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2024-09-27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共14篇)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篇1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孟凡方

据悉,汽车很少是由于发动机不好而报废了,许多都是由于发动机还好,而其它部件不行就报废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企业的强盛不是说企业的高层强就可以了,整个团队强才可以,这需要团队精神。

何谓团队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团队成员围绕相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合力。在它的约束和作用下,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而是为了团队的目标奋斗;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

一个企业如果缺少团队精神,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或者被发展远远地抛在后边。那么,如何造就高绩效的团队精神?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企业领导应该设法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和氛围。这是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追求的利益也不同,如果不搭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的氛围,整支团队就容易形成一盘散沙局面,为此要树立一个清晰远大、激励人心的共同愿景,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真切的了解公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愿意为公司的愿景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一个美好的愿景可以消除员工的近视思维和消极想法,从而提升团队士气;其次,要为公司的每位员工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薪酬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工作中有的放矢,而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在摸索和探究之中。清晰的工作目标也是维持团队团结的有力保障。员工的努力与薪酬体系挂钩,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能更好的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再次,还应加强员工的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这不仅是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组织发展、强大、进步的需要。

应该进行双向积极的沟通。严格来说,任何一项任务执行的过程都与沟通密不可分。离开了沟通,上下级之间的目标容易出现偏差,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容易出现紊乱。为了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沟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同时,在团队中间进行自由、积极的沟通,让信息在团队内部自由流通,不仅可以让团队所有成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也可以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透明、公开、真诚的感觉,让团队成员在舒畅的氛围中工作,他们的效率自然也要高出许多。

应该在组织内部营造信任的氛围。许多企业缺乏较高的执行力,其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员工缺乏必要的信任。于是,员工在怀疑和控制的环境下工作,事事需要请示、事事需要报告,拖延和推诿成了执行的最大致命伤。要在团队之间塑造一种高效、合作、团结的氛围,必须设法让每位员工学会信任彼此,寻找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企业领导应该让每位员工明白,尽管彼此的分工不同,但是分工不分家,彼此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既要让每一位

员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挥空间,又要尽量避免团队中的个人主义和独立主义,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把目标聚焦在团队的共同愿景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当员工工作没有做好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询问自己,我们是否真正的信任他们、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支持,正如海尔集团张瑞敏说的“员工没做好不是员工不优秀,而是我没给员工足够的支持”。

应该让每一位团队成员学会包容和平和。由于团队中成员的背景、性格和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歧和争论是难免的。但是,争论不能演化为争斗,分歧不能演化为分家。多些“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让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多集中在他人的优点上,少集中在他人的缺点上,这样才有助于团队内部树立良好的团结风气和集体主义观念。

应该让每一位团队成员接受、认可团队的目标。任何一个团队都有共同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接受这样的目标。只有当每一位成员接受了团队的目标,他的行动才会融入到团队中来,他的努力才会使整个团队向目标前进。如果某个成员对团队的共同目标不认同,那么,他的行为有可能发生偏离。即使在短期内,他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某些效益,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他的行为必然会损伤团队的整体利益。从这个角度讲,团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比他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日后加以培养、训练和提高,而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特质,很难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团队领导应该发挥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管理者的职能之一就是约束和激励自己的下属,然而,最需要约束和激励的往往是管理者自身。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团队领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其他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一位团队领导希望员工不迟到,那么他就应该首先做到;如果一位团队领导希望员工都能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那么他就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如原微软中国地区总裁唐骏所言“打造一支优秀团队的关键是先把自己塑造成团队的楷模”。

团队精神虽是“虚幻”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就像大自然中的磁场一样。我们要顺其自然,掌握其规律,挖掘其内涵,造就一流的团队精神,促进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好又快的发展。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篇2

1 树立集体的共同目标

要培养团队精神, 必须为班级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一点上, 即所谓的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让每个学生融入到班级这个团队中。中职学校的班级一般与重点高中的班级很不相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缺乏对知识价值的强烈渴求;而且许多人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面对这些特性, 如何找到一个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抓住中职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一心理, 提出了“学多种知识技能, 找一份理想工作”的口号, 为班级树立了一个现实的目标。通过观察发现, 多数学生对这个目标的评价是积极的。于是我又有意识的在班会、课堂等场所强化这一观念, 并以历届毕业班级的就业情况为契机, 大做文章。通过多种师生互动活动, 终于使同学们接受了这个班级目标, 同学们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了班级团队意识。在这个班级共同目标的激励下, 同学们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活力,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使集体生活充满了生机。

