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总结

2024-12-07

防灾减灾 总结(通用13篇)

防灾减灾 总结 篇1

临漳县教体局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广泛普及各类灾害预防基本知识,我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在5月4日接到市教育局通知后,我局立即召开了由各学区(校)一把手和安全校长参加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动员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第六个“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月活动和做好<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宣传贯彻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以人为本,本着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安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把学校安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并把这一主题活动贯穿于全年学校安全工作的始终。

二、周密计划,认真落实。

为确保安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一是我局把教育部《中小学-1-

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河北省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进行了重新发布,供各单位参考。二是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措施、实施方法步骤等,确保了主题教育有人抓,不脱节。三是各单位围绕安全教育主题,认真分析安全现状,特别是针对防震、防火、防雷电以及校园伤害、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用电等薄弱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使学校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防灾减灾 总结 篇2

一、城镇灾害的形成与特征

(一) 城镇灾害的形成

小城镇灾害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 要有灾害孕育的背景, 即要有灾害源, 而且不同地区的灾害源背景是不同的。比如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北方严寒地区的雪灾, 还包括我国五大地震区的23条地震带等。第二, 要有承灾体, 即要有灾害承载的对象,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灾害, 只有危险源没有承灾体形成不了真正的灾害, 所以这两个条件必须要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灾害, 产生破坏作用和影响。

(二) 城镇灾害的特征

小城镇灾害的种类很多, 我们在做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首先要分析这个城镇所面临的灾害背景和灾害源产生的条件。比如平原地区与山区的灾害源是不一样的, 山区的灾害源可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平原地区的灾害源可能是火灾、地震、水灾等, 所以我们要去寻找灾害孕育的背景。

灾害造成损失的程度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与致灾因子有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强度, 比如说台风、雪灾、地震影响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城镇的致灾因子本身很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承灾体相关, 城市承受灾害的载体应对灾害的能力越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也会越低。所以,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就是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应灾环境的条件下, 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镇灾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灾害具有突发性。对于很多种灾害是难以提前做出具体预测的。从国内发生的地震灾害来看,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 海城地震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一系列小震, 然后作出了某种程度的预测。从国际发生的灾害来看, 包括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等很多种灾害都是难以预测的。当然我们现在对于某些灾害是可以作出预测的, 比如说气象灾害、台风等, 但是大部分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 灾害具有复合性, 一种灾害会诱发其他多种灾害的产生。比如说311东日本大地震, 由于地震灾害引起了海啸, 同时地震灾害对城镇承灾体的破坏引起了核泄露。再比如说汶川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引起很多大滑坡体, 滑坡又导致江体堵塞形成了堰塞湖。也就是说灾害具有一个连锁效应, 一种灾害可能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所以, 当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不仅要分析城镇直接的孕灾环境, 而且要分析这个城镇中直接孕灾环境发生一定水平的灾害条件下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

3. 灾害具有放大效应, 小城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十几年前我国一个城镇的建设用地可能只有五、六平方公里, 发展到现在很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三、四十平方公里, 发达地区甚至要达到七、八十平方公里的规模, 在这种财富、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等各种承受灾害载体非常聚集的情况下, 发生一次小的灾害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比如说2001年北京的一次小雪, 很小的一次小雪就造成了北京全城交通大瘫痪。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 考虑到有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那么在做城市整体规模分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城市要有安全的承载力和边界承载力?城市承载力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的各种基础设施相互交错复杂, 一个灾害可能会影响这类基础设施, 会影响到建筑物, 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 因此, 灾害具有一个放大效应。美国学者曾经做过预测, 比如说1903年旧金山地震, 如果发生在100年以后, 它造成的损失将是原来产生的经济损失的数十倍, 这里面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所以, 城市的规模效应造成的灾害放大性不是呈线型增长, 而是呈指数的增长效应, 基于灾害这样的背景,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城镇各方面的特点, 对城镇的灾害有基本的对策思路。

(三) 城镇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要做一个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时, 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孕灾的环境和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将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 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去评估, 假定这个城市在发生某一水准的灾害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 使用这种方法去模拟或推断。

