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共9篇)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 篇1
实验二 城市人口分析——人口在城市内的迁居问卷调查
一、概述
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城市人口迁居有时也称城市内的迁移。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迁居会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城市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性分化,城市内住宅位置的变化在改变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移动以其所具有的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结构上的选择性对迁入、迁出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人口移动直接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总量,并通过转移生育间接影响两地的人口数量对比;其次,人口移动所可能引起的生育行为变化将改变两地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此,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及发展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另外,人口移动将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人口移动导致的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有两种情况:集聚性的迁移将会强化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而扩散性迁移则使人口分布趋于平均。人口和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还可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
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入迁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农业移民中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但也有少量因人口入迁后对生态环境加以科学治理而使其得到改善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通过对一个区域(如工业区、街区等)人口与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讨论,有助于了解人口这一因子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为城市人口容量的界定提供理论支持。
三、仪器和用具
调查问卷表、采访记录本、实地采集调查记录本等。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满意度调查
(1)工作与生活空间的满意程度
(2)绿化面积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3)用水现状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4)休闲空间的满意程度
(5)空气等其它生态因子的满意程度等
2.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
(1)经济属性特征
调查发生迁居的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情况
(2)家庭结构特征
调查二代三人户、二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三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等各种类型家庭的比例。
(3)职业结构特征
调查工厂、公司类和商店类单位、科研、文教、卫生类单位、机关单位等从业人员比例。
(4)教育水平特征
调查初、高中受教育者、受过大专和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调查小区居民户迁居率、均迁居次数、一次迁居户数及比例、二次迁居户数及比例等数据。
(2)迁移方向性特征
(3)迁移距离特征
(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按上述的内容设计问题,包括满意度调查、迁居者属性特征调查以及人口迁居特征调查。其中人口迁居特征调查方法①迁移方向性特征调查方法: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以便分析迁居的方向性特征和空间特征;②迁移距离特征调查方法:把迁居距离分成215km、215~5km、5~7km和7km以上的4个等级来说明迁居的距离特征,分别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③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方法:把城市地域划分为CBD(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划定的范围)、旧城区(1949年时的建成区)、新城区(解放后的建成区)三种空间类型,并将人口迁居的空间类型组合为9种:CBD-CBD、CBD-旧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CBD、旧城区-旧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1.满意度调查
表1-2-1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工作与生活调查小
不意区 满
空间的满意程度 一
满
不满意
绿化面积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一
满
不满意
用水现状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一
满
休闲空间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空气等其它生态因子的满意程度等 不满意
一
满
公共设施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学校数量与规模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一
满
一满一满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2.迁居者的属性与类型特征调查
表1-2-2a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总计
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
1000元以
下
1000~2000元
2000~
5000~
10000元以上
二代三人户
家庭结构特征 二代四人户
三代四人户
三代五人户
5000元 10000元
表1-2-2b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表
调查小区总计
职业结构特征
工厂
公司和商店类单位
科研、文教、机关卫生类单
单位
初中以下受教育者
教育水平特征 初、高中受教育者
大专和本科以上高等受教育者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表1-2-3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总计
迁居率(%)
户均迁居次数
一次迁居户二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数及比例
三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四次迁居户五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数及比例
(2)迁移方向性特征
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画出迁移方向性特征图(3)迁移距离特征
表1-2-4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总计
原居住地 迁居距离215km以上
迁居距离215~
5km
迁居距离5~7km
迁居距离7km以内
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表1-2-5小区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CBD-CBD
CBD-旧城区
总计
CBD-新城区
旧城区-CBD
旧城区-旧城区
旧城区-新城区
新城区-CBD
新城区-CBD
新城区-旧城区
新城区-新城区
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段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迁移原因分析
2.迁居类型与特征分析
六、结论与建设
1.你的调查分析结果说明或解释了什么问题?
