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城市

2024-10-12

海南省城市(共12篇)

海南省城市 篇1

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海口为中心,三亚和三沙(鉴于三沙市的数据局限,本研究的数据和结果不包含在内)两个地级市,儋州、东方、琼海等6个县级市,定安、临高等4个县,以及乐东、琼中、陵水等6个民族自治县,包括4个市辖区、203个乡镇等共同组成的城镇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结构形态分为等级层次结构、规模序列结构、职能类型结构与空间布局结构等四种形态[1]。城市职能指其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与特点是指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和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2]。城市职能分类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经历了初步展开、发展、逐步完善等三个阶段[3],经过近30年的积累,研究对象从单一的全国范围到全国、城市群、省域等不断拓展[4,5,6,7,8],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9,10,11],用于城市职能分类的数据指标体系趋于完善,但研究成果在区域发展、城市群规划等方面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1城市职能类型的确定

1.1城镇规模分类

以市辖区的非农业人口为标准,本文将海南省18个市县进行城镇规模分组。考虑到海南历史和经济发展导致大中城市较少、小城市较多的城镇体系现状,本研究不采用国家统一标准,而是依据城市现有规模特点分类,以客观综合反映海南省的城镇规模。具体做法是:首位度较高的海口市不参与分类,其他17个城市通过系统聚类分为7个规模组:第一组≥30万人、第二组20—30万人、第三组15—20万、第四组12—15万人、第五组8—12万人、第六组5—8万人、第七组2—5万人(表1)。

1.2城镇职能部门划分

海南省2001年的城镇职能部门划分为16个行业,2008年、2012年城镇职能部门划分为18个行业(注:2001年、2008年、2012年数据均来源于《海南省统计年鉴》)。在进行城镇职能行业分类时,对一行业进行归并、剔除和更名是有必要的[4]。基于海南省各个城镇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比重普遍较高,不能真实反应城镇的主要职能,为了统计分析需要,将“农林牧渔业”剔除,保留剩余行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并考虑行业间的 联系和区 别,本研究将2001年、2008年、2012年的行业归并统一。

具体做法是:12001年的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归并为采掘与能源生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名为商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归并为文教卫生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归并为信息与科学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归并为房产与金融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其他行业归并为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业,保留交通邮电运输邮电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三个行业。22008年与2012年的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归并为采掘与能源生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并为商业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归并为文教卫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归并为信息与科学服务业,将金融业、房地产业归并为房产与金融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归并为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业,保留交通邮电运输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三个行业。

注:2000年五指山名为通什市,海口市未包含琼山市(为与2012年统计一致,将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琼山市并入到海口市),儋州市含杨浦经济开发区。统计数据均未包含三沙市、总后、农垦,人口数按年底户籍人口统计。

为了准确反映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关注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增长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旅游业进行单独考虑是有必要的。鉴于旅游业就业人口的数据缺失,本研究选取接待游客人数代替旅游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城镇旅游职能的指标。

1.3各部门基本部分职工比重计算

从规模分组来看,海南省城镇规模除了首位城市海口外,其他城镇基本呈现连续的规模结构。首先运用Morre回归分析 方法,从每个规 模组的样 本城市中,找出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作为因变量,中位城市人口规模作为自变量,引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回归拟合,得出各部门的最佳拟合方程[2,12],结果见表2。其次,根据回归方程,带入各市县的规模人口,得出各部门维持该城市非基本活动的最小需求量。第三,以城市各部门的实际职工比重减去最小需求量,获得城市各部门的基本职工比重(受文章篇幅所限,各部门的最小需求量表、基本职工比重表从略)。

注:C表示三次函数 Cubic。

1.4城镇职能类型多变量聚类

选取海南省18个市县为样本(本研究数据未涉及三沙市),以各部门基本职工比重为变量,可将职能为结构相似的城镇归并为一类[4]。本研究以SPPS19.0平台,利用Ward聚类法进行相似性聚类调整整理,将不同时期的海南省城镇职能分为6个大类。结果为:12001年分别是:海口;三亚、万宁;五指山、琼海、保亭、文昌、白沙、临高、儋州、定安、乐东;琼中、屯昌、陵水;东方;澄迈、昌江。22008年分别是:海口;三亚、儋州、陵水、五指山、琼中;文昌、澄迈、乐东;东方、临高、琼海、万宁、定安;保亭、白沙、屯昌;昌江。32012年分别是:海口;三亚;东方、乐东、陵水、万宁、屯昌、五指山;文昌、琼海、澄迈、定安;儋州、临高、琼中、保亭、白沙;昌江。

本研究运用Nelson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各市县的职能强度指数,以反映城市的显著、突出和优势职能。计算公式为:Q=(Xi-μ)/Sd。式中,Q为城市某一部门的职能强度指数,Xi为城市该部门的基本职工比重,μ为所有城市该部门基本职工比重的平均值,Sd为标准差。

根据Q值的大小,将城市职 能分为5个等级[11,13]:弱化职能(Q≤0)、一般职能(0<Q≤0.5)、显著职能(0.5<Q≤1)、突出职能(1<Q≤2)、优势职能(Q>2)。分别对2001年、2008年和2012年海南省18个市县进行职能参照指标分类(表3—5)。

注:表中各市县 不 同 层 次 职 能 按 照 其 强 度 指 数 由 大 到 小 排 列 (下同)。

2城市职能演变分析

2.1不同时期的城市职能类型结构

新世纪以来,从海南城市职能参照指标可见 (表3),全省18市县的城市职能类型大致分为六类。具体表现为:2001年,第Ⅰ类是特大型综合城市———海口;第Ⅱ类是中小型旅游城市———三亚和万宁;第Ⅲ类是中小型单一职能城市———五指山、琼海、保亭、文昌、白沙、临高、儋州、定安、乐东,此类城市职能强度较弱、没有或鲜有突出职能和优势职能,且城市职能结构趋同;第Ⅳ类是各项职能均弱化的城市,包括琼中、屯昌与陵水,三城市的各项职能强度值均为负值,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各职能均处于弱势,不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第Ⅴ类是单一职能突出的城市———东方;第Ⅵ类是小型能源工矿城市———澄迈和昌江。2008年,第Ⅰ类为特大型综合城市———海口;第Ⅱ类为中小型综合城市与单一职能城市———三亚、儋州、陵水、五指山与琼中;第Ⅲ类为中小型多职能突出的综合型城市———文昌、乐东、澄迈;第Ⅳ类为单项职能突出的中小型城市———东方、临高、琼海、万宁、定安;第Ⅴ类为各项职能均弱化的城市———保亭、白沙与屯昌,这三市位于海南省内陆腹地,其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等条件处于相对劣势,导致其职能趋同、强度指数低;第Ⅵ类为小型能源工矿城市———昌江。2012年,第Ⅰ类为特大型综合型城市———海口;第Ⅱ类为 大型多职 能旅游城市———三亚;第Ⅲ类为中小型多职能综合型城市———东方、乐东、陵水、万宁、屯昌;第Ⅳ类为具有多职能优势的中小型城市———五指山、文昌、琼海、澄迈、定安;第Ⅴ类为各项职能均弱化或单一职能城市———儋州、临高、琼中、保亭、白沙;第Ⅵ类为 小型能源 工矿城市———昌江。

2.2城市职能特征演变

对比2001年、2008年、2012年等不同年份海南省城市职能数据可见:新世纪伊始,城市发展水平较低,18个市县的显著与突出职能较少,除个别城市具备一定的优势职能外,全省城市的职能特征均不明晰。城市缺乏特色、专业化程度较低,职能结构单一、趋同,职能强度较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级的政策倾斜,经过一定阶段的积累与提升,到2008年各市县显著职能与突出职能逐渐显现,2012年呈现一定程度的趋异、互补等分化特征。

探究2001年以来的全省城市职能变化,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1宏观层面来看,早期城市职能强度值大部分为负值,表明职能强度表现较弱,除中心城市外,其余各市县间职能趋同。随着新世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渐增大,城市职能得以强化并有所转变,部分城市向综合化发展,部分城市走向专业化。2多数城市的优势职能和突出显著职能增多或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职能结构快速调整并得以优化。如三亚市从单一的旅游业优势转变为旅游、社会管理、文教卫生等一体的综合职能,东方和定安增加了信息科技业为突出职能和优势职能。3一些城市较好地结合了区位优势和自身基础,部分职能强度大幅增强。如文昌市的制造业由2001年的一般职能转为2008年突出职能,琼海市的交通邮电业与建筑业由2008年的一般职能和突出职能转为2012年的优势职能。4城市职能在发展过程中调整、变化,部分优势和突显职能强度弱化。如海口市建筑业弱化,文教卫生与信息科技等优势职能一般化;万宁市的旅游业在2001年为强度指数2.85的优势职能,2012年减弱到0.60的显著职能。5城市职能结构的异化和互补趋势逐渐增强,城市职能结构趋于合理。城市主导职能的趋异和互补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相邻城市经济结构的总体差异越大,往往越有利于城市职能互补和集聚效益的发挥[14]。综观海南省的18个市县,10个行业部门体现为其中的突出职能和优势职能;从地域分布来看,相邻各市县城市职能呈现很强的差异性。

总体来说,不同发展阶段的海南省城市职能逐步从集中转向分散,2001年各市县职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能源生产,2008年转向于文教卫生、社会管理与交通运输,2012年不同市县的优势职能各有不同。制造业、建筑业及交通邮电等行业较突出或具有优势的城市比重较高,而文教卫生、信息科技服务等职能较显著的城市较少,反映出过分注重房地产、建筑业、道路交通条件等硬性指标建设,轻视了教育、科研等软实力的实情。受地缘、区位因素的制约,职能单一及弱化市县比重较大,且发展缓慢、职能结构变化小,历经10余年发展,白沙县、琼中、保亭等市县仍不具备相对优势。结合海南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从2001年到2012年海南城镇化发展呈三大阶段性特征,且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各有差异[15],由自身内部限制因素制约转向经济、教育等大力投入,再转向国际旅游岛等国家政策干预。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引导着城市建设发展,也促动了全省城市职能的调整和转变。

2.3典型城市的职能演变

南部的三亚,作为我国最南端的核心城市,拥有独特优越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2001年发达的旅游业(职能强度值为2.35)已显示强力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交通、社会管理等多项职能发展。2008年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商业、交通、社会管理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文教卫生等职能得以凸显。2010年提出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奠定了三亚市在海南岛的副中心地位,全方位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开发、社会管理以及文教卫生、科技服务等职能。

东部的琼海市,成名于2001年初的博鳌 亚洲论坛;2001年以来,借助其万泉河、红色娘子军、博鳌论坛催生的会展业的综合效应,逐渐摆脱了仅靠单一旅游产业支撑的小镇地位;2008年,已发展成为集制造业、社会管理、交通邮电、文教卫生及建筑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成为海南东海岸的明珠。随着海南东环高铁线路的开通,作为东部地区的龙头城市,琼海市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2012年交通邮电与建筑业已经成为优势职能,文教卫生发展为显著职能。

