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减灾卫星

2024-10-22

环境减灾卫星(精选4篇)

环境减灾卫星 篇1

我国自主发射的用于生态监测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HJ-1A/1B) 在大庆盐碱地盐碱化指标反演和等级划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监测, 及时反映生态环境和灾害发生、预测和快速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手段。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10期, 题为“基于环境减灾卫星高光谱数据的盐碱地等级划分”, 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在读博士杨佳佳。通信作者为姜琦刚教授。该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盐碱地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类。盐分含量指标因不同盐分组成而异。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滨海地区也有分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 其中中国为9913万公顷。根据盐分组成及其对土壤性质影响的不同, 我国一般将盐碱地分为盐土、盐化土壤、碱土和碱化土壤。中国盐碱土壤的形成, 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 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 严重的盐碱地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其中松辽盆地的盐碱化土地属于中国八大盐渍区之一的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 以苏打盐碱地为主。土地的盐碱化作为一种环境灾害, 可导致土地的退化, 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 使农业区粮食产量下降, 严重威胁着生态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盐碱地的监测和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更好对盐碱地进行监测, 为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松辽平原经济区第四系基础地质遥感调查”资金支持, 对松辽平原内的盐碱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土壤采样, 共采集土样26个, 采样点覆盖范围广,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研究者对采集的土样做了化学分析并进行统计, 得到了土壤中阴阳离子含量、土壤溶液电导率 (EC) 、pH值以及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 (ESP) 等反映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指标。同时,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携带的高光谱成像仪 (HIS) 采集的高光谱数据, 探索该区土壤盐碱化指标定量反演的最佳模型, 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LS-SVM) 回归预测方法, 以盐碱化较严重的大庆地区为试验区, 对多种盐碱化程度指标进行反演, 并采用决策二叉树方法对试验区盐碱地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环境减灾卫星高光谱数据具有区分盐碱地与其他地类的诊断波段, 可以用于大面积提取盐碱地相关信息, 结果可靠;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反演多种盐碱化程度的指标信息, 用于盐碱地等级划分快捷有效;大庆地区盐碱化现象严重, 绝大部分为碱化土, 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碱化地面积估计值为345.03、1389.03、869.94平方千米;该研究对盐碱地信息的快速提取以及盐碱化程度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结果可能与两个条件有关: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 (高于临界水位) ;另一是地势低洼, 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 如其水面接近地面, 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 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 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 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 形成盐碱土;如果是洼地, 且没有排水出路, 则洼地水份蒸发后, 即留下盐份, 也会形成盐碱地。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 全球盐碱地每年以1×106~1.5×106公顷的速度在增长, 盐碱化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我国土壤盐碱化情况严重, 但国内尚无关于针对盐碱地盐碱化指标含量的大规模调查, 此次研究填补了这项空白。这项研究成果提示, 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对盐碱地进行大范围调查, 快速有效的提取盐碱地的信息并进行等级划分对于盐碱地的治理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减灾卫星 篇2

遥感卫星的防震减灾应用研究

整理了遥感卫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遥感卫星的特点、卫星遥感数据的`现状及其应用于防震减灾领域的前景. 在此基础上, 研究卫星遥感应用于防震减灾的优势、面临的困难和目前的现状, 并深入分析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于汶川地震救灾的成就和不足. 最后对进一步推动卫星遥感的防震减灾应用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作 者:连尉平卢大伟 邹锐 陈涛 武金涛 马海建 孙建中 杨大克 Lian Weiping Lu Dawei Zou Rui Chen Tao Wu Jintao Ma Haijian Sun Jianzhong Yang Dake  作者单位:连尉平,卢大伟,邹锐,陈涛,武金涛,马海建,杨大克,Lian Weiping,Lu Dawei,Zou Rui,Chen Tao,Wu Jintao,Ma Haijian,Yang Dake(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36)

孙建中,Sun Jianzhong(黑龙江省地震局,哈尔滨,150090)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 “”(11) 分类号:P315.6 关键词:卫星   遥感   防震减灾   应用  

环境减灾卫星 篇3

20世纪60年代初,遥感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新兴技术,目前已形成多卫星、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1]。随着遥感技术在我国国土事业中的普遍应用,以CBERS_02B、环境减灾卫星(以下简称HJ-1 A/B)为代表的国产卫星在宏观监测中的作用日趋凸显。

