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

2024-08-19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共8篇)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 篇1

《宏观经济学》A 卷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2、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与之间存在着反方向 变动关系的曲线。

3、IS-LM 模型是说明与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4、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新发展。

5、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假说为基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则以假说为基础。

6、繁荣的最高点是,萧条的最低点是。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后就得到国内生产净值 A、直接税B、间接税C 公司未分配利润D 折旧

2、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为()

A、平均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边际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3、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A、0.25 B、0.75 C、1.0 D、1.25

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5、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税收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6、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

A、C+I=C+S B、I+G=S+X C、I+G=S+T D、I+G+(X-M)=S+T+Kr

7、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由()提出 A、杜森贝里B、希克斯

C、莫迪格利安尼D、弗里德曼

8、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最显著的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9、LM 曲线成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10、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A、投资对利率不敏感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D、货币对利率敏感度较大

11、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变为水平线

12、现代理性预期学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A、萨缪尔森B、弗里德曼C、卢卡斯D、拉弗

13、基钦经济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4、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5、因政府支出水平提高等引起的通货膨胀也称为()通货膨胀。A、需求拉动B、成本推进 C、结构性D、隐性 第3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题:(共6 题,每题3 分)

1、国内生产总值

2、投资乘数

3、总需求曲线

4、凯恩斯陷阱

5、经济周期

6、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设C=1600+0.75YD,I=1000,G=2000。(1)当T=800 时,求均衡国民收入。(2)当税 率为t=0.2 时,求解均衡国民收入。

2.假定某经济中,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第5 页(共7 页)

3、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函数为P=80-2Y/3,总供给函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形式,即可表示为Y=YF=60。求:(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2)如果保持价格水平不变,而总需求函数变动为P=100-2Y/3,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得分评阅人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哪些局限?

22、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3、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宏观经济学》B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2、乘数是指增加所引起的增加的倍数。

33、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变动。

4、总供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变动。

5、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是以假说为假设前提的,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以 假说为假设前提。

6、繁荣的最高点是,萧条的最低点是。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0

2、如果MPS 为0.2,则投资乘数值为()。A、5 B、0.25 C、4 D、2

3、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储蓄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4、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最显著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5、如果政府支出有一增加()。

A、对IS 曲线无影响B、IS 曲线向左移动 C、IS 曲线向右移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

6、根据简单凯恩斯模型,货币需求取决于()。A、实际收入和实际利率B、名义收入和实际利率 C、名义收入和名义利率D、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7、“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8、LM 曲线成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9、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变为水平线

10、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价格下降

11、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格下降

12、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3、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15、马尔萨斯等认为经济衰退或萧条的根源是()。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

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投资乘数

2、GDP

3、均衡产出

4、资本—产出比:

5、LM 曲线

6、经济周期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已知某国宏观经济中消费函数C=150+0.5Y,投资函数为I=150-400r,货币的交易需

求函数为L1=0.25Y,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为L2=50-100r。政府支出G=50,实际货币供给m=180。求均衡国民收入Y、利率水平r、消费C、投资水平I 以及货币交易需求L1 和货币投机需求L2。

2、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0.8(1–t)Y, 税率为t=0.25, 投资函数为I=900–50r, 政府 购买为800, 货币需求为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为500, 试求:(1)IS 曲线;(2)LM 曲线;(3)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已知IS 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计算:

(1)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新旧均衡收入分别是多少?(2)IS 曲线如何移动?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2、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3、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特点。

4、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5、GDP 核算体系存在哪些局限?

6、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六、论述题(15 分)

1、试比较IS-LM 模型与AD-AS 模型。__

《宏观经济学》C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反映GDP 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3、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与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 关系的曲线。、凯恩斯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动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假说为基础;凯恩斯主义总供 给模型以假说为前提。

6、提出了一个经济稳定增长的模型,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与国内生产净值相比,国民收入中扣除了()。A、直接税B、间接税C 公司未分配利润D、折旧

2、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储蓄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3、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A、0.25 B、0.75 C、1.0 D、1.25

4、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与()。A、MPC 同方向变动B、MPC 反方向变动 C、MPS 同方向变动D、以上都不

