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2024-09-12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共8篇)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篇1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词语】 安徽省

【全拼】: 【ān huī shěn馈

【释义】: 简称皖。在长江下游。省会合肥市。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966万(1982年)。农产发达,淮河以南主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山区并产茶叶和木材;淮河以北主产小麦、杂粮、大豆和烟草。矿产有煤、铁、铜、明矾等。解放后,工业发展迅速,淮南和淮北的煤炭,马鞍山的钢铁和铜陵的铜矿冶炼在全国有重要地位,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也较重要。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篇2

1 牢固树立水资源危机意识, 实现由应急抗旱向全年防旱抗旱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安徽省多次发生干旱, 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等用水量迅速增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尤其是淮北和江淮分水岭地区, 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严重。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逾60亿m3。长期以来, 安徽省在对待干旱问题上, 存在季节性、应急性、局部性的特点, 警惕性不高, 旱情如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 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 不仅是夏旱、秋旱, 全年任何时候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而一旦发生春旱、冬旱, 往往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 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还不够。从这种意义上说, 必须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危机意识, 增强做好抗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坚持全年防旱抗旱的思想。在工作部署上, 应立足常规, 而非应急;在水资源的调配中, 既要考虑年际间的用水调配, 又要考虑年内各个阶段的用水需要。

2 加快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和旱情预测预报, 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抗旱工作是包括旱前预防、灾期抗灾以及灾后恢复在内的一个完整过程。安徽省要切实改变遇灾抗灾、被动应急的抗旱工作方式, 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深入研究安徽省旱灾发生发展的规律, 提出抗旱减灾对策,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 努力提高抗旱减灾的实际成效。二是要不断提高旱灾预测预报、旱情评估、信息处理、抗旱调度决策等科技水平, 为主动抗旱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和正确的对策与方案。三是要完善水源工程规划,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 这是主动防旱抗旱的基础。当前要在水利工程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完善水源工程规划, 分别做好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用水和重点企业用水规划工作。特别是在规划中, 明确提出不同区域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四是要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体系。大力兴建和配套骨干水源工程,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水库和控制性枢纽, 沿江沿淮沿巢兴建骨干灌溉泵站, 启动引江济淮工程。加强面上中小型水库、塘坝、水井等水源工程建设, 恢复原有水资源存量, 并结合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推行公有私营、私有私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建管形式, 形成多层次水源工程网络体系, 并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安徽省自200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淮北地区墒情测报系统, 要扩大到江淮地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想方设法延长干旱预见期, 提高预报精度, 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

3 拓宽服务范围, 实现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

所谓单一抗旱, 是指过去抗旱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和农业方面, 目标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且主要立足于抗旱而不是防旱, 抗旱手段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全面抗旱是指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实现抗旱工作以农业为主, 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 其实质是拓宽工作领域, 增加抗旱手段。

旱灾影响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 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在工业及城镇等各领域, 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城镇供水的影响在2000年和2001年的大旱中暴露得十分突出。安徽省有22个县城以上的城市缺水, 因此, 必须扩大抗旱工作领域, 推进以农村抗旱为主向为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抗旱的转变, 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变单目标为多目标, 把抗旱减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 统筹考虑。要实现这一转变, 必须走开源节流的道路。

对于安徽省来说, 水资源承载力的边界是可以扩大的, 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的开源节流,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江、淮河横贯省境, 安徽省开源的潜力很大。一方面, 沿江、沿淮湖泊、洼地实行退耕还湖, 增加洪水的有效蓄量。另一方面, 巩固、改造现有灌溉和供水工程设施, 在具有应急措施、应急时间的情况下, 因时因地适当抬高河道、湖泊、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统筹考虑防汛抗旱2个方面的需求。2002年安徽省在对淮河及其湖泊的控制运用中, 首次实施洪水资源化战略。通过精心调度, 适当提高沿淮城西湖、瓦埠湖、高塘湖的蓄水位, 增加有效蓄水量10亿立方米, 保证了相关地区的用水需要。2003年在淮河大水的后汛期, 通过风险决策, 于7月底, 果断适时地关闭梅山、响洪甸泄洪隧洞, 拦蓄洪水3.66亿立方米, 为汛后以及翌年的春灌用水提供了水源。但是, 在推行洪水资源化的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洪水资源化和防汛抗旱的关系。提倡洪水资源化绝不是一个单向问题, 要利用洪水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利用得越多, 防洪风险就越大, 抗旱效益也越大。因此, 既不能过于保守, 求安全, 忽视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也不能盲目强调洪水资源化, 忽视安全, 一定要辨证地看问题, 而不能走极端, 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在水资利用上, 不仅要开源, 还要节流, 即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农业用水必须走节水、高效、生态的农业之路, 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 做到既节水又增收;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重点搞好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和渠道防渗, 改进地面灌溉条件, 适当发展喷灌和滴灌方式。对缺水城市要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发展, 着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同时, 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减少废水、污水排放。发挥水费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发挥科技进步促进节水, 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限制不合理用水, 利用经济措施鼓励节水。

4 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 实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抗旱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 过去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联合运用, 是抗旱减灾的必然。在非工程方面, 新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审批城乡水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利用。对跨行政区域和重点水源工程的水量分配, 要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供水计划。界定水功能区划及分析不同干旱频率情况下的抗旱水量平衡。各级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同级政府和抗旱指挥机构的决策, 行使水量调度的行政职能。要抓紧制定行业用水定额。结合定额, 推行水权制度, 节水奖励, 超用累进加价或罚款, 从而把节水工作落到实处。

(2) 建立和完善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社会化抗旱服务体系。截止目前, 安徽省在易旱县已建立72个县级以上抗旱服务组织、6个抗旱综合示范片, 在抗旱斗争中, 起到了示范和骨干作用。今后要对所有易旱县建立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网络, 逐步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农村一家一户抗旱组织难的问题。抗旱综合示范片要规范出几种建设和管理模式, 探索一条适合安徽省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效抗旱新路子。

(3) 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引起安徽省旱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降雨在时间、地域上的分布不均, 而人工增雨是调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旱灾。因此, 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 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5 加强水污染防治, 实现单纯注重水量向注重水量水质的转变

近年来, 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 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造成水资源污染加剧。部分地方甚至身在“水乡”却“望水兴叹”。要解决安徽省干旱缺水问题, 必须将防治水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 切实保护水环境, 实现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移, 全面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把水资源保护与加强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淮北地区继续搞好农田林网化建设。江淮丘陵区要继续组织实施“把树种上, 把水留住”工程, 加强水土保持, 涵养水源。沿江、沿淮要逐步退耕还湖, 增强湖泊蓄水和湿地面积, 努力建设生态水利。

6 建立健全抗旱法律体系, 实现由单纯行政抗旱向依靠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共同抗旱的转变

长期以来, 加强领导, 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安徽省在开展抗旱立法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到依法抗旱的重大意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抗旱工作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抗旱行为。《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也于2009年2月11日公布施行。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条例, 是安徽省推行依法抗旱的重点。当前, 一方面要大力学习宣传抗旱条例, 另一方面, 要将抗旱条例中的有关条款一一落实到抗旱工作中去, 发挥抗旱条例应有的作用。同时, 利用经济、技术手段推动抗旱也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必将大大提高安徽省抗旱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之, 要以水法和抗旱条例实施为契机, 进一步更新观念, 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 更加有效地组织开展抗旱减灾, 以促进安徽省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树青.阜新地区抗旱耕作技术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99, 121.

