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活动(精选12篇)
防灾减灾活动 篇1
临漳县教体局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广泛普及各类灾害预防基本知识,我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在5月4日接到市教育局通知后,我局立即召开了由各学区(校)一把手和安全校长参加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动员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第六个“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月活动和做好<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宣传贯彻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以人为本,本着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安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学校开展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把学校安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并把这一主题活动贯穿于全年学校安全工作的始终。
二、周密计划,认真落实。
为确保安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一是我局把教育部《中小学-1-
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河北省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进行了重新发布,供各单位参考。二是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措施、实施方法步骤等,确保了主题教育有人抓,不脱节。三是各单位围绕安全教育主题,认真分析安全现状,特别是针对防震、防火、防雷电以及校园伤害、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用电等薄弱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使学校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防灾减灾活动 篇2
一、城镇灾害的形成与特征
(一) 城镇灾害的形成
小城镇灾害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 要有灾害孕育的背景, 即要有灾害源, 而且不同地区的灾害源背景是不同的。比如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北方严寒地区的雪灾, 还包括我国五大地震区的23条地震带等。第二, 要有承灾体, 即要有灾害承载的对象,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灾害, 只有危险源没有承灾体形成不了真正的灾害, 所以这两个条件必须要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灾害, 产生破坏作用和影响。
(二) 城镇灾害的特征
小城镇灾害的种类很多, 我们在做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首先要分析这个城镇所面临的灾害背景和灾害源产生的条件。比如平原地区与山区的灾害源是不一样的, 山区的灾害源可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平原地区的灾害源可能是火灾、地震、水灾等, 所以我们要去寻找灾害孕育的背景。
灾害造成损失的程度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与致灾因子有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强度, 比如说台风、雪灾、地震影响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城镇的致灾因子本身很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承灾体相关, 城市承受灾害的载体应对灾害的能力越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也会越低。所以,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就是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应灾环境的条件下, 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镇灾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灾害具有突发性。对于很多种灾害是难以提前做出具体预测的。从国内发生的地震灾害来看,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 海城地震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一系列小震, 然后作出了某种程度的预测。从国际发生的灾害来看, 包括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等很多种灾害都是难以预测的。当然我们现在对于某些灾害是可以作出预测的, 比如说气象灾害、台风等, 但是大部分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 灾害具有复合性, 一种灾害会诱发其他多种灾害的产生。比如说311东日本大地震, 由于地震灾害引起了海啸, 同时地震灾害对城镇承灾体的破坏引起了核泄露。再比如说汶川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引起很多大滑坡体, 滑坡又导致江体堵塞形成了堰塞湖。也就是说灾害具有一个连锁效应, 一种灾害可能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所以, 当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不仅要分析城镇直接的孕灾环境, 而且要分析这个城镇中直接孕灾环境发生一定水平的灾害条件下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
3. 灾害具有放大效应, 小城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十几年前我国一个城镇的建设用地可能只有五、六平方公里, 发展到现在很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三、四十平方公里, 发达地区甚至要达到七、八十平方公里的规模, 在这种财富、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等各种承受灾害载体非常聚集的情况下, 发生一次小的灾害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比如说2001年北京的一次小雪, 很小的一次小雪就造成了北京全城交通大瘫痪。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 考虑到有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那么在做城市整体规模分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城市要有安全的承载力和边界承载力?城市承载力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的各种基础设施相互交错复杂, 一个灾害可能会影响这类基础设施, 会影响到建筑物, 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 因此, 灾害具有一个放大效应。美国学者曾经做过预测, 比如说1903年旧金山地震, 如果发生在100年以后, 它造成的损失将是原来产生的经济损失的数十倍, 这里面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所以, 城市的规模效应造成的灾害放大性不是呈线型增长, 而是呈指数的增长效应, 基于灾害这样的背景,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城镇各方面的特点, 对城镇的灾害有基本的对策思路。
(三) 城镇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要做一个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时, 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孕灾的环境和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将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 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去评估, 假定这个城市在发生某一水准的灾害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 使用这种方法去模拟或推断。
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考
曾经在做总体规划改革办法课题调研的时候, 发现很多城市的总规中涉及到防灾减灾章节时, 内容相差并不太多, 基本都罗列了一些类似的总体要求和标准中条条框框的规定, 而没有针对这个城市的特点去做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我们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城镇防灾减灾相应的对策, 这才是做小城镇防灾减灾的正确思路。
(一) 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路
风险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城市灾害的危险性。每个地方所孕育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是有差别的, 比如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程度跟内陆地区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 要了解这个城镇灾害源的危险性。第二个要素是承灾体, 或者叫做直接承载力暴露程度。比如2001年在新疆昆仑山口发生了8.1级地震,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虽然比起汶川地震的8.0级只增加了0.1, 能量却放大了两倍左右, 但是由于不是发生在城镇密集区, 也就是说承灾体、承灾点的暴露程度比较小, 所以他不一定会造成大的灾害, 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三个要素是承载力的脆弱性, 或者叫做易损性。有的城镇抗灾能力很强, 有的城镇抗灾能力比较弱。第四个要素是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好形态、应急救灾能力、医疗救护能力、物资救援能力、疏散通道配置能力、消防能力等等。因此,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做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风险分析基础。