西北部的儋州市和澄迈县。儋州市得益于较好的工业基础、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及北部湾辐射,起步较早,2001年制造业、机械加工等职能在海南省较为突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入的科技优势,不断强化了城市的信息科技职能,拉动了房地产与金融投资,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发展。洋浦经济开发区依托海南岛丰沛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同时享受保税区、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惠,通过大规模招商引资、开发和建设,将其发展成为现今我国新兴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区与制造业区。澄迈县毗邻海口,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口港、海口火车站与美兰机场,交通十分便捷。依托糖 厂、发电站、建材 厂及化工 厂支撑,2001年能源生产与制造业在海南省较为领先。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建筑业、社会管理等职能逐渐凸显,交通优势明显增强。2012年开工建设的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北起广东省徐闻县,南接澄迈县道伦角,将直接建立与内陆的联系,大大促进澄迈县的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中部的五指山市,是海南省的老州府所在地,位于海南中部腹地,是全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2001年,受当时交通条件的局限,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仅有旅游产业相对突出。鉴于海南岛的特殊区位条件,五指山市借助其优良的热带雨林、温泉等资源,在原有旅游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行政中心的基础设施,不断整合与之配套的卫生服务等产业,在扩建琼州学院的带动下,逐渐体现出文教卫生、信息科技等显著职能。

3结语

本研究以Morre回归数据为基础,利用ward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1世纪以来海南岛18市县的城市职能的演变规律及代表性城市职能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海南岛各市县城市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原因各异,受政策和交通体系的导引突出。综观全省范围的城市职能转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深刻影响了各市县的城市职能转变。因海南省建省较晚,城镇体系发育水平较低,21世纪初期,18个县市的职能单一、城市缺乏特色,且结构单一、趋同,职能强度较低。随着城镇化、市场化政策的推动,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深入,尤其是国际旅游岛战略,政策倾斜、人财物的聚集,加快了海南岛内各城市职能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省会海口市的职能丰富,且各项职能得到强化。道路交通网络是城市—区域系统的动力系统,承载了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能流的沟通,决定了城市职能的现状。海南岛内各县市的城市职能受岛内铁路、公路交通体系的影响显著,东—中—西三线的职能特征分异明显。东部市县发育等级最高,职能多样,且以旅游业、房产金融业为主;西部市县发育等级次之,以制造业、能源加工业为重;中部市县等级最低,城市职能强度往往较弱。从典型县市的职能演变分析来看,表现更为明显。

摘要:城市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发展过程中城市所承担的分工状况和地位作用。为了探究21世纪以来海南省各市县城市职能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Morre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SPSS19.0软件平台对海南18个市县城市职能进行了Ward法系统聚类分析,以寻找在海南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职能演变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岛内交通体系的建设仍是海南省城市职能演变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城市职能,演变,海南省,21世纪

海南省城市 篇2

核心提示: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拥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岛1.05平方公里。三亚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建设中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新城。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一、城市概貌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拥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面积较大的有西瑁洲岛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岛1.05平方公里。三亚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是建设中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新城。三亚市总面积1915.21平方公里,依据现行总规,至2010年规划期末,市区规模为52.41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5万人,户籍人口54.58万人,其中农垦系统人口6.62万人。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7年,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

2008年,三亚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4.3亿元,增长16.8%,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30572元,同比增长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亿元,增长61.4%。2008年,三亚城镇化水平达到5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城市发展难点分析

(1)经济起步较晚

由于三亚长期孤悬南海,受海峡屏障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步较晚。在二十多年前,三亚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蛮荒之地”。上世纪80年代末,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亚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当时三亚还只是一个城区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小渔港。和很多东南沿海的城市一样,三亚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历史并不长。

(2)没有工业基础

从一个偏僻的渔村发展到如今的热带滨海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曾经给三亚带来了加速度效应。但是,进入21世纪,这种经济模式并没有给三亚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三亚市的决策者也清晰地认识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的提高,经济增长造成的复合型环境污染难以修复。如果把发展思路局限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上,也许会为城市带来短期效益,但效益的背后,却是以牺牲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3)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旅游业是三亚的核心支柱产业。2008年,三亚的旅游业收入为91.05亿元,占了该地年产值的很大一部分。三亚所独有的原生态海洋资源和宜居环境是其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国各地旅游城市的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如果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话,旅游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难以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所以,三亚应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可持续的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年轻的旅游城市三亚来说,每向前走一步都必须多方面地统筹兼顾,这无疑也是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点。

三、城市动力分析

(1)区位优势

三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广州出发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国真正的南大门。三亚还是保护南海诸岛的后方基地,其战略位置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海洋生态资源

三亚境内海岸线209.1公里,有19个港湾,大小岛屿40个。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鱼类1064种,虾类350种,蟹类325种,软体动物7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2种,鲨鱼翅、海参、石斑鱼被誉为“崖州三珍”。珊瑚保护区面积85平方公里。

(3)宜居环境

三亚城市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18.9平方米。大气环境质量全国第一。三亚年均气温26.2℃,长夏无冬,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大气质量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被

誉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随着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三亚人均寿命超过73.5岁。

(4)特色旅游资源

三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这是其他城市所无法媲美的。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构成了三亚市特有的自然景观。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有佳景。三亚海水清澈、能见度高,水温适中,全年适合游泳。三亚市区有东、西两条河流穿过,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著名的白鹭栖息之地。

三亚市区座落在这样一种幽美的以山、海、河为特点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建设注意城市与自然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山—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三亚市区独特的环境特色。

四、城市定位分析

当前海南正在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海南旅游发展龙头的三亚正以国际化标准致力于打造“一港两地”的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即国际旅游自由港、国际著名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式度假最佳体验地。三亚确立了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定位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围绕这一目标,三亚确立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战略方针。力争到2010年把三亚建设成为带动琼南发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国内外游客旅游度假、健康休闲的“大阳台”,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滨海度假休闲目的地。

五、城市规划分析

为充分利用海南经济特区的特殊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三亚按照点线面逐步推进,文化旅游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了三亚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力三亚、活力三亚、美丽三亚、和谐三亚、文化三亚”等“五个三亚”建设目标。

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三亚正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构建新的特色产业体系,推动城乡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为继续保持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彰显“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独特魅力,三亚将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力争今后几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以内;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为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力争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500元;努力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六、城市发展战略分析

(1)发展旅游经济,打造国际海滨

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2008年,三亚接待国内旅游者553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51.15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1.05亿元。如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11家五星级标准的度假酒店,是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希尔顿、凯宾斯基、丽思卡尔顿、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的入驻,使三亚成为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

三亚境内汇聚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温泉、动物、岩洞、田园、风情十大旅游资源,山、城、河、海浑然一体,拥有南山、大小洞天两个国家首批5A级景区,亚龙湾、天涯海角、蜈支洲岛三个4A级景区和鹿回头、西岛、大东海等著名景区(点),是中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三亚也是中国最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享有向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法国等21个主要旅游客源国的游客提供15日内免签证,其他国家实行落地签证的政策优惠。

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正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规范管理”的模式,坚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亮点突出”的原则,市政府每年安排4000—5000万元,支持举办大型文化旅游活动。

三亚正加快推进海棠湾菲尔蒙、帆船等超星级酒店以及巨源等一批高档酒店,打造槟榔村5A级乡村游,深度开发海上游、夜间游、游艇俱乐部和邮轮旅游产品,构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实施《三亚市旅游国际化二期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功能、产品、营销、管理、服务、环境国际化。大力推进游客到访中心、免税店等一批为游客服务的建设项目,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2)重视文化产业,构建文化品牌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三亚加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盘活文化存量、做大文化增量,以开放包容的思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三亚的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2003年12月,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第一次进入中国,并在三亚成功举办。其后又连续举办三届。此外,三亚还连续举办了2006年大众汽车大师赛、2007年、2008年TCL高尔夫精英赛、2008、2009两届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等活动和赛事。2007年的国际沙滩音乐节是由美国、以色列等国的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一起为中外游客带来的别具一格的音乐盛

宴,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对三亚的关注。这些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把三亚得天独厚的海滨和气候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宣传效益。

2008年第25届世界精英模特大赛是三亚市美丽经济转型的一个新起点,美丽赛事从单纯的选美比赛转向具有产业经济品牌标向的时尚品牌选秀比赛,在全球特别是欧美国家成功推广。2009年,第26届世界精英模特大赛总决赛仍落户三亚。2008年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为三亚市文化赛事活动引进了新的品种门类。这些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让三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三亚。

三亚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空气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这又催生了三亚打造“创新创意宝地”的构想。目前三亚正在推进创意新城项目建设,鼓励和吸引高科技企业和高级专业人才到三亚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创意基地和创作基地。

文化发展,经济提速。“健康”、“时尚”、“美丽”的城市文化品牌,吸引了游客,聚集了人气,不仅促进了三亚旅游产业的转型增效,也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三亚已开工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16个,包括南山创意新城、动漫产业基地等,涉及旅游演艺、影视拍摄、动漫设计、民族历史文化等七大类文化业态。

(3)调整产业结构,助推经济提速

产业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三亚紧紧围绕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速度。目前三亚市的初步构想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力推进海洋产业,巩固提高高效农业,围绕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发展加工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在房地产方面,三亚结合旅游业的休闲度假物业等行业特点,正致力于开发具有更高品位、体现休闲度假产品,以满足高消费客户休闲度假、投资保值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主要客源地促销活动,落实房地产优惠政策、鼓励多种住房进入市场、简化交易程序,搞活住房二级市场。

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三亚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工程,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农村服务业、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制定加快发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

(4)保护生态环境,实践科学发展

三亚以旅游立市,摒弃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始终围绕着保护环境、有

利环境、改善环境而进行,生态旅游、旅游地产、生态观光农业、绿色海洋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三亚逐渐兴旺,成为三亚经济的主要支柱。

“环境就是效益”,三亚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都始终围绕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而进行,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都要被消除。据了解,辉煌了31年的海南华盛天涯水泥厂是一家每年能为三亚交纳近2000万元税收的工业企业大户。但它也极大地威胁着三亚的空气质量。为此,三亚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07年拆除了水泥厂。另一方面,为了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全市上下根深蒂固,三亚市政府还提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严格遵循不上污染环境项目、不上破坏资源项目、不搞低水平无序开发的“三不原则”,决不做一件有损三亚环境的事。

(5)改善民生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在教育方面,三亚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亚学院、琼州大学三亚校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医疗卫生方面,三亚正积极支持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加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

文化体育方面,三亚正积极进行市体育中心、市综合体育运动场建设,推进崖城国家历史名镇重要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项目的保护改造,启动群众艺术馆、三亚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

就业方面,三亚重点进行区镇和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场所配置网络建设,力争实现就业服务网络化;帮助退役士兵、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通过政策扶持、贷款援助等方法促进就业。

海南省城市 篇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特色主导产业

资源型城市前期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城市的单一化飞速发展以及后期枯竭的资源限制和城市转型的阵痛,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资源型城市一般都要经历“建设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存历程,最为关键的就是在衰退期,也称为转型期,这一阶段,一般有两种结果:其一,转型失败,资源枯竭,城市衰败;其二,转型成功,和谐发展,城市振兴。