2.对城市人口的更加合理迁移和分布提出一些建议。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 篇2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 篇3
摘要: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收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态城市是一个高效、和谐、生态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新环境,是一个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念;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十七大后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基于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通过对以往发展模式中的弊端进行反思后作出的理性的选择。不合理的城市建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生态住区、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城市逐步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主题。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阶段,顺应时代潮流,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进入90年代后,一些地方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逐渐得到优化。但是,产业结构中的矛盾依然十分严峻。对于农村来说,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产率低下的现状,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十分多;工业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内部结构组成结构依然十分不合理,各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从整个结构上来看依旧属于粗放型增长的经济模式。
(二)城市地域空间的恶化
在以往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非开放空间的营造和布局,而忽略了对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当前很多城市中,开放空间逐年减少,其具备的生态效益也逐步弱化,导致当前很多城市的生态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
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城市的生态建设。比如,城市数量的急剧扩增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人口素质、就业、医疗等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城市不断扩张与城市生态资源承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等。
(四)伪生态现象突出
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束缚,很多城市往往只注重市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清洁卫生的环境,大量进行生态绿地建设,多数只停留在城市内部外观层次上的生态建设。而对于城市以外的乡村,基本上没有做过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这样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对策分析
(一)建立生态环境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环保意识
在对干部进行考核时要摒弃以往只对经济绩效进行考核的模式,这种模式会使得干部在其任期内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在考核制度方面进行改进,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到考核的体系之内,倡导绿色GDP。同时,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质量。
(二)编制城乡综合生态区,做好城乡生态规划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必须依据生态学原理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把生态建设中的每一个单项规划进行必要的汇总和综合,这样便于在生态层面上去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或者是景观规划等更高一级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单项规划之间的交叉联系,在生态学的角度对每个规划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生态城市规划不能离开城乡综合生态区划的进行,依据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与发展特点来划分成不同的地理单元,统筹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三)推进生态社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社区是市民生活的地方,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其生态建设和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社区的建设应当强化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功能,从整体来考虑社区的生态建设,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聚居地。同时,要加快城市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粉尘等对生态环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在城市建设中,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从生态层面对城市的工业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各个产业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组合,使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废品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四)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定位。不同区域、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将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时期。实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同时为了也要顺应世界的潮流,赶上新技术革命。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上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加强城市间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核心,而区域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区域与城市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整个区域的层面来进行城市的规划,实现生态建设中的协调发展。
三、结语
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生态问题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失误建设越来越重视。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协调的生态规划设计,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出更多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城市、花园城市。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吴克昌.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07(02):132-133
[2]李力,宗跃光,胡道生.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7):67-73
[3]徐涛.生态文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刍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5):110-113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篇4
复习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P3)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1、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2、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P12)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是空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P17)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位置。(P22)
7、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8、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9、生态系统:生态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P29)
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P42)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市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P65)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P73-78)
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开发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1、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循环、信息传递。(P84-99)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分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P108-120)
a)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c)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d)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e)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
f)城乡生态问题严重。
第六章: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概念: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P135)
2、城市生态规划的定义: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浮躁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P137)
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P138)
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P139)
5、城市生态规划步骤:(P141)
第七章: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市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P157)
2、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P1578-158)
A)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B)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C)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D)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E)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F)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3、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P159-161)
A)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B)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
C)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D)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E)防治城市污染;
F)保护城市生物;
G)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章:环境概论
1、环境的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194)
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P200-203)
A)臭氧层耗损
B)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C)酸沉降危害加剧
D)生态系统简化
E)森林锐减
F)土壤退化
G)淡水资源危机
H)海洋环境污染
I)固体废物污染
J)有毒化学品污染
3、中国的环境问题:(P203-210)
4、环境污染:(P210)
1、城市环境基本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P228)
2、城市环境效应:(P230-233)
3、城市环境容量:
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影响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城市环境容量若干类型: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自然环境容量(P234-241)
第十二章: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环境质量的概念:是指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P307)
2、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P307)
3、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P308-310)
A)城市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调查分析
B)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C)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D)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的调查
E)环境质量研究
F)污染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G)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4、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A)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
B)区域开发的环境质量评价
C)战略性环境质量评价
1、层次:宏观规划;专项规划。(P345-347)
2、城市环境区划:(P360)
3、土地适宜度分析:(P361)
4、生态适宜度分析:(P363)
城市生态学论文 篇5
浅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本文意在研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应对的困难及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措施 内容:
自总书记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指示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如今,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一 生态文明城市概述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开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经济,拓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1]
生态文明城市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的,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的。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个方面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等各个方面是和谐的、有序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前提基础,人与人和和谐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城市不仅只是用绿色点缀的人居住的环境,而是富有生机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体。其次,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兼顾后代的人需求, “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核心内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社会属性,体现在经济配置上的效率、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社会分配上的公平同时起作用”最后,社会生产高效性。在社会的生产中,传统城市的生产方式是直链式的,而不是循环的,所以在生产时候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文明城市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低消耗的技术之上的,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保持发展的稳定性,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益。
[3]
[2]二 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危机
由于在城市规划之时,没有注重城市的环境规划,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经调查和研究,将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城市的固体废物来看,我国城市的固体废物泛滥成灾。这些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造成了环境污染。其二,从城市的水体质量方面来看,我国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高速增长,使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导致水体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污染极其严重。其三,从城市空气质量方面来看,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工业生产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些工业生产将粉尘、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二)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
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
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外围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外围的廉租房屋。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
(三)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及参与度不高
生态观念的树立是整个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观念,关系到人类如何认识自身在自然万物中的位置。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选择自身发展的模式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城市能否生态化、可持续地发展。而大多数群众这种观念意识并不高,甚至说没有,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意识与参与度是下一步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
三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措施
(一)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环境资源危机
建设生态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5]
[4]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践行生态道德,创造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人、哪一团体的事情,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一个人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必须从小开始培育,力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1]王良.生态文明城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1-01 [2]葛竞天.论生态省事建设[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8-01 [3]李霞.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4]任致远.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拙见[J].上海城市规划,2013(1)
《城市生态学》考试 篇6
1.城市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服务有哪些? 这些服务对于我们有什么意
义?
