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2024-09-29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通用13篇)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1

青白石街道2011年“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

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提高青白石街道辖区居民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全街百姓的防灾减灾意识,根据《城关区2011年“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街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青白石街道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去年石沟村由于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因此,开展“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是站在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事、保障民生的高度,把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抓好,以“防灾重在教育,减灾重在保障”为原则,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行,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为切实保障2011年“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有序进行,我街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制定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召开宣传周活动动员大会,并要求辖区各村,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专人负责此次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保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安排,努力将活动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紧扣主题、内容丰富

(一)悬挂大幅标语,加强防范意识。我街选址在上坪村和碱水沟村醒目处悬挂大幅标语,旨在唤起全街百姓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村民的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

(二)制作黑板报,普及灾害知识。在青白石街道办事处门口的黑板上,我们精心制作了一期以“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为题的黑板报。内容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对“防灾减灾日”由来的简介,扩大群众的知识面;二是阐述了地震、火灾等灾害来临时的一些应急避险措施,另外,为了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普及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烫伤、化学药品灼伤等危险的自救知识,;三是以“防灾减灾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为结尾,升华了这期黑板报的主题。这次的黑板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前来办事的村民纷纷驻足观看,收效甚好。

(三)发放《中国减灾》杂志,推进综合减灾能力。我街还为村民发放了《中国减灾》杂志,《城关民政报》,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确保村民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绝不只是纸上谈兵。

四、营造气氛、扩大影响

在这次“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中,我街紧扣主题,集思广益,精心组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宣传活动中,充分听取各村干部、村民意见,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辖区居民通过横幅、板报、杂志,了解并学会了很多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知识,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果。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2

(一)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依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和一个副类。两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由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直接灾害, 具有高度的突发性;由气候系统逐渐变异, 加上社会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灾害, 这种灾害具有长期潜伏性, 发生的过程是缓慢且隐性的, 可以表现为极端气候灾害。另一个副类主要表现次生灾害, 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海啸、台风等海洋灾害, 还有其他的森林大火、洪涝、鼠虫灾害等生态灾害。

(二) 防灾减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环境都不断恶化, 气象防灾减灾与人们的生活以及文明的进程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进行防灾减灾建设的过程中, 还应该充分了解气象防灾减灾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坚持有效管理的原则, 实行全面的防灾减灾规划, 实现综合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同时, 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加强灾后的重建, 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是加强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并且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模式的改革, 构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

二、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一) 气象防灾减灾水平较低。当前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平不高, 与社会经济需要不相适应。在我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 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掠夺使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 相应出现的自然灾害也日益增多, 也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不成熟, 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

(二) 人为因素过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人为因素成为制约防灾减灾建设工作的重要阻碍。自然环境中的所有资源都有一个缓慢的再生与净化过程, 在对气象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相关措施的减灾效果, 进而使得减灾措施的功能无法实现, 使得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进程减速。

(三) 缺乏防御巨灾的能力。巨大气象灾害风险比一般气象灾害的风险更加严重, 防御能力要求也更高, 对巨灾的防御能力不足也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多适用于多发性中、小型常规灾害, 而对于冰雹、洪涝等巨灾的防御能力严重缺乏, 因此当前的巨灾防治工作依旧严峻, 经常出现由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 由于巨灾不属于频发灾害, 容易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麻痹。此外, 城市化进程中工程建筑的增加也给巨灾的防治带来很大的阻碍, 这进一步形成在巨灾防御能力上的漏洞。

(四) 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在气象防灾减灾建设上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 使得灾害防御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小。可是目前却存在经济建设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背离, 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的缺失, 使得相关工程年久失修, 使气象防御系统丧失原有的功能, 也会进一步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工防雹能有效降低冰雹天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但是由于经费缺失而使得人工防雹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就会出现严重冰雹灾害。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

(一)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充分了解防灾知识与自救方法。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公共媒介加强宣传, 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以及出版相关科普书籍的方式, 对广大人民进行气象灾害知识的教育, 让民众可以了解气象灾害类别及其性质、应对措施以及预警信号, 比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文件的出版等。世界气象日等活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 在世界气象日可以组织民众与学生到气象博物馆、气象工作区参观学习, 让民众更加具象地了解气象灾害, 更加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与自救方法。