一、河南省鹤壁市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鹤壁市煤炭产业开发始于民国时期,崛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鹤壁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性作用。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衰竭,国际煤价的整体下跌,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鹤壁市面临着经济结构极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率高、生态污染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根据鹤壁市统计资料,近五年来,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始终保持在年增幅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也同步增长,保持在12%以上。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工业主导作用显著,第二产业比例始终保持在70%上下,第一产业比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严重偏低。

二、鹤壁市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鹤壁市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三次产业比例极不合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大,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弱小。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第二产业将近70%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对煤矿资源严重依赖,调整优化牵扯的面过大、过广,升级优化缓慢乏力。

3、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虽然近年来,鹤壁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说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接续替代及新兴产业多处于起步阶段的状况。

4、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鹤壁市区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偏少,远远低于发达城市,城市吸纳失业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

三、鹤壁市经济转型的原则及对策

(一)鹤壁市经济转型的原则

鹤壁市经济转型总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导向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及时梳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2、创新科技的支撑性作用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3、“大企业”的主体性作用

企业作为产业结构中微观主体,就像人体的细胞一样,是城市产业的构成主体。企业的发展是否健康、发展是否有潜力、有后劲,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鹤壁市要想顺利完成城市产业的调整优化,就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改善企业的内部结构、提升企业层次、提高文化素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活力和潜力。

4、“小政府”的服务性作用

鹤壁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要定好位,站好岗,服好务。定好位,是指政府就是战略引导部门,就是沟通者、协调者。站好岗,是指鹤壁市政府就是要努力确保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服好务,是指政府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工作的中心在如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使企业满意,人民满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利有序。

(二)鹤壁市“特色主导+战略新兴+服务”产业结构体系的对策建议

1、壮大特色工业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优势,抓住中原经济区提出建设豫北煤化工基地的机遇,利用经济内在的横向联系,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建设、投产一批重点煤化工项目,并大力开发下游产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稳步扩大煤炭产量,发展热电联产、建设豫北电源基地,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向汽车整车、专用改装车方向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食品工业重点推动畜产品向速冻调理制品、快餐和多元化肉食深加工方向发展,努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形成知名品牌、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属镁精深加工产业以技术进步和产品规范标准制定为重点,主攻高品质镁合金及终端产品,建设国家镁及镁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努力打造全国高新技术镁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端技术研发基地,打造“中国镁谷”;电子信息产业以汽车电子和光电子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消费电子,尽快扩大规模,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

3、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丰富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等,着力发展具有我市特色优势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持康复养老、社区服务等产业发展,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4、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海南省城市 篇4

1 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概念释义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系指在政府部门的资助与扶持下,依社区居民群众的不同体育需要,由政府和社区范围内的各类社团、组织机构及其兼职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福利性与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以及参与体育活动时居民间的协同性、互助性服务,并辅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微利和低有偿性体育服务[3]。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福利性和公益性以及非营利性的社会体育服务,其主要是通过组织体系的构建满足不同居民、不同社区的体育服务需要。所提供的是体育市场及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无法供给或者不肯供给的体育服务,这体现出国家、社会对居民群众的福利性与公益性服务投入,以及引领居民积极参与互助性群众体育活动的政策导向服务。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多元化”蕴含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即是由政府、市场组织、第三部门以及社会个体等联合承担社区体育服务的局势;二是指社区服务内容及其形式的多元化,即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居民和不同社区的多样化的体育服务需求。

2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方向

有了需求才会有服务,社区服务即是因社区居民群众的不断需求才产生。体育服务作为社区服务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城市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需求的逐渐增多,才使得社区体育服务事业日益繁荣。现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发展阶段,如何构建与海南省城市化进程及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模式,恰是海南省所有大众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呼声,亦是海南省城市社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总之,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应按如下方向构建。

2 . 1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系统化

在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创建中,担当主要责任的并非仅仅是政府部门,还应包括全社会及居民群众的总体力量。从城市社区长远发展目标看,其多方参与及共同运作管理乃是今后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必然趋势。而社区体育管理运作的权威机构则是由社区街道办事处、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NPO)共同参与组建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委员会,其具体活动可交由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来协同完成。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及社会团体共同组建成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系统。其中,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在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主要职责应当是起到组织者、指导员、参与者以及推进者的主导作用。而大众健身服务业则是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政府部门对体育社区服务的投入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群众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于有偿服务来弥补无偿服务的不足,并以经营服务来弥补福利服务。倘若舍弃了经营性体育服务,那么,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便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亦就无法确保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部门及市场的中介机构,与政府和营利组织共同构成了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三大板块,在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非营利组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理论分析,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是独处于政府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的一个系统,但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尚需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职能,另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尚处于培植时期,因此,在一定发展阶段内,通过借助政府的外部推动力,采取政府参与的纵向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协同发展的纵横衔接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 2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筹资多元化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应务必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构建起由 政府部门 资助、社会各界捐助以及有关体育服务有偿收费为主要来源的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集资途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资金供给有以下几条路径:其一是应建立起政府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机构组织的资助制度,并明确纳入政府日常性的财政预算计划方案,政府部门可采用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两种方式,直接投资则来源于政府部门财政的专项拨款,而间接投资则是通过无偿提供体育场馆、设备、设施、器材、知识讲座或者减免税收等形式来实现;其二是创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基金融资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聚集全社会所有资源,吸纳组织机构及民间捐款;其三是创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公司,专门负责管理社区内各项体育服务活动,这样通过有偿服务来补充其他福利体育服务的成本,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筹集更多资金,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资金投入及其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其四是有奖募捐基金的投入,像各种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等形式。近几年,有奖募捐资金已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筹资的重要渠道。

2 . 3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在形式及内容上应当呈现出多样化。将政府部门开办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无偿与低收费体育服务、营利性的收费服务以及兼职志愿者自发组织的体育服务相结合,将低层次的一般性体育服务与高层次的体育服务相融合,以此来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娱乐、休闲、康复、健身、体育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等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而城市社区内并非一定要配置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充足的专业体育人才,但社区居民的各种体育活动必需应规范、有序地组织展开,体育活动形式及其内容要做到多样化。

2 . 4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相关人员专门化

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相关人员应包括专职社会体育工作者及其兼职的志愿者,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结构上应当体现出多元化和专门化特点。体育服务工作人员并非一定都具有专业资格和资历,但一定应具备体育健身指导技术、技能以及体育锻炼的专业理论知识,且能相对稳定地从事这项社区体育服务工作。这可通过招聘一批社会体育专业的大中专毕业学生,亦可留用一些离退休专业体育服务工作者,逐步改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人员结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者的整体业务素质。另外,今后应进一步提升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待遇,使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岗位成为令人敬慕的职业。并逐步强化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有关高等体育院校应尽快扩大或者增设社会体育专业及社区体育管理专业。

2 . 5 海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参与普遍化

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态度及参与行为,是决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目标任务的实现与其服务水平的提升,与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而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及参与倾向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顺利发展的源动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包含诸多形式的社区参与途径及参与方式,比如,组建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委员会、吸纳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服务、组建多种形式的兼职志愿者服务组织以及非正式支持网络等等,这样让更多的城市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通过接纳社区体育服务、提供社区体育服务、参与群体性体育文化生活,逐步培育城市居民的公益精神、社区意识及归属感,使社区居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为获取社区共同利益贡献自己的才干,使人人都分担社区体育服务的责任,共同分享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成果。

2 . 6 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合理化

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现拥有各类体育场馆85万个,其占地总面积达到22.5亿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0.8亿平方米,场馆面积达13.3亿平方米,体育场地 设施建设 共累计投入资金达1914.5亿元。若以我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13亿来统计,则平均每1万人应拥有体育场馆6.58个,其人均占体育场地面积可达1.03平方米。如仅从该统计数据看是有明显提高,但若进行内部整体分解便可以发现,真正用以大众享有的公共体育资源尚较为匮乏。目前在85万多个体育场馆中,仅属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场地就已占总数的65.6%,而真正向社会群众自由开放的却只占29.2%。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所占比例甚小,即便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省区域,其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也仅占总数的4.13%,而全国公共体育场馆却仅占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2.3%。海南省体育场馆设施人均数量较少,可长期闲置有效使用的场馆设施也并不多。因此,今后应当分别对社区周边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统一登记造册,统一调配行使,多方协同管理运作,这尚需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积极协调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与方案。

3 结语

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众健身的全民性和公益性是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依据。在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全过程中,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体育科学指导体系、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体系、社区体育宣传体系以及体育活动检测体系则是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现代城市社区居民健身需求不断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就必然要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社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向。认为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系统化、社区体育服务筹资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社区体育服务相关人员专门化、社区群众体育参与普遍化以及社区体育资源利用合理化是海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向。

海南省城市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于1950年提出,后经其他学者进一步发展。A:佩鲁 B:薪希曼

C:约翰·弗里德曼 D:纳克斯 E:经济政策

2、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A: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B:修建性详细规划 C:县城区规划 D:镇规划 E:综合治理

3、列昂·克里尔认为,组成城市空间的核心要素是。A:广场 B:街区 C:柱廊 D:拱廊 E:综合治理

4、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中,针对城市规划中涉及的某些特定议题进行的立法是。

A:主干法 B:专项法 C:从属法 D:相关法 E:综合治理

5、在城市气源规划的气源设施用地选择中,关于天然气门站站址选择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门站站址应结合长输管线位置确定 B:门站的控制用地一般为1 000~3 000 ㎡

C:门站站址宜靠近城镇用气负荷中心地区,与城市景观协调

D:门站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0 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不宜小于50 m E:经济政策

6、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中的关键程序是。A: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B:总体规划纲要

C: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D:现状调研 E:综合治理

7、根据某因素空间连续变化的情况,按一定的值差,将同值相邻点用线条联系起来的方法是。A:等值线法 B:几何图形法 C:方格网法 D:图表法 E:综合治理

8、城市环境容量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条件。A:城市自然 B:城市现状 C:经济技术 D:历史文化 E:综合治理

9、采用直线电机作为车辆的驱动力,利用磁场的作用,驱动车辆运行,属于。A:磁浮系统 B:钢轮钢轨系统 C:非黏着驱动系统

D:黏着力(摩擦力)驱动车辆行驶 E:经济政策

10、在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中,政府的基本职责是。A: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B:城镇体系规划

C: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D: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E:综合治理

1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为。A:权威性 B:地域性 C:灵活性 D:科学性 E:综合治理

12、特种仓库中,仓库要布置在城市远郊的独立地段的专门用地上,同时应与使用单位所在位置方向一致,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A:危险品 B:冷藏 C:易燃材料 D:木材 E:综合治理

13、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布局形式中,中各项配套设施更加完备,有时可做到基本上不依赖主城区,但与主城区有快速、便捷的交通相连。A:独立的散射式交通网城市 B:独立的工业卫星城 C:工业区 D:工业地带 E:综合治理

1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是指。A: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公共绿地指标;市、区级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布局;岸线使用原则

B:生活废弃物总量,垃圾收集方式、堆放及处理、消纳场所的规模及布局;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垃圾处理厂位置和规模

C: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D: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功能分区;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措施 E:综合治理

15、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的趋势为。A:单一发展和综合发展 B:分散发展和现代发展 C:集中发展和城乡发展 D: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E:综合治理

