 对于在全国统一开征的、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大的税种, 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 应由中央统一立法并征收管理, 为中央宏观调控服务。第二, 对于在全国统一开征但是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影响较大的税种, 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应由中央立法,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组织税收收入。第三, 对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税种, 如资源税, 立法、执法、司法权都可以下放给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报中央核准即可。

二是地方各级政府间的税权配置。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比较侧重中央集权, 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 因此在省级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 主要表现为收入权和征管权的划分。对于分税制下归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如何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 各地因情况不同而差异较大,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 对于那些收入稳定且规模较大的税种, 主要由省与市县共享, 这些税种有营业税、增值税等。第二, 对于那些税源零星分散、收入不稳定的税种, 收入则划归市县, 如资源税、房产税等。第三, 部分省 (市) 采取上述两种方法划分税收收入的同时, 还将一些主要行业或支柱产业的税收收入划归省级政府。由上述分析可知, 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机制, 各省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这既不利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 也让一些基层政府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预算外资金上, 因此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 要求省级政府建立与省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 增强其稳定性和透明性。具体来说, 就是按照各自的支出责任范围建立相匹配的财政分配格局。目前在实行分税制并且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国家中, 财政层级一般为三级, 即地方财政一般划分为两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有四级, 如果财政层级过多, 那么会导致税源分散、征管成本加大。因此, 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层级应划分为两级。具体做法可以把市、县两级政府合并、把乡一级政府变成市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二) 科学调整地方税税种结构

一是培育以房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为地方主体税种。一般来说, 地方主体税种主要由税基宽, 且税源稳定的税种来担任, 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稳定的财力来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 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房地产等不动产由于其固定性自然而然应成为地方主体税种, 结合理论以及西方税收实践经验, 财产税也是比较适合充当地方的主体税种。因为, 财产税税源比较稳定, 便于地方政府组织收入。财产税的征收有利于调节收入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社会和谐。但现实情况是, 财产税在我国地方财政收入中一直占比不高 (只占20%左右) , 这主要与我国房产税征税范围仅限于城镇、计税依据不科学、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税收征管能力有待增强有关。尤其是房产税实行从价计征, 按照房屋的历史成本计算, 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形下, 与房屋的市场价值严重背离, 因此, 房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的提高, 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信息的逐渐透明、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产存量的不断增加, 房产税的财政职能潜力很可观。而将房产税作为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 也将倒逼房产税的改革, 以进一步优化我国财税体制。具体来说, 可以考虑如下方案:鉴于目前与房地产有关的税种比较杂乱, 导致征管成本大且征管效率低, 可以在房地产的流转环节和保有环节分设2个税种, 将以前的相关税种进行分类合并。在流转环节, 将转让房地产要缴纳的城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合并成一个税种, 便于纳税人缴纳和税务机关征管。在保有环节, 充分发挥房产税的作用, 合理科学确定计税依据, 改革过去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依据的做法, 以市场评估价作为计税依据。放弃房产税种的从租计征, 由于对房产的租金收入计征房产税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也为活跃租房市场, 这一方式可以取消。

二是以资源税作为补充。对于中西部地区, 由于其经济发展滞后, 财产价值不高, 政府依靠财产税组织的收入有限, 但是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可以以资源税作为补充。由于目前资源税大部分是从量计征, 这既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也不利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物价增长而稳定增长, 资源税的级差收益无法被地方政府有效利用。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有限, 很多需要保护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而有一些则是通过费的形式来进行征收的, 比如污水处理费, 这不利于收入的稳定持久性。通过资源税在扩大征税范围、改变征税方式、清费立税等方面的改革, 可以逐渐提高资源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使之成为地方税系中的有效补充。截至目前, 石油、天然气资源税已改为从价征收, 而且改革正在深入。2014年12月1日开始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 由于采取从价计征, 25个产煤省份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煤炭企业共申报入库税款65.9亿元, 比实行从量定额方式征收增加48.2亿元, 占地方税收收入比重上升, 随着资源税改革的逐步推开, 资源税必定会成为地方税体系的重要辅助税种。