(二) 城镇灾害风险评估是城镇安全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向一些蓄滞洪区、水库的下游、崩塌滑坡地段等不利地段要地。比如当时汶川的东河口镇, 其中部分做三峡工程时的移民, 选址的时候就选在了滑坡体三角下, 并没有对周边孕灾的环境做风险评估, 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山体大滑坡, 整个东河口镇都消失了。因此, 在做城镇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时, 土地防灾适宜性是城镇防灾减灾的体系的基础。
三、城镇防灾减灾基本对策和思路
(一) 要确定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总体综合防灾目标
第一,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曾经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各个城镇目标基本都一样, 没有针对自己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 或者是这个地方可接受能力的差别化目标。当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对安全需求才会更高, 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针对灾害的综合防御目标应该是有相应的细微差别的。
第二,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这个城市灾害发展的背景相适应。比如这个城市某种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高, 那么防御目标肯定要不同于其他地方, 不能千篇一律的设定为同一个目标。
第三, 综合防灾目标必须是多层次多水准的防灾目标。对于超水准灾害, 对一般建筑物的要求不是减少破坏而是要求外部救援可以进入, 内部严重受伤的人员可以运输出去。综合目标要保证一般的正规设计的基础设施, 承灾体多数不发生大的破坏, 都较为完好。
(二) 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要贯彻这八个字“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既然灾害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报的, 那么首先最核心要做的工作就是预防。“防”是指包括一般工程设计要纳入正规的设防体系, 有国家标准保证, 还包括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 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形态可以大大减缓城市灾害的蔓延。一个好的社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防灾减灾的设施;有自己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自己的消防体系;有自己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良好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跟周边建筑之间又有良好的灾害隔离带。我们城市就要形成这样一个一个的生活避难圈。
“抗”是指要提高城市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 除了村镇体系还没有纳入到设防体系之外, 现在做加强避灾体系建设。
“避”是指:一要避开城市的不利地段。当前城市快速发展, 在要地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二要避开城市的重大危险源, 比如油库、核电站、上游的水库等等一些次生灾害的危险源。
“救”是指构建城镇避灾疏散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 多道防线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要多道设防, 小城镇相较于一般城市经济水平要低一点, 在有限的政府的投入下如何去构建这样两道设防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所有的工程都要纳入到正规的设计程序, 在设计中要有防火设计、抗灾设计和防洪设计。第二道防线是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一旦发生超越城市基本设防水准灾害的时候要保证重要机构的供给。比如说供水, 大灾发生之后城市的供水断了, 震后很多人都去疏散场所避难, 医疗救援医院需要用水, 政府消防机构需要用水, 对于通往这些机构的供水设施应当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 采用更高性能的管材, 以及在管道穿越不利地段的时候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和高性能的管材, 这样保证城市的供水管网有一部分在发生大灾的情况下能够完好无损, 保证使用功能。
(四) 点线面结合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点”指的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工程基础设施。比如, 城市的指挥中心、消防中心、医疗中心、避难场所、通讯以及交通中心等等。“线”就是指链接城市关键节点重点要保证的基础设施, 这一套体系中10%要重点保障, 是所需保障的关键节点, 共同形成小城镇“面”上的防灾减灾空间的布局体系。
构建城镇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城镇孕灾环境背景基础上针对城市承灾体做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再提出“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减灾活动 篇3
新疆水利厅胡亚玲介绍,2012年年底,新疆大面积降温,降雪量明显增多,伊犁河三大支流已发生了冰凌、洪水灾害,伊犁河谷、博州等地开春可能发生融雪型洪水。目前,自治区水利厅已派出两个工作组赴当地开展汛情检查,各地已经提前安排,建立“一把手”負责制。同时各地开展河流清障、水道疏浚等工作,特克斯县、温泉县部分沿河居民已及时转移。水利厅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入冬以来多次开展联合会商,密切关注各地情况。
新疆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张太西说,入冬以后,新疆已连续出现16场强天气过程,特别是天山山区积雪偏厚。他提醒山区地带居民警惕雪崩发生,广大驴友和徒步爱好者要避免去山区活动,特别留心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外出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新疆畜牧厅畜牧处卫新璞表示,目前,新疆19个区级、地州级饲草料储备库饲草料充足,冬牧场饲草料储备达1300多万吨,各地州、县市也已做好饲草料储备工作。当前各地农牧民应提前做好母畜补饲准备,以便冬羔顺利生产,并积极领取防疫药品。
新疆林科院园林绿化所张东亚说,为应对低温天气,各地要做好预防措施,如对果树小苗埋土,树干涂白,加强防护林建设,以提升小环境气温等。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的任务。新疆科协于12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自治区各级科协组织针对各地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形势和特点,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第二十四届“科技之冬”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目前,自治区科协正积极组织动员农、林、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自治区各大主流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借助媒体的平台,使社会公众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及防范常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董艳苹)
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篇4
SRT4-12-10标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和江苏天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 苏州SRT4-12-10标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六年五月
SRT4-12-10标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根据建设单位【苏轨集建字〔2016〕第12号-关于印发《建设分公司2016年防灾减灾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项目部实际情况,我项目制定了2016年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16年5月9日-15日为宣传周,5月12日为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在宣传周期间,根据项目生产实际情况,围绕今年的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针对项目面临的灾害风险隐患,在项目部及劳务队伍中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二)开展灾难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结合近阶段省市政府、建设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部署,对施工现场各类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进行重点排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复查责任人、整改时间,并按要求整改到位,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以“防灾减灾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本项目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本项目综合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并开展科普宣传和灾害应急演练,不断提升作业人员自救互救技能和项目部防灾减灾能力。
(四)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的总结和宣传报道 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好的防灾减灾经验做法,并向上级单位宣传平台投稿,进行宣传报道,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SRT4-12-10标项目部
