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减灾(通用12篇)
安全减灾 篇1
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 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到城市发展建设。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1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是一个地震多、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震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先后经历了昆仑山、汶川、玉树等20余次中强度破坏性地震灾害, 特别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区的汶川、玉树两次大震,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和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避险自救能力不高的现状, 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一要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 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能力。二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的“四进”活动和地震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 努力构建专业教育、培训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普宣传教育体系,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三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 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咨询、讲座、竞赛活动, 并通过建立活动站、科普基地等多种形式, 大力普及防震抗震、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知识, 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提高全社会防震抗灾能力。
2 落实法律法规, 全面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鹤岗市位于依舒断裂、青黑山断裂、黑龙江断裂所切割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域内嘟噜河、鹤立河等次级断裂纵横交错, 是省政府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由于城市人口、财富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高度集中, 城市地区一旦发生中强度以上地震就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触发灾害链引起连锁反应而导致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 这就使得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的潜在地震灾害风险日趋复杂, 不断叠加增大。面对当前全球的震情形势, 鹤岗市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始终把抗震设防作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落实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件大事, 坚持把做好抗震设防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五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的通知》、《鹤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工作的通告》等法律法规, 将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 配合地震工作部门全面做好我市抗震设防工作。
3 强化抗震设防监管, 不断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唐山地震表明, 地震导致建 (构) 筑物倒塌、生命线工程被毁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凸显了城市地震安全的重要性。为此, 提高城乡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 是有效防御地震灾害的关键。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 积极做好重大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从工程建设的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着手, 增强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住房保障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严格把关, 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颁发产权证书的必备内容。同时, 要认真做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基础工作, 搞好城乡建设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高度重视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 依法提高抗震设防等级。扎实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结合农村泥草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 进一步扩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示范范围, 建立健全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 组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培训, 加大抗震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工作力度, 提高农村地区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 完善地震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地震是一个突发性灾种, 且袭击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旦发生巨震 (如唐山地震) , 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 上下联动, 全力攻坚, 才能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因此, 建立科学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是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有效减轻人员伤亡, 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迅速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和恢复家园的重要措施。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协调, 建立围绕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多部门联动协同机制, 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渠道。加速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构建科学统一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 加强部门、军地、社会应急协同演练和保障能力建设等。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和重要行业部门, 要加强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和备案制度, 建立地震应急预案数据库, 指导有关部门修订行业地震应急预案, 强化应急准备, 进行经常性的地震应急检查和演练, 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 拓展救援行动范围, 配备必要的装备, 加强培训和演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加强对学校、企业、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不断提高全民应急避险救助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规范已建成的室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规划建设室内永久避难场所, 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性能鉴定, 为大震巨灾后灾民安置做好充分准备, 真正使避难场所成为地震后的“保命”、“救命”场所。要加强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 全面提高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5 运用地震科技手段, 提升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为应对严峻的地震形势, 必须大力推进先进的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向现实的防震减灾能力转化, 指导社会各界逐步提升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地震科学技术对整体提升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支撑作用, 是通过科技服务将之落实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关键环节来实现的。而有关行业的防震减灾科技服务能力, 又与其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市地震安全基础信息使用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地震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提高城市地震安全, 指导项目建设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选址、建筑抗震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影响。