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2024-10-09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精选20篇)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1

学校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汇报

今年X月X日是我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X月X日至X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校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和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广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提高学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将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详细制定防灾减灾活动周的的活动方案,保障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安排专人负责,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建立了领导组织机构(名单)。

二、广泛宣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五个一系列活动。(X)一节主题班会教育活动,X月X日下午,七至九年级的班会课,统一以防灾减灾安全常识教育为主旋律,自命课题,自制课件,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再教育。

(X)一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X月X日,学校专任安全教师,利用学校的大黑板,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校园”为主题,创办一期黑板报,宣讲常见的安全常识,使学生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让学生能够从中引起注意,并获得相关安全知识,提高认识,共同进步,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同时本次防灾减灾活动周的具体负责人X主任,又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做了重要讲话,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

(X)一次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X月X日上午二节课后,随着警报声响起,学校又成功组织了一次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演练后陈主任对本次演练的情况进行总结。

(X)一次防灾减灾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X月X日上午,由学校安全小组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室、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X)一次师生安全知识竞赛活动,X月X日下午二节课后,政教处又组织部分师生进行了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检阅了师生在本次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周活动中的收获。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2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服务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农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主体,提高农民应对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意识是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深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工作,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宣传力度,能够进一步把气象事业应用于服务“三农”中,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特点

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易受到某种或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是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的重中之重,从而减轻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农业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雪)、干旱、大风(沙尘暴)、低温、寒潮、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气象灾害给我国农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影响,随着全球各种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作为对气象灾害高敏感的农业来讲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御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防御气象灾害,确保农业稳产增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建立较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尤为重要。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天气气候预测,积极开展农业气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工作,可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经济影响巨大,做好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于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对于气象知识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在生产中不能有效地结合气象信息进行生产安排,影响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所以,加大气象宣传力度,可以扩大气象知识和灾害防治的普及面,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气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气象信息的认识。

3.1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

加强对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培训力度,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探索并不断壮大气象信息员队伍的长效机制,形成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新格局。

3.2完善农业气象服务

构建区、镇、村三级气象服务网络,将气象信息直接服务到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面覆盖全部行政村。气象服务内容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等指导性措施,规避不利天气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服务。

4加大气象科普宣传

气象与农业密不可分,合理地利用气象知识,可以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但是由于农村对气象科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农业生产中不考虑天气气候与气象灾害而造成经济损失屡见不鲜。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措施,是气象服务于“三农”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与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相关的节日组织气象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挂图、影音资料、气象科普小册子、气象科普讲座、现场咨询服务、散发宣传材料、创办科普宣传专题节目、推广气象科普读物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科技知识,让农民充分认识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农民应用气象科技的意识和水平。

要不断完善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同时不断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农村灾害性天气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

5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农村气象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做好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不断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使气象科普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

摘要:气象灾害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气象防灾减灾是气象为农服务的根本目标。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仅能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还能够减少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

关键词:气象,科普宣传,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鲍文.气象灾害对西南地区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59-63.

[2]曾小军,周军,丁建,等.气象灾害对江西柑桔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141-143.

[3]杜尧东,陈新光,王广伦.广东“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气象,2006,28(4):1-4,29.

[4]蒋运志,周水明,李立兵,等.三农气象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5):592-594.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3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干旱、低温冻害、洪涝、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应急避险常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对推动我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中心,以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植保站为分会场,以张贴宣传标语和技术展板的形式开展了“全省农业推广、植保系统农业减灾技术”专项宣传活动。按照《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9日~15日吉林省农业技术总站统一部署,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为防灾减灾日主题,在全省农业推广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省各级农业推广中心(站)、植保站等有关单位,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隐患的实际,及时开展病虫情、墒情、苗情和农资供应等情况的监测和信息调度,并加强与水利、气象、农机等行业的会商,适时发布品种、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等信息,同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优势,采取现场讲解、树立宣传标语、发放技术资料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倡议各级农业推广单位,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营造了社会普遍关注防灾减灾,全民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省农技总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现有省级植保机构1个、地市级植保机构9个、县级植保机构60个、乡级植保机构669个,植保技术人员达2000多名。全省有各种农业防治组织1135个,工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有327个,从业人员2.6万人。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草地螟、亚洲飞蝗和水稻稻瘟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成立了我省西部草地螟、中部玉米螟、东部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协调机构,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协作、责任明确的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针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病虫害,各市县都科学地制定了应急防治预案,细化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病虫的蔓延扩散。全省病虫监测对象种类由14种增加到21种,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10%,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省站多次利用省电视台及时发布全省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40多个县(市)普及了电视预报,同时还广泛利用广播网手机短信等新闻媒体发布病虫发生、防控信息,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2006~2009年,全省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5.52亿亩次,防治面积5.51亿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99.8%,挽回损失167.5亿斤。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2017防灾减灾宣传周总结 篇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九个“防灾减灾日”,为了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促进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岗巴县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的高度,以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县是自然灾害较多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灾害形势愈加严峻。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县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站在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管理

