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

2024-05-21

安徽淮北(精选8篇)

安徽淮北 篇1

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园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新城区,该地块西邻城市体育中心、博物馆及新市政大楼,北邻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远眺景色秀丽的相山。为加快淮北市城区建设、加速城市转型步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经市政府批准,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拟对该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使之成为皖北地区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展示田园和谐之美的现代生态园区。

园区内的五星级酒店是拟建的重要建筑,宾馆用地约5.5hm2,总建筑面积约4万m2,客房数为283套,建筑层数为6层(另地下1层),其功能定位与整个园区定位是一致的。建筑退人民路中心线80m,呈南北向轴线大致对称布局,轴线与人民路中心线交点到张塞路与人民路中心线交点约220m。建筑与人民路之间是大面积的坡地绿化带及停车场。沿轴线为步行大道,两旁是弧形车行道路。建筑主体由南北两排功能体块构成:北面为酒店公共使用部分,南面为客房及配套用房部分。两大体块由连廊相连,形成内部院落。

该酒店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贯彻园区规划主题,建造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空间。由于该地西邻市体育中心、博物馆及市政大楼等大型公用建筑项目,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对该区域的完善和补充。酒店是以市场研究与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主题定位为核心,以度假环境营造、载体设计、休闲项目配套、生活方式构建及运营模式设计为五大支撑的系统工程,因此度假环境的营造及对度假载体的具体设计就成为建设理念落地实施的核心。因此,将特色化手法应用于度假酒店的设计是打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度假酒店的便捷方式。

色彩体系的运用及平面象征

整个设计所采用的色彩元素均源于安徽优美的风景区,以从自然风光中提炼出的色彩为设计主色调,营造亲切、含蓄、温馨的氛围。结合业主(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背景(该公司分为口子酒及口子窖两部分),在平面设计中设计两套“口”字形内庭,使其既能很好地安排功能分区及休息空间,又符合企业自身的文化立意。

造坡与造势

在喧闹的东西城市干道(人民路)与酒店之间设置60m宽、4m高的坡地绿化带(城市与建筑的过渡空间),从人民路看去,长近200m的酒店立面沿人民路方向展开,酒店宛如坐落于天然而成的缓坡之上,更显得气势恢弘。

顺着笔直的中央人行大道踏步缓坡而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中央是8m宽的层层跌水,优美的环境给来往酒店的宾客最大的视觉享受。随着人们走近酒店,其建筑体量与入口逐渐清晰呈现,人们也完成了从外部到内部空间的美妙过渡。

造园与造景

由于建筑功能与建筑层数的制约,整栋酒店的各项用房不能全部朝向景观优越的南面。为解决其余用房的观景问题,本设计尽量将酒店沿东西向展开,同时将功能用房分为南北两大块,中间以通道相连,在酒店内部自然形成宽阔的内院,并与园区内景观相协调。内院以自然杂木林带绿化为主,同时在形状自由的水面之上点缀秀石,围以花栏、小桥流水等园林小品,在院落内部营造自然并具田园和谐之美的风景。在酒店北面与人民路之间留足60m宽的绿化带,并在酒店底层与坡地之间形成两个规模相当的下沉式内院广场,以解决一层平面的采光问题。当人从外部走入下沉式广场,更感受到建筑体量的冲击力,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广场内部以硬质铺地为主,种植部分高大乔木,景观设计手法更显简洁大气。

特色化的立面设计

酒店立面设计结合传统建筑的丰富、细腻与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于一体,这种双重性既体现出酒业公司的悠久文化,又象征着企业“既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既营造出酒店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又衬托出酒店的高贵典雅,构成城市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栋建筑采用坡顶,建筑形体错落有致,屋顶随层数高低起伏,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墙面以暖色调为主,底部两层贴石材,阳台采用木色栏杆,整体立面显得和谐、近人、磅礴大气。在处理酒店入口、休息大厅、通廊等公共空间时,采用传统坡地木构建筑设计手法,通过门头及屋面檐口重复交错的木构件以及层叠错落而成的屋面处理手法,烘托酒店高贵与豪华。沿人民路的建筑,立面呈水平状延伸,入口两侧局部对称拔高,依山而建、气势宏伟。立面材料以砖、石、玻璃为主,入口采用大尺度的木构件。整栋建筑立面的形态简洁大气、落落大方,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丰富的竖向空间设计

设计中,沿酒店南面客房部分,将地势略微抬高1.5m,这样一方面可解决底层客房较为潮湿的问题并加强通风,另一方面使酒店对南面园区的绿地景观呈居高临下之势,南面客房以及中央的观景平台拥有更加良好的视线观赏效果。酒店部分沿东西向尽量展开,采用双廊式布局,辅助用房及垂直交通均布置于北面,让尽可能多的客房位于南面观景。同样由于已经存在的开阔绿地景观,在酒店5.5hm2用地内并未预留过多的绿化面积,从而为实现上述设计手法创造了条件。

导向性的景观及室内设计

在度假酒店设计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建筑以外的景观环境与建筑本身分开对待,更不能机械地为造景而造景,而应理性地分析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景观从属于建筑的同时建筑也可从属于景观,并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形成两者之间均衡和谐的关系。对于度假酒店而言,很难说建筑与景观哪一个更为重要,也很难将建筑与景观两者泾渭分明地一分为二。而对于五星级酒店的室内设计来说,这也是不可缺少和忽视的。本项目在扩初设计阶段酒店管理公司就已介入,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尤其在本项目色彩体系设计中也达成共识。

项目概况

业 主: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5.5hm2

建筑面积:4.5万m2

设计总负责:胡俊泽,陶益兰

建筑专业:陶益兰,周佶,王志群

结构专业:何悦

给排水专业:陈永

电气专业:王志芳,任民

空调专业:朱泓,周伟潮

设计/建成时间:2006年5月/2008年8月

安徽淮北 篇2

首先我做为一名淮北人,对自己家乡的婚恋风俗表示强烈的反感!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般淮北人都是怎样从恋爱到结婚的吧!城市的我不太清楚,就从农村说起吧!

第一步:见面。每逢回家过年,都是相亲的好时候。大家在外地辛苦一年,回到家没几天,肯定有人给你介绍对象。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遵守着父母留给我们的圣旨:“在外打工千万不要谈恋爱,一定要娶咱们本地的。”正是如此,才让淮北女孩价格暴涨。先说说见面吧!男方由媒人的带领下,去和女方见面。见面地点八成都是在集市上。男方要尽量穿的体面、帅气一点,西服最好,这样才能保证相亲的成功率。起码要带一包二十块钱以上的香烟,因为碰到和女方一起来的长辈要发烟,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成熟和会做人。哪怕你是一个不会抽烟的未成年。相互打过招呼后,男方可以和女方在集市上走一段路,聊一会天。注意!就这几分钟的聊天时间,你就要确定自己将来要不要娶她。当然少不了男方给女方见面礼,见面礼一般是11000,俗称万里挑一。(如果两人相处认为不行,女方需把钱退还男方)。然后男女双方各自回家,和家人商谈下一步。如果有一方不喜欢对方,这事就告吹,如果双方觉得还可以,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逛街买东西。在男女双方见面之后,这时就可以上街买东西了。买什么呢?买衣服。现在一般都是男女双方两个人,从家里坐车到县城最好的商场买衣服。女方买衣服,男方出钱。由于相亲时间是冬天,而且因为冬天衣服比较贵,故相亲买衣服最好在冬天。要买两件羽绒服,两条裤子,两双袜子,两双鞋,还有一个皮箱。买两套衣服的含义是好事成双,买一个皮箱是为了把买来的衣服装起来。这时差不多到吃饭时间了,要找饭店吃饭。第一次带未来女朋友吃饭,是决不能小气的。起码要找个像样的饭店,最少要点四个菜,吃不完也要点。然后男女双方可以回家了,衣服由男方先带回家。现在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订婚。由于前面的见面和逛街,男方表现出为女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决心,现在终于可以订婚啦!订婚时由女方去男方家里收钱、画押。这时男方家里要准备二十道菜,而且有些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好的。用的时间久的可以买,如果运气背的话还买不到。做不好的,就要请专门的厨师做。这二十道菜,必须上全,少一道,都会让女方家挑出毛病,从而不答应这门婚事。酒足饭饱后就可以把男方和女方的婚事订下了。订婚当然要有个订婚的样子,是要交订金的。现在一般都是6000、8000和11000,6和8都是吉利数,11000代表“万里挑一”。最后女方拿着订金和上次你们俩逛街买的衣服走人。忘记说了,买衣服女方随便挑,男方不愿意是不行的。你以为这样就圆满完成了?答案是否定的。后面还有很多没说的,来看第四步。