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考

曾经在做总体规划改革办法课题调研的时候, 发现很多城市的总规中涉及到防灾减灾章节时, 内容相差并不太多, 基本都罗列了一些类似的总体要求和标准中条条框框的规定, 而没有针对这个城市的特点去做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我们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城镇防灾减灾相应的对策, 这才是做小城镇防灾减灾的正确思路。

(一) 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路

风险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城市灾害的危险性。每个地方所孕育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是有差别的, 比如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程度跟内陆地区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 要了解这个城镇灾害源的危险性。第二个要素是承灾体, 或者叫做直接承载力暴露程度。比如2001年在新疆昆仑山口发生了8.1级地震,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虽然比起汶川地震的8.0级只增加了0.1, 能量却放大了两倍左右, 但是由于不是发生在城镇密集区, 也就是说承灾体、承灾点的暴露程度比较小, 所以他不一定会造成大的灾害, 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三个要素是承载力的脆弱性, 或者叫做易损性。有的城镇抗灾能力很强, 有的城镇抗灾能力比较弱。第四个要素是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好形态、应急救灾能力、医疗救护能力、物资救援能力、疏散通道配置能力、消防能力等等。因此,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做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风险分析基础。

(二) 城镇灾害风险评估是城镇安全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向一些蓄滞洪区、水库的下游、崩塌滑坡地段等不利地段要地。比如当时汶川的东河口镇, 其中部分做三峡工程时的移民, 选址的时候就选在了滑坡体三角下, 并没有对周边孕灾的环境做风险评估, 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山体大滑坡, 整个东河口镇都消失了。因此, 在做城镇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时, 土地防灾适宜性是城镇防灾减灾的体系的基础。

三、城镇防灾减灾基本对策和思路

(一) 要确定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总体综合防灾目标

第一,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曾经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各个城镇目标基本都一样, 没有针对自己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 或者是这个地方可接受能力的差别化目标。当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对安全需求才会更高, 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针对灾害的综合防御目标应该是有相应的细微差别的。

第二,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这个城市灾害发展的背景相适应。比如这个城市某种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高, 那么防御目标肯定要不同于其他地方, 不能千篇一律的设定为同一个目标。

第三, 综合防灾目标必须是多层次多水准的防灾目标。对于超水准灾害, 对一般建筑物的要求不是减少破坏而是要求外部救援可以进入, 内部严重受伤的人员可以运输出去。综合目标要保证一般的正规设计的基础设施, 承灾体多数不发生大的破坏, 都较为完好。

(二) 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要贯彻这八个字“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既然灾害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报的, 那么首先最核心要做的工作就是预防。“防”是指包括一般工程设计要纳入正规的设防体系, 有国家标准保证, 还包括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 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形态可以大大减缓城市灾害的蔓延。一个好的社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防灾减灾的设施;有自己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自己的消防体系;有自己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良好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跟周边建筑之间又有良好的灾害隔离带。我们城市就要形成这样一个一个的生活避难圈。

“抗”是指要提高城市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 除了村镇体系还没有纳入到设防体系之外, 现在做加强避灾体系建设。

“避”是指:一要避开城市的不利地段。当前城市快速发展, 在要地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二要避开城市的重大危险源, 比如油库、核电站、上游的水库等等一些次生灾害的危险源。

“救”是指构建城镇避灾疏散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 多道防线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要多道设防, 小城镇相较于一般城市经济水平要低一点, 在有限的政府的投入下如何去构建这样两道设防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所有的工程都要纳入到正规的设计程序, 在设计中要有防火设计、抗灾设计和防洪设计。第二道防线是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一旦发生超越城市基本设防水准灾害的时候要保证重要机构的供给。比如说供水, 大灾发生之后城市的供水断了, 震后很多人都去疏散场所避难, 医疗救援医院需要用水, 政府消防机构需要用水, 对于通往这些机构的供水设施应当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 采用更高性能的管材, 以及在管道穿越不利地段的时候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和高性能的管材, 这样保证城市的供水管网有一部分在发生大灾的情况下能够完好无损, 保证使用功能。

