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2024-05-10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通用8篇)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1

名词解释

1、劳动力的含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2、劳动: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5、边际产品价值:VMP=dTR(L)/dL=MPL ·P表示增加使用一个单位劳动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6、边际要素成本MFC是指: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7、劳动力供给:(1)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2)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8、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9、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10、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1、收入约束线: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12、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具有相同效用水平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点的轨迹。

13、准固定成本:人们受雇于某企业工作,就必须支付和劳动时间长度无关的成本,14、劳动时间的“帕金森定律” :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15、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16、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17、狭义工资(basic pay):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18、工资刚性: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19、社会劳动生产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人均创造价值量的多少。

20、收入政策: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

21、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额。

22、最低工资标准:亦称最低工资率,是由最低工资制度所规定的单位时间最低工资数额,或曰工资标准的下限。

23、最低工资制度:有关最低工资的确立与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及办法的总称。包括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标准、实施范围、水平调控及监督手段等内容。它是国家干预用人单位工资水平的一种法定形式。

24、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25、收入不良指数: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之比。

26、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27、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28、自然失业率的界定又称均衡失业率: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29、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30、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31、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3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3、隐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34、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

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农业、旅游业、建筑业;服装业、制鞋业、汽车制造业等)

35、自愿失业: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

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36、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37、一般培训: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

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38、特殊培训: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

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

39、劳动力流动: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

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40、歧视: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民族传统、宗教、身体素质和原有国籍等)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希克斯一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简答

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下述情况下,某类劳动力具有很高的需求工资弹性:

1.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

2.可以很容易地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类劳动;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有弹性(无需大幅度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使用量便可增加);

4.该类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很高

2.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

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一)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二)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三)工资水平

(四)个人非劳动收入

(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六)社会保障制度

(七)宏观经济状况

(八)其他因素

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人口规模

2、人口的自然结构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二)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工作偏好

2、经济周期波动

(三)社会制度因素

1、劳动制度

2、工资制度

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结论:经济社会所有行业、部门、地区劳动力市场统一地实现均衡,劳动资源就能得到最优配置并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1、劳动力流动导致地区工资均衡

2、资本流动导致地区工资均衡

三、充分就业

6.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

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

1.计量功能。

2.指示功能。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7.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8.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

除了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之外,主要有:

1、养老金的影响。

2、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

3、健康程度的影响。

9.工资职能

(一)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

(二)激励职能

员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也就必然演变为追求工资最大化,从而也必然促使他们积极劳动,并且努力提高自身劳动力素质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劳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三)调节职能

工资引导劳动者向合理的方向流动,从而达到劳动力资源没有浪费,配置于最需要的、最能发挥其效用的地方。

(四)效益职能

从资本所有者来看,工资具有效益职能,是其投资的动力。

10.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要点

从劳动的需求看,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厂商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从劳动的供给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

(1)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工人及家属养活自己与全家的生活费用以及工人所需的培训和教育费用;

(2)劳动的负效用,或闲暇效用。

11.效率工资理论的成立依据:

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高工资意味着被解雇的代价增大,刺激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制:高生产率的工人退出低工资企业,向高工资的企业求职。

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提高工资,降低了辞职率,避免准固定成本(如培训和雇用成本)的增加,最终降低总劳动成本

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制:使员工相信他们自己受到公正的优待,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并努力

12.宏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

三、国民收入分配比例

四、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

五、就业规模

六、人口增长状况

13.微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

一、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一)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二)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

(三)物价

(四)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行业工资水平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一)劳动差别因素

(二)分配形式

(三)企业经济效益

14.最低工资制度的社会经济作用

实行最低工资制最初的目的旨在消灭“血汗工资制”和保护妇女、童工利益。

1.对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通过对每一个劳动者提供一份有保障的收入,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

3.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为生产正常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4.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15.工资差别的成因

(一)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二)职业间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

(三)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人力资本)

(四)地区工资差别

(五)年龄间工资差别

(六)性别间工资差别

16.影响就业的因素

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

(一)人口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

(三)制度因素

1.经济体制

2.劳动制度

(四)心理因素

17.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8.失业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隐性失业

五、其他类型失业

(一)季节性失业

(二)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产生的失业。

(三)自愿失业

19.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各级正规教育;

职业技术培训;

健康保健;

劳动力流动;

对孩子的培养;

寻找工作的活动。

20.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1、年龄(越大,流动越少)

2、家庭(已婚和育有儿童的家庭,流动少)

3、教育(学历越高,流动越多)

4、流动距离(距离越远,流动越少)

5、失业率(失业率高,流动越多)

6、职业许可制度

7、国家和地方政策(税收,公共服务水平等)