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篇5
活 动 总 小学 2018.05.16
结
小学2014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5月10日至16日是防灾减灾周。按照教体局《关于做好全县教育系统2014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深入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我校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唤起广大师生及家长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我校围绕“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这个主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并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真正把这个主题教育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为确保“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的实效性,5月12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中心校领导成员、学区校长及各学区安全主任会议,根据上级精神,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并成立了以某某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完善“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领导机制。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活动氛围
在此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工作中,我校把“防
灾减灾”主题教育的宣传教育,与学校其它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安全教育工作,增强了全体师生的“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的意识,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工作中来。一是在学校大门西侧悬挂“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横幅,使全体师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二是利用国旗下的演讲,做好“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教育宣传工作;三是各班出一期“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主题教育知识板报,使学生增强防灾避险的能力;四是利用安全教育课,各班开展以“防灾减灾”知识等相关主题教育;五是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全体家长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大大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三、加强隐患排查、确保校园安全
5月13日,我校开展了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栏杆、围栏、教室、活动室、实验室、微机室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四、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活动
5月12日大课间时间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避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全体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迅速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操场空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不安全现象发
生。安全撤离后,各班主任就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和再教育。这次演练活动既是对我们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师生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真 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为重点,紧密围绕活动主题,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透过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潜力,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二、活动主题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关键是要调动辖区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提倡减灾从自我做起,动员辖区群众用心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增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潜力。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广泛动员各方力量,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5月9日至15日。
四、活动资料
(一)突出活动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当前,城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临的灾害风险呈日益加大的趋势,务必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区防灾减灾工作。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综合减灾和安全发展理念,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城区面临的灾害风险,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统筹思考防灾减灾问题,结合“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这一主题,着力提高城区基础设施、重要建构筑物和场所等的设防水平,加强城区综合减灾潜力建设,增强城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潜力,为构建安全宜居城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丰富宣传教育资料,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十分态救灾相统一,建立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以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等为平台,结合地域和行业特点,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资料,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创新活动形式,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务工人员、企业职工的自救互救技能,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1。组织开展主题集中宣传活动。5月9日,由城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计划在兴东街道五村岭社区阳光绿城小区广场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主要是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向居民群众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防灾减灾宣传图片展示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有奖知识竞赛等。
牵头部门:城区减灾办、城区民政局
协助部门:卫计局、文体局、兴东街道、科协、红十字会、消防大队等。
2。组织村(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各镇、街道要用心组织村(社区),尤其是获得过全国和自治区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的社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小规模防灾减灾演练,并在社区重要路口、社区广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
职责部门:各镇、街道
协助单位:村(社区)
3。组织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城区教育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技能竞赛和疏散演练,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并出一期防灾减灾知识墙报。
职责部门:城区教育局
协助单位:各学校
(三)强化风险评估,推进灾害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辖区和行业主要灾害风险特点,结合全国、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活动,深入推进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动员社区居民用心参与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学校、医院、居民区、商场、地下通道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全方位编制灾害风险隐患清单,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四)完善应急预案,用心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内涝、地质灾害、台风等灾害以及火灾等事故,组织开展人员疏散和搜救、群众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应急指挥、物资调运、信息共享等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条件的基层单位要组织社区居民、企业职工等参与预案演练,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路径、灾害预警信号和程序等,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应急潜力。
