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共13篇)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篇1
永远我能行 永远不能满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是春蚕,是蜡烛,而是要努力成为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这是外出学习时,刘永胜校长说的一句话。品着这句话,再来读他所写的书,感觉尤为亲切,就像是又一次聆听他那脱稿的讲座。
刘永胜校长用真实的语言,写出了他真实的经历。将教育理论融入了自然地教育教学生活中,滤去了枯燥,留下了思考。
刘永胜校长在《教育造就成功人生》一书中用“我能行”的教育理念,统领全书,折射出六个章节,从基本理念的内涵到如何在教育中将此理念落到实处。书中的字里行间,处处都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学校的方向性,教师的创新性。随之,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自己身处塞外山城,却时时同样的享受着和首都学校类似的教育快乐,因为读着“光明小学”的发展故事,会不禁想到“宝善”的点点滴滴。书中的许多做法,我们也在做着,并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传统,甚至为特色,“光明人”有“光明精神”,我们“宝善人”更有我们的“宝善精神”。相信写自己学校的书也会在不久的教育教学中诞生。
一个有名的学校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一位上好的校长能影响着无数处过的同事和友人,一种幸福的体验能激励于从事教育的现在和将来。而这种幸福的体验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才能维系的。
比比他人,想想自己,有时忙碌过后总想给自己找个放松的借口,有时成功之后总想为自己加些自满的内容,殊不知“短暂的激情是没有用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是有价的。”“短暂的辉煌是没有用的,只有持久的耐力才能使事业做得很扎实,走得更长久。”“短暂的思考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考才能使工作更赋有创意和乐趣。”只有向“短暂”挑战,才能乘着“不满足的车轮”不断向上。
刘永胜校长用“不满足”的积极心态,用“我能行”的向上状态带领“光明小学”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在这条路上,不断坚持传统,不断发展创新。面对全新发展的世界,我们做教师的哪能有丝毫懈怠?丝毫满足?
曾经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觉得自己可以满师了,便向师傅表示。师傅未回答,只是拿出一个装满石头的碗,问道:“满了吗?”徒弟回答道:“满了。”师傅把沙子撒满石头缝,问:“满了吗?”徒弟答:“满了。”师傅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肯定的回答:“满了!”师傅又倒入大量的水,问:“满了吗?”徒弟无言以对。
作为教师,究竟怎样才算满了呢?学无止境,教无满时!刘永胜校长任职20年,走访无数小学,研究多个课题,尚不满足,我们何来满足之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太阳再耀眼,也无法把每一处角落照亮;月亮再美丽也有阴
晴圆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会因经不起时间的侵蚀而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极其微小的瑕疵„„
是的,万物都在追求完美,教育更是在不断地追求中不断的完善,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充实,让我们在不满足的人生中,为我们心中的教育目标不断奋斗,不断创新吧!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篇2
老一辈教育家, 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和学校改革领域卓有成就的当代知名教育理论家。“他们都是当代中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教授通过对这11位学者的深入访谈, 接触到他们的生活世界, 在本书中呈现了他们从童年开始的教育、生活、学术经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家们的“思想肖像”, 叙述他们虽饱受沧桑之苦但却从未背叛其使命的人生经历, 使人们得以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阅读本书是一种心灵享受。不仅教育家们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不凡人生令人动容, 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亦值得赞叹, 她真实地呈现了11位学者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献身学术、献身教育, 矢志不渝地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生经历, 以及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走过的道路和做出的贡献, 给人以诸多启迪。
启迪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其不竭的思想源泉和人生动力
在对中国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逐渐了解了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事实上均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学习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他们的人生道路以及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一直在诠释着儒家传统的可能性。在当前这个文明对话的时代, 他们恪守的道德即使是在东亚之外也能够激起人们的共鸣。”可以说, 这一点认识既是作者本人研究中国教育家的内在动力, 也是她理解中国教育家的逻辑起点。但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侧重于著作解读不同, 作者则是把思想史转换成生活史, 并因此采用了叙事的研究方法, 不仅生动再现了11位学者的人生经历, 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中的中西文化互动与儒家传统价值观。
顺着作者的笔触, 我们看到, 本书描绘的11位学者在求学的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儒家经典和儒家为学之道, 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在国内求学者也一样受过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洗礼, 但他们从小浸润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在其内心深深扎根,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接受传统教育, 父母受儒家思想熏陶之后形成的价值观与信仰更是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产生过影响。”他们的一生反映出了儒家教育模式的真正特征与不朽价值。正是这些文化传统对教育家们的人生起到了支撑作用——无论是战乱、失学、与亲人离散的人生苦难, 也无论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酷考验:谢希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从海外返回大陆, 并从此与1960年自菲律宾移居台湾直至1986年谢世的父亲终生未得相见;1937—1941年,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 汪永铨跟随父母辗转于武汉、桂林、昆明、四川, 父亲对他的教育和迁徙的经历使他自幼年时就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主意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李秉德曾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刘佛年被残酷批斗, 遭受了各种侮辱;等等, 社会的剧变以及个人遭遇的坎坷均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11位知名教育家的人生故事或许恰好可以理解为‘儒家之道’变成了‘肉身’。某种意义上, 他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儒学著作——这些著作表达了丰富的人性, 对于社会与国家的贡献亦堪称是多姿多彩”, 作者的这一概括无疑十分精辟。
启迪之二:献身学术, 成就教育人生