8、国际环境

9、工会

10、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2

1.安徽省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近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在20%左右, 进出口增长尤为迅速, 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其中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 凸现安徽省投资环境的潜力巨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 有50%属工业投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 具有明显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金融机构存款额增幅越来越大, 这主要源于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2.2011年合肥经济圈初步发挥作用。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583.4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606.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46.08亿元, 同比增长27.6%, 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增幅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从轻重工业看, 增长同步加快, 分别增长28.9%和26%, 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1.5和8.9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 均呈增长态势, 在六类企业中仅国有企业增速平缓, 其他各类企业均保持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增幅的水平;从行业看, 在34个行业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长, 比一季度增加2个, 其中有16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

3.“马芜铜”东向发展策略明显。芜湖市努力推进各项工作, 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57.9亿元, 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3.48亿元, 比上年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9元, 增长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66元, 增长21.1%, 近年来第一次实现两项指标增长均在20%以上。

马鞍山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晋升全省经济运行排行榜前三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市408.51亿元、马鞍山市226.21亿元和芜湖市223.48亿元。财政收入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市210.95亿元、芜湖市91.79亿元和马鞍山市83.7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市7971元、合肥市6796元和铜陵市6586元。

二、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升级趋势明显

1.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加速,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工业增加值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表明安徽省在国企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和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取得良好改革效果, 同时也预示安徽省工业化水平将会大幅提高。

2.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在“十一五”期间都呈现指数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达到26%,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更是增长迅猛, 这表明安徽省的加入“长三角”战略效果显现。进出口总额安徽省名列中部地区之首, 为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利用“出口”引擎奠定基础, 出口导向战略仍是安徽省工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安徽省工业总产值也是居中部地区最高, “工业强省战略”已达到初步目标, 未来的发展目标将是融入长三角地区。

3.工业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在2001年, 安徽省前10位的产业占工业比重仅为29%, 2011年升到67.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2.8%) 。表明安徽省国企改革较为彻底, 突出安徽省的产业优势, 保优汰劣。

4.安徽省工业增长潜力巨大。从安徽省与全国前十大产业比较来看, 石油加工、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设备制造业未进入前十, 但这些行业都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安徽省的其他优势产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这些产业以后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

5.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已步入发达省份发展路径。我们用同构系数来表示安徽省和江苏工业产业结构重合度, 同构系数越大, 代表工业产业重合度越大, 同构系数在0~1之间, “0”表示没有重合部分, “1”表示完全重合。将“十一五”到现在的同构系数进行比较, 发现安徽省与江苏省的工业产业结构重合度在“十一五”期间越来越小。

6.产业结构调整效益显著。整体来说,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地位不断上升。工业发展结构得到优化, 传统工业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步伐加快。汽车、冶金、建材、家电、工程机械、能源等优势行业持续快速成长。2011年完成2800万台家电, 令安徽省成功跻身全国“三甲”;55.6万辆自主品牌汽车, 打造国内7.3%的市场占有率, 不仅使安徽省的汽车工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也让世人看到了安徽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巨大创新能力。

7.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41.1亿元, 占全年千亿元目标的44.1%。制造业技改投资保持较高的力度, 成为安徽省技术改造投资的重点领域。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300.2亿元, 占技改投资的比重达到68.1%。结构调整优势突出,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 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1.1%。37个工业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 其中有15个行业实现增加值30%以上。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强势增长。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4.2亿元, 比上年增长85.6%;第二产业投资993亿元, 增长40.4%, 其中煤炭开采业投资增长67.1%, 电力、热力投资增长近1倍,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下降3.6%;第三产业投资1493.7亿元, 增长25.7%,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1.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8.6%。

8.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当先。2011年, 安徽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4.1%, 而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8.6%和72.25%。这些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要制定专项规划, 明确目标, 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 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为达到“十一五”目标, 素称“华东能源基地”的安徽省决定, 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 重点抓好“四个一批”推进节能工作。淘汰一批落后小火电、小冶炼、小水泥厂。2007年22户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为185万吨生铁、540万吨钢, 相当于年节约134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完成对16台老火电机组的脱硫改造和对日产2500万吨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的余热发电改造, 同时替代建设大机组340万千瓦。择优发展一批, 并从源头控制。为达到省目标, 各地区采取各种措施节能降耗。

三、各市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呈现地方特色

1.支柱产业稳定增长。近三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及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同比增长都在30%以上。其中2011年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烟草制品等行业, 这六个行业实现利润125.7亿元, 占全部利润的45.8%。

受市场需求和价格回升带动, 建材、煤炭、钢铁、电力、有色等传统优势行业增速加快。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发展,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增长126.4%。

2.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至2011年底, 全省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现价) 1871.3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4.4%, 其中100户重点联系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98.5亿元, 增长48.04%, 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751.65亿元, 增长42.86%;汽车工业共生产整车70.33万辆, 销售68.3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4.32%和28.64%, 分别高出全国增长幅度11.8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