(三) 切实加强税收征管, 保障地方税系科学合理

地方税收收入比较分散隐蔽, 征管难度较大, 科学合理的地方税体系的贯彻执行, 需要加强税收征管。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贯彻实施新《税收征收管理法》, 按照规定的国、地税征管权限对地方税实施管理, 保证地方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快并完善信息化建设, 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严密监控。建立并完善税务机关与银行、工商、海关、纳税人等各方的信息共享机制, 不但有利于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 而且可以促进税务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型, 促进征纳双方关系的和谐。运用计算机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征管, 提高征管效率, 降低征管成本。三是严格税务执法, 加大税收稽查和惩罚力度。违法成本过低往往会诱使企业为一时之利铤而走险, 导致税收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 有效的税务稽查和适当严厉的税收惩罚, 是实现税收收入的有力保障。而要做到这些, 须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 降低税务执法成本。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 以违法的高成本进行威慑, 促进纳税人守法纳税。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构建地方税体系:基本目标、基本约束与推动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16) .

[2]费茂清, 石坚.论我国地方税体系重构的目标与途径[J].税务研究, 2014 (4) .

[3]杨志安, 郭矜.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性主体税种[J].税务研究, 2014 (4) .

[4]尹音频, 张莹.消费税能够担当地方税主体税种吗?[J].税务研究, 2014 (5) .

[5]赵宁, 朱云飞.西方主要国家的地方税体系与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报, 2014 (16) .

[6]李杰刚.未来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构建框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16) .

[7]匡小平, 刘颖.制度变迁、税权配置与地方税体系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3) .

[8]郭月梅.营改增背景下完善地方税体系的探讨[J].财政研究, 2013 (6) .

云南省工行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篇5

武定至易门高速公路项目由云南省公路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云南武易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承建,自武定县七里箐起,接已建成G5京昆高速武定至昆明段,止于易门县代所村,路线全长104.01公里。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环线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可实现滇中新区与周边地区的有效连通,对于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了解到项目建设资金紧张、正式项目融资尚未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工行云南省分行组织业务骨干积极研究相关政策规定,创新地运用项目前款贷款产品解决正式项目融资审批前的建设资金缺口,在较短时间内审批了8亿元的项目前款贷款,并发放首笔贷款4亿元,成为首家对该项目实现审批并投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

据了解,省工行积极开展创新融资,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及时解决省内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通过组织银团贷款,引入他行或省外信贷资金,多渠道融资,积极支持云南省“五网”(路网、水网、航空网、能源网、互联网)建设。2016年上半年,工行云南省分行累计向“五网”建设领域投放贷款85.51亿元。其中,“路网”领域累计投放46.83亿元,支持了新昆嵩、宣曲、武易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沪昆、云桂等“八入滇、四出境”铁路建设项目;“能源网”领域累计投放38.56亿元,支持了糯扎渡、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有力地支持了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 篇6

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不但能极大地提升地方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更能够持续推动农民增收。他是区域自然条件、人文禀赋相互作用, 以及农业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资源丰富多样, 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更为河南各地乡镇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特色农业规划先行

河南地处中原, 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自然生态条件, 各个乡镇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尽相同, 同时河南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 各地由于人文禀赋不同, 耕作传统不同, 各地孕育有耳熟能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因此要快速良好发展特色农业, 要规划先行。

各地乡镇要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 以全面提高各地乡镇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规划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特色鲜明、产业规划布局合理、科技先进、设施装备适应发展、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与人文和谐、经济效益突出, 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 使之成为各地乡镇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发展的核心区, 先导区, 使特色农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引擎。