也就是告诉城市的建设者, 什么地方可以建房子, 应该建什么房子, 如何最经济地提高建 (构) 筑物的抗震能力, 必须避开哪些地区, 哪些地区不适宜建设某些类型的建筑等等, 全面提升城市整体综合地震防御能力。2013年“6·18”鹤岗萝北与俄罗斯交界4.8级地震再次警醒我们, 地震就在我们身边, 地震就在我们脚下, 灾害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面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的地震形势, 省政府确定未来全省抗震设防工作, 将以抵御城市直下型中强度破坏性地震为重点。面对这一新变化, 新要求,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市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当前的震情形势, 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和“但愿千年不震, 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抗震设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7·28”唐山大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以牺牲鲜活生命的代价, 灾区人民以承受巨大财产损失的代价, 换来了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觉醒。经历了大灾之后的人们倍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对自身生活居住场所地震安全的要求前所未有。因此, 全社会要在我们珍爱生命的同时, 更加关注建 (构) 筑物的抗震设防, 要充分认识到关注建 (构) 筑物的抗震设防, 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就是在关爱社会和谐稳定, 就是在关爱子孙后代的安危和幸福。
安全减灾 篇2
为认真开展 “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按照《涞源县教育局关于转发<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我校在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月中开展了“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的总体部署,重点普及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全面增强广大师生的应急防范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增强广大师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推进我校减灾能力建设。
二、活动主题
“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
2011年5月1日至5月31日。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我校2011年“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
主 任:
成 员:
具体负责“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的实施。办公室设在政教处。
五、活动内容
为使我校“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搞得活泼生动,富有成效,教育系统“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安排的主要内容有:
1、“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各班要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对学生应急知识的培训教育,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五个一”宣教活动:
一期板报:各班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我校设计、制作一期板报,专门用来宣传风雹雨灾、雷电、火灾、地震等各种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一次班会:各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安全班会教育。教育结果富有成效。一次活动:各班充分利用“防灾减灾宣传月”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针对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四个一”活动、“家庭消防安全计划”主题实践活动。
一次培训:各班要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观看了一次专题教育片。
一次演练: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并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组织了一次防震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提高了学校教职工、学生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开展了全面的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各班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认真开展安全工作自查,自查的重点部位是校舍、饮食和饮用水卫生、教育教学设施、门卫及值班制度的落实、用电用火和消防安全、住宿生及学生的在校管理、化学药品的安全等,安全自查认真细致,每一项安全内容,每个部门的安全情况,各个位置的安全状况都要查到,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要立即整改确保整改到位,确保不发生事故。
抗震减灾演习 篇3
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警报声。这一响,教室里炸开了锅。
“快跑哇!地震了!”有一个同学喊道。
这句话就像火上浇油一样让大家更加紧张,同学们个个手忙脚乱。有的围着教室跑来跑去,大喊:“地震了!救命啊!”有的跑出教室,嘴里喊着:“救命!”还有的慌慌张张地拿着课本,躲到桌下。
这时,“呜呜”的警报声再次响起。“快撤!”同学们一个个迅速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像脱缰的小马驹往楼下猛冲。“注意护住头部!”楼梯上的老师高声提醒大家。同学们一个个抱头鼠窜,关键时刻也顾不得个人形象了。队伍像长龙一样快速向下移动,紧张又忙乱。突然,前面的同学慢下了脚步,原来楼下低年级的小同学行动缓慢,阻挡了通道。怎么办?尊老爱幼的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只好屈居其后缓缓前行了。
终于,通过拥挤不堪的楼梯,我们到达了操场。还等什么,快往前面的宽阔地带冲吧!我们箭一般冲向操场中间的安全地带,抱着头蹲下,趁机喘息一下。
看着后面匆匆跑来的同学我真想笑,可是想想四川灾区的同胞,我的心情又沉重起来。当演习活动宣布结束后,我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地震来临时,安全迅速的逃生对于保住生命是多么重要!想起那些在地震中的英勇的人们,他们舍己救人的精神多么可贵呀!同时在这次演习活动中,我还学会了自救及帮助他人逃生的常识……
安全减灾 篇4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这一概念, 是新时代设计师对于为生命设计所作出的思考和探索。而目前, 对于产品设计的研究, 主要是从产品的色彩、形态、人因、材料、结构等方面着手, 形成了产品语意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产品语意学角度, 对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进行初步的探析。
1 关于产品的语意
1.1 产品语意学的定义
1984年,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 (IDSA) 明确了产品语意学 (Product Semantics) 的定义:研究人造物体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 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构筑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产品语意学理论架构, 将产品的象征特性由物理、生理功能方面, 延伸至社会、文化、心理界面等方面, 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和设计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可以说, 产品语意学是一门融合了设计艺术学、产品工程学、现代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的综合学科。
1.2 产品设计中语意的表达
产品语意学原理是筑基于符号学理论系统之上的, 因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语意的表达正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产品符号来实现的。这些产品符号在产品中的具体表现, 可以是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材质等视觉观感, 或是音感、手感、震感等听觉和触觉观感, 亦可以是透过这些外在的客观感知表现所构造出的内在的主观感知和精神感知。
每一个产品都有着设计师所赋予其的特定语意, 产品的语意之于产品犹如灵魂之于生命。而由产品符号形态的不同, 产品的语意可以分为外延语意和内涵语意两大类别。
2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外延语意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商品市场环境中, 就已有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类产品来看, 其语意表现从产品外延方面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如图1所示。
2.1 功能语意
功能, 是衡量产品价值的一个主要指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因其使用目的的特殊性, 使得在设计中, 产品的功能性语意表达必须直接、明确、到位。确保在使用产品时, 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产品的功能信息以及掌握实现产品功能的使用方式, 以期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最好、最有效的安全救助的使用目的。
