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

2024-10-21

安徽经济(共12篇)

安徽经济 篇1

一、县域经济的背景及特点

(一) 县域经济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 特色是潜力, 特色也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善于抓住比较优势, 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经济, 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 就全国而言, 我国现有的2, 200多个县市, 其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 而我国GDP总量中的63.4%是由县域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可见,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

(二) 县域经济的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2、

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 有一个县级财政, 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指出“农村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是关键。”

(三) 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 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 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 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 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二、萧县县域经济的优势

县委、县政府凭借四大优势,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目前, 全县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广大名牌企业, 新区开发联动正在崛起。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人文四大优势, 全力打造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城建旅游四大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供应、配套加工、休闲观光、劳务培训输出四大基地, 经济工作、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均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名优农产品基地众多。

萧县植被保存完好, 工业污染程度低, 具有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全县水果挂果面积50万亩, 主要有葡萄、苹果、梨、黄白桃、巴斗杏、柿子、樱桃、山楂等。孙圩子胡萝卜、闫集黑皮冬瓜、马井韭青韭黄、圣泉萧国圣桃、黄河故道水晶梨、龙城石榴、新庄黄牛、黄口三元杂交猪、丁里华英鸭等名优农产品种养基地闻名全国。萧县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 如葡萄, 进行葡萄种植和利用葡萄酒品牌优势, 大力吸引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入驻。目前, 全县葡萄种植面积8万亩, 年产葡萄12万吨。该县依托这些优势, 把葡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外推介, 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葡萄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已先后有古井双喜集团、萧县园艺总场、安徽纳瓦拉酒业等12家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 年可加工葡萄6万吨, 产葡萄酒4万吨, 产值1.6亿元, 利税1, 600万元。这些企业的入驻为“萧县葡萄酒”业再创新辉煌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 风骚人物荟萃, 春秋三贤 (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 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 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 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 县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 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 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 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 “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萧县古迹遍布, 如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子骞鞭打芦花处等。

(三) 旅游资源丰富。

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 交相辉映;皇藏峪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 是皖北地区正在崛起的旅游热点,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 动植物种类繁多, 总面积20km2, 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小气候明显, 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为躲避秦追兵藏身的皇藏洞, 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剑泉、苏轼祈雪处、闵子祠等, 山中瑞云寺于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蔡洼、“萧泗铜灵”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 工业基础雄厚, 门类齐全。

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 历经沧桑。公元9年, 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 开始出现陶瓷生产, 神宗元丰年间, 开始出现小煤窑, 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改革开放以来, 萧县工业在调整和机制创新中快速发展, 现有48个县属工业企业, 近2万家乡镇企业, 广东锦丰、江苏维维、山东新汶、安徽古井、深圳康达尔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来萧县投资。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亿元 (1990年不变价) , 形成了煤炭开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酿酒、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 有较强的协作配套能力。

三、壮大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应当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 立足县、市、区情, 制定切合县域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萧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 要按照市“一心三线”经济发展战略, 认真研究县域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发展前景, 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扩大视野, 冲破自我封闭的圈子, 跳出县域抓县域经济发展。应正确处理“壮大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壮大县域经济中统筹城乡发展。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 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具有特色农产品优势的地区, 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 构建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专业市场和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县, 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可以建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环境的纪念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餐饮、宾馆服务业的产业链条, 一方面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县域工艺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具有交通优势的县, 可以构建商品集散、贸输业。

(二) 切实改进招商引资工作。

安徽县域经济基础较弱, 企业规模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落后于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仅靠自身力量, 很难赢得竞争主动权, 必须在扩大开放中找出路, 切实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牢固树立“县外即外”的开放观念,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 以对内开放促对外开放。扩大开放最根本的是要搞好投资环境。要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要加强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 更要加强行政管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软环境建设。通过优化环境促进开放, 通过扩大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

(三) 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数量的多少是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 要注重培育市场主体, 以民营化为方向, 全面引入民营机制, 加快具有发展潜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民营化的中小企业发展, 使企业成为适应县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民营化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是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元素, 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是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 因地制宜, 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必须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 积极培育集群经济, 通过集群经济体中各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 从而真正构筑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此, 湖北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消除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区别对待态度, 积极推动各种经济主体, 特别是大量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根据各地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 发展适合自己特点的产业和经济。

(五)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也必然要求我们在推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中, 必须要有新的发展观念。特别是保护环境, 降低资源消耗是中西部地区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着重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要在培育生态产业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安徽经济 篇2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安徽巢湖水运经济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巢湖;航运;港口;船舶所有人;航道

安徽省巢湖市襟江拥湖,水网密集,水运资源丰富,航道、港口码头、船舶拥有量等在安徽省内名列前茅。“十一五”以来,巢湖水运业发展迅速,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主动服务水运港口企业、船舶所有人和船员,利用当地的水运优势,赶超水运发达地区,促进水运又好又快发展,是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1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机遇

节能减排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十二五”期国家大力倡导的重要措施之一。水运具有运量大、耗能少、运价低、占地少、污染轻、安全可靠的特点,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十二五”期间我国水运建设投资将超2 000亿元。2011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内河水运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运输效率和节能减排能力显著提高,水运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优化船舶运输组织,促进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运输,发展专业化运输,引导水运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意见》中还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合裕线等航道建设工程。《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大力实施皖江港发展战略,优化沿江港口布局,发展内支线集装箱运输、近洋运输和多式联运。加强港口升级改造,完善集疏运体系,发展沿江沿淮港口物流业,全力推进江淮运河、引江济巢结合航运工程前期工作,重点加快兆河、西河等航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江北产业集中区港口基础设施、巢湖港巢城港区二期等港口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中指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水运建设和经营市场,基本建成开放竞争、衔接有序的水运建设大市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引导水运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协调发展。”

这些宏观政策给当地水运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巢湖市作为滨湖沿江城市,与合肥经济圈和江北集中区建设密切相关,是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的交汇点。水运要发展,必须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合理定位。货运要东向发展,主动融入皖江港发展战略中,重点建设沿江港口码头,特别是抓好郑蒲港区建设;客运要拥湖发展,借巢湖旅游大开发之机建设旅游码头和游艇俱乐部。合裕航道是连接巢湖与长江的纽带,也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其等级,建立功能完善、搜救及时的支持保障系统。

2建成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江沿湖码头群

2.1资源优势

巢湖水运资源优势突出,航道腹地矿产资源储量大、航道里程长、港口岸线足、水运企业多。

(1)矿产资源储量大。巢湖市是安徽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矿藏逾30种、大型矿床35个,且矿产资源大多处于港口航道腹地,适宜水路运输。

(2)航道里程长。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8条,等级航道总里程815.93 km,占全省的12.53%。长江流经巢湖市168 km,全线可通行 t级海船,按照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建设规划,将达到1万t级海船的通航能力。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783 km2的湖面皆可行船。合裕航道已列入“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兆河、西河是安徽省内5条地区重要航道之一,驷马山干渠航道成为沟通滁河与长江的重要通道和皖苏界河。以长江为龙头,以巢湖为中心,以合裕线、驷马山干渠、西河航道为主干线,干支交流、纵横交错的航道网已初步形成。

(3)港口岸线资源足。全市长江岸线目前仅使用21 km。经测量,168 km长江岸线中约有90 km适宜建港,其中可建3 000 t级以上泊位的岸线近50 km,开发价值较高。巢湖市除长江外还有等级航道38条,大多数航道通航保证率达90%以上。内河航道岸线除城镇规划生活岸线、水利工程岸线、跨河桥梁和河底电缆占用岸线不宜建港外,其余均为宜建港岸线。在航道等级逐步提高后,沿河岸线开发前景广阔。

(4)水运、港口企业和船舶较多。目前,全市有水运企业46家,持证港口企业22家,货运船舶艘,注册船员逾名,码头泊位231个。这些水运、港口企业对当地经济贡献显著。

2.2存在的问题

虽然巢湖水运资源较多,但矿产从水路走的不多、高等级航道少、港口岸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水运企业不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2.3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设想

