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高校(共7篇)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 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进行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 大部分学生运动习惯初步形成, 而余暇时间不足、体育设施供给不畅、校园运动氛围欠优等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向好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
1 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是一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和根本诉求。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空前发展的同时, 特别是近20年来, 在各种复杂原因的作用下, 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却出现了持续下降态势, 并由此引发国家、社会及学界的高度关注。基于此, 本文拟从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纬度出发, 探寻大学生体质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 以期为高校深化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基于研究需要, 本文以安徽省南部、中部和北部为调查区域, 并分别选取皖南地区的安徽工业大学、池州学院;皖中地区的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北地区的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综合分析运动意识及其习惯对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习惯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搜索核心期刊40余篇, 并以相关文献为重点参考, 搜索互联网关于大学生运动习惯的最新信息,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计问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筛选, 制定了《大学生运动意识与运动习惯调查表》;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收回问卷980份, 有效率98%。
2.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统计工具,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意识及习惯的基本内涵
一般认为, 体育锻炼意识是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 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就大学生群体而言, 则是指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按照个体对体育的认识, 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其行为的心理活动。
体育锻炼习惯则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 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本文引用吴戈的定义, 将体育锻炼习惯界定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觉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3.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相关数据调查与分析
3.2.1 高校体育设施及其开放程度
调查发现 (见表1) , 安徽省高校体育设施配置相对完善。其中, 完善和一般认同占比分别为35.97%和52.73%, 认为其较低的占比为11.30%。从区域看, 体育设施完善程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为皖中高校, 认同率达62.50%, 而最低的地区为皖南高校, 认同率仅为7.78%。
开放程度主要反映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一般而言, 体育设施开放程度越高, 其使用率越高。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对安徽省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表现出较好的认同, 认为开放程度完善和一般的占比分别为36.59%和50%, 认同率较低的仅为13.12%。从区域看, 皖中地区高校不仅体育设施相对完善, 其开放程度也同步较高, 且较低认同率为零;而皖南地区高校虽然体育设施相对薄弱, 但开放的充分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可以看出, 一所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 一方面取决于该校资源的拥有程度, 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手段的优劣程度, 两者不可偏废。
3.2.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及对其重要性认知
学习动机理论认为, 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学习强化、自我需求、成就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效能等, 其本质是学习者预期学习目标的一种激发机制。由此出发, 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则是基于大学生体育需求基础上的引导、激发机制。
调查显示 (见表2) ,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同度普遍较高, 认为体育锻炼对个体发展很重要和重要的占比高达96.43%, 而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或不太重要的为零。这充分表明, 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认同性, 这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从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供了认知层面的保障。
表3显示, 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态势, 而其主要诉求分别来自于增强体质 (82.14%) 、减肥健美 (62.14%) 、情绪调节 (57.14%) 和休闲娱乐 (46.43%) , 传统观念认同的应试和技能动机占比仅为12.86%和30%。由此表明, 当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正由单纯动机向多元需求转变, 而如何更好地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转化所带来的运动需求变化, 应然成为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
3.2.3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所依赖的环境, 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时对内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那么, 影响大学生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环境因素是什么?通过调查发现, 时间限制、缺少同伴、场地器材局限、兴趣缺乏等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表4显示, 大部分学生由于时间限制而不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其占比高达75.71%;其次是由于没有运动同伴而觉得锻炼无趣, 占比将近58%;有近50%的同学认为受到场地、器材的局限影响;而气候、兴趣、精力等也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 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外在因素呈现多元化, 同时也放映出当下大学生对从事体育锻炼的外部条件需求趋向高级化。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理论教学,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从调研情况看, 虽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但实践效果并没有得到同步响应。这一方面反映群体认知的浅薄性, 另一方面则表明其体育锻炼意识尚未真正形成, 而缺乏深层次的体育文化、运动价值、健康知识等体育文化理论的教育, 或可是形成认知与实践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因此, 在“重文轻体”客观现实环境下, 大学体育教育应由传统的以技能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向技能+理论教学形态转变,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认知水平, 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4.2 完善体育设施, 优化校园健身环境
对于办学机构而言, 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 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的局限性对大学生自主从事课外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也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及其开放程度的高诉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 从办学机构的角度出发, 一方面要更新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制度支持水平;第三要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为大学生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优良环境。
4.3 营造文化氛围,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文化是一切事物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作为亚文化形态存在的运动文化具有较高的普世性, 这也正是体育运动历久弥新、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 传承、创新、发展体育运动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 从调研的情况考察, 大学生运动文化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校园运动文化氛围的浓郁程度, 对大学生运动文化的熏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沿着“文化引领、兴趣导向、习惯养成”的基本路径, 并通过课堂教学、体育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 为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创造优异的校园运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戈.影响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差异分析[J].学理论, 2014.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2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读图1-27回答6~8题:
例:若下图表示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a为太阳系,b为银河系,c为总星系 B.a为银河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C.a为银河系,b为太阳系,c为地月系 D.a为总星系,b为河外星系,c为太阳系
例: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月球的是()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例:北京时间2014年10月8日17时14分,难得一见的古铜色月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红月亮”月全食悄然开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由月球和地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为()A.太阳系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2.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A)
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例:2011年5月1日是农历廿九,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消息,当天日出前,在东方低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四颗行星相聚,同时一弯残月会加入聚会,组成罕见的“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
1.“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能体现出天体系统的级别数为()A.1 B.2 C.3 D.4 2.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A.金星和火星 B.土星和金星 C.木星和土星 D.火星和木星
3.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A)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按体积、密度、质量可将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地球与水星、金星、地、火星同属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上相似。
4.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C)
外部因素: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地球表面均温适宜;→液态水的存在;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例: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D.地球上有液态水
例: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A)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例: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生物的形成 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例:在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采用太阳能为电源)。据此完成7-8题。