(四) 点线面结合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点”指的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工程基础设施。比如, 城市的指挥中心、消防中心、医疗中心、避难场所、通讯以及交通中心等等。“线”就是指链接城市关键节点重点要保证的基础设施, 这一套体系中10%要重点保障, 是所需保障的关键节点, 共同形成小城镇“面”上的防灾减灾空间的布局体系。

构建城镇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城镇孕灾环境背景基础上针对城市承灾体做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再提出“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

国外如何防灾减灾 篇3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该计划归属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采取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还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

英国应对具体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一般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便最快捷地提供救援受困人员、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

伦敦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

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是这个城市应对火灾、地震等各种灾害最重要的力量。该局在每个社区设立24小时值班的消防站,能够随时提供多方位的救援措施。2003年起,该局每年发表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未来一年的城市灾害处理制定细则。

该局还与负责医疗急救的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建立了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该局对数万户家庭进行了防灾能力评估,并在82%的伦敦家庭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大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救援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去年5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海大地震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从历史上看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2018防灾减灾总结 篇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减灾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和风小学四举措做实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完善工作预案,严格落实防范措施。

校园是地震发生时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公共场所之一,做好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师生防震减灾技能,保障师生安全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求大力营造氛围,落实好通知要求,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周的科普活动。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召开了专题会议,让大家明确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真修订、完善、细化工作预案,全面落实防范措施,扎实做好校园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师生的避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师生造成的伤害,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本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创新宣传形式 强化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和防灾减灾意识是一项长期任务,学校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强化全体师生防灾减灾意识。结合“5.12 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的活动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专题片等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横幅标语、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微信群等媒介,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防灾减灾宣传周中,学校把防灾减灾日活动带进课堂、带进班级、带进校园、带进家庭,重点教育学生了解掌握地震灾害基本知识和应急避险救护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精心组织演练,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学校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面向所有师生的“体验式、参与式”防灾减灾基本技能普及活动,因地制宜,结合预案,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演练的主题,合理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等;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帮助师生从演练中积累应急心理、避险逃生、紧迫疏散、自救互救等知识信息,提升应急能力。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隐患排查。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前”,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加强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地震防范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实施动态排查安全隐患。围绕防震、防汛、校舍、安保、消防、交通、饮食卫生、周边治安等方面,集中开展安全大检查,主要检查应急预案、值守制度、岗位责任、设施设备、抢险准备等方面,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做好台帐记录;检查做到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能整改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整改,消除隐患;暂时难以整改的,制定整改计划、落实防范措施、限期整改;学校无力整改的,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协助整改,并做好记录,重点监控,确保不出问题。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防灾减灾总结

防灾减灾日总结 篇5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我局干部职工防灾减灾意识,根据县团委下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制定的《博湖县建设局“防灾减灾日”活动计划》,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广泛开展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活动。我局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特点,在建设局大厅内设立了咨询台,并利用周五下午政治学习时间举办了专题讲座。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我局干部职工的防灾减灾意识为所提高,扩大了舆论影响。

二、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安全生产检查活动。结合业务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安全生产隐患检查,深入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加强了对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防灾救灾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成立了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结合5〃4青年节活动,发动和号召我局广大青年团员,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队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局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并提高了我局干部职工自救互救能力,把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点,提高了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为我县开展创建平安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博湖县建设局 OO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防灾减灾 总结 篇6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区政府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长寿府办发[2011]76号)的文件精神,为了做好我委“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各项工作,使活动收到实效,我委围绕“防灾减灾”活动主题,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长寿区农业委员会防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方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活动宣传,起到预期的效果,现将本次宣传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切实增强农业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保证我区农业防灾减灾宣传周的有效开展,我委成立防灾减灾活动周工作小组。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安全的领导任副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农委二办公室,下设8个活动宣传小组,由农委办公室副主任樊健康同志具体负责协调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的工作事宜。

三、积极筹备、制定方案

1、为确保每项准备工作落到实处,我委制定了《长寿区农业委员会2011年防灾减灾日宣教活动方案》,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对准备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尤其是针对宣传周的宣传咨询活动制定了书面计划安排表。同时召开相关人员会议并进行部署。在整个准备工作中,工作小组有计划,尽量做到赶早不赶晚,通过书面或电话等方式将各项准备工作完成的井井有条。