(二) 强化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我国2011年所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十二五”, 我国气象灾害信息预警可以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 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 成功建立科学高效、覆盖全国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使预警信息的发布盲区基本得到消除。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是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预报, 还应该充分保障预警信息“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优化信息发布机制, 实现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能力的提升。提高预警能力一是需要保障信息具有多样且通畅的发布渠道, 以利于人民群众第一时间收到灾害预警信息。二是信息的发布用语应该通俗易懂, 以利于民众非常明确地了解避灾措施, 懂得如何自救。多种形式加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气象防灾减灾的整体系统内,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与广播进行及时发布, 社会媒体具有预警信息的传播责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应该面向基层,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电信企业进行全面合作, 建立预警信息全网发布通道。

(三) 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应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持。在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 应该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建立, 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 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相关科研机构可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研究, 相关气象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防灾减灾发展规划。科技的原动力是人才, 因此, 还应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技术水平。

(四) 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一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农村地区的占比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从农业社会发展至今, 农村地区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这正体现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方面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重视, 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人们对防灾减灾的认识, 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量, 引进先进的设备, 建立相关的气象检测与防御系统, 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预警, 并能有效提示人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结语

新时期,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气象灾害的形势日益严峻, 这给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研究, 完善防灾减灾机制, 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进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乐.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科技风, 2013, 15

[2]陈琼.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10

[3]马鹏飞.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发展建议[J].北京农业, 2014, 30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3

新疆水利厅胡亚玲介绍,2012年年底,新疆大面积降温,降雪量明显增多,伊犁河三大支流已发生了冰凌、洪水灾害,伊犁河谷、博州等地开春可能发生融雪型洪水。目前,自治区水利厅已派出两个工作组赴当地开展汛情检查,各地已经提前安排,建立“一把手”負责制。同时各地开展河流清障、水道疏浚等工作,特克斯县、温泉县部分沿河居民已及时转移。水利厅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入冬以来多次开展联合会商,密切关注各地情况。

新疆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张太西说,入冬以后,新疆已连续出现16场强天气过程,特别是天山山区积雪偏厚。他提醒山区地带居民警惕雪崩发生,广大驴友和徒步爱好者要避免去山区活动,特别留心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外出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新疆畜牧厅畜牧处卫新璞表示,目前,新疆19个区级、地州级饲草料储备库饲草料充足,冬牧场饲草料储备达1300多万吨,各地州、县市也已做好饲草料储备工作。当前各地农牧民应提前做好母畜补饲准备,以便冬羔顺利生产,并积极领取防疫药品。

新疆林科院园林绿化所张东亚说,为应对低温天气,各地要做好预防措施,如对果树小苗埋土,树干涂白,加强防护林建设,以提升小环境气温等。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的任务。新疆科协于12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自治区各级科协组织针对各地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形势和特点,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第二十四届“科技之冬”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目前,自治区科协正积极组织动员农、林、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自治区各大主流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借助媒体的平台,使社会公众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及防范常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董艳苹)

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4

活 动 总 小学 2018.05.16

小学2014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5月10日至16日是防灾减灾周。按照教体局《关于做好全县教育系统2014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深入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我校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师生及家长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我校围绕“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这个主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真正把这个主题教育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为确保“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的实效性,5月12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中心校领导成员、学区校长及各学区安全主任会议,根据上级精神,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并成立了以某某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完善“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领导机制。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

在此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工作中,我校把“防

灾减灾”主题教育的宣传教育,与学校其它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安全教育工作,增强了全体师生的“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工作中来。一是在学校大门西侧悬挂“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横幅,使全体师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二是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做好“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教育宣传工作;三是各班出一期“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教育知识板报,使学生增强防灾避险的能力;四是利用安全教育课,各班开展以“防灾减灾”知识等相关主题教育;五是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全体家长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大大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三、加强隐患排查、确保校园安全

5月13日,我校开展了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栏杆、围栏、教室、活动室、实验室、微机室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四、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活动

5月12日大课间时间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避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全体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迅速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操场空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不安全现象发