20世纪的中国政权更迭, 岁月动荡, 对选择了教育学术道路的11位学者来说, 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磨难。虽然成长道路各不相同, 但执著、坚守, 淡泊功利是他们的共性。“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科学的春天来临时, 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李秉德作为教学论和教育实验的开拓者, 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 为建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呕心沥血并卓有建树;顾明远领导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且在1983—2002年间担任该学会的主席, 为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潘懋元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建立一门新学科——高等教育学, 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组织编写了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 他与他的同事们及弟子们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承绪领衔翻译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与张瑞璠合作主编了三卷本《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主持完成了重大课题《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 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谢希德从一位知名科学家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位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女校长, 同时也是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刘佛年从1949—1980年一直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 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之时, 使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领域中的领头羊, 并提出师范大学不仅仅是要培养教师, 还要培养管理者和教育领导;而朱九思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 (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一所高度专业化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得到世界认可的综合性大学, 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先驱;汪永铨在北大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 目睹了北大的变迁, 并在反思教育和国家发展的一些深刻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一个高等教育思想家和领导者;叶澜则开始进行理解教育理论和中国基础教育新方法的研究, 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教育思想体系, 提出建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另一位女学者鲁洁的教育家生涯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 她以自己的杰出才能为该校的道德教育、农村教育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出身寒微, 10岁才上小学的渔民之子王逢贤则靠不懈的努力, 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 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者和教育家。
11位学者可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他们有着中国传统学人的风范, 淡泊名利, 一心向学, 勾勒学术色彩浓厚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研究, 并大力培养后辈人才, 成绩斐然, 却一点也不张扬”。他们的成长都与一所或几所大学密切相连, 伴随着大学的命运和自身学术的发展, 他们各自心中的教育使命及其人生意义也得以揭示。从艰辛备尝到“终成正果”, 其教育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让人感慨万千。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有好奇, 有阵痛, 有欢乐, 有眼泪, 甚至还有愤怒与反抗, 孤独与寂寞。但是他们知道, 这些都是破除旧的体制、旧的思维与观念、旧的行为准则的必要过程, 他们义无反顾地行走着。时至今日,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故去 (如李秉德、刘佛年、谢希德) , 但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学术传统依然震撼着我们;还健在的教育家们, 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 最年轻的也已67岁, 但他们依然在带学生、做研究、写文章、提建议, 思索着、探讨着。他们关心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 关怀着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建设, 关注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们将自己的教育智慧及其被中西优秀文化熏陶出来的专业生命奉献给了20世纪的中国教育, 力求使他们深爱着的中国教育无论遭遇何种政治、经济的变局都能够朝美好的方向发展”。与人文社会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前辈一样, 本书所描写的教育学界的前辈也是中国辉煌教育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至此, 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启迪之三: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一份世界遗产
11位学者的故事并非只有个案意义, 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结合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在大学的发展历程, 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勾画出近百年来中国教育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发展图景;通过这些知名教育家所呈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取向和独特命运, 诠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内涵,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
作者在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在11位主人公身上的表现之后, 深刻地指出, 在当前的文明对话时期, 中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无疑可以看成是一份世界遗产, 是值得全球教育家共同分享的公共资源。11位学者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可以激励来者, 而且可以丰富21世纪的全球教育对话, 可以使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从中受益。