要把规划重点放在农业园区建设上, 要通过抓园区规划, 加快推进地域特色高产园区建基地建设、特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园建设、工厂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积极发展设施种养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建设特色农技推广、农产品质检、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要在规划中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扶持政策, 从而因地制宜, 整合资源, 发挥优势, 努力构建各乡镇农业“壮大特色产业优势, 建设基地实现突破, 品牌培育呈现亮点, 科技兴农取得成果, 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的现代特色农业格局。

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要建立健全地域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定优惠措施, 积极吸引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到地方进行先进技术推广, 鼓励各涉农协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实体等加入到特色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列, 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要加大特色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新技术, 缩小与发达地区特色农业技术的差距, 完善农民培训体制机制, 多方并举多渠道开展地域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要搞好技术创新, 依靠科技, 提高特色农业开发水平。依靠科技, 优化地域特色品种, 主攻单产技术创新, 提高特色农业的质量效益。要把开发特色农业与推行新技术措施, 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理念结合起来, 全面推行各种新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大幅度降低特色农业生产成本, 为开发特色农业提供新的途径, 为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加大特色农业资金扶持力度, 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要拨出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专门用于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专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基金, 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

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确保对特色农业资金投入量逐年增长, 对规模特色基地给予重点支持。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 以及国外资金向特色农业科技投资, 采用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采用市场化的筹集资金形式, 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从而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特色农业科技的创新。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企业的同时, 实现产销衔接

要扶持和引进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 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业发展, 建设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此外, 对中小企业逐步进行引导、规范和选育, 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的网络体系, 共同构建地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效应。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 篇7

云南省地方标准《蒸压磷石膏砖》标准编号为DB53/T641-2014, 于2014年11月14日发布, 2015年1月15日正式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实施标准, 现将《蒸压磷石膏砖》标准编制背景、标准编制原则、产品技术指标等作一简要说明。

1 概述

云南是我国磷资源大省。近年来, 湿法磷酸生产工艺处于磷酸生产的主导地位, 副产磷石膏的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正常生产情况下年产生磷石膏约1 500万t。磷石膏的数量巨大, 大量磷石膏的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对环境造成污染, 企业还要投入大量的渣场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 因此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磷化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生产企业开展了磷渣-磷石膏制品的研究, 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在磷渣-磷石膏系统中, 加压蒸汽养护条件下, 磷渣在碱性激发剂 (石灰或水泥) 作用下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的Ca (OH) 2, 又在硫酸盐激发剂 (磷石膏) 的作用下, 磷渣加速分解, 形成了以托勃莫来石为骨架的具有强度的网状凝聚结构, 并将磷石膏包裹在其中, 因此, 磷渣-磷石膏砖具有较好的强度及耐久性[1、2]。贵州省在多年的生产研究和工程应用基础上编制完成地方标准《蒸压磷渣硅酸盐砖》 (DB52/T701-2011) 和《蒸压磷渣硅酸盐砖建筑技术规程》 (DBJ52/T057-2011) [3、4]。

云南省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也对蒸压磷石膏砖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2007年投资2 000万元建成1条年产1亿标砖的以磷石膏、磷渣为主要原料, 采用蒸压养护工艺的磷石膏砖生产线。2014年公司达2亿标砖蒸压磷石膏砖生产能力。公司于2010年利用自己生产的蒸压磷石膏砖修建了办公室和挡土墙, 至今墙体性能良好, 成为蒸压磷石膏砖应用的具体体现 (详见图1、图2) 。云天化国际化工也有类似生产线1条, 年产蒸压磷石膏砖3 000万标砖。但是由于仅有企业产品标准, 蒸压磷石膏硅酸盐砖在市场上易与石膏制品、非蒸压养护磷石膏砖等产品混淆, 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2013年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和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立项《蒸压磷石膏砖》地方标准。2014年, 以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为主编单位, 由云南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云南省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曲靖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公室、云南省墙体材料行业协会等单位参与编制完成《蒸压磷石膏砖》云南省地方标准送审稿, 并于2014年9月24日通过标准技术审查。

