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共10篇)
时代造就 篇1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 认真探究,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 认为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 没有反驳能力, 不敢提出问题, 不能提出问题。但新课程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在化学教学中, 怎样培养当代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让问题意识走进化学课堂教学
(1) 在教材内容上精心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遇到一些教材上的难点时会感到焦虑不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中要善于在教材内容上精心设置问题,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如在讲Fe (OH) 2的制备实验时, 由于Fe (OH) 2易迅速被氧气氧化成Fe (OH) 3而不容易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想办法使生成的Fe (OH) 2的氧化速率减小?结果学生能想出很多合理的方法, 如可以在盛放Fe SO4溶液的试管中加植物油或苯等, 使Fe SO4溶液与空气隔绝, 然后用长胶头滴管吸取煮沸冷却后的Na OH溶液与Fe SO4溶液充分接触, 这样就能减慢Fe (OH) 2的氧化速率, 或用以铁为阳极电解Na OH溶液的方法来制备Fe (OH) 2等。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设想进行验证, 从而达到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教材内容灵活设置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能够环绕此化学问题积极主动思考, 学会充分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实验, 在实验演示过程中能及时提出问题, 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同学间互相讨论, 做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这样,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老师精心设计实验, 然后通过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自然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的乐趣。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 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接着, 提问:钠与Cu SO4溶液、Fe Cl3溶液反应现象如何?在实验演示前, 一个学生提出是不是置换出Cu或Fe?在进行实验时, 我们看到, 除金属钠与水反应出现“浮”“熔”“游”的实验现象外, 没有发现Cu或Fe的产生, 产生的沉淀分别是蓝色Cu (OH) 2和红褐色Fe (OH) 3。原来, 钠与盐溶液反应时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 OH, 然后生成的Na OH再与盐反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如果能促进学生进行质疑,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化学规律理解透彻并记得比较牢固,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致。
(3) 从化学概念的探究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化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化学概念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化学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在高三复习基本概念时, 可以联系实验进行教学, 如让学生思考一道高考化学试题:“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 套住气球后加热试管,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冷却后恢复红色。”该题设问原溶液可能是何种溶液。这个试题, 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联系高中化学内容, 有些学生得出该溶液是NH3·H2O的酚酞溶液, NH3·H2O是可溶性弱碱, 可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加热时NH3·H2O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NH3进入气球, 溶液颜色变浅;冷却后, 气球里的NH3重新与水化合生成NH3·H2O, 使溶液恢复红色。也有的同学提出, 可能是溶有二氧化碳的石蕊溶液吗?这种溶液由于碳酸的存在, 确实呈现红色;加热后, 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但是, 此时出现的现象变化不是红色变浅, 而是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与题设条件不符, 因而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学生为何出现这种想法呢?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够透彻, 没有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启发我们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 可以通过实验将化学基本概念讲透, 使学生深入理解。
二、让问题意识走向课外
(1) 日常生活中化学问题随处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处处充满着化学问题。在教学中, 可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去寻找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有些学生问:食品包装袋里的抗氧化剂是铁粉,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铁粉是常用的抗氧化剂, 俗称“双吸剂”, 铁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和氧气防止食品被氧化。生活中有价值的化学问题, 学生会不断发现并进行探究。让学生把化学知识带进生活中, 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这样也就不由自主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结合化学教学, 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现代生活丰富多彩, 但对这多彩生活司空见惯的学生也有一些, 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要带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在学习乙炔的制取时, 从新闻事件引入:2009年12月15日凌晨3点, 杭州钱塘江边一辆拖挂车变“火车”, 20吨电石在雨中熊熊燃烧。电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遇水反而越烧越厉害?原来, 电石的主要成分是Ca C2, Ca C2+2H2O=C2H2↑+Ca (OH) 2。此反应相当剧烈。在化学教学中, 要将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带入化学教学课堂,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由此引出化学新知识, 使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慢慢地, 学生就会养成在课外的学习中、现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
学问学问, 要学就要问。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 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能问、会问、多问。只有这样, 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造就符合时代、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美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打开化学教学中的结[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6) .
[2]胡佳.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J], 2007 (4) .
时代造就 篇2
最美不过才华横溢烽烟战火的三国时期,你破荆江,下江陵,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你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政家之道哪里比不上“亲贤臣,远小人”的用才建议?你是如此地别具风华,满腹经纶,可又为何不被人称赞?最美不过心系天下三国时期,敢问谁不愿称王?于是那些人便为了自身利益,隐藏起事实的真相,不惜将一切作为代价。
而你,为了苍生和乐,大胆地向他们宣战,当你挥起沉重而锋利的战刀时,你还未发现,你被就此定下了恶毒的诅咒――你被称为杀害“忠良”之人,被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辈,你未曾想过自己为天下黎民百姓而举起的利刃反而刺伤了自己,你落寞在滚滚风尘之中,看着丹心照汗青的他们。回望《三国演义》中的你,你是有那么多的美丽,那么多的闪光点,而人们根本看不清你的脸,那些美丽因他们的无知和不解而被封印在风尘中。
楼市“黑手”造就“喊价时代” 篇3
"炒房,是深圳房价暴涨的罪魁祸首。5月深圳楼市均价飙到14322元,这一浪不是几个炒家就能掀起来的,前提是'基本面'的形成。"
林健(化名)是深圳某地产公司总经理助理。大多数地产公司面对目前楼市中种种非理性行为,都以"话题过于敏感"为由缄口无言。而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林健所指的"基本面"有三条,那就是全国性的流通性过剩、民间游资投资领域的局限以及土地供应的紧缺。"基本面形成了,炒房就有了基础,就有了接盘的人。"
但在林健看来,尽管深圳楼市挤满了炒房客,但他们并不是爆炒楼价的中坚力量,深圳楼市其实背后另有"黑手"。
到底谁在兴风作浪?且听林健一一道来。
二级市场:谁不捂盘谁傻瓜
我们是地产顾问公司,代理新盘销售,服务开发商。我们只做二级市场,占有的市场份额在深圳排行第三。
开发商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比如开盘时间,不是我们所想的及早开盘,相反他能拖就拖,而且设定的价格标杆不断提高。我们是希望市场平稳的,这样对大家的长久发展更有利,但问题在于,在深圳接单新盘越来越难,项目越来越少,因为政府的土地供应量少了。明摆着无盘可接,我们肯定更要和开发商"统一战线",实现利益最大化。
就具体操作而言,一般不会明显违规,都是在政府规定的框架里做。代理公司是拿开发商佣金的,必然动用各种操盘手法尽量满足开发商的要求,动足脑筋帮开发商实现最大价值。这考验我们的专业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倒也不能怪一些代理公司动用变相发筹、VIP贵宾卡这些方式来测试客户心理价位。
有时我们感到开盘价格已经很高了,但投资客根本不在乎,只要能买到房,根本不关心单价。这个状况我们也担心,可我们难道去说服开发商降低开盘价吗?没有道理啊!