生。安全撤离后,各班主任就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和再教育。这次演练活动既是对我们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师生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真 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5

一、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活动

5月份,正是汛期即将来临、地质灾害隐患排巡查工作进入高度紧张状态的节点。“5·12”前后,我局共对全区进行了7次全面排查,并在东山沿线各村开展了张贴“防范地质灾害,构建美丽家园”挂图和发放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活动,共张贴挂图2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增强了宣传的针对性。

二、围绕主题开展宣传工作

今年“5·12”的宣传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城区作为长治市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开工建设项目多,线多面广,给巡查监测带来了不小压力。各基层国土所在汛期即将来临之际,深入辖区,逐一调查建设单位,宣传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常识及应对措施,全面开展了宣传工作。在因城镇化建设而停批宅基地的东山沿山各村,集中开展了对仍然居住于旧村旧房(窑洞)的居民的入户调查和防灾宣传,取得了实际成效。

三、开展街头咨询宣传工作

5月12日上午,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我局在城区政府门前设立防灾减灾咨询点,向过往群众宣讲防灾减灾常识,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宣传期间共发放宣传资料30份,接受群众咨询7人次,达到了面向社会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目的。

四、宣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篇6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根据民政局文件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

局领导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图版。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加强对所辖乡镇企业、单位、学校以及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广大群众开展“四个一”活动,并以张贴警示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做好防灾工作。5月11日在中央大街设立了宣传站,为广大群众现场讲解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加了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消除隐患

为切实加强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部门职责制定了《##县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开展灾害风险点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对身边的可能引发灾害事故的隐患进行自查整改工作,力争将灾害遏制于萌芽,保证零灾害发生。

三、加大防灾演练,提高自救能力

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方要制定包括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内容的防灾预案,及时向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认真研究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及措施,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从而防患于未然。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7

1 邵阳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1.1 干旱

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西域”, 年降水量1218.5~1 473.5 mm, 降水集中在每年的4-6月, 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80%, 降水的过度集中和不均分布, 使干旱成为当地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 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损失大, 其影响范围和农业损失及受灾面积均占据所有灾害第一。据统计, 近50 a中, 邵阳市干旱灾害十年八遇, 大旱和特大干旱发生概率达30.9%, 并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缩短趋势;邵阳市干旱以为主, 夏、秋连旱, 夏、秋、冬连旱, 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年份时有发生[2]。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影响作物生长、农村生活用水、林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1992年夏、秋、冬三季连旱造成邵阳市粮食损失3.6亿kg;2003年全市22.37万hm2粮油作物和13.05万hm2经济作物受灾, 5.6万hm2林业受旱, 2.1万hm2水产养殖业受灾。

1.2 洪涝

持续强降雨天气往往会形成洪涝灾害。邵阳市降水集中, 干湿季明显, 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的又一严重气象灾害, 洪涝年通常3年一遇, 特大洪涝灾害5年一遇, 重度洪涝存在5~7 a的准周期。邵阳市洪涝灾害季节性明显, 随着4月雨季的逐渐开始渐次出现, 以5-7月的夏涝为主, 其次是8-10月的秋涝, 3-4月的春涝机率较小, 11月-翌年2月一般不会出现洪涝灾害。2014年5月9日晚-10日午, 洞口县普降暴雨, 降雨量达160 mm以上, 多地爆发山洪灾害, 引发毓兰、花古、洞口、花园等17个乡镇超过2万hm2早稻、油菜、玉米、西瓜等农作物严重受损, 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

1.3 低温寒潮

低温冷害包括“四月寒”“五月寒”“九月寒”三寒和冰冻。邵阳市低温冷害主发生在4月, 4月上旬或下旬连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15℃且阴雨寡照, 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5月连续5 d以上日平均气温<20℃可造成低温冷害, 不利于早稻分蘖和幼穗形成, 影响棉花苗期正常生长;9月连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22℃, 出现寒露风, 对晚稻抽穗扬花和壮籽影响较大;1-2月期间若极端最低气温降至-10℃以下, 出现冰冻重霜, 可严重威胁越冬作物和亚热带果木, 使其遭受冻害。

