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

2024-07-12

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通用4篇)

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 篇1

2007年

一、选择题(3*15=45)

1.消费者消费X、Y两种产品,X价格10,Y价格8,X和Y的边际效用均为40,说明X的消费()

A.过多

B.过少

C.恰当

D.不能判断

2.在只有X、Y的消费中,如果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均为正,以下不能直接判断的是()A.无异曲线为负斜率 B.两条无异曲线不相交

C.无异曲线凸向原点

D.右上方的无异曲线效用水平更高 3.具有负斜率线性需求曲线的产品,其价格消费曲线为()A.水平B.垂直 C.倒U型 D.U型

4.短期生产中,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最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的是()

A.平均产量 B.边际产量 C.总产量 D.不同企业不同,均有可能 5.在长期调整中,企业的产量增加,平时平均成本降低,意味着()

A.规模经济 B.范围经济 C.规模报酬递增 D.边际实物报酬递增 6.当边际实物报酬递减时,存在着()

A.总成本递增 B.平均成本递增 C.边际成本递增 D.平均成本递增

7.垄断企业可以实施价格歧视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不同消费者市场存在 B.每一个市场上有明显的价格弹性 C.不同价格消费者市场有不同的价格弹性 D.不同消费者市场可以成功阻隔 8.在工作与休闲的选择中,如果工资率上升而且其收入效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绝对值,劳动的供给曲线将会()

A.水平B.垂直 C.有限正斜率 D.有限负斜率 9.如果劳动工资率不变,劳动者普遍技能的提高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A.增大劳动市场的竞争而增加失业 B.升高劳动者供给价格增加失业

C.增大企业的劳动需求而减少失业 D.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而减少失业 10.以下哪项因素不能影响企业短期产量选择()

A.企业长期借款的银行利率调整 B.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化 C.原材料生产价格上升 D.生产工人工资率升高

11.社会资源的有效率配置是指()

A.经济增长最大 B.消费者满足最大 C.企业利润最大化 D.社会总剩余最大化

12.政府用于最低收入保障的支出属于()

A.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社会消费 D.税收 13.当政府增加100亿税收,同时最大市政工程建设100亿时,GDP()A.不变 B.增大 C.减少 D.不能肯定

14.现代周期经济是指()

A.GDP的波动 B.GDP增长率的波动 C.价格的波动 D.价格指数的波动 15.IS曲线右移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降低国防开支 B.央行降低准备金率 C.人民币汇率上升 D.政府调低个人所得税率

二、计算题(15*3=45)1.已知货币需求L=0.20Y-10i,货币供给为200,C=60+0.8YD,T=100,I=150,G=100.(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2.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q试求:

(1)当市场商品价格为P=100时,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当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的厂商数量

3.某市场仅有两家企业,高度壁垒,两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

3-12q2+40q.STC1=0.1Q12+20Q1+100000,STC2=0.4Q22 +32Q2+20000,该市场的需求曲线为Q=4000-10P。

(1)如果采用Curnot方式竞争,球均衡时的市场价格、各企业的产量(2)两企业结成Cartel,求均衡时的价格、各企业的产量

一、简答题(共40分)

1.(10分)我国建材市场质量规格等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厂商之间产品的替代性较差,比如墙纸的生产者往往以保证质量为由要求消费者使用其配套墙纸胶。消费者在选择厂商的主产品时实际上就被动选择了其配套产品。试分析此种现象对主产品的和配套产品市场竞争、价格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解释其经济学原理。并说明建立统一的质量规范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的影响。

2.(10分)某社会拥有要素L、K,市场产品X、Y,该社会对X、Y的偏好次序符合常规无异曲线,同时社会技术所决定的生产函数一定。如果该社会为封闭社会,应该如何决定其生产?如果可以和外部社会交换,X、Y价格为Px、Py,又将如何选择?配以图示简要说明。

3(14分)试分析外部性的“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差异。

4.(6分)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不愿意花钱为产品做广告? 四 分析论述题

试分析“膨胀缺口”与“紧缩缺口”的产生及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 篇2

1.重视从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角度命题, 命题的素材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 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重视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以及跨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测试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将知识重组、整合, 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测试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内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知识的考查, 重视对图表的解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突出考查学生使用、判读、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 考查学生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