2、为了将本次宣传活动开展好,领导小组于5月6日就开始联系相关单位,并请相关部门确定宣传地点;5月7日印制宣传材料,为本次宣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形式多样

1、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宣传周期间,我委7个宣传活动小组于5月9日-5月15日分别深入江南镇、万顺镇、洪湖镇、云集镇、海棠镇、云台镇和双龙镇开展“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展板、开展现场咨询等活动进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普及。在本次活动中共发放各种防灾减灾科普材料50000多份,在发放的过程中,各宣传人员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参与“5.12”寿星广场宣传咨询活动。5月12日,在区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在长寿区寿星广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10000多份。该项活动较之往年在内容上突出“防”字,在宣传资料中加大了预防的知识,赢得了百姓的共鸣。

3、对全委干部职工做防灾减灾避险措施的主题讲座两场,主要包括家庭防火“四件宝”,消防常识“三字经”,雷雨天室外防雷常识,如何防止雷电的危害,家庭如何防火,冰雹的特征及防范等23个防灾减灾知识,引起干部职工对防灾减灾的重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极大的提高了全委干部职工的灾害避让能力。

防灾减灾更需要科学指引 篇7

清晰可辨的灾区遥感图像, 使指挥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组织救援;灵敏的生命探测仪, 使救援队快速搜寻到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借助先进的物探找水技术, 打井队迅速打出汩汩清水;依靠旱育稀播、节水灌溉等旱作技术, 农民在大旱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然而, “亡羊补牢”无论何等迅速, 终究比不上“未雨绸缪”的准备。面对自然灾害, 及时的救助固然重要, 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更重要。

可以说, 防灾与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备灾、应急、恢复到重建都需要各方协调, 科学、有序地去完成。汶川地震也好, 西南抗旱也好, 玉树地震也好, 援救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 除了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外, 起更重要作用的, 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分工与科学协作。

多次的救灾经验也使我们意识到, 身处事中时, 一套科学的、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机制多么重要。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 在统筹上, 依靠科学思想的指引, 把安全建设、救灾救济、应急管理、风险防范整合在一起, 形成合力与凝聚力, 协调防灾和减灾的关系;在行动上, 依靠全体民众, 从社区减灾做起, 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在技术上, 依靠科技支撑, 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信息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实际能力和知识普及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防灾减灾体系。

用GIS防灾减灾 篇8

在这些工程的建设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撑技术,GIS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气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气象防灾减灾整体实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服务的水平。

海量数据存储目前,中国气象局气象监测网络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从以地基观测为主向以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转变;从单一的大气圈观测向整个地球各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转变。气象综合观测内容正在逐步涵盖五大圈层的物理、化学、生态等多种观测要素,气象信息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决定了气象数据需要充分应用GIS存储和共享技术,才能够更好地为气象业务服务。

展示分析数据海量的气象数据需要利用GIS强大的可视化表达能力形象、直观地呈现给业务人员,以便于其快速做出准确的分析预报。精细化的地形要素与气象要素的叠加、基于全球三维的气象要素展示、离散点观测数据与卫星雷达等栅格数据的叠加显示,对于提高预报人员的预报速度和准确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应用于气象预报 在气象预报预测中,引入GIS数据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在预报模型的设计中,将气象观测站提供的实时观测资料离散点分布网格化,建立数学模式方程,并综合实时观测数据、网格化的气候资料数据等进行计算,可得到气象要素数据,然后利用GIS系统提供的分析、查询和地图制作、输出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精细化程度。

建气象应急指挥气象应急指挥是集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气象数据分析预报、应急预案生成和模拟、灾害评估、气象人员和设备调度、信息发布等于一体,是GIS应用未来的方向。而在应急系统中实现各种气象行业的无缝集成,也是GIS在气象行业中应用的长远目标。

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9

一、开展的各项活动:

1、根据学校安排,各班在5月12日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班队会活动。

2、各班级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向同学们宣传安全自护自救知识。

3、5月12日为了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能力”为主题的防震、防火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4、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安全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玩具、围墙、教室、厕所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的排查。

二、取得效果:

1、增强了学生安全知识面和安全意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得到了提高。

3、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10

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和谐美好社区。在“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根据 区委、街道办事处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工作实际,从防灾抢险演练活动、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三方面进行入手,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火灾现场抢险演练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火灾现场抢险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驻街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居民楼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的扩音喇叭播放、敲锣报警,紧急通知居民进行疏散转移,通知消防队进行救援,派出所实施交通管制,开展应急抢险工作。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群众和抢险队伍配合默契差影响转移速度等。

二、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辖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进行了宣传,司机朋友应如何面对浓雾天气;家中老人和少年儿童面对火灾应如何自救。针对辖区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三、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及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汛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了准备。

四存在问题

这次“防灾减灾日”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通过活动也体现出来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调查、宣传,我们发现一般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气象如何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篇11

关键词:气象;农业;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66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对气象部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现状的分析

1.1气象信息不准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指的是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预测和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各级气象台都建立了人机交互,利用相关数值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技术。其中,由于计算机软件不能对大气变化情况进行实际的模拟,导致气象信息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1.2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渠道闭塞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是有限的,一般都是通过电视的天气预报或是自行打电话到气象局询问天气情况,气象台只能对大区域范围的天气进行预测,还缺乏小范围的天气预测服务。农网和农村的信息化程度还存在很大不足,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1.3气象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

农村一般处于较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比较分散,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存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这使得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受到了限制,不能及时的获取气象信息。

2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2.1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2.2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2.3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发布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对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东敏.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中国气象学会,2011:5.

[2]花纯伟,何悦,刘杰. 立足"三农"防灾减灾需求破解气象为农服务难题——关于进一步做好苏北农业大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S1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中国气象学会,2012:5.

[3]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李芬,侯润兰. 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82-85.

[4]陈刚.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湖南农业生产发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4:45-47+54.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研究 篇12

尽管美国平均每月都有6个不同程度和种类的自然灾害, 由于其拥有比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所以美国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当然, 美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并非完美无缺。

笔者在总结美国灾害特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美国防灾减灾的管理机构和体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美国灾害的特征

美国是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 其所遭受到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飓风、膨胀土、滑坡等几种。

a) 飓风。

在北半球, 国际日界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 在国际日界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美国大西洋飓风期为每年的6月1日~11月30日, 其中的高发期为8月中旬~10月中旬。一般每年会有5次飓风袭击美国大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根据飓风的破坏程度, 把飓风划分为5个等级, 1级的风速在118 km/h~152 km/h之间, 2级在153 km/h~176 km/h之间, 3级在177 km/h~207 km/h之间, 4级在208 km/h~248 km/h之间, 大于248 km/h就是5级飓风。2004年肆虐的飓风“伊万”就是5级。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 有180×104个家庭和企业断电, 对石油市场供应和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促使油价跌破70美元/桶, 直接波及航空、汽车等用油行业。自1851年以来, 美国大陆遭受的与卡特里娜飓风同量级的飓风共有75次 (登陆时达3级飓风标准) , 大致每两年一次。表1给出了1900年~2005年美国严重自然灾害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的统计。

b) 地震。

美国的50个州都面临着某种强度的地震危险。加利福尼亚州和西部一些州发生破坏性大震的概率最高。美国中部和东部一些州也都经历过大地震的破坏。据《美国地震危险区范围的统计研究》, 美国领土的地震区位粗略地表明, 美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属于高地震活动区, 30%面积是中等地震活动水平, 16%是低地震活动区 (见表2) 。

c) 洪水。

美国国土总面积的7% (约合3 885×104 hm2) 受到洪水威胁, 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内, 2×104个社区易受洪灾。从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发生的频率来看, 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 美国防灾减灾相关法律