应该说, 作者的这一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回顾关于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虽然已经有许多人作过研究, 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政治背景下面展开分析, 常常将教育政策与实践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和建构民族国家的工具。”“从持续不断的教育变革, 政策文件、法规、制度变迁, 统计数据, 到乡村层面的教育问题, 诸如入学率和扫盲成就等, 人们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档案记录。然而, 这类研究却不多见, 即考察个人的生活经历, 进而揭示个体心目中的 (中国) 教育经验”。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从人生经历展开教育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在1997年秋到2001年春之间对11位学者进行了数十次访谈, 每次草稿都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替我仔细校对其中的细节内容, 同时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合适材料。”作者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对11位教育家一生的教育、生活、学术及其领导生涯进行了研究, 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了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所蕴涵的优良传统。“透过教育家们的‘肖像’, 感受这些知名教育家的生活经历与理想追求, 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他们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这11位知名教育家中有不少人曾在中小学任教。王承绪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师范科后, 在无锡中学实验小学任教一年, 任四年级班主任, 他感到这一年的实践经验非常有价值。李秉德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老师李廉方主持的教育实验区内找到一个职位, 在距离开封市三里路的一所农村实验小学当了两年的校长, 这一经历奠定了他一生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潘懋元15岁时得到一个任小学教师的机会, 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1937—1939年潘懋元又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 他先在一所小学任兼职教师, 又在一所中学做兼职, 从而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1948年, 顾明远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所小学里担任教职, 这一年的教学经历从此改变了他, 看着孩子们学习给了他极大的乐趣, 他感觉做老师非常快乐, 这为他选择接受师范教育、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基础;1958年, 顾明远受资深教育家王焕勋邀请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一直到1963年回到北师大。刘佛年从国外留学回来后, 1943年在长沙一所中学担任了两年的英语教师。作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的一名年轻的教师, 叶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教两年书, 1974—1976年她又加入第一批教师援藏队, 支援西藏创办小学教师培训学校, 她认为这些经历对于她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经历对这些知名教育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工作, 教学经历改变了他们, 使他们感悟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业, 而且是一项事业, 这对他们日后成为教育家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 教育家, 大多经历了普通教师——名师——教育家的过程。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 篇3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王金战,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自述,还有他们班上的学生自己介绍的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给读者指明了治学之路,学习之道。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叫丁浩的同学,他学习不好,还好打架,但是他的力气很大。有一回跟着王金战带的班级军训,王金战让丁浩打水、保护同学并带领同学们在拔河比赛中得第一,丁浩都答应了,并且做得很好,后来,王金战又让他当了纪律委员。有一次丁浩把人打伤了,王金战替他赔了钱,丁浩很感动,学习也好了。从丁浩这件事中,我体会到王金战很会发现学生的优点,丁浩一开始学习并不好,但接触了王金战之后学习就好起来了,都是因为那次军训,王金战发现了他的优点,并让他发扬他的优点,然后在给予他信任。我还体会到王金战很关心学生,丁浩打伤了人,没钱赔,王金战教育了丁浩之后,替丁浩赔了钱,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有时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书中有几篇学生写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作文、诗歌,有一篇文章介绍的学习方法很好,题目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篇作文提出了五点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1、注意细节。2、要开好头。3、要学会坚持。4、创造好环境。5、不找借口。
这五点看起来是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就拿不找借口来说,谁都喜欢用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短处,但是只有不找借口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完美的人并不多,听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这么难呀!其实只要认真对待事物,时刻约束自己,这5项并不难做到。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篇4
最近,我读的是邱学华老师的《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5月16日,我有幸在职教中心听了邱学华老师关于尝试教学法的报告,受益匪浅。想到平时工作中的跌跌撞撞,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尝试教学法的强烈愿望。回到学校,我马上就去图书室借阅了这本书,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现将我的学习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这本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 我的成长之路
书的开头介绍了邱学华老师的成长之路,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涯,使他爱上了孩子,爱上了当教师。当我看到他一身的历程,我明白了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得爱上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当一个人有了理想,就得付出行动:把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小学老师更应如此,因为我们离开小学太久了,我们都是成人化思想,想要把知识讲透彻,让小学生明白,就得先懂得孩子的思路,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第二篇 我的教育观
邱学华老师的教育观是尝试教育。尝试教学法主张把“先导后试”和“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成“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与答疑解惑。多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科学性――实验中,学生的成功率一般都在90%以上。邱学华老师强调把双基和培养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最好的教育。在尝试教育中突出一个核心: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老师应充分相信学 1
生。学生是有思维能力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人,他有生活经验和旧知识的结构,所以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先练后讲,练在课堂,边讲边练,订正在当堂。同时书上也指出了尝试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邱老师所倡导的“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立足于“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重视“七个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多向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性,让学生在尝试中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机会和空间。