去年我们代理一个楼盘,开价每平方米12000元,当时已经是片区里最高了,可是今天,这个楼盘的后期单价已经升至22000元!现在的房产市场,你不要指望开发商自觉理性,他如果理性,楼盘一天就卖光了,楼市的主导权现在不在政府和开发商手里,深圳楼市飙升,完全是因为大量涌入市场的非理性资金。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香港,深圳南山、福田、罗湖这三个口岸区,除了罗湖,都已经上涨了100%,基本都是港人投资。深圳关外主要是温州投资客,关内主要是本地购买力。我们统计过,在关外,自住与投资的比例是5比5,而到了关内尤其是一些小户型,投资比例高达90%。房价怎么会不涨?开发商只是顺应市场的这种趋势。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是被动,无奈的,我们不希望暴涨,但市场接受这个价格,我们也只能定这个价格。
投机客的钱从哪里来的,一部分是外地涌入的,一部分是本地前几年买了房,现在尝到甜头又用赚到的钱滚动投资的。
楼市热到这个程度,开发商定价早就不考虑成本了,而是互相攀比,完全是"喊价时代":你楼盘单价8000元,他就开1万元,别的楼盘一看就开1.2万元。市场找不到什么规律和道理,充满非理性因素。
这真是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完全演变成胆量的较量。谁博弈到最后,赢了就赚大钱,现在是能搏多高就搏多高。
我们代理公司也面临这种竞争,你代理的价格比别人低,就说明你比别人差,就抢不到生意了。市场现在买涨不买跌,一涨就有更多人涌入,既然买房子的不考虑价格,我就大胆给你定价格好了,反正你向银行贷款就是了。
其实,开发商自己也目瞪口呆,没想到房价会涨到1.4万元。他们也担心崩盘,但能赚的钱他没理由不赚。实际上,每平方米8000元开发商就能赚大钱了。
我认为,只要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人民币升值、深圳基建以及"大运会"这些利好消息依然存在,开发商的攀比心态、捂盘信心就不会消褪。
很多人怀疑开发商哪有这么多资金坚持捂盘,他们不要还利息吗?其实,由于房价暴涨,这些成本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不问别人借钱,都有人争着借给他。借款500万坚持捂盘,到时候可能就是赚5个亿啊!别墅单价既然能从5万元升到10万元,那干吗不捂着呢?谁不捂谁就是傻瓜。
三级市场:左手捂右手
深圳楼市的关键问题在三级市场,现在深圳有银行曝出数据,单月放贷业务达到1万笔,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涉及上百亿资金啊!
我认为三级市场的炒家在利用银行放贷"左手捂右手"。实际上,深圳现在的炒房客有相当一批都是中介公司培养起来的,中介公司在楼市里火上浇油。去年10月深圳民间发起"不买房运动",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楼市交易惨淡,一些中介门店甚至关闭。有些中介就联合专家炒作地荒论、深港房价一体化论,人为制造非理性的供需紧张局面。这些概念也许都是对的,但那是未来遥远的事啊,他们强化这些概念,最终激起人们对房价未来走向的恐慌,导致置业提前和投资行为的集中爆发。
中介公司是"信心供应商",他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培育炒家的:一方面组织员工不断给房主打电话传递房价上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对有置业欲望的人"分析",买下来就能赚多少差价。一个炒家形成不了气候,中介培育出一批炒家,对市场的影响就显现了。你想想深圳现在600多家中介地铺,1万多地产经纪人,深圳这么高的商务成本,一个中介公司要有多少炒家养着?
刚成交了一套房子,還没拿到钥匙呢,中介公司就跟你说有人愿意多出10万元、15万元来买。这种情况下,业主就算本来置业是准备自己住的,也不自觉地被裹进楼市,变成投机者了。
你刚卖,他就跟你说要不要再买?我手上还有几套房子,你不是已经赚了十几万嘛,你把这十几万再投进去,加上银行按揭,本来你10万元只能买30万元的房子,现在你有20多万元了,可以买60万元的房子。
中介的分析似乎看不出什么破绽。但实际上,买来卖去都是中介左手倒右手,你买的房子其实是中介刚让人抛的,你加价买去了,我再让你加价抛售,然后我中介再让另外的炒家高价接盘。
中介公司"空手套白狼"赚取佣金,好像传销一样,房价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一轮轮抬高,倒霉的还是最终的置业人。三级市场这种行为拔升了房子的商品属性,忽略了使用属性,这样一来房子就完全成了投机品。
这种做法最后肯定是崩盘,但什么时候崩,我个人认为,要看深圳基建情况与人民币升值速度。
赚取佣金实际并不是中介公司盈利的大头,有些中介公司和地产公司联合起来捂盘,那才赚得多呢!深圳一个中介老板一下子买下整层房产,然后分散到各个门店,用自己的销售网络把这些房子炒出去,每平方米起码能赚两三千元。
你说捂盘,业务员哪里有这个能力?一般都是地产商与中介联合。所以有的新盘刚开盘就告罄,然后中介举着牌子卖新盘。甚至有些楼盘还没开盘就被中介公司买走了,尾盘也是这些中介在收,有时候捂在手上一个月就有30%的利润,中介再用自己网络的炒家内部去炒,不断赚取差价和佣金。
私募:超级庄家现身
中介公司左手捂右手的做法,比起插足三级市场的私募来就差远了。一个人炒房不能形成规模,我联合成百上千人,一下子就可以汇集到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来撬动楼价。据我所知,有一个楼盘刚开盘,就有投资客说我包你几层,一下子甩出6000万元。他甚至根本不去看看房子。这实际上就相当于股市里的坐庄和控盘。
我知道的一个最大的私募,手里控制着1000多套房子,超过10亿元,都是一些中小户型,南山片区基本都被他们控制,只要有人卖房,他全接下来,几乎不管你开多少价钱。你敢开价,他就敢接,目的就是让业主不敢卖,因为你一卖,过两个月就会涨10万元,业主肯定不敢卖了,即便卖也会反悔。开价每平方米1.2万元,一旦有人来买,就改口要1.3万元,自住型的买家自然不买了。只要没人买,庄家就把你的房子以定金的形式控制在他手里,或者告诉你有人会出更高价格,让你等着,由此造成市场上房源短缺的假象。
私募主要集中在福田、南山,我们看入住率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入住率可不能透露给你,否则上面会来查。
控制了大量房源后,庄家不管有没有人接盘,每个月单价都会涨500元或1000元,反正我往上涨,没人成交他就自己制造成交,左手倒右手,拔高整体房价。一旦有人接盘,庄家就把手上房源成功抛售。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市场上流动筹码绝对集中。我想,现在的业主没几个人敢卖,一般手上也就一套房子了,真正有几套房的,相信春节前早就卖光了,私募春节前接盘,春节后就形成垄断了,市场上少了流动筹码,它的搜集过程也就完成了。庄家如此控制着市场,3个月里,它只要卖出去一套,就赚到了,最少每平方米赚1000元。
还有一些投资专家组织所谓的"客户会",告诉客户,什么楼盘你大胆买。其实很可能他已经控制了这个楼盘的筹码,你去买,卖主就会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卖,他回答不卖,这样房价不涨可能吗?很容易就拔高了。
楼市里也出现了"股评家现象",他们不断打电话给你,告诉你这一个片要涨到多少,弄得你不想抬价都不可能。这些所谓的专家都有曝光机会,有一定公信力,他们前几年就囤积了房子,为的就是制造高点成功抛售。