5、其他条件不变,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不变D、变为垂线

6、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7、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最显著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8、LM 曲线水平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9、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 陡峭而IS平缓B、LM 垂直而IS 陡峭 C、LM平缓而IS 垂直D、LM 和IS 一样平缓

10、IS 曲线斜率不变,LM 曲线斜率越小,则财政政策作用效果()。A、越大B、越小C、零D、为负

11、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2、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13、朱格拉经济周期是一种()。

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第3 页(共7 页)

15、工资上涨等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通货膨胀。A、需求拉动型B、成本推进型 C、结构性D、隐性 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国民生产总值

2、挤出效应

3、投资乘数

4、经济周期

5、资本——产出比

6、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设C=1600+0.75YD,I=1000,G=2000。(1)当T=800 时,求均衡国民收入。(2)当税率为t=0.2 时,求解均衡国民收入。

2、假定某经济中,生产函数:Y=14N-0.04N2 劳动力需求函数: Nd=175-12.5(W/P)劳动力供给函数: Ns=70+5(W/P)

求解:(1)当P=1 和P=1.25 时,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就业量和名义工资率是多少?(2)当P=1 和P=1.25 时,经济的产出水平是多少? 第5 页(共7 页)

3、假定在某经济中,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

五、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局限。

2、简述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

3、什么是“节俭悖论”?你如何看?

4、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公式。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六、论述题(共15 分)

1、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__

《宏观经济学》D

一、填空题(共10 题,每题1 分)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某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范围内生产的全部的的 市场价值。

2、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

3、IS-LM 模型是说明与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4、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这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变动。

5、经济周期划分中,朱格拉周期是一种______ 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______ 周期,基钦周期是一种周期。

得分评阅人

二、选择题:(A、B、C、D 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 题,每题1 分)

1、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税收B、政府支出 C、净出口D、投资

2、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投资乘数为()。A、2 B、4 C、1.0 D、1.25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第2 页(共7 页)A、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A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4、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提出的。A、杜森贝里B、希克斯

C、莫迪格利安尼D、弗里德曼

5、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A、LM 陡峭而IS平缓B、LM 垂直而IS 陡峭 C、LM平缓而IS 垂直D、LM 和IS 一样平缓

6、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

A、C+I=C+S B、I+G=S+X C、I+G=S+T D、I+G+(X-M)=S+T+Kr

7、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最显著的区别是()。

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 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 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A、投资对利率不敏感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D、货币对利率敏感度较大

9、LM 曲线成水平状的区域被称为:()。

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

10、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增加总需求,会使()。A、收入增加B、收入不变C、价格上升D、价格下降

11、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

12、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A、战争和收成不好B、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C、技术创新D、太阳黑子

13、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A、供给B、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C、储蓄D、储蓄与投资

14、下列属于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的是()。A、投资匮乏B、任意的财富分配 C、皮鞋成本D、资源配置的失误

15、下列哪一个不是失衡失业的原因()。A、实际工资率的提高B、需求不足 第3 页(共7 页)C、劳动供给的增加D、寻找工作需要时间 得分评阅人

三、名词解释(共6 题,每题3 分)

1、边际消费倾向

2、政府支出乘数

3、资本边际效率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通货膨胀率

6、经济周期 得分评阅人

四、计算题(共3 题,每题4 分)

1、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比例所得税税率t=0.25,(单位均为10 亿)。

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2、已知IS 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MPS=0.2,利率r=0.05。计算:

(1)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新旧均衡收入分别是多少?(2)IS 曲线如何移动?

3、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C=1400+0.8YD,T=tY=0.25Y,I=200—50r,G=200,Md=0.4Y-100r,Ms=90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价格水平P=1 时的收入和利率。第5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四、简答题(共6 题,每题5 分)

1、简述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2、推导IS 曲线。

3、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4、简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5、简述经济周期的原因。

6、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7 页(共7 页)得分评阅人

六、论述题(15 分)