16、城镇体系的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不包括。A:规模小 B:职能单一 C:集聚

D:低水平均衡分布 E:综合治理

17、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中,不仅能够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能够改善面源污染状况,补充地下水,降低洪峰和延迟洪峰时间,从而大大降低洪水风险,帮助恢复因为水源原因退化的湿地。A: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B: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倡导和加强废水回用 C:加强雨洪水利用与管理 D:强化水污染治理 E:经济政策

18、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关键程序是。A: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B:城市规划分析

C: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D:总体规划纲要 E:综合治理

19、城市规划实施的首要作用是。

A: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

B: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C: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E:综合治理

20、下列选项中,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地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A:农业剩余贡献 B:工业化的集聚 C:比较利益驱动 D:制度变迁 E:综合治理

21、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中,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作用。A:总体规划

B:控制性详细规划 C:近期建设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 E:综合治理

22、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不包括。A:城乡规划实施的经济规划 B: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C: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D: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E:综合治理

23、总体上看,非随机抽样中的方法更为科学,也比较常用。A:判断抽样 B:部分抽样 C:随意抽样

D:分层配比抽样 E:经济政策

24、市场经济早期模式是以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A:国有企业 B:乡镇集体经济 C:分散家庭工业

D:外资及混合型经济 E:综合治理

25、布局的一些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的现象。A:集中式 B:分散式

C:狭长带状式 D:扇形式 E:综合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对于用地条件受限制或地质不良地段,可采用挡土墙,的地区,不能采用草皮土质护坡,必须采用挡土墙。A:人口密度大 B:降雨量多

C:土壤工程地质条件差 D:建筑物密集 E:用地紧张

2、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有。A: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B:要贯彻我国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

C:协调的原则

D:节约资源、减少费用的原则 E:符合生态环境平衡的原则

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中明确规定,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应按__的布置要求,统筹安排,合理预留城网中各级电压变电所、开关站、配电所、电力线路等供电设施的位置和用地。A.城市规划规模控制 B.城市国民经济的发展 C.城市规划布局

D.城市道路综合管线的布置 E.城市建筑用电负荷

4、下列选项为乡和村庄规划任务的是。

A: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B:坚持以促进生产发展、服务农业为出发点,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

C:贯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建设要求,保护耕地与自然资源,科学、有效、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广大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D: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先导和基础,是各项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E: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的引导与管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5、制定《城乡规划法》时,应具有的立法指导思想包括。A: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 B:强调城乡规划管理

C:使各级政府能够对城乡发展建设更加有效地依法行使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

D: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 E:实现城乡合理布局

6、人类活动要素的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A:信息上的组合 B:生产上的组合 C:数量上的组合 D:种类上的组合 E:空间上的组合

7、城市规划工作体系中,市规划的制定包括了等。A:城市规划的文本体系 B:各类规划的编制过程 C:各类规划的认定过程 D:各类规划的执行过程 E:各类规划的审批过程

8、我国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按居民是否参加工作,分为__。A.基本人口 B.服务人口 C.劳动人口 D.非劳动人口 E.非基本人口

9、关于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表现在以下__方面。A.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具有多极性 B.每个中心城市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C.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相关区域资源及其他条件的制约 D.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受相关区域资源及其他条件的制约 E.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互促进,相互干扰

10、在行政法律责任中,对其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描述正确的是。A: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经构成了违法 B: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 C: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

D: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必须以法定的职责或法定义务为前提 E:只要构成行政法律责任的部分要件,就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11、下列属于项目建议书阶段内容的是。A: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 B:设计、施工项目进程安排

C: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 D: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E: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初步设想论证

12、在《测绘法》的测绘系统中规定,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A:大地坐标系统 B:平面坐标系统 C:深度测量系统 D:高程系统 E:重力测量系统

13、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情形包括。A:认为行政机关违反要求履行义务的 B: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C: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D: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服的

E: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14、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区,分别采取不周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可分为。A:优化调整区 B:鼓励开发区 C:控制开发区 D:禁止开发区 E:适度发展区

15、影响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城市的选址、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特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包括。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海洋资源 E:森林资源

16、以资源为核心的社会生态亚系统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以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为特征 B:以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活消费为特征

C:以生物与环境的共存,城市活动的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为特征 D:以信息从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为特征 E:以能量从低质向高质的高强度聚集为特征

17、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9大类,30小类。其中大类为等。A:居住用地(R)B:生产设施用地(M)C:仓储用地(w)D:工程设施用地(U)E:绿地(C1)

1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D类水体标准用水适用于__范围用水。A.源头水

B.珍贵鱼类保护区 C.游泳区

D.鱼虾产卵场 E.饮用水

19、《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原则包括。

A: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 B:先建设后规划的原则

C: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的原则 D:环保节能,多占耕地的原则

E: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风貌的原则

20、城市再生水利用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A:进一步确定再生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B:计算再生水需水量,提出对用水水压的要求

C: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布局,合理布置再生水厂布局、规模和服务范围 D:布置再生水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

E:确定再生水利用对象、用水量标准、水质标准,预测城市再生水需水量

21、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的城镇化模式。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 B:商品短缺时期以私营企业为主导 C: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 D: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

E: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

22、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特点是。

A: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上级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B:强制性内容的表述必须明确、规范,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C:规划强制性内容具有法定的强制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 D:下位规划不得擅自违背和变更上位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E:涉及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23、城市规划体系是由子系统所组成的。A:法律法规体系

B: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 C: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D:行政体系

E:工作(运行)体系

24、对于申请注册城市规划师的人员来说,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A:遵纪守法,恪守注册城市规划师职业道德 B:取得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书 C:所在单位考核同意

D:身体健康,能坚持在注册城市规划师岗位上工作 E: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海南省城市 篇6

[关键词] 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调查湖南

职业女性是指在一定時期内有比较固定的作业单位和固定的经济收入的女性。中年职业女性指35-55岁的职业女性。

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4.8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48.7%,其中在消费行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青年女性(20岁~5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约占人口总数的21%。女性消费者不仅消费数量大,而且在生活中担任多重角色,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作用,是绝大多数儿童用品、老年用品、男性用品、家庭用品的购买者。在中国城市居民中90%的支出都与女性有关。在家庭消费中,女性完全掌握支配权的比例为44.5%,与家庭协商的比例为51.6%,女性不做主的比例只有3.9%,另外,女性个人消费在家庭支出中占一半的比例高达53.8%。因此女性是市场最为活跃的主角、市场潜力最大。

对于体育消费市场而言,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开发较晚,体育市场并不繁荣,加之女性体育价值观念、健康观念、余暇时间的支配方式、体育锻炼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年男子的体育消费比例远远高于女性,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65%的职业女性年体育消费为0,广东男大学生体育消费总额高于女生。为此,研究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14个省辖市35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城市是: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吉首市、怀化市、娄底市、郴州市、永州市、张家界市。

2.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

①一般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样本总量700人,问卷回收 676份,回收率为96.57 %,剔除无效问卷34份,有效问卷642份,问卷有效率为97.76 %。为便于比较,又分别发放城市青年职业女性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发放35岁~45岁城市中年职业男性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93%,发放46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男性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在问卷设计好后,作者选取了37位体育理论及消费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分,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②调查访问法

为了解全面情况,笔者就有关问题亲自走访湖南省一十四个省辖市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经济学、体育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学者,并亲自考查了长沙、湘潭、益阳等地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用品等体育消费市场,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撰写该论文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文献资料法

本文已查阅了相关论文60余篇,阅读了《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与体育消费心理和营销策略相关书籍。

(3)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3.o分析统计,将结果进行讨论。

(4)逻辑分析法

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走访专家所得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出相应策略。

二、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被调查的中年职业女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人数的66.67 %(428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人数的33.33%(214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参与人数明显高于未参与人数,但后者的比例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湖南省城市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被调查的青年职业女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79.35%(73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20.65%(19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青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年职业女性。

2.不同年龄段城市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

(1)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

从被调查的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性中得知,在过去的一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问题上,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80.65%(75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19.35%(18人)。而这一阶段的职业女性,回答有1元以上者占总数的73.77%(284人),回答为0元者占总数的26.23%(101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35岁~45岁中年职业男性参与体育消费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阶段的职业女性。

(2)46岁~55岁中年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46岁~55岁中年职业男性在过去一年里有1元以上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62.22%(56人),没有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37.78%(34人)。而这阶段的职业女性在过去的一年有1元以上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56.03%(144人)没有体育消费者占总数的43.97%(113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46岁~55岁职业男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职业女性。

3.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体育消费参与者的职业结构

依据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工人、机关干部、文教卫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9.44%(189人)、6.85%(44人)、12.93%(83人)、8.26%(53人)、42.52%(273人)。不同职业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机关干部(31人,占70.46%)、企业管理人员(37人,占69.81%)、其他工作人员(186人,占68.13%)、工人(125人,占66.14%)、文教卫人员(49人,占59.04%),

4.湖南省不同文化程度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1湖南省不同文化程度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至大学阶段的中年职业女性,随学历层次的提高,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增加,说明文化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但是,研究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比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缘故。

5.湖南省不同身体类型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2 不同身体类型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2可以看出,偏胖与多病型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较高,这可能是这两种身体类型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追求健康的需要。

6.不同家庭观念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表3 不同家庭观念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关爱丈夫和孩子的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高,这可能是受丈夫和孩子体育观念的影响,也可能是自身家庭健康观念强的原因。以丈夫为中心的职业女性则体育消费底。

7.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1)35岁~4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从调查得知,公园、健身厅、体育用品专店是35岁~45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35%、24.65%、20.07%。其次是旅游景点、彩票售点、运动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81%、8.45%、6.69%。

(2)46岁~55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分析

从调查得知,体育用品专店、公园是46-55岁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8.48%、22.22%;其次是运动场、旅游景点、彩票售点、健身厅,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58%、13.19%、12.50%、9.03%。

8.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类型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物质消费分析

体育物质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实物类消费行为和过程。主要是指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和运动饮料。根据调查结果,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中年职业女性中,26.48%的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73.52%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在现代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如果还没有次类消费,说明,她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还没有较大的提高。

(2)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服务消费分析

体育服务消费是人们用于观赏体育赛事、参加健身健美、娛乐休闲体育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根据调查结果,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中年职业女性中,46.88%的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53.12%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这个数据表明,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即体育物质消费过大,不合符时代的要求。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3)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信息消费分析

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体育报刊、体育图书、体育图片和体育科研资料等方面的消费。根据调查结果,44.24%的中年职业女性没有此类消费,55.76%的中年职业女性有此类消费。

9.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与体育消费需求分析

(1)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物质资料和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可以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体育商品价格、体育消费习惯和体育消费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结果,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趋于中等偏下水平,年体育消费500元以下者占60.88%,年体育消费501元~1000元者占20.40%,年体育消费1001元以上者占18.72%。年人均体育消费297.56元。

(2)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结构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居民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体育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关系。体育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变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变动的总体方向总是由生存健身需要到发展需要,再至享受需要的顺序发展。