3.各市重点产业企业发展带头作用明显。合肥目前已形成八大支柱产业, 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 年产值达627.5亿元, 龙头产业带动作用凸显。汽车产业年产值达210亿元, 同比增长25%。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双双入选“2007中国机械500强。拥有海尔、格力、长虹、三洋等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 家电产业到2011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铜陵市经委重点监测的22户工业企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90%) 。2011年6月份当月实现现价产值45亿元, 同比增长8.7%, 比上月净增加3.6亿元;全年累计完成433亿元, 同比增长11.6% (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 , 同比净增24亿元。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荣列2007中国企业500强第110名。

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占芜湖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奇瑞的跨越式发展, 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聚, 全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达120余家, “芜湖汽车城”的框架已经搭成。

能源城市淮北、淮南的支柱行业如煤炭开采、洗选业、化学原料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顾桥煤矿、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刘庄煤矿和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涡北煤矿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准予正式投产, 此举标志着两淮煤炭基地亿吨级生产能力正式形成。

4.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 安徽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安徽省约有产业集群176个, 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约2万个,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12个, 吸纳就业人员120万人, 超亿元的企业有142个, 超5亿元的有66个;年营业收入1348.48亿元, 利润总额99.38亿元, 上缴税金57.09亿元。2011年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6个, 新增企业户数3094户, 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安徽省相对全国来说, 具有积聚经济的产业前五位分别是: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从前10位的产业中, 可以发现采矿业容易受资源限制, 烟草制品业本身是垄断行业, 具有值得政策鼓励的产业, 仅有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最快的5个行业分别是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铜陵市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生产基地, 获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具有较大优势的五大产品链 (群) 。集群内现有113家企业, 其中骨干企业17家, 3家上市企业 (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铜陵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 入列科技部2007年度国家50个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成为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 国家、安徽省、马鞍山市共投入引导资金1亿元, 省内重点企业投入10亿元, 招商引资或融资10亿元, 建成稀土永磁材料、稀土镀层、稀土功能材料三个研究中心, 建设稀土永磁、稀土镀层、稀土耐磨三大产业集群。专家预测, 规划的实施能极大提升安徽新材料行业竞争力, 培育2至3家上市公司, 全省重点稀土应用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摘要:文章从工业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升级趋势明显及各市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呈现地方特色等几方面对安徽省2011年工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安徽省,工业经济,综述

参考文献

[1].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借鉴[M].中央编译出版社.

[2].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中的国家职能[M].

[3].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3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大学生;就业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中国大中城市正一步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农村“被就业”的农民将在本世纪开始的头20年内被吸收殆尽,而总体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的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总体的趋势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但是不同于农村劳动力,2003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12万,而截止到2013年底时,毕业生人数已经增长到699万。增长率呈逐年走低的态势,但是绝对人数还是以庞大的数量逐年增加的。市场经济刚开始代替僵化的旧体制时,出现的职工大规模下岗问题曾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而如今关注的热点转向了高校毕业生也对于毕业后“何去何从”的抉择。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的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与历年累计的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不断累加,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尽管高校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从2004年的32.08%减少到了2013年的2.79%,降幅明显,但是社会在近10年来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仍然不能尽数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宏观政治局势的变动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动荡不堪的社会里面劳动者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国家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大都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以适应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对就业形势产生大的波动。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不乐观,可能会要面临尴尬的“毕业即失业”窘境,这一现实问题其实是和我国经济结构有关。其一,由于我国产业价值链结构严重扭曲,低端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而高端产业发展缓慢,大学生受到的教育相对较多,但反而难找到工作,而受到教育较少的农民工却越容易找到工作,并且他们的工资水平近年来有持续走高的趋势,甚至高于大学生的工资水平。这是都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

3.社会观念未能及时转变。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过于乐观。高等教育的大众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学文凭的含金量缩水也已经成为了事实。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 的错误观念仍然影响着大学毕业生,让他们不愿意从事一些看起来并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也影响着他们创业的热情。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及早改变就业观念,放弃自己对工作不切实际的憧憬和幻想,那么成功就业,势必还是长路漫漫。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择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时,存在着或明显或隐含的户籍歧视,并且在选择“985”“211”大学求职者与普通大学求职者时也往往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三、当前《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整个《劳动合同法》都贯穿着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具体来看,法条第十条对劳动合同正式化,书面化形式的规定有利于劳动者在自己权益被侵害时有法律的依据。而二十条和二十一条则对试用期工资和单方解除权进行了规定,限制了用人单位对权力的滥用。不过新法的一些规定也引起了多方争议,外商威胁撤资,多位港商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劳动合同法》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尚且没有定论,但外商撤资后势必要影响到一批劳动者的就业,其消极影响的确不言而喻。 当前《劳动合同法》完善了1995年以来劳动立法实践中对于劳动合同的规范和管理,在细则的规定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其更加致力于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人群中一类重要的群体,自然也能够从中有所受益。例如法条二十条和二十一条对于试用期的规定。试用期是大学生就业会首先遇到的问题。对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遇到”无限试用期”以及充当免费劳动力的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当前《劳动合同法》对于增强大学毕业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其就业质量,改善其就业环境应该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新法实施后对于试用期时限和工资的相关规定能够有效扭转普遍存在的“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和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及时足额取得工作报酬。

四、结论和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立法者都是希望能够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尽一份力。但是大学生本身更加应该积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不怕吃苦,积极创业。大学生应该确定明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不能够盲目攀比,也不能够一味的理想主义和依赖心理,要积极开拓和发展自身,树立信息,积极的应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勇:《中国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证券时报》,2014年7月27日第A03版.