第三篇 走进课堂
这部分主要写的是邱学华老师的课堂,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三字十二条”。在他的课堂里充满了趣、实、活(三字)。首先,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趣,才会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其次,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习基本功。第三,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
要达到这“三字”境界,必须做到以下十二条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及时反馈矫正,练习当堂订正;
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以上十二条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新的课堂教学系统。
第四篇 众家评说
看了专家及媒体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让我感受到尝试教育理论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欣赏并且运用。
【读一本好书】读《人生》有感 篇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作者路遥引自作家柳青。
《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当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的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托关系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家当了农民。在失意无奈、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后来因为高加林的叔叔从省城调回县城使他得以返回城里,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也让他遇到了原来的同学亚萍,与巧珍相比,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热大胆、充满了征服欲,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在都市生活中,高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选择了城市的工作还有亚萍。后因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的城内工作这件事被揭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但巧珍这时已成为了别人的新娘。他的所有的抱负和理想如同过眼云烟,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方土地,整日郁郁寡欢,最后已嫁为人妇的巧珍乞求他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给高加林安排工作,“多好的娃娃啊”,听了德顺老爷的话,高加林泣不成声,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最终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
这本书我总共读过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看完觉得高加林舍弃巧珍选择城里的生活选择亚萍实在可恨,患难夫妻怎可舍弃,最终人去楼空实属咎由自取;第二遍我上了大学,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中的主人
翁,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价值观的驱使让他们在选择面前一心想冲破牢笼迎接光明,我开始理解高加林的选择;第三遍就在最近,我细细品味,高加林自信坚毅、辛勤朴实,敢于向命运挑战,他的选择其实是那个特定时代对农村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够推动那个时代变革的一个因子。正是都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愚昧对立中产生的矛盾造就了高加林这样的边缘人物,我甚至开始同情高加林,他既有对平凡的隐忍,又有对繁华的追求,他的悲剧不仅来自于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他的选择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但那是他对现代文明变革、对精神食粮的一种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篇6
《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核算”的概念,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人的一生中,什么最珍贵。
“聪明的人用别人的教训教育自己,愚蠢的人用自己的教训教育别人。”《人生核算》这本书的封皮上,赫然用这样的一句话,抢夺着读者注视的目光,吸引我打开这本5万多字的特别的书,一口气读了下来。
执笔者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海南有限公司原总经理,1999年因贪污、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服刑期间执笔撰写《人生核算——一名囚徒的感言》。在这本书里,记录了笔者和众多的职务犯罪人员在服刑期间对自己所犯罪行的反思,以及对其奋斗历程的追忆,对其走上犯罪之路的检讨和人生得失的核算。他们的经历,无不经过了奋斗、辉煌、腐化、堕落、醒悟、悔恨的模式化历程。
谁也不是天生的犯罪人,谁也不是能够不受制约任意挥洒人生的超社会人。这些贪官,在位高权重的时候,只顾着春风得意,只顾着前呼后拥,只顾着说一不二,只顾着权生钱钱生权的轮回经营,把国家权威、社会公众利益、人民重托、家庭期望甩至脑后,抛之九霄,把集中到自己身上的代表人民行使的权力,满足了自己膨胀的私欲,贪图享乐,贪图占有,到了无法遏制的境地。纵观这些贪官的经历,当他们的权力达到巅峰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处于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的疯狂境地。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所以,权力需要制约,干部需要监督。权力越大,越需要法律法规严格制约;职务越高,越需要党和人民监督。但是,作为一个执掌人民权力的干部,更需要自律,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需要时时警醒自己:钱重权重,都不及自由重;贪大欲大,都不及失去自由代价大。
《人生核算》记录的贪官失去或即将失去自由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完了,全完了。当他们深陷囹圄、失去自由的时候,曾经支配他们所有感官的欲念,就什么都没有了。此时此刻,他们恨不得自己身无分文,恨不得自己一贫如洗,恨不得自己什么都没有。
这些教训,有血有泪,更有无尽的悔恨,还有亲人难以抚平的伤痛。有的贪官,在位高权重忘乎所以的时候,在贪图钱财贪图享乐的时候,往往也忽视亲人,忽视家庭,金钱美女、情人成群是现代贪官腐化堕落的固有特征。当他们罪行败露的时候,当他们失去自由的时候,才会想到家才是他们温馨的港湾,自由才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悔恨不能抹去他们对人民犯下的罪恶,他们的罪恶也让自己的家庭承受压力,不复完整。他们的家人,也因此蒙受耻辱,承受伤害,承受无尽的伤痛。
读名师人生有感 篇7
游小张莹
最近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热爱是相同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对自己目标是明确的。虽然他们所任教的学科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但是他们确实一样踏实、认真、坚持。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有些文字,总是会很有感触。因为看了别人的事迹,我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成了名师,而我确实一名普通教师。
【摘抄1】