法制上, 美国1976年就通过《全国紧急状态法》, 对紧急状态的过程、期限以及权力, 都作了详细规定。比如, 紧急状态期间, 总统可颁布一些法规, 还可对外汇进行管制。美国联邦政府的灾害管理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障, 所以除《全国紧急状态法》总体法案外, 还有地震、洪灾、建筑物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专项法案。

a) 洪水灾害立法。

在9种自然灾害中, 江河洪水最受政府关注。防御洪水灾害的立法有: (a) 1936年的防洪法及其补充; (b) 1968年的国家洪水保险法; (c) 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 (d) 1972年的国家大坝监测法; (e) 第11988号和第11990号总统令。其中第一项法律的颁布, 标志着由联邦投资的大规模兴建大坝堤防及整治河道等防洪工程的开始。洪水保险和洪水灾害防御法则促成了政策的转变。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目的之一是解决因洪泛区的不断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该法通过授权建立了价值达2.5×108美元的国家洪水保险基金, 规定保险赔偿费的最高限额为25×108美元, 并首次使洪泛区内1/4的住户和小企业获得了洪水保险。该法规定, 只有洪泛区内已有的建筑物可获得补贴, 新结构必须按实际保险费投保, 而购买由联邦补贴的洪水保险应具备的条件是, 全社区采取了适当的洪泛区管理措施。

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则扩大了洪水保险计划范围, 增设了海岸侵蚀和崩塌损失保险, 将居民和企业的损失赔偿费增加为过去的2倍, 授权向单户住宅及其内部财产分别提供最高达3.5×104美元和1.0×104美元的保险, 向其他住宅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分别提供10×104美元和1.0×104美元的保险。该法的第二部分还对减灾的要求做了规定。1973年的法律通过之后, 保险计划进展顺利, 到1979年底共有180×104保险单生效, 投保财产达730×108美元。

b) 灾害救济法。

1974年的灾害救济法将联邦灾害援助, 救济工作的管理权授予总统办公室, 授权联邦政府对遭受灾害损失的公共和私有集团给予援助。它还规定主要灾区需制订并实施长远恢复计划。尽管该法主要针对灾后救济, 但也涉及到一些减灾措施。比如, 该法包括利用民防或其他通信系统制订一项及时有效的预警计划以及旨在使事先授权的救灾服务更为协调和及时的条款等。该法还鼓励州、地方和个人通过保险来补充或替代政府援助。灾害救济法还要求或授权任命一位联邦协调员, 在灾害风险区开展管理工作;动员联邦官员组成紧急救援小组, 协助联邦专门机构分发食品、给养和药品;从事援助和恢复工作;提供公平合理的灾害援助;修复交通设施;提供临时住房;增加失业救济帮助重新安置;安抚人心及拨款、贷款以支持地方经济复兴等。

c) 地震法。

地震法于1977年颁布, 该法认为地震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需采取综合的防灾减灾措施加以防御。它授权拨款2.5×108美元, 用3a时间为地震风险区开发更先进的地震预报技术, 制订更完善的建筑规范和土地利用准则。地震法的主要目标包括, 提出地震风险区公共设施及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方法;设计辨识地震灾害和预报破坏性地震的程序;在土地利用决策与建设活动中开展地震风险信息的交流;开发减轻地震风险的先进方法, 制订震后恢复重建计划。

d) 海岸带管理法。

以减轻沿海自然灾害为目标的海岸带管理法于1976年颁布。该法提出的海岸带管理计划中, 突出强调了防洪、海岸侵蚀、土壤稳定性、气候和气象学等方面。沿海各州必须呈交一份拟采取的管理计划, 才具备该法规定的获得联邦援助的资格。同时该法还要求各州各政府在计划中必须采用以下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管理措施, 即 (a) 由州制订、审查和强制推行地方必须执行的各种准则与规范; (b) 指导本州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 (c) 各州通过行政手段评审所有发展计划、项目和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管理方案的协调性, 以加强对立法的贯彻执行。

3 美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3级反应机制。目前, 有联邦政府, 50个州政府和8.7×104个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法律、规划和预案, 各级政府都有防灾减灾的责任, 不同灾种由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组织应付, 其中承担应急救援救助的关键机构包括警察、消防部门、911中心、医疗系统、社会服务、通信和运输等政府机构。为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各级政府都设有负责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3]。

以下是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国家应急决策机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和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首长, 负责对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对政府应急处置实施统一指挥和协调。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国家安全事务的决策议事机构, 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中央情报局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成员组成。主要功能是就国家安全和重大危机处置为总统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和意见。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处理, 由总统召集和主持国家安全会议进行讨论决策。