7.某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8.下列哪一地区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6.说出太阳的大气分层(A)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三层:光球、色球和日冕
例: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2.图中闪亮主体部分的主要太阳活动是()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极光
7.了解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B)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周期约 11 年,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太阳活动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磁暴,指针不能正确指向, 极地地区产生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结合下图,回答4~5 题。
4.关于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5.“太阳发脾气”时可能发生()
①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②信鸽迷途 ③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 ④固定电话信号中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 周期:23 时 56 分 4 秒,即一个恒星日 角速度:每小时 15 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 0
例: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例: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例:北京和广州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A.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广州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 D.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例: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1°N
9.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公转轨道:名称叫黄道;形状为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例: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B)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 4 照亮地球的一半,再加 上地球的自转。时差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11.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A)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 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约 116°E)
例:“北京时间”就是()
A.世界通用时间 B.东八区地方时 C.东八区区时 D.北京所在的东经116°地方时
1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C)地方时计算方法:
(1)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
(2)换算成时间差(经度相差 1 度,时间相差 4 分钟)(3)判断东西,东加西减
时区的划分: 以 0°经线向东、向西各 7.5 度为中时区,依次以经度每 15 度范围作为 1 个时区,东西一区、东西二区到东西十二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各有 7.5 度合为东西十二 区时 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 15 的倍数,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
(1)计算时区差(同减异加,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2)判断东西,东加西减
例:北京时间2014年10月8日17时14分,难得一见的古铜色月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红月亮”月全食悄然开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红月亮”月全食开始时()
A.纽约(西五区)刚好日出 B.伦敦(中五区)处于深夜 C.莫斯科(东三区)夜幕降临 D.开罗(东二区)接近正午
13.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A)
偏转原因:物体运动的惯性和地球自转 使地表水平运动 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右偏转 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 赤道:不偏转 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左偏转 影响:大气运动,洋流运动等 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例:考虑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下列四幅图中(虚线表示物体水平运动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后的方向)正确的是:()
例: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 5 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B)
14.描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B)
例:北京时间2014年10月8日17时14分,难得一见的古铜色月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红月亮”月全食悄然开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该日太阳直射点在()
A.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C.南半球且向南移动
D.北半球且向南移动
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24~26题:
24.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A.a→c
B.b→d
C.d→e
D.c→e 25.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26.当太阳直射点由a向b移动时,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高
D.高-低
15.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C)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则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空间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 正午太阳高度 一年中最小值 变化规律 时间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 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最大,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
例:下图为“浙江省某地汽车停车场示意图”,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9.下列节气,正午时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最大的是()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0.当太阳光线为②时,该日浙江()
A.正处梅雨季节 B.全省冰雪覆盖 C.盛行东南信风 D.各地昼夜等长
16.理解季节的成因(B)
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四季的更替 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北半球 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2 月为冬季。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极圈 66°34′N 北温带 四季分明 北回归线 23°26′N 五带划分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回归线 23°26′S 南温带 四季分明 南极圈 66°34′S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例:地球上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是()
A.受地球形状的影响 B.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C.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D.黄赤交角的存在
17.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A)
18.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注岩石圈(A)地壳 莫霍界面(地下 33 千米处)地幔 上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8.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上正确标注岩石圈(A)岩石圈: 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坚硬的岩石(如右图所示(A+C=岩石圈))
例: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下列对图中信息判读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岩浆的发源地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例: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上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例: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3
在这次体制改革进程中,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些省级政府在省会以外的地级市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含2000年)以来新设置的本科院校有219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29.1%。这些建在地级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其中一大部分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成为本科院校的。这些院校秉承了专科时期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由于这类学校办本科院校的历史不长、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社会声誉不高,无法与传统本科大学竞争;同时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相比,也无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尤为突出。资源欠缺与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矛盾同时存在,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因此,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为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发挥高校之间合作、协作办学的积极作用,安徽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合肥学院、铜陵学院、皖西学院、巢湖学院、滁州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学院、池州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在省教育厅的引导与支持下,实施全方位合作办学,创建了“安徽(部分)高校联盟”,命名为“行知联盟”(取纪念陶行知先生之意,以下简称“联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一、“安徽(部分)高校联盟”的创建
面对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共同问题,自2004年起,安徽省内新建本科院校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就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问题相互交流经验,探讨发展举措。2008年12月26日,由省教育厅主办,铜陵学院承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讨会暨省属新建本科高校第五次协作会召开。会上,在省教育厅的引导与支持下,13所新建本科院校达成合作办学共识,成立“安徽(部分)高校联盟”,旨在促进省内新建本科院校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办学效益和竞争优势,探索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会议商定,联盟内高校实行“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分互认、相互开放实验室、图书资源共享”等,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会议一致通过了《行知宣言》和《行知章程》,签署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协议书》,具体包括: (1) 制定联合培养学生计划,实行校际学生交流; (2) 建立开放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 (3) 搭建统一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并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 (4) 组织开展校际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整体水平; (5) 开展教师互聘,积极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建立院系及有关业务部门“一对一”对口合作关系,互派管理干部挂职锻炼学习; (6) 合作开展教材建设; (7) 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合作,共建信息服务平台; (8) 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资源共享等。
