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设厅

2024-07-27

安徽省建设厅(精选8篇)

安徽省建设厅 篇1

安 徽 省 建 设 厅 文 件

建文明[2007]24号

关于表彰全省建设系统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班组和文

明职工的决定

各市建委、行业主管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各单位:

2006年,全省建设系统各行各业坚持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服务经济建设、体现时代精神、深受群众称赞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力地推动了建设系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安徽省文明行业(系统)评比表彰办法》,经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推荐,厅研究决定,授予合肥市建设委员会等55个单位“全省建设系统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授予合肥市房地产局瑶海分局等40个单位“全省建设系统文明窗口”荣誉称号,授予合肥市庐阳区市容局蒙城路班组等35个单位“全省建设系统文明班组”荣誉称号,授予李远梅等20名同志为“全省建设系统文明职工”荣誉称号。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继续勤奋工作,再接再厉,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佳绩。全省建设系统各行各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敬业奉献,争先进位,为实现全省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附件:全省建设系统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班组、文明职工表彰名单

1 主题词:建设 文明 表彰 决定 抄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建设部文明办

抄送: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指导委员会 安徽省建设厅 2007年1月30日印发 印数:100份 文印:占志梅 校对:王一建

全省建设系统文明单位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 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市园林局

合肥市杏花公园管理处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包河分局 合肥市白蚁防治研究所 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合肥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督查支队 淮北市建设委员会 淮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蒙城县环境卫生管理处 宿州市建设委员会 宿州市市政设施管理处 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蚌埠市路灯管理所 蚌埠市房屋产权产籍监理处 蚌埠市城市规划局 阜阳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淮南市建设委员会 淮南市中北巴士有限公司 淮南市房地产产权和市场管理处

2 滁州市建筑工程管理处 滁州市房地产交易监理处 六安市自来水公司

六安市行政服务中心房地产分中心 马鞍山市建设委员会 马鞍山市房地产管理局 马鞍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巢湖市灯饰管理处 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芜湖市建设委员会 芜湖市房地产管理局 泾县建设委员会 铜陵市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铜陵市房地产管理局 铜陵市城市规划局 铜陵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东至县建设委员会 安庆市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宿松县自来水厂 安庆市房地产管理局 安庆市城市规划局 安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黄山市园林管理局 黄山市歙县市容管理局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规划土地处 九华山风景区建设环保局 马鞍山采石风景区管理处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3 安徽省建工集团公司建筑机械厂

全省建设系统文明窗口

合肥市房地产局瑶海分局 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房地产局窗口 合肥市供水集团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合肥燃气集团公司市场发展处 合肥市公交集团公司综合服务中心 合肥市包河区市容局环卫车队 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 合肥市包公园管理处

淮北市供水总公司接水服务中心 淮北市房地产交易中心 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建委窗口 宿州市泗县建设局办证大厅 宿州市市容管理办公室 蚌埠市行政服务中心建委窗口 蚌埠市房产交易管理所 阜阳市自来水公司用水服务大厅 淮南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淮南市城建档案馆

淮南市政务中心房地产局窗口 淮南首创水务公司供水管理所 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建委窗口 马鞍山市首创水务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巢湖市广厦置业担保有限公司 芜湖市华衍水务有限公司

芜湖市房地产管理局行政服务中心窗口 宣城市房地产管理局产权处 铜陵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

4 铜陵市首创水务有限公司 铜陵市规划局办公室

铜陵市行政服务中心执法局窗口 池州市政务中心建委窗口 安庆市自来水公司公用工程公司 安庆市房地产产权交易服务大厅 黄山市房地产市场产权管理处 黄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黄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汤口分局 安徽省省直住房公积金管理分中心 省政府政务中心建设厅窗口 省建设厅驻京建管处 省建医院一科

全省建设系统文明班组

合肥市庐阳区市容局蒙城路班组

合肥市房地产经营公司市国税大厦管理中心 合肥市城建档案馆业务指导科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理信息中心 合肥市绿管处游园管理队

淮北市燃气总公司相山营业所业务班 淮北市城管支队六中队

宿州市建委测管处第二外业测绘小组 宿州市河道管理处

蒙城县行政服务中心建委窗口 蚌埠市园林管理处绿化队

阜阳建工集团第二劳务公司刘怀忠班组 蚌埠市白蚁防治所质检班 淮南市路灯管理所 淮南市财金大厦物业管理班

5 淮南市望峰岗水厂二级泵站

淮南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矿业集团分中心服务大厅 滁州市公交公司04617车组 马鞍山市中北巴士公司21046车组 巢湖市市容管理局监察支队三大队七中队 芜湖市中燃城市燃气发展公司市场部营业大厅 芜湖市房地产产权产籍处受理科 宁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宣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宁国市管理部 铜陵市公交总公司6路车队 铜陵市房地产局白蚁防治所防治科 铜陵市规划勘察队刘树青班组

铜陵市行政执法局“四旁三包”办公室 铜陵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池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百荷公园管理所 安庆市建安公司机械施工分公司起重吊装队 安庆市青华商业有限公司青华宾馆 黄山市市政照明维修班 黄山市环卫处车队