1.4 冰雹

邵阳三面环山, 境内山地丘陵起伏, 受其影响, 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极易产生辐合, 引起辐合上升运动, 加剧对流活动, 形成冰雹天气。冰雹天气突发性猛、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 对农业危害严重, 邵阳市冰雹灾害多发生在3-5月, 春季冰雹日数可占全年总降雹日数的75%左右, 以4月出现日数最多。2006年4月8日邵阳市新邵县龙溪铺、新田铺等乡镇出现冰雹天气过程并伴随短时雷雨大风, 冰雹过程持续11 min, 最大冰雹直径15mm, 冰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左右。

2 防范措施

2.1 加快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积极争取风廓仪、雷电灾害监测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建设。加密布设覆盖所有乡镇、林区、农业特色种植区等的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 在7个粮食主产区, 重点绥宁、城步林区, 新宁脐橙、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等特色经济作物区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不断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 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 提高预报预警服务的及时性和主动性。

2.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全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由市气象局成立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 负责全市境内的预警信息的发布, 各县 (市) 气象局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中心, 负责本县 (市) 范围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加快推进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 实现每个村镇、重点防范区有农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卫星短信息广播等设备, 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卫星广播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全市所有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 每个村指定1~2名气象信息员, 形成县 (预警分中心) -乡 (气象信息服务站) -村 (气象信息员) -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 及时有效组织群众开展防灾避险。

2.3 加强组织领导和防灾救灾支持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组织协调, 成立领导机构, 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和经济等手段, 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 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灾情调查评估。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后, 及时组织各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 做好队伍、装备、资金及物资等应急准备, 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防汛抗旱调度等, 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 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同时, 加大防灾减灾支持保障力度, 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多渠道增加投入, 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4 调整农业生产制度,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邵阳市气候规律和农业生产实际,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制度, 在干旱区积极推行“水稻+旱田“种植模式, 在水源充足区发展双季稻、水产养殖业等。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趋利避害,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带, 集中规模种植优质抗逆性强品种, 加强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加强作物科学化、机械化管理, 降低和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振晖, 吕校华.邵阳市干旱特点、成因及防御对策[J].湖南水利水电, 2004 (6) .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8

关键词:防雷防灾;防雷管理;防雷减灾技术应用

前言

雷电是多种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它具有较大的压力,能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破坏性极大。雷电常常表现出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雷电灾害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较快,电子信息系统、智能系统、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雷击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防雷减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防雷减灾管理及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 防雷防灾管理

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威力巨大对自然客体的具有较大的破坏,雷击危害可能会殃及到自然界的每个角落,因而雷电防护可以看作是一件公益事业。由于雷电现象的产生机理相当复杂,学术上还不能完全的解释清楚,因而在防雷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亦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从诸多角度说来,防雷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1.1 我国防雷防灾管理现状

我国现在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领域开创了全新局面。但总的说来我国的防雷工作还缺乏一定的系统工程的观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自从相关部发布了某些标准提倡全国执行以来,许多行业都陆续提出了自己行业的标准,于是出现了各管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尽管国家相关机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以期在全国内形成行业大联合,实现一致的管理,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法制、行政、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征求广泛的意见,权衡利弊兼顾各方利益解决。

第二、技术标准以及法规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一项防雷工程往往需要执行多项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还有行业的、地方的标准和规定,如建筑、电气、采暖空调、消防、交通、防雷以及市政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因为我国在标准化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这些规范以及标准经常重复出现,更有甚者会相互矛盾,导致工程技术参与人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当然雷电防护相关产品标准的重复或者不一致,以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所述的内容不一致,还有同一术语不同的含义等现象偶然会发生。

1.2 加强防雷防灾检测管理

防雷装置的检测,与一般的工作不同,它所涉及的方面关系到各行各业,依法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以及技术服务,需要有着科学、完善的机构组织,并对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防雷部门有着防雷技术与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有些部委系统防雷的技术力量以及设备配置有较高的实力与基础,甚至多年都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些部门的防雷系统是部门自成的体系,没有组成一个完善的防雷体系,而且还缺乏规范的管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多个方面不同的优势,既能履行政府给予我们职能,又不在行业内造成垄断现象。