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体会: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不是很爱发言,但是孩子天生就是那种内向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所以我就没有对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但是后来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上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家长跟我交流说晚上孩子回去以后兴奋的拿自己的智慧题给她看,因为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句“今天上课,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语。孩子妈妈说这句评语不只是孩子很高兴,全家都很高兴。为了让这样的改变变成长时间的一种改变,后来的几天,只要是孩子表现好的,我都会给孩子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现在班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精彩的发言。其实班里这样有潜力、期待老师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也知道了,只要我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我的更多孩子会有改变。
【摘抄2】
一个人幼年时期,能不能种下读书的种子,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更关系到终身幸福。
我的教学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广,高中学生佩服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读书,是我的长项,可以有力地支撑我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不至于竭泽而渔,而是保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势头。
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就是初一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样在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邹老师每次都可以不带语文书,他习惯把手背在后面,但是却可以把课文讲的很好。记得那时候他可以准确地让我们翻到指定的一页,在教室里一边慢慢地走,走到谁的身边低头一看,然后继续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觉得邹老师简直帅呆了。这个老师还会在课前跟我们讲讲自己看的某本书,上课前会给我们讲一个成语故事。班上有孩子报了运动会3000米长跑项目,老师说这样的比赛主要考研耐力,能坚持跑到最后已经很了不起了。后来,班上的2个孩子都跑到最后了,邹老师奖励这2个同学一人一本书。虽然没有奖励给我,不过到现在我还记得书名是《我的太阳》。因为是老师奖励的缘故,所以几乎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来看。就这样,以后大家都以看过老师推荐的书为荣,因为这样就能跟老师有聊天内容了。
现在的我竟然也成了1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班上的孩子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会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肯定会听老师的话。我很惭愧,虽然我知道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虽然我也读书,但只限于零星、随性地读一些书,没有把这
样的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小学老师其实也可以称为杂家。你各方面都应当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十万个为什么,老师如果能够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我想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老师的。
曾经的我尝试过在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看看童话故事,但是因为孩子们光顾着看,忘记了吃饭,所以这项计划不得已就得终止了。曾经的我也尝试让孩子早上在晨会的时候请孩子轮流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后来发现学校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占用晨会的时间,又不能影响任课老师上课,所以这项计划也是无疾而终。尽管这2项试验都失败了,但是我还是始终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选择相信孩子,在教会孩子怎样做,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会让老师满意和惊叹。所以我想从下学期开始,我得实施我的一系列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摘抄3】
激情,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有了激情,就能将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教育不是灌溉的,而是一种感染的艺术。
每每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凝聚了无数双学生的眼睛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做教师的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庄重。因而我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上每一天的课堂,生怕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伤害学生的心灵。
体会:一个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课上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那么课后孩子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很少,那么老师就不存在订正或是补差的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很少有上课上的没劲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都会和亢奋。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蔫蔫的。这样的课上下来,我心里就会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没有把课设计的很有趣,让孩子们能对我的课感兴趣。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及时反思自己。有时候可能自己把课上的太家常了,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候可能自己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内容就不是很充分;也有可能自己确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教法上存在问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跟着我少走弯路,我都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请教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走进师傅的课堂,赶紧学几招。幸运的时候每次听过师傅的课后,我的教学状况都会有一定的改观。
读《黑白人生》有感 篇8
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篇9
细节体现在常规教学工作之中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众多的学校办学之风、教学之风也随之浮躁起来, 浮夸起来。热衷于“创新”, 热衷于“科研”, 急功近利, 做表面文章, 求轰动效应, 今天是“科研兴校”, 明天是“特色立校”, 后天是“创新强校”, 花样翻新, 追赶时髦, 华而不实。忘记了教育的根本, 忽视了常规教学, 虚化了过程管理, 不再注重细节, 不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 甚至不屑于再做那些具体细致的工作。假作真时真亦假, 常规的上课成为了超常规, 超常规的补课倒成了常规。书中介绍的中学却能一直坚持规范教学, 扎扎实实,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家课程标准, 把每一个教育小事做细, 把每一个教育细节做好, 让一所生源一般、硬件不好、师资不强的农村中学异军突起, 在全市拔得头筹, 创造了“后六奇迹”。而这奇迹的创造正是得益于他们注重做好教学常规的细节管理!