1、简述乘数——加速数的基本作用机理。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 篇2

1 95后大学新生课程学习特点分析

首先, “功利化”思想加深。一进入到大学, 不关心我要学习什么内容, 怎样去提高我的专业素质, 直接就关心“老师, 我要考什么证书”, “老师, 我以后要进银行, 我要怎么做”。这一部分是由目前寻找工作的过程较为不易有关, 所以,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为他们觉得上课没有用, 还不如我考几个证书。这种现象在独立院校尤为严重。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 自我意识强烈。如今网络上经常流行“女神教师”、“男神教师”等等现象, 只要老师长得漂亮, 课堂必然会爆满, 甚至会有学生发出“有如此漂亮的英语老师, 何愁四六级不过”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只关注教师外貌、是否有重点、讲课是否风趣等因素, 正是由于90后学生有着很鲜明地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中, 必须让他们先接受老师这个人, 才能去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是95后与90后学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据接触, 也出现过一些由于不喜欢教师而不接收课程学习的学生。因此, 每周我都会主动和学生交流, 接触, 讲解他们最喜欢的话题, 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 精力过于集中社团。大一新生刚刚脱离父母管教, 脱离题海战术, 所以大一大半部分精力都会集中在社团班级活动等方面, 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比高中少很多。但大一的课程, 是所有课程的基础, 也是高校的必修课, 甚至还包括若干专业课。所以教师讲授知识点时, 必须时刻对过往知识点总结, 一个知识点至少讲解三到四遍, 给学生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以便理解。

第四, 注意力难以集中。大学课程通常都是三节课连续讲解, 一般情况下, 讲解新内容时, 很多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坚持三节课的内容, 所以讲解过程中, 注意提醒重点和非重点, 给学生喘息的空间, 以便跟上教师教课节奏。

2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通过上面对95后学生的特点分析后, 就能够看出, 现在的教学活动及管理方式, 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方法, 必须要迎合学生的改变, 而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共同保持进步。笔者认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 有几点一定要注意:

2.1 讲课不能过于理论化

大一新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 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只能让学生越来越反感。他们刚刚进入社会, 相比于高中的学习, 更加关注时事, 更加关注本领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论讲什么内容都需要结合案例来说明。同时, 现在学生都是非常有思想有逻辑的, 举一些超级通俗的案例, 他们会认为教师没水平, 更加不听课。因此, 讲解案例必须是最新的, 甚至是原创的。这就给我们备课带来一定挑战。但是教学相长, 有压力才有动力。例如笔者间互相探讨, 通过这几年的积攒, 自己结合身边的案例, 运用经济学思想, 独创出“面包经济学”, “韩剧经济学”, “出轨经济学”, “假日经济学”, “电影经济学”“气象经济学”等等, 这些都是书本中没有提及的, 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寓教于乐, 让大家更能接受你的观点和讲解的知识。

2.2 讲课必须强调重点与非重点

大学课程安排通常都是三至四节, 老师和学生确实非常劳累, 如果一味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最后只能导致什么都没记住。所以讲解时, 时刻告诉大家哪里是重点, 必须集中注意力。哪里是非重点, 大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有张有弛, 学生才会更有精力去上课, 去接受新的知识点。

2.3 教师上课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

教育是一种精神和思维的提升, 尤其是大学教育, 不能为了考试去教学。学生学了你的知识点, 也许考完试后就忘没了。那么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在哪里?清华大学的校长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我们要传授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培养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例如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两年后学生忘记了什么IS-LM曲线, 但是例如提到“准备金率”, 大家立刻需要联想到“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利率”、“投资”、“IS-LM”曲线、“总需求”, 这就是“思维”, 思考问题的方式。工作中, 老板不会告诉你怎么去做这个工作, 一步一步的教你, 只会告诉你一个目标。怎么做, 怎么做好, 就是考验我们的思维方式了。所以教师讲课, 不要总是在提“考试”, 大学教育不是为了升学, 最终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2.4 提醒学生时刻关注最近专业动态

以经济行业为例, 经济行业可以细分为许多子行业,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各类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PE公司、投资银行、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等若干, 还要了解会计、法律相关知识。同时, 经济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 像近年新流行的概念“影子银行”, 前几年都是不曾提及的。所以学生如果有志向在经济领域工作, 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动态。例如股票市场“国九条”, 中国最近治理“影子银行”的相关措施, “余额宝”最新动态, 阿里巴巴上市信息等等。提醒学生不要把这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大学学习的毕竟都是基础课程, 动态信息必须自己时刻关注掌握, 才能紧跟经济发展节奏。其他行业有的同样如此。