[2]罗雪峰, 方宁:《<劳动合同法>修改动了谁的奶酪?》,《中国对外贸易》,2006 年第6期.

[3]时秋:《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劳动合同法探析》,《才智》, 2009年22期.

[4]黎建飞:《<劳动合同法>: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规则》,《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4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宿舍管理执行《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宿舍管理暂行条例》,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住宿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第二条 为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年教育部21号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2]6号)以及《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宿舍,适用于所有入住我校学生宿舍的人员。

第二章 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第四条 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校办、后勤集团、学生处、财务处、总务处、教务处、国有资产和校办产业管理处、保卫处、研究生学院、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学生代表组成,由学校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后勤集团。(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常设机构及具体工作制度由学校另行规定。)

第五条 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决定学生宿舍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制定和修订学生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学生、学校和学生宿舍管理部门(以下称宿管部门)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学生宿舍实行管理员负责制,人员由后勤集团选聘上岗,学生助理、楼层长由后勤集团、学生处从学生中选拔,作为学生干部聘用上岗,协助管理员做好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及卫生、治安、文化建设及其它事宜。

第七条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宿舍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且选派专职辅导员入住公寓,共同协助宿管部门开展工作。

第三章 学生入住管理

第八条 凡本校统招的计划内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应服从学校安排,缴纳住宿费并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入住学校的学生宿舍。

第九条 住宿费按照省物价局核准的标准收取,每学年缴纳一次。学生假期留宿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入住者按照指定的房间和床位住宿,不得私自调换,不得拒绝其他学生入住或强迫其他学生搬出。严禁将空床位私自转让、租住他人。

第十一条 宿管部门有权根据学校住宿定额情况、宿舍基建和维修工作的需要等,对学生的住宿进行调整,涉及的学生应积极配合,服从安排。

第十二条 因转专业或其它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住宿的,应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与学生处、宿管部门协商后决定。

第十三条 如有传染性疾病的,应及时向宿管部门主动说明,以便宿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安排或调整,若不报告者,宿管部门发现后有权做出调整。

第十四条 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休学的学生、或因转学、退学、开除学籍、毕业、出国等终止住宿的学生,应在

1一周内到宿管部门办理退宿手续,并按时离校。未办理退宿手续的,休学期间仍应缴纳住宿费用。复学者应在复学前一周与宿管部门联系,以便安排住宿。

第十五条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擅自在校外租住。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办理校外租住手续:

1.符合《婚姻法》规定,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2.因患传染性疾病处于治疗期间或病残生活不能自理,需由家人陪护照顾的;

3.未成年学生需要家长陪护学习的。

申请办理校外租住的学生,需本人提供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家长签署同意意见,报所在学院同意,并与学院、学生处签定《校外租住协议书》,到宿管、财务部门办理离宿手续。

第十六条 家住本市内的学生可申请办理走读。申请者需于每年6月下旬,提供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经家长同意,报所在学院审批同意,并与学院、学生处签定《走读协议书》,到宿管、财务部门办理离宿手续。

第十七条 已办理校外住宿手续的学生,如申请回校内宿舍住宿,须重新办理入住手续。

第十八条 毕业生离校时应做到遵纪守法、文明离校。在离校期间要爱护宿舍内物品及公共财产。凭学校通知到宿管部门办理离校手续时,应主动交还钥匙和借用物品,配合工作人员清点公共设施、验收房间和家具物品。

第四章 宿舍安全管理

第十九条 入住学生应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自觉维护宿舍安全和正常秩序,不得在宿舍区内进行各种违法乱纪的活动。

第二十条 在宿舍区内严禁以下行为:

1.擅自挪动、乱用、破坏消防器材和设施;

2.携带或存放各种有毒物、易燃易爆物以及有腐蚀性、放射性等各种危险物品;

3.饲养各种动物及其它危险生物;

4.私自存放管制器具和使用非安全器具;

5.私接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包括电炉、电饭锅、电热杯、热得快、电热褥、取暖器、电吹风、电烫斗等电热器

具;

6.使用明火(如焚烧纸张或杂物,使用蜡烛照明等)以及在宿舍内烧煮饭菜;

7.燃放烟花爆竹、乱扔烟蒂等燃烧物;