2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所有的老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 自觉的学会如何团结协作。在教学中, 作为中职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 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如我发现在以往的实习教学中, 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助的教育。为弥补教学上的缺陷,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以小团队形式参与的教学活动, 在团队学习中使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这种小规模的新型学习组织形式在课内可以作为讨论小组, 在课外可以作为互帮小组, 在实习和操作时可作为项目实施小组。比如“接发列车”实做技能训练, 项目实施小组团队成员之间只有角色分工, 团结协作, 才能顺利完成接发列车的整个作业程序。学生培养起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进而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形成互动局面。

2.2 通过班会加强班级建设, 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班会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学活动从具体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作为班主任我坚持班会开展的连续性、制度性以及高质量,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班风。与此同时, 我非常重视班会和班级建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班形成了良好班风。我们这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誉感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相同活动, 有着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有着严格的制度和纪律, 有着团结协作、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2.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 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 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精心地组织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 比如球类比赛, 群体性文艺活动, 辩论赛, 暑期社会实践等。现在的中职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人, 他们热衷于组织的这些活动, 例如在校文化艺术节中, 我班学生自己认真准备书画艺术作品, 歌舞表演, 球类比赛等获得非常好的成绩。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 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精神。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途径。例如我鼓励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 这些社团活动仅仅一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 即使有好的创意, 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 它需要社团成员组织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正是在这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再如我组织班级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 为社区打扫卫生, 宣传交通法规等。通过这些活动, 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 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 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我班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点子也不错, 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 就是固执己见, 不知如何求同存异;有的学生谈到自己的同学时, 对同学很挑剔, 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有的学生, 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 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 由于有优越感, 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面对这些情况, 我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的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 关键是成员之间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 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 而不是挑他的毛病, 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通过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引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促进他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 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4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培养团队精神, 同时还要使团队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使他们感觉在这个团队中, 充分得到了尊重与认可, 使每一个个体的个性、特长都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挥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此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对于中职学生, 由于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语言上的认可, 而是对自我价值肯定基础上的认可。作为班主任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使学生的个性和各方面的才能都有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必要的激励。使每个学生得到班级的认可并愿意为班级做点什么。事实上个体和集体是互动的。这种班级和成员的相互接受, 为团队意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对“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一点的认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怎样才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的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愿我们的努力能使中职的同学们得到更好的发展。S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步伐的加快,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呈现出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文化的交叉化, 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需要各种英才的汇集, 发挥团队的智慧, 同时辩证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个体意识与团队意识的关系。近年来, 由于偏重于“发展个性”, 使得一些学校和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团队精神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世界一些知名企业已明确将“合作精神”或“团队意识”作为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 这对现代学校教育, 特别是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占山.以人为本学生是职业学校的合作伙伴[J].中国青年报.

[2]武正林, 金洪钦.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J].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篇3

团队精神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中要求更多的合作,因此对个人的团队意识要求迫切。目前多数家长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近几年国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门规定了小学体育课由原来的一周3节增加到一周4节。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尤为重要。

2 团队及团队意识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团队的广义概念,即“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团队就是一群相互依存、相互负责、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人,拥有共同承诺,为同一目标而奋斗、贡献的集体。

团队意识也可称团队精神或团队心理,它是团队成员在团队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凝聚力。团队精神要求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表现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就像是一朵朵花朵,只有众多花瓣的共同努力,才会是一朵多姿多彩的花朵。团队精神是一支团队成长和进步的灵魂,也是其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培养队员的团队意识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体育活动中的团队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团队意识。队员之间的信任、支持、相互帮助等是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逐渐养成。团队意识一经形成,便成为成员共有的观念、评价、情感和选择,就在比个体优越得多的水平上代表和体现大家的心境和心态。一个和谐的团队之所以会有着较高的群体凝聚力,就是因为它使每个团队成员工作起来精神焕发、士气高涨,这是在个体孤立状态下不会有的心态[1]。

3 小学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培养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观念

首先体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树立团队意识做好准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特点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树立团队意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团队游戏或集体项目,让学生将内化的团队意识观念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在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设计和制定集体项目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达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目的。在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涵盖了学生们的各种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竞争、合作、互助,最终体验到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角色的认可,发挥角色的主动性,自主地、自信地完成角色任务。同时各角色之间的合作互助,最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2集体性体育游戏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集体性体育游戏是一项有趣而特殊的教育方式,体育团队是培养拍档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如何争取实现既定目标,团队意识的强弱成为其所强调的绝对核心之一。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主要的手段和方法[2]。首先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能提高学生团队精神核心人际关系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增强学生之间合作意识和互相信任精神。其次体育游戏训练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及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后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向心力凝聚力,提高团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3加强集体项目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首先强化成员与团队的角色意识[3]。团队由多个角色组成,同时需要每一个角色都履行好自身与角色地位相符合的权利与责任,每个角色都要遵循其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依照教学的内容及任务的需求,实施团队的划分,开展分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团队教学训练中持续加强团队意识。比如在足球教学时,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角色来进行教学,前锋的责任在于进攻,中场的责任在于组织,后卫的责任在于防守,门将则作为防守的最后屏障,如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任务,同时履行自身的责任。其次在教学进程中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倾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同时主动回应他们的意见,同时对别人的意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以此形成团队精神。在进行团队意识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这样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对于学生遵守团队的行为规范要严格要求,并且要奖罚分明[4]。比如在教学中,将连带责任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对于团队训练,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身作则,履行规范,如果其中一人出现违规行为,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要受到惩罚,让学生明白个人对于团队的影响。最后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多的组织学生参与团队比赛。在组织比赛的时候,要多注意锻炼团队的配合能力,任何行动都要跟随团队来进行。