HJ-1A/B具有适合中等比例尺研究的空间分辨率,重访周期短,覆盖宽,相对国外卫星数据更易于获取,其应用日趋普遍。目前,宏观监测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目视解译,对HJ-1A/B进行波段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目视解译和研究对象的提取。由于人眼对彩色比较敏感且分辨能力强,故应充分利用信息丰富的彩色合成图像进行判读。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一般采用三色合成原理形成彩色图像,即在3个通道上安置3个波段图像,然后分别赋以红、绿、蓝色,叠合在一起形成彩色图像[2]。因此,如何从HJ-1A/B数据中快速、准确选取最佳波段组合,以便于图像的目视解译和信息的有效提取,是宏观监测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1 HJ-1A/B影像数据简介及研究数据来源

1.1 HJ-1A/B遥感数据简介

HJ-1A/B全称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中国专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卫星,其A、B星于2008年9月6日以一箭双星方式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采取多颗卫星组网飞行的模式,每两天可实现一次全球覆盖。HJ-1A/B影像包含兰、绿、红、近红外4个波段,幅宽711km,分辨率30m,重访周期4天。

1.2 研究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重庆市HJ1A数据,轨道号为393856,数据获取时间为2010年9月1 7日。

2 最佳波段组合研究

2.1 最佳波段的选取原则

选取最佳波段的原则通常有3点:(1)所选波段涵盖的信息量较大;(2)波段间的相关性较小;(3)波段组合对所研究地物类型的光谱差异较大。

波段辐射量的标准差大小体现了该波段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因此应选取波段辐射量标准差较大的波段。但由于地物在各波段的辐射特性之间存在相关性,当3个波段相关性较高时,各波段所包含的信息之间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和冗余,相关性较强的波段组合在一起不一定是最佳组合[3]。因此,选择3个波段进行组合时,必须同时考虑标准差要大而相关性要小这两个条件[4]。

2.2 最佳波段的选取方法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最佳波段选取方法有:各波段信息量的比较、波段间相关性比较、最佳指数法(O I F)、各波段数据的信息熵和联合熵、协方差矩阵特征值法、波段指数法等。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查维茨提出的最佳指数法(OIF)[5]。公式如下:

其中:Si为第i个波段的标准差,Rij为i、j两波段的相关系数。

图像数据的标准差与所含信息量成正比,标准差越大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波段间的相关系数越小,表明各波段图像数据的独立性越高,信息的冗余度越小。因此OIF越大,则相应组合图像的信息量越大。

对不同波段组合的OIF值进行排列,在暂不考虑地物类型光谱差异的前提下,最大OIF值对应的波段为最佳波段组合[6]。此方法计算简单,易于操作,且更接近于波段选择的原则,是目前最常用的波段选择方法。

2.3 光谱特征统计及波段间相关系数计算

在Erdas或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对选取的影像进行图像统计,得到各波段间的光谱特征(表1)。下表显示单波段信息量最大的是Band3。

利用Erdas软件的model maker计算各波段间相关系数(表2)。下表显示B a n d 4与其他波段间的相关性较低。

2.4 OIF指数计算及排序

根据最佳波段选取原则及表1、表2中的相关数据,确定最佳波段组合应至少含有Band3、Band4中的一个波段,由此得到4种可能的最佳波段组合。按公式1计算得到不同波段组合的OIF指数(表3),以1 3 4波段组合的OIF指数最大,排在第二位的是234波段,与134波段相差不大。

2.5 最佳波段组合确定

所研究地物类型的光谱差异应较大,也是确定最佳波段组合的原则之一,结合宏观监测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我们选择OIF指数较为接近的134波段和234波段进行进一步比较(图1、图2)。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采用234波段得到的影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信息量丰富,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影像特征的差别,对于道路的解译和提取更加容易。

因此,在充分考虑最佳波段选取的3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本次研究的影像最佳波段组合是234波段。

2.6 宏观监测遥感图彩色合成

在确定最佳波段组合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赋色方案,以使得波段组合后的影像与自然地物间有较好的相似性,从而利于目视解译。在Erda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导入3个波段,按各种赋色方案分别进行图层叠置,得到H J-1 A/B的最佳波段组合方式,即342波段。

3 结论

(1)本次研究HJ-1A/B数据的最佳波段组合方式为342波段。

(2)各波段组合的最佳指数值同各波段的标准差之和成正比、与各波段间相关系数之和成反比。

(3)在实际应用中,OIF法选择最佳波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只考虑了信息量和相关性这两个方面,没有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光谱特征和卫星传感器的用途等方面。在宏观监测的实际工作中,进行波段组合应充分考虑光谱特征等因素。

(4)每个波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波段选择,基于信息量、波段相关性、光谱特征的最佳波段选择只是参考。