从调查得知,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物资消费比重大于体育服务消费(参与体育消费总人数428人,有运动服鞋消费人数293人,运动器材消费人数194人,体育资料消费人数167人,体育彩票消费人数158人,健身健美消费人数170人,观看比赛消费154人,体育旅游消费146人。)。在体育服务消费结构中,健身健美消费居第一,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已参与健美健身,顺应时代的潮流。其次,观看体育比赛和体育旅游消费构成比没有多大差异,说明湖南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的体育旅游消费与其他体育消费具有相同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向好方向发展。

(3)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体育消费需求分析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并愿支付的有效需要。对消费者而言,需求可以说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体育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对体育消费品的需要。体育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可以变化的,因为人们的需求受经济、社会、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从调查得知,湖南省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减肥健身消费、健美消费、运动服鞋消费、观看体育比赛消费、体育旅游消费、体育彩票消费、体育资料消费,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0.15%、19.66%、18.29%、12.88%、11.06%、5.90%、2.06%。这个排序表明,大部分城市中年职业女性有追求健康美的需要和需求动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体育商家要高度关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城市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人数明显高于未参与人数;初中至大学阶段的中年职业女性,随学历层次的提高其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增加,但研究生具有不同的趋势;偏胖与多病型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比例较高;关爱丈夫和孩子的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比例较高;公园、健身厅、体育用品专店是35岁~45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体育物质消费大于体育服务消费,体育消费水平偏底;减肥健身消费、健美消费需求较高。

2.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城市中年职业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为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中年职业女性的身心健康,为她们提供良好锻炼身体的环境,了解她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正确引导她们参与体育消费,从活跃体育市场角度讲,体育商家更要高度关注她们的体育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永平:现代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4:68

[2]杨晓燕:中国女性自我概念与消费态度[J].南方经济,2002:67

[3]李丽.河北省城市居民中年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C]

[4]古丽帕丽·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生活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9

[5]李卫国:广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25

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篇7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迅速向城市区域聚集,使得城市成为巨大的承灾体。城市灾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放大性、严重性等特点,使城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1,2]。近年来,我国城市各类灾害所造成的人员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出不断上升之势,甘肃舟曲泥石流、北京“7·21暴雨”、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上海外滩踩踏和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统计表明:我国城市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城市已成为当今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3],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明确将安全放在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首位。

国际上针对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美国是世界上开展政府应急能力评价最早的国家,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署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了应急准备能力评估系统,设计指标共计1014个,着重评估应急管理工作中的13项职能[4,5]。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提出了适合本国的政府应急能力评价体系[6]。我国开展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和建设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王绍玉于200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架构[7],之后邓云峰、铁永波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价体系[8,9]。鉴于发展过程、评价对象、主体和标准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众多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灰色理论、逻辑斯蒂模型、多级联动模型和投影寻踪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价[10,11,12,13,14,15,16,17,18,19]。虽然上述研究大大推进了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建设,但相当一部分仅仅停留在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上,部分研究虽对城市应急能力进行了数值计算,但是未能将评价结果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单元上,不便于对区域范围多个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如何科学规范地构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系统准确地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而明确城市在灾害应对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已成为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20]。

河南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决定了河南省必将成为促进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河南省各类灾害发生却较为频繁,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对河南省各城市进行灾害应急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理论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预防—备灾—响应—恢复”的全过程理念,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综合评价河南省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并实现评价结果的空间表达,同时结合评价结果简要地提出对策,以期为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建立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灾害应急能力的关键。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涉及很多因素,可选指标也较多,本文筛选评价指标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要综合考虑影响应急能力的各方面因素,使所选指标和评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理论,将应急能力评价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依据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筛选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②代表性原则。为避免指标过多而导致的指标体系冗杂,选取的评价指标要与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紧密相关,确保指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应急管理全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给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某一方面的变化提供及时的预警与诊断。③可行性原则。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目的是帮助相关部门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考虑:指标体系结构分明、层次性强;数据资料的获取和量化较为简捷;评估方法适用性和实用性要好;评价结果应用性要广泛,方便政府部门使用。④动态性原则。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使选取的指标既有阶段性,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可反映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水平在时间尺度上随城市发展而变化的过程。

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理论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划分的四个阶段形成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框架(图1),并针对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核心目标,共选取25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表1)。

3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选各指标原始数据来自2014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和2014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考虑到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取值范围差异较大,需首先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取值在[0,1]区间内。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式中,Xi为标准化后的某项评价指标值,Ni为某市该项评价指标统计数据,Nmax为各市中该项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最大值。

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同时选择5名专家根据指标间重要性从1—9打分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学者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21]。该方法的关键是运用成对比较法,根据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本文最终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1。

3.3 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C表示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和综合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是指数,Xi表示各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Wi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按照自动断点法,将计算求得的应急能力指数划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

4 结果与分析

4.1 灾前准备能力评价

灾前准备能力是指为了预防、消除和应对灾害的发生,提前进行人员、财政、物资等方面准备的能力,灾前准备越充分,应对阶段越高效。应急准备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比重以及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图2a可见,新乡和洛阳的灾前准备能力最高,两市差距较小,准备能力指数均在0.8以上;开封、安阳、濮阳三市灾前准备能力也较高,而郑州、信阳和鹤壁的灾前准备能力最低。从指标分析来看,政府公共安全、医疗、交通、教育等财政投入比重对此能力影响很大。新乡市政府在公共安全、医疗、交通、教育的财政投入比重都比较大,均排在全省前五名,所以新乡市的灾前准备能力最好;而处于最后一位的郑州市则在关键性指标上分值不高,尤其是在交通、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比重很低,公共安全财政投入比重也不高,导致郑州市的灾前准备能力指数较低。

注:(a)灾前准备能力;(b)临灾预警能力;(c)灾中处置能力;(d)灾后恢复能力。

4.2 临灾预警能力评价

临灾预警能力是指灾害即将来临前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展开预警通知,使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灾害的性质、规模等初始信息,提早做好自我防护和紧急疏散等措施,以期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通达性上。河南省城市临灾预警能力整体呈现西北部较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的分布格局(图2b)。由于郑州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全省最高,分别为96%和28%,电视和广播覆盖率也非常高(99%以上),所以郑州市的监测预警能力最高,其次为济源、焦作、三门峡、新乡四市。而临灾预警能力很低的周口、驻马店、南阳和信阳等城市,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均分别低于45%和13%。

4.3 灾中处置能力评价

灾中处置能力是指在灾害发生期紧急调集相关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地现场处置和救援,挽救人员生命、减轻财产损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整体状况方面。从图2c可见,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城市的灾中处置能力较好,南部城市较差。灾中处置能力较高的城市有郑州、焦作、濮阳和鹤壁,信阳、驻马店和南阳三市灾中处置能力最低。

从指标上分析,郑州市的人均病床数量、民用交通工具数量和公共厕所密度均是全省最高的,而焦作市的社区服务设施密度全省最大,交通干线密度排名也非常靠前,因此这两个城市的灾中处置能力最好。信阳、驻马店、南阳等城市在交通、医疗和社区服务等关键指标上的分值都不高,造成了最终的灾中处置能力评价很低的结果。

4.4 灾后恢复能力评价

灾后恢复能力是指灾害发生后期,政府及个人投入人力、物资或资金,将经济、生活、工作等状态尽快恢复到常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财政、人力以及各类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总体看来,河南省城市灾后恢复能力中西部较好,东部和南部较差(图2d)。郑州市灾后恢复能力最好,其次为济源市,洛阳、三门峡、焦作和平顶山四市的灾后恢复能力也较高,而周口、驻马店、商丘和南阳等城市最低。具体来看,郑州市在政府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力比重、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比例等5项指标上均以绝对优势位列全省之首,其恢复能力指数也达到0.926;位列第二的济源市各项指标也都较高,灾后恢复能力指数为0.830。排名靠后的周口和驻马店,大部分指标都不高,尤其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上较其他城市相差不少,导致灾后恢复能力很低。

4.5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需要全面考虑灾前准备能力、临灾预警能力、灾中处置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才能得出最终结果。从表2和图3可见,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总体仍呈现北部较高、南部较低的空间格局。就具体城市而言,灾害应急能力最高的是郑州(0.762)和焦作(0.733)两市,应急能力指数均超过了0.7;而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四市的灾害应急能力最低,应急能力指数均不到0.57,其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财政投入是密不可分的,这与王瑛等对全国各省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22]。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可有效提升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理论,从灾前准备、临灾预警、灾中处置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河南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河南省城市灾前准备能力、临灾预警能力、灾中处置能力、灾后恢复能力及综合应急能力的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整体上均呈现出北部和西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的格局。②各城市中,郑州市灾害应急能力最高,其次为焦作市,而信阳、驻马店、南阳和周口等南部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最低。总体而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市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具有很大关系。

海南双核旅游城市竞合策略研究 篇8

作为我国两个颇具知名度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和三亚近年来的旅游业竞争趋势日益加剧,并由此引发旅游产品同质化,部分旅游设施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部分旅游城市(如泰国的帕塔雅海滩,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滩,印尼的巴厘岛)同处于热带,已经并仍将从三亚、海口抢走大批中国游客,构成海南省的严重威胁。2008年3月,国务院原则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海南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如何化竞争为竞合,快速提升省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对海口和三亚这两个省内旅游核心城市来说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客观剖析两城市旅游业的异同性,提出海南旅游竞合的策略构想。

一、海南岛内旅游业“双核”竞争格局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特色鲜明的热带旅游景观而著称。海口市和三亚不仅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方面位居海南省所有城市中的前两位,还是省内北南两端的两个旅游核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热带海滨旅游目的地。然而,近年来三亚的旅游品牌在国内享有盛誉,海口则逐渐沦为岛内旅游的通道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海口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列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获得比较明显的起色和改观。同时,三亚也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两市的“双核”竞争格局越发复杂。

(一)省域旅游业首位城市竞替

海口和三亚两市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一直占据海南省的半壁江山,2000年以后有了更明显的增长,2007年旅游总收入占海南省的79.0%,比2001年的58.3%增加了20个百分点。其中,海口市旅游业增长平稳,2004年以前,其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居海南省各市之首。此后,海口旅游业地位下滑,并迅速被三亚赶超。2005年三亚旅游收入首次超过海口,当年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2.2%,高于海口3.4个百分点。当年三亚游客数量也比海口多4个百分点。此后三亚实施旅游业“转型增效”战略,更进一步拉大了与海口的差距。2007年,三亚市旅游收入占全省的46.7%,比海口高14.4个百分点。目前,海口市无论在旅游总收入还是游客停留天数及人均消费等方面与三亚市均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海口通过对海口美兰机场的进港航班实行补贴、推出新的旅游产品等措施,力图缩小这种差距,2006年游客数量占全省35%,甚至超过三亚。根据不同年份两个旅游黄金周的抽样调查资料来看,虽然海口在游客的停留天数上与三亚仍有明显的差距,但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在逐渐接近,甚至偶有反超。