2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是指以节土节能和综合利用各种废渣等资源生产制作的各种承重和非承重的墙材。随着墙材产业的发展, 新墙材产品逐渐向绿色、环保、轻质、高强、节能、利废、保温、隔热、抗震和复合多功能方面发展。因此墙材标准的制定既要服从和服务于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能减排的战略需要, 也要突出产品的功能性和环保性。

本标准所指的蒸压磷石膏砖主要原料为磷渣和磷石膏, 其产品生产的目的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但作为墙体材料产品必须符合建筑工程对墙体材料品质的要求。因此本标准制定的原则是:

(1) 科学性—标准的编制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 经过充分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必要的验证, 同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基本要求。

(2) 适用性—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 体现客观实际, 制定合理的技术要求, 保证标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 规范性—检验方法及质量评定方法主要引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中同类项目检验方法及质量评定的规定。

3 蒸压磷石膏砖生产工艺及分类

3.1 蒸压磷石膏砖生产工艺

蒸压磷石膏砖的主要原料有磷渣、磷石膏、集料、激发剂和水等。各组分材料配制好后, 进入搅拌机混合, 同时加入适量水以满足砖坯成型和激发剂与磷渣粉反应的需要, 经搅拌、消化、轮碾、压制成型后在高压蒸汽养护下制成的一种墙体材料。

蒸压磷石膏砖的生产工艺流程见下图3。

3.2 蒸压磷石膏砖的分类

目前蒸压磷石膏砖主要采取半干法压制成型的工艺。物料在蒸压养护前化学反应还未发生完全, 砖坯强度较低, 为满足砖坯成型的要求, 蒸压磷石膏砖分为实心砖和多孔砖。由于采用轻集料, 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对轻质墙材的要求。

标准中规定了产品的主规格尺寸, 但若供需双方协商也可生产其他规格产品。

实心砖根据体积密度分为:B16、B15、B14 3个密度等级, 根据抗压强度分为:MU25、MU20、MU15 3个强度等级;多孔砖根据体积密度分为:B12、B11、B10、B09、B08 5个密度等级, 根据抗压强度分为:MU10、MU7.5、MU5.0 3个强度等级, 涵盖主要销售市场上对该类砖性能的要求。

4 标准的范围

标准的内容包括蒸压磷石膏实心砖、多孔砖的产品术语和定义、分类、原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合格证、贮存和运输等。本标准明确蒸压磷石膏砖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 蒸压磷石膏实心砖可用于防潮层以上的建筑承重部位, 蒸压磷石膏多孔砖可用于建筑非承重部位。

5 术语和定义

5.1 蒸压磷石膏砖

磷渣-磷石膏体系在蒸压条件下, 主要胶凝材料是磷渣, 水化产物主要为硅酸钙矿物, 水泥、石灰作为激发剂, 磷石膏主要作为填料但又具有激发剂的作用, 该类砖可以被命名为蒸压磷石膏磷渣硅酸盐砖。由于该类砖的产生主要为解决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 因此在砖的命名中有必要保留“磷石膏”这一名称。同时为了不至于与石膏制品混淆, 必须强调养护条件为蒸压养护条件。借鉴水泥的一般命名原则:“水泥的命名按不同类别分别以水泥的主要水硬性矿物、混合材料、用途和主要特征进行, 并力求简明准确, 名称过长时, 允许有简称。”而在本产品中磷渣虽然作为主要胶结材料, 我们认为省略其名称不会对产品产生歧义, 因此将该产品命名为“蒸压磷石膏砖”。

以磷渣和磷石膏为主要原料, 且磷石膏掺量不应小于原材料总量的30%, 以石灰或水泥等为激发剂, 掺加集料和适量外加剂, 经坯料制备、多次排气压制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砖。为蒸压磷石膏实心砖和蒸压磷石膏多孔砖的总称。