第四步:拜年。由于前面的订婚完成,接下来就是男方去女方家拜年(都是春节订的婚,在正月十五之前都要去拜年)。第一次去女朋友家,东西可不能少带,哪怕路再难走,最好开车拉半车东西去。席间,未来岳父肯定会请一帮子人跟你喝酒。注意:这酒一定要喝,而且一定不能喝醉。吃饭时,未来老丈人肯定问你一些话,喝醉了乱说话,可能导致这场婚姻的夭折。大家都觉得满意后,你就可以回家了。走之前你的未来岳父会给你几百块磕头钱,有600的,800的,也有1000的。付出一万多块钱现在终于有点回报啦!别高兴太早,这时你得注意,看你女朋友有没有侄子、侄女什么的。如果有,你得给他们压岁钱。最少得给200,要是有两个,都得给,哪怕他们是还在吃奶的孩子。这样才显得出你的成熟和会办事。给老丈人拜年的任务终于完成了,现在轮到第五步了。

第五步:过节。这是结婚前一天的步骤,一般是男方把东西送女方家。我爸妈告诉我,一般是16只公鸡,16条鱼,16箱老口子酒(300百多一箱的),十多斤牛肉,一只整猪(去掉头),还有顺带啤酒,纯牛奶,卤鸡什么的,,,,,估计一车得装满。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价格。

第六步:结婚。结婚要有新房子,或盖或买。买估计20万,盖10万左右,男方出。有了新房子就要装修,当然男方弄。女方出什么呢?出一些嫁妆,如:电视、沙发、棉被什么的,大部分是用男方出的钱买的。忘了说了,女方出嫁前,男方还要给女方买“三金”,即: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迎娶的那天,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顺利的,肯定会给你弄出点小事故,然后男人出钱“摆平”,例如,新娘子不愿意上车,这时男方就得拿钱,美名其曰“上车钱”。总之,结婚当天,男方起码要带一万块钱现金,应付急用。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为了组成一个新家,你花了差不多将近十五万,而你老婆花的却不到一万,甚至是个零。运气好的,老婆还能带几万给你;运气不好的,一分钱都没有。就这样,父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而你自己这几年的辛苦打拼也都投了进去。你的创业资金没了,你还得继续打工,一切,从零开始。

最后我想说地是:既然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没必要所有的东西全部男方出,这样会让男人感到很累。十五万哪!都是普通老百姓,攒够十五万,谈何容易!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淮北男孩选择外地的女孩,打工回家顺便带个外地媳妇回来。不是因为淮北的女孩不好,而是因为淮北的女孩太“贵”。造成这种形势的罪魁祸首,不是淮北的女性太少,而淮北的这种结婚风俗太老。用句时髦的话说,out了!这样的结婚风俗,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买老婆。现在都是啥年代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墨守成规?为什么我们不能共同奋斗,共创美好未来?

安徽淮北 篇3

关键词: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干旱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标准

干旱灾害是安徽省淮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涉及范围广、历时长、发生频率高,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和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气象学会[1]在总结各种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将干旱分为四种类型: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这四种干旱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亦存在区别,各种类型干旱具有各自特征。其中气象干旱是一种纯粹的气候异常现象,而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更多的是强调干旱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通常气象干旱发生更为频繁,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滞后于气象干旱[2]。

干旱的程度用干旱指标来表达,干旱指标是描述旱情的一种量化表达方式,是监测、评价和研究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3,4,5,6,7],要准确地对干旱做出评价预测,必须选择恰当的干旱指标。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应用的干旱指标近60种,几乎涵盖了影响干旱因素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各地水文、气象、农业等条件存在差异,同一指标在不同地区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是不同的,并且没有一种指标可以用来描述多种类型的干旱,因此在评价某一区域旱情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或者应用效果较好的干旱指标建立干旱评价指标体系,来弥补单一干旱指标评价的不足。本文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开展干旱指标体系的研究,选取了气象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和农业干旱指标建立了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干旱等级标准,并对典型干旱年进行评判分析。

1 区域干旱特点

安徽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东经114°55′~118°10′和北纬32°25′~34°35′之间,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总面积37 421 km2,现有耕地面积213万hm2,是安徽省乃至淮河流域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4年中,安徽省淮北地区共发生旱灾38次,其中特大干旱7次,严重干旱10次,中度干旱10次,轻度干旱11次。安徽省淮北地区西部平均每2.5~3年就有一次夏旱或冬旱,东部平均每2.5~3年就有一次冬春旱或秋旱[8]。农业干旱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干旱类型有春旱、夏旱、秋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秋同旱、春夏秋连旱7种,该地区平均每2.5~3年就有一次夏旱或秋旱,或冬春连旱。20世纪90年代以前,旱灾主要表现为农业干旱,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干旱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且旱灾呈现频次加快、损失加重的变化趋势,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概括为:①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少的时段往往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②河道淤积严重、缺少规模大的蓄水工程,造成了汛期雨洪资源浪费;③地表水体污染严重,造成了水质性缺水;④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水位下降严重;⑤现有的抗旱措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干旱评价指标体系

2.1 资料的选取

本次研究共选取安徽省淮北地区7个雨量站点1961-2009年共4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3个水面蒸发站点1964-2009年共46的逐日水面蒸发资料、3个墒情监测站点2005-2009年共5年资料(其中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土壤墒情时间系列为1986-2009年)、10个地下水埋深监测站点1977-2009年共33年资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2 干旱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成因和以往研究成果分析,选取了气象干旱指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和连续无雨日数)、农业干旱指标(土壤相对湿度)和水文干旱指标(地下水埋深)建立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干旱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改变了单一依据某一干旱指标来判断干旱状况的不足。

本次研究参考《气象干旱等级》[9]和《旱情等级标准》[10],将干旱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4个等级。按照旱情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春旱(3-5月),夏旱(6-8月),秋旱(9-11月)、冬旱(12月-次年2月)。

(1)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指某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降水量相比的百分比,表示某一评定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降水量的偏离程度[11],正值表示比常年值偏多的百分数,负值表示比常年偏少的百分数。该指标主要关注某一时段降水总量,而不关注降水量在这一时段内的分配过程。该方法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其应用十分普遍,我国国家级、各省市和地区级气象台站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评价其干旱状况。缺点是一方面该指标只考虑降水量,未考虑蒸发和下垫面状况,不能准确表达出干旱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方法实质上暗含着将降水量当做正态分布来考虑,而实际上多年平均值一般并不是降水量长期序列的中位数,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不同地区降水量偏离正常值的距离大小是难以相互比较的。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DP为计算期内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为计算期内降水量,mm;undefined为计算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mm。