巢湖水运要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优势,必须要有良好的水运基础设施,也就是要有高等级航道网、临河码头群体。结合巢湖市水运规划,交通海事系统“十二五”期要重点实施“1234”工程,即提升1条航道等级(合裕线航道由三级升二级),打造2个重点港口作业区(郑蒲、巢城),建设3个船闸(巢湖复线闸、裕溪复线闸和凤凰颈闸),抓好4个支持保障工程(合裕线支保系统、散合线散兵航标连接线、中庙散兵搜救基地和巢湖市搜救指挥中心),构筑“川”型(驷马山干渠、合裕线和西河)高等级航道网,促进水运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加强服务,打好“沿江滨湖”牌:一是推进安徽省港航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江北集中区建设郑蒲港区,利用长江8.5 km的优良深水岸线建成15个泊位。当前要加快1期工程建设,尽快建成2个1万t级集装箱泊位和1个1万t级件杂货泊位,尽早使用,发挥效益,打造合肥经济圈对外物资交流的最快捷通道。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成为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和建设沿江城市群的重要依托。二是利用巢湖的旅游优势和滨湖城市的特点,推进巢湖北岸中庙、龟山和南岸的散兵、齐嘴旅游码头建设,效仿太湖经验,发展游艇俱乐部,与《环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衔接,客货运“两条腿走路”,推动水运服务业发展。

3做大做强水运企业

无论是船舶总数还是载重吨,无论是注册船员还是水运企业、港口企业的数量,巢湖市在安徽省都名列前茅。据统计,巢湖现有普通货船艘(含海船4艘)、危险品船舶37艘,平均船龄6年,单船平均吨位达890载重吨,载重吨以上船舶逾600艘(合计运力260万载重吨)。船舶以承运矿建材料的散货船为主,占全省总运力的85%,江海直达运输船、集装箱船、液货危险品船等大吨位、标准化、专业化船舶数量较少,发展仍旧缓慢,干散货船运力相对过剩与标准化、专业化运力发展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不强,管理较规范、竞争力较强的江海直达、油品运输以及内河普通货运等龙头企业较少,内河普货运输企业以松散型的委托经营企业为主。港口企业多从事发运业务,吞吐严重失衡。危险化学品、集装箱专业码头严重缺乏。上述原因造成巢湖市是水运大市,但不是水运强市的现状。要向水运强市进军,必须在改善港航基础设施面貌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水运企业。

“十二五”期间,巢湖要树立“大力引导和促进水运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行业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服务型管理机构,促进水运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在运输船舶方面,大力发展大吨位散货运输等系列标准化船型,重点引导发展江海直达运输船和集散两用船,适度发展 t级以上成品油运输船,争取营运船舶保有量达到艘(400万载重吨),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载重吨左右。

在客货运方面,大力发展以环巢湖及湖区旅游、娱乐为中心的经营水域和客运航线,初步实现客运旅游化;以主要港口为中心,在巩固矿物性建材等原材料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建材、矿石大宗散货物流,初步形成大宗散货物流集散中心。

在港口企业方面,借临港工业园区建设之机,大力发展沿长江、沿裕溪河的港口企业,如推动郑蒲港区、巢城港区、金固码头、盘景码头、磊达码头等港口企业发展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服务。

在造船企业方面,大力培育和县、无为等地的沿江船舶工业园,鼓励资源整合,带动与造船相关的服务产业发展。

4建立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

交通、海事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服务,保障水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可以借航海学会、船舶所有人协会、港口协会的平台,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问题,理清思路,主动与港口企业、水运企业、船舶所有人和船员加强联系和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

(1)扶持龙头和骨干运输企业的发展,形成运力规模超10万t级的运输企业;引导水运企业跨行业联合,形成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水运企业;支持有货源渠道的个体船舶通过联营方式组建公司,推行实体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内河个体运输船舶实现企业化管理。

(2)优化客货运输结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巢湖市运输船舶基本实现船型标准化、船舶结构优化,发展一批大型散货船、江海直达运输船、集装箱船和游船;形成以巢湖及库区水上旅游、娱乐为中心的客运特色航线,初步实现客运旅游化;以主要港口为中心,运输船舶为基础,形成现代化的大宗散货集散中心,显著改善货运服务质量和提高信息化水平。

(3)提升水运服务能力。一是完善水运市场准入机制,强化水运企业、营运船舶经营资质审批。完善经营资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强化经营资质动态监管,推行监督检查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水运市场退出管理机制,以经营资质管理为抓手,通过实施经营资质预警、限期整改、经营资质通报等制度,引导安全生产状况差、规模小的企业退出水运市场。二是推行水运行业诚信建设。建立水运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倡导水运企业、运输船舶诚实守信、规范经营,营造水运行业“诚信荣、失信辱”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水运信息交流发布制度。通过实施企业联系制度、专项调研制度,分析、掌握水运经济形势和发展动态,汇集发布水运信息,不断提升水运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篇4

1 “高碳模式”,制约我国经济未来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发展的是能源、资源。“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非常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另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能源消耗约占世界的11%,水约占14%,钢铁约占25%,煤约占30%,水泥约占50%;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7倍、印度的2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2倍;美国和欧洲的4倍;日本的8倍。中国人均CO2的排放,1990年为世界人均的50%,2000年为60%,2005年达92%,2006年等于世界人均4.28吨的水平。但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专家预测,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每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8兆吨,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排放量的1/3;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约为1.1℃~6.4℃,中国则为3.9℃~6.0℃。由此看来,高碳模式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2]。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量和价格的持续攀升也严重影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发展。2007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122亿吨标准油当量,比1973年的61.28亿吨增长近一倍。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近年来,石油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最高超过每桶115美元。随着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的攀升,获取能源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将越来越差,这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如果延续中国2002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中国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1 000亿吨标准煤,远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如果延续1978年到2008年的增长态势,也要达到270亿吨,同样超过去年全球161亿吨的消费总量。

不仅如此,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据多项社会调查显示,环境污染已经与贫富差距扩大一起,跃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前几位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20世纪的工业社会,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长3.1%,CO2排放增长了1.4%;而21世纪的低碳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保持3.1%的增长,CO2排放必须增长 -3.4%,才能实现从高碳发展到低碳的脱沟发展[3]。

因此,“碳排放”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降低CO2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2 “低碳模式”,呵护安徽经济“绿色增长”

安徽资源丰富,素有华东“工业粮仓”之美誉。2009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5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18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煤、铁、铜、硫、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的储量均居全国前10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611亿吨,约占华东地区一半以上。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达9 087亿m3,开发前景良好。

当前,由于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服务业比重偏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2009年,在全省重点监测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40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增长11.9%,发电量增长21.9%,水泥增长23.1%,钢材增长11.2%,洗衣机增长38.2%,电冰箱增长34.5%,空调器增长62.5%,彩色电视机增长46.1%,汽车增长48.7%。正因此,长期以来,在安徽省终端能源消费中,工业企业从来是耗能大户,而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石油加工等重化工业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消耗的状况,伴随着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又特别加重了经济“发展排放”的高碳特征。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估算方法,2007年安徽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9 881.45万吨CO2当量,扣除林业碳汇后,净排放量为29 761.75万吨CO2当量。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占比达88.32%。

按照《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明确规定只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科技研发步伐,才能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力争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至少降低15%。到2010年,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比2007年有所下降,占80%,努力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30%的目标。然而,安徽省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经济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状况无疑给安徽经济的“绿色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

因此能源大省,要想乘上“低碳”发展的早班车,必须打响“淘汰落后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择优发展一批、源头控制一批”的节能降耗“持久战”。

3 “低碳经济”,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复苏有望带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动力[4]。然而,作为资源大省,安徽重工业、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和资源破坏。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应该成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

1)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建立节能型的消费方式、节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重点组织实施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农林废弃物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产业能耗水平。

2)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要全面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大省,不等于能源强省。从“高碳模式”迈向“低碳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通过加大水电投资、扶持太阳能产业、推广农村沼气工程等措施,促进清洁能源更快发展。针对全省能源工业及水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通过总量控制、市场准入、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措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3)要着力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要大力加强政策支持,综合采取财政补助、价格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积极研究应用低碳技术;强化金融支撑,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同时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4 “低碳经济”,安徽一定大有作为