二、联盟高校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部分)高校联盟”成立的时间不足5个月,这期间,参与高校积极探索、广泛交流、集思广益、运筹谋划,利用“联盟”这个大平台,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加强内涵建设,实行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稳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取得了多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1.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月26日-27日,联盟高校召开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教学工作协作组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部分)高校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生攻读双学士学位、教师互聘和实验室开放等实施办法。这次会议标志着联盟高校合作办学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根据相关实施办法,联盟高校从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在盟内高校“访学”,在专业对等的基础上互认课程学分;联盟内各高校对外开放,接受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第二学位;联盟内各高校提供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优质师资,供联盟内高校互聘;盟内高校所建的特色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逐步互相开放,接受或与盟内高校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此外,相关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问题的研讨正在逐步深化,可操作性不断提升。如,联盟高校以省级精品课程、院级重点课程为主要内容, 建立共享网络课程。同时, 建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大学物理》这3门课程的试题库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等工作, 也都在积极推进中。
2. 实现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009年4月14-15日,联盟高校召开了“安徽(部分)高校联盟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协作组会议”。盟内各高校图书馆馆长就《安徽省联盟高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试行)》进行了讨论,并在建设共享系统、确立文献共享机制以及申报科研课题、开展文献课教学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3. 建立联盟高校网页,搭建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加强联盟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科研信息的共享,联盟高校建立了“联盟网页”,作为联盟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不定期出版了联盟通讯。
4. 联盟高校积极彰显办学特色,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目前,安徽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31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13所,占全省普通本科院校数的近42%。这就客观地决定了这一类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生力军,其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安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内各高校围绕坚持“开放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积极培育、彰显办学特色,集中优势资源,通过“课程模块池”跨校合作,共建应用性学科专业、精品课程,组建双师教学团队,实现了联盟1+1>2的效果。
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本土化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学校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目标,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验课课程。
巢湖学院提出了“四个面向”的发展思路,即面向地方基础教育行业、面向地方重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建设、面向社会需求变化,以此实现了升本后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应用型和综合化发展。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四类专业集群,即以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教育专业群;以服务巢湖地方建材及新型建材、化学化工、机械及电工器材、矿产资源开发、旅游等重点支柱产业的产业专业群;以服务高新技术应用和城镇信息化建设的科技专业群;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综合专业群。
铜陵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四个定位”,即: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面创出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明确办学类型定位;着力围绕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本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企业技术生产一线,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定位;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应用性学科和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专业为重点,狠抓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以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安徽中医学院是省内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学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医疗水平、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校研发的“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法”是省内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发明奖,“断血流”是安徽民间草药第一个进入国家药典的中药。学校以新安医学发源地黄山和全国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作为重点,面向全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绩溪、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有2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50多项技术服务,使亳州济人药业、沪谯药业等一批企业迅速提升实力,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思考与启示
同层次、同类型、同区域的高等学校组建发展联盟、实施合作办学,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权逐步下放、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强化这一发展趋势,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重要创新;是同层次、同类型、同区域高等学校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的同时,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是高等学校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由“单打独斗”难成其事,转变为“握紧拳头、重拳出击”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现实举措。
1. 建立高校联盟、实施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大提高的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确立,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服务等任务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不但能担负起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的任务,而且还能担负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提供知识贡献和技术服务的任务。
现在,就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而言,已经是高等教育大国了,但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不强,特别是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是资源配置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大学合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问题,那么,联盟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则可能是新时期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选择。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国家教育资源,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使地方高等学校集中有限资源,联合打造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是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办学特色的发展路径。
从学校个体而言,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高校自我封闭、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近亲繁殖的学术机制和僵化、高成本的管理方式,有利于高校提升开放办学的理念,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并促使高校更加开放、更加充满活力。
高校间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使高校面向所在区域开放、面向社会开放、面向企业开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开放办学的新思路。
高校间的合作办学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权,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求接受更有针对性、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各具特色的、异彩纷呈的大学文化中领略、感悟独特的大学精神、严谨的治学传统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学术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2. 建立高校联盟、实施合作办学是进一步完善、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0年后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巩固改革成果,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服务区域经济的全局出发,加强省级统筹,使地方高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安徽省教育厅提出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由“高等教育计划的制订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逐步转向强化“发展趋势的提示和政策引导”,省内高校推进合作办学等,就是新时期完善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
3. 建立高校联盟、实施合作办学是探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甚至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同时,发展中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现实中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属于地市级办学,加之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这一类学校的办学仍然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专科思维并没有完全消失,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资源保障乏力、政策指导不到位。这类高校如果一味仿照一些历史悠久的名牌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亦步亦趋,可能很难走出他们的阴影,很难正确解决“专升本”后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邯郸学步”。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与加强对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要研究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应用性人才的科学内涵、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和培养路径,以及其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差异,实施错位发展战略。高校联盟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实验平台。高校间合作办学可以融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某种凝聚力或整体实力,产生某种聚合效应,使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现实。
大学是一个有自身价值追求的学术组织,当他选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之时,发展路径的选择就成为了一种价值选择。安徽13所新建本科院校以联盟的形式开展合作办学,使各校的资源得到共享、学科得到发展、办学成本得到降低、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由“去专升本”,再由“合格到特色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历练过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参考文献
[1]程艺.在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讨会暨省属新建本科高校第五次协作会上的讲话[Z].2008-12-26.
