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24-06-29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共10篇)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

按照减灾委员会的要求统一制作了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现场发放了相关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并设现场咨询台解答了市民提出的疑问。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固树立防优于抗、减先于救的思想,要全面提高减灾防灾知识,切实增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出黑板报1块宣传图板6快,通过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30人;(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四)加强应急演练,做好防灾减灾基础保障

今年来,我社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预案,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一次,实地演练一次,有50余人参加。防汛部门组织应急救援队多次在八尺江水面开展救援演练。(五)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一)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二)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五)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2

近年来, 农业部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2008年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 扎实做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和产销衔接工作,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在5.12汶川大地震中, 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确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大灾之后无大疫;在防御台风工作中,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完善相关预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渔民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应对2009年特大干旱工作中, 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全力推进科学抗旱, 为夺取夏季粮油有个好收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 农业部围绕防灾减灾工作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求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 落实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坚持有灾抗灾, 无灾防灾, 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 扎实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 千方百计减少因灾损失。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防灾减灾机制。要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制度和预案的落实;完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对各类灾害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商和早处置;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灾害发生后, 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防灾减灾工作;完善会商机制,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提前分析形势, 研判灾害发生发展趋势, 共同提出应对策略;完善灾情调查评估体系, 及时评估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损失。

三是加强科技指导, 全力推进科学减灾。要动员广大科技人员, 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 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工作。一旦发生灾情, 要及时组织专家力量, 特别要依托科技入户和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队伍, 制定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 根据灾害影响和受灾程度, 实行分类指导, 能保则保, 宜补则补, 须改即改, 应管尽管, 切实提高灾后恢复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是加大投入, 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 积极争取防灾减灾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要搞好救灾种子 (苗) 、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要充分发挥农机在防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作用, 提高救灾效率。要加强渔港建设和渔船救生设备的配置, 增强渔船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3

2008年2月,彝族山区遭遇多年不遇大雪灾,牲畜被冻死,水管被冻裂,土豆籽种被冻伤。祸不单行,雪灾之后紧接着风灾,全村三分之一的房屋瓦片都被掀落,大树被吹倒。乐施会、绿色流域、丽江慈善总会等发起了对上南尧8个村的总体救助。

紧急救灾结束之后,绿色流域深刻意识到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工作中必须纳入防灾减灾内容,随之向乐施会和南都基金会申请资金,在山区8个彝族村进行全面灾害管理培训,制定社区参与式灾害管理规划。

在以往的观念里,救灾总是在灾害发生之后,投入大量资金都是为灾后重建。然而,灾害本是可以预防和管理的,大灾并不必定意味着大难,如果预防管理有序,就可以适度减少损失。参与式社区灾害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防灾减灾方法,强调以社区为主导,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隐患,增强社区抗灾抵抗能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无疑,这种理念比灾难发生后再去重建能更有效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008年末,绿色流域组织了上南尧8个彝族村社代表参加灾害管理培训。上南尧村是高寒山区,冬季经常遭受暴风雪袭击,夏天时有滑坡、泥石流。收入微薄、防灾抗灾能力弱的村民们应对乏力,只能一次次无奈中咬牙度过。培训者向村民们讲授了灾害发生的原理,让村民了解本地可能出现的各类灾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村民们分成小组,画出自己村庄的社区图,包括山脉、河流、道路、田地和森林;画出村庄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分布,详细标出每户人家的住处。然后把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标示在社区图上:哪里发生过洪灾、雪灾、风灾、滑坡和泥石流?哪些地区是高风险区域?未来有哪些灾害隐患?老人们记得,哪年哪里发生过水灾,羊被冲走了几只,还冲走了一个小孩子。通过老人的讲述,全村人渐渐走进了自己家乡的灾害历史,把这些讲述记录下来,就共同编写出村庄灾害大事记。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周期性规律,了解过往灾害发生的时间,可以推测它们离再次发生可能有多远,有多严重,让人们更实在感受到防灾减灾的紧迫性。就这样,全体参与培训的村民一步步将时间和空间整合到社区图上,在这共同回忆的过程中,当地传统知识也被激活与唤醒。