首先应形成防雷装置检测网,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不同部门的职能作用。若单单由气象部门单方面承担安全检测任务,就难以达成目的,有的部门或者特殊行业是我们能力难以达到的。

其次为坚持检测管理,可制定检测资质审批制度、对资质进行年审的制度、相关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资料上报制度、复检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仪器年检制度等,最大程度地让管理工作规范化。

另外,领导重视、坚持防雷检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并提高检测服务的质量,这也是防雷防灾,确保安全生产,以及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 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

2.1 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行业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导致其抗磁干扰能力以及耐过压能力都较为低下,这使的雷击破坏情况经常发生,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因而,在防雷减灾工作中信息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已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综合防雷减灾工作,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直击雷防护是基础。现代防雷技术讲究综合防护,信息系统防雷保护的基础是其有可靠地直击雷防护装置。其要求不仅能保护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还能为其内部信息技术设备以及网络系统创作优秀电磁环境,同时为信息系统防雷击提供基础条件。

2.2 智能建筑物防雷要点

智能建筑防雷减灾的基本含义是:以布线作为防雷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作为防护桥梁,综合建筑物内各系统,实现对建筑物各个系统的综合管理。因此,智能建筑防雷减灾除了对感应雷、直击雷的防护外,应尤其注意其综合布线系统。

另外,防雷电电磁屏蔽、电磁脉冲、等电位连接等防雷措施对智能建筑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不同信息系统间具有共性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独特性性,正确地认识这种独特性,并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措施,才能做到全面防雷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减灾防灾日活动总结 篇9

“减灾防灾日”活动总结

沙子坡小学 2009年5月12日

沙子坡小学“减灾防灾日”活动总结

为了广泛普及和传授学生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我们学校根据《腊勐乡学校“防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及《沙子坡小学“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增强了师生的防灾减灾经验和能力。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安全教育摆上学校议事日程,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安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认真总结“安全教育日”和“安全教育周”经验和不足,充分利用本次“防灾减灾宣传周”的契机,把学校安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二、周密计划,认真落实。学校认真根据“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教育主题,认真分析学校目前安全工作现状,特别要针对防震、防火、防雷电以及校园伤害、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用电等事故的薄弱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使学校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宣传为途径,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举行安全教育启动仪式,学校领导做了国旗下讲话,做好宣传教育发动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在开展“减灾防灾日”和“减灾防灾周”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墙报、标语以及班队会活动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教学区生活区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周”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要求各班以班会课为阵地,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四、开展演练,增强意识。学校在扎实抓好主题教育的同时,还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全校师生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安全有序,在1分36秒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而有序地撤离到操场中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篇10

一、因地适宜,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由镇党政办牵头,地震、国土、建设、民政、农业、林业、中心学校、卫生院、水务所、学校、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认真编制好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到人,按预案配备抢险救援物资,使应急预案具体到点,到人。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镇村广播、LED显示屏、标语、展板广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镇各站所结合部门实际和工作职责,突出宣传春季疫情、学校安全、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三、做好5.12宣传及演练活动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 篇11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湖南洪旱灾害受灾面积、降雨量、水库数量和库容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1982-2009》[2]。20世纪90年代末水土流失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水利厅。长系列水沙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水文局和《长江泥沙公报2003-2009》[3]。以湘潭水文站、桃江水文站、桃源水文站、石门水文站代表湖南“四水”(湘、资、沅、澧)泥沙输入量;以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代表荆江“四口”泥沙输入;洞庭湖城陵叽代表洞庭湖泥沙输出量;根据泥沙输入输出平衡原理,泥沙输入量和泥沙输出量的差值为洞庭湖泥沙沉积总量。累积泥沙输入总量和累积泥沙沉积总量为自1951年来的逐年累加值。同时收集了到目前为止已公开报道的湖南省大型水库的支流位置、修建时间、库容和有效库容等资料。

1.2 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以下简称M-K法)趋势突变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M-K法是用来评估水文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趋势的检验方法,以适用范围广、人为性少、定量化程度高而著称,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孙鹏等(2010)[4],其中UFk为标准正态分布,UBk逆序正态分布,当UFk或UBk超过置信度线,即表示存在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如果UFk和UBk两条曲线出现交点,并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则交点对应的时刻便是突变的开始时间。本文尝试着将M-K法运用于洪旱灾受灾面积的演变趋势分析,设定的置信度水平为95%。