[2]宋飞.大学战略联盟探究[J].石油教育, 2008 (01) .
[3]董志惠, 沈红.论中国大学战略联盟[J].教育研究, 2006 (02) .
安徽财经大学部分优秀校友 篇4
商界
01.张士平: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14位,2011年、2012年被胡润富豪榜评为“山东首富”,2012年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5名,其旗下的山东魏桥纺织集团是中国最大棉纺织生产商
02.贺学初:香港国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2010年以身价120亿元人民币位居“福布斯2010中国富豪榜”第48位,83届会计
03.何福龙:厦门国贸集团总裁,2010年荣获中国企业届最高奖项“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04.蔡咏:国元证券董事长
05.程博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06.陈登坤: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首席财务官
07.陈喜东:七匹狼集团财务总监,94届会计 08.方德才: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09.马刚:上海正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安财校友会秘书长,79级校友
10.刘瀚: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服务高级代表,89级校友
11.王敏:江淮汽车集团董事会秘书、证券部部长(新财富50金牌董秘)12.栗明:中粮集团总裁助理、中粮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
13.黄小虎: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任安徽中烟工业副总经理
14.王康田: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15.夏令和:华润集团财务总监、副总经理,现任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生化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16.陈勇:北京市中创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校友联谊会筹委会副主任,金融88级校友
17.韦生贵:南宁澳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商经83级校友
18.晋胜国:上海博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中国卓越项目管理者
19.李荣杰:安徽丰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经管专业
20.马东兵:天安集团总经理,商业经济89届校友 21.王新龙:中棉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6届棉花加工与检验
22.吴道荣:安徽金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85届会计
23.陈乃道:中泰信托副总裁,80商经 24.张训苏:兴业证券副总裁,88研 25.洪明:日信证券总裁,84财经 26.吴天然:大成基金党委书记,83教工
27.刘磊:浙江日能太阳能集团董事长,浙江民营企业家20强,93级会计
28.连柏林: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上海分行行长、党委书记,78财金
29.刘海彬:浦发银行监事长,72工会
30.杜永茂: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首届十大金融家,72财金
31.徐志宏:香港永隆银行行长,79工会
32.杜俊:中国交通银行广西分行副行长,金融92 学术界
01.骆奇:英国皇家经济协会会员(全球仅5位华裔由此殊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春晖计划”专家、利兹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统计82级校友
02.徐经长:中国人民大学MPAcc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会计网校主讲老师,87届会计本科、92届会计硕士
03.孙翊刚: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财政史专家 04.何清波: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财政、税收学者
05.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级会计
06.戴 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
07.张志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87届会计
08.姜付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02届会计
09.王绪瑾: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等多项社会兼职
10.江若尘:上海财经大学世界500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财经大学商务学院院长
11.王永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2.张敦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3.唐留雄: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管理分院副院长 14.程庆新: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秘书长,商经92研
15.何庆光: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计统83 16.杨伦超: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企管87 政界 01、陈树隆: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
02.朱从玖:浙江省副省长,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85届金融
03.沈卫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04.朱成林:曾任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05.张树平: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67届财政
06.李金国: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副总经理(副部级)07.赵敬盈:中国造币总公司原总经理,财经59级校友
08.陈元生: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财经77级校友 09.施建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10.姜利军: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11.徐从才: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12.王家新:南京审计学院党委书记
13.王建刚:淮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任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
14.兰玉杰: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
15.晏维龙:南京审计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16.伍中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财会界产权学派的奠基人和重要代表人物。88届会计
17.裴 育: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18.冯德连:铜陵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全国优秀教师