4 结语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情感交流及合作品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团队意识越显得重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学生团队意识,推动学生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吕树庭.体育社会测量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辉.足球教学中团队意识的培养[J].学校体育学,(3).

[4]吴雪芹,李传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12).

平凡造就的感动——张宇 篇4

桃园初中 八年级(2)班 张宇

7月21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又是一个满怀着悲痛的日子,年仅20岁的武大电气工程本科学生——赵小亭在贵州不幸遇难。

那天,赵小亭和同学一起外出时,在崎岖山路上,被飞落下的岩石砸中头部,身材娇小的赵小亭顿时就倒在了地上,血流成河。小亭的几位同学都吓了一跳,花了4个多小时把小亭的遗体运出大山,原本只需要40分钟的路程,却用了这么长时间显得那么漫长。

回顾赵小亭短暂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她如此美丽,又如此平凡,她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认真学习、一帆风顺地成长。她曾经两次主动选择到贫困偏远地区支教,并用她的乐观和坚强为同伴鼓劲、为山区孩子带去希望和力量,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而赵小亭却做到了。

赵小亭的家庭并不荣华富贵,她自己省吃俭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她鼎力相助,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她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她像一滴水,让我们看到了整片海洋,她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追随赵小亭发出的光芒,学习她心系贫困学子,无私无悔助人的大爱精神;学习她脚踏实地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拼搏精神,并自己也发出光,以此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做“不为功利,不求回报,我助人,我快乐”的中学生,这是我们对赵小亭最好的追悼和怀念。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浅议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 篇5

一、爱与责任的本质诉求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 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指向。对学生而言, 以人为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来开展, 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说明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点,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对教师而言, 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 也必须不断学习和锻造, 使自身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尤其是教师个人品质的完善和提高。

二、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还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这是从更高境界对师德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以人际间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发挥作用的, 更需要以爱的胸襟来容纳并倾注着无限的希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说明教育是一种关于爱的事业, 教师的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源, 是无条件地关注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 教师就会发自内心并贯穿于言行地尊重教育事业、尊重学生、尊重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关系对象, 才能使得师生在“教”与“学”中交织互动, 真正融为一体并得以升华, 以至获取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三、爱与责任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1. 爱与责任是实现中职生全面健康成才的重要保证

毋庸讳言,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极其关键的时期, 对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 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德行境界与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和谐与自由的成长密切相关。在中职教育中, 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修养具有强烈的凝聚、导向和激励功能, 引导学生并激发其特有的教育潜质,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从而促进中职生素质全面而和谐发展。

2. 爱与责任体现了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积累造就成功的事例 篇6

俄国著名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广泛观察过后悉心记录的笔记簿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

这位作家的一个习惯就是身边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除了眼见的各种景物外,还有耳闻的各种有意义的话语。在这些记录里,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有,既有多种动植物的名字和它们展示给作家并拨动他心弦的特别之处,也有挂在捕鱼狩猎者口头的俗语和朴实的但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还记录下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和事情的思考。这些记录为果戈里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经不无得意地把自己心爱的笔记簿称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坚持造就成功的名言 篇7

2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3 、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4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6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7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8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先秦《荀子·劝学》

9 、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果戈理

10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

11 、进锐退速。——孟珂

12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13 、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歌德

14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15 、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浅议人文精神在案件报道中的体现 篇8

尊重法律程序:体现人文精神

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 忽视法律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主流法律思想以“刑”为核心, 重刑罚轻人本, 司法实践中民事事务刑事化, 某些地方对公民主体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利有所忽视, 程序有时变成了实体的附庸, 有罪推定的思想还很有市场。由于程序没有保障, 所以各地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社会治理为人治而非法治, 公众缺少民主意识、崇尚权力的意思成为大众的流行观念。这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悖的。这一点, 我们从云南的杜培武案、河南胥敬祥案、湖北佘祥林案等, 都可以看作是法律程序缺失形成的典型表现。这也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表现。