参考文献

[1]尤淑撑,刘顺喜,周连芳,等.CBERS_02B星数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9,79(1):79—82

[2]刘建平,赵英时,孙淑玲.高光谱遥感数据最佳波段选择方法试验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16(1):7—13

[3]常胜.TM遥感影像彩色合成最佳波段组合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28(2):230—235

[4]章孝灿,黄智才,赵元洪.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74-175

[5]韩丽君.土地利用分类中TM影像最佳波段组合选择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9(1):127-144

环境减灾卫星 篇4

卫星通信是国家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3个文件,扶持国内卫星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卫星通信业务已覆盖公安、交通、水利、气象、证券、海关、远程教育等100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部把水利卫星通信发展列入《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水利通信卫星成为实现水利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势必会对水利卫星通信建设进行大规模推进[1]。

全国大部分山区的大中型水库在历来的防洪保安、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家对水库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库本身的主体工程基本消除了病险隐患,大多数水库的兴利蓄水功能得到了加强、巩固和提高。但山区的大中型水库位于交通和通信落后的地区,普遍存在着通信预警建设滞后,无法快速、及时、准确传递汛情,成为防汛安全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应急保障措施越来越重视,相对于传统的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卫星通信系统的优越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应急通信、抢险救灾及解决偏远山区通信问题等方面作用突出。在发生洪涝灾害的紧急情况下,卫星通信系统可为山区水库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避免因通信不畅而影响到水库防洪安全。

水利卫星通信是解决山区水库水利信息传输和应急抢险通信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天地互备通信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山区水库水文测报、应急通信、数据广播、异地会商和视频监控等业务的应用,将为水库的防汛减灾、水利信息化和水利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功能更强的通信平台[2]。

1 水利卫星通信特点

目前,卫星通信已成为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方式之一。水利卫星通信系统可在各种地区、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大容量数据、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业务的传输任务。

1.1 卫星通信特点

1)通信距离远。特别适用于高山峻岭地带和偏远地区的山区水库。

2)覆盖区域大。便于多地点多方向通信,可实现卫星通信广播[3]。

3)通信频带宽、容量大。可以进行IP电话、传真及视频等多种传输业务。

4)通信信道质量好、传输可靠性高。噪音影响小,信道特性稳定。

5)通信组网灵活。可实现星状网、网状网或混合组网方式[4]。

1.2 水利卫星通信特点

水利防汛抗旱是关系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大工程,特别是在防汛减灾这样的关键环节,山区水库现场信息传输的快速畅通是影响指挥或技术支援人员对险情进行全面、准确了解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效率,才能将灾害减小到最低[5]。

淮河流域历来是洪水灾害频发的地域,为了加强防御灾害的能力,提高洪水的预见期,增强抗洪救灾力度,建设山区水库的水利卫星通信系统非常重要。

目前,水利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拥有27.2 MHz(包括Ku波段22.2 MHz,亚洲V号卫星;C波段5.0 MHz,亚太VI号卫星)卫星转发器资源,采用基于DVB-S2的星型/网状混合组网的方式,使用Ku+C的双波段资源,能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等诸多优点,业务以数据、视频和语音为主,广播业务为辅,尤其适合山区水库的水文测报、应急通信。

山区水库卫星通信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卫星资源的优势,使通信更好地为防汛抗旱、水利事业服务。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山区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水利卫星通信除具有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等优点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防御水患的能力。水利卫星通信网必须能够承担水雨情数据报汛、防汛抗旱异地会商、应急抢险机动通信、云图和遥感数据广播等重要防汛通信任务[6]。

2)水利信息传输的适用性。水利系统在充分利用公网通信的同时,必将需要卫星通信作保障,这也是地面通信网的重要补充和备份通信手段。

3)涉水事件的应急抢险。涉水公共安全事件及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及不确定性,要求水利卫星通信具有应急移动的保障和应对恶劣环境的生存等能力,并适量配备便携卫星通信设备,更好地满足水利应急抢险机动通信的要求。

2 山区水库环境对水利卫星通信的影响

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山区水库的自然环境可能会对卫星通信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水利卫星通信项目的设计、施工时,必须考虑到山区水库的自然因素。

2.1 山区地质

2.1.1 土壤电阻率

山区地质地势复杂,土壤电阻率偏高,一般在1 300~3 000Ω·m,山区土层较薄或根本没有土壤,防雷接地施工难度很大。同时,山区土壤干燥,各类无机盐类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离解为导电的金属离子,而大地导电基本上是靠离子导电,所以干燥的山区土壤导电能力非常差,这会影响到通信设备的防雷接地的效果。