目前,《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将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安徽省正主动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在核能方面,芜湖、池州、安庆三个核电项目已经开展前期工作;在风能方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项目专项实施方案;在太阳能方面,蚌埠、黄山、池州、合肥、安庆等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着手前期工作;在生物质能方面,安庆、五河、桐城等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获核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江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已实现小批量试生产。来自安徽省的“绿色电力”也已点亮世博园区。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承建的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累计超过5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寿命为25年,每年可发出清洁电力550多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CO24 500多吨。

铜陵有色眼下已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矿山采选、冶炼、铜加工和化工循环圈,构成有色产业大循环圈,实现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固废物100%利用,金银等贵重稀有金属得到综合回收。铜陵有色稀贵金属分公司,收集处理铜冶炼企业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阳极泥,目前年处理阳极泥4 000吨,回收黄金12吨、白银350吨、精硒140吨,不仅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还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铜都黄铜棒材公司,利用回收的渣铜和废杂铜,生产高精度铜棒,可替代进口。华源汽车内饰材料公司,利用麻纺过程中废弃的粗短麻纤维,生产环保型汽车内装饰新材料,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进行再利用,使原料使用率达到99%。洁净煤技术可以将煤的热效提高到60%以上。安徽淮南、淮北煤矿规模都很大,如果能利用清洁煤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能耗。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CO2减排效果大。据发电公司推算:电厂的CO2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汽油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故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就是1 600千克。而汽油车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4 400千克。奇瑞研制的灵活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更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另外,安徽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已经签署框架协议,以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率先在全省17个地市中进行城市绿色照明改造,采用EMC城市绿色照明改造后,每年可节省电费支出约5亿元,降低标准煤耗约每年30万吨,每年即可减少CO2排放71万吨。此次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保守产生节能效益高达近18亿元,每年节省的用电量可以满足安徽省40万户普通居民用电。

5 总结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技术的革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5]。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各国应对挑战的主要途径。对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和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安徽省,高碳模式严重制约其未来的经济发展,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王国樑.低碳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4]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J].当代亚太,2008(4):7-25.

安徽工业经济实训合作协议 篇5

校企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便于加强甲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乙方愿意作为甲方毕业生的就业实习基地,甲乙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经双方共同协商,就加强校内实训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院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实践技能条件,双方坚持“挖掘优势资源潜力,稳定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建设人才结构”的合作原则。

二、合作方式

乙方实训就业模式:与学校合作,通过组织讲座、直接招聘等宣传模式把即将毕业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且对在安徽发展有较大意愿的学生输送到乙方,乙方派用人企业项目经理授课、带项目在园区内进行为期4个月的项目实战,最终使学生具备上岗能力,顺利实现高薪对口就业。流程为:面授实训+项目实战+岗前培训+技能强化+职业素质训练+就业安置。

协议ZQ100076x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甲方作为乙方的教学实习、就业培训合作单位,与乙方共同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宣传,新闻媒体等渠道将与乙方校企合作作为学院的优势和特色进行宣传。

3、根据乙方提供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制定各类的培训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以适应企业需要。

4、甲方根据乙方的申请,安排合适时间配合乙方在甲方校园内进行有关文体、宣传活动。

5、甲方可邀请乙方进行学术报告讲座。

6、协助乙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优先为乙方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推荐企业急需人才,配合乙方定向培养学生。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岗位优势为甲方提供相关专业的实习场地和岗位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确定实习内容,指导实习学生,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和实践等。

2、同等条件下,甲方优先向乙方推荐优秀毕业生,乙方优先接纳甲方毕业生进行实训并对实训人员100%高薪对口安置就业,三年内平均年薪6—15万,测试类起薪不低于4000元/月,开发类不低于4500元/月,入训前签订就业安置协议。

协议ZQ100076x

3、凡参加实训的学生要严格按照公司的统一管理,凡不服从公司管理者,乙方有权给予清退处理。

4、乙方接受甲方教师到企业参观、实践。

5,乙方长期支持欢迎学生到安徽青网科技园实习,实训。

6、乙方派人员在合适时间到甲方进行学术讲座。

7、根据乙方的具体情况和甲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甲方的兼职教师。

8、配合甲方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时向甲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消息。

9、甲方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乙方须购买学生意外险。

10、挂牌学校为“中青信息人才实训基地”。

11、乙方为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提供四个月的住宿(6人间,设有卫生间、空调、,生活用品自备)。

12、乙方给予每生600元/月补贴,补贴3个月。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五、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

协议ZQ100076x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双方再进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保持一份。

甲方名称:

甲方代表(签名):

年 月 日

“世界超级经济区”的安徽机遇 篇6

近一段时间,徐振宇和靳武忙得不可开交。

徐振宇是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他手里有多份关于安徽如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必须在8月底前完成。

而靳武是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委员、招商二局局长。他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波外地前来考察的企业,还要向上级报告所负责区域上半年承接产业转移的成绩。

两人互不相识,却在向同一目标努力:为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铺路。

沪苏浙更需要安徽

徐振宇领军的课题组提出,安徽要全省都纳入到长三角经济区中。此前,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课题组划出了安徽在“世界超级经济区”里的范围,两者的意见大体相同。

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成果称,长三角经济区中的沪苏浙皖经济区已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到2020年,除亳州以外,安徽全省将进入“世界超级经济区”范围,沪苏浙皖经济区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40个城市、面积达34.4万平方公里的“世界超级经济区”,能媲美甚至赶超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区。

倪鹏飞称,目前,沪苏浙皖经济区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已实现全面一体化。2011年,沪苏浙皖经济区GDP总值为115466亿元,以全国3.5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24.5%的GDP。

“这为安徽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致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1982年,上海经济区成立时,并没有安徽。直到28年后的2010年,合肥、马鞍山两市才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2013年,长三角又一次扩容,将芜湖、滁州、淮南三市纳入。显然,安徽近些年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均上了台阶。

融入的背景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形成“倒逼机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安徽也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集聚地。

“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已经成为江浙沪西进和中西部地区东扩的重要跳板。”李致平说,今年4月,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更加凸显了安徽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800里皖江穿省而过,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安徽更易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特别是与沪苏浙之间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

“安徽作为沪苏浙皖经济区的腹地,与其他区域有更多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条件。”倪鹏飞对本刊记者说,安徽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为沪苏浙皖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环境屏障,同时也提供了规模巨大的内需市场。

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电力方面,2011年至2013年,“皖电东送”累计向沪苏浙输出电量1390亿千瓦时。其长三角合作处处长宋帆透露,2015年安徽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其中接近1500万千瓦为“皖电东送”。与此同时,安徽每年输出的农产品有60%-80%外销至沪苏浙,1000万外出省劳动力中有75%在长三角就业。

“未来发展,安徽需要沪苏浙,但沪苏浙更需要安徽。”李致平分析称,随着沪苏浙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安徽将成为沪苏浙产业转型升级的理想地区,并为之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强力支撑。

分享一体化深入的机遇

长期以来,安徽一直都有向东的渴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刚一宣布对外开放,安徽便提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2010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同年3月,合肥、马鞍山两市经多年努力终于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意味着安徽“正式”迎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根据规划,皖江示范区按照“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双城为两翼,设立江南产业集中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推动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宋帆表示,安徽的定位就是当好沪苏浙转型发展的“战略后方”和“扩张平台”,一方面通过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特别是扩张性产业转移来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发展。

2013年,皖江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5.5亿元,占安徽省的65.9%,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拉动全省经济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沪苏浙向皖江示范转移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2010年至2012年,沪苏浙向皖江示范区转移产业4777.9亿元,占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的57.5%。2013年,沪苏浙在皖江示范区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369个,实际到位资金2434亿元,占示范区所有实际到位资金的55.3%。

目前,安徽已形成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铜陵、阜阳等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等八大产业。

徐振宇认为,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这些产业与江浙沪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经济区产业转移。同时,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水平或垂直分工的过程中,安徽能实现产业快速聚集、扩张,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条件。

nlc202309040247

“随着沪苏浙皖一体化的深入,安徽可以作为经济区整体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接受全球产业转移。”倪鹏飞说,通过参与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内的分工与合作,安徽可以分享这一经济区规模和外部经济优势的机遇。