省三建公司租赁设备公司许平起重组

全省建设系统文明职工

李远梅 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蜀山分局 工人 慈曾福 合肥市污水管理处 高级工程师 王 涛 合肥市园林局苗圃 工程师 孙 立 淮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 中队长 于 慧 蚌埠市建管局 科长 王 迪 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处 副主任 高清发 蚌埠市房地产管理局 经济师 疏友斌 淮南市园林管理处 书记

6 董一中 滁州市建管处监察室 干部 刘光伟 六安市公交总公司 驾驶员 张 明 巢湖市环卫处垃圾处理中心 干部 后明国 芜湖新福利公交公司维修班 班长 许金南 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主任 郑先平宣城市市容局环卫处 工人 张海波 禹力夫 刘国胜 朱 波 江武斌 朱庆海

铜陵市公交总公司 铜陵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 池州市环卫处清运公司 安庆市政府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黄山市自来水公司维修班 淮南市腾飞建筑装饰公司 7

驾驶员 副科长 经理 科员 班长 经理

安徽省建设厅 篇2

美好乡村建设政策的实施是安徽省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好乡村政策实施进行了不同的讨论。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实现从村庄整治走向美好乡村的全面发展, 硬件上往“美”的方向建设, 软件上往“好”的方向建设, 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化”同步发展道路。彭建涛 (2013) 提出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陈杨年 (2013) 从建设美好乡村的深刻意义中指出, 美好乡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钱国祥 (2013) 认为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第一, 生态宜居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灵魂;第二, 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第三, 民主法制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活力所在和根本保障。臧玉多 (2013) 认为美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硬件上的城镇化改造, 而且要发展乡村文化, 发挥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整合作用。对建设美好乡村中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一是加强新型农村住宅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需求, 有针对性地发展各种乡村文化;三是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 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四是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 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强化乡村文化服务。张鹏、徐尚勇、朱玉宽 (2012) 认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线是因地制宜、差别化建设。

具体措施为:一是重点建设中心村。以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 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 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 培育和新建中心村;二是坚持差别化建设路径。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 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 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 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政策;三是因地制宜,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 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 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 长江下游南岸,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 介于马鞍山和芜湖之间, 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当涂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东名城, 自秦代设丹阳到隋代改名当涂, 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当涂县自古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吸引各方人士。南朝诗人谢朓将当涂称之为“山水都”。这就表明当涂县在建设美好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近年来, 当涂县积极在全县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当涂县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

二、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

(一) 示范村数量逐年增加。

自2012年以来, 当涂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及要求,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 坚持“谋划新举措、彰显新特色、打造新品牌、再树新标杆”的工作要求, 积极推进以“打造美丽新农村、建设美好新家园”为主题的美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 当涂县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的桃花社区万山中心村、桃花中心村、姑孰镇藏汉社区藏汉中心村、太白镇太白社区中心村等20个省级中心村、8个市级示范村 (含市示范园区) 正在积极的建设之中。其中已有11个省级示范村全面建成, 达到安徽省关于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值得一提的是, 2012年10月7日桃花社区万山中心村作为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被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加以报道;2013年6月27日, 人民网刊登记者李阔《当涂美好乡村建设经验成为“安徽样本”》。

(二) 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以往的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自美好乡村政策实施之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的道路, 以往的村路基本都是泥路, 条件稍微好些的村路也无非是在泥路上铺一层石子, 现在在美好乡村的示范村中都是柏油路, 而且是户户通, 村民基本告别走泥路的日子。除在村路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是更加的完备, 村民的生活垃圾已经不像以前由村民自行随意解决, 在每个村子的马路和村中都建有垃圾回收站, 由专门人员每天进行垃圾回收再统一处理。在村民文化建设上, 每个示范村都建有农民文化广场, 同时还建有各种供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材, 例如乒乓桌、单杠、双杆等。以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桃花社区桃花中心村为例, 在村委会建有农民文化广场, 还建有村民活动室、妇女之家、老年分校、家长学校、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以及计算机室等基础设施。

(三) 因地制宜, 转型发展。

当涂县的乡村经济已经不是完全的依靠传统农业, 乡村已经开始因地制宜、转型发展。当涂县在每个乡镇和示范点分别按照不少于2, 000亩和800亩的标准建立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截至目前, 在全县已经建成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23处, 由此带动起来的订单农业已经达32万亩, 全县已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239家,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已达21.2万亩, 现已形成50多个特色农业村。在乡村特色品牌的建设上也取得巨大成效, 桃花中心村已创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护河桃花节、大陇葡萄节、太白荷花节等节日品牌已成为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 每年当涂县接待的游客达160万人次, 农民的收入来源逐渐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和卖环境转变。同时, 当涂县现已拥有优农产品品牌17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以及无公害产品认证11个。

三、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 宣传不到位。

现阶段, 当涂县的美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很大的成果, 但是由于村庄常年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 家庭里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理解能力有限, 这就导致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或是政策的进村入户宣传难度较大, 很多村民对于美好乡村的具体内容十分模糊, 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 从而会降低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政府的日常工作。

(二) 资金、土地问题突出。

虽然每年县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上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但是与基础设施巨大的开支比较开来仍是杯水车薪, 县内各乡镇、村庄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金来源单一, 缺少重大项目带动或项目的启动资金不足, 没有很好的动员社会投资力量和农村经济参与到建设之中, 单纯的依靠政府唱独角戏是肯定不行的。在实际中心村建设中政府要面临宅基地和土地调整之间的矛盾, 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 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再加之村庄的周围是农田, 所以可预留的集体建设用地很少, 土地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三) 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