2.1.2 接地体的腐蚀

山区的酸性土壤和风化后的土壤含氧量很高,最容易发生电化学和吸氧腐蚀,有时会发生因腐蚀断裂而使接地出现“失地”的现象。由于腐蚀使接地体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大,甚至使接地体在焊接头处断裂,导致基地接地电阻变大而失去接地。同时,山坡带也可能由于雨水的冲刷使水土流失而使接地体外漏失去与大地的接触。

2.2 山区雷电

有的山区水库地势开阔,雷击过程中,由于具有高压、大电流等特性,很容易对额定电压很低的卫星通信设备造成破坏,雷电对卫星通信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2种:

1)过电压烧毁。高压雷电波通过直击或入侵进入通信设备内部,会导致通信系统发生雷击过电压事故,出现电子元件烧毁、设备变性失效等不利现象,破坏整个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电磁干扰。雷电形成了强大的电场,会严重干扰卫星信号和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大大降低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效率和精度。

2.3 雨衰

雨衰是影响Ku波段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及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电波穿过降雨的区域时,降雨(还包括霜、雪、雾等)不仅吸收能量,而且对电波产生散射,散射会导致大范围无线电干扰,并对电波存在去极化效应作[7]。

雨衰导致的衰减呈现非选择性能和缓慢的时变特性,是导致信号劣化,影响系统可用性的主要因素。雨衰的大小与雨滴直径与波长的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信号的波长比雨滴大时,散射衰减起决定作用;当电磁波的波长比雨滴小时,吸收损耗起决定作用。对于10 GHz以上的电磁波,雨衰的影响就更明显了。频率越高,雨衰的影响越大,若电波穿过的雨区路径长度为10 km时,对于Ku波段上行线路,衰耗为2 d B左右,下行线路的衰耗为1 d B左右;在暴雨(雨量为100 mm/h)情况下,每km的损耗强度较大,但雨区高度一般小于2 km,暴雨引起的衰耗将超过10 d B以上[8]。雨衰衰耗大于链路的信噪比余量时,卫星链路就会中断。

3 水库卫星通信应用展望

我国的水利卫星通信服务需求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单一的话音业务向多种业务发展,从窄带业务向宽带业务发展,从单独组网到多网互连发展。多网互连可以借助地面通信网的优势,实现与地面通信网的互连互通和在多制式网络中的相互漫游。

由于山区水库环境对水利卫星通信存在较大影响,因此,在山区水库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时,卫星天线应尽可能架设在开阔空旷地最高处,在对星方向左右15°范围内的前方净空区内避开山坡、树林、金属反射面、架空明线等,避免造成对天线波束的阻挡。天线要有牢固的基座,合理考虑风荷载,保证能够充分承载天线自身的负荷,同时应考虑山坡杂物或冬季冰凌或其他物体坠落砸坏天馈设备的可能。

在多雷雨地区,卫星天线的架设位置应避开雷击多发地点,同时要采取多种避雷措施。卫星天线上方应安装避雷针,避雷针的高度应能够有效覆盖保护卫星天线,并与天线基础可靠焊接。如果天线安装在裸露岩石组成的山顶上,可根据现场环境开挖1或2个基坑,将接地钢板埋入开挖的基坑内,然后用细土、碳、盐、粘土填埋,扁钢每隔5 m钻孔,使用膨胀螺丝固定在山表的岩石上,角钢周围回填降阻剂,并回填好精细粘土和铁矿石粉末,浇水后夯紧,做好保水工作。

建设的山区水库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

1)语音通信功能。能实现I P电话和传真联系,水利卫星通信设备可提供FXS,FXO或4线E&M等接口。每个山区水库卫星站可同时支持多路电话,话路能进入水利语音地面专网,实现最小时延和最大可用度。同时,也能为流域机构、省厅及水利重点单位提供电话备份通道和路由[9]。

2)数据链路。可通过水利卫星实现1路IP联网,接入水利信息网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只要是基于IP的业务都可以实现传输,如:Web浏览,文件传输协议FTP等。

3)工情视频采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水库管理单位对信息源需求体现为多样化,更加关注包括工程视频监控等在内的综合业务。水利卫星通信可实现山区水库的综合业务需求,适应流域管理工作新的形势。

4)应急抢险机动[10]。洪水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有计划的分蓄洪和特大旱灾等重大涉水的公共事件,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特点,而水利卫星通信可以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以应急抢险通信调度系统作支撑,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的需要。