五、时间安排
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5月4日前),为动员部署阶段:主要是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拟定城区实施方案,对“防灾减灾日”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第二阶段(5月5日至15日),为集中宣传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等活动。
第三阶段(5月16日至20日),为总结提高阶段:对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全面总结,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构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减灾办。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抓紧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落实经费,提前准备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等,逐项抓好落实。
2。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要结合实际,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宣传教育资源,广泛发动基层用心参与,使“防灾减灾日”活动进村、进社区、进家庭,务求取得实效。
3。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要紧密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充分发挥展板、传单、标语等不一样传播、媒介的作用,鼓励创新活动形式,向群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等,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潜力。
防灾减灾更需要科学指引 篇7
清晰可辨的灾区遥感图像, 使指挥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组织救援;灵敏的生命探测仪, 使救援队快速搜寻到废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借助先进的物探找水技术, 打井队迅速打出汩汩清水;依靠旱育稀播、节水灌溉等旱作技术, 农民在大旱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然而, “亡羊补牢”无论何等迅速, 终究比不上“未雨绸缪”的准备。面对自然灾害, 及时的救助固然重要, 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更重要。
可以说, 防灾与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备灾、应急、恢复到重建都需要各方协调, 科学、有序地去完成。汶川地震也好, 西南抗旱也好, 玉树地震也好, 援救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 除了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外, 起更重要作用的, 是科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分工与科学协作。
多次的救灾经验也使我们意识到, 身处事中时, 一套科学的、综合性的防灾减灾机制多么重要。防灾减灾机制的建立, 在统筹上, 依靠科学思想的指引, 把安全建设、救灾救济、应急管理、风险防范整合在一起, 形成合力与凝聚力, 协调防灾和减灾的关系;在行动上, 依靠全体民众, 从社区减灾做起, 提高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在技术上, 依靠科技支撑, 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信息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实际能力和知识普及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防灾减灾体系。
防灾减灾中国去向何方 篇8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一年来,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根据各自职能,针对汶川地震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组织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加强国家级灾害风险项目建设,民政部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项目立项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星座A、B星,建立了卫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减灾”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这对提升我国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具备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目前三期正在试运行。民政灾害信息报灾系统正在升级建设中。
民政部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各地组织推荐,依据《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选出284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还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写了《震后生活常识》、《地震灾区生活指南》、《灾区转移安置管理手册》和《避灾自救挂图》等系列减灾宣传资料,发往地震省。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参加亚洲减灾大会,介绍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与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针对地震灾区实施紧急采购项目,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先后获得12个国家24颗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1277幅。继续开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减灾合作项目。
针对不足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的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我国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关注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再其次,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对工程防范减灾措施高度重视,但轻视非工程减灾措施。最后,我国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
针对以上介绍的存在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应在完善现有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多灾易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程建设、工业和城市减灾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地区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体的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篇9
在经历了某次活动以后,我们从中吸收了不少新的知识,有了这样的机会,要好好记录下来。那么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120xx年xx月xx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为做好全镇中小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我镇各中小学在xx月xx日至xx日期间,各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避震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现将活动总结于后。
1、教管中心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转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及时制定金兰镇教管中心《关于在全镇中小学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避震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中小学明确活动主题和时间,根据学校建筑分布情况明确集结地点,安排具体活动。
2、各校成立了相应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避震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制定方案,部署演练工作,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防震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3、各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突出宣传主题,组织开展防汛抗旱、防火灾、防踩踏、防地震、防地质灾害等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师生了解灾害、识别灾害、防御灾害的能力。
4、各校认真排查各类可能危及学校师生的`安全隐患,对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楼道、在建工程等公共设施,尤其是简易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5、各中小学校按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师生避震逃生应急疏散演练及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及时收集资料、图片、总结上报教管中心。