精心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活动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明确各部门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将“保民生、促发展、构建和谐岗巴”为主题的实践载体,主题突出,切实可行。

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围绕“防灾减灾日”积极开展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组织街头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率,扩大舆论影响。组织了以民政为牵头,科技局、团县委、消防支队、水利、发改委、卫生、农牧等单位的街头宣传队伍。以藏汉双语形式共发放灾害防范资料1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100余张,横幅30余条,宣传栏10个,受教育干部群众1000余人次。各乡镇也积极的开展了防灾减灾专题讲座5场,张贴海报25张、横幅5条,受教育群众5000人次。

深入分析了我县自然灾害形势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灾减灾工作理念,全面介绍了国家和地方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范处置自然灾害能力的重大政策措施和重要工作进展,重点普及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为“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教育主题活动

组织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应急演练、板报等方式,讲授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书本工作,切实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县中学、小学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也积极集中开展灾害预防专题讲座2场,处急演练2场。

1、学校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宣传安全教育防灾的重要性,各班以安全教育课活动课为阵地,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2、各班利用板报,展出防灾减灾图片、防灾减灾科普挂图等,制作了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板报、手抄报,以“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为题,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五、善于总结,做好建档工作

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总结 篇5

1、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宣传活动工作的领导,我乡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乡社事办,负责对此次宣传活动的组织安排。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活动中,共张贴标语8幅,发放宣传手册200份,确保每村每个村民组一份,各校每个班级一份。各村以组为单位,在灾害隐患点及合适的场所进行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讲解,明确灾害来临时群众自救互救的措施和应急避险场所。在各校点,采取了召开主题班会、出板报墙报、开展自救演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灾害自救能力。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广大群众的抗灾自救知识得到了比较好的普及。今后我乡会结合自身条件加大力度宣传防灾减灾方面知识,要把这项抗灾自救知识宣传工作继续开展下去,把普及的范围继续扩大,从而能够拥有突发状况的自我救助的能力。

(图为乡中心校的宣传板报)

防灾减灾宣传周的活动总结 篇6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进一步健全了应急预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二、举行了“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

5月7日升旗仪式期间,邱副书记开启了“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钥匙,对本次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开展防灾减灾专题讲座

德育处邓老师向师生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师生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大家热爱生命。

四、组织学生观看防灾科普影片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救意识和能力,各班组织学生观看防灾科普影片。

五、举行了一次“防灾减灾教育”主题班会

我校各班开展了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地震的危害,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六、开展了防震应急疏散演练

“5月15日课间操时间,我校开展了防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做到了准备充分、过程秩序井然,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七、警校合力,排除隐患,共建校园平安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7

通知对2008年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2009年如下8项重点工作:

——强化抗震防灾工作法规和制度建设。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 加强对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建立城乡建设抗震设防部际协商机制。

——推进城市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指导各地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实施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

——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支持各规范修订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三个主要建筑抗震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 年底完成报批稿。组织编制《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和《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继续强化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认真贯彻《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规章, 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在今年计划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中, 将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专项检查内容。加强对超限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推进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镇、乡、村庄防灾规划工作, 加强村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对农村民居抗灾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 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 进一步提高农村抗震、抗台风等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防灾应对工作。推动建筑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安全技术规程和建筑施工现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制定《风景区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并出台《建设系统防御台风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发布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专家库, 组织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城镇桥梁、燃气热力设施和供排水设施抗震专项论证技术要点, 推动地方建立重大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论证制度,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监管。