美好乡村政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民生工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部门和各社会群体、个体的积极配合。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中虽然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下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 各部门在协调配合上不够, 突出问题是部门帮扶单位只是单纯的服务机构, 在资金和项目上缺少支持, 这样就导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

四、推进当涂县美好乡村发展的建议

(一) 创建专门的美好乡村宣传平台。

各乡镇、村庄应积极地利用当代便捷的网络资源条件, 结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 创建专门的政策宣传平台, 例如可以是官方微信公共号、官方微博以及官方QQ等方式。在内容上, 以政策的内容和成果展示为主, 政策内容会先经由专门的负责人阅读后进行关键词语的提炼, 便于群众的快速吸收;在语言上, 语言风格应当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诙谐幽默、寓教于乐式的;在人员设置上, 首先是平台的负责人, 要具备相关的语言组织能力, 要每天对平台内容加以更新;在平台栏目上, 要设置互动区域或者是群众心声反馈, “知政失者在朝野”, 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让政府决策知道老百姓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

(二) 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部门协调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 不是哪个部门的单独行为, 它是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共同工作, 多部门的参与对工作的开展将会带来巨大的益处,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将参与建设的各级部门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 优化组合, 形成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各部门要在其位, 谋其政, 各司其职, 最终形成合力, 推动美好乡村的发展进程。

(三) 多渠道筹集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 前期的启动资金数量大, 后期的注入资金也很巨大, 所以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很困难, 应当将社会投资群体和村民自我筹集资金结合起来, 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以下几种建议:第一, 招商引资。当涂县拥有极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境内有青山李白墓园、谢公祠、丹阳湖、大青山、甑山禅林等, 开发的价值巨大, 政府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利用外来资金带动相关村庄的建设;第二, 村民自筹。村民自筹可以采取两个标准:一是由村民委员会开会研究各户出钱数量;二是当基础设施修到村民自家门口, 由村民负担一部分的费用, 例如旧屋墙面粉刷, 假设1平方米是1, 000元人民币, 这个费用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由政府和村民平摊。

五、小结

通过实地对安徽省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的调研, 让笔者真切地了解到实施美好乡村政策给农民所带来的实惠:农村的路好走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了、农民的腰包变鼓了,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同时, 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本文以马鞍山市当涂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为例,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 分析当涂县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好乡村,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当涂县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项目组.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探讨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 2013.6.

[2]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0.

[3]陈扬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J].工程与建设, 2013.1.

安徽省评协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 篇3

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步增强协会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主要内容:一是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单位、做学者型干部”活动,牢固树立学习是第需要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业务知识为主线,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财政理论业务知识、各项规章制度、经济和管理理论,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交流,检查验收学习成效。力求通过建立持续学习的长效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协会工作人员汲取知识、系统思考,联系实际等能力。二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系统思考能力,激发创新创造潜能。创新行业服务观念,跳出行业看行业,着眼大局,拓宽思路。创新行业管理方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转变行业管理方式,促进行业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努力把创新意识融入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激励干部职工围绕行业中心工作,开展系列创新活动,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三是提高谋划能力。谋划能力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然要求。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谋划行业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能力,要着眼于服务安徽经济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提高谋划意识,拓展推进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行业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深入谋划行业中心工作,力争整体工作上台阶,部分工作出亮点。四是提高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工作作风,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协会服务行业科学发展的核心能力。坚持“快、实、严”的要求。“快”:提高年检效率,改进受理方式,加快年检进度,严格按照承诺期限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会员。“实”: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刻苦,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负责、协调、创新地开展工作。“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提高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五是提高自律能力。集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腐朽文化侵蚀。针对协会的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在职责履行和工作完成情况等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功能,开展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工作,通过行业自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督促资产评估机构不断提高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水平。

能力建设年活动分为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总结考核三个阶段。为切实加强协会能力建设年活动的领导,把能力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协会成立了“能力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形成上下互动,全员参与。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篇4

为指导美好乡村建设,构筑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至2030年。

一、背景和意义

(一)现实基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力和优势正逐步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民收入构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改革由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11年,安徽省户籍人口6675.9万人,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44.8%;乡村常住人口32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个,比2000年减少14206个;自然村228763个,比2000年减少63407个。全省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72%。

安徽省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皖北地区村庄规模较大,分布密度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皖中、沿江地区村庄规模中等,分布密度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皖西地区村庄规模较小,分布密度中等,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南地区村庄规模较小,分布密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还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引,风貌特色彰显不足。

(二)重大意义。

建设美好乡村,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美好安徽的基础性工作,是打造“三个强省”的具体行动。通过美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拓展安徽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有利于保护乡村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打造生态强省的新亮点。

二、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生态宜居村庄美是指: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兴业富民生活美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明和谐乡风美是指: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2.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

4.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6.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县级党委、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承担主要职责,以县为单位整体谋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省市两级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察,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三、空间布局

(一)村庄体系。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选择人口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村庄,将其培育成为中心村。中心村应与城镇和其他村庄有一定间距,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村庄。中心村应规划为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