8.流动小商贩和学生在宿舍区内推销商品及从事经营活动;

9.其它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造成安全隐患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入住学生应增强防盗安全意识,确保宿舍财物安全。不宜在宿舍存放贵重物品和大量现金,应妥善保管自己的寝室钥匙,严禁私自调换门锁、配备、外借钥匙,离开宿舍或睡觉时要随手关好门、窗。

第二十二条 入住学生应严格遵守《学生公寓门卫制度》,遵守作息时间。贵重、大件物品进出宿舍楼须经值班人员同意并登记;来访客人须经值班室验证登记许可后方可进入宿舍,女生宿舍男性不得进入(公务除外),男生宿舍晚7点以后及午休时间谢绝女生进入;晚归者须主动配合门卫验明身份、说明理由并登记后方可进入宿舍,无正当理由严禁深夜外出。

第二十三条 发现火警、火灾等灾害事故时,及时采取报警、撤离现场、灭火等有效措施。发生刑事、治安等案件应及时报警和注意保护现场。

第五章 文明住宿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入住学生应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十五条 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随意拆卸、改装公用设施、设备或挪作他用。严禁在宿舍及周围墙壁上刻画、涂写或张贴各种广告、大小字报、画报等行为。

第二十六条 要遵守学校《文明寝室公约》。寝室人员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和睦相处。

第二十七条 要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严禁在宿舍区内打球、踢球、溜冰以及赌博、酗酒、大声喧哗、高音播放音像设备、起哄闹事、摔爆响物、从高层向宿舍楼外抛洒物品等不良行为,不要在禁烟区内吸烟,不张贴不雅的图画。

第二十八条 要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不晚归,不夜出外宿,不留宿他人,不留宿异性,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

第二十九条 要爱护公共环境。禁止随地吐痰、泼水,禁止在阳台、走廊内堆放杂物和在楼内停放自行车及其它车辆。

第六章 宿舍卫生管理

第三十条 入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宿舍区内的清洁卫生。寝室要建立值日制度,每天应在规定的时间,将室内垃圾、杂物清扫至室外指定区域,每周要进行大扫除,保持宿舍整洁卫生。

第三十一条 宿舍管理人员每周不定期抽查、普查宿舍卫生,由楼长负责统计形成宿舍卫生月汇总成绩;学校宿舍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期抽查安全卫生状况,检查结果及时公布。

第三十二条 每月下旬在宿管部门、各学院检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宿舍卫生检查,各方检查结果汇总,作为“星级卫生宿舍”和 “星级文明宿舍”评比的依据。

第七章 水电、电器使用管理

第三十三条 学校提倡节约水电。入住人员应做到人离灯熄,用完即关,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发现水电设施损坏,请及时报修,不得擅自修理或拆卸。

第三十四条 宿舍采用智能定额限荷供电。入住学生应遵守《学生公寓用电管理规定》、《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公寓超标准用电管理办法》,超过月定额者应及时缴纳费用,为确保公众安全,禁止超负荷用电。

第三十五条 本、专科生宿舍,每年部分时段实行定时供电,因防暑降温需要,炎热季节24小时供电服务,研究生宿舍楼24小时供电,但都需执行就寝熄灯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宿舍楼内洗衣机管理,遵照《学生公寓全自动自助洗衣机使用及管理办法》;学生寝室内楼顶扇管理,遵照《学生宿舍楼顶扇使用说明及维修保养管理办法》。

第三十七条 学生在宿舍配备使用计算机须报学院、保卫处、宿管部门审批登记,个人应妥善使用和管理好自己的计算机,并负责计算机的安全防盗工作。学生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依据《安徽农业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学生宿舍网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第八章 学生宿舍管理奖惩措施

第三十八条学校定期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星级宿舍评比活动,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根据《安徽农业大学星级卫生宿舍和文明宿舍评选实施办法》,学校每年3—6月、9—12月开展八次“星级卫

生宿舍”和两次“星级文明宿舍”评比,并评选出“优秀组织奖”的学院,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评比结果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及先进班级评选挂钩。

2.对积极参与宿舍文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宿舍管理工作的学生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住宿学生应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公寓管理规定,恪守有关文明公约。违反规定的学生,学校将严肃处理。符合《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学校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1.私自将床位转让租住他人者,一经发现予以清理且责成其上缴全部非法所得,并给予警告处分。

2.擅自在校外租住者,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返校,屡教不改者加重处分。校外租住期间引起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责任自负。

3.无正当理由经常夜出、晚归,每月达2次者,给予通报批评,屡教不改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4.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者,一律给予警告以上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加重处分。

5.违反文明住宿管理规定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6.私自留宿他人、留宿异性者,依据《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第二十八条处理。因留宿他人造成同