——指导和支持地震灾区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加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指导、协助灾区和对口援建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加强管理, 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加大恢复重建技术支持力度, 组织开展汶川地震震害经验总结和相关科学研究, 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防灾减灾,人类共同面对 篇8

在“5·12”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和强降雨于5月10日侵袭了甘肃省岷县部分地区,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场山洪泥石流灾害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居安思危”,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和组织落实工作,不断增强全民的灾害忧患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当前摆在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天灾人祸,我们應当总结古今中外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唤起广大民众以及各级组织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抗灾观念。

“灾害总是在乘人不备的时候到来。”我们应该将防灾减灾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只有从日常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构筑防灾减灾最坚实的基础。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防灾减灾,人类当应共同地面对!

防灾减灾宣传周的活动总结 篇9

一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全市教育系统通过组织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素养。用以“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减灾能力”为主题,邀请地震、应急等部门的专家举办应急知识专题讲座670余场次;召开主题班(队)会3500多场次;组织学生专题演讲390多场次;发放主题宣传资料30万余份。

二是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各地各学校通过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或者听一堂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分享一次避险经历、进行一场专题展览、开展一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等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很多学校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微信、app等新兴媒体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三是扎实推进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各地各学校将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与“互助互查·对标治理”活动紧密结合,对校园开展全面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尤其是对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和校园周边设施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及时整改,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活动期间,全市中小学校发现隐患问题970多项,已整改932项,整改率96%。

四是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5.12”前后,全市各地各学校集中开展了一次防汛、防震、防雷、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据统计,全市教育系统共开展各类应急演练780余次,参加的师生人数达80万人。结合近年来发生自然灾害实际和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演练预案,进一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协调机制,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完备、职责明确、程序清楚、可操作性强。

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工作总结 篇10

市安全处:

为深入贯彻《关于做好当前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和2012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廊交[2012]136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局关于防灾减灾活动工作部署,我们紧紧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活动主题,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

我处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扎实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一是成立组织。处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科室组成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防灾减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田德刚兼任。负责防灾减灾活动周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相关组织工作。二是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了《廊坊市地方道路管理处机关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活动程序,做到按章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职责要求办事,确保了防灾减灾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优质高效地做好防灾减灾活动周工作。三是明确责任。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对防灾减灾活动宣传周工 — 1 —

作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细化防灾减灾实施目标,具体安排给各个相关科室,并监督各单位认真完成防灾减灾的宣传、技能普及、排查隐患、综合治理工作。各科室按照责任分工,安排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单位抓落实”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

二、积极宣传、正确引导

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主题,大力弘扬防灾减灾文化。一是召开主题培训会议。集合处机关干部职工召开主题培训会议,聘请专业人员为干部职工讲解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和近年来防灾减灾情况,培养干部职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二是组织收看防灾避险应急知识系列动漫宣传片《应急30秒》和,进一步提高处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防灾减灾工作意识,同时教育警醒大家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使此次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得到干部职工的认可和配合。三是5月16日在市地道处召开防灾减灾座谈会,邀请市各县(市、区)地道站站长分享交流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以及农村公共路安全度过汛期。

三、排查隐患、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带领小组

成员认真排查农村公路和处机关的安全隐患。重点县道四五类桥梁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排长人进行看守,对处机关房屋建筑、用水、用电等安全等公共设施展开深入摸底,按照风险等级详细记录排查内容。

四、应急演练,确保实效

处机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于5月21日在开展了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在规定时间内,处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安全、有序的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此次演练使全体干部职工熟悉了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了处机关共和防灾减灾处理能力,扩大了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推高了防灾减灾活动声势。

防灾减灾警钟必须长鸣 篇11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技术工具再先进,仍需配备科学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才能发挥作用。为有效应对突发汛情与灾害,应急处置及避险转移工作更需提前部署。一旦出现险情,如何快速转移人员,避免伤亡?如何处置物资、减少损失?工作必须细化、具化、制度化,应急值守、巡堤查险等工作必须精确到村户,精准到分秒。各级各部门,需要严格落实防汛减灾主体责任,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只有制度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指挥到位,才能有条不紊把各项可控与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严格科学的防汛减灾机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第二项“法宝”。