19.余焰炉: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20.陈忠卫: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1.刘志彪: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2.陈文宝: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原商业部教育司司长、校友联谊会筹委会名誉主任
23.徐加爱:浙江省金华市市委书记,原商务部财务司司长
24.赵馨群:安徽省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80级校友
25.王秀明:国家审计署驻深办特派员
26.戴根有: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主任、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27.桂建平:曾任安徽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现任安徽省政府参事
28.钱啸森:国家审计署医药卫生审计局局长,政治经济学77级校友
29.蒋玉珉: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安徽绿海商务学院院长、副董事长,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79届政经
30.沈太基:安徽工贸学院院长,曾任安徽科技学院院长
31.李凤鸣:原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现任合肥财经职业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67届校友
32.李力军: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税务学会会长,曾任福建省国税局局长,63届财政
33.陈明新:安徽税务协会会长,曾任合肥审计局局长、安徽地方税务局副局长
34.邓石如: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78级校友 35.江 娅:铜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36.贾文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83工会
37.邵有为:安徽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院长,63财金
其他
01.查迎新:中华合作时报社长、总编辑
02.夏林: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经济参考报证券主编,21世纪经济报道副主编
03.杨其广:《金融时报》总编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5
一、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专业06~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分析
三年来, 各专业的就业率总体水平趋于稳定, 康复医学专业的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100%, 医学心理年终就业率还未能超过95%。男女生的就业比例与招生比例基本持平, 没有显著差异。
就升学 (包括免试研究生) 情况而言, 临床医学专业始终保持在22%左右的水平, 康复医学专业 (χ2=38.036, P=0.000) 和医学心理专业 (χ2=21.063, P=0.004) 研究生录取率升高速度明显。三个专业被外校录取的研究生比例均较高, 尤其是康复医学和医学心理专业录取外校研究生的比例增加显著。
三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就业去向则以安徽省内为主, 从事行业的分布, 除医疗卫生单位外, 也进一步向多向发展, 趋于多元化。 (见表1)
二、三专业06~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原因分析
与连年高校扩招相比, 同期对应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 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起合力来破解这一难题。浅析原因, 有如下几点:
1、毕业生与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全面、不理智
现在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只招聘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本科生或硕士以上层次的毕业生。需求层次高使得很多本科生牢固树立了“不考研没有出路”的坚定信念, 所以他们决定不找工作, 专心考研。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大, 家庭负担的后顾之忧等原因, 许多毕业生不愿也不敢离开城市, 很多大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即使在大城市里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 也不到县乡去。笔者曾经在两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展开就业观调查, 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原因是父母不同意。
毕业生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与不愿接受的就业形势之间的反差也迫使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
2、高校扩招, 同时教育模式改革跟不上就业形势的发展
高校扩招虽不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但是扩招必定会影响生源质量, 两者之间的矛盾一定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随着用人体制的改革与转变, 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大部分高校仍保留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 继而会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3、政府、学校指导作用的发挥有失妥当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的录取硕士生甚至博士生, 使得就业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挤占效应”[1], 极大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果确定用人单位的用人层次变成一种政府指导性行为, 那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必定会有较大改观。
虽然国家、政府、学校多方鼓励学生认清形势、摆正位置, 投身西部建设、基层建设, 但这些宣传工作多停留在表面, 并不能深入人心, 很少有同学真正了解相关的鼓励政策, 想当然的认为基层实践机会少、硬件设施不完备、没有发展前途, 上述数据也是显示每年去县级以下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徘徊在5%左右。
三、就业对策探讨
1、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 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为顺利实现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1) 教育学生树立危机意识, 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上下功夫
教育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时刻充满危机感, 树立“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观念[2], 在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上下功夫, 为顺利实现就业打好基础。
(2) 加强感恩、诚信、团队意识教育, 促进和谐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缺乏诚信意识, 道德观念弱化, 集体荣誉感不强,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停留在表面, 不懂得感恩, 责任意识欠缺, 对新环境适应性较差。有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以及高挫折商, 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坚强后盾, 对于这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不容忽视。