早读, 后六中学的早读“要求必须细化为一个个句子、一个个单词,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落实, 有检查。”晨读学生不但知道“读什么”、而且明确读的要求和目标, 并且有检查制度作保证。就是这么个小小的教学环节, 后六中学就做得如此具体, 如此细致, 如此的实在。有多少学校的早读不是大放羊而是这样上的呢?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后六中学的课是怎样上的呢?“关键不是谁来上课, 而是课该怎么上, 也就是准确把握课堂的定位。”他们把教学难度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划分, 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7”, 瞄准的主要对象是中下等学生, 甚至最后几名学生。在胡建军校长看来, 课堂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 就是要注重课堂效益, 而不是搞什么教育创新, 也没有什么教育的“重大发明”, 并不像我们许多名校那样, 今天出个这模式, 明天又出个那模式, 不断“创新”。
作业, 后六中学的学生的作业一定很多吧?恰恰相反, 后六中学学生的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 而且有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协调安排, 保证各学科之间作业量的均衡, 保证教师及时批阅, 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如何保证作业的“质”?在后六中学, 教师备课有一个显著特点, 不仅仅是备教学内容, 更要将一半的重心放在备作业上面, 必须做到“少而精”。量的控制为教师的精心批阅提供了可能。而我们好多学校教师, 却只管布置不管批改。与此相反, 后六中学的作业不但批改, 而且教师要给予评析, 学生再进行反思, 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有了量的控制, 有了质的保证, 再加上“评析反思”式的批阅作保障, 焉有作业质量不高效果不好之理?
后六中学大概挤掉副科上主科吧?这可是好多学校的成功秘诀呢!与此相反的是后六中学不但副科不削弱, 反而还加强, 叫做“副强化”。在他们看来, 副科不认真上, 课堂教学松懈, 是一种破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开不全课程就是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 就是对下一代人的不负责任, 就是一种犯罪。副科不仅要开齐开足, 还要保证质量。
后六中学胡建军校长认为, “管理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竞争的优势归根到底是管理的优势, 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管理的精细化来体现出来的。一心渴望奇迹, 追求奇迹, 奇迹却无影无踪;甘于平淡, 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 奇迹却不期而至。”后六中学没搞什么教育创新, 也没有什么重大发明, 只是“把常规做好, 把细节抓严, 把过程抓实”。这就是他们创造奇迹的法宝!胡校长的感悟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细节体现在特色管理工作之中
择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长期存在, 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但究其原因, 多半是想择学校名气、择校园环境、择名师、择孩子的同伴……如此一来, 对于普通学校而言, 如何办好不选择学生的教育成为管理者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譬如, 书中介绍的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 10年前还是一所仅有180多人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 10年后却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一所名校, 成为全国平民教育的楷模, 似磁石一般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所有这些都是源于王淑清校长对于学校特色的细节管理!
首先, 王校长将自信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由于巨山小学90%的孩子是进京务工子女, 他们都带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她就结合孩子们能掌握的家乡特色工艺, 开设了山西的剪纸、山东的布艺 (布老虎) 、苏州的刺绣、广西黎族的竹竿舞等特色课程, 让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特长中树立起了自信。在老师们的赏识和鼓励下, 孩子们换了一种心情, 喜欢上了学校, 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 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其次, 王校长注重将德育渗透到每个教育行为之中。思想高度决定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为此王淑清校长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五颗种子:第一颗是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爱国种子;第二颗是长大后当一名共产党员的爱党种子;第三颗是勤劳勇敢的爱民种子;第四颗是爱生活的种子;最后一颗是爱学习的种子。这五颗种子培养起了孩子们的做人与做事能力, 让优秀的内在品质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
细节是一种手段, 成功是结果。正是由于王淑清校长抓住了特色办学的细节管理, 才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生存下来, 并不断壮大起来。王淑清校长也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15名代表之一, 站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教育发展彩车上, 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这奇迹的背后, 正是缘于王校长能针对自己学校的特殊校情, 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全国的四面八方, 且大多都是打工者的子女, 他们的生活习惯千差万别, 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于是确立了“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的特色办学理念, 让师生们带着“我能行”的自信与快乐, 用“严肃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环节, 严格的工作标准”, 将光荣与责任化成每天的行动, 创造了平民教育的奇迹!