4.重视试题材料的新颖性, 加强对学生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 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

二、复习策略

1.注重时政热点分析和思维拓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近一年的时政热点。 (2) 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 (3) 有关人类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4) 学科内和学科间既有自然联系又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7年重庆文科综合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 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 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以社会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试题所占比重很大, 如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三农问题、上海《城市设摊导则》、中非关系等。

展望2008年, 也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例如: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共十七大, 探月工程, 奥运会, 机构改革, 科学发展观,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及新中国成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物价水平持续攀升, 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功,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 世界经济承受美元贬值导致的通胀压力, 俄罗斯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巴基斯坦经历动荡一年, 穆沙拉夫就任文职总统, 《里斯本条约》, 《东盟宪章》, 巴勒斯坦两大派别划地分治, 巴以领导人重启和谈, 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 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 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 因为他们探讨热点问题可以具有批判性、探索性, 可以是个性化的一家之言, 而高考命题不仅受制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 即使是开放性试题, 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成理, 体现用中学生眼光看世界, 必须有很高的认同度, 否则就会引起广泛的争议。

分析时政热点要紧扣教材, 并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 鼓励学生向纵向和横向拓展, 从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把握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是要完整把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二是全面了解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 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 才能做到多角度认识问题, 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在良性互动中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文科综合以人为中心, 分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 地缘、事实、意识是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 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 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 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主要内容。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 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 对其进行描述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把握描述的脉络, 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 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007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第39题属于学科间综合题目, 回答该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的相关知识。要解答好这类综合试题, 在复习中须找好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分析、探讨、确定跨学科专题和综合训练题。 (2)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由三科教师共同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或由三科教师分别向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转换思维角度。 (3)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 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分别为相邻学科梳理知识, 提供知识交叉点。

3.培养和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1) 重视从数据、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找准中心问题和解决中心问题的切入点。

2007年重庆文综高考试题图表题较多, 而且应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图表题首先确定中心问题, 有些中心问题呈隐性存在, 必须通过图象进行筛选, 然后通过图示信息转换和加工, 再结合已掌握知识推求未知问题。

(2) 牢固掌握政治、历史、地理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 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3) 注重思维技巧, 讲究思维方法, 及时进行思维诊断。文科综合复习中要经常训练以下几种思维方法:比较分类法, 归纳演绎法, 综合分析法, 逆向思维法, 类比推导法, 发散思维法。

(4) 学会总结规律和找出特点。人类历史有客观的发展规律, 大的规律如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演进, 小的规律是在相对短时间里的必然发展趋势。学习历史, 例如一章和一个阶段, 务必找出其基本线索和关键问题之所在, 全面理解和分析, 总体思考, 直到得出结论。在多数情况下很可能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什么客观规律, 而只是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加强训练, 培养技能, 进行综合思维。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由要素到整体地思维。在复习时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训练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应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审题训练, 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 特别要注意规定性条件;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 找准关键词, 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是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 这是解题的依托;四是证言表达的训练,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认识。

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 篇3

1 综合性选择题——体现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注重学科渗透

2007中考5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随意将矿泉水瓶扔弃在林区

B.选用优质电池,不乱扔废旧电池

C.驾车时经常在居民居住区大声鸣笛

D.电视、空调等电器不使用时仍让指示灯亮着处于待机状态

参考答案:B。

分析 选项A错误,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凸透镜,在林区中对阳光的会聚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该选项考查了考生的光学知识和安全意识;

选项B正确,通过选购电池和废旧电池的处理,引导科学消费。该选项考查了考生的电学知识和环保意识;

选项C错误,为减少噪声污染,应从声源处抑制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考查了考生的声学知识及环保意识;

选项D错误,因为电器在待机状态下仍然耗电,久而久之,会浪费大量的能源。该选项考查了考生的电学知识和节能意识。

该题不仅涉及的知识点全面,同时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合理渗透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节能、环保、安全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关注社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物理的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素质,尽到了物理教学的一份责任,这是一道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好题。