5)互联网接入。山区水库大多地处偏远,通信落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IP加速功能,在水利行业可以利用水利部Internet接口和DVB-S2的宽带出境,能保证稳定、快速、小时延的IP浏览,支持E-mail电子邮件访问、FTP文件下载、DNS域名解析等。

6)信息查询。水利卫星通信系统可以组建1个小型计算机局域网,利用卫星信道接入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类信息的查询,文件传送,实现与指挥中心的数据交换,为现场的办公与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及参考材料。

4 淮河流域山区水库卫星通信应用实例

在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建设中,淮河流域建设了11个重点水库(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磨子潭、鲇鱼山、五岳、泼河、南湾、薄山、板桥、宿鸭湖等水库)和43个水文站的卫星通信系统,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实时传输,主要解决重要的水情中心、水情分中心、水文站、重点水库的水文报汛,应急通信,视频监视,互联网接入,视频会议广播等业务的需求,确保重要信息的传递。同时,在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磨子潭、鲇鱼山、五岳、泼河等水库各配备1个视频监视点,满足对水库工作状态的宏观视频监视。

淮河流域重要的山区水库卫星通信系统都通过水利部现有的DVB-S2系统进行组网。根据通信业务的流量和流向,选择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卫星通信组网示意图如图1所示。

水库卫星通信数据速率支持128 kbps~6 Mbps,入向信道采用MF-TDMA,内置TCP,HTTP加速,自动端到端上行功率控制,先进的Qo S,业务优先级机制,小站睡眠等功能。可以满足基于IP包传输的应用需求,如:语音通话、局域网互联、Internet接入、数据流媒体、视频会议、远程教育、文件分发、多点广播等业务。

从淮河流域水库卫星通信应用实践分析,卫星通信系统提高了水库防汛工作的效率和应急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促进了流域重要水库的信息化水平。水利卫星应用系统的建成为这些水库的应急通信、防汛调度、水利工程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创造了条件,也为水库的防汛减灾、水利信息化和水利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源。山区水库卫星站综合业务类型及功能一览表如表1所示。

5 结语

山区水库卫星通信可以实时传输数据、语音和图像等综合业务,为防洪减灾、水文测报、水量调度、水资源、水土保持等系统的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和信息通道。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可靠地传递到决策指挥部门,决策指挥部门再利用各种通信手段进行指挥调度,极大地提高了水库防汛工作的效率和专用防汛通信保障能力,促进了山区水库的信息化水平。

另外,山区水库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建设,不仅加快了相关水管单位之间信息传输和处理速度,也打破了地域限制。各单位都可以广泛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各种行政命令、业务数据、视频传输速度大大提高,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11]。

作为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一部分,7大流域机构均建设了水库、水文站和水利工程等的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满足流域水文报汛、应急抢险机动通信、工程视频监视、互联网接入等综合业务的需求。长江和黄河流域利用卫星通信实现了水文勘测数据传输和水量调度的视频监视,珠江流域卫星站实现防汛抗旱、防风等综合业务,还为压咸补淡工作提供可靠通信手段。

山区水库卫星通信的建设必须遵循“需求牵引,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整合资源,注重应用,以服务好防汛抗旱、防洪减灾为目的。在系统建设中,应加强相关采集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坚持“建养并重”,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真正做到建得好、用得好、管得好,充分发挥山区水库卫星通信资源的效益。

摘要:山区的大中型水库普遍存在通信预警建设滞后,无法快速、及时、准确传递汛情的现象。通过淮河流域山区水库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与实践,探讨卫星通信技术、山区环境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并对水利卫星通信在山区水库的应用进行展望,为山区水库通信及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水库,防洪减灾,水利通信卫星,应急通信,卫星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军,高广利,张为.水利卫星通信系统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J].卫星与网络,2010(1):41-43.

[2]寇继虹.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15-16.

[3]吴诗其,吴廷勇,卓永宁.卫星通信导论[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6-52.

[4]朱立东.卫星通信导论[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68-182.

[5]王海玉.卫星通信技术在防汛中的应用探讨[J].江淮水利科技,2009(4):5-6.

[6]吴新荣,慕丽亚,边金帮.水利通信专网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J].海河水利,2006(1):24-25.

[7]郭庆,王振永,顾学迈.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03-231.

[8]Dennis Roddy.Satellite communication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3-112.

[9]王斐.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防汛方面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0):33-34.

[10]闵士权.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0(1):1-2.

上一篇:课堂学习问题下一篇: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