培训结束后,一份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在村民充分参与中被制定出来,全名就叫《上南尧东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波多罗设立了防灾小组,村里建立了灾害预警系统,发生了灾害老百姓也知道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并寻求救助。村里还配备了高音喇叭和六部对讲机,以备手机没有信号时使用;另外配备一台发电机防止光伏电站出问题。村里还请来丽江消防队帮助演练地震逃生,如果再有地震发生,村民不至于像1996年那样慌乱地从外面往屋子里跑。流域小组还动员各家在房前屋后种了防风树,选择四季不落叶树种。项目资助了每家饲草草籽,饲草长得很快,可以自己留种,收获之后晒干收藏,到下大雪就不用到纳西村庄买玉米杆或米糠了。这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效果一直保持到现在。四个新修蓄水池也在近几年连续干旱的困境下,保证了全村人畜饮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绿色流域还申请了专门资金,帮助每户加固了房屋抗震结构,替换了防风防雪的实瓦,改善家庭供水管保暖措施,还制作了《彝族社区灾害管理手册》发到每户人家。

2013年春天,彝族山区遭遇了一次大范围森林火灾,考验着培训后的防灾小组。一个冬天都没下雪,风高物燥,山下村民到水源林抓鸟,烧火做饭时引发了山火。看着远处浓烟冒起,刘正伟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村委会和乡政府,同时赶到光伏电站拉了闸,再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上山救火。灾害小组迅速动员起来各负其责,男人们提水灭火,女人们打下手准备送饭。天黑了,火还没有完全扑灭,刘正伟安排了村民轮流放哨。第二天,波多罗这边山火刚扑灭,对面阿则雄吉古又烧起来了。那天风特别大,火从江边烧上来,情况紧急,流域小组赶紧组织村民们和大火比赛,抢在大火烧到村子之前砍出来了一条1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把大火隔离在村子两边山林之外。大火终于止步于波多罗村的防火带。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篇4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1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自强社区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的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广大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将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策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十分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社区安排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们负责此次宣传活动,并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二、广泛宣传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日”工作

(1)5月11日,在北关十字拉横幅,发宣传资料,使居民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让居民能够从中引起注意,并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加强居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认识,共同进步,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5月12日,由社区书记范建敦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安排,进行了主题为《防震减灾,保护生命》的主题讲座,号召辖区居民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社区的抗灾防灾演练,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从个人做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

(3)5月13日,开展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由社区安全小组对社区的居民楼、公厕、围墙以及社区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辖区居民生命和社区财产安全。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2

根据**区行署办公室《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单位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做好了防灾减灾日的各项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关于做好20xx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单位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积极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认真组织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我单位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为切实开展好防灾减灾日的各项活动,单位领导及时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并对“防灾减灾日”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对活动期间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切实增强了我单位对于开展好此次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宣传方面,我单位充分利用了横幅、海报、标语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首先我单位制作了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内容的宣传横幅,悬挂于单位大门口。其次还专门制作了“防灾减灾”主题海报,并粘贴于办公区显眼位置。海报内容结合我馆实际,具体从“地震来了如何避险”与“火灾发生了怎么自救”这两方面展开,内容精炼,切实有效。

三、周密计划,突出重点

(一)开展防灾减灾科普专项宣传活动

为切实增强预防和应对火灾、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能力。5月11日,我单位组织起机关干部、保安等人员在我单位管辖区域内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小知识专项宣传及消防知识培训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召开家属院全体居民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面对灾害降临时该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和该怎样进行救援;掌握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战演练。通过此次培训、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灾害处置的决策水平和实战能力,切实增强了应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

(二)开展危旧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为确保排查治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按照“以查促防,防消结合”的原则,对全单位家属院的重点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发现隐患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整改。特别是对粮食收储公司所下属的各乡镇粮站开展大力排查工作,此次排查过程中,对于家属院的用电、危旧住房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发现我单位家属院用电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由此,办公室立即整改隐患问题,发布《安全用电通知》,在家属院内张贴公示,并以发文的形式转发给各部门,要求召开部门会议,学习安全用电知识,加强用电安全管理。我单位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消防培训及演练、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对于有效防范灾害发生、减少灾害危害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我单位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但我委实际,秉承“三思三创”精神,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单位员工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创建美好和谐的新巴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3

今年5月12日,是国家第x个“防灾减灾日”。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我社区于5月9日至12日向居民大力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辖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面向不同人群进行了宣传,司机朋友应如何面对浓雾天气;家中老人和少年儿童面对火灾应如何自救。针对辖区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的一些相关知识。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 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及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我社区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汛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 存在问题

这次“防灾减灾日”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通过活动也体现出来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调查、宣传,我们发现一般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不勤,训练时间明显不足。这意味着在往后的时间里,我们除了主动宣传,更要提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的应变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带领居民多做模拟练习。

总体来说,通过此次的宣传活动,使居民的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普及,达到了让大家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忧患意识的目的。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4

20xx年5月12日是我国第期8个防灾减灾日,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工作,突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宣传主题,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积极与县防震减灾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宣传主题