2007中考7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鉴赏这些优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风吹草低现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参考答案:D。

分析 选项A、B、C所设置的三种情景恰好全面反映了光的传播规律,即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光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选项D中描述的花香四溢应该是花粉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选项D错误。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就是探究声、光、力、电、热、磁等自然现象的基本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述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诗词,往往借助物理知识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本题利用古诗词创设情景,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考查了学生对光的传播、分子运动论等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综合运用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的能力,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开放的填空题——彰显人文关怀,塑造健全人格

2007中考15题:为迎接2008奥运会,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体质,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丰幅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图1是几位同学正在进行运动的情景,请你观察此情景,找出与同学们的运动有关的两个物理现象,并指出每个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与示例重复)

示例:

物理现象:甲图中同学举着杠铃静止不动

物理知识:杠铃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杠铃的支持力平衡

物理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现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物理现象:乙图中同学手中的球发生形变;

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理现象:丙图中的同学将球踢出;

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理现象:丁图中的同学越过横杆下落;

物理知识:同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

分析 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观察,从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现象,并能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物理问题,并与物理知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四幅图片所展示的情景,以及从同学们正在进行的举重、打篮球、踢足球、跳高的瞬间静态画面想象出他们动态的运动过程,然后从参照物、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等力学知识和光学、声学知识来解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比如丙图中的同学能看到飞来的足球,是因为有经足球反射的光进入了同学的眼睛;踢出足球时能发出“嘭”的一声,这是因为振动发声,并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的耳朵里……。

从2004年以来重庆中考填空题的最后一道均设置为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通过情景展现,强调了过程研究,并从定向思维转向多维开放,强调了思维发散。2007年的中考试题保持了这一特点。本题选取的情景素材,都是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体育锻炼活动,生活气息浓郁,拉近了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因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确实有用,知识不再枯燥,学习不再只是一种任务,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内在要求。

另外,本题的情景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呼应,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3 新颖的实验题--强化学生的方案评估及交流合作能力

2007中考18题:(8分)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课后复习时,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了对该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________;弹簧秤B的示数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____FB′(选填“>”、“<”或“=”)。

(2)通过分析,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图2、图3的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请写出三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减小,增大,=

(2)①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

②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尽量避免玻管与塑料袋间有力的作用;

④玻管不能浸入塑料袋里的水中;

⑤平台高度的调节只能越来越高,让物体浸入液体的部分越来越大;

⑥在溢水杯中加水时,使水面略超过溢水口处,溢出的水用玻璃杯承接,水断流后移走杯;

……

(3)①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

②可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

③调节平台F的高度,可观察到物体受到的浮力随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④弹簧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秤示数更稳定;

⑤薄塑料袋不计质量,弹簧秤B的示数能直接反映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⑥上课时不用老师拎着弹簧秤读数,便于老师的讲解;

……

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好的演示实验要求原理清晰,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所以,本试题可从三个方面(目的性、可操作性、可观性)对改进实验与原实验进行比较。

比较两个实验,改进实验除同样能得出F浮=G排的结论,使用两个弹簧秤后,能同时显示出F浮、G排,这样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为直接明了,并能在变化过程中同时观察到F浮增大,G排也随之增大,能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弹簧秤固定在铁架台上,通过升降平台控制物体浸入的体积,稳定性更好,并能在课堂上解放出教师的双手,方便讲解;用红色水增加可视性……。

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评估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引导考生大胆质疑究难,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摒弃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在实际探究活动中,能对自己设计、进行的实验以及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客观的评估,提出改进意见,这也是提升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物理,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再次,将饮料瓶这类物品用于物理实验中,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平时学习中,同学们可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

通过该试题,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平时的观察和实验中,应该清楚得知道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知道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实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会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善于跟他人合作交流,这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也是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题作为全卷难度最大的试题,即所谓拉差距的题,设置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选取的情景素材来源于同学们熟悉的浮力演示实验,考查的是实验最基本的问题:对浮力实验理解和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弹簧秤、溢水杯)。可见在实验复习时,应着眼于实验的最本质问题,熟练掌握每个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明晰每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和结论;思考如何提高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要多动手实际去操作,而不要“纸上谈兵”,沉溺于题海,用大量精力去做已失去“实验味道”的练习题。有的实验题为提高难度,甚至将高中阶段的知识内容当作探究性试题的素材,迫使考生盲目追求高中阶段新知识而提前教学,加重学业负担,其实这对解答中考试题是没有帮助的。