国家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安全部。在1979年之前, 美国的灾害管理工作主要由现场立法机构、地区、州以及联邦政府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共同完成。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负责部分减灾工作, 而其他政府机构则对灾难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结果是涉及灾难管理的机构有100多家, 而其中很多部门都在无谓地重复其他机构的工作。1979年, 美国政府组建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 它是核心协调决策机构, 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救灾机构整合起来。2003年,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隶属国土安全部, 总部设在华盛顿, 在全美各地建有办事处, 4 000人随时待命应对灾害。它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 涵盖灾害预防、保护、反应、恢复和减灾各个领域。

FEMA是个从中央到地方, 统合政、军、警、消防、医疗、民间组织及市民等一体化指挥、调度, 并能够动员一切资源进行法治管理的体系 (见图1) 。

美国的这种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对政府、非政府以及危机信息等方面进行规范, 来实现灾害危机管理的目的。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的工作主要是改善国家的防备及加强各种类型应急反应的能力, 全面负责国家的减灾规划与实施。其职责包括:在国家遭受攻击时协调应急工作;在国家安全遭受危险的紧急时期保障政府功能的连续性和协调资源的动员工作;在灾害规划、预防、减轻、反应和恢复行动的各阶段全面支持州和地方政府;在总统宣布的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协调联邦政府的援助;促进有关灾害破坏效应的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平时期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时的应急民防协调工作;提供培训、教育与实习机会, 加强联邦、州与地方应急官员的职业训练;减轻国家遭受火灾的损失;实施国家火灾保险计划中的保险、减轻火灾损失及其危险的评估工作;负责执行地震灾害减轻计划;领导国家应急食品和防洪委员会;实施有关灾害天气应急和家庭安全的社会公众教育计划等。

美国FEMA又根据美国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紧急突发事件反应的职责, 把美国划分成十个应急管理区。这些应急事务管理区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派出机构, 其职能就是联邦政府规定的职责。这些地区的州政府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 经管洪水、飓风、火山喷发、地质滑坡等灾害及人为技术灾害的协调、管理、应急反应与救援、教育培训、现场工作的全面管理。每个办公室也都有内定的灾种和界定重点防灾区, 其标准有灾种和灾害统计、社会管理特点、生态和古迹保护、基础没施和人口、财产的分布等。在区域紧急事务管理办公室协调下, 各州都有紧急事务管理部门, 称为州长紧急事务办公室 (OES) , 主任由州长任命。在OES之下, 还有更低层次的管理区和互助区。

4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特点

a) 应急反应标准化自动化。

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应急术语的标准化、应急成员单位衣服穿戴规范化和灾害事件所处状态表现形式规范化。如, 在灾害发生后, 各救援成员单位根据预先安排好的地点, 穿上指定颜色的服装, 按照应急预案所规定的应急术语进行工作, 在工作面板上简单明了地用不同颜色展现目前事件发生过程和救援情况。近年来, 美国各级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使用最新技术,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 提升与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能力,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应急组织成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某一指标达到警戒标准, 应急处理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进入工作状态。

b) 应急预案精细化。

通过对已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 紧急救援中心不断修改应急预案, 使之更详细, 实用, 更接近实际, 更具可操作性。应急预案不仅包括交通、通信、消防、民众管理、医疗服务、搜索和救援、环境保护等内容, 还包括重建和恢复计划、心理医治等内容。同时注意对新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制定标准, 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适时修订旧标准。

c) 联动机制效率化。

实施紧急救援,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至关重要。目前, 美国联动机制主要靠应急处理小组或应急处理委员会的成员构建及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计划予以保证。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根据事件的层次和特点, 决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为了确保联动机制的高效, 行政长官 (总统, 州长, 市长) 是应急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行政部门和机构是应急小组或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和计划对相关单位的责任给予了明确规定, 便于行动的实施。

d) 参与的大众化。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过程中, 大众力量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专业救援力量不足时, 大众力量更是防灾减灾, 实现自救、互救不可缺少的力量。目前, 美国民众对防灾减灾热情很高, 通过社区救灾反应队、美国红十字会、教会组织、工商协会紧急救援组织、城镇防震行动议会等基层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救援工作。

e) 应急处理宣传的透明化和信息共享化。

各级政府不对媒体封锁信息, 有专门针对记者的现场信息发布点, 注重各种媒体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应急处理中心的信息系统, 相关成员单位均可以进入;紧急处理中心可以进入国家的一些信息系统, 如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资源信息系统等, 及时获得所需要信息, 更好地为救援工作服务。