回顾中国人民与洪涝灾害抗争的历史,尤其是唤起1998年抗洪的集体记忆,我们更能体会到,与科技、制度等外在、可见的力量和资源相比,“抗洪精神”这一无形、内在的力量源泉,是更为可贵的财富与法宝。今天,当面对可能的复杂严峻洪涝汛险之时,更应重温当年的抗洪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共同铸牢防汛防灾的“人民大堤”。

防灾减灾更需要科学指引 篇12

清晰可辨的灾区遥感图像, 使指挥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组织救援;灵敏的生命探测仪, 使救援队快速搜寻到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借助先进的物探找水技术, 打井队迅速打出汩汩清水;依靠旱育稀播、节水灌溉等旱作技术, 农民在大旱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然而, “亡羊补牢”无论何等迅速, 终究比不上“未雨绸缪”的准备。面对自然灾害, 及时的救助固然重要, 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更重要。

可以说, 防灾与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备灾、应急、恢复到重建都需要各方协调, 科学、有序地去完成。汶川地震也好, 西南抗旱也好, 玉树地震也好, 援救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 除了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外, 起更重要作用的, 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分工与科学协作。

多次的救灾经验也使我们意识到, 身处事中时, 一套科学的、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机制多么重要。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 在统筹上, 依靠科学思想的指引, 把安全建设、救灾救济、应急管理、风险防范整合在一起, 形成合力与凝聚力, 协调防灾和减灾的关系;在行动上, 依靠全体民众, 从社区减灾做起, 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在技术上, 依靠科技支撑, 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信息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实际能力和知识普及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13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

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四是社区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图,在宣传栏公布。

(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

(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篇14

为认真做好5.12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5月9日上午康居社区开展了以“认识灾害风险、掌握应急技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社区悬挂横幅1条,发放地震应急知识200余份,张贴地震防护知识和逃生避险知识宣传海报两张,大力宣传认识地震、避震要诀、自救互助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同时开展防震减灾现场咨询,解答居民群众提出的防震减灾知识疑问。

使广大居民群众掌握了更多的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尤其是对老年人进行了讲解,介绍各种有关地震的知识与国家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政策和法规,让居民深入的去了解地震,降低对地震的恐惧感,加强发生地震时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救意识。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居民群众的防灾能力,防灾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研究 篇15

我国灾害的总体特点是:灾害发生的频率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缺乏科学规划、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等原因,村镇建筑面对灾害抵抗能力比较脆弱。村镇建筑一旦在灾害作用下破坏或失效将会造成甚至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而且灾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村镇建筑防灾问题应该得到我国社会高度的关注。据《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1],目前我国总人口为13.86亿,其中村镇人口数为9.3亿,村镇人口约占67%,提高村镇建筑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关系到我国9亿多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中,村镇地区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是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因此,降低村镇建筑物灾害风险、提高建筑物防灾减灾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

1 我国村镇灾害种类及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是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火灾等灾害多发国家。实践表明,我国自然灾害的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和乡镇。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和财富的集中,一旦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的袭击,在缺乏有效防御措施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不同村镇在防灾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与城市相比,村镇灾害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灾害发生概率大;(2)灾害对村镇居民影响大;(3)房屋是村镇灾害最大的承灾体;(4)选择不科学,次生灾害严重。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村镇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制约。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村镇的房屋,在遭受到烈度为6度地震的影响时,就有相当部分的房屋产生开裂,在烈度8度地震影响下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倒塌[2]。

2 我国村镇建筑基本情况

我国村镇房屋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民居仍为传统的土木砖石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但在设计建造上大多不规范,其圈梁、构造柱的截面、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随意性较大。

农村房屋的建造,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不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格调基本一致,造价低廉,易于就地取材。房屋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根据其承重材料和承重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土木和土生墙体承重房屋;砖土、石土混合承重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砖土结构承重房屋;石结构房屋;砖砌体房屋。

3 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房屋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灾害面前抵抗能力很差,虽然比起以前无人重视现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村镇建房全过程缺乏专业性指导,传统的做法对防灾不利

多数村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房屋何时建造、采用何种结构型式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建造的。施工技术落后、建筑材料强度偏低、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薄弱,缺乏统一的施工管理,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措施。另外,一些民居的选址还是依照传统迷信选择随意,不能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象等因素,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3],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必然造成严重灾害。