作为现代社会的新闻传媒, 在报道过程中, 要大力宣传坚持完善程序立法, 依法行政, 倡导法律程序的人文精神, 尊重司法程序, 宣传实行多元性司法制约监督机制的意义。消除外界不当干预, 保障司法程序的完整顺利进行。宣传通过完善程序机制, 提高程序运行的形式理性, 树立牢固的法律程序观念,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程序的浓厚氛围。

客观公正:最大的人文关怀

由于法制报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涉及对人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记者对一个案件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报道, 案件采访要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弊病。尤其是一些重大案件, 更要把握立场、冷静客观, 保持客观公正的视角,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接近“起点消息源”, 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 客观把握全局, 不能只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辞, 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叙述评议, 才能保证案件报道的权威性、可信性。

媒体关于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致死一案的报道, 应该说在客观公正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个事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并引起中央高层关注, 促使国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终止实施, 并将收容遣送行为还原为富有人文精神的社会救助, 从机制上防止了“孙志刚事件”再次重现的可能。

在涉及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中, 记者应该在尊重法庭判决和对方隐私的前提下做到客观公正。职务犯罪案件多涉及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记者一定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 而不能脸谱化, 甚至妖魔化, 揪着“花边”津津乐道, 围绕“内幕”大加渲染, 这样做既违背法治精神, 又有悖职业道德。

社会责任:案件报道的人文精神体现

新闻传播活动是反映人的存在, 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 因此, 在选择采访内容时, 不能忽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不能因为追求热点赚取“眼球”而伤害他人。记者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要慎重, 知道什么该报、什么能报, 要怀有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之情, 时刻记住和采访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内容的选择上懂得取舍。记者采写案件新闻, 主要目的是要揭露丑恶的罪行, 给更多行走在悬崖边上的人以必要警醒。

近年来, 案件被告人起诉媒体侵权的情况越来越多, 对这类涉诉案件的报道有一个共性问题, 就是忽视了认识和存在的本质区别。案件报道必须交待清楚新闻来源, 必须明确交待“新闻事实”是“当事人诉称”的, 还是“检察院指控”的, 抑或是“法院认定”的, 而不应该抛开新闻来源, 直接就说某事怎么样。媒体有意无意地模糊新闻来源, 这也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尊重并保护普通人的隐私权是案件报道的一个原则。对于原被告双方都不想声张的案件, 除非事牵公共利益, 媒体应该回避。由于青少年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因此报道与青少年有关的案件时必须很谨慎。案件报道中, 对当事人、受害人、未成年人的保护, 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不对恶劣刑事案件进行猎奇式的细节报道, 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犯罪手段的描述是很多受众感兴趣的问题, 也是案件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无特别必要, 我们的报道不应对可能促使犯罪发生的犯罪手段进行过于详细的描述, 不对残虐行为和肉体的痛苦进行过于详细的描写, 不对刑事案件作案手段进行精确介绍等, 这也是对社会负责, 对广大受众负责, 这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是一种更深广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原告被告的合法权益都应得到尊重

关于案件报道的价值取向问题。案件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不同, 尽量做到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利, 比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可读性、趣味性更重要, 在采访报道中, 隐私作为一项个人权利或利益与公众知情权时常会发生冲突, 如何应对这种冲突, 是记者、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在报道强奸等案件时, 不要点出案件受害人的真实姓名, 不应披露受害人的职业、年龄、居住地等资料信息, 否则容易让当地群众清楚地猜测出其身份。

无罪推定原则是国际司法界和传媒界普遍公认的有关犯罪的报道原则, 即在法庭证明一个人有罪之前, 这个人被假定是无罪的, 这是犯罪报道和法庭报道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基于这个原则, 犯罪嫌疑人的人格权也就理应受到尊重。在没有得到法院的判决之前, 犯罪嫌疑人仅是嫌疑身份, 媒体不能进行“新闻审判”, 这方面国外的媒体做得较好, 尤其是对负面人物的拍摄, 大都采用打马赛克或者大景别等方式, 表现了对人的尊重。

媒体编辑在处理案件新闻标题时, 要避免道德评价色彩过浓的标题。比如, 某市律师行业进行整顿, 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了10名律师的违规情况, 几家媒体在报道此事的时候, 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标题:《某市查处十大黑心律师》, 将仅仅违反了执业规范的律师称作“黑心”律师, 这样的标题明显具有很强的道德评价色彩, 如果被报道律师起诉媒体侵权, 那媒体肯定要承担侵权责任。

技术层面的人文视角

勇气造就成功的语录 篇9

2) 表现勇敢则勇气来;往后退缩则恐惧来。——康拉德

3) 任何卓越的胜利总多少是大胆的成果。——雨果

4) 如果你是懦夫,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敌人;但如果你是勇者,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朋友。 ——弗兰克