6、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队活动、地方课时和校本课时等形式,积极渗透和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7、各校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我镇教育系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各校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8、各校围绕防灾减灾的活动主题,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学校易发灾害实情加强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2为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我司员工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根据集团公司[2013]84号文件精神,我司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工会主席汪孝东担任组长。工会副主席李远鹿为副组长,其他各科室、子公司负责人为成员,质安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广泛发动员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二、强化责任,积极自查。
结合“防灾救灾日”活动,工会办积极开展灾害风险隐患自查工作,特别对度假区垃圾收运工收集垃圾时不按规定配挂安全带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污水管网工从事污水井、池清理时必需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了培训。完善了公司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强化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对各在建工程存在的隐患及时排除,做好各类突发性事件应对准备工作。工会还组织成员召开“防灾减灾”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责任分工。
三、积极宣传,提高意识。
5月上旬新区公司工会办了一期防灾专栏张贴在公司办公楼外墙,通过员工观看,让员工学会了避险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与自救措施,火灾的产生及火场逃生等知识;同时还召开会议,开展了“防灾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此次“防灾救灾日”的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落实了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我们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也初步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3我校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工作要求,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并开展了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学校工作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列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
5月初,学校召开了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工作会,制定了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全体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认真开展好防灾减灾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内容丰富。
1、充分利用集体晨会、午会、班队会、校报、校园橱窗、校园广播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要求学生将所了解的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员防范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开展防灾减灾的专题教育。如防震、防火、交通安全、安全使用燃气等。
3、5月12日在校内电子屏幕上、教学楼的墙上张挂宣传标语,提醒师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也希望引起社会对防灾减灾的关注。
4、5月19日上午为增强全体师生避灾自救快速反应能力,利用早操时间进行防地震、防火灾的紧急疏散演练,由于计划周密,组织得当,收到了较好的演练效果。
5、周三下午各班举行以“防震减灾与我们息息相关”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
6、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交通安全情况再次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灾害发生。
“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 篇10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为了进一步宣传普及防灾减灾、自救自护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学校综合减灾能力,我校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围绕5月12日“防灾减灾日”,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赵县教育局安全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保障小学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结合本校的实际,围绕“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意识,增长基本的安全自护知识,提高避险抗灾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工作。
二、活动主题:“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三、活动时间:
2022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四、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各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
五、活动内容:
(一)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在校门口悬挂“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口号,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各班围绕本次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活动出一期黑板报,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少先队大队部进行检查评比。
(二)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学校制定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举行‘六个一’活动
1、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由学校领导对全体师生进行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动员。同时学校利用广播、宣传橱窗,宣传安全教育的有关知识。
2、开展一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3、组织一次演练。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一次安全逃生演练。精心组织本次演练活动,明确各班逃生的线路和地点,具体负责的老师,确保演练万无一失。通过演练活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安全自护措施,提高学生在经济的情况下自护的意识。
4、举办一场防灾减灾科普一次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防灾减灾安全教育视频。
5、开展一次班会活动。各班开展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通过班会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安全知识,懂得一些自护、自卫的基本措施,学会保护自己,同时针对平时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组织进行讨论,提出今后活动时的注意点。
6、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六、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计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2、要强化责任,严密组织,防止图形式、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档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探究 篇11
摘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是档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国内档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维护和确保档案的安全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档案 防灾减灾 应急管理
档案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崇高事业。确保档案的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一、档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些年国内外灾难的频发以及档案安全问题的凸显,此项工作逐渐受到各级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基本都能按照档案设施、设备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但即便这样,一旦灾难来袭,尤其是面对重特大灾难事故,仍会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仍旧会产生巨大损失。这就暴露出在档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思想认知不够,缺乏防范应急意识