我知道一个炒家,2004年在某花园买了10套房子,当时均价4500元,现在他1.2万元抛售,还有人去接盘。这完全是炒楼,所有的买家、卖家、高价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你可能奇怪,他哪来这么多资金?坐庄肯定不是他一个人,房子可以按揭,以5万元定金控制1套房子计算,在深圳5个亿就可以控制1万套房子,这是很恐怖的,今年上半年房产全部成交才1万套。
从我们这里掌握的数据,春节后,二手房市场虽然成交金额在扩大,但转手率并不高。庄家并不愿意频繁换手,那只会造成手续费亏损。其实,庄家控盘都是通过心理预期来影响买卖双方,并不是实际的成交。
制造房源紧缺的假象成功抬高房价后,庄家不管什么时候抛售都是赚的。我觉得他就是在等政府打压,一打压他就抛。因为到时可能跌幅很大,只有暴跌才能找到接盘的人,而庄家即使楼价暴跌了,还是能赚得数不动钱。比如房价从1.8万元跌到1.2万元,你当然会接盘,甚至他以所谓专家身份建议你来接盘。其实,庄家的成本可能只有6000元。
我一直奇怪:银行为什么现在还在放贷?我认为今年超过1万元单价买进房产都有风险。很多物业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了。炒家把风险都转移给了今年接盘的人和银行。
一级市场:高价拍地是导火索
很多人都奇怪深圳的房价怎么在去年年底一下子爆发。炒家没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导火索是一级市场的两次高价拍地。
一块地皮是今年年初金地集团在龙华以高出第二名2亿元的价格拿到的,在这之前,天建地产去年9月在宝安区以差不多9000元单价的高价拍得了一块地皮。
目前看来,这两家公司当初的决断是对的,现在宝安中心区的二手房单价都从七八千元涨到了近2万元。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对于这两次拍地的高价都不能理解,两家公司都是国资委控股的,在这之前,宝安的土地价格也就是每平方米三四千元,这说明,国字号背景企业敢这样做,是看到了深港一体化可能带来房价上涨。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时这两块地皮,民企连举牌的勇气都没有,这样大家都猜测肯定有政府的原因,让这两家公司看到了基本面的向好。
市场一下子有了信心,这就是导火索,宝安当时房屋均价七八千元,但是天建一拍地,年底周边新盘就冲万了,时至今日,新盘都已经1.5万元了。
你想宝安关外都已经破万了,关内福田没有理由不上2万元单价吧。我们当时在福田代理销售一家楼盘,这个项目运作5年了,单价成本大概6000多元,我们去年3月份定下来的预售价是7800元。但是10月开盘前,天建高价拍地信号发出来了,宝安地皮价都9000了,我福田难道比宝安的地皮价还要便宜?于是马上把盘价定在11000元,此后就一路上扬。
整个楼盘1000套单位,开盘后每个月销售量递增20%,价格递增10%。这是营销策略,后期销售必须要比前期贵,否则要么说你楼盘定价过高,要么说你楼盘差,只有加价才会有人投资。
印象中最好賣的就是两个时候:一次是宝安拍地,一周我们加价5%,第二次是春节后,附近一个楼盘开盘价1.5万元,它是期房,我们是现房,没理由比它低,因此一下子从1.3万元提到1.45万元。
提价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动,整个福田当时待售楼盘不超过3个,每周我们这里都有上百人来咨询。我们并没有捂盘或者炒作,开发商也是顺应市场提价赚钱。
当时这些房子没有一下子被人买走,是因为去年9月前还没有私募在三级市场兴风作浪,而且1万多元的单价,当时大家都觉得很高了。但是春节后私募介入了,它们胆量很大,很多小户型开盘就被它买光了。龙岗中心城一开盘300套卖光,就看到了私募的影子。
高价拿地,受益的是整个片区的开发商。都是国字号背景的开发公司拿到地皮,民企不会去拍,它们只是跟风涨价而已。
龙岗中心城的导火索是"大运会","大运会"在龙岗举办的消息一宣布,第二天房价立马涨1000元。龙岗后来卖到12000元,我们提到15000元也不贵啊。半年后,我们这个楼盘只剩下最后一套了。这套尾盘在顶楼,我们原先没想到能卖出去。附近一个新盘定价22000元,我们当初开盘是11000元,就给尾盘定价19900元,也算给先期业主一个安慰,意思是你的楼升值了,尾盘都这么高。
整个销售过程中,这套房子先后有两个人付了定金,但是犹豫再三还是舍弃定金不要了,一次是单价15500元的时候,一次是单价17500元的时候。没想到最后到了19900元这么疯高的价格,上周居然有人接盘了,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
你定了这个价格,又不能不卖给她。她纯粹就是投资的,附近楼盘开盘价22000元,她认为这套房子肯定还要涨。
时代造就 篇4
(一)时代背景
《红与黑》的出版时间是在七月革命之后,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制度在法国已经得到确立。作者的成书时间是1828—1829年,这时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反抗。
从大的世界环境来说,距这个时期大约50年,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统治法国的君主制崩塌,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也随之被推翻。紧接着,就是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反复、激烈的斗争,一直持续了40年之久,其间历经了国内战争、拿破仑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1814年,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阶级重新恢复统治权。但此时的法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主义已经被革命彻底推翻,君主专制也被彻底废止。以前教会所拥有的土地全都被卖给了成千上万的自由农民。1814—1830年间,王室中的反动贵族企图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恰恰相反,资产阶级却想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由此,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重矛盾。所以,在这个时期,经济制度、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了双方矛盾的中心和焦点。
(二)社会阶级背景