[2]廖金源.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的启示与建议[J].中国防汛抗旱, 2009, 19 (4) :7-9.

[3]刘宁.对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 2009, 40 (8) :4-8.

[4]谢康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防汛抗旱工作[J].湖南水利水电, 2009 (4) :1-2.

[5]陈贻金, 张俊杰, 杨新炜, 等.枣树的耐旱性及节水抗旱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10) :27-28.

[6]索朝和, 魏云山, 曲文祥.抗旱丰产沟技术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94, 119.

[7]解美珍, 谢为民.江西农业生产中伏秋干旱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1996 (2) :67-70.

安徽省殡葬改革现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殡葬改革;农村;调查;对策

一、改革实施背景

1994年,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明确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管理办法推行20年来,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城镇中,火葬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然而在一些农村,土葬习俗却仍旧兴盛,殡葬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似乎不甚理想。2012年,安徽省政府在原先基础上颁布了新修订的《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重新明确了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新方针。2014年,安庆市在此基础上也修订颁布了《安庆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作实施办法》。3月16日,安庆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成立安庆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組的通知》。3月25日,安庆市就下发了通知,4月1日,启动殡葬改革,城乡居民死亡后火化。5月初,再次下发通知称,6月1日起正式实施殡葬改革。

二、改革实施现状

对农村村民来说,殡葬改革政策的“一刀切”,令备有棺木数十年的老人心里无法接受;政策推行过于迅速,致宣传、教育不到位;基层强行收缴棺木,直接刺激老人;而当地重土葬的传统习俗也令老人心结难解。

在有着浓厚土葬风俗的安庆农村,棺木是许多老人后半辈子最重要的“财产”,强制收缴棺木令他们在心理上备受打击。在安庆市桐城方圆50公里范围内,先后有6位自杀身亡的老人。其子女均称老人是为了避免6月1日后的火葬政策而自杀的。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对此次殡葬改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态度却不赞同。强行拆解棺木、生硬回答村民的提问、提出“这项政策并不会因为受到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的言论无不散发着对生命的漠视和权利的傲慢,这些都是村民反对的原因。

三、改革受阻原因

虽然作为政策极力推广的火葬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优势,但经过几十年的却依然无法将土葬取而代之。

(一)土葬民俗由来已久。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送终的伦理情感。“入土为安”是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丧葬方式,孝道是中国华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养生送死”的孝道观,与历代帝王所倡导的以孝治天下不谋而合。皇帝主张“以孝治天下”其实也是中国“家邦”社会制度的总体要求。隋唐佛教盛行,出现了火葬,跟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冲突。土葬只是一个习惯行为,它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普遍认为,土葬就是最能体现死者生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封建思想引导下,死者相信请道士做法事,烧纸屋纸钱,建豪华墓地等,通过这些手段就能永登极乐,而活人亦能从贩卖丧葬物品中谋取利益。此外,在丧葬费用和排场上无节制地铺张浪费,似乎也成了死者家属们表达对死者的重视或是显示财力的手段。这些丧葬中的迷信思想是我们应该打击并逐步消除的。土葬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求是远远超过理性的。

(三)法规与民俗的冲突。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也加大了火葬推广的难度。殡葬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特别乡镇、村一级)对火葬认识不到位,态度消极。有的认为违反火葬政策算不上违法,有迁就、同情心理,只要没有人举报,就不管不问。还有的本身就不赞成火葬,带头违法进行土葬。更有些地区,执法简单粗暴,对村民态度恶劣,这些人为因素都使得火化工作开展困难。

四、改革对策觉解

(一)以市场为导向。在城市地区之所以会达到100%的火化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现有条件下没有更好的丧葬方式,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土地较少,没有多余土地可以埋葬,也可以说城市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根”了,只能完全实行火葬。而农村地区土地较多,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农村生与死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土葬还是广大农民所认同的。政府要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制。政府应引导农民不要砌坟和埋棺材,避免二次葬。采用一些新形式的生态葬如海葬、花葬、树葬和农田葬等。将广大农村的祖坟改造为农田,其骨灰将会为农作物提供极好的养料。

(二)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殡葬法规,依法治理丧葬,就要从实际出发。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监管到位。对殡仪馆销售的骨灰盒、花圈、寿衣等殡葬用品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采取其他必要方式管理。修改完善《殡葬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允许农民在节约土地、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选择土葬方式;改变城乡双重殡葬标准;民族地区可根据群众意愿制定可行的地方法规;规范丧葬行为;各地都要大力提倡丧事简办。总之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保本微利。

(三)健全殡葬政策。第一,尊重民俗就是尊重社会规律,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殡葬习俗是民俗中的重要一节。政府贸然的移风易俗应该不是长久之计。在农村民风淳厚,殡葬政策未落实,并不是当地居民造成的,虽然入土为安的思想影响最大,但民政执法部门也执法不力,对于殡葬改革的落实,宜奖不宜罚,对自愿进行火葬的村民免除火葬费,并予以奖励。但对于依然按风俗进行土葬的不宜进行强制起尸和火化。

第二,广泛开展惠民殡葬。殡葬改革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政策不惠及农民,不惠及到农村就不算真正地“惠及”。在殡葬改革有困难的地区还可以进行奖励制度。另外可以给予殡仪馆补贴,更新设备,将服务规范化。

综上所述,想要完善殡葬法规,依法治理丧葬,就要从实际出发。修改完善《殡葬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不论火葬或是土葬,都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坚持十八大精神,进行合理的殡葬改革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力图在规范生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014年中国史重点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ZGS001

参考文献:

[1]常纪文,肖保国.火葬与土葬的生态和法律比较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5).

[2]章林,杨宝祥.生态殡葬文化习俗的林学研究价值[J].河北林果研究,2011(03).

[3]李欣然,黄成林.生态墓园殡葬方式的大众心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02).

[4]李德瑞,刘燕舞.火葬政策的国家实践与村庄效果[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22).