(2)降水排频。

一次旱情发生后,人们习惯用历史上同期曾经发生的严重旱灾作比较。因此,对于干旱期间的降水频率,即旱灾重现期,便成为分析旱情严重程度的又一个尺度。

undefined

式中:P为经验频率,%;m为排列序号;n为年数;N为重现期。

降水排频通常采用某一范围的降水量频率相应的降水量作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中度干旱和特大干旱的范围。对1961-2009年49年长系列降水资料进行排频分析,将频率60%~75%的年份对应轻度干旱年,频率75%~90%的年份对应中度干旱年,频率90%~95%的年份对应严重干旱年,频率大于95%的年份对应特大干旱年。

(3)连续无雨日数。

连续无雨日数指某一时段内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是监测干旱的常用指标,尽管是一个绝对指标,但是直观性强,容易操作,在旱情评价中经常使用。无雨日数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反映土壤含水量持续下降的程度和持续干旱持续的时间,连续无雨日数越长,干旱越严重。连续无雨日数并不受某一时段内的降水总量的影响,而是取决于日有效降雨量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受降水量分配过程的影响[12]。

采用连续无雨日数评价旱情时,考虑到不同季节气候以及作物需水量的差异性,通过分析计算,对判断日雨量是否为有效降雨的规定如下:在春季和秋季,日雨量小于3 mm的视为无有效降雨,该日即视为无雨日;在夏季,日雨量小于5 mm的将视为无有效降雨,该日即视为无雨日;在冬季,日雨量小于1 mm的将视为无有效降雨,该日即视为无雨日。

(4)土壤相对湿度。

土壤墒情是指田间作物根系层土壤的湿度状况,是判定点上农业旱情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已经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的地区,应优先采用土壤墒情评估农业旱情。由于不同质地的土壤保墒性能不同,为使评价指标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可采用土壤相对湿度作为评价指标。土壤相对湿度是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值。土壤相对湿度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W为土壤相对湿度;θ为土壤平均重量含水量,%;Fc为土壤田间持水量,%。

(5)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埋深可以实时反映地下水的变化过程,当遇到大旱时,由于浅层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和人工开采量的加大,浅层地下水位会下降;当遇到大涝时,由于地表水体补给浅层地下水和人工开采减少,浅层地下水位会上升。地下水埋深是反映地下水多少的指标,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干旱的程度。地下水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旱情状况,因此本次研究选取这一指标。

2.3 干旱等级划分标准的确定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连续无雨日数和地下水埋深采用频率分析法来确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降水排频和土壤相对湿度通过数据分析和野外试验确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频率分析法指的是在计算干旱指标值的基础上,对指标值排频,选择固定频率对应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的干旱指标值作为临界值,然后通过与历史干旱年资料对比分析进行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出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评价指标体系等级标准,详见表1。

3 干旱等级划分标准的评判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5个干旱指标建立干旱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如何将这些单指标的分析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并且各个指标侧重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如果采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则会忽略各个指标的重点,不能体现各个指标

的干旱评判结果中的贡献率;如果采用加权平均法,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也无成熟的方法。本文采用频次法,以发生频次高的干旱等级作为最后的综合分析结果。采用上述建立起来的干旱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标准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份分别进行评价与分析,评判结果详见表2。

注:指标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连续无雨日数、土壤相对湿度和地下水埋深;等级0、1、2、3、4分别代表不旱、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表示缺少实测资料。

选用了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和连续无雨日数3个气象干旱指标,这3个指标都采用降水量来计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并且资料容易获取。但是彼此相互独立,计算方法不同,各自考虑的重点也不同,评价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具体为:

(1)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排频关注的都是时段降水总量,但是计算方法不一样,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如1978年冬旱、1994年春旱和冬旱,原因在于降水排频采用固定频率作为评判依据,是依据时段降水量在长系列降水量中的频率进行判断的;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降水量偏离多年平均降水量距离的大小,并不是降水量偏离多年平均降水量值的出现频率。

(2)连续无雨日数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排频不同,评价结果也存在不同,如1978年的春旱,2000年春旱、2001年秋旱。因为连续无雨日数不受时段降水总量的影响,而是与日有效降水量有关,当日有效降水量小于日最大蒸发量,视为无雨日。某一时段的降水总量较大,但是过程分配不均,连续无雨日数可能会大;但是某一时段降水总量不大,但是分配过程均匀,连续无雨日数可能会小。

由表2可知,不同指标从不同角度评判干旱等级的结果不尽一致。通常严重干旱程度以上的干旱年份,各指标的评判结果较为一致,如1966年夏旱、秋旱,1978年夏旱,1994年夏旱,2001年春旱、夏旱。对某些类型和等级的干旱。各指标的评判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各指标考虑的侧重点的差异。如2000年的夏旱,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排频的评价结果为不旱,而其他3个指标评价结果为轻度干旱,主要是因为该时段降水总量较多,但是分配过程不均匀。1988年的夏旱,连续无雨日数评价结果为轻旱,其他4个指标评价结果为中度干旱,因为该时段降水总量偏少,但是降水次数偏多,并且发生次水量大于有效降水量事件的时间间隔小于中度干旱。

综上所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排频主要关注某一时段降水总量,而不关注降水量在这一时段内的分配过程;与之相反,连续无雨日数并不受某一时段内降水总量影响,而取决于日有效降水量的大小,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受降水量分配过程的影响;土壤相对湿度既要考虑降水总量,又要考虑某一时段内降水量的分配情况,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灌溉等;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受降水、人工开采等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地下水埋深从1977年到2009年处于下降的过程,因此用多年地下水位分析出的地下水埋深干旱指标在评价以往旱情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基本上能反映干旱的状况。总的来说,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连续无雨日数、土壤相对湿度和地下水埋深建立的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划分标准基本上能够反映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的实际状况,应用效果较理想。

4 结 语

本文针对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干旱特点和旱灾成因,选取了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连续无雨日数、土壤相对湿度和地下水埋深建立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确定了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对应不同干旱等级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与典型干旱年份进行对比修正。采用上述干旱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结果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份进行评判分析,结果基本能够反映该地区干旱的真实状况,如1966年夏旱、秋旱,1978年夏旱,1994年夏旱,2001年春旱、夏旱等。但是各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原因在于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关注的重点不同,具体原因如下:

(1)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降水排频主要关注某一时段降水总量,而不关注降水量在这一时段内的分配过程,并且两者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2)连续无雨日数并不受某一时段内降水总量影响,而取决于日有效降水量的大小,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受降水量分配过程的影响。

(3)土壤相对湿度既要考虑降水总量,又要考虑某一时段内降水量的分配情况,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灌溉等。

(4)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受降水、人工开采等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干旱及其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目前关于干旱指标的研究很多,但是各指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干旱指标应该选取合适的时间尺度,可以定量评估大范围、长时间持续的干旱,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际应用。要全面、客观、真实评价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干旱状况,还必须从各种类型干旱角度考虑,进一步开展干旱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的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干旱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Meteorological drought~Policystatement[J].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7,78:847-849.

[2]喻朝庆.国际干旱管理进展简述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2009,7(2):312-319.

[3]王晓红,胡铁松,吴凤燕.灌区农业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7):4-6.

[4]李星敏,杨文峰,杨小丽.干旱指标在山西省应用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2):342-347.