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法国动荡的时期,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非常粗俗。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与他一样出人头地。他一开始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紧接着又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之后来到德拉穆尔府当秘书。但最后,由于他在教堂伤了雷纳尔太太,被判死刑,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1]于连的失败,是由那个时代与社会造成的,又是由他的复杂性格决定的,在那个黑暗的复辟时代,于连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2]他的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于连一生的悲惨遭遇,全面反映出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
二、于连的性格:虚伪与正直互补、自尊与自卑交融、反抗与妥协并存
于连性格的变化发展是在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府这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
第一、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是于连接受社会教育的开始。他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应聘条件之一很出人意料——要与主人同桌吃饭,这充分表现出于连傲慢的反抗精神与强烈的自尊心。于连的这种自尊心是由于出身卑微所引发的自卑感而产生的。他敢于公开顶撞市长的训斥。小说中的一个片段很好地表现出了于连强烈的自尊心。于连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晚上在后院乘凉,于连不小心触碰到了德•瑞那夫人的手,德•瑞那夫人由于害怕而缩回手。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执拗地认为自己一定要握住这只手。于是,第二天晚上他便借机偷偷握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这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尽管市德•瑞那夫人是爱慕英雄的典型,她代表了力的热情。于连的爱情唤起了她的热情,于连的才能和英雄性格让她沉迷。她坚信,于连必定能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司汤达作品中的这种“英雄”人物都富有双重性格,他们虽然为反动势力效劳,却又追求真理。他们正直善良,却不得已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这些主人公的奋斗与反抗,都以失败而收场。这是作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特殊写法,体现了作家藐视权贵、鄙夷神灵、重视人格、反对等级制度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把普通人“神化”,把失败者“英雄化”。
第二、贝尚松神学院是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有着坚硬高大的城墙。于连刚开始来这里,对那些门上面生锈的十字架、身披黑色道袍的教士感到恐惧不安,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碌碌无为的年轻人,与他们相比,于连时刻提醒勉励自己,坚信自己会迅速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连当上了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过:[3]“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在这里,于连忍辱负重,以沉默为武器去对付敌人,施展伪善的本领去反抗各种权贵。其实,于连根本就不信宗教,认为宗教是荒谬愚蠢的。但是他为了在神学院获得权势与地位,不得不隐藏起自己不信教的真实面目。所以由此看来,是专制伪善、阴森恐怖的神学院把于连培养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君子”[4],以前那个不甘屈服、勇于反抗的青年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腹阴谋论、甘愿与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第三、巴黎的木尔侯爵府是反动贵族的据点和“阴谋和伪善的中心”。玛特尔一直梦想当英雄,她爱于连,就是因为于连就是她心目中的英雄。于连心中所想、所做都是玛特尔不敢想、不敢做的,这就使于连在她心中被“英雄化”,陷入对于连无法自拔的崇拜感中。她爱于连,无关乎金钱、名誉、地位,就是纯粹地爱,由崇拜而生的爱。玛特尔和于连存在相似之处,他们都不甘心妥协屈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开始,于连并不爱玛特尔那清高的性格,但一想到她能帮助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便开始对玛特尔展开追求之势。玛特尔明知于连出身卑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便接受了这个平民的爱。
从开始到最后,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说他不奢望任何人的同情。入狱后,他深刻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在法庭上,于连的反抗精神得到了彻底爆发,他对贵族阶级进行了强烈谴责。于连在临死前的话表现了他不甘妥协屈服的英雄性格,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5]”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最终,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
摘要:司汤达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他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的典型性格。于连生活的典型环境包括时代环境与社会阶级环境。其中,社会阶级环境包含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这三个。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在这些环境中得到非常鲜明的塑造。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典型性格,典型环境
注释
1[1]耿文忠,对同一时代的不同解释——关于《红与黑》与《高老头》的一种比较。自贡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
2[2]于晓辉,世界名著《红与黑》于连形象塑造浅析。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
3[3]叶甫尼娜,评法国现代派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4]张中铎,探寻红与黑潜在的心里世界,济南大学学报,1996.