随着近些年档案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档案馆竣工落成,档案科学保管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建档案馆的防灾抗灾能力较强,档案保管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档案的安全有了更好地保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在灾难中的受灾程度,但防灾抗灾能力的增强,也会助长档案工作人员麻痹大意的思想,在工作中出现疏漏,在灾难来临时措手不及,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灾难应急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在灾难中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档案的安全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档案受损的风险。
(二)预防范围狭窄,考虑不够全面
突发事件包括很多种类,有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也有战争、破坏等人为灾害。很多档案部门的预防范围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对于灾种考虑得不够全面,往往仅侧重于火灾、水灾、病虫害等一些常见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人为突发事件和不常发生的灾害很少被考虑在内,一旦发生特殊灾害,制定的理论没有任何参考借鉴价值,并会延误档案抢救时机,为档案安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档案部门安全防范的主要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库房的“八防”管理(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虫、防光、防尘、防盗)和档案实物的安全管理上,电子档案、电子文件及载体的安全保管,档案数据库的维护等都应列入预防范围。
(三)应急预案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档案部门应根据其所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工作。但从目前各地、各级档案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来看,其结构大致相同,基本包括总则、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处置保障措施、应急响应和灾后救助、附则等几部分,具体内容也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些原则性的陈述,没有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内容空洞,可操作性不强,对抵御灾害十分不利。
(四)制度执行力弱,缺少实战演练
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是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实战演练对于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预案制定后,档案部門应经常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安全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管理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有效性。但应急演练实战工作往往没有得到档案部门的重视,应急预案往往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档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对策
(一)高度警惕,强化防灾应急的意识
现代化的档案库房建筑及新型的科学保管技术为档案的安全性增添了坚实的武装保障,但面对日益频繁而复杂的各种突发事件,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仍然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树立危机意识。
日本、美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其档案部门有着很强的抗震防灾应急管理意识。档案部门为员工举办不定期的抗震防灾知识培训,在宣传手册或相关网页上提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提高用户的防灾应急意识。“9·11”事件更让美国民众及档案部门懂得灾难的来临永远是猝不及防的,此后美国档案部门防灾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从“9·11”事件到汶川大地震,各种人为的、自然的灾难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保存人类历史记忆重任的档案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级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严重性,加强防灾教育和指导,形成警醒的防灾意识,切实做好防灾及应急管理工作,使档案受损的风险降至最低,保证档案馆及馆藏档案的绝对安全。
(二)完善备份制度,做好防灾备份工作
做好档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数据的备份工作,是抵御突发事件破坏、确保档案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在建国初期用于战备的“后库制度”逐步弱化后,档案的备份和异地保存问题也随之淡化,但是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档案损失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管理的必要性。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均建立了档案异地保存和备份制度,尤其对重要、敏感档案更是严格保证其安全无损。如美国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提出了“安全库房”概念,要求保护历史遗产尽可能万无一失。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重视研究制定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管理制度,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省级以上档案馆应以选择相聚300公里以上,不属于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建立异地备份为宜。对所有已有各种形式复制件的档案原件要进行封存,定期检查安全,无特殊需要不再对外提供利用。
(三)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预防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或灾害发生时降低人员和档案遭受损害程度的防护措施。档案部门的应急预案是处理灾害过程中的行动纲领,是加强人员安全和档案保护的有效工具。
国家档案局高度重视档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定了《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强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反应、果断决策、合作互助的原则”,“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家档案馆、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责任制,制定相关工作预案,切实履行各自职责,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各级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制定之前应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灾害进行梳理,认真研究各种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造成的危害、发生的频率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明确需要构建应急预案的类型,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同时,要分析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制定不同的应急策略和应对措施,使应急预案真正转变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行为。
应急预案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日常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组织,确保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建立应急反应工作机制,确保应急工作的及时展开;制定各种应急措施,确保应急工作的有序进行;制定善后处理机制,减少次生危害的发生。
(四)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档案防灾计划的价值在于长效,执行计划的能力在于常练。实施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提高档案人员对灾害的熟知度,增强对灾害的警惕性;培养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和应对灾难的良好心理素质;降低灾害处理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减少时间损耗;及时改进防灾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能够丰富实战经验,有效提高防灾应急管理技能。
档案部门应高度重视应急演练,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应急处置培训工作,把应急演练作为本部门一项日常性、经常性的工作,真正把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演练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五)明确重点,及时开展灾后的抢救恢复重建
灾情发生后,各种灾难对档案的影响仍然存在,极易发生次生危害,并可能进一步扩大受损程度,灾后的及时抢救恢复工作对确保档案的安全同样十分重要。