[5]崔家田.关于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河南为例[J].原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6]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7]武文.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8]叶春生,施爱东.典藏民俗学丛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高奇.走进中国民俗[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篇4

非晶体:构成物质的结构基元在三维空间不规则排列。

枝晶偏析:合金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非无限缓慢,合金元素扩散不完全,使得枝晶内部中心区域与遍布区域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铁素体(α或 F):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马氏体: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奥氏体(γ或 A):C在面心立方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珠光体(P)(F +Fe3C):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共析转变形成的产物,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机械混合而成。莱氏体(Ld)(A+Fe3C):共晶转变形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结晶:由液相中析出具有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

重结晶:即同素异晶转变,指当温度变化时,晶体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另一种或多种元素通过熔炼等方法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称为合金。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晶格类型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之为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称之为金属化合物。

加工硬化:随变形度增大,金属的强硬度显著增高而塑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时,晶粒发生转动,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有序化的结构成为形变织构。

回复: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温度不高时,其光学组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点缺陷以及某些亚结构发生变化,使物理、化学性能大致恢复到变形前,这一过程称为~。

再结晶:变形金属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新晶核的形成与长大,由畸变晶粒转变为相同晶格类型等轴晶粒的过程。

二次再结晶:形变量很大时(>90~95%)或在较高温度下某些晶粒的异常长大过程。

临界变形度:使得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通常临界变形度约在2%—10%范围。淬透性:奥氏体化的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表示其大小。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断裂前发生永久不可逆变形的能力。

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又称变质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工艺方法。

典型例题:与碳素钢相比,合金钢的主要优点是什么?试分析下列钢的大致化学成分,各元素的主要作用,以及各钢种的主要用途:

20CrMnTi60Si2Mn1Cr18Ni99SiCr

优点:淬透性高,回火稳定性好,强度更高、屈强比更高、可获得特殊性能。20CrMnTi: 0.2%C,1%Cr,1%Mn,<1%Ti

Cr、Mn提高淬透性;Ti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渗碳钢 60Si2Mn: 0.6%C,2%Si,,1%Mn

Mn、Si提高淬透性;同时Si还提高弹性极限——弹簧钢

1Cr18Ni9 : 0.1%C,18%Cr,9%Ni,Cr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形成致密氧化膜;Ni获得单相奥氏体。——不锈钢9SiCr:0.9%C,1%Si,,1%Cr;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篇5

皖地税[2001]71号

颁布时间:2001-4-2发文单位:安徽省地方税务局 各市地方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征收分局、稽查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国税发[1998]32号)规定,结合我省地税系统实际情况,省地税局重新修订了《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税收票款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税收票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票证管理,保证税收票证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票证管理办法》以及加强票证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地税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税收票证,是指地税机关组织税款、附加及滞纳金、罚款等各项收入(以下统称税款)时使用的法定收款和退款凭证。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委托地税机关代征的其它收入不得使用税收票证,其使用凭证由委托机关自行确定。

税收票证既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或收取退还税款的完税或收款法定证明,也是税务机关实际征收或退还税款的凭据,又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原始凭证以及进行税务检查管理的原始依据。

第三条 负责印制、领发、使用和保管税收票证的各级地税机关和地税人员,以及领取和使用税收票证的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单位(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地税局的税收会计主管部门主管税收票证的管理工作。负责领发税收票证的市、县(市)地税局必须配备专职票证管理人员;使用税收票证的各级地税机关的票证管理工作由税收会计负责,扣缴义务人及代征代售单位(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票证的管理工作。

各级地税机关票证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省地税局票证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税系统税收票款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1.根据全国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制定本地区的税收票款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并监督其贯彻实施;2.负责本级权限范围内的各种税收票证的印制及本地区税收票证的领发工作;3.组织本地区税收票证检查工作;4.组织本地区

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

(二)市地税局税收票证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1.监督税收票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2.负责本地区税收票证的领发工作;3.组织本地区税收票证检查工作;4.组织本地区税收票证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

(三)县(市)地税局税收票证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1.负责本地区税收票证的领发工作,保证票证及时供应;2.指导和监督下属基层地税机关正确填用和及时结报缴销票证;3.对下属基层地税机关结报缴销的票证进行严格的审核;4.负责本地区税收票证的盘点工作;5.组织本级和下属基层地税机关的税收票

证核算工作;6.组织本地区税收票证检查工作。

(四)使用税收票证的各级地税机关票证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1.负责本单位税收票证的领发和保管工作,确保税收票证及时供应和安全存放;2.指导和监督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正确填用票证和及时结报缴销税收票款;3.对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结报缴销的票证进行严格的审核;4.负责本单位税收票证的盘点和核算工作。

第五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高度重视票证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列为岗位责任制考核内

容,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第二章 票证管理

第六条 税收票证种类及其使用范围如下:

一、税收通用缴款书。纳税人直接向银行缴纳及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向银行汇总缴纳税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除外)时使用的一种通用缴款凭证。汇总缴纳税款时,必须在本缴款书备注栏注明“汇总

缴款”字样。

实现地税与国库计算机联网的,可由省地税局比照税收通用缴款书的项目内容制定联网专用缴款书。

用计算机开票的,应使用计算机专用税收通用缴款书。

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专用缴款书。专门用于纳税人直接向银行缴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缴款书。

三、税收通用完税证。税务机关和代征单位自收现金税款时使用的一种通用收款凭证。

用计算机开票的,应使用计算机专用税收通用完税证。

四、税收定额完税证。税务机关和代征单位征收临时性经营纳税人的零散税收时使用的一种票面印有固定金额的现金收款凭证。该完税证不得用于征收固定纳税户的税款,也不得发放给扣缴义务人使用。

五、税收转帐专用完税证。纳税人采用信用卡(或磁卡)、支票和电子结算等转帐结算方式缴纳税款时使用的完税凭证。此凭证仅用于证明纳税人已完税,不得用于收取现金,该凭证可发给纳税人开户银行

使用。

六、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向纳税人扣收税款时使用的一种专用收款凭证,税务机关委托的代征单位代征税款时不得使用此凭证,应使用税收通用完税证或定额完税证。

七、税收罚款收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发生税务违章 行为,由税务机关依法处以罚款,事后以现金向税务机关缴纳罚款时使用的一种专用收款凭证。

八、当场处罚罚款收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发生税务违章 行为,由税务机关依法处以罚款,并当场以现金向税务机关执罚人员缴纳罚款时使用的一种专用收款凭证。

九、印花税票。在凭证上直接印有固定金额,专门用于征收印花税税款,并必须粘贴在应税凭证上的一种有价证券。按其票面金额可分为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拾元、伍拾元和一佰元等。

十、税收收入退还书。税务机关依照税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将已征收入库的税款从国库退还给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及税务机关办理税收提成时使用的一种退库专用凭证。本退还书由县级或县级

以上地税机关局级领导签发,设立乡(镇)