2.5 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

高校老师很多下课后马上就走, 缺乏与学生的必要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上出现问题, 只能同教务员联系, 导致教务工作非常繁忙, 学生也缺乏好的工作效果。多关心一些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活动, 这样才能走进他们内心, 让学生有一种“不想课程结束”的感觉, 才能从情感上征服他们, 进而在课堂上征服学生。

3 教学环节案例展示———以宏观经济学“AD-AS”为例

下面, 笔者以实际案例为例, 梳理一次教学过程, 以便展示出教学改革创新的环节和效果。

3.1 第一环节经济大事回顾与点评

经济学原理这门课, 本身比较抽象, 不容易理解, 尤其宏观经济学对女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提起学生兴趣, 所以教师每周都会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回去关注实事新闻, 以便能理论结合实际, 更好学习经济学原理。

本周点评: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争端对外贸的影响

本周经济原理应用:表白经济学 (博弈论方法)

3.2 第二环节回顾上周课程

上周重点学习产品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IS-LM曲线的含义、推导、及影响机制。

重点分析财政与货币政策影响

3.3 第三环节学习AD-AS模型

(1) 导言。

通过几大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关心利率, 我们普通居民更关心什么指标?

引出我们这节课的研究目标———物价及国民收入的关系。

———物价和产出的关系, 微观经济用什么方法来分析问题?

引出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

(2) 实际货币与名义货币。

———通过身边案例, 举例解释如果物价上涨, 大家切身感受是什么?

引出物价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解释什么是实际货币, 什么是名义货币。

———引导大家思考, 什么模型是考察货币供给与经济的关系的?

引出IS-LM模型, 得出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导致利率升高、产出下降。

(3) 总需求与总需求曲线。

———类比法, 通过微观的需求曲线对比, 引出宏观需求曲线的定义。

研究需求曲线定义。

———推导法。利用IS-LM及平衡替换法推导总需求曲线。

重点强调物价的传导机制。学习图形的画法。

———逻辑思维串联。

宏观经济的变量不是单独存在的, 任何变量之间都是有传导机制的。这一部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讲解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结合现实讲解AD的移动。

财政与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4) 总供给与总供给曲线。

———类比法, 类比微观供给曲线, 找到宏观供给曲线的定义

———从凯恩斯本人当时所处年代出发, 重走“凯恩斯”之路, 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对总供给曲线考察分析

总供给曲线按照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三种, 分别是经济非常萧条的凯恩斯供给曲线, 经济非常繁荣的古典供给曲线, 及正常的供给曲线部分。

由于经济学原理对总供给曲线部分要求不高, 因此本部分不进行深入继续讲解。

(5) 国民收入均衡决定。

———引导大家思考, 按照经济学分析方法, 有需求, 有供给, 必然会产生什么现象?

也就是均衡, 所以分为三种情况, 讨论国民收入的均衡决定。

(6) 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

———结合现实三大热点问题进行实事的分析;

金融危机时“四万亿投资”;

近期“余额宝”事件;

近段时间的暴雨事件。

3.4 第四环节总结分析

德国的大学经济学 篇3

我曾经在德国留学五年,现在我想谈谈德国的大学经济学,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德国大学到底该不该收学费

过去德国大学不收费,这一优厚的学习条件不但曾经吸引了众多外国学生,对德国学生来说大学也成了享受社会福利的避风港。有的大学生懂得充分享用这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免费午餐,在大学里一泡就是10年。

近年来,德国公立大学则无不叫穷连天。于是,各种名目的费用也产生了。现在柏林更是呼吁要收取学费;而巴符州等先来小的,比如“管理费”。本来,大学不收学费是德国一大优势。然而这个优势要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了,对于学生和家长,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但对大学来说,对出钱的国家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就像福利社会的高福利一样,穷人高兴,富人不高兴,对社会和国家不见得好。这些年,国家没有增加对大学的投资,德国的公立大学们无不大喊:破产在即。虽然有联邦法律规定大学第一学位是免费教育,各州在这一原则下仍然有一定的自主权。于是,各州开始自己行动起来,首先胆敢着手的领域是所谓的“老学生费”,巴符州、萨尔州、莱法州、北威州、石荷州纷纷实施此费。