[5]张波,陈润,张宇.旱情评价综合指标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9,25(1):21-24.

[6]王劲松,郭江勇,周跃武,等.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地理,2007,30(1):60-65.

[7]冯平,李绍飞,王仲珏.干旱识别与分析指标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7):13-15.

[8]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抗旱规划[R].2011.

[9]阿帕尔,叶尔克将,阿斯马.昌吉市气候干旱指标对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6(3):22-25.

[10]国家气候中心等.GB/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SL-424-2008,旱情等级标准[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安徽淮北 篇4

一、区域分工和经济转型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 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 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区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两种理论。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区域分工的一种理论, 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绝对成本学说认为每个地区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 如果每个地区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 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 彼此进行产品交换, 则对有关地区都有利。这样, 如果各个地区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 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 使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比较成本学说认为,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经济力量如何, 都有其相对优势, 即使处于劣势, 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 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 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 从而在使用和消耗等量资源的情况下,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素禀赋学说是解释区域分工另一种理论, 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 进行分工, 开展贸易, 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 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 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经济结构的提升, 是支柱产业的替换, 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基础, 资源优势, 才能加快转型的步伐。

二、淮北市经济转型的条件

安徽淮北市地处温带大平原, 自然条件优越,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 淮北市现已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化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北市的比较优势有:一是自然条件优势:淮北地处淮北平原, 地形平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丰富的生物资源。二是旅游资源优势:有众多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三是煤炭资源优势。淮北已探明储量84亿余吨, 且煤种齐全。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 我市煤炭资源的品种优势将进一步突出, 是全国少有的具备发展煤化工条件的煤产区之一。四是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淮北是安徽距离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最近的城市, 是安徽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之一。京福高速、连霍高速的贯通, 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 进一步改善了淮北市的交通条件, 淮北市东西互补、南北交融的区位优势逐步提升。五是劳动力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 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 比较优势明显。六是工业基础优势:50多年的开发建设, 淮北市现已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化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轻重工业较发达。这些有利条件为淮北市进一步发展食品工业、煤矿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煤焦化及旅游产业以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加速淮北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和建议

安徽淮北因煤而兴市, 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 煤炭工业基础雄厚。但经过五十多年的开采, 煤炭储量已严重不足, 传统的采煤业将由盛转衰, 2009年淮北市被确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区域分工理论出发, 建议当前应在巩固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 要突出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 大力推进新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快速形成。

经济转型路径之一: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以百路物流基地为依托, 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由于淮北地处淮北平原, 地形平坦, 气候雨热同期, 随着中低产田的治理成功, 水利设施的完善, 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产品非常丰富, 为食品、酿酒、生物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百路物流基地坐落在濉溪县百善镇支线铁路青阜 (青龙山—阜阳) 线上, 是安徽铁道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大型粮食和农副产品储运基地。目前业务已覆盖包括西藏拉萨站、海南海口等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 成为铁路系统唯一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储运基地站。该物流基地的建设发展主要基于广袤的黄淮海平原丰富的优质小麦和高蛋白质大豆等商品粮基地, 在百路物流基地周边150公里内, 面粉加工企业林立, 产能巨大, 品牌众多, 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该物流基地的建成有效解决了以往这些运输难的问题。

为此从区域分工的角度看, 淮北市发展粮食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条件优越, 原料丰富, 交通方便, 劳动力工资水平不高, 生产成本低廉,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 真正把淮北打造成为带动黄淮海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大产业带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高地。

经济转型路径之二:立足煤炭工业基础, 加大科技投入, 延长产业链, 发展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煤—电—化”产业链条。

随着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萎缩, 安徽淮北市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 在原有工业基础上, 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附加值较高, 产业生命周期较长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和“煤—电—化”产业链, 可以以最小的成本, 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 实现经济转型。目前淮北市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以打造矿业设备专业市场为切入点, 带动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淮北矿业设备专业市场位于杜集区高岳镇, 目前已建成两期工程并投入使用, 占地300亩, 内有商户200家, 是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的全国唯一的矿业设备专业市场。从2006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 (淮北) 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 在国内业界的影响力逐年提升, 在满足本地煤矿机械消费市场的同时, 也带动了淮北矿山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 诞生了杜集滂汪机械制造专业工业园区, 吸引了国内著名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山河智能、中煤机械集团项目的入驻, 安徽机电装备集团也进入园区扩大了产能规模;北方交通机械集团也有意进入专业市场设立办事处。以上述龙头企业为依托, 实现淮北经济转型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路径之三: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旅游业发展

安徽淮北市旅游资源丰富, 如有众多的自然景区如相山风景区、黄里风景区、龙脊山风景区、乾隆湖风景区、南湖湿地公园、化家湖、东湖湿地公园、榴园风景区和人文景区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国家矿山博物馆、濉溪老城石板街、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还有一些主题公园设施, 如正在投资兴建的南湖湿地公园;以养老物业和休闲生态旅游功能为主的舒伦仕颐养生态社区项目;以汽车销售园、汽车服务园、汽车文化园及汽车拆卸园功能为主的汽车城项目。随着淮北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提高,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提高, 安徽淮北市可以根据自己旅游要素禀赋的优势, 着眼“淮海旅游经济圈”, 与周边旅游线路有机衔接, 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 充分开拓淮北市旅游市场。

摘要:在当今社会处在大变革、大转型当中, 要跟上社会的步伐, 淮北市必须审时度势, 立足现有的经济基础,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本文运用区域分工的理论, 结合淮北经济形势和转型的基础条件, 如何发挥淮北的区位优势, 实现淮北市经济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淮北,区域分工,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孟德友, 陆玉麒.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地理科学.2012: (8) .

[3]程必定.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 (5) .

安徽淮北 篇5

关键词:淮北地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

0引言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安徽省及全国重要商品农业基地和国家级重要能源基地,既是水资源主管部门关注的水资源利用重点地区,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近1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防洪除涝、农田排灌及水资源开发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安徽省淮北地区煤炭大规模开采形成的大面积沉陷区,使得区域水文循环条件和水资源补排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也是区域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水资源相匹配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工程设施的上马,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不仅是解决该区水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1淮北地区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安徽淮北地区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地处东经114°55′~118°10′和北纬32°25′~34°35′之间,为黄淮平原的南端。东北部与江苏、山东省接壤,西北部与河南毗邻,南临淮河。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总面积37 421 km2(淮南市、蚌埠市的淮河以南地区面积已经扣除),现有耕地面积为213万hm2。

1.2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关系

从水资源状况和分布来看,安徽省淮北地区是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淮北地区既是我国的粮棉油主产区,又是重要的煤电基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该区域以全省约20%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50%耕地和约43%人口的用水要求,是安徽省及淮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及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目前安徽省淮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首先仅占地区生产总值25.0%的农业年用水量占区域总供水量的70.2%。其次工业主要依托地方煤炭资源,发展以煤、电、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并且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主要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水资源不合理。安徽省两淮能源基地2008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6.7亿m3,人均410 m3,现状多年平均缺水12.4亿m3,缺水率为12.6%,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缺水量将随之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1]。

2淮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根据安徽省水利厅发布的2008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8年淮北地区年径流深243.3 mm,淮北地区年降水量347.52亿m3,地表水资源量91.06亿m3,产水系数为0.39,产水模数为36.48万m3/km2,人均水资源量为566.3亿m3。此外,淮北地区水资源变化幅度高于淮河以南,最大值为1956年的262亿m3,最小值为1959年的12亿m3,年际变化较大,极值比高达23。淮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呈递减趋势,90年代比多年均值略偏多[2]。