5.2 粒化电炉磷渣

采用《用于水泥中的粒化电炉磷渣》 (GB/T6645-2008) 标准中对粒化电炉磷渣的定义“电炉法制取黄磷时, 得到的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 经淬冷成粒, 即为粒化电炉磷渣 (简称磷渣) 。”

5.3 磷石膏

采用《磷石膏》 (GB/T 23456-2009) 标准中对磷石膏的定义“以磷矿石为原料, 湿法制取磷酸时所得的, 主要成分为二水硫酸钙 (Ca SO4·2H2O) 的磷石膏。”

6 技术要求

6.1 规格尺寸及体积密度

砖的规格尺寸除了满足工程需要外, 还应满足砖坯成型的要求。本标准中实心砖规格尺寸及要求与《混凝土实心砖》 (GB/T 21144-2007) 标准一致。多孔砖规格尺寸及要求与《蒸压灰砂多孔砖》 (JC/T637-2009) 标准一致。

由于蒸压磷石膏砖坯体未经养护时强度低, 特别是多孔砖, 坯体破损率较高, 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物料情况及砖机性能设计适宜的孔洞结构, 因此本标准未对多孔砖的孔型、孔洞率及孔洞结构作出规定。

根据蒸压磷石膏多孔砖的试验研究及生产实际, 本标准中体积密度指标最高等级为1 200 kg/m3, 低于《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标准要求。同时强度等级与密度等级不一一对应, 企业可以通过对原料配方、生产工艺参数等方面的调整, 使相同强度等级的砖有不同的体积密度, 在满足产品基本性能的前提下, 鼓励企业生产轻质墙材, 以满足工程中对轻质墙材的要求。

6.2 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

砖的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不仅是砖品质的一种体现, 也反映了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管理水平。在《蒸压磷石膏砖》标准的制定中, 我们参考了国内其他砖的标准中相应指标的规定, 根据标准被采用的广泛性、先进性以及与蒸压磷石膏砖产品的相似性, 本标准采用《混凝土实心砖》 (GB/T21144-2007) 和《蒸压灰砂多孔砖》 (JC/T637-2009) 标准中砖的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的技术指标要求。

6.3 蒸压磷石膏砖的强度

根据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2010) , 对用于承重墙的蒸压普通砖、混凝土砖块体材料最低强度等级要求为MU15, 用于自承重墙的混凝土砌块为MU3.5, 但用于外墙及潮湿环境内墙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0。因此本标准实心砖根据抗压强度分为:MU25、MU20、MU15 3个强度等级。多孔砖根据抗压强度分为:MU10、MU7.5、MU5.0 3个强度等级。砖的强度用抗压强度平均值和单块最小值限值来表征。

6.4 吸水率和干燥收缩率

吸水率和干燥收缩率是表征墙体干燥收缩的重要指标。干燥收缩率反映制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线尺寸收缩变形的程度。材料的吸水率则间接地反映了制品密实的程度。一般来说吸水率越小, 制品越密实, 则制品强度就高, 收缩变形就小, 品质相对就好。但吸水率除了受制品孔结构影响外还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 因此在《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2010) 中没有对材料的吸水率进行统一规定, 而是要求根据材料的固有特性和应用技术要求给出相应的最高限值。

标准编制组采用常青树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同强度、不同养护期的蒸压磷石膏砖进行了大量的吸水率的实验, 经过统计分析后, 决定采用蒸压磷石膏实心砖吸水率不大于26%, 蒸压磷石膏空心砖吸水率不大于30%作为本标准吸水率的控制指标, 而干燥收缩率则必须满足规范中小于0.60mm/m指标要求。