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北威州的大学将设立“学习账户”,超过常规学习时间还不毕业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付费。红绿党占多数的北威州议会2003年1月22日正式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学习时间超过常规学习时间15倍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交纳每学期为650欧元的学费。这一被称为“杜赛尔多夫模式”的学习账户以每学期周课时为单位计算。常规大学学习的平均时间长度被规定为160周课时,每位学生在入大学后,其账户上就会有200个周学时的“储蓄”。学生选修课程也就等于是在花费“储蓄”。当这200个周学时消费完或者是总学期数超过14个学期后,大学学习就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了。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学习账户赢得“奖金”。例如,教育孩子、积极参与高校各种自治组织委员会的工作和取得特殊成绩等都可以赢得“奖金”。如果有谁能早于常规时间提前毕业,还可以将节余的“储蓄”用在第二学位或者是继续教育与培训上。2004年开始实行学习账户时,作为第一步,每个学生的账户每学期将统一被划掉一定数量的学时数。自2007年起,学习账户将个人化,账户里的“储蓄”额将视实际选课课时的多少因人而异。北威州教育与科研部部长克拉夫特女士认为“学习账户”制是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因为这一制度兼顾了个人的特殊社会境遇与生活状况。克拉夫特女士还认为,这一模式有助于缩短学习时间,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因为哪个大学毕业所需要的时间少,它的好名声就会传播开来,就会很容易招来学生。

大学生自治组织则对北威州议会的立法感到愤怒,认为这是“挂羊头卖狗肉”、变相收取学费的做法,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个打击。北威州的基民盟则嫌这一改革措施还不够彻底,他们主张取消高校免费制度,即主张高等教育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要收费。他们认为“学习账户”模式会制造官僚主义的庞然大物。

柏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干脆提出要对所有学生收取学费。原因是柏林现在糟糕的财政状况。柏林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穆勒尔说:“我们靠给大学的公共资金现在已经无法维持优秀的科研和教学所需。”意思是,今后相当一部分费用应该通过收取学费来解决。柏林洪堡大学校长说得更直接:“我觉得每年收1000欧元的学费是完全可行的。”他指出,现在大学图书馆设备糟糕,大小教室“有的状况极差。”前一阵,柏林财政局长萨拉钦提出要市内大学从2006年开始每年节省约2亿欧元,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曾经也是一个大学免费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加以改观。中国大学的部分收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教育很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

二、德国大学靠新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近年来迅速增加,尤其在引入了英美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2002年冬季召开的德国大学校长会议(HRK)上的信息表明,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仍在迅速增长。2002年4月开学的夏季学期,新设的专业达到100多个,从而使德国大学可选专业数量达到了近9500个。增长最快的是这两年才正式加入德国国籍的英美式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专业。

德国原来的固有学制是独有的,如果是高等专科学院(Fachhochschule)毕业,获得的学位是高专硕士-Diplom(FH)。如果是综合大学(Universitaet)毕业,文科的学位是文科硕士(Magister),理工科的学位是硕士(Diplom)。但Diplom这个词实际上是“毕业文凭”的意思,在德国以外,这个概念往往搞不清楚。为了与国际接轨,现在德国“引进”了英美式学位,即Bachelor和Master。这样,学生读的如是综合性大学,也就不一定要全部读完才算数了。在半程之后可以获得一个学位,即英美式的学士。如果愿意继续读下去,可以获得英美式的硕士学位。许多德国大学利用这个新学制引进的机会,“顺便”发展他们新的专业。2001年冬季学期中,德国有471个学士学制的专业和293个英美硕士学制的专业。而2002年夏季学期中将成为545个学士学制专业和370个英美硕士学制专业。

每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出版的信息小册子叫“德国高等院校学习机会”(Studienangebote deutscher Hochschulen),这本书可以在书店买到。这个小册子的内容是:(1)列出了德国324所国立的和国家认可的(私立)高等院校的全部专业;(2)指出了有关入学申请的限制和入学申请的其它独特事宜;(3)关于本年度夏季学期的申请、报名和注册期限的规定;(4)全部德国高校的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地址。