学或集体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者,须承担连带责任。

7.对于卫生月汇总成绩不合格的宿舍,第一次发出整改通知,第二次张榜告诫。凡宿舍卫生检查每学年月汇总

成绩评定为不合格达三次者,取消其全体成员当学年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资格。

8.干扰、阻碍学校工作人员履行宿舍检查或依法、依校规执行公务及其它严重违反公寓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

和恶劣影响者,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

第四十条损坏公寓内的公用设施、寝室内的门窗、家具、设备设施以及造成他人财产、共有财产、公共财产损失的须照价赔偿;造成共有财产、公共财产损失,寝室内责任不清的,由寝室成员共同赔偿;对有故意损坏行为者,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在学生处,必要时可提请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解释。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5

合肥经济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截至,学院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1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拥有84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7个;现有教师674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2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154人,其中正教授54人,开设32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艺术学等七个学科门类中。

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 篇6

(2004年2月20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或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工作。

第六条 工会应当依法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方面的指导、帮助,对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权要求其处理。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

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 劳动合同订立前,劳动者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并提供相关资料。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及其他危害的岗位,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应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居民身份、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八条 劳动合同文本,可以由用人单位提供,也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拟定。提倡使用劳动合同规范文本。劳动合同应当用中文书写,需要时也可以同时用外文书写。劳动合同的外文文本和中文文本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为准。劳动合同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其代理人签字、盖章,注明日期。劳动合同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执一份。

第九条 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劳动者集资、入股,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作担保,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证件,不得收取培训费、工装费等其他费用。

第十条 劳动合同应当载明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并具备以下内容的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社会保险;

(六)劳动纪律;

(七)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八)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除前款规定的内容外,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职业技能培训、保守商业秘密等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劳动合同生效的期限和条件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协商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在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30日;劳动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5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0日。劳动者试用期间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一用人单位对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第十三条 劳动者应当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涉密的劳动者就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作出约定,提前通知期不得少于30日。

第十四条 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

定劳动者在本单位或者离开单位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行生产同类产品,不得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同类业务或者有竞争关系的业务。所约定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劳动合同当事人有上述约定的,应当同时约定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第十五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约定违约金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劳动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对其违约金作出约定:

(一)违反劳动合同期限约定的;

(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对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集体合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无效,劳动者已经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报酬,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履行了劳动义务,但尚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其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险和其他福利待遇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没有集体合同的,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标准。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劳动合同暂时无法履行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中止履行的情形消失,仍具备履行条件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三条 变更劳动合同,应当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

第四章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四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四)用人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五)用人单位拒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致残,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又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或者依照劳动合同约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严重失职或者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劳动教养或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已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依据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解除合同的,应当将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通知本单位工会。工会认为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约定,要求用人单位重

新作出决定的,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工会。其中依据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通知工会。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或者资本、生产经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劳动者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劳动者的意见,经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据前款规定裁减人员后,在6个月内又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被裁减人员。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的;

(三)用人单位破产、解散、被撤销的;

(四)劳动者退休、退职的;

(五)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六级伤残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疑似职业病或者疑似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但劳动者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顺延至所列情形消失。

第三十三条 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劳动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经劳动者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待遇。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书。劳动者因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失业的,可以持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申请办理失业登记手续。

第五章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

第三十五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且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三十六条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非全日制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一般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期限在30日以下的,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劳动者提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通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组织派遣为用人单位、家庭或者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由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条款,但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三十九条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任何一方均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合同。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一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具体结算方式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非全日制用工工资的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30日。

第六章 经济补偿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拖欠劳动者工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依法责令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除足额支付低于标准部分外,还应当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25%的经济补偿金,或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本单位同岗位劳动者的工资标准支付不适当试用期期间的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给予劳动者本人1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在本单位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照1个月工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用人单位提出并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采取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拘禁等方式严重侵犯劳动者,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用人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六)用人单位拒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迫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七)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致残,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八)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又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九)用人单位裁减人员,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

(十)用人单位破产、解散、被撤销,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之一的,补偿总额一般不超过劳动者12个月的工资收入;但当事人约定超过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足额支付经济补偿金外,还应当增加支付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额外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本人1个月工资的赔偿金。劳动者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本人1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用人单位赔偿金。

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致残,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与其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除按照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定的医疗补助费。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计算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月工资标准,应当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本人12个月的平均工资;实际履行合同期限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履行期限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本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本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或者由于一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按照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每人300元至5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故意使劳动者不知情或者强迫劳动者订立对其不利的劳动合同,或者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改正,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尚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又与新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缴,并依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培训费、工装费等其他费用,收取财物作为担保,扣押劳动者证件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安徽工业大学劳动经济学 篇7

本文拟应用劳动经济学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及人力成本理论对大学生“读书无用论”进行剖析, 寻求产生此观念的根源, 并提出解决策略。

1 实证研究

1.1 人力资源净值计量模型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使用人力资源净值计量模型, 以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后的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模型计算出不同阶段相应的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价值, 然后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这其中引入经济学领域的投入———产出模型。