中心村、自然村分别配套不同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二)空间分区。

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综合考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关系等因素,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1.皖北片区,包括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舒适人居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按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村庄整合和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皖中片区,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包括霍山县、金寨县)、淮南市,以及安庆市的桐城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土地集约利用和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强村庄整治和土地整治,加快都市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3.沿江片区,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不包括石台县、青阳县)、滁州市、宣城市(不包括旌德县、绩溪县)、安庆市(不包括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市)。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为重点;突出土地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都市城郊型乡村。

4.皖西片区,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市的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舒适人居建设与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重点;突出生态保育,适度发展林木业和果品产业,在保持山村空间特色及肌理的基础上,加强风貌整治、村庄治理,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适度开发乡村旅游,打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

5.皖南片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的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青阳县。该片区美好乡村建设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突出山村空间肌理,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三)村庄布点。

1.统筹乡村人口分布。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到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3%,乡村常住人口规模为3040万人;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58%,乡村常住人口规模2800万人;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70%,乡村常住人口规模2200万人。规划到2016年,全省中心村1.5万个左右,自然村17万个;到2020年,全省中心村1.3万个左右,自然村12万个;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1万个左右,自然村7万个。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16年,中心村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35%以上,2030年达到50%以上。

2.分区村庄规模。依据现状,逐步引导皖北片区中心村实现平均服务常住人口规模3000人左右,皖中、沿江片区2000人左右,皖西片区1500人左右,皖南片区1000人左右。皖北片区中心村集聚人口规模不少于10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500人,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200人。皖北片区保留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少于400人,皖中、沿江片区不少于200人,皖西、皖南片区不少于100人。

(四)分类引导。

1.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村庄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

(1)城郊型村庄是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城郊型村庄应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衔接,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

(2)乡村型村庄是指城市、镇规划控制范围外的村庄。乡村型村庄应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空间布局过度分散,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

乡村型村庄按产业及资源条件,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旅游型、保护型等。

种植型村庄应结合种植类型,推进规模化、绿色化生产,促进村庄环境与田园风貌相结合。养殖型村庄应注重污染治理,严格保护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养殖产业应相对集中布置,并配套建设安全防护设施,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林业型村庄应结合林特产品生产和生态保护需要,适度集中布局,促进村庄环境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

旅游型村庄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统筹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注重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整治影响或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妥善处理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

2.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1)改造提升型村庄。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周边用地能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规划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改扩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引导周边散落的居民点向村庄集中,有序推进改造提升。

(2)拆迁新建型村庄。主要指因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项目、采煤塌陷区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等)和村庄安全需要,必须进行整体拆迁的村庄。新建村庄应做到选址安全、布局合理,并按新型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其中,规划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村庄,应按城镇标准建设新社区。

(3)旧村整治型村庄。主要指配套设施不完善但近期需要保留的村庄,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开展危旧房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4)特色保护型村庄。主要指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保护的村庄。规划在保持村庄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

四、建设要求

(一)总体原则。

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二)选址布局。

1.选址要求。新建村庄的选址,应遵循“科学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原则,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尊重群众意愿,提倡相对集中。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住房选址,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域。

2.村庄布局。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

规模较大的村落,宜结合自然条件分为多个院落布局,院落规模不宜超过30户。院落布局和组合方式应注重相融性与多样性结合,顺应地形,显山露水,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同时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符合乡村生活习惯。

单体布局可采用独门独户与多户组合等方式,处理好每户出入口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风貌。

1.一般要求。乡村住房建筑设计应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特点,体现“经济、适用、安全”,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方法。建筑外观应充分考虑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建筑立面力求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乡村住房一般不宜超过三层,对于人均宅基地较少或建设用地较局促的乡村居民点,可结合实际确定建筑层数。公共配套建筑外观应尽量体现地方特色,使之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

平面布局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面积、通风、采光和朝向等要求。平面设计应提供灵活、可变的功能设计方案,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区域,为农户经营“农家乐”或“乡村酒店”预留条件。

2.建筑风格。强化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片区的建筑风格特色。

(1)皖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采用中原地区风格。建筑形式敦实、厚重、质朴、方整、规则,前后庭院开敞,围合度较高。墙体色彩深厚;屋顶坡度平缓,以偏青冷色调为主,部分区域可考虑红色。

(2)皖中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点。建筑形式多样,组合自由。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以青冷色调为主。

(3)沿江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特点。建筑形式较多样,前门开阔,后院紧凑。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坡度较大,以灰色为主,注重与圩区地形地貌融合。

(4)皖西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带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筑形式简洁流畅。墙体色彩以白色为主;屋顶坡度较大,檐口挑檐较宽,以灰色为主,部分可采用红色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注重与山区自然风貌融合。

(5)皖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保护型村庄应注重保护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紧凑的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做到修旧如旧。新建村庄应在保持粉墙黛瓦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传统徽派建筑元素,注重与整体地理人文环境相融合。

(四)环境美化。

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

1.村口景观。景观营造应自然、亲切、宜人,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建设等,突出景观效果,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

2.水体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自然斜坡形式。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采用硬质驳岸的不宜过长,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滨水绿化以亲水型植物为主,丰富河岸景观。