向社会公众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挂图、横幅、标语、印制宣传单等,在长征公园组织宣传活动。

二、精心组织,整合资源

人防办与防震减灾局、县教育局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县范围内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于都之声报、于都手机报和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在县城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防震减灾演练知识教育和紧急避险训练活动

进一步增强了中小学生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一是通过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震减灾舆论氛围。二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地理课、科学课、第二课堂等教学中落实防震、防空减灾知识内容,并确保教学时量;在内容上,突出知识性和常识性。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5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9个“防灾减灾日”,我办积极围绕“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主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活动,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预防与扑救森林火灾的意识和能力,取得明显成效。现在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我办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活动的组织领导。同时,我办认真制订活动方案,对活动的目标任务、步骤、时间等作了明确的要求,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形式多样,深化宣传

为加强防灾减灾活动的宣传,我办积极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一是组织开展宣传进校园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广泛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宣传进农村活动,充分利用横标、标语、宣传车、电视等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知识、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的宣传。全县共拉挂横标70多条,张贴防火宣传标语10000多张,防火宣传资料5000多份,派发《森林防火条例》小册子3000多本,出动宣传车6车次,在电台、电视台播放森林防火知识60次,进一步加强群众对森林防火防灾减灾的认识,促进全民防灾减灾。

三、强化措施,确保成效

一是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活动期间,我县开展了火灾隐患排查,重点对油库、弹库、炸药库、煤气库、高压变电站等单位进行排查,以及对与森林防火区内的林农交错地带、林区作业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两旁、信号差转台等重要设施以及仓库、居民地等相关的单位部门及个人的森林防火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再三督促他们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灾害损失。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野外用火的审批工作,确保我县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立足预防,在安全生产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避灾应急演练。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6

为认真做好5.12全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 5月9日上午康居社区开展了以“认识灾害风险、掌握应急技能” 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社区悬挂横幅1条,发放地震应急知识200余份,张贴地震防护知识和逃生避险知识宣传海报两张,大力宣传认识地震、避震要诀、自救互助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同时开展防震减灾现场咨询,解答居民群众提出的防震减灾知识疑问。使广大居民群众掌握了更多的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尤其是对老年人进行了讲解,介绍各种有关地震的知识与国家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政策和法规,让居民深入的去了解地震,降低对地震的恐惧感,加强发生地震时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救意识。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居民群众的防灾能力,防灾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7

根据区和街道办事处关于组织开展20××年“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方案,5月10日至16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围绕活动主题“城镇化与减灾”,街道职能科室会同社区单位有关部门并组织居民区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推动防灾减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主要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宣传周内,XX网站开设防灾减灾专栏,通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发送“灾祸的预防与应急知识”,宣传普及火灾逃生办法和减灾知识和技能。

在XX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大屏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大堂显示屏滚动播放防灾减灾宣传公益片和宣传口号。

5月10日,生活服务中心在小游园开展防灾减灾大篷车宣传活动。

在28个居委会、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发放系列防灾减灾手册。居委会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黑板报出专题宣传板报、张贴宣传海报。有液晶显示屏的居委会滚动播放宣传公益片和“防灾减灾”宣传口号,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收看公共安全科普宣传视频,通过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引导居民关注并识别身边的各类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自救基本常识,提高防灾自救能力。

二、开展排查,清除隐患,减少灾害损失

结合创全工作、“美丽楼道”创建工作,居委会在街道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发动社区居民、平安志愿者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居委综治干部、物业经理、社保队员、消防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等一起对社区内、楼道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消防栓在发生意外时能正常使用,水流量达到要求。灭火器在有效期内,能安全使用。按照创建标准,为确保楼道整洁、过道、逃生通道畅通,组织市民巡访团和志愿者开展楼道检查,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地点进行实地排查,动员、组织人员拆除公共通道部位的私装铁门和鞋箱。

街道综治办联合派出所重点对社区的纸盒十七厂和城中村姚家塘进行了防火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予以整治,预防火灾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还与派出所、房地办对居民区群租情况上门进行了集中检查和整治。

三、开展培训与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消防安全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街道防火办安排16个居委会分别组织居民区的小区物业、社区民警和居民共同参加社区消防、应急疏散的防灾减灾综合演练。通过现场演示、演练,参加活动的居民学会使用灭火器扑救,掌握防火灭火常识和火场自防自救技能,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如长陇苑居委会先组织居民在活动室由居民区书记为大家讲解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在消防志愿者的组织下,进行火灾发生时,楼道逃生的模拟演习。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降低重心逃生。之后再在小区的开阔地集中,由消防志愿者为大家演示消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让居民自己亲手操作实践一遍。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5月12日傍晚,下班时间也专门组织了消防逃生演练。