人力资源净值=人力资源的终值-人力资源现值=人力资源收益-人力资源投资成本

V:为人力资源价值;Ct:为第t年的加工成本;r:为利率;P:为现值。

人力资源终值即产出计算法:

V:为人力资源价值;Yt:为第t年的工资薪酬;r:为利率;F:为终值。

六七十年代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价值。假设一个从1960年上到1964年的大学生。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 学生每年的生活费为500元, 国家补贴30%, 自己承担350元/年, 住宿费100元。总费用为450元/年。考虑到储蓄收益, 按当时的存款利率为15%。则人力资源现值:

那么, 人力资源净值=V2-V1=-40<0

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学费是1500元/年, 国家补贴40%, 学生承担600元/年, 生活费800元/年;住宿费200元/年, 总费用1600元/年。当时依然注重于储蓄, 但已出现消费量增长的迹象, 其存款利率为10%。其人力资源现值:

那么, 人力资源净值=V2-V1=20000>0, 比上一阶段多20040元。

2000年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价值。第三阶段, 学费6000元/年, 生活费为2500元/年;住宿费1200元/年, 总共每年支付9700元/年。其存款利率为7%。其人力资源现值:

那么, 人力资源净值=V2-V1=132720-28800=103920, 比上一阶段多83920元。

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到, 人力资源净值呈匀加速增长态势, 上大学所获得的人力资源价值越来越高, 所得到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1.2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来源分析

从《2011年国家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表1, 这三个阶段城镇、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少于个人上大学成本费用:六七十年代:450元/年>343.4元/年>133.6元/年;八九十年代:1600元/年>908.9元/年>425.1元/年;2000以后:9700元/年>8589.8元/年>3731.1元/年。

1.3 其他成本分析

近年来“就业费用”是除了“学杂费”“生活费”主要教育投入以外新增的一项教育投入。教育部一项调查显示, 2009年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平均为2000元, 它包括就业所需的交通费、简历印刷费、招聘会门票、通讯费、个人形象包装费等, 另外餐饮费、住宿费等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2 成因分析

首先,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典型形式, 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两种情况: (1) 边际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 (2) 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预期收益时间有关。众所周知, 在中国农村家庭中, 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和受益者并不是同一个个体———投资人是家长, 而直接受益人是子女, 间接受益人才是家长, 因此, 农村家长的预期受益与实际受益之间有巨大落差, 必然使得家长认为投资不值。

其次, 根据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工作报酬曲线图1可以看出, 在人力资本投入的初期, 由于存在放弃工作时间的机会成本, 工作报酬和资本投入成反比。

最后, 传媒的误导, 社会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 把个别现象夸大化, 导致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村家长和受挫学生更加坚信“读书无用论”。

综上所述,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农村家庭中, 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和受益者并不是同一个个体, 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低, 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终值的体现缓慢, 家长的预期受益与实际受益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因此, 家长及学生认为教育投资不值———读书无用。

3 对策

3.1 国家支持

国家不仅仅只出台奖助学金政策就能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当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寒暑假打短工来挣取学费和生活费,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劳动合同监管, 保障大学生临时工的合法权益。

3.2 学校帮助

高等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岗位, 如果本校资源不足, 可以通过学校助学机构为学生推荐安全可靠的校外勤工俭学机会。国家从宏观政策上对奖助学金力度已经明显加大, 高校相关部门、人员应当公平公正对待奖助学金的发放, 切实做到“雪中送炭”。

3.3 学生自立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勤俭、自立, 正确对待现实经济问题, 主动接受学校和同学的帮助, 并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团及活动, 主动发现自我优势, 增强自信心, 增长见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 这类学生也要注意自身心理健康, 多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 健康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6.

[2]李海珍.关于西部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8 (3) .

安徽沿江城市经济发展趋势 篇8

安徽沿江周边地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安徽省发展的模式与方向。研究沿江区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有利于改革完善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引领整个安徽的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道路。

安徽沿江城市对整个安徽的经济命脉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安徽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关注重视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九十年代就有发展皖江城市的会议召开,从1995-2005年间更是召开了四次相关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开发和规划皖江城市的计划,并研究了进一步用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

安徽沿江城市有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在内的八个市以及辖区的29个县城,其面积高达5.6万平方公里,占据全省面积的40.3%,可以说接近半个安徽了。还有就是盛产铜、铁等自然资源,加之土地价格低廉、廉价劳动力且宜居更是成为了其发展的一大基础。但是很多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比如发展潜力没被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也没体现出来,没能带动安徽经济的整体发展等,接下来就让我们细致的分析具体城市的优劣以及整体情况等。

二、安徽沿江城市经济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简单说是将研究对象所处的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列举出来,并按照矩阵排列好,系统分析的过程,继而考虑周全后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其中S (strengths)、W (weaknesses)是内部因素,O (opportunities)、T (threats) 是外部因素。下面将列举沿江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系统的分析。