3.2 村镇建筑普遍未按抗震要求进行设计或设防不足,对地震灾害预防考虑不全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农民建房财力有限,农村房屋的抗震防灾要求没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范。大多数农民按照传统的方式建房,建筑材料差,结构简单,没有考虑房屋的抗震措施,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比较差。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砖混结构的房子没有构造柱和圈梁,或构造柱过小,所用钢筋过细等,因此房子的整体性能较差,这样对结构抗震十分不利,使得房屋往往在小震作用下就会造成破坏。无数研究表明:灾害之所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建筑物确实有很大关系,汶川地震时死伤的绝大部分人并非“震死”而是房屋倒塌后砸死的,而财产损失有一大半集中于损毁的房间中[4]。

3.3 我国农村民居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建造方法缺乏指导规范

村镇民居基本上都是私有私建,大部分没有经过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就进行建设,缺乏统一的建筑规划。而且我国现行的大多数规范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对农村民居不太适用。另外,比如对一些地震多发区,也只是针对城镇进行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忽视了农村的防灾减灾的重视,一旦灾害发生,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4 国家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灾前资金投入少,缺乏相应的防灾推进机制

目前在村镇房屋防灾减灾方面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灾前村镇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如云南省自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地震以来发生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2次,国家和地方用于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费用分别为11.49亿元和15.47亿元。如果这些经费用于震前对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对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发挥重大作用,也不会使村镇建筑在灾害面前显得这么不堪一击。

3.5 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作为防灾减灾的客体,我国村民对于防灾减灾认识程度不够。很多村民没有意识到灾害的危害性,觉得灾害离自身很远,威胁不到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建房时按照固有习惯,基本不会考虑防灾措施,相信“风水”迷信但是不相信科学,最主要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村民在建房时持有能省则省的态度,不注重施工队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这样就造成了建筑物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 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改进措施

根据我国村镇灾害的特点和村镇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防灾减灾建议使村镇建筑防灾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1 重视村镇建筑抗震设计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房屋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避免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2)要重视墙体的整体性。砖混结构要注意布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3)对木结构房屋,要注意提高木屋架、木檩条屋盖的整体性等。但是村镇自建房屋居多,一般没有严格的建筑和结构设计,需要国家组织专业人员出版一些适合各地特色的标准村镇建筑图集,供建筑房屋时参考选择。

4.2 培训专业施工人员,规范村镇建筑施工

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房屋的抗灾性能。但是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建设房屋时凭经验行事,缺乏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因此要重视对村镇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向他们宣传新技术、新施工对房屋建造的重要性,从而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

4.3 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防御自然灾害长效机制

政府加强对村镇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村镇技术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的质量监管,建设抗震、防台风等防灾示范工程。要进一步加强村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把村镇防灾内容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如台风多发地区要适当提高农村医院、卫生所、学校等公共场所的设防标准,为村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发适于各自村镇特点的建筑防灾减灾的新技术,提高村镇建筑防灾减灾性能。

4.4 建立、完善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织机构

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村镇防灾能力的基本需要。因此,可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室,乡镇设立村镇防灾建设管理组,配置一定数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如村镇建设工程师,助理员、质量监督员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方面对农房在审批、施工、验收、发放房产证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向农民宣传房屋防灾技术,为农民新建房屋的防灾设计和已有房屋的防灾加固措施把关。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预防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要将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的要求贯穿于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建设系统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要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系统的防灾抗灾先进人物和事迹。

5 结束语

通过我国村镇建筑所受灾害的回顾以及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尽快把防灾减灾意识提上日程,尽快将农村房屋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管理体系,做好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政策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提高农村房屋防灾减灾能力。

摘要:自古以来灾害对村镇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村镇防灾减灾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并且亟待解决。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建筑防灾减灾相对薄弱的情况,分析了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致灾因素,提出改善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村镇建筑,村镇灾害,防灾减灾不足,防灾减灾对策

参考文献

[1]2007年城市、县镇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EB/OL].http://www.realestate.cei.gov.cn/files/20086/2008f6d23c1310363950.html.2008-06-23/2010-07-04.

[2]葛学礼.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1),43-48.

[3]葛学礼,朱立新,黄世敏.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实施指南[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10:5-11.