“XX街道阳光之家”师生一起近50余人,进行了一次模拟火灾逃生演练。街道防火安全办公室负责同志对阳光之家学员、老师开展动员,对老师、学员们进行逃生动作的示范,依步骤讲解逃生动作要领,并且明确了安全注意事项。警报响起后,在演练过程中由街道防火安全办公室指导,学员们与老师分别以弓腰姿势并以湿毛巾捂鼻口,由三楼到一楼快速有序进入院子,逃离模拟火灾现场。学员们在演练结束后,纷纷表示对火灾逃生技能和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自己今后在生活中的应急处置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街道红十字会在XX路开展“世界红十字日”主题活动,对社区居民以及社区中学开展救护知识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8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同时也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当年新闻中的汶川如今还历历在目,巨大危害时刻给我们敲响安全的警钟。为了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辖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xx社区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利用志愿者进社区机会,开展防灾减灾系列知识讲座。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xx社区邀请消防教官作为志愿者,走进xx社区,开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主题讲座。关教官针对常见灾害发生时,如何应对、避险展开详细讲解。如同样的灾害,身处不同环境应对方式不同等,让居民全面了解了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安全保障意识。

2、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

社区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今年防灾减灾的主题标语;通过社区微信平台发布防灾减灾系列小知识,营造了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xx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5

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宣传日,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我社区根据街道办事处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以“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和谐美好社区”为工作目标,开展了演练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

我社区以“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和谐美好社区”为工作目标,根据社区特点,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切实让居民提高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增强灾害防范意识,并成立了活动专项小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知识讲座、应急逃生演练等形式的“防灾减灾”活动。

二、贴近主题,内容丰富

5月12日,我社区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5月14日上午,我社区邀请共建单位x部队x为社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自救互救知识问答活动,使社区居民了解到各种灾害前的预兆、灾害发生时的注意事项、怎样科学的应对灾害、安全的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识。强化了“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

三、开展演练、增强意识

我社区在做好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在社区内组织居民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活动,5月14日,在社区居委会模拟了火灾现场,利用知识讲座后学习的安全逃生及自救互救知识,居民了解了逃生路线,学习了逃生要领,拨打火警急救电话、利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俯身靠右前行,以最短的时间逃离火灾现场到达应急避难场所。通过演练居民初步掌握了如何安全逃生和自救的基本方法,熟悉了社区内多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通过活动有效增强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了防灾避险知识、提高了防灾避险能力。

今后,我社区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近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安全逃生的能力,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为“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和谐美好社区”的目标而努力。

x社区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6

第一篇

2022年5月12日,是国家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我社区于5月9日至12日向居民大力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辖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面向不同人群进行了宣传,司机朋友应如何面对浓雾天气;家中老人和少年儿童面

对火灾应如何自救。针对辖区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的一些相关知识。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

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及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我社区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汛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

这次“防灾减灾日”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通过活动也体现出来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宣传,我们发现一般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不勤,训练时间明显不足

这意味着在往后的时间里,我们除了主动宣传,更要提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的应变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带领居民多做模拟练习。

总体来说,通过此次的宣传活动,使居民的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得到了普及,达到了让大家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忧患意识的目的。

第二篇

根据国家和XX省减灾委关于做好国家“防灾减灾日”相关工作的文件通知精神,5月7日至13日,我社区开展了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

力,消除了灾害隐患。现将主要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居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两委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时召开防灾减灾宣传周工作动员会,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宣传周各项工作,审议活动实施方案,并对落实好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要求,为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制定方案,狠抓落实

为扎实开展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我社区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制定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活动方案。为保证活动方案落到实

处,各条口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将活动方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公开栏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结对XX小学,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

5月7日下午3:00,我社区和XX结对举办了一场防灾减灾专题知识讲座。由

社区大学生村官有针对性地向孩子们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使孩子们从小树立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2.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

5月8日下午2:00,社区党员、居民组长集中到社区三楼会议室观看影片《唐山大地震》,影片放映结束后,与会人员积极交流,分享心情,形成了书面记录。此次活动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觉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3.积极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5月11日下午,我们组织5组、7组居民群众开展了有针对性地紧急疏散演练。下午2:45,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中,各安全岗位责任人快速到位,及时疏导,带领居民群众快速撤离,两分钟不到,所有居民按预先指定的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在撤离过程中,没有居民受伤现象发生。安全撤离后,各安全岗位责任人就此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和再教育。此次演练活动既是对我们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居民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也提高了居民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4.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