时代造就英雄作文 篇5
自从老师选上我参加“汉字英雄”大赛,我就经常做“汉字英雄”。我和姐姐一起参加比赛。妈妈做评委。初赛第一关。我抽到了“宣”字,哈哈!我的名字里就有这个字的同音字,我就先写了“璇”字,又写了“旋、漩、玄、u、萱、选轩等”,很快,我写满了十三宫,进入了车轮大战。再看看姐姐,她抽到了一个“作”字,姐姐写出了“佐、做、坐、座、撮……”等到最后一宫时,姐姐愁眉苦脸,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到,我心里暗暗想道,姐姐呀姐姐,你自己出的题你自己都想不到吗?评委(也就是我妈妈)读了一下四音并提示了姐姐一下:“想想常用字,你有两只手,一只右手,一只什么手?”姐姐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笑了,在最后一宫填上了一个秀气的字――“左”字!姐姐也通关了。
车轮大战开始了。进入第二关。题目是请写一个关于粮食的字。我先开始。我先写了一个“豆”字,大豆的豆。姐姐写了一个“米”字。我接着写了一个“粱”字,高梁的梁,高梁也是粮食。姐姐写了一个“馍”。“馍”是粮食吗?我问妈妈,妈妈点点头。我又写了一个面粉的“面”字。姐姐思索了一会儿,写了一个“糠”字。也说不准对不对,我们借助工具书和电脑知道了糠是稻、麦、谷的壳和皮。一般喂家畜用,也对。轮到我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我焦急万分,就要“米烧眉毛”了。突然急中生智,我写了一个“稻”字,姐姐又写了一个“谷”,我又接着写“麦”字。轮到姐姐开始发愁了。“五、四、三、二、一”评委喊道。姐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垂头丧气。评委宣布:“这局小葛赢!”哦!耶,我赢了!我笑着、跳跃着、欢呼着……
第二局姐姐赢,第三局我又赢,第四局……
假期的每天下午“汉字英雄”如期在我姥姥家举行着。
新时代造就的创富英雄 篇6
一、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演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的改革开放便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温州民营企业家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和壮大。三十年来,这个新生群体的形成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为初创阶段。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成千上万农民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跑供销,大批能人创办前店后坊的家庭工厂;涌现了大量的种植、养殖重点户、专业户;一些劳动能手转包粮田、山林、海涂,开展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个体运输、个体商贩也不断涌现。五金电器、纽扣批发、再生纺织、塑料编织、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蓬勃兴起。洗脚上岸的农民,成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能人大户。
第二阶段(1992~2001年),为成长阶段。一代伟人邓小平南巡以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胆子更大,发展的步子更快。家庭工业户大胆投资,批地兴业,并纷纷走向联合,组建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种粮大户办起了家庭农场,开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集约经营;私立学校、私立医院开始兴办;第三产业方兴未艾,规模不断扩大。广大的业主成长为懂经营、善管理的行家, 勇开拓、敢创新的闯将。
第三阶段(2002~2008年), 为提升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了人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 加快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步伐。已有3000多家民营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开展对外贸易;有的还走出国门, 投资兴业;有的与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一些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企业老板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勇于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中搏击的弄潮儿。
二、民营企业家的创富奥秘
温州民营企业家大多数出身寒微,除了洗脚上岸的农民,还有不少原为铁匠、木工、泥水工、裁缝等能工巧匠。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创富的欲望很强,财商很高。他们犹如“草根”,土生土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有土壤就发芽,一见阳光就灿烂。他们能够成为“草根英雄”,走向成功的创富奥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怕吃苦。上世纪70年代,温州资源贫乏,交通闭塞,人均不到半亩地,苦于难找谋生出路。当改革开放春风一吹来,广大农民如沐甘霖,欢腾雀跃。他们为了谋生,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几年的拼搏,他们有的回乡办厂创业,有的闯荡世界,在外兴办市场。正如媒体所称,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自己进料、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搬运,不知疲倦地工作,充满着创业的激情。他们不怕“心苦”,克服种种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员工的压力、同行竞争的压力,吃得常人不能吃的苦,成就着常人无法成就的事业。
(二)善捕商机。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的民营企业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连识字也不多。但他们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很少清规戒律。他们有着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业冲动,敢吃第一只螃蟹,想干就干,敢于人先。在他们当中,为温州创造了很多“全国之最”、“全省之最”。如在全国率先承包千亩荒山,转包百亩粮田,家庭工厂创设低压电器检测室,创办民营包机公司, 开辟全国最长的公路客运线路,兴办私立高中,等等。不仅如此,只要他们认为能赚钱、对社会有利的事,就不惜血本,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志在必胜。如一位个体医生研制101生发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被称为“东方魔水”,驰誉全球。一位民企老板被老外诉为侵犯知识产权,能勇于应诉,历时5年,最终打胜了这场国际官司,赢得了海外市场。
(三)巧用人才。在创业之初,多数民营企业家不懂技术,但他们不惜代价,巧借”脑袋”。乐清虹桥镇一家“泥腿子”办的缝纫机厂,曾濒临倒闭的境地,厂长从上海第一缝纫机厂请来2名退休师傅,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后来,他们陆续从上海、杭州等地请来了40多名退休师傅,依靠这些人才,改革了工艺流程,改进了工艺模具,使产品畅销海内外,还被评为“信得过产品”。柳市五金电器业的兴起,更是如此。民营企业家绞尽脑汁,做好用才文章:一是招贤纳士,重金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二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三是办起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技攻关。如今,在这里的1500多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一个三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浙南小镇,被命名为“中国电器之都”。
(四)勇于创新。“量体裁衣”、“足履匹配”,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家在创业实践中悟出来的道理。不断创新、系统创新,是民营企业家的自觉意识和看家本领。创业之初,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三缘(血缘、亲缘、地缘)式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很快意识到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马上开展了产权制度的创新,走上了联合、兼并、重组的发展道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旦他们有了足够的原始积累,便开始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并举的经营方式。当得知信息化的巨大好处,他们很快改变了单纯以供销员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的销售方式,走向了网络营销的新营销模式。正是由于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民营企业的活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局面。
三、民营企业家的财富品质
财富品质是从艰辛和坚毅中磨炼出来的。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宾馆,一看到温州人的身份证,房价就主动打对折。笔者曾有这样的经历,一次到某风景点正遇下班关门,一听说是温州人,便客气地重新开门让你游览。可以说,“温州人”已经成了一张金名片。而这种荣耀,主要是广大的温州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打磨出来的。
(一)以德为先。德为百行之首,万事之先,这是温州民营企业家的传统美德。在创业过程中,他们许多人将这种美德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论经商、办厂,他们老实做事,诚信经营,注重质量,及时供货,有着良好的信誉。毋庸讳言,在那商品短缺的年代,一些人曾一度有造假售假、以次充好等行为。但在教训面前很快醒悟过来,他们以德立身,视质量为生命,视诚信为根本,重塑了自己的形象。在各级政府“质量立市,信用温州”的引导和扶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以良好的商德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今,全市民营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2个、中国名牌产品32个,国家免检产品136个。还有2家民营企业荣获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全国质量管理奖。