金库的地区,也可以由其相应的所级地税机关领导按乡(镇)金库的退库范围签发。

本凭证一律由税收会计部门填开。

十一、小额税款退税凭证。税务机关从自收现金税款中退还限额以下的纳税人多缴税款时使用的一种专用退款凭证。限额为100元,超过限额以上的退税应使用“税收收入退还书”。

十二、列入税收票证管理的其他凭证及章 戳。

(一)车船使用税标志。统一粘贴在机动车辆上专门用于证明车辆已经完税或已经获准免税的一种凭

证。

按标志内容不同分为完税标志和免税标志两种:完税标志印有“税讫”字样,适用于已缴纳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的车辆,以及纳税有困难给予定期减免的车辆;免税标志印有“免税”字样,适用于税收法规明确规定免征车船使用税或车船使用牌照税的车辆。

(二)税票调换证。税务机关进行税收票证检查时,换取纳税人收执的税收完税凭证收据联时使用的一种证明性完税凭证。税票调换证不得用于征收税款。

(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零税率项目凭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经税务机关核定,其投资项目整体适用零税率时,由税务机关给纳税人开具的证明其投资项目税率为零的一种凭证。

(四)纳税保证金收据。税务机关收取纳税保证金时使用的专用凭证。

(五)印花税票销售凭证。税务机关和代售单位(人)销售印花税票时使用的专供购买方报销的凭证。

(六)票证专用章 戳。税务机关印制税收票证和征退税款时使用的各种专用章 戳,包括税收票证监制章、征税专用章、退库专用章、印花税收讫专用章 等。

1.税收票证监制章,是套印在税收票证上用以表明税收票证制定单位和票证印制合法性的一种章 戳。

2.征税专用章,是税务机关办理税收征收和管理业务,填开税收票证时使用的征税业务专用公章.3.退库专用章,是税务机关办理税收退库业务,填开退库凭证时使用的并在国库预留印鉴的退库业务

专用公章.4.印花税收讫专用章,是采取以税收完税证或税收缴款书代替贴花缴纳印花税时,加盖在应税凭证上,用以证明应税凭证已完税的一种专用章 戳。

十三、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规定列入税收票证管理的其他各种票证及章 戳。

第七条 各级地税机关必须对本办法第五条 所列的各种税收票证的设计、印制、领发、保管、填用、结报缴销、作废、停用、盘点、损失处理、核算及检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其中税收通用完税证、税收定额完税证、税收罚款收据、当场处罚罚款收据、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印花税票、税票调换证、退库专用章 应视同现金进行严格管理,并严密核销手续。

第八条 税收票证的设计和印制:

一、除当场处罚罚款收据由省财政主管部门制定,税务与国库计算机联网专用缴款书、税收转帐专用完税证(其基本项目内容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税收定额完税证的式样由省地税局确定外,本办法规定的其他税收票证的格式、规格、联次及各联颜色、用途、项目内容和票证字号的编制方法均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式样的票证各栏目尺寸、字体规格及计税栏下留下多少空行等,由省

地税局确定。

二、印花税票以及需要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的票证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印制,当场处罚罚款收据向省财政厅领取,其它各种税收票证均由省地税局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式样统一印制。省以下各级地

税机关不得自行印制税收票证。

三、所有分联式票证各联的右上角字号上方,都印有地税局的机构标记“地”字。

四、凡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式样的各种税收票证(印花税票除外),都必须在各种票证的规定联

次的抬头中央套印税收票证监制章.五、征税专用章、退库专用章 和印花税收讫专用章 由市、县(市)地税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的式样刻制,并报省地税局计财处留底存档备查(式样、尺寸、规格见《税收票证统一式样及其说明》)。

第九条 税收票证的领发。为了加强票证印制和领用的计划性,确保票证领发安全,防止票证领发数量、号码发生差错和票证浪费,各级地税机关必须按照下列要求发放、领取税收票证。

一、定期编报票证领用计划,各县(市)地税局应根据本地区税收票证使用情况,按期向市地税局编报下一各种税收票证的分季领用数量计划,由市地税局汇总上报至省地税局,省地税局根据上报的数

量安排印制和发放。

二、专人专车领取。税收票证使用税收票证专用车,派票证管理人员领取,不得委托他人捎带或代领,更不得以包裹、信件邮寄。印花税票由国家税务总局委托具备安全、保密条 件的发运单位负责发送到省地

税局,各市地税局领取时,应有专人押运。

三、交接手续齐全、严密。所级以上各级地税机关领取票证时,必须由领、发人员当面共同清点领发数量和号码,双方清点核对无误后,在“票证领用单”或“交接清单”上登记各种票证的名称、领发数量、字轨和起止号码、领发时间,然后加盖机关及领、发人员印章,办完手续后,领、发双方各执一联,双方据

此作为登记票证帐簿的原始凭据。

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向基层地税机关领取票证时,必须持“票款结报手册”(领发双方各备一册)领取,领发的票证清点完毕后,领、发双方互为对方登记领发票证种类、数量、字轨号

码及领发时间,然后在手册上双方相互签章.各级地税机关在发放票证时如需要拆包发放,必须由领发双方共同拆包点本(张)、点份(枚),数量核对无误后发放。领取票证后发现缺份(张)、缺枚的,应由领取方负责。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向基层地税机关领取视同现金管理的票证时,必须拆包发放。

四、税务人员、代征单位(人)领取税票时,在先验空白票并核对其号码准确无误后方可发放。

(一)税务人员领用票证由其所属的分局(所)会计核发,领用数量根据实际情况从严掌握,但同类票证最高一次不得超过100份。对集中征收期间和实行集中开票的报经市、县(市)地税局分管局长批准

后可适当放宽。

(二)代征单位(人)票证由分工联系的税务人员和代征单位的代征人员或代征员共同向委托其开展代征业务的分局(所)会计领取,领用数量应根据代征业务的实际用票量严格控制,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0日的正常需用量。对代征单位因集中征收期间票证需用量增加的,而自身具备安全保管票证条 件的,报经市、县(市)地税局分管局长批准后可适当放宽。三个月不开展代征业务的,存票应予收回。

(三)对扣缴义务人的票证领发,比照办理。各级地税局应加强对代征单位(人)

税收票款的管理,建立税务人员分工联系代征单位(人)制度,每个代征单位(人)

都要确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分工联系。分工联系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代征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和辅导,帮助其建立健全规章 制度,督促票款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如代征单位(人)发生票款违章 行为的,除按代征代售合同规定追究代征单位(人)相应责任外,还应对分工联系人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视同其本人发

生票款违章 行为进行处罚。

第十条 税收票证保管。各级地税机关和票证使用人员必须按下列要求保管票证:

一、票证保管要有专人,票证存放要有专门设施。各级地税机关的票证主管人员负责票证的保管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地税机关必须设置具有安全条 件的票证专用库房,市地税局的票证库存量不得小于本地区一个季度的用票量;县(市)地税局库存数不得小于本县(市)二个月用票量;分局不得小于一个月的用票量。基层地税机关、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必须配备票证保险专用箱柜;税务人员和代征单位

经办人员外出使用票证要有票证专用包袋。

二、票证存放要安全。票证管理人员和用票人员要经常检查票证安全情况,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虫蛀、防鼠咬和防丢失等工作。

三、携票人员票不离身。税务人员和代征单位经办人员外出征收税款,要做到票不离身,不准带票进

行非工作性活动,不得带票回家。

四、票清离岗。领用票证的各级地税机关、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的票证管理人员、税务人员、代征单位经办人员和代售人员发生工作调动,以及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终止税款征收业务时,必须将所经管的票证、帐簿等核算资料交接清楚,造册登记,交接双方共同签章,并经地税机关领导审查

核准,才能离岗。

五、已填用的票证(作为会计凭证的除外)和作废、停用及损失上缴的票证,必须按一定方法整理、装订(税收完税证、罚款收据、当场处罚罚款收据、小额税款退税凭证报查联与相应的汇总用缴款书报查联一起装订),加具封页,登记造册,连同票证帐簿和票证报表按规定的保管要求移送归档,并按规定期

限保存。

第十一条 税收票证填用。税收票证填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凭证的法律效力和税款缴库的及时性、准确性,也影响到税收会计、统计核算的准确性,因此,税务人员和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单位(人)的经办人员,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填用票证和销售印花税票:

一、票证使用人员在启用票证前,必须先检查票证联次、号码、品质等印制质量,合格后方可填开。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领导报告。

二、税收缴款书可由各地税机关征收单位填开,也可将其发给缴款人自行填开。

主管地税机关对自行开票的缴款人,必须事先进行辅导,使之准确掌握其应纳各税的缴款书填写方法。税收会计对自行填开的缴款书要进行认真审核,以保证填票质量。

三、专票专用,先领先用,顺序填开。各种税收票证均应按规定的使用范围填用。

一个填票人员领取多本同一种票证时,要从其最小的号码开始填用,按票证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逐本、逐号填开,不得跳本、跳号使用,不得几本同种票证同时使用。

四、税收票证必须分纳税人、分次填开。除税法明确规定外,每个纳税人每次缴纳税款必须填开票证,不得几个纳税人合开一张票证,不得同一纳税人几次缴税合开一张票证。同一纳税人缴纳同一种税款,如税款不是同一所属时期的,也应按各个所属时期分别填开票证。

五、联网专用缴款书、税收通用完税证和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可一票多税,但必须在票证上按税种分行填写,以便按税种分别汇总缴库。同一纳税人缴纳同一所属时期的同一种税款,如税目或计征项目不同,必须在票证计税栏按不同的税目或计征项目分行填写。

六、车船使用税标志按每个应税机动车辆核发一个标志,每年换发一次,一个车辆一年内分几次纳税的,在第一次纳税时核发。完税标志必须在车辆完税后或定期免税批准后凭缴款书、完税证以及免税证明核发,免税标志必须凭车辆有关免税证明核发。因意外事故丢损标志需要重新核发标志时,应由纳税人填

具申请,报主管地税机关核实批准后方能补发。

七、多联式票证要一次全份复写或打印,不能分次分联填写。票证各栏目要填写齐全,字迹端正清晰,不能漏填、简写、省略、自行编造、涂改、挖补。票证填写错误和发生污迹时,应全份作废另行填开。

八、票证应使用蓝色或黑色圆珠笔、复写式纸填开或打印,不准用铅笔、水笔或其它颜色的笔或纸填

开。

九、各种章 戳要加盖齐全,章 戳所用颜色由各地地税机关自定。除税收票证监制章 外,其他各种票

证专用章 戳均不得套印在票证上。

十、严格执行票证填用“十不准”。即:不准用缴款书收取现金;不准用完税证代替缴款书;不准用其他凭证代替税收票证;不准用税收票证代替其他收入凭证;不准用白条 子收税;不准开票不收税(赊税);不准收税不开票;不准几本(同类)票证同时使用;不准跳号使用;不准互相借用票证。

第十二条 税收票证结报缴销。为严防税收票款发生损失,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各级地税机关必

须按下列要求结报和缴销票证。

一、自收现金税款的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单位填用各种完税证、税收罚款收据、当场处罚罚款收据、小额税款退税凭证、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后,应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持已填用的票证存根联、报查联(扣缴义务人还必须持代扣代收税款报告表)和作废、停用、损失及未填用的票证,连同所收的现金税款或汇总缴纳税款的缴款书收据联,和“票款结报手册”向发放票证的基层地税机关税收会计办理票款结算、票证销号和票证上交手续,结报人员和税收会计当面清点票款无误后,在手册上登记销号并相互签章.如在结报时发现票证跳号、缺号、涂改等,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向领导报告。

上述票款结报的期限和要求是:当地设有国库经收处的应于当日或次日办理;当地未设国库经收处的和代征代收税款,应按限期、限额的规定办理。当地未设国库经收处的,所征税款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期限额度办理结报并汇解入库,未达限期限额的现金税款可以存放在税务机关或农村信用社,但存入信用社的税款只能以信汇自带方式划解入库,不得提取和计收利息。限期限额具体规定如下:税务所:限期10天内,限额2000元以下;驻乡征收人员:限期10天以内,限额1000元以下;扣缴义务人: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代征员:限期10天以内,限额2000元以下;代征单位:限期不超过1个月,具体期

限由各地确定。

对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远地区自收税款、代征税款的限期限额,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最长期

限不得超过1个月。

二、基层地税机关和代售单位销售印花税票,应建立印花税票销售帐簿,逐笔或逐日登记,按照自收现金税款的票款结报期限和要求将销售印花税票的数量和销售金额汇总填制“印花税票销售结报单”或“票款结报手册”,连同作废、停用、损失及未销售的印花税票,向基层地税机关税收会计办理票款结报。

三、税收缴款书的结报缴销:

(一)缴款书回执联、报查联同行,由国库随收入日报表传递市、县(市)地税局的:

1.市、县(市)地税局按日将缴款书报查联分类传递各征收单位(分局),作税收会计凭证。

2.征收单位按市、县(市)地税局传递来的缴款书报查联、采用“逐份销号”

(计算机填开税收缴款书的销号)或“抽根销号”(手工填开税收缴款书的销号)的方法办理销号手续,登记票证帐簿。同时,对未销号的已填用税收缴款书进行检查。

3.征收单位根据票证帐簿的登记,按期(不得少于每月一次)编制“票证缴销表”随“征解凭证汇总单”