安徽省淮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30.9亿m3,地表水资源量77.72亿m3,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大,难以充分利用。淮河干、支流上游有不定量的过境水,但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且与当地径流丰枯情况基本同步。从工程条件看,淮北地区大部分为平原区,缺乏大型蓄水条件,使地表水和过境水的利用受到限制。淮河干流除充分利用蚌埠闸和沿淮湖洼现有调蓄库容外,由于存在蓄水与防洪、排涝之间的矛盾,要大量增加调蓄库容难度很大。2008年区域地表水总供水能力为41.0亿m3,当地地表水供水量43.97亿m3(含过境水供水量),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42.5%。中等干旱年份,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尤其是蚌埠闸上区域,开发利用程度已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

安徽淮北平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5.85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34%。计算结果见表1。总体上看,区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以上干旱年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这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特别是城市的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此外,就淮北地区而言,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可开采模数为9.2~15.6万m3/km2·a,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5 m,其中南部1~2.5 m,中部3.5 m左右,北部4~7 m,开采最大动水位埋深,中南部8~10 m,北部10~15 m。此外,现状深层地下水利用量为5.6亿m3,主要集中于阜阳、淮北、毫州、宿州等城市及工矿区。

淮北平原地区缺少大型的地表水蓄水工程,主要地表水工程为塘坝。水源工程多为地下水生产井、浅水井和中深层承压水井等。沿淮河干流的蚌埠、淮南等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一般占总供水量的90%以上。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和界首等市,则基本上全部取用地下水供水。

2.1.1供水量

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用水输水损失在内的总供水量,又称毛供水量,因此地下水的供水量就是地下水的开采量。据调查统计分析,淮北地区现状年地下水供水量为30.7亿m3,占总供水量的53.2%。淮北平原分布着大量的地下水源工程,以浅层地下水供水为主,见表2。

1980-2008年淮北地区总供水的年增长率约为3.96%,地下水的总开采量年增长率约为4.23%,其中浅层淡水(包括岩溶水)的开采量年增长率为4.45%、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年增长率为3.22%,1985年以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增加。

淮北地区广大农村主要采用家庭手压井、大口径土井、农灌小机井,以及与农机抽水泵相配套的人工小眼钻井,工矿自备水井及城镇生活用水井主要采用大中型泵抽取地下水。浅层水井主要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裂隙岩溶水主要为城镇生产生活供水,深层井主要为乡镇生产生活供水。城镇供水,阜阳、亳州、宿州等市城区主要开采深层孔隙水;淮北市主要开采裂隙岩溶水,其煤矿区多开采岩溶水、裂隙水作为供水水源。

2.2.2用水量

用水量是指由供水工程供给社会经济各部门用水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淮北地区各行政分区地下水用水占其总用水的比例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有些地区城镇生活、工业、农村生活用水中地下水占70%以上,地下水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经分析得出,从1980-2008年淮北地区地下水总用水量年增长约率4.21%,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用水、林牧渔用水年增长率分别为5.77%、3.18%、6.08%、3.48%、5.14%。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林牧渔地下水用水的增长比农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增长快。

2.2地下水超采区的浅层地下水资源状况

由于近几年受频繁的季节性干旱以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等影响,地表水资源量锐减,再加上地表水体污染加重,迫使一些城市用水、乡镇企业供水和城郊区居民(农户)生活用水靠打自备井,取地下水满足生产、生活用水,从而导致局部地段开采用水量大且集中。不少城镇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有的城市已导致地面沉降,有的甚至引起近郊区农村饮用水困难。

(1)淮北市孔隙水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和农灌用水,开采量有限,而工矿企业和城市供水却主要依赖于裂隙岩溶水。该市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27.2万m3/d,实际开采量已达27.75万m3/d,开发利用程度为102%,开采集中的一电厂-三堤口一带已严重超采,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开采漏斗中心水位最低已达-12.64 m(埋深46.00 m)。淮北市郊区受市区工业用水超采影响,导致近郊区农村浅井干枯,农村用水极其困难;濉溪县马桥乡浅层地下水疏干,农用机井和手压井均无水可抽,被迫到十多公里以外用车拉水灌溉经济作物和解决生活用水困难。

(2)阜阳市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深层水开采量为17.5万m3/d,大大超过其允许开采量6万m3/d,开发利用程度高达292%,开采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70~80 m。因过量超采地下水,导致漏斗中心地面沉降量已达1.2 m以上,目前沉降仍在继续,沉降范围已扩大到360多km2。

(3)宿州市浅层地下水主要用于农村人畜用水、农田灌溉和小型工矿企业供水,为分散式开采;深层地下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城镇和矿区居民生活用水,为集中开采。目前浅层水开采量为3.39万m3/d,深层水开采量高达10.83万m3/d。受开采的影响,市区浅层和深层水均已形成了两个统一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分别为19.15 m和24.0 m。

(4)蚌埠市用水主要取自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淮河以南以开采基岩裂隙水为主,开采量为1.16万m3/d,开发利用程度为25%;淮河以北孔隙水资源丰富,目前开采量仅为1.26万m3/d,开发利用程度为1.5%。但在小蚌埠地区,开采井密度过大,也已形成局部降落漏斗,开采中心水位最大埋深达40.0 m。现将2008年末主要取水城市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资料见表4。由表可知,由于超采已造成不良后果,政府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制订相应的对策。

3水资源问题剖析

安徽省淮北地区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并不优越,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安徽省淮北地区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3.1水资源短缺

安徽省淮北地区人口众多,2008年总人口3 534.2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460 m3,仅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和全国的1/5,小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 m3的严重缺水线。安徽省淮北地区以全省约20%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50%耕地和约43%人口的用水要求,是安徽省及淮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及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丰水年份,由于安徽省淮北地区缺乏足够的调蓄库容,大量的洪水排入下游,洪水资源利用量不大,且利用难度很大;在偏枯年份,水资源供不应求,城市之间、行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争水现象日益突出。安徽省淮北地区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等城市缺水严重,主要城市区含县城深层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采,其中阜阳市地下水漏斗面积超过3 500 km2,中心部位地面沉降量近1.6 m,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制约安徽省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水污染威胁供水安全

安徽省淮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严重影响区域供水安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非点源污染日渐突出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仍然远远超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众多河流的水质尚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特别是主要支流污染比较严重。城镇及农村生活供水水源水质合格率偏低。水污染使部分水体功能下降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城乡供水安全,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短缺矛盾。

3.3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有加剧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安徽省淮北地区大中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目前,除沿淮的蚌埠、淮南主要使用地表水以外,其他城市包括宿州、淮北、亳州、阜阳等城市都把深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淮北地区大部分城市区都长期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不同规模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区2009年地下水超采面积达7 500 km2,阜阳市由于超采产生的沉降中心地面累积沉降量已达1.568 m,地面沉降面积410 km2,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随着粗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区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地表水已不能满足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需要,由于地表水的污染和农业面源排放,区内浅层地下水污染也呈加重趋势,甚至污染到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加剧了区域供水、用水安全问题。

3.4用水效率需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徽省淮北地区用水量持续增长,用水结构不断调整。随着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等,水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水资源利用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较低,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用水效率指标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人均用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单位GDP用水量高于全国的用水水平。农业用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而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在0.4~0.5,为用水先进国家的一半左右。部分灌区,灌溉方式落后、配套不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跑水漏水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偏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5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淮北地区是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广大的淮北平原既是我国的粮棉油主产区,又是重要的煤电基地,这一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相对脆弱,且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在淮北平原地区,目前仍然是以高污染高耗水企业为主,未来主要以煤、化工为主的高污染企业和高耗水企业,水资源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新时期水资源配置及未来水资源形势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怎样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3.6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水安全面临挑战