“以商招商”带动产业发展

鲁大鹏与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秀兰是多年好友。

玖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笔记本电脑触摸屏为主,看到好友公司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鲁大鹏便将以生产手机摄像头为主的昌硕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搬了过来。这样的故事在江南产业集中区并不少见。

“这只是我们‘以商招商’的一个方面。”靳武告诉本刊记者,“以商招商”的一个特色是共建园区,且招商效果明显,目前集中区共有13个合作共建园区。

合作共建园区就是政府给政策、土地、补贴,企业自己建设、自主招商,而政府也会帮助招商,“但我们要求合作工业园区的企业必须要有招商资源,且至少带一到两个项目来。”靳武说。

坐落在江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龙海电子加工园、凯投光电产业园、万凯新兴产业园等纷纷以此形式引进相关企业。靳武还表示,合作共建园区政策更灵活,企业所用厂房可租可买,如果完全买断企业还可分期付款,有利于企业入驻。

徐振宇分析称,以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不仅为当地税收、GDP做了贡献,还能借鉴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激活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发展。

“我们也注重引进龙头企业。”靳武表示,一旦引进市场占有率大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就会跟过来,然后再逐步引进上、中、下游企业。此外,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渤海湾等也在招商范围。

江南产业集中区作为安徽省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之一,截至今年上半年,签约合作项目有50%以上来自长三角,完成固定投资31.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吸引总投资219.4亿元。

事实上,“以商招商”是整个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共有的特色。以合作共建园区为例,截至2013年底,皖江示范区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和园中园等共建模式,已共建园区90个,占全省总数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90个合作共建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2.3亿元,入驻企业148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9户),2012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实际资金到位544.7亿元、财政收入48.6亿元、税收26.8亿元。

承接不是永远的主题

不过,靳武心里还藏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端服务业为三大主导产业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总体配套偏弱。而这也是皖江示范区存在的问题,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的执行主编,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王开玉告诉本刊记者,皖江示范区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配套能力不强,未来要有所突破。

“另外,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徐振宇说,产业转移到后期,重心就是如何提高产品的层次和质量。

王开玉介绍说,从工业内部来看,皖江示范区主要吸引化工、建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企业,“多以中低端的生产环节为主,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类企业较少。”

目前,安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12.3%、54.6%、33.1%。虽然自2004年以来,安徽与沪苏浙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不断在上升,但总体上仍处于偏低的水平。

李致平建议,安徽要吸取沪苏浙的工业经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要注重承接世界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以及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

“‘拆门槛、铺地毯’的时代已经过去。”靳武说,低端产业可能5年内会有作用,但10年之后又要阵痛,腾笼换鸟,还不如项目少一点,招商进度慢一点,也要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

“需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并不是永远的主题,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量会越来越小。”徐振宇分析称,随着宏观经济趋紧,各行业产能过剩,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一旦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承接就会趋于饱和,那么就更加需要自主创新。

“因此,长远之计在于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提升传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李致平表示。

当然,现阶段承接产业转移依然是安徽的目标。宋帆对此表示,进一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融入长三角,安徽需要政、企、学共同推动。政府需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合作机制,多层次、多方位、宽领域发挥引导、推动作用;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跨行政区域兼并重组;学界则需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支点杂志2014年8月刊)

安徽经济 篇7

(一) 安徽经济对外开放现状概述

1978年, 我国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设定的对外开放目标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 发展外向型经济”。1993年11月14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 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1997年9月, 江泽民总书记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总目标, 我国的对外开放在一步步加深加宽。

多年来, 安徽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推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目前, 安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安徽省对外来投资一贯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目前, 在安徽投资的客商有来自香港、美国、台湾、新加坡、维尔京群岛、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英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安徽, 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沃尔玛等等。

扩大对外开放, 是实施东向战略, 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保证。近年来, 安徽省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已不再是单纯地把外资、外企“引进来”, 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 将皖人、企业、经贸等推向世界, 多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例如, 2007年, 安徽省各类建筑企业和科研院所“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速, 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2亿美元, 增长82.4%;完成营业额7.2亿美元, 增长70%;新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22个, 协议对外投资额6926万美元。安徽出版集团公司、马鞍山钢铁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丰原集团都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一个开放、生机勃发的安徽正在走向世界, 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安徽正在形成。

(二) 安徽经济对外开放的度量

经济开放度是经济体的商品和生产要素 (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 跨越本区域参与到其他区域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之中的程度。因此, 我们在度量一经济体的经济开放度时, 不仅要考虑到商品贸易, 还应该考虑服务贸易、资本的开放程度。需要澄清的是,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开放度可分为两个方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对外开放的深度。对外开放广度指的是一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经济往来的总量占其经济规模的比重。而对外开放深度则是指一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与国外经济活动一体化的程度。由于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可以用价格水平来衡量, 因此, 对外开放的深度就可用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水平来衡量。因此, 真正能够反映某一经济体对外开放总体水平的指标应该是一个包括了对外开放广度和对外开放深度两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本文讨论的是经济开放的广度, 而不是深度。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测算已经很多, 然而采用的指标却各不相同, 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别。对外开放是多层次、多领域的, 要想对其做出完全的描述和精确的度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对于安徽来说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 因此本文所构建的经济开放度公式如下:

安徽经济开放度= (安徽贸易开放度+安徽外资开放度) /2

其中, 安徽贸易开放度=安徽进出口总额/安徽GDP

安徽外资开放度=安徽实际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安徽GDP

安徽经济近年来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本文截取2000—2008年近9年的数据进行经济开放的度量, 以探索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2000—2007年安徽省GDP、进出口总额、美元兑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GDP、2008年进出口总额来源于安徽统计局网站统计公告初步统计数据, 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计算。

数据来源:GDP、汇率同表1。2000—2006年实际利用FDI总额来源于《2007年安徽统计年鉴》, 2007—2008年实际利用FDI总额来源于安徽省商务厅网站统计资料。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 2000—2008年安徽省GDP、对外贸易总额以及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都逐年上升, 分别从2000年的3038.24亿元、334684万美元和31847万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874.20亿元、2043529万美元和348988万美元;贸易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和经济开放度也分别从2000年的9.12%、0.87%、5%上升到2008年的16%、2.73%、9.37%。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安徽省2008年经济开放度比2007年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根据表1、表2计算。

二、安徽经济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对安徽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计量检验, 即采用对数线形回归的方法检验安徽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换句话说就是检验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本文将首先检验安徽的总体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后分别检验贸易开放、外资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

(一) 安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为检测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的安徽GDP与根据本文建立的开放度指标体系所计算出的2000—2008年的安徽经济开放度 (表3) 之间做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数据序列易得到平稳序列而不改变变量的特征, 故对GDP和经济开放度的时序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小数, 并相应记为LnGDP和LnEO。因此, 模型建立如下:

LnGDP=a+bLnEO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EO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由 (1) 式可知, 安徽的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解释力。各系数的Prob值以及整个方程的Prob值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表示参数显著。R-squared=0.916说明方程拟合优度高, 能够表明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具有解释力。由方程系数可知, 2000—2008年安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开放度的自然对数每变动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变动0.221个单位, 安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 安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GDP与对外贸易总额进行对数线性回归, 对外贸易总额的对数记为LnT。模型如下:

LnGDP=a+bLnT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T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R-squared=0.980说明方程拟合度非常好, Prob (F-statistic) =0.000表示方程通过检验, 且从 (2) 式可知, 贸易开放额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对外贸易额越大, 经济将增长越快, 贸易开放额的自然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增加0.647个单位。

(三) 安徽实际吸引FDI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2000—2008年GDP与实际吸引FDI总额进行对数线性回归, 实际吸引FDI总额的对数记为LnF。模型如下:

LnGDP=a+bLnF

其中, a为常数, b为LnF的系数。

检验结果为:

R-squared=0.952 F-statistic=137.623 Prob (F-statistic) =0.000

R-squared=0.952说明方程拟合度非常好, Prob (F-statistic) =0.000表示方程通过检验, 且从上式可知, 外资开放额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 实际吸引FDI总额越大, 经济将越快增长, 外资开放额的自然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GDP的自然对数将增加0.445个单位。