在活动期间,我社区重点对居民住房、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灾害风险隐患进行了排查,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中,全面提高全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已经顺利结束,下一阶段,我社区将从抓思想教育、抓机制建设、抓工作实效入手,继续组织实施好防灾减灾各项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加大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并将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来,使防灾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总之,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灾减灾系万家,和谐社区靠大家”为工作计划,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有效地改进了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并使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维护社区安全稳定,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社区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防灾减灾小常识:

1、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进行水上转移。

2、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暂时避险,等待援救。

3、关闭电源、煤气、备足干粮食品、饮用水,带好手机。

4、如果连降大雨,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1、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等。

2、不宜停留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附近。

3、雷雨时不要在野外作业和大树下避雨。

1、突发地震,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如在楼房,应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2、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3、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1、关紧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形,防窗玻璃破碎。

2、如果在户外,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如果在开车,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1、要避开所有的窗户,躲在坚实的桌子下,或进入一间小的位于中间的屋子,如厕所,壁橱。

2、脸朝下,用手护住头部,尽可能的蹲伏于地板上。

3、用厚的垫子,如床垫或毯子盖在身上,以防掉落的碎物砸伤身子。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7

一、城镇灾害的形成与特征

(一) 城镇灾害的形成

小城镇灾害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 要有灾害孕育的背景, 即要有灾害源, 而且不同地区的灾害源背景是不同的。比如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北方严寒地区的雪灾, 还包括我国五大地震区的23条地震带等。第二, 要有承灾体, 即要有灾害承载的对象,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灾害, 只有危险源没有承灾体形成不了真正的灾害, 所以这两个条件必须要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灾害, 产生破坏作用和影响。

(二) 城镇灾害的特征

小城镇灾害的种类很多, 我们在做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首先要分析这个城镇所面临的灾害背景和灾害源产生的条件。比如平原地区与山区的灾害源是不一样的, 山区的灾害源可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平原地区的灾害源可能是火灾、地震、水灾等, 所以我们要去寻找灾害孕育的背景。

灾害造成损失的程度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与致灾因子有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强度, 比如说台风、雪灾、地震影响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城镇的致灾因子本身很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承灾体相关, 城市承受灾害的载体应对灾害的能力越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也会越低。所以,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就是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应灾环境的条件下, 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镇灾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灾害具有突发性。对于很多种灾害是难以提前做出具体预测的。从国内发生的地震灾害来看,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 海城地震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一系列小震, 然后作出了某种程度的预测。从国际发生的灾害来看, 包括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等很多种灾害都是难以预测的。当然我们现在对于某些灾害是可以作出预测的, 比如说气象灾害、台风等, 但是大部分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 灾害具有复合性, 一种灾害会诱发其他多种灾害的产生。比如说311东日本大地震, 由于地震灾害引起了海啸, 同时地震灾害对城镇承灾体的破坏引起了核泄露。再比如说汶川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引起很多大滑坡体, 滑坡又导致江体堵塞形成了堰塞湖。也就是说灾害具有一个连锁效应, 一种灾害可能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所以, 当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不仅要分析城镇直接的孕灾环境, 而且要分析这个城镇中直接孕灾环境发生一定水平的灾害条件下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

3. 灾害具有放大效应, 小城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十几年前我国一个城镇的建设用地可能只有五、六平方公里, 发展到现在很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三、四十平方公里, 发达地区甚至要达到七、八十平方公里的规模, 在这种财富、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等各种承受灾害载体非常聚集的情况下, 发生一次小的灾害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比如说2001年北京的一次小雪, 很小的一次小雪就造成了北京全城交通大瘫痪。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 考虑到有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那么在做城市整体规模分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城市要有安全的承载力和边界承载力?城市承载力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的各种基础设施相互交错复杂, 一个灾害可能会影响这类基础设施, 会影响到建筑物, 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 因此, 灾害具有一个放大效应。美国学者曾经做过预测, 比如说1903年旧金山地震, 如果发生在100年以后, 它造成的损失将是原来产生的经济损失的数十倍, 这里面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所以, 城市的规模效应造成的灾害放大性不是呈线型增长, 而是呈指数的增长效应, 基于灾害这样的背景,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城镇各方面的特点, 对城镇的灾害有基本的对策思路。

(三) 城镇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要做一个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时, 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孕灾的环境和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将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 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去评估, 假定这个城市在发生某一水准的灾害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 使用这种方法去模拟或推断。