(二)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尽管海口和三亚在旅游资源方面各有优势,特色也比较明显,然而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两个城市没有注重挖掘特色资源的市场潜力,双方把视线过多集中在热带滨海自然景观资源上,结果造成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替代性竞争明显(见表1)。在这方面海口表现得更为突出。然而,由于其海滩与海水等旅游资源条件均不如三亚亚龙湾,缺乏视觉冲击力,因而一直处于劣势。对于三亚及整个海南省而言,因为缺乏其它层次高、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补充,旅游产品仍显单一,同国内发达的旅游地区相比,游客的停留时间和实际消费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海口市旅游局调研资料,经整理。

(三)境内客源市场结构相似

两市旅游业仍以境内客源为主,而且来源地构成极为相似。总体来看,游客分布较广,遍布全国各省区,但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尤其目前以广州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京津唐地区等三大地区的游客量占到各市的3/5左右。从省区来看,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是两市重要的客源地。

(四)城市定位愈激两地竞争

海口市打造“阳光海口”的城市形象,提出要建成“国内外著名、国际一流的热带滨海休闲特色的旅游都市”。三亚则突出“永远的热带天堂”这一城市形象,旨在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然而,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既是海南旅游业明确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将来各城市争取更多高端价值游客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海口的“热带滨海休闲”项目也将成为三亚实现其城市目标定位的战略重点。事实上,海口市近年来一直将三亚视为直接的竞争对手,而三亚在新型旅游产品(如温泉旅游、竞技体育旅游等)开发时也存在与海口雷同的情况。

(五)低水平竞争与重复建设

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的各类旅行社对两市竞争格局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低价促销是省内旅行社多年来的主要竞争手段,甚至有时出现恶意削价竞销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其中,各城市景点的折扣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企业的产品推介,因此大量的纯商业行为充斥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当中。调研发现,除了旅游产品具有同质性之外,海口由于各景区(点)的折扣比其它城市低得多,因此在很多旅游社的产品推介中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颇具特色的景点游客也很稀少。另一方面,过度竞争导致两市为吸引客源、增加创收而盲目开发并重复建设与类似的旅游产品。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前期科学论证,仅贪图短期的经济效益,有些景区游客量较少或过饱和,出现资源利用率较低或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国际旅游岛”建设与两市合作基础

虽然海口与三亚旅游业竞争明显,但实际上两市无论在城市职能、旅游资源特色还是未来高端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均有互补性和差异化的特征,合作空间较大。尤其“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实际上更是较好的合作契机,能够将两市从单纯的竞争关系转为更好的竞合格局,从而充分利用特区优势、资源特色创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旅游业特色和国际品牌。

(一)“国际旅游岛”项目启动

为推进旅游业国际化水平,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构想,目前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和支持,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这意味着海南旅游业将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以吸引更多高端游客的吸引力,提升其度假旅游品牌的国际市场价值。这种转变也表明海南将更注重与海外尤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其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最大的海上旅游运动基地、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购物天堂和度假天堂。这个目标无法依靠某一个城市来实现,需要整合众城市的特色与优势,创造整体竞争能力。三亚和海口应该且可以发挥岛内南北两端的极核作用,带动琼海、万宁等中小城市,全方面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国际化。

(二)城市职能的差别化

城市职能差别化可以使各城市提供多种不同的旅游服务产品,从而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亚是专业化特征较强的旅游城市,国内外知名度较高,游客量较多,甚至成为海南旅游的代表,然而在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先天不足,不适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内在需求。海口市则集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于一身,具有综合职能优势,产生强烈的聚集效应。目前,海口集中了9所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全省共15所)、全省90%以上的旅行社总部,并且各种休闲度假设施和医疗保健设施比较齐全,成为重要的旅游信息集散地,在满足游客需求上与三亚能够相得益彰。

(三)旅游资源/产品的互补性

虽然海口海滩、海水等热带滨海自然景观资源逊色于三亚,但是在全国滨海城市中仍属上乘。而且,海口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火山口地质公园及野生动物园等特色资源在国内都属精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近年来海口开发了体育竞技旅游、温泉度假旅游和高尔夫旅游等新产品。此外,海口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如海瑞墓、秀英古炮台),只是缺乏重视,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能形成如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品牌效应。这些资源和产品都能与三亚形成较强的互补,从而也能改变“海南无文化”的认知误区。

(四)境外客源的异构化

同境内游客相比,海南省的境外游客数量规模较小(如2006年为13.11万人次,是境内游客数量的2.5%)。海口的国际客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以日韩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主,2006年来自这四个国家的游客数占海口国际游客数的70.6%。此外美国游客占到5.5%。这些游客以商务旅游为主,并青睐于海口费用较低、环境较好的高尔夫球场。三亚的国际游客来源地相对比较分散,俄罗斯是其最集中的海外客源地,2006年俄罗斯游客占三亚国际游客量的27.2%,深受三亚热带气候条件及“3S”旅游产品的吸引。其次,日本、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四国游客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差异化的境外客源市场结构意味着两市旅游产品对于海外不同的客源市场来说各有特色和优势,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增强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拓展海南的国际市场,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两市竞合策略

未来海口三亚旅游业的功能定位要有所侧重,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海口利用省会城市的综合职能优势及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可以注重集商务会展、科学考察、康体娱乐、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三亚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进一步开拓运动竞技、休闲度假、热带海岛风情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开发。

(一)并头推进旅游管理创新

首先,两市竞合需要建立由两市政府高层决策者领导下的旅游协调机构,负责联系并处理城市之间的合作事务。鉴于区域旅游促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该协调机构可下设旅游联合促销部门,专门筹划并协调以两市为首的区域营销。其次,海口和三亚都缺乏国际化的旅游管理经验,合作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很有必要。因此一要规范政府自身的管理行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二要加强旅游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整顿地方市场秩序,提高地方旅游业界的自律行为;此外,加快探索海南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模式,为海南旅游业注入国际商业资本,推动旅游业国际化进程。

(二)合力组建跨区域旅游集团

针对目前大型、国际化旅游企业少的现状,积极推进两市合作组建跨区域旅游集团,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鼓励两市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按照政府牵桥搭线、企业自愿联盟的原则,鼓励两市旅游企业进入对方区域甚至跨越省域开展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资本扩张,组建区域化的旅游集团。三是,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或大集团,促进旅行社的多种资本结构,鼓励和支持区外资本参与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已有旅游企业的改造。此外,鼓励中小型旅游企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或连锁经营或会员制,或通过与大企业或中小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使企业服务标准化、快捷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

首先,以海口、三亚为首,联合琼海、万宁等其它城市,整合岛内优势、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开发规格与水准,构建融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疗养度假、娱乐竞技、商务会展于一体的热带海岛旅游产业格局,以此打造海南省的区域品牌-“中国热带海岛,东方度假天堂”。其次,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海口和三亚共同研发、论证并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专项旅游产品品牌,诸如豪华邮轮旅游、海上娱乐旅游、海底探险旅游、热带丛林旅游、康体旅游、竞技体育旅游等旅游精品。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旅游线路,联结两市的同类异质产品,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第三,加强城市合作,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文化内涵。新型旅游产品的设计还可以挖掘两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尤其是海南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与文化历史,如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文物古迹、海岛饮食文化等,并可以参照云南通票模式或长三角旅游卡等,采取跨市景区点通票制。

(四)联合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一,联合策划、共同承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及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两市尤其可以考虑整合现有的各类旅游促销活动,集中优势资源、统筹时间规划,以比较成熟的旅游促销活动(如中国(海口)国际旅游商品交易会、海南国际椰子节等)为依托,联合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型旅游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企业及游客。第二,用足用好特区优惠政策,在海口与三亚之间合理分配并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提升国际交流与联系的便捷度,并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第三,在巩固国内东部沿海客源的基础,进一步开拓中西部客源市场。同时,继续巩固和拓展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目前主要境外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欧洲、北美洲客源市场,并努力开拓南亚、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新兴客源市场。

(五)携手促建跨市域旅游服务体系

首先,两市共同探讨,建立并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其次,联合其它城市,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实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同时,两市可以考虑试行旅游交通通票制业务,并培育跨市汽车租赁连锁公司,为游客(尤其自助行游客)提供无障碍交通便捷服务。再次,充分利用海口市的旅游职业学校等院校优势和旅行社总部优势,联合两市旅游知名企业,建立一支由院校教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职业培训师构成的培训队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接洽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加强两市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人员。

摘要:城市竞合发展正成为增强地区整体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由于产品同构性、地域临近性、客源市场及规划定位相似等因素,海南省海口和三亚两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忽视了合作的可能性及其潜在收益。在合理进行差异化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两市可以合作推进旅游管理创新,组建跨区域旅游集团,打造区域旅游精品、联合促销开拓客源市场,促建跨市域旅游服务体系等,共同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城市竞合,海南旅游业

参考文献

[1]邢治华,刘靖.浅论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2):25-28.

[2]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6):34-37.

海南省城市 篇9

2011年初,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在中部地区形成一个城市、产业、人口的集聚区域, 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据专家分析, 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中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30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算, 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万~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增加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但同时也给失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从根本上关心失地农民生活, 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不仅是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顺利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全面统筹发展的要求。

二、失地农民养老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 土地流转和农民工潮的出现,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的新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内关于失地农民养老和土地流转的文献也是比较丰富的, 具体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从失地农民养老面临的问题来研究。

伴随着土地流转, 失地农民的养老也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郑功成认为,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缺失以及一次性补偿政策的缺陷, 造成失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 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 进而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严虹霞、张宏 (2007) 等指出, 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稳定社会秩序,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必须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2.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建构问题的研究。

对于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的问题, 李灵毓、徐秀丽 (2010) 认为,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应该遵循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探讨, 从尽量不要造成制度碎片化的角度出发, 适当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而刘儒婷 (2011) 则强调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社会保障应是一个系统的体系,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问题, 需要设计一个更全面、更安全、更科学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到, 观点主要集中在针对问题本身以及构建模式上, 而缺乏在新形势下, 切实的与新农保相结合, 走出一条既带有失地农民特色, 同时又不乏在新农保的框架下去进一步的审视失地农民养老问题。

三、河南省失地农民养老面临的问题

1. 土地流转影响了失地农民自主养老的经济来源。

土地流转后, 失地农民面临多样化的非农就业机会, 很多研究者利用村级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这种驱动力也直接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从我们调查统计中可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土地平均补偿价格是6 287.72元/亩, 可是, 这里是一次性给付的补偿款, 也就是说,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土地三十年不动”的政策, 6 287.72元/亩是农民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所获得的补偿;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补偿价格的众数 (300元/亩) 更能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我省的普遍情况, 而它只将近家庭平均年收入的1.7%, 是家庭农作物或农业平均收入 (6 229元) 的4.8%左右。这样的后果在一定时期之后, 使失地农民在自己未来的养老中缺乏土地的保障, 进而影响他们养老的经济来源。

2. 政府对失地农民补偿方式单一, 加深了农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由于当今土地补偿形式过于单一, 主要以现金补偿和一次性补偿为主。虽然这种安置方式简便易行, 但是, 多数农民在现金消费上存在短期行为, 有限的补偿费用完以后, 失地农民又将陷入生活困境, 货币补偿对失地农民难以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使大多数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感到担忧, 一旦没有了土地, 他们觉得今后的生活就没了着落, 如果子女比较孝顺的还好;倘若子女不太孝顺的, 生活就更加没有保障。所以从我们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的期待值是很高的。