因此, 作为校长就应当认真研究自己的学校, 研究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研究学校在区域性教育中的位置及学校的发展历史, 尤其是要研究自己学校现在面对的问题、困难、积淀下来的优势, 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对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要真诚地欣赏、鼓励每位教师、每个孩子,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创造自己的一份份独特的优秀, 这样学校才会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细节体现在自我管理工作之中
校长是师者之师。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校长必须具备教师所具备的一切素质, 一校之长应该是师者之师。”因此, 一位好校长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 做到“正人先正己”, 修炼魅力, 树立威信。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以自身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崇高而独特的人格魅力, 激发起人大附中所有人的教育激情, 激活了学校的每个细胞, 构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缔造了传奇。
刘彭芝校长认为, 一名好校长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欲则刚”。要无私欲, 无邪念,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责在人先, 利在人后, 这样才能立世有威信, 改革有底气, 才能团结人, 有感召力。二是“有容乃大”。要有大气量, 宽心胸, 要记人之功, 容人之过, 这样才能团结各种性格的人才, 调动和发挥好所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带着爱心工作。要热爱你的集体, 热爱你的同事, 要把与同志们共事当做一种缘分, 当做一种至高的乐趣, 要敢于并善于为职工排忧解难, 为职工谋福利求实惠。四是带着激情工作。要有干事的冲动, 成功的渴望, 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校长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师, 教师的激情可感染学生, 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汇在一起, 校园才能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 学校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校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细节, 是每一位校长在领导和管理学校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目标之一, 一所学校办得如何, 能否成为一流的学校, 不仅取决于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个结果所显示出来的校长的人格魅力。因此, 成功校长的人格魅力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所谓的“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读路遥《人生》有感 篇10
跟马云不同的是,我读这本书时,已经快24岁了。
很巧,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一样的年龄。
昨天花了一个下午就把它看完,不知道《人生》会不会改变我的人生,但我透过这边书看到了绝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
如果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也会成为“高加林”。面对同样的选择题时,我可能会选择跟他一样的答案。
书中,当高加林每次面对人生的最大抉择时,他无疑选择了对自己未来看似“最优”选项。无论是落魄时接受刘巧珍的爱意,亦或是人生得意时,想跟黄亚萍一起到大城市“见识眼界,一展宏图”。
作为高加林,从自身的角度上看,那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这样的选择,真的是最优解吗?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上看,一个产品决策,从来就没有什么最优解。可以通过SWOT模型分析,得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解法。
那么对于高加林的人生,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解法呢?
高加林出身于“贫农”,但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只能下地干活的命运,成为了县城的通讯员。人帅肯吃苦有毅力有文采,打篮球也厉害,还善谈国际时事,连村里大队书记高明楼都忌惮他。这是高加林的“S”(优势)。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虽然他很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但自己所处的阶层,极大地限制了高加林本人的发展。这是高加林的“W”(劣势)。
高加林遇到了两个都喜欢他,而他自己也都很喜欢的女生。无论最后能跟哪一个女生走到一起,最后都会改变自己出生“贫农”的身份。这是高加林的“O”(机会)。
高加林能当上通讯员是马占胜“走后门”给他安排的。万一将来“走后门”东窗事发,对自己将会是致命的打击。这是高加林的“T”(威胁)。
综合SWOT四个因素,比较合适高加林的人生解法应该是:继续做好一名通讯员,选择他爱和爱他的刘巧珍,并把她接到县城里一起生活。
而黄亚萍,本质上跟高加林的人生际遇、家庭条件相差太大了。他们两个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有话题有感情,能成为知己,并不适合走在一起。
以上是我觉得对高加林的人生,一个比较合适的解法。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对高加林来说,当人生的机会来临时,他都能很好地把握住机会。但可惜的是,最后打算跟黄亚萍一起去大城市发展,反而“腰斩”了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决定显得太过于激进和冒险了,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但另外一方面无法改变的是,高加林的想法始终是拥抱更广阔的城市天地,这导致了他最后只能重回乡村教书。
路遥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写到这不是结局。
也许高加林后来在乡村教书时,遇到了跟他一样处境的人,比如刘巧珍的妹妹――同样是无法上大学只能在家乡继续教书,同样向现实屈服的读书人。
两个年轻人因为类似的人生际遇,惺惺相惜,最终走到一起,并“催生”了更多的农村子弟向往城更广阔的天地。
读《人生哲理》有感 篇11
一开始看,觉得还行的,看到中间,觉得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出名了,断然也卖不出去的书。