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考

曾经在做总体规划改革办法课题调研的时候, 发现很多城市的总规中涉及到防灾减灾章节时, 内容相差并不太多, 基本都罗列了一些类似的总体要求和标准中条条框框的规定, 而没有针对这个城市的特点去做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我们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城镇防灾减灾相应的对策, 这才是做小城镇防灾减灾的正确思路。

(一) 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路

风险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城市灾害的危险性。每个地方所孕育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是有差别的, 比如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程度跟内陆地区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 要了解这个城镇灾害源的危险性。第二个要素是承灾体, 或者叫做直接承载力暴露程度。比如2001年在新疆昆仑山口发生了8.1级地震,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虽然比起汶川地震的8.0级只增加了0.1, 能量却放大了两倍左右, 但是由于不是发生在城镇密集区, 也就是说承灾体、承灾点的暴露程度比较小, 所以他不一定会造成大的灾害, 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三个要素是承载力的脆弱性, 或者叫做易损性。有的城镇抗灾能力很强, 有的城镇抗灾能力比较弱。第四个要素是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好形态、应急救灾能力、医疗救护能力、物资救援能力、疏散通道配置能力、消防能力等等。因此,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做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风险分析基础。

(二) 城镇灾害风险评估是城镇安全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向一些蓄滞洪区、水库的下游、崩塌滑坡地段等不利地段要地。比如当时汶川的东河口镇, 其中部分做三峡工程时的移民, 选址的时候就选在了滑坡体三角下, 并没有对周边孕灾的环境做风险评估, 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山体大滑坡, 整个东河口镇都消失了。因此, 在做城镇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时, 土地防灾适宜性是城镇防灾减灾的体系的基础。

三、城镇防灾减灾基本对策和思路

(一) 要确定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总体综合防灾目标

第一,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曾经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各个城镇目标基本都一样, 没有针对自己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 或者是这个地方可接受能力的差别化目标。当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对安全需求才会更高, 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针对灾害的综合防御目标应该是有相应的细微差别的。

第二,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这个城市灾害发展的背景相适应。比如这个城市某种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高, 那么防御目标肯定要不同于其他地方, 不能千篇一律的设定为同一个目标。

第三, 综合防灾目标必须是多层次多水准的防灾目标。对于超水准灾害, 对一般建筑物的要求不是减少破坏而是要求外部救援可以进入, 内部严重受伤的人员可以运输出去。综合目标要保证一般的正规设计的基础设施, 承灾体多数不发生大的破坏, 都较为完好。

(二) 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要贯彻这八个字“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既然灾害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报的, 那么首先最核心要做的工作就是预防。“防”是指包括一般工程设计要纳入正规的设防体系, 有国家标准保证, 还包括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 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形态可以大大减缓城市灾害的蔓延。一个好的社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防灾减灾的设施;有自己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自己的消防体系;有自己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良好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跟周边建筑之间又有良好的灾害隔离带。我们城市就要形成这样一个一个的生活避难圈。

“抗”是指要提高城市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 除了村镇体系还没有纳入到设防体系之外, 现在做加强避灾体系建设。

“避”是指:一要避开城市的不利地段。当前城市快速发展, 在要地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二要避开城市的重大危险源, 比如油库、核电站、上游的水库等等一些次生灾害的危险源。

“救”是指构建城镇避灾疏散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 多道防线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要多道设防, 小城镇相较于一般城市经济水平要低一点, 在有限的政府的投入下如何去构建这样两道设防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所有的工程都要纳入到正规的设计程序, 在设计中要有防火设计、抗灾设计和防洪设计。第二道防线是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一旦发生超越城市基本设防水准灾害的时候要保证重要机构的供给。比如说供水, 大灾发生之后城市的供水断了, 震后很多人都去疏散场所避难, 医疗救援医院需要用水, 政府消防机构需要用水, 对于通往这些机构的供水设施应当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 采用更高性能的管材, 以及在管道穿越不利地段的时候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和高性能的管材, 这样保证城市的供水管网有一部分在发生大灾的情况下能够完好无损, 保证使用功能。

(四) 点线面结合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点”指的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工程基础设施。比如, 城市的指挥中心、消防中心、医疗中心、避难场所、通讯以及交通中心等等。“线”就是指链接城市关键节点重点要保证的基础设施, 这一套体系中10%要重点保障, 是所需保障的关键节点, 共同形成小城镇“面”上的防灾减灾空间的布局体系。

构建城镇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城镇孕灾环境背景基础上针对城市承灾体做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再提出“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