6.5 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及抗冻性能

对于非烧结块体材料, 在大气中长期与二氧化碳接触产生的碳化作用是导致墙体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限制碳化指标是保障墙体耐久性和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软化系数表示墙体材料耐水性能的优劣, 材料的耐水性与其组成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材料的孔隙率有关。抗冻性能不仅评价材料在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应用效果, 还表征材料的最终水化生成物的反应水平及内在质量的优劣。这3个指标均是反应材料长期耐久性能的指标, 必须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按照《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GB 50574—2010) 要求制定, 蒸压磷石膏砖的碳化系数不应小于0.85;软化系数不应小于0.85;抗冻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6.6 蒸压磷石膏砖的放射性

当砖用做建筑主体材料时, 其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规定:当建筑主体材料中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Ra≤1.0和Ir≤1.0时, 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7 试验方法

本标准中技术指标的试验方法均参考《砌墙砖试验方法》 (GB/T 2542-2012) 、《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 (GB/T 4111-2013) 。

8 组批规则

本标准检验规则和产品合格证、堆放和运输按砖的通常规定编写。由于蒸压磷石膏砖采用蒸压养护方式, 蒸压系统固定投资较高, 产品成本偏高, 工厂必须具有一定规模, 才能产生效益。现已投产的2个工厂, 产能分别为2亿标砖/a、3 000万标砖/a。因此在砖的检验批量按日产量1~2d的量确定。具体为:

砖检验批量按年生产能力规定为:

900×106块以上, 50万块为1批;

300×106块~900×106块, 20万块为1批;

300×106块以下, 10万块为1批, 不足10万块亦按1批计。

9 结语

《蒸压磷石膏砖》 (DB53/T641-2014) 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实施, 规范产品的生产, 保证产品性能, 满足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 有利于此类新型墙体材料形成规模产业并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本标准初次制订, 试验数据来源有限, 对蒸压磷石膏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 有待于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 对标准进一步补充完善。

摘要: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641-2014《蒸压磷石膏砖》已于2015年1月15日起实施。本文对该标准的编制背景、标准编制原则进行简要介绍, 对标准中产品技术指标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蒸压磷石膏砖,磷石膏,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家宽, 谢永中, 刘万超.磷石膏蒸压砖制备工艺及强度机理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 2009 (3) :352-355.

[2]杨林, 杨三可, 周永波, 曹建新.高掺量磷石膏耐水蒸压砖的研制[J].非金属矿, 2010 (3) :41-43.

[3]杨庭华, 刘敏, 杨步雷.蒸压磷渣硅酸盐砖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C].201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作会议论文集, 2012:243-249.

海南省地方税体系 篇8

小水电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 生态效益明显, 它以多、小、灵的特点遍布海南19个县 (市) 。小水电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解决海南缺电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 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在中部地区, 有了小水电的带动,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小水电的发展, 已成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小水电既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电力工业的必要补充;既是农村能源工程, 又是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和扶贫开发性工程, 也是生态建设工程。

二、海南的河流及水力资源

海南省的河流从中部山地发源, 呈放射状, 独流。河流多而短小, 共有154条。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河流流量变化急剧, 常暴涨暴落。汛期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80%以上, 而枯水期有些河流甚至断流。海南的水力资源较丰富, 蕴藏量1000MW, 主要分布在昌化江、万泉河和南渡江, 年发电量可达26亿kWh小时。海南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020座, 其中最大的为儋州市的松涛水库, 有效库容42亿m3。

三、海南目前的小水电现状

(一) 小水电的开发和发电情况

由于海南前几年电网供电不足, 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各级领导对开发本地水能资源有了新的认识, 以及不同主体对资源的认识度提高, 全省掀起了大办小水电的高潮。

截至2008年底, 海南全省的水电装机达623MW, 占全省装机容量2467MW (统调) 的25.3%, 除省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调度的320MW (中调直调) 外, 其余的304MW为地方小水电 (非中调直调) , 地方小水电装机占水电装机的48.6%, 占全省装机的12.3%。