2.2 结构语意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 产品的机械式结构不断被压缩、替换, 产品结构设计进入“黑箱”时代。产品的结构形式不断在变, 相应地, 产品的结构语意形态也在变。为生命而设计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 在其结构上采用的是经过了无数考验的成熟的结构技术以及现代科技水平下的最新技术支撑, 其所传达出的产品结构语意是明确而坚定的。
2.3 人因语意
对于产品语意的表达李乐山教授曾指出, 在产品语意表达中应当显示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层面布局及方向的含义以及操作方向的提示。好的产品设计, 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集体细节操作的独立性,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产品操作界面的整体性、操作情境的融合性。
2.4 形态、色彩语意
形态和色彩, 两者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视觉符号语言来进行审美创造的。形态作为产品功能的外在表现, 其构成大多以功能特性为先决条件, 强调的是理性观感。而色彩所呈现的则是更具有感染力的感性观感。同时,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符号, 在拥有视觉形象性之外还具有文化特性, 体现出一些特有的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 在造型上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 注重与周围使用空间的融合性, 以及产品本身的独立性和易用性。
2.5 经济语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功能化产品已不再满足于人们对精神、心理功能的追求。而符号式消费理念的出现, 正是设计中产品精神功能符号意象的经济语意表现。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的宗旨是为生命而设计, 为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性交流和互动, 满足了人们维护生命存在的精神功能需求, 构建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经济语意模式。
2.6 环境语意
产品的环境特性, 既包括了产品对自然、生态等物理环境的友好性和融入性, 也涵盖了对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回应性和融合性。产品物理环境语意表现主要是通过产品的材质来实现的, 对产品人文环境语意更多的也是通过材质与形态、色彩的语意融合和叠加来表达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材质获取更加尊崇绿色、环保的宗旨, 多使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的或者是可再利用的等低能源损耗材料。其设计亦走出了大工业化时代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框架, 表达了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长存的环境语意。
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内涵语意浅析
3.1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日常生活中, 人们所使用着的各类物品无不在传达着其特有的信息。这些语意信息, 有的很明显, 有的则很含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出现, 是出自于对生命关怀的思考和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其所表达的不仅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更要在危难发生之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挽救生命。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所尊崇的是对危难的应对功能语意, 同时, 也向人们传达出时刻保持对危难的警惕、对生命安全的关注的警示语意。若是生活中的一些产品, 在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出对危难的警示语意信息则可以形成更好的危难防范意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难的发生和对生命的威胁。在这一点上,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很好地构建出了警示这一语意模式。
3.2 文化符号特征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体现
文化符号的建立, 是基于文化对象与其所具有的特定功能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之上的。设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因为对人类生活具有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拥有了其特定的社会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物质创造物, 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救助生命安全, 这是其在社会生活层面中所具有特定的功能作用。功能与价值是对应的,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功能特制决定了其相对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征, 以及特有的文化特征语意符号。文化符号形态会随着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符号中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很多却是共通的。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文化符号表现出的特征形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 但是, 在不同的文化符号特征形态中对人文关怀、生态关注的表达却是具有同一性的内涵特征, 所折射出的社会关爱的文化价值观在其本质上是趋向于一致的。
3.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语意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设计与社会之间拥有着相互促进、同步传承的紧密联系。设计是为满足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存在的, 设计的社会归属性, 决定了设计的社会功能语意。工业革命以后, 产品制造进入到了规模化、制式化的时代, 过分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淡化了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语意的表达, 对社会存在的意识和思考也更多地被漠视。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是为生命而设计, 是为于紧急地危难时刻能救助更多的生命而设计, 亦是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全、稳定、和谐而设计。设计师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传达出的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与思索, 通过一系列的产品, 践行着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产品语意学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设计师进行设计之前, 应当首先深入理解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需要反映的各方面的语意所指, 这样才能使所设计出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有的放矢, 也便于人们透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造型语言理解产品的功能, 使用方式, 情感所属以及心理内涵等各方面的内在语意。
为生命而设计, 既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所要达到的终点。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对产品语意学理论体系及至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语意理论体系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随着理论之于实践的不断探索, 必定可以让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二版.
[2]王书万.设计符号应用解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3]皮永生.产品语意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一版.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5]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6]李乐山.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思想[J].装饰, 2002, 第四期.
[7]聂桂平, 陈虹, 成振波.产品语意与产品形态[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第四期.
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心得感悟 篇5
这个节目讲了许多内容,如:什么是地震前兆、什么是火山地震;,以及怎样防止地震的诈骗预报;等等。讲的很认真、详细,我们听、看的也很仔细。
通过这个节目,我感受到地震好可怕,平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在可恶的地震手里。不学些知识当然不行。我觉得最有用的在地震预报这方面。因为我懂得了什么是地震前兆;。就是如果动物出现异常,或是地形发生变化,就是地震要发生。我养了两只乌龟,他如果撞鱼缸的玻璃,就代表要地震;小乌龟如果往大乌龟的壳下面钻,就代表要地震。
在地震预报这方面,如果遇不见动物,想知道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我却又觉得怎样防止地震的诈骗预报重要。如果有人将预报说的精准到几时几分甚至几秒时,那么,毋庸置疑,假的。因为国家还未达到这样如此精确的水平。如果有国外的预测我国的,也是诈骗的。因为没有国家为其他国家测预报的。其他陌生人说的,也不要相信。如果想知道预报,去相关地震部门询问。