3.绿化景观。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道路两侧绿化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宅院周边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应做到见缝插绿。绿化景观材料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不宜采用维护成本高的绿化树种。注重保护古树名木。

4.村庄活动空间。结合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适当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注重营造和谐宜居的邻里交往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村庄,合理设置游客休闲设施。

5.庭院环境。庭院环境应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不宜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植物配植采用乔、灌、草结合方式。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五)公共服务。

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

自然村配置“2+1”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项公共服务包括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

村内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

(六)设施建设。

道路交通工程。道路选线应顺应地形,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按交通需求合理确定道路宽度。主要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次要道路路面采用石板、碎石、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应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结合邻里交往和休闲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村庄步行道。机耕道、巷、梯、坎、径、埂与主次道路连接处,应设置简易警示柱。

给水工程。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的村庄,应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应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散户宜采用简易独立供水。选择水源时必须开展水资源勘查,保证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对村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实施保护。

排水工程。在确保既有农田排灌水系不受影响及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雨水排放宜采用明沟方式,特殊区段(如人口密集区段等)可用管道或暗沟。生产生活污水应由管沟收集,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新建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

燃料。在城镇供气服务半径内的村庄,应同步敷设天然气管网。不具备生活供气条件的村庄,应优先推广使用新型燃具、灶具,倡导使用沼气、秸秆、农作物残弃物等燃料,鼓励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探索秸秆发酵沼气、大中型畜禽粪便处理沼气等集中供气试点和推广工作。

环卫工程。按照“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乡村地区医疗废弃物、突发性死亡畜禽、病害农作物等特别废弃物,应预留专门场地进行收集处理。中心村及旅游型村庄应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

电气工程。村庄供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方式,沿道路架设,特殊地段可结合地形合理确定路径。低压架空线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变压器及电气装置应满足相关安全要求。

通信。中心村应设置有线电视节点,按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有线电视网方式组网。中心村实现光纤到村,村村通电话。

防灾减灾。应采取主动防灾方式,规划建设生命线工程及重要基础设施。大中型村庄道路应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并在较为开阔的安全地带设置避难场所。集中供水的村庄应布设消防栓等设施,不具备集中供水条件的,可利用既有水系或建设人工消防水池满足消防要求。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村庄防洪应达到当地和流域防洪标准,易涝地段应规划建设排涝设施。

(七)产业发展。

1.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生产。依据全省农业发展现状及资源条件,规划构建5个农产品生产集聚区。

(1)淮北平原地区粮食生产集聚区,包括阜阳市、亳州市、淮南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规划形成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为主导,以中药材种植和桑果种植为特色,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生产集聚区。

(2)江淮丘陵区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六安市、滁州市、合肥市。规划形成以双低优质油菜生产、畜禽养殖为主导,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生产集聚区。

(3)沿江平原区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以及安庆市的沿江平原地区。规划形成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产,及水产品、畜禽养殖主导,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配套,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

(4)皖南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的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青阳县。规划形成以茶叶、桑果种植和加工为主导,以观光休闲农业为配套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5)皖西大别山区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县、霍山县,安庆市的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规划形成以油茶、茶叶、竹、林木和苗木花卉生产为主导,以生态休闲农业和农业加工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

2.保障传统产业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3.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依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观光农业、乡村物流等产业。

(八)文化保护。

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以“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旌德县江村、绩溪县龙川村、凤阳县小岗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适度保留乡村地区传统节庆活动与文化艺术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形式和内涵。强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促进黄梅戏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

五、行动建议

(一)分步实施。

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

(二)规划引导。

1.建立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布点,明确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数量,并具体分解到镇(乡)。以镇(乡)为单位编制村庄体系规划,明确中心村规模,落实自然村布点。以中心村、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设要求。

关于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 篇5

(1991年12月23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镇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村庄和农村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执行。

第三条 村镇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组织编制、申报和实施村镇建设规划;

(三)负责村镇环境保护;

(四)建立并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档案。

乡(镇)人民政府应有专人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

第六条 乡、集镇、村庄应当分别编制乡域总体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指导。

第七条 村镇建设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 村镇建设规划应做到合理布局、抗御灾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村镇建设规划应充分利用原有村镇宅基地、空闲地和荒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零星分散的居民点,提倡适当集中。

第九条 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通过,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批准,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条 乡域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乡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的布局、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交通、供电、供水、邮电、能源、文教卫生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生产项目的安排等。

第十一条 集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村镇规模、发展方向;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绿化、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布局;近期建设计划等。

第十二条 严格控制在行蓄洪区和低洼易涝地区规划建设村镇。现有村镇,可迁移的,应逐步迁移;不能迁移的,应有防洪涝设施。

第十三条 严格控制在现有生产矿井、在建矿井及国家已批准建设的规划矿区范围内规划建设村庄和集镇。

第十四条 不得跨公路规划建设村庄和集镇,或以公路作为镇内道路。在公路一侧规划建设村镇、集贸市场的,其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为: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历史形成的跨公路村镇,应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调整改造。

第十五条 村镇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确需修改的,按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建设