到2008年底, 全省已开发建成小水电站共262座, 装机台数637台, 容量304MW, 装机最大的为毛阳河梯级电站 (有四级) 26MW, 其次是松涛水库南丰电站装机25MW。单机最大容量为南丰电站为10MW, 全网装机1MW以上的电站有77座。占小水电装机的71.9%, 小水电装机容量的50%通过35KV及以上线路上网, 其余的50%容量通过10KV上网。海南小水电的具体分布见表1。

2008年, 海南省水电发电量15.46亿kWh, 占全省总发电量99.70kWh的15.50%, 中调直调的水电发电量7.86亿kWh, 占整个水电发电量的50.8%, 年发电利用小时平均为2456小时 (中调直调的两座水电站, 一座为多年调节4×60MW, 一座为年调节4×20MW) , 地方小水电发电量7.60亿kWh, 占整个水电发电量的49.2%, 年发电利用小时平均为2508小时, 小水电装机年发电利用小时数比中调直调的水电厂高52小时。考虑到小水电多为径流式, 因此汛期时段的利用小时数比中调的水电厂更高。

(二) 海南小水电的主体现状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的实施, 管电的政府职能从行政主管部门划出, 电力实行了发、供分开, 水电站也相应进行了改制。目前的小水电有仍由水利部门管理的国营电站、有改制转股的股份电站、有转卖给外商的外资电站、有乡 (镇) 管理的电站, 也有个体、集体的电站, 等等, 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三) 小水电调度管理及监控现状

由于小水电都是重建设、轻管理, 且数量多、分布广, 投产时间不同, 主管部门不一, 造成很难统一签订购售电合同。因此, 部分购售电管理与调度管理没有很好衔接, 部分并网小水电厂没有纳入调度管理。多数小水电站只是在投产时签订了调度协议, 且调度协议没有统一规格, 基本上都是各自地、县调与小水电双方协商拟订。

因小水电建设标准低, 设备质量差, 小水电较集中的地区电网架结构薄弱, 网络缺少联络, 特别是海南的小水电很大一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投运的机组。由于小水电利益主体不配合, 设备更新淘汰慢, 自动化程度都较低, 加上小水电所在地区通信条件差;因此, 调度对小水电的监控很弱。目前调度系统可监控到的小水电装机容量为145MW, 占小水电总装机的47.8%, 四大地区调度 (地调) 直接调度的小水电占小水电总装机的30.5%, 县调调度的小水电调度关系较为松散, 基本上是有水就自行并网发电 (参见表2) 。

(四) 小水电上网情况

小水电较集中地区往往都在大山深处, 经济都不是很发达, 受所在地区的局限, 当地的用电量很有限, 主汛期大量的小水电要外送, 而枯季时又要靠主网送电。用户、上网小水电距离变电所都较远, 要架设专线上网投资巨大, 所以大部分小水电像挂灯笼一样直接挂在配网上, 而这样的小水电站80%以是没调节库容, 属径流式水电站, 当丰水期期间 (6~11月) , 各小水电站在同一时间上网, 负荷很重, 导致10 kV主干线严重超载, 而且各小水电站为了平衡无功还违规调整电站变压器档位;有的为了上网人为投入电容运行, 造成10 kV主干线因超载断线、电压偏高, 部分地区的电压甚至高到不能使用的程度, 严重危害配网的安全稳定和连续供电, 而到了枯季靠主网送电时由于送电线路过长, 末端电压往往又会偏低。

(五) 小水电站人员情况

由于多数小水电站都在大山深处, 小水电的股东为了节省开支, 在聘请电站运行工人时, 往往就近聘电站附近的村民。这些村民大都年龄偏大、文化较低、安全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员工未经过电工基础培训就上岗, 小水电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电站运行和并网发电的基本要求。

四、地方小水电方式不合理, 影响主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海南的地方小水电除了少数有库容调节能力外, 其余均为径流式电站, 调节能力差。海南受海岛性气候的影响, 其河流丰枯差很大, 在汛期各小水电站来多少发多少电的情况下, 主网为小水电承担了大量的调峰任务。据统计和计算, 小水电在丰水期最大上网电力达200MW以上, 平均日上网电量约380万kWh, 而在枯水期小水电最大上网电力仅35万kWh, 平均日上网电量约90万kWh, 两者电力相差约140MW, 电量相差约290万kWh。