但是有时也见不到动物,也没有地震部门在楼上时,我还是觉得最主要的——怎样防震&rdqu;最重要。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上着课,忽然地震了,我争取用不到一瞬间的时间里,迅速抓起一本书,立刻挡在头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并有秩序得往下冲。一旦时间不够,便随便冲进一间教室,躲在桌子下面,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寻找水源,以防震后干渴。不过,地震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难以预料。所以,为保险起见,应该第一时间躲在自己的桌子下面。拿起书包里的任何东西挡在头上,以防书桌支撑不住。
减灾应纳入“大部制” 篇6
中国政府救援应急体系的运转,在这次地震中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动作迅速,从国家主席到总理到下面的县、镇,反应都很迅速;二是机构很多,几乎所有的部委都发动起来了,例如卫生部、民政部、水利部,甚至包括组织部;三是民间组织配合政府发动起来。
正因为参与部门多,协调工作非常复杂。这会让救灾的效率打了折扣。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综合减灾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也应该组建一个保护13亿人的减灾体系。
在我看来,这个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行政、科技力量和人才培养,理顺条块分割,统一机构是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根据具体灾种设立具体防灾部门,但缺乏一个超越各部门之上的综合防灾机构。尽管形式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由30多个部委成员参加,但它主要是一个协调机制,没有钱、没有人,也没有权力。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归在国办下面,级别很高,权力也比以前大,但仅有25人左右,与国务院总值班室其实是一套班子,其实质上仅相当于一个中转机构。
中国的大部制已初步建成,但在灾难方面,仍是“九龙治灾:国务院应急办公室、中国气象局、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环保总局,现在都是各自为政。地震局根据震级发出警报,民政部则根据受损情况报灾害级别,两者报的灾害级别甚至不一样。问题出现了,就由一个部门牵头组建一个临时机构开始救援。但一个灾害往往引发出多种隐患,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权威的统一防灾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个部门。
我们应考虑成立一个“减灾部”,将有关灾害的部委和局,联网形成中央灾害信息系统,与各省市联网形成国家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国家通信、卫星及遥感共用系统,汇集与灾害相关的气象、海洋、水文、地震、遥感、灾情等诸多资料或信息;开展重大灾害的预测评估、辅助决策和紧急救援等工作,形成现代综合减灾系统。
目前,与减灾有关的部门人员从中央到地方有好几十万人,我们应该把这几十万人集中起来,组成一张大的减灾网。而这几十万人不能像现在这样只考虑某一个灾害,而要考虑所有的灾害。平时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将其打造成一支常备的减灾队伍,当灾难发生的时候能够很快启动。
此外,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不必纳入减灾体系,但是需要有很好的联络系统,并使其规范化。20多年前,美国政府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设立了总统直接领导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该局有2600人,设10个分区,专事国家灾害和突发事件管理。FEMA平时就做很多准备,虽然只有两千多人,但他们有专门的训练,专门的方案,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系统,一旦灾难发生就可以很快启动,当地政府只需要做财政上的工作。这套系统是很起作用的。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下决心于2002年成立了“国土安全部”,把FEMA及许多相关部门聚集在此部门之下,力求解决上述国家重大国土安全问题。近五六年,世界许多国家,如俄、日、法、韩等国都纷纷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机构。
安全减灾 篇7
为了保证安全, 住建部和公安部消防局共同颁布了《民用建筑外保温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在该暂行规定中对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公用建筑, 和建筑高度大于等于24m的幕墙式建筑作出了所使用的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的规定。
所谓A级, 即指不燃材料, 但目前我国市面上流行的建筑外保温材料主要为有机材料, 即便加入阻燃剂, 最高也只能达到B1级。如果要严格执行这一史上最严消防令, 则意味着中国保温材料行业将面临全线洗牌甚至淘汰的境地。因此, 保温材料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材料有相当大的市场容量, 能给从事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商机。
安全环保型外墙外保温材料是建筑物实现防灾减灾、节能降耗的关键材料。随着各界对建筑安全和消防认识的普遍提升, 建筑业对该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 (摘自新浪地产网)
安全减灾 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现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
今年以来,全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中有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比均有下降,但较大、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建设系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节前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汲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作为安全大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坚决责令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单位整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实行挂牌跟踪督办;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惩。
三、加强冬季建筑施工安全监管
要加强对事故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地铁工程等重点在建项目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冬季施工安全措施,强化对施工现场和作业人员生活区的管理,严防火灾、爆炸、煤气中毒、触电等事故发生。
四、加大燃气安全监管力度
要加大城镇燃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抓好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继续完善城镇燃气系统事故快报制度,建立健全城镇燃气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燃气事故。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工作的通知》,做好防控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排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施工工地等重点部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五、确保供水、排水和供热安全
要切实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督查工作,注重原水、制水和输配水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对原水环节的监控。要特别重视各类化工企业和各类危险化学品泄漏造成的水污染对城镇供水安全的影响,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水质预警机制。各地要落实供水管网冬季防冻措施,细化应急预案,完善应对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冬季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并针对可能因断电造成的影响,制定应对方案。冬季采暖地区要督促供热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对锅炉、热力管井的安全排查,防止发生大面积供暖中断事故。要落实水、气、热等重点部位各项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确保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强化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的安全管理
要加强对冬季风景名胜区和公园景点的巡查,及时组织人力清扫冰雪路面,做好游乐设施、冰面、路面的安全防范及公园防火工作。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对园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举办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因拥挤、踩踏等造成人员伤亡。
七、加强城乡减灾防灾工作
要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应对暴风雪、冰雪灾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预案,排查整治次生灾害隐患。遇有极端气象灾害,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抢险工作。要督促房屋产权单位、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单位及时清扫大跨轻型屋盖积雪,防止坍塌事故。在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期,遇有暴风雪等灾害天气要及时停止户外作业。要积极开展减灾防灾及城市安全运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努力减小灾害损失。