首先,应对档案各方面受损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包括实物档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馆库房建筑的受损程度、范围及潜在危险等情况,为下一步制定抢救方案及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其次,应确定重点保护抢救对象,将年代久远、内容独特、价值珍贵的档案列入优先和重点抢救的对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后抢救。第三,根据档案受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宜的抢救方法进行抢救。抢救方法应视现场具备的物资、设备等条件而定,抢救工作方案可以寻求相关技术专家论证帮助。最后,对受损的档案建筑,根据专业机构的评估鉴定进行维修加固和恢复重建。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N].中国档案报,20081002第二版.
2.国家档案局.档案馆防止灾害工作指南[M].中国档案出版社.
3.杨安莲.国外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意义[J].档案学通讯, 2009(1).
4.杨丽娟,姜景波.档案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4).
5.常崴,鞠艳.档案应急抢救机制的建立[J].北京档案,2005(11).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研究 篇12
尽管美国平均每月都有6个不同程度和种类的自然灾害, 由于其拥有比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所以美国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当然, 美国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并非完美无缺。
笔者在总结美国灾害特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美国防灾减灾的管理机构和体系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美国灾害的特征
美国是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 其所遭受到的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与飓风、膨胀土、滑坡等几种。
a) 飓风。
在北半球, 国际日界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 在国际日界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美国大西洋飓风期为每年的6月1日~11月30日, 其中的高发期为8月中旬~10月中旬。一般每年会有5次飓风袭击美国大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根据飓风的破坏程度, 把飓风划分为5个等级, 1级的风速在118 km/h~152 km/h之间, 2级在153 km/h~176 km/h之间, 3级在177 km/h~207 km/h之间, 4级在208 km/h~248 km/h之间, 大于248 km/h就是5级飓风。2004年肆虐的飓风“伊万”就是5级。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 有180×104个家庭和企业断电, 对石油市场供应和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促使油价跌破70美元/桶, 直接波及航空、汽车等用油行业。自1851年以来, 美国大陆遭受的与卡特里娜飓风同量级的飓风共有75次 (登陆时达3级飓风标准) , 大致每两年一次。表1给出了1900年~2005年美国严重自然灾害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的统计。
b) 地震。
美国的50个州都面临着某种强度的地震危险。加利福尼亚州和西部一些州发生破坏性大震的概率最高。美国中部和东部一些州也都经历过大地震的破坏。据《美国地震危险区范围的统计研究》, 美国领土的地震区位粗略地表明, 美国领土面积的一半属于高地震活动区, 30%面积是中等地震活动水平, 16%是低地震活动区 (见表2) 。
c) 洪水。
美国国土总面积的7% (约合3 885×104 hm2) 受到洪水威胁, 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洪泛平原内, 2×104个社区易受洪灾。从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发生的频率来看, 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 美国防灾减灾相关法律
法制上, 美国1976年就通过《全国紧急状态法》, 对紧急状态的过程、期限以及权力, 都作了详细规定。比如, 紧急状态期间, 总统可颁布一些法规, 还可对外汇进行管制。美国联邦政府的灾害管理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障, 所以除《全国紧急状态法》总体法案外, 还有地震、洪灾、建筑物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专项法案。
a) 洪水灾害立法。
在9种自然灾害中, 江河洪水最受政府关注。防御洪水灾害的立法有: (a) 1936年的防洪法及其补充; (b) 1968年的国家洪水保险法; (c) 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 (d) 1972年的国家大坝监测法; (e) 第11988号和第11990号总统令。其中第一项法律的颁布, 标志着由联邦投资的大规模兴建大坝堤防及整治河道等防洪工程的开始。洪水保险和洪水灾害防御法则促成了政策的转变。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目的之一是解决因洪泛区的不断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该法通过授权建立了价值达2.5×108美元的国家洪水保险基金, 规定保险赔偿费的最高限额为25×108美元, 并首次使洪泛区内1/4的住户和小企业获得了洪水保险。该法规定, 只有洪泛区内已有的建筑物可获得补贴, 新结构必须按实际保险费投保, 而购买由联邦补贴的洪水保险应具备的条件是, 全社区采取了适当的洪泛区管理措施。
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则扩大了洪水保险计划范围, 增设了海岸侵蚀和崩塌损失保险, 将居民和企业的损失赔偿费增加为过去的2倍, 授权向单户住宅及其内部财产分别提供最高达3.5×104美元和1.0×104美元的保险, 向其他住宅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分别提供10×104美元和1.0×104美元的保险。该法的第二部分还对减灾的要求做了规定。1973年的法律通过之后, 保险计划进展顺利, 到1979年底共有180×104保险单生效, 投保财产达730×108美元。
b) 灾害救济法。
1974年的灾害救济法将联邦灾害援助, 救济工作的管理权授予总统办公室, 授权联邦政府对遭受灾害损失的公共和私有集团给予援助。它还规定主要灾区需制订并实施长远恢复计划。尽管该法主要针对灾后救济, 但也涉及到一些减灾措施。比如, 该法包括利用民防或其他通信系统制订一项及时有效的预警计划以及旨在使事先授权的救灾服务更为协调和及时的条款等。该法还鼓励州、地方和个人通过保险来补充或替代政府援助。灾害救济法还要求或授权任命一位联邦协调员, 在灾害风险区开展管理工作;动员联邦官员组成紧急救援小组, 协助联邦专门机构分发食品、给养和药品;从事援助和恢复工作;提供公平合理的灾害援助;修复交通设施;提供临时住房;增加失业救济帮助重新安置;安抚人心及拨款、贷款以支持地方经济复兴等。
c) 地震法。
地震法于1977年颁布, 该法认为地震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需采取综合的防灾减灾措施加以防御。它授权拨款2.5×108美元, 用3a时间为地震风险区开发更先进的地震预报技术, 制订更完善的建筑规范和土地利用准则。地震法的主要目标包括, 提出地震风险区公共设施及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方法;设计辨识地震灾害和预报破坏性地震的程序;在土地利用决策与建设活动中开展地震风险信息的交流;开发减轻地震风险的先进方法, 制订震后恢复重建计划。
d) 海岸带管理法。
以减轻沿海自然灾害为目标的海岸带管理法于1976年颁布。该法提出的海岸带管理计划中, 突出强调了防洪、海岸侵蚀、土壤稳定性、气候和气象学等方面。沿海各州必须呈交一份拟采取的管理计划, 才具备该法规定的获得联邦援助的资格。同时该法还要求各州各政府在计划中必须采用以下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管理措施, 即 (a) 由州制订、审查和强制推行地方必须执行的各种准则与规范; (b) 指导本州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 (c) 各州通过行政手段评审所有发展计划、项目和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管理方案的协调性, 以加强对立法的贯彻执行。
3 美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3级反应机制。目前, 有联邦政府, 50个州政府和8.7×104个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法律、规划和预案, 各级政府都有防灾减灾的责任, 不同灾种由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组织应付, 其中承担应急救援救助的关键机构包括警察、消防部门、911中心、医疗系统、社会服务、通信和运输等政府机构。为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各级政府都设有负责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3]。
以下是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国家应急决策机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和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首长, 负责对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 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对政府应急处置实施统一指挥和协调。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国家安全事务的决策议事机构, 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中央情报局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成员组成。主要功能是就国家安全和重大危机处置为总统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和意见。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处理, 由总统召集和主持国家安全会议进行讨论决策。