但是看完以后呢,觉得也还不错,对于但是看完以后呢,觉得也还不错,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人,刘同所写的那些,我懒得去翻看书,但是还能记得几个吧,小白,这个很厉害的人,本来过着大学结束后就和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的日子,却突然听到分手的消息,本来因为女友只是暂时的置气,固执的等着她回来的他,终究是等到她和她新男友出国的消息,他说他真的走了,一字一顿,我可以想象吧。路上遇到的人,刘同所写的那些,我懒得去翻看书,但是还能记得几个吧,小白,这个很厉害的人,本来过着大学结束后就和青梅竹马的恋人结婚的日子,却突然听到分手的消息,本来因为女友只是暂时的置气,固执的等着她回来的他,终究是等到她和她新男友出国的消息,他说他真的走了,一字一顿,我可以想象吧。
还有儿时的玩伴,得了重病,再也不能够上学了,作者的逃避,谁也不能说错,毕竟当时他还小,毕竟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也不是我们所做的就一定是对的,只是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未来罢了。
还有很多很多的吧,关于他那些同学,工作上的同事,儿时的亲戚,什么小曦,娘娘,福田的。其实都是作者记忆中那些已经腐烂成养分滋养着他整个人之前人生的东西吧。
是属于他的,我们本没什么必要看,没必要了解,也没必要接受那些理论观点,只是人都喜欢代入吧,因此文字所衍生的情绪,左右着如同梦境的当时我们——看书的时候。
看别人的东西,就像路边的风景,喜欢就逗留会儿多看看,但是不可能就此不前,不想喜欢的,你也已经看到了一部分。
这本书,我也翻不出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吧,就随便聊聊,一个人的这本书,我也翻不出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吧,就随便聊聊,一个人的故事罢了,看看就好了,想想我们身边都是故事,我们身边都是精彩,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是我们并不出名,并没人愿意去倾听罢了。罢了,看看就好了,想想我们身边都是故事,我们身边都是精彩,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是我们并不出名,并没人愿意去倾听罢了。
关于人生,关于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种种哲学玄学不科学的东西,我也不想多想了,虽然有趣,但是精神病多是这样造就的,神经病也是离它不远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由,人人生而不同,人人同而不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树叶却总是没有完全的相同。,关于种种哲学玄学不科学的东西,我也不想多想了,虽然有趣,但是精神病多是这样造就的,神经病也是离它不远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关于人生,关于幸福,关于种种哲学玄学不科学的东西,我也不想多想了,虽然有趣,但是精神病多是这样造就的,神经病也是离它不远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由,人人生而不同,人人同而不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树叶却总是没有完全的相同。方式,生活理由,人人生而不同,人人同而不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树叶却总是没有完全的相同。
读《极限人生》有感 篇12
作为一本长达三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所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文字的优美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它所展现的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勇干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它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对我来说,在我面临疾病的折磨和学习的种种困难时,它就像我的朋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使我战胜了病痛及学习的困难。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五年级时,我不幸得了一场重病,不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不能与同学一起学习了。为此,我落下了好多课,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我感到非常痛苦和迷惘。正当我感到孤独绝望的时候,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一天,同学和老师到医院来看望我,给我带来一本书,这就是朱彦夫的《极限人生》。实话实说吧,我是流着泪读完它的。
读“人生”有感 篇13
《人生》中开篇引用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那何为人生?人生像一盘棋,如影如幻,落子无悔,所以每落一子都要慎重,路遥在书中用高加林的故事映出了人生面临选择时不谨慎所承担的一切,也引导许许多多人生面临选择的年轻人。
主人公高加林他勤奋努力,有过人的才华,但他骄傲、虚荣、贪心,所有的想法与作为都不考虑现实的问题,再加上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意志,所以生活把他的幻想变成了真正的现实,短短的几年里人生起起伏伏,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去面对事实,想逃避却又逃不了,转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最初起点的黄土地。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也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在现实中有求而得不到的时候,就需要找到自己定位,而不是选择逃避现实。
《人生》中,路遥不仅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提醒人们“本心”的重要性,凡事留有本心,有本心的指引才会在选择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主人公高加林自始至终都不清楚自己的本心和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婚姻、事业,错过了太多太多,从而悔恨而终。其实高加林前前后后的身影,是多少人并不陌生的,又是多少人悔恨当初的。可落子无悔,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此后跟随本心,选择从心。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推荐阅读:
良好的习惯造就成功的人生08-31
坚持造就成功09-11
环境造就人生07-05
创业必读:细节造就成功08-26
目标造就成功的故事06-16
孤独造就成功的事例11-17
苦难造就人生作文通用10-18
执着造就成功作文800字12-17
培训能造就所有的成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