德国在校学生最多的大学,有两个说法。一是就综合性大学(Uni)而言数科隆大学。截至2002年12月16日,科隆大学在2002/03冬季学期有8386名新生入学。如果把旁听生计算在内,科隆大学现在共有在校大学生63904人,其中女生占555%,数量第一次超过男生。外国学生总数从2002年冬季学期的6635人上升到6753人。二是就技术大学(TU)而言数柏林工业大学。截至2002年11月27日,柏林工大在2002/2003年冬季学期共有5742名新生注册入学。这样,该校的在校大学生总数达到30649人,其中包括6049名外国学生。这1998/1999冬季学期以来第一次学生人数超过30000人。紧随其后的是德累斯顿工大(30213人)和亚琛工大(29667人)。

著名的德国经济研究所2002年9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管理学在德国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专业。和10年前一样,攻读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最多。而这10年来人们对生物学和化学专业的兴趣大大降低了。这份报告指出,在德国大学里每1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学企业管理的。在2000/01冬季学期,该专业的学生总数达143877人,遥遥领先于其它专业。与10年前相比,生物学和化学专业退出了前10名,原来它们还各以近4万名学生排名第9和第10。同样退步明显的还有电子工程和机械制造专业,10年来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下降了58万人。德国大学中女生比例的提高也值得注意,尤其是日尔曼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女生最多。日尔曼语言文学的学生总数排名第三,而其中女生占了74%。

德国高校信息系统公司(HIS)在2002年所作的德国大学辍学情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综合性大学中的社会学和语言文化类专业平均有41%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业,是辍学率最高的专业。中国由于高等学校就学机会供不应求,似乎生源不是问题,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出现在三流大学的三流专业尤其明显,值得大学本身深思。不在专业调整中寻找出路,就在专业陈旧的死胡同中凋敝。

三、德国大学城争夺年轻居民

在德国各个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处的——对市政府来说。那些大学城,尤其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大学城,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可谓费尽了心机。理由是很清楚的:那些“贫穷地区”的城镇,尤其是东部新州,每增加一个居民,便可从那些富州、富城镇给的所谓“各州财政平衡款”中获得每年约800欧元的补贴。当然,前提是这个居民必须主要居住地在这个城镇。然而,许多德国学生却仍然把主要居住地放在父母那儿,而在大学城只有一个“第二住地”。外国学生也相对集中于那些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大城市,在大学城有时连个“第二住地”都没有。于是,那些大学城就少收了很多的补助。出于这个原因,不少大学城或其它学校所在城市开始收取一笔所谓“第二住地税”。征收这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学生把主要住地搬到学校所在地来。这笔税收为数并不少。比如埃森市收取的“第二住地税”便是冷租的10%。东部柏林旁边的波茨坦则采取相反的刺激手段。那里的大学给每个住在波茨坦的学生每个学期50欧元的所谓“欢迎费”。目的当然是吸引学生住到波茨坦来。但至今为止,效果并不好。在这个城市注册的15000名大学生中,目前只有350人领取了这笔钱。当然,波茨坦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柏林紧挨着它。学生们当然更愿意住在这个德国第一大城市里。汉堡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主要住地不在汉堡。这给这个城市每年造成了5000万欧元的财政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堡打算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汉堡大学校长建议,向所有大学生收取1000欧元的学费。凡主要住地在汉堡的学生,就免去了这笔费用。只有不住在汉堡,或以汉堡为“第二住地”的学生才有缴纳学费的义务。