从 (1) 、 (2) 、 (3) 式可以得出结论, 安徽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 以促进经济增长。

三、进一步提高安徽经济开放度, 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 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 是实施大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安徽省出口产品中, 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多, 难以做大做强。所以, 安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钢、海螺、铜陵有色、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庆石化、佳通轮胎、两淮煤矿、丰原集团等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煤化盐化一体化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链条的延伸;积极承接海外工程, 努力扩大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走出去, 到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发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加工贸易, 实现跨国经营, 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二) 继续促进FDI流入

首先, 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投资软环境和投资硬环境。在软环境方面, 还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使市场经济体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扩大允许跨国公司投资的范围, 减少市场准入的障碍, 减少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管理等控制, 降低进口关税等等。在硬环境方面, 安徽省要继续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其次, 应大力推动先进技术的引进。随着FDI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引进政策上应将利用外资的重点逐步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 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国际环境中, 这是安徽企业应对剧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具体地说, 就是要改善引进机制, 即通过大力引进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 加快安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缩小安徽与东部发达省市以及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加速安徽技术进步, 实现安徽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最后, 还应加强对FDI的监管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在给我们带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冲击, 造成对某些行业的垄断, 挤占市场, 排斥当地企业, 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等。因此, 应完善相关法律, 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和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 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 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工作, 引导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 使其符合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 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一方面, 培育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首先,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富于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总表现出一致性;我国跨国经营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对原有的企业制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如春兰集团、万向集团等。然后, 要提升技术优势。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表明, 企业所创造的财富, 50%以上来自技术创新。安徽企业应积极利用社会科研力量, 提高科研开发能力, 把技术的商业化研究放在头等重要地位, 并重视和逐步开展境外企业的R&D活动。

另一方面, 鼓励企业境外直接投资, 给予优惠和支持并加快对外投资保护的立法工作。要给予境外投资企业财税优惠、资金、金融政策支持。国际上促进对外投资的一般做法有建立投资专项基金, 这些资金一般来自政府财政, 由政府制定的商业机构运营, 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很好的针对性效果, 安徽可以采用类似做法。增加企业融资渠道, 允许有条件的试点企业在国内或国际 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资金;放松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 企业在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过审核后, 其投资项目的外汇可以自由汇进汇出, 以满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流动需要。还有必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 以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规范政府部门对境外投资的管理, 促进有关对外直接投资服务体系的形成。

摘要:近年来, 安徽省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已不再是单纯地把外资及外企“引进来”, 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 多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在构建对外经济开放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回归分析, 测算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安徽省应继续扩大对外贸易, 促进FDI流入, 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度, 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外资开放

参考文献

[1]张立光, 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3) .

[2]张天顶.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

[3]胡智, 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7) .

[4]谭祖谊.外贸依存度、相互依存度、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1) .

[5]陈自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2) .

[6]刘伟, 赵三英.对外开放度研究文献述评[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4) .

[7]汪小雨.安徽四大区域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3) .

[8]张伟, 周秉根, 王官勇.安徽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

安徽省推进循环经济促科学发展 篇8

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在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暨常务理事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刘光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出席了会议。

朱先发说,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会长季昆森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他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解决资源与环境矛盾、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要实现节能减排,就要靠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要靠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科学管理。希望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的工作与政府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与省人大城建环资工委的工作结合起来,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方面在全国带个好头,为推动安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跨境外汇收支对安徽经济影响研究 篇9

2008年10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安徽省通过突破原有的机制和体制,积极探索创新理念自主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11月15日,合肥经济圈亮相,未来十年合肥等六市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所有的迹象显示,安徽省经济迎来了史上难得的发展良机。

涉外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近年来安徽省跨境外汇收支逐年成倍攀升,尤其是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充分研究跨境收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其服务。一直以来,货物贸易收支和外商直接投资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从理论的高度揭示货物贸易出口、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与邻省江苏省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加之SWOT前景分析法,得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实行反梯度的地区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强产业集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境外直接投资步伐等,给正在崛起的安徽经济发展谏言献策。

2 理论动态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货物贸易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关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曾经如是说,“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自己将陷于贫困而他们将日趋富足”。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侧重于从贸易利益角度来说明出口贸易问题,认为“奖出限入”的出口贸易可以增加国家财富。

其后,斯密通过社会性劳动分工把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对出口贸易理论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主要包括了国际分工和绝对成本说、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自由贸易与独占、关税和输出入奖励政策、贸易差额等。其中,国际分工和绝对成本说影响较大。另外,英妮斯(Innis,1935)的“大宗商品”学说和凯恩斯(Keynes,1936)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库登(Cooden,1960)的“供给启动”论从供给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李嘉图(Ricard,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Heckscher Ohlin,1933)模型等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从而同时增加各国产出;罗伯特森(Robertson)和纳克斯(Nurkse)(1953)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如资源配置优化等静态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动态利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新贸易”理论和罗默(Romer,1985)的“内生增长”理论则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1.2 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完全或部分获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一般来说,FDI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是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创办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二是单独以股金参与东道国资源的开发,如合作开发等。三是在国外创办新的公司,包括开办新工厂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即所谓独资经营。四是参与或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即取得外国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的比例。美国早在在1937年和1950年即对流入和流出美国的直接投资数据进行了全面统计,是最早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统计的国家之一,当时就根据“控制权”归属情况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属于外资企业。

随着FDI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经济学家对FDI形成的动因、行为、作用的探讨与研究也不断增多。在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兴盛之际,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就成为重要研究对象。麦克杜格尔(MacDougall)早在1960年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他的模型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参考。之后,发展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利用FDI提出了诸多理论,多方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较为著名的是“双缺口理论”,由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等人提出,它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受到该国国内储蓄制约。如果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资,就存在“储蓄缺口”。另外一个缺口来自于本国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外国资源(如设备、技术等)。如果投资中需要一定的外国资源,那么就存在一个“外汇缺口”。FDI可以软化这两个约束,在解决“外汇缺口”约束方面尤为有效。接着,以罗默(Romer)和卢卡斯(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等对外开放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同时欠发达国家可以在开放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一个“赶超效应”。

2.2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跨国(地区)横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如Balassa(1978,1984)、Tyler (1981)、Moschos (1989)等;二是利用单个国家(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利用跨国(地区)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国外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此这类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3 安徽省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情况的现状及特点

1952年,安徽全省经济总量仅为22.88亿元。1978年,安徽省实现GDP共计113.96亿元,较1952年增长5倍。2009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2.90亿元,为1952年的439倍,1978年的88倍。安徽省经济总体向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逐年增加,但贸易方式的单一和引进外商投资的质量等问题仍需要加以关注。

3.1 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1978年之前,安徽省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发展非常缓慢。其中,1978年进出口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06%。在1957—1978年的21年中,进出口总额仅增加不到400万美元。

2008年安徽外贸增长尤为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上升28.31%,连续六年实现20%以上增幅,显示出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潜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安徽省进出口有所放缓,全年实现156.4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14位,中部第二。(如下图一)

单位:亿美元

安徽主要出口大类商品一直主要有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等。2009年,机电类产品出口34亿美元,比重为38.13%;纺织服装类出口16.6亿美元,占18.67%;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6.6亿美元,占7.42%;农产品出口5.1亿美元,占5.74%。这四大类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出口合计62亿美元。

安徽省的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例不大。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基本没有。之后,在国家鼓励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政策指导思想下,在东部沿海城市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省加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1998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28.5%,但之后加工贸易的发展逐步缓慢下来,贸易额虽然仍有增加,但比重却有较大的下降。2009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分别为65.9亿元和17.7亿元,比重分别为74.13%和19.91%。

3.2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单位:亿美元,%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增长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总量仍分别增长16.33%和11.17%(如图二)。

2009年,新核准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项目三次产业比例为9.1:82.3:8.6。流向安徽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其中,FDI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住宿及餐饮业,而对生产服务性行业,如交通运输、软件业等投资较少;在安徽第二产业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地区)来源主要为中国香港。2009年,来皖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123637.1万美元,占65%;新加坡19973万美元、中国台湾16493.5万美元、美国6735.1万美元、爱尔兰3853.8万美元、印度尼西亚3171.5万美元、加拿大2300万美元、意大利1931.8万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1514.3万美元、日本1289万美元、圣其茨-尼维斯1198万美元、澳大利亚1102.9万美元,开曼群岛1101万美元。