向市、县(市)地税局办理结报缴销。

4.设有乡(镇)金库的农村分局(所)比照办理。

(二)缴款书报查联由国库经收处退征收单位,回执联由国库传递市、县(市)地税局的:

1.征收单位根据国库经收处退回的缴款书报查联、采用“逐份销号”或“抽根销号”的方法办理销号手续,登记票证帐簿。同时,对未销号的已填用税收缴款书进行检查。

2.征收单位根据票证帐簿,按期(不得少于每月一次)编制“票证缴销表”一式二份(自收现金票证的结报缴销分别编制),随同“征解凭证汇总单”及所属的缴款书报查联上报市、县(市)地税局。

3.市、县(市)地税局审核“票证缴销表”,签章 退征收单位(缴款书报查联退征收单位作税收会计凭证)。同时,对已结报但尚未入库的在途税票进行检查。

四、基层地税机关应将填票人员结报缴销的票证,根据“税收票证出纳帐”,按期填报“票证缴销表”一式两份,连同必须上缴的票证上报县(市)地税局计会部门,经县(市)地税局计会部门核对无误后,在“票

证缴销表”上签章 并退基层地税机关一份。

除上述规定明确的票证外,其他各种票证的结报缴销要求由各市地税局自定。

第十三条 税收票证作废和停用处理

一、各级地税机关和票证填用人员在领发、填用票证时,如发现票证原包、原本、原份和原联多出、短少、污损、残破、错号、印刷字迹不清及联数不全等印刷质量不合格情况,应及时查明字轨、号码、数量,全包、全本、全份作为废票清点登记,妥善保管,按规定集中上缴省地税局,按“作废”处理。

二、在填用过程中作废的票证,应在该份废票各联注明“作废”字样、作废原因和重新填开的税票号码,全份保存,按期与已填用的票证一起办理结报缴销手续,上缴县级地税机关,不得自行销毁。

三、印发机关规定停用的票证,应由县级以上地税机关集中清理,核对字轨、号码、数量无误后,造

册登记,妥善保管,按规定上缴市地税局。

第十四条 税收票证盘点。各级地税机关对结存的票证要经常进行盘库和清点,保证结存票证与帐簿数字一致,如发现帐实不符等问题,应及时查明情况,如票证发生损失的,应及时报告有权核销的上级地税

机关处理。

一、填票人员每日工作结束后,要将剩余票证与“票款结报手册”相核对。

二、各级地税机关票证主管人员要定期对本单位库存的票证进行盘点,并与帐簿结存数进行核对。

三、基层地税机关的税收会计对税务人员和扣缴义务人、代征代售单位(人)所存票证,要结合票款结报,与“票款结报手册”进行清点核对,核对后在“票款结报手册”上互相签章.月末,还应组织人员对视同现金管理票证的结存情况进行核对、盘点,并由盘点双方根据盘点情况填制“视同现金管理票证盘点表”,作为税收票证核算的辅助凭证。

四、县级地税机关对下属各单位及所有填票人员的结存票证,每季至少要组织一次全面的盘库和清点。

五、清仓查库如发现长、短票要逐级如实上报。

第十五条 税收票证损失处理。各级地税机关要采取切实措施,严防票证损失,一旦发生损失,要严肃

查处。

一、因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虫蛀、鼠咬、霉毁等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造成票证损失时,由受损单位及时清点核查。清查后票证没有发生丢失,仅发生毁损的,毁损残票报经有权核销的上级地税机关核实批准后,予以核销;票证发生丢失的,按本条 第二款规定处理。

二、因被盗、被抢或发生自然灾害等原因丢失票证时,应及时查明丢失票证的字轨、号码和数量,报请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查缉,并于10内将有关情况逐级报告有权核销的上级地税机关。经查不能追回的票

证,应及时声明作废并按规定权限报请核销。

三、票证损失残票和损失后又追回的票证,应封存保管,按规定直接销毁,不作废票处理。

四、丢失票证的,应查明责任。对责任人,按下列规定责令其赔偿:

(一)有价证券照价赔偿,并给予相应处罚,具体处罚标准由各地确定。

(二)税收通用完税证、税收罚款收据、代扣代收税款凭证和税票调换证每份罚款100元至200元。

(三)税收通用缴款书等每份罚款20至50元。

(四)丢失尚未填开的和已填用且税款尚未入库的税票单联按丢失全份税票进行处罚。已填用且税款

已经入库的税票单联丢失的,可不予处罚。

赔偿和罚款不是销案,如以后发现弊端,仍由丢票人员负责。

第十六条 丢票、丢款、毁损票款的核销。

一、对丢失、毁损的各类票证(缴款书类除外)25份以上(不含25份)由省地税局核销批复;25份以下由市地税局核销。对各类缴款书的核销,凡一次性丢失毁损超过50份由省地税局核销,26至50份由市地税局核销,25份以下由县(市)地税局核销。丢失票证单联的(指尚未填开的和已填用且税款未

入库的税票)

视同全份处理。

二、凡丢失、毁损、被盗的税款,人民币500元(含500元)以下的由市地税局核销,500元以上的由省地税局核销。

三、所有需要上级地税局核销的票款必须具备:市、县(市)地税局的正式报告,对当事人的处理结果,基层分局(所)的调查材料,当事人的检查认识及赔款、罚款证明材料(复印件)等。

四、属市地税局核销的票款,在下达核销批复时抄报省地税局备案。属县(市)地税局核销的票证要

同时上报省、市地税局备案。

第十七条 税收票证销毁

一、销毁的票证包括:已填用票证的存根联和报查联(作为会计凭证的除外)、填用作废的全份票证、印制不合格票证、停用票证、损失残票、损失后追回票证,以及印发税务机关规定销毁的票证等。

二、已填用票证存根联和报查联应在规定保管期限后销毁。

三、未填用的印花税票等特种票证需要销毁的,必须逐级上缴由省地税局负责销毁。其他未填用的视同现金管理的票证需要销毁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清点,并编造销毁清册,报经市级税务机关领导批准,指派专人复点并监督销毁。销毁清册上报省地税局备案。

其他各种票证需要销毁时,由票证主管人员清点并编造销毁清册,报县级以上地税机关票证主管部门

领导批准。

第十八条 税收票证核算。各级地税机关都必须按票证种类、领用单位(人)分别设置税收票证帐簿,依据票证领用单或交接清单、票款结报单、票证缴销表、票款结报手册和票证损失报告单等票证原始凭证,对各种税收票证的领发、用存、作废、结报缴销、停用上缴、损失和销毁的数量、号码进行及时的登记和核算,定期结帐,据以核对票证结存数,并按规定定期编制有关报表,报送上级地税机关。票证核算的各种原始凭证应及时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终了,各级地税机关还必须将票证管理情况以书面形