八、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工作
要针对冬季天气、环境特点,做好应急物资、设备、人力的保障工作。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有关领导要亲自带班,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置,同时严格按照事故类别和时限如实上报有关情况。
安全减灾 篇9
由于中国是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时期内逐步建立起相关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 因而我国的这些关于防灾减灾的法律是在不同的组织体系和部门的领导之下起草制订的, 导致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却又严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容易造成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的相互推诿和各自为政。有的法律表述不够清晰、歧义较大, 不同法律之间具有重复乃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立法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
一、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考察
世界上如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 可为我们国家的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对于减灾、防灾的综合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格局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起来的, 这些国家从中央政府直至基层政府均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 一般在各级政府组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 政府对这支队伍进行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管理, 并建立了高效和严格细致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细则、程序, 防灾减灾工作一般由在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建立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体制, 并对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了明确。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工作, 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众的教育,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建立全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注重建立应急预案并加强平时的演练工作, 提升专业队伍防灾减灾工作实战能力和水平, 一旦有灾害事故发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注重对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工作, 对于相关防灾减灾事项一般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便于操作执行。美国官员防灾减灾的法律有近100项, 日本也有50多部, 美国和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比较完善和健全。
(一) 日本的防灾减灾立法
日本的防灾减灾法律规范体系是以1961年公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为根本的一个巨大的法律体系。《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这个国家最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 是日本制订其他相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法律依据。作为防灾减灾方面的基本法, 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使原先日本本来比较散乱的法律第一次得到系统化、体系化, 这部法律使日本当时已经出台颁布的相关法律得到了有机地结合。该基本法的规定了日本民众特别是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规定了日本防灾减灾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 规定了制订防灾减灾规划制订的程序、要求, 规定了灾害产生后关于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及其专门组织机构和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 规定了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财政支持的相关措施。在这个基本法的基础上, 日本对于其他的抚恤金发放、灾害救助、受灾者生活重建等方面的完整的法律规范, 以及地震特别措施法等, 这些法律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主体、其他相关领域立法为补充,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为日本整个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和制度保证。
和美国一样, 日本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在日本, 发生灾害的时候, 日本都道府县会委托该国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物资准备和医务人员的派遣等工作, 在红十字会派出自己机构医务人员的同时, 红十字会还负责对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整合, 便于充分发挥医疗救护的作用, 形成救护合理机制。在红十字会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积极保持和其他国家红十字会的联系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的联系, 并接受国际援助、捐助等。
(二) 美、日防灾减灾的立法借鉴
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上的成功经验, 理应作为人类同灾害作斗争的宝贵财富, 各个国家有打破地域, 乃至意识形态的限制, 在防灾减灾中互通有无, 相互借鉴, 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努力改进防御灾害的能力与措施。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体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法律制度一经日本和美国颁布实施之后, 以比较快的速度被其他国家进行立法上的借鉴, 比如, 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吸收借鉴的有灾后重建基金的设立、灾后金融服务恢复方面的特殊政策、针对企业的赈灾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的纳税额等制度。在目前, 美国、日本通过实施之后被证明是有效的法律制度, 我国即使在目前尚没有这些法律制度, 但在国内也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讨论, 通过讨论, 结果是希望我国也尽快出台相应法律制度, 如NGO参与救灾法等。
2008年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国民带来了严重的损伤, 在地震发生之后, 我国在充分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受灾后防灾减灾的一些有效经验, 及时启动了全民救援的救灾抗灾机制, 并且及时实施了企业捐款可以抵扣一定纳税额的制度、筹集重建基金等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及时抗灾减灾发挥了一定借鉴作用。当时的救灾减灾抗灾工作中, 我国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工作, 同时也允许美国和俄罗斯派出飞机参与地震救灾, 这些做法是对于相关国家立法而做出的,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减灾方面的一些法律, 我国当时以比较快的速度及时建立了针对汶川大地震进行的救灾制度, 为我国有效、有序开展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防灾减灾方面相关法律的制订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 所谓其是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立法工程, 也就是说防灾减灾的立法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需要出台多部法律, 当然, 我们出台的这些多部法律中可以有类似于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样的基本法为主体法律, 在此基础上制订其他相关的法律,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因此, 防灾减灾立法并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通过制订某部法律就能够实现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完成。针对我国的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我们亟待制订出台灾后国家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救灾方面的职权、义务方面的法律, 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进行法律上的明文规定,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影响救灾的政府及其部门进行责任追究。在借鉴国外如美国、日本的法律制度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不加消化地进行接纳, 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日本有巨大差别, 我们所制订出台的法律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 并且要使我们所制订的防震减灾相关法律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 便于法律被制订出来之后的顺利实施。在学习美国、日本方面法律制度方面来说, 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比较成熟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地基础立法, 对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乃至制订出台新法。