4 实证分析

4.1 安徽省GDP、跨境收支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4.1.1 数据提取和处理

4.1.1. 1

本文的GDP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货物贸易出口和FDI的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外汇收支统计月报、江苏省外汇收支统计月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结售汇及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月报(电子版);

4.1.1. 2

实证过程采用的是Eveiws5.0版本;

4.1.1. 3

经济的发展程度以GDP来表示,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以EX和FDI来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GDP、EX和FDI分别取对数,得到LNGDP、LNEX和LNFDI。

单位:亿美元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中时间序列理论,由于“虚假回归”问题的存在,那么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有必要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因此,首先运用ADF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如下表2所示,LNGDP、LNEX和LNFDI是非平稳变量,不能直接运用OLS分析;但其二阶差分变量存在平稳性,即变量均为二阶平稳变量。由于LNGDP、LNEX和LNFDI都是I (2)的,变量之间符合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运用回归分析。下面就对二者之间的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注:c、t、n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4.2.2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

目前,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两变量的EG检验法和多变量的J-J检验法。由于本文含有3个变量,故采用J-J检验法。通过检验分析,得出结果见表3:

Trace test indicates 1 cointegrating eqn (s) at the 0.05 level*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0.05 level**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p-values 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 Test (Maximum Eigenvalue)

通过表3可以看出,迹统计量检验的第一列“None”表示检验原假设是:“存在零个协整关系”,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等于52.60159,5%的临界值等于35.0109,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从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再考察“At most”,其表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该假设下的迹统计量小于5%的临界值,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从而迹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同理,通过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总之,在5%显著水平上,不管是迹统计量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表明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得出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且分别通过T检验和F检验,回归方程可以通过。

4.2.3 Granger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变动关系,本文对变量进行滞后两期的Granger检验(表五)。

4.3 江苏省实证分析

同理,对江苏省1993-2009年的GDP、出口和直接投资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接受不存在单位根检验,故可确定其均服从1 (2)为平稳序列。上述结果表明:LNGDP、LNEX和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写出回归方程:

Lngdp=3.5222+0.4167lnex+0.2715lnfdi+U

R2=0.9664 Ad.R2=0.9616DW=1.9958;T检验和F检验均显著,回归方程可以成立。另外,通过格兰杰检验之后的各解释变量的因果关系如下图:

4.4 实证小结

4.4.1

从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可以知道,虽然GDP、出口和直接投资三者之间不平稳,但其组合具有平稳性,且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安徽省和江苏省同时具备这一特点,这也和学者专家对全国经济、出口和直接投资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研究成果,通过不断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之际,为出口和直接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4.4.2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安徽省出口和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百分点,安徽省GDP分别增加0.4176个和0.2204个百分点;而江苏省出口和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江苏省GDP可分别增加0.4167个百分点和0.2715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知道,安徽省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略大于江苏省,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却比江苏省小0.0511个百分点。

4.4.3

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出口是GDP增长的原因,GDP是直接投资增长的原因,直接投资是出口增长的原因。但出口和GDP、直接投资和GDP、出口和直接投资直接均不互为因果关系。GDP对出口和直接投资、出口对直接投资均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从江苏省的检验结果来看,出口和GDP互为因果关系,出口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增长也能起到扩大出口的作用。直接投资是GDP增长的原因,出口是直接投资的原因;但GDP对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

5 安徽省涉外经济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为更好的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前景,我们使用SWOT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 (优势),W代表weakness (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T代表threat (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通过对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组织自身的实力和缺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本着力争让实力和机会最大化、使弱点和威胁最小化的大原则,分析出发展前景。基于此,我们对安徽省涉外经济的发展前景探索如下:

5.1 优势strengths

2009年安徽省GDP达到10052.9亿元,实现了万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高级化趋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6:17.2调整为2009年的14.9:48.8:36.3,工业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工业化率达到40.4%,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格局转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29.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9%。在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比例由1978年的13%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42.1%,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速,2009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1%。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增强,必将助推涉外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5.2 劣势weakness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内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重工业比例偏大、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偏弱、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缺乏独有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效应,低成本竞争优势在不断被削弱。具体到涉外经济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安徽省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较大,但出口和经济发展并不互为因果,且经过32年的发展,经济的总量仍然较小。通过与江苏省比较得出,安徽省的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或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安徽省的外贸企业对诸如贸易的结算方式的选择、国际市场未来行情的基本判断等,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二,对于直接投资来讲,安徽的总量更小,且作用不显著。这与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以及投资的领域有关,外资不能真正发挥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等作用。第三,出口和直接投资之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安徽省直接投资对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并不显著。根据钱纳里(Chenery)的“双缺口理论”,出口扩展在缓解“外汇缺口”的同时,使一些较为重要的资本品或中间产品的进口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资本形成;并且出口扩张被认为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对促进资本形成有重要作用。

5.3 机会opportunity

从发展机遇看,在安徽省获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及省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要机遇,这为塑造新增长源奠定了平台基础。当今经济增长正处在全新的、多元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芜湖全国动漫基地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实施,加快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确立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这些都为安徽发展崛起增添了强大引擎,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有利于安徽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多方位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些必能推动涉外经济的全面蓬勃发展。

5.4 威胁threat

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经济曲折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出现恢复性增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等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认清局面,转变观念,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才能化危为机,处乱世而不惊。

6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实行反梯度的地区政策增强外资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策略和步骤是分区域渐进推开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这种东部地区政策激励的先发优势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梯度地区政策时间差”,而这种“梯度地区政策时间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后续累积效应直接形成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聚集。当前,安徽省为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建议实施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反梯度”的引资激励政策,出台相对特殊的有吸引力外资激励政策措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梯度地区政策空间差”。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优于东部地区的国内市场开放政策梯度差、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梯度差等,这些特殊的“政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消安徽固有的引资劣势,增强对各外资的吸引力。

6.2 进一步开放市场努力加快市场化发展程度

造成安徽省与东部地区引资规模巨大差异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众所周知,市场化程度越是高的地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市场机制则更加完善,外商企业更熟悉和更容易接受。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来自于市场化程度孕育较成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更明显倾向于投资到我国市场化发展程度更高些的省市。因此,安徽要加大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和东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对一些长期受到保护的行业和部门的开放程度,加快市场化发展。

6.3 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引资优势

一要加强产业集聚,创造集聚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外资区位选择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推进产业集聚同时也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如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某一行业的关联企业群;结合地区经济特点,有意识地通过政策导引,尽可能将同产业的外资引入同一地区,形成外资产业集聚;建立与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不断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促进集聚产业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泛长三角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推进能源、环保、物流、通讯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相关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4 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发展

从总体来看,安徽经济、科技发展落后,但劳动力价格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且资源潜力巨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38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煤、铁、铜、硫、石灰石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常年粮食产量2500万吨以上,油料250万吨以上,粮、棉、油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到“十一五”末,安徽可向华东地区供应750万亿千瓦电。建议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扩大开放,立足合肥、芜湖等区域科研资源,适当引进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外资项目,促进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转移。

6.5 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主动实施自有产业转型。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推动重化工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二是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立足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服务外包试点市、芜湖全国动漫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逐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向“以竞争求技术”的转变。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选择几个主要行业,整合相关企业创新需求,建立由若干优势企业牵头、同行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平台,以企业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联盟形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安徽特色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6.6 引进外资的同时注意促进内资流入

一是疏通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资机制,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吸纳闲散资金的能力,激励投资者将闲散资金用于地区经济建设;二是破除行政障碍,大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内资内流顺畅;三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储蓄投入企业研发,促进国内资金的再循环,加快国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培育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金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四是鼓励民营资金参与地区经济开发,给与投资到安徽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待遇,降低民营经济的投融资门槛,减少民营企业投融资的障碍。