地方小水电受调节性能、接入系统方式的局限, 在主汛期, 也会经常造成在系统负荷尖峰时段小水电上网电力偏低, 导致系统高峰时段电力紧张或系统备用不足, 如2008年10月3日受热带气旋“海高斯”影响时段, 全省普降暴雨, 小水电受来水较大造成水头降低, 以及受气旋影响, 山区的10KV线路大多数已跳闸, 小水电的出力锐减80MW (可监视到的部分) , 造成晚高峰时段系统电力紧张备用不足。在下半夜系统低谷时段小水电上网电力未能按比例降低, 而系统受气旋及降雨的影响, 系统负荷骤然下降, 造成系统调频困难, 火电机组不得不按最低技术出力运行甚至投油, 或者开停机调峰运行。这种运行方式极不安全, 也很不经济。

地方小水电并入系统主网的方式, 决定了其必然会加大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压力。目前所有的小水电都通过相对薄弱的110KV及以下网络并入系统, 电网结构复杂, 给继电保护的计算、整定带来困难, 加重了主网的管理难度;小水电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主网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加重了调度、运行管理的难度;小水电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 不执行调度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影响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五、地方小水电管理对策

1.为使小水电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严格限制径流式电站的建设, 建议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小水电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定, 从水电建设的规划、项目审批、并网管理、调度管理和电价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小水电的建设与管理。

2.地方小水电的建设要发挥发电、防洪、灌溉、城市用水等综合效益, 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要坚持按照水系、流域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有序开发, 防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水利部门应对各流域规划进行一次修编, 同时电力部门应参与做好小水电开发规划, 并做好相应的电网发展规划, 没有列入规划的水电站建设一律不准建设, 对列入流域规划的水电站应根据电力市场供需情况分期建设, 从而制止径流式电站的建设, 保证新建水电站至少具备季调节能力的水库库容量。

3.严格小水电项目的审批。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必须依据水系、流域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 统一归口各级政府的计划部门管理。在项目正式立项前, 各级水利、电力部门必须先行, 对小水电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及可行性研究分析, 地方小水电站的建设, 必须经过电力电量平衡和送出工程方案的论证, 送出工程的建设费用应列入小水电站建设的总投资。

4.加强小水电并网和调度管理。电网具有庞大的产、供、销电能的整体电力生产的特点, 电网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调度机构的统一指挥下, 随着电用负荷的变化协调运行, 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管理, 电网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因此, 作为输电网络必须执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模式, 尤其是在目前海南主网输配电网络还十分薄弱的时期, 更要加强对电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

并网的小水电厂必须向电网管理部门提出并网申请, 电网调度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小水电签订并网发电的协议, 小水电必须严格执行《并网运行管理规定》, 并服从电网统一调度, 遵守《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和电网运行规则及考核办法。

5.各小水电厂 (站) 的上网电价, 必须按照物价部门的审批权限和规定审批。上网电价建议由物价部门会同水利、电力部门共同进行管理。为了适应电力市场的变化, 发挥小水电上网电价经济杠杆作用, 建议小水电上网电价实行丰水期、枯水期峰谷不同电价的同时, 实行同网同质同价, 并按小水电的调节容量确定分类上网电价。

6.对于大电网尚未覆盖, 或者虽已由大电网供电但很不经济而又有水力资源的地方, 应积极鼓励建设微型水电站。

参考文献

[1]翦天聪.汽轮机最优经济运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

[2]李朝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经济运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5.

[3]李坚.商业化电网的经济运行与无功电压调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4]张扬民.我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与选择[J].电力技术经济, 2002, (4) .

上一篇:指挥系统平台下一篇: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