5) 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有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恐惧,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柏拉图

6) 生活随人的勇气大小而收缩或膨胀。——安耐丝?尼恩

7) 谁是不可战胜的人?那种在任何时候都临危不惧的人。——爱比克泰德

8) 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 —— 莎士比亚

9)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 《箴言》

10) 幸运的爱,与勇者长相随。 —— 奥维德

11)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 —— 莎士比亚

12) 认为痛苦是最大的不幸,是不可能勇敢的;认为享受是最大的幸福的人,是不可能有节制的。 —— 西塞罗

13) 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 —— 卡耐基

14) 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 拿破仑

15) 懦夫一生数死,丈夫中死一遭。 —— 莎士比亚

16) 极其重大的第一条戒律:别让敌人把你吓坏了。 —— 埃尔默戴维斯

17) 爱会让人拥有战斗的勇气。 —— 佚名

18)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有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 波德莱尔

19) 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能被人剥夺。 —— 雨 果

20) 表现勇敢则勇气来;往后退缩则恐惧来。 —— 康拉德

21) 勇敢征服一切:它甚至能给血肉之躯增添力量。 —— 奥维德

22) 在不幸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通常总是使卑怯的心灵恼怒,而使高尚的心灵喜悦的。 —— 卢梭

23) 命运帮助勇敢的人。——【英国】乔叟

24)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中国】苏轼

25)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日本】有岛武郎

26) 胜者靠的是勇气而不是力量。——【苏联】高尔基

27) 勇气是青年人最漂亮的装饰。——【德国】雷马克

28) 敢于正视现实是有大量的表现。——【美国】爱默生

29) 报复不是勇敢,忍受才是勇敢。——【英国】莎士比亚

30) 勇敢者是到处有路可走的。——【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31) 一颗无畏的心往往能帮助一个人避免灾难。——【德国】席勒

32) 正义的路是崎岖的,它只欢迎勇敢的人。——【中国】郭沫若

33) 我失败,但是并不认输,我的勇气还在。——【法国】巴尔扎克

挫折造就成功的事例 篇10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语: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家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生产发明物的人。他拥有余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1892年创立通用电气公司。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打破他创造的发明专利数世界纪录。

浅议我国身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篇11

(一) 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概况

所谓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权利主体的身份利益遭到第三人的不法侵害, 并由此遭受到精神上损害的, 可以请求获得保护和救济的权利。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我国并没有明确在身份权遭到侵害时是否可以请求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 也没有明确身份权概念, 以及作为一项具体的民事权利, 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等。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早已明确规定作为自然人, 应该享有人身权利。所谓人身权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总称, 并对人格权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相对与身份权来说) 。可唯独“冷落”了身份权, 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身份权权利体系, 以至于当自然人的身份权利遭到不法侵害时, 要变相地借助人格权来实现权利的保护。例如, 对配偶权的侵犯在起初并没有被认为是对身份权的侵害, 它经历了不同的认定过程:首先, 它被认定为是一种侵害夫权的行为。在古代法上, 可以对妻子和通奸者处以刑罚, 在近代则追究通奸者的民事责任。其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 这种侵权行为又被认为是对无过错配偶名誉权的侵犯, 依照侵害名誉权即侵害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处理。大陆法曾经认为, 婚姻关系包含人格因素, 应当适用有关人格权的法律规范。所以, 妨害婚姻关系严重的, 可以认为侵害了无过错配偶的人格权, 从而按照人格权相关法律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第三个过程, 才是将破坏婚姻关系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 从客观上会造成无过错配偶一方名誉权的损害。但是, 这种损害结果应该被认定为一种间接的损害结果, 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 应该是配偶权, 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无过错配偶身份利益的损害。但是, 在具体的法院判例当中并没有明确是对身份权遭到侵害后的精神损害赔偿。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明显不利于权利主体身份利益的保护, 无法将当事人的身份权益固定下来并获得完善的保护。

(二) 我国相关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是对法律保护的人身权益所作的概括式的规定。同时, 第五章中又列举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第119条规定,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可见, 我国《民法通则》对人身权的保护采取了抽象概括式和具体列举相结合的立法技术。显然, 根据上述规定, 侵害身份权时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但对于是否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

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第2条规定,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 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 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处理。第8条规定,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 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一般不予支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 造成严重后果的, 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 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解释》在立法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使用条件、范围、规则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从而实现有法可依。依照该《解释》的规定,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限于物质性人格权即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精神性人格权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另外,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 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人格利益, 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些权利结合在一起, 保护了自然人所固有的人格利益。《解释》将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扩大了, 其中第一次明确规定生命权、健康权和隐私权等, 从而符合有损害就有赔偿这一基本法律精神。其相对于《民法通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例如: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缺乏完整性, 仅仅完善了自然人人格权利的保护, 却没有明确做出对身份权的侵权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同时, 也没有对身份权进行定义, 仅就身份权的部分权利内容做了相关规定, 这不利于身份权权利体系的建立和保护。