2 湖南省农业洪旱灾受灾面积演变趋势

2.1 洪灾受灾面积演变趋势

从M-K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湖南省洪灾受灾面积总体上分两个阶段,一是在1951-1981年表现为波动状态,1981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上<0.05),并在1983年突破置信区间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说明上升趋势确立。虽然UFk和UBk趋势线相交点在1986-1987年,但在置信线之外,说明不是真正的突变点,不被接受(图1a)。回归分析也表明,受灾面积呈明显的幂函数上升趋势,其公式为y=9E-35e0.0437(R2=0.5417,P<0.001),同时也可看出,洪灾受灾面积呈先慢后快的增长(图2a)。可见,20世纪80年代后湖南省农业洪灾灾情呈持续不断加重的演变趋势。

2.2 旱灾受灾面积演变趋势

M-K检验结果表明,湖南省旱灾受灾面积总体上在置信区间呈波动趋势(P>0.05),但1959-1963年的连续大旱,使曲线偏离了置信区间,随后呈现波动下降,1978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1993年后经小幅下降后呈窄幅波动(图1c)。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旱灾受灾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明显(R2=0.0052,P>0.05)。可见,湖南省旱灾受灾面积虽然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也就是说,旱灾灾情50余年来未得到缓解。

3 湖南省农业洪旱灾受灾面积演变的原因分析

3.1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从降雨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3-8月,占年总降雨量的72.0%,而9-2月仅占降雨量的28.0%。然而,从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值来看,各月份的平均降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表1)。如1986-2008年各年段的降雨量在4-6月与1951-1980年相比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在7月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不同地级市1951-2008年的平均值来看,全年降雨量超过1400 mm的有长沙、株洲、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吉首和娄底,其他除常德达到1350 mm外,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的在1300-1350mm,而张家界仅为602 mm。可以认为,区域性降雨量的差异是造成区域如“衡邵干旱走廊”的主要原因,而4-6月降雨在1986-2008年较大幅度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7月降雨量在1986-2008的大幅增加是洪灾受灾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不同月份降雨量(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期间的3-8月份)的极大变化是造成湖南省洪旱灾受灾面积变化的直接原因。

3.2 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水源涵养功能低下

水土流失情况反映了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对于洪旱灾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我省20世纪90年代末湖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0393 km2,比80年代末减少了6700 km2,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土壤侵蚀面积以湘水流域最大,为18412 km2,沅水次之,为10733km2,其他流域侵蚀面积相对较少,在120-3913km2,澧水在湖南“四水”流域的侵蚀面积最小,但程度最为严重,侵蚀面积百分比达23.04%(表2),且水土流失现象有向“四水”上游扩张的趋势。湘中红壤丘陵区,湘西、湘西北武陵山区仍然是湖南省水土流失相对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面积分别为15996km2和22128km2,分别占侵蚀总面积的54.8%和39.6%;而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分别为2223km2和46km2,仅占侵蚀总面积的5.6%。可见,当前湖南省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水源涵养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河湖淤积严重,泄洪能力下降

湖南“四水”和荆江“三口”是洞庭湖泥沙的主要输入源。从1951年至2008年,湖南“四水”累积输入泥沙16.3×108t,平均0.28×108t/年;荆江“三口”输入泥沙70.9×108t,平均1.22×108t/年;去除城陵叽出口排出的泥沙总量23.23×108t后,沉积总量达64.01×108t,平均1.1×108t/年(图2)。虽然他们的泥沙年输入量总体上呈历史性趋势性不断减少趋势,但数量依然巨大,且洞庭湖目前依然以沉积为主。大量的泥沙沉积加之人工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下降,从1930s的4955km2减少到2003年的2625 km2[5]。即使三峡工程运行后来自荆江“三口”的泥沙输入量大幅减少,但洞庭湖依然以泥沙沉积为主[6]。不可否认,泥沙的大量沉积使河湖的泄洪能力持续下降,洪灾风险持续增大。如洞庭湖区在618-1524年大水灾频率为平均每90.7年一次,1525-1873年为平均每19.4年一次,1874-1959年为平均每9.4年一次,1959-1984年为平均每3.7年一次,1985-2002年,大水灾更是平均每2年一次[5]。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洪灾特征集中体现为“中径流、高水位、大灾害”[7],充分说明了大量泥沙沉积使河湖泄洪能力下降是诱发洪灾发生频率和灾情严重的重要原因。