(3) 加强对学生教育的同时注重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对象, 还不能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毕业生本人, 还应考虑其身后的父母,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同时是要改变家长根深蒂固的思想。
2、提高专业队伍业务水平, 为顺利实现就业做好引导工作
高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再培养, 进一步健全这支队伍的知识体系, 加快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步伐, 把身兼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成心理咨询师, 职业指导师,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完善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系统, 科学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3、学校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为顺利实现就业做好保障工作
(1) 加大考研辅导力度, 提高研究生录取率
目前社会对于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层次日渐提高, 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是大势所趋, 而且录取研究生又是解决就业问题最快捷的途径, 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汇集优秀的师资力量, 从中低年级开始就加强对学生的考研辅导, 着力提高研究生录取率。这种做法, 在很多学校也一直在执行。
(2) 以制度做保障, 协调考研与毕业实习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用途
近些年来, 实习已经失去了它传统的意义, 很多学生将实习作为“闭关修炼、冲刺考研”的绝佳时机。但从最近几年医科类研究生录取考试中发现, “西医综合”考试要求越来越偏向临床实践。学校应该落实以往的实习制度, 严格管理, 实习生的态度首先必须端正:实习是为考研和求职打基础的。
(3) 加强与就业、实习单位联系, 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该与实习、就业单位合作, 有针对性的对实习生开展培训服务, 建立健全服务就业的长效机制。笔者所在学校就坚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模式每年举办一次实习生实践技能竞赛, 效果显著, 学生收益匪浅。
4、政府、学校加强合作, 细心解读、全面贯彻国家现行就业促进政策
从上述分析数据显示可知, 该校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以省内居多, 因此省属学校要着力巩固省内就业市场, 尽力开拓省外就业渠道, 尤其是想方设法降低用人单位录用门槛, 避免“挤占效应”诱导毕业生“有业不就”。
政府、学校就业负责部门, 还应该细心解读、全面贯彻国家现行就业促进政策, 真正让学生了解政策、读懂政策, 并能主动响应政策号召, 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以往学校在鼓励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方面似乎过多使用局限的宣传手段, 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国家政策深入民心, 得到理解和响应。也正因为如此, 出现了“好的地方越好, 差的地方无力发展”的马太效应。
最近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对于医科院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基层工作状况的改善, 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 也一定会缓解马太效应对于就业现状造成的困惑。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沈国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8 (3) :159-168.[1]沈国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8 (3) :159-168.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6
1 安徽地区矿山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1.1 岩溶塌陷
在安庆市、淮北市、铜陵市等诸多地区都存在较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 且大部分都集中于金、铜、煤炭、铁等矿床所在处。采矿排水是直接引发岩溶塌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以铜陵市来说, 就存在6处严重的岩溶塌陷区, 导致塌坑产生将近300个。同时岩溶塌坑还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出现严重趋势, 可能会导致地面裂缝、房屋开裂、路基下沉等不良后果。总体来说, 岩溶塌坑的分布较为集中, 岩性、构造、水动力条件等都是其制约因素, 呈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带性。
1.2 地面沉降
在各个矿山地区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问题, 部分城市的沉降范围甚至可以达到数百平方公里。矿山发生地面沉降的问题主要来自采矿排水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的发育受到岩层倒水性、气候以及开采排水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异的影响, 降落漏斗在平面上的发育不均匀。
1.3 采空区塌陷
在淮南市、淮北市煤矿城市多有采空区塌陷问题出现, 同时在铜陵、安庆及马鞍山地区也较为严重。采空区塌陷的问题发生是由于地下岩石及矿层被大量采空之后, 顶板岩石发生了依次向下的脱离导致。采空区塌陷问题的发生会造成大面积积水, 对农田及建筑物都会造成严重损坏。
1.4 矿井涌水
由于矿井涌水问题而引发的灾情非常严重。安徽省各个矿山都曾发生过突水或者是突泥的事故, 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矿井涌水具有爆发性强的特点, 发生常难以预测, 具有较大的涌水量, 同时伴有大量泥沙, 具有极大危害性。
1.5 滑坡、泥石流、塌陷及岩崩
此类地质灾害在矿山区尤为严重, 露天采场极易出现塌陷及滑坡的问题, 而井下开采则会由于未能及时回填与支护, 发生岩崩的问题。同时, 矿山城市的施工或者建设等还会诱发边坡失稳, 造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产生, 淤塞河道。
1.6 元素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
安徽沿江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采矿废石堆中大量的Cu、Zn、Fe以及Ni等重金属的垂向前移, 会导致在下部土壤中富集次生矿物, 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次生盐碱化。煤矿开采时导致的元素污染日益严重, 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农作物的生长都造成恶劣影响, 长时间作用还会引起地方性疾病出现。
2 安徽地区矿山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安徽部分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出现的诸多问题, 构建相应的治理控制指标体系。
2.1 构建原则
2.1.1 科学性
治理控制指标体系框架结构的设计应确保基本的科学、合理, 一方面可以将矿山当前的环境状况反应出来, 另一方面又可以将矿山环境当前面临的压力反应出来;不仅可以反应矿山环境的地质问题, 而且可以反应矿山环境管理及环境生态的问题。总体来说, 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对矿山环境问题实现综合性评价。
2.1.2 定性、定量相结合
一方面选择宏观的定性指标, 客观反映矿山环境保护的实际现状, 又要以定量描述为主, 避免定性的主观化成分过大。