当前,淮北地区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和水环境新问题和新矛盾将更为频发。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安徽淮北地区整体上面临越来越大的缺水和污染的压力,部分区域已面临生存和安全的压力,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更长时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和水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对水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直接涉及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必然关系到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水资源合理配置、跨流域区域调水、污染限排、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及洪水综合利用是支撑当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必然需求。

4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

安徽淮北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复杂、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区域供水安全措施、水资源可持续措施的实施,未来该区域的水资源形势将会有根本好转,可以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在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4.1合理利用雨洪资源

沿淮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是一项供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其供水目标主要为增加干旱年份沿淮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通过储备的应急水量,缓解特别干旱年份关键缺水时段居民和部分需要正常生产的重点行业用水矛盾,同时兼有生态环境改善作用。

淮河干流蚌埠以上集水面积12.1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60亿m3,闸上地表水资源的特点是年际变幅大、年内分配十分不均,洪水资源在水资源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在地表水的供水中表现是枯水年水资源严重不足,而丰水年受水资源工程的调蓄能力、用水总量的限制,又有大量的余水排泄入江入海。即使是在枯水年水资源相对不足,因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且多以集中暴雨洪水形式出现,在枯水年的丰水期也有部分余水排弃。因此,蚌埠闸上的来水特点决定了加强洪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资源科学调度是十分必要的,是现状工程情况下提高供水保证程度的有效措施。因此,充分利用淮河干流的水文条件、水资源特点以及沿淮湖泊、洼地和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的工程条件,加强淮河中游雨洪资源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程度,是淮河水资源开发方向。

另外,在淮北西北部的岩溶水分布区域,局部区域岩溶水开发,腾空了地下水蓄水库容,该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900 mm,从水文和蓄水条件来看,为雨洪资源利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是未来水资源利用方向之一。

4.2加强骨干和调水水资源工程建设

调水是区域水资源配置重要手段。安徽淮北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调水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根本措施。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运行、调度,增加区域供水,加强淮(河)水北调、淮水西调、淮南引大别山水库水、引淮济阜(阳)、引淮入亳、新汴河翻水工程等工程建设与水资源调度。

4.3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利用从需求管理、以量定需、以供定需考虑,在合理需求与现实可行的工程供水能力,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可行,进行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较大范围考虑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实施引江济淮与淮水北调,是缓解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战略措施,是促进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本着“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价工作,实行实时监控,定期预测预报,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技术支撑。

安徽淮北地区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现象并存,要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实施多渠道开源、跨流域调水和污水资源化,加大治污力度,充分利用中水,加强雨洪资源利用,实行分质供水,雨污分排。

4.4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推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以及一龙管水,多龙团结治水的管理模式。做到水量与水质、地表与地下、城市与乡村、开发利用与保护、供水与排水、取水与治污等统一管理。

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关停高耗水、重污染以及低用水水平的企业,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随着安徽淮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未来淮北地区需要关注的大事。生态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加强和建设好生态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为此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保护天然林,发展生态农业。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就必须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治理和监督,减少排污量,加强治污,做好水源的保护。

4.6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安徽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民众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3条“红线”控制,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首先要各级领导重视,其次要利用经济杠杆,再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要先节水治污,后调水;要加大力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式成,孔令志.安徽淮北地区水资源形势展望与对策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08,(S1):42-45.

[2]王振龙.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评价[J].地下水,2008,(4).

[3]戴崇标,丛日凡,姜志群.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4):20-22.

[4]王振龙,马倩.淮北平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规划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5]徐迎春.皖北地区治水与经济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04.

安徽淮北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载体,网络载体,环境载体

1优化提升传统载体

职业院校思政工作的传统载体,包括各种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如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团组织活动、“双文明”评比竞赛等,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要努力提升与优化。可以利用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和举办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这些传统载体的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寓教于活动中,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面貌、职业教育及学校的发展变化,以保证及时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近年来,学院着眼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开花、全新格局”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与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政工作的新途径。

职能部门牵头引领,管理干部用心推动。成立了主管教职工思政工作的党群工作部,以及主抓课堂教学的思政课教学部,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精耕细作。强化管理层的“一岗双责”意识,以主动适应从严治党和改进作风新常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联系基层做到了常态化,经常深入到系部一线,和师生深入交流交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把脉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提炼经验,梳理不足。

形势任务教育和量化考核结合。煤市持续不振,师生思想波动大。坚持主旋律,整合多声部。提出“稳中求进、固本培元、聚焦双效、转型发展”总基调,以改革转型为红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明形势、知危机、提信心、强执行”为主题,通过政策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等的宣贯着力推动教职工思想转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点要求为基础,订立师德考核指标,建立师德示范岗,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宣传等途径,广泛开展师德教育,用伟大的中国梦和学院发展、个人进步的美好愿景把大家团结和凝聚起来。

摒弃单纯说教,思政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把学院的思政工作和化解思想疙瘩相结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文明创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为抓手,多渠道进行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同时,节日送温暖、金秋助学、结对子帮扶、教职工体检、大病医疗救助等温暖了教职工的心,“书香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滋养了书香气和学院味,“我的学院梦”金点子征集活动、庆“七一”系列活动、举办春季运动等,增强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度,提振了精气神,凝聚了正能量。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多轮驱动。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坚持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实践、文化育人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定期开办学生业余党校和发展党员前培训活动,增强爱国爱党观念;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的理想支撑作用;“道德讲堂”、“中华经典诵读”、“放飞梦想”主持人大赛等等活动,着力加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长流水、不断线,以每年春季开学后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扩展开来,延续下去,坚持走进车站、市场、残疾人学校和福利院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慰老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户外阳光运动、摄影比赛,等等,这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潜力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2开发利用网络载体

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网络越来越重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政工作大可搭乘互联网之翼,在时代的天空翱翔。

正视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面性、综合性是优势,而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又是新矛盾新问题。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行事直率,敢想敢干;同时,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情绪不稳,心理波动大,行为好偏激,思想的功利性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进入思想的空洞或死胡同,所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职业院校注重网络载体建设,着力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的同时又要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引导权。

扩展网络的思政教育功能。互联网海量、快速、交互、生动。运用得当,可以让其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校园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学院事业良性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校园网建设坚持“喉舌”作用,着力突出阵地、窗口和桥梁功能,坚持宣传政策和文化引领并重、舆论引导与思想教育并重、信息公开与互动交流并重、载体建设与条块管理并重,加大正面、成就、亮点、典型宣传的力度,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网上信息监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利用校园网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和网络交往、学习、娱乐、购物四个结合,和受教育者平等沟通对话,及时把脉思想动向,做好活血化瘀的工作;加强学习内容设计,开设学习专栏、精品课程等,为师生学习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比如学院思政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了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能积极发掘网络资源,更新教育素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生动,形式更活泼。寓教于乐,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生动形象的网络娱乐软件,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网络消费的趋势、特点及消费因素,教育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化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习惯。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栏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大力宣传教学、招生、就业、资助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并通过校内公告、党务公开等,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习园地、文明创建等专栏让师生员工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陶冶思想情操。出台《校园信息管理办法和》和《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健全了通讯员工作网络,建立新闻审核和竞争激励机制,安排专人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及时更新,并重视新闻稿的质量,从精从细从严从快,把好政治关、文字关、图片关,不断提高网络新闻质量,重时效、重实效、提高综合性,着力强化了网络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完善网络宣传机制,打造数字化平台,通过资源“大数据”的集成分析,把握住网络宣传的主动权。面对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学院注重面向手机移动的短、频、快的“轻阵地”建设,比如,建立功能性强的QQ群、开设公众微信号、论坛、开通微博平台等流行传播手段,动态及时地做好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方便快捷性使得教育效果倍增。