式逐级报告上级地税机关。

第三章 票证检查

第十九条 税收票证审核。县级以下地税机关应根据税法规定、国家预算制度、国家金库制度和票证管

理制度,对结报缴销的票证进行严格的审核。

一、日常审核。首先,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进行自审;其次,税收会计对结报缴销的票证结合会计原始凭证审核工作进行全面审核;最后,县(市)地税局按月对下属基层地税机关结报缴销的票证组织会审。此外,基层分局(所)长要按期对本单位票款管理情况进行抽审。

二、专门审核。除日常审核外,市、县(市)地税局根据票证管理需要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结报缴销的票证组织开展抽审和互审。

三、审核人员要认真做好审核记录,并以此作为依据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

第二十条 税收票证检查

一、各级地税机关都必须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定期对税收票证的印制、领发、保管、填用、结报缴销、作废、损失处理和核算等工作进行认真的清理检查。税收票证检查实行领导负责制,由市、县(市)地税局局长挂帅,组织监察、征管、计会、税政、人秘等部门共同进行。

二、各级地税机关对收取现金税款时使用的票证要认真开展清查和兑换,要将收取现金税款时各类手工填开的票证作为兑换重点,全年兑换比例不得低于手工填开票证的5%。

三、基层分局(所)应按月对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单位(人)进行检查,每季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票证清查;县(市)地税局每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市地税局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县(市)地税局总数的30%;省地税局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抽查,抽查单位数不得少于县(市)地税局总数的20%,每3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检查。

四、各地开展票证检查、调换工作情况要及时总结通报,并由市地税局汇总,上报省地税局。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一条 税收票证管理的奖励

一、对填票人员(包括分工联系代征单位的税务人员)全年不发生丢失票款,帐目清楚,严格执行票证管理制度,没有发生压票压款,全年票证审核差错率平均低于2%的,一次性给予100元的奖励。

二、对税收票证帐册清楚完整,帐帐、帐表、帐实相符,填写登记规范,监督执行制度有力,并按规定坚持严格审票,按时报送票证审核登记表,且当年所管辖范围内没有发生较大票款违章 行为的一次性给予票证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票管人员每人500元的奖励。

三、对各级地税机关所管辖范围内当年没有发生税收票款丢失、压票压款和贪污挪用税款的,且票款管理规范,帐目清楚,经上一级地税机关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500元的奖励。

四、各项奖励所需资金从票款管理的处罚罚款中开支,不足部分从正常经费中开支。

第二十二条 税收票证违规行为的处罚

一、对虽未损失票款,但有章 不循、执章 不严的地税机关管票、用票人员及单位负责人,应分别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或扣发奖金,直至行政处分。

二、对视同现金管理的票证发生损失的责任人,除按本办法第十四条 规定责令其赔偿外,可处以罚款。其中,对扣缴义务人每次损失票证的处罚金额不超过1000元。

三、对利用税收票证混库和积压、挪用、贪污税款,及不遵守本办法规定而造成税款损失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单位主管领导的经济和行政责任;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四、不按本办法规定进行票款检查和票证调换的,取消该单位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由此而造成的贪污、挪用等问题,时间达半年未及时发现,除给予当事人处理外,还要对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酌情扣

发岗位计酬。

五、对发生丢票、丢款、压票、压款等问题未能在1个月内发现的,或发生后不及时向县(市)地税局报告的,视情节轻重,分别扣发分局(所)长和会计1个季度以内岗位计酬;市、县(市)地税局在发现严重丢票、丢款、压票、压款等问题后未及时上报上一级地税机关或3个月内未能进行处理的,扣发分

管局长和计会科长1个季度的岗位计酬。

六、凡将税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并套取利息的,对责任人员除追缴税款和所得利息外,还按所得利息的数额处以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七、对压票、压款(按当地结报期为准)、挪用税款的,除及时追缴税款入库外,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当事人经济处罚或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经济处罚的规定如下:

(一)凡压解税款的,按压解数额按日处以1%罚款并扣发1个月岗位计酬。

(二)如将压解税款挪作他用或借给他人使用的,按挪用数额按日处以3%罚款,并扣发1个季度的岗位计酬。经济处罚与政纪处分可以并用,凡政纪处分在开除公职以下者,都要给予经济处罚。与此同时,追究分局(所)长及会计的经济责任,按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数额分别处以10%的罚款。

八、对属于遭受水、火灾害等人力不可抗拒的票款损失,经查实验证后,应予以核销。但因抢救不力,或未能认真执行票款管理制度而造成损失,仍应根据情节进行处理。

九、税收票证的违规处罚可结合岗位责任制考核的内容进行。处罚由上一级地税机关作出决定的,人

事、监察、计会部门负责落实。

处罚的款项由市、县(市)地税局统一管理,专项用于税收票款管理工作奖励。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各市地税局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各级地税局征收的基金、费票证的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地税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省地税局1998年8月印发的《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税收票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 篇6

中邮收藏(文阳典藏)是一家专业从事现代收藏品和商务礼品研究开发与销售的机构,是中国邮政,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文物协会,中国钱币协会,中国国宝研究院等国家权威机构合作单位;是08奥运会,2010世博会,2011世园会国家三大盛会的合作商以及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品发行处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纪念品发行处特邀为安徽省总代理!我们以做收藏事业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力争成为现代收藏投资行业的领军品牌,以让客户收藏到最好,最具有价值的产品为我们最大的心愿!以立志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最可靠,最信赖的收藏公司为己任。

中邮收藏全称“北京中邮国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坐落于繁华充满现代化商机的北京南三环嘉业大厦!在北京乃至全国众多收藏公司中出类拔萃!是为数不多的大型专业现代化收藏公司之一!我们的经营理念——专业,优质,完美!始终坚守“客户至上,让每一个客户都受益”的原则,并且及时把最新,最前端,最优惠的信息专递给大家,所以在广大收藏爱好者中受到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的服务安徽市场“北京中邮收藏安徽分公司”于2010年在合肥庐阳区徽商国际大厦成立了!经过全体工作人员努力奋斗和广大客户的支持关爱下茁壮成长!短短的一年时间我们很荣幸得到数千名贵宾会员的关爱!2011年的十月又在合肥市庐阳区香港国际广场(老市府广场)注册成立了合肥文阳典藏有限公司!拥有三百平方米办公室写字楼!成为安徽省集展厅,办公为一体的最大收藏公司!同时在安徽省图书馆

西一楼收藏专柜有中邮收藏咨询台!方便客户就近及时了解收藏市场一系列的问题及行情!

一路走来,我们用真诚给安徽收藏爱好者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极富有收藏价值的收藏品!2010.11.21《新中国纸币钞王》是我们通过安徽商报给安徽广大收藏爱好者带来的第一个藏品!事实证明所有的藏品都在稳步升值!牢牢地保证了收藏爱好者的收益!