此外,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 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 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不难看出《侵权责任法》也没有对身份权遭到第三人不法侵害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做出具体规定, 再次回避对身份权概念的界定。此外, 如何界定“严重”损害行为, 怎样判断严重程度, 以及如何确定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立法机关进一步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我国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建议

(一) 建立身份权制度

赋予身份权权利主体在自己的身份利益遭到损害时可以请求相应精神的权利的前提, 就是建立并完善身份权制度。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身份权的部分权利, 并且身份权的建立确实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法理基础。没有道理不去明确规定身份权的概念以及权利内容和权利体系。因此, 应该在《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身份权的概念和内涵, 从而使得身份权的民法保护有法可依, 并将相应的权利置于身份权法规的保护之中, 从而与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格权区别开来, 并得到有别于其他权利的相应法律保护。

在明确身份权这个上为概念以后, 还要规定其身份权利内容的相关概念, 即可以在《婚姻法》当中提出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的概念, 并列举各自的权利内容, 从而建立起身份权制度的框架。

(二) 拓宽责任主体范围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侵害配偶权的责任主体的范围过窄, 仅明确规定向有过错配偶一方要求承担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却不能向同样负有侵权责任的第三人主张权利, 这明显不利于保护无过错配偶一方的利益, 无法完全抚慰精神上的创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认定通奸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 并且规定了无过错一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不仅可以向有过错的配偶一方提出, 同时也可以向第三人提出。例如:《法国民法典》一方面允许无过错配偶一方有权提起中止妨害之诉, 要求发生通奸行为的配偶一方及第三人停止侵害;另一方面, 还赋予无过错配偶一方向与配偶他方通奸的第三人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此, 我国《婚姻法》应该明确规定无过错的配偶有权向侵害配偶权的第三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三) 死亡赔偿金与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双轨”并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 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1.致人残疾的, 为残疾赔偿金;2.致人死亡的, 为死亡赔偿金;3.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此条将死亡赔偿金归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列。但是, 死亡赔偿金是否具有精神抚慰的性质呢?最高人民法院十分明确地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收入损失的赔偿, 而非精神损害抚慰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采取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对死亡赔偿改采继承丧失说, 从而改变了对死亡赔偿金的认识, 将其作为一项财产损失加以规定, 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死亡赔偿的利益失衡, 使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获得相对公正的司法救济, 因为不将死亡赔偿金归为精神损害抚慰金可以解决继承问题, 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财产性质的收入损失的赔偿, 作为一种财产权, 从而赋予了可移转与可继承性。受害人已经死亡, 其在民法上的法律主体资格已经消灭, 就不再存在精神损害的问题。所谓的精神抚慰针对的是受害人的配偶、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 即与受害人有身份利益的权利主体。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实际上还侵害到了受害人近亲属的身份权。如果将死亡赔偿金归入到精神损害抚慰金当中, 就无法体现对身份权利主体的身份利益的保护。因此, 建议将死亡赔偿金从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的方式中除去, 确定其仅有财产补偿的性质, 并允许权利主体要求死亡赔偿金的同时, 可以请求身份权精神损害的赔偿。

摘要: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权利主体的身份利益遭到第三人的不法侵害并由此遭受到精神上损害的, 可以请求获得保护和救济的权利。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权利主体的身份利益, 弥补权利主体的精神损失。但是,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身份权, 导致自然人的身份利益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这不利于我国的权利体系的完善。因此, 我国应该建立身份权权利体系, 允许当事人在自己的身份利益遭到侵害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关键词:身份权,精神损害赔偿,身份利益

参考文献

[1]史尚宽.亲属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杨立新.亲属法专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6]蒋月.夫妻的权利与义务[M].法律出版社, 2001.

[7]杨立新.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M].法律出版社, 2007.

[8]王洪.从身份到契约[M].法律出版社, 2009.