第十六条 在村镇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符合村庄和集镇的建设规划。

第十七条 在村庄、集镇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应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需申请用地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村镇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规定向乡(镇)人民政府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第十九条 村镇建设规划实施前原有的建筑和设施,与村镇建设规划不一致的,应逐步调整改造。因建设需要必须拆除的,应按期拆除,建设单位应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条 村镇内较大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其它多层建筑,应由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设计单位、建筑企业进行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一条 村镇应按规划植树造林、种植花草,美化环境。

第二十二条 保护村镇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严格保护水源。有污染的企业应限期治理,新建企业的防治污染措施应与生产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二十三条 进行村镇建设应当依法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工程造价5%以下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设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其建筑和设施需要拆除且给予合理补偿的单位和个人,经说服动员仍拒不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者施工、限期改正,并可对第(一)、(二)、(三)项违法行为处以工程总造价5%至10%的罚款;对第(四)项违法行为处以工程总造价3‰的罚款: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建筑跨度、跨径和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工程以及二层以上住宅的设计任务或者未按设计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任务的;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或者未按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

(三)未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八条 违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处以1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损坏村庄和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在诉讼期间,工程建设应当暂停。

第三十条 妨碍、抗拒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三十一条 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应当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服务。凡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省过去有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凡与本条例有抵触的,按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篇6

实验室名称: 学科(领域): 依托单位: 共建单位: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手机): 填报时间: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制内 容 提 纲

一、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水平

1、国内地位和影响;

2、近5年承担的省级及以上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3、科研队伍状况(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拟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

4、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5、在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

三、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四、管理运行措施

五、建设计划安排及投资概算

六、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意见(包括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

附件:

1、现有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2、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3、近5年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4、近5年重要获奖成果清单

5、近5年重要学术专著、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清单

论新时期安徽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篇7

一、新时期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先进性文化的必经之路

文化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推动社会实现跨越式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就中国实际而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必须要以先进的文化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向上、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社会文化氛围。而先进文化的建设,包括了若干个方面的工作,例如文化活动建设、文化体制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机构建设以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其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在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下,人是决定建设成果的最关键要素,只有搞好了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推进其他方面建设工作的发展,并最终提升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所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先进性文化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措施。

(二)文化人才是社会文化生产力的主体

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具有创新性,这是文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建设所不同的地方,如果文化的建设丧失了创新性就毫无意义。所以,在文化的建设与生产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机械化的方式或工具来进行辅助,必须要依靠人自身的文化基础、创新精神与大脑思维,这样才能使文化的建设与生产可以始终符合时代与群众所需,可以推动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文化人才是社会文化生产力的主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发挥出文化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各种文化产品开发与生产的质量,满足社会群众的真实需求。

(三)文化人才是文化传播力的关键

文化传播力是指文化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进行扩散,从而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让文化更好的走上国际文化舞台,走在国际文化的前沿,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而文化传播力的最根本要素是文化人才。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性,宣传文化形象,需要一支庞大的、优秀的文化传播人才队伍。

(四)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丰富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人们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可以过得更好,但是随着物质欲望不断的被满足,人们的消费习惯就发生了变化,当前有很多的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来满足自己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而只有文化人才才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社会群众的文化产品消费欲望,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说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二、新时期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德才兼备

《墨子》中提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也就是说德比才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差,那么其才华再高,也成不了大事,对社会无益。因此要建设人才队伍,就首先要建设人才队伍的品德,要实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

(二)锐意创新

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其本质特征是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追求的精神文化需求,占据文化创新的制高点,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精品力作。

(三)结构合理

现代社会的体系结构非常复杂也非常完善,各个事业领域均是如此,因为体系结构决定着功能,要使某项事业的建设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就首先要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在文化事业领域中必须要建设一支由高层次领军人物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人才为支撑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使各类文化人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我省文化事业的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

(四)规模宏大

安徽本身就是文化大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开拓发展的文化潜力。发展文化事业,必须依靠大量的文化人才,才能满足我省所有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所以,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规模宏大,层次丰富,这样才能有效的为我省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当前安徽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不够发达

近几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4.9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4%。但是与另一些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文化人才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这种滞后又对文化人才的建设带来阻碍与限制。长期以往形成是一个非良性循环,要打破这样的循环,首当其冲要加大力度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二)人才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就当前我省文化人才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人才建设与发展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例如,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以及奖励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对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等。

(三)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

培养文化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省当前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存在着与需求脱节的情况,很多的人才经过深造学习后,却难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还有很多的文化人才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这些都是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一种表现。这种矛盾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文化人才难以切实的服务于社会发展,也难以使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四、新时期下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途径

(一)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建设文化人才队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即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指引下,开展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实现人才兴国战略。

要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中,认清党领导的权威性,并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积极的参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的,因此在新时期下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就必须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跟随党的指引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这样才能使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更加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才能对我省社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完善文化人才政策

政策对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我省当前文化人才政策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大力度政策的完善力度,以保障和推动我省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事业。

作为基层的政府组织,应当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协调,群策群力的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针对当前文化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的问题,各部门应当与文化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根据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确保文化人才的薪酬等一些物质待遇,使这些文化专业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工作,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中。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工作规划中把领导班子建设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做的重点,逐渐加大文化人才队伍的扩充、培训、竞赛、拔尖以及适合文化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人才的培养和建设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还要加大对文化队伍建设的经济物质投入,各个基层政府机关领导要充分关注文化人才的经济需求,加大对先进文化人物以及贡献突出的榜样人才的鼓励机制,尽量力所能及的促进广大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就是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目标之一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目标规定进行考核监督,使管理逐渐规范。