长城社区防灾减灾简介 篇8

长城社区地处县城东大门城郊结合部,东起焦化厂,西

至山丹培黎学校,南临312国道,北至高速公路,辖区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下设六个居民小组,有行政事业单位25个,楼院20个,有居民2116户,总人口6625人。其中常住户1453户,4846人,流动人口663户,1779人。

近几年来,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长城社区党支

部、居委会一班人,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减灾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思路,整合辖区各项资源,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领导、组建队伍。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社区

减灾工作,专门成立了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主任牵头,辖区单位负责人、物业公司负责人以及小区楼栋长组成。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并制定了详细减灾工作规划和工作制度,明确了减灾目标,将“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区计划。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减灾工作,将社区划分为6个片区,并组织了一支50人由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分布到各片区协助社区开展减灾工作。

二是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长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减灾知识和争创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

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制订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组织居民观看预防灾害电教影片,参加自救呼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等。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是抢抓重点,专项整治。由社区下设6个片区的联防员、减灾支援者及相关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定期对辖区内液化气站、加油站、乙炔站等危险场的报警系统、避雷设施、管道接口、消防池、消防设施、仓库、管理制度,门卫制度,瓶装燃气销售点的钢瓶检审、警示标志、消防设施、存储量进行了一一检查,在检查中发现质量严重有问题的,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扣押,发现隐患的,责令限期整改。同时,组织专人对市政设施进行隐患排查,重点对辖区主要道路的井盖、路灯、灯杆、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照明系统以及指路牌,各路口的红绿灯,下水道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 篇9

5月10日,由丹阳市应急办、民防局、地震局主办,曲阿街道、住建局、民政局、科协、团市委、市红十字会、消防中队、武警中队、广电集团、金鑫房地产开发公司协办的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走进社区。上午8时30分,在晓墟社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图片展、法律法规咨询、有奖知识竞猜、应急互救演示,并向社区居民免费发放人防应急手册2500余份、应急救援包650个、宣传编织袋1300个,应急知识蜡纸笔、应急小手电、宣传开瓶器各600余个,现场接受居民咨询120余人次。当晚7时,在该社区文化广场举办了防灾减灾文艺汇演,以歌舞、诗朗诵、小品、三句半和有奖答题互动形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丹阳市民防局自编自导的舞蹈“警报传递爱”、小品“家庭演练”贴近形势、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活跃了现场气氛。整场晚会,内容丰富、形势多样、喜闻乐见,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阵阵掌声和称赞。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同时使居民熟悉了遭遇突发灾难时的应急处置方法,可以大大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2015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0

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不断完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环境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四是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地震、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科技支撑平台逐步形成。

六是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逐步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50余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七是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海内外和衷共济,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国家将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八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国与国际组织、机构以及有关国家政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中非合作论坛和中日韩区域合作等框架下,建立了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和行动计划。我国政府积极援助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履行了防灾减灾国际义务,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高温热浪、沙尘暴、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仍呈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减轻灾害风险列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事项,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努力推动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

(三)规划目标。

1.基本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基本建成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2.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3.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4.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5.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6.全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75万人左右。

7.创建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8.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多灾易灾的市(地)、县(市、区)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草原、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尤其重视县级以下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提高监测水平。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系统,推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轨“4+4”星座建设,加强静止轨道灾害监测预警凝视卫星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综合观测能力、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和应急观测能力。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整合各类卫星应用需求,统筹规划卫星、卫星应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卫星的复合观测能力和地面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民用、军用对地观测手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多要素、高密度、集成化的立体监测能力和业务运行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论证建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论证建设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各级相关部门防灾减灾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等装备,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

(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以县级为调查单位,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完善数据库,提高现势更新能力。建立国家、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和临界致灾条件,开展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和示范工作。

建立健全国家自然灾害评估体系,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绩效评估水平,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机制,提高灾害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结合重大工程、生产建设和区域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试点工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研究建立减少人为因素引发自然灾害的预防机制。

(四)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风抗潮、防沙治沙、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提高城乡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

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及农机防灾减灾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

(五)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加强城乡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气、供排水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城市、城市群、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和经济发展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学校、公园、体育场等现有场所,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

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

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建设,研究制定各级救灾应急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全面加强生命探测、通信广播、救援搜救以及救灾专用车辆、直升机、船舶、机械设备等装备建设。优先加强西部欠发达、灾害易发地区应急装备配备。

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物资储备规划,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中的作用,提高重要救灾物资应急生产能力,利用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国防交通物资储备和企业储备等,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