3. 失地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太少、养老待遇过低。

失地农民享受的养老待遇过低的重要原因, 是政府补贴太少。失地农民是一支不同于城镇职工的特殊弱势群体, 既无固定就业单位, 又无稳定收入来源。在没有第三方 (企业) 或社会出资的情况下,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途径是以个人出资为主, 政府补贴为辅, 甚至有意缩减政府补贴。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 失地农民谁出地, 谁才有货币支付, 甚至出现倒补政府的现象。与之相较, 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养老金中还享受各种政府补贴, 如生活补贴、物价补贴、年终单位福利补助等。而目前为止, 河南还尚未出台相关明确规定失地农民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比例措施。

4. 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及宣传不到位, 加剧了失地农民养老的风险。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是有高达48.2%的被访者选择了“现金补偿, 一次付清”这种补偿方式, 当笔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时, 得到了近乎一致的回答:“担心村领导贪污。”更让笔者不解的是,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问及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知晓度时, 仅有6.5%的人选择了“非常了解”, 有超过一半的人对这项政策是模棱两可。所以, 政策的透明度和农民对政策的知晓度, 是他们进行土地流转的前提和保证, 也是他们能否安心养老的政策保障。

四、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相关建议

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必然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针对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 紧紧的依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契机下, 寻找出可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方案, 从根本上保障失地农民进去城市后的养老问题。

1. 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 把失地农民也纳入到受保范围内, 使失地农民在离开土地后, 也相应的有了一定的养老保障。不过其中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省现有可查的有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直接依据也只有《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意见》中也只是提纲挈领的说明和规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般性原则和做法, 而针对失地农民的很多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待完善。基于此,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 要加强对地方各级实施部门的管理。从而保障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保障项目的实施, 确保失地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果实。

2.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提升制度的替代性和绩效性。

现存补偿标准是按照土地年均产值计量的, 但若土地的价值补偿仅以土地的产值为依据, 就不能体现土地价值的差异, 应该以土地收益为依据进行补偿。土地赔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的多少决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高低。首先, 属于公共利益征用土地应以土地市场价格为基础, 以相当补偿为原则, 提高征地补偿和安置标准, 一次性足额支付补偿安置费。其次, 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标准, 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总体水平。最后, 必须处理和协调好农民、集体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

3. 充分利用被征用后的土地资源, 重视集体经济。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 国家考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的现实情况, 会给农村集体留有部分土地, 以便发展集体经济。地块的位置和用途主要考虑农民的今后生活出路问题, 再加上原有的宅基地, 土地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合理规划土地的使用, 将节省下来的土地用于发展物业, 强大集体经济在农民失去土地之后的重要作用, 弥补因土地征用补偿不足而导致没有足够的钱用于村民的养老保障支出的缺憾。

4. 规范各级工作人员工作方式和行为, 提高其信誉度。

土地流转制度的规范和健全, 是影响到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和积极性, 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养老质量和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前所面临的是, 基于基层领导在政策以及实施措施上的不到位, 他们缺乏对政府的信任。更进一步的, 影响了他们转化成失地农民之后对未来的担忧。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失地农民的经济保障问题, 政府应该明确职责, 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相关制度, 并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社会也应有明确的制度和法律依据, 让家庭以法律为主、道德为辅来维系家庭养老机制的运行。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做出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信勇, 蓝邓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构建[J].中国软科学, 2004, (3) .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金松青, KLAUSDEININGER.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J].经济学季刊, 2004, (4) .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 (豫政[2009]94号) [Z].

[5]严虹霞, 张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07, (5) :103-107.

[6]李灵毓, 徐秀丽.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2) .

[7]刘儒婷.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1) .

河南省城市雨洪利用分析与探索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形势,雨洪水利用,效益,河南省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占全球水资源的6%, 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4位, 但人均只有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 在世界上名列121位,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 全国660多个城市中, 缺水城市有400多个, 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北方城市占71个, 南方城市为43个。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59个, 缺水县城155个。在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 由于缺水, 已经实行定量配水、停工待水或避高峰让水、提高水价等节水措施。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大连、重庆、昆明、沈阳、郑州、武汉、西安、西宁、太原。

河南省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省份,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城市的缺水日趋严重, 到2010年, 河南全省将缺水60亿立方米。因此, 寻找一个解决城市缺水、缓解城市用水严重不足的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河南省水资源形势分析

目前河南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4.58亿立方米, 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0%, 其中山区为38.87亿立方米、平原为131.77亿立方米, 二者重复量为6.0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多年平均为163.00亿立方米, 其中山区为28.47亿立方米、平原为134.53亿立方米;深层承压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47亿立方米。按地下水类型分, 在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中, 松散岩类孔隙水占77%、岩溶裂隙水占12%、基岩裂隙水占11%。

在这些可开采的地下水中约7.27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面积44%) 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 约8.08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面积48%) 的地下水资源需要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 约1.21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面积7%) 的地下水资源不适宜饮用, 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 约0.13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面积不足1%) 的地下水需要经过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在分布上, 豫西南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直接饮用, 但豫北、豫东南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水质较差;全省主要城市, 如郑州、商丘、许昌、濮阳等市 (区) 的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 水质呈下降趋势, 其中郑州水资源总量13.39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2m3, 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0, 缺水形势十分严峻。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 豫北、豫西丘陵山区和豫东平原分布着与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 全省有近千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另外, 河南省还有18个城市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濮阳、郑州、开封、许昌、洛阳已发生地面沉降,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还使平原湿地萎缩、地表植被破坏, 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近20年来, 全省用水量急剧增长, 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3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目前, 豫北除沿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 郑州、许昌、商丘等城市地下水严重超采, 豫西山区还有200多万人需要解决饮水问题。与此同时, 水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 据悉, 全省的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每1kg粮食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2 雨洪利用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

利用屋顶积雨、庭院水泥地面和道路透水地面等拦蓄装置收集雨季降雨, 并将其经专门设计的输送系统运输储于生态水池中, 雨洪水经环保处理后可用于冲厕、绿化等。这样既减少了暴雨径流, 防范了雨洪灾害, 回补了地下水, 还实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合理调配, 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在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经验与成熟的技术, 其中孙绪金教授等研究的城市“防洪及雨洪利用工程新技术”的成果最切合郑州地区雨洪利用的实际。

2.1 城市雨水积蓄系统

雨洪水利用主要通过集雨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储存, 可设计为单体建筑的分散式系统, 也可在建筑群或居民小区中设置葫芦串式的储水池。系统由集流、输水、净化过滤、储水 (地下水池或水箱) 、提升及用水6个子系统组成 (见图1) 。

2.2 雨水集流子系统

集流系统包括屋顶、硬化路面和场地。屋顶集流包括屋顶集雨管道、初期弃流装置及雨水过滤管。

2.3 雨水输送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输水管、河流水沟构成, 作用是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净化过滤系统和储水系统。

2.4 雨水净化过滤子系统和储水子系统

雨水净化过滤系统包括沉淀池、净化过滤装置和储水池3个主要部分。其中净化过滤装置由粗沙、砾石、土工布、棕榈和粉煤灰及相关箱体或混凝土砌筑体及盖子组成。储水子系统为地埋式混凝土储水池或传统的水窖、水井、集水罐、集水箱等。经处理后的水质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 经净化处理的雨水CODCr、SS两项指标达到了生活杂用水和绿化用水的标准 (见表2) 。

3 雨水与可利用雨水资源量的估算

3.1 雨水资源量的估算

以郑州市新东区的华北水院为例, 郑州市年平均降雨量为637.05mm, 年平均总降雨量为503 588m3, 降雨汇水面积主要为建筑物屋面、道路及绿地的面积总和。新东区水院用地面积为107万平方米, 建筑物屋面年平均径流量为245 391.66m3, 道路年平均径流量为72 098.18m3, 绿地年平均径流量为12 040.25m2。根据降雨量公式Re=ψ×A×Hn, 式中ψ为径流系数 (m3) , A为汇水面积 (m2) , Hn为年降水量 (mm) , 计算新东区雨水资源总量为329 530.04m3。2003年郑州市区建筑、道路、绿地占地情况及径流系数见表3。

郑州市城区雨水资源总量 (Re) 为: (1) 建筑物面年平均径流量:Re1=ψ×A×Hn=97.91×106×0.75×637.05×10-3=4 678.02万立方米; (2) 道路年平均径流量:Re2=45.67×106×0.75×637.05×10-3=2 182.06万立方米; (3) 绿地年平均径流量:Re3=68.82×106×0.15×637.05×10-3=657.63万立方米;总和Re=Re1+Re2+Re3=7 517.71万立方米。

3.2 可利用雨水资源量的估算

根据公式Q=Hn×A×ψ×α×β, 式中α为季节折流系数 (郑州6~9月α=0.65) , β为初期弃流系数 (郑州β=0.87) , 计算得出屋面雨水可利用量为:Q1=136 769.00m3;道路雨水可利用量为:Q2=40 771.49m3;绿地雨水可利用量为:Q3=6 966.47m3;雨水可利用总量为:Q总=Q1+Q2+Q3=186 505.47m3。

由于郑州市城区建筑物面积占市区面积的62.22%, 道路占29.03%, 绿地占8.75%, 由此估算郑州市的年平均雨水可利用总量为:Q1=637.05×10-3×97.91×106×0.75×0.65×0.87=2 645.42万立方米;Q2=637.05×10-3×45.67×106×0.75×0.65×0.87=1 233.95万立方米;Q3=637.05×10-3×68.82×106×0.15×0.65×0.87=371.89万立方米;Q总=2 645.42+1 233.95+371.89=4 251.26万立方米。由此可见, 郑州市的年平均雨水可利用量是相当可观的, 为4 251.26万立方米, 经过近5年的发展和房屋开发, 郑州市的面积几乎又增加了1/2, 尤其是道路的面积增加得更多。

河南省目前有18个省辖市, 除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周口市区面积大约为郑州市市区占地面积的1/3外, 其他省辖市约为郑州市的1/2。根据上述计算公式估算河南省城市年平均雨水可利用量为:Q全省=4 251.26×104×1/3×5+4 251.26×104×1/2×12+4 251.26×104= (7 085.43+25 507.56+4 251.26) ×104=36 844.25万立方米。

4 雨洪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雨洪利用作为公益事业, 不仅具有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有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4.1 经济效益

一是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雨洪利用运行费用低廉, 比较效益十分突出。目前郑州市的绿地用水费用为3.8元/m3, 而收集雨洪水的年运行费用为0.10~0.20元/m3。那么, 河南省收集雨洪水的运行总费用为:Y=36 844.25×104×0.2=7 368.85万元。雨水收集后全都用于绿地灌溉或冲厕不扣除运行成本时, 全省的雨水利用总费用为:X=36 844.25×104×3.8=140 008.15万元 (绿地用水现价为3.8元/m3) 。可节约用水费用:140 008.15-7 368.85=132 639.30万元。二是减轻了市政排水管网的负担, 小区雨洪利用工程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建造大型污水处理厂、收集污水管线和扩建排洪设施的资金, 并可减少排水投资以及原有设备和市政排水管网的维护费用。