努力造就成功的句子 篇12

2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3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4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5 、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6 、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智慧,而是毅力。

7 、思考是一件最辛苦的工作,这可能是为什么很少人愿意思考的原因。

8 、不要随便说自己没时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9 、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要看清那些美丽的诱惑。

10 、成功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11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2 、只有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

13 、最好的改变方式,是我们跟内在力量沟通,然后它会改变我们。

1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5 、是大山就有高度和坡度,是江河就有宽度和深度;是人就存在不足和错误。

16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17 、只有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

18 、天天晨练不仅为了健身,也为了体现生命的倔强。

19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20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1 、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22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23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24 、一个人没有钱并不一定就穷,但没有梦想那就穷定了。

25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用爱造就成功的教育 篇13

今天,全县中小学班主任代表以“班主任论坛”为交流平台,探讨班主任工作。刚才有位班主任朋友问我:“你当了多年班主任,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不加思索地回答:“爱是师德之魂,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位教师对我说:“小刘,如果你要学生爱你,你就必须爱学生。”记得刚从师范毕业,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几份神圣感走上讲台。在我的潜意识中,“师道尊严是为师的根本”,学生对教师必须唯令是从。”开始,学生还能围着我团团转,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变了,你在时,他们服服帖帖,你一走,他们就你追我打。记得那次语文课上,一个学生咳嗽了,全班学生都吭吭起来。我怒视着全体同学厉声说:“谁再故意咳嗽就出去!”没想到,可真有几个男生离开座位走出了教室,此时,我无计可施„„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吗?我该怎么办?我摸索着,努力寻求答案。自从学了市教育局卢局长的教育心得《爱是师德之魂》之后,我感触颇深。我试着改进我的教育方法,------用我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爱心。那天,天气很冷,上课铃响了,咳嗽声还不能停下来。我改变了声嘶力竭的严厉训斥,而是轻轻走近一位小男孩,抚摸着他的头,心疼地对大家说:“陈力宏今天生病,但怕影响上课,用手堵住嘴,不让声音发出来,他多么可爱呀!”一句体贴的言软语,比一道严厉的命令还凑效,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有几个同学憋红了脸,但没咳出声。

这件事对我教育很深刻。从此,我改变了对学生的态度,我找机会和他们接近-------课堂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对调皮的学生我不再“狠”字当头,而是给他们讲身边那些感人的故事,让他们懂得感恩。对后进生我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注意发现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委以班干部的重任,提振他们的学习信心。我明白,后进生更多的时候不是智力残缺,而是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于是,我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他们开出了不同的课外阅读书籍------如《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百科知识》。对个别留守儿童,失依儿童,我每天下午陪他们共同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外知识走在了教材知识的前面,学生的知识背景扩大了,渐渐地,他们不但学好了语文,而且其他学科成绩也不错。此时此刻,我觉得学生那么可爱,他们懂得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处处洋溢着爱的芳香。当班主任多年,我所代的班级多次被学校,学区评为先进班集体,我三次被学区评为优秀班主任,多次被评为语文优秀教者。跟令我感动的是,我因病输液,三天没能到校上课,几个同学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刘老师,你让我好想啊!”手捧纸条,我泪水顺颊而下。

同志们,无论是教师这个职业绑定了你,还是你绑定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都应该把爱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有过学生时代,都不会忘记自己做学生时的向师性和模仿教师的本能。学生大都有尊重、崇敬和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注意和管理,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一位青年班主任为了教训一

名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中学生,竟指着干干净净的黑板向学生,“你往前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莫名其妙,战战兢兢地回答:“什么也没看见”,这位老师把学生往前推了推又问:“你再给我仔细看看,你眼前到底是什么?”学生疑惑地说:“就一块黑板呀。”话音刚落,这位教师得意忘形,及其满足滴说:“这就对了,在你的眼前,确实是漆黑一片,暗淡无光!”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评价!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它如同一把利剑刺向孩子那扇脆弱的心灵!

浅议团队精神的造就 篇14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思想政治工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历史诗篇, 不仅仅是它的军事和革命意义, 更在于它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这种精神中, 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世界史中将发挥中心作用的潜力。党在军队中进行的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长征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 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1长征精神的内涵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其时间之长, 行程之遥, 路途之险, 困难之多, 举世罕见。中国的革命先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近乎奇迹的长征, 靠的就是另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杨尚昆同志曾指出:所谓长征精神, "概括地说, 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 敢于胜利, 充满乐观, 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 艰苦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1]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战的献身精神。"[2]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 成为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战胜艰难困苦的有力武器。