3打造维护环境载体

环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渗透性教育,是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变教育者直接的说教为良好环境对人的陶冶和影响,从中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之间的隔阂,减少受教育者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人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之中,以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

学院本着“结构得体,布局合理,色调和谐”的原则,以增强“系统性、传承性、辨识度”为目标,突出“固根铸魂、崇德尚能”的学院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新颖的育人环境。

夯实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硬环境作为物质环境是基础,重视校园形象设计,让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化,实训基地和运动场地建设和管理、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建设体现了职业学校环境建设的专业和职业特色。软环境是精神上的飞扬。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设计布置教室、装饰学生公寓、图书馆进行功能板块分类、实训基地和教室走廊墙壁的装饰等,有德、劳、勤、学、能、廉、美等的牌板阐释,有本校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毕业生、大赛获奖选手的形象展示,让其网上有名,橱窗有像,电视有声,并融入了名家名言和温馨生动的提醒语,综合载体的运用,体现了深邃旷达、高雅厚重、丰富活泼的基调,不断刷新视觉形象的整体冲击力。倡导“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在宣传教育中有机融入了企业文化,精心设计建造了紫藤文化长廊、仿古亭、荷塘雕塑等,花草树木、雕塑亭台错落有致,搭配得当,典雅庄重,渗透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在精神性突出的软环境的打造中,着力体现了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效严明的规章制度、丰富雅致的校园文化。以美化人,以德育人,软环境与硬环境配合补充,渗透支撑,共同发挥着陶冶人们心灵的功能。

优化小环境,融入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小环境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学院注重利用好传统舆论阵地,也着力打造以职工之家、家长学校、业余党校等为主体的培养阵地。特别注重发挥关工委的独特育人作用,近年来,关工委陆续开展了“理想点亮人生”、“感动中国人物”、“安全避险”、“成长驿站”、《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心感恩教育,有个别和集体座谈,有一对一和多对一帮教,有主题报告。每次听完大课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下心得体会,感触颇深,入脑入心化行,效果很好。在优化小环境的同时,延伸利用好以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石榴博物馆、南黎“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公园、时代公园“廉政”清风苑,桓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法制广场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学院通过内部文化阵地建设,和目的性强的外部搭船出海,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环境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结合本身特点,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在载体创新、协调发展、文明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有所作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和科技的进步,去选择不同的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尽快改进一些传统的载体,并着力发掘一些新的载体,更好地适应和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毕德.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09,(04).

安徽淮北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周边的农村便被逐渐纳入城市的版图,从而形成具有农村与城市双重特征的“城中村”。由于受传统的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土地、人口、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城乡不同的管理机制,城中村在发展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它的存在也引发了治安隐患、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淮北城市东进南扩战略的实施,烈山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20km2,将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烈山景观大道、沱河东路、新东外路、五宋路、长山南路、烈青路等一大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烈山区路网也真正意义上融入了淮北市城市交通圈。政策的扶持,资金的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陆续投放,烈山区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范围

烈山区城中村改造范围东到龙脊山附近,西达新河滩,南至南外环,北至人民东路。涉及烈山区二镇一办(烈山镇、宋疃镇、杨庄办),19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总改造户数约26846户,98609人。

2.2 调查对象及时间

调查对象主要为:(1)主城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环境较差,房屋结构较为简陋,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用地的住区居民;(2)已经转户,但仍然保留农村聚居形态,使用国有或集体土地的,并以底层住宅为主的住区居民;(3)保留农村体制,使用集体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自然村落居民。调查时间为2016年2~3月。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调研,并从相关部门搜集所需资料,确保资料真实可靠,为本研究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和数据。

2.3.2 调查问卷法。

向居民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城中村改造的评价信息以及建议,并将调查结果量化,进行用后评估。

2.3.3 访谈法。

访问调查是笔者在实地记录和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计划地通过口头交谈直接向居民探讨相关问题,并作访谈记录。而且通过Q Q、微信等询问同学,亲朋好友看法和意见。

3 烈山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房屋混乱,整体形象较差

烈山区目前建城区面积约12km2,主要集中在工人村片区、青龙山片区、马场片区、烈山镇片区、菜里街片区以及零星分布的村民集中区。城中村房样式多为旧屋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建筑样式多为旧式砖木结构庭院式住宅,建筑密度大,房屋等级差,设施陈旧,缺乏合理规划,无序建设,建筑物间距、房屋采光、通风、安全、消防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每户占地面积过大,房屋使用率低下,造成了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村庄之间过于散乱,距离较远,不便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放。只在工矿区、集镇、建设有多层住宅、商住楼、大部分沿街商业仍为二层砖混结构,规划设计水平和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烈山区城市的整体形象。

3.2 拆迁补偿安置方式的确定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

当前,随着淮北市经济的发展,当地房价与物价不断上涨,烈山区的征地及城中村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虽比过去有一定的提高,但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没有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接轨,导致失去耕地与宅基地的居民所得到的拆迁补偿不能满足未来发展与生活的需要,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对(图2),甚至引发一系列反抗等不良社会影响行为。

3.3 被征地居民就业困难

据政府资料统计,烈山区目前涉及的拆迁人数已经达到6800人,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的结果(图3、图4)显示:烈山区的居民在文化水平上具有大专及其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仅为25%,其余的文化水平都在高中及以下;从年龄方面上,在被征地居民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年轻人较少,由此可知被征地居民的学历普遍偏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谋生技能。并且,烈山区许多被征地的居民长年靠出租房屋与商店门面获取生活来源,多年的安于现状已经与社会相脱节,就业更加困难。

3.4 烈山区城中村经济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4.1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据统计,烈山区的城中村基本上还是以农业化产业结构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较少(图5),服务层次相比发达地区的城中村较低,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管理模式也稍远离现代化。淮北地处淮北平原,农业面积较大,农业的贡献率较大,第三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不管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由于烈山区城中村房屋布局较为混乱,导致第三产业的布置也毫无章法(图6、图7),没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组织性,难以发挥第三产业的规模效应。

3.4.2 从收入角度分析。

淮北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深受当地区位与资源的限制,致使烈山区的流动性人口不多,依靠矿区发展的城中村人口大多数都被就地转移,农村人口直接转化为城镇人口,工资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烈山区本身其农业用地面积较多,加之开发用地的限制,居民自身经营理念的缺乏,经商意识不强,几乎不想着去发展第三产业,农业仍然是多数人的经济来源之一。据收集数据显示,当地土地的供给远大于需求,政府部门及开发商们对土地的征用比较缓慢,居民的出租收益也不是很理想,仅占收入的小部分。总体可以看出烈山区城中村的经济收入较为单一,过多地依赖农业收入与土地拆迁收益(图8)。