4.2 社会效益

雨洪利用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的用水负荷, 而且还可以减轻和消除由于降雨带来的城市洪灾, 能增加城市区域地下水涵养, 缓解地面下沉, 提高浅层地下水位, 并能长期保持浅层地下水位的稳定性, 保证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正常互补, 保证地表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用经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代替地下水作生活杂用水、市政用水, 不仅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还可节约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

4.3 环境效益

城市雨洪处理水可用于喷洒路面, 降低和减少城市路面扬尘, 提高城市大气质量;还可用于浇灌城区内的花木植被, 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雨洪水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一些城市严重缺水的一项基本措施。经收集、储蓄和适当处理的雨洪水CODCr、SS两项重要指标可以达到城市污水再生杂用水水质标准 (GB/T18920-2002) 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1992) 的要求, 可用于农田灌溉和城市绿化及冲厕。雨洪水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显著, 仅雨水收集一项就可为河南省城市节水36 844.25万立方米, 创造经济效益132 639.30万元;社会效益可观, 可大大缓解城市用水负荷, 还可减轻和消除由于降雨带来的城市洪灾, 并能增加城市区域地下水涵养, 缓解地面下沉;环境效益明显, 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绿化和美化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GB/T 18920-2002)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海南省城市 篇11

新中心耸立新地标

2009年12月15日,央企中铁置业在10分钟内击败18家开发商,斥资16.8亿元斩获位于三亚市区的112亩靓地。两年后,在这片原本属于行政保留地的地块之上,耸立起三亚首座国际滨海度假综合体,并拥有一个响亮又富有诗意的名字——中铁·子悦薹。

与前两年的一线滨海物业相比,如今三亚的投资热点在“月川新城”。“月川新城”是三亚正着手大力开发建设的新区,建成后将成为新三亚城市中心。目前该板块已吸引中国中铁、万科地产、中信地产等实力地产商的入驻。资料显示,“月川新城”将建设成以大规模商业配套、主题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大型生态公园、高档度假居住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心,也是全国唯一拥有湿地的CBD。眼下三亚海景物业的价格已经站稳高位,但产业发展、城市配套的缺乏一直是其“软肋”。随着未来三亚城市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新城市中心的升值潜力或将全面超越湾区。而对于投资客来说,该板块的价格尚处低位,未来还有很大的上行空间。

如今在月川新城的迎宾路上,16幢原创度假风格的经典在建楼盘显得极为出挑,无论是公寓洋房装修后层高净高2.8~3米还是房间内丰富的多功能空间组合,都远超三亚其他高档楼盘。一直不显山露水、低调示人的中铁置业终于用事实回答了所有的疑问:只为国际岛而来。

“得来不易,更应珍惜。”三亚中铁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超骏透露,正因为子悦薹是中铁置业在海南开发的第一个项目,肩负着打造中铁置业品牌高端产品形象的使命,所以项目在前期定位、产品规划、建筑施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倾注了中铁置业全部的心血,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打造出真正属于三亚的顶级度假豪宅。

据悉,中铁置业邀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澳大利亚柏涛执笔担任项目的整体规划,不仅有城市中心低密度退台花园洋房、一梯二户纯板式高层景观豪宅,更将拥有三亚第一个引进国际商业品牌的商业中心以及第一个“生活家”高端服务滨海度假主题公寓,第一个位于三亚市区的奢华精品度假酒店,这也改变了三亚城市中心没有高星级酒店的历史,开创了三亚度假生活的新格局。此外新建的三亚第一个甲级写字楼,将成为当地城市新地标,全面提升城市商务环境,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产业中心。可以说,该项目的诞生,将有望改写三亚的城市发展历史,它将三亚分散的商业经济、消费文化成功聚合,形成了三亚旅游度假核心商业圈。它将从商业理念、消费理念、生活理念方面引领三亚城市新时尚,真正实现区域升级改造,为三亚商业经济发展起到示范性的标杆作用。

登顶之作引发全国关注

需要提及的是,开盘当天,数名新丝路模特变身“子悦薹大使”,与销售人员进行分组搭配,带领嘉宾们进行4套样板房的品鉴,63米宽的中央景观带同步展现。在深刻剖析国际滨海度假生活社区的同时,大方地接受全国同行的挑剔“审视”。

据悉,本次业内分享会吸引了超过300组房地产业内人士以及全国数十家地产媒体到场。一位来自香港一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同行向记者表示,中铁置业善于打造资源型高端社区,总能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属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另一位资深房产买家也指出:“它打破三亚只适合短期度假、度假公寓、度假酒店大行其道的现实,让世界级顶级度假生活在这里成为可能。它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滨海高端城市生活链,海居体验、时尚商业、休闲配套、高端物业等紧密融合,相得益彰。”

对于业内同行种种的认可,马超骏坦言,高端住宅不断升级换代的背后,支撑高端住宅的关键点一直有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是资源,二是品质。品质的不断提升就是进化,对自然资源的充分运用就是回归,放眼全球,真正的高端物业一定是稀缺资源的拥有者。

值得一提的是,子悦薹团队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多个豪宅项目的产品规划理念,聘请国际顶级的度假、养生、园林、商业、建设、规划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门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对子悦薹国际度假综合体价值服务体系的构建。针对未来高端投资度假居住类客户,构建了包括国际化休闲商业、资产管理服务在内的七大综合度假服务体系。同时考虑到三亚特色的度假生活习惯,在产品的设计上合理地增大了户外活动的空间,花园洋房每户都有大露台花园,超过100平方米以上的公寓则赠送超大的室外景观泡池。所有物业都为精装修交付,装修材料全部采用全球一线品牌,每户还赠送中央空调。在开盘环节,主办方特别针对前200名签约客户赠送全套的家具家电。而中铁·子悦薹老带新优惠活动于9月8日起全面启动,凡老客户带新客户成交,老客户可以赠送三年物业管理费,新客户可享受额外1%房款优惠。

“助您更黑”倡导健康时尚生活理念

在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一大批开发商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调控带来的影响的同时,也将行业竞争升级到新的高度。从品牌之争到项目之争,再到项目各项细节之争,名企、名盘再次充当楼市急先锋。

根据马超骏的说法,今年下半年中铁将推出以“三晒”为代号的行动,这是子悦薹项目下半年配合开盘的整体宣传代号,中铁力求将“三晒”打造为国际旅游岛时代一个新的度假生活标识。三晒,是子悦薹项目向社会传递的积极的、健康的、时尚的、品质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现代社会品质人群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的诉求。为了配合这一价值理念、生活态度的传播,子悦薹项目将在10月份拿出百万元巨资,在岛内启动“助您更黑,到访有礼”的活动,针对所有到三亚的客户,每人凭到三亚的机票相关信息即可到售楼处领取“助黑剂”一支。

海南省城市 篇12

一、研究方法

(一)假设

城市开放性特征由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信息外溢决定。本文研究的假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系统的封闭性。在湖南省城市间引力计算基础上,湖南省城市空间格局依赖于城市间引力的计算,这样分析思路集中,易获得最终结果。

二是城市间要素为线性双向流动。该假定使城市间关系不为复杂。

(二)模型的选取

本文希望运用改进引力模型公式与断裂点公式来衡量两城市间引力大小。并以此分析两城市引力的方向,两公式如下:

式中,Tij为i城市对j城市的吸引力;dik为i城市到另一城市断裂点;dij为i城市到j城市的距离;Qi为i城市的质量,Qj表示j城市的质量;k、α、β、λ为系数,德尔菲法确定:k=1、α=1、β=1、λ=2。因此,对于两城市问的引力模型,可写成Tij=QiQj/d2ij。

(三)指标设计

1. 城市质量指标。

本文用城市质量指标衡量城市综合实力。根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四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加入各地区教育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个数。因此,城市质量指标可表示为:

Q-城市质量,G-地区生产总值,P-中心城市人口,C-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地区教育情况,N为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个数。

2. 距离指标。

距离指标可以衡量两地区之间空间间隔与便捷程度。两地的实际距离用两城市公路里程与直线距离的几何平均值表示。

d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H为主要同行公路里程数,L为两地实际地表直线距离。据此算出的两城市间距离。

二、湖南省城市间引力

(一)城市综合质量与综合距离

下表为根据上述引力模型得出的2012年湖南省各地级城市综合质量。

(二)城市间引力

依据公式(1)计算湖南省城市间引力,并依次排列。城市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用d表示,此外引力存在方向的,这要结合城市间的断裂点综合分析。以常德—长沙为例,两市间的吸引力大小为1.53,但两城市之间断裂点位于靠近常德市一侧54.2km处,表明长沙市对常德市的吸引力较强。

(三)城市间的断裂点

为了能够判断城市之间引力的方向,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湖南省各个地级城市相互间的断裂点值信息。如果一个城市对另一城市的引力值大于1,即达到显著标准。且断裂点值在两个城市间距中点以后,位置靠近另一城市,说明该城市对另一城市吸引力较强,断裂点值与引力值数值越大,就说明该城市对另一城市引力越强。

三、讨论

通过上述各个地级城市的综合质量与城市间引力和断裂点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地级城市之间已形成明显的空间格局差异。

(一)显著的区域差异

表1的数据为根据公式(1)计算出来的各个城市的综合质量,能反应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综合质量高低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湖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综合质量远远高于湖南其它13个城市。环省会城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岳阳市以及常德市综合质量仅次于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位于湖南西部的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湘西自治州综合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二)省会长沙的经济中心地位

长沙市综合质量379.1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40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个数多,并且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更是集中了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

根据长沙市与其他各地级城市的引力值分析,长沙市与益阳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常德市、岳阳市、娄底市间的引力值较大,长沙市以及成为湖南省最具中心辐射地位的城市。经济中心地位明显。

(三)城市群已经形成

根据引力值可知,长沙市与周边株洲市、湘潭市间的引力值均达到10以上,株洲、湘潭之间的引力也达到了14.75。“长株潭”核心城市群已形成。且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三市之间作用较强,各城市之间距离相近,并形成环洞庭湖城市群。由于湘西三地区(怀化、湘西与张家界)远离经济中心长沙,其接受中心城市长沙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微弱。

(四)极化效应明显

“长株潭”最为湖南最核心的城市群,能快速地带动湘北地区经济发展。长、株、潭三城市空间距离非常近,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能充分自由流动。在“长株潭”城市群中,长沙作为核心中心城市,其与其他各城市之间的断裂点均靠近各城市中心区域,一方面表明其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较明显,另一方面表明“长株潭”核心城市群具有明显的极化效应。

四、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引力模型与城市断裂点公式对2012年湖南省14个城市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城市综合质量能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质量即经济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个数以及中心城市教师人数作为参数引进到综合质量指标的衡量当中更能客观反应一个城市综合质量水平。

第二,构建引力模型,将物理分析两者之间通过距离产生的作用运用到分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引力大小,其结果具有科学性,能反应出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城市断裂点公式结果,湖南省城市体系较成熟,“长株潭”核心城市群已形成,中心城市长沙对周围城市辐射作用明显。但省内城市发展不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性差,湘西、湘北、湘南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参考文献

[1]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4-10.

上一篇:学校管理艺术下一篇:自主合作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