政治经济学 - 吉林大学 篇4

专业

复试名单

复试地点

政治经济学

毛矛姚毓春于浚湜兰玲刘星关丽洁

丁瑞生董蕾洪非梁凯膺孙锋

东荣大厦0805

顾棽徐刚马建平王可强刘艳龙

孙浩进迟铁张大龙程秀梅

东荣大厦0802

西方经济学

刘静暖张怀坤贾成中李长璐夏天王辉

徐勇刘雪莲魏晓彬孟林梁海音

东荣大厦0815

世界经济

王晓冬陈虹崔冬初侯蕾王振山李东光张东奎姜华未李军睿陈媛曹国慧潘爽张长新周玲玲陈庆海梁立群郭天威孙锐蒋抒博王达陈阵单喜久李季

东荣大厦0809

制度经济学

崔英波曹霞郭士国李志刚应炬锋赵连明黎晓春齐超李国荣 王治琴杨宏力韩晓琴马永志王勇曹雪松王志刚童欣 东荣大厦0109

法经济学

王东辉张俊峰徐东辉高鹤文郑立立石纬林 王鹏徐唐棠邢栋龚艳娜宋浩孟晓超吕航孙法柏全小莲罗斯丹陈萍

东荣大厦0814

东北大学 _政治经济学 篇5

考试科目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考试性质

政治经济学是文法学院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课之一。考试对象为参加 文法学院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

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政策、案例评析题

(四)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三、考查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实质,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来理解。

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下册重点 篇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

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所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资源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的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经济体制: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和管理制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决定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哪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市场体系;指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市场整体。

价格体系;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利息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商品价格的有机整体。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声场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首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个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指国民经济的总体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调控: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监管,控制盒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及宏观调控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我国的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2)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3)我国的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4)我国的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5)我国的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6)我国的改革是将改革与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如何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2. 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3.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4. 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5.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方式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方式是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散决策,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流向,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两者的关系如下:(1)计划与市场的目标都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在某种具体的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可以以不同形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计划与市场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计划方式特别是指令性计划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系,对生产计划、物资分配、投资决策和人事工资安排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集权式管理。而市场方式则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相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6)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必须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但要有数量上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是必须使国有经济掌握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是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城乡集体所有制经济。

四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迅速发展生产力是有利的。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已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力量。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因素,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监督和管

理,使之健康发展。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1)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

(2)可以调节社会生产。(3)可以调节商品流通。(4)可以促进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勤奋劳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中,必 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和优点,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又要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而引发过度的分配不公,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府干预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者给予补贴等。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如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扩大就业机会,实现尽可能 的机会平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完善收入单一货币化进程,严格执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向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制度。

(2)在处理工农城乡收入关系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继续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和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通过财政、金融和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向农村注入资金,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购买能力弱而不能为工业提供市场支持,以及城乡市场脱节、消费严重断层的问题,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我国居民收入差 距不断被拉大,既是发展市场经济出现的结果,同时也是改革不够彻底造成的。我国目前的土地市场、就业市场、资本市场都不完善,许多领域存在着垄断问题,这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收入。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加快改革来解决,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 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为居民的生产提供稳定的安全网。

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流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表现哪些方面?

(1)流通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正常进行、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2)流通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资金。(4)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5)社会主义流通事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6)加快流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的经济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精神实质 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和经济效益低下,只重视单纯的数量增加和速度增长,忽视质量、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忽视经济效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科技自主

创新能力还不强,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从总体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为了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答:(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什么?

答: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所具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作为宏观 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一)调节经济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调节经济结构,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 篇7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持续十余年, 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 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两届政府都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 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 创下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答央视财经记者问时提到:截至2014年年末, 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7253万人。其中不乏归国的精英人才, 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再就业人员, 这样的人员结构不管是技术, 还是经验都是其胜过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重要砝码, 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然而, 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下, 很多的HR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 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 从经济学供需匹配理论看, 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动者, 即分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 双管齐下, 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平衡, 与此同时, 为大学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 促进大学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多渠道交流, 实现有效的供需资源共享。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以上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供求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一定时段内, 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应当相等, 实现供求均衡。反之, 则是供求失衡, 表现为两种情况, 即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 商品供不应求, 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相反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商品滞销, 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是也是商品, 高校是这种商品的供给方, 用人单位是需求方, 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或者较低就会出现供求不均的现象, 而如果该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相适应, 则供求均衡。实践中, 往往表现为人才的供给量较大, 人才的需求量较小, 供求不均, 才有我们看到的就业难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一) 供给方面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 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供给的量上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 近几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再加上每年滞留下来的待业人员, 这就使得在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供给量大大提高。

整体来看, 大学生毕业人员总的数量是在增加, 充实了人才的供给量, 但是, 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 用人单位要相中自己的千里马却显得更为困难。在存在竞争的人才市场中, 大部分毕业人才面临的是在面试中落榜, 因此, 就业难的现象被扩大, 进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二) 需求方面