(二)以人为本。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是成功企业的基本特征。民营企业家在激烈的竞争中领悟到,情商比智商、财商更重要,谁集聚的优秀人才最多,谁就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他们主动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把人才作为企业振兴之本。一是完善制度,使人才放心。民营企业建立了人事管理、员工行为管理、薪酬福利、劳资争议等方面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保障员工权益。二是提高待遇,使人才安心。实行绩效考核,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并使个人薪资随同企业效益增长而不断提高。三是以情感人,使人才开心。老板与员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以诚相待。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才水土和氛围,使人才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干得开心。因此,广大人才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温州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奇迹。如铜管件产品应用到捆绑式火箭,密封环产品应用到核潜艇,电气产品助推“神舟”载人航天飞行和“嫦娥一号”绕月成功,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以文为魂。从“草根”中崛起的民营企业家,虽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重视文化建设。他们深知,要将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使“小草”长成“大树”,必须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大多数员工的共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自觉开展形象包装,提出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等等。并加大资金投入,亲自抓起制度文化、质量文化、品牌文化的建设和提升。与此同时,他们带头学习,自觉“充电”,提高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据了解,全市民营企业家中,已获得中、高级工程师、经济师、经营师、会计师职称有几万人,有不少还获得博士、硕士头衔。企业文化成为灵魂,文化力成为经济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家的健康成长。
(四)以责为荣。创业之初,为了养家糊口;企业成长,为了带亲帮友;企业壮大,为了回报社会。这是民营企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共同感受。他们深知,自己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他们认为,创造财富是一种社会责任,使用财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保护环境,善待员工,乐做慈善,让财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他们自发成立民营企业扶贫济困总会,这在全国首创。他们富而好礼,关注民生,扶贫济困,捐助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像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捐资金额均在亿元以上。他们还积极参加国企改革、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发展当地经济,解决劳动就业,作出积极贡献。他们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荣,竭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今,已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奖”,登上“中国慈善家排行榜”。
四、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原因和未来展望
时势造英雄。“草根”出身的温州民营企业家,是新时代造就的精英。这支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重大成果。思索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在他们身上,除了雁山瓯水的孕育,崇尚永嘉学派“功利兼济”的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力量的源泉。
(一)正确的政策引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从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再到《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文件,突破了一个个固有禁区,为人们解除姓“社”姓“资”的疑虑,让广大人民群众放手大干,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消除了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家拓宽了广阔的创富天地。
(二)有力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先后四次修宪,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民心民意,从法律上保障了人们创业致富。《宪法》条文从个体经济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再到“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次次修宪,都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有了“铁靠山”,从而打消一切顾虑,放开手脚,大胆创造合法财富。
(三)领导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满腔热情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了人们创业极大的鼓舞。特别是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温州视察,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领导人中,有的称赞“温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民力量所在。”有的教导“你们不就是私人吗,干吗还要戴帽子,光着头多凉快。”有的题词勉励“振兴民族经济,创立国际品牌”。他们的教导和鼓励,成了民营企业家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各界的热情呵护。作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也引起了经济界、理论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像费孝通、杜润生、吴象、吴敬琏、刘国光、董辅、樊钢等著名学者,纷纷来到温州考察调研。他们作讲演,写文章,科学评价,大力倡导,在全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全国几乎所有的主流新闻媒体,都曾到过温州采访,报道民营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和创富经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都曾为温州现象作过专题报道;《解放日报》率先提出“温州模式”,盛赞 “家庭工业看浙南”,对民营企业家投身创业给予热情支持。
然而,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温州的民营企业家正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昔日“机会取胜”的时代已经终结,“战略制胜”已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展望民营企业家的未来,前景必将十分美好。
一有崇高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把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做久,振兴民族工业,报效国家。
二有远大的志向。立志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跨越,从国内名牌向国际名牌跨越,从利润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跨越。
三有灵活的战略。实施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和战略,以合作追求和谐共进,以竞争达到双方提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有宏伟的目标。走国际化道路,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敢与世界强企抗衡。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拥有国际品牌的国际跨国公司,必将在瓯江之畔崛起;一个个目光远大、心胸广阔的世界级优秀企业家,必将在雁荡山麓诞生。
坚持造就成功 篇7
我在2003年接了一个班,班里天天有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还隔三差五地流连于网吧。我决定以作业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净化班级风气,于是“今天的事情今天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口号应运而生。我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把过去在家中无法做到的事情,放学后留在学校里完成。这一做法打破了学生原来的生活节奏,为了取得大家的认同,我先向学生、家长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用什么方式做,取得大家的支持。为了真正使这种做法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不只是把学生留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仔细的检查,防止有些学生敷衍了事。针对一些原来就有拖拉、磨蹭习惯的学生,我逐个找他们谈心,帮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渐渐地,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生们开始认真对待作业了,拖拖拉拉的人也慢慢减少了,“在学校完成作业”变成班规执行起来了。