6.7 继续扩大对外经贸加大境外直接投资步伐

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10

农村金融是构成一国宏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反作用经济”这一命题, 一个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是由该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决定的, 而农村金融状况的好坏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农村金融, 增加农业投入,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用“哈罗德一多玛”模型来说明:G=s/v, 其中:G是经济增长率;s是储蓄率;v是资本产出比。该模型告诉我们, 在一定的资本产出比的条件下, 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需要有多高的储蓄率或者说现有的储蓄水平有可能支持多高的经济增长率, 其隐含地说明了增加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投资流量来自于资本存量, 同时又会导致资本存量的增加。

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改革开放前, 中国政府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 农业生产的经济剩余被大量地调拨到工业化建设中。当时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虽然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工业生产, 农户还是可以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方面获得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经济体制改革后, 由于农业贷款的低收益率, 农业贷款规模在农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当前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一) 农民对贷款资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

据调查, 安徽某市2006年末县乡级金融机构网点仅465家, 比2001年减少了145家, 平均每年减少28家。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机构严重不足, 服务功能不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外出务工农民的金融需求也很不适应。同时, 保险、债券、股票、基金、信托、外汇等新兴金融服务项目在农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农民基本金融知识贫乏。据对阜阳太和2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47%的人不了解金融法律知识, 53%的人不懂得如何到银行办理业务, 60%的人不知道如何识别真假人民币, 76%的人不知道如何办理股票、基金等银行新业务。

(二) 农村需求变化凸显农村金融服务结构性缺位。

具体表现在:1、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性贷款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涉农企业迅速发展, 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或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和后续投放。农信社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传统品牌业务, 仅仅能够满足农户小额度、期限短且较分散的日常生产所需周转性资金需求。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所急需的额度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需求,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及风险难以把握等因素制约, 农信社想支持却“有心无力”。农村地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多元化和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存在很大困难。2、服务深化与创新缓慢难以实现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 还要在农村地区加快速度开办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 丰富业务品种, 以满足农村资金结算、电子汇兑和委托收付等中间业务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需要不断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咨询系统、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等配套措施,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3、农村生产力发展亟需农村金融改革提速。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农村金融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还不相适应,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排斥资金价格的作用, 混淆金融与财政的职能。有的人一方面希望信贷资金向农村积聚, 另一方面却害怕农村利率提高。显然, 由于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 利率不提高吸引不了资金。依靠行政命令强制资金流向农村, 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农村金融商业上不盈利, 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可是提高农村利率不是和扶持“三农”背道而驰吗?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这里面涉及到金融与财政职能的关系问题。高出的利率完全可以用财政贴息来解决, 这样既明确扶持了“三农”, 又可理顺机制, 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由于金融具有有偿性、逐利性和高流动性的特点, 强制金融承担这些财政职能, 不但目的无法实现, 还因违背客观规律, 会伤害农村金融的根基, 使农村金融萎缩。二是农村金融准入限制过度, 竞争不充分, 改革缺乏整体协调性, 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数量少。大型金融机构从成本收益的比较出发, 服务对象往往是大企业、大集团客户;由于大型金融机构上收管理权限, 业务层次较多, 难以对“三农”通过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 在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进程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 不少金融服务从农村市场撤离。另一方面, 对新机构进入农村设置了严格的限制, 必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呈现真空, 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农村金融改革在相当长时间是围绕管理体制改革, 只有到最近才逐步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性。就农信社的改革而言, 面上的改革没有在根本上触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 特别是农信社治理结构虚置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

(三) 民间金融活跃, 缺乏规范引导。

近年来, 由于农村金融功能缺位, “非农”倾向日益严重, 为民间借贷迅速发展让出了空间。据统计阜阳市民间借贷自2003年以来日趋活跃, 借贷的高发地在农村, 笔数和额度占比都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有55%的农户急需使用资金时首选融资途径为向亲朋好友借款;85%的中小企业选择内部集资或民间筹资的方式。民间借贷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对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民间借贷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及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民间借贷利率较高, 一般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至4倍, 加重了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不利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及国家利率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是农村金融改革要整体推进, 试点先行, 要存量和增量并重。农村金融改革从整体角度来讲, 涉及国家宏观上、政策安排上对农村金融的整体考虑;从具体落实来讲涉及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定位和分工问题, 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 以及农村金融与“三农”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 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应当尊重各地的首创精神, 避免一刀切。因此, 改革要统筹兼顾, 试点先行, 协调推进。另一方面, 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同时, 现存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可能会经营失败, 如果没有退出机制, 风险将不断积聚, 而如果市场准入过严, 增量跟不上, 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会越来越多。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扩大准入, 建立存款保险,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引入良性竞争, 已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重要方面。二是农村金融改革要重视微观机制设计。农村金融改革不但要重视改革方案总体原则, 而且要重视落实改革方案的微观机制设计, 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时校正措施、连续正向激励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等, 还要有后续评估体系, 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投入。

政策性金融应充分发挥其支持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骨干作用, 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围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将现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以及技术改造、仓储等农用设施建设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所需的中长期信贷资金, 以及为国家优先领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资金。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土壤改良、育种技术进步等开发性项目的资金支持应由政策性金融承担。同时, 农村政策性金融理应成为农业科技企业有力的信贷支持者, 以推动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提高。

同时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商业性金融做好支农服务。一是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二是建立政策、风险、保险补偿机制。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 建立农业风险基金, 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三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担保公司。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并鼓励从事低风险的投资业务, 实现保值增值, 提高其担保能力, 切实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同时, 建立完善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登记机制, 加强对农村担保抵押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 促进农村担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四是给予必要的金融政策扶持。对“三农”信贷投入大的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应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政策, 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 促进和引导商业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

(三) 着力解决历史包袱, 让农信社更好发挥支农作用。

一是国家要继续在财政补贴、资金注入、央行票据兑付、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帮助农信社尽快消化历史包袱, 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核销或剥离历史上因政策因素和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资产。在目前财政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由人民银行提供长期无息再贷款, 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营运资金, 靠新增利润来逐年消化历史包袱。三是在金融货币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利率优惠政策, 适当降低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 加快推进农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加大央行再贷款支持力度。四是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 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同时允许各类涉农资金、社保资金、教育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等存入农信社。鼓励和引导有关部门将代收、代付业务委托农信社办理, 并引导投资收益稳、风险小、效益好的优质项目优先在农信社贷款。五是农信社切实转化经营机制,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消化历史包袱, 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和支农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四) 放松民营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限制, 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引导更多“非正规金融”走向“正规金融”。

对民营金融组织做好宽准入、严监管。实际上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管理办法, 农村合作组织互保, 相互之间的承诺, 管理层以收入质押经营, 有很多办法都是比较先进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本身内部的创新也好, 或者是本身固有的管理模式也好, 银监会要首先尊重他们的原创性, 总结甚至是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以适当引导, 引导他们更规范一些。对农村民营金融机构要进行方向引导、机构培育、政策配套和操作完善则需要加速落实。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 优化产权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 加强内部控制, 强化资本约束, 提高人员素质, 提升经营管理和支农服务水平, 力图将农村民营金融机构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监管局的农村金融政策应尽快做出积极的调整, 向私人资本逐步开放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允许在农村开办私人信用社、私人银行、私人投资公司等, 这些民营金融组织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 并享有与其它金融机构同样的权力与义务。为了支持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 人民银行可以适当下调设立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同时对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也要进行规范, 如必须严格明确对机构法人代表的资格要求, 内容应该包括:个人不动产金额、会计师或者律师资格、金融领域的从业经历、管理成功企业的经验等等, 避免“一哄而上”, 以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

(五) 创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难点决定了现阶段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思路是:做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在此制度框架内, 能够规范非正规金融, 使其有条件地被纳入正式金融机构之内, 并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 互相弥补业务和能力的缺陷, 有效避免各自的不足, 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在此思路下, 着手建立一套新型的商业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就成为新时期下农村金融改革的一种新的模式。首先, 要建立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在我国, 可以考虑由有网点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独资或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针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其次, 要在当地选择好的合作银行, 针对其设计严格的管理和激励制度, 确保其进行项目筛选、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的积极性, 并且实行扁平化的决策机制。再次, 减少地方政府干涉, 增强商业化运作水平。因此结合我国现状, 对于已有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而言, 可考虑以现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 建立新型的村镇银行, 同时完善审批、抵押登记、价值评估、信用评级、权证交易等信贷业务的配套性服务, 以贷款发放为核心, 同时向上、下游延伸业务链条, 拓宽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空间, 实现农村信贷业务的全面和高质量经营, 打造新型的农村银行经营平台。事实上,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今年8月,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分别在内蒙古和湖北设立了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和汉川农银村镇银行, 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而对于新设金融机构可通过保留我国现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的身份不变, 充分利用其较强的资本和资金实力, 在农村地区广泛的营业网点以及相对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 以合作和参股的方式建立因地制宜、城乡联动、灵活高效的新型金融控股公司, 参股仅在总行一级完成, 将部分经营和决策权下放至各级分行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通过这种控股模式, 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三农”事业的需求, 有效地解决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时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问题。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利用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原理, 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现状, 深入剖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新体系初探[J].华北金融, 2008, (03) .