(一) 远大理想是长征精神的内核

长征是红军在无比艰难的路途中不断追求理想信念的伟业。历时两年的红军战士不但要翻20多座巨大的山脉、过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大小的广袤草地、抢险飞渡、斩关夺隘、还要忍受饥饿病痛, 特别是平均3天一次的激烈战斗, 但红军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 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创造出人间奇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以前所未有的革命信念和理想作为支撑, 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 这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内核。长征的胜利来源于无数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 一路浴血奋战, 舍生忘死, 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 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正是因为长征过程中, 红军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 就能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坚持斗争到底, 一切饥寒、疲劳、伤痛、风雪、泥沼、枪林弹雨都可以克服。这种毅力的源泉, 在于他们毫不动摇地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念。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 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二) 不怕牺牲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聂荣臻同志曾经说过:"求解放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帮助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3]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 途径的面积甚至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长征途中, 红军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战斗员的平均年龄还不足20, 就是这样一批年轻的红军队伍, 就算自己的装备异常简陋, 在面对数十倍于自己并拥有先进装备的敌人面前却毫不怯懦。他们竟然能够在数天未进一食的情况下, 不分昼夜地过草地、翻雪山、然后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遭遇战争400多场, 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名红军倒地不起, 这种不怕牺牲的英勇顽强举世无双, 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参加长征的红军人数大约有8万人, 但是到达陕北时却只有3万人, 正是所有红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就了长征的伟大壮举。

(三) 集体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关键

长征精神就是团结拼搏、万总一心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次全军的战略行动, 全党全军全体官兵是否能否保持高度的统一, 是长征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在长征途中, 官兵的军装是一样的, 帽子上的红星是一样的, 甚至连牺牲时的姿态都是一样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 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 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 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 都无条件服从党的决策, 自觉服从大局, 互相配合, 相互掩护, 舍己为人, 协同作战, 生死与共, 万众一心, 团结互助, 帮助群众, 形成一个无比团结的集体。虽然红军的出发地点、时间、线路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 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当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 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长征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因此, 红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相信党, 听从党, 依靠党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家, 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 处处营造出团结友善的气氛, 保证长征的最终胜利。

(四) 英雄气概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长征途中, 红军长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 翻越世界屋脊且终年积雪的高山, 越过世界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 除了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伤病、死亡, 还要随时准备面对几十万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物资供应毫无保障, 但红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 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一次次化险为夷, 反败为胜。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 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英雄气概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 不作出极大努力, 总是一帆风顺, 容易得到成功, 这种想法只是幻想。"[4]

2思想政治工作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内核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党早在1934就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长征途中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多变, 种类繁多, 既有传统的灌输教育, 也有根据主题展开的各项活动, 为长征的胜利提供力量源泉和政治保证。

(一) 大力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长征在战略转移过程中, 由于政策的调整、错误路线的干扰, 红军官兵统一思想认识和保持纪律作风成为一项难题。为了保持红军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红军总部时刻关注战士的思想情绪, 进行主动、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 维护稳定的局面。遵义会议之后, 党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发出的指示、训令、命令、规定、决议、决定、通知就达40余件。部队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也使战士强化了对党和红军的信任。每个参军战士都由对革命目的不认识到拥有对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和斗争信念。

(二) 围绕统一红军的思想意识行动,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

周恩来曾指出:"一切政治工作, 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 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5]红军在长征中反应了我军的特有优势:军民一致、官兵一致, 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统一的思想是部队战斗力的灵魂所在, 广大政工人员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战士的自我教育, 增强官兵的政治责任感和革命荣誉, 树立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事业的坚定追求。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对全体官兵树立革命的理想信念, 学习马列主义, 经过二万五千里的"播种", 使红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提高, 成为无坚不摧的英勇队伍。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不懈的政治工作, 使全军上下形成了严明的纪律, 统一了思想,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促成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三) 达到阶级友爱和官兵的团结一致,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功能。

长征的胜利, 关键在于广大红军官兵的团结一致, 他们深深懂得团结就是力量。1935年陈云曾感叹说:"赤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 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6]思想政治工作是协调官兵、军民、党员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 红军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沟通, 而是把群众、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 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在一片和谐温暖的环境中用民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达到互相理解、精诚团结的效果, 凝聚全军的力量, 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把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共同理想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使之成为全体军民的精神支柱。由于指挥员和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迅速感染了各地官兵的热情和信心, 快速投入到红军的大家庭中, 在集体主义的熏陶下, 红军英勇杀敌, 不畏艰难, 浴血奋战, 最终胜利会师。

(四) 争取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红军长征是依靠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历史, 沿途不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不断壮大红军队伍。红军长征路线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 而这里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红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精神, 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 为了国家的安危和自身的解放, 辨明方向, 宣传思想, 提高觉悟, 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解放的道路, 他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队伍。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促进民族的联合团结, 改变少数民族的成见,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消除民族隔阂, 增进民族感情, 消除群众的疑虑, 成功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 为红军输送了不少的新生力量, 赢得了"民心", 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结束语

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军魂、党魂、国魂。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今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走在新长征路上, 我们应该认真借鉴长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 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 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周锡银.历史的丰碑[M].北京:军事出版社, 1987.

[2]徐向前.红军不怕远征难[J].红旗, 1986 (20) .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上册)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4.

[4]人民出版社编.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5]周恩来.周恩来军事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洪都街道志愿者培训工作小结下一篇:《仿写总分片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