二、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主要原则
防灾减灾立法需要有相应的原则作引导。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立法原则之外, 防灾减灾立法还有着自己特有的原则, 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 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第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第三, 比例原则;第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等。
(一) 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此项原则是我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公众参与和国家干预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 我们在开展防灾减灾立法的时候首先必须坚持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防灾减灾中的国家干预措施也就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依法对相关资源的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或者进行强行征收, 因此, 国家干预是确保防灾减灾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国家可以制订财政收税等手段进行强行的干预, 以提高公众促防灾减灾工作地积极性、主动性。
(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还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这三者之中,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预防为主”, 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相关的可能的灾害进行事先的预防, 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 对生态环境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三) 比例原则
在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中的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原则, 是最能体现防灾减灾特点的原则之一。在防灾减灾立法中的比例原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必要性原则。即防灾减灾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应该是必要的, 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其二, 适当性原则。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尽管时间紧迫, 但也要注意采取措施要基于防灾减灾的目的, 至少有益于目的的实现。其三, 利益损害最小原则, 又称为狭义比例原则。也就是在防灾减灾过程中, 既不要拘泥于法律条文的生硬规定, 置公共利益、人权、个人利益于不顾, 也不要畏首畏尾, 贻误战机, 而是要做出一个利益的权衡, 标准就是利益最小侵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不断对这种利益权衡的标准进行探讨, 并逐步予以明确, 更便于操作。
(四) 便捷、高效的原则
所谓“便捷、高效”的原则, 是由灾害的突发性和后果的及其严重性所决定的, 灾害是无情的, 许多灾害来势汹涌, 如果不采取便捷、高效的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措施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灾害发生之后或者发现具有灾害的隐患之后, 政府应当及时采取便捷、高效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危险进行排除, 对发生的危害进行尽可能的降低。便捷、高效的原则要求:第一, 必须确保执法相关程序的快捷性, 既要有章可循也不能他繁琐导致浪费宝贵的时间;第二, 实行特殊时期的集权, 使各种权力集中起来, 确保权力行使的高效;第三, 给执行任务的负责组织机构或者相关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因为如果过分注重向上级请示汇报必然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 措施救灾减灾的良机;第四, 应当明确紧急权力的追认制度, 这是基于自由裁量权而言的, 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如果没有得到事后的追认, 须适当对行使权力的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及结合我国对于防治灾害发生方面的一些客观实际的具体要求, 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外先进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切实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一) 加大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上文已经说到, 防灾减灾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 其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 我们对此不能盲目进行, 不能仅仅从立法的速度上来评价防灾减灾立法工作的成效, 必须切实加大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理论研究力度, 因为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 良好的、正确的理论可以为实践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而如果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防灾减灾立法只能给我国的立法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损害。对此, 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相关立法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建立在此领域的基本制度, 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健全、完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 体现系统化要求, 全面建立法律位阶不同、效力等级不同、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协调一致、完整严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
(二) 成立统一的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
目前, 世界上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统一的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对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负责统一协调指挥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我们对此应当加以借鉴, 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专门的行政部门对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总体协调和进行统一的管理, 这样才能防止各部门职责不明、行动不力、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目前,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在持续进行, 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在防灾减灾方面还非常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工作力度, 对分散在民政、水利、地震、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的防灾减灾职责集中起来, 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成立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全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 该委员会直接对国务院总理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防灾减灾委员会, 开展辖区内的防灾减灾工作, 直接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在规定由防灾减灾委员会负责防灾减灾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和指挥工作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协作氛围, 使防灾减灾工作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同步进行、协调进行, 建立完整齐备、高效运作、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网络。
(三) 完善防灾减灾过程的法律监督机制