答: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3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
在城市中,从人类的生存着眼,绿色植物可使城市生态系统向更加健全的方向转化。园林绿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改善气候、净化大气和减弱噪音等3个方面。
2.城市气候与乡村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在规划设计中如何避开城
市中的这些不利因素?
答:热岛效应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或乡村的一种城市气候特征,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还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昼夜温差,以及灾害性天气:台风,热带风暴,伏旱,暴雨,冰雹,沙尘暴。由于城市里空气中的粉尘多,水蒸汽容易形成水滴,所以城市里下雨比较多,同理湿度也较大。城市里,由于气体污染等,使O3减少,所以紫外线比较严重(就是太阳辐射比较厉害)城市里车多,楼高,那就好比一个热炉,热量不能降下去,所以城市气温比较高。
在中国北方,由于城市周围环境破坏严重,所以沙尘暴很厉害,好象北京就是好例子。城市附近没有植被的保护所以当灾难性天气来临时(例如台风)城市会被正面侵袭,受害也严重城市的污染严重,好象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使得城市环境大受影响,造成了独特的环境。
3.城市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答: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了城市环境容量,使城市环境丧失了自净能力,污染物在城市环境中积聚,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城市环境特征的改变对原有功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包括病理、生理、遗传、致畸、致突变)或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危害或影响的现象,统称为城市环境污染。
从被污染的客体上来说可分为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于城市是人类高度聚居地,所以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较大。控制和消除城市环境污染的手段主要是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合理安排城市产业结构。
4.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答:
一、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
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沃尔特(Walter)也认为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口]。两位学者从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这一角度人手,着重说明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二、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恰林基(Tjallingii)在谈到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时,指出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从这一特性出发称可持续城市为责任城市(ResponsibleCity)E。两位学者都隐含了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具体说是围绕生产过程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均衡地分布农业、工业、交通等城市活动,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这主要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内坎普(Nijkamp)也认为城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地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人和技术产出,长久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巩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多数城市来讲,特别第三世界城市,只有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及物质产品的产出,这样才能永保其生命活力。
四、社会角度。耶夫塔克(Yiftache1)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应追求一个人类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的城市,以富有生机、稳定、公平为标志,而没有犯罪等叫。恰林基也指出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古两个方面:①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LivingCity),其应充分发挥生态潜力为健康的城市服务,不仅把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不同的环境适应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可持续城市是市民参与的城市(Participat—ngCity),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策。
5.城市与园林环境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
系?