1、优势

地理优越:长江流经安徽高达400千米,大家习惯的称之为皖江,是安徽人执着的向往。自从上海浦东发展开放以来,安徽就积极呼应起来,意在模仿上海的成功,并做出众多的策略举动,且以芜湖为发展口,希望带动其他城市沿江城市共同发展。

地位突出:皖江地带人口繁多,随之也就带来了高消费,近500公里的覆盖面积,加之这个范围内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且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所以也就有了能力去拓展市场,加大内需,发展经济。

开发开放:在2006年,国家将皖江列为重点发展地区,这一举动加快了经济向中西部的转移,更多的新技术、能源、产业等进入皖江,这些举动都为该地区设立为国家级示范区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上文三个优势都简要的阐述清楚,在这里选取马鞍山为目标城市进行相

应的系统分析。首先:马鞍山市属于长三角,且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繁华城市密集的地方,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其次:其起到了产业梯度为重点,是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再次:马鞍山市是融入长江大三角的沿江第一城市,可见其发展的潜力。马鞍山位列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钢铁港口,纵观整个历史,这都是一座集荣誉与一身的城市,是安徽省的宠儿。

2、劣势

经济基础相对于发达城市较羸弱,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迅速腾飞的能力。各项工业技术相对落后。工业技术设施有待提高,且相应的技术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如:科技、设备等。人口大量外流到其他省份城市务工。人口的流出也就意味着人才的流走、要发展经济人才必不可少。但是受到经济、收入等的制约。很多人才不会选择留在皖江城市,导致劣势连连。

3、机遇

中国的经济格局处于一种转型阶段,产业的扩展变迁势在必行,具体分两点论述:

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所以生产成本持续增高,加之当今社会创新无处不在,新新产业的高速发展直接排挤传统产业,且国际经济的不景气等都使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沿江等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高速发展,各项也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者,加之各要素成本都较好,所以其发展潜力很巨大。国家为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那么也就使经济结构的变更变的更加不可或缺。

4、挑战:

中部城市发展迅猛,又与安徽省沿江城市邻近,所以势必造成极大的竞争。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迈大步前进。其他地区想提升自身实力必定会对邻近对手进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部的邻近城市的这一大竞争者会对安徽省沿江城市形成一定程度的掠夺和冲击。

三,近年取得的成果

目前,安徽八大沿江城市对整个安徽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过半。以各城市互相连接、跨江合作,资源共享等举动加快经济的发展,着力发展属于安徽的现代经济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应时刻做好承接长三角的发达经济,努力进取,加大发展,争取早日也富起来。说到安徽近年的优秀企业,我想不得不说到奇瑞汽车公司了。奇瑞公司的崛起使芜湖、马鞍山等地的出现了上百家的汽车配件机构,汽车配件行业的迅猛发展给芜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同时来自浙江的优秀工厂也纷纷搬入芜湖工业园,全球500强的企业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落户在安徽芜湖,并与奇瑞共同组建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上海焦化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项目落户巢湖市无为县,沿江城市近年的成就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但种种迹象都表示安徽沿江城市在蓬勃发展。

四,意见及建议

上一个模块简要的表明了安徽近年的一些成就以及现状,那么结合上文的SWOT分析中的优劣势以及机遇、挑战,可以对安徽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立足工业化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各地区的特长产业如芜湖的汽车产业、马鞍

山的钢铁产业、铜陵的有色金属等。这几个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但是由于存在过度依赖该产业的问题,所以实行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必不可少。

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皖江城市带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这8座城市无论铁路还是公路都很发达,且大半拥有独立的沿江港口,但是虽然在交通方面小有成绩,却仍需继续完善。

不满现状,让沿江过渡到跨江。安徽的沿江城市发展蓝图很大,而且长江岸线是安徽的巨大财富,安徽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发展他们就应出台更加细致的“长江岸线资源管理的方法以及法律“。

招揽更多的人才融入皖江并助力皖江发展。众所周知,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像急需发展的皖江城市群,技术型人才的大量流入势必会对整体工业技术的发展创新形成一大助力,加之经济型人才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改革,必使皖江的整体经济呈现欣欣向荣之景。

利用自身各项优势,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安徽沿江城市自身优势众多,上文也涉及部分,如:优越的地理环境、悠远的人文历史环境、徽商勇于开拓的血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帮助扶持等。这些优势都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巨大砝码。有了更多的投资,相应的就会有更多的工厂、企业入住皖江城市带,这样的话就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的就业率。

聚力发展、勇于挑战、善于合作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要想发展起来,那么就必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像长三角这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竞争激烈的中部邻近地区中保持经济发展命脉的昂扬生命力,才能不断的勇往直前,去创造独属于皖江城市带的繁荣经济美景。

上一篇:三流乡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外事信息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