法律监督是推动法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最有效的力量, 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也是灾害防治立法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上述成立统一防灾减灾行政管理部门的设想, 如果我们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 防灾减灾工作委员会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以政府为主导, 这个委员会必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工作机构, 其权利高度集中是防灾减灾工作高效、快捷进行的要求所决定的。行政权利的高度集中有可能在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因此必须完善对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的长效监督制约机制, 确保防灾减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与此同时, 权利的高度集中非常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要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监督, 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即使在现行体制下, 我国贪污、挪用救灾物资款项的案件时有发生,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害的抗灾过程中, 仍然有害群之马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 对此司法机关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因此, 我们要以防患于未然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救灾物资和款项使用的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对于贪污、挪用救灾物资和款项的犯罪人员从重、从快进行判处, 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 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之外, 更多的还是要挖掘自己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防灾减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 研究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并在以后的防灾减灾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灾情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一次灾害的呈现都不会雷同, 带给人们的损害也不会相同。但是, 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灾情如何变化, 我们都应做到有章可循, 有条不紊。在防灾减灾立法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认识法律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也就是法律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演化为局限性。法律制度往往会在变化多端的灾情面前显出其滞后性、顽固性, 防灾减灾过程中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往往会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出现碰撞。当然, 这也是推动防灾减灾立法演进的一大动力。正因为灾情的变化莫测、难以预料等特征, 防灾减灾的立法变化速度之快, 稳定性之差, 解决问题的效果之差强人意等特征成为一大立法的难点与急需攻克点。美、日等发达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的立法的情况, 可以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参照, 但考虑到防灾减灾立法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发达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条文的文字本身感兴趣, 更多的还是应该从制度背后的根源以及其应对灾情的策略与技巧着手, 力争使我们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 以人为本,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摘要:防灾减灾作为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重要工作, 既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主管部门、协助部门、民众等各自的职责权限, 也需要通过立法对切实有效的方法、制度予以法定化, 从而赋予其法律效力。防灾减灾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责任与义务, 各国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制度都是在互相借鉴与结合自我发展基础上的结晶, 堪称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发达国家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的考察, 将为我国防灾减灾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个参照, 也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资料。
配电网防灾减灾 篇10
配电网直接连接千家万户,点多面广,配电设备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发生城市内涝、台风、地震等灾害时,配电设备也难独善其身!近年来,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等流域的洪涝,以及雷电、冰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配电网的倒杆、断线大范围停电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配电网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2016年第9期特别策划以“配电网防灾减灾”为主题,对配电网所遭遇的各类灾害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中,李天友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配电网的防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制定防灾预案、采取差异化设计、配备应急保安电源等配电网防灾减灾的若干措施;李冰冰等提出了提高海岛配电网综合防灾保障能力的差异化规划建设原则,并基于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对强台风、多雷区、强腐蚀区域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进行了经济性评价;刘永清等提出了配电网防灾技术策略,并针对地形地貌特点和灾损类型,研究了网络优化和防灾差异化设计的技术措施;朱远等提出了基于便携式直流融冰装置的配电网防冰灾对策;李有铖等阐述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结合设计、规划、施工、物资、运维等方面构建的防风技术体系,并介绍了各地开展的差异化防风加固项目;陆鸿等介绍了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害分析与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大量采用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经验,对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起到了有效防护作用;余尔汶介绍了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网应急抢修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故障信息管理、故障辅助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现场信息上报、气象服务等功能;黄超艺等介绍了台湾地区配电线路风灾应急抢修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台风受损情况、抢修工作重点纪要、配电线路抢修策略及执行方案、注意事项等。
防灾减灾,全民动起来 篇11
居民自救常识普及率高中存忧
为了解被访居民的自救知识掌握情况,本次调查将地震、高楼火灾和燃气泄漏三种常见灾害事故设置为三道多项选择题,请被访者分别选出他认为正确的自救措施,每道题目都设置了三项正确的选项和两项错误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基本应对措施的认知程度较高,例如对火灾和燃气泄漏,均有98%以上的被访者知道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切断燃气总阀门。但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被访者存在错误认识。例如当发生燃气泄漏时,87.4%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切断电源,54.6%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拨打报警电话,殊不知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有引燃泄漏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
应急避难处知晓度不足四成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达到标准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33处,分布在7个城区,总面积510.24万平方米,可容纳159.6万市民应急避险之需。本次调查就这7个城区居民对离家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知晓情况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石景山、海淀两区被访者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比例最高,但也不足本区被访人数的四成,具体为37.9%和36.6%;东城、西城、门头沟、朝阳四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约占三成;昌平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最低,为26.5%(详见图1)。可见,北京虽然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针对公众的宣传还明显不足。