目前由于受不法商贩的侵入导致有大量的垃圾产品流通到收藏市场!鱼目混珠!严重误导收藏爱好者的判断力!发现上当时由于仅凭一个400电话导致投诉无门!我们深切为广大藏友惋惜的同时也希望咱们大家能保持亲密联系!我们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专业的物流配送人员!一律货到满意付款!严格履行国家消费者的“三包”承诺!这样出现问题可以用法律来维护正当权益!才能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牢记“客户至上,让每一位客户都受益”的原则!立志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最信赖的收藏公司。今后会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推出更具有收藏价值的产品!切实让收藏给您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更大的收获!热情欢迎大家到公司来参观,指教,咨询和购买,随时可以与我们的专业收藏投资顾问交流收藏心得!

感谢新老客户长期的支持与关爱!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我们全体员工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您想通过网络更加详细的了解我们公司请您编辑短信“中国收藏网”发送“12114”信息平台!系统会自动把我们移动网络网站和公司网站发到您的手机上!

注:“中国收藏网”是我们公司注册的移动网络名称受产权保护!名称全球独一无二!申请时各项条件,资质都是经过中国商务信息部严格审核!请您放心和我们联系!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266号香港国际广场2111A室和2111B室

贵宾热线:

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演化研究 篇7

近年来,随着安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增加,安徽省在收入分配总额不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仍存在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部门倾斜,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由于垄断行业收入较高且快速增长等原因,安徽省不同行业间的绝对差额仍在持续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全省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国外在进行关于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时,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和制度理论解释行业收入差距。Mark Robert Kurt通过添加多期成分以及教育的选择来扩展定向搜索模型。这个模型从收入角度和受教育工人的分布情况,成功的得到一个持续性和不断增加的产业工资差距结论。澳大利亚学者Waddoups,C.Jeffrey对工会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会对工资的影响在减弱,工会与非工会企业的工资差别很小,而且也不再与行业的工会化程度相关。

作为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三大差别之一,行业收入差距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的一些相关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等劳动能力差别在行业工资(或收入)的决定上作用变弱基于细分行业收据,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泰尔第二指数等不平等测度指标和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分析1990-2008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演进趋势与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整体上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

2 安徽省行业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得到相应提高。然而伴随着这些增长的同时,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分析显示,行业收入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拉大安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1995-2012年间,安徽省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之间收入比由2.30扩大为3.09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也在扩大,由1995年的2.30倍扩大为201年的3.09倍,而绝对收入差距则由4 609元扩大到44 601元。201年收入水平最高的采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为70 568元,而农、林、牧、渔业只有22 845元。从行业分布来看,采矿、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垄断性行业的平均工资普遍偏高,而农林牧渔业、生活性服务业及大部分生产制造业等行业工资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远高于非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是导致安徽省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

3 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测算

3.1 安徽省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绝对差距对比分析

运用行业平均工资、极差值与极值比等收入差距等指数进行行业之间绝对收入差距的纵向对比分析,以考察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研究的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95-2012年。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或根据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

由表1可看出,自1995年以来,安徽省各行业的收入经济发展都有所提高。1995年行业平均工资为4 609元,2012年行业平均工资为44 601元,增长了39 992元,提高了近9.68倍。2000年之前,电力、煤气,曾分别为最高收入行业。2001年以后,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服务业加入高收入的队伍。2006年,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大幅提高,成为高收入行业。随着2003年行业划分的调整,计算机相关行业成为最高收入行业。从2001-2012年,采矿业、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服务等四大行业稳居高收入行业。2012年的最高行业工资是1995年最高工资的9.32倍,2012年最低收入行业的平均工资为22 845元,是1995年最低工资的6.94倍。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1996-2013 年

3.2 安徽省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相对差距对比分析

运用基尼系数进行行业之间相对收入差距的纵向比较分析,以考察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的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95-2012年。数据来源于1996-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或根据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

注:行业简称含义:金—金融业;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电—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农、林、牧、渔业;住—住宿和餐饮业;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批发与零售业;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5-2012年,最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都是电力行业、采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行业,而农业、零售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一直是最低收入行业。行业平均工资由1995年的4 609元上升到2012年的44 601元,上升的接近十倍。而从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看,行业收入差距在近20年基本上呈上升的态势,基尼系数由1995年的0.0927上升到2012年的0.181 3,将近两倍。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20年,最高工资行业前三名和最低工资行业前三名,处于最高工资行业前三名的采矿业、金融业、电力业,处于最低工资行业前三名的是农林牧副渔业和住宿餐饮业。伴随着安徽省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和深化,各个行业水平都有了较快地提升。安徽省各行业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间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很大部分是由于安徽省的社会保险、纳税人权利保护、市场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等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一阶段中不同行业间职工工资出现了的巨大差距。

4 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演化分析

4.1 安徽省各行业平均工资历年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最高收入的采矿业、金融业、电力行业及科研行业和最低收入的农林牧副渔业其平均工资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在1995年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相差甚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每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上涨了,但是最高行业的平均工资上升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远远超过最低行业的上升速度,其结果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4.2 安徽省行业绝对收入变化的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最高工资曲线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加大,说明行业收入的最高工资在快速增长。而同时期的最低工资曲线虽然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只是在缓缓上升,最低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最高工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导致极值差曲线更远离最低工资曲线,行业收入差距明显加大。

自1995年以来,行业平均工资、行业最高工资及行业最低工资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而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最低工资上升的速度,导致行业间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

从行业分布看,采矿、电力、煤气、科研、金融等垄断性行业的平均工资普遍偏高,而农林牧渔业、生活性服务业等行业工资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垄断性行业收入远高于非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安徽行业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

4.3 安徽省行业相对收入变化趋势

从图4可以看出,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近20年的趋势状况,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在1995-2003年基尼系数上升速度比较快,从2003年至今也一直在上升,但是相对平稳。

5 结语

本文对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安徽省行业收入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演化过程的实证测度。就这个角度来看,安徽省行业收入差距中国整体的行业收入差距的结论具有一致性—行业收入差距都出现扩大的趋势。从数据上看,垄断是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武鹏.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0(8).

[2]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8(8).

[3]周必彧,潘明.浙江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成因[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8).

[4]甘小霞.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洪兴建.基尼系数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比较分析 篇8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

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

1.1 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

1.3 结果分析

(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

2.1 评价指标

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论文发表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

2.3 结果分析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

类别)。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

[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

[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

[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

[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

[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

[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

[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

[9] A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

[10] 企业经济,2010,(12):20.

[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

[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

[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

[15] 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kjtj/.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

[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http://www.ahkjt.gov.cn/.

[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

[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进步和创新重大政策及体制机制研究(2011AKRK0980)

作者简介:司玉辰(1987-),女,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策划十要点下一篇:浦东干部学院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