3.4 大型水库未能有效发挥其抗灾减灾功能

水库的建设对于农业洪旱灾的抗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08年,湖南省14个地州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1,466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9,总库容为392.6×108m3[2],占1951-2009年多年平均径流的23.5%,其中大型水库(库容>1×108m3)为28座,总库容为293.5×108m3,占所有水库总库容的74.8%,占多年平均径流的17.6%。就分布来看,湘水为湖南省第一大河流,流域内大型水库数量最多,达13座,约占总数的一半;总库容最大,为132.35×108m3,占全省大型水库总库容的45.1%。资水为第三大河流,流域内已建大型水库2座,总库容为36.86×108m3。沅江为第二大河流,流域内已建大型水库8座,总库容为81.85×108m3。澧水为第四大河流,流域内已建大型水库4座,总库容为36.08×108m3。洞庭湖区仅1座,库容为6.35×108m3(表3)。不可否认,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尤其是大型水库的建设!在湖南省“四水”流域的防洪与兴利中起到了重要调控作用[8]。然而,湘北,湘中供水工程较多,湘东次之,湖南的永州、郴州在建和可开发的水利工程项目较多,但不配套,抗旱能力不强。旱灾严重的衡邵干旱走廊目前仍有50%以上的县市水利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湘西山区地形复杂,水利工程兴建难度大,无大型灌区,中型灌区也不配套。水利工程分布不均是形成农业干旱灾害地域性特点的重要原因[9]。同时,由于病险水库数量较大,同时为保护水库安全和充分发挥发电效益,长期以来调度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水库汛限水位的控制,即非汛期放水发电,汛期自由过水,汛末或汛后蓄水发电。这种调控方式的最大弊病使许多水库在汛期无益弃水,而汛后又无水可蓄,造成大量洪水资源浪费[10]。尽管近年尝试着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强化水库群的水文调节功能,如2-3个大型水库联合调度防洪等,但总体上并未充分发挥水库群,尤其是大型水库群防洪兴利的综合功能,这也是近50余年来湖南省农业洪灾受灾面积持续增长,旱灾灾情未能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湖南省农业洪旱灾害抗灾减灾措施

4.1 优化森林林分组成和结构,提升流域中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湖南属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省份之一。1980s以来,经过广泛开展绿化造林、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活动,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40.18%[11]提高为2007年的51.6%,林业用地面积达1.28×105km2[12]。然而,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高,说明湖南现有森林质量低下,需进一步提升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综合功能。分析其原因:一是疏林地、其他灌木林和无林地未得到充分利用,比例偏大,达8.5%;二是乔木林郁闭度偏低,仅为0.50;三是幼、中龄林面积偏大,占全省乔木林面积的71.5%;四是衫、松等针叶树种面积偏大,占乔木林面积的67.58%,而阔叶类树种面积仅占32.42%,而阔叶类树种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提升森林数量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如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林分结构组成、加强森林采伐利用水平、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等,进而大力提升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4.2 疏通河道,严禁采砂,提升河湖泄洪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任意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人为挖砂采砂,尤其是湘江流域,使得河床下切,乱弃渣乱堆,严重地影响河道行洪安全。近年来,湖南“四水”下游河道行洪能力显著下降。湖南中部娄底市平均每年流失地表大约700×104t以上,全市195条5km以上河流累计有3 3l1km,河道比20世纪50年代普遍抬高1-2m,致使行洪能力大为减弱。南洞庭湖泥沙淤积一般厚2-4m,最厚达6m。可见,河湖淤积严重,势必抬高湖床。1954年城陵矶最高水位34.55m,最大流量43 400 m3/s;1998年最高水位35.94 m,最大流量仅36 800 m3/s,44年中水位抬高1.39m,流量减少6600m3/s,泄洪量锐减l5.2l%[13]。因此,首先要通过加固堤防工程和禁止采砂活动,减少管涌,确保防洪大堤安全,减少洪灾受灾面积。其次要疏通河道,给洪水让路,确保洪水快速通过,提升河流泄洪功能。最后,加快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建设速度,继续实施“4350”工程并巩固现有退田还湖成果,如1998年冬季到2002年已实施84个单退垸,65个双退垸,220处阻洪垸,扩大湖面554km2,增加湖容27×108m3,在1999年、2002年和2003年汛期相继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洪减灾效应。因此,通过牺牲局部利益保全全局利益,完善“4350”工程,使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湖容由2625km2、167×108m3分别恢复到解放初期的4350km2和293×108m3,将极大提高洞庭湖天然调蓄能力。