(三)深化文化领域各项改革

在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当中,还必须要配合以文化领域的各项深化改革,要以改革来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各个地方机构必须要以新时期国家公布的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加强力度、加快速度对自身体制进行改革,以尽快的完善功能配置,迎合市场与社会需求。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体制规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权利与责任,保证文化管理相关工作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这对于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来说,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

第二,要对文化部门的人事制度进行深化改革,除了要对各个不同文化部门的职能、权利与责任进行详细的划分与明确以外,还要对部门内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能、权利与责任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部门内可以有机、协调的运转。可以采用择优录取、竞争上岗、公开竞聘不同方式,使人事体制制度能处于动态循环、良性发展的状态,这种制度不仅能使人事机制得以优化,还能有效激发广大文化员工的工作热情。要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化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对领军人物、特殊人才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可以进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体现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创新、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只有搞好了文化人才的培养,才能谈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创新、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人才,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可能性。

一方面,要与各个高校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这种联系与合作应当是双向的,文化部门要为高效提供一些教学方面的材料与指导,保证学校的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另外文化部门还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学校主要应当做的就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文化部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开展一些交流座谈会,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时常进行市场动向与群众需求调查统计,为在职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提供方向,不断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最后,还要对一些社会基层、草根的文化人才加强发现力度,尤其要对一些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加以扶持和帮助[8]。

(五)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安徽省建设厅 篇8

关键词 视频会议系统 多点控制单元 传输网格

一、项目背景

人防工程,是指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有效地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战争潜力的重要设施;是坚持城镇战斗,长期支持反侵略战争直至胜利的工程保障。不论在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还是在非典、甲流等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应急管理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视通信技术的大量使用。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可视通信具备直观、快速、信息量大等优点,可以有效加快信息传达及沟通的效率,极大的提高决策速度。在汶川地震中,解放军战士进入灾区后,就是通过可视通信技术,实现了现场图像画面的实时上传,从而为决策部署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及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各地人防办在人防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强,其中就重点包括了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提供会议、点名功能,实现了双向视音频会议的召开和视频监控图像的上传。目前已经完成与省、市应急办、以及国务院应急办的互联互通。打破了沟通难壁垒,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资源共享,在第一时间内将有用的信息掌握在手中。

二、项目需求

安徽省人防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建立安徽省人防办和各下属单位之间的智能化通讯和综合多业务视频服务体系,实现召开视频会议功能,从而减少会议差旅开支、提高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内部业务的远程教育、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传输、应急指挥调度,实现安徽省人防办的各种文件和精神及时、快捷传达的目的,该系统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安徽省的战时防空能力。

安徽省人防指挥所工程由省政府投资、土建概算4046万元,其中通信设备一期投资600万元,指挥通信系统重点建设了包括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显示系统在内的八个子系统。安徽省人防视频会议系统为省人防到市人防的点对点连接方式。该系统建成以后,能实现电视电话会议、动态图像传输等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图像应用,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的视频会议、图像传输业务,以满足安徽省人防工作的日常需要。

三、方案设计

(一)设计依据

利用IP通信网络,安徽省人防建成包括1个中心点和N个远端点,以某地为控制中心和主会场所在地,N个下属单位为分会场的视频会议系统。控制、管理等中心设备均安装在各区人防指挥中心,终端设备安装在各下属单位会议室。本次方案设计时参考YD5032-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 5033-200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和GBJ76-84《会议系统电及音频性能要求》和等国家现行的规范与标准。根据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室,提出与电视会议室工程的衔接界面、接口和有关技术规格的要求,采用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KDV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讯产品。

方案设计时,遵循七大原则:先进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安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灵活和可扩展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经济实用性原则。确保所建成系统能够根据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满足安徽省人防办的实际需求。

(二)组网方案

根据前述的项目设计依据、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科达公司可提供完全满足本项目需求的全系列产品和全方位的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本次方案所设计的系统组网拓扑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基于IP数据网,采用H.323体系标准。中心点配置KDV8000A MCU、网管和会议控制台KDV8010A视频终端。本次配置的KDV8000AMCU可以实现16组会议同时召开,可以提供16画面分割、32方混音、丢包恢复等功能。分会场配置KDV8010A视频终端。各个会场的摄像机采用一体化会议摄像机,话筒采用鹅颈式话筒。

会议控制台负责会议的召集、管理和结束等管理控制功能;网管服务器负责进行网络的参数设置和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流媒体服务器负责会议录像,网络上的PC机可以通过WEB方式进行点播。

四、系统特点及功能

(一)系统特点

1、先进性

本方案采用先进的H.323协议组网,MCU和终端均基于嵌入式设计、模块化结构,可支持MPEG-2、MPEG-4、H.264等多种高清视频编码技术和Siren14、MP3双声道音频编码技术,系统硬件设计选用了最新的数字处理芯片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软件设计也采用了先进的程序结构和方法,在目前和今后的网络条件和应用需求下,可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2、兼容性