国家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安全部。在1979年之前, 美国的灾害管理工作主要由现场立法机构、地区、州以及联邦政府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共同完成。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负责部分减灾工作, 而其他政府机构则对灾难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障。结果是涉及灾难管理的机构有100多家, 而其中很多部门都在无谓地重复其他机构的工作。1979年, 美国政府组建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 它是核心协调决策机构, 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救灾机构整合起来。2003年,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隶属国土安全部, 总部设在华盛顿, 在全美各地建有办事处, 4 000人随时待命应对灾害。它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 涵盖灾害预防、保护、反应、恢复和减灾各个领域。
FEMA是个从中央到地方, 统合政、军、警、消防、医疗、民间组织及市民等一体化指挥、调度, 并能够动员一切资源进行法治管理的体系 (见图1) 。
美国的这种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对政府、非政府以及危机信息等方面进行规范, 来实现灾害危机管理的目的。美国国土安全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的工作主要是改善国家的防备及加强各种类型应急反应的能力, 全面负责国家的减灾规划与实施。其职责包括:在国家遭受攻击时协调应急工作;在国家安全遭受危险的紧急时期保障政府功能的连续性和协调资源的动员工作;在灾害规划、预防、减轻、反应和恢复行动的各阶段全面支持州和地方政府;在总统宣布的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协调联邦政府的援助;促进有关灾害破坏效应的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平时期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时的应急民防协调工作;提供培训、教育与实习机会, 加强联邦、州与地方应急官员的职业训练;减轻国家遭受火灾的损失;实施国家火灾保险计划中的保险、减轻火灾损失及其危险的评估工作;负责执行地震灾害减轻计划;领导国家应急食品和防洪委员会;实施有关灾害天气应急和家庭安全的社会公众教育计划等。
美国FEMA又根据美国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紧急突发事件反应的职责, 把美国划分成十个应急管理区。这些应急事务管理区是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派出机构, 其职能就是联邦政府规定的职责。这些地区的州政府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 经管洪水、飓风、火山喷发、地质滑坡等灾害及人为技术灾害的协调、管理、应急反应与救援、教育培训、现场工作的全面管理。每个办公室也都有内定的灾种和界定重点防灾区, 其标准有灾种和灾害统计、社会管理特点、生态和古迹保护、基础没施和人口、财产的分布等。在区域紧急事务管理办公室协调下, 各州都有紧急事务管理部门, 称为州长紧急事务办公室 (OES) , 主任由州长任命。在OES之下, 还有更低层次的管理区和互助区。
4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特点
a) 应急反应标准化自动化。
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应急术语的标准化、应急成员单位衣服穿戴规范化和灾害事件所处状态表现形式规范化。如, 在灾害发生后, 各救援成员单位根据预先安排好的地点, 穿上指定颜色的服装, 按照应急预案所规定的应急术语进行工作, 在工作面板上简单明了地用不同颜色展现目前事件发生过程和救援情况。近年来, 美国各级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使用最新技术,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 提升与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能力,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应急组织成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某一指标达到警戒标准, 应急处理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进入工作状态。
b) 应急预案精细化。
通过对已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 紧急救援中心不断修改应急预案, 使之更详细, 实用, 更接近实际, 更具可操作性。应急预案不仅包括交通、通信、消防、民众管理、医疗服务、搜索和救援、环境保护等内容, 还包括重建和恢复计划、心理医治等内容。同时注意对新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制定标准, 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适时修订旧标准。
c) 联动机制效率化。
实施紧急救援,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至关重要。目前, 美国联动机制主要靠应急处理小组或应急处理委员会的成员构建及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预案、计划予以保证。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根据事件的层次和特点, 决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为了确保联动机制的高效, 行政长官 (总统, 州长, 市长) 是应急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行政部门和机构是应急小组或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和计划对相关单位的责任给予了明确规定, 便于行动的实施。
d) 参与的大众化。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过程中, 大众力量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专业救援力量不足时, 大众力量更是防灾减灾, 实现自救、互救不可缺少的力量。目前, 美国民众对防灾减灾热情很高, 通过社区救灾反应队、美国红十字会、教会组织、工商协会紧急救援组织、城镇防震行动议会等基层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救援工作。
e) 应急处理宣传的透明化和信息共享化。
各级政府不对媒体封锁信息, 有专门针对记者的现场信息发布点, 注重各种媒体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应急处理中心的信息系统, 相关成员单位均可以进入;紧急处理中心可以进入国家的一些信息系统, 如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资源信息系统等, 及时获得所需要信息, 更好地为救援工作服务。
5 美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FEMA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主义。行政官员过多, 州和联邦的机构及职能又互相重叠。这看起来颇具讽刺意味, 因为FEMA成立初衷就是为了消除之前灾难管理工作的机构冗余和效率低下问题 (见图2) 。该机构的行动可能非常迅速——有时总统可以在数小时内就发出灾难宣告。但是, 也有仅仅因为没有正确填写表格或缺少一个签名而被拒绝或打回请求的情况。有时官员们会通过邮寄邮件打回请求, 从而令FEMA的灾难救助响应延迟数日之久。
其中一些问题可能源于最近FEMA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动, 与其被划入国土安全部有关。在这次变动之前, 州和联邦的官员会一起开会、计划和应对灾难。在俄克拉荷马城炸弹爆炸事件和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等事件中, FEMA的灾难应急工作都受到了称赞。布什政府一直致力于将灾难管理的职责由联邦机构转移至州或地方机构。政府还大幅度削减了FEMA的资金预算。在路易斯安那州, 对Pontchar-train湖地区的研究和防洪措施经费被削减了4 000×104美元, 而且陆军工程兵团的预算也削减了7 100×104美元。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遭受到质疑与批评之后, 美国防灾减灾的管理体系有待于改善。美国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行动, 给予FEMA在灾难来临之时更多的权力, 打击官僚主义, 使FEMA综合管理灾害的能力提高, 并能在第一时间实现救助, 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李翔.美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政策与立法[J].上海保险, 1996 (6) :44-46.
[2]许文斌.美国新奥尔良市防御“卡特里娜”飓风情况及对我们的启示[R/OL].[2009-05-12].http://www.yy-water.gov.cn/show.aspxid=3128&cid=38.
[3]沈荣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4]毕舸.赈灾亟需制度化[N].南方都市报, 2003-11-03.
[5]张维平.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应急管理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06 (11) :143-149.
[6]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2009 FederalDisaster Declarations[EB/OL].Washington.2009[2009-05-12].http://www.fema.gov/news/disasters.femayear=2009.
【防灾减灾活动】推荐阅读:
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方案08-22
学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08-26
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08-27
防灾减灾活动及总结09-29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07-05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方案06-28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活动方案07-09
2019校园防灾减灾活动总结08-30
学校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10-06
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