答:一,是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二,是从省内情况来看,是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和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顺势而为。200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经济区和生态相结合,是我省首创,也是全国唯一。为了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立省、生态兴省”的目标,省委、省政府指派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共同制定了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评选办法,并要求各设区市以此标准加强和改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且将其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评比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科学决策,认真谋划,积极响应,决定开展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及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着力打造“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加速营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环境,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生态 篇7
城市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思治水用水观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以来,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系列关于解决城市内涝和构建海绵城市的政策要求, 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工作。
2014年11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的通知》 (建城函[2014]275号) , 对于强化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截至2015年1月, 4个省份 (福建、海南、四川和台湾) 和9个城市 (南宁、昆明、广州、巢湖、南京、西安、青岛、秦皇岛和哈尔滨) 均不同程度在海绵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等方面率先启动。
2015年4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确定了武汉、济南和重庆等16个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据估算, 中央财政资金补贴累计总额将超过300亿元 (3年) 。
截至2015年8月底, 31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234个曾受到内涝县级以上的城市中, 分别有51.6% (16个) 的省和32% (75个) 的县级以上城市将海绵城市工作列入政府报告或部门年度工作重点。
海绵城市对于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篇8
对于全速前景大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基于传统的方法来规划和发展我们的城市,城市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的土地被无情的开发,原来城市的呼吸脉络被今天的钢筋混凝土覆盖为一些大型商业区,停车场等现代化设施,并引起了相对应的气候变化,产生多方便的影响:城市洪水愈演愈烈;城市径流呗高污染破坏,随之告诉流走,无法及时的对地下水补充利用:水资源很快的从城市管道和地表流走。从而导致,城市洪灾导致财产受损,地下水的减少导致可饮用水的减少。
相比于迅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面临各种城市化问题,饮用水短缺,超过40%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雨水造成的洪涝灾害不停的摧毁这我们生活城市的基础设施,水质恶化,这些问题根本无法从一些水质管理机构和城市管理部门解决。
“海绵城市”正是现今规划师的新理念,从而真正缓解土地被水吸收的能力。
简单来说,要想实现“海绵城市”我们必须做到几点原则:
1.通过地表水径流延缓释放到水域来缓解城市洪水
2.必须采用高科技生态手段从源头处理污染物。避免溪水河流和湖泊的污染。
3.促进地表水进入,补充珍贵的引用地下水资源。
4.关键水域开放空间,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符合人类和自然生存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对于中国政府方面,我国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也作出了解释:
1保管和爱护属于该城市的本地生态系统。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
2改造已经被损坏的城市水源及城市生态系统,使其达到健康有效的生存状态,从而恢复适合本城市发展的传统生态系统。
3通过LID,成功的降低城市发生暴雨洪水的概率,提高水质,从而重新开发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于江浙地区,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很大程度上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改变生态系统的措施,这是不晓得挑战,将现有的系统进行扭转,并覆盖新的基礎设施和发展途径,来重建城市生态系统。通过高效经济的手段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对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环境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对能否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以及地球母亲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城镇现在都大多依赖于老城的建设,新城大多急求用LID的方法来解决水质和洪水的问题,如果新的城市能够在一开始就能使用经济实用的LID低动能开发,这样对于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多年以后的成绩肯定远远超过今天我们对于老城市修复所带来的损失。
对于实施低动能开发(LID)的方法来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土地价值,并给予人们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将土地开发加以整合,整合出新的绿地空间,成为绿色新城镇。
从单一土地实施低动能建设到将LID解决方案用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解决方案:
1、通过对社区循环连续的绿地系统和水流问题来创建生物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内容可以给予土地以较大的经济效益。
2、通过生物洼地和生态滞留地,来延缓城市地表水径流,允许地下水渗入,过滤污染物,代替传统街道和排水系统。
3、将雨水过滤物在进入公共水域前过滤污染物。
4、重新建设“绿色空间”改变道路现有的渗水装置,将不可渗水改变为渗水空间。
5、通过种植池来过滤雨水等污染物,从源头控制。
6、装置渗水铺装,装置成行人和车辆交通,渗透和补充地下水。
7、建设生态公园,无论是生态和文化各个角度都能够很好的促进生态土地价值的绿地空间。
8、实施屋顶绿化,给城市鸟类和野生动物留有一定的生存场所。
9、对于自然湿地和排水系统,对于生态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通过解决方案,屋顶花园,雨水收集,和污水再利用系统都有利于城市长远的发展,发展的同时,能够给予人们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这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不仅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们热爱城市因为他是我们自己的家园,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各种的实施步骤,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坚硬的地表结构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恢复生态家园的目的。
城市生态学 重点复习 篇9
1、生态平衡;
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2、环境影响评价;
又叫环境影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3、城市景观;
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城市人口迁居;
指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城市生态位:
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城市:
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
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城市地质灾害;
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遭受损失的现象。
12、城市林业;
指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造、经营和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
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14、城市可持续发展;
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A,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简单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光合细菌)B,消费者(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和寄生者、杂食者)C,还原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包括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城市“污水资源化”对策的主要内容;
发展和利用污水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应实行“污水资源化”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除重金属以外,对致癌、致畸以及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进行厂内处理,不允许将此类物质直接排入农田。
(2)健全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制定分区的排水规则,根据污水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预处理。
(3)根据区域性土壤环境容量,进行污水定额灌溉,并对输入土中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4)控制污泥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
(5)建立污水区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净化土壤。
(6)建立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为农业提供肥料,并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以帮助解决能源危机和消除对天然水的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具有两个功能,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1)外部功能是联系其他生态系统,根部系统的内部需求,不断从外系统输入与输出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的正常运转与平衡:(2)内部功能是维持系统内部的物流和能流的循环和畅通,并将各种流的信息不断反馈,以调节外部功能,同时把系统内部剩余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与能量输出到其他外部生态系统中去。
4、如何理解生态环境恶化?