[2]张国亮.论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01) .

[3]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 2009, 1.

安徽经济 篇11

据人民银行合肥支行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5亿元,比2008年全年增量多出54亿元。其中3月份当月新增贷款660亿元,刷新安徽省贷款月度增量历史新高。在全部贷款新增量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占据65%的份额。其中仅工行一家,新增贷款就达到270亿,比去年全年176亿的增量高出近百亿。

在贷款投向上,数字显示,一季度安徽省中长期贷款新增266.7亿元,同比多增186.4亿元,占全省当月贷款增量的四成。其中,基本建设贷款新增182.8亿元,同比多增145.6亿元,高于全省贷款平均水平。

一季度信贷的高速增长,有效提振了经济复苏信心,安徽经济在短期内显示出种种回暖迹象。

安徽省金融办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季度安徽省GDP增速预计在11%左右,投资增速预计为37%。尽管GDP增速低于去年全年的12.7%,但下降幅度不大,同时也高出国务院制定的全年GDP保八的目标。37%的投资增幅甚至高于去年全年33.3%的增速。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安徽一季度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新增贷款大幅增长,起到很关键的支撑作用。”上述负责人认为,一季度的信贷大幅增长,其结构是合理的,作用也是有效的。

但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徐旭初教授认为,在巨量信贷背后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其一就是通货膨胀。徐旭初说,信贷是银行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基础货币由此被数倍放大流入社会。因此近30年来,在每一轮“信贷救经济”的大增长后,都会引发通胀的隐忧。

另一大隐患是产能过剩。从去年开始,多数行业经历了痛苦的去库存化,然而过剩产能却不是短期内能消化的。源源不断的信贷资金刺激着工业投资冲动,如果资金运用不善,可能酿成新的过剩产能,给未来企业利润增长蒙上一层阴影。

第三大隐患当属股市泡沫。徐旭初说,尽管被严令禁止,但少数信贷资金总是千方百计试图进入股市一搏。票据融资由于成本低、短期性和去向难以追踪的特征,被当成最好不过的“入市”渠道。而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增票据融资超过1.1万亿元,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安徽经济 篇12

自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2006年农业产值是1990年的1.49倍, 是1998年的1.12倍。农民纯收入中来源于农业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1998年人均为853.2元, 2006年人均达到了1119.63元。但农业发展基本沿用粗放经营的传统增长方式, 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具有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的特征。1998—2006年安徽省农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7%, 而化肥使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8%、2.59%, 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通过比较这三项指标就可发现, 农业发展是采取掠夺性经营的方式, 长期采用类似的掠夺性经营方式使得农业土地及生态环境都遭受到严重破坏, 并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无疑为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农业循环经济对缓解农业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矛盾,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所遵从的理论根源稍有区别。

李志强认为,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 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方杰提出,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姜保雨、宋亚洲、韩保年等一致认为, 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楚永生将农业循环经济定义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 充分利用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 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目标等学者们的看法是相同的。

本人认为,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也在于此。因而,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 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 安徽省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农产品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实现的, 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高投入

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农膜,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首先, 过量使用化肥。自1990年以来, 化肥使用量从144.54万吨增加到294.29万吨, 年平均增长率为4.54%, 同期, 耕地面积从4365497公顷减为4116941公顷, 年平均增长率为-0.37%。这十几年来, 耕地在减少, 但化肥使用量在增加, 单位耕地面积上化肥使用量以更大比例增加, 长期滥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 使土壤酸化、板结, 养分供应不协调。

其次, 过量使用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农村居民对农药的科学使用量不甚了解, 错误地认为使用量越多越好。统计资料表明, 1990-2006年间, 农药使用总量从31500吨增加到95442吨, 增长了2倍多。在使用的农药中主要以杀虫剂为主, 其中高毒性有机磷农药占70%, 农药的过量使用污染了水、空气和土壤, 并且导致农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再次, 地膜的低回收率。通常, 使用地膜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 但广大农村地区地膜回收率低, 地膜滞留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渗透功能, 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阻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 农业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会对土壤、空气造成严重污染。除此之外, 农村居民所从事的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也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一,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机械化前, 牛、马、驴和骡等牲畜是农民的主要劳动工具, 猪、羊和鸡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 对牲畜和家禽的饲养形成一家一户的模式, 即未形成规模饲养, 也就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但在损失规模效益的同时, 这种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影响, 畜禽粪便对农民来说是宝贵的有机肥。机械化实现后, 由于农产品价格及畜禽饲料价格的上涨, 众多饲养大户的出现, 畜禽产品价格的下降等使得许多农户不再饲养牲畜和家禽。畜禽养殖规模化提高了经济效益, 却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粪便的不合理处置, 污染了空气, 许多高浓度有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 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二, 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农作物收获后产生大量废物料, 诸如玉米秆、麦秆、稻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多数农户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和畜禽饲料, 就地焚烧现象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饲养畜禽的减少, 作物秸秆在农民心中的地位逐日下降。他们不再需要饲料, 用煤炭、煤气等作燃料, 出现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 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相关部门已颁布了禁令, 但一些地区的农户仍保持露天大量焚烧作物秸秆的习惯。

第三, 农产品生产加工带来的废弃物、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目前, 许多小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并且技术落后, 产生大量的超标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空气和水中,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查封这些违规的小企业, 监督其按照国家标准排放废水、废气。然而, 从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角度考虑, 其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VP>CP。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 其私人成本远远小于造成的社会成本:CP<CS;形成了外部不经济:CP<VP<CS。

(三) 农业资源的低利用

第一, 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多年来安徽省乃至我国农业生产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 农业资源高投入、低产出。按播种面积计算, 1998—2006年安徽省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呈增长趋势, 在1998年化肥使用量就已达到了29.635吨/平方公里,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但利用率仅为30%—40%。

第二, 水资源利用率低。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 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 大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 有些地方浪费高达60%—80%。

第三, 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利用率低。粪便可以与秸秆一起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 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技术,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 将粪便类或秸秆物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 是减轻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沼气制造技术等。秸秆和稻草可以用来造纸, 也可以将其进行水解制成饲料酵母、木糖、木糖醇、糖醛等40多种化工产品, 这充分证明农作物的副产品用途多。而粪便和农作物副产品的闲置或不合理使用大大降低了其利用率。

由以上分析可发现, 这些问题都不符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生制约作用, 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农业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 呈现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并形成过量使用农业资源,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第二, 农业技术落后, 农业副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一方面, 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同时, 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 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较低, 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 农业副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吸纳副产品的数量有限, 以至于多数农户无法将其农业副产品转至企业加工成有用的资源。第三,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综合素质偏低, 不能掌握科学种田的要领, 对新事物、新信息接受速度较慢。想当然地认为给农作物多浇水、多施肥、多使用农药就可以丰收, 而不顾农产品的质量, 更不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宣传工作, 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 以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二)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应用于农业, 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 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特别是先进实用的生态 (或有机) 农业技术, 如沼气生产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太阳能 (风能和水能) 利用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等;开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用回收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再生利用技术。

(三)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精准施肥等方法, 进一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达到减量化目的, 以减轻农业污染。

(四) 提高农业副产品的利用率。一方面, 实施秸秆还田工程,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另一方面, 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 促进资源再利用。在此基础上, 探索发展有机农业, 推进清洁农业生产。

上一篇:@介入术后再狭窄下一篇:悬臂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