本方案支持H.323协议体系标准;支持ITU-T H.261、H.263、H.263+、H.264和ISO/IECMPEG-2、MPEG-4等視频编码标准;支持ITU-T G.711、G.722、G.723.1、G.728、G.729、G.722.1-Annex C/Polycom Siren14和ISO/IEC MP3等音频编码标准;支持ITU-TH.239双视频流标准;支持T.120数据会议标准;支持IETF和TCP/IP相关通信标准;通过了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总参通讯部等权威机构的认证测试,获得了信息产业部入网证、军网入网证。

KDV视频会议系统经过多家权威机构的联网测试,证明可与目前主流视频厂商的符合上述标准的视频会议产品实现互联互通,兼容性和开放性方面性能优越。在网上也有大量的互联互通的案例。如在军队、武警系统与中兴的MCU、终端实现数字互通,在西山煤电、总参卫生部项目中,与Polycom产品互联互通,在山西运管局等项目中,与华为MCU实现互通,在广西气象、湖南法院、吉林法院等视频系统中,与RADVISION的MCU和TANDBERG的终端实现数字互通,等等。

3、扩展性

本方案采用的KDV8000A MCU采用模塊化结构,具有14个业务扩展槽,支持多画面、多方混音,内置GK、内置代理,可扩展T.120功能,可根据需要扩展E1、V.35、10/100M、1000M等多种网络接口;也可扩展T.120数据会议、电话会议等多种应用功能。KDV8010A终端可根据需要扩展E1、2El、4E1、10/100M、V.35等多种网络接口。同时,系统可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实现向更先进的技术的平滑过渡。可适应今后线路形式和线路带宽等网络条件和应用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多媒体应用扩展。

4、安全性

科达视频会议系统方案MCU和终端设备均基于采用嵌入式设计,通过内置防火墙可抵御黑客攻击,对非法会议终端的非法会议码流或非法数据包进行拦截,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该系统遵循H.235标准,采用硬件128位AES加密算法,将会议视音频内容进行加密,防止会议码流泄漏。科达的AES加密算法能与业界其他主流品牌如POLYCOM、TANDBERG、SONY等互通。确保视频会议内容在网上传输的安全性。

5、功能丰富性

本方案中系统支持丰富的应用功能,如多点会议、远程培训、H.239双视频流、多画面分割、多码率适配等

(二)系统功能

1、会议控制功能

在视频会议应用中,支持4种会议控制方式:主席控制、导演控制、自动轮询以及语音激励,根据会议的不同需要可选择不同的会议控制方式。

(1)主席控制模式:任意一个会场都可以申请经允许成为主席会场,成为主席的会场可以点名某一个分会场发言,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会场,具有强制退出任一会场、结束会议及远遥摄像头的能力;(2)导演控制模式:会议管理员通过会议控制台控制会议的进程,称为导演控制模式;(3)自动轮询:通过设置循环切换的周期和需自动轮询的会场,即可将这些会场图像依次循环发送到其他各会场;(4)语音激励:根据与会者发音的强度和讲话时间长短选择最符合条件的发言者,将其画面发给所有分会场。

2、多画面显示

多画面显示功能作为视频会议系统中的辅助功能,可增强系统应用的灵活性,便于在单一显示设备上以分屏形式同时显示多个远端会场的图像。KDV8000AMCU支持丰富的多画面显示方式,可支持1、2、4、9、16等多种灵活的画面组合模式。如图2所示:

本系统可在无需结束会议的情况下,实现多画面格式以及多画面与单画面问的动态切换。可以设定各个会场都接收多画面图像或只在主会场显示多画面,其他分会场只收看主会场图像。

3、中文字幕和数字横幅

科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了人性化的字幕和横幅功能。字幕显示方式多样:会场台标、滚动字幕、翻页字幕。可设置数字横幅,横幅的颜色、字体都可设置,省去每次开会制作会议横幅的繁琐和费用。如图3所示:

4、动态速率调整和智能丢包恢复

当网络出现拥塞,视频会议的带宽得不到保证,将会出现画面马赛克甚至停顿的情况,科达动态速率调整技术可通过检测网络状况动态调整视频会议的码率,当网络带宽不足时,自动降低会议带宽,当网络状况恢复后,视频会议恢复到正常带宽。保证会议的连贯性,提供更好的视音频。

当网络出现丢包情况,对端接收不到视频会议码流,画面会出现跳跃、停顿甚至黑屏等现象,科达智能丢包恢复技术通过检测网络丢包率,重发丢失的数据包来保证网络拥塞时的会议效果。KDV8010A通过内置的MDSC/HDSC模块实现此功能。

4、多网段接入和内置代理功能

如果网络中存在多个网段,各网段之间相互隔离,但是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之后,要求各个网段之间视频内容能互通,例如,数据网要访问视频网的内容或本身视频会议设备就不在同一网段,KDV8010A通过内置的MDSC/HDSC模块支持两个网段的接入。

如果网络中存在防火墙和NAT。科达可通过内置代理提供防火墙和NAT的透明穿越,在对原有网络配置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实现系统部署。KDV8010A通过内置MDSC/HDSC模块支持此功能。

五、结束语

安徽省人防地下指挥所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后,可以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全面直实科学决策依据,加速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步伐,提高指挥决策的效率,使其能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及时了解情况、发布决策以及协调工作,极大突显了信息化优势。

上一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下一篇:如何做出让人记住的广告语