而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成为改变班级氛围契机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学生蒋书奇。他虽然聪明,但好动话多、怕麻烦、爱抱怨,上课爱做小动作、爱插嘴,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等。在提出留在学校做作业时,他是最反对的一个。他为什么要反对?用什么方法说服他?我在家访并与他小学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后,终于对他的成长环境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来自单亲家庭,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奶奶,家庭条件较差。他也有懂事的一面,每逢父亲加班,他就要负责做晚饭给奶奶吃,为了让奶奶早睡,晚上他从不看电视;每周三天他必须赶在下午四点半父亲上晚班之前回到家和父亲交班。显然,他不愿意留在学校做作业也是事出有因。于是,我为他单独开出了成长催化剂:第一,让学生们都能接纳他,让他在被认可中接纳集体;第二,让他担负起集体的责任,在工作中发挥他的长处;第三,发挥他的兴趣特长。
我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们介绍了他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奶奶的事迹,也表扬了他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下课抓紧做作业,课前能自觉预习等表现。同时,我主动把他的学习经验向全班推广,使他成为班中学习上能动脑筋、求上进的典型。在这些做法的影响下,学生们不再计较他过去的劣迹,他也开始变得自信、开朗了。
初一下半学期开始,他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进了年级前十名。我买了本英汉词典送给他作为奖励,同时帮他在学生中树立威信。通过中队选举,他当上了中队学习委员,这也促使他负起责任,更有爱心。当发现他特别喜欢数学时,我就引导他把解探究题、思考题当做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他每解出一道难题都会兴奋不已,享受着学习数学的愉悦。渐渐地,他成了数学教师指定的课代表,更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天才”。从数学开始,到电脑到物理再到化学,这些被某些学生视为畏途的学科,他却乐在其中。初三时,他代表我校参加上海市数学竞赛获二等奖,被推优进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宜川中学。
造就学生 成就自己 篇8
一、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把爱的天平倾斜于听话的学生,而给予个性较强、顶撞老师的学生的爱却显得十分吝啬。一班有个叫杜鹏的同学,聪明好学,但就是桀骜不驯,自以为是,常常让老师尴尬难耐,我曾与他谈话问为什么总是这样,他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当时我很失望,真想放弃,把他搁置到角落,但想想这与我们的教育原则是相违背的呀。我苦思冥想,寻找着好的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意外的收获。一天,在我布置完《岳阳楼记》的背诵任务后,同学们都为这晨读的旋律应和着,唯独杜鹏无所事事,我心想他又想耍小聪明,于是我抱着让他半为难半逞能的想法,请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刻背一遍。只见他不屑一顾地站起来竟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这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以“惊讶”的表情投以赞许的眼神,全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显然看见他既满足得意又不好意思的神态洋溢在脸上,微红着双颊略微低了低头。于是,我让他承担起检查其他同学的背诵任务,他愉快地接受了,并乐此不疲。从此,我不时地交给他一些任务,他都能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在课堂上不但不再顶撞给我出难题,而且成了老师和同学的有力助手。
每一个学生都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都希望被承认。作为教师不能抹杀他们的热情,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喜好,应该积极地去适应每一个学生,善于智慧地抓住机会,给学生“逞能”的舞台,是承认和肯定学生的有效手段。
二、沟通师生感情,叩开学生心扉
与学生沟通,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不仅要在教学上关心学生,而且在生活中也应时时沟通感情,叩开学生的心扉。唐宪成本是一名优秀生,可有一次竟连续两天没交作业,我让课代表请他到办公室来一趟,课代表竟被他骂了哭着回来。我一听就火了,于是亲自去请。在办公室,我先是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他竟一句话也不说。我一看不行,转而心平气和的对他说:“不做作业,也许有你的难处,如果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原谅你!”这时,他吞吞吐吐地对我诉说了原委,我才知道问题的严重。原来,前两天,他的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坏孩子给劫走了,又回想到以前受到的欺负,想不通,并不想上学了,要找那些人算帐,拼个你死我活,可是又怕父母伤心,所以,心里很矛盾,什么事都不想做。于是,我步步引导,详陈利害,耐心地和他攀谈了整整一节课。最后,他说:“老师,我现在心里轻松多了。”我意识到,学生也需要倾诉,如果给他机会,把内心的苦闷说出来,问题也就解决了。从那天起,他恢复了学习状态。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排忧解难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正象赵朴初所说:“历尽艰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三、教育的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人格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为做到这一点,我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转变角色,调整位置。有一次,赵幸章同学向我借十元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我把钱给他后叮嘱说,我会向你妈妈询问的,不许拿钱去干不好的事。后来,他还给我的钱全是一元的零票,说是自己把每天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的。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不想要这钱,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从此,他与我的关系更密切了,一下课,他就给我拿东西,跟着我转来转去。我意识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回应的也是尊重和信任。
细节造就好新闻 篇9
实践证明, 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 对于表现一个地方的风貌, 揭示事件的真相, 深化新闻的主题, 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新闻工作者既要胸怀全局, 思想有高度, 又必须从小处着眼, 从细节入手。
一般来说, 优秀新闻作品中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人民记者穆青采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 描写焦裕禄为止肝痛, 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通讯中, 作者写李月华深夜为病人看病时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 (被雪) 盖满, 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这些星星点点的细节描写成为整篇通讯的灵气所在, 它不但感动了无数人, 而且成为新闻人学习通讯写作的范本。可见, 新闻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自有其一般事实叙述所没有的传神威力。
那么, 具体来说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一、细节虽小, 却可以突出主题, 为主题服务。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 是新闻的“血肉”。好的新闻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 必然有精彩的细节。不会挖掘和捕捉细节, 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胡适先生说, 《史记》中“奴婢与牛马同栏”, 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 就是因为“奴婢与牛马同栏”这个细节,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中国长城铝业报刊发的《母爱无边——“耿妈妈”的爱心故事》一文, 讲述的是中铝河南分公司一名普通女工耿霞因长期资助、帮助他人孩子而被誉为“耿妈妈”的感人事迹。文章讲述耿霞情牵绿色军营、爱洒部队战士时写道:“每逢八一建军节, 她都带上六七百双自己亲手缝制的鞋垫以及篮球、象棋等文体用品, 把那份普通母亲的关爱送到远离家乡的兵娃娃手上。”讲述她经常义务献血、积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 文章写道:“体重仅有40多公斤的耿霞从1999年6月参加第一次义务献血开始, 至今已经无偿献血2400毫升, 所献血总量达到她体内全部血量的50%。”这些细节虽小, 但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为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细节虽小, 却颇富表现力, 可使新闻变得更有深度。