4.3 加固扩建水利工程,统一适时调度,充分发挥水库群防洪兴利综合功能

水库,尤其是大型水库的调度运用是为了满足防洪与兴利的要求,即在保证水库上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能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满足人类福祉的需求。旱灾防治的关键在于有充足的蓄水资源供旱季调节使用以及保证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此,主要对策如下:(1)对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近期急需除险加固的水库有1367座,通过除险加固、改造和配套,可增加蓄水量近6×109m3[9]。(2)扩建一批水利工程,增加蓄水量。尽管当前湖南省拥有的水库数量较大,各地(尤其是衡邵干旱廊道)仍然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在湖南“四水”流域的中上游修建中小型水库,实行水资源的科学调度,蓄足洪水资源。(3)实施现代化灌区管理。由于许多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和严重的不配套,有21%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未配套受益。因此,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建设,灌区管理实现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以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4)注重推广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等以减少农业用水压力。如通过输水系统节水技术、旱地龙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水稻灌溉节水技术等的推广应用,通过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如易旱区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天水田改种旱作物等,减少农业用水压力,减少旱灾发生频率。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篇12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地震科普工作,把防震减灾教育列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学校成立了地震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主任、各年级主任任成员,教室领导具体组织这项工作的开展。为保证地震科普教育有组织、成系列的深入下去,不走过场,学校制定了地震科普教育教学方案。

二、强化阵地建设,广开教育渠道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

1、本学期开学以后,学校重点在初一年级开展抗震减灾知识教育和专题活动。建立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学校在宣传栏中开辟了专门的宣传栏,楼道内张贴了有关抗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图片以及自救自护常识,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2、学校定期由科学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开展地震的成因、破坏、预防等知识讲座,增强师生对抗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普及科普知识。

3、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由辅导教师制作了简单易懂的课件,进行防震减灾教育。同时,利用安全教育的电教教材对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教育

等,还利用校园网,搜索部分地震危害和预防的教育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

4、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组织评选,并将部分优秀的作品制成专栏张贴出来,进行展评。

5、团委专门安排各班出了一期地震科普黑板报,进行了评选,成绩记入教室考评分数中。

6、学校广播室专门制作了防震减灾专题节目,利用饭空、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宣传教育。

7、开展了地震科普教育知识竞赛和抽测等活动,考察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将考查成绩记入教室考评。

8、举行了教学楼疏散演练,增强学生的防震认识和防震能力。

9、学校专门配备有一口30多米深的井,每学期定时有专门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井水分析,普及地震常识教育。

10、宣传月效果显著。在“防灾减灾日”宣传月活动中,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举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观看了电视专题片;二是5月12日,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演练;三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播放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视频。

另外,还通过兴趣小组等阵地,利用一切渠道,开展对师生广泛的地震科普教育,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自救自护能力。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篇13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应急办、安监办、教委、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保障经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活动。5月12日上午,我镇在镇府前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活动,分管领导和镇党政办、应急办、安监站多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回答咨询问题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一是组织开展宣传进校园活动。在全镇中小学广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宣传进企业活动。结合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企业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意识。三是组织开展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宣传渠道,开展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有害生物防治等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增强广大村民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

上一篇:二年级音乐教案2下一篇: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