3.4.3从租赁市场角度分析。从整体上看,我国各地城中村的租赁市场大都较为活跃,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人生发展,由于市区房租的昂贵与生活成本较高,城中村廉价的出租屋会成为外来人员的聚居地,当出租屋的需求大于市场的供给时,价格会上涨,以此可以带动城中村的繁荣,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烈山区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也主要依靠内部煤炭资源的开采,当地的劳动力可以达到就地转移,足以保证弥补劳动力的需求;大型集装箱运输业、新型高科技企业、发达的中外合资企业、新能源制造业的缺乏(图9),加上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边缘地带、交通干线的错位等原因,致使人才很难引进。但烈山区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主要是由本地农户的就地转移文化传统、生活理念基本一致,是今后发展的一大优势。

4 解决对策

4.1 调查摸底,分时序、有计划地进行项目改造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战线长,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改造内容多,资金需求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烈山区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先期调查摸底,对各城中村改造地块的范围、土地权属、开发范围,建筑状况,人口、拆迁等情况进行全面备案,提高摸底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达到实际可操作性水平,请专业测算公司进行开发成本测算,作为制定改造方案的依据,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每一个改造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建立烈山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库。

整个烈山区改造项目,根据总体规划,按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建议分近期、中期、远期3个步骤实施。近期主要考虑到东部新城及老城区建设开发的紧迫性,空间位置上的优越性。建议先对其进行改造,确立以烈山工人村片区为核心,重点打造精品社区,不断提升老城区商业氛围,城市综合服务配套能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待时机成熟对工人村核心片区进行升级改造。东部新城区可采用就地安置、异地安置等形式,对区内所有居民进行集中安置,重点整顿区内环境,改良区内建筑,提升区内形象。

中期可以在前期改造积累经验后,逐渐对周边非工人村的行政村进行改造,以前期的典型成功改造项目作为示范区,全面推广,产生辐射带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城中村改造后带给他们的好处,消除对改造的畏惧,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等各项功能配套到位,推进人口向建成区集中。后期应进一步完善整治各级交通路网建设,加大水、电、气、通讯、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配套设施投放力度,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居民集中区,享受到无差别的城市生活。

4.2 调整补偿安置标准,保障城中村居民利益

在烈山区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时,政府应该按照当地市场评估价值对居住房屋、商业店面等进行补偿,合理对待由于历史原因而没办理房产证的户主,以最大限度保障居民财产权利,使居民改造后的生活质量高于原先生活质量[2]。另外,改造区应该实施和城区一样的社保医保、失业保障、养老保障等制度,切实做到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利益。

4.3 主导产业的升级及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全国的煤炭行业发展较为萎靡,依靠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都在积极升级与调整,作为因煤炭而兴起的中小城市的淮北,更应在新的时期对其城市的产业进行合理的调整。烈山区城中村应该加大对第一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走现代高新科技农业之路。除此之外,烈山区政府可以适当引导煤炭行业向相关行业进行转行,加大对煤电机械装备的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当地小微企业、服务业等的发展。

4.4 城区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为城中村人口分流提供指引

城市中的开发区承接着城市化的发展指标,推动城市的经济提高与社会发展,城中村是城市化向外开拓的产物,它处在开发区与城区中间,城中村的发展好坏会直接影响城区与开发区的发展[3]。由于烈山区的独特之处,为了保障居民的收入,需要多方筹资,积极调动开发商参与城中村建设,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开发区与城区的产业对烈山区城中村的人口分流能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可以对城区与开发区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将规划方案、容积率等做好,吸引外商积极参与开发竞争,达到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对分流人口的转移具有承接功能。

4.5 城中村组建城区与开发区的共享平台

烈山区城中村居民可以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打造地域商业特色,利用传统工艺开展加工、作坊等个体私营小商业,提升区域内部活力。淮北市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指导烈山区中服务业、酒店、维修等第三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满足当地城区与开发区二者的需求。烈山区本身就是旅游基地,有一定的游客资源,当地城中村居民可以凭借农业用地面积广泛的优势,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皖北特色农产品体验基地、农家休闲娱乐中心,扩大游客的消费领域,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整体收入。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大陆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作为城市的“夹缝地”,其独特的地位与现象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大、中、小城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记录、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了淮北市烈山区城中村的改造情况,了解身边百姓对当前烈山区城中村改造的认识以及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烈山区,城中村改造,问卷调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研究---以南通市崇川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0.

[2]王会.重庆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岸区二塘片区6个村为例[D].西南大学,2014.

[3]刘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4]安徽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现负增长?转型发展待“破茧成蝶".http://ah.people.com.cn/n/2015/0202/c358266-23761485.

安徽淮北 篇8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山水生态城市,复合生态

1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自然环境为依托、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极为紧密和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淮北市是全国十三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 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因资源开发和工业污染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压力, 因此, 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事关淮北未来发展的历史抉择。

2 淮北市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条件

2.1 优势

(1) 具有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自然资源。淮北市山水资源丰富,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区内, 山体、河流、湖泊分布占总面积一半以上。这些山水资源共同形成了“群山抱六湖, 九河穿煤 (美) 都”山水格局。

(2) 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柳孜码头遗址、古岩画群、石山孜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见证了淮北市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3)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取得一定成效。淮北市已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科技工作先进市, 三次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行列, 还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

2.2 劣势

(1) 城市空间发展与煤炭资源开采之间矛盾凸显。地面的反复沉降, 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向外拓展。

(2) 现状湖泊水源不能长期保证, 山体绿化覆盖率偏低。现状湖泊水源补给为矿井疏干排水, 煤矿若停止开采, 水源难以长期保证。

2.3 机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9年3月, 国务院确定淮北市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中央财政将给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未来3~5年将是淮北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我市经济社会正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2.4 挑战

2010年1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北地区将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功能补充区。面临这一政策机遇, 作为安徽北部的能源型综合性城市, 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是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3 淮北市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注重提升环境品质, 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为市民创造一个宜于居住和工作的优美环境。老城区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 注重功能与环境的提升,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新城区应注重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广场绿地和街头游园的建设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 增强集聚能力, 使新区开发和老城区建设相得益彰。

3.2 通过山水资源整治, 培育生态城市特色

近期须加大绿化力度, 禁止开山采石, 对裸露山体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恢复自然植被景观, 涵养水土, 丰富山体景观内容。淮北作为内陆平原城市, 优势在山, 特色在河流及塌陷湖泊湿地。对市区纵贯南北的河流沟渠, 开展以沿河布绿、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为主要形式的绿化美化工程, 高标准建设融文化、旅游、休闲、生态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应用自然生态演替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 结合生态评估分析结果, 对湿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分空间分时段安排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规划区域内不规则的零星塌陷水面的整合, 对水面驳岸的有效整治, 并辅以园林绿地景观的塑造, 形成丰富的滨水连续景观线及优美的水面对景效果, 促进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 为淮北新型山水生态城市的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3.3 坚持综合推进, 构筑高标准生态安全体系

加速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河流滨岸缓冲带公园建设, 推进城市绿地森林化改造, 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城区河网清淤、生态恢复、生态补水及水体流动工程。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4 当前建设山水生态城市亟需开展的工作

4.1 坚持规划引导, 科学编制山水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中, 规划是关键, 设计是灵魂, 它们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质量。生态城市规划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环境进行综合调查, 全面分析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 评估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从而科学制定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依据。

4.2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生态环保意识

普及对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 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通过城市系统意识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 使广大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明确自身在生态建设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投身到环境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另外, 要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生态环保意识, 以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

5 结语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标志着淮北市将由资源型城市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城市开发模式转变, 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公众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 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这意味着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 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淮北市将依托山水自然资源,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凸显城市特色, 全力推进山水生态城市建设,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和谐统一的新路。

参考文献

[1]国际生态城市论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法.

[2]《淮北市主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期成果.

上一篇:专业普修下一篇:安全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