4 “问出来”的计算题——突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知识的应用性

2007中考20题:盛夏时分,“小问号”王邤同学在打开冰箱取饮料时,突然脑海里浮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开冰箱门都比较费力? 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里的冷空气出来,外面的热空气进去,当冰箱门重新关上后,就将这部分热空气也关在了里面。热空气冷却收缩,压强减小,王邤判断这应该是开冰箱门费力的一个原因。设想,冰箱门长为0.6m,宽为0.5m,冰箱外的气压为1×105 pa,若冰箱内部与外部的气压相差11000,求:

(1)冰箱内气体压强是多少?

(2)冰箱内、外气体对门的压力各是多少?

(3)冰箱门受到的内外压力差相当于质量为多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g=10N/kg)

参考答案:

(1)p内= 9.99×105 pa

(2)F内= 2.99×104N,F外= 3×104 N

(3)G = 3kg

分析 本题以问题形式引入,然后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所以题干部分比较长,题设情景较为复杂。解答时必须抓住关键信息:“冰箱内部气压与外部气压相差11000”,正确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表达为p外-p内p外=11000,变形后得到p内=p外(1-11000),再运用公式F=ps、G=mg 既可求解问题。

本题还可作以下拓展:若把气体对冰箱门的压力视为作用在门的中部,就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计算出因为有了冰箱内外气体的压强差,当我们去开冰箱门时,需要增加的拉力大小。

另外,2007中考物理试卷中还有大量试题的情景均选自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将试题展现的实际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然后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答。例如:

11题:爷爷是远视眼,需要用______透镜来矫正.当爷爷戴上老花眼镜时,张丽透过镜片发现爷爷的“眼睛”好象变大了,这是因为张丽看到的爷爷“眼睛”是通过镜片形成的正立、放大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参考答案:凸;虚。

14题:2006年5月20日,我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蓄水完成后,三峡大坝船闸工作的上游最高水位是175m,下游最低水位是62m,水位相差113m,由113m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pa。三峡大坝的船闸能让大型轮船顺利通过大坝,船闸全长6.442km,轮船至少需要2.5h才能通过,则轮船通过三峡船闸的平均速度约是_________ km/h (g取10N/kg,ρ水=1×103kg/m3)。

参考答案:1.13×106;2.6。

这些试题注重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中提取生活气息浓郁的素材,从多角度努力展现生活与科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考查考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真正体现物理知识的价值,让物理走进大众,让世界拥抱物理。

重庆大学804微观经济学2007年试题 篇4

一、选择题

技巧:把以往的考试真题都刷一遍,不过要注意什么大礼包的有的答案是错的,你们对有疑惑的题目答案记得找度娘问一下。基本都是已经考过的试题。特别注意一下利息是隐成本;长期平均成本的决定因素;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当年我以为要素市场之后的考得不多,其实确实是的,一般只考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这个我无法预测,不过把往年的名词解释都背一下还是有心理保障的,记住理解比记忆更重要。

机会成本

经济学

等产量曲线

消费者剩余

价格歧视

三、画图分析题(往往都是书本最基础的画图,不用紧张,把经典的图自己梳理一遍。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作图题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的形成和条件

APL和MPL和TPL的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四、计算题(我当年是前一天晚上才复习计算题的,把书本的习题的计算题梳理一遍即可,记得最快的效率是边看答案边看题。)

考前必看的计算题(高鸿业那本)

P55.6、10

P97.5、7、10、11、P125.3、5、P148.4、5、9

P169、7、8、9

P206 3、6、11

当年考题涉及了弹性、均衡、效用、成本

请注意: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时候:MU1/MU2=P1/P2

利润最大化有MR=MC

完全竞争市场有P=MC

最坑的一题,要算生产者剩余

五、论述题

上一篇:跆拳道汇报演出策划书下一篇:我不再马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