好的细节, 是滋养干涸土地的水分, 是散落的珍珠, 是彰显记者观察力和感悟力的重要标准, 是文章生动与否极为关键的一环。从广义上讲, 新闻作品的细节不仅仅指的是作品中人物、场景的细节描写, 它还应该包括能够揭示新闻主题的、看起来细小却耐人寻味的一些细节信息。通俗地讲, 就是新闻故事中一些细小的事件。但这些“细小的事件”往往能够以小见大, 揭示事物的本质, 给读者留下悠长的思考, 从而使作品本身变得有深度。人民日报记者曲昌荣采写的《青春在焊花中闪亮》一文, 报道了中国长城铝业公司产业工人杨红雷从一名普通焊工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 他苦练三项基本功:腕功、腿功和眼功。三伏天, 工作服湿透了, 拧出水来挂在风扇上, 匆匆换一件继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的技能迅速提高。”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正是因为有了工作服湿透拧出水来挂在风扇上换一件继续练这个细节描写, 一个刻苦锻炼技能的焊工形象就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细节描写, 这篇报道才显得富有表现力, 作品宣传的主题才变得生动、鲜活、厚重起来。
三、细节虽小, 却常包含大新闻。
巡检设备时开厂房照明灯, 在操作室时关掉厂房照明灯, 这是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氧化铝一厂六车间在节省电费开支上的一个新做法。中国长城铝业报通讯员抓住日常工作中的这一细小变化, 通过采访写出《六车间妙招巧省电》一文, 字数不多, 切入点很小, 却揭示了企业在深挖节能降耗潜力方面的有益实践, 反响良好。对于类似的经验性报道, 中国长城铝业报非常重视, 注重鼓励和培养通讯员在捕捉细小事情的新鲜经验上下工夫, 并开设了“降本增利全员行动”、“班组聚焦”等栏目, 刊发了《试剂瓶戴上了“安全帽”》、《垃圾里刨出的“金疙瘩”》等优秀新闻稿件, 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这充分说明, 新闻不但不应该忽视细节, 而且要努力捕捉和抓住细节, 写好细节, 使新闻稿件更加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从而立地生辉。
那么, 如何培养记者的“细节意识”, 使其更好地运用细节来表达新闻作品主题, 提高新闻稿件质量呢?实践告诉我们, 新闻要做“细”, 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采访要深。农业部原部长杜青林曾到河北沧州调研, 一个随行记者注意到了他与一位老农攀谈时的情景, 并就此写成新闻特写《农业部长和一位老农的对话》, 获得了省级新闻奖。采访不深入, 不可能写出这样生动的好稿子。二是眼光要准。一家媒体在报道一位产妇因误信庸医致死事件时, 直接提炼出事件主要原因作为标题——《两张旧板凳拼成“产床”》, 一句实话, 一针见血, 胜过大段空谈。三是落点要低。美联社记者曾经写过一条关于美国失业问题的新闻, 导语是这样写的:“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的前几个小时, 他的儿子普雷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取救济金。”这条新闻的核心是美国失业率创下新高, 但记者却选择了小里根领取失业救济金这个充满故事性的细节作为切入点, 使新闻有了不同凡响之处, 可读性强, 耐人寻味。
自主学习, 造就高效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命题,互评,提效
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以生为本”, 倡导把学习还给学生。在连续两年的高三教学中, 我越来越想要学生参与复习过程, 甚至让他们把握自己的复习过程,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及时弥补学科弱点, 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帮助自己弥补短板。因此, 我做出了一些尝试, 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来引领学生复习。
一、以学定教, 教师从学生有疑处引领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 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是一个导演, 决不是主角。”作为教师, 就应该发挥导演的作用, 使演员找到感觉, 突破自身的不足。
1.研读《考试说明》, 理解设题本质
专题教学之前, 引领学生研读《考试说明》, 解读考点, 借助样卷和我们手上的习题分析设题点是出自《考试说明》哪个要求, 应当从哪些方面给予回答才算是完整。在历次改卷过程中, 我们一定会发现学生经常答非所问, 并且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语文学科当中, 甚至在很多理科的考试中, 学生也经常会因为读题失误而导致答题失误, 这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明确考点所在, 也不清楚考题意图。针对这一问题, 以往大家都选择以练代讲, 相信题海战术终究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这种方法仅能治表, 学生即使从不断的练习中得出了答题思路, 对于为何这样作答依然是一知半解, 恍惚迷惑, 那么我只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而非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因此, 引领学生了解出题意图和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在研读《考试说明》与真题比较中让学生自己得出阅读或者写作的本质与方法, 这才是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情, 因材施教。于学生无疑处, 可以一带而过。针对学生有疑处, 重点引领, 实现突破。
2.利用错误答案, 引领学生解惑
在清楚考查意图之后, 学生对于怎么阅读、怎么写作其实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借助这个机会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答案, 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二、自主命题, 学生从出题者的角度战胜高考
研读《考试说明》不应该只满足于答题中, 更要让学生领会并且施行,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学生巩固阅读与写作本质的好时机, 对于学生战胜高考的信心方面, 更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以下是我提供给学生的出题方式。
1.文言文阅读化被动为主动
文言文阅读是一个特别需要学生基础和知识积累的模块, 如果学生在基础年段对文言文字词掌握不扎实, 对语言现象了解不清楚, 那么在高三年段想要谋取提升是较为困难的。一般教师的做法可能就是让学生重新积累文言文实词, 然后再通过大量练习提高阅读质量。但是在这个过程, 很容易消磨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甚至很多人视之如畏途, 在高考后祈祷再也不要见到文言文了, 这样的训练事实上就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败和无奈。
我尝试的办法是精选文言文段落进行练习。请学生每回在做题之后, 自己在文中选择两句他认为有可能会考到的句子, 然后说出理由, 如此一来, 其一, 学生会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句子进行翻译, 其二, 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对文言文语言现象的理解和对实词的积累, 事实上是一种激励学习。在难的文言文选段中, 即使他没能够将后面的题目做得很好, 至少也从自己选择的句子中获得了一些安慰, 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另外, 因为现在高考题当中大部分还是以考人物传记为主, 相对于散文而言, 人物传记比较有意思, 那么就该用好这个材料, 请同学们在阶段性作文当中尽力运用这一阶段所选取的文言文中的人物作为论据, 角度新颖的及时给予表扬, 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议论文中缺乏论据、说理单薄的情况。
2.现代文阅读命题提升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 无论是小说阅读、新闻还是人物传记, 了解考点过程, 其实就是在领悟如何读懂文章的过程。因此, 让学生出题, 不但能提高他们面对考试的信心, 更能使其在这一过程中领悟对文章阅读的方法, 对自己所出题目的不断否定, 就是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不断深入。
我选择少题精练。就一篇文章, 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按照考点命题, 并且给出答案, 然后我们可以针对学生所命题型及其答案进行对比分析, 共同找出最佳答案和最佳命题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领会文章不同的侧重点, 也减少他们在答题过程中丢三落四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 学生真正从这个过程中领会了阅读的方法, 我相信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自学一定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三、学生互评, 让提高潜移默化地发生
学生互评的方法我主要运用在作文当中。我所谓的互评并不仅限于学生互相给出评语。在我看来, 这样的评语其实是以虚对虚, 是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和意义的。人人心中都有好文章, 那么互评的过程应当是互相借鉴与互助提高的过程, 帮助同学写作出大家公认的好文章, 这才是互评的意义。
我认为写作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所以在最初的片段训练中, 不但减小了学生的写作困难, 专一简单的目标也给了修改作文的同学以信心, 让他们有能力帮助别人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 如果想帮助别人, 首先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准。这个互批互改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 相信在对整篇作文的写作上也一定大有帮助。
通过几个模块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发现学生越来越积极, 他们不再对语文学科恐惧了, 甚至有时会给出让我很惊讶的东西来, 在这些课堂中我才真正有了“教学相长”的愉悦感, 也才真正有了教书育人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时代造就】推荐阅读:
环境造就人生07-05
感恩造就卓越06-19
坚持造就成功09-11
创业必读:细节造就成功08-26
党的温暖造就了10-24
四重压力造就职场“老人”05-18
造就的近义词06-03
目标造就成功的故事06-16
苦难造就人生作文通用10-18
孤独造就成功的事例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