需求是指一定的时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需求看, 在经济学领域, GDP和就业岗位成正比例关系,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它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量是80~100万个, 所以, 我国一直在追求GDP的增速。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 对就业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 才会有劳动力需求有增加, 但增速总是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 市场的风险, 社会经验的缺乏, 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 机构改革, 人员需求日趋饱和, 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现在就剩下企业了, 但是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又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造成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即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探讨

(一) 供给方的行为要求

从有效供给的角度来讲,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 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 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 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此外, 要针对学生个体, 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 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 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 需求方的行为要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 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 应放眼长远, 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在进行人才选择时, 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 虽然刚毕业的学生, 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 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 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 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 社会经济环境的塑造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 它应当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使得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服务部门, 应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分析, 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对高等教育的方向进行引导, 调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向, 防止出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 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 为市场需求服务。

总之,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供给和需求, 通过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调整, 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倪克垒.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时代教育, 2014 (01) .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 2014 (02) .

语言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篇8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原则     大学英语教育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论述

经济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通常是研究价值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其实,经济学更是研究人们理性选择动机的一种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经济学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语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关键工具,每多学会一种语言便会在相关领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可能掌握多种语言,并熟练地使用语言,成为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语言渐渐与经济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语言经济学是在结合人力资源理论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将语言和经济系统地联系起来。其主要观点为:

第一,将语言定为一种人力资源是一个创举。语言在人力资源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获得其他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语言的“经济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学习外语是一种经济上的投资。外语的学习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投入和产出的差额。人们学习外语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学习外语投入和学成语言后的产出比。多掌握一门语言将会提高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在可预见的时段内会获得超额的回报。所以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对外语的学习都比较重视。

第三,语言的经济价值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市场需求情况、社会心理预期、社会交往频率等等。

二、大学英语教育需遵守的经济原则

(一)英语作为工具具有动机性原则

动机决定英语的学习程度。动机主要受到社会效益的影响,即投入与产出比。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其中内在动机主要指人们本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程度;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学习英语后所产生的超额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竞争能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内在动机决定英语学习的好坏,其实外在动机对英语的学习和普及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外在动机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的,不断地为人们注入对英语学习的动力。

(二)大学英语的经济效益原则

大学英语学习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即收益必须大于成本。个体通过英语学习,熟练驾驭英语的使用,将会大大增强个体的社会竞争力,增加个体的社会价值。对整个社会而言,英语的经济效益体现为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同时大大增加商业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教育体系的弊端导致产生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将对英语的社会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对英语的普及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利的因素。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经济学中,人是利己主义者,人在社会中不断地选择,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在选择时会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预测其实施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方案的选择标准,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大学英语的教育资源也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选择最佳的合理配置,提升大学英语学习的社会效益。

三、大学英语改革以经济效益为指导

语言经济学是指导当下大学英语改革和深化的重要理论,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措施和方案的研究制定、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作为理论依据,将会达到最优效果。

(一)教育方案的研究制定

根据语言经济学,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方案的研究制定,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市场需求决定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语言作为人力资源,有其必要性,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语言的行为主體,同时也取决于市场需求变化。学校对教育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结合市场变化和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英语人才,合理安排课程,编制教材,做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

第二,英语学习符合专业要求。一直以来,英语教育只考虑知识的传授,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作为教学重点。但是语言的最终作用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不是结合大学自身专业进行深入教学,将会导致事倍功半。学校要及时调整这种思维模式,扩大英语学习范围和知识面,让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第三,教师资源充分结合课程设置。深入挖掘英语的内涵需要非常优秀的教师资源,除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教师决不能固守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导致珍贵的教学资源浪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师内在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有着一定的缺陷。遵循语言经济学的效益原则,对课程设置可做如下调整:

1.大学英语基础

对听读写等语言的基本技能学习打好基础,强化学生对英语整体系统化的认知,为今后的英语应用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英语文化素质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结合文化素质的学习。利用英语作为基础媒介,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汲取精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3. 语言应用技能

语言的价值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更高层面的语言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高级阶段跨学科的英语

英语最终是我们的工具,它是我们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媒介工具,是我们与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社会工具。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我懂得了感恩周记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关于秋天的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