(1)沙漠化;(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3)臭氧层流失;(4)自然灾害。
5、我国人口迁居的特点;
(1)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迁居呈短距离、蔓延式向外扩散,有别于西方国家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人口向郊区远距离扩散的郊区化。
(2)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居民无经济实力在住房市场中自由选择住房,因而,中国的人口迁居以被动的迁居为主,其中以单位分房占重要地位。
(3)单位分房中以户主的工作年限、职务、职称为主要依据,因而住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引起的迁居较为普遍。中国不存在西方城市因外来移民入侵和种族原因引起的迁居。
(4)影响人口迁居的因素在改革前后发生很大变化。
6、景观的内涵;
(1)美学上的意义,作为视觉没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对象。
(2)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
(3)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7、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条件;
(1).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反射率小而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下垫面材料热容量,导热率较大,贮热多,提供给大气的热量较多,且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吸收长波辐射,使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
(3).城市中的建筑物等不透水,降水也很快通过管网流失,地面蒸发小。
(4).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冬季。
(5).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散失。
8、本底的标准;
(1)相对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2)连通性。
(3)对动态的控制作用。
9城市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2))原则:
(1)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2)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5)强化管理
10简述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
B,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C,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D,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
E,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1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如何选择?
(1)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强,苗源多, 价廉, 易成活, 有地方特点, 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看, 选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 是保护和维持地区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植物种类, 也可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本地缺少, 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2)抗性强的植物,是指对酸、碱、旱、涝、沙性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和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植物。
(3)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虽生长快但往往易衰老, 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慢生树虽生长缓慢但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早日发挥绿化效果, 应该以速生树种为主, 搭配一部分慢生树种, 尽快进行普遍绿化。同时要近远期结合, 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生树种替换衰老的速生树种。
(4)常绿和落叶植物结合, 针叶和阔叶树结合。为达到景观要求的色彩效果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时间动态序列变化效果, 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花色、花期、叶色、叶的枯荣期、植物的体态、外貌等, 并使之有机合理地搭配在一起。
(5)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如行道树的选择应该注重考虑以下特点:适应多种土壤, 耐干旱、耐瘠薄, 抗污染性强, 病虫害少,易繁殖, 易移栽, 耐修剪, 寿命长, 不易萌发根蘖,出芽早, 落叶晚, 绿化展叶期长落果少, 不飞絮, 无异香恶臭, 不妨碍街道环境卫生,枝繁叶茂, 冠幅较大,树形、叶形美观,尽可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总之,根据城市绿化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核心问题。一般应符合适用、美观和经济的原则,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并注意结合生产。
12、试述城市植被的概念及其特色;
概念:是指城市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特色:(1)植被生境的特化(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3)植被格局园林化(4)结构单一化(5)演替偏途化
13、一个主导产业应具备的特征;
(1)造福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2)与现行经济水平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
(3)影响面打,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
14、对一个城市物质流的过程和城市物质代谢的动态及效应的辨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别地进行?
(1)自然物质流及其利用循环:主要指水、大气、土壤矿质元素的地质社会生物学循环
(2)农副产品流及其生物社会学循环:主要是食物与营养循环
(3)工业原料产品流及工业生产的物料投入产出平衡过程:主要指投入生产资料经生产加工到制成品的输出过程
(4)生活及生产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循环:主要指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有机废弃物、垃圾、粪便的再利用情况
15、什么是酸雨?简述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pH小于5.6的降水或降雪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含有大量的H+,而且还有高浓度具有酸化作用的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等阴离子。
(1)酸雨侵蚀树木叶子的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保卫细胞,引起蒸发和蒸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环境的敏感性下降;
(2)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叶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作用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4)叶和根的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5)树木从大气中滤留的颗粒状物质和气溶胶,随降水再从林冠淋洗下来,使滴落和茎流水酸度增加。
16、城市景观规划工作一般分哪几个景观层次?
(1)城市总体景观
(2)城市区域景观
(3)城市局部景观
17、城市生物的次级生产过程具有哪几方面明显的特点。
(1)明显的依赖性
(2)明显的认为可调性
【海南大学城市生态学】推荐阅读:
海南省城市10-12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海南省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0-05
海南大学11-22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08-19
海南大学植物学11-03
海南大学语文重点(选择填空)12-14
海南大学社会实践报告10-07
海南大学园林专业培养计划12-03
《海南某农业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8-27
海南大学优秀心理委员主要事迹阐述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