云南省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篇16

随着云南省级气候业务平台、地面气象一体化数据共享及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水电、道路交通、旅游交通、城市环境四大气象服务平台得到完善,气候基础数据分析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云南省气象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云南省气象部门共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产品8622份。在鲁甸6.5级地震、景谷6.6级地震抗震救灾中,云南省气象部门还首次开展针对同级党委、政府领导的“点对点”服务,首次承担震区地震、地质、水文和气象信息统一收集和报送任务。去年云南省气象部门组织完成10次重大山洪地质灾害抢险气象保障服务,省、州市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86期。与国土部门联合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4起,转移人员106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240万元。

同时,作为气象防灾减灾重要手段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也发挥出巨大作用。去年云南省人工增雨作业受益国土面积21.52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25.62亿方。昆明云龙水库常态化专项人工增雨增加蓄水0.83亿方;全省890个防雹作业点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保护以烤烟为主的农经作物1515万亩;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立体作业方式开展森林防火增雨作业49次,受益森林面积1.54亿亩。

“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总结 篇17

学校新开放的防灾减灾生命体验馆,展馆很大,而且被分割成为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特定的内容,还配备了一位解说员,向大家介绍各种防空防灾知识以及面对灾难时切实有效的逃生方法。大伙儿认真地听着讲解,时不时地互相交流体会。另外馆内还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项目,使大家能更直观的体会到灾难来临时的种种可怕场景,也能更加深刻的明白,掌握必要的逃生方法是多么重要啊!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自己。例如,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狗会狂吠,老鼠会成群结队地搬家,甚至正在冬眠的动物也会逃离洞穴……地震发生时,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以免发生山体滑坡被掩埋或掉下山去;如果在家里,应该立刻贴着坚硬的墙体或在门口蹲着,也可以到相对坚固的小房间躲避;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迅速躲到课桌下,同时保护好头部;如果在操场上活动,则应远离高大的教学楼或者其他建筑物,以防被高空坠落物体砸伤……如果不幸被压在废墟下,千万不要盲目乱动,要保持冷静,在确保呼吸顺畅的情况下,大声呼救或利用周围的一切东西发出较大的声音,让搜救人员尽早对你进行施救。

51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总结 篇18

2014年5月12日是晋江市第五个“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5.12”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活动到位

为了确保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余校长任组长,吴副校担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1、我们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阵地,大张旗鼓地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学校围墙外张贴宣传标语,在操场内醒目处张挂宣传横匾;了解道路交通、游泳溺水、饮食卫生和防雷击等事故的发生根源与预防;学校组织出版《地震基础知识》专题板报,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及防震要领,各班也出一期安全班队墙报;每个班还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交流与讨论。向学生宣传如何预防目前流行的的手足口病,防溺水及防安全事故的知识,大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2、举行“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上级 “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的指示精神,把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的专业技能,我们邀请了新塘派出所的法制副校长到学校开展了防诈骗的专题讲座。这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对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大有裨益。

三、认真筹划,活动多样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学校以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集中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重点抓好“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防灾减灾知识课;组织一次防灾减灾专题讲座;进行一次防灾减灾专题广播;开好一次防灾减灾主题班会;办好一期防灾减灾宣传栏;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影像片;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图片展;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项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

比如:我校开展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在扎实抓好“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的同时,还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全校师生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安全有序,在极短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而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演练,推动了学校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不断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

另外,学校还组织人员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栏杆、围栏、教室、活动室、实验室、电脑室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篇19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 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 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 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 与国内的2000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 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 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 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 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 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 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 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 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 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 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 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 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 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 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 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 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 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 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 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发布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 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 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 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 以及社会的参与, 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 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 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 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 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 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 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 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 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 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 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 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性功能, 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 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 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 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 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 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 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结语

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篇20

一、兰考县防灾减灾体系现状

在兰考县现行的政府架构中,与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相关的直接机构包括三大类十个部门:全权负责灾害管理事务的政府办公室;负责灾害监测预报等预警和管制任务的有民防局(人民防空办公室),科技局下属的地震办公室,气象局、河务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抢险救灾等灾害防控任务的有消防大队和公安局;负责灾后救助等安置工作的有民政局和卫生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兰考县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对日趋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兰考县的防灾减灾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防灾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协调机制和投入机制不健全;二是由于负责管理的部门多,造成职能分散,资源不能共享,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亟待完善;三是监测基础条件差,监测能力不强,群测群防的网络平台亟待健全;四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防灾减灾综合规划,部分城区的防灾减灾设施不能满足要求,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能力明显不足;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滞后,应急救援能力亟待提高;六是宣传教育活动少且形式单一,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够深入,亟待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三、综合规划防灾减灾体系