5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FEMA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主义。行政官员过多, 州和联邦的机构及职能又互相重叠。这看起来颇具讽刺意味, 因为FEMA成立初衷就是为了消除之前灾难管理工作的机构冗余和效率低下问题 (见图2) 。该机构的行动可能非常迅速——有时总统可以在数小时内就发出灾难宣告。但是, 也有仅仅因为没有正确填写表格或缺少一个签名而被拒绝或打回请求的情况。有时官员们会通过邮寄邮件打回请求, 从而令FEMA的灾难救助响应延迟数日之久。

其中一些问题可能源于最近FEMA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动, 与其被划入国土安全部有关。在这次变动之前, 州和联邦的官员会一起开会、计划和应对灾难。在俄克拉荷马城炸弹爆炸事件和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等事件中, FEMA的灾难应急工作都受到了称赞。布什政府一直致力于将灾难管理的职责由联邦机构转移至州或地方机构。政府还大幅度削减了FEMA的资金预算。在路易斯安那州, 对Pontchar-train湖地区的研究和防洪措施经费被削减了4 000×104美元, 而且陆军工程兵团的预算也削减了7 100×104美元。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遭受到质疑与批评之后, 美国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有待于改善。美国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行动, 给予FEMA在灾难来临之时更多的权力, 打击官僚主义, 使FEMA综合管理灾害的能力提高, 并能在第一时间实现救助, 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李翔.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政策与立法[J].上海保险, 1996 (6) :44-46.

[2]许文斌.美国新奥尔良市防御“卡特里娜”飓风情况及对我们的启示[R/OL].[2009-05-12].http://www.yy-water.gov.cn/show.aspxid=3128&cid=38.

[3]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4]毕舸.赈灾亟需制度化[N].南方都市报, 2003-11-03.

[5]张维平.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应急管理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06 (11) :143-149.

[6]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2009 FederalDisaster Declarations[EB/OL].Washington.2009[2009-05-12].http://www.fema.gov/news/disasters.femayear=2009.

安全教育-防灾减灾总结 篇13

今年“5.12”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为认真开展 “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转发《安徽省教育厅、地震局<关于在全省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工作的实际,我校在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月中开展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的总体部署,重点普及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全面增强广大师生的应急防范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增强广大师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推进我校减灾能力建设。

二、活动主题

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

三、活动时间

2013年5月1日至5月31日。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我校2011年“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

主 任:

成 员:中小学班主任

具体负责“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的实施。办公室设在总务处。

五、活动内容

为使我校“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搞得活泼生动,富有成效,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安排的主要内容有:

1、“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各班要根据我校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对学生应急知识的培训教育,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五个

一”宣教活动:

一份宣传材料:各班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给全校369位学生发放一份防震减灾教育宣传材料,专门用来宣传风雹雨灾、雷电、火灾、地震等各种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

一次培训:利用班会、校会时间让全体中小学生集中观看以防震为主的专题教育片。通过五次集中观看专题教育片,学生防震防灾知识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一次展览:学校利用宣传橱窗及图片展示板宣传防震防灾知识和图片,教育结果明显。

一次演练: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并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组织了三次防震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提高了学校教职工、学生们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一次活动:全校中小学十一个班分别进行一次“寻找安全避险位置”活动。通过学生与老师或家人一起教室、家庭等场所室内外最安全的避险位置的活动,增强了学生避险意识和能力。

2、开展了全面的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各班在“防灾减灾宣传月”期间认真开展安全工作自查,自查的重点部位是校舍、饮食和饮用水卫生、教育教学设施、门卫及值班制度的落实、用电用火和消防安全及学生的在校管理、化学药品的安全等,安全自查认真细致,每一项安全内容,每个部门的安全情况,各个位置的安全状况都要查到,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要立即整改确保整改到位,确保不发生事故。

上一篇:乡长镇长就职演讲稿下一篇: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