2.2 治理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 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三个环节提出控制决策以及制定对策措施的功能特征, 将其确立为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分别与矿山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相对应, 各个要素中包括各自评价指标, 并依次确定原则。也就是说, 构建完成后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要素层。目标层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控制水平;准则层中包含三个子系统:矿山环境现状系统、矿山环境压力系统和矿山环境响应系统;要素层则包括一般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经济响应等相关要素。
其次, 依据不同指标的不同性质确定指标评判等级, 就可量化的指标提出相应量化模型;就不可量化的指标则通过定性描述作为等级评判的依据。模型包括“以大为优”及“以小为优”两种;其中“以大为优”模型指标值越大, 由该指标所表达的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水平也就越好;其中“以小为优”模型是指标值越小, 由该指标所表达的矿山保护与治理水平就愈好。
最后, 为了确定不同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或者引起的环境效应不同, 在对权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矿山环境评价现状及发展, 对各指标权重进行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可依照下列步骤进行: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3 结语
通过对安徽部分地区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的分析以及对其构建相应的治理控制指标体系, 可为环境保护问题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开展矿山环境问题调查及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安徽省部分高校 篇7
1、成都市高校网球专业现状
1.1、成都市高校网球专业开展规模
高校作为我国新事物、新思想传播的集散地, 网球运动在这里有了很好的发展。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网球运动在成都市有了较快的发展, 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球人口的不断增加, 成都市的整体网球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 这其中离不开成都高校网球专业人才的推动与指导。成都高校顺应社会网球热潮积极开设各种网球课。以成都市区高校为例, 根据调查走访成都各高校了解情况得知, 其中开设网球专业课程的高校一共有14所学校, 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4所高校;其中大多数院校开设网球专业课程的时间为两年半, 每个年级大约20人。经过计算成都高校所有网球专业学生大约850人到900人之间。由于各高校网球师资力量不足, 多数高校网球教师网球专项技能要多是自学或通过临时培训获得,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开设网球专选课时间较晚, 导致学生学习网球时间较短, 平均为2年到3年的时间, 学生专选能力差距较大。
1.2、成都市高校网球专业就业问题
1.2.1、就业方向
高校网球专业学生经过2学年的网球专项学习, 理论上其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成都市各类大、中、小型网球俱乐部、学校、自行成立网球俱乐部或其他方面的工作。在这些网球专业学生中主要分成2类。一类为网球专项能力突出的学生, 其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成都各大俱乐部。一类为网球专项能力较弱的学生, 其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学校、公司与其他工作。
1.2.2、就业率
升学率的高低直接代表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 就业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在社会中认可程度的好坏。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四川师范大学是成都较早开设网球专业课程的一所师范类高校。该高校开设网球专选为大二下学期, 每年级进行网球专业学习的学生大约为20人, 体育专业进行网球专业学习的学生一共60余人。经过与2009、2010级网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 2009级、2010级网球专业学生分别为21人、20人, 其中毕业后从事网球工作的学生分别为3人、2人, 其余学生则选择从事与网球无关的工作。2009级、2010级网球专业对口就业率分别只有14.28%、10%。
1.2.3、就业现状及原因
网球运动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与喜爱, 网球职业本应该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职业, 但是由于社会种种原因导致就业率的不理想, 其主要的现状与原因如下:
网球俱乐部要求对专业水平较高。由于成都开展网球项目较早, 城区中不缺乏网球俱乐部的存在, 中高端的网球俱乐部10余所, 是成都大多数的网球毕业学生的选择, 但是由于网球俱乐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关系对毕业生的网球水平要求较高, 且各俱乐部教练员数量处于饱和状态。
开设网球教学的中小学数量较少。在成都市虽然各中小学积极的开设网球课程, 但是开设网球课程的中小学数量依然较少, 并且体育教师岗位处于饱和状态, 无法满足就业的需求。网球专业学生需要与其他专项毕业生同场竞争, 竞争压力巨大。
高校网球教师学历要求的限制。大学本科网球毕业生由于学历的限制, 无法进入到高校网球教师的行列当中。
自行成立网球俱乐部或承包网球场进行教学风险较大。不少的网球专业毕业生选择自行成立网球俱乐部进行自主创业, 但是由于社会网球场数量有限, 其中成规模的大型网球场 (4片及4片以上的网球场) 一票难求。所能够承包到的网球场多数以1片或2片球场为主, 由于场地数量较少等原因, 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网球俱乐部, 造成网球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风险过大。
2、社区网球
2.1、社区推广社区网球的重要意义
2.1.1、满足人民对网球运动的需求
人民对网球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 而网球俱乐部数量有限, 且中高端网球俱乐部收费昂贵。如果人民只在俱乐部或体育馆中进行网球运动的学习与锻炼不仅费用昂贵且无法满足人们对网球的需求。社区推广与普及社区网球课满足人民群众对网球的需求, 网球大众化、平民化理念运用到社区中有利于丰富社区人民体育活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1.2、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难, 难就业, 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承担起响应的社会责任, 同时社区网球作为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应该主动为高校、为社会分担就业问题。社区网球可缓解大学网球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应的配套服务机构可以解决社会再就业人员的安置, 以具名为本, 从居民的健身实际出发, 为居民解决一系列在网球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2.3、社区普及网球运动可提高社区品质, 提高社区核心竞争力。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体育硬件设施的完善是现代校区生活品质的集中体现。网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民群众的目光;社区网球的开展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丰富业主的体育活动内容;社区推广与普及大众网球运动项目可吸引更多的人群选择其小区入住, 使该小区在城市中具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2、社区群众对网球运动的需求
受到网球独特魅力的影响, 吸引着无数的社区群众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来。群众希望在空余休闲时间参与到网球运动当中, 以丰富生活内容。
2.3、社区网球发展现状