(一)综合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

在开展防灾减灾的工作中(图1),综合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走访,为便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市县一级一般都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机构,以提高政府部门对突发灾害的应对能力。目前,虽然兰考县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灾组织体系,搭建了综合防灾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对原有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尽快建成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针对兰考县现行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一是设立兰考县综合防灾管理委员会,由县长、主管副县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防灾减灾专家,共同负责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二是设立兰考县应急指挥中心,中心下设管理防灾指挥部、应急处置指挥部、恢复重建指挥部,作为综合防灾减灾委员会的直属机构与具体组织实施机构,全面负责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三是防灾指挥部主要负责各种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当综合灾害监测网监测到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将灾害信息及时传输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四是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综合灾害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县应急处置工作的总体调动与协调中心。当灾害发生时,全县各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配合应急联动中心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联动中心应急信息发布通知、人员疏散管理、联合指挥协调、救灾资源调度分配、灾害信息动态采集,统一进行高效、联动的紧急救援工作;五是恢复重建指挥部负责灾害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维持秩序短期恢复、救灾设备物资管理、灾民救助安置管理、灾害补助损失赔偿,统一组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六是各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应根据灾情,建立综合防灾减灾领导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的高效联动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二)综合防灾运行机制

1.定期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图2)。当某一地区发生灾害时,应及时对受灾影响的区域进行“拉网式”隐患排查,力争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隐患漏查率,同时对排查到的灾害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比如,气象部门可以直接将暴雨信息传递给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

2.相关部门应联合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链性分析,对灾害隐患进行防治。当隐患勘察、灾害监测过程中发现灾害险情或者灾害已经发生时,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要立即通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救援救助和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信息应及时输入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库,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

(三)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恢复重建指挥部(图3)应全面协调交通、城建、卫生、水利、电力、燃气、电信、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生命线系统恢复、防治疫病、防治环境污染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争取社会救助和政府救助,对灾民进行转移与安置,对救援物资进行统一监管,切实将救援物资发放给灾民。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灾民的心理救助与司法救助,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加大对灾民的心理救助力度,使灾民早日走出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恢复重建指挥部要依据灾害调查评估小组提交的报告,对灾区恢复重建能力、可利用资源、征用物资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重建方案和补偿标准,及时有效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物资补偿等工作。恢复重建指挥部要及时成立灾害调查小组,负责对灾区恢复重建的能力、恢复重建可利用的资源、征用重建物资等进行调查评估,为制定恢复重建方案提供依据。在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指挥部要加大对资金和建设工程的使用和质量监管。同时,恢复重建指挥部还要对灾害成因、性质、损失等进行详细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给出预案改进和相关责任追究建议,之后将调查报告递交县综合防灾委员会,通报相关部门和个人,并将灾害信息纳入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进,对灾害调查评估过程中的瞒报、漏报予以严处。

(四)应急预案体系

一是要将综合防灾作为关键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灾专项规划(图4),重点是基于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环境灾害,进行综合有效的防御。二是以综合防灾规划为基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体系(总体防治规划-专项防治规划-现场防治规划);应急预案体系(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预案-现场应急预案、现场保障预案);恢复重建方案体系(总体方案-专项方案-现场实施方案)等。三是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高危行业,应根据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专项规划,参照政府一级的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和恢复方案,制定适合本单位和本行业的灾害防治-应急-恢复方案。

四、制定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控制技术指标体系,用以制定或修订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规划,指导城市防灾减灾与安全建设和管理。

第二,强化和完善城市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应对城市各种灾害,包括检测、防御、救援和恢复重建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应急联动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运行体系。

第三,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体系。在分项防灾减灾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生命线工程,对危险品设施选址和建设用地的防灾适宜性提出总体要求。

第四,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针对城市重要城区、社区、大型厂矿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并提出规划管理要求,形成从城市到社区的防灾规划系统,并将防灾减灾规划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一并实施。

上一篇: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必读作品和参考文献下一篇:生产部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