加强受灾群众生活保障能力建设,推进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受灾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救助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充实自然灾害救助项目,适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补助标准,提高受灾群众救助质量和生活保障水平。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伤病人员集中收治能力建设。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强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七)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重点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等科学研究。编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规划,注重防灾减灾跨领域、多专业的交叉科学研究。

加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三网融合、物联网和数字地球等关键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研究,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与应用示范。开展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交流与技术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推动防灾减灾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防灾减灾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支撑作用。

(八)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畅通的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渠道,完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防灾减灾的政策措施,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完善自然灾害社会捐赠管理机制,加强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作用。研究制定加强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扶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九)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救灾抢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结合救灾抢险工作特点,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医疗卫生、矿山救援、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等相关专业保障队伍、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力量等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自然灾害及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扩大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规模,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十)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软实力。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

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性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创新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形式,强化防灾减灾文化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场所的重要作用,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挥重特大自然灾害遗址和有关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

四、重大项目

(一)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工程。

在充分利用已有各类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灾害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指标体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技术系统;开展典型灾种灾害风险评价、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价以及区域减灾能力评价等工作,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制图标准规范体系和技术体系。

编制全国、省、市及灾害频发易发区县级行政单元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建立风险信息更新、分析评估和产品服务机制。编制全国(1∶100万)、省级(1∶25万)、地市及灾害频发易发区县级(1∶5万)自然灾害风险图,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以及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建设和完善,实现相关部门涉灾业务的协同与资源共享,提升中央、省两级的灾害风险信息与搜救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能力,以及救灾、减灾的会商和决策能力,有效支撑国家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协作。

(三)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构建灾害损失评估、预案推演信息系统,为灾害应急救助提供科学决策信息。大幅提升灾害应急救助即时信息高效处理、互联互通与指令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力。

(四)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工程。

以统筹规划、合理分布和资源整合为原则,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现有储备仓库,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中央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多灾易灾地区的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实际需要建设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医疗卫生防疫、交通应急保障、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物资储备,特别加强中西部救灾物资储备和信息管理能力,优化救灾物资管理与使用。逐步建立运力集结、资源补给、车辆维修的全国救灾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物资投送能力。

(五)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建设工程。

加强自然灾害信息获取立体监测能力和防灾减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加强“天、地、现场”一体化技术指标体系论证,推动由4颗光学星和4颗雷达星组网构成的“4+4”星座建设,形成机动灵活、高密度、高精度、宽覆盖、多手段组合观测能力,实现12小时灾害重访观测,确保卫星在轨运行的连续性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加强科研试验卫星和减灾业务卫星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国内外多星资源,提高灾害综合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和应急观测能力。完善灾害遥感应用模型、方法和标准规范,提升业务系统处理、分析与服务水平,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灾害评估、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业务体系和产品体系,论证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卫星减灾应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统筹利用国家遥感校验场、目标检测场和综合实验场资源,提高灾害定量化应用水平。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卫星和航空遥感应急监测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和省级减灾应用能力建设,完善现有区域和省级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提高卫星减灾应用水平。

(六)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仿真系统建设工程。

围绕重特大自然灾害开展灾害发生发展机理、情景分析、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数值模拟研究。重点针对地震-地质、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沙尘、低温-冰冻-寒潮等灾害链,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实现灾害风险预警、应急响应推演和指挥决策优化等多维可视化模拟仿真,为重特大自然灾害影响评估、指挥决策提供条件平台和科技支撑。

开展洪涝、地震等灾害系统实景模拟实验,建设典型自然灾害大型实验平台和运行环境,开展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交流合作。

(七)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创建50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乡社区建设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配备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编制城乡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等。

结合区域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新兴发展区域等城市群或典型城市,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学校、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大型绿地等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灾害易发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扩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

(八)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

利用现有设施,在每个省份至少新建或改扩建一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点扶持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配置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器材及多媒体设备,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开发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建立资源数据库和专家库,建设国家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在线交流、远程教育等功能。

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适合不同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教材,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开展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强化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健全地方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信息共享、征用补偿、社会动员、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健全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

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各地区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防灾减灾的地方性规定。加强各级各类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救灾装备、灾害信息产品等政策研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中央和地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中央财政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支持力度。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探索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

(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防灾减灾领域信息管理、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与联合国组织、国际和区域防灾减灾机构、有关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广泛宣传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和经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做法,引进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进一步实施《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2005-2015兵库行动纲领》,发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和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的作用,深化空间信息技术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五)做好规划实施与评估。

本规划的实施由国家减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围绕本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本部门规划为支撑,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组织推动规划重大项目建设。

上一篇:汉语拼音字母表打印版下一篇:冷冷夜,冷冷情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