随着城镇建设脚步的加快, 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完善, 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得出, 成都市网球场主要分布在高校、企事业单位、宾馆与住宅小区;经过仔细阅读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网球场主要集中于大学, 由于大学响应政策进行扩招, 高校网球场教学任务加重, 对外开放时间缩短, 导致群众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时间减少;有的学校网球场只对学校教师开放, 社会群众与学校学生无法进行网球运动;在社会中网球场主要以企事业单位或体育馆的形式存在, 在企事业中网球场大多数以封闭的方式进行管理或只针对少数人而开发, 人们几乎无法使用这些网球场, 造成球场资源的浪费。在体育馆中的网球场一般收费价格昂贵, 人民在此进行网球运动有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而群众参与网球主要在社区俱乐部网球场自行练习或是在广场上进行个人网球活动, 进行网球运动时无人指导, 技术动作的错误, 器材场地的利用不合理。在社区网球俱乐部中没有合理的利用网球场、俱乐部没有定期的比赛或推广活动。这些种种现象的存在最终导致社区网球开展不合理, 进而影响群众参与网球的热情。
2.4、社区网球运动群体特征
2.4.1、教练员基本状况
社区网球教练员数量较少, 总体情况则表现为以年轻教练员为主, 球龄较短, 大多数以自学为主;教龄较短, 多以经验传授为主缺乏理论的支撑。在教练员当中具备高水准高级别的网球教练数量少之甚少。并且社区网球俱乐部教练员收费普遍偏高, 对于群众经济而言有较大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区网球的普及与推广。
2.4.2、社区网球参与人群特点
社区网球参与人员主要是由公务员、教师组成, 这些群体工作稳定, 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是社区那个球人口的主力军;也有不少的公司老板追求网球的时尚、成功的特性而参与到网球中。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有不少父母吧孩子送到网球场参与网球的学习。总之社区网球群体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稳定的收入、空余的时间, 这些共同点可以看出社区网球具有广阔的市场, 群众参与网球的热情需要得到满足。
2.5、社区网球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 场地不足与浪费并存。缺乏场地管理人员和运营人才, 社区体育随着经济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 网球场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缺乏场地管理人员与运营人才, 导致场地资源浪费现象频发, 造成不合理的运用现象的发生。
第二, 居民在网球运动中伤害事故的频发;由于缺乏网球专业人才的指导, 社区群众在参与网球运动时运动方式、技术动作、球拍球鞋等器材的选择不当, 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社区应该招聘高校网球专业学生进行网球项目的指导, 与运动安全、运动保健知识的普及。
第三, 宣传力度的不足, 信息交流不畅。在社会中, 有着这样的现象“懂推广的人不懂体育, 懂体育的人不懂推广”。社区网球俱乐部、社区物业管理部门缺乏有关网球文化、网球知识的人才, 无法很好的根据网球的特点、根据小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网球推广与项目活动的开展。
第四, 社区网球协会较少。很少有社区会成立网球协会, 群众参与网球活动没有组织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高校的需要
高校作为我国新事物、新思想传播的集散地, 高校网球专业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网球人才。高校网球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或工作专业“不对口”等现象。高校网球专业人才需要得到与相关网球的工作, 有利于学生能够“学有所有, 更能够学以致用”避免网球人才的流逝。
3.1.2、社区推广网球的需要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意识的加强。人民在休闲空余时间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来丰富业余生活活动。网球作为时尚的运动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 但是由于现阶段社区网球推广缺乏教练、管理人员、宣传手段等软硬件条件, 从而限制了社区网球推广的发展速度。
3.1.3、两者结合的需要
两者相互结合是网球发展趋势的必然趋势。社区想要合理的推广网球的发展以达到提高社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就必须与高校网球专业毕业生相结合。高校网球专业毕业生可以解决社区网球推广过程中遇到网球文化推广、场地利用管理、项目宣传、组织活动与比赛、保健知识宣传等的各类问题, 提高社区网球项目推广的有效性, 使社区网球项目成为该社区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同时社区聘请高校网球毕业生, 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发挥学生在网球专业方面的特长。社区网球项目推广与高校网球专业毕业生相结合, 必然会对网球的开展、普及、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建议
3.2.1、建议加强社区与高校网球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社区可根据所需向高校提出意见与要求, 高校根据社区特点加设网球专业课程内容, 以适合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
3.2.2、两者寻找结合点更好的发展网球项目的推广。高校网球专业学生利用“快易网球”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社区网球教学与开展进行指导, 并且两者要不断更新内容, 根据发展的情况不断调节方式,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球发展情况。
3.2.3、“以官方带动民间”的形式推广网球的发展。在政府的指导下, 高校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开设社区网球推广方面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区网球项目推广的需求;在政府的指导下, 开设网球社区试点, 一方面解决高校网球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方面作为经验的积累, 最后由较为成功的社区网球试点总结经验、方法, 并且将其推广到其他社区当中, 以“点带动面”的方式在社会中推广与普及网球项目。以达到社会与高校网球共同进步的目的。
3.2.4、在教学模式中, 由于“快易网球”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因素条件相对较少, 社区当中是否拥有网球场都可以采用“快易网球”的方法进行社区网球项目的开展;高校网球专业应开设“快易网球”相关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适应其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点, 最终使网球项目在社区中成功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建辉.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综述.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0年12月.
[2]谢孟瑶.试论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网络财富, 2010年5月.
[3]马玲丽.试析社区体育的就业功能.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12月.
[4]黄伟清.温州社区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3月.
【安徽省部分高校】推荐阅读:
安徽省暑假作业数学部分难题答案08-25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部分09-15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09-12
安徽省投资效率分析07-21
安徽省农民创业问题10-15
安徽省合肥市05-11
安徽省信息化05-15
安徽省旅游业08-06
安徽省淮北地区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