政府辟谣公众最盼公开透明
普及自救防范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工作无疑是主要的依托和手段。针对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民防法制宣传的最佳途径,调查发现75.3%的被访者倾向在媒体上播放公益宣传片,65.4%的被访者倾向发放宣传手册和张贴宣传画,65%的被访者倾向在学校或者单位举办宣传讲座,30.7%的被访者倾向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减灾知识专栏。
针对社会上一时讹传的谣言或引起的恐慌,被访者认为政府辟谣工作应首要注重宣传的真实性,要公开透明(76.3%的被访者持此观点);第二应注重宣传的及时性,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第三应注重宣传应对措施,要突出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其后是宣传应注重权威性、科学性和与相似事件类比(详见图2)。
日常防灾减灾演练获市民支持
被访者对日常组织防灾减灾演练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的单位、学校或社区,组织各类减灾演练、模拟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等活动,您觉得有必要吗”,93.4%的被访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5.4%的访者觉得必要性一般,1.3%的被访者觉得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
同时发现,北京市居民参与减灾演练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92.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演练,其中64%的人表示有时间就参加,28.6%的人表示抽时间也要参加。此外,3.9%的人表示参加与否无所谓,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1.7%的人表态非强制性的就不参加。居民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是做好民防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反映。
市民风险防范意识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北京市民已经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性,但本次调查发现,市民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防灾减灾素质偏低,在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技能上不过硬。例如,被访居民主动寻求消防保护的意识仍显薄弱,家中没有任何消防器材的被访者占到60.4%。又如,当被问及对社会上一时盛行有关灾难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是什么态度时,73.1%的人认为要相信政府不能偏听偏信,但仍有26.9%的人具有“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凑个热闹”、“都关注时自己也要做好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盲从跟风心理。公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智的处置能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具体体现,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防灾减灾教育予以实现。
近年来各类灾害频扰我国,政府应利用好“灾难教育”的契机,切实把全民防灾减灾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单位、学校、社区等多渠道普及自救防范知识,并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大型减灾实践演练,引导公众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态度,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渔业生产抗旱减灾措施 篇12
1 天然水资源丰富地区渔业生产抗旱措施
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殖, 如稻田养鱼、藕塘养鱼、茭瓜田养鱼。稻田养鱼技术:采取“塘田式”稻鱼工程模式, 以鲤鱼、鲫鱼为主, 适当搭配草鱼和花白鲢多品种混养, 投放大规格鱼种225~300 kg/hm2。施用大稼宝精制有机肥4.5 t/hm2作中层肥, 在翻犁田或机械旋耕时一次均匀施用。在施用精制有机肥后, 不施用化学肥料和除草除虫防病药剂, 采用人工薅锄杂草, 完全采用无公害方法栽培管理水稻。结合气候特点, 引入市场对路和抗病性好的稻谷、蔬菜品种;推广肥床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绿色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方法, 少施或不施农药。建设一批规范化成片稻田养鱼基地, 按标准加高加固田坎、开挖鱼沟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养殖者及时处理田鱼, 可有效降低旱灾损失。稻田培育鱼种, 解决池坝塘旱情缓解后鱼种放养问题, 养殖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5]。
2 水位下降严重的池坝塘渔业生产抗旱措施
对水位下降严重的池坝塘, 应降低放养密度, 每10~15 d用微生态制剂全池遍洒。可施用EM菌、活水宝、光合细菌等调节好渔业水质, 也可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法, 可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 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从淤泥和水体中吸收大量无机养料, 从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和生物组成, 调节水体平衡, 净化水质。可在池塘10%面积种植苦草、轮叶黑藻、茭白、慈姑、蕹菜等水生植物。干旱期间, 严禁施用有机肥料。少投饵、投喂优质饵,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投饲的次数与数量, 水温过高时应减少投饲量。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加强巡塘工作, 观察水色、水温、鱼类的活动情况[6]。开增氧机, 每天13:00—14:00及2:00—6:00各1次, 每次2~3 h;稀养速成, 达到上市规格起捕出售, 减轻旱灾对渔业生产的损失。旱情一旦解除, 蓄水要充足, 适时开动增氧机、全池遍洒微生态制剂, 调节好水质。动员有条件的养殖场 (户) , 添置小型发电机、小型提灌设备, 及时引水抗旱;添置增氧机、投饵机, 改善鱼类生存环境。指导养殖场 (户) 根据水位变化, 及时捕捞成鱼上市, 减轻塘、库载鱼负荷。
3 老旧池塘渔业生产抗旱措施
老旧池塘应挖除过多的淤泥, 增加深度, 疏通、改造、完善进排水渠, 水源较差的鱼池可开挖蓄水塘[7]。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力度, 把老池改造成池形整齐、堤埂较高较宽、大水不淹、天旱不漏、旱涝保收的池塘。建设一批水深度达标、配套设施设备齐全的标准化池塘规模养鱼基地;改造新建结合, 加快建设一批规范化成片养鱼基地。
4 干旱时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强鱼类亲本管理, 全力保护好鱼苗鱼种和鱼类亲本。增加巡塘次数, 一旦发现鱼苗鱼种和亲鱼严重浮头, 及时引水灌塘, 使用光合细菌或开动增氧机增氧, 避免缺水缺氧死鱼。无法原地保鱼时, 就近在有条件的水库、河流设置网箱, 及时安全转移鱼苗鱼种和亲鱼。二是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控。由于干旱, 水位低, 水质差, 鱼类抵抗疾病鱼能力下降, 因此加强鱼病的预防工作, 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8]。放养前对鱼体进行消毒, 在鱼病流行的5—9月, 每10~15 d交替使用生石灰 (20~30 g/m3水体) 或三氯异氰尿酸 (0.3~0.5 g/m3水体) 等含氯制剂全池遍洒, 每天在食场周围挂上装有漂白粉100~150 g的竹篓3~6只, 或是装有硫酸铜100 g、硫酸亚铁40 g的布袋3~6只, 每15 d用大黄、黄芩、黄柏合剂拌饲投喂, 每100 kg鱼用合剂 (5∶2∶3) 80 g, 连服2~3 d, 以预防鱼病。一旦发生鱼病, 细菌性鱼病外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含氯制剂0.3~0.5 g/m3水体, 或聚维酮碘0.2~0.3 g/m3水体全池泼洒, 连泼3~5 d;每100 kg鱼用氟哌酸或土霉素8~10 g拌饲投喂, 连服3~5 d, 进行治疗。寄生虫病外用晶体敌百虫0.5~0.7 g/m3水体全池遍洒, 或灭虫精 (用量按生产厂家说明) 全池遍洒, 进行治疗。发现病症正确诊断, 合理选用药物, 及时治疗。不要频繁换药, 长时间用药。
摘要:介绍了天然水资源丰富地区、水位下降严重的池坝塘、老旧池塘等不同区域渔业生产抗旱减灾采取的措施, 同时总结了干旱时应采取的措施, 以期为渔业开展抗旱生产自救, 把干旱对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确保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生产,抗旱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2]李远华.灌区高效用水[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8) :19-21.
[3]王学渊, 赵连阁.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3) :10-18.
[4]王德勇.浅论灌区节水潜力和节水效益[J].甘肃科技, 2008, 24 (16) :75-78.
[5]王春生, 黎春.浅谈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水产, 2007 (11) :69-70.
[6]刘奕秋.高温干旱季节山塘小水库养殖的生产管理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3 (17) :18-19.
[7]罗启洪.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水产科技, 2001 (4) :47.
【安全减灾】推荐阅读:
防灾减灾安全体系11-20
防震减灾安全课教案05-11
小学防震减灾安全方案09-13
防震减灾安全演练活动记录二07-27
幼儿园防震减灾安全课教案07-02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创建安全和谐文明社区08-13
防灾减灾安全主题知识教育学习心得08-03